2018河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知识点

2018河北成人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专升本

一、基本概念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法论: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5.哲学的主要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7.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8.运动: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9.规律: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0.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11.联系:联系也就是关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

12.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运动。

13.矛盾: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

14.量变:渐变或进化,是事物数量关系的变化。

15.质变:突变或飞跃,事物根本属性的变化。

16.实践: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17.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8.真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19.社会历史观:简称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20.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活动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21.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活动和精神生活的总和。

22.生产方式: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

23.生产力:在人的劳动中形成并成为人直接掌握的物质力量。

24.生产关系:指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联系的、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客观物质关系。

25.国体:国家的类型,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26.政体:国家的形式,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27.文化:广义:人类改造世界的全部成就。狭义:专指精神文化。

28.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9.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

30.人民群众: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31.历史人物: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重大作用的人物。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

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

论体系。

3.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及其正当领导的民主革命。

4.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水平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都会

经历的其实阶段。

6.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二、问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派别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本体论问题:(思维

和存在谁为第一性

谁为第二性的问

题)

认识论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

无同一性)

意识决定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

无不可知论

有不可知论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哲学的主要派别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3.规律的特点:

1)、客观性(最根本特点);2)、稳定性;3)、普遍性。

4. 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和条件:

1)、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2)、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

3)、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2)、质变量变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

6.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现象与本质;2)、形式与内容;3)、原因与结果;4)、必然性与偶然性;5)、可能性与现实性。

7.实践的基本特点:

1)、客观物质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8.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实践。

9.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表现:

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10.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的主要表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文明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2)、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独立自主。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

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官僚资本归新民

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1)、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3)、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工程。

5.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1)、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

2)、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

3)、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

4)、把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

5)、把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统一起来。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原因:

1)、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2)、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决定的;

3)、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

的矛盾。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三步走”发展战略(十八大报告提出):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

比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 世纪末期,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十六大报告提出):

第一、到2020 年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 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第三、全民族

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更高要求(十七大提出):第一、增强发展协调性,

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

权益和社会公平主义;

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素质;第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第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9.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发展是目的;2)改革是动力;3)、稳定是前提。

10.对外开放的成就:

1)、对外经济贸易实现历史性飞跃;

2)、引进外资不断升级,推动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3)、“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

4)、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由我国基本国情

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的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13.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收入分配方式的客观必然性:第一、

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第二、多种经营方式也是

决定多种分配方式的条件;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

配方式;第四、实行多种分配方式,最根本的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还

不高。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特征:

第一、经济关系市场化;第二、企业决策自主化;第三、宏观调控间接化;第四、市场竞争自由化;第五、经济活动法制化;第六、保障制度社会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除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第三、在宏观调控上,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较资本主义国家强得多。

15.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1)、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2)、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4)、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16. 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和基本内涵:

1)、目标:第一、发挥地区优势,形成合理区域

分工;

第二、帮助、扶持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第三、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实现各商品和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动;

2)、基本内涵:一、对各地区在全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进行统筹考虑;

二、对各地区人民生活进行统筹考虑。

17.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决定意义的特点;第二、人民当家做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依法治国,是中共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方略。

2)、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第一、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

专政的国体;第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三、坚持和完善共

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四、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8.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基本内容:

第一、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第二、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第三:依法治国所依据的是宪法和法律规定。

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

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

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0.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1.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的现实依据: 一、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

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二、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三、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一、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

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二、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三、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四、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

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五、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六、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2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

国;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深化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

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完善社会

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24.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第一、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第二: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第三、是基于当今

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5.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

事物的原则;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见关系的

基本准则;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四、

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26.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目标: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

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

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

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

谐世界。

27.“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一、“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

二、实行“两种制度”;三、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

治和繁荣稳定;四、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工人阶级;2)、广大农民;3)、知识分子;4)、人民军队;5)、新出现的社会阶层。

三、意义论述题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1)、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

2)、可以增强我们鉴别各种理论和路线是非的能力;

3)、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运用概念的艺术、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

2.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1)、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和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宣告了真正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

2)、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3)、为人们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4)、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是我们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走历史必由之路,从事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指南。

3.社会改革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1)、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比分质变的准备;

3)、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取向的变更。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采取积极引导、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式,既避免了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又使被改革对象逐步提高觉悟,愿意接受改造,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

3)、运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说服教育等原则实现了和平过渡,不仅保证了社会稳定,而且极大地促

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2)、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3)、是排除“左”、右两方面错误的干扰,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锐利思想武器。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意义:

1)、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主要经验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2)、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展开,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把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

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3)、为实现党的最高纲领迈出了重要一步;

4)、是党在理论上和政治上成熟的标志。

8.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1)、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2)、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3)、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4)、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是中国共产党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变。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

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第

二、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式、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第三、有利

于巩固党的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10.“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现实意义:

1)、“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为我国解决港、澳、台问题找到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2)、“一国两制”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

理论意义:1)、“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

2)、“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3)、“一国两制”构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4)、“一国两制”构想把党的统一战线学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