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

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
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

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1.一些常见物质(用化学符号表示)的归纳与总结。

2.(组成元素相同类)回忆有哪些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且这些物质间可以实现转化

3.

Ⅰ Ⅱ Ⅲ

Ⅳ Ⅴ

(1)Ⅰ图中,发生的两类复分解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Ⅱ图中,发生的三个分解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Ⅲ图中,

①若A为单质,其余是化合物,则可能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B为单质,其余是化合物,则可能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A、B为单质,C、D是化合物,则可能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若A、B、C、D都是化合物,则可能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Ⅳ图中,A、B、C、D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Ⅴ图中,A、B、C、D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双向箭头类)下列框图中的反应物与生成物都已给出,请推断每个框图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VI VII

(7)VI图中,A、B、C、D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Ⅶ图中,A、B、C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反应物相同,生成物不同)图中的反应物与生成物都已给出,请推断每个框图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ⅨⅩⅪ

(1)Ⅸ图中,反应①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Ⅹ图中,反应①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Ⅺ图中,A是化合物,B是单质,C和E组成元素完全相同,反应①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巩固】

1.A 、B 、C 、D 、E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5种化合物,均由碳、氢、氧、氯、钠、钙6种元素中的2种或3种组成,常温下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反应的生成物未全部标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若E 是CO 2,A 一定是Na 2CO 3

B .若E 是HCl ,A 一定是CO 2

C .若E 是NaOH ,B 一定是酸

D .若

E 是Na 2CO 3,B 一定是酸

2.已知A 、B 、C 三种固体含有同种金属元素,A 难溶于水,B 是一种氧化物,可作干燥剂。D 、E 、F 含有同种非金属元素,E 是常见的固体单质,D 、F 通常状况下为气体。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图(部分产物已略去)。(信息:X+2H 2O =Ca(OH)2 + C 2H 2↑)

(1)写出X 物质的化学式:______。

(2)写出C→A 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若分离由D 和F 组成的混合气体,如采用上图装置,则a 中应盛有 (填写试剂名称,下同),b 中应盛有 。

3.已知A —E 均为初中化学中涉及的物质,B 是常见的液体,D 是一种常见的气体,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已给出。

(1)若A 、C 为不同类别物质,则A 的化学式是_________;

D+C→B+E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 、C 为同类别物质,则A —E 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物质是_______(填字母);D+C→B+E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有A ~G 七种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反应关系(“→”表示转化,“—”表示

接收集装置

D 、F

b

a

A B

C

D F

E

X

C 2H 2

两者之间能反应)。其中C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回答下列问题:

(1)C物质的化学式为。

(2)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B→C,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C与D反应。E与G反应。5.A~I是初中阶段学习过的物质。A、D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常温下,C、E是气体;F是常见酸雨的主要成分;H是一种成分比较复杂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能与F反应,生成的I溶液呈黄色。各物质的转B

问:(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___;G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②、④的化学方程式: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常生活中,为了防止反应③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种即可)。

6. 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均为化合物。其中,只有E为气体,

A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C,D是常见的盐。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已给出。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C:_________;F_________;

(2)写出下列方程式

A+B→D+E+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F→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反应达到一定温度时,硫酸铜会发生分解。如右图所示,A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4:1,在分解温度时,

B、C、D是气体。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G:。(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 C

(3)若硫酸铜完全分解后生成物A与

C的质量比是10:1,则反应①的化学方

程式是:。

8.右图中A、B、甲、乙、丙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纯净物,其中甲、乙、丙物质的类别相同,甲、丙和足量的A反应能生成相同的生成物。A、B均含两种元素,其混合物有挥发性。

丙中含氧%,广泛应用于玻璃、纺织的生产等。图中“—”表示两端的物

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

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1)写出甲的化学

式。

(2)写出丙和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为。

(3)写出丙→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9.A、B、C、D、E是初中学过的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单质,B、C、E是氧化物,A、B、C、D、E均含一种相同元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

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1)B的化学式为;C的化学式为。

(2)E、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转化为A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版)初中化学物质的相互转化

第七讲 物质的相互转化 【知无巨细】 知识点一: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1.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2.非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相应的__化合物__,如: S +O 2=====点燃__SO 2__,C +O 2=====点燃__CO 2__,C +2S=====△__CS 2__ 3.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可以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__酸__,如: CO 2+H 2O===__H 2CO 3__ SO 2+H 2O===__H 2SO 3__ SO 3+H 2O===__H 2SO 4__ 4.不稳定的酸受热分解成相应的氧化物:H 2CO 3=====△__H 2O +CO 2↑__ 例1:下列现象中,可以证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反应的是 ( ) A .燃烧更旺 B .发出白光 C .放出大量的热 D .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解析: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等不能证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反应;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能够证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反应. 故选D . 例2: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B .棉线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气体 C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解析:A 、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但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B 、棉线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烧纸的气味,羊毛等蛋白质材质才产生烧焦羽毛气味,故选项说法错误. C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分析 本节知识点主要是运用示意图讲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教科书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这一内容,重点是岩石圈的三类岩石、三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以及三类岩石的循环过程。难点是物质的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入的高一对于地球内部结构还不了解所以教学不能用简单的讲授法要结合案例、地理图片甚至动画演示及视频播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理念与思路】 创设问题情境,穿插教师讲解主要是帮助引导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得出结论,最后老师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解释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4.理解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和阅读材料,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培养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三大类岩石特点、形成过程,培养的团结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讲授法(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其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岩浆岩 【投影】(蕲春四中“校石”与音频《一块石头的自白1》)

文字材料:我叫“小花”,我的故乡在地下很深的地方,那里非常的“热情”,使得我的“亲戚朋友”并不像现在的我那么的坚硬,而是熔融状态。曾经听到过地球表面旅游的前辈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非常期待这样的旅行。直到有一天,地壳的一次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一丝缝隙。我的兄弟“小玄”非常幸运一下子就冲到了地表,而我却困在了山体的内部。日月如梭、斗转星移,在“水兄”、“风兄”的帮助下,我终于拨云见日…… 活动1:阅读教材P78文字部分和图1,并结合《一块石头的自白1》回答问题: (1)请你告诉我“小花”的故乡的名称。 (2)你能在上图中指出“小玄”和未见天日前的“小花”的位置吗?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3)请结合图2和图3谈谈“小玄”与“小花”这对孪生兄弟在相貌上有何不同,并推测其形成原因和用途,最后完成下表。

初中化学 物质间的转化和循环

第30讲物质间的循环和转化 一、选择题 1.(2013·浙江嘉兴)某科学兴趣小组要在实验室制取一定量的MgSO 4 。同学们分 别在实验室里找到了以下四种物质,其中不能通过与稀硫酸反应制得MgSO 4的是 ( ) A.Mg B.MgO C.Mg(OH) 2D.MgCl 2 解析与硫酸反应制取硫酸镁,可以使金属镁,金属氧化为氧化镁,碱氢氧化镁。氯化镁不会与硫酸反应。 答案D 2.(2013·浙江省)图中箭头表示能量、物质的转化或流向。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A项中应是太阳能转化为热能,错误;B项中海洋水不能直接转化为陆地水,C项中氧化物可以转化为金属,如氧化铜转化为铜,金属与酸反应可以转化为盐,盐能转化物氧化物如碳酸钙高温转化为氧化物。 答案C 3.(2013·舟山)我们可以利用物质与物质间的反应制造出新的物质。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CuCl 2→Cu B.Ba(OH) 2 →NaOH C.H 2SO 4 →HCl D.NaNO 3 →NaCl

解析A.转化:Fe+CuCl 2===FeCl 2 +Cu;B.转化:Na 2 SO 4 +Ba(OH) 2 === BaSO 4↓+2NaOH,C.的转化:H 2 SO 4 +BaCl 2 ===BaSO 4 ↓+2HCl。 答案D 4.(2013·重庆市)化学变化多姿多彩,美丽如花。 如图中甲、乙、丙、X分别是Fe 2O 3 、C、CO、盐酸 中的某一种,甲、乙、丙均能与X发生化学反应,则X是 ( ) A.C B.Fe 2O 3 C.CO D.盐酸 解析如下图分析四种物质的反应情况: 显然,有三种物质都与Fe 2O 3 反应,所以X是Fe 2 O 3 。 答案B 5.(2013·广东省揭阳)为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下列操作方法能达到目的的是 ( ) 选项物质(杂质)操作方法 A CO 2(H 2 O)将气体通过盛有火碱的干燥管 B Cu(CuO)通入足量氧气并加热 C Na 2SO 4 (Na 2 CO 3 )加盐酸至恰好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D FeCl 2(CuCl 2 )加入足量铁屑,充分反应后过滤 解析A项错误,因为CO 2 也会与火碱反应;B项错误,通入足量的氧气,将铜除去并转化为氧化铜;C项错误,加入盐酸,碳酸钠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引入杂质。 答案D

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的网络图剖析

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的网络图 〖复习要点〗:掌握一个知识网络、理解两种反应条件、了解四种离子检验、熟记忆六种物质性质。 1.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网络图 2.理解两种反应条件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1)从定以上分析: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份 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复分解反应不能仅仅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来判断,还必须看反应的实质。如:2NaOH + CO2=Na2CO3+H2O就不属于复分解反应,因为两种反应物没有相互交换成份。再如:CaCO3+2HCl=CaCl2+H2O+CO2↑,从形式上来看,虽然该反应的产物有三种化合物生成,但却属于复分解反应,该反应的实质是:CaCO3+2HCl=CaCl2+H2CO3,H2CO3不稳定分解为H2O和CO2,因此该却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①对于反应物来说:酸与碱反应,二者至少有一种要溶于水;酸与盐反应是酸必须溶于水;盐与碱、盐与盐反应时,两种反应物必须全部溶于水。②对于生成物来说要么有水生成,要么有沉淀生成,要么有气体生成。 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是(1) 金属的位置: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2) 特殊性:由于钾、钙、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在盐溶液中它们会首先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因而不会置换出盐中的金属;(3) 盐必须溶于水。(4) 铁与盐溶液反应时生成+2价的亚铁盐,金属与铁盐反应时,要用+2价的亚铁盐。 3.四种离子的检验检验方法 (1)SO 42-的检验: Ba2+和HNO 3 →BaSO 4 (白色沉淀) (2)Cl-的检验: AgNO 3和HNO 3 →AgCl(白色沉淀) (3)NH4+的检验:OH-→NH 3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由红色变蓝色 (4)CO 32-的检验:HCl→CO 2 →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熟记六种物质 复习时,应重点记忆三类物质的典型代表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1)酸的代表物:盐酸、稀硫酸;(2)碱的代表物:氢氧化钠、氢氧化钙;(3)盐的代表物:碳酸钠、硫酸铜。 【复习方法】 1.列表法:将酸、碱、盐、氧化物分别以他们所具有的相关性质、反应现象、相关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列表总结,熟知其通性。 2.图示法:将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用网络图示的方法表达出来,以次为依据强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训练。 3.比较、归纳法:比较硫酸与盐酸的化学性质,进而归纳出酸的通性;比较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进而归纳出碱的通性;比较碳酸钠、硫酸铜的化学性质,进而归纳出盐的性质。通过比较,找出其组成与性制方面的异同,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和记忆所学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La(镧)是一种活动性比锌强的元素,其氧化物为La 2O 3 ,对应的碱

2020届中考科学(杭州版)复习同步练习题:第二篇 主题3 第二单元 物质间的循环和转化

第二单元物质间的循环和转化[学生用书P123] 1.[2018·济宁]通过物质间相互反应可以实现物质间的相互转化。下列物质间的转化,通过一步化学反应不能实现的是(C) A.C→CO→CO2 B.Mg→MgO→MgCl2 C.CuO→Cu(OH)2→CuCl2 D.NaOH→NaCl→NaNO3 2.[杭州滨江区模拟]如图是有关自然界中碳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示意图,对此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A.碳循环伴随着能量的循环 B.碳循环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密切相关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 D.碳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 3.[2019·诸暨模拟]现有甲、乙两种溶液,共含有8种离子,分别为H+、Ag+、K +、Ba2+、OH-、Cl-、NO-3和CO2-3,且两种溶液里所含的离子各不相同。已知向甲溶液里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成蓝色,那么乙溶液里含有的4种离子是(填离子符号)__H+、Ag+、Ba+、NO-3__。 4.[2019·湖州]图中的a、b、c、d是初中科学中常见的四种不同类 别的物质,连线的两物质(或其水溶液)都能发生化学反应,分别生 成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部分生成物已经略去)。其中甲是标准 状况下密度最小的气体;乙为氯化物,是家庭做菜时必要的调味品;a为常见的单质,它的制品在生活中应用极广,其组成元素是合成人体血红蛋白所必需的;c 中含有三种元素,c和d相混时会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物丙。 (1)c的化学式是__NaOH__。 (2)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Fe+2HCl===FeCl2+H2↑__。 (3)c与d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__复分解反应__。 5.[2019·杭州模拟]有一包固体,可能含有NaCl、NaOH、Na2CO3、Na2SO4、MgCl2

初三化学中考专题9物质间的相互反应练习及答案

精品文档 专题九物质间的相互反应 1.在下列图示变化中,M的化学式是 D.Mg C.Zn A.Al B.Cu 下表提供的四组物质符合图示相连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的是2. 3.下列各组物质,在同一溶液中能够共存的是 B.FeCl、NaOH HCl A.CaCl、32KCl D.AgNO、 C.MgSO、NaOH 34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四名学生,对某厂排放的污水进行检测,先取废液观察,呈无色、均4.下表为四名学生对该厂废水成分初步检测。然后用pH试纸测得污水的pH=1一、透明状,的分析结果,可能正确的是 5.甲、乙、丙、丁四小组同学分别对实验废液中成分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见下表: 检测小组检测结果、HClKCl、KNO、KOH甲组3HCl、、KNO乙组KCO、KCl323KCl、KNO、K丙组SO、KOH432KCl、KNO、K丁组CO、KOH332其中,检测结果合理的是 A.甲组、乙组 B.丙组、丁组 C.甲组、丙组 D.乙组、丁组

6.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有如右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部分反应物和产物已略去),则甲、乙、丙、丁依次是CaCO、Ca(OH)、CaCl CaO A.、3 22CO、HC、、B. COCO3 22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CO、H、CO、COC.C3 22、CaO Ca(OH)、CaCl D.CaCO、223乙、丙三种溶液分别进行了下面的实验:7. 为验证物质间化学反应的规律,小红同学用甲、溶液。③丙 +KOH溶液,②乙+KCl溶液,①甲+KSO42生成,由此推断:甲、乙、丙三种溶液所对应的物质经分析发现:三个反应都有KNO3是NaNO、AgNO、A.HNO333 HNO、NaNO、B.Ba(OH)332AgNOHNO、C.Ba(NO)、3233HNO、、AgNO D.Ba(NO)3 332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一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不考虑光合作用)8. ①②③①③ B. C.②③ D.A.①②甲、乙两化工厂分布如图所示, 箭头代表水流方向。9. 、NaSO;如果在a处取水样检测,水中含少量NaOH42NaCl处取水样检测,pH=7且水中只含有少量在c。则b处水中含有的一组物质是)B.HSO、Ba(NO 、A.MgSONaCl 23244HSO、MgClBaCl C.、HCl D.2224“→”表示这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10.下表中“—”表示相连的物质间能发生反应,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不符合对应“转化关系”的是

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专题复习之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复习目标〗: 掌握一个知识网络、理解两种反应条件、了解四种离子检验、熟记忆六种物质性质。 1.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网络图 2.理解两种反应条件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从定以上分析: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份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复分解反应不能仅仅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来判断,还必须看反应的实质。如:2NaOH + CO2=Na2CO3+H2O就不属于复分解反应,因为两种反应物没有相互交换成份。再如:CaCO3+2HCl=CaCl2+H2O+CO2↑,从形式上来看,虽然该反应的产物有三种化合物生成,但却属于复分解反应,该反应的实质是:CaCO3+2HCl=CaCl2+H2CO3,H2CO3不稳定分解为H2O和CO2,因此该却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①对于反应物来说:盐与碱、盐与盐反应时,两种反应物必须全部溶于水。②对于生成物来说要么有水生成,要么有沉淀生成,要么有气体生成。 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是(1) 金属的位置: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2) 特殊性:由于钾、钙、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在盐溶液中它们会首先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因而不会置换出盐中的金属;(3) 盐必须溶于水。(4) 铁与盐溶液反应时生成+2价的亚铁盐,金属与铁盐反应时,要用+2价的亚铁盐。 酸、碱、盐及氧化物、金属和非金属单质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八圈图 记忆口诀:两条纵线通到底(6条规律) 四条横线相联系(5条规律) 六条交叉成网络(6条规律) 17条规律要牢记(横、纵各有1条重复6+5+6=17) 规律: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习题精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习题精选 山东郓城第一中学李庆敏 【真题回放】 1.(08,江苏)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读图,回答下面问题。 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侵蚀、流水堆积 B.冰川堆积、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冰川侵蚀 D.冰川侵蚀、风力沉积 【答案】B 【解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主要是冰川堆积产生的,而雁荡山陡崖峡谷则是由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 2.(07.广东)“水滴石穿”描述的是哪种外力作用 A.风化作用 B.搬运作用 C.沉积作用 D.侵蚀作用 【答案】 D 【解析】水滴石穿属于水蚀作用。 3.(08.广东)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 B.暴雨形成的冲沟 C.干旱区的风蚀城堡 D.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 【答案】 A 【解析】解析:B、C、D三个选项都主要是侵蚀作用形成的。 【预测】 )热点地区(四川震区、西南地区、云贵高原)区域地形图与等高线地图、地形剖1(. 面图结合,考查地质构造、地貌景观、人类活动的关系。 2)流域水文、水系、地质、地形等特点与流域开发与治理。( 3)汶川地震,主震、余震的灾情分析、成因分析。(

、重大地质事件、地质灾4)重大工程建设(找水、找矿、找油、找气、交通、水利)(害,考查板块构造、板块运动。 )以景观图为题材,聚焦热点区域,考查内、外力作用的特点。5( 【模拟演练】 重庆、8级地震。)东经103.4度发生(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月1.2008年512湖南、湖北、山西、陕西、河北、北京等地都有明显震感。据此回答问题。 1)地震发生过后( .新加坡正午太阳高度渐高A.北京昼长逐渐增长B C.南极臭氧层空洞越来越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D )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地震、2(。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这是因为 【答案】(1)B (2)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繁,震级高;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明显,暴雨集中。 2.图9为我国西南某地的地质构造和等高线图,图10是图9中沿NM线的部分地质剖面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中补画完整10MN线的地形、地质剖面图。(1)该地区的地形为,在图 该地质构造为什么会形成这,根据岩层弯曲特征,该地的地质构造应是(2)种地形? (3)某地质考察队,在该地区找到了有色金属矿床和石芽、石笋、石柱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你认为有色金属矿床和喀斯特地貌应分别分布于A、B、C三地中的哪一地?并说明判断理由。 (4)依据科学发展观,如果利用当地资源对图示区域进行合理的开发,请简述其开发的方向和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1)山地画图(形态正确,顶点正确;地层分布正确,注意每个地层与地表高程的交点及对应图例) (2)向斜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残留成为山岭 (3)有色金属矿床应位于C处,有色金属矿的形成与岩浆活动相关;喀斯特地貌应位于A处,因为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 (4)发展方向:①该地区有喀斯特地貌分布,可以以这一旅游资源为依托进行合理的规划,发展旅游产业;②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自然要素),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经济林木等),并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③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等,注意问题:①在开发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植被的保护,以免水土流失而造成严重的“石漠化”现象;②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产生;③注意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而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

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

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组成元素相同类)回忆有哪些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且这些物质间可以实现转化?

1 3.(单向箭头类)下列框图中的反应物与生成物都已给出,请推断每个框图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B B A BA C CA D E C D D ⅢⅡⅠ

D D B B A A C C Ⅴ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Ⅰ图中,发生的两类复分解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三个分解反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Ⅱ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图中,(3 ;为单质,其余是化合物,则可能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若A ;为单质,其余是化合物,则可能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若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D是化合物,则可能的反应是③若A、B为单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D都是化合物,则可能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④若A、、C、;、_______、_______、_______A、B、C、D分别是_______(4)Ⅳ图中,、、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Ⅴ图中,A、B、C、D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双向箭头类)下列框图中的反应物与生成物都已给出,请推断每个框图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4 B BA A D C C VII VI _______;_______、_______、D、B、C、分别是_______、VI(7)图中,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B(8)Ⅶ图中,A、、C分别是①(反应物相同,生成物不同)图中的反应物与生成物都已给出,请推断每个框图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5.CC C AA A① ①①D DⅪⅩ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Ⅸ图中,反应①②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Ⅹ图中,反应①②的化学方程式是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是全相同,组成元素完反应①②的化学方程式(3)Ⅺ图中,A是化合物,B是单质,C和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巩固】

中考科学预测试题之《物质间的循环和转化》 浙教版

中考科学预测试题之《物质间的循环和转化》浙教版 中考试题精析 一、基础考查题 1.(嘉兴)固实验室中有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各一瓶,为了区分它们,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种方案。你认为不能把两者区分开来的是( )。 A.进行导电性试验,能导电的是饱和食盐水 B.用压强计来测定同深度处的压强,压强较大的是饱和食盐水 C.分别加入少量食盐晶体,晶体不能继续溶解的是饱和食盐水 D,用普通显微镜观察,能看到钠离子的是饱和食盐水 精析:能否将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区分开来,关键在于选项中的试剂或条件能否使两者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因为饱和食盐水能导电而蒸馏水不能导电,故A选项能将两者区分开来;因为饱和食盐水的密度比蒸馏水大,所以用压强计来测定同深度处的压强,饱和食盐水较大;由于食盐水是饱和的,所以它已经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而蒸馏水则可以溶解食盐;普通显微镜观察不到物质的微观世界,观察不到两者的区别,所以不能区分。其实,区分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用蒸发的方法,有晶体析出的是食盐水;将一木块投入两种液体中,浸入体积较大的为蒸馏水;放一新鲜的蔬菜菜梗,菜梗变萎蔫的是饱和食盐水;取两份体积相同的液体,放在天平的两端,沉下去的一端放着的是饱和食盐水;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饱和食盐水等。 解答:D 2.(衢州)氧化物、酸、碱、盐相互之间的 关系是初中自然科学中重要学习内容 之一。现有如下所示的转换关系: 请写出A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 G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 精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推断题,解答这一类题目的关键是能找到“突破口”——些富有“特色”的现象。在本题中,第一个突破口应为E,因为在初中阶段,只有氢氧化铜为蓝色沉淀,所以可以确定E即为氢氧化铜,由此还能得出C为一种铜盐;本题的第二个突破口应为G,因为在初中阶段,只有两种沉淀不溶于酸,即为硫酸钡和氯化银,所

物质间相互转化复习

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复习(研究课) 南海实验初中王海平【教学目标】 1.通过对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复习,让学生回忆存在的规律。复习金属与盐反应规律,复分解反应规律,金属与酸反应规律,离子相互反应规律。 2.通过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使学生拓展知识。达到复习的温故知新作用。 3.通过学生建构物质间相互转化规律,体会物质变化现象决定性质,而性质由结构决定的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 药品:钠(切成小块每组一块)、硫酸铜浓溶液、铁钉或铁丝一根、水、酚酞 仪器:培养皿、镊子、滤纸(每组一个)、试管3个及试管架1个、胶头滴管、火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一起要复习的主题---物质间相互转化是有规律的。 请看这杯蓝色液体如何发生转变?(图片展示:硫酸铜溶液到“铜树”) 生: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让以学生演示,并让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实验规律) 分析:(渗透从反应现象得出性质规律这种思想)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够把位于后面的金属元素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师:要得到铜树时间太长,老师想快一点,于是想换一种金属,比铁活泼的金属,少见的钠来做实验。并且换角度。刚才是侧面看,现在外面采用俯视。 师(演示)(学生或老师演示看具体情况。)请大家观察现象 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让学生观察,小组议论,后让代表发言。 现象:融成小球,不停旋转;发出嘶嘶声;有蓝色沉淀生成;(有黑色物质出现;有红色物质出现;燃烧) 二、提出问题 师:老师与同学实验现象怎么不一样?金属与盐反应的规律找错了吗?让我们来分析原因? 三、问题分析 1.梳理知识 (1)金属的性质金属生成金属氧化物;生成盐;生成氢气 (2)盐的性质盐生成酸;生成碱;生成盐;生成金属;生成氧化物 (3)碱的性质碱与指示剂;与酸;与盐;与酸性氧化物 (4)酸的性质酸雨指示剂;与碱;与盐;与碱性氧化物 (5)小结整理知识图 通过自己整理、小组交流、班级展示。 活动1 大家在梳理知识时,这些规律只是告诉我们可能发生的反应,是一些共性问题,如酸因为有共同氢离子,有共性,但是酸根离子不同,因此又会有各种个性。遇到各种条件,还会有各种现象发生。(因此在梳理时还要注意一些规律)

初三化学冲刺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

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 主讲:黄冈中学化学高级教师王学兵考点解读 一、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图 二、物质之间的转化反应 (一)化合反应:A+B+…=C 特点:1、没有单质生成。 2、若反应物有单质参加,元素化合价改变,反之不变。常见类型: 1、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2、金属氧化物+水→碱 条件:生成的碱要可溶 3、非金属+氧气→酸性氧化物 条件:用该方法生成的酸性氧化物只有:CO2、SO2、P2O5 4、非金属氧化物+水→酸(酸根中含氧元素) 条件:SiO2不发生该类反应。 5、金属+非金属(O2外)→盐(不含氧元素) 条件:Cl2化学性质强与氧气。 (二)分解反应:C=A+B+…

特点:1、可能有单质生成。 2、若生成物中有单质,元素化合价变,反之不变。常见类型: 1、含氧酸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条件:参加反应的盐必须为难溶的CO32-。 2、含氧酸→酸性氧化物+水 条件:酸为碳酸等不稳定性酸。 (三)置换反应:A+BC==AC+B 特点:1、一定有单质生成。 2、元素的化合价反应前后一定改变。 常见类型: 1、金属氧化物+H2<或C>金属+H2O<或CO2↑> 2、金属+酸→盐+氢气 条件:a.金属的活动性强于氢 b.酸为非氧化性酸<浓硫酸、浓稀硝酸> 3、金属+盐→盐+金属 条件:a.参加反应的金属活动性强于盐中金属 b.参加反应的盐必须可溶 c.参加反应的金属不为K、Ca、Na ※单质铁发生置换反应只生成亚铁盐<Fe2+> (四)复分解反应:AB+CD==AD+CB

特点:1、一定无单质生成。 2、元素的化合价反应前后不变。 常见类型: 反应物生成物反应物满足的条件生成物满足的条件 1、酸+碱性氧化物盐和水满足条件沉淀<↓> 2、酸+盐盐和酸满足条件或 3、酸+碱盐和水满足条件气体<↑> 4、碱+盐盐和碱两物可溶或 5、盐+盐盐和盐两物可溶水(难电离的物质)<H2O> (五)其它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1、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 条件:参加反应的碱必须可溶。 规律: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 2、CO+金属氧化物→金属+CO2 条件: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铝以前的金属氧化物不发生该反应。 3、C x H y+O2CO2+H2O 4、C x H y O z+O2CO2+H2O 典例解析 例1、下列各组中的物质相互转化时,均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A.KCl KNO3B.C CO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课题】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根据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岩石圈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或者地壳内部物质可理解为岩石。要说明岩石圈或者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次要联系各种地质作用来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但不深入讲述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与相应的地质作用。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根据课标,在落实“运用示意图说明”的要求时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则需要学生理解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涌浸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等。要表现出循环的意识。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这一部分的内容从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角度叙述了地球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本章节中的重点知识,同时和第一章地球的圈层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从圈层的角度来分析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物质的运动转化过程。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地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打好基础。 我所教的高一学生基础一般,对于知识间的联系和知识的系统掌握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对于课外的一些地理现象关注的比较少,但是由于房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可以提供学生一些直观的材料,比如说沉积岩、变质岩等,可以给学生一些实地资料的补充,学生对于岩浆活动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地质作用了解较少,虽然经过前一节的学习,但是学生对于将地质作用应用到岩石间的转化过程上还是会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物质循环意识的建立比较困难。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有兴趣探索自然环境的一些规律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应的地理现象。 学生对于地理概念上容易混淆,因此对于教学中涉及到的相关定义要做以解释和区分,帮助学生理解。 【学习目标】 学生通过图片和大理石产地的学生介绍并观看动画演示了解岩石分类和成因。 学生通过游戏演示岩浆与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运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学生通过自己绘制简要的示意图并叙述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阅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绘制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分析:“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是本课的课标基本要求,因此运用书中的“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受自己的归纳理解能力的限制,自行绘制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知识总结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初中化学所涉及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包括以O 2、H 2、C 、S 、P 等为代表的非金属单质,以Fe 为代表的金属单质,以CO 、CO 2等为代表的非金属氧化物,以Fe 2O 3 、CuO 等为代表的金属氧化物,以及酸、碱、盐等。这些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图(即八圈图)。 1. 各类物质相同转化关系图(俗称八圈图) 在上图中所涉及的反应规律可简记为: 两条纵线通到底(七条规律)(1)~(7) 四条横线相联系(四条规律)(8)~(11) 六条交叉成网络(六条规律)(12)~(17) 17条规律须牢记 反应规律 示例 纵向: (1)金属+???→??/2点燃O 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O Na O Na 2224=+ CuO O Cu 222?+ (2)碱性氧化物(可溶)+水→碱(可溶) NaOH O H O Na 222=+

(3)碱(难溶)???→??高温/碱氧(难溶) + 水 ? ==2)(OH Cu O H CuO 2+ (4)酸+碱→盐+水 O H PO Na PO H NaOH 2434333+=+ O H CuSO SO H OH Cu 244222)(+=+ (5)非金属+?? →?点燃2O 非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22CO O C 点燃+ 522254O P O P 点燃+ (6)酸性氧化物(易溶)+水→酸(易溶) 3222CO H O H CO =+ 4325223PO H O H O P =+ (7)酸(易挥发 / 难溶)→酸氧+水(易挥发 / 难溶) ↑+=2232CO O H CO H 2232SiO O H SiO H +? 从纵向来看,金属→碱性氧化物→碱→盐,其中金属元素相同。 非金属→酸性氧化物→酸(含氧酸)→盐,其中非金属元素相同。 横向: (8)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 NaCl Cl Na 222点燃+ (9)碱氧+酸氧→(含氧酸)盐 32CaSiO SiO CaO 高温+ (10)含氧酸盐→碱氧+酸氧 ↑+23CO CaO CaCO 高温 (11)盐+盐→两种新盐 ↓+=+AgCl NaNO AgNO NaCl 33 交叉: (12)酸+碱氧→盐+水 O H CuSO CuO SO H 2442+=+

华师大版科学九下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word教案

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 学法指导 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学生为掌握知识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要采用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不应该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有条件时,要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自主探索,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法。 说明1.本章内容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物质之间转化的主要规律,理解自然界中碳循环、氧循环和氮循环的主要过程并学会通过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本章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物质之间转化规律归纳和阐述;第二部分是对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步骤和方法的归纳讲解;第三部分是对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碳、氧循环的概述;第四部分是对生命的重要元素氮元素在自然界中循环情况的讲述。 本章的重点是单质、氧化物和酸(碱)之间的转化规律;根据化学方程式,化学式进行计算。难点是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综合题的计算。 2.后面附有学习本章的“学习目标”、知识的归纳及学习时应了解运用的思想方法。3.本章各节习题的解答可参阅“教材直通车”。 物质的转化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了解物质转化的规律,并能运用已学知识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转化的例子,能说出物质之间转化的一些规律。 通过教材P56 ~ P59四个活动掌握金属与金属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通过教材P60和P62两个活动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之间的相互转化。 (2)认真完成课后习题,加深对物质转化规律的了解。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掌握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规范、步骤和方法。并能正确解答相关计算题。 (2)认真完成课后习题,加深对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规范、步骤和方法的掌握。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了解自然界中碳循环和氧循环方式、规律和状况。 (2)认真完成课后习题,加深对碳、氧循环的了解。

专题16 物质的相互反应与转化-2020年中考真题化学分专题训练(第01期)(教师版含解析)

专题16 物质的相互反应与转化 1.(2020年山东济宁中考)通过一步化学反应,不能实现下列物质间转化的是 A .C CO → B .222H O O → C .22BaCl Ba(OH)→ D .3NaCl NaNO → 【答案】C 【解析】A 、碳在氧气不充分的情况下燃烧会生成CO ,故A 选项能实现; B 、过氧化氢可以分解生成氧气,故B 选项能实现; C 、氯化钡与氢氧化钡都是能溶于水的化合物,氯化钡通过一步化学反应无法成为氢氧化钡,故C 选项不能实现; D 、氯化钠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发生反应33NaCl+AgNO AgCl +N =aNO ↓,故D 选项能实现。 故本题选C 。 2.(2020年江苏苏州中考)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不能实现的是( ) A .2O C 2C CO CO ???→???→点燃高温 B .22O H O 223S SO H SO ???→???→点燃溶液 C .24H SO NaOH 42Cu CuSO Cu(OH)????→????→稀溶液溶液 D .22CO CaCl 23NaOH Na CO NaCl ???→????→溶液溶液溶液溶液 【答案】C 【解析】A 、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B 、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故不符合题意; C 、铜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氢的后面,不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故符合题意; D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和氯化钙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沉淀,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3-1 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3-1 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内、外力作用 与地表形态变化 一、选择题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②B.③ C.④D.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Ⅰ——①B.Ⅱ——③ C.Ⅲ——⑤D.⑥——Ⅰ 解析图中的地质作用分别为①沉积作用、②重熔再生、③上升冷却凝固、④高温高压、⑤变质作用、⑥风化、侵蚀、搬运作用。昆仑玉、大理岩同属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形成的。生物化石出现在沉积岩中,是沉积作用形成的。 答案 1.D 2.A 下图为某地岩层及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单位:米),读图完成3~4题。 3.该地地质构造及地表形态是()。 A.背斜,山脊B.向斜,山脊 C.背斜,山谷D.向斜,山谷

4.形成该地地表形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运动B.火山地震 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 解析第3题,该处岩层两翼老,中间新,是向斜;等高线向高值处凸出,判断该地地表形态是山谷。第4题,该地地表形态属于“向斜成谷”,主要是受地壳运动的影响而形成的。 答案 3.D 4.A 读右图,完成5-6题。 5.图中所示的变化过程最有可能的是 A.沉积岩的形成过程B.岩浆的形成过程 C.变质岩的形成过程D.土壤的形成过程 6.图中abc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可信的一组是 A.a—砂岩b—砾岩c—板岩 B.a—沉积物b—沉积岩c—新岩浆 C.a—有机质b—风化壳c—岩石 D.a—石灰岩b—大理岩c——岩浆 解析第5题,该图表示了两种岩石接触的地方形成新的岩石,因此该图最有可能是变质岩的形成过程。第6题,石灰岩与岩浆接触的地方受热变成大理岩。 答案5.C 6.D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④①B.③①④ C.④②①D.④①③ 8.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A.风蚀现象显著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中考科学课后强化训练40物质间的循环和转化含解析2

课后强化训练40物质间的循环和转化 、选择题 1.下列气体中,参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是(B) A.SO2 B. CO 2 C. N2 D. CH 4 【解析】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硫容易造成酸雨,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 甲烷属于可燃性气体,均不参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第2题) 2?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若丙为沉淀,则甲、乙中一定有一种物质是碱 B.若丙为气体,则甲、乙中一定有单质 C.若丁为水,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D.若甲、丁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解析】A选项,生成沉淀的反应较多,如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是盐和盐的反应,因此不一定有碱的参与,错误;B选项,盐酸能够和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物是 酸和盐,没有单质,错误;C选项,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水,但不属于复分解反应,错误;D选项,由一种单质和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物质,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则反应物必须是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则生成的物质除了单质,另一种物质肯定是化合物,因此属于置换反应,正确。 转化 |C0@0| —-转化2 二7 (第3题) 3?如图表示CO的循环过程,其中物质X能为人体直接提供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 X中C、H O的原子个数之比为1 : 2 :1 B.转化1是自然界中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

C.X在人体中氧化产生的CQ如不及时排出,则血液的pH将增大 D.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的成分相比,CQ和HQ的含量增加 【解析】X在人体中氧化产生的二氧化碳如不及时排出,二氧化碳溶于人体内的水中生成碳酸, 碳酸呈酸性,使人体血液的pH减小。 4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D) 【解析】A中一氧化碳含量过少,无法点燃;B中氧化钙会与水反应;C中会引入新的杂质氯化镁。5.金属镧(元素符号为La)的活动性比锌强,它的氧化物为L32Q,其对应的碱为La(QH)3, La(QH)3 难溶于水,而LaCl3可溶于水。下列各组物质不能直接反应制得LaCl3的是(D) A. La + HCl B. La 2Q+ HCl C. La(QH) 3+ HCl D. La(QH) 3+ MgCb 【解析】碱与盐反应,反应物须可溶。由题干信息可知,La(QH)3难溶于水,不能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6?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