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教学案:第十二章 第4节 波的衍射和干涉含答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教学案:第十二章 第4节 波的衍射和干涉含答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教学案:第十二章 第4节 波的衍射和干涉含答案

第4节波的衍射和干涉

一、波的衍射

1.定义:波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

2.两种衍射现象

(1)在水波槽中,在波源的前方放一个障碍物,使波源振动产生水波。当障碍物较大时波被阻挡,在靠近障碍物后面没有波,只是在障碍物较远处,波才稍微有些绕到“影子”区域里,如图12-4-1甲所示,虽然发生衍射现象,但不明显。

图12-4-1

当障碍物较小时发现波能绕过障碍物继续前进,如同障碍物不存在一样,如图乙所示,衍射现象明显。

(2)在水波槽中,在波源前方放一个有孔的屏,使波源振动产生水波。当孔较大时发现水波经过孔后在连接波源与孔的两边的两条直线所限制的区域里传播,如图丙所示。当孔较小时发现孔后的整个区域里传播着以孔为中心的圆形波,如图丁所示,衍射现象明显。

3.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只有当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二、波的叠加

1.波的叠加原理

1.波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2.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

寸跟波长差不多,或者比波长小。

3.波的干涉是指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

域的振幅加大,某些区域的振幅减小。

几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中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图12-4-2表示了分别向右、向左传播的两列波1和2在相遇区域内的叠加过程。

2.波的叠加原理是波具有独立传播性的必然结果,由于总位移是两个位移的矢量和,所以叠加区域的质点的位移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两列同相波的叠加,振动加强,振幅增大。(如图12-4-2所示)

两列反相波的叠加,振动减弱,振幅减小。(如图12-4-3所示)

图12-4-2 图12-4-3

三、波的干涉

1.定义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时,某些区域的振幅加大、某些区域的振幅减小的现象。

2.稳定干涉条件

(1)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

(2)两个波源的相位差必须保持不变。

3.干涉的普遍性

一切波都能够发生干涉,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1.自主思考——判一判

(1)“隔墙有耳”指的是声波的衍射现象。(√)

(2)在操场上不同位置听到学校喇叭的声音大小不同,是声波的干涉现象。(×)

(3)两列频率不同的水波不能发生波的干涉现象。(×)

(4)不是所有的波都能发生干涉。(×)

(5)只有障碍物尺寸和波长差不多时,才能发生衍射现象。(×)

2.合作探究——议一议

(1)既然一切波都能够发生衍射,那为什么生活中见不到光波的衍射现象?

提示:光波的波长通常在0.4~0.7 μm的范围内,跟一般障碍物的尺寸相比非常小,所以通常的情况下看不到光的衍射,看到的是光的直线传播。

(2)如图12-4-4所示,操场中两根竖直杆上各有一个扬声器,接在同一扩音机上,一位

同学沿着AB方向走来。

图12-4-4

结果他听到的声音会忽强忽弱,这属于什么物理现象?

提示:波的干涉现象。

对波的衍射现象的理解

1.关于衍射的条件

应该说衍射是没有条件的,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可以发生衍射。衍射只有“明显”与“不明显”之分,障碍物或小孔的尺寸跟波长差不多,或比波长小是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2.波的衍射实质分析

波传到小孔(障碍物)时,小孔(障碍物)仿佛是一个新波源,由它发出的与原来同频率的波在小孔(障碍物)后传播,就偏离了直线方向。波的直线传播只是在衍射不明显时的近似情况。

3.衍射现象与观察的矛盾

当孔的尺寸远小于波长时尽管衍射十分突出,但由于衍射波的能量很弱,衍射现象不容易观察到。

1.(多选)“闻其声而不见其人”是因为一般障碍物的尺寸( )

A.跟声波波长相差不大,使声波发生明显衍射

B.比声波波长大得多,声波不能发生衍射

C.可以跟光波波长相比较,使光波也发生衍射

D.比光波波长大得多,故光波不能发生明显衍射

解析:选AD “闻其声而不见其人”是因为一般障碍物的尺寸跟声波的波长相差不大,使声波发生明显衍射,而光波的波长很小,不能发生明显衍射,故A、D正确。

2.(多选)在做水波通过小孔衍射的演示实验中,激发水波的振子振动频率为5 Hz,水波在水槽中传播速度为5 cm/s,小孔直径d选用下列哪些尺寸可使实验效果比较明显( ) A.1 m B.0.8 m

C.0.8 cm D.1.2 cm

解析:选CD 在水槽中,振子振动所激发的水波波长为λ=v

f

5

5

cm=1 cm,小孔尺寸

与波长相差不大时,易发生明显衍射现象。所以C、D正确。

3.如图12-4-5所示,正中O是水面上一波源,实、虚线分别表示该时刻的波峰、波谷,A是挡板,B是小孔,经过一段时间,水面上的波形将分布于( )

图12-4-5

A.整个区域

B.阴影Ⅰ以外区域

C.阴影Ⅱ以外区域

D.上述选项均不对

解析:选B 从图中可以看出挡板A比波长大得多,因此波不会绕过挡板A,而小孔B 的大小与波长差不多,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故B正确。

对干涉现象的理解

1.波的独立传播

几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特征,继续传播。即各自的波长、频率等保持不变。

2.关于干涉的条件

(1)波的叠加是无条件的,任何频率的两列波在空间相遇都会叠加。但稳定干涉图样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必须是两列同类的波,并且波的频率相同、振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相位差恒定。

(2)如果两列波的频率不相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其波长就不相等,这样不能形成稳定的振动加强点和减弱点。因此我们就看不到稳定的干涉图样,只能是一般的振动叠加

现象。

3.关于加强点(区)和减弱点(区)

(1)加强点:在某些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始终加强,质点的振动最剧烈,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A=A1+A2。

(2)减弱点:在某些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始终相互削弱,质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A=|A1-A2|,若两列波振幅相同,质点振动的合振幅就等于零,并不振动,水面保持平静。

4.干涉图样及其特征

(1)干涉图样:如图12-4-6所示。

图12-4-6

(2)特征:

①加强区和减弱区的位置固定不变。

②加强区始终加强,减弱区始终减弱(加强区与减弱区不随时间变化)。

③加强区与减弱区互相间隔。

[典例] 波源S1和S2的振动方向相同,频率均为4 Hz,分别置于均匀介质中x轴上的O、A两点处,OA=2 m,如图12-4-7所示。两波源产生的简谐横波沿x轴相向传播,波速为4 m/s。已知两波源振动的初始相位相同。求:

图12-4-7

(1)简谐横波的波长。

(2)OA间合振动振幅最小的点的位置。

[思路点拨]

(1)两列频率相同的简谐横波相遇时发生干涉现象。

(2)振幅最小的点到两波源的距离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

[解析] (1)设简谐横波波长为λ,频率为f,则v=λf,代入已知数据,得λ=1 m。

(2)以O为坐标原点,设P为OA间的任意一点,其坐标为x,则两波源到P点的波程差

Δl =x -(2-x ),0≤x ≤2。其中x 、Δl 以m 为单位。

合振动振幅最小的点的位置满足Δl =? ????k +12λ,k 为整数,所以x =12k +54,可得-52≤k ≤32

,故k =-2、-1、0、1。解得:x =0.25 m ,0.75 m,1.25 m,1.75 m 。 [答案] (1)1 m (2)x =0.25 m,0.75 m,1.25 m,1.75 m

振动加强点与振动减弱点的判断方法

(1)振动加强点和振动减弱点的理解:不能认为振动加强点的位移始终最大,振动减弱点的位移始终最小,而应该是振幅增大的点为振动加强点,其实这些点也在振动着,位移可为零;振幅减小的点为振动减弱点。

(2)条件判断法: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两波源产生的波叠加时,加强、减弱条件如下:

设点到两波源的路程差为Δr ,当Δr =2k ·λ2

(k =0,1,2,…)时为振动加强点;当Δr =(2k +1)·λ2

(k =0,1,2…)时为振动减弱点。若两波源振动步调相反,则上述结论相反。 (3)现象判断法:若某点总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该点为振动加强点;若总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则为振动减弱点。

1.(多选)如图12-4-8所示,P 点为两波之间线段的中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2-4-8

A .两列波同时到达P 点

B .两列波相遇时,P 点的波峰值可达到A 1+A 2

C .两列波相遇再分开后,各自保持原波形传播

D .因频率不同,这两列波相遇时不能叠加

解析:选AC 因两列波速度相等,故同时到达P 点,选项A 正确;但两列波的波峰不可能同时在P 点相遇,选项B 错误;两列波相遇时,尽管频率不同,但仍能相互叠加,两列波分开后互不影响,各自保持原来的波形独立传播,故选项C 正确,D 错误。

2.如图12-4-9所示是甲、乙两列相互垂直传播的波,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箭头表示波传播的方向。则图中P 点(小网格中央的一点)是( )

图12-4-9

A .振动加强点

B .振动减弱点

C .既不是加强点也不是减弱点

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解析:选B 由图像可以看出,再经过T

4

,甲波的波峰和乙波的波谷同时到达P 点,故知P 点为振动减弱点,B 正确。

3.消除噪声污染是当前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课题,内燃机、通风机等在排放各种高速气体的过程中都发出噪声,干涉型消声器可以用来削弱高速气流产生的噪声。干涉型消声器的结构及气流运行如图12-4-10所示,产生的波长为λ的声波沿水平管道自左向右传播。在声波到达a 处时,分成两束相干波,它们分别通过r 1和r 2的路程,再在b 处相遇,即可达到削弱噪声的目的。若Δr =r 2-r 1,则Δr 等于( )

图12-4-10

A .波长λ的整数倍

B .波长λ的奇数倍

C .半波长的奇数倍

D .半波长的偶数倍

解析:选C 要想达到消声的目的,应使两相干波的路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故选项C 正确。

1.利用发波水槽得到的水面波形如图1(a)、(b)所示,则( )

图1

A.图(a)、(b)均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

B.图(a)、(b)均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

C.图(a)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图(b)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

D.图(a)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图(b)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

解析:选D 由波的干涉和衍射概念知,图(a)是一列波的传播,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图(b)是两列波的传播,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

2.蝉是利用了a发出声音,某同学围绕蝉歇息的树干走了一圈,听到忽高忽低的蝉鸣声,这是由于声波的b现象,a、b组合正确的是( )

A.蝉的嘴干涉B.蝉的腹鼓干涉

C.蝉的翅膀共振 D.蝉的嘴共振

解析:选B 蝉发出声音是蝉的腹鼓振动发出的,某同学围绕蝉歇息的树干走了一圈,听到忽高忽低的蝉鸣声,是声波的干涉现象,故B正确。

3.(多选)如图2所示,S1、S2是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两个机械波波源,a、b、c三点位于S1、S2连线的中垂线上,且ab=bc。某时刻a是两列波波峰的相遇点,c是两列波波谷的相遇点,则( )

图2

A.a处质点始终处于波峰 B.c处质点始终处于波谷

C.b处质点为振动加强点 D.c处质点为振动加强点

解析:选CD 由于a是两列波波峰的相遇点,c是两列波波谷的相遇点,所以a点和c 点均为振动加强点。但是,只要a、c点有振动,位移就有变化,不能说a、c点始终在波峰或波谷,A、B错误;S1、S2传到b点的振动同步,所以b点也是振动加强点,实际上在S1、S2连线的中垂线上的任何点都是振动加强点,C、D正确。

4.(多选)如图3所示,S1、S2为两个振动情况完全一样的波源,两列波的波长都为λ,它们在介质中产生干涉现象,S1、S2在空间共形成6个振动减弱的区域(图中虚线处),P是振动减弱区域中的一点,从图中可看出( )

图3

A.P点到两波源的距离差等于1.5λ

B.P点始终不振动

C .P 点此时刻振动最弱,过半个周期后,振动变为最强

D .当一列波的波峰传到P 点时,另一列波的波谷也一定传到P 点

解析:选ABD 振动减弱点到两波源距离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根据P 点所处虚线的位置可知,P 点到S 1、S 2的距离之差为1.5λ,选项A 正确;两波源振动情况相同,故P 点振幅为零,选项B 正确,选项C 错误;在P 点合位移为零,故其中一列波的波峰传播到P 点时,另一列波的波谷一定传播到P 点,选项D 正确。

5.波源甲、乙分别在一根水平放置的绳的左右两端,两波源发出的波在绳中的传播速度均是1 m/s ,在t =0时刻绳上的波形如图4中(a)所示,则根据波的叠加原理,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图4

A .当t =2 s 时,波形如图①所示,当t =4 s 时,波形如图②所示

B .当t =2 s 时,波形如图①所示,当t =4 s 时,波形如图③所示

C .当t =2 s 时,波形如图②所示,当t =4 s 时,波形如图①所示

D .当t =2 s 时,波形如图②所示,当t =4 s 时,波形如图③所示

解析:选D 由题知v =1 m/s ,t =2 s 时,两列波正好重叠,叠加各质点后位移为0,图①错,图②对;t =4 s 时,两列波已相互错开,互不影响,图③正确。

6.用2×106 Hz 的超声波检查胆结石,该超声波在结石和胆汁中的波速分别为2 250 m/s 和1 500 m/s ,则该超声波在结石中的波长是胆汁中的________倍。用超声波检查胆结石是因为超声波的波长较短,遇到结石时________(选填“容易”或“不容易”)发生衍射。

解析:由v =λf 知,超声波在结石中的波长λ1=v 1f ,在胆汁中的波长λ2=v 2f

,则波长之比:λ1λ2=v 1v 2

=1.5。 超声波遇到结石时,其波长远小于结石的线度,则超声波遇到结石时不容易发生衍射现象。

答案:1.5 不容易

7.图5是两个波源振动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的两列波在空间传播的情景,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a 为虚线交点,b 为实线交点,c 为a 与b 连线的中点。

图5

(1)从图示时刻开始,经过12周期,a 、b 、c 各点分别处于什么位置? (2)从图示时刻开始,经过34

周期,a 、b 、c 各点又分别处于什么位置? 解析:(1)由题图可知,此刻a 、b 点分别是两列波的波谷相遇点和波峰相遇点,都是振动加强点;而c 点处于加强区域,所以c 点也是加强点,a 、b 、c 三点的振幅为两列波的

振幅之和。此刻a 点在波谷,b 点在波峰,c 点在平衡位置,经12

周期后,a 点在波峰,b 点在波谷,c 点仍在平衡位置。

(2)经过34周期,a 点在平衡位置,将向波谷振动;b 点在平衡位置,将向波峰振动;c 点为a 、b 的中点,所以此刻c 点在波峰位置。

答案:(1)a 在波峰,b 在波谷,c 在平衡位置

(2)a 在平衡位置,b 在平衡位置,c 在波峰

8.(1)(多选)在空气中的同一区域内,两列声波波源的振动情况如图6所示,可以肯定的是( )

图6

A .a 波源的频率为b 波源频率的2倍

B .a 波的波长为b 波波长的2倍

C .a 、b 两列波叠加能产生稳定的干涉

D .通过同一狭缝,a 波的衍射效果比b 波明显

(2)如图7所示,S 是水面波的波源,x 、y 是挡板,S 1、S 2是两个狭缝(SS 1=SS 2,狭缝的尺寸比波长小得多),试回答以下问题:

图7

①若闭上S 1,只打开S 2会看到什么现象?

②若S1、S2都打开,会发生什么现象?

③若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波峰和波谷,那么在A、B、C、D各点中,哪些点向上振动最强,哪些点向下振动最强,哪些点振动最弱?

解析:(1)由波的图像可以看出,a波的周期是b波的2倍,因为波速相等(同一介质),由波速公式v=λf可知a波的波长等于b波的2倍,故A错而B正确;两列波产生稳定的干涉条件是频率必须相等,可知a、b两列波叠加不会产生稳定的干涉,C错误;波长越长,衍射现象越明显,故D选项正确。

(2)①只打开S2时,波源S产生的波传播到狭缝S2时,由于狭缝的尺寸比波长小,于是水面波在狭缝S2处发生衍射现象,水面波以狭缝S2处为波源向挡板另一侧传播开来。

②由于SS1=SS2,从波源发出的水波传播到S1、S2处时它们的振动情况完全相同,当S1、S2都打开时产生相干波,它们在空间相遇时产生干涉现象,一些地方振动加强,一些地方振动减弱,加强区与减弱区相互隔开,发生明显的干涉。

③质点D是波峰与波峰相遇处,是该时刻向上振动最强点,质点B是波谷与波谷相遇处,是该时刻向下振动最强点,质点A、C是波峰与波谷相遇的地方,这两点振动最弱。加强和减弱是指质点振动的剧烈程度,或者说是振幅大小的差异,加强点的振幅大,减弱点的振幅小,但它们的位移是随时间变化的,某一时刻加强点的位移完全可以小于减弱点的位移,当然也可以为零。

答案:(1)BD (2)见解析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因材施教的策略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因材施教的策略 摘要: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 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 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 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关键词:初中英语;因材施教;策略 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对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创设不同层次的教 学环境,协调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把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置于不同层次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使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的教学策略。 高中学生物理学习的智能差异明显,根据学生物理学习的智能差异进行高中物理 因材施教实验将给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创造各不相同的物理学习环境,使学生在 各自的基础上物理成绩都能得到提高和进步,从而达到全面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水 平和质量的目的。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核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实验和推 广的艰难使我们必须寻求知识、能力及考试成绩多赢的新教学模式,物理课堂教 学暨因材施教模式的提出和实验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尝试。 一、制定因材施教目标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从已知到未知,从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从教学大纲的要求看要完成高中物理的学习是有一部分务必要掌握的知识和 内容的。我国欧阳钟仁教授提出的四阶段学习过程:①诱导阶段——主体化过程,包括教师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②探讨阶段——计划化过程,包括学生对 实验现象的观察,收集有关资料,进行思维和物理实验等。③整理阶段——理解 和系统化过程,包括学生整理、探讨的结果,解释某些物理实验现象,得出科学 结论等。④发展阶段——应用过程,包括对物理原理与理论的推论、引伸和创新等。从上述的四个学习阶段看,学生学习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第③和第④阶段上,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的差异则主要体现在第④阶段上,即推论、引伸和创新上。因此课堂教学目标可以分为面向全体同学的目标(基础目标),即完成学习过程中的①②③阶段和面向学习能力较强的部分同学的目标(发展目标),即完成上述的第④阶段学习过程。在制定目标时,对中上学生提出的目标,要注意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对其进行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思维、实验、观察、分析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中等学生提出的目标,要注意在 思想上使其树立奋斗目标以增强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上使其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拓展其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对中下学生提出的目标要注意重视心理因素,多给他们从回答问题中获 取成功快感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奋斗目标,恢复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其学习 物理的兴趣,使这部分学生利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基本上能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分析、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因材施教的 目标设置中要注意因势利导地使各层次学生的能力、素质都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均能得到发挥,使教师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其坚强的毅力和拼搏向上的精神,促使各层次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掌握因材施教的策略

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吴海东

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吴海东 发表时间:2015-05-25T12:03:41.21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第3期(中)供稿作者:吴海东 [导读]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 吴海东 摘要: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教师的讲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把学生的头脑当成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结果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在全面倡导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之际,探讨如何增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课堂有效性;建议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主要渠道。如何上好物理课,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高中物理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结合自身的高中物理教学经验,下面笔者提出个人对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才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的效率。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即,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时教师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如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很有用,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三定律》时,教师先创设一个故事情景:话说三国时期刘、关、张桃园结义,决定通过比力气排座次,看谁能够把自己拔起来就算谁胜利。让每一个学生开动脑,初步感知受力分析。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的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机械能守恒》时,这节课开始时通过过山车来引入,以学生喜欢的、常见生活事例和现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要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影响学生、感化学生;教师要真诚、不带一丝杂念地爱护学生,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威严中走出来;教师要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参加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肯定学生的想法,使师生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共同进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实验教学 高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奇特的东西有一种非常好奇的心理特点,并且表现出极强的执著精神和强烈的探秘需求,多数学生对物理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都希望自己能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积极的心理因素,创造条件,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进行实验,经常使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物品做实验,更有利于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安排现象明显、富有趣味性的物理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不言而喻。还可以改进实验教学方式,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学生演示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物理知识,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实验器材,观察仪器的构造,体会工作原理,分析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得出物理规律、原理、公式,体验物理世界的奥秘,消除对物理知识的神秘感,认识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逐步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直接兴趣和操作兴趣,使学生想学、善学、易学、乐学。还可以成立物理实验小组,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小实验、小制作,搭建学生之间交流、学习、讨论问题的平台。 四、适当的练习和多元化评价 学生在学习中进行适当的练习,可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习题不能未经思考就随便布置,习题要精选精练,并及时反馈。教师应选择能起到揭示规律作用的经典例题,讲解时切忌面面俱到,要把分析和解题的思路教给学生,培养他们解题的技能、技巧,引导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的练习也应该精心选择,所选习题应联系实际,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能起到促进作用。 五、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高中物理教师的水平会直接影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查阅相关资料,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新的知识,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养。教师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物理课程中的课程理念、课程实施等理论;教师在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后,要积极对这些知识进行实践,从而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并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师要积极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在课堂教学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课程创新能力。高中物理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自己进行专业培训,使得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保持在教学前沿水平,利用最新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另外,学校还要建立起正确的教育观,规范老师在校的教学行为,使其教育活动的随意性降低,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教育质量。 六、创设问题情境,提高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可以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物理学习上,激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堂是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摸索,去思考,去探究出问题的答案,同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对于有不同争议或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和探究,合作讨论,最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 全册知识点总结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 全册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 静电场 第1课时 库仑定律、电场力的性质 考点1.电荷、电荷守恒定律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例如: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电荷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1. 元电荷:电荷量c e 191060.1-?=的电荷,叫元电荷。说明:任意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 元电荷电荷量的整数倍。 2.使物体带电也叫起电。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三种:①摩擦起电 ②接触带电 ③感应起电。 3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考点2.库仑定律 1. 内容:在真空中静止的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他们的连线上。 2. 公式:叫静电力常量)式中,/100.9(2 292 21C m N k r Q Q k F ??== 3. 适用条件:真空、点电荷。 4. 点电荷:如果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的大小大得多,以致带电体的形状体积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这样的带电体可以看成点电荷。 考点3.电场强度 1.电场 ⑴ 定义:存在电荷周围能传递电荷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物质。 ⑵ 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⑶ 静电场:静止的电荷产生的电场 2.电场强度 ⑴ 定义:放入电场中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F 与它的电荷量q 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

⑵ 定义式: q F E = E 与 F 、q 无关,只由电场本身决定。 ⑶ 单位:N/C 或V/m 。 ⑷ 电场强度的三种表达方式的比较 定义式 决定式 关系式 表达式 q F E /= 2/r kQ E = d U E /= 适用 范围 任何电场 真空中的点电荷 匀强电场 说明 E 的大小和方向与检验电荷 的电荷量以及电性以及存在与否无关 Q :场源电荷的电荷量 r:研究点到场源电荷的距离 U:电场中两点的电势差 d :两点沿电场线方向的距离 (5)矢量性:规定正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的方向为该点电场强度的方向,或与负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的方向相反。 (6)叠加性:多个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为各个电荷单独在该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这种关系叫做电场强度的矢量叠加,电场强度的叠加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考点4.电场线、匀强电场 1. 电场线:为了形象直观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在电场中画出一系列的曲线,曲线上的各点的切线方向代表该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曲线的疏密程度表示场强的大小。 2. 电场线的特点 ⑴ 电场线是为了直观形象的描述电场而假想的、实际是不存在的理想化模型。 ⑵ 始于正电荷或无穷远,终于无穷远或负电荷,电场线是不闭合曲线。 ⑶ 任意两条电场线不相交。 ⑷ 电场线的疏密表示电场的强弱,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场强方向,它不表示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 ⑸ 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电场线从高等势面(线)垂直指向低等势面(线)。 3. 匀强电场 ⑴定义:场强方向处处相同,场强大小处处相等的区域称之为匀强电场。 ⑵特点:匀强电场中的电场线是等距的平行线。平行正对的两金属板带等量异种电荷后,在

谈高中物理创新教学策略

谈高中物理创新教学策略 摘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在教学内容的取 材和设计上,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努力扭转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启发学 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储知识,从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物理应用,变被动为主动、重视能力培养,注重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创新素质。 关键词:高中物理创新教学教学策略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是 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进而模拟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取得成就的基础上积累 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过程。创新又 是一个突变的过程,是因为它创造的事物是前人没有的,是一个全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笔者认为 ,物理教学创新应该体现以下几个基点。 一、不断开辟新思路,促进学方法创新 1、由单一运用向优化组合与综合运用转化。在每一节课中 ,教师都必须根据 教学规律,合理选择几种教学方法,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 学丰富多彩,充满活力。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既要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又要 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水平、接受能力、兴趣和爱好等诸多因素。无论 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教师都必须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真正体现新课程 标准的教学思想,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了,能力发展了,学 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2、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化、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方法 和教学模式不断问世。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复制他人的成 功做法,是促使自己迅速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有些成功的典型案例,往往具 有不可复制无法重复的属性,教师不能满足于照搬现成的做法,而必须结合实际,创 造性地借鉴先进经验,实现方法的迁移,更重要的是,在先进教学方式的示范和启发下,努力创造适合自己和适合自己的学生的独特的方法。 二、有效运用新技术,促进学手段创新 1、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为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物理课堂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努力创设生动 的教学情境。要使教学手段由单一的“黑板种田”向“多媒体展示”转变,让教学做到声、情、图并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 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新知识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2、运用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实施创新型实验教学。由于物理学是一门以 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以高中物理应特别重视实验教学。随着某些实验仪器和 设备的变革和改进,在一些特定的要求和条件下,教师和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新的实 验方案。比如,传感器技术作为现代三大信息技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及日常生活中;传感器的应用,也给测量带来了方便。我们可以通过对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模块的组合使用,设计跨章节、甚至跨学年的综合性实验,以适应高中物理“设计型实验专题”模块教学的需要。 三、努力扮演新角色,促进师生关系创新 1、教师由灌输者转为引导者。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 究中学习知识、建构知识。“课程传递不仅是一个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同时

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第一篇 一、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方面) ( 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未能有效展现。新课标中明确“” 1.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积极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然而,在实际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地将这一要求彻底落实,在多数的教学过程中,仍是将自身放到了主体地位,将学生放到了被动的知识接受地位。另外,在某些高中,教师亦是将素质教育理念用

到了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引导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但 是,其发挥的有些过度,以至于都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无 法进行自主思考。 教学内容以及过程把握不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2. 由于新课改引发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变动过大,很多 教师一时还不能对新教材深度把握,尤其是部分经验丰富 的老教师,其依然不自觉地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至 于对教学内容的变动情况有所忽视,教学方式的创新有所 欠缺。而年轻教师尽管力求创新,但是,其缺乏实践教学 经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效仿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以至于学校整体的物理教学工作并没有有效地体现出新课“改教学理念。另外,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多数都”

是演示性实验,学生并没有进行很多的探究实验,以至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不高,更不用说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缺少融洽的师生关系。在高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3. 教师受到传统的师生关系理念影响,总是将自身摆到领导“者的位置。当学生出现错误时,经常会对学生进行指责,”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教师更是存在很多打骂学生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并逐渐对物理课程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如此,学生的厌学情绪将会直接影响到物理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学生方面问题) ( 由于高中物理课程历来都比较抽象、难懂,而且,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些策略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些策略 高中物理学科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又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阶段。所以教师要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新形势下不断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点,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物理课堂的教学活动之中,从而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标签:学习兴趣;巧做实验;联系生活 一、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是科学文明的原动力,大凡一个人只要有所成就往往都是从兴趣开始,因此,物理教学中我们必须改变没有波澜的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产生吸引力。 一个有趣的物理实验,必然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出兴趣。这种兴趣属于直接兴趣,它具有极不稳定的因素,一旦学生没有了好奇心,兴趣便会很快消失。因此,为了使这种兴趣得以稳定、持久,教师就须在引发学生产生直接兴趣的同时,必须及时启发,多方引导。在学生的注意力停留在感性材料上时,及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随着观察、实验的进程,逐步的深入分析、研究,促其思考,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获得满意答案,给学生满足感和成功的愉悦。学习中的满足感、成功感,便激发起学习的间接兴趣,从而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稳定下来,产生持久的兴趣。 二、巧做实验 物理学科是一门由实验课和理论课组成的基础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心。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巧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巧用多媒体技术,巧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自主学习,才能提高物理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加倍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本身能训练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总结的能力,而正确得当的实验教学更能为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典型、更生动、更深刻、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感性认识。例如,在“大气压强”一课的学习中,为了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实验中,课前教师可先将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再让两个力气较大的男生上台向两边拉,并让下面的学生当拉拉队。学生花了很大的力气也无法将它拔开。在趁大部分学生不注意时,教师把气阀打开,两名学生纷纷倒地,引得学生哄堂大笑。最后教师提问,为什么起初很难拉开,而后却轻易地拉开?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这样引入新课,有活泼的形式,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理选修3-1 知识总结 第一章 第1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一、电荷守恒定律 表述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 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表述2、在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内,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二、电荷量 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 2、元电荷:电子所带电荷的绝对值1.6×10-19 C 3、比荷:粒子的电荷量与粒子质量的比值。 第一章 第2节 库仑定律 一、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点电荷:带电体的大小比带电体之间的距离小得多。 2、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因素 二、库仑定律: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的平方 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 2 1r Q Q k F 注意(1)适用条件为真空中静止点电荷 (2)计算时各量带入绝对值,力的方向利用电性来判断 第一章 第3节 电场 电场强度 一、电场 电荷(带电体)周围存在着的一种物质,其基本性质就是对置于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二、电场强度 1、检验电荷与场源电荷 2、电场强度 检验电荷在电场中某点所受的电场力F 与检验电荷的电荷q 的比值。 q F E = 国际单位:N /C 电场强度是矢量。规定:正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受到的电场力方向就是那一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 三、点电荷的场强公式 2r Q k q F E == 四、电场的叠加 五、电场线 1、电场线:为了形象地描述电场而在电场中画出的一些曲线,曲线的疏密程度表示场强的大小,

曲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场强的方向。 2、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 3、电场线的特点 (1)假想的 (2)起----正电荷;无穷远处 止----负电荷;无穷远处 (3)不闭合 (4)不相交 (5)疏密----强弱 切线方向---场强方向 第一章 第4节 电势能 电势 一、电势能 1、电势能:电荷处于电场中时所具有的,由其在电场中的位置决定的能量称为电势能. 注意:系统性、相对性 2、电势能的变化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3、电势能大小的确定 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在数值上等于把电荷从这点移到电势能为零处电场力所做的功 二、电势 1.电势:置于电场中某点的检验电荷具有的电势能与其电量的比叫做该点的电势 q E 电= ? 单位:伏特(V ) 标量 2.电势的相对性 3.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三、等势面 1、等势面:电场中电势相等的各点构成的面。 2、等势面的特点 a:在同一等势面的两点间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 b:电场线总是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 c:电场线总是与等势面垂直。 第一章 第5节 电势差 电场力的功 一、电势差:电势差等于电场中两点电势的差值 B A AB U ??-= 电电电电电电)=--=-(-=E E E E E W A B B A AB ?)(电势能为零的点点电=A A W E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文献综述.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的文献综述 雷伟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目前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 进入全面实施和调整阶段,本文研究了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基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诸多文献,从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现状出发对新课改实施中高中物 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梳理和思考,希望有助于广大教师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树立创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应对新课程的变化促进高中物理教育健康深入发展。 关键字: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传播,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使用,再加上广大教师的改革热情,我们的中小学课堂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但课堂教学 实践中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1]部分教师仍将把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作为 教学的唯一目标,从而使得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导致中学物理课堂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变得死气沉沉,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的课堂的确很“活跃”, 但只是形式上追实际上教师的教学目标并不明确,时间观念不强,而且对教学内容处理随意求“热闹”, 性很大,导致学生学不到真正的东西。这些现象或做法不仅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效 或低效,而且漠视了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健康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改 革的顺利进行。[2]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为我们设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目标就是要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3]因此,有必要对近期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有效 的物理课堂教学的文献做一综述,以方便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进行 该方面的研究。 本人在CNKI中模糊搜索从2000年至今的关于“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论文有总共22篇(包括10篇硕士论文、期刊11篇结果如下图所示。选择新课标

浅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

浅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 摘要: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物理定律、公式和理论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正确建立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质的飞跃,是物理教学的任务,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物理概念的抽象性及高中生认知结构中的一些缺陷,构成了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障碍。从历年的高考试卷分析及平时的测验情况看,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1引导学生建立概念 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认识论的规律,首先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认识,然后在诸多表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经过抽象和概括、分析、综合,通过类比的思维方式,建立物理概念。 比如,在讲电场、电势能这两个概念时,电场和重力场很相似,但是电场作用的效果必须在实验室才能看到,而重力场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我们身边重力场的现象都是可

以直接观察到的,所以,在学习电场前,先复习重力场,重力场是力的性质,用重力加速度来描述,重力场能的性质则用重力势能来描述。这样通过比较、对比,使学生从表象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再经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电场、电势能这种很抽象的概念,这样学生在学习概念时才不会感到空洞,也不会觉得物理概念太抽象,反而可以轻轻松松地掌握物理概念。 2透过概念表象,理解概念本质 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人们首先看出的是现象的表面特征和它与周围事物的一些联系,而对它的本质特征内在的联系却不容易看出,必须透过现象进行思维加工,最终才能形成一个概念,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我们要学好物理概念,就不能停留在现象的表面特征和外界的关系上,而要抓住它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加以理解,在头脑中形成明确而深刻的印象,例如对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不只看出人拉车、蹬地,还发现车同时也在拉人,地同时也在蹬人。从而总结出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存在于两个物体间,不管两个物体是否接触,只要相互作用,一对力总是同时产生,同增同减和同时消失的,其中力的物质性和相互性就是力的本质物质特征。速度与加速度都是表征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速度越大,表示物体运

高中物理选修全套教案(人教版)

高二物理选修3-4教案 11、1简谐运动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就是机械振动、简谐运动 2、正确理解简谐运动图象得物理含义,知道简谐运动得图象就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机械振动得特征,培养学生得观察、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科学得神奇,实验得乐趣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简谐运动得回复力特征及相关物理量得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 偏离平衡位置得位移与位移得概念容易混淆;在一次全振动中速度得变化 四、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学习机械运动得规律,就是从简单到复杂:匀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今天学习一种更复杂得运动——简谐运动 1、机械振动 振动就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得一种运动形式,请举例说明什么样得运动就就是振动? 微风中树枝得颤动、心脏得跳动、钟摆得摆动、声带得振动……这些物体得运动都就是振动。请同学们观察几个振动得实验,注意边瞧边想:物体振动时有什么特征? [演示实验] (1)一端固定得钢板尺[见图1(a)] (2)单摆[见图1(b)] (3)弹簧振子[见图1(c)(d)] (4)穿在橡皮绳上得塑料球[见图1(e)] 提问:这些物体得运动各不相同:运动轨迹就是直线得、曲线得;运动方向水平得、竖直得;物体

各部分运动情况相同得、不同得……它们得运动有什么共同特征? 归纳:物体振动时有一中心位置,物体(或物体得一部分)在中心位置两侧做往复运动,振动就是机械振动得简称。 2、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得振动,我们以弹簧振子为例学习简谐运动 (1)弹簧振子 演示实验:气垫弹簧振子得振动 讨论:a.滑块得运动就是平动,可以瞧作质点 b.弹簧得质量远远小于滑动得质量,可以忽略不计,一个轻质弹簧联接一个质点,弹簧得另一端固定,就构成了一个弹簧振子 c.没有气垫时,阻力太大,振子不振动;有了气垫时,阻力很小,振子振动。我们研究在没有阻力得理想条件下弹簧振子得运动。 (2)弹簧振子为什么会振动? 物体做机械振动时,一定受到指向中心位置得力,这个力得作用总能使物体回到中心位置,这个力叫回复力,回复力就是根据力得效果命名得,对于弹簧振子,它就是弹力。 回复力可以就是弹力,或其它得力,或几个力得合力,或某个力得分力,在O点,回复力就是零,叫振动得平衡位置。 (3)简谐运动得特征 弹簧振子在振动过程中,回复力得大小与方向与振子偏离平衡位置得位移有直接关系。在研究机械振动时,我们把偏离平衡位置得位移简称为位移。 3、简谐运动得位移图象——振动图象 简谐运动得振动图象就是一条什么形状得图线呢?简谐运动得位移指得就是什么位移?(相对平衡位置得位移) 演示:当弹簧振子振动时,沿垂置于振动方向匀速拉动纸带,毛笔P就在纸带上画出一条振动曲线 说明:匀速拉动纸带时,纸带移动得距离与时间成正比,纸带拉动 一定得距离对应振子振动一定得时间,因此纸带得运动方向可以代

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91305735.html, 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作者:杨连书 来源:《天津教育·中》2019年第09期 物理简单的来说就是研究万物运行发展的规律和道理。初中的物理学习仅仅介绍了一些表面和浅显的物理知识,而随着学习程度的深入和年龄及理解能力的增长,高中阶段所研究的知识更为复杂和深入,主要从牛顿力学、能量與动量、电学、磁学四大方面出发来为学生讲述一个更为多样复杂、变幻莫测的万物世界。高中物理在高中学科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师在传授知识多的同时应当帮助同学们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新课标改革下,教学更注意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如今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很难将物理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实践和研究来探讨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一种物理教学策略。本文就这种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力图解决如今高中物理教学所遇到的问题。 一、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困境 如今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许多物理教师也走入了困境,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的兴趣问题,而学生如果对物理概念不理解、有疑问,就很难学好物理。其次就是高中学生的心理比较不容易把握,这一阶段的学生处在青春期,青春期的叛逆和迷茫感是不可避免的。新课改的进程不断加深,教育教学的改良重要性已经不需要过多赘述。而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方式变革则不断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化,不断推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完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养成学生学习能动性。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这种情绪,对于叛逆的青少年以包容和鼓励,对于处在迷茫期的青少年进行引导和安慰。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和使命,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奋斗目标。 相反如果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没有做到鼓励和包容,而是贬低与漠视,那么就很可能走向另一极端。由此可以看出理解学生的心理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掌握好了学生的心理,那么对于以后的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采取鼓励方式,引导学生自行思考,使学生培养自己的物理思维,在教师的鼓励中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法,并逐渐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也可以自觉学习。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应当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实行:“立德树人”的任务,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培养全面性人才。而核心素质是否能够得到稳定的培养,是素质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浅谈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发表时间:2010-08-06T13:53:08.48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5月第3期作者:康建强 [导读]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四中学,河北张家口 075000)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152-01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谈一些个人体会,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四个方面的策略。一、备课、上课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二、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三、引导学生养成情景分析和建模的习惯。四、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时归纳、总结。 关键词:有效教学;个体差异;教学模式;情景分析;及时归纳 高中物理在多数学生看来是一门很难熟练掌握的学科。而事实上高中物理的规律性很强,只要能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就会让学生学得轻松,如鱼得水。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不论教师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得是否认真,学生学得是否辛苦,如果学生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不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一、备课、上课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师头脑中始终有个体差异意识,这样备课时才会有所体现,上课时有所落实。其次教学时必须心中装有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中下等生,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时时刻刻想到他们。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分别对待。比如:课堂提问时,对低层学生,提的问题要基础,尽可能浅显,并一点一滴地启发。通过提问使低层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中层学生,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略加提高,提一些经过思考和比较就能回答的问题。对高层学生而言,提的问题要在中层基础上深化、拓宽。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对象的整体情况选择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确定具体教学方法。在备课中,只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各尽所能,各有所得,不同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才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教师只有每一个环节中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教学才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 二、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总是要求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教师一般大多采用单一的注入式教学,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有的教师把学生实验改成演示实验,甚至干脆不做,变成黑板上讲实验。一堂课基本是教师讲到底,缺乏师生交流,学生几乎没有动手动脑练习的机会。结果是学生课堂似乎听懂了课后自己却不会做。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重教”向“重学”转变。过去的教学是以教定学,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只能被动的在下面听,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的时间都被教师占用了,学生缺少练习、体验的时间。而学习是一个需要内化的过程,我们不能指望学生课后花多长的时间来自觉学习物理这一门课。而且,从白天上课到晚上自习,间隔了较长一段时间,学生的印象已经不是那么清晰了。对有的学生来说,完成作业和练习就有了一定的困难。这种情况下,教师内容讲得再好,语言再流畅,例题再多,其课堂教学也是低效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给学生留有内化时间,要敢于精简“讲”的内容,放手给学生多“练”的机会,注意学和教的最佳结合。甚至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研讨的论坛。 其次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重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感知、推理、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揭示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不是只让学生记住这些定律、定理的内容、公式,然后让学生通过做题、练习来掌握。否则学生的学习只能是事倍功半,只能是低效的学习。 最后要重视实验操作、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自然科学,“所有的科学都是从实验开始的。”几乎每一个物理教师都能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然而确有很多教师主观认为讲实验比做实验来得轻松,更容易应付考试。宁可在黑板上不厌其烦地反复多次地去讲实验,而不是真正引导学生来操作实验。由于缺少亲身动手操作体验,印象不深,学生课上听懂课后就忘了,以致教师还得反复讲。专家认为:对于实验,讲十遍、百遍,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中的实验也越来越灵活多变,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像以往那样没有长期实验探究操作训练是很难应对高考的。 三、引导学生养成情景分析和建模的习惯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练习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练习是学生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具体学习形式,也是教师与学生书面交流的主要方式。而目前许多表述物理情景的练习题一般是通过文字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阅读再现物理情景,建立物理模型。许多习题结合生产、科技、生活,为了能够将题意表述清楚,出题人不惜文字,由于文字较多,再加上一些隐含物理含义的文字,使得情景分析变成一个重要的审题过程。很多学生由于长期受“重结论轻分析”思想的影响,急功近利,忽视情景分析,要么束手无策,要么凭大概套用某个物理规律,导致解题失误。所以,新课程背景下面对新高考,解题过程中思维重点要前移,引导学生重视情景,建模分析显得非常必要。教师应引导学生读题,说题,分析习题中的情景特点,以及遵循的规律,建立物理模型。 四、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时归纳、总结 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归纳总结就是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整理,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建构成有机的物理板块,让学生在整理中巩固提高。这就好比一个有条理的人会经常整理内务,物品摆放有序,存取自然方便,使人赏心悦目。我在物理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意探讨:①每一节课的内容,下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小结。并且要求学生在作业前将当天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②每学习一章要求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点,画出物理知识联系图。③物理测验后要求学生对答题情况进行反思,寻找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对错题进行更正。通过以上的教学策略,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归纳和应用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化曲为直,用直解曲 ——《平抛运动》案例 临猗三中赵晓轩 【案例背景】:《平抛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二节的内容。平抛运动作为高中阶段研究的两种典型曲线运动中的一种,它是学生第一次用所学过的直线运动的知识来处理曲线运动的问题,体会分析解决曲线运动问题的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尝试经历应用这种方法来探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的学习过程,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问题的乐趣,领悟怎样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将曲线运动的问题化为直线运动的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种思想方法的意义,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预设思路】:本节课采用演示、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来体会是如何将一个复杂的曲线运动——平抛运动,等效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为了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学会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应把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想、实验研究、推导规律等环节都尽量交给学生自主完成,让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案例描述】: [复习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以及研究曲线运动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物体在什么情况下物体会做曲线运动 生: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师: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方向是怎样的 生: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师:对于曲线运动,我们通常会如何处理 生:把它分解为两个方向的运动来研究,两个分运动的共同效果与合运动效果是一样的。 [进行新课] 一、抛体运动与平抛运动 师:阅读教材,理解什么是平抛运动举出生活中物体做平抛动的例子。 将一张小纸团水平抛出,小纸团的运动能否看成是平抛运动 为什么 生:阅读教材,回答出平抛运动的概念,列举生活实例。思考抛出的纸团的运动是不是平抛运动,通过对纸团运动的分析,理解平 抛运动的条件――空气阻力相对物体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 师: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平抛运动的条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师:演示实验,喷出的水柱显示了平抛运动的轨迹。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曲线,我 们如何研究这个曲线运动的规律呢根据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 件,对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能否作出猜测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 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来研究,将平抛运动分解成水平 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两个直线运动,分别研究这两个分运动 的规律,最后再合成。

探析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及策略-物理论文

探析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及策略-物理论文 探析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及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与实施,其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不能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满足素质教育对人才的基本需求。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高中物理的知识点繁多,而且内容比较抽象,若是学生在学习时不能真正地思考,深入挖掘其内涵,学生就很难学好物理,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生动地组织教学,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实践,简单谈谈在新课标教学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方法及策略,为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出几点建议。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物理现象比比皆是,很多学生虽然在生活中看到过种种现象,却没有深入地思考,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从而感觉物理知识是深奥的,是晦涩难懂的,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从而使得物理学习的效率低下,成绩下降。面对这样的学习现状,教师要将物理现象引入课堂,启发学生思考,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究欲望,保证学习的质量。 我在教学中就曾经以“生活中的物理”为主题在课堂上与学生探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比如,坐在快

速行驶的车上,在转弯的时候,会感觉向外甩,这是离心现象;在游乐园坐海盗船,从上往下落有失重现象;长期堆煤的墙角会发黑,这是固体分子的扩散现象等。将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入到物理课堂中,学生在熟悉的现象中找寻其存在的物理知识,体会物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就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有十分强烈的参与课堂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运用现代教育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多媒体集声音、图形、视频于一身,使其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中物理虽然与生活联系密切,但是很多知识都具有抽象性,若是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借助口头讲授学生很难真正地理解这些知识,而多媒体则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万有引力定律”时,如果教师只是用语言介绍运动的过程,学生很难理解天体运动的规则,而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学生就可以形象地理解运动的过程与规律,从而在脑海中对天体的运动形式形成一个模式,有助于简化学习内容。又如,一些难以亲自操作的实验,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像重核裂变、轻核聚变的过程,课堂上无法做这些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效果,但是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将裂变、聚变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也就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法 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性的学科,其知识性与逻辑性都很强。学生要想学好物理,只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是行不通的。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