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监测技术复习重点样本

土壤监测技术复习重点样本
土壤监测技术复习重点样本

《土壤监测技术》复习重点

1.土壤监测技术分析用纯水、试剂和器皿

纯水的制备: 蒸馏法制纯水; 离子交换法

蒸馏法原理: 利用水与杂志沸点的不同, 经过外加热使所产生的水蒸气冷凝后制得

可挥发性杂志可去除, 不可挥发性杂志, 如有机物用氧化分解去除, 挥发性酸加碱固定, 碱性物质用酸固定

笔记本上

2.土壤监测技术分析方法的选择

笔记本

3.实验室数据的处理

笔记本

4.土壤有机质的测定目的、原理、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意义:

(1)OM是各种营养物质的来源

(2)与土壤保肥能力正相关

(3)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能源

(4)促成土壤颗粒结构

(5)消除重金属及农残的影响

目的

(1)了解土壤供肥保肥能力

(2)分析土壤消除污染的能力

(3)做土壤肥力等级划分的指标

计算方法: 笔记本上

注意事项: 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

1.含有机质高于50g/kg者, 称土样0.1g, 含有机质20-30g/kg

者, 称土样0.3g, 少于20g/kg, 称土样0.5g以上。称量时应用减重法以减少称样误差;

2.土壤中含氯化物、 Fe2+、 Mn2+及其它还原性物质, 可使结

果偏高;

3.消煮好的溶液颜色, 一般应是黄色或黄中稍带绿色, 如青绿

色为主, 则说明重铬酸钾不足。在滴定时消耗硫酸亚铁量小于空白用量的1/3时, 有氧化不完全可能, 应弃之重做。

原理:

在加热条件下, 用稍过量的标准重铬酸钾-硫酸溶液, 氧化土壤有机碳, 剩余的重铬酸钾用标准硫酸亚铁滴定, 由所消耗的标准硫酸亚铁的量计算有机碳量, 从而推算出有机质含量

5.土壤氮的形态、测定原理和注意事项

氮的形态:

(1)有机氮: 水溶性; 水解性; 非水解性

(2)无机氮: 氨氮; 硝氮

凯氏氮是有机氮加上氨氮。

总氮也能够等于凯氏氮加硝氮加亚硝氮

半微量开氏法测定原理: 样品中含N有机物在加速剂作用下, 与浓H2SO4高温共煮, 使有机N转化成 NH4-N (NH4)2SO4), 然

后在浓碱NaOH溶液中蒸馏出NH3, 用 H3BO3吸收, 再用标准

酸滴定H3BO3吸收的NH3, 根据酸的用量来计算N含量。

注意事项:

1. K2SO4: 增温剂, 消煮时温度要求控制在360-410℃, 低于

360℃消化不完全, 使结果偏低, 高于410℃容易引起氨的损

失, 可是一定要控制K2SO4的用量。

2. CuSO4: 催化剂、指示剂, 使消煮溶液呈淡蓝色( CuSO4的

酸式色 ) , 蒸馏过程中呈褐色( CuSO4的碱式色 ) 。

3. Se粉: 催化剂, 它的催化能力很强, 蒸馏管中溶液消煮时刚

刚清澈并不表示所有的氮均已转化为铵。

4. 加碱比例一般在1: 4( H2SO4 : NaOH) , 碱量宁多勿少, 保

证中和后有足够的碱性( pH=11.5以上) 以利于氮的转化

( 99.9%)

6.土壤全磷的形态、测定原理和注意事项

有机磷: 核酸、核蛋白、磷脂和植素

无机磷: 磷酸钙、镁; 磷酸铁、铝; 其它复合磷酸盐; 正磷酸盐测定方法: 酸溶-钼锑抗比色法

原理: 土壤样品经浓硫酸和高氯酸高温消化, 使土壤中有机磷、无机磷经脱水碳化、氧化还原等一系列作用, 最终转化成正

磷酸盐。溶液中的正磷酸盐磷在钼酸铵和酒石酸锑钾的作用下,

形成磷钼锑三元杂多酸, 然后被抗坏血酸还原为磷钼蓝, 可用比色法测定。

注意事项:

( 1) . 2,6-二硝基酚指示剂的变色点约为pH3, 酸性时无色, 碱性时呈黄色;

( 2) . 严格控制显色条件

显色时间为30min以上, 显色温度应在20℃以上

室温低于20℃时, 可在20~30℃水浴中显色;

酸度应控制在0.35-0.55 mol/L, 以0.45 mol/L 为最佳, pH=3左右;

( 3) . 校正杯差

7. 土壤有效磷的测定方法。

浸提-钼锑抗比色法( 常见)

Brag I 酸性

Olsen 中性或碱性

Menlich 碱性

生物法: 盆栽实验, 测定P的含量

化学法

同位素法

树脂交换法

8. 土样的采集、保存和制备

土壤组成复杂, 不均一, 样品采集量很少! 参与化学分析的数量

更少! 采集的一个土壤一般1kg左右, 而分析时只从其中取几克

到几百毫克。一个土样足以代表一定面积的的土壤具有相当难度! 因此:

采样不合理引起的误差往往远高于样品分析的误差;

对一个没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分析毫无意义! ! !

采集土样的原则: 均匀随机, 多点等量

(1)土壤不均匀: 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2)样品代表性

(3)控制采样误差——样品混合均匀程度, 粗细程度

混合区土样的采集

(1)采样区的划分: 根据土壤种类和地形

(2)混合土样采集:

1.把五个点分别检测, 再求平均值

2.把五个点混合成一个样

b方案更简便, 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特殊样品的采样:

方法:

(1)挖坑1.5m-2m (2)剖面分层( 颜色) (3)点取采样(从下往上)保存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案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 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 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 1)简单随机 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随机数 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 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简单随机布点 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 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将每块作为一个监 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 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 反。 3)系统随机 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

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 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 N=t2s2/D2 式中:N 为样品数; 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 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 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2)由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N=t2s2/D2 可变为:N=t2CV2/m2 式中:N 为样品数; 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 CV 为变异系数(%),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资料中估计; m 为可接受的相对偏差(%),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限定为20%~30% 。 没有历史资料的地区、土壤变异程度不太大的地区,一般CV 可用10%~30%粗略估计,有效磷和有效钾变异系数CV 可取50%。 3.布点数量 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即上述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是样品数的下限数值,实际工作中土壤布点数量还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 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设3 个点。 区域土壤环境调查按调查的精度不同可从2.5km、5km、10km、20km、40km 中选择网距网格布点,区域内的网格结点数即为土壤采样点数量。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方法、质控措施、数理统计、成果表达与资料整编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土壤环境监测。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 GB/T 14550—1993 土壤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7134,—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5—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6—1997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7—1997 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8—1997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9—1997 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0—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NY/T 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原GB 7172—1987) NY/T 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原GB 7173—1987) NY/T 85—1988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原GB 9834—1988) NY/T 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原GB 9837—1988) NY/T 148—1990 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原GB 12298—1990) NY/T 149,一1990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原GB 12297一1990)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农田土壤 用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纤维和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及农区森林、花卉、药材、草料等作物的农业用地土壤。 3.2 区域土壤背景点 在调查区域内或附近,相对未受污染,而母质、土壤类型及农作历史与调查区域土壤相似的±壤样点。 3,3 农田土壤监测点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引起或怀疑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壤样点。 3.4 农田土壤剖面样品 按土壤发生学的主要特征,担整个剖面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在各层中部位多点取样,等量混均后的A、B、C层或A、C等层的土壤样品。 3.5 农田土壤混合样 在耕作层采样点的周围采集若干点的耕层土壤、经均匀混合后的土壤样品,组成混合样的分点数要在5~20个。 4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样技术 4.1 采样前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4.1.1 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植被、自然灾害等。 4.1.2 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状况:农作物种类、布局、面积、产量、耕作制度等。 4.1.3 区域土壤地力状况: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层次特点、质地、pH、Eh、代换量、盐基饱和度、±壤肥力等。 4.1.4 土壤环境污染状况: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灌水污染状况、大气污染状况、农业固体废弃物投入、农业化学物质投入情况、自然污染源情况等。 4.1.5 土壤生态环境状况:水土流失现状、土壤侵蚀类型、分布面积、侵蚀模数、沼泽化、潜育化、盐渍化、酸化等。 4.1.6 土壤环境背景资料: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农业土壤元素背景值。 4.1.7 其他相关资料和图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资源调查规划、行政区划图、土壤类型图、土壤环境质量图等。 4.2 监测单元的划分 农田土壤监测单元按土壤接纳污染物的途径划分为基本单元,结合参考土壤举型、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商品生产基地、保护区类别、行政区划等要素,由当地农业环境监测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划定。同一单元的差别应尽可能缩小。

环境土壤检测报告

环境土壤检测报告 2008年度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情况报告 如东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一、监测概况 1.监测点设置 2008年度我们在各镇均设立一个土壤环境监测点,每点选择5,10个有代表性的农户,为土壤环境监测户。每个监测户选择1,2个田块为采样点,其大宗作物种植面积不少于1亩;蔬菜作物不少于0.3亩,监测户且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示范作用。全县共设置监测点15个,75户,115块田,监测点蔬菜种植面积175亩。 2.监测点种植作物概况 3.监测内容 3.1各监测点农户建立田间档案,按要求详细记载监测田块的基本情况、各项农艺措施、收获产量及农业投入品(肥料、农药)的使用时期和使用量。 3.2各监测田块每年7月、10月分两次采集土壤样品,按NY 395要求检测其土壤质量状况。7月份土壤样品分析有机氯、有机氮等农药残留;10月份土壤样品分析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及铅、砷、铬、镉、汞等。 3.3各监测田块每茬蔬菜收获前采集蔬菜样品,按NY/T761要求检测其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3.4采样方法 土壤样品:在田间按棋盘式多点采集,采样深度0,20cm;蔬菜样品:按五点梅花式采集已成熟,可上市销售的样品;样品量:按NT/Y789要求。 4.检测方法及判定依据 4.1土壤样品:按NY 395规定的方法进行;农产品样品:按NY/T761规定要求进行。 4.2判定依据

土壤按《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规定;蔬菜按GB2763规定, 所检项目中如有一项指标超出标准规定,即判该产品不合格。 4.3评价标准和依据 农业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对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结合产地环境调资料及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评价准则》(NY/T5295-2004)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质量评价》(DB/T534-2003)为依据。 5.监测结果 5.1土壤养分状况 据土壤养分检测结果统计,监测点平均土壤有机质17.59g/kg、全氮 1.020g/kg、速效磷2 2.6mg/kg、速 **效钾133.5mg/kg;C/N为9.1;有机质量与全氮相关系数r=0.8954(n=76)。 5.2土壤农药残留状况 按土壤质量检测标准要求,土壤中的农药残留主要是检六六六、滴滴涕,全县六六六、滴滴涕含量分别为0.0002、0.0337mg/kg。其中:六六六检出率为13.1%,无超标田块;滴滴涕检出率高达96.1%,超标率达19.7%,最高的田块达0.22mg/kg,超出国家规定标准的0.05mg/kg的4.4倍。按农业部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评价准则》(NY/T 5295-2004)的单项污染指数法Pi=C/Si的计算方法(式 中:P,ii 单项污染指数;C,污染物i的实测值;S,污染物i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本 县土壤中污染物i的ii 滴滴涕农药残留的单项污染指数已超过1,成为今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 地的一大障碍因子。 5.3施肥状况

土壤监测技术考试试题(附答案)

土壤监测技术理论考核试题 一、填空 1、土壤样品采集的布点方法有对角线布点法、梅花形布点法、棋盘式布点法、蛇形布点法四种。 2、植物样品采集时,常采用的布点方法有梅花形布点法和交叉间隔布点法。 3、对于制备好的一般固体废物样品,其有效保存期为3个月。 4、有害物质的易燃性的定义,通常是闪点低于60°C。 5、土壤采样点可采表层或_ 土壤剖面。 6、一般监测采集表层土采样深度为_ 0-20cm_、剖面深度为 1.2m 7、粗粉碎用木棒、木锤、有机玻璃棒或有机玻璃板。 8、过筛用尼龙筛规格用2-100目。 9、对于易分解或易挥发性等不稳定组分的样品采取低温保存的运输方法。 10、对难挥发性有机物用_棕色玻璃瓶保存。 二、判断题 1、土壤样品按样品名称、编号、粒径分类保存。( √ ) 2分析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制样,可用新鲜样按特定的方法进行样品前处理。( √ ) 3、采样后用密封的聚乙烯或玻璃容器在4°C以下避光保存。( √ ) 4、如果是固体污染物抛洒污染性,等打扫后采集表层5cm土样,采样点数不少2个。( × )

三、选择题 1.采样区差异愈小,样品的代表性( B ) A不一定 B愈好 C无所谓 D愈差 2.区域环境背景土壤采样,采样点离铁路、公路至少以上( A ) A 300m B 3km C 30m D 100m 3.区域环境背景土壤采样,-般监测采集( D )祥品。 A底层土 B视情况 C心土 D表层土 4.土壤剖面样品的采集应( D )进行。 A自上而下 B从中间位置 C随机 D自下而上 5.测量重金属的样品尽量用( B )除与金属采样器接触的部分土壤,再用其取样。 A不锈钢刀 B竹刀 C手 D铁锹 6.剖面每层样品采集( B )左右。 A 0.5kg B 1kg C 1.5kg D 2kg 7. -般农田土壤环境监测采集( B )土样。 A表土层B耕作层 C心土层 D任意土层 8.样品采回后,为便于分析和保存,需干燥、处理,样品干燥方法是( A ) A风干 B晒干 C烘干 D焐干 9.城市土壤采样,每样点,一般( B )采取。 A分三层 B分两层 C 分四层 D分5层 10.城市土壤监测点以网距( C )的网格布设为主,每个网格设一个采样点。A100m B500m C 2000 m D 5000m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的采样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通过对该地特种玉米种植区的土壤质量现状监测,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状况,并预测发展变化趋势,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I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II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III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士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土壤和矿场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I类II类III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二三级标准。 2对长期釆用未经处理过的生活污水和发酵废水灌溉对土地的影响进行监测,调查分析引起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的来源、范围和程度,为行政主管部门釆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3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把许多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带入土壤,其中有的污染物质残留在土壤中,并不断地积累,它们的含量是否达到了危害的临界值,需要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以既能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又能防止土壤污染,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4通过分析测定该地士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了解元素的丰缺和供应状况,为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合理施用微量元素及地方病因的探讨与防治提供依据。 二、土壤的背景资料 该地区为特种玉米种植区,自然社会环境方面的资料有:该地区长期采用未经处理过

的生活污水和发酵废水混合灌溉,并用污水灌溉3到5年。特种玉米种植区发生大面积死亡现象。 三、监测项目的确定 《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将监测项目分为三类,即规定必测项目,选择必测项目和选择项目。必测项目有镉、汞、砷、铜、铅、铬、锌、镍、六六六、滴滴涕、pH。选择必测项目是根据监测地区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积累积累较多,对农业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物强的污染物。选择项目一般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选择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包括贴、锰、总钾、有机质、总氮、有效磷、总磷、水份、总硒、有效硼、总硼、总钼,氟化物、矿化油、苯并(a)芘、全盐量等项目。 四、采样点的布设以及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采样布点 先将所监测的土地线划分为若干单元。考虑到所监测的土地属于污水灌溉的农田土壤,因此每个单元宜采用对角线布点法。对角线布点法适用于污水灌溉的农田土壤,由田块进水口向出水口引一条对角线,至少分五等分,以等分点为采样分点。土壤差异性大,可再等分,增加分点数。 2、样品釆集方法 土壤样品的采集:本次监测目的是了解该地区的土壤污染状况,故采用采集混合样品。根据采样布点,将一个采样单元内各采样分点采集的土样混合均匀制成。因为该地区为一般农作物种植耕地,所以采集0? 20cm耕作层土壤。混合样量较大,需要采用四分法,最后留下lkg到2kg,装入样品袋。为了解污染物在土壤中垂直分布,按土壤发生层次釆土

浅谈土壤环境监测现状及发展

浅谈土壤环境监测现状及发展 发表时间:2019-12-02T10:14:04.277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21期作者:余祖全[导读] 城市土壤环境监测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加强对土壤环境的监测,随着工业化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摘要:城市土壤环境监测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加强对土壤环境的监测,随着工业化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密集、交通车辆不断增多、市政施工越加拼盘,城市土壤受到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城市土壤污染的分布呈现区域化、碎片化等特点,传统的土壤监测点位布设已经不适用于现阶段的发展,必须加强对点位布设的规划,使得城市土壤环境监测的有效性不断提升。本文作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经 验,主要就土壤环境监测现状及发展进行了简单探讨,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土壤环境监测;现状;发展 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且作为人类生活生产的生活环境。它不仅能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存环境安危也直接涉及到我们人类生存生活的直接安全,甚至间接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及时检测土壤质量,掌握土壤信息,了解我国土壤目前的情况是保证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1、土壤环境监测的概念 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土壤资源是继水资源之后又一丰富自然资源,它也是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土壤的环境质量状况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土壤环境还制约着农业产品、饮用水的安全,甚至还能影响到人类和生物界的生存和健康。随着环境的污染程度急剧上升,土壤环境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是土壤环境污染治理和预防的有效措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土壤环境监测工作也引入了信息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监测的效果。信息技术下的土壤环境监测是从土壤信息数据的捕获,到信息数据的传递、分析,最后进行整合的过程。从科学和环境方面分析,土壤环境的监测工作就是为了能给后期分析工作提供科学的信息数据,而这些信息和数据是建立在定点监测的基础之上的。定点监测能借助环境和土壤调查的手段,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化验,再结合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产出量,对土壤的环境进行动态的监测。从环境监督的角度考虑,科学、权威性的土壤监测方法是对土壤的环境质量和环境变化的趋势监测的有效途径,也能全过程记录保存土壤的各种数据信息。通过数据周期性的监测,才能判断出土壤污染的程度。土壤的环境监测工作内容主要有:生态系统的监测、微量元素的种类监测、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对土壤和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土壤化学物质的监测、土壤中化学物质含量变化对土壤和生态系统影响的监测等。 2、我国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 2.1“3S”技术在土壤环境监测中的实现意义 在进行土壤环境监测中,有很多技术都被我国监测人员广泛应用,其中涉及到很多的系统和技术。其中,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合理根据地理位置规划出环境状况,土壤质量,进行地理信息方面的调查和统计。其次,在土壤环境监测中,还运用到全国定位系统,监测人员可以在监测当地土壤环境质量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定位系统对位置进行锁定,从而从整体角度分析和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最后还有遥感技术,而遥感技术就是对最后监测出的土壤环境进行最后一步的分析统一。这三者结合相互促进构成了监测土壤环境的一个总技术就是“3S”技术。而“3S”技术就针对于我国的土壤环境,进行信息的整理和应用进而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 2.2化学技术在土壤监测环境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化学化学和物理技术也在迅速的发展着。特别是我国的化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带动着我国土壤环境监测技术发展。根据化学土壤环境监测的方法,可以将土壤中的有害污染物检测出来。并且根据土壤样品可以准确的检测出土壤有害元素的量以及做出危害程度的预估。从而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现从根源上减少污染物,合理控制污染源给土壤环境造成的影响。 2.3生物技术对土壤环境监测的作用 生物技术作为一门社会性科学,综合应用广泛。我国农业和生态的发展都离不开生物学技术的培育和支持。生物技术在治理我国生态环境下迅速发展,并且在土壤监测环境中也被广泛的应用。因为土壤中除了一些化学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之外还有很多生物结构分部其中,要想彻底做到对土壤质量做出准确的监测和评估就必须利用生物技术来达到监测土壤的目的。从而最终实现利用生物技术从源头上治理优化土壤质量改善土壤环境。 3、环境监测发展对策 3.1创新环境监测技术 科学技术日渐成熟,广泛应用到环境监测工作并且促使各级监测部门展开具体监测工作时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方式。其中,设备创新作为监测技术的主要内容,现阶段国内所运用的设备相对老旧,主要是中小型生产企业的中低档监测仪器。借助于技术创新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针对大中型设备实施开放性共享制度,在增强设备使用效率的同时控制和减少制造费用,从而实现使用性能和监测效果的提高。监测技术的方式创新则包括:实现动态性监测,及时掌握和整理各类污染物变化趋势与动态。将遥感环境和地面环境监测有机融合,增强预警应急等监测能力。 3.2监测设备进行不断地完善 如果说技术性的缺失能够依靠卓越的智商去解决,那么硬性的设备则必须要求过硬的设备来解决了。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设备已国外相比差距明显,设备的落后势必会对环境监测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影响整个工作流程,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研究部门应当大力研究关于环境监测设备。每一项出色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大量金钱堆积出来的,因此,对于研究部门的经费一定要增加,除此之外,还理当定期派遣相关研究人员出国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通过多方面的条件制造出最好的环境监测设备,通过这些,来提高我国环境监测的质量问题。 3.3建立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 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必须包括监测信息网络(数据传输、数据报告、在线监测等)、环境管理监测网络(县、市、省、全国四级的监测网络)、环境要素监测业务网络(固体废弃物、地下水、空气、土壤、地表水等)。通过构建监测网络,促使环境监测工作朝向制度化、精确化、全面化发展,全面负担其环境要素的经常性评价监测、测试技术的研究以及污染事件调查等,实时监测和了解环境实际质量情况,制定指导、协调、监督为一体的工作规划,更加全面的发现问题和隐患,为污染治理、保障质量情况提供数据指导。 3.4对环境监测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严格有效地培养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范本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故等类型的监测。 根据该技术规范的要求可大致归纳出土壤环境监测所要具备的要点:采样准备——布点与样品数容量——样品采集——样品流转——样品制备——样品保存——土壤分析测定——分析记录与监测报告——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采样准备 1.1组织准备 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1.2资料收集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 收集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收集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收集监测区域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气候资料(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水文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遥感与土壤利用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1.3现场调查 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 1.4采样器具准备 1.1.1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1.1.2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1.1.3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1.1.4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1.1.5采样用车辆 1.5监测项目与频次 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原则上为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项目: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 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 选测项目:一般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由各地自行选择测定。 2布点与样品数容量 2.1“随机”和“等量”原则 样品是由总体中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变异,因此样品与总体之间,既存在同质的“亲缘”关系,样品可作为总体的代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异质性的,差异愈小,样品的代表性愈好;反之亦然。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

土壤环境监测

第5章土壤环境监测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土壤组成和背景值; 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和测定的原则; 掌握土壤常见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重点内容: 土壤背景值、腐殖质、采样点布设、土壤样品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试样含水量,锌、镉、铜、汞等金属,农药、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方法。 ?本章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土壤样品的制备与保存 5. 1 土壤环境监测的意义 土壤是人类文明之源,土壤的污染破坏导致了部分地区文明的衰落,土壤也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基础,污染的土壤不会生产出安全的食品。在我国,水土流失是中国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面积达375多万km2;受重金属、农业化学品、酸沉降、放射性、矿物油、致病微生物等因素产生的污染面积达3亿亩,相当于耕地的1/5。 土壤的形成速率是0.5-2cm/100年,一旦污染破坏,在短时期内无法弥补;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基础。 5.2 土壤的组成和基本性质 5.2.1 土壤的组成 1. 土壤矿物质 (1)原生矿物:岩石经过物理风化而被破坏成碎屑,其原来的化学组成没有变化。 (2)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过化学风化形成的新矿物,矿物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有所改变。 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等 土壤的质地组成:沙砾、粉粒、粘粒 2. 土壤有机质: 3. 土壤生物 4. 土壤溶液土壤空气

5.2.2 土壤的基本性质 1. 土壤的吸附性 土壤胶体、交换吸附、有机物和气体吸附 2. 土壤酸碱性 水、碳酸、有机酸等解离和酸式盐的水解、酸雨等能土壤酸化,碱式盐的水解碱化土壤。用土壤pH值大小衡量。大多数土壤pH值在4-9之间。 我国土壤的酸碱性反应,大多数在pH4.5-8.5之间。在地理分布上有“东南酸西北碱”的规律性。大致可以长江为界(北纬33 ),长江以南的土壤多为酸性或强酸性,长江以北的土壤多为中性或碱性。我国土壤的酸碱性南北差异很大. 土壤之酸性的主要原因:H+,Al3+,有机酸,酸雨污染 3. 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土壤是一个不均匀的多相氧化还原体系,虽属化学反应,但很大程度上是由生物参与的—如氮体系变化有硝化细菌参与。由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衡量。Eh越大,土壤处于氧化态,反之,处于还原态。 土壤中的氧化还原性受土壤中易分解的有机质和易氧化或易还原的无机物质以及pH等因素的影响。 4. 土壤的缓冲性 土壤是一个包含固、液、气三相组成的多组分开放的生物地球化学系统,包含了众多的、以多样方式进行相互作用的不同化合物,在固液界面、气液界面发生的各种化学、生物化学过程,通常均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故土壤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对酸碱有缓冲作用,对氧化还原物有缓冲作用。 狭义:对酸碱的缓冲 广义: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对营养元素、污染物质、氧化还原等同样具有缓冲性,具有抗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5. 土壤背景值 是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土壤元素背景值的表达方式目前还不统一,有几种方法,但我国用得较多的一种是用土壤样品平均值加减两个标准偏差表示。 5.2.2 土壤污染物的监测控制 1. 监测目的 (1)判断土壤环境质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2)根据污染物的分布,追踪污染源 (3)污染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的后果 (4)研究污染物扩散模式和规律 (5)为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2. 监测项目及其监测方法 我国土壤常规监测项目: 金属化合物:镉(Cd)、铬(Cd)、铜(Cu)、汞(Hg)、铅(Pb)、锌(Zn) 非金属无机化合物:砷(As)、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等 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苯并(a)芘、三氯乙醛、油类、挥发酚、DDT、六六六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考试题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考试题 一、填空题 1.《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中——是指用于种植各种粮食作蔬菜、水果、纤维和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及农区森林、花卉、药材、草料等作物的农业用地土壤。 2.《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中规定在农田耕作层采集若干点的等量耕作层土壤并经混合均匀后的土壤样品,组成混合样的分点数要在——个。 3.《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中规定了土壤采样工具主要包、、、、 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2004)中规定了土壤样品运输过程中严防样品的、、 、对光敏感的样品应有避光外包装。 5.《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2004)中规定土壤样品风干时采用、放置。 —1 —

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2004)中规定已制备合格土壤样品主要有、或三种包装容器,规格视量而定。 7.《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中规定测试项目需要新鲜样品的土样,采集后用可密封的聚乙烯或玻璃容器在℃以下避光保存,样品要充满容器。 8.《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中规定每批 土壤样品每个项目分析时均须做平行样品;当个样品以下时,平行样不少于1个。 9.《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2004)中规定 是直接用土壤样品或模拟土壤样品制得的一种固体物质。 10.《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2004)中土壤环境监测的误差由、、三部分组成。 二、判断题 1.《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2004)适用于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等类型的监测,但不适用于土壤污染事故监测。( ) —2 —

土壤环境监测方案

土壤环境监测实习报告 ——江苏省农科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土壤环境监测方案 1 江苏省农科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简介 1.1 基地概况 作为中国农业科技华东创新中心重要平台的溧水植物科学基地,位于溧水县白马镇,南连宁杭高速公路,北临白马湖水库,总面积1218亩,为丘陵地貌,土质为白浆土。原有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肥力一般,经过改造之后,完全能满足粮、油、棉、菜、果、花等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院本部到基地交通便捷,全程高速公路,行长70公里。基地生态条件优越,周边无污染源,作为基地试验地主要灌溉水源的白马湖水库水质,达二类饮用水标准。基地所在区域为北亚热带气候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基地功能定位及规划设计 溧水植物科学基地拟建成软硬件条件达国内一流水平,同时具备科技创新、示范培训、产业带动、旅游观光等功能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平台。基地田间试验、实验办公、会议食宿等设施配套齐全:试验地全部格田成方,整理推平,水田、旱地齐全,露地、大棚兼备,沟、渠、路、网标准配套,灌、排系统相互独立,水田自流灌溉,旱地喷滴灌溉。试验地分为东冲粮经作物试验区、东丘园艺试验展示区、中冲油料作物试验区、中丘设施蔬菜园艺试验展示区、西冲粮经作物试验区、西丘果园休旅采摘区等6个大区,为农科院提供了一个多功能的作物试验展示平台。 溧水植物科学基地于2006年11月18日正式开工,经科学设计、公开招标、精心施工,到2008年底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总投资1.13亿元,其中土地费用4600万元,建设费用6700万元。到目前为止,已建成高标准试验地1000亩,其中水田约450亩,旱地约550亩。共挖运土方80万方,修筑机耕路11.2千米、灌渠4250米、排沟9000米、护坡3万平方米、涵闸400多座,并建成了大门及主干道、配电房、蓄水塘、泵站、泄洪沟桥、设施大棚、喷灌设施、围栏、绿化带、草坪等一系列附属工程。溧水植物科学基地共建成实验培训区、东挂藏区、西挂藏区3个建筑群,总面积约 1.3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培训区房屋建筑面积6200m2,包括实验楼、培训楼和职工餐厅等3个单体;东、西两个挂藏区房屋建筑面积6700m2,包括挂藏室、农机房、农资房、工人宿舍等,水泥晒场9500m2。 2 污染源分析 基地原有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肥力一般,但经过改造之后,完全能够

浙江省国家网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

2017年浙江省国家网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 一、监测范围 根据《关于做好2017年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通知》(环办监测函〔2017〕999号)相关要求,2017年,浙江省需对648个国家网土壤环境监测点位(表1)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具体点位详见附件1。 表1 监测点位分布情况 二、工作方式 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按照国家统一的技术要求,统一策划、组织和实施监测工作,编制监测工作方案,建立完整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监督计划,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价分析。 1、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共分5组,每组由省中心现场监测部技术人员担任组长,各设区市监测(中心)站派出3~4名技术人员采样,相关的县(市、区)监测站做好配合工作。采样人员均为向总站备案的技术人员。详见表2。

表2 采样分组情况 2、样品制备 理化、无机样品制备均由省中心现场监测部完成。 3、样品测试分析 样品测试分析工作由5个单位共同承担,分别是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和台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三、监测项目 理化指标:土壤pH、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 无机项目:镉、汞、砷、铅、铬、铜、锌和镍; 有机项目:六六六、滴滴涕和多环芳烃(苊烯、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屈、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茚苯(1,2,3-cd)芘、二苯并(a, n)蒽和苯并(ghi) 苝); 特征污染物:根据历史监测情况和实际情况确定,如钒、锰、钴、银、铊和锑等。 四、监测技术基本要求 1.样品采集 (1)采样点位

必须使用“采样移动端”进行采样,全部样品通过随机编码实现采测分离。每个采样点位均以总站确认的点位(即目标点位)经纬度为准,原则上不允许修改;点位偏移控制在30m以内;在“采样移动端”记录定位信息的同时,应记录GPS显示数值(与照片上GPS显示数值一致)。确因现场客观条件而必须调整采样地点的,在到达目标点位并记录详实证据后,可现场调整点位并进行采样;具体包括两种情况: ①永久性改点。确不符合布点原则的点位可提出永久性调整申请,具体流程为:提交点位调整书面申请、目标点位不符合布点原则的证明材料(见《质量体系文件》和相关照片等)→总站技术审核→完成点位调整。 ②临时性改点。若遇下雨或封路等不可抗拒的特殊情况,可提出临时性调整申请,但调整后的点位须基本满足布点原则,具体流程为:提交客观证明材料(见《质量体系文件》和相关照片等)→总站技术审核;若提交的证明材料不符合点位调整条件,总站审核未通过,须重新采样。 (2)采样方式 本次样品采集中,理化性质和无机项目测试须采集混合样品,有机项目测试采集表层单独样品。混合样采样范围至少为20m×20m,按照对角线法采集5个分点样品。记录的经纬度为中心点,采集分点样品的经纬度不做距离校验。还需要采集5个现场平行样并邮寄至总站。 (3)采样记录 采样过程应记录点位坐标,拍摄照片(8张,包括采样前、采样

南京干道土壤铅离子检测报告

南京城市干道铅污染的统计分析 ——原子吸收(AAS )法测定土壤中铅含量 铅污染是现代重要的重金属污染之一。铅污染有着诸多危害,尤其对人体危害不容小觑,微量的铅经蓄积后就会对人体的神经、血液、生殖、免疫等多个系统造成损害。因而铅检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常用检测法有传统的双硫脲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电化学方法等,内容可详见文献总结。本次实验使用原子吸收(AAS )法进行测定,简单、快速、灵敏度高。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铅污染的危害,使用AAS 法测定南京城市干道土壤铅含量,并对干道地区铅污染得出分析结论; 2、学习土壤样品采集、前处理的方法; 3、巩固标准曲线法实验方法和AAS 的使用操作。 二、实验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于从光源发出的被测元素特征辐射通过样品蒸汽时被待测元素基态原子吸收,在锐线光源条件下,基态原子蒸汽对共振线的吸收符合朗伯-比尔定律: 00 lg KLN I I A ==。式中,I 0和I 分别表示入射光和透射光的强度;N 0为单位体积基态原子数;L 为光程长度;K 为与实验条件有关的常数。 对大多数元素,N≈N 0,故而可表示为c K A ’ =,即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这就是原子吸收定量分析的基础。 因实验条件限制,本实验使用土壤样本来分析南京城市干道铅污染,干道土壤中铅的主要来源为汽车尾气。固体样品须将其中元素消解为可溶态,本次使用湿法混酸消解。 三、仪器和试剂 仪器:GBC932plus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乙炔钢瓶;空气压缩机;铅空心阴极灯;分析天平;石英坩埚(带盖);电热板; 100ml 容量瓶1个,50ml 容量瓶6个,25ml 容量瓶1个; 1ml 、5ml 吸管各1支;10ml 量筒1个;漏斗;小玻棒;25ml 烧杯;铁铲;样品袋等。 试剂:纯水;浓硝酸;发烟高氯酸;稀硝酸;铅储备液(1mg/ml);铅标准溶液原液:临用前,用稀硝酸溶液稀释储备液成50μg/ml 溶液备用。 四、实验步骤 1. 采样

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 HUANJINGYUFAZHAN 139 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张平 (宁国市环境保护局,安徽 宁国 342524)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土壤环境现状,包括土壤污染主要特征、土壤污染的危害、土壤污染趋势等内容;随后介绍了土壤环境监测中的具体问题,包括污染现状不明、污染原因不清、监测制度体系不健全等内容;最后提出了促进土壤监测效率有效提高的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投入力度、合理设置监测机构、制定统一的监测标准等内容,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关键词:土壤环境;监测问题;解决措施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1-0139-02 DOI:10.16647/https://www.360docs.net/doc/9913376530.html,15-1369/X.2019.01.080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oi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Zhang Ping (Ninggu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Ningguo Anhui 342524,China) Abstract:?The?article?first?analyzes?the?current?status?of?soil?environment?in?China,?including?the?main?characteristics?of?soil?pollution,?the?harm?of?soil?pollution,?the?trend?of?soil?pollution,?etc.?The?article?then?introduces?the?specific?problems?in?soil?environmental?monitoring,?including?the?unknown?status?of?pollution.?The?pollution?causes?are?unclear,?the?monitoring?system?is?not?perfect,?and?the?final?article?puts?forward?specific?measures?to?promote?the?effective?improvement?of?soil?monitoring?efficiency,?including?strengthening?investment,?rationally?setting?up?monitoring?institutions,?and?formulating?unified?monitoring?standards,?hoping?to?give?relevant?people?Provide some references. Key words: Soi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problem; Solution 1?我国土壤环境现状 1.1?土壤污染的主要特征 土壤环境污染的主要特点是滞后性和隐蔽性,对于人体的直观感受来说,和水体污染以及空气污染相比,土壤环境污染的隐蔽性要更强一些。区域性特征,土壤环境污染通常都是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恢复难度较大,累积性强,具有一定的不可逆性,通常情况下也没有和水体环境一样的自净能力,在重金属和污染物体的不断积累之下,就会在土壤当中长期存在。就像是我国早已经禁用的滴滴涕和六六六,尽管多年过去了,土壤当中依然存留着较高的浓度,农作物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1.2?土壤污染的危害 土壤环境的污染问题会加重我国土地资源的短缺,随着我国耕地污染范围的逐渐扩大,人均耕地面积也将逐渐减少。土壤环境污染还会对农作物产生一定的影响,会降低农作物产量,造成农作物污染问题。比如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就曾经导致我国粮食减产一千多万吨,经济损失达到两百亿元。同时土壤环境污染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或是间接的影响。研究证明,粮食污染区域和土壤污染区域和一些疾病爆发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比如污灌区的人就会具有较大的癌症发病率,同时还会造成当地人民的肝脾肿大。1.3?土壤污染趋势 首先土壤环境污染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从轻度污染逐渐发展成为重度污染。相关监测表明,我国土壤环境中的污染浓度也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出现递增趋势。甚至部分区域中的重金属还出现严重超标问题。其次就是从单一性朝着复合型污染发展,代表土壤环境污染不仅包括重金属问题,同时还出现了各种有毒的有机污染物体,并经常出现多种污染物超标问题。 2?我国土壤环境监测中的具体问题 2.1?污染现状不明 尽管我国已经开始进行了土壤环境监测工作,但是还没有对土壤污染现状进行系统科学的调查[1] 。尽管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土壤环境污染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监测工作都只是集中于一些特殊区域或是特定的 目标,同时大部分调查工作也是局部性的零星调查,因此无法对我国整体的土壤环境状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比如国土资源部门对于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地开展的土壤化学调查,农业部门进行的农产品质量调查和国家环保部门进行的土壤调查,都是只着重于某一方面的调查,缺少全面性和系统性。2.2?污染原因不清 土壤污染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元化特征,比如土壤污染来源包括工业生产不当、固体废弃物体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使用不当以及污水灌溉和大气沉降等原因都有可能造成土壤环境污染的问题。为此需要我国相关监测管理部门应该先找出土壤环境的污染来源,从而才能破解土壤环境污染的成因,并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由于我国以前的土壤环境调查都没有结合来源进行分析,因此导致我国目前还不能完全解释清楚土壤环境污染区域的产生原因。2.3?监测制度体系不健全 目前,由于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监测分析和现状调查方面缺少系统全面的管理,我国也难以针对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制定出有效的防治办法和管理细则,无法补充完善土壤环境污染排放标准、控制标准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难以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我国还缺少能够满足我国国情发展需求的土壤环境修复政策,我国的相关土壤环境治理技术,管理制度、标准、控制对策也不够健全,为此需要我国进一步加强监测制度建设,从而为土壤环境治理提供基础的保障。 3?提高土壤环境监测效率的具体措施 3.1?加强投入力度 政府应该建立起相应的财政补贴政策,提高财政预算。地方财政预算应该细化开支,支持土壤环境的监测工作,包括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岗位补贴、监测工作的经费支出以及监测工作的维护更新费用等内容,尤其是对土壤环境监测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应该给予丰厚的奖励支持。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还可以单独设置针对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专项基金,从而帮助地方政府减少经济压力,减少土壤环境监测机构中的经济负担,目标相关科研项目和监测经费的不足,促进各项土壤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