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本论》的六大理由

学习《资本论》的六大理由
学习《资本论》的六大理由

学习《资本论》的六大理由

第一,《资本论》是经济学发展的时代精华

《资本论》在世界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马克思继承了古希腊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的观点、以配第为代表的重商学派的商品流通及世界贸易理论和以魁奈为代表的重农学派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特别是继承了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地租理论。正是由于以深邃的目光透视整个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历史,博采众长,马克思才得以比同时代的人及其前辈走得更远,他呕心沥血的理论成果——《资本论》才得以成为经济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古典经济学家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财富的生产和分配,即考察物与物的关系。然而,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经济范畴不过是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在理论上的表现。正如列宁所说:“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交换商品)的地方,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社会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次揭示出它对于整个经济学的意义,从而使最难的问题变得如此简单明了,甚至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现在也能理解了”,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史上的一个杰出贡献。

第二,《资本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纪元

《资本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社会科学理论的伟大贡献。马克思在理论上有两大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密切的结合、全面的贯彻和最充分、最系统的阐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用唯物史观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向更高阶段运动变化的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并在研究中进一步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同时,《资本论》详尽地论述了剩余价值及其规律,通过揭示雇佣制度的本质,揭示了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同时也揭示、论证了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者的历史任务。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铸就的一部宏大的奠基之作,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的问世是政治经济学史上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学习《资本论》。追根溯源,才可能掌握马克思主义,才可能谈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资本论》凝聚了马克思的毕生心血,“牺牲了”他的“健康、幸福和家庭”,是他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源头。就连西方经济学家也普遍认为,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最好是从《资本论》开始。

第三,《资本论》是打开研究现代资本主义之门的钥匙

现代资本主义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也有不同程度的缓和。与《资本论》时代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相比,现代资本主义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不是因此就可以得出结论说:研究现代资本主义就不需要《资本论》了呢?现代资本主义同自由资本主义就有了本质区别了呢?现代资本主义就可以改变其必然灭亡的命运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自我调节功能有所改善,“除了几个微不足道的例外,今天的地球上似乎没有一个角落资本活动不曾渗透到”。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现代资本主义无论如何发展,始终都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没有改变资本的本性,没有改变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因此,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否定《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

不仅如此,现代资本主义是从原始的、落后的、野蛮的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而来的。现代资本主义同早期资本主义是一脉相承的。《资本论》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趋势,展开了一幅早期资本主义的画卷。唯有沿着《资本论》揭示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才能更好地认识现代资本主义,才能科学地把握现代资本主义的不同层面,真正弄清哪些该批判、反对,哪些该吸收、借鉴,才能看清无论现代资本主义如何发展、表面如何繁荣,都始终无法摆脱《资本论》所揭示的它的历史命运。《资本论》所阐述的基本理论对于分析、批判现代资本主义是必须的。因此,《资本论》是打开研究现代资本主义之门的一把最好的钥匙。

第四,《资本论》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导航器

马克思在有生之年没能看到自己为之奋斗终身的革命理想变成现实。由于时代的局限,马克思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做出精确的设计。但社会主义脱胎于资本主义,采用的只能是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因此,它同样要受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支配。资本并不只是一种阶级关系,而是一种运动,并有其借以运行的机制和手段。这种机制和手段不带有阶级特性,可以被吸收、借鉴。《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阐明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作为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特别是作为一种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实现方式和运行方法。而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创造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的秘诀也正在于此。对此,我们可以充分地学习和借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五,《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楷模

《资本论》博大精深,但其方法论归根结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原则归结为如下五个基本命题:(1)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2)在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分析个体经济行为;(3)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4)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和说明政治法律制度和伦理规范;(5)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这五个命题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硬核”。

当然,《资本论》还包含了许多具体的研究方法,它们对于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示范的作用。例如,抽象方法。一方面,马克思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抽象方法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由于把经济范畴看作是社会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把社会生产关系和反映这些关系的范畴看作是历史的关系和范畴,马克思从根本上排除了古典经济学家抽象方法的缺点和错误,从而使抽象方法成为真正科学的研究方法。又如,文献研究方法。“他是一位贪婪的读者、一位不知疲倦的工作者。他很少遗漏重要文献。他消化他读过的所有东西,深入思考每个事实,怀着热情争论不寻常的问题的细节。”也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

此外,在《资本论》的研究过程中,马克思还运用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系统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发展的方法等。正是由于“掌握了一切应该掌握的知识”,掌握并运用一系列科学的研究方法,他才得以成功地批判古典经济学并建立起自己的新经济学,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他才得以成为彪炳史册、照耀古今的伟大经济学家,《资本论》才得以成为博大精深的理论宝库。《资本论》的方法论是我们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可以学习借鉴的最详实、最深刻的逻辑范例。

第六,《资本论》的方法论、价值观和基本原理仍然没有过时

与马克思在世时相比,当今时代的确已经有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有许多变化是马克思所未曾料到的。因此,在《资本论》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是行不通的。关于这一点,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时间的演变、时代的变迁只会改变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具体形式,而不会改变规律本身,也不会改变资本运营的内在规律。”发达国家的经济仍是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点并没有改变,因此,《资本论》并没有过时,《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论述仍具有现实意义,《资本论》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仍有价值。只要世界上仍然存在着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揭露,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过渡性及其最终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必然性的揭示,就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资本论》就不会过时,《资本论》的方法论、价值观和基本原理就不会过时。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王亚南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就指出:“《资本论》是一部关系人类历史命运的著作”,“国内外的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根本不懂得《资本论》是具有怎样一种性质的伟大著作,他们叫嚷《资本论》‘过时’了,而事实告诉他们的,却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还在感到《资本论》的麻烦呢!”

当今时代,正如列宁所预言的那样,“即将来临的历史时期,定会使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级的学说获得更大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到今天,仍然不能改变其最终必然灭亡的命运。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资本论》仍然没有过时,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方法论、价值观和基本原理是分析和观察当代世界、解决当代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的有力武器。

《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辉煌巨著,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高峰。140年后的今天,世界形势已发生巨大变化,《资本论》的基本思想已经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获得了全人类的意义。它不仅为19世纪、20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也为21世纪的人类所重视。(作者系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讲师)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也就是说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他在文中提出:“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并且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的积累,它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也提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土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己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对于第一卷中的主要内容与观点框架可由以下四点出发:

1.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的历史阶段中,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即要使货币和商品转化为资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 商品市场的这种两极分化,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即以暴力方式剥夺劳动者而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最初的和必要的前提。 2.分析基础: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它是两种属性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是其社会属性。商品中也包含着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作为具体的

《资本论》学习心得

《资本论》学习心得 一、《资本论》简介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二、《资本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这部作品中对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理论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同时吸收了黑格尔的辨证法方法,也受到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里叶、圣西门等人的影响。马克思自己认为他的目的是:“用辨证的方法,经过批判,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找出现代社会的运动规律”,为现代工人运动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此,他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中埋头钻研经济材料达12年。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最主要的不公平在于对劳动的剥削,劳动者得到的报酬要低于他们所生产的价值,其剩余价值被拥有生产资料的雇主获得,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与生产产品的社会化矛盾必然会导致周期性地经济危机发生。他力图揭示资本积累的过程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商品的流通和对利润的追求会导致社会中经济与道德的冲突和分裂,主观的道德价值和客观的经济价值会分道扬镳,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价值的分配方式,使经济学的发展符合法律和道德观念。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家应该按照客观规律去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如同自然科学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应该了解这种规律,依照客观规律行事。商品生产要进行社会化,要有意识地控制商品生产,以使其达到最大的利用度。 三、学习心得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资本论》是一部真正博大精深的辉煌巨著,是马克思倾注了毕生心血,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在第一卷中,从简单的商品入手,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了作为阶级关系的资本的本质,重点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第一卷用抽象的方法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即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积累过程特别是原始积累的考察中,暗含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体系的伦理批判。 第一卷的第一部分主要写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以商品作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商品的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一方面,商品按其自然形式是使用物,或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如果说使用价值使得物具有被交换的前提,那么价值就是物得以被交换的本质。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剥离了商品的物理属性、使用价值,单单是各种商品中统一存在的一种质的衡量。商品的这种价值隐含在商品中,通过交换价值的形式体现出来,交换价值只是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则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 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对商品两重性的论述用的是一种辨证统一

的方法。他指出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不是以劳动为中介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虽然是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而后,马克思提出商品具有二重性是劳动的两重性所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产生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产生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极大地扩展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涵,把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和运用推到一个相当高的理论和实践层次。 马克思的天才之处在于从一开始就发抓住了所有商品都有的共性,这种共性与商品的具体物理属性没有关系,这就是劳动。劳动在此的作用和地位类似于万有引力对宏观物体的作用和地位一样。在商品身上,除了能够发现都凝聚了人类劳动这一共性以外,不能够发现第二个更能够揭示人类生产活动发展规律及趋势的工具或指标。马克思发现了这个商品的共性,就为其理论体系的构建找好了打下了基

《资本论》读后感_《资本论》读书心得五篇

《资本论》读后感_《资本论》读书 心得五篇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下面是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

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

资本论第一卷几个重要理论阐述

1.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马克思指出:“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的,却使这种形式成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2.货币理论 货币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或货币量的规律的理论。货币理论,指出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依次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交换过程和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交换必然性的根源在于商品的内在矛盾,交换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运动。,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体现的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 (2)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则是伴随着商品流通的不断发展而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逐渐产生的派生职能。货币的这五种职能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体现了货币的本质。 (3)货币流通或货币量的规律的理论 货币流通规律指出,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与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货币理论,是马克思对自己货币理论的第一次系统而全面的阐述。它不论就整个货币理论史,还是就马克思本人的货币理论史来说,都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所以我们说,货币理论是货币理论史上的伟大丰碑。 3.商品拜物教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头部分,集中阐述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最终完成了其商品拜物教理论的系统阐述。马克思借用拜物教来指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物化在人脑中的反映,重点阐述了商品拜物教的性质、秘密和根源等,并提出商品拜物教是一切拜物教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在非商品生产的社会中的劳动产品不存在拜物教性质等。同时,他还为人们走出商品拜物教的迷宫提出了一条科学的道路。他坚持:"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

资本论读后感(20篇)

资本论读后感第1篇 第一次读《资本论》是1999年大学一年级寒假,当时刚好18岁,刚刚踏入青年时光的门槛。今年冬天开始重读《资本论》,正好满28岁。从18岁到28岁的十年,我想对于任何一个青年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十年有很多的坎坷要去经历,有很多的困难要去应对,有很多的问题要得到解决,有很多的知识要去学习。应对未知的世界和越来越重的职责,每个人都急需思想上得到指导。此刻回过头来想一想,对我这段人生指导最大的,就应算是我读过的那些经典书籍了。当中《资本论》是十分重要的一本。 回顾这十年,《资本论》对我有哪些影响呢 首先,《资本论》让我认清了自已的社会地位,让我能正确地理解周边的人和事,让我明确了努力的目标,指导我制定正确的策略。 首先谈认清自已的社会地位这一点,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一个人首先要去理解他的社会关系。中国,农民是彻底被边缘化的一批人。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采取资本主义方式,农民的出路仅有一条破产。农民受到的剥削越来越严重,农村的生存资源越来越少,导致农村经济的萧条和农村社会关系的解体。其实农村经济的萧条是导致农村社会关系解体的基础原因。如果一个人自已的生活都很困难,他必然很想得到别人的帮忙,而他帮忙别人对他来讲就有很大的压力。有这种心理体会,就能够理解农村的人情事故。理解农村的人情冷暖。

其实能怪别人趋炎附势能怪别人势利眼能怪别人不讲亲情么生活那种社会地位,自私和无耻已经成为生存的本能。扪心自问,我做过的和他们做的又有什么本质的不一样呢也许只于我会反省自身吧。 高考对于我来讲绝对算是人生十分重要的一件大事,虽然读的大学不怎样样,大学里也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但毕竟算是成功地从农村爬了出来,从那一亩三分地上解放出来,虽然前途仍不明朗,甚至还有很大的风险,但接触的人和事的层次显然比农村中高很多,机会所以也多很多。 资本论读后感第2篇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经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仅对剥削问题作了科学分析,也为科学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实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可是,我们应当看到,目前它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否定剩余价值论的学术成就;另一个是一些人将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三月份读书书目及读书报告 读书书目 《韦伯的两篇演讲——伦理之业》韦伯 《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 《资本论》第二卷马克思在读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是资本论中马克思的原话,意图通过这本书对资本的一整个流程的分析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的运作规律。在马克思的严重,对整个社会起着重要作用乃至是决定作用的是经济结构,所以对经济规律认识清楚之后就能够看清整个社会的运动规律,并从中得出马克思最终的结论,资本主义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在发展出了自己的掘墓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书中的人,并不是一种实体的人,只是一种经济关系的载体。正如吉登斯在对古典三大家进行评述的时候说,一切经济关系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一样。马克思在这里只是将人作为一种载体,作为经济领域里的买者或者卖者,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承担者。这与马克思对于人、社会的定义有关,社会是人的关系的总和,同时人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通过这样的论述自然可以看出来马克思思想的关键词之中存在阶级关系、利益关系、经济关系这些词语。 资本论从总体的三卷来说就是在讲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第一卷主要是剩余价值论为核心来阐述资本的生产过程。在它前面叙述的商品、工资等部分只是在为剩余价值论的叙述做一定的铺垫。《资本论》第一卷的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商品的交换理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的生产论、资本的积累。 劳动价值论,通过交换解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在同一商品中不能同时存在的矛盾。在这一部分马克思分析了商品的二重性以及劳动二重性,一个人在只能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以及价值中的一个,同时商品只有用于交换才能完成这种让渡,商品的拥有者只有让渡其手中的使用价值,才可以实现商品的价值。而这个让渡的过程就是将商品投入到交换领域中去。在这种交换的形式的分析中马克思引入了关于货币的论述,从最初的物物之间的偶然性交换,到扩大之后以一种商 1

《资本论》心得体会

关于对《资本论》的心得体会 有人说没读过资本论就不懂得资本主义更不懂得社会主义,这句话一开始我还不了解,直到再一次翻开这本书——《资本论》,并且深入的对这本书进行理解之后,才真正的明白,这句话所拥有的内涵。 作为一部伟大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深刻的阐述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看法,其中最着重讲述的就是资本主义的基石——剩余价值理论。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最基础,也是最终要的一块基石。可以说资本主义便是建立在资本家对工人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的剥削这一行为上的。 何为剩余价值?简单来说就是,工人们付出自己的劳动与时间,干活拿钱,这样看起来并没有任何问题的因果关系,实际上其中却存在着一个错误的认知,也即是付出自己的劳动与时间的工人,与其所获得的报酬并非是一种等价交换的关系,也即是工人为资本家所创造的财富,并不等于资本家给予工人的报酬,而是创造的财富大于报酬。而财富与报酬之间的差额,便是剩余价值。资本家就是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剥削,而达到对工人的剥削。 这便是对剩余价值的简单阐述。事实上,在《资本论》

中马克思详尽的解释了何为剩余价值。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面有这样的的一段话“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作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述,“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一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在这话里,很明了地将剩余劳动时间与剩余价值挂钩起来,从而得出资本家通过榨取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价值。 而我便是透过马克思这种深入透彻的分析,了解了资本家是如何通过榨取剩余价值来实现对工人剥削。同时马克思也用一个个清晰的辩证,一个个血淋淋的例子,讲述了资本家是如何一点一滴剥削工人,如何一步步以看似合法手段,盗走了所有属于工人们的财产与劳动成果,同时叙述了资本家们是如何用工资的形式隐藏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

资本论读书笔记1500

资本论读书笔记1500 资本论读书笔记1500 一句话,一段话读再多遍,头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在此情况下,不得不放弃对微观的学习,下定决心看一看《资本论》第一卷,花了一个半月,除了书中描述资本家对工人,特别是儿童、妇女的剥削的残酷感到愤怒外,应该说再没有其他任何感受,因而,在边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每个字都认识,为什么它被马克思组合在一起,对我来说就变成了一本天书? 这种从读《资本论》中的深切感受——文科的知识不是只要努力去背,就能学好的。 而是有着严密的思维逻辑过程,并且是一种比理科更加自由,更有发挥空间的抽象思维。原因在此也就出来了——作为理科生,抽象思维能力严重缺乏。因而当务之急就是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应该没有那个学科比哲学更加抽象呢?因而,我选择了哲学,由一种习惯的、长期的思维方式转向一种很陌生的思维方式,其中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它有一个很长的磨合过程,对我来说,初始阶段维持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翻了许多关于哲学知识的书,但没有看懂任何东西,每次都是看得自己不知不觉的爬在了桌子上,当有几天看书时,竟然没有睡觉,我知道,我能够看下去了,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吧,当时,是这样认为的。为了使这种进步继续下去,我想一直维持到大学毕业。

由“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开始,这是一位许多问题想不明白的研究生(自己这么说的)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从什么是物化劳动,一直到能发表自己的一点观点总共用了一个半月,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并不在于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而是借签了别人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让自己也具有一点抽象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又是我当时感到的一个不小进步。更重要的是肤浅的感受到了《资本论》的不朽和对马克思的敬仰,只有认真阅读过他的著作的人才会感到这一点。那些高呼马克思理论过时了的人都怀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在这位巨人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只有马克思倒下了他们理论才可站起来。 任何一种理论必是时代的产物,适应某一特定的时代,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理论,也不可能有永恒的理论,但理论背后所承载的人类思想却是永恒的,而《资本论》承载的恰恰是人类几千年光辉思想的结晶,马克思的某些理论也许是过时了,但因此而拒斥马克思,除了可以表现自己的无知,再没有别的了。其实,高傲的现代人并不比几千年前的哲人高明多少,人类思想的框架他们早已为我们设好,后人更多的是在框架内修修补补罢了。试问从古到今,又有谁曾跳出过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呢?拒绝前人光辉的思想,就等于是慢性自杀。 现代西方许多不错的经济理论,就完全超出了《资本论》

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doc

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 篇一:资本论收获体会 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笃信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第一次学习《资本论》的有关知识是在1993年刚入大学时,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开设了《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完后,十几岁懵懂少年,记得最深的是剩余价值理论, 但是对我们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和美国、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我们是社 会主义,人家是资本主义并不是那么清楚。按照同学们的话说,老师要我们相信我们就相信, 是一种纯粹的听话式的“迷信”。时隔20年,在世界观、价值观得逐渐形成,思维方法、理 解能力不断成熟的今天,来到省委党校再学《资本论》导读,得到了全新的洗礼,对马克思 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充满了崇敬,也真正地理解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客观规律”。 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在批判继承中,马克思主义形成了自己的三个重要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哲学是基础,是人类的

智慧之学,是掌握马克 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资本论》三大崭新的因素是:剩余价值、劳动二重说、工 资的本质。在《资本论》这部巨著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 成部分得到了集中的表现。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作了深刻分析,使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根本的革命,并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展示了马克思坚定的唯物主义战士的 信念和信仰。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 体。马克思为了说明自己的方法,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摘引了俄国经济学家 考夫曼对《资本论》方法论的评论,《资本论》的根本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资本论》之所 以能够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就在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的运用。《资本 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客观逻辑(关于客观对象自身发展辩证法的思想形式)和主 观逻辑(关于思维自身的辩证法的思想形式)的统一,马克思将辩证法作为其逻辑和认识论的

读书心得 《资本论》

马克思《资本论》是一篇不朽的名著《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关于《资本论》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的基础,以资本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剩余价值作为研究的中心,以资本内在矛盾发展作为研究的主线,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作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范畴上升到具体范畴的科学叙述方法的指导下,整个理论体系通过矛盾形态演化、范畴演进和规律转化,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殊的社会历史性质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资本论》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书目。而且得到资产阶级学者的承认。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2年12月21日发表的文章《共产主义后的马克思》,文章中承认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影响力。文章中一些论断还是客观的,给人启发的。文章讲到了1999年,BBC评选“千年伟人”,卡尔·马克思名列榜首,而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则分列二、三、四名,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位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

资本论读书笔记

原典读书笔记 题目: 《资本论》读后感院(系): 财政金融学院 专业年级: 2012级金融三班 姓名: 王今 学号: 2012200198 2014 年6月9日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卒于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的观点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治运动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和作用。他的一些著作是与其挚友、同为德国革命社会主义者弗雷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完成。马克思的—生是伟大光辉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方针。马克思是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革命家。这位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写出了《资本论》这样的宏篇巨作。这本书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力作,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资本论》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于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资本主义,不读《资本论》,不了解社会主义。对于《资本论》,恩格斯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自从地球上存在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出现过一本书,像当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来说是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的。” 读完这本书,我以前的很多想法和观点被颠覆,以下是我的感受: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的历史阶段中,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即要使货币和商品转化为资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商品市场的这种两极分化,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即以暴力方式剥夺劳动者而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最初的和必要的前提。 “当生产劳动把生产资料转化为新产品的形成要素时,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就经过一次轮回。它从以消耗的躯体转到新生成的躯体。但是这种轮回似乎是在现实的劳动背后发生的。工人不保存旧价值,就不能加进新劳动,也就不能创造新价值,因为他总是必须在一定有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有感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现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它深刻地改变了并继续改变着整个世界历史的面貌。对于我们这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代下成长的青年人,马克思主义教育更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这个内容的学习,由浅入深、从远到近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必然联系,让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更加深了理解,受益匪浅。 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 (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关于马克思主义,早在学生时代就有所学习,但那时的学习是为了考试而学,比较被动,导致学习不够深入,曾片面的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次学习,老师给我们讲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并介绍了这些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激化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完整理论体系,让我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它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也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历史学、法学、伦理学等等内容。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三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阐发经济运动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转变为更高的社会形态的客观必然性,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依据,论证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学说,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旗帜,是全人类走向理想社会的旗帜。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从狭义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已不止是创立阶段的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其随之发展的列宁主义、毛泽东

《资本论》第二卷讲义

《资本论》第二卷讲义 一、背景知识 (一) (二)《资本论》第二卷研究资本循环侧重于货币资本的循环。这是因为货币资本,即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最片面、最典型和最一般的表现形式。 最典型——是因为货币资本循环把产业资本的动机和目的,即赚钱发财表现得最醒目。 最片面——是因为他强调的是这个过程的货币形式,是强调资本家金银数量的增加。 最一般——是因为货币资本循环的反复,已经包含着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 (三)《资本论》第二卷数量分析的特点: 第一,这里分析的量不是静止的量,而是运动的量,主要不是量的大小,而是量的变化、发展的速度。 第二,这里分析的量不仅是绝对的量,例如周转时间的长短、资本量的大小、剩余价值量的多少,而且有相对地量,例如年剩余价值率就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和预付可变资本的价值额之间的相对量。 第三,这里分析的量不是孤立的量,是从量的变化说明质。 二、目录结构 目录 弗·恩格斯。序言……………………………………………………3—25 弗·恩格斯。第二版序言…………………………………………26—28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一至第六章,中心是说明资本运动的 形式,以及如何保持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资本循环由形态变化、流通时间、流通费用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四章,分析资本的形态变化。资本在循环中,要依次采取三种不同的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从总体上来论述产业资本的运动,说明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循环的统一。 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31—74 本章“货币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最片面,从而最明显、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产业资本的动机和目的——价值增殖,赚钱和积累——表现得最为醒目。”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就是货币资本的循环。

资本论读后感【三篇】

资本论读后感【三篇】 篇一:读《资本论》有感 一直以来我一直认为给工人放假,给工人福利有利于社会经济发 展是以美国企业家福特率先发现并提出。最近看《资本论》发现资本 论中也有类似观点,仅仅表述不一样,马克思的观点是:工人的消费 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联系到我们的实际,前一些年我们总说内需不足,消费不足,但 是现在网络消费兴盛,我们的消费起来了,问题却又是我们“生产力 水平跟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买个马桶盖都要出 国买。 现在问题来了: 1。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消费都是消费的国 外产品呢?那国内的扩大再生产如何实行? 2。如果是简单的扩大再生产,只要能挣钱就上马,这样的扩大 再生产肯定不行。那么消费的扩大再生产如何实行经济产业的升级呢?如何实行产品的改造呢?这个产品的升级改造是如何影响消费的呢? 有没有经济规律曲线? 在我们国家,普通老百姓奋斗十几年,所得收入只为一套房,显 然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个钱再码放之前一直是储蓄,既没有被用来 消费,也没被用来投资(起码普通老百姓都是攒钱买房,不是从资本 兑现的钱去买房),这是浪费。 其次这么大的一笔钱就为一栋房,它所推动的资本流通相对于所 投入的买房钱,是非常有限的,对于经济的刺激是非常有限的。而现 实中经常说房价推动经济繁荣,我持怀疑态度。因为资本的流通必然 增值。你一栋房子所带动的资本增值最终会体现在房子上,不可能你

一套房子所带来的资本增值200,最后卖你100万。但是为什么还会这样?商人肯定不傻。我怀疑这是地方政府搞的鬼。 再次老百姓拿十几年的钱去消费一套房,也就是说老百姓一两年 的劳动时间产出的产品需要他用十几年的劳动时间去换取,这是不是 一种剥削。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 篇二:读资本论有感 很多年前,我们在高中时代听老师讲过剩余价值学说,但从没读 过《资本论》的原著。我想即便那时读,也不会理解的,因为我们没 见过或者说没有亲自体验过资本主义社会。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直都是西方资本主义不欢迎的人物。在中国,近三十年也倍受冷落,《资本论》很少有人去读了。 我以前一直以为《资本论》是纯经济学著作,光那么厚,就让人 望而却步。不久前前,从新闻得知,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很 多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当中,掀起了一股重读《资本论》的小热潮。我很好奇,为什么那么多长期接收西方教育的人们会重新审视这 部革命著作?我顺手拿起那本静躺在我书柜上许久的《资本论》,随 便打开一页翻看,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了我。《资本论》并不是深奥 难懂的经济理论,是平常易懂的,更是无比贴近现实社会的,书中引 用的事件,无不在真实生活中得到应验。于是,我立马沏茶,在新居 的书房里匆匆读了起来。 《资本论》在我心中掀起巨大波澜,他真的是一部底层工农群众 的《圣经》。他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是对的!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坚 决不让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资本主义消灭在萌芽状态。《资本论》不 但总结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一般规律,而且揭露了很多血淋淋 的事实。读着那一件件具体的事件,我在想,这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吗?这分明就是近30年的中国。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目的,就是希 望以后的国家避免那样血腥的事情发生。我现在把我感受最深的几段 话抄在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

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的基础,以资本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剩余价值作为研究的中心,以资本内在矛盾发展作为研究的主线,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作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范畴上升到具体范畴的科学叙述方法的指导下,整个理论体系通过矛盾形态演化、范畴演进和规律转化,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殊的社会历史性质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