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耕作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13、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15、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9、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2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3、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25、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前后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作物。

26、农牧结合是指农区种植业与牧渔业相互适应与协调、牧渔业的规模与种类与种植业提供的饲料相适应,而种植业生产又适应于牧渔业的需要。

27、立体种植是指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28、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养地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体系。

二、填空题

1.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指(原始) 农业、( 传统) 农业和( 现代) 农业阶段。

2.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

3.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_(套作)。

4.按水旱条件可将耕作制度划分为水田型,水浇地型,雨养型。

5.间套作复合群体的六种互补效应分别是密植效应、时间效应、营养异质效应、边际效应、补偿效应和正对等效应。

6、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____ 间作。

7、带宽是间套作的基本单元。

8、耕作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单位(农户或地区)的合理耕作制度。

9、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幅宽和间距。

10、共处期间的“五早”管理技术是指早间苗、早补苗、早中耕除草、早追肥、早治虫。

11、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

12、休闲是轮作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茬口。

13、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豆类五种作物。

14、土壤培肥途径有生物养地、化学养地、有机与无机结合。

15、在耕作学多熟种植中符号“—”表示年内接茬播种。

16、我国最主要的亚热带作物有八种

17、农业结构是指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与关系。

18、间套作复合群体的六种互补效应分别是密植效应、时间效应、营养异质效应、边际效应、补偿效应和正对等效应。

19、耕作制度的分区指标是指地理位置、地貌、水分条件、热量条件、作物类型、熟制。

20、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光、热、水、气、土壤、生物、矿物等七大类。

2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耕作制度。

22、热量条件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

23、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

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属于多熟制( 4 )

(1)五年四熟(2)四年三熟(3)一年一熟(4)?两年三熟(5)三年一熟

2.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 3 )

(1)时间生态位(2)物理生态位(3)?化学生态位(4)空间生态位(5)营养生态位

3. 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 5 )

(1)适应原则(2)协调原则(3)经济原则(4)持久原则(5)?重点原则

4.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4作物(5)

(1)小麦(2)水稻(3)大豆(4)棉花(5)?玉米

5. 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立体种养类型(2)

(1)稻鱼模式(2)?高产玉米栽培模式(3)稻萍鱼模式(4)玉米食用菌模式(5)蔗田食用菌模式

6.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不包括(5)

(1)增加光照叶面积(2)延长光照时间(3)提高光合效率(4)增加叶日积

(5)?增施肥料

7. 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3)

(1)1个(2)2个(3)?3个(4)4个(5)5个

8. 翻耕的缺点是(3)

(1)松碎土壤(2)翻转耕层(3)?土壤水分损失(失墒)(4)翻埋杂草(5)加深耕层

9. 不容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3)

(1)豆科(2)茄科(3)?禾本科(4)十字花科(5)葫芦科

10. 农牧结合的关键是(1)

(1)?饲料(2)小麦(3)玉米(4)油菜(5)大麦

11、与种植制度有关的水分指标不包括(4)

(1)降水总量(1)地下水埋深(3)灌溉程度(4)?土壤贮水量(5)湿润指数

12、中国干湿分区将农业分成四个区,其中半湿润区水分为(3)

(1)250mm (2)250—500mm,(3) ?600—1000mm,(4)1000mm以上

13、半干旱区的干燥度应该为(3)

(1)以下以下(3)? (4)以上

14、我国粮食作物面积最大的几个作物排序为(3)

(1)玉米、水稻、甘薯(2)水稻、小麦、玉米、甘薯(3)?水稻、玉米、小麦、甘薯(4)小麦、玉米、水稻、甘薯15、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4)

(1)氮循环(2)磷循环(3)钾循环(4)?碳循环(5)水分循环

16、下列哪项不是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3)

(1)调节耕层三相比(2)创造深厚的耕层(3)?增加土壤有机质(4)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5)翻埋杂草、肥料17、我国复种指数最高的省是(3)

(1)海南省(2)上海(3)?浙江(4)江苏(5)四川

18、下列哪项不是少耕的优点(1)

(1)?增加土壤有效养分(2)减轻水蚀和风蚀(3)减少土壤水分蒸发(4)减少农耗时间(5)节约成本

19、坡地耕作最宜(1)

(1)?横坡耕作(2)顺坡耕作(3)均可(4)逆向耕作

20、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3)

(1)时间生态位(2)物理生态位(3)?化学生态位(4)空间生态位(5)营养生态位

21、下列作物中哪种是热带作物(3)

(1)水稻(2)玉米(3)?橡胶(4)高粱(5)马铃薯

22、我国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是(2)

(1)华南地区(2)?长江中下游地区(3)四川盆地(4)江淮平原(5)西南高山地区

23、下列哪种肥料容易挥发(1)

(1)?氮肥(2)磷肥(3)钾肥(4)有机肥(5)钙肥

24、我国经济作物面积最大的排序为(3)

(1) 棉花、油料、麻类、糖料、烟叶(2)棉花、油料、麻类、烟叶、糖料(3) ?油料、棉花、麻类、糖料、烟叶(4) 棉花、麻类、油料、烟叶、糖料(5) 棉花、油料、烟叶、麻类、糖料

25、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多少个一级区(4)

(1)3个(2)6个(3)9个(4)?12个(5)15个

26、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5)

(1)适应原则(2)协调原则(3)经济原则(4)持久原则(5)?重点原则

27、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不包括(5)

(1)增加光照叶面积(2)延长光照时间(3)提高光合效率(4)增加叶日积(5)?增施肥料

28、不属于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的是(5)

(1)橡胶(2)油棕(3)可可(4)椰子(5)?玉米

29、农牧结合的关键是(1)

(1)?饲料(2)小麦(3)玉米(4)油菜(5)大麦

30、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不包括(5)

(1)增加光照叶面积(2)延长光照时间(3)提高光合效率(4)增加叶日积

(5)?增施肥料

31、翻耕的缺点是(3)

(1)松碎土壤(2)翻转耕层(3)?土壤水分损失(失墒)(4)翻埋杂草(5)加深耕层

四、多项选择题

1. 农业自然资源包括(1235)

(1)?光(2)?热(3)?土壤(4)肥料(5)?矿物

2. 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是(1234)

(1)?橡胶(2)?油棕(3)?可可(4)?椰子(5)玉米

3. 作物的水平结构包括(1235)

(1)?作物密度(2)?种植行数(3)?间距(4)株高(5)?带宽

4. 农田物质循环的输入部分包括(2345)

(1)科技投入(2)?有机肥料(3)?化肥(4)?降水(5)?灌溉

5.耕作学的性质(14)

(1)?自然科学(2)社会科学(3)基础科学(4)?应用科学(5)人文科学

6、下列哪些作物不属于C4作物(1234)

(1)?小麦(2)?水稻(3)?大豆(4)?棉花(5)玉米

7、忌连作作物主要包括(123)

(1)?马铃薯(2)?烟草(3)?番茄(4)水稻(5)玉米

8、烟草的主要产区在(24)

(1)陕西(2)?山东(3)新疆(4)?贵州(5)黑龙江

9、按照作物对土壤养分消耗的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235)

(1)?富氮作物(2)?豆科作物(3)?富碳耗氮作物(4)禾本科作物

(5)?半养地作物

10、半养地作物主要包括(235)

(1)小麦(2)?棉花(3)?花生(4)水稻(5)?油菜

11、我国商品粮基地主要集中在(12345)

(1)?松嫩平原(2)?太湖平原(3)?江淮平原(4)?洞庭湖平原(5)?黄淮平原

12、我国农业的问题包括(134)

(1)?人多耕地少(2)光热资源丰富(3)?农村经济落后

(4)?地区差异大(5)劳动力丰富

13、轮作换茬的作用(12345)

(1) ?调养地力(2) ?减轻病虫危害(3) ?防除或减轻田间杂草危害(4) ?合理利用农业资源(5) ?改善土壤化学性状

14、忌连作作物有(345)

(1)甜菜(2)西瓜(3)?烟草(4)?马玲薯(5)?辣椒

15、农田物质循环的输入部分包括(2345)

(1)科技投入(2)?有机肥料(3)?化肥(4)?降水(5)?灌水

16、土壤表土耕作的措施包括(12345)

(1)?耙地(2)?中耕(3)?镇压(4)?起垄(5)?作畦

17、季节休闲包括(135)

(1)?冬闲(2)撂荒(3)?夏闲(4)全年休闲(5)?秋闲

18、按种植业方向将耕作制度划分为(135)

(1)?主粮型(2)雨养型(3)?农牧型(4)水田型(5)?混合型

19、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需求把作物划分为(1345)

(1)?喜凉作物(2)喜热作物(3)?喜温作物(4)?亚热带作物(5)?热带作物

20、单作也称为(234)

(1)连作(2)?纯种(3)?清种(4?)平作(5)休闲

21、土壤表土耕作的措施包括(12345)

(1)?耙地(2)?中耕(3)?镇压(3)?起垄(5)?作畦

五、简答题

1.少免耕的优点有哪些?

少、免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不耕翻和残茬、秸秆或牧草覆盖,水蚀和风蚀明显减轻。

(2)免耕不动土和覆盖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水分的作用。

(3)通过秸秆覆盖,表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增加。再加上免耕不动土,好气性分解较缓慢,因而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但不利于它的矿化。另一方面,耕层下部土壤有机质有减少的趋势。

(4)农耗时间减少。在前作收获后,免耕或少耕播种后作物,既争农时,又减轻农忙的紧张度,赢得了农时的主动权,这在南方多熟区尤显重要。农耗时间的减少,也有利于复种面积的扩大与复种指数的提高。

(5)节约成本。免耕节省机械投资和减少燃油消耗,但增加除草剂的消耗。

2.简述连作应用的必要性。

(1)社会需要决定连作。

(2)资源利用决定连作。

(3)经济效益决定连作。

(4)作物结构决定连作。

3.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的技术有哪些?

(1)改直播为育苗移栽。

随着复种指数的提高,移栽技术已运用到棉花、油菜、烟草、甘薯、谷子、高粱上,甚至已试验应用到麻类、豆类、小麦、甘蔗、马铃薯等作物上,大有形成移栽农业之势。为了增加苗期积温利用,采取了保温育苗技术,如温室育秧、农膜育秧、地膜育秧、两段育秧等技术。为减少移栽的返青期而广泛运用营养钵、营养袋、营养块育秧技术。

(2)套作技术的运用

套种是解决复种生长季矛盾的又一重要方法,即在前作收获前20—40天于行间、株间或预留行间直接套播或套栽后作物,如中稻、晚稻田套种绿肥,早稻田套种大豆或套种黄麻,麦田套种棉花、玉米、花生、烤烟等。

(3)促进早发早熟的技术

A 后作物及时播种,减少农耗期。

B 前作物及时收获。

C 促进早熟技术在玉米生育中后期喷乙烯利,可提早成熟7天左右。

(4)作物晚播技术

播种季节较紧的地区,如长江中下游麦收后种棉,需要晚播棉。晚作物可以适当增加播种量,增加作物的密度。因晚播的营养生长期比较短,植株比较矮小,分蘖或分枝少,密植有利于主茎发育和提早成熟。

4.简述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1)增产从自然资源来说,间、混、套作构成的复合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作的不足,能较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把它们转变为更多的作物产品。从社会资源利用来说,实行间、混、套作可以充分利用多余劳力,扩大物质投入,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行劳动密集、科技密集的集约生产,在有限的耕地上,显着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力。

(2)增效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和发挥作物之间的有利关系,可以较少的经济投入换取较多的产品输出。

(3)稳产保收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复合群体内作物的不同特性,增强对灾害天气的抗逆能力。

(4)协调作物争地的矛盾间、混、套作运用得当,安排得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粮食作物与棉、油、烟、菜、药、绿肥、饲料等作物以及果林之间的矛盾。

5.谈谈贵州怎样开发冬季农业。

(1)充分利用短间隙期插种蔬菜、饲料、绿肥等短生育期作物。

(2)充分利用较长的冬闲期,复种一季作物,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资源利用率。

(3)充分利用冬闲田发展反季节蔬菜栽培,不断提高农业投资收益率,增加农民收入。

(4)利用各种设施条件,进行高价值经济作物(中药材、花卉、食用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A地膜覆盖农业

B小拱棚育苗,主要用于水稻、玉米和经济作物育苗。

C塑料大棚,在热量条件较好,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栽培经济作物效果较好。

D日光温室,在热量条件较差,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用于栽培高效经济作物。

E现代智能化温室,主要用于经济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地区栽培高效经济作物。

(5)间套作新模式的研制及推广,在间套作模式中引入高价值经济作物,提高土地产出率。

(6)延长产业链,实行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经营。

6、简述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

(1)明确对产品的需要(2)查清环境条件。

(3)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

(4)作物生态区、种植适宜区的划分与适生地的选择。

(5)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

(6)作物组成的确定。

(7)综合划分作物种植区划或配置。

(8)可行性鉴定将作物结构与配置的初步方案进行下列各项可行性鉴定。

7、简述提高年单产的途径

(1)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增加能量与物质投入,开展农田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改善肥力条件,是克服土地因素障碍、开发土地生产潜力的基础,更是商品生产日益发展条件下,开放性农业生态系统扩大再生产的必然趋势。

注重科学技术投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依托科学技术进步,围绕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实行超前研究,发展应用技术,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的运用技术,尽可能地使资源潜在生产力化为现实生产力。

(2)努力提高单位播种面积产量我国人均耕地少,今后农业增产的主要途径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是我国农业特点所决定的。提高单产的主要措施是:

A改善生产条件,如扩大灌溉面积、增施肥料、防止病虫草害等;B采取先进的综合生产技术,如不断提高品种的增产潜力、改善种子质量、采用先进的耕作栽培技术等。

(3)实行多熟种植,提高年单产为了以光热水因素来弥补耕地不足之短,广泛实行间作、套种、复种等多熟种植,是我国农业的一个特色。它对充分开发耕地潜力,提高年单位面积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其诀窍就在于此。在生长季长的长城以南地区,努力发展一年二熟,以至三熟,而全国广大地区应广泛提倡间作套种。

(4)因地种植,合理布局自然与人工资源环境吻合度最高的地区,也就是生产力最大的地区。应根据地域分类规律,尽量将各种作物分布在生态适应性最适宜或较适宜地区,实行区域化、专业化种植。

(5)保护耕地我国近20年每年减少耕地820万亩,新增人口1 380万,人均占有耕地不断减少。

8、简述轮作换茬的基本作用。

(1)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作物的病原菌一般都有一定的寄主,害虫也有一定的专食性或寡食性,有些杂草也有其相应的伴生者或寄生者,它们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土壤中都有一定的生活年限。

(2)协调、改善和合理利用茬口

A 协调不同茬口土壤养分水分的供应各种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不同,自土壤中吸收养分的种类、数量、时期和吸收利用率也不相同。

B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各种作物的秸秆、残茬、根系和落叶等是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重要来源。

C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在轮作中前后作物搭配,茬口衔接紧密,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自然降水和光、热等自然资源,又有利于合理使用机具、肥料、农药、灌溉用水以及资金等社会资源。

9、简述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重点。

(1)多熟多熟制是我国主要农区耕作制度的主体,今后仍是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重点。

(2)集约度某一耕作制度的产出水平与复种程度、品种搭配及相应的栽培技术有关,还与投入水平的集约度有关,增加投入,如增加化肥施用量,合理灌溉,增加劳动力的投入、技术投入,均可以提高集约度,提高耕作制度的产量水平。

(3)立体种植应扩大视野,扩大领域,从农田扩大到园地、林地、牧地,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扩大到蔬菜、果树、中药材、食用菌类,甚至适于农田立体种养的动物,如稻田养鱼、养螺等。从单层次到多层次,从地上多层次到地下多层次,发展多类型、高效益的立体种植体系,包括改善间套作的方式与山地立体利用农业。

(4)高效提高耕作制度的经济效益,包括提高耕作制度的产出水平,种植高效益的作物,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成本,扩大规模等几个方面。

(5)农牧结合耕作制度随着人民生活改善,对畜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对饲料需求量将进一步扩大,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的任务将更加突出,作物结构将从粮经二元结构转向粮经饲三元结构。

(6)机械化耕作制度随着工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农业机械化将逐步提上日程。

10、简述轮作换茬的基本作用。

(1)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作物的病原菌一般都有一定的寄主,害虫也有一定的专食性或寡食性,有些杂草也有其相应的伴生者或寄生者,它们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土壤中都有一定的生活年限。

(2)协调、改善和合理利用茬口

A 协调不同茬口土壤养分水分的供应各种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不同,自土壤中吸收养分的种类、数量、时期和吸收利用率也不相同。

B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各种作物的秸秆、残茬、根系和落叶等是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重要来源。

C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在轮作中前后作物搭配,茬口衔接紧密,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自然降水和光、热等自然资源,又有利于合理使用机具、肥料、农药、灌溉用水以及资金等社会资源。

11、简述中国农业的特点与问题

(1)人多耕地少,资源紧缺。我国丘陵山地多,平原少。海拔500m以上的土地占全国总面积的75%。

(2)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低。表现在:

A农业比重还较大(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988年)。

B农业人口比重更大。1988年农业人口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0%,农村劳动力4亿,占全社会劳动力的74%(世界平均为43%)。

C 劳动生产率甚低。劳均生产粮食近1500kg,世界平均水平为2000kg。

D 农产品商品率低。粮食商品率为35%,整个农产品商品率为60%。

E 规模小。给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带来了很大困难

F 农民收入低。1990年为630元。

G 生活水平低。温饱基本解决,但人均肉奶油果糖少,营养差。

H 农业装备水平有待提高。

(3)地区差异大。由于自然、社会经济以及历史原因,我国地区间经济与农业生产水平相差甚大。东部沿海较为发达,中部经济欠发达,西部落后。

(4)主要农区光热水资源丰富,生态生产条件有了显着改善。

12、简述少免耕存在的问题。

(1)多年少、免耕后多数土壤仍有变紧实的趋势,有机质少的土壤更能为明显,不利于根系发育与增产。

(2)耕作表层(0—10cm)富化而下层(10—20cm)贫化。

(3)影响有机肥、化肥与残茬的翻埋,土肥难于融合,肥料利用率低,氮素损失加重。

(4)杂草虫害增多。

(5)残茬覆盖导致地温下降。

13、试分析玉米大豆间作增产机理。

(1)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①增加了采光数量②提高了光合效率③改善通风与CO2的供应状况

(2)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3)地下因素的互补与竞争①减轻自然灾害②边际效应③代谢产物的影响

(4)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5)减少竞争原理

14、简述土壤培肥的措施。

生物养地就是利用生物及其遗体培养地力或改良土壤。生物养地的主要作用:(1)固氮;(2)增加土壤有机质,为土壤中的生物提供能源;(3)分解有机态养料为无机态养料;(4)保持水土;(5)松土耕地;(6)生物排除盐碱等。

化学养地所谓化学养地,即以化学肥料养地。

(1)从绝大多数试验看,化肥区(一般其养分量相当于有机肥区)的谷物与牧草产量,或者与有机肥区相等,多数还稍有超过。

(2)多数试验的土壤分析表明,合理施用氮、磷、钾化肥后没有损坏地力的迹象,长期施用化肥后,仍可以维持土壤碳与氮值在原有的水平上。有些试验也说明,只施用一种化肥往往会带来消极影响。

(3)多数试验说明,施用有机肥有助于改善地力水平,大致经过50—100年施有机肥后,土壤碳或全氮大致可增加30%—40%。同时,化肥也能促进土壤养分平衡,扩大物质循环。其原因是,化肥越多,植物产品越多,植物残茬与翻入土壤中的植物有机体越多,土壤中腐殖质越多。

有机与无机结合有机肥料(包括秸秆还田)是一种全肥,它的某些作用是化肥难以替代的。如有机肥与秸秆中磷钾返还比例大;有机肥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这是化肥所缺少的;有机肥料还可能改善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培肥地力,使施用的化肥效果更高。提倡有机肥与化肥合理配合施用,是制订施肥方案的一个重要原则。

15、复种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是什么?

(1)有利于增加播种面积与作物年产量

(2)有利于缓和粮、经、饲、果、菜等作物争地的矛盾

(3)有利于稳产

六、论述题

1、阐述设施农业的特点、类型及农作物种类

设施农业是指有设施保护的农业。设施农业就是运用现代工业技术成果和方法、用工程建设的手段为农产品生产提供可以人为进行控制和调节的环境和条件,使植物和动物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使光、热、土地等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形成农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和周年生产,

从而更加有效地保证农产品的供应,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主要内容是与集约化种、养殖业相关的园艺设施和畜禽舍的环境创造、环境控制技术及与其配套的各种技术和装备。

设施农业以下五种类型

(1)地膜覆盖农业,使用的地膜有普通地膜、微膜、超微膜;有高压聚乙烯膜、高密度聚乙烯膜和线性聚乙烯膜;有黑色、绿色、白色和银灰色膜;有单面膜和双面膜(包括黑白双面膜和黑色、银灰色双面膜)等等。

(2)小拱棚育苗,主要用于水稻、玉米和经济作物育苗。

(3)塑料大棚,在热量条件较好,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栽培经济作物效果较好。

(4)日光温室,在热量条件较差,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用于栽培高效经济作物。

(5)现代智能化温室,主要用于经济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地区栽培高效经济作物。

设施农业的特点

(1)设施农业中栽培作物接受的太阳辐射总量和有效辐射量略有减少。

(2)设施栽培条件下,作物生长区的温度略有升高。

(3)设施栽培条件下,空气流通不畅,气体交换慢,二氧化碳量不足。

(4)设施栽培条件下,由于有设施条件保护,土壤蒸发损失减少,湿度较大。

(5)由于温、湿度较大,有利于部分病虫害的发生流行。

设施农业的作物类型

(1)按照作物对光照条件的要求分为强光(西瓜、甜瓜、草莓)、中光(黄瓜、番茄等大多数蔬菜作物)和弱光作物(韭菜、莴笋等)。(2)按照作物对热量条件的要求分为高温(白天24—30℃、夜间18—20℃)中温(白天18—26℃、夜间13—18℃)和低温作物(白天15—22℃、夜间8—15℃)。

(3)按照作物对水分条件的要求分为耗水作物(白菜、芥菜、甘蓝等)和节水作物(西瓜、甜瓜、苦瓜)。

2、根据作物布局的相关知识论述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进展、特点、问题及建议。

进展:种植业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围绕发展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普遍加大了结构调整的力度,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的调整优化取得了新的进展。

特点:(1)是各地普遍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解决农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机遇。

(2)是各地普遍把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和效益的现实选择。

(3)是各地紧密围绕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积极发展“订单农业”,避免农户盲目生产造成市场滞销。

(4)是各地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各地以科学求实的精神,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当地具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同时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设施农业),不断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问题与建议:

(1)是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较大,处于新阶段的低层次。

(2)是由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长期的战略工程,在一定周期内,战略调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一定很快显示出来,这就可能在短期内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在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整个运行过程中,各项保障措施能否跟上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农民在农业战略调整中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战略调整的质量。

(3)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制约结构调整。一些地区由于水利条件差,难以改种高产优质高效作物;一些地区由于相关的硬件条件和技术手段跟不上,影响种养业上规模、上档次、限制了当地农业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不是单靠哪一个部门所能完成的,需要交通、通讯、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保障和金融、科技等各部门、各行业服务保障,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

(4)是部分地方对结构调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对结构调整的理解还不到位。由于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个别地方出现忽视农业特别是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

(5)是政府对结构调整还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必要的资金注入。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一些种养大户,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

(6)是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由于区分不开农产品的质量档次,优质优价难落实。一些地方的市场体系建设不适应当前结构调整需要,对农民起不到引导的作用,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由于信息滞后,一些地方结构调整的趋同性倾向比较突出,使一些农产品出现了新的“卖难”,影响了农民收入,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7)是目前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管理体制服务手段、农技人员自身素质不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基层农技部门有编无人、经费缺乏、知识分子政策难落实、工资难于按时足额发放、管理体制不顺和农技人员难于保证主要从事本职工作等问题还普遍存在。同时,一些同志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农技人员的专业技能不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应多渠道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步伐,改善服务条件,增加服务功能。

4、试论述你对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设想。

(1)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作物结构与布局为适应粮食增产与经济发展及轻工业与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要根据供求规律灵活调整粮经饲糖茶果菜的比例,既要确保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与总产,也要发展经济作物、蔬菜、果品、饲料、特作等价值较高的作物。在粮食作物中,要考虑口粮、饲料粮及工业淀粉用粮的需要,把饲料粮生产如玉米、大麦、燕麦及青绿饲料的生产,纳入总体生产计划进行安排。经济作物应在最适宜区集中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效益的棉区、烟区、麻区、果产区。

(2)进一步发展多熟制

(3)南方冬闲田的开发利用

(4)因地制宜地发展双季稻在中亚热带以南的地区,应稳定双季稻和双季稻三熟制。

(5)北方麦田两熟是北方地区增产粮食的重要途径

(6)改进间套作技术

(7)研究推广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进一步研究菜籽饼、棉籽饼的利用与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扩大饲料来源。

(8)改进旱地耕作制度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研究保土、保水、保肥耕作法,发展多熟分带轮作、聚垄耕作法,进一步提高旱地的生产力。(9)发展高效益耕作制度目前高效益耕作制集中体现于各地兴起的吨粮田、双千田。各种粮、经、饲、菜、药、果、菌、鱼的立体多层次间套作与复合种养体系有了较大发展,比较有希望的形式有南方的麦—瓜—稻、菜—稻—稻、菜—稻、蔗—稻,北方的棉蒜两熟、粮菜两熟及粮菜三种三收、四种四收等。

(10)进一步强化养地制度,加强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如吨粮田建设、水利建设、园田化建设等。重视有机肥料,广泛推行秸秆还田,努力按比例增加化肥用量。

(11)研究适于机械化的种植制度与配套技术当前应着重研究小麦、玉米、大豆机械化增产技术,小麦、玉米套作的机械化技术,南方稻麦两熟机械化技术等。

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以种植制度为中心、养地制度为基础。

生态型: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育而成的不相同的形态和生理、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换茬:生产上把轮作中的前作物(前茬)和后作物(后茬)的轮换,称为换茬。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包括组成原生质的一切必要元素在内,都趋向于在生物圈内循环移动,各自以一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然后又返回环境。这些大致成环形的线路。

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制的总称。作物组成包括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配置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耕层构造:指耕层内各个层次中矿物质、有机物与总空隙度之间及总孔隙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的比例关系。

生态龛: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征,不仅包括生物在群体中占有的物理空间,而且还指生物在群落中的功能与如何生活以及活动的时间。

正对等效应:作物之间通过生物化学物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有利的相互影响,称为正对应效应,亦称为正对等效应。

二、填空(每空1分,计27分)

1、农业生态系统是由生态,经济,技术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2、生物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综合环境称作生境。

3、生物对生态因子的最大忍耐量和最小需求量之间的差异称作生态价。

4、一般来说,长城以北,大多实行一年一熟制;长江以南,大多实行一年三熟。

5、作物的茬口特性主要受时间,生物,栽培措施等三方面的因素影响。

6、食物链把环境中的有毒物质的沿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称作为食物链富集作用。

7、耕作学上常用的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隔年—表示:年内复种|| 表示:间作/表示:套作×表示:混作

8、作物布局依据的原则是:(1)需求为目标,(2)生态适应性为基础,(3)经济效益为可行性。

9、喜温作物需≥10℃的积温为2000-3000 ℃,一般又分为温凉型(如大豆、谷子)、温暖型如水稻、玉米等)和耐热型(如高粱、花生等)。(至少举两个例子)

三、是非题(每题1分,计7分)

1、我国土地资源十分丰富,草原比耕地要多几倍。(是)

2、小麦/玉米-水稻-→小麦/玉米-水稻是一种三熟制轮作制(非)

3、甘薯属于耐连作的作物。(非)

4、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和信息流动的主要通道。(非)

5、耕作制度是个体和群落层次上管理作物的技术科学。(非)

6、实行间作和混作可以提高复种指数。(非)

7、撂荒是荒地种植几年后,放弃不种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非)

四、简答题(每题3分,计18分)

1、什么叫耐性定律,生物的耐性表现有哪些特点。

耐性定律: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环境因子都存在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生物的耐性范围。

一种生物对各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不同生物对同一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也不同。

同种生物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各种生态因子耐受范围不同,由于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态时,则生物对其它一些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将缩小。同一生物种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对各种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受范围,从而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2、已知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为600毫米,大雨等于10度的积温为5000度,请计算该地区的干燥度,以及判断该区属于什么类型的地区(湿润地区、干旱地区)

干燥度K=*5000/600=

该地区为半湿润地区

3、简述轮作的作用和主要形式。

轮作的作用:1)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

2)协调、改善和合理利用茬口

3)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

主要形式:单一轮作和复种轮作;水旱轮作和草田轮作为特殊轮作

4、如何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技术?

1)育苗移栽技术

2)套作技术

3)促进早熟早发的技术

4)作物晚播技术

5、影响复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举例加以说明。

1)热量:主要是积温。例如≥10℃为3000-4000℃的地区可以实行短生育期的一年两熟或套作两熟,而4000-5000可以实行小麦-玉米、小麦-水稻两熟。5000-10000可以实行一年三熟。

2)水分:受到降水量、降水季节和灌溉条件影响。例如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方可以盛行复种。灌溉条件好的地方如关中地区可以实行复种或套作。

3)肥力:复种对养分需求量大,土壤肥力高的地方有利于复种。肥料充裕的地方实行复种也有利。

4)劳畜力、机械也影响复种,主要是用工量增大,前作收获后作物播种的季节紧张,手工操作下人口密集复种指数高,而低广人稀的地方复种指数较低。

6、生物间的互补和竞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边行的相互影响--边行优势与劣势

2)病虫害与抗灾的相互影响——补偿效应

3)分泌物的相互影响--正对等效应

五、问答题(每题6分,计24分)

1、连作有哪些危害,如何消除这些危害?

危害:(1)营养物质的偏耗。(2)有毒物质的积累。(3)导致土壤物理性状显着恶化,不利于同种作物的继续生长。(4)土壤生物学方面造成的作物连作障碍主要的伴生性和寄生性杂草危害加重,某些专一性病虫害蔓延加剧以及土壤微生物种群、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等。

消除危害的技术措施主要有:

1.化学技术:可以通过及时补施足量化肥和有机肥的办法加以有效的控制。一些因病虫草害及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等生物造成的连作障碍,可以用现代化的植保技术予以缓解。

2.品种更换:选用高产抗病虫品种进行有计划的轮换可有效地避免某些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

2、我国的饲料生产和消费状况有什么特点?如何建立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

特点:(1)畜牧业受制于粮食生产(2)传统式的家庭饲养与饲源(3)1/4-1/5粮食作为饲料(4)食物与饲料中的蛋白质严重亏缺

如何建立:1)、调整、强化三元结构:将饲料生产正式纳入种植制度;增加饲料谷物与薯类;蛋白质多源化战略

2)、插种、复种饲料作物:充分利用季节;插种饲料作物;麦田复种饲料作物;稻田复播饲料作物

3)、间混套作饲料作物:粮(经)饲间套作;林(果)饲间混作;菜田间混饲料

4)、饲料轮作:青饲轮作;粮饲轮作

5)、非耕地利用:包括“四园地”、田间隙地、农户庭院及广阔的南方草山、草坡、滩涂地。这类面积可以充分利用,以增加粮食、饲草、饲料的生产

3、间混套作在种植形式、土地利用率、增产增收作用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种植形式:间作在同一田地上同一时期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株间或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混作同一田地同一时期混合种植两种或多种作物。

土地利用率:三者均充分利用了土地,间作主要表现出边际效应,可以解决作物争地的矛盾,但不计入复种指数;混作可以表现出密植效应,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也不计入复种指数;而套作则在空间和时间上加强了对土地的利用,边际效应和密植效应都可以体现出来,复种指数大大提高,充分发挥了土地潜力。

合理的混作可以增产也可以增收,效果没有间作和套作明显,合理的间作一般可以既增产也可以增收,但一般以增收为目的,套作增产增收最为明显,既是增产也是增收的需要。

4、少耕和免耕的概念以及分析其优缺点?

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免耕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机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少免耕法的优点

1 水蚀和风蚀明显减少

2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保持水分

3 表土层中的土壤有机质增加:免耕不动土,好气性分解较缓慢,因而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但不利于其矿化。另一方面,耕层下部的土壤有机质有减少的趋势。

4 农耗时间减少:在前作收获后,少耕或免耕播种后作物,既争农时,又减少了农忙的紧张程度,赢得了农时的主动权。

5 节约成本:免耕节省机械投资和减少燃油的消耗,但增加了除草剂的消耗.

少、免耕存在的问题

1多年少免耕后土壤仍有变紧实的趋势,有机质少的土壤更为明显,不利于根系的发育和增产。但短期内仍可维持在可允许的土壤容重与孔隙度范围内。不同土壤表现很不一致。

2 耕作表层(0-10厘米)富化而下层(10-20厘米)贫化。

3 影响有机肥、化肥与残茬的翻埋,土壤难于融合,肥料的利用率低,氮素的损失加重。

4 杂草虫害增多。

5 残茬覆盖导致地温下降,从而导致高纬度地区春作物的播种和出苗的推迟,对安全成熟是个大问题。

农学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3

农学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3 交卷时间:2016-06-02 09:14:50 一、单选题 1. (5分) 在我国一般以年均温度()℃以下为一年一熟区。 ? A. 8 ? B. 16-18 ? C. 8-12 ? D. 12-16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7.3 复种的概念、作用、效益原理及技术 2. (5分) 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同一作物或同一复种方式,称为()。 ? A. 连作 ? B. 间作 ? C. 轮作 ? D. 套作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7.5 轮作与连作概念、生产意义及连作技术 3. (5分) 在作物生产智能化的技术体系中,()是农业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

? A. 农业专家系统 ? B. 农机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技术 ? C. 数据库技术 ? D. 遥感技术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8.4 作物生产智能化含义及技术体系4. (5分) 双子叶植物的叶片不包括()。 ? A. 叶舌 ? B. 托叶 ? C. 叶柄 ? D. 叶片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1 作物器官的生长发育及生长发育特性5. (5分) 在作物生长期内施入的肥料为()。 ? A. 追肥 ? B. 基肥 ? C. 面肥 ? D. 种肥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6.5 施肥的基本原则、影响因素及施肥技术 二、多选题 1. (5分) 害虫的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具体说来,主要哪些防治方法?() ? A. 植物检疫 ? B. 生物防治 ? C. 化学防治 ? D. 农业防治 ? E. 物理机械防治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6.6 杂草、病虫的危害和防治及化学调控技术 2. (5分) 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有()。 ? A. 环境因素 ? B. 栽培因素 ? C. 病虫害 ? D. 遗传因素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3 作物产品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农学概论知识点整理(杨文钰版)

农学概论 一、绪论 1.农学:研究作物生产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2.农学的性质:○1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2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3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3.农学的特点:○1系统的复杂性;○2技术的实用性;○3生产的连续性;○4生长的规律性;○5明显的季节性;○6严格的地域性 4.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1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3出口的重要物质;○4农业的基础产业;○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5.我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天人相参”或“三才”理论为基本精神)和农作物生产技术特征(精耕细作)。 6.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作物总产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高,而单产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因素:○1品种改良;○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3节水技术;○4设施栽培;○5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6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7.我国作物生产概况:我国作物生产的迅速发展,主要归功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与世界作物生产的发展相比,不同的特点:○1作物品种的改良;○2间作、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3作物栽培技术;○4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5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 8.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1生产率目标;○2可持续性目标;○3营养安全目标;○4经济高效目标 9.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1建设高产农田;○2改革种植制度;○3普及优良品种;○4发展先进适用技术 二、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1.研究作物起源的意义:○1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2了解起源地的气候生态情况,分析作物特定的生态适应性,达到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3有助于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 2.农作物起源:水稻、小麦、大豆、油菜—中国日本起源中心;玉米、甘蔗、棉花—中美洲墨西哥中心;马铃薯—南美洲中心 3.作物生物学特性分类 按感温特性喜温作物;耐寒(喜凉)作物 按对光周期反应特性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定日照作物 按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C3作物;C4作物;CAM(景天科酸代谢)作物 4.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蛋白质和淀粉比例最符合人类需要(1:6~7) 豆类作物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 薯芋类作物主要成分为淀粉(大多要求土壤深厚,通透性好,对钾肥需要量大) 经济作物纤维作物品质是根据纤维细胞的长度、细度、拉力、强度、弹性、色泽、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来衡量

西南大学12级农经《农学概论》思考题答案

思考题答案 1.怎样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双重风险”性?(区别与小农经济、工业及商业): “双重风险性”即自然和市场的风险:(1)多变的自然环境,致使农业生产面临着其他非农产业不可比拟的自然风险;(2)市场供求状况与经济运行体制对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获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由农业实质来看发展农业(动植物生产)的3条基本途径?发展农业的三条基本途径: A :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物质、能量利用效率);B:增加物质、能量的投入(改变生产条件,化 肥、灌溉、农药和新的生产资料投入);C:A、B同时使用,如“绿色革命”的成功。 3.农业与工业的区别? 农业: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很长,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差别特别显著,农业的对象是生物,而生物要进行新陈代谢,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外界环境多变而不稳定。 工业: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几乎为零,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别较小,工业是对无生命的原料进行加工制作,生产环境稳定。 4.怎样理解在我国的国情条件下,农业生产结构、膳食结构的基本趋势与发展趋势?动植物性食品的 区别?现代农业4大投入是什么?(与发展农业的3条基本途径结合理解,体现了现代农业的特点是对工业化产品依赖性愈来愈强,对农业内部循环产物依赖性愈来愈弱。) 国情:中国人均占有耕地量少;人均水资源低;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土地减少。 农业生产结构基本趋势:以种植业为主,粮食生产为主,畜牧业为辅。 发展趋势:种植业三元结构的逐步形成,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比例加大,农业产业化,加工业的发展:食品加工;农产品的非农用途化。 膳食结构基本趋势:以植物性食物(素食)为主,植物性蛋白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 发展趋势:新鲜的蔬菜、水果消费增加,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加,人均口粮消费下降。 四大投入:现代农业的辅助能投入,划分为四种类型,即(一)引进新品种和新的作物类型、畜禽等基因性投入,用于改善农业生物的遗传适应性和资源利用转化能力。(二)施肥、浇水等资源性投入,用予改善水分、养分等生活必须资源的供应,保证有机生产的顺利进行;(三),农业机械和工程(道路、厂房、水利设施等)设施性投入,用于为农业生物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特别是土壤环境,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资源和农时等;(四) 农药、防治、医疗技术等保护性投入,用于控制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发展,提高农业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显示了人工辅助能投入对促进农业增产的巨大潜力。 5.(补充)为什么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作物生产、动物生产)都呈现明显的区域化专业化

体育概论试题及答案

体育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二、名词解释 1、体育发展战略: 2、体育管理科学化: 3、体育教学 4、游戏的概念: 5、人文体育观的概念 三、简答题 1、体育在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有哪些作用? 2、正确处理体育与政治的关系要注意哪四个方面? 四:论述题 1、从体育课的组织工作、课的密度和负荷量以及培养学生自我体育 锻炼等方面,论述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 2、论述如何对动作质量与效果进行评价? 答案 二、名词解释 1、体育发展战略:是指根据体育发展规律,结合体育内部外部和国际国内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对未来一个时期体育发展的知道思想、方针、任务和布局等进行的全局年和高层次的谋划。 2、体育管理科学化:是要应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遵行管理的基本规律,提高体育管理效率和综合效益。 3、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大纲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4、游戏的概念:是指有一定的情节,遵循特定规律和组织形式的智力与体力相结合的身体活动。 5、人文体育观的概念:主要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怀,回到以人为本的体育的世界。 三、简答题 1、体育在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有哪些作用? (1)健身活动可以培养劳动力: (2)健身活动可以发展劳动力:减少因病旷工,提高生产率。(3)健身活动可以保护劳动力: 第一:降低发病率:第二:可以减少工伤事故:第三:可以防止

或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4)健身活动可以延长人的劳动寿命: (5)健身活动可以“修理”劳动力 (6)健身活动可以“恢复”劳动力: 2、正确处理体育与政治的关系要注意哪四个方面? (1)体育的发展受政治的制约。 (2)体育是具有多功能的复杂结构。 (3)努力寻找体育为政治服务的恰当方式和方法。 (4)对于“体育为政治服务”口号的正确认识。 四:论述题 1、从体育课的组织工作、课的密度和负荷量以及培养学生自我体育 锻炼等方面,论述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 (1)解决编班分组问题:(2)掌握分组教学的形式:(3)认真执行教学常规,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4)课的密度和课的负荷了解:(5)体育课中培养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的理解:学生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组成:认识能力、运用、调控制能力和自治能力。 2、论述如何对动作质量与效果进行评价?P187 1、动作的准确性。 2、动作的协调性。 3、动作的力度。 4、动作的经济性。 5、动作的弹性。 1、《体育概论》 (1)、科学性(2)、民族传统习惯(3)、力争与国际用语相一致 2、现代竞技运动的特点 (1)、竞技运动具有激烈的对抗性和竞赛性,它总包含着身体的努力(包括体力和智力) (2)、竞技运动的竞赛具有国际性 (3)、竞技运动的竞赛结果被社会乃至世界所承认 (4)、参加竞技运动的人,往往代表一个组织或团体 (5)、竞技运动活动的目的是讲究功利的 3、广义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4、狭义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5、竞技体育——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体能、心理

2016年农学概论(第2版)在线作业1~3

农学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09-20 13:18:34 一、单选题 1. (5分) 杂交后代再与亲本之一杂交,称为()。 ? A. 单交 ? B. 回交 ? C. 顶交 ? D. 复交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5.2 作物的育种目标与选择方法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2. (5分) 全年收获作物的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为()。 ? A. 收获指数 ? B. 叶龄指数 ? C. 叶面积指数

? D. 复种指数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7.3 复种的概念、作用、效益原理及技术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3. (5分) 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的反应特性被称为()。 ? A. 温度日照反应特性 ? B. 光照反应特性 ? C. 温度反应特性 ? D. 温光反应特性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4.1 作物器官的生长发育及生长发育特性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4. (5分)

1975年由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的《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确定的地理基因起源中心有()个。 ? A. 14 ? B. 12 ? C. 13 ? D. 15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1 作物的起源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5. (5分) 小麦属于()。 ? A. 高温长日作物 ? B. 低温长日作物 ? C. 低温短日作物 ? D. 高温短日作物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4.1 作物器官的生长发育及生长发育特性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二、多选题 1. (5分) 以下属四碳植物的为()。 ? A. 水稻 ? B. 小麦 ? C. 高粱 ? D. 玉米 ? E. 甘蔗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2.2 作物的分类方法 展开解析 答案C,D,E 解析 2. (5分) 作物生产设施化的意义包括()。 ? A. 增强环境控制能力

农学概论考试整理

一、名词解释 农学:是指研究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广义) 资源:泛指人类从事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物质和能量的基础。 种植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作物生产所需的全部物质要素和信息。 (二选一) 光补偿点: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渐渐增加,等达到某一速率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达到平衡,净光合速率等于零,此时的光照强度即为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随着光照强度的进一步增加,光合速率逐渐上升,当达到一定值后,光合速率便不再因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上升,此时的光照强度即为光饱和点。 (二选一) 积温:指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昼夜温度的总和。 无霜期:指某地春季最后一次霜冻到秋季最早的一次霜冻出现时其间的一段时间。 冷害:又称寒害,是指作物遇到零度以上的低温,生命活动受到损伤的一种现象。 冻害:是指作物遇到低于零度的低温,组织体内发生冰冻而引起伤害的现象。 霜害:主要有黑霜和白霜两种,当温度下降到零度或者零度以下时,如果空气干燥,温度降低未形成霜,而使作物受害的称为黑霜,如果在降温过程中形成了霜,则称为白霜。 (四选一) 土壤干旱:指土壤中缺乏作物可利用的有效水儿造成的干旱,其对作物的危害极大。 生物产量:指作物一生中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 经济产量:指作物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二选一) 作物产品品质:指人类所需要的作物的目标产品的品质,即产品达到某种用途的需求的适宜程度。 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作物植株或器官从小到大、由轻到重的不可逆的数量增长过程,它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 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形态、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植株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少耕法:指减少不必要的耕作次数或耕作面积,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的一种耕作方法。

农学概论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农业: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调节生物体(动植物、微生物)的生命 活动来取得所需产品的生产部门。 2)农业资源: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按来源分为社会 资源和自然资源;按是否可更新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 3)作物:农作物,即大田中生产的粮、棉、油、糖、烟、绿肥、牧草和中草药等,又称“大 田作物”,北方称“庄稼” 4)生育期:作物从籽实出苗到新籽实成熟所需天数。 5)生育时期:某一形态特征出现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以该时期始期至下一时期始期的 天数计。 6)温周期现象:作物对温度有节奏的昼夜变化的反应 7)春化作用:需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的过程 8)需水临界期:作物一生中对水分需求最敏感的时期 9)茬口:作物在轮作过程中给予后作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茬地的泛称 10)种植模式:一地区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于同一季或同一年在同一耕地上形 成的规范化种植 11)间作:同一地上,于同一生长时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其 共生期大于全生育期的一半的方式 12)套种:在前作物生长的中后期,在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其共生期小于全生育期 的一半 13)作物布局: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14)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据人类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某种群体 15)杂交育种:同一物种内不同品种间的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在杂种后代中进行选择以育成 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 16)杂种优势:两基因型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代优于双亲的现象 17)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 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的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 技术措施 18)农田培肥:为维持农田养分平衡,利于土地资源的持久利用而采取的保护,恢复,提高地 力的综合技术体系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19)19页word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农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e 课程类别:选修课程编号: 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 制定时间:2008 年1月25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是农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是作物学一级学科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二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属必修课程,主要任务是学习并掌握宏观上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涉及农业结构调整、作物布局、发展多熟制、立体农业、耕地养护等方面的认识及决策能力,微观上能在一个生产单位制定合理的作物结构与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及其配套技术。 2.教学的基本要求:本门课程的基本思想以社会需求与市场为导向,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通过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正确处理以用地与养地为核心的资源利用与养护的关系,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即土地高产出率、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使资源利用、产品增长和经济增值同步协调发展。因此,教学上要做到:(1)掌握耕作学的基本知识。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内容,以及与种植制度有关的作物布局与结构调整、复种多熟、间套作与立体农业、连作与轮作在理论上讲深讲透。(2)正确处理耕作制度外延的广度与深度。核心内容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孤立的存在,要处理好与外延的关系才能使核心内容具有坚实存在的基础和旺盛的活力。(3)完善与更新耕作制度理论体系建设。耕作制度理

论体系包括集约用地、经济高效、多元养地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的理论。(4)增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实体内容,并能反映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吸纳先进的科技成果,增加改进种植模式组装及配套技术的科技含量和高效益性质,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5)适当增加耕作制度的管理功能内容,如农户、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种植业生产管理技术与耕作制度的优化设计,各级政府在宏观技术政策的采用等。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教案适用于农学类专业本科生(农学专科、农业师资专科、农业推广专业等参照执行)。本课程共开设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2学时,实验12学时,实践教学一周。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与农业生态学、土壤学、作物栽培学、农业经济学等课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了解作物需求、生态适应性、农业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与保护,污染控制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 1、全国统编教材《耕作学》刘撰浩主编2002.9 2、《南方耕作制度》主编中国农业1994.10 3、面向21世纪教材《耕作学》曹敏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0 参考书:《中国耕作制度》、刘撰浩主编 《立体农业概论》、《中国立体农业模式》、《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多熟种植》等。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结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 结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结花芽分化:作物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茎类的分生组织不再分化时,原基和腋芽原基在分化形成花或花序原基的过程。 (填空)叶的生长:叶原基发育生长的过程为:顶端生长。出缘生长。居间生长 1.简述作物的生长发育 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特点是一个不可逆的数量化过程。如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的生长,通常用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和多少来表示。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了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本质性变化。特点是分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质变过程。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以及气孔分化等。 2.作物的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各有什么特点 作物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 生殖生长是作物以分化形成生殖器官为主的生长 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的基础营养生长是作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并进的阶段,彼此之间会存在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的关系。3.种子的概念与区别 用来繁殖下一代作物的播种材料。 种子分为三类:胚株发育而形成的种子,如豆类 子房发育形成的果实如水果 根茎雷作物用于繁殖的营养器官如马铃薯块茎

4.简述根的种类 初生根:种子内胚根发育而来即种子根 次生根:生与主根上的侧根或基部茎节上的节根 不定根:由茎,叶等处随时发生没有固定位置的根 5.* 简述叶的形态 子叶:胚的组成部分,着生于胚轴上 第四章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 *1.光对作物的重要性 作物生产所需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光,其次来自不同的人工光源。 光在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包括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就是作为利用光提供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作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直接作用是促进作物形态器官建成,如种子萌发,叶芽花芽分化等。此外,光还会影响作物某些生理代谢过程而影响作物产品品质。总而言之。光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最终体现在作物群体结构的改变和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变上。 光和速率:CO2mg/dm2/h 每小时每平方分米的叶片面积吸收CO2的毫克数 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的同化产物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物质达到平衡时所接受的光照强度(光和速率=0).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光周期现象:自然界一昼夜间光暗交替称为光周期。作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受日照长度的影响醉舞发育对日照长度的反应。P70 作物温度三基点,最低点,最适点,最高点

农学概论(通识)复习题库完整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45分) 1.油菜叶片生长的位置是。 A.节间B.叶枕C.节D.叶舌 2.三沟按由深到浅的顺序排为。 A.腰沟,围沟,厢沟B.围沟,腰沟,厢沟 C.腰沟,厢沟,围沟D.围沟,厢沟,腰沟 3.一般植物的胚乳是。 A.两倍体B.三倍体C.四倍体D.五倍体 4.生长环境适宜条件下,如果小麦主茎叶片数为7,则其二次分蘖数为。 A.1 B.2 C.3 D.4 5.两年三熟的复种指数为。 A.66.7% B.100% C.150% D.200% 6.日平均气温℃以上的持续期,称为耐寒作物生长活跃期。 A. 0 B. 5 C. 10 D. 15 7.作物一般在对水分的反应最敏感。 A. 苗期 B. 营养生长期 C. 生殖生长期 D. 成熟期8 A.地面B.真叶D.根系 9.经济产量不是生殖生长产物的作物包括。 A.禾谷类作物B.豆类作物 C.薯类作物D.油料作物 10.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是。 A.水稻B.小麦C.玉米D.棉花11.大田基础耕作时施用的肥料是。 A.基肥B.种肥C.追肥D.苗肥12.下列哪种追肥可能使用有机肥。 A.苗肥B.花费C.穗肥D.腊肥 13 A.细菌C.线虫D.病毒 14 A.水稻B.大豆D.菠菜

15.面筋的主要成分是。 A.蛋白质B.糖类C.纤维D.脂肪16.作物的将来将发育成果实。 A.柱头B.花柱 C.子房D.雄蕊 17.面筋的主要成分是。 A.蛋白质B.脂肪C.碳水化合物D.纤维素18.下列不属于三碳作物的是。 A.棉花B.烟草C.玉米D.花生 19.土壤中最有效的土壤水分是。 A. 重力水B.毛管水C.束缚水D.降雨 20.土壤胶体是指土壤颗粒中小于的土粒。 A.0.002mm B.0.02mm C.0.002um D.0.02um 21.以下不属于作物三基点温度的是。 A.最低温度B.最适温度C.最高温度D.致死温度22 A.50% C.0.5 D.2 23 A.变态块根C.变态叶D.球茎24.成熟的胚囊中有个核个细胞。 A.7,8 B.8,7 C.7,7 D.8,8 25.蹲苗一般在作物的进行。 A.苗期B.营养生长期C.生殖生长期D.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并进期 26.最为理想的土壤结构是。 A.块状结构B.片状结构 C.柱状结构D.团粒结构 27.下列属于少耕或免耕的优点的是。 A.增加土壤有机质B.均衡土壤养分 C.松碎土壤D.减轻病虫草害

农学概论考试重点

农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农业的概念:指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产品的生产部门。 (三)农业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农业生产的实质: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利用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供给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特性和规律 1.生物性和社会性 2.地域性和季节性 3.生产的连续性 4.资源的分散性 5.经营的综合性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作物 (二)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1、粮食作物:①禾谷作物②豆类作物③薯类作物 2、经济作物:①纤维作物②油类作物③糖类作物④嗜好类作物 3、饲料及绿肥作物 4、药用作物 三.作物生态特性分类 1.根据温度要求 ①喜凉作物:温度三积点0-5摄氏度;12-18摄氏度;26-30摄氏度 ——喜凉耐寒:黑麦、冬小麦(秋播)、冬大麦、青稞 ——喜凉耐霜:油菜、豌豆、大麻、向日葵(中耕)、胡萝卜、芥菜、菠菜、大白菜、春小麦、春大麦以及饲料绿肥(箭舌豌豆、毛苕子、草木樨) ②喜温作物:温度三积点10摄氏度;20-25摄氏度;30-35摄氏度 ——喜凉:大豆、谷子、甜菜、红麻、亚麻、马铃薯、荞麦 ——温暖:适宜暖度25-30摄氏度,水稻(密植),玉米,棉花(密植干燥)、甘薯、芝麻、蓖麻 ——耐热(>35摄氏度)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瓜类 2.根据光照要求 ①长日照作物(>12)小麦、大麦、燕麦、黑麦、苜蓿、三叶草、油菜、萝卜、白菜、甜菜 ②短日照(<12):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甘薯 ③中日照:荞麦、豌豆、番茄、黄瓜、菜豆、四季豆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结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结 花芽分化:作物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茎类的分生组织不再分化时,原基和腋芽原基在分化形成花或花序原基的过程。 1.(填空)叶的生长:叶原基发育生长的过程为:顶端生长。出缘生长。居间生长 2.简述作物的生长发育? 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特点是一个不可逆的数量化过程。如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的生长,通常用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和多少来表示。 3.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了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 本质性变化。特点是分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质变过程。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以及气孔分化等。 4.作物的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各有什么特点? 作物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 生殖生长是作物以分化形成生殖器官为主的生长 5.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的基础营养生长是作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是并进的阶段,彼此之间会存在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的关系。 6.种子的概念与区别 用来繁殖下一代作物的播种材料。 种子分为三类:胚株发育而形成的种子,如豆类 子房发育形成的果实如水果 根茎雷作物用于繁殖的营养器官如马铃薯块茎 7.简述根的种类 初生根:种子内胚根发育而来即种子根 次生根:生与主根上的侧根或基部茎节上的节根 8.不定根:由茎,叶等处随时发生没有固定位置的根 9.*简述叶的形态

子叶:胚的组成部分,着生于胚轴上 第四章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 *1.光对作物的重要性 作物生产所需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光,其次来自不同的人工光源。 光在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包括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就是作为利用光提供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作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直接作用是促进作物形态器官建成,如种子萌发,叶芽花芽分化等。此外,光还会影响作物某些生理代谢过程而影响作物产品品质。总而言之。光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最终体现在作物群体结构的改变和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变上。 光和速率:CO2mg/dm2/h每小时每平方分米的叶片面积吸收CO2的毫克数 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的同化产物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物质达到平衡时所接受的光照强度(光和速率=0).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光周期现象:自然界一昼夜间光暗交替称为光周期。作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受日照长度的影响醉舞发育对日照长度的反应。P70 作物温度三基点,最低点,最适点,最高点 (霜冻害冷害高温害p74) 积温: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叫做有效温度 活动积温:当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把大于等于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 温室效应:主要由CO2\CH4\N2O等气体含量增加引起。 *酸雨;ph小与5.6的大气酸性化学组分通过江水的气象过程进入到陆地水体的现象. (改错)在作物生产上有效积温一般毕活动激吻更能反映作物温度的需求 2简述水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品的影响 (略)

农学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4

农学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4 交卷时间:2016-08-09 15:06:33 一、单选题 1. (5分) 迄今为止,已经过确认的作物必需的元素有()种。 ? A. 14 ? B. 18 ? C. 16 ? D. 12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3.6 营养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2. (5分) 净种子占试样重量的百分率为()。

? A. 千粒重 ? B. 发芽率 ? C. 发芽势 ? D. 种子净度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5.3 引种、系统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3. (5分) 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粮食作物中居()。? A. 第三位 ? B. 第四位 ? C. 第二位 ? D. 第一位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2 作物的分类方法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4. (5分) 生产上所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九二0”,其学名叫()。 ? A. 赤霉酸(GA3) ? B. 吲哚乙酸(IAA) ? C. 2,4—D ? D. 萘乙酸(NAA)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6.6 杂草、病虫的危害和防治及化学调控技术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5. (5分) 一个地区能否复种,除了具备一定的热量条件,还要满足一定的水分条件,一般而言,大于()mm可以实现多种作物的一年两熟或三熟。

? A. 900 ? B. 600 ? C. 1000 ? D. 800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7.3 复种的概念、作用、效益原理及技术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二、多选题 1. (5分) 以下属非侵染性病害的有()。 ? A. 干旱 ? B. 高温灼烧 ? C. 线虫危害 ? D. 营养失调 ? E. 低温冻害 纠错

农学概论试题

农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975年由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的《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确定的地理 基因起源中心有(A)个。 A 12 B 13 C 14 D 15 2.本品种粒数占检验总粒数的百分比是( B )。 A种子净度B种子纯度 C发芽势 D发芽率 3.禾谷类作物单位面积穗数是由株数和单株成穗数决定,播种密度和播种质量决定株 数,( A )是成穗数的决定阶段。 A分蘖期 B拔节期 C孕穗期 D开花期 4.农学的研究对象是(A)。 A大田作物 B.农业 C种植业 D园艺作物 5.农学是于(C)世纪后期正式成为一门科学的。 A 17 B 18 C 19 D 20 6.迄今为止,已经过确认的作物必需的元素有( C )种。 A 12 B 14 C 16 D 18 7.全年收获作物的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为(D)。 A叶面积指数 B收获指数 C叶龄指数D复种指数 8.土壤有效水的下限是(A)。 A萎蔫系数 B田间持水量 C毛细管悬着水消失 D蒸腾系数 9.下列作物根系属于须根系的是(B)。 A大豆B玉米C茄子 D马铃薯 10.下列作物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是(B)。 A大豆B油菜C黄麻 D烟草 11.下列作物中,属于喜凉作物的是(C)。 A花生 B水稻 C青稞D烟草 12.下列作物种子中具有胚乳的是( D )。 A油菜B大豆C棉花D玉米 13.小麦属于( A )。 A长日照作物B短日照作物 C中日照作物 D定日照作物 14.小麦需水临界期在(B)。 A拔节期B孕穗至抽穗期 C灌浆期 D成熟期 ..

15.选配优良组合最需注意的是(A)。 A双亲一般合力要高B双亲产量都要高 C双亲长期要接近 D以上全不对 16.要取得引种成功必须(C)。 A.同纬度间 B同海拔高度 C同纬度、同海拔高度D无纬度和海拔高度限制 17.一复料标识为20─10─10,则其意指(B)。 A N2 0%、P 10%、K 10% B N2 0%、P2O5 10%、K2O 10% C C 20%、H 10%、O2 10% D CO2 20%、H2O 10%、O2 10% 18.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在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叫(D)。 A间作 B混作 C复种D套作 19.种子真正成熟的含义是(D)。 A形态和生理均未成熟 B生理成熟,形态未成熟 C形态成熟,生理未成熟D形态和生理均成熟 20.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的反应特性被称为(C)。 A温度反应特性 B光照反应特性 C温光反应特性 D温度日照反应特性 21.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粮食作物中居(D)。 A第四位 B第一位 C第三位D第二位 22.生产上所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九二0”,其学名叫(C)。 A 2,4-D B萘乙酸(NAA) C赤霉酸(GA3) D吲哚乙酸(IAA) 23.在冰点以下的低温对植物组织、器官所造成的伤害叫( B ) A旱灾B冷害 C冻害 D涝灾 24.水是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原生质含水量在( D )以上才能保持代活动正 常进行 A 80%-90% B 50%-60% C 60%-70% D 70%-80% 25.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C ) A 1/6 B 1/5 C 1/4 D 1/10 26.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出口国是( A ) A美国 B印度 C中国 D巴西 27.诱变育种在诱变处理后从哪一代开始选择( B ) A M1代 B M2代 C M3代 D以上全不对 ..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 1.1农学的基本概念 农业: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来获取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没有农业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对象:动植物和微生物 农业生产的本质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一个物质生产的过程。 广义的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狭义的农业:种植业 农业的主体是种植业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人类生活姿料的重要来源。“民以食为天”【制糖、卷烟、造纸、食品等】 2、エ业原料的重要来源40%工业原料、70%轻T工业原料来源于农业生产 3、出ロ创汇的重要物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仍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之 4、农业的基础产业。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依赖于种植业的发展。 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实现作物生产的现代化、科学化和产业化。 1.2农业的发展历程 世界农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阶段。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世界农业主要发生在中东、中美(玛雅文明)、南美(印加文化)等区域。 撂荒制:刀耕火种后不耕翻,土地板结,杂草丛生,人们不断丢弃原有耕地并重新开垦的耕作制度 撂荒土地自然恢复,重新开垦需5-7年,人类年年迁徒。 西方起源于希腊奴隶社会时期 中国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 进入古代农业的标志:铁制工具的大量使用古代农业,亦称为传统农业 古代农业时间跨度:铁器工具大量使用-19世纪中叶时期 耕作制度由原始烧垦制一轮作制,精耕细作方法。 近代农业时间跨度: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以二次世界大战为界,时间约为100年 近代农业可看作现代农业的阶段

湖南农业大学826农学概论(一)2014年考研专业课真题试卷

共1页 第1页 2014年湖南农业大学硕士招生自命题科目试题 科目名称及代码: 农学概论(一) 826 适用专业(领域): 作物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科学与技术、作物信息科学、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 考生需带的工具: 考生注意事项:①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纸上一律无效; ②按试题顺序答题,在答题纸上标明题目序号。 一、名词解释(共计50分,每小题5分) 1. S 形生长进程 2. 作物的物候期 3. 作物营养临界期 4. 耕作制度 5. 作物生长诊断 6. 作物的非侵染性病害 7. 竞争优势 8. 作物品种 9. 航天育种10. 品种纯度 二、简答题(共计60分,每小题10分,7题中任选6题作答,多答只计前6题) 1. 简述作物的光温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2. 何谓作物的源、流、库?它们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作用如何? 3. 试述农业节水的必要性,并分析农业节水的途径。 4. 简述作物精确栽培技术的基本特征。 5. 什么是远缘杂交?简述远缘杂种夭亡和不育的克服办法。 6. 简述作物品种类型及其育种特点。 7. 什么是作物品种混杂退化?分析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 三、论述题(共计40分,每小题20分) 1.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例,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水稻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5分) (2)水稻品质指标有哪些?简要分析水稻产量与品质间的关系。(10分) (3)以你所学分析水稻生产发展的趋势。(5分) 2. 作物转基因育种的程序怎样?你怎样理解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 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考研专业课初试真题精都考研(https://www.360docs.net/doc/9917140149.html,)——全国100000考研学子的选择

农学概论复习题

《农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农学 2.作物 3.作物生育期 4.作物生育时期 5.叶面积指数 6.经济系数 7.光能利用率 8.需水临界期 9.种植制度10.作物布局11.复种12.轮作13.连作14.套作15.间作 16.土壤耕作17.少耕18.免耕19.土壤肥力20.种子 21.作物品种22.种子寿命23.杂种优势24.农田培肥25.杂交育种 26.诱变育种 二、填空题 1.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2.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的分类方法,可将作物分为、 、和。 3.作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进程呈现出形生长曲线。 4.根据作物的光周期特性可将作物分为、、 和定日照作物四种。 5.作物品质的主要类型有、、、 。 6.影响作物的品质因素主要包括、、。 7.作物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及。 8.低温对作物的危害,可分为和两种。 9.作物所受的干旱有和两种类型。 10.农作学上常用的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 ”表示,“×”表示。 11.常异花授粉作物的异交率在%之间。 12.作物育种的主要方法有、、、 和生物技术育种. 13.“三系”配套制种中的“三系”是指、和雄性不育恢复系。 14.种子检验各项指标中,其中、、和

为必检指标。 15.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是、、。 16.影响施肥的环境条件主要有和。 17.作物染病后,首先发生的是生理变化,称为;接着发生的是内部组织的变化和外部形态的变化,分别为和。 18. 、和是作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 19.病虫害防治的原则是。 20.病原物在寄主植物体内的侵染过程分为、和 三个阶段。 21.土壤是由、和三相组成。 22.作物的繁殖方式可分为和。 23.目前国内外育种的总体目是、、、 和。 24.作物病害的传播主要方式主要、、 和。 25.植物的根系分为和两大类。 26.用于作物生产促进果实成熟的生长调节剂主要是。 27.昆虫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体躯分成明显的、、三个体段,具六足,多数还有两队翅。 28.昆虫的口器分为和两大类。 29.种子的质量分为和两方面。 30.现代信息技术的突出代表包括、和全球定位系统统称为3S技术。 三、判断题 1.我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玉米、马铃薯、大豆均起源于我国。() 2.C4作物的CO2补偿点和CO2饱合点都比C3作物要低,因此C4作物对环境中CO2的利用率要高于C3作物。() 3.作物水分临界期就是需水量最多的时期。()

农学概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空格处,填入适当的字或词,使整个句子完整,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意义。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处,错填、多填、少填或未填均无分。) 1.农业生产具有( )、( ) 和( ) 特点。 地域性与季节性周期性与持续性.综合性与复杂性2.栽培植物主要包括( )、( ) 和( ) 三类。 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3.按照作物的主要用途及植物学形态特征,通常将大田作物分为三大类,其中粮食作物包括( ) 作物、( ) 作物和( ) 作物。禾谷类、豆类、薯类 4.按照作物的主要用途及植物学形态特征,通常将大田作物分为三大类,其中经济作物包括( ) 作物、( ) 作物、( ) 作物和( ) 作物。纤维、油料、糖料、嗜好 5.糖料作物主要是( )和( ),其中大约三分之一是( )。甘蔗、甜菜、甜菜 6.世界天然纤维原料作物有( )、( )和( )等。棉花、麻类、木棉 7.世界主要饮料作物有( )、( )和( ),主要产在发展中国家。可可、咖啡、茶叶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备选项中,选择1-4个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中,原产中国的作物是( )。 A 烟草 B 棉花 C 玉米 D 大豆 D 2.下列作物中属于耐寒作物的是( )。 A. 玉米 B. 大豆 C. 油菜 D.甘薯 C 3.根据作物生长的周期性理论,作物生长全过程表现为( )规律。 A.慢-慢-快; B. 快-快-慢; C.慢-快-慢; D.快-慢-快; C 4.作物一般在( )对水分的反应最敏感。 A. 苗期; B. 旺盛生长期; C. 生殖器官形成与发育期; D. 成熟期 C 5.我国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中,原产美洲的作物是( )。 A.水稻; B. 小麦; C. 玉米; D. 大豆; C 6.喜温作物生长的生物学下限温度指标是( )。

农学概论复习题(完全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农业:是指人类通过农业技术措施,充分利用自然和经济条件,调整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人类生活所需产品的生产活动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个部门的统称。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即是指人类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并在人为和自然共同支配下进行农副产品生产的综合体。 农学:广义的农学是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类科学,包括农业基本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 狭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一类科学,它涉及到作物学、园艺学、土壤学、植物学和植物保护学等学科。 二、问答题 1、农学概论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2、农业的组成 农业是由农业生物、农业生物赖以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发生遗传变异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产劳动三部分组成。 3、农业生产的实质是什么? ?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传递的过程,包括初级生产(第一

性生产)和次级生产(第二性生产)。 ?初级生产的实质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这是一个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及生物化学反应。(光合反应) ?次级生产是通过动物生产实现物质的转化,植物性蛋白到动物性蛋白。 4、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 ?农业生产受生物学规律支配。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与季节性。 ?农业生产具要连续性。 ?农业生产是综合性生产。 5、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是被人类驯化了的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它既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般特点,又具备很多人类改造、控制、调节、干扰甚至破坏所带来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 1.系统受人类的调控; 2.系统自身稳定性差; 3.系统净生产力较高; 4.系统的开放性更强; 5.系统受双规律支配。 6、农业的发展 农业作为古老的产业,有上万年的发展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 7、农学的特点 1. 系统的复杂性 2. 技术的实用性 3. 生产的连续性 4. 作物生长的规律性 5. 明显的季节性 6. 严格的地域性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与人为肥力潜在肥力与有效肥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