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高中地理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高中地理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有关“太阳辐射”的内容在第一单元已作了说明,故本节就不再重复,而直接进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效应。对于大气的保温效应新教材阐述得较为细致、具体。这样处理,既可使教材前后的内容相通,也增强了教材中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了新教材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本节增加了全球热量平衡的内容。说明由于人类活动不断地向大气中输入二氧化碳等气体,造成的大气温室效应将会使地球的热量收支失去平衡,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又会引起一系列的生态变化,进而影响全球的经济结构。教材做这样的阐述,给师生的教学留下了比较大的空间。有利于教师教学中发挥创造性的才能和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二、教学目的或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性质和特点。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2、 能力目标:会阅读和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

3、 德育目标: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2、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

3、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谈话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美国6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实现之后,人类发现月球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00℃以上,夜晚则降至-183℃。昼夜温差达300摄氏度,而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是大气的热力状况保护我们人类和一切生命的存在,下面我们讲大气的热力状况。

2、讲授新课:

一、 大气的热力作用

大家看课本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散射的作用,从而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投影或看书图2.3“各种辐射的波长范围”

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有无选择性?那些波长的太阳辐射易被大气吸收?大气又放过那些波长的辐射?大气温度的高与低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还是地面辐射? [预备知识]太阳辐射的能量分布: 1.5

2.5

1.0

2.0

3.0

辐射能力

(卡/

2

1、吸收作用:

O 3

:吸收紫外线 CO 2和H 2O :吸收红外线 问:大气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什么波段的能量?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答:对于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却吸收的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

问:为什么在日出之前天就亮了,在树阴下,在房间里,凡是阳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仍是明亮的?

问:为什么在月球上白天看太阳只是一个明亮的圆盘,而四周背景却是黑暗的? 问: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兰色?

2、散射作用: 特点:有选择性

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是,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会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从而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散射作用有一定的选择性,空气质点有能力散射波长小于自身直径的光。可见波长越短的光,越易被散射。所以,可见光中波长最短的紫色和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因此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黎明和黄昏,虽然太阳在地平线以下,但它的光芒已被空气中的微粒散射到天空,因此,天空是明亮的。

问:为什么月球的表面昼夜温差相差如此之大?

3、反射作用: 特点:无选择性

(1)反射主体:云和较大的颗粒尘埃。其中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明显。

(2)规律: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明显。

(3)所以,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就是因为云的反射作用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思考]太阳高度与大气削弱作用的关系

0.15—4μm >0.76μm 红外线 43%0.4—0.76μ<0.4μm 紫外线 7%特点:有选择性

板图“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径长短的关系”什么是大气的保温效应?其原理何在? 太阳高度答——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径短——被大气削弱的少

问:为什么夜里温度又不会降的很低呢?

答:大气具有保温效应。

(二)大气的保温效应

问: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季还能在塑料大棚中生产蔬菜? 什么是大气的保温效应?其原理何在? (边讲边画)

师:指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层射入地面,而地面吸收后放出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而增温.大气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小部分射向宇宙,大部分返回地面正好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把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除二氧化碳和水汽外,还有甲烷\臭氧\氧化亚氮和氟里昂等,

练习:活动

答:略

过度: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是大气热力作用的两个方面他们共同促成了全球的热力平衡,保持地球平均温度的恒定.从整个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收入的热量和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这样就使得全球的多年平均温度比较稳定,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活动.

看图2.7全球热量平衡

问:(1)地气系统、大气系统、地面系统的热量收支是否平衡:

(2)热量平衡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什么影响:

3、小结复习。

工业迅猛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改变了大气成分的比重,将会给全球热量平衡带来什么影响?怎样解决?

板书设计:

一、 大气的热力作用

(一)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 O

3:吸收紫外线 CO 2和H 2O :吸收红外线 2、反射作用: 特点:无选择性

(1)反射主体:云和较大的颗粒尘埃。其中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明显。

(2)规律: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明显。

(3)所以,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就是因为云的反射作用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3、 散射作用

(二) 大气的保温效应

1、大气的保温作用

(1)、大气的吸热性(选择性)

(2)、大气逆辐射

2、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地球的重要性

特点:有选择性

大气的热力作用

《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学设计 【课题】 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教材版本】旧版人教版 【授课时间】2011.10 【授课班级】高111班 【主讲】秦宏亮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作为大气知识的第二个内容,在学习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后,学生对于大气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节课主要是讲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材分三部分进行讲解,首先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旧版教材和新人教版有所不同,内容比较详细,在新人教版中则省去这一节的内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主要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三种,在教材中讲解的比较仔细,对于散射还有图片进行说明,图文结合比较生动形象;大气的保温效应和新人教版中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有些相似,主要是地面暖大气和大气还大地这两个过程,只是教材没有把图给画出来。另外还有大气的热力作用的意义,让学生很直接的知道大气对于我们地球的作用,促使学生保护环境的观念形成;第二个内容,教材还讲到了全球的热量平衡这一知识点,主要是自然的平衡还有受人类活动的导致的不平衡。在活动板块,用有大气的地球和没有大气的月球相比,凸显大气对地球的重要作用,还举例说明大气的温室效应在生活中应用,让地理更贴近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并且记住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三种方式,以及大气各成分对太阳辐射 不同波段的作用。 2.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画图分析各过程。 3.知道大气热力作用的意义,了解大气对地球的重要作用。 4.理解全球的热量平衡是如何形成。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读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和各种辐射的波长范围图,大气的温 室效应等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大气的保温作用教案

大气的保温作用 学校:合阳中学科目:地理授课人:李雅萍 教材分析:大气的保温作用是大气的热力性质之一,而大气的热状况是大气运动的基础,在全节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又是后面学习全球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获得大气运动的基础知识,认识大气的保温作用 2、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图,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2、培养学生的读图与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生活实际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认识事物是运动、普遍联系的. 3、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读图启发式教学法注意结合实际,多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导课:我们经常说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大气的保温作用。 我们前面学过了,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被大气削弱以后剩余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温度升高。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太阳暖大地。地面温度升高,自己成为一个辐射源。 根据辐射原理,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的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其能量主要集中于红外线部分。同理,大气辐射和人体辐射也是长波辐射。 前面我们学过,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吸收红外线,所以地表放射的长波辐射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吸收,从而提高了大气温度,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大地暖大气。所以说,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提问: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什么时间?为什么? 答案: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并非大家所认为的中午12点。中午12点是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但这时的太阳辐射要先传给地面,地面再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的热量后气温才升高,而这一过程需要将近2小时的时间。这个例子就很好的说明了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而不是太阳。

8+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教学设计(倩君)

《大气的削弱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中图版)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本课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大气。大气的削弱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其中一部分,有利于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整个受热过程,也为以后的大气运动打下学习基础。 二、学情分析 认知:学生前一章学习了太阳对地球影响,为本课打下知识基础。 心理: 大气受热的过程比较抽象难懂,因此鲜活的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探讨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更好地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三、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大气受热过程当中的存在的三种形式的削弱作用 ?过程与方法 结合材料,运用大气削弱作用的原理,分析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特点,解释常见的大气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大气的削弱作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养成求真求实的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区分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难点 运用原理解释常见的大气现象。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问题解决法 六、教学过程

3、散射作用 【展示】 【小结】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①空气分子,微小尘埃,有选择性,波长越短, 越容易被散射。 (可见光波长由长到短分为赤橙黄绿青蓝紫) 所以,可见光中波长最短的紫色和蓝色光最容 易被散射,因此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小结: 大气的削弱作用: 三种削弱作用都会削弱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统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问题解决】 请同学们用“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重要来源,而地面是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来解决我们课前留下来的问题:为什么8月份青藏高原上气温不高,却很容易被晒黑。 答: 8月份青藏高原上气温不高是因为大气直接吸收可见光的能力很弱,致使较强的太阳辐射也使大气得到的热量不多,所以气温不高。 容易被晒黑是因为空气稀薄使空气中的尘埃微粒和水滴少,加上晴天多,降水少,所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因此更容易被晒黑。 请用大气的削弱作用解释两极收到的太阳辐射比赤道少

16.10.10大气试题

第1课时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关于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故称平流层 B.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C.该层中的CO2可吸收大量紫外线 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下列自然现象中,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B.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C.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D.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是明亮的 读下图,完成3~4题。 3.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大气的反射作用——d C.大气的吸收作用——b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 5.在以下有关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厚度越大 B.大气密度愈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愈大 C.大气透明度愈大,太阳辐射愈弱 D.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愈少 【能力提升】 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下图是他们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据此回答6~7题。 6.图中初霜、终霜出现时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 A.作物品种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地形

7.不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 ) A.天气严寒 B.地面辐射强 C.微风 D.大气逆辐射强 8.上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 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 )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当,关于两地受热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 A.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④大小有关 B.四川盆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①大小有关 C.四川盆地的气温日较差较小,与③大小有关 D.青藏高原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大,与②大小有关 11.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12.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大气受热过程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 [学生用书 P41]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反射作用 (1)表现?????云层:云层越低、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 强。较大颗粒的尘埃:空气中较大颗粒越多,反射 越强。 (2)特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没有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 (3)现象: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白天的气温相对较低。 2.散射作用 (1)表现: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弥散。 (2)特点:大气的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容易被散射。 (3)现象? ????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3.吸收作用 (1)特点:大气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①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②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③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 (2)表现? ????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不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分布是不均匀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并不能完全被地面吸收。其吸收的多少与地面性质(地面反射率)有关,反射率越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少。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保温过程 (1)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向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增温后,也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大气辐射。 (2)大气辐射中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表现?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云层越厚、空气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3.现象? ????阴天时,昼夜温差小。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晚。 (1)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2)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为长波辐射。 一、判断题 1.太阳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同步学典:(7)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学典:(7)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 作用 1、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下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底部没有放土的乙箱气温高了3℃.据此回答1一2题。 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甲箱气温比乙箱气温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削弱作用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2、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图。图乙所示为电影《云中漫步》中的一个场景:深秋的夜里,人们在葡萄园里点燃煤炉,并用扇子扇动。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图甲中( ) A.② 比① 细是因为大气逆辐射强 B.雾霾天④ 将增强

C.③ 表示大气的反射作用 D.⑥ 削弱太阳辐射 2.青藏高原气温较低的原因是( ) A.② 较小 B.③ 较大 C.⑤ 较大 D.⑦ 较小 3.图乙所示做法的最终目的是( ) A.增加照明 B.增加大气密度 C.保温预防霜冻 D.庆贺丰收 4.与图乙中的做法目的不同的方式是( ) A.用鼓风机通风 B.覆盖秸秆 C.提前浇水 D.搭塑料棚 3、2016年入冬以来,华北地区雾霾频繁,严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雾霾天气时( ) A.① 增强 B.② 不变 C.③ 增强 D.④ 减弱 4、下图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代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字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第3节大气环境 (二)地面对大气的保温作用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2、分析理解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阅读与思考1:阅读教材44页:(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结合下图思考以下问题: 1、哪些辐射被称为长波辐射?哪些辐射被称为短波辐射? 2、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辐射,根本热源是辐射 3、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的影响。 4、在下图中的两个空格内填出相应的辐射名称 5、叙述对流层大气 的受热过程。 6、叙述大气对地面 的保温作用原理。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补大地 阅读与思考2:完成教材45页活动。 知识点二: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纬度低→太阳高度大→经过的大气路程短 →大气削弱少,等量太阳辐射照射的面积小→单 位面积得到的太阳辐射多。 2.下垫面状况: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不同,新雪反射率最大。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吸收就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弱、吸收就越强。陆地表面的反射率高于海洋。 3.气象因素:降水少、多晴天和空气稀薄的地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思考:为什么我国年太阳辐射最强的地方并不是在纬度位置最低的南方地区,而

是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 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1、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气温又比晴天高? 2、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它并不是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 3、某地昨天为晴朗的天气,今天为多云的天气,仅从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哪一个气温日较差小?为什么 4、在晚秋至早春,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5、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6、晴朗与阴天比较,哪一个气温日较差小?为什么? 7、要想夜晚气温较高,则白天和晚上的天气应各怎样? 8.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地球生态系统有什么重要性? 思考:看教材47页图,为什么玻璃温室会有保温效应? 【当堂反思】 我学会了: 我的不足: 【限时检测——5分钟】 1、下列现象出现的先后 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削弱 B、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削弱 2.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的气温曲线是。 (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这是由 于。 (3)夜晚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这是由 于。

1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

1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A表示,B表示________。 (2)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 (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 (4)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 2暑期,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城市热岛效应。据图回答(1)~(2)题。 (1)如图为兴趣小组绘制的“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示意图”,若纵坐标代表城区与郊区温度差,则横坐标不可能代表的是() A.建筑物面积B.绿地面积C.工业化程度D.人口数量 (2)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城市热岛效应的是()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3.读下面某地高空等压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比B的气压__________(高或低),C比D的气压 __________(高或低)。 (2)C比D的温度__________(高或低)。 (3)A比C的气压__________(高或低)。 (4)A、B、C、D之间的热力环流呈__________(顺时针或逆时 针)方向流动。 (5)若AC的垂直距离为500 m,C点的气温为12 ℃,则A点的气温为__________℃。

(6)C地的天气状况是__________。 (7)C地比D地的气温日较差__________(大或小)。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完成(1)~(2)题。 (1)N地风向为()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2)M、N、P、Q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 A.M地B.N地C.P地D.Q地 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 A.4℃B.12℃C.16℃D.18℃ (2)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 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 (3)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A.8日15时左右B.8日22时左右C.9日15时左右D.9日18时左右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2)参考图1,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3)见图2。在北京布局大型太阳能发电站的社会经济区位条件有哪些?请列举三项。

高三复习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的运动

第六课时——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的运动 【基础知识】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大气中的水汽、氧、臭氧、二氧化碳和固体杂质对太阳辐射有明显的吸收作用,而其他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不同成分对太阳辐射吸收的波长范围也不同,所以通常称为选择性吸收。 水汽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部分能力最强,它的吸收波长范围主要在0.93~2.85微米。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是变化的,所以它吸收的太阳辐射量有个变化幅度。 大气中氧(O2)的含量虽然很大,但它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不强,主要吸收波长小于0.2微米的紫外线辐射。大气中臭氧(O3)含量虽少,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由于臭氧的吸收作用,小于0.29微米的紫外线辐射不能到达地面,这就保护了地球上生物不受强紫外线辐射之害。臭氧对0.6微米附近的太阳辐射中最强的部分也有一定的吸收能力。因此,臭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是很显著的,它对平流层的增温起着重要作用。 二氧化碳(CO2)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弱,仅对红外线4.3微米附近的辐射有一定的吸收能力(这部分的太阳辐射很微弱),所以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小。 悬浮在大气中的水滴、尘埃等杂质也能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其影响大小主要取决于水滴、尘埃等杂质在大气中的含量。例如在大城市上空或出现沙暴等天气时,它们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才比较显著。 在对流层里,对太阳辐射起吸收作用的成分主要是水汽、杂质和二氧化碳;在平流层里主要是臭氧;高层大气里主要是氧。 通过大气的吸收作用,太阳辐射被削弱的部分主要是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和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而对可见光影响不大。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将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到宇宙空间去,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受到削弱。 反射能力的大小通常用反射率来表示。照射到某物体上的太阳辐射总量为100,其反射出去的能量占百分之几,即为该物体的反射率。一般情况下,云的反射率平均为50%~55%。

(完整版)大气的热力作用练习题

1.(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卷)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解析】晴天的夜间,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温度低,水汽极易凝结,在气温高于0 ℃时成为露。 【答案】 D 2、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降温快,气温低,易出现霜冻及雾等天气现象。 3、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人造烟幕可降低大气清洁度,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提高地面的温度。 (4)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湿草来防御寒潮,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 【提取信息】①燃烧湿草产生大量浓烟;②防御寒潮。 【思路整理】浓烟降低大气清洁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防御寒潮。【答案】燃烧湿草可产生大量的浓烟,它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然后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使地面辐射热量损失减少,降温减慢,减少寒潮造成的损失。 4、为什么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昼夜温差小? 白天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所以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所以温度比较高。 5、利用温室效应,发展反季节果蔬 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3)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2 ℃。请分析“阳光居室”是如何达到这一保温效果的? (4)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请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解释其原因。 解析第(1)题,“阳光居室”的保温原理与大气的保温效应有相似之处,也有独特之处。第(2)题,从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补偿地面热量损失两方面考虑。

2021版(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6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6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合格基础练】 2019年11月,北京再现雾霾天气,PM2.5超过500,污染严重。下图表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序号分别表示各种辐射作用。读图,完成1~3题。 1.①到④的粗细变化,是由于() A.大气逆辐射B.地面反射 C.大气削弱作用D.大气保温作用 2.关于①②③④的含义,描述正确的是() A.①是长波辐射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C.③削弱了太阳辐射 D.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3.出现雾霾天气,会使() A.①减弱B.②增强 C.③增强D.④增强 每年冬天,茶农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如甲图);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温降至2 ℃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如乙图)。据图完成4~5题。

4.甲图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 A.防太阳暴晒 B.防病虫害 C.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 D.防洪、防涝 5.乙图中的熏烟能够减轻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够() A.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烟尘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B.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太阳辐射增强 C.使地面温度增加,地面辐射增强 D.使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初冬时节,北方的很多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都被涂白,就像穿了“白裙”,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黄等)将树干涂成白色,一般涂刷至距地面1.1~1.5米的高度。据此完成6~7题。 6.城市绿化部门给城区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 A.防治牲畜啃食,保护树木 B.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 C.杀菌、杀虫,防冻害 D.防止火灾的发生 7.树木涂白后() A.夜晚树干散热量增加B.白天树干吸热量减少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教学设计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教学设计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教学设计 课题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散射、反射 教学重点 大气的保温效应中的削弱作用(削弱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纬度,大气对太阳光的削弱作用不同 教学方法、学法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状况 教学程序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以一个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导入:为什么白天多云天气比晴天温度要低?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新课。 以问题引入

(出示课件)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需要经历哪些过程,经历几个层。回答: 图中最下层代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它仅占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47%,为什么?原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出示课件讲解) 平流层中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了解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变化 为以下的学习打基础 教学程序 教学方法、学法 讲授过程 对流层中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特点:有选择性 2.散射作用(出示课件)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对平流层中的可见光有散射作用 方向:四面八方 特点:有选择性 3.反射作用(出示课件讲解) 参与大气成分: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特点:无选择性

实例: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4.削弱作用的差异性:不同纬度不同 削弱作用与纬度的关系:(课件) 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被削弱的辐射多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削弱的辐射少 这就是太阳辐射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的原因之一。 (二)课堂作业(见PPT) (三)板书设计 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紫外线 吸收作用对流层中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特点:有选择性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对平流层中的可见光 大气对散射作用 太阳辐特点:有选择性 射的削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弱作用反射作用 特点:无选择性

高中地理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有关“太阳辐射”的内容在第一单元已作了说明,故本节就不再重复,而直接进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效应。对于大气的保温效应新教材阐述得较为细致、具体。这样处理,既可使教材前后的内容相通,也增强了教材中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了新教材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本节增加了全球热量平衡的内容。说明由于人类活动不断地向大气中输入二氧化碳等气体,造成的大气温室效应将会使地球的热量收支失去平衡,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又会引起一系列的生态变化,进而影响全球的经济结构。教材做这样的阐述,给师生的教学留下了比较大的空间。有利于教师教学中发挥创造性的才能和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二、教学目的或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性质和特点。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2、 能力目标:会阅读和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 3、 德育目标: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2、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 3、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谈话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美国6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实现之后,人类发现月球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00℃以上,夜晚则降至-183℃。昼夜温差达300摄氏度,而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是大气的热力状况保护我们人类和一切生命的存在,下面我们讲大气的热力状况。 2、讲授新课: 一、 大气的热力作用 大家看课本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散射的作用,从而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投影或看书图2.3“各种辐射的波长范围” 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有无选择性?那些波长的太阳辐射易被大气吸收?大气又放过那些波长的辐射?大气温度的高与低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还是地面辐射? [预备知识]太阳辐射的能量分布: 1.5 2.5 1.0 2.0 3.0 辐射能力 (卡/ 2

2020届高三地理高考(选考)复习专题试题汇编8——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大气上界 地面 ① ② ③ ④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八)——大气削弱作用与保温作用 (2015年10月)2.霜冻往往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因为此时 A.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B.空气中水汽多,地表降温快 C.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D.大气保温作用强,地表降温慢 (2015年10月)3.我国东部地区不少城市出现了“热岛效应”,其主要原因有 ①城市郊区化 ②绿地面积增大 ③能源消耗加大 ④城市人口剧增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015年1月)读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图,完成33、34题 33.图中数字表达的含义正确的是 A .①—地面反射 B .②—大气反射 C .③—大气散射 D .④—地面吸收 34.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 A .①增加 B .②减弱 C .③增强 D .④减弱 (2014年1月)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经常遭遇雾霾天气。右图为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33、34题 33.发生雾霾现象时,大气能见度变差的原因与下列有关的是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34.下列措施能缓解城市雾霾现象的是 A.外出戴口罩 B.多吃润肺食物 C.错时上下班 D.使用空气净化器 大气上界 ① ② ③ ④ 太阳 大气上界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宇 宙 空 间 面 地 ① ② ③ ④ 写出大气受热过程的环节名称: 描述大气对地面保温的过程并指出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环节:

图形变式应用:合作探究:四种情况下大气受热过程的变化。 1、臭氧层遭到破坏,①过程强弱变化? 2、二氧化碳浓度降低,②过程强弱变化? 3、PM2.5增加,③过程强弱变化? 4、出现雾霾,④过程夜间强弱变化?

第二单元大气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大气复习提纲§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知识点一大气的组成 ◆1、低层大气和干洁空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氮、氧、氩、二氧化碳、臭氧等低层大气水汽 固体杂质 ◆2、大气各组成成分对生命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3、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说明: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成分改变是缓慢的,但已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污染物不受国界限制,其造成的危害是全球性的。 知识点二、大气的垂直分布 ◆1、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大气温度、密度和大气的运动状况。其中气温的垂直分布是划分大气各层的主要依据,也是大气各层最基本的特征。 ◆2、大气的垂直分层基本情况

◆3、各层大气气温变化的原因 对流层: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离地越远,气温越低。 平流层:气温与地面基本无关,太阳辐射是其热源(臭氧吸紫外线增温) ◆4、逆温现象:在对流层,气温一般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抑制空气垂直运动,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易产生大气污染事件。 逆温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其中以辐射逆温为主,即:地面因强烈辐射而冷却降温,

使得与之相邻的大气层温度也强烈下降,其速度超过了上部的空气降温速度而造成的。最有利于辐射逆温形成的条件是平静而晴朗的夜晚(有云和风都能减弱逆温)。一般清晨逆温层达到最厚,日出后地面温度上升,逆温层近地面处首先破坏,自下而上逐渐变薄,最后完全消失。此外,还有地形逆温。如在盆地与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斜坡下沉,在盆地或谷地聚集,较暖的空气被抬升,形成地形逆温。洛杉矶便是这样,一年中有200多天的逆温现象。 §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知识点一◆1、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其辐射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百分比 ◆2、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 由实验得知: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太阳表面的温度高达6000K,其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所以太阳辐射又称为短波辐射。而大气辐射、地面辐射,由于其温度较低,所以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长的红外区,被称为长波辐射。 知识点二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第二单元大气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大气复习提纲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知识点一大气的组成 ◆1、低层大气和干洁空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氮、氧、氩、二氧化碳、臭氧等 ◆2、大气各组成成分对生命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说明: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成分改变是缓慢的,但已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污染物不受国界限制,其造成的危害是全球性的。 知识点二、大气的垂直分布 ◆1、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大气温度、密度和大气的运动状况。其中气温的垂直分布是划分大气各层的主要依据,也是大气各层最基本的特征。 ◆2、大气的垂直分层基本情况 ◆3、各层大气气温变化的原因 对流层: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离地越远,气温越低。 平流层:气温与地面基本无关,太阳辐射是其热源(臭氧吸紫外线增温) ◆4、逆温现象:在对流层,气温一般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抑制空气垂直运动,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易产生大气污染事件。 逆温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其中以辐射逆温为主,即:地面因强烈辐射而冷却降温,使得与之相邻的大气层温度也强烈下降,其速度超过了上部的空气降温速度而造成的。最有利于辐射逆温形成的条件是平静而晴朗的夜晚(有云和风都能减弱逆温)。一般清晨逆温层达到最厚,日出后地面温度上升,逆温层近地面处首先破坏,自下而上逐渐变薄,最后完全消失。此外,还有地形逆温。如在盆地与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斜坡下沉,在盆地或谷地聚集,较暖的空气被抬升,形成地形逆温。洛杉矶便是这样,一年中有200多天的逆温现象。 §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知识点一◆1、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其辐射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百分比

2.1大气之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之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 【追寻高考】 (2015·广东卷)1.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2017·全国1卷)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3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2—3题。 2. 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 该地寒冷期() A. 最低气温高于-16℃ B. 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 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 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分析考点】 考向一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 体排放增多→ 大气吸收 的地面辐 射增多 → 大气逆辐射 增强,保温 作用增强 → 气温升 高,全球 气候变暖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①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 弱作用弱 →太阳能丰富 ②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气候较为干旱→ 晴天多、阴 雨天气少 → 大气的削 弱作用弱 →太阳能丰富 ③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 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 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 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

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 实例: 气压值B=C=E 气压值A>B, 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所以,气压值A>D 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 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白天谷风,夜晚山风) ③城市风: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研究城市风对于搞好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面试真题(考题:高中地理《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面试真题 考题:高中地理《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地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那有云的夜晚气温又不会太低,后者就是由大气热力作用的另一表现——大气的保温作用形成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教师: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因此,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展示视频“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图,思考:大气对地面的保温过程? 【教师总结】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热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变化比较缓和。 【教师总结】 【知识迁移】举例说明大气的保温作用:①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②寒潮来临前,北方农田会燃烧秸杆。 知识迁移——温室效应: 读“玻璃温室效应示意图”,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借助“玻璃温室效应示意图”解释大气保温作用原理。 【教师总结】综上所述,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大气的这种作用,类似于玻璃温室的作用,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知识迁移——全球变暖: 用大气的“温室效应”解释全球变暖的趋势。 【教师总结】(1)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对流层)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2)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地面和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3)对地面直接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 环节三:课堂小结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09地科赵建华(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是中图版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中的大气的受热过程中的第二个部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讲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在全节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大气的热状况是大气运动的基础(二)学情分析 本课时教学需要联系较多的物理学知识,而学生整体而言,地理和物理学科的基础较差,部分物理知识(如力的合成与平衡)还没学到,这是影响学生学习本课时内容的最不利因素。但是,我校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对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有一定的认知和实践体验,这将是有利于本课时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 2、理解大气逆辐射 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的过程图,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 过程和方法 1、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 问题的对策。 2、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 对地理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并吧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5、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通过对生活实际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3、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认识事物是运动的、普遍联系的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 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大气逆辐射 难点: 1、大气逆辐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程图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分析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 探讨——启发式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读图启发式教学法 读图比较法,通过比较深入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过程 注意结合实际,多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读图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习巩固法 1、探讨——启发式 2、列表比较法,通过比较掌握大气的各成分的作用 3、注意结合实际,多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六)教学过程 导入 问题:珠穆朗玛峰山顶气温高还是地面气温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