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教版高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2018年人教版高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2018年人教版高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背景:①农业文明的特点:自给自足,相对隔绝

②西欧资本主义的经济芽

A经济根源:

B社会根源:

①背景 C商业危机:

一、世界市场 D思想、宗教根源:

拓展(开始 E客观条件:

形成)(1)新航路的开辟②过程: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的新航路

(雏形出现) A引起了“商业革命”

B引起了“价格革命”

2、途径③影响 C推动殖民扩张

D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

E使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日益紧密

走(2)早期的殖民扩张:①殖民扩张概况:英荷、商业资本、欺诈,抢掠

向②殖民扩张的影响:对殖民地,对西欧、对世界

世(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界 1、工业革命(2)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资本、资源、海外市场)的发生背景(3)圈地运动(国内市场、劳动力)

资(4)手工工场发展和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奖励

本①开始:18世纪60年代主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英国工业革命②纺织→动力→交通运输义(工业革命) 2、工业革命的进程③重大成就

市(2)工业革命的扩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场(1)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蒸汽时代

(2)改变了经济结构

3、工业革命(3)改变了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

的影响(4)改变了社会关系

(5)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6)推动列强的对外扩张,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政治前提:

1、背景(2)经济基础:市场、资本等

(3)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如电磁感应现象)。

(1)发源地和“中心”:美国和德国

2、概况(2)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三、世界市场的形成(3)主要成就:

(第二次工业革命)3、特点: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电力时代”

(2)经济结构变化:,

4、影响(3)促进社会关系变化

(4)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5)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二、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①暴发原因②危机特点

①危机暴发前,“加速”

1、背景(2)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政策②危机暴发后,“加剧”

③教训

(3)经济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危机

①1933年3月—1935年初,应急措施,结束混乱

(1)阶段

②1935年—1939年,具有改革意义的政策调整。

一、罗斯福新政①整顿银行业:原因、目的、作用

②恢复工农业生产:目的、措施、作用

2、概况(2)内容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目的、作用

④保护劳工权利:作用

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作用

(3)特点: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1)对美国的影响:恢复经济、缓和矛盾、遏制法西斯

3、影响

(2)对世界的影响:开创新模式

代背景:新政实践、战后重建、凯恩斯主义资后果:战后——70年代初:“黄金时期”本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70年代初,经济“滞涨”

主应对:减少干预

义混合经济

的目的:缩小差距、减少问题

新实质:国家……保障……公民

变发展:战后发展、六七十年代完备、

化 2、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73年后受挫,但继续发展

实质:生产关系调整

二、战后资本主影响:覆盖全面、穷人受惠,稳定社会

义的新变化财政困难、道德危机

背景:科技进步、生产发展、生活提高、消费多样 3、第三产业兴起表现:增长最快、比重上升

影响:促进工农、拓展经济、增加就业、

扩大市场、改善配置、缓和波动

4、“新经济”的出现:概念:全球化背景、知识经济基础、信息技术主导

特点:三高两低

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物资的极度匮乏

(2)目的:支持红军、直接过渡

1、战时共产主义(3)内容:①农业、②工业、③商业、④分配

(1918—1921)(4)特点:“战时”“共产”、否定私有制、市场和价值规律

(5)评级:总评、积极、消极

①战争破坏经济

(1)背景:

②战后推行……政策,引发…加剧…

一、苏俄(联)社会主 2、新经济政策(2)内容:①农业、工业、③商业、④分配

义建设的初期探索(3)目的:摆脱危机、间接过渡

(3)特点: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多种所有制

(4)评价:

①时间:20世纪20至50年代

A工业化建设:两个五年计划苏(1)形成②过程

联 B农业集体化:

社③标志:1936年斯大林宪法的颁布。会(2)形成原因: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个人因素主 1、体制的确立政治:高度集中、…计划、优先发展…义(3)特征经济:高度集权,个人崇拜

建文化:高度集中,行政干预

设政治:积极、消极

(4)评价经济:积极、消极

文化:积极、消极

①背景:

(1)赫鲁晓夫改革②措施:

③评价:

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①背景:

体制(斯大林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②措施:

2、体制的改革③评价:

①背景:

(3)戈尔巴乔夫改革②措施:

③评价:

直接原因:

(4)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历史原因:

外部原因:

3、斯大林模式的总体评价

4、斯大林模式经验与教训

四、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含义:

2、动力: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

①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②生产全球化

③资本全球化

3、具体表现④科技全球化

⑤经济管理制度与经济习惯国际化

⑥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⑦……

①雏形:新航路的开辟

二、20世纪前全球化的演变过程②拓展:早期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的形成) ③基本形成:工业革命

④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①背景:

②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③内容:

当(资本全球化)④机构:

今⑤影响:

世 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①背景:

界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关贸总协定②建立:

经(贸易制度化)③宗旨:

济④作用:

球(1)含义:

化(2)背景(动因):

趋三、当今世界经济 2、经济区域集①欧洲联盟:

势的全球化趋势团化的发展(3)主要经济区域集团②北美自由贸易区:

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4)影响:

(5)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1)前身:关贸总协定

(2)世贸组织建立

3、世界贸易组织建立(3)世贸组织的宗旨

(全球化实质性进展) (4)世贸组织的作用:

(5)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

1、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2、本质: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四、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3、影响:对世界、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

(1)发展问题:

4、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2)全球性问题:

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二、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 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封建社会)

第三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难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二、 三、

第四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二、纺织业 三陶瓷业 四、 1、五、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②③④(笔记)

第五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商业的发展(各时期及不同发展概况) 1、原始社会时期 2、商朝 3、周朝 4、春秋战国时期 5、隋唐 6、宋代 7、元代 8、明清 二、城市的发展 汉: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兴起: 唐宋: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 明清工商业城市的兴起: 原因:①②③(笔记) 三、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2、原因:①②③④⑤(笔记) 3、演变历程(书本):战国前---战国到秦汉---中唐以来(唐宋)---明清 4、评价:封建社会前期(积极)、封建社会末期(消极)

第六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近代前夜的发展 (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1、表现:农业①②③④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商业:①②③④ 2、作用: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GDP在世 界总值中占比重年增长率远高于欧洲;50 万人口城市多;是当时世界经贸中心之一; 会经济全面高涨、综合国力强盛。 (二)、资本主义萌芽 1、含义(书本) 2、出现时间、地点、部门 3、本质特征及表现 4、发展情况:发展缓慢 二、近代前夜的迟滞 (一)、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原因①②③④ (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 2、原因:①②③ 3、影响:积极、消极 (三)、近代前夜的危机: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综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必修一知识结构图

讲学稿()世界史知识结构与框架(必修一部分) 年级:高三学科: 历史主备人:杨臣时间: 2016年10月23日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导课: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①地理:希腊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1)形成的历史条件③经济:商品经济发达,有利于平等互助、自由、民主观念形成 ②政治前提:城邦政体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城邦的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背景: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工商业奴隶主崛起。 颁布“解负令”,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措施颁布财产等级制度,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古①梭伦改革恢复公民大会 希 (公元前六世纪初) 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新设“四百人会议” 腊设立陪审法庭 的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民(2)雅典民主政治演变过程 主②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六世纪末)——雅典民主的确立 制 A除十将军外,以抽签方式产生各级官职 度③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 B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

(“黄金时代”)百人会议、陪审法庭。 C公职津贴。 意义: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3)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 早期习惯法:贵族担当法官,随心所欲解释法律, 平民利益受损 ①习惯法到成文法标志:《十二铜表法》公元前五世纪中期 成文法诞生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清晰 评价:贵族对法律随意解释受到限制, 平民利益得到保护 古 代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罗马(1)罗马法的发展演变公民法使用范围:罗马公民 的缺陷:有明显的狭隘性 法②公民法到万民法形成时间:由共和国到帝国过程中(三世纪)律适用范围: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万民法作用:使法律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 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③民法大全时间:六世纪;意义: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①地位: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叫系统的法律体系 ②积极意义:a对罗马: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利益 (2)罗马法的评价 b调节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③影响后世:a对近代欧美国家文法和同法制度产生影响 b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武器 ④局限:a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并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知识结构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什么?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

上的体现。 2、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色彩(主要);②有很强的专制性;③具备继承性和发展性;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⑤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背景:明清时,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原因: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 监察,隶属中央部门,地方权集中央, 废宰相制宰相职权扩大,妨碍皇权高度集中。明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同时也鉴于元宰相权力太大,导致社会动荡 时间: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权分六部 评价:君主专制加强,防止了宰相专权,但更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 当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时,更易导致权臣或太监乱政 原因:宰相制度废除,皇帝政务繁多,无力应付 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创内阁:过程成祖: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宣宗:阁臣又获得票拟权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首辅权压众臣 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 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 帝的旨意。因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权不同于相权, 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原因: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大的限制 康熙帝:设南书房影响: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立,最终集权于皇帝 特点:简(机构人员)、速(办事效率)、密 职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雍正帝:设军机处:人员组成: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性质:由最初的暂设的军事机构,逐步发展辅助皇帝处理 政务的中枢机构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加 强了中央集权 利: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 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 理;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压迫 影响:弊:经济上: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总之,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主要特点? ①专制中央集权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源流分明,沿革清晰;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③人治高于法治;④统治机构设置完备,统治网络严密周全;⑤宗法关系的残余影响深远;⑥儒家思想是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75586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讲学稿()世界史知识结构与框架(必修二部分) 年级:高三学科: 历史主备人:杨臣时间:2016年10月25日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背景:①农业文明的特点:自给自足,相对隔绝 ②西欧资本主义的经济芽 A经济根源: B社会根源: ①背景 C商业危机: 一、世界市场 D思想、宗教根源: 拓展(开始 E客观条件: 形成)(1)新航路的开辟②过程: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的新航路 (雏形出现) A引起了“商业革命” B引起了“价格革命” 2、途径③影响 C推动殖民扩张 D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 E使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日益紧密 走(2)早期的殖民扩张:①殖民扩张概况:英荷、商业资本、欺诈,抢掠向②殖民扩张的影响:对殖民地,对西欧、对世界世(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界 1、工业革命(2)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资本、资源、海外市场) 的发生背景(3)圈地运动(国内市场、劳动力) 资(4)手工工场发展和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奖励 本①开始:18世纪60年代 主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英国工业革命②纺织→动力→交通运输 义(工业革命) 2、工业革命的进程③重大成就 市(2)工业革命的扩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场(1)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蒸汽时代 (2)改变了经济结构 3、工业革命(3)改变了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 的影响(4)改变了社会关系 (5)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6)推动列强的对外扩张,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政治前提: 1、背景(2)经济基础:市场、资本等 (3)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如电磁感应现象)。 (1)发源地和“中心”:美国和德国 2、概况(2)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三、世界市场的形成(3)主要成就: (第二次工业革命)3、特点: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电力时代” (2)经济结构变化:, 4、影响(3)促进社会关系变化 (4)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5)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3)选官用官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清:科举制 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顶峰:明清:君主专制清:议政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

2018年人教版高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背景:①农业文明的特点:自给自足,相对隔绝 ②西欧资本主义的经济芽 A经济根源: B社会根源: ①背景 C商业危机: 一、世界市场 D思想、宗教根源: 拓展(开始 E客观条件: 形成)(1)新航路的开辟②过程: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的新航路 (雏形出现) A引起了“商业革命” B引起了“价格革命” 2、途径③影响 C推动殖民扩张 D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 E使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日益紧密 走(2)早期的殖民扩张:①殖民扩张概况:英荷、商业资本、欺诈,抢掠 向②殖民扩张的影响:对殖民地,对西欧、对世界 世(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界 1、工业革命(2)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资本、资源、海外市场)的发生背景(3)圈地运动(国内市场、劳动力) 资(4)手工工场发展和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奖励 本①开始:18世纪60年代主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英国工业革命②纺织→动力→交通运输义(工业革命) 2、工业革命的进程③重大成就 市(2)工业革命的扩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场(1)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蒸汽时代 (2)改变了经济结构 3、工业革命(3)改变了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 的影响(4)改变了社会关系 (5)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6)推动列强的对外扩张,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政治前提: 1、背景(2)经济基础:市场、资本等 (3)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如电磁感应现象)。 (1)发源地和“中心”:美国和德国 2、概况(2)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三、世界市场的形成(3)主要成就: (第二次工业革命)3、特点: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电力时代” (2)经济结构变化:,

2020年人教版高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2020年人教版高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背景:①农业文明的特点:自给自足,相对隔绝 ②西欧资本主义的经济芽 A经济根源: B社会根源: ①背景 C商业危机: 一、世界市场 D思想、宗教根源: 拓展(开始 E客观条件: 形成)(1)新航路的开辟②过程: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的新航路 (雏形出现) A引起了“商业革命” B引起了“价格革命” 2、途径③影响 C推动殖民扩张 D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 E使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日益紧密 走(2)早期的殖民扩张:①殖民扩张概况:英荷、商业资本、欺诈,抢掠 向②殖民扩张的影响:对殖民地,对西欧、对世界 世(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界 1、工业革命(2)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资本、资源、海外市场) 的发生背景(3)圈地运动(国内市场、劳动力) 资(4)手工工场发展和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奖励 本①开始:18世纪60年代 主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英国工业革命②纺织→动力→交通运输 义(工业革命) 2、工业革命的进程③重大成就 市(2)工业革命的扩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场(1)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蒸汽时代 (2)改变了经济结构 3、工业革命(3)改变了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 的影响(4)改变了社会关系 (5)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6)推动列强的对外扩张,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政治前提: 1、背景(2)经济基础:市场、资本等 (3)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如电磁感应现象)。 (1)发源地和“中心”:美国和德国 2、概况(2)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三、世界市场的形成(3)主要成就: (第二次工业革命)3、特点: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电力时代” (2)经济结构变化:, 4、影响(3)促进社会关系变化 (4)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5)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二、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①暴发原因②危机特点 ①危机暴发前,“加速” 1、背景(2)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政策②危机暴发后,“加剧” ③教训 (3)经济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危机 ①1933年3月—1935年初,应急措施,结束混乱 (1)阶段 ②1935年—1939年,具有改革意义的政策调整。 一、罗斯福新政①整顿银行业:原因、目的、作用 ②恢复工农业生产:目的、措施、作用 2、概况(2)内容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目的、作用 ④保护劳工权利:作用 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作用 (3)特点: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1)对美国的影响:恢复经济、缓和矛盾、遏制法西斯 3、影响 (2)对世界的影响:开创新模式 当 代背景:新政实践、战后重建、凯恩斯主义 资后果:战后——70年代初:“黄金时期” 本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70年代初,经济“滞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模块终结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 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三、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四、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表现: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六、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 A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B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 C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必修一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

必修一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 很多人都在疑问,我的明明很用功的背诵,但是答题时不会运用,作答时“天马行空”,想到哪写到哪,最终导致分数不高。下面由小编为你提供的必修一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希望大家喜欢。 必修一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欣赏 必修一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1 必修一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2 必修一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3 必修一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4 必修一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5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一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朝时,城市中 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明清: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对外贸易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二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演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变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业发展,阻碍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影响:清朝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 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 后于世界潮流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1. 2. 3. 4. 5.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体系25256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二、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 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封建社会)

第三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难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二、 三、

第四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二、纺织业 三瓷业 四、 1、五、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②③④(笔记)

第五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商业的发展(各时期及不同发展概况) 1、原始社会时期 2、商朝 3、周朝 4、春秋战国时期 5、隋唐 6、宋代 7、元代 8、明清 二、城市的发展 汉: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兴起: 唐宋: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 明清工商业城市的兴起:

原因:①②③(笔记) 三、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2、原因:①②③④⑤(笔记) 3、演变历程(书本):战国前---战国到汉---中唐以来(唐宋)---明清 4、评价:封建社会前期(积极)、封建社会末期(消极) 第六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近代前夜的发展 (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1、表现:农业①②③④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商业:①②③④ 2、作用: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GDP在世 界总值中占比重年增长率远高于欧洲;50 万人口城市多;是当时世界经贸中心之一; 会经济全面高涨、综合国力强盛。 (二)、资本主义萌芽 1、含义(书本) 2、出现时间、地点、部门 3、本质特征及表现 4、发展情况:发展缓慢 二、近代前夜的迟滞 (一)、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原因①②③④ (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 2、原因:①②③ 3、影响:积极、消极 (三)、近代前夜的危机: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综述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目的: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意义: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三公名称及职权、特点(配合、牵制;朝议)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代①汉朝:三公九卿、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世袭制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意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二、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 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封建社会)

第三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难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二、 三、

第四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二、纺织业 三陶瓷业 四、 1、五、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②③④(笔记) 第五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商业的发展(各时期及不同发展概况) 1、原始社会时期 2、商朝 3、周朝 4、春秋战国时期 5、隋唐 6、宋代 7、元代 8、明清 二、城市的发展 汉: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兴起: 唐宋: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 明清工商业城市的兴起: 原因:①②③(笔记) 三、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2、原因:①②③④⑤(笔记) 3、演变历程(书本):战国前---战国到秦汉---中唐以来(唐宋)---明清 4、评价:封建社会前期(积极)、封建社会末期(消极) 第六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近代前夜的发展

(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1、表现:农业①②③④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商业:①②③④ 2、作用: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GDP在世 界总值中占比重年增长率远高于欧洲;50 万人口城市多;是当时世界经贸中心之一; 会经济全面高涨、综合国力强盛。 (二)、资本主义萌芽 1、含义(书本) 2、出现时间、地点、部门 3、本质特征及表现 4、发展情况:发展缓慢 二、近代前夜的迟滞 (一)、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原因①②③④ (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 2、原因:①②③ 3、影响:积极、消极 (三)、近代前夜的危机: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综述 第七课新航路的开辟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知识结构图 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 (铁制农具和 的广泛使用) 古代手工业发展 重农抑商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的土地公有制——奴隶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私 有制 第二单元知识结构图 新航路:(1)新航路的开辟 四条航线 (雏形) 殖民扩张 (1 )西葡殖民扩张 (2)英国殖民扩张、海上殖民霸权地位确立 (拓展) 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基本形成) 发生条件: 表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产生(最终建立) 第三单元知识结构图 目的: 口号: 代表: 近代工业的起步) 内容: 影响 (20世纪60——710年代)主要分布:东南沿海(Why?) 民族工业诞生并曲折发展(19世纪70年代——一战期间) 特点:数量 规模 资本总额 地域上 “春天”出现的原因: 短暂的春天 “春天”出现的表现: “春天”消失的原因: 1927-1936 较快发展,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表现: 曲折发展 1937-1945:残酷打击,沦陷区日本 ,在国统区 1945念抗战胜利后,陷入绝境,国民政府 美国 第四单元知识结构图 前提:国民经济形势好转 基本内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56年底, 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得到好转 1958年,八届二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 总路线,修改了八大的正确路线 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 三年困难时期 文革十年,左倾思想恶性膨胀,经济损失严重 年代: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 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年代:形式更加多样,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 世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迅速 城乡生活水平提高 城乡化进程加快 互联网的广泛使用 时尚中国,更显个性化 第五单元知识结构图 学 案 装 订 线

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希腊罗马,西方各国,近代中国,现代中国,当今世界)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 #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 #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