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口腔颌面部感染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常见于口腔和面部区域。病原菌的分布对于疾病的防治和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将以有机会感染

口腔颌面部的四种常见病原菌为例,介绍其分布情况以及与感染的关联。

一、链球菌

链球菌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它以致病性溶血素为

主要毒力因子,通过粘附上皮细胞和组织细胞,使得细胞黏附力增强,联结部位细胞脱落,从而导致机体的感染和炎症反应加剧。链球菌的

感染范围广泛,可引起口腔溃疡、咽峡炎等疾病。而在颌面部感染中,链球菌常见于腮腺炎、颌下腺炎等疾病。

二、放线菌

放线菌是一类分枝杆菌,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也广泛存在于人体内。作为一种潜在的致病菌,放线菌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放线菌的感染通常由外界侵入,如骨折、手术创伤等引起的感染。放

线菌感染通常较为严重,常伴随局部炎症和组织损伤。

三、厌氧菌

厌氧菌是一类在缺氧条件下生长的菌群,它们对口腔颌面部感染的

发展有重要影响。在正常情况下,口腔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厌氧菌,与

人体的抵抗力形成一种平衡。但在口腔局部免疫力下降或其他外界因

素的干扰下,厌氧菌的数量会增加,从而引发感染。临床上,常见的厌氧菌感染包括颌面部脓肿和牙周脓肿等。

四、真菌

真菌是引起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另一类常见病原菌。真菌感染多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因素使人易患此类感染。常见的口腔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病、口腔白斑等。真菌感染一般表现为口腔黏膜的糜烂、出血和疼痛等症状。

总结: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原菌有很多种类,本文主要介绍了四种常见病原菌及其分布情况。正确认识这些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对于临床的治疗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预防口腔颌面部感染需要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并注意口腔健康,及时治疗口腔疾病,提高免疫力,以减少感染的机会。同时,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注意外伤预防和创面消毒,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以期尽早控制感染的发展。只有通过合理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口腔健康。

口腔颌面部感染 整理 笔记

5 口腔颌面感染的治疗: 进行切开引流术时应注意: ①切口部位应在脓肿低位,有利于引流通畅; ②尽可能在日内引流,必须在面部作切口引流者,应顺着皮纹方向或在面部比较隐蔽处作切口,愈合后瘫痕不明显,如发际内,颌下区、耳屏前或耳后区等部位; ③同时注意避开重要解剖结构,勿损伤面神经、知名动静脉、腮腺导管和颌下腺导管,避免造成大出血、面瘫、涎疹等并发症;④切口长度应视脓肿大小、深浅和部位而定,原则上不超过脓肿边界以外,切口内外径应等大,才有利于引流通畅; ⑤手术操作应准确、快速、轻柔,忌挤压,一般病员均可在局麻下手术,表浅脓肿也可用表面麻醉,用尖刀刺破后,再向两侧扩大切口以利引流;深部脓肿应作穿刺;;若为多间隙感染,逐个分离脓腔,置人引流管进行贯穿引流;颌周间隙脓肿引流,应将部分肌肉附着处切断,以便引流通畅,同时探查骨面是否粗糙,有无死骨形成,牙源性感染应切开相应区域的骨膜,才能达到彻底引流; ⑥口内切开用橡皮片引流,口外切开浅层脓肿用橡皮条引流,深部脓肿用凡士林纱条或橡皮管引流。术后每日根据引流脓液的多少,确定换药次数,脓多勤换,脓少少换。脓肿缩小变浅、无分泌物时,则停放引流物,用油纱布保护创口,促进愈合。 3、口腔颌面部感染全身治疗: 口腔颌面部感染病发全身中毒症状时,应在局部处理的同时,全身给予支持治疗,并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抗菌药物。 治疗中选择有效的抗生素非常重要。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上应根据抗菌谱选择针对性的药物。 临床上一般先根据诊断、感染来源、临床表现、脓液性状和脓液涂片革兰染色等,初步估计致病菌后选择抗菌药物,但对严重感染者,应在治疗前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测定,作为治疗中药物调整的依据。6 智牙冠周炎(pericoronitis) 定义:智牙(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 下颌智牙冠周炎多见。 主要发生在18~30岁智牙萌出期的青年人和伴有萌出不全阻生智牙的患者。 临表: 常以急性炎症形式出现。 初期:一般全身无明显反应,病员自觉患侧磨牙后区胀痛不适,进食咀嚼、吞咽、开口活动时疼痛加重→继续发展,局部自发性跳痛或沿耳颞神经分布区产生放射性痛→炎症侵及咀嚼肌时,引起肌的反射性痉挛,出现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甚至“牙关紧闭”。 口腔不洁→口臭、舌苔变黄、患牙龈袋处有咸味分泌物溢出。 全身表现:不同程度的畏寒、发热、头疼、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大便秘结、白细胞总数稍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体征: 多数见智牙萌出不全,低位阻生或被肿胀的龈瓣全部覆盖。 周围软组织及牙龈发红肿胀,龈瓣边缘糜烂有明显触痛或可从龈袋内压出脓液。 严重者,炎症肿胀波及腭舌弓和咽侧壁,伴明显的开口困难。化脓性炎症局限后,形成冠周脓肿,可自行破溃。 相邻第二磨牙可有“叩击痛”。 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颈部可致“龋蚀”。 患侧下颌下淋巴结肿胀、压痛。 冠周炎症直接蔓延或由淋巴管扩散,引起邻近组织器官或筋膜间隙的感染: 1、向磨牙后区扩散→骨膜下脓肿→脓肿向外穿破,在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缘间的薄弱处发生皮下脓肿→穿破皮肤形成经久不愈的面颊瘘。 2、沿下颌骨外斜线向前→在相当于下颌第一磨牙颊侧粘膜转折处的骨膜下形成脓肿或破溃成瘘。 3、沿下颌支外侧或内侧向后扩散→分别引起咬肌间隙或翼下颌间隙感染。此外,亦可导致颊间隙、下颌下间隙、口底间隙、咽旁间隙感染或扁桃体周围脓肿的发生。 8 1、眶下间隙感染 眶下间隙位于眼眶下方、上颌骨前 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其上界为眶下缘, 下界为上颌骨牙槽突, 内界为鼻侧缘, 外界为颧骨。 间隙中有从眶下孔穿出之眶下神 经、血管以及眶下淋巴结。 此外尚有走行于肌间的内眦动脉、 面静脉及其与眼静脉、眶下静脉、面 深静脉的交通支。 1.感染来源 眶下间隙感染多来自上颌尖牙及第一前磨牙或上颌切牙的根尖化脓性炎症或牙槽脓肿。 此外,可因上颌骨骨髓炎的脓液穿破骨膜, 或上唇底部与鼻侧的化脓性炎症扩散至眶下间隙。 2.临床特点 眶下区肿胀,常波及内眦、眼睑、颧部皮肤。 肿胀区皮肤发红、张力增大,眼睑水肿、睑裂变窄、鼻唇沟消失。 脓肿形成后,眶下区可触及波动感,口腔前庭、龈颊沟处常有明显肿胀、压痛,极易扪及波动。少数可由此自行穿破,有脓液溢出。 感染期由于肿胀及炎症激惹眶下神经,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 眶下间隙感染向上可向眶内直接扩散,形成眶内蜂窝组织炎,亦可沿面静脉、内眦静脉、眼静脉向颅内扩散,并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3.治疗 眶下间隙蜂窝组织炎阶段可从局部外敷中 药及针对感染病灶牙的处理着手; 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作切开引流术。 按低位引流原则常在口内上颌前牙及前磨 牙区口腔前庭黏膜转折处做切口,横行切开黏 骨膜达骨面,用血管钳向尖牙窝方向分离脓 肿,使脓液充分引流,生理盐水冲洗脓腔,留 置橡皮引流条。 待炎症控制后应立即处理病灶牙。7 诊断: 病史,临床症状,检查 探诊:可触及未萌出或阻生的智牙牙冠。 X线: 鉴别诊断: 下颌智牙冠周炎合并面颊瘘或下颌第一磨牙颊侧龈瘘→第一磨牙炎症。 第二磨牙远中颈部深龋引起的根尖周炎。 第三磨牙区牙龈的恶性肿瘤。 治疗: 治疗原则: 急性期以消炎、镇痛、切开引流、增强全身抵抗力的治疗为主。转入慢性期后,不可能萌出的阻生牙尽早拔除。 1、局部冲洗:生理盐水、1%~3%过氧化氢溶液、1:5000高锰酸钾液、0.1%氯已定(洗必泰)液等反复冲洗龈袋,至溢出液清亮为止→擦干局部→探针蘸2%碘酒、碘甘油、少量碘酚液入龈袋→每日1~3次,并用温热水、淡盐水等含潄剂漱口。 2、根据局部炎症及全身反应程度和有无并发症,选择抗菌药物及全身支持疗法。 3、切开引流术:龈瓣附近形成脓肿→及时切开并置引流条。 4、冠周龈瓣切开术:急性炎症消退后,对有足够萌出位置且牙位正常的,局麻下切除智牙牙周龈瓣,消除盲袋。 5、下颌智牙拔除术:

口腔学笔记 总结5:口腔颌面部感染

口腔颌面部感染 (一)颌面部感染概论 一、颌面部组织结构特点 颌面部感染的特点:牙源性感染居多、混合性感染为主,潜在间隙多易扩散、血液及淋巴循环丰富 通过口鼻与外界相通,生态环境复杂 潜在筋膜间隙 鼻唇静脉血管常无瓣膜 毛囊、皮脂腺、汗腺 血液、淋巴循环丰富 牙源性感染 二、危险三角区 位置 鼻根到两侧口角连线形成的三角形区域 特点 该区域的静脉常无瓣膜,细菌容易经内眦静脉和翼静脉丛进入颅内海绵窦,造成颅内感染四、感染途径 牙源性 腺源性 血源性 损伤性 医源性 五、病原菌 1.化脓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2.厌氧菌:类杆菌属,梭杆菌属 3.混合性:需氧菌+ 厌氧菌,最多见(60%) 4.特异性:结核杆菌、放线菌、梅毒螺旋体、霉菌等 六、临床表现 急性或慢性炎症过程 化脓性或腐败坏死性 牙源性或腺源性 急性: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慢性:炎性浸润块、瘘管、长期排脓、死骨 全身表现 七、诊断 1. 病史、临床表现 局部红、肿、热、痛 淋巴结肿大 功能障碍:开口受限、吞咽困难 瘘管形成→长期排脓 全身症状

2.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升高 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 核左移或中毒颗粒 3. 辅助检查 波动实验(浅部脓肿) 穿刺抽脓(深部脓肿) X线检查 超声检查 活检 八、治疗 1. 局部治疗 局部制动、严禁挤压 外敷中草药 脓肿切开引流 处理原发病灶,死骨摘除或刮治 2. 全身治疗 抗生素治疗(经验用药、个性化用药) 全身支持疗法 基础疾病治疗(糖尿病等) 切开引流 【目的】排脓减毒,减轻肿痛,防止扩散 【指征】 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肿胀明显、压痛局限 全身中毒症状重 脓肿引流不畅 多间隙感染 【技术要点】 位置:最低位,顺着皮纹或隐蔽处 长度:不超过脓肿边界 建立引流: 九、严重并发症 颅内感染 败血症/脓毒血症 眶周蜂窝织炎 急性会厌炎 (二)智齿冠周炎Pericoronitis of Wisdom Tooth

口腔颌面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口腔颌面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口腔颌面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对我院180例口腔颌面外科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口腔颌面外科患者的医院感染率为11.11%,呼吸道是主要感染部位(60.00%)。革兰氏阴性杆菌占55.00%、革兰氏阳性杆菌占30.00%、真菌占15.0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唑林100%耐药,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100%敏感。结论口腔颌面外科患者的医院感染率较高,以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为主,主要发生于呼吸道,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医院感染;口腔颌面;病原菌;耐药性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hospital infection of the patients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hospital infection of the patients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80 cases of the patients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wer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 of the patients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was 11.11%, the main infection site was respiratory tract(60.00%). The main pathogens of G-bacilli accounted for 55.00%, G+cocci accounted for 30.00%, fungi accounted for 15.00%. 100% of cefazolin was resistanc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100% of escherichia coli was sensitive to imipenem. Conclusion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 of the patients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is high, mainly in respiratory tract and gram-negative bacillus, the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nosocomial infectio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pathogenic bacteria; drug resistance 口腔颌面外科主要包括头颈肿瘤、显微整形、正颌、颞下颌、外伤性、颌面修复以及牙和牙槽等外科[1]。外科手术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抗生素,但随着抗生素的推广使用,耐药性事件发生率逐渐上升,此外,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破坏了口腔内的微生态平衡状态,且手术立体结构复杂,导致口腔颌面外科患者容易发生医院感染[2],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因此探究口腔颌面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有利于提高医院感染防治质量,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有力依据。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120例口腔颌面外科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降低该类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提供更多参考依据,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我院收治的口腔颌面外科患者共180例,男性70例,女性50例,男女比例为1.4:1,患者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56.12±13.22)岁,年龄≧60岁共108例,年龄<60岁72例。纳入标准:符合国家卫生部2001年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3]。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心、脑、肺等系统并发症状者;②精神障碍、视觉障碍、沟通困难者;③明显皮肤感染者与高血糖危象者;④外科手术前已发生感染者。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患者的医院感染状况进行分析。采集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标本,采用VITEK-2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4]对标本进行分离、培养与鉴定,并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方法与药敏纸片(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2011年制定的标准[5]对敏感试验结构进行判断。质控菌株分别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细菌数据的处理使用WHONET 5.5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均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感染部位分布与感染率 再180例腔颌面外科患者中,共20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1.11%,呼吸道感染患者最多,共12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6.67%,其次为手术切口,共3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67%,具体见表1。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口腔颌面部感染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常见于口腔和面部区域。病原菌的分布对于疾病的防治和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将以有机会感染 口腔颌面部的四种常见病原菌为例,介绍其分布情况以及与感染的关联。 一、链球菌 链球菌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它以致病性溶血素为 主要毒力因子,通过粘附上皮细胞和组织细胞,使得细胞黏附力增强,联结部位细胞脱落,从而导致机体的感染和炎症反应加剧。链球菌的 感染范围广泛,可引起口腔溃疡、咽峡炎等疾病。而在颌面部感染中,链球菌常见于腮腺炎、颌下腺炎等疾病。 二、放线菌 放线菌是一类分枝杆菌,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也广泛存在于人体内。作为一种潜在的致病菌,放线菌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放线菌的感染通常由外界侵入,如骨折、手术创伤等引起的感染。放 线菌感染通常较为严重,常伴随局部炎症和组织损伤。 三、厌氧菌 厌氧菌是一类在缺氧条件下生长的菌群,它们对口腔颌面部感染的 发展有重要影响。在正常情况下,口腔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厌氧菌,与 人体的抵抗力形成一种平衡。但在口腔局部免疫力下降或其他外界因

素的干扰下,厌氧菌的数量会增加,从而引发感染。临床上,常见的厌氧菌感染包括颌面部脓肿和牙周脓肿等。 四、真菌 真菌是引起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另一类常见病原菌。真菌感染多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因素使人易患此类感染。常见的口腔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病、口腔白斑等。真菌感染一般表现为口腔黏膜的糜烂、出血和疼痛等症状。 总结: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原菌有很多种类,本文主要介绍了四种常见病原菌及其分布情况。正确认识这些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对于临床的治疗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预防口腔颌面部感染需要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并注意口腔健康,及时治疗口腔疾病,提高免疫力,以减少感染的机会。同时,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注意外伤预防和创面消毒,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以期尽早控制感染的发展。只有通过合理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口腔健康。

第五章 口腔颌面部感染

打印本页第五章口腔颌面部感染[题目答案分离版] 字体:大中小 一、A1 1、关于下颌升支边缘性骨髓炎X线表现下属哪项是错误 A.病灶区大量死骨形成 B.升支部位弥漫性密度增高 C.病灶区可见局限性骨质破坏灶 D.骨质增生为主 E.CT横断面图像可显示骨膜下成骨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第五单元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 2、根据面神经下颌缘支的行径,颌下区的手术切口应 A.低于下颌骨下缘0.5~1cm B.高于下颌骨下缘0.5cm左右 C.低于下颌骨下缘1.5~2cm D.平齐下颌骨下缘 E.低于下颌骨下缘2cm以下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常用的下颌下切口,宜在下颌骨下缘下1.5cm左右,如此可避免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该支在下颌骨下缘0.3~1.4cm处斜行向上)。 3、下列哪项不是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特点 A.病程发展缓慢,可在放疗后十余年才出现症状 B.死骨分离速度缓慢 C.死骨与正常骨界线清楚

D.骨面暴露部位长期溢脓,久治难愈 E.可形成口腔和面颊部洞穿缺损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放射性颌骨坏死病程发展缓慢,往往在放射治疗后,数月乃至十余年始出现症状。发病初期呈持续性针刺样剧痛,由于放疗引起黏膜或皮肤溃疡,致牙槽骨、颌骨骨面外露,呈黑褐色;继发感染后在露出骨面的部位长期溢脓,经久治而不愈。病变发生于下颌支时,因肌萎缩及纤维化,可出现明显的牙关紧闭。放射后的颌骨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的再生能力低下,致死骨分离的速度非常缓慢,因此,死骨与正常骨常常界限不清。口腔及颌面部软组织,同样受到放射线损害,局部血运有不同程度障碍,故极易因感染而造成组织坏死,形成口腔和面颊部的洞穿缺损畸形。放射性颌骨坏死病程长,患者全身呈慢性消耗性衰竭,常表现为消瘦及贫血。放射性颌骨坏死与化脓性骨髓炎不同,虽已形成死骨,却无明显界限,而且是慢性进行性发展。 【该题针对“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特点”知识点进行考核】 4、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主要途径是 A.牙源性 B.腺源性 C.损伤性 D.血源性 E.医源性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口腔颌面部直接与外界相通,解剖结构、温度、湿度均适于细菌的滋生与繁殖,颜面皮肤的毛囊、汗腺与皮脂腺也是细菌寄居的部位,在局部遭受创伤、手术或全身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影响下,均可导致感染的发生。病原菌通过病变牙或牙周组织进入体内发生感染者,称牙源性感染。牙与颌骨直接相连,牙体及牙周感染可向根尖、牙槽骨、颌骨以及颌面部蜂窝组织间隙扩散。由于龋病、牙周病、智牙冠周炎均为临床常见病,故牙源性途径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主要途径。 【该题针对“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主要途径是”知识点进行考核】 5、急性冠周炎早期局部治疗应首先采用 A.拔除患牙 B.龈袋烧灼 C.龈袋冲洗上药 D.切开引流 E.开髓引流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急性冠周炎早期,一般无明显全身反应,患者自觉患区胀痛不适,咀嚼、吞烟、张口活动时疼痛加剧。检查可见阻生牙和磨牙后区肿胀、冠周袋内有脓性分泌物炎症进一步发展,累及咬肌和翼内肌,出现下颌角区肿胀,伴有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甚

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颌面部感染讲义

口腔颌面部感染 知识内容细讲 概论 口腔内有多种非致病菌与致病菌寄宿 颌面部存在多个窦腔,颌骨周围存在潜在的筋膜间隙 病灶牙为感染发生提供了特有的条件 1.口腔颌面部解剖特点与感染的关系 危险三角

2.感染途径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3.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急性: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慢性:炎性浸润块,开口受限、瘘口 2)全身症状 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化验: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核左移 4.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大多能作出正确诊断。如诊断及时、治疗得当,对缩短病程、防止感染扩散和恶化均有重要意义。

5.治疗原则 局部治疗: 手术治疗:切开引流(指征、要求、目的)、清除病灶 全身治疗 目的: ①使脓液或腐败坏死物迅速排出体外; ②解除局部疼痛、肿胀及张力,以防发生窒息; ③颌周间隙脓肿引流,以免并发边缘性骨髓炎; ④预防感染向颅内和胸腔扩散或侵入血液循环,发生海绵窦血栓、脑脓肿、纵隔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指征: ①疼痛加重,搏动性跳痛,皮肤表面发红、光亮;触诊时有明显压痛点、波动感,呈凹陷性水肿,穿刺有脓。 ②急性化脓炎症,经抗生素控制感染无效,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③儿童颌周蜂窝组织炎已累及多间隙感染,出现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者。 ④结核性淋巴结炎,经局部及全身抗结核治疗无效,皮肤发红已近自溃的寒性脓肿。 要求: ①切口在脓腔的重力低位。 ②切口瘢痕隐蔽,切口长度取决于脓肿部位的深浅与脓肿的大小,尽力选用口内引流。颜面脓肿顺皮纹方向切开,勿损伤重要解剖结构。 ③一般切开至黏膜下或皮下即可,按脓肿位置用血管钳直达脓腔后再钝分离扩大创口。 ④手术操作应准确轻柔。颜面危险三角区的脓肿切开后,严禁挤压,以防感染扩散。 下颌智牙冠周炎 病因:盲袋 智牙冠周炎是指第三磨牙(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临床上以下颌智牙冠周炎最常见。上颌第三磨牙亦可发生冠周炎,但发生率较低,且临床症状较轻,并发症少,治疗相对简单。 智牙冠周炎常以急性炎症形式出现。 初期,一般全身无明显反应;患者自觉患侧磨牙后区胀痛不适,当进食咀嚼、吞咽、开口活动时疼痛加重。如病情继续发展,局部可呈自发性跳痛或沿耳颞神经分布区产生反射性痛。当炎症遍及咀嚼肌时,可引起肌肉反射性痉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开口受限,甚至出现“牙关紧闭”。由于口腔不洁,表现为口臭,舌苔变厚,龈袋处有咸味分泌物溢出。 全身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的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及大便秘结、白细胞总数稍有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 慢性冠周炎在临床上多无明显症状,仅局部有轻度压痛、不适。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29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30例口腔颌 面部感染患者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中经 局部治疗、手术治疗及全身治疗,均痊愈28例出院。结论:对口腔颌面部感染 在全身支持的基础上,重视局部处理,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负荷,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口腔颌合面感染;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0-0042-02 口腔颌面部感染是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常见的疾病。包括牙齿周围组织感染, 如牙周炎、冠周炎、急性根尖周围炎(牙槽脓肿)、干槽症(拔牙后感染)、急性牙周 脓肿等,以及口腔黏膜的真菌感染等;临床表现与细菌种类、毒力、数量及病人 的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力等有关。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口腔 颌面部感染患者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 6个月~70岁,平均46岁。入院时临床表现为面部或颌下、颈部明显肿胀,开口受限,吞咽困难等。牙源性感染 24例,腺源性感染4例,医源性感染2例。 1.2 方法 1.2.1局部治疗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减少局部活动度,避免不良刺激,特别 对面部疖、痈应严禁挤压,以防感染扩散。急性期局部外敷中草药可起到散淤、 消肿、止痛或促进炎症局限的作用;已有局限倾向时可以促使炎症消散或加速形 成脓肿及排脓。外敷药可选用中成药六合丹、抑阳散、金黄散等。 1.2.2手术治疗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手术治疗包括脓肿切开排脓及清除病灶两 个方面。 1.2.2.1脓肿切开引流术炎性病灶已化脓并形成脓肿,或脓肿已自溃而引流 不畅时,都应进行切开引流或扩大引流术。切开引流,使脓液或腐败坏死物迅速 排出体外,以达消炎解毒的目的。解除局部疼痛、肿胀及张力,以防发生窒息(如舌根部、口底间隙脓肿) [1]。颌周间隙脓肿引流,以免并发边缘性骨髓炎。预防 感染向颅内和胸腔扩散或侵入血液循环,发生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纵 隔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为达到按体位自然引流,切口位置应在脓腔的重力 低位,以使引流道短、通畅、容易维持。切口应尽量选择在愈合后瘢痕隐蔽的位置,切口长度取决于脓肿部位的深浅与脓肿的大小,以能保证引流通畅为准则, 一般应首选经口内引流。颜面脓肿应顺皮纹方向切开,勿损伤重要解剖结构,如 面神经、血管和涎腺导管等。一般切开至黏膜下或皮下即可,按脓肿位置用血管 钳直达脓腔后再钝分离扩大创口应避免在不同组织层次中形成多处假通道,以保 证引流通畅[2]。手术操作应准确轻柔。颜面危险三角区的脓肿切开后,严禁挤压,以防感染向颅内扩散。引流的建立:根据脓肿的位置、深浅、脓腔的大小,选用 不同的引流方法。一般口内用碘仿纱条或用橡皮片引流,口外脓肿可用盐水纱条 或橡皮片、乳胶管。每日更换敷料1~2次。脓腔大、范围广、脓液黏稠时,在 更换敷料时应同时选用1%~3%过氧化氢液、盐水或抗生素液冲洗。 1.2.2.2清除病灶口腔颌面部由牙源性感染引起的炎症治疗好转后,去除病

2021年口腔主治医师《专业实践能力》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颌面部感染

感染 本质 病原菌--什么敌人?来源----入侵途径?表现----什么位置?----什么阶段? 诊断----确认位置阶段治疗----怎么消灭?软组织 骨组织

唾液腺 敌人 1.化脓性 金黄葡菌:黄脓黏稠(疖痈/急脓腮/化脓骨髓炎)链球菌:淡黄稀薄 绿脓杆菌:翠绿色 混合细菌:灰白色(最多见--需氧+厌氧) 2.腐败坏死 产气厌氧,溶解水肿败血:咖啡泡沫样 3.结核杆菌:灰白似米汤样,可见干酪坏死

4.放线菌:硫黄颗粒 来源 1.牙源性:颌面部感染主要来源 间隙感染,淋巴结炎,骨髓炎 2.腺源性:儿童下颌下间隙感染 颏下间隙感染(小儿科) 3.血源性:新生儿颌骨骨髓炎 结核病→骨/淋巴结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深部↑浅部↑ 翼丛下破卵面内眼 4.医源性:颞下/翼下颌(捏一下) 5.损伤性:面部挫裂伤/开放骨折 6.逆行性:唾液腺感染 7.呼吸道:儿童化脓性淋巴结炎 诊断 软组织诊断思维

软组织诊断关键点 肿胀位置 确定感染种类 1.冠周炎:智齿倾斜,龈瓣红肿 2.淋巴结炎:颌下淋巴结 3.疖:单个皮肤附属器,单个痛性结节 4.痈:多个皮肤附属器,酱紫色唇部 5.间隙感染→第一纵列 1)颞间隙:颞部红肿 2)颞下间隙:颧弓上下/下颌支后/上颌后前庭3)咬肌间隙:下颌角支为中心红肿 4)翼下颌间隙:下颌支稍内侧/翼下颌皱襞前5)咽旁间隙:吞咽痛,扁桃体突出

间隙感染→第二/三纵列 6>颊间隙/7>下颌下间隙:颊部/下颌下区8> 眶下间隙/9>口底多间隙:眶下/口底 脓肿形成 1.第一纵列 1)颞间隙:波动/穿刺 2)颞下间隙:局限肿/凹陷痛/穿刺脓3)咬肌间隙:局限肿/凹陷痛/穿刺脓4)翼下颌间隙:局限肿/凹陷痛/穿刺脓5)咽旁间隙:穿刺脓 2.第二纵列 6>颊间隙 /7>下颌下间隙:波动感 3.第三纵列 8> 眶下间隙:波动感 9>口底多间隙: 化脓性→波动感 腐败坏死→捻发音,咖啡泡沫样 4.淋巴结核:冷脓肿 不红不热不痛,只有肿 5.疖:单个黄白脓头

口腔颌面部感染

第六章口腔颌面部感染 一、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 1.掌握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冠周炎、常见间隙感染(咬肌间隙、颊间隙、颞间隙、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下颌下间隙)、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2.熟悉颜面部疖、痈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其并发症防治和舌下间隙、眶下间隙、颞下间隙和口底蜂窝织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3.了解颌面部间隙的解剖特点,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化脓性淋巴结炎、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等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定义感染(infection)是微生物对宿主异常侵袭所致的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类疾患,表现为以防御为主的一系列全身及局部组织反应。除由外环境中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外,大多数感染是由于宿主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平衡失调所致。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共性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以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因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生理特点,使感染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其特殊性。 (2)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 A.口腔颌面部为消化道和呼吸道的起始端,是细菌最常寄居的部位。易发生各种 感染。 B.口腔颌面颈部具有众多互相通连的潜在性筋膜间隙,感染易于扩散和蔓延。 C.颜面部血循丰富,加之静脉瓣膜稀少或缺如,直接或间接与颅内的海绵窦相通, 感染可扩散至颅内。尤以两侧口角至鼻根联线内的三角区发生的感染,易循内眦静 脉扩散至颅内,而被称为面部“危险三角区”。 D.牙和牙周组织容易罹患病损,且与颌骨关系紧密。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特 有的感染。 E.面颈部有丰富的淋巴结,感染可循淋巴管引流途径扩散,导致区域性淋巴结炎。 F.口腔颌面部感染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需氧菌和类杆菌属、梭杆菌属等厌氧菌。以化脓性感染 为主,偶见特异性感染。 G.口腔颌面部为身体外露部位,易受各种损伤而继发感染。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研究进展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研究进展 摘要: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属于比较常见的颌面部疾病,其中牙源性引起的间 隙感染最为常见,应及早有针对性的对病灶牙进行相应处理,应密切关注患者的 气道是否通畅,当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时,应尽快对症处理。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方法;感染;病原菌的类型 1前言 口腔颌面部解剖关系特殊,具有上通颅底下达纵隔的筋膜间隙,期间以疏松结缔组织填充。口腔内含有多种正常菌群,如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口腔内环境改变等,均可引发条件致 病菌繁殖、扩散,导致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继而引发败血症、颅内感染、血栓性静脉炎及 局部脓肿等感染性病变,对患者健康及生命造成威胁。感染途径主要为牙源性、腺源性、损 伤性及医源性,发病后进展迅速,致病菌可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甚至形成海绵窦血 栓性静脉炎、纵隔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如治疗不当或不及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国内外均 认为牙源性感染是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主要原因,发生率约>55.00%,以眶下间隙最为 多见,发生率约>27.00%,发病率最低为舌下间隙[2]。了解当地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患者病原菌分布,有助于及早给予合理抗感染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感染发生率。因此,研究当地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感染来源、病原菌检出及病原菌种类、主要菌株敏感试验 结果,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预防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故对该地区医院收治口腔颌面部间 隙感染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口腔颌面部感染常见致病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以期为该地 区临床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3]。 2感染来源 2.1 牙源性感染 牙源性感染是成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最主要的病因。近 10 年来,文献报道的牙源性感 染导致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比例为 55%~72%。Yuvaraj等认为下颌第一磨牙是最主要的病灶 牙[4]。而 Storoe等比较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与 90 年代引发间隙感染的病灶牙,发现 90 年代以 下颌磨牙居多,80 年代上颌后牙的比例较大[5]。但总体来看,下颌磨牙是牙源性间隙感染的最常见罹患牙。开放的根管是细菌进入牙槽骨并最终达到颌面部各间隙的主要途径。在 Sánchez 等的研究中,有 33.8%的间隙感染由严重的深龋引起,是间隙感染病因的第一位,其 他牙源性感染的病因依次为:拔牙后感染、冠周炎扩散、牙髓治疗后并发症、种植牙周围炎 以及囊肿等[6]。 2.2腺源性感染 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主要来源则是腺源性感染。根据国内报道,在儿童间隙感染中约65%源于腺源性感染。Bladassari 等的报道中也提及,腺源性感染常见于儿童,并可能导致严重颌面颈部脓肿[7]。 2.3院内感染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耐药菌株,长期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几率也在不断增加,近几年国内医院院内感染率已上升至 8.4%,但回顾国内外近几年文献,没有由于院内感染而 引起的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报道[8]。 3建议与讨论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科最常见疾病,引发原因多种,如口腔菌群紊乱、牙齿疾病、免 疫力低下、不注意口腔卫生及外伤等[9]。由于解剖关系,发生感染后会迅速扩散,形成多颌 面部间隙感染,加重临床症状,增加治疗难度,延长治疗时间。如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 易合并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相关文献显示,20世纪初,我国口腔颌 面部间隙感染导致患者病死率偏高,高达10.00%~40.00%[10]。随着医学迅猛 发展及抗菌药物广泛应用,病死率逐年下降,但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各学者关注问题。主张早 期治疗,避免乱用抗菌药物,以免增加耐药性及治疗难度[11]。故了解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病原菌及药敏至关重要。口腔颌面部感染来源以牙源性多见。本组与之相符,占总研究例数 66.18%,其次为腺源性、医源性,分别占总研究例数29.90%、3.92%。牙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口腔感染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口腔感染的临床 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口腔颌面手术患者发生口腔感染的特点,并分析 主要的危险因素。方法:将口腔颌面手术患者15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口腔感 染率以及口腔感染率单因素。结果:术后感染率为7.14%(11/154),口腔恶性 肿瘤切除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最高,感染率为10.34%(3/29);11例口腔感染 患者中,革兰阴性菌的感染率最高,达54.55%(6/11);手术时间、住院时间、 手术性质、侵入性操作均与口腔感染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P均<0.05。结论:革 兰阴性菌是口腔颌面手术患者口腔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口腔恶性肿瘤切除后口腔 感染率较高,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性质、侵入性操作是口腔颌面手术口腔 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口腔颌面手术口腔感染临床特点危 险因素 口腔颌面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起始部位,它具有独特的生理构造,容易引起 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口腔颌面手术是一种对口腔颌面软硬组织、腺体、颌关节进 行手术的治疗方式[1]。由于术后大部分患者的口腔内部都有损伤,需要用鼻饲管 等方式来替代口腔进食,且术后会影响患者的语言、咀嚼等功能,从而阻碍口腔 的自我清洁能力,无法有效清洁食物残渣,因此容易引发口腔部的感染,并影响 患者的术后康复。在本次研究中,对154例口腔颌面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明确诱发感染的因素,探讨临床特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校附属医院就诊时间为2021年10月-2022年10月的口腔颌面手 术患者共154例,男78例,女76例;年龄24~70岁,平均(41.3±7.5)岁。

颌面部间隙感染200例临床分析

颌面部间隙感染200例临床分析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来源有牙源性、腺源性、血源性、损伤性及医源性,其中以牙源性感染最为常见。治疗应从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两方面进行。我科5年来收治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200例,临床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男95例(475%),女105例(525%)。200例患中,以面颊部 间隙感染者82例(41%),其次为眶下间隙感染39例(195%),嚼肌间隙感染37 例(185%),颌下间隙感染30例(15%),口底感染12例(6%)。本组病例感染途 径有牙源性、腺源性、血源性。其中以牙源性为多见,共145例(725%),居第 1位。发病病人中20~30岁构成比最高,占患者总数的475%。10岁以下儿童30例(15%),大多为腺源性感染。 全身治疗: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本组200例均用抗菌药物治疗,其中165例静脉输液,抗菌药物的选择根据药物敏感试验,一般选用广谱或两种以上抗菌药物治疗。对未做药物敏感试验或药物敏感试验未出结果的患者,一般选用青霉素或头孢类药物和甲硝唑或奥硝唑。静脉输液还可维持全身代谢、水、电解质平衡,增强其抵抗力。用物理降温法或口服或肌注退热药物治疗高热患者。 脓肿切开引流术:应用抗菌药物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使炎症局限,脓肿形成或脓肿已溃破但引流不畅,应及时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如腐败坏死感染,也可早期切开减压引流。本组200例中有125例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切口选择的部位尽量位于脓肿的最低位,位于隐蔽处,如口内、颌后区,口外切口应与皮纹方向一致,切开引流时根据浸润范围选择一个或多个切口。其中1例患者颌面间隙感染致使呼吸困难来诊,急行气管切开术后,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再经静脉输液抗炎对症治疗,病情逐渐好转,最后痊愈出院。 清除病灶:本组200例中,因冠周炎引起者76例,其中60例在炎症控制后及时拔除患牙,起到引流和清除病灶的作用,16例因张口受限未能拔除,建议张口度恢复后再复诊拔除。因龋病引起者58例,有34例无保留价值的病灶牙在炎症早期拔除,利于引流脓液及缩短疗程,24例行根管治疗后保存。 结果 本组病例以青壮年发病为多,占525%;发病部位以颊间隙感染居多,占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41例临床分析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41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41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该病感染的病因以牙源性感染为多见,感染部位主要为颌下间隙感染。41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或症状缓解。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应采取全身抗炎、支持疗法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原则。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系指口腔、咽喉、面部及颈部软组织感染化脓性炎性反应[1]。主要临床表现为感染局部肿痛,病情严重者甚至出现高热、白细胞计数改变等症状。现对湖北省咸丰县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41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41例患者中,男17例,女24例。年龄范围为8~73岁,平均46.8岁。感染部位:颌下间隙感染12例,咬肌间隙感染9例,翼颌间隙感染6例,眶下间隙感染4例,舌下间隙感染1例,颏下间隙感染3例,咽旁间隙感染2例,颊间隙感染3例,多间隙感染1例。 感染病因:牙源性感染32例,腺源性感染7例,损伤性感染1例,医源性感染1例,血源性感染0例。对病例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8例、溶血性链球菌14例、大肠杆菌5例、厌氧菌3例、绿脓杆菌1例。药敏试验均找到敏感抗生素。 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综合治疗方法[2]。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治疗,以控制感染、局部脓肿的形成。选用广谱抗生素及甲硝唑静脉滴注控制感染,以维持电解质平衡,改善患者的机体状况、增强抵抗力。病情严重者可选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联合应用。对病情不严重者可采用局部治疗。炎性病灶已化脓并形成脓肿,或脓肿已自溃而引流不畅时,应及时行切开引流术或扩大引流术[3]。对有并发症患者的治疗除加大抗生素剂量外,均采用对症治疗。 清除病灶:因冠周炎、龋齿引起的感染患者,炎症控制后及时拔除患牙。龋齿、根尖严重病变或残根无保留价值的病灶牙在炎症治愈后早期拔除。 3 结果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治研究进展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治研究进展 王启晋 【摘要】口腔颌面部感染是指口腔、颈部、面部软组织出现感染的常见病,由于颌面部存在许多肌筋膜间隙,一旦出现感染极易在间隙间相互扩散,出现多间隙感染,进而导致败血症、静脉炎、脑脓肿和纵膈炎等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相关研究逐渐丰富,本文就颌面部感染部位及来源、扩散途径、微生物学研究,诊断方法及治疗,以及口腔颌面部创伤后整形美容修复中如何预防颌面部间隙感染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Oral and maxillofacial infection refers to the oral,neck,facial soft tissue infections common.As the maxillofacialregion is divided into many myofascial space,due to the potential connections of fascial spaces,infections can spread fromone space to another.Multiple space infection could lead to sepsis,phlebitis,brain abscess and mediastinal inflammation andsome other serious diseases,which could be life-threatening.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theresearches on facial space infection has been gradually enriched.In this article,we reviewed literatures evaluated the locationand origin of maxillofacial infections,the ways of diffusion,related researches of microbiology and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 【年(卷),期】2017(026)012 【总页数】3页(P143-145)

口腔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口腔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摘要:目的:对口腔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110例患者作为实际的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口腔分泌物进行收集以此来培养病原菌,分析药敏结果并记录。结果:通过病原菌培养结果可以看出,所选取的110例口腔患者共检测出来细菌245株,其中厌氧菌155株占63.27%,需氧菌90株占36.73%,厌氧菌高于其他菌类;药敏结果显示,病原菌对头孢曲松、四环素、万古霉素、青霉素G、红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有一定的敏感性结论:对于口腔患者所感染的病原菌当中其主要就是以厌氧菌中的链球菌最多,采用万古霉素、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物实施有效的治疗效果很好,有着很高的敏感性。 关键词:口腔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耐药性 口腔在感染之后不但会对患者的口腔部位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严重的还会造成其临近部位产生感染等,对患者有着很大的影响,并且近些年由于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耐药菌所表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由于其对于这一种感染患者实际的治疗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就需要加强对感染的有效控制,同时

需要在对病原菌分布以及实际的耐药性做好整体研究,这是其实际的发展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110例患者作为实际的研究对象,在这当中,男性67例,女性43例,年龄17~66岁,平均 (40.1±4.2)岁,病程1~2周。对病因进行区分来对患者有效选择,在这当中,牙周脓肿患者总共有16例,根尖脓肿患者总共有21例,牙周炎患者18例,智齿冠周炎患者22例,牙髓炎患者33例,所选取的患者都是自愿参与到该次试验研究,同时签署相关的同意书,对所研究的内容都知情。 1.2检测方法 细菌是通过细菌培养和鉴定医院实验室实施收集,cytoflexs系列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菌鉴定仪。ATB和克格勃的药敏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药敏试验纸袋生产和北京拜尔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厌氧选择提供产品数据。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制定的2000ncci5药敏试验结果观察。 1.3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原菌分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