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多发性抽动症(TS),是一种以运动、言语和抽搐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或行为障碍性疾病。本文从脏腑辨证和其他辨证施治两方面对近年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治疗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标签: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辨证论治综述

多发性抽动症(TS)[1]是抽动障碍(TD)中病情较重的一型,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运动、言语和抽搐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或行为障碍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快速的、无目的的单一或多部肌群的收缩,如眨眼、皱眉、努嘴、耸鼻、点头、吞咽、打呃、咯声等运动抽动或(和)发声抽动,并可共存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或其它障碍。多见于5~12岁儿童,男女发病之比3~5:1,患病率为0.1%~0.5%。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可能由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环境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所致。目前西医治疗多采用泰必利、氟哌啶醇等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类药物,但疗效不理想,且副作用较多。中医古代文献没有对抽动症病名的记载,历代医家多将其归于”瘛疭”、”慢惊风”、”抽搐”等。中医治疗本病,标本兼顾,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少。笔者将从脏腑辨证及其他辨证方面对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脏腑辨证论治

1.1从肝辨证论治朱先康[2]等认为抽动皆属于风。小儿生理特点是肝常有余,肝属于木而主风,风善行而数变。受邪或气滞郁热而导致肝木旺盛。自拟定抽颗粒平肝息风,组成:胆南星6g、郁金10g、石菖蒲10g、远志6g、天麻10g、柴胡6g、钩藤10g、菊花5g、白芍10g、生地黄10g。临床观察愈显率为70.0%。

1.2从肝肾辨证论治张骠[3]等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提出肾虚肝亢、风痰内扰为基本病机,病位主要在心肝肾,肝风及痰火为主要致病因素,滋肾平肝、息风化痰为基本疗法。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1.3从心肝辨证论韩斐[4]发现本病复发较难控制,结合临证经验提出了新思路:①心主神明失常为病理基础;②秽语为神明失常的表现;③肝风为外在表现;④其他脏腑的影响。其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应责之于心和肝,但人体是一个整体,还应顾及其他脏腑对心、肝功能的影响。

1.4从肝肺辨证论治冯振娥[5]等根据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表现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与肝风内动、肺阴不足有关,治疗从肝肺入手,以滋阴熄风、养阴润肺为主。临床辨证论治:①肝血不足、血虚生风--养血熄风;②肝阴不足,阴虚风动--滋阴熄风;③肺阴不足,风痰鼓动--养阴润肺。

2其他辨证施治方法

2.1从痰瘀辨证张霞[6]等认为本病属”痰饮”范畴,病因病机与”痰”和”瘀”有关。痰凝则血瘀,血瘀则痰滞,痰瘀互结,可产生各种复杂表相,并使病证缠绵难愈。治疗以”涤痰化瘀”为大法,以”涤痰汤”为主方随证加减,疗效明显。

2.2从风痰辨证黎欣[10]等亦依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怪病、久病多责于痰”,认为肝风内动为本病的基本病理特征,痰是的主要病理产物,本病主要机理为肝风挟痰走窜经络、气道。自拟宁肝熄风汤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40例,总有效率82.5%,近期疗效与氟哌啶醇无差异,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后者,且无不良反应,可长期服用。

2.3从伏邪辨证吴敏[7]等发现本病的发病或复发与外感六淫邪气有一定的病程相关性,与伏邪致病机理相似,故而提出抽动障碍之”伏邪致動”学说。认为外感邪气侵袭肌表,伏藏于半表半里而暂时不发作,在外感邪气、情志变化等刺激下再次发病,病位在肺与肝,与风邪关系密切,外风引动内风,治疗宜肝肺并调,一则宣肺肃降以疏散外风,二则疏肝通络以熄内风,表里同调,标本兼治。

2.4从血虚生风辨证胡天成[8]依据《景岳全书·发搐》之”肝虚则为筋急血燥,为抽搐劲强,为斜视目证”、《景岳全书·痉证》之”痉之为病,强直反张病也。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挛”的理论,认为本病乃血虚生风,肝风内动,故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选用四物汤合止痉散养血和血,熄风止痉,取得较好疗效。

综上所述,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率逐年升高,病程长,反复发作。西医治疗多用泰必利、氟哌啶醇等,副作用明显且复发率高。中医治疗抽动症在疗效及用药安全方面均有较明显的优势。临床医者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从多方面辨证施治,但总体辨证不离肝,取得良好的疗效。文献中大多为前后对照或与西药治疗疗效的对比观察,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及疗效机制的研究。用药安全性的研究也较缺乏。笔者认为中医治疗抽动症今后应从以上方面多做努力,为中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37.

[2]朱先康,韩新民,王敏华,等.”定抽颗粒”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9,41(2):37-38.

[3]张骠,林节,王民浩,等.滋肾平肝、熄风化痰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40例[J].陕西中医,2007,28(7):771-772.

[4]韩斐.抽动-秽语综合征辨治探讨[J].中国中医信息杂志,2009,14(9):88.

[5]冯振娥.多发性抽动症从肝肺论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2(1):42-43.

[6]张霞,史英杰,刘鑫.涤痰化瘀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32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9,27(3):87-88.

[7]吴敏,周亚氏.抽动障碍之”伏邪致动”学说初探[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30(6):11-13.

[8]胡天成,周江.抽动-秽语综合征辨证论治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1):15-16.

[9黎欣,孟晓露,孙香娟.”宁肝熄风汤”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4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2,44(2):28-29.

国家名老中医唐启盛中医治疗抽动症方法

国家名老中医唐启盛中医治疗抽动症方法 抽动症也被称作为叫抽动秽语综合征,这个疾病暂时还没有特别明确的发病病因,大多数由于遗传、神经、环境等因素导致的该疾病,一般患有这种病的孩子都会出现比如眨眼、撅嘴、摇头、耸肩、缩颈、伸臂、甩臂、挺胸、弯腰、旋转躯体等。发声性抽动则表现为喉鸣音、吼叫声,可逐渐转变为刻板式咒骂、陈述污秽词语等。有些患儿在不自主抽动后,逐渐产生语言运动障碍,部分患儿还可产生模仿语言、模仿动作、模仿表情等行为。 那么得了抽动症之后能治好吗?到底应该怎么治疗呢?下面我们列举了一个国家名老中医唐启盛教授中医药治疗抽动症的医案供大家参考,帮助大家有效的治疗。 患者王X,男孩6岁,去年10月份的时候在放学路上突然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伴随着轻微抽动,持续1分钟左右便自行缓解了,当时没有太注意;当今年5月26日和6月2日王晓陆续两次出现了夜间睡眠状态下发作,均较10月份比明显加重了,出现了四肢抽搐,牙关咬紧,双目上视,口中发出异响的症状,情况持续1分钟左右才得到缓解,发作后的王晓开始精神欠佳和嗜睡的症状,这时候家长在引起注意,通过当地医院检查,确诊为抽动秽语综合征。家长担心西医治疗会给孩子带来副作用,于是采取了中药治疗,通过电视媒体找到了北京的国家级名老中医唐启盛教授,第一次来到泰和国医找唐启盛院长看诊时经过院长一番长达半个小时的问诊得知患儿生产时有产道挤压头颅产生包块。爷爷和父亲在幼儿时发热有惊厥史。 天麻浙贝母白芍炒僵蚕刺五加天竺黄醋鸡内金焦山楂焦麦焦神曲莲子心青礞石黄柏瓜蒌酒萸肉等各味道地药材 2019月6月20日复诊2,服上方7付后,服药期间未见癫痫大发作,仍可见频繁一过性躯体惊颤,均在觉醒状态下发生,每次从放学至入睡前发作约5-6次。大便水样,褐色,气味正常,小便可。 2019年7月4日复诊3,王晓因服药期间出现发烧,顾停药五天,EP发作缓解。之前大发作都是睡着之后。二便调唐启盛院长根据王晓的情况有对药方进行了调整。焦神曲天麻地龙蜜款冬花天竺黄麸炒山药瓜蒌煅紫石英醋五味子炒僵蚕刺五加白芍焦麦芽蜜桑白皮陈皮醋鸡内金浙贝母等各味道地药材 2019年7月18日复诊4,当王晓来看了四诊未见癫痫大发作,小发作减少至2次左右,但仍可见频繁一过性躯体惊颤。 2019年9月19日复诊8,当王晓坚第八次看诊时,诸症状缓解,患者状态佳,并且家长说未服用西药,继续中药治疗。 通过半年的中药治疗之后,孩子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发病时间短,治疗及时,方法正确,康复会很快。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多发性抽动症(TS),是一种以运动、言语和抽搐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或行为障碍性疾病。本文从脏腑辨证和其他辨证施治两方面对近年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治疗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标签: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辨证论治综述 多发性抽动症(TS)[1]是抽动障碍(TD)中病情较重的一型,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运动、言语和抽搐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或行为障碍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快速的、无目的的单一或多部肌群的收缩,如眨眼、皱眉、努嘴、耸鼻、点头、吞咽、打呃、咯声等运动抽动或(和)发声抽动,并可共存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或其它障碍。多见于5~12岁儿童,男女发病之比3~5:1,患病率为0.1%~0.5%。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可能由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环境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所致。目前西医治疗多采用泰必利、氟哌啶醇等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类药物,但疗效不理想,且副作用较多。中医古代文献没有对抽动症病名的记载,历代医家多将其归于”瘛疭”、”慢惊风”、”抽搐”等。中医治疗本病,标本兼顾,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少。笔者将从脏腑辨证及其他辨证方面对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脏腑辨证论治 1.1从肝辨证论治朱先康[2]等认为抽动皆属于风。小儿生理特点是肝常有余,肝属于木而主风,风善行而数变。受邪或气滞郁热而导致肝木旺盛。自拟定抽颗粒平肝息风,组成:胆南星6g、郁金10g、石菖蒲10g、远志6g、天麻10g、柴胡6g、钩藤10g、菊花5g、白芍10g、生地黄10g。临床观察愈显率为70.0%。 1.2从肝肾辨证论治张骠[3]等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提出肾虚肝亢、风痰内扰为基本病机,病位主要在心肝肾,肝风及痰火为主要致病因素,滋肾平肝、息风化痰为基本疗法。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1.3从心肝辨证论韩斐[4]发现本病复发较难控制,结合临证经验提出了新思路:①心主神明失常为病理基础;②秽语为神明失常的表现;③肝风为外在表现;④其他脏腑的影响。其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应责之于心和肝,但人体是一个整体,还应顾及其他脏腑对心、肝功能的影响。 1.4从肝肺辨证论治冯振娥[5]等根据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表现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与肝风内动、肺阴不足有关,治疗从肝肺入手,以滋阴熄风、养阴润肺为主。临床辨证论治:①肝血不足、血虚生风--养血熄风;②肝阴不足,阴虚风动--滋阴熄风;③肺阴不足,风痰鼓动--养阴润肺。 2其他辨证施治方法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药治疗概况综述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药治疗概况综述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之一,临床大多表现为眨眼、皱眉、缩鼻、歪嘴、摇头、耸肩或肢体抽动,伴有不自主的喉中怪声和秽语。西医对其病因不明确,氟哌啶醇一直为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首选药物,但因可产生嗜睡、乏力、心动过速、锥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治疗不能持久。中医治疗本病毒副作用小且疗效显着,较西医有明显的优势。但目前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辨证分型尚无定论,然就其病理产物而言离不开风、痰、瘀三者相兼,影响气机调畅而发病。同时本病表现多为脏腑受累,五脏虚虚实实,应从整体上调整脏腑,平秘阴阳。故将近十年来,中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时针对脏腑的选药及特点综述如下。 1、从肝论治及药物选择 宣桂祺[1]认为治疗本病应按照“肝风”辨证施治,主要采用养阴平肝、镇静祛风、涤痰通络的治法。常选用白芍、炙鳖甲养阴平肝;龙齿、茯神、磁石、生龙骨、生牡蛎镇静祛痰;天麻、钩藤、蝉蜕、地龙平肝熄风;石菖蒲开心通窍;益智仁温脾暖肾;秦艽、防风祛外风。吕玉霞等[2]以“抽动灵冲剂”治疗,选用白芍养血柔肝、平抑肝阳,并指出白芍的主要成分芍药苷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均有抑制作用;天麻具有熄风止惊、平肝潜阳之功效,其主要成分天麻素能影

响脑内儿茶酚胺类递质含量的作用,两者共为君药,以达平肝潜阳、熄风止动之功效。珍珠母具有平肝潜阳之功能;钩藤具有平肝、镇痉熄风之功效,有效成分钩藤碱,能对抗咖啡因所致动物自发活动的增强,降低大鼠脑皮层的兴奋性,并对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有协同作用,可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动,具有抗惊厥作用。张士卿[3]治疗本病常融柔肝、平肝、清肝、疏肝、健脾化痰、活血通窍诸法为一体,选桑叶、菊花以平肝疏风;柴胡疏肝;白芍养血柔肝;配伍郁金行气活血; 石菖蒲开窍化湿;胆南星祛风解痉、燥湿化痰;同时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配伍滋阴养血之品。黄建群[4]的定抽方中重用石决明、牡蛎、珍珠母三味平肝熄风药,以潜阳定抽;配僵蚕、钩藤、天麻入肝经,有平肝熄风、化痰止痉之功,同时配合健脾和胃、理气化痰药,共奏平肝熄风、涤痰宁神之功。 2、从脾论治及药物选择 《内经》云:“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凝聚为痰。”小儿素有脾常不足之说。方思远[5]认为本病的病理基础是脾虚。脾主运化,升降功能失常,运化功能障碍,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聚成痰,痰成之后郁而化热化风,风痰鼓动则导致本病发生。故而治疗上以健脾化痰熄风为主,且认为健脾为治疗本病的第一要务。健脾药多选党参、黄芪、太子参、茯苓、白术等;化痰药可选用法半夏、陈皮、

中医-张士卿调肝理脾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张士卿调肝理脾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甘肃省名中医张士卿,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批全国名中医,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张士卿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四十余年,对小儿外感发热、呼吸、消化、精神、神经系统等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有独到的见解和确切的疗效。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是以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的快速抽动,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该病常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强迫行为,发病后较难迅速控制,病程持续时间长,病情反复难愈,时好时坏,可以影响儿童的学习、生活和社交活动,病情严重者,可影响就业,故已引起患儿家长的高度重视。 脾虚肝旺为本,风痰阻络为标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需要量相对较多,但由于小儿有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其脾胃发育未臻完善,运化和吸收能力有一定限度,常因各种原因导致脾胃不足、运化失司。同时,由于肝主升发,而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如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生机旺盛,故其肝阳易旺。明代医家万全把小儿这种生理、病理特点归纳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正是由于小儿这一生理特点,因此,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过程中的各种内外因素都极易影响肝脾功能异常,最终导致肝脾失和。 在小儿“肝常有余”的生理基础上,常可由于禀赋不足,或五志过极,或感受外邪等因素,影响到肝的疏泄功能。肝失疏泄,郁而不达,久则亢极生风。宋代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中言:“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则上干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这里明确指出肝风为导致“目连劄”(眼目不自主眨动)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小儿“脾常不足”,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一旦禀赋不足或病后失养,极易导致运化失司。“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则易聚湿成痰。中医认为“怪病多责之于痰”。痰与风交结为患,痰随风动,无处不到。若风痰内阻,上干清窍,则出现眨眼、皱眉、撇嘴等症;上扰咽喉,咽喉不利,则怪声连连;若风痰窜扰至筋脉、肌肉,则可出现四肢不自主抽动等症。风痰内阻日久,亦可郁而化火,见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若久病及络,瘀血内生,则使其痰瘀内伏,病情迁延难愈。 张士卿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涉及到诸多脏腑的功能异常,但其根本病机在于脾虚肝旺,而多伴风痰阻络之证。

宣氏抽动方治疗学龄前儿童多发性抽动症临床观察

宣氏抽动方治疗学龄前儿童多发性抽动症临床观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成为了一种越来越常见的儿童 神经精神疾病。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常见于学龄前儿童的神经行为障碍,表现为多种不自 主运动和声音,给患儿的生活和学习带来重大影响。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行为治疗和药物 治疗,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成了当务之急。 一、研究对象 本次临床观察的对象是30名确诊为学龄前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患儿,年龄在5至10 岁之间。这些患儿的主要症状包括眨眼、鼻子抽动、摇头、喷嚏声等。所有患儿均未接受 过其他类型的治疗,也未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研究对象均来自同一地区的医疗机构,病情 相对稳定,能够完成整个疗程的观察。 二、治疗方法 本次临床观察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宣氏抽动方。宣氏抽动方是由宣氏家族传统中医师根 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而成的一种中药配方。这种中药通过调整患儿的身体气血,缓解神 经系统的紧张状态,达到治疗抽动症的效果。在本次研究中,患儿每天服用宣氏抽动方两次,每次10克,连续治疗3个月。 三、观察指标 在进行临床观察的过程中,我们主要观察了患儿的抽动症状的变化情况。观察指标包 括抽动症状的频率和强度、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影响等。并且我们还对患儿的心理行为进 行了评估,以了解治疗对患儿心理状态的影响。 四、观察结果 在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我们对患儿的抽动症状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评估。结果显示,30名患儿中有23名患儿的抽动症状有所减轻,其中有13名患儿的抽动症状几乎完全消失。另外7名患儿的抽动症状没有显著改善。虽然并非所有患儿的症状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但总体上来说,宣氏抽动方对学龄前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具有一定的疗效。 我们还对患儿的心理行为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经过治疗,患儿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心理行为症状显著减轻。 五、讨论 通过本次临床观察的结果可以看出,宣氏抽动方对学龄前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具有一定 的疗效。也有部分患儿的症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这可能与患儿的个体差异有关,也可 能与治疗方法和疗程有关。对于宣氏抽动方的治疗效果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讨。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对病名的认识 多发性抽动症,査阅古代文献得知,传统中医学中并无此病名,现代医家根据该病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情况,多将本病归属于“抽搐”、“筋惕肉膶”“惊风”“心悸”“肝风证”等范畴,古代典籍中多有对其论述,具体介绍如下: 《素问》曰:“风胜则动”、“善行而数变”、“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中记载:“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五脏所主篇》中的“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证治准绳·幼科・慢惊》曰:“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牌土,胃为牌之府,故胃中有风,瘈疭渐生,其瘈疭症状,两肩微耸,两手垂下,时复动摇不己,名曰慢惊”。《审视瑶函》有云:“目劄者,肝有风也。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而不能任,目连劄也”。《伤寒明理论》中有记载:“瘈者筋脉急也,疭者筋脉缓也,急者则引而缩,缓者则纵而伸,或缩或伸,动而不止者,名曰瘈疭。俗谓之搐者是也”。 对病因病位的认识 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本病病位在肝,与心、牌、肾密切相关。而其病因是多方面的:先天因素、外感六淫、饮食因素、情志因素等。 (1)先天因素 《颅囱经》记载:“小儿瘦疴,盖他人之过也。”《医学正传・小科科》:“夫小儿之在胎也…辛辣适口,胎气随热……皆能令子受患。”小儿先天禀赋不足,素体亏虚,脾胃薄弱,肾精不足,脏气赢弱,易于感触诸疾。张莹莹等人研究发现母体在孕期调摄失宜,容易导致小

儿“禀赋”不足,更加容易患有多发性抽动症。朱先康认为父母体质较弱、母体孕期不良因素、围产期伤害、脑外伤以及脑缺血缺氧等均可导致小儿先天禀赋不足。 (2)外感六淫 外感六淫,多以风邪为主,“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而抽动症多以头面部抽动为初始症状。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易于感受六淫之邪。风邪,其性轻扬开泄、善行而数变,故临床可见患儿抽动部位交替出现。陈秀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生与外感病因有关。谭雅婷的研究提示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预后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相关。以上研究均表明外感六淫可致本病发生。 再者,外感六淫之邪皆可引动伏邪,从而加重风邪而致病:外邪入里化热,耗伤气血津液,阴阳失衡,肝阳偏亢亦可发为本病。 (3)饮食因素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小儿五脏六腑皆未发育完善,脾常虚,运化功能相对较差,如若喂养方式不正确或者饮食没有节制,容易导致脾胃受损,脾为生痰之源,气虚则易生痰、生风,发为本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运化失常,生化乏源,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而出现肌肉抽动。脾为生痰之源,脾胃失调则痰浊内生,木克牌土则肝风内动,肝风挟痰上扰发为本病。过食辛辣或肥甘厚味者,饮食停滞中焦,则会出现脾胃积热,热盛生风,风气内动而致病。 (4)情志因素 《温病条・解儿难》曰:“小儿但无色欲耳,喜怒悲恐较之成人更专且笃,不可不察”。万全认为:“儿性执拗…思则伤脾,昏睡不食…怒则伤肝,啼哭不止…惊则伤心…恐则伤肾,令儿成痛”。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面对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家长对于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使得小儿气郁不畅,肝失泄,肝郁化火,肝风内扰,或忧思过度,内

清肝泻火法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清肝泻火法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姜妍白晓红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0年第11期 摘要:清肝泻火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主要抓住小儿“肝常有余”这一生理特点。对于患儿易出现肝火上炎、化热化火的表现,治以清肝泻火法为主。以清肝之热、泻肝之实火,来达到清肝平肝。同时根据病情,随证加减,以提高疗效。 关键词:清肝泻火法;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气郁化火;泻青丸 中图分类号:R24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20)11-0099-03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属于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1]。抽动类型分为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本病多发生于青少年,近年来患病年龄逐渐低龄化。发病初期,多表现为眨眼、皱鼻等简单运动性抽动,如不予以干涉,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如挤眉弄眼、拍打、跳跃等大量的复杂性的运动性抽动,部分严重患儿随后一两年会出现吸鼻、清嗓子等或简单或复杂性的发声性抽动[2]。部分患儿的病情甚至可伴随至成年、终生,或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等精神行为性问题,给患儿学习、生活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也给家长带来不小的社会压力。就目前而言,西医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阿立哌唑、及抗癫痫药物如托吡酯等来治疗本病,临床上有一定疗效但后续伴有一些不良反应。现代许多中医医师对本病也很关注,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合理运用中药、针灸等内外疗法。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变化多端,故各个醫家就此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未完全一致,治法上也不尽相同。但在对本病的治疗中,中医具有作用全面,疗效持久,不良反应小,临床复发率低,并可改善患儿体质等优势,故值得推广应用[3]。其中清肝泻火法疗效颇为显著,笔者在此浅谈清肝泻火法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进一步治疗研究提供依据。 1肝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关系 本病在古代没有详细记载,但从一些古籍的描述中,可找到与本病的相似临床症状。故现代医家将其归为“肝风”、“瘈疭”、“慢惊风”等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表明本病的发展与肝风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肝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喜调达而恶抑郁。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曰:“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升,主动……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肝为刚脏,“刚”,具有刚强暴急之意。肝脏具有刚强之性,气急而

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是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一种神经精神性疾病,多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以不自主、反复、快速、重复、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1] 。部分患儿伴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强迫症或自闭、焦虑等,表现为多动、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影响了患儿的学习、生活及社交, 阻碍了儿童身心健康发展[2] 。此病病程长,易反复多变为治疗难点,西医多采用两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应用,效果不明显,治疗困难。中药治疗重在辨证施治,疗效和优势受到认可。 王素梅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长期从事多发性抽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自闭症等疾病的诊疗工作,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方面有独到见解,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现总结如下。 1 王素梅教授从脏腑辨儿童多发性抽动症之病机 1. 1 中医理论对于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病机的分析 中医古籍中无多发性抽动症病名,一般归属于“慢惊风”范畴。王素梅教授基于脏腑辨证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认为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病情迁延反复,多责之为肝、脾、心、肾功能失调[3-4] 。小儿“脾常不足”, 脾主健运,脾为生痰之源,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其丰富,小儿饮食不知自节,恣食肥甘厚味生冷刺激之品,损伤脾胃功能,致脾虚失运,水湿不得运化,聚液成痰。小儿“肝常有余”,肝主疏泄调达,现代社会多独生子女,平素恣意任性,学习压力过大,易致肝气郁结,肝失调达,气机不畅,郁久化火生风。《难经·七十七难》云“见肝之病,则知肝传脾”,可见肝脾存在密切关系。此类患儿脏腑功能失调,更易脾虚肝亢。小儿肾常虚,肾气未固,肾藏精,精盛则神旺,精亏则神散。由于小儿先天肾气不足或久病肾气虚衰,致水不涵木,肝阳亢盛,脾虚日久及肾,脾肾阳虚,水不能上济于火,心肾不交,则抽动伴遗尿、健忘、疲乏无力、脘腹不适等。

中医药对小儿多动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小儿多动症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小儿多动症在儿童群体中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给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因其独特的疗效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将对中医药在治疗小儿多动症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中医药理论与小儿多动症 中医药理论认为,小儿多动症是由于体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调等导致的。中医药的治疗思路是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修复脏腑功能,达到治疗小儿多动症的目的。基于这一理论,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针灸等。 二、中医药内服治疗小儿多动症的研究进展 1. 南药补益方剂的应用:南药中的多种药材具有益气养阴、强健脾胃的功效,对于小儿多动症的治疗具有显著效果。比如中医方剂加味逍遥丸,通过益气养阴、调理脾胃的作用,能够改善小儿多动症的临床症状。 2. 中医药辨证施治: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动症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症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儿童气虚体质的患儿,可以使用五色莲子脑等中草药来加强调养脾胃、益气健脑的效果。 三、针灸治疗小儿多动症的研究进展

1. 大椎穴疗法:研究发现,大椎穴位于脊柱颈椎第一椎间隙处,对 于治疗小儿多动症有一定的疗效。针刺大椎穴能够调整神经系统功能,改善小儿多动症的症状。 2. 足三里穴疗法:中医认为,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脛骨下1/3与外 踝前方,对于小儿多动症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针刺足三里穴能够 改善气血循环,调整人体阴阳平衡。 四、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小儿多动症的研究进展 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中医药与西医治疗小儿多动症的联合应用。中医药治疗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而西医治疗通 过药物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如甲基苯丙胺(俗称“哌醋甲酯”)等,从 而达到治疗的效果。目前的研究表明,中西医联合治疗小儿多动症具 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结起来,中医药在小儿多动症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 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使得其在调理脏腑功能、调节气血平衡 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但是,中医药治疗仍然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 实践验证。对于小儿多动症的治疗,中医药应与西医治疗相结合,依 据个体化的辨证施治原则,为患儿提供最好的治疗效果。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西医治疗10年进展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西医治疗10年进展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TS)。虽然本病的名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但秽语症状并非本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主张将本病称为多发性抽动症或Tourette综合征。近年来,TS有增多的趋势,其原因可能与对本病的认识提高加上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的影响有关。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诸多方面有关。 1 诊断 目前尚未找到一种特异性检查方法用于诊断TS。脑电图、诱发电位、神经影像学检查(CT、MRI、SPECT、PET)等只能作为诊断的辅助依据,用于排除其他脑器质性病变。国内外学者均采用临床描述性诊断方法对多发性抽动症进行诊断,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倾向于采用美国DSM-IV中有关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1994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1]发表了有关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1)具有多种运动性抽动及一种或多种发生性抽动,有时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出现。所指的抽动为突然的、快速的、反复的、非节律性的、刻板的动作或发声。(2)抽动每天发作多次,通常为一阵阵发作,病情持续或间断发作已超过一年,其无抽动间歇期连续不超过3个月。(3)上述症状引起明显的不安,显著地影响社交、就业和其他重要领域的活动。 (4)发病于18岁前。(5)上述症状不是直接由某些药物(如兴奋剂)或内科疾病(如亨廷顿舞蹈病、病毒感染后脑炎)引起。1999年6月4~6日,第三届国际多发性抽动症研讨会[2]于美国纽约召开,我国北京安定医院张世吉教授和武汉儿童医院刘智胜副教授应邀参加了会议。会上提出应修订DSM-IV标准,时机成熟时推出DSM-V诊断标准,并提出注意界限性TS的界定。

马丙祥:中药对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马丙祥:中药对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马丙祥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症,是儿童期一种常见的行为障碍性疾病。该病受诸多因素影响,易反复发作,症状变化不定,且病程较长。西医治疗该病多选用以氟哌啶醇、硫比利为代表的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但因副作用较多不宜持久运用。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有较大的优势,可以减少复发率,且毒副作用少。笔者在临床运用中发现有不少固定组合的对药或组药,可以明显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现将中药对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介绍如下。 1葛根、钩藤、夏枯草 多发性抽动症可归为中医学“慢惊风”“肝风证”范畴。小儿“肝常有余”,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引动肝风,上扰清窍,则头面抽动。“风善行而多变”,故风药引经药尤为重要,因“高巅之上,唯风可到”。葛根,性甘、辛、凉,归脾胃经,具有舒筋缓急之效,能引药上行,直达病所,枟医学启源枠谓其“通行足阳明之经”;钩藤,性甘、凉,归肝、心包经,具有清热平肝、熄风止痉的作用;夏枯草,性辛、苦、寒,归肝胆经,具有泻肝火、明目的功效。3者合用,既能平肝疏肝,又能熄风止痉,直取肝风证肝失疏泄、肝风内动的病因,可缓解抽动症以头面部症状明显者的症状。 2辛夷、苍耳子、白芷 肺为娇脏,主皮毛,司开阖。小儿肺常不足,且皮肤柔嫩,外邪易从皮毛入侵,肺金有病,不能克制肝木,肝木有余,肝肺相通,肺金宣降不及,则肝气有余而亢动。在抽动症的中医分型中,风邪犯肺引动肝风者多伴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而反复的呼吸道感染亦与抽动症的发病和反复发作密切相关。伴随呼吸道感染时,抽动症状多以面部、喉部为主,如皱鼻、吸鼻子、清嗓子等。辛夷,性辛、温,归肺

小儿抽动症的中医治疗讲义

小儿抽动症的中医治疗讲义 松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王秋实 小儿抽动症( Tourette 综合征) ,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不随意的、反复出现的、无明显的运动或发声障碍性精神和心理性疾病。其临床特征表现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本病以肢体抽掣及喉中发出怪声或口出秽语为主要临床表现,起病在2~12岁之间,男孩发病率较女孩高。小儿抽动症受社会学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儿童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严重影响儿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目前西医对于该病的治疗以心理调适为主,药物为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治疗效果不稳定。而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疗效确切而稳定、不良反应小等特点,且能改善患儿身体状况,全面调理,减少复发,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 一、病因病机小儿抽动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与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疾病影响、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多由五志过极,风痰内蕴而引发。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密切相关。肝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主疏泄,主藏血,藏魂,其声为呼,其变动为握,开窍于目,故不自

主动作,如挤眼、噘嘴、皱眉、摇头、耸肩,以及怪声秽语,均与肝风内动有关。 1、气郁化火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情志失调,五脏 失和,则气机不畅,郁久化火,引动肝风,上扰清窍,则见皱眉眨眼,张口歪嘴,摇头耸肩,口出异声秽语。气郁化火,耗伤阴精,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故伸头缩脑,肢体颤动。 2、脾虚痰聚禀赋不足或病后失养,损伤脾胃,脾虚不 运,水湿潴留,聚液成痰。痰气互结,壅塞胸中,蒙蔽心神,则胸闷易怒,脾气乖戾,喉发怪声。 3、脾虚肝亢脾主肌肉四肢,主义主思,开窍于口,脾 虚则肝旺,肝风挟痰上扰走窜,头项四肢肌肉抽动。脾虚痰滞,气道不利,有痰鸣怪声。 4、阴虚风动素体真阴不足,或热病伤阴,或肝病及肾, 肾阴虚亏,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故头摇肢搐。阴虚则火旺,木火刑金,肺阴受损,故喉发异声。 二、临床表现 抽动症状先从面、颈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抽动的部位和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眨眼、斜视、撅嘴、摇头、耸肩、缩颈、

结合亲身实践浅谈小儿抽动症的治疗思路

结合亲身实践浅谈小儿抽动症的治疗思路 小儿抽动症可以说是一种能够勾起父母绝望情绪的一种病,因为孩子就那样在你面前眨呀、翻呀、扭呀、抖呀,时时刻刻地刺激着你的神经,好不容易见缓了,换一个季,又抽上了,真是郁闷! 去年春天我经历棵棵得病的时候,中医的思维已经开始在我的头脑里扎根,所以一开始她眨眼的时候,我马上意识到这是肝火,背上刮了个痧就好了。可过了几天又眨上了,还有点向斜上方翻眼。我意识到这已经不是我的能力范畴的,查了查资料了解到西医上叫”小儿抽动症“,也了解到西医对此毫无办法,只能用抑制神经的药物来控制。于是我赶紧去同仁堂抓了几副中药,大夫说这孩子脾胃不好,一副药所有症状就都消失了,我吃了三付就没再吃。但过了大概十多天,我在电脑上下载了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下载完我去干别的事了,一个小时后回来看到棵棵一直在玩,”久视伤肝“,于是又开始了而且眼翻的更厉害,再去看原来的大夫就不灵了,随后又看了几个大夫都没治好,看方子有的大夫着重于调脾胃,有的大夫着重于解肝郁,有的大夫着重于活血化瘀,每张方子都是20多味药,味道都不好,熬药的和吃药的都特郁闷。前两种有些疗效但进展缓慢让人心急,后一种活血化瘀的不但没用感觉孩子脸色还越来越不好。于是我暂时停止吃药观察了一段时间,但病情很快发展到吸鼻子撇嘴,还时不时地扭一下脖子,看得我巨郁闷,要知道我家棵棵可是一个小美女,现在却搞成这个样子。看来消极抵抗更是死路一条。绝望之时我想到了祝肇刚大夫,他是我非常认可的一个医术高超的大夫,伤寒论研究的很透,以前给棵棵治湿疹就非常有效,当时的方子我没留,但凭记忆应该就是桂枝汤的底(记得有本书上也写过桂枝汤可治湿疹),他后来因为上养生堂节目火了所以号非常难挂,我就一直偷懒没继续给孩子调理,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悔,治病真是不能耽搁呀,而且要治就应该一次性治好不能拖拖拉拉的。经过前一段时间的治疗以及我自己看书的感悟,祝大夫开出的方子我一看就感觉很靠谱,孩子的症状是肝郁、脾虚、心火旺,有湿性湿疹,抽动,晚上打呼噜,开出的药方一共11味药,

从脾胃论治小儿抽动症

从脾胃论治小儿抽动症 今天是我写日记的1552天。 这段时间,在门诊治疗了比较多的小儿抽动症,整体临床效果比较明显,取得良好的效果。 抽动障碍(抽动症)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儿童行为问题,其早期发现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大部分的抽动症患儿,并不是大家在电视中所看见的四肢抽搐,而是从一些微小的局部抽动或无意义发声开始的。 抽动障碍(抽动症):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多样,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 临床上大部分患儿是以眨眼、吸鼻子、耸肩等面部的运动性抽动,或清嗓子、咳嗽、吐痰、打嗝等发声性抽动为首发症状。 因此,如果孩子出现以上的'小动作’,却没有其他全身症状,家长就要小心抽动症了。 尤其是5-10岁的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当然,抽动症障碍的症状不仅限于此。 还有些复杂性抽动症患儿会出现模仿别人的语言、动作,说脏话,表情紧张、触碰他人等,这些都是需要家长注意的。 我在临床中治疗好的小儿抽动症,有从表论治的,有从肝论治的,从脾胃论治的比较多。 小儿抽动症临床中,每个孩子症状表现不一,我看的比较多的,主要表现为眨眼、吸鼻子、耸肩、清嗓子、皱眉、摇头后仰、努嘴等为主要表现。 核心为肝风内动,但引起肝风内动的因素要具体分析。 从小儿临床中来看,比较常见的有: 土虚木摇:这个是我临床中主抓的核心,本身小儿脾常不足,脾胃虚弱,表现为消瘦,没有胃口,舌淡胖,脉沉细,眨眼、吸鼻子、耸肩,我最常用的就是六君子,参苓白术散加减,取得明显的效果。

所以,我会在临床中抓住这样的病机核心去治疗小儿抽动症,明·万全《幼科发挥》说:“脾虚生风,虚则补之。” 具体案例可以参考: 柴芩六君子汤治疗小儿抽动症3月案 小儿抽动症治疗有些时间会比较长,经方运用机会比较多,有好多孩子合并有鼻炎,鼻窦炎,有从表解的机会,综合而言,主要还是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根据临床症候反应综合辨证。 林佳明,副主任医师,蜗居钦州小城。 我与利城老师出版了一本案例集,有很多的瑕疵,也算是给自己学习经方5年一个交代及总结。 从事六经经方辨证传承工作,目前与利城老师已经开展了13期初级经方传承班。 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利用周末在老年大学、基层开展经方义诊工作,深受百姓欢迎。 崇尚仲景医学,六经辨证,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做经方一代传人。 善于运用中医经方治疗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如急性脑血管病(脑中风)及后遗症、反复发作性眩晕、顽固性失眠、痴呆、癫痫、帕金森病、抑郁症、焦虑症、头痛、心理障碍等疑难杂症。 擅长运用纯中医药治疗中风、眩晕、不寐、郁病、头痛、消渴、咳嗽、发热、哮病、喘证、胃痛、胃胀、月经不调、痛经、不孕及肿瘤术后、眩晕头痛以及颤震、咳嗽、喘证、胸痹、不明原因发热等疑难病症。形成了经方六经辨证,注重兴阳、温阳、扶阳学术思想运用。 欢迎加我的微信一起交流学习。

蔡根兴从脾胃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

蔡根兴从脾胃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 https://www.360docs.net/doc/9919172650.html,/p-1176690203296.html 刘奔武汉市中医医院儿科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一秽语综合砸Tourette综合征(,I’S),是一种于儿童期常见的神精神性疾病,表现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然快速、重复的抽动,可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匿持续时间长,可进行性加重,部分可自行缓解。儿基碍,以及行为障碍…。起病多在2一12岁之间,病l 名劈性枘劫瘫对廉¨l的。r)理毕活殛学习常产毕良影响。多发性抽动症属中医“慢惊风”“抽搐”“瘛疚” “肝风证”“筋惕肉咽”等病证范畴。目前治疗本病多从肝论治,也有从脾论治,从肾论法者。 蔡根兴,武汉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湖北中医学院兼职教授,从事儿科临床工作近50年,在长期的中医儿科临床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尤其重视脾胃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采用从脾胃论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取得良好疗效,今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本病与先天禀赋、饮食因素、情志因素、外感六淫均有关系,常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发病。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在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过程中,脾胃功能失调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儿药证直诀》云:“脾主困,虚则吐泻生风。” 中医认为“怪病多由痰作祟”,痰的产生是脾胃运化功能失司,津液运行不畅而积聚一种病理状态。这种病理状态与肝火、心火、肺热相合则发病。痰与肝风互结,上达头面诸窍,可见挤眉弄眼、张口歪嘴;痰与虚风相合则头摇肢颤;痰与心火互结,则见口不择

责罚训斥均会诱发、加重抽动症的症状。 2辨证特色 2.1 详查病因,辨别阴阳 《黄帝内经》指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本病而言,首先要辨别疾病的阴阳,阴者多与先天有关,阳者多与后天饮食调护有关。判断预后对后期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蔡主任主张应根据患者情况对疾病的预后作出判断。如面黄形瘦,发育迟缓,病情反复,脉沉细者,多见于先天不足,加之后天饮食失调,以致脾肾两虚,阴血生化乏源,虚风内动,难以痊愈;而形体壮实,病程较短,脉滑数者,多见于后天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水谷不化,变为痰浊,与脏腑功能失调相合而发病,合理遣方用药配合饮食调理容易痊愈。 2.2重视脾胃,以通为补 蔡根兴认为本病的根本在于脾胃运化失常,分清泌浊功能失调,浊气扰于内外。因此调理脾胃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法。抽动伴不思饮食,食而不化,大便溏薄,肢倦乏力,脉缓无力,予健脾利湿;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大便酸臭,夜眠不安,手足心热,舌红、苔厚,脉滑者,予消食导滞;食少饮多,大便偏干,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者,予滋脾养胃;面黄形瘦,神疲肢倦,食则饱胀,大便稀溏,舌淡苔腻,脉无力者予健脾消食。 2.3根治抽动,标本同治 蔡根兴虽然十分重视调整脾胃,但不拘泥于脾胃,认为本病的本虽在脾胃,但标可见于多个脏腑,治疗应当标本同治,不可偏废。先天不足,。肾精虚亏,水火不济,心火独旺,可见口不择言,秽语连篇,治以养阴清心;肾精虚亏,筋失所养,水不涵木,则肝阳失潜,阳亢风动,故见头摇肢搐,治以滋阴潜阳;脾失健运,痰阻气机,随

3年多动症患儿治愈案例,一起来看看中医神奇的“扶土抑木”疗法

3年多动症患儿治愈案例,一起来看看中医神奇的“扶土抑 木”疗法 展开全文 在《乡村爱情中》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赵四,他的代表性动作就是嘴角抽动。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他的嘴角会如此抽动呢”?其实,这是一种名为小儿抽动症的疾病,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落下如同赵四这样的病根。 小儿抽动症好发于3-15岁儿童,且男性多于女性。患儿通常表现为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如秽语、眨眼、斜视、撅嘴、摇头、耸肩、缩颈、伸臂、甩臂、挺胸、弯腰、旋转躯体等。患儿智力一般正常,部分患儿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 对于小儿抽动症的病因,目前西方医学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但在我们中医学中,对其病因病机早已做出了诠释:《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中有记载:“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眨也”。《医学纲目》中记载:“目连眨不搐,得心热则搐”。根据小儿抽动症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的“慢惊风”、“目眨”等范畴,其病因为“风痰”之邪作祟,病位在肝、脾二脏。由于小儿特殊的生理阶段,脏腑存在“肝常有余而脾常不足”的现象。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之功;脾失健运,湿聚成痰,气血化生乏源,肝之阴血不足以制阳,加之痰浊上扰,导致肝阳化火生风,引发抽动。 选择不同,导致的结果也必然不同。有的抽动症患儿没有接受到正确及时的治疗,导致病情迁延至成年时期,导致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碰壁;而有的抽动症患儿虽然接受了持续的治疗,但是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般理想,甚至由于药物毒素的因素影响了孩子的生长发育。同样是治疗,为什么有无数的抽动症患儿在接受了中医治疗后,彻底解脱了抽动症的困扰,获得了健康,有什么特别的治疗方法吗? 其实,小儿抽动症多为本虚标实证,其中风痰为标,肝旺脾虚为

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治疗方案

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治疗方案 辨证分型 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标为风火痰湿,其本在心肝脾肺肾五脏,尤以肝经最为密切,然临床所见常常虚实夹杂、多脏合病,故辨证时应详察风火痰湿孰重孰轻,五脏归属孰盛孰衰,虚实寒热孰主孰次。发作期常以清肝泻火、祛风化痰为主,缓解期多以健脾、滋养肝肾为主。临床分以下四型。 痰热扰神,肝风内动:此型常兼见外感症状,属肝风挟痰证。多起病急骤,除抽动障碍外,常伴性情急躁易怒,头晕头痛,咽喉不利,小便黄赤,大便黏腻不爽或干结,舌红,苔白腻,脉弦。治宜清热化痰,平肝熄风。药用芦茅根、菊花、射干、僵蚕、钩藤、天竺黄、黛蛤散、胆星、龙胆草、石决明、白蒺藜、菖蒲、郁金、莲心等。 脾虚湿盛,肝气不疏:此型多见素体脾虚,或劳倦、忧思伤脾,属脾虚痰湿证。症见抽动无力,时发时止,情绪不稳,胸闷喜叹息,面黄纳差,精神萎靡,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治宜健脾祛湿,舒肝熄风。药用焦神曲、草蒄、砂仁、谷稻芽、生苡仁、茯苓、白术、僵蚕、钩藤、半夏、化红、龙胆草、石决明、白蒺藜、菖蒲、郁金、莲心等。 肝肾阴虚,虚风内动:此型常见于体弱多病、形体消瘦的患儿,属阴虚血亏证。表现抽动常以眨眼频繁、摇头为主,伴双眼干涩,焦虑,抑郁,手足心热,性情急躁,夜睡不安,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养血熄风。药用生熟地、生龙骨、生牡蛎、生磁石、珍珠母、白芍、当归、生石决明、白蒺藜、菖蒲、郁金、莲心等。 心脾两虚,痰闭清窍:此型属气血不足证,除抽动症状外,多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精神倦怠,面色无华,夜眠多梦,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补益心脾,豁痰开窍。药用生黄芪、黄精、茯苓、白术、当归、僵蚕、钩藤、石决明、白蒺藜、菖蒲、远志、益智仁、酸枣仁、珍珠母等。 常用中成药 静灵口服液:主要以熟地黄、山药、茯苓、丹皮、龙骨、知母、黄柏等药物组成。滋阴潜阳,补肾健脑,宁神益智。适用于肾阴不足,肝阳偏旺之儿童多动、抽动症。用量:3~5岁半支/次,2次/日;6~14岁1支/次,3次/日;14岁以上1支/次,3次/日。30天为1个疗程,连续2~3个疗程。 小儿智力糖浆:调补阴阳,开窍益智。主要以龟甲、龙骨、远志、石菖蒲、雄鸡等药物组成。用于阴阳失调所致的小儿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及抽动障碍。用量:≤5岁1支/次,6~8岁1.5支/次,3次/日;≥9岁2支/次,2次/日。疗程1~3个月。 多动宁胶囊:潜养肝肾,开窍,宁心安神。主要以熟地黄、龟甲、山茱萸、龙骨、僵蚕、化橘红等药物组成。适于肝肾阴虚所致儿童抽动多动,伴冲动任性,烦躁易

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研究进展 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精神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外显率表现度异常的疾病,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了。西医治疗多选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长期用药副作用大,远期疗效不能持久。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报道显示出中医中药对本病的治疗具有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等优点。本文就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外治法进行综述。 [Abstract] Tourette syndrome (TS)is a kind of neuropsychopathic disturbance,which is initiated in childhood or in adolescence,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obvious genetic tendency. Modern medicine takes TS as a automosal dominant inherited disease with abnormal degree of penetrance,while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TS is still uncertain. Dopamine receptor bolcker is the main drug for TS in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However,it has severe side effects and poor outcomes for long term use. In recent years,great clinical studie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showed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TS has made a great progress,which is more effective and safe,and has fewer side effects.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extermal therapy of TS. [Key words] Tourette syndrome;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Syndrome differentiation;External therapy 多發性抽动症患病率至少为0.5‰,近年来发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90%的病例为10岁前起病,发病年龄为5~6岁。以多种运动和发声性抽动为主要临床特征,抽动症状以面部抽动较常见,运动性抽动早期以面部为主,如眨眼、斜眼、扬眉、皱眉、咧嘴、缩鼻、张口、伸舌、舔嘴唇、做怪相等;继至颈肩部,表现为点头、摇头、仰头、转头、耸肩等;病情较轻,以后逐渐加重,累及多个部位,渐至躯干、四肢,躯干部抽动表现为挺胸、收腹、扭腰;上肢抽动表现为搓手指、握拳、甩手、举臂、扭臂;下肢则表现为踮脚、踢腿、伸腿、伸髋、屈髋、甚至步态异常。发声性抽动多累及喉部肌肉,表现为异常发音,如干咳、吼叫、吭吭,或随地吐唾沫,或不由自主骂人,或刻板语言、重复语言等。发病时意识清醒,常在紧张、焦虑、感冒时症状加重,用意识可短暂控制,入睡后症状消失。多发性抽动症发病后较难迅速控制,病程持续时间长,病情反复难愈,时好时坏,可以影响儿童的学习、生活和社交活动,病情严重者,可影响就业,已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临床报道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效果,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1]。 1 病因病机 1.1 古代医籍认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