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 透镜及其应用经典考试题型总结(有解析)

八年级 透镜及其应用经典考试题型总结(有解析)
八年级 透镜及其应用经典考试题型总结(有解析)

题型一、透镜作图、判断

1、根据图中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

2、①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图甲中物体AB 在平面镜MN 中成的像。 ②根据图乙中入射光线画出折射光线(大致方向)。

③请你根据图丙、丁的光路,在虚线框内分别画出一个适当的透镜。

3.按要求完成下列光路图.

(1) 请在图中画出AO 的反射光线

(2) 请在图乙中画出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

(3) 如图丙所示,平面镜前有一线状发光物体AB ,请作出AB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A B 甲 乙 丙 丁 空气

M

N

题型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1、小方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当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则()。

A 、得到的像是正立、缩小的虚像

B 、得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清晰像变小

D 、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左移动光屏

2、如图所示,将平面镜放在垂直于凸透镜主光轴的位置,凸透镜和平面镜相距

为d,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射向透镜,经平面镜反射后

会聚于两镜的中点A,则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A. d

B. d/2

C.3d/2

D. 2d/3

3、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从高空飞机上拍摄到的画面,若用一镜

头焦距为60mm的相机在高空拍照,此时胶片到镜头的距离是

( )

A、大于120mm

B、恰为60mm

C、小于60mm

D、略大于60mm

4、如图所示,B为AC的中点,蜡烛烛焰通过凸透镜后在右侧的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缩小的像,则凸透镜:

A、应该放在

B、C之间的某处

B、应该放在A、B之间的某处

C、应该放在B点

D、可能放在蜡烛的左侧某处

题型三、焦距范围的判断

1、某同学们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作了如下的记录:当物体距U1=30厘米时,在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U2=20厘米,在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像;当物距U=10厘米,在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由此可判断凸透镜的焦距是()

A、大于20厘米

B、大于15厘米小于20厘米

C、小于10厘米

D、大于10厘米,小于15厘米

2、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 cm处,在屏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像,则透镜的焦距f ()

A、10 cm

B、f>10 cm

C、f<10 cm

D、f>20 cm

3、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8 cm处,在透镜另一侧20 cm处成一清晰像,则此透镜的焦距()

A、一定大于20 cm

B、一定小于9 cm

C、一定在10 cm到8 cm之间

D、一定在9 cm到10 cm之间

题型四、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图14

1、(昌平一模)28.小丽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一个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如图14所示,点燃的蜡烛在光具座上36cm刻线处时,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放大、倒立的实像,此现象可说明?????????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小丽将蜡烛移到光具座上14cm刻线处时,移动光屏,烛焰在光屏上可成????????、倒立的实像(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

2、在某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使用的凸透镜焦距是15cm.

(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________.

(2)如图所示,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位置时,光屏应在_____(选填“Ⅰ”、“Ⅱ”或“Ⅲ”)区域内左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倒立的实像,_____(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3)如果保持光屏的位置不变,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时,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该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一个焦距适当的_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才能实现.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就是利用这种透镜矫正的.

3、小阳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

(1)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向_____(填“上”或“下”)调整;(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_____ cm;

(3)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_______(填“左”或“右”)移到某一位置,才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的、____的实像。

题型五、眼睛的矫正

1、(4分)小明进行“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甲)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

⑴小明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光屏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他应该(将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将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如果他不戴眼镜看书,应该将书(填“靠近”或“远离”)眼睛.

⑵如图(乙)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图,其

矫正做法是.

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好奇地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移动光屏,发现仍可以在屏幕上成像,拿开眼镜后,像变得模糊不清,把屏幕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又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材料二:图是人的眼球结构图,正常人的眼睛通过睫状体对晶状体的调节,可以看清近处和远处的物体。

根据上面的材料,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近视眼镜的镜片是透镜,对光有作用。(2分)

(2)与凸透镜成像对比,人的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视网膜相当于。(2分)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如果某同学看远处的物体时,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应该配戴什么样的眼镜?为什么?(4分)

题型一、透镜作图、判断

1、

【答案】:

【解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过焦点,由此可知入射光线应与主光轴平行.

2、【答案】略

【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2)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里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3)根据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分析解答:解:(1)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2)首先画出法线,然后根据折射规律画出折射光线.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所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答案为:

(3)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丁图中为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丙图中为凹透镜.

3、【答案】略

【解析】(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首先通过入射点O做垂直于镜面的法线,做反射光线使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OB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物体位于2倍焦距时,像也位于2倍焦距;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如下图:

(3)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下图所示:

题型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1、正确答案:C

解析:

在2f以外,得到倒立、缩小实像;像与物在主光轴上运动方向相同,像越远越大越暗,越近越小越亮。

2、【答案】C

【解析】

本题将凸透镜与平面镜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焦点上,但光线还未到达焦点时,就被一平面镜反射了,由图可知,如果没有平面镜的话,光线应会聚在平面镜后点A的像点上,由平面镜成像规律,A 的像点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点A到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焦距f=d+d/2=3d/2,本题答案为C。

3、解析:镜头的焦距为60mm,飞机在高空拍摄时物距远远大于二倍焦距,像离焦点很近但仍大于焦距,即略大于60mm;选D

4、解析——正确答案(A)

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缩小的像,由凸透镜成像知道物距大与像距且大于两倍焦距时满足,故选A

题型三、焦距范围的判断

1、解析——正确答案(D)

由题可知:u1>2f,即30厘米>2f①;f

2、解析——正确答案(C)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和成像条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必然大于2倍焦距,即u>2f。本题中有20 cm>2f,解不等式得:f<10 cm。

3、解析——正确答案(D)

由于本题中物像异侧,说明此像是一实像;又由于像距比物距大,可推知此像是一放大、倒立的实像,此时物体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在另一侧的二倍焦距之外。

即f<18 cm<2f ①

20 cm>2f ②

综合①②解得9 cm

题型四、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

(1)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2)Ⅱ;缩小;照相机;(3)凹透镜;近视.

解析

(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2)凸透镜焦距是15cm,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cm 刻度线位置时,物距为50cm﹣15cm=35cm,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在1倍和2倍焦距之间,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3)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靠近凸透镜,为使像能成在光屏上,应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块适当的凹透镜对光线进行发散,像才能成在光屏上,近视眼就是用凹透镜进行矫正的.

3、下;15;左;缩小

解析

(1)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首先要调整光屏凸透镜烛焰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根据这个思路可解决此题.(2)根据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可求得焦距.(3)使烛焰向左移动5cm,这时,u大于2f。根据u大于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题型五、眼睛的矫正

1、【答案】(1)将蜡烛靠近透镜移动靠近;(2)A、C.

【解析】

试题分析:(1)拿走眼镜后,就是近视眼: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要想成清晰的像,应减小物距.将蜡烛靠近透镜移动,他不戴眼镜看书,应该将书靠近眼睛.(2)近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是A图,近视要用凹透镜来矫正,是C图.

考点:近视眼的形成及配镜

2、【答案】(1)凹;发散(2)凸透镜;光屏(3)配戴凹透镜(或近视眼镜),根据材料一中的实验可知,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配戴凹透镜,可以使得所成像的位置向后移动,配戴合适的凹透镜,可以使所成的像刚好落在视网膜上

【解析】(1)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故答案为:凹;发散.

(2)如图是人的眼球结构图,与凸透镜成像对比,人的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故答案为:凸透镜;光屏.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实验可知,近视眼看不清楚远处物体的原因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根据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配戴合适的凹透镜,可以使得所成像的位置向后移动,使所成的像刚好落在视网膜上,所以如果某同学看远处的物体时,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应该配戴凹透镜(或近视眼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