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Good的故事:一个香港人在国内十年创业路

ShowGood的故事:一个香港人在国内十年创业路
ShowGood的故事:一个香港人在国内十年创业路

ShowGood的故事:一个香港人在国

内十年创业路

虎嗅注:或许有人知道ShowGood这家公司,或许有人看过《小兵的故事》、《大话三国》等曾火爆一时的Flash动画片。后来,有不少好作品的ShowGood网站却默默的倒掉了,而它的创始人还有话要说。

我是陈君,在国内创业十多年的香港人,2000年创办了国内第一家Flash动画公司——ShowGood;2005年由于种种原因我离开了,现在创建了奇宝。从ShowGood到奇宝,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历,希望能给现在和我一样走在创业路上的伙伴一些启发。

相信互联网会改变世界——https://www.360docs.net/doc/994249363.html,

1999年,网络经济席卷全球,其中一家美国蓝山电子贺卡公司非常火爆,在他们的网站上,用户可以互相发送设计精美的电子贺卡。这种互动的形式使得信息一传十、十传百,全球性的传播,绝对是病毒式的,快速而猛烈。我就在想,如果我能在电子贺卡中设计一系列人物造型被大量的发送,从而吸引到足够的眼球来聚集一定的

知名度,就像迪士尼里的动画人物一样,形成一个品牌,这样的商业前景无疑是巨大的。

所以在2000年的时候,我来到广州成立了一家做电子贺卡的网络公司,希望有一天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米老鼠”。

转变——从网络公司变成动画公司

在开发一系列电子贺卡的过程中我在思考:塑造怎样的形象能更加受到大众的欢迎?我选出了四个主题,找来了不同的人分别开发。当时有一批广州美院的学生在帮我们制作电子贺卡,我就挑选了其中一个学生负责三国这个主题。在开发的过程中,我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改变升级,慢慢地开发的内容超过了一个电子贺卡能承载的范围,不知不觉的形成了超过一分钟的网络动画片。

完成后的作品就发布在公司的网站上,反馈信息很快来了,最受欢迎的是三国系列,考虑到当时资源的不足,我就停掉了其他三个系列的内容开发,全力开发三国系列。

经过2000年到2003年这三年多时间没日没夜的开发,过百人对这个项目做出了不同的贡献,使得《大话三国》系列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甚至有很多国外网友都非常喜欢我们的作品,延伸开发出来的作品包括MV、《小兵的故事》、《三国外传》等等;产品有公仔、图书、DVD和授权开发的网络游戏等。根据网易曾经提供数据:《大话三国》单一的作品月浏览量超过1.6个亿。另外,漫画出版第一本就热卖十万多册,动画片更是有很多的电视台争相盗播,ShowGood也从一家原意只是发行电子贺卡的网络公司摇身变成了原创动画公司。

反思:网络电视台(SGTV)与退出

2001年,伴随着《大话三国》的流行,我更相信网络经济的潜能是巨大的,在对网络自由传播的力量和传播速度进一步思考之后,我产生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SGTV。

SGTV就是搭建一个自己的内容发布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给我们的会员提供自主开发的原创精品内容以及优质的服务,而我们则通过收取广告费和一定的会员费来支撑这个平台更好的运转。网络的世界是自由的,所以,大家可以随时观看,不受时间限制,从而产生足够的眼球经济,这就是SGTV最大的价值所在。(这个商业模式和现在国内的乐视TV以及国外的Netflix推出的会员付费观看频道的是一样的。)

但这个想法在当时来说太超前,参与公司日常运作的人和投资方没有一个人能理解。曾经有一个投资人当场反驳我:“你知道搭建一个电视台需要多少钱吗?”然后他就直接走掉了。很无奈也很可惜,SGTV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像现在的乐视TV以及Netflix的股票已经达到几百亿。

不管其他人怎样想,我还是继续坚持。在2002年的时候,为了能够推出SGTV,我专门成立了一个项目组来开发专门的收费内容。就这样,《小兵的故事》系列动画

诞生了。

到了2003年,我们终于搭建了一个短信付费观看平台(当时还没有支付宝、小额付费等网上支付渠道),《小兵的故事》第一个月的收入两千多,第二个月三万多,到第三个月就已经达到九万了。但是,就在这个平台刚盈利的时候,政府碰巧在这个时候发布了一个红头文件:所有的SP公司不可以做代收费业务。在当时申请一个全网SP牌照需要一千万的注册资本,内地的牌照申请也不对香港人开放,所以没办法继续做了。

当然,作为一家内容公司,我们还可以通过电视台、音响和图书出版这些传统途径去发布动画内容,但总是年头赚年底亏,因为和我们合作的出版发行公司总是在签订一份正规的合同、付过一两次版权费之后,就名正言顺的盗版了。最后其他的股东也对国内的政策和商业环境失去了信心,没有了再投入的意愿。我一直苦苦撑过了2004年。到了2005年,经过好几次融资之后,我已经失去了控股权,对公司的日常运营也没有了话语权,加上和其他股东经营理念的分歧,我选择了离开。

现在总结起来,除了像上文的关于SP公司代收费的红头文件、国内盗版猖獗等我无法改变的原因外,还有几个问题:

①偏离初心。其实ShowGood的愿景是一家网络科技公司,而《大话三国》的成功使我在运营的过程中太偏向于内容开发而忽略了网络平台的经营,在SGTV这方面没有足够的投入;

②对内地员工心思的不理解;

③管理团队缺失;

④政策和商业环境的局限。

⑤资本运营不善。2000年3月份,网络经济泡沫爆破,全世界的网络公司基本上都融不到资,在那个阶段我非常艰难的找到了一些小的天使投资人,大的投资公司那几年基本退出了市场,而且我接触的投资人都在香港广州那边,而当时绝大部分香港的投资人不愿意“投资”互联网公司,只愿意做传统的“买卖”,所以很难有资本来落实这件事。

最后,在这些内因和外力的影响下,有这样的结果也是必然的。

重新规划——软硬结合的发展道路

寻寻觅觅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在2006年我计划培养属于自己的专业人才来弥补之前制作团队的缺失。我就在广东、江苏等地方和高校展开校企合作,并且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时间去开发足够的动画来支撑SGTV的内容需求。

2008年底的时候,ShowGood还有一个小插曲,公司又融资成功,股东提出希望我回去参与公司的运营,针对于当时的外围市场情况分析,我提出了一个公司整体运作的方案:1、制作《大话三国》系列电影作为最大的推广手段;2、同一时间开发手

游;3、搭建SGTV的手机移动版,通过这三个项目的相互促进来发展公司。但在运营过程中还是受到了很多干扰,2009年底的时候,我再度离开。如果这其中任何一个项目能够成功的话,或许可以带动整家公司复盘。

在2007年iPhone推出的时候,我隐约嗅到这个平台或许能实现SGTV。直到2009年iPad推出的时候,就选择了去做幼教的内容发布在iOS这个平台上,然后一步步地做幼教版SGTV。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在iOS这个平台上展现不了我所有的想法,很多功能我们无法实现,其次是我们在提供应用的时候大部分家长不愿意去付费下载,甚至会选择盗版。

2010年我决定在安卓的平台上做幼教SGTV。同时,我想加入新元素——硬件销售(平板电脑)。为什么要加入硬件销售?

①伴随着iPad的流行,我想在未来平板电脑的市场中它发展的方向应该会有细分,会出现不同功能、不同目的的平板,那其中一个一定会是幼教;

②国内的消费习惯上,大部分的消费者不太愿意为应用付费,但他们会为一个硬件买单;

③小米成功证明了“互联网+内容+硬件+服务”这种商业模式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成为了我说服投资人和团队的有力武器。

在资本运营方面,我碰到了很多不同风格的投资人,香港投资人大部分看上了一个项目就想要控股;一些内地的投资人对起步阶段创业团队的要求很多。而新公司的天使融资已经在今年一月份成功,公司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展。

但怎样也好,我只选择那些愿意放手让我去运作的投资人,他们只会在我有需要的时候给我提供帮助,基本不参与公司的日常运作,这一次我宁愿拿少一点的钱也要把控整个公司发展的权利。

文章来源于:https://www.360docs.net/doc/994249363.html,/article-27832-1.html

张敬轩,一个大陆歌手在香港的故事

2007年,张敬轩因为粤语大碟《酷爱》的好评,积累上以前的优秀作品,得以在2008年红馆举办他的第一个红馆个人演唱会。 香港乐坛新人王侧田只用了一年时间,便可在这个充满传奇、梦幻和辉煌历史的红馆开演唱会,红过又过气,过气气了又红回香港的古巨基等了11年。陈奕迅1999年第一次在红馆举办了他的个人演唱会,那年他在红馆连开四场。 而1999年,18岁的张敬轩被几个香港骗子要去3万快,他们告诉他可以带他去香港当明星,然后他们就消失了。 那以后的许多年,张敬轩写了很多歌,唱了很多歌。 他从xx走向红馆,走了9年时间。 xx——追风筝的人 2007年,夏秋时分,香港环球唱片公司旗下歌手张敬轩发新唱片,粤语专辑《酷爱》甫一上市便在香港好评如潮。于是舆论纷纷颂扬,新上位的张敬轩人气飚升,真正走红云云。 其实追本溯源,张敬轩哪里是新上位,多少年前《断点》在内地也红过,些许粤语歌也从广东卖过海,引起过关注。再推算去,他可以算唱了有八年,从少年唱到青年,广东唱到香港,从小公司唱到环球片。大概惟独这一年,算是很圆满。然而掐指算算,这一年他也不过26岁。 张敬轩1981年生人。父籍北京,生长于广州。自小身体不好,有哮喘痼疾年年发作。从小爱音乐,便发明星梦。17岁那年受香港皮包公司骗,拿了家中三万元,说是要当明星。很快公司不知所踪,钱自然打了水漂。香港第一次向他这个大陆仔招手,却成镜花水月。 其年,香港乐坛最有分量的颁奖礼,叱咤乐坛流行榜,男歌手金奖是许志安。 因为学习不好,只得去念职业学校,家中担忧他前途,命令他学习会计专业,也都顺利拿到会计证书。后来时有访问,会自豪的说,我到现在数钱还是

一首歌一个故事

一首歌,一个故事

《酒干倘卖无》是一首80年代从台湾传遍华夏大地的歌曲。“酒干倘卖无”的 意思是闽南语“有空酒瓶卖吗?”… … 这首歌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跛脚的老人靠收集空酒瓶养活自己,老人有些聋哑,不会说话,孤单 的一个人,生活够苦的了。 有一天他在街上捡到一个孩子,他欣喜异常,认为是上天赐给他唯一的礼 物。 老人将孩子带回家,用辛苦收来的空酒瓶,换钱买廉价的奶粉,让那个小女孩活了下来,女孩在6岁的时候捡了一条小狗,取名旺才。 小狗,聋哑老人,小女孩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小女孩的童年就在那一 堆如山的空酒瓶中成长。

天生的好嗓子让她成为聋哑人的传话机,在每个清晨女孩牵着老人,拄着 拐杖。 女孩大声的喊着: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 再后来,小女孩长大了,恋爱了,她爱上了一个作词家。 年青的作词家一穷二白,但很爱她,带她走进了艺术天地,为她写了很多歌,对老人也非常好,每次来都会帮老人运酒瓶,和老人比划着说话,逗旺 才......

然而有一天,女孩成名了,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房子,汽车,周围追求的人......女孩还是很爱男孩,劝他和她一起住进大别墅,不要回酒瓶屋了, 因为又聋又哑的父亲,让她觉得羞辱! 男孩不愿意,仍和老人来往,后来女孩越来越忙,名气越来越大,生活完 全由经济人安排。 老人想念女儿,央求男孩带他去找女儿,但是还没进演唱会的大门就被哄 出来了...... 再后来女孩也烦了,丢给老头一笔钱让他不要再打扰,老人擦干了含泪的眼睛,没要女孩的一分钱,走时还留下女孩一直爱吃的一小袋松子! 男孩看不过去了,找女孩理论,女孩心里听不进任何劝言,因为两人地位 悬殊,最终只能分手。 但老人终因思念女孩终于病倒了,男孩只好央求女孩,希望她能回家看看 老人,女孩没听他的! 就在这时,男孩打听到女孩唱歌的地方,他告诉了老人,老人挣扎着要去 看女儿最后一面。 不料走在路上,一辆卡车飞驰过来,眼看就要撞着老人了,老狗旺才猛地 拱向了老人,旺才就这样死了。 男孩知道后决定为女孩写最后一首歌,他连夜赶,顶着长期的贫困和思念,在他身体快不行的时候,写下了这首歌,让人送给了那个女孩。 男孩写完歌词后也离开了人世间,演唱会上女孩不情愿地打开纸条,这首 歌的歌词大意是: 多么熟悉的声音, 陪我多少年风和雨, 从来不需要想起, 永远也不会忘记。 没有天哪有地, 没有地哪有家, 没有家哪有你, 没有你哪有我, 假如你不曾养育我, 给我温暖的生活, 假如你不曾保护我, 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 是你抚养我长大,

经典歌曲背后的感人故事

一个好的歌手必定会在演唱的歌曲中投入自身的感情,而一首经典的曲目的背后也必定隐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也正因为这种感人的内涵才成就了一首曲目的传唱度,从而造就了关于音乐的经典。在华语流行乐坛不乏这种经典作品的存在,如果你也欣赏和认同这些经典,那么就跟着我一起去了解这些经典曲目背后的故事。 韩红《天亮了》 看过05年3〃15晚会的人们可能都还记得晚会最开始的那首歌——《天亮了》,这是歌手韩红自己创作自己并演唱的,而在这动人的歌声背后,隐藏着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1999年10月3日10时20分左右,在贵州麻岭风景区,200多名游客在马岭河峡谷谷底唯一的缆车乘坐点,等待乘坐缆车去山顶吃中饭。11时10分,一阵难以想象的拥挤后,面积仅有五六平方米的缆车车厢,竟满载了35名乘客,又一次缓慢上升,10多分钟后到山顶平台停了下来。工作人员走过来打开了缆车的小门,准备让车厢里的人走出来。就在这一瞬间,缆车不可思议地慢慢往下滑去。缆车缓慢滑行了30米后,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坠去,一声巨响后重重地撞在110米下的水泥地面上,断裂的缆绳在山间四处飞舞……在缆车坠落的那一刹那间,车厢内来自南宁市的潘天麒、贺艳文夫妇,不约而同地使劲将年仅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结果,这个名叫潘子灏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而他的双亲却永远却离开了人世……事故造成35名乘客死伤,其中14人死亡,死者中年龄最大的只有40岁,最小的才7岁。经调查,事故的发生是设计上有严重缺陷的缆车超载造成的。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的爱!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她以这个令人震撼的事件并以小孩的口吻,创作了《天亮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并经过多方联系,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小孩。就是那个秋天再看不到爸爸的脸不要离开不要伤害不知道未来还会有什么风险妈妈告诉我希望还会有一个人在世上要学会坚强我看到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我愿为他建造一个美丽的花园妈妈告诉我希望还会有看到太阳出来他们笑了天亮了 朱哲琴《一个真实的故事》 1990年,歌手朱哲琴在第四届?中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舞台上演唱了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举夺得了通俗唱法组第二名。而这首歌也确实描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的人。 一个叫徐秀娟的女孩,在她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她养鹤的地方(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那是1987年9月15日的中午,丹顶鹤?牧仁?、?黎明?在笼子里鸣叫不已,徐秀娟以为它们想出来游玩和戏水,就进去把它们抱出来放进水塘里。不想牧仁、黎明玩兴大发,先后挣脱绳子飞走了。到了晚上,?牧仁?被

漂泊英国八年的人告诉你英国人眼中的香港人完整版

漂泊英国八年的人告诉你英国人眼中的香港人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漂泊英国八年的人告诉你,英国人眼中的香港人 漂泊英国八年的人告诉你,英国人眼中的香港人 2016-04-15 商政参考 先自我介绍下:我是广东人,由细喺深圳大,中学去左香港,大学嚟左英国一路到宜家,目前生活在英国Oxford。后生嗰时比较唔生性,到处流浪,去过L.A.去过温哥华,一路以来睇到不少人和事,都算有返少少经历。在这个版见大家讨论很热烈,希望我的经历可以share俾大家提供下参考。 可能不一点全面但想以我的经历想说几个热点话题:1.香港人怎麽看大陆人2.香港人怎麽看广东人3.英国人怎麽看大陆人/香港人/台湾人4.英国人怎麽看英属香港5.美国人怎麽看大陆人/香港人/台湾人 其他欢迎大家提意见,thx1.香港人怎麽看大陆人: 香港人对大陆北方人的印象说实话真的就只有那两个: (1)暴发24镀金厕所那种(2)在香港街上做某些事情经常上头条 这都是很客观暂时没办法改变的印象。 2.香港人怎麽看广东人: 也是两个:(1)老表(positiveornegative)(2)能够融入香港社会的人,或许因为文化与语言接近,文化认同感较北方人强。3.英国人怎麽看中国大陆人/香港人/台湾人我想强调一下,以我的经历来说,英国人听说你来自香港第一反应真的就是 "Oh,reallyItscool!Andalotofhigh-risebuildingsthere"十个有九个是

这种反应,绝对不是某些大陆人YY的什麽「二等公民」「英国人的狗」啊,但是,英国人比较有文化,他们不仅知道香港怎麽样,还知道自己所有的以前的殖民地怎麽样,他们知道美国的很多事,知道大陆的很多事,知道泰国的很多事,甚至是Burma(maybe),还知道香港的Dimsum,知道香港说Cantonese而大陆说Mandarin。但是他们也知道现在香港是中国的,虽然有时候会把你特别对待,比如班上有几个香港来的,几个日本,韩国,大陆的。他们有时候会把香港的分在一个Team说HongKongteam。但是大多数时候把你当做Chinese是真的。尤其是英国受教育不高的人,根本不知道有什麽区别。但是他们却能知道台湾是不一样的。他们知道台湾不是中国,几乎人人都知道,这是最让我惊讶的。伦敦是个很colourful的城市,这里什麽人都有,最显眼的人群,是中东人。尤其是Saudi和Kuwait他们也曾经是英国殖民地,但是现在他们很富,媒体永远关注的都是他们,他们永远在伦敦城开豪车、买豪宅,而中国人(包括香港人)就不那麽显眼了。不会有太多人关注whereruactuallyfrom但是在美国,即便你是ABC,人家也一定会问清楚你这个问题。不过最近,大陆首富王健林在Ksnsington(伦敦一个富人区和大使馆区)买了个豪宅7000万英镑上了头条,英国人开始关注中国大陆人。 4.英国人怎麽看英属香港 说真的,就像我上面说,伦敦是个很大的城市,比纽约大两倍。伦敦的人除了英国人本身还有欧洲人(欧洲人可以自由来英国工作生活,无需签证,如果你入境英国,你会发现英国custom只有两个方向, UK/EUpassports,Allotherpassports,不管是香港人,中国人,台湾人,

香港人与内地人的买房观念差异

香港人与内地人的买房观念差异 最近走访了一些来港不久的内地英才,颇有一点体会,同是中国人,香港与内地人对于买房的态度真是大相径庭。在内地,大部分我所认识的年轻人都已经在讨论买房的问题;而在香港,我认识的大部分年轻人,甚至有一些资深人士,还仍然在讨论租房问题。 在香港,租房是很普遍的一种行为,笔者认识的一些很有钱的朋友,都宁可每月花两三万港元租房子,也不愿意去买大房子住的;而香港年轻人之中,想买房子的当然不少,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并不多,想买大房子的年轻人更少。 在香港住久了会发现,很难说服一个香港年轻人“一步到位”地买下较大的房子。在他们的观念中,买房子就应该一步步来,先买小的,大约一室一厅或是两室一厅的,通常面积只是在40~50平方米,两个人住;等工作几年,升官有钱而且家里人口增加了,再卖掉原来的房子,买更大一些的,但也多是大的两室一厅,或是小的三室一厅。只有非常有钱了,而且是有一定闲钱的人,才可能去买较大的、接近100平方米的房子(在香港,不少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已经能进入豪宅级别)。 另外和内地不同的是,香港人普遍把买房子当作投资,即使是没有学习过任何财经知识的人也认为,买房子是可以出租养老的。这是因为香港人没有退休金或养老金,退休时凭工作年限一次性从原公司拿走一笔钱,今后就靠这笔钱度日了。那些没有大公司背景的港人,需要退休之后再打工——这时如果有一两套房子出租就可以解决自己的生活费了。 房子之所以可以养老,当然还是由于香港租金普遍较高,虽然其回报不如股市或是其他投资品种,但是对于那些不懂股市投资,或是希望分散风险的人来说,这些租金回报还是相当可观的。 造成香港人上述观念还有一个原因是:香港投资市场产品丰富,大部分香港人更愿意在年轻时把钱投入投资领域如股市、黄金、外汇等市场生钱;等老了再考虑用房子来养自己。 大体来说,真正想买一套房子后一辈子住在里面的香港人比较少。这其一是香港的房价的确是变幻莫测,忽高忽低,更像是一个投资产品市场,而不是“不动产”。我就认识一投行人士,原来不想卖房的,但在2007年的时候,房价从当年300万涨到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近500万的地步了,就赶紧卖掉了,然后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之后,又买了一套500万左右的——当时的500万可是远远高于2007年的500万的房子质量哦! 造成住在香港的人并不一定想一辈子守住一套房的另一个原因是,香港的房子质量实在太差。笔者在香港看过的房子不下百套,但没有一套是“零缺点”的:最大的问题是小,大部分现代的香港公寓楼,其主卧只能容得下一张1.5米的双人床,放1.8米宽的双人床根本挤不下;小卧室就别提了,连双人床都挤不进去(这下大家知道为什么香港的街道这么挤了吧?人在家里根本没法呆)。

一首歌一个故事(二)

一首歌一个故事(二) 《小薇》 你也可以说这首歌不是经典,但是当年它触动了多少人的心是毋庸质疑的。红遍大江南北。旋律和歌词看似简单,但就是这样朴素无华的音乐,才更能打动人。 关于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流传的版本好像还是蛮多的。歌曲的主角小薇确有其人。其中一个故事简述简述再简述出来是这样的:一位大陆老板在东南亚谈生意,一次去饭店用餐叫来服务员准备点菜(具体细节俺也不清楚,大致是的,呵呵......),服务员拿来菜单递给老板,老板没注意到,因为他的目光完全集中在眼前这个可爱的服务员女孩身上了,那一刻,老板似乎觉得眼前这个女孩注定将占据他内心所有空间,因为他感觉自己已经爱上了她,仿佛就是上天注定的,一见钟情。用餐完毕,老板特地找到经理询问了女孩的信息,知道了大家都叫女孩小薇。老板因为有公务在身,很遗憾的不能逗留太久,就记下了饭店的地址和小薇这个名字。 也不知是过了多长时间,当老板已经有时间处理私事时,他便决定去找当初那个让他一眼倾心的女孩子,可此时,小薇已经不在那个饭店了。情到深处相思苦,当那个叫做小薇的女孩子完全从他的世界消失后,他才知道什么叫做痛。 后来老板想起看到小薇时的点点滴滴,写下了这首歌《小薇》。 第二个版本的故事似乎可靠一些,演唱者黄品源在一档访谈节目

里也提起过,大概是这样的: 一位马来西亚的修车厂老板喜欢上了一个名叫的女孩,但是他从来没有对女孩表白过,不知道何种原因,他没有勇气公开这份爱。也是很久以后,小薇从他的世界里消失不见了,永远的消失不见。他这时才感觉到懊悔,但是一切都已经无可挽回。爱太深,已经不能自拔,修车厂老板终于决定要去寻找那个女孩子,但是他不得不放弃他修车厂的工作,他痛下决心,卖掉了修车厂的一切,并从卖的这些钱中抽出一大部分买了全套的专业音响以及录音设备。老板给他的爱人写下了《小薇》这首歌,并且自己编曲、自己录音,制作成CD,用小车拖着音响满大街放这首歌,希望有那么一天小薇能够听到,并且回到他的身边。但是一直到最后,女孩都没能出现过。后来歌曲传到了一位音乐制作人耳中,这位音乐制作人让自己团队对其进行了重新编曲制作,并让歌手黄品源来演唱。

香港文化与内地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产业、电影、文学、城市文化 摘要本文将通过论述香港文化产业的发展演变以及同内地的比较,阐述香港文化和内地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论点涉及电影事业、文学艺术以及民俗文化。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文化产业 ●内地文化产业 在电影文化方面,由于某些历史因素,内地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还是没能赶上香港电影的进程,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国内地电影起步于二十世纪初,《定军山》应为中国人自主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早期的内地电影多与外国电影公司或导演合作,多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叙事型影片,尚处于稚嫩的萌芽时期。 抗战胜利后,内地电影事业迎来了一个发展小高潮,《松花江上》、《小城之春》等耳熟能详的电影都诞生于这个时期,当时电影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虽不是积极向上为主,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逐渐打开了思路,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林则徐》、《林家铺子》、《五朵金花》等一批思想上高度统一的影片接连面世,与那个时代的主流宣传思想相符,但在体裁上没有太大的进步。文化大革命是文化的黑洞,期间严重限制了内地电影事业的发展,致使内地电影界万马齐喑,停滞不前。政治环境逐渐好转后,电影界也开始复苏,除了红色电影之外,一批青年导演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也颇有收获。 时至今日,中国的电影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但从特定角度来看也陷入了一个窘境,主流导演张艺谋、冯小刚等人对电影的诠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出现“叫好不叫座”和“叫座不叫好”的两种极端。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是导演们过于注重情节的表现,而忽视了电影的灵魂——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没有核心思想的电影只能是空壳,视觉效果永远比不上思想冲击恒久。想要走出这种尴尬境地,可以参考欧美等国以及香港电影的成功经验,走出禁锢思想的怪圈。 ●香港文化产业 东方有个好莱坞,她的名字叫香港。由于长期的殖民原因,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香港的文化产业也存在很多的特殊性,不仅仅收到外来文化、中西文化的影响,还和内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娱乐一直是香港最大的文化产业,电影,流行曲、时装、广告、粤剧等等均是商品。近百年来,这个城市的文化标签,注定与娱乐如影随行。凡有华人处,必有港片迷,香港电影的兴衰是香港文化产业回归十年的最好注脚。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块仅仅几百万人的弹丸之地,却坐拥全球数一数二的娱乐王国。在亚洲,商业电影一度只有唯一的标签:香港制造;粤语歌曲在东南亚华人地区处处一呼百应,红馆朝朝爆满;无线剧集成为华人观众最大的娱乐……“不管你是否是影迷,你都会为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打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香港文化普及的重要转折点,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香港电影朝着多元化和特色化的方向飞速前进,并随着电视的普及化扩大了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当时最具代

我与一首歌的故事

我与一首歌的故事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和我一样对音乐有着一种在我看来的特殊情怀。我总是会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爱上一首能够让我单曲循环的歌。当多年后,耳边突然响起熟悉的旋律时,当时听那首歌时的特定场景,当时的感情就会突然又浮现出来。比如说,记得去年的夏末,和父母拎着大包小包坐在火车上来到这个并不熟悉的东北城市的旅途中单曲循环的那首许巍的《故乡》,现在每每耳边响起那个沧桑的旋律时,就仿佛自己又坐在了火车上,倚着窗户,看着窗外一幕幕唰唰而过的风景,回味着匆匆而去的高中三年时光。再比如说,那首曾经被当作高中班歌的五月天的《倔强》,如今身在大学的我,每当耳边浮出这首歌的旋律时,脑海中便都是每一个中午站在班里对着歌词苦练的我们,以及最后拿了名次,肆意的狂欢着、呐喊着高举奖杯的我们。还有那首唱到心里去的《let her go》,以及那一句”only hate the road when you’re missing home”道出了多少离开家乡时的伤痛。 在作曲家看来,歌是由不同乐器、音乐家配合演奏出的一个个连缀而成的音符;在歌手看来,歌是用来让听众来找到情感共鸣的媒介;而在我这里,歌曲是一个情感的寄托,或者可以说他是一种回忆的载体,每一首歌都有一个故事,都有一段难以抹去的回忆。 不知是不是受父亲的影响,我似乎对流行音乐一直都特别热衷。爸爸总说,在我还是襁褓里的婴儿的时候,他就花了大价钱在家里装了DVD、音响,买了话筒,每天一手抱着我,一手拿着麦克风唱着beyond的歌。直到现在,打开家里电视柜的大抽屉,满满的全是一盒一盒的磁带和光盘。而我,慢慢长大,在爸爸的熏陶下,从周杰伦到蔡依林,从抒情到摇滚,从乡村到爵士,从中文到英文……我长大了,喜欢的东西在爸爸的眼里越来越稀奇古怪,而爸爸却日渐老去,兴趣停留在了黄家驹的时代。 又到了六月份,不由的回想起去年的自己。每年的六月七号八号都像是一场隆重的盛宴,考生们心惊胆战的进入了考场,社会各界都时刻关注着它的动态。而去年的我,正是这场盛宴的主角。高考,一场真正意义上

香港未来仍定位于连接中国与世界

香港未来仍定位于连接中国与世界 “未来,香港仍将义不容辞地继续担任连接者的角色,实现更好地把中国内地经济和世界各国经济对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Leung Chun Ying)在今天举行的亚洲金融论坛上说,这个定位对于香港和整个国家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 去年11月推出的沪港通(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被认为是香港将继续扮演“超级连接者”角色的一个印证。因为,这不仅使得“世界各国机构投资者和各地投资者能在香港购买本地和内地上市的股票”,同时也推动大陆在资本项下的可兑换进程,推动中国大陆经济的良性发展。 香港作为超级连接者的角色,“要在中国内地不断向纵深推进的改革中得到更好体现”。因此香港人非常关注大陆正在进行的改革,以及由此带来的改革红利,对法治改革也同样保有极大期待。 梁振英认为,香港下一步的机会是“领先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和金融中心”,尤其是在成为人民币结算和贸易中心方面,蕴含着极大的潜力。“不管是用美元,还是用人民币还是用其他货币,进行正向、反向结算和清算,都能够在香港找到合适的发展途径和机遇”。 为此,香港政府正在积极研究相关的政策建议以调整政策。据介绍,截止去年11月,已经有200多家银行参与到人民币试点改革当中,其中有199家已经在香港和内地分支机构从事人民币跨境结算、离岸交易。 中央政府对香港的角色定义地非常清楚:一方面要服务好中央政府,另一方面则要服务好全球金融市场。而发挥好“一国两制”的优势,对香港扮演好这个角色非常重要。

“当大家来到香港时,其实来到的还是中国;但又能感觉到香港有别于中国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地方,因为我们有一些特殊的优势。”梁振英举例说,比如港币的自由兑换,这是香港能够成为超级连通者的一个额外优势。同时还有比如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ment,《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香港与内地在经贸方面享受免息、免税的待遇。 以人民币离岸中心和金融中心为例:一国允许香港在统一环境中开展业务;而市场则永远是香港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这也使得其能在全球性的ETF、金融股本基金拓展以及以人民币为基础和结算的交易中,持续扮演重要角色。 梁振英指出,一国两制对香港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来自内地的支持,加上自由竞争的市场和高度透明的市场规则的优势,在香港自1990年代的高速增长中,是相互作用的两个因素。 据介绍,去年港股市场的IPO总量中,85%来自中国内地;其中新兴企业占据了募资总额的60%。这种作用也体现在资产、直接融资当中,2014年上半年中国直接投资中的35%、中国进入海外市场直接投资中的18%,都是以香港作为中转站。

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各个方面的差距

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各个方面的差距 人均GDP 以2014年为例,中国大陆的人均GDP是6747美元。而中国香港的是3777美元,这是将近6倍的差距。如果说北上广深天是大陆最发达的地区,那么北上广深天也与香港差的太多。以省级行政区来算的话,天津是最高的,才17219美元,还不到香港的一半。可见香港的发达程度比大陆高出多少。 货币交易额 2013年,人民币日均交易量飙升至1200亿美元。成世界第九大交易货币,首次超过港币。这是个不小的进步,但是香港人口才700多万,而中国大陆呢。哪个城市没有1000万的人口,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大城市。京沪渝更是超过2000万人口。大陆却没有一个城市能超过香港,包括大陆第一大城市——-上海。 吸引外资金额 香港每年吸引外资金额都在700亿美元左右。就总量来说大陆超过香港了,可是还没超过香港一倍。好多大城市人总觉得外资企业很多,可是和香港一比,那就是小屋见大屋了。上海是一个很“洋气”的城市,黄浦江畔有很多外资企业。可是除了这里以外就不多了。看来大陆还需努力“种梧桐树”,来吸引“金凤凰”。 高校排名

北大清华复旦,这是多少人的“梦中情人”。可是就是这几个学校,已经和香港中文大学基本持平,可是在世界的排名还没有超过香港大学。那么别的学校就更别提了,北上广高校数量都不输给香港。可是在质量上却差了很多。大陆的顶级高校中没有和香港大学和东京大学等量齐观的。可见,在教育领域大陆还需要努力。 股市的吸引力 中国沪深两市的总市值已经超过香港了不少。可是大陆不少都存在高市盈率的公司。而有不少大陆大企业都没在大陆上市,而是选择到香港上市。特别是新兴的一些行业中的龙头,大多到香港上市。看来沪深两市也要学习香港股市。 娱乐 上世纪自打改革开放,香港的影视作品可谓是火遍了大江南北。直至现在,香港的影视作品仍然不错。15年的福布斯名人榜中香港占19人。而大陆有60多人,虽然和以前比大陆多了不少。但是只要一平均就差了很多。大陆还是缺少天王级人物。 体育 体育香港做的也很好。以足球为例,世预赛2015年9月3日,2018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国足主场0-0闷平中国香港。好多人

一首歌代表一段岁月

一首歌代表一段岁月 一首歌曲,一段岁月,一个故事,一段回忆。。。。。 音乐是一种心情!是一种情绪!音乐是故事!也是人生道路上那一段段回忆里深深的烙印!看不见摸 不到更抹不掉!!每当一段熟悉的音乐开始的时候,就好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那尘封已久回忆的门! 心情也会随之起了波澜!逝去的以往!如同电影的回放一切历历在目!有时候听音乐是一种享受!因 为它能让自己再次看到那已逝的幸福!有时候也是一种折磨!因为它会掀起了回忆那道以为淡忘却还 未愈合的伤口!它能让你幸福得一个人傻笑!也能让你痛到一颗已是伤痕累累的心再次流血!每一首 歌曲都暗藏着一个故事!一段回忆!以为一切都早已忘记,却因为那简单音符而再次想起!让人措手 不及!试图关掉音乐,却又收回已伸出的手!因为心里清楚能关掉音乐却关不掉回忆!静静地闭上眼 睛独自享受!让伤口的血肆意的流淌!让疼痛变得麻木!直到失去知觉!用疲惫让自己慢慢的睡去! 每个人都有自己钟情的歌曲,而那些曾经喜爱并为之陶醉的旋律,如今也许很少在耳边回荡,时光将 曾经的流行静静地掩埋。每当听到自己熟悉的旋律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往事……关于那首歌和那 段岁月的记忆便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一些早已忘记的陈年旧事,也会奇迹般地重新地在眼前闪现。 人生旅途始终有着音乐和歌曲相伴着......不论心情好或者差,总希望有音乐伴在身旁,在不同的年龄段, 不同的岁月里,总是会有那么一首歌与某个人在一起聆听又或者因为某段故事而非常喜欢的歌曲,与心

共鸣。流行随时间而不再流行,但时代的齿轮却怎么也磨不掉心中的那段岁月。在音乐中成长,在歌声 中回忆,回忆曾经的那个他《她》发生的点点滴滴,回忆只属于那个时代的一些歌曲。一首歌仿佛代表 了一段时光,再次听到,时光再现,心情重回。某一种心情,源自某一段时光,某一段时光拥有某一首歌曲, 一首歌曲,一段岁月。歌曲和文字段落协调连贯的没有一点瑕疵。就像曾经的流行到了今天也只是一首 老歌一样。但每每放出一曲熟悉的旋律,脑海里的某块记忆就会突然地复苏,似乎沉睡了很久却被这曲 音乐唤醒一般。歌词所唱的似乎已是那一段时光的快乐与悲伤,停下忙碌的脚步,是因为某种特有心情, 呈现在某段时光,又恰好与某首歌曲产生共鸣。那些旋律成为我们内心深处的音符,偶尔会奏起回忆的 乐章,提醒我们曾经的曾经……

最新整理香港人可以注册大陆公司吗

香港人可以注册大陆公司吗 香港人可不可以注册大陆公司来做经营呢?香港人可以注册大陆的公司吗?学习啦小编把整理好的香港人注册大陆公司分享给大家,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哦! 香港人如何在大陆注册公司 一、香港人注册大陆外资公司所需材料 1、个人身份证明:香港身份证或港澳通行证。 2、个人银行资信证明 3、公司名称、经营范围、注册资本,股东出资比例及联系方式。 4、公司注册地址证明 5、公司章程 6、可行性研究报告 7、董事、监事任命书或委派书 8、进出口产品目录(外资外贸公司需要) 9、委托代理人的委托书(若投资人不能亲自签署材料,可委托代理人签署) 10、外资公司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照片 11、财务人员身份证与上岗证复印件 12、其它材料

如果公司经营范围中涉及到特殊行业审批的,需在公司名称核准后,办理行业审批许可证。 二、注册外资公司的流程 1、委托代理公司,并准备公司注册所需材料 2、公司查名,办理《企业名称预先申请核准书》 3、办理批准证书 4、办理营业执照 5、刻章 6、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 8、办理税务登记证 9、办理财政登记证 10、办理统计证 11、办理外汇登记证 12、开设外汇帐户 13、变更营业执照 如果注册外资进出口公司,在外资公司注册完毕后,还需办理进出口备案手续。 进出口许可证办理 一、出口许可证发证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出口货物许可证暂行条例》和《出口许可证申领签发工作规范》,以及商务部的授权范围,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签发进出口许可证。 三、领证人资格: 1、进出口许可证应由进出口单位指派专人申领。 2、出口许可证不能委托他人代领。异地办证,确因特殊情况需委托他人代办的,要出示领证单位的委托书及本人身份证明。 四、申领出口许可证应提交的文件材料: 1、出口许可证申请表(正本,一式两份。也可在我办网站下载)。申请表需申领单位逐项填写清楚,不得涂改,并加盖公章; 2、有效的出口合同(正本复印件); 3、有关主管部门下达的出口配额文件; 4、第一次办理出口许可证的申领单位应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企业资格审定证书》(正本复印件)及营业执照(正本复印件)。 五、办证时限 凡通过网上申领的领证的企业在递交申请材料的当日即时领取许可证;暂未办理网上申领的可在递交申请

中港矛盾-如何影响香港人建立中国人身份的认同

中港矛盾,如何影响香港人建立中国人身份的认同 身份认同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国家的成熟和发展必然是建立在其国民高度的身份认同的基础之上。对我国而言,大陆与香港之间的部分矛盾就在于香港人对自己中国人身份的认同不统一,香港曾在英国的统治下经历了150多个春秋,致使现在香港回归近20年,仍有部分香港人没有建立起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因此如何影响香港人建立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成为了近几年来专家、学者研究和讨论的重点。 1香港人建立中国人身份的认同现状 目前,在香港人的身份认同中,主要有四种情况,即香港人、香港人,其次才是中国人、中国人,其次才是香港人、中国人。许多专家、学者近几年来对香港人的身份认同都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随着香港回归的时间越久,大陆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对香港的影响越来越大,香港人的身份认同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每一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出了香港人身份认同的趋势,即越来越认同自己的身份是中国人。 1995年,几名学者随机对街头的三百多位香港成年人进行了调查问卷,其中一项即为身份认同,那时是香港回归前夕,许多香港人对大陆抱有不赞同甚至敌对的态度,因此这次的身份认同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香港人认同自己为“香港人”和“香港人,其次才是中国人”。林瑞芳等同样在回归前对香港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和成人的认同一样,大部分认同自己为“香港人”和“香港人,其次才是中国人”。香港回归之后,香港青少年的身份认同调查有了明显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少年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最近几年,香港民众办理中国护照的人数逐年增加,这也同样说明了越来越多的香港人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香港回归之后,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每半年就香港民众进行一次电话问卷调查,内容是香港民众对大陆的认识和看法,其中就包括他们的身份认同,近几年的问卷调查表明了香港民众对大陆的印象越来越好,也更加认同大陆的文化、经济、政治,并且对自己是中国人越来越感到自豪。 2影响香港人建立中国人身份认同的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九七回归后的香港不论是在生活、政治,还

一首歌一个心情 一支曲一个故事

一首歌一个心情一支曲一个故事 那年冬天,我身负简单的行囊,独自流离在广州的大街小巷。 我以为我自己有能力在广州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没曾想,诺大的广州,回报我的是一副副冰冷的或者是不冷不热的面孔。而那些四处张贴的“广州欢迎你”全都变成了别扭的嘲讽。 前面,是走不出头的天,而我也只能风雨无阻地推销自己,满揣着酸酸的感受。从形象上看,我绝不像一名大学生,而更像是从外地来的生意人,所以两次被人陷害诈财。这种沧海一栗的渺小感便愈发让人感到广州的大了。 冰冷的城市,陌生的面孔,我于是感到了寂寞。想到了我的女友艳玲,她在京城会不会像我一样?想着我们是不是太单纯了,为什么要故意的南北分开?真会有南北完美合璧的那一天? 我控制不住的想她,但那时还没有手机,我们又无法联络,写信也不知该寄往何处。那晚,我裹紧大衣走在大街上,天下着丝丝细雨。

我感觉自己像个在寂寞沙滩上孑然行走的旅人,孤独得想哭。这时有一首清纯的歌声传来:“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别在异乡哭泣,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梦是唯一的行李。轻轻归来,不吵醒往事,每一个角落都有回忆……” 我被深深地感动。感觉孟庭苇是专为我而唱的。于是就买了这盘歌带,把它带在身边。 后来我离开广州,再南下去了东莞,进入一家台资公司做了一名普通的职员。也就是孟庭苇的歌声伴我走过了情感的风风雨雨。 走过沧海桑田,我成熟了许多。女友艳玲也弯转回到了长沙。以后的我们再没能够走到一起,南北合璧的美好约定成为了我们一生的神话。 在我们生命的某一段,总会有那么一首歌或一曲旋律,伴我们走过踽踽独行的日子。让我们感怀,让我们期待,更让我们回味。 一首歌一个心情;一支曲一个故事。 有时候,一首歌甚至可以浓缩一段年龄中所有欢乐和忧伤的心情。

香港文化与内地的差异

香港文化与内地的差异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关键词文化产业、电影、文学、城市文化 摘要本文将通过论述香港文化产业的发展演变以及同内地的比较,阐述香港文化和 内地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论点涉及电影事业、文学艺术以及民俗文化。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文化产业 内地文化产业 在电影文化方面,由于某些历史因素,内地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还是没能赶上香港电影的进程,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国内地电影起步于二十世纪初,《定军山》应为中国人自主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早期的内地电影多与外国电影公司或导演合作,多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叙事型影片,尚处于稚嫩的萌芽时期。 抗战胜利后,内地电影事业迎来了一个发展小高潮,《松花江上》、《小城之春》等耳熟能详的电影都诞生于这个时期,当时电影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虽不是积极向上为主,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逐渐打开了思路,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林则徐》、《林家铺子》、《五朵金花》等一批思想上高度统一的影片接连面世,与那个时代的主流宣传思想相符,但在体裁上没有太大的进步。文化大革命是文化的黑洞,期间严重限制了内地电影事业的发展,致使内地电影界万马齐喑,停滞不前。政治环境逐渐好转后,电影界也开始复苏,除了红色电影之外,一批青年导演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也颇有收获。 时至今日,中国的电影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但从特定角度来看也陷入了一个窘境,主流导演张艺谋、冯小刚等人对电影的诠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出现“叫好不叫座”和“叫座不叫好”的两种极端。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是导演们过于注重情节的表现,而忽视了电影的灵魂——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没有核心思想的电影只能是空壳,视觉效果永远比不上思想冲击恒久。想要走出这种尴尬境地,可以参考欧美等国以及香港电影的成功经验,走出禁锢思想的怪圈。 香港文化产业 东方有个好莱坞,她的名字叫香港。由于长期的殖民原因,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香港的文化产业也存在很多的特殊性,不仅仅收到外来文化、中西文化的影响,还和内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娱乐一直是香港最大的文化产业,电影,流行曲、时装、广告、粤剧等等均是商品。近百年来,这个城市的文化标签,注定与娱乐如影随行。凡有华人处,必有港片迷,香港电影的兴衰是香港文化产业回归十年的最好注脚。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块仅仅几百万人的弹丸之地,却坐拥全球数一数二的娱乐王国。在亚洲,商业电影一度只有唯一的标签:香港制造;粤语歌曲在东南亚华人地区处处一呼百应,红馆朝朝爆满;无线剧集成为华人观众最大的娱乐……“不管你是否是影迷,你都会为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打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香港文化普及的重要转折点,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香港电影朝着多元化和特色化的方向飞速前进,并随着电视的普及化扩大了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电影明星莫过于李小龙,《精武门》以及《猛龙过江》将李小龙乃至香港电影带进了国际影坛,一度创造了武打片的神话。但终究这个成功的偶然性太大,随着李小龙的猝死,香港的武打片跌入了一个低谷之中,可喜的是成龙和洪金宝用另一种方式的诠释,将喜剧元素加入武打片中,为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音乐与我的故事

中外交响乐赏析 教育学院学前教育12级2班曹亚男201204020221

音乐里的故事 我一直很喜欢听歌,一直很固执地喜欢那些背后有故事的音乐,我认为,故事是音乐的父母,没有故事的音乐,仿佛如空穴来风,没有内涵,不知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情感。 所以我会觉得,电影中的插曲,不是插曲,反而电影才是音乐的插播。而连续剧是为了诠释主题曲而制作。虽然这样想有些疯狂,但是,音乐的魅力确实是无限的。 能让歌迷天长地久追的歌星,绝不是凭一副漂亮的脸蛋和耍酷。比如说我很喜欢周杰伦,但是我是先喜欢上的他的歌,才慢慢欣赏他这个人。他的歌很有味道。你可以发现,他的每一首歌,都有一定的渊源,绝不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不低俗,不口水化。 所有只有空空的皮囊没有实心的东西,是很容易烟消云散,丝毫不留痕迹的。 我很喜欢马克西姆的《克罗地亚狂想曲》,它当之无愧的成为马克西姆的头号作品。这首曲子用看不见的音乐为我们展现了饱受战争创伤后的克罗地亚,灰烬中的残垣断壁,被夕阳倒映在血泪和尘埃之中,然而,一朵不知名的小花依然在坚守。明快的节奏画出了悲惨却又不认输的画面。从这首曲中,你能听出愤怒之后的坚强和对未来的无畏。它能让人有像触电一样的感觉,麻酥酥的;又像是悲剧发生前的暴风雨,即使如此,却让人义无反顾,慷慨赴死;又像是在重重迷雾中迷失方向,徘徊,不知所措,却又忽然像听到洪亮的钟声,令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这首曲子,能让人从椅子上跳起,我经常在下午昏昏欲睡时听这首歌,什么困意小郁闷小忧伤即使不化为动力也足以成为让我为之一振的动力了。

一曲终了,云开雾散,雨过天晴,整个世界都是新的。 一首《天空之城》,恬然,安详,心静。听着这首歌,你会觉得,世界,身边,如此和平,会前所未有的强烈的想追求幸福。 而《i cay say lt now》,像有个小锤,一下一下的打击着我们的心脏,就在那里跳动着;又像是下着小雨的天,有些blue,看着一个个雨滴打落在小草上;或是像感觉一个人呆在房间听闹钟一秒一秒的走着。有时候,又像是吃巧克力,此刻,尽丝滑。跳动着,缠绵着。 每次听到《斯卡布罗集市》,总会想起小时候那些快乐的时光。这首曲子不想《童年》一样令人黯然伤神。听着它,没有感伤,更不会更不会感叹时光流逝韶华易逝。只是感激自己曾经拥有的,那些时光,是我最美好的幸福。幸运自己拥有的,那淙淙流年。 萨克斯《回家》,荡气回肠,再没有任何心结,在没有任何烦恼。一吐心中不快,就想回家,回到那个放松的地方。 好听的钢琴曲数不过来,不一定是大师所作,有时一些不为我们所知的网游里面,它们的配乐也是十分赏心悦目的。虽然没有名字,也没有大师们的指导,装备也不是很好,但那是一片梦想的心。因此,这些曲目,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你没办法记下它们的名字回头从百度或酷狗上搜,一旦错过了,就很难再找到。 读过白居易的《琵琶行》,那感觉很神奇。只是一首琵琶曲,就让大文豪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以音乐会友人,以音乐遇知音,以音乐抒心中之各种情感。只要我们愿意,音乐可以带给我们很多。 当你不知如何表达此时心中的澎湃,那么,用一首歌来代替吧!不必卡拍子,

有故事的歌

有故事的歌 《西海情歌》的故事: 瑛与勇儿都是南方C市某大学的学生。 那一年,他俩一同报名参加了环保志愿者,一同走进安睡中的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 瑛所在的藏羚羊观察站在人比较多的不冻泉,勇儿被安排在条件艰苦的陀陀河观察站。 巍峨的雪山下面是茫茫戈壁,光秃秃的丘陵在灿烂的阳光下显得分外刺眼。可可西里,因高寒缺氧而被称为“生命禁区”。 观察站只有干净整洁的一顶帐篷,给人最强烈的感觉却是“空”和“冷”:除了床,什么都没有;进到里面,潮气和寒气直逼骨髓,让人无法想像在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0摄 氏度的可可西里,这样的条件该怎么住人。 每次勇儿到瑛那里去汇总报表时,总是给瑛讲许多趣闻,从来没有提过一个苦字。而瑛却从别的同伴哪里早己得知陀陀河观察站条件的恶劣,知道勇儿怕自已担心……而她唯一能做到的也就是默默地为勇儿再次离别准备一切,并把离别后所有的思念写成文字给勇儿带去。 两人就这样默默地爱恋着…… 苦苦地守侯着那份真情……

勇儿牺牲了…… 瑛接到噩耗,己是出事的第二天上午。 那天的阳光是那样刺眼,明晃晃的,照在雪地里,睁不开眼睛。 也是快到汇总资料的日子了,瑛想象着与勇儿见面的情景,勇上次来的时侯,说他发现了一种很美的植物,会开细小的淡淡的花,纤弱的身体总是伏在石缝中躲避着风雪的的侵扰,他还说要给她带来的。 每天瑛会掐指计算汇总的日子…… 这也是最后的一次汇总,之后他俩便可将资料移交给下批志愿者,他们俩可以双双返回温暖的家了…… 而此时,瑛并不知晓,勇儿却牺牲在收集资料的路上…… 不冻泉观察站一次涌来三辆小车和这么多领导,瑛自来到这里也是第一次看到。 这么多领导齐齐的围在她身旁更是第一次,她怔怔地望着这些不熟悉的人,等待着……当一位领导拿出勇儿全部的东西,包括一个栽在牙缸里的一株小花,默默地放在瑛的床上,瑛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嘴唇颤颤地动了几动,已听不清领导在说什么……只觉得那颗明晃晃的太阳刺痛得已不仅仅是她的眼晴,更是她的心。 瑛,昏了过去……

香港与大陆该如何沟通与相处

香港与大陆该如何沟通与相处 【摘要】:近几年来,香港与大陆的矛盾似乎与日俱增,仅仅隔着一条维多利亚海峡都能闻到两岸同胞的火药味,那么这些矛盾和争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是因为大陆日益发展壮大,大陆人民的自信得到膨胀还是由于“港灿”(指从小在香港学习、成长,自以为学贯中西,见过世面,实则目光如豆;对殖民时代无线缅怀,却又自知曾被舍弃;不齿大陆暴发户的嘴脸之余,却又晓得自我安慰,自我感觉良好,觉得港人比起大陆人高一等,不屑说普通话)的现象增加,两岸人民的相处态度是否都是如此还是仅仅是个别?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又该如何正确的看待这样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和描述。 【关键词】大陆,香港,矛盾,网络,旅游 说到香港与大陆,首先需要介绍一下香港的发展背景和香港为什么会崛起。相信大部分的中国人都知道,早期的香港是内地和西方贸易的一个最佳中转站,这个条件在二十世纪下半叶达到最优,使得香港一跃成为国际级的大都市。在这样的时期中,香港涌现出了一大批优质的影视作品和大陆少见的外来商品,这种精神与物质上的共同影响,触发了大陆人的“崇港”心理,同一时期,也出现了许多将子女送港留学的父母。 然而,大陆与香港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亦即一旦大陆对外开放程度加大,那么势必影响到香港这条贸易链,导致香港的“繁荣”消失。而这一现象在二十一世纪初得到印证,大陆在飞速地发展着,对外的开发程度越来越大,对外的贸易港口不断增加,如果能够直接将货物运送到大陆,为何还要走香港这条路呢?很多运送商将眼光直接对准上海、深圳、天津等等大型运输口岸,这不仅仅是一次运输,更多的是货物背后的快速消耗。之前很多货物运输到了香港,香港需要转运到大陆,甚至从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货物购买法律和出口的限制,并没有那么理想的消耗量,而直接到达大陆之后的结果就不一样了,大陆巨大的人口和经济市场,使得外来货物一经到达就快速被消耗,如此便捷以及轻松的方式,运送商何乐而不为呢? 从另一方面来讲,香港的经济和发展处于“缩水”状态,而香港的“港灿”却愈发壮大。随着互联网的发达,越来越的多的港灿试图通过网络发泄自己的情绪,并且加以夸张化和丑化。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之前我有一个朋友去香港旅游,由于对于产品不太了解,于是咨询了身边的售货员,而这位售货员听出了我朋友说的是普通话却以粤语回应,并且表情十分不耐烦,而讽刺的是,我朋友刚走就有一对白人夫妻前来咨询,售货员以标准的英语微笑的解释着。同样令我想到早前香港爆出大陆游客的小孩去香港旅游随地大小便,而相同的情况发生在外国人身上则并没有反应。那么我想并不是事件本身有多恶劣,而是香港部分群众对于大陆人民是有一定的排斥的,而这种排斥需要一个发泄的途径,那么这部分的港灿就靠着互联网将此类事实夸张化之后公布出去,黑化中港人民的关系,导致中港火药味渐浓。 而上述的人毕竟只是一部分,大部分的香港人对于大陆人还是非常友好的,之前就看到一个香港公众人物——TVB新旦梁烈唯录制了一段中港关系不应该在恶劣下去的视频,视频中列举了一些香港人与大陆人所谓矛盾来源的几件事情,比如大陆人疯狂购买香港药妆和游客随地大小便等,并解释香港人也曾去日本大肆扫购日本药妆店,被日本人称之为蝗虫,他表示,我们港陆同胞要连结在一起,不能被少数港灿黑化。 除了演艺界人士对大陆的频繁示好,很多大型的香港公司也转移到了内地,这也使得港灿滋生出了不平衡的心理,觉得大陆在过多的剥夺香港的原始积累和竞争机会。97年香港刚刚回归中国的时候,人均GDP与新加坡一样,而现在只有新加坡的一半,如果说是由于失去了贸易中转站的优势,但是反观新加坡也从来没有得到过类似的优势啊,香港为什么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