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孩子的人格培养与家庭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 ___比较发达,家庭生活比较优越,外来文化的冲击波也比较强烈。这诸多的因素,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无疑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据一九九八年全国少工委等组织联合抽样调查表明:“全国少年儿童存在四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今少年儿童以“我”为中心,依赖性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任性,脾气大,胆小……“某省高中学生因不满老师的教育,把老师残忍地杀死宿舍中,仍若无其事地上课玩耍三天至案发”。大量 ___的事实,都向我们说明一个问题,现代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前教育中的一个 ___的课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年关于健康的第四次定义:健康的涵义,是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可见,健康的内涵已日渐深广,心理健康已纳入衡量健康与否的标准之内。 《中共中央 ___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家庭教育缺失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的研究-5页精选文档

家庭教育缺失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的研究父母的角色是有色彩的,父亲是力量型的,教授青少年坚强、勇敢、担当;母亲是温柔型的,培养青少年形成温柔、善良、隐忍。家庭教育没有固定形式,一般都是通过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完成的。一般而言,双亲都在的家庭,家庭角色健全,更容易培养出健康人格、良好个性的孩子。反之,如果家庭教育缺失,很容易造成青少年形成独特的个性特征。 家庭教育缺失的人群一般有两种:单亲家庭、留守家庭。成长于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的青少年未必缺少关爱,很多甚至是被百般溺爱的。单亲的父母为弥补对孩子的心理愧欠,总想凭一己之力给予孩子双份爱,但是,单的还是单,欠缺的角色是很难被填补的。留守儿童的心绪也是时刻牵动远在他乡为一家生计奔波的双亲,负责在家照顾孩子的长辈为了让在外的年轻父母放心、安心,对留守的孩子往往是有求必应,百般呵护甚至溺爱的,但是,少了就是少了,亲子教育不是有求必应就可以代替的。 为了更好研究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个性特征的影响,2017年11月 16-17日,笔者面向漳州市乡村中学投放“中学生现状”调查问卷500份,成功收回493份,有效问卷451。其中,单亲或父母在外的问卷271份,有效问卷262份,经过对这262份目标问卷数据的整理、分析、探讨,初步形成以下理论研究成果。 1 家庭教育缺失对青少年个性特征形成的影响 1.1 家庭教育缺失的青少年对感情依赖比较严重。家庭教育缺失的青少年在乎朋友远胜父母师长,他们尊重朋友,渴望得到朋友的肯定,珍惜

朋友间的情谊。从调查中看到:遭遇挫折时只有13%的青少年选择独自面对,而有87%的会依赖朋友,听取朋友的意见。而面对朋友的背叛,选择报复的只有11%,21%的同学是难受更深,68%的同学要理由;即使被朋友伤害了,依然有21%的同学为了维护之间的友情而选择装作不知道;最容易忘记对父母的承诺33%,最容易忘记对老师的承诺的30%,会忘记对朋友的承诺的只有13%的。 1.2 家庭教育缺失的青少年对信任的看法可见其独立意识增强,思想开始趋于成熟。他们朴实不虚荣,是自卑又骄傲的。他们迫切希望被成人承认和重视,这点从对父母和老师的态度中可以比较明显体现。当与父母意见不符时,72%的同学选择心平气和争取沟通;对老师区别对待学生的,有反感老师的,有羡慕同学的,有质疑原因的,只有26%的同学是无所谓的。后来对这26%的同学深入调查,才知道这些同学之所以无所谓是他们习惯了被忽视。但在这看似坚强的自尊外壳下,却是自卑而敏感的内心,他们害怕被人尤其是朋友看低,即使被孤立也要强打精神装作无所谓的样子。 1.3 情绪情感体验更加强烈的,并且带有明显的两极性,兼具热情、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善于理解和宽容。从调查中可见,比如问卷所示的放假在家游戏玩得正火热时被父母打断的话,对父母不满,反应激烈地争执甚至一走了之的青少年占了30%,对于他们的生活而言网游看似是更重要的,但是对于成长路上记忆最深刻的事的调查中,选择是与家人一起的时光的青少年占了51%,没有任何一个孩子选择是游戏冲关成功的一刻。对于父母的合理干预或者约束他们是强烈不满和反抗的,但是他们又非常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表.doc

全国课题协作组 你的姓名性别年龄年级 父亲年龄职业文化程度 母亲年龄职业文化程度 家庭类型:核心型大家庭单亲型父母离婚重组型其他 指导语:这是一份心理健康调查表,从24 个方面评定你的心里健康状况,每个方面有7 个等级,请你仔细阅读每一条,判断每条所描述的情况与你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登记,在相应登记的数字画一个圈。你一定要仔细看,认真填写,以便反映你的真实 情况。 一、感知题 1.我有特异功能,能感觉到别人感觉不到的东西 2.我有点感觉过敏,平常声光都觉得难以忍受。 3.我能清晰地感知客观事物。 4.我能准确地感知客观事物,没有感觉不适。 5.我有时出现一些感觉不适或知觉错误。 6.我经常看错东西或听错话或体验到异常感觉。 7.我感到一切都不真实,有时感到自己变了样。 二、注意 1.我常被一些无意义事情吸引以致无法学习工作。 2.我太过关注问题的细节,影响学习工作效率。 3.我能专心致志去做每一件事。 4.我能专心去着必须做的事情。 5.我能集中注意力做好我喜欢做的事情。 6.在学习和工作时,我的注意力不能集中。

7.我做任何事情都煎出不了几分钟。 三、记忆 1.过去不愉快的经历不由自主地闯进我的脑海,无法排除。 2.我经常想些不愉快的事情。 3.我的记忆力很好,记东西又快又牢。 4.我的记忆力较好,想记的事情基本能记住。 5.我的记忆力一般,偶尔会忘记一些小事。 6.我觉得记东西比较费劲,经常忘记一些重要的事情。 7.我的记忆力特差,总是不停地找东西。 四、思维过程 1.我的大脑里不由自主地涌现出大量的意念,根本停不下来。 2.我的思维特别快,观念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3.我思考问题比较敏捷、流畅。 4.别人认为我考虑问题比较周全,思维有条理。 5.我觉得自己考虑问题不周到或思维比较慢。 6.我觉得自己的思维逻辑性很差,别人不理解我的想法。 7.我觉得我的思维很乱,不是停滞不前,有时完全不能思考。 五、思维内容 1.我特别注意一些小证据,喜欢诡辩。 2.我非常重视证据,只要觉得别人谈话的依据不充分,我就要和他辩论。 3.别人认为我讲话很在理,分析问题有根有据。 4.别人认为我考虑问题很实在,切合实际。 5.我有时好幻想活怀疑。 6.别人觉得我的思维很怪,难以理解。 7.在我身上发生的一些特别的事情或我确信无疑的事情,别人就是不相信。

青少年家庭教育状况调研报告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7097 (报告范本系列) 青少年家庭教育状况调研 报告详细版 The Short-Term Results Report By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At Regular Or Irregular Times, Including Analysis, Synthesis, Innovation, Etc.,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Goo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青少年家庭教育状况调研报告详细 版 提示语:本报告文件适合使用于个人或机构组织在定时或不定时情况下进行的近期成果汇报,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内容包含分析,综合,新意,重点等,最终实现对未来的良好规划。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既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前提。为了总结家庭教育工作的新进展和新经验,研究家庭教育的新现象和新问题,霸州市教育局家教管理服务中心于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在霸州市区10所中小学所辖范围内,开展了规模较大的家庭教育状况的专题调研,以期进一步了解目前我市家庭教育的状况,讨论家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结合观察、访问和座谈等形式,主要围绕青少年家庭的结构情况、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法以及学校、家

庭、社会教育三方如何有机结合等方面展开,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余份,比较全面、详实地了解了我区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调研结果: (一)家庭基本情况 1.家庭成员构成情况。家庭成员是指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家长、孩子以及家庭其他成员。家庭成员结构决定孩子在家庭中生活和受教育的位置。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市城区95%的家庭是比较正常和稳定的,问题家庭(包括离异家庭、缺损家庭、不良家庭)数约占被调查家庭总数的4%。绝大多数被调查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 2.家长职业状况和文化水平。家长的职业状况也是家庭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霸州市属新建市,市区大部地区还是农村,既城中村占大部分。在我们的调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计划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市、区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推进我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努力培养学生“自知、自尊、自制、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让每一位初中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灵,并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新一代。把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在教师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彻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具体计划: (一)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需求,实施不同的心理教育内容 一年级学生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二—六年级的学生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学习的进取态度;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学习活动是学生所有活动中的主导活动,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成绩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引起的无能感,长期学业失败造成的自尊心低落,过分强调竞争的学习环境给学生造成的紧张与焦虑。事实证明,单靠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解决学科教学这个环节,也就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了。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三)提高教师心理咨询的意识与知识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教师的一言一行,比父母对子女更有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个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建筑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的,“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影响,要比其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县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课堂活动的 指导的研究实施方案 桦甸市第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执笔人:丁仁凯 一、课题的提出 (一)实验背景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特殊发展阶段。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极为迅速,可塑性大,同时又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和生活的日益复杂,给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很大的动力,但也带来了很多的困惑,极易出现心理问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教育,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把握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矫治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行为,应当成为当今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基础教育的宗旨是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则是整个 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目前基础教育中尚未明确规定心理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实践中也很少有人专门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而目前教育的现状是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少年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由于社会阅历浅、身心变化大,学习负担重,面临代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亟需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面临着新的课题与挑战,尽管我国也开始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但是还只是刚起步,尤其是农村,更是薄弱。 国外尤其是欧美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早,也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体验,这一方面对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较好的启发,另一方面对我们也是一个压力和挑战。 (三)理论依据 1.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人的自主发展能力的生长和成熟,教育是教书和育人的工作,教育是针对人、为了人的工作,而教育要做好“针对人、为了人”的工作,就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以使教育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最直接的途径,这是本课题提出的唯物主义理论依据。 2.人的心理是一方面是先天造成的,更多的是后天的家庭、学 校、社会中的诸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人的心理是发展变化的,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最终在发展中实现解决。《当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旨在透过差异与差别的学生心理现状,确定教育的内容,把握教育的最佳的切入点与方法,这是本课题提出的心理学依据。 3.当代中国教育正在从传统走向现代,课程改革逐步深化,学 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落实,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因材施教,这是一个俞来俞紧迫的任务。《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的意义在于实现育人的个性化,解决心理问题个别化,以避免学生主体地位落实后出现的负面效应,如:不敢管、不会管等不适应现象,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新形势的适应,这是本课题提出的教育学依据。 4.社会学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角色,而且呈现多元化特点。中学生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小学到中学,从儿童到青少年角色转换迟缓和低度发展造成的。《当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使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从实际出发”,推动学生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尽快地

论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论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李桂兰东北师范大学 【摘要】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家庭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环境等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作为家长,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并且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促进青少年全方面发展。 【关键词】家的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和前景。在科技化、信息化、市场化的今天,家庭的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因此,讨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教育及其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它长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的发展,它不是单向的,而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家庭教育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伴随孩子的成长开始进行。引导孩子感知色彩、事物的形状,教他(她)们牙牙学语,学会迈步走路……这些就是家庭教育的最初形式——启蒙教育。家庭教育内容包含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对孩成长产生的作用。首先,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教育;其次,家庭教育具有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第三,家庭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是日常教育,也是终生教育;第四,家庭教育的内容、形式伴随着社会变化而发生变化,家庭教育既具有继承性,又具有时代特征。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的家长没有真正的认识到科学的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所以千方百计的给孩子找好学校,甚至花钱让孩子上重点学校。很少有家长将孩子学习失败归结为自己,很多专家呼吁家长们不要以为教育孩子可以无师自通,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习先进科学的方法。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如果我们的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仍存有错误的育人理念,以及仍在使用错误的教育方法,这会在孩子的心灵和性格上留下难以估量的影响。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是孩子最先接触的教育。家长既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又要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会孩子学习知识,又要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方面我们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没有孩子会越来越像自己的老师。美国人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由此看出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于孩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更多的人们逐渐意识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并得到各有关方面的关注,大家普遍认为,现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急需改善,儿童青少年心理保健,对家庭、学校、社会及儿童青少年本身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在由上海市卫生中心、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组织的一项对上海市的24000名4~16岁的儿童进行一项调查中发现,我国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0.2~14.5%。其中第一位是多动症占7%左右,第二位的是情绪障碍3%左右,占第三位的是社会交往问题1%左右。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儿保科的张劲松、沈理笑、许积德等综合医院心理门诊中的儿童病例分析,说明症状类型主要有:情绪问题、学习问题、行为问题,其中情绪障碍占34.25%;适应性问题占2.8%;多动性占11.65%;品行问题占3.9%;睡眠问题占1.7%;学习困难占8.8%;内趋力不足占13.3% 。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对2055名9-15周岁的困境儿童所做心理健康调查时,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儿童有223名,占到10%左右。 一、儿童心理问题的特点: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大都存在发展性的特点,即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主要心理问题。通过调查显示: 1、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和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通过对全国22个城市26个单位的24000名4-16岁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后,指出4-5岁(学前期)主要为社会交往问题;6-11岁(小学时期)主要为注意缺损障碍;12-16岁(少年时期)主要为情绪障碍。 2、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在困境儿童的心理咨询过程中,统计出:0-18岁的儿童主要存在六类问题,比例从高到底依次是:行为问题(47.77%)、情绪问题(27.23%)、学习困难(23.21%)、多动(22.325)、科学育儿知识咨询(17.41%)、适应不良(6.25%),并且发现:11岁(尤其6岁)以下(含11岁)主要是"科学育儿知识咨询"、12岁以上(含12岁)主要以"行为问题"为主。 二、儿童青少年的研究课题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首先要从个体自身、社会、家庭、教育机构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必须坚持"社会-心理-生物"的综合模式,在社会大系统中形成医疗、心理、教育、福利等一体化的综合服务网络,以早期干预、及时干预、系统干预、发展性干预等为原则,在干预策略上提倡直接干预与间接干预并重: (一)直接干预:对儿童直接实施咨询在咨询中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积极实施干预策略(如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矫正与塑造),另外还有通过教育、指导、训练,使其心理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儿童摆脱心理困扰。对特殊儿童,则更注意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从儿童需要出发来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另外还要积极联系社会工作者,对儿童给以社会性的关注和支持。 (二)间接干预:主要是进行儿童生存、发展环境的创设和优化,通过客观因素(尤其家庭环境)的完善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具体措施有: 1.社区建设:在社区建立心理辅导站,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的辅导工作,为社区儿童建立心理档案,通过家庭随访、专家咨询等,及时为家庭及儿童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技术支持。同时,利用社区力量进行儿童心理健康观念的宣传和普及,使心理健康成为社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校园建设:积极做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包括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健康科研等等,尽可能使学生在良好身心状态中获得发展。学校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精)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论文摘要:家是孩子避风的港湾,家是心灵的守护神。而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帮助家长树立明确的家庭教育职能意识和正确的教育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消除其负面影响,引导青少年沿着健康的道路成长。关键词:家庭教育负面影响现代教育素质教育正文: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作用于孩子。但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青少年的心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综观现实,笔者认为目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呈现以下几方面的负面影响:一、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教子方法有失偏颇,当前的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其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孩子舍得投资,十分大方,大把大把地花钱,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

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近年来,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部门都十分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拓宽工作途径,丰富德育工作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德育工作中,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房山区教委的关注与领导下,在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科室的指导下,我校于20XX年9月,根据区级课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确定了子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把三年级全体学生做为研究的对象,把课堂教学当作主渠道,加强学生心理辅导,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我们一手抓学科渗透,一手抓心理辅导,各种方法之间相互作用,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全方位展开,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校的目标是:以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为核心;以对心理问题预防补救为辅助;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科学的管理是课题研究取得实效的基础课题研究作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一个突破口 我们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的基础,课堂教学是实施德、智、体、美、劳各项教育的基本载体,教学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的过程。因此,工作中我们不断实践以科研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课堂为实验主阵地,把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研究作为实现学校“以服务升品位,以质量求发展”这一办学理念的一个突破口,使得课题研究服务于学生,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工作中我校广大干部教师积极探索,重点加强三个模式的研究,把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贯穿于每个模式的各环节,各个细微之处: 1、备课模式的探索 使用“集体全册(单元)备课个人分课细备组内交流讨论个人逐课复备”的备课方式,其中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心理品质形成的教育渗透点,使得心理品质的培养从备课第一个环节就入手,教师们分析挖掘教材,汇编了《各学科心理教育渗透点集锦》,各学科教师在备课时参考使用,并在使用中不断改进完善,为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服务。 2、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实践“课前预习探究课上主动探究课后延伸探究”的上课模式。整个过程注重学生未来发展,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兴趣等,使良好的心理品质得到培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题报告(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宝塔区杜甫川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人类进入了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一切无不加重了现代人的心理负担。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也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现代化的建设不仅要有健全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还不十分健全,一些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许多教师当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以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的应试教育策略,使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在许多小学生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损害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小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当今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交往障碍、性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等。如何帮助今天的儿童、青少年提高心

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迫切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老师们依靠传统的说教手段难以奏效。为此,我们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探索其心理教育的规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乃至整体素质,来开拓学校工作新局面。 二、课题界定 (一)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学校各科的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使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来真正提高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充分挖掘学校各科教学中蕴含的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通过对心理学及其他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改进对待学生的方式。二是有意识地在各个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内容,如把“遵纪守法”、“学会负责”等内容和思想品德课有关内容结合起来。 (二)优化学校、班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 学校教育应当重视校园文化心理环境建设、班集体建设。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发展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调节学校、班集体的人际关系,以及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使学校、班集体真正

一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行为的重要性 摘要:通过阐述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对中职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中学生、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一、问题的提出:中学生行为习惯主要源于家庭教育,这个时期的孩子无论是在生理,心理还是在知识能力方面,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深远。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既是奠定学生一生基础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既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也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中学时期的孩子,一般在12-18岁之间,是孩子从少年走向青年的时期,这个时期孩子无论是在生理,心理还是在知识能力方面,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孩子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明显增强,依赖性明显降低,孩子的行为习惯需要家庭的教育。 一、家庭教育中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一)、创造有利于良好习惯养成的环境 环境影响人的习惯,孩子长期生活在某一特定环境中,就会养成与环境相适应的习惯。例如,家长做事邋遢,孩子就会丢三落四;家长礼貌待人,孩子就会彬彬有礼;家长作息有规律,孩子就会早睡早起;家庭气氛和谐民主,孩子就会乐观开朗。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行为习惯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孩子一旦降临,就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必然受到外界环境,他人行为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言谈举止、接人待物的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在这方面的习惯形成。因此,家长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把孩子培养成具备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文明规范的行为举止热心助人、善待弱者的良好修养,不怕挫折、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做事专心、诚实守信等良好习惯的中学生。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当代中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 (三)、家庭教育态度决定了青少年的行为取向,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目标、方向、手段和方式行为,并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首先,父母在对待子女的教育方面,需要有共同的理念,注意因为父母自身性格差异、态度定位不同等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教育过程中的一致性,促使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其次,父母需要在家庭教育上营造良好的氛围,需要求同存异,做好沟通,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子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及时调整,保证青少年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二、家庭教育在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环节的重视程度,突出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对家庭结构因素的重视家庭结构因素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离异家庭、留守家庭、多代人家庭等,这些家庭结构的出现,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需要引起家长的关注。 (二)、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家庭情感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态度,是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的综合体现,如果孩子处在和谐、欢快的家庭环境中,则比较容易获得安全感,反之则容易引发各类不良的行为问题。因此,家庭成员之间应该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冲突,让青少年在家庭学习生活中有和谐温馨的环境,在家长有利的教育引导下,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加强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做法

加强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做法 一、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脑已进入千家万户,孩子们玩电脑上网已成为一个新时尚。有些学生放学回家把自己关进房子里,沉迷于电脑,完全封闭自己,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社会上的游戏机室比较密集,成了少年儿童出入最多的场所。由于孩子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缺乏警惕性,往往成了不法分子作案的帮凶或成为坏人勒索的对象。 2.家庭方面的影响 家庭对孩子的性格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往往脱离实际的期望,使孩子感到压力过大,害怕失败,缺乏自信心。独生子女被过分溺爱、娇宠,学生自理能力差、依赖思想重、缺乏进取心。家长对孩子放任或专制,前者往往使学生自由散漫、上进心不强,而后者使孩子形成胆怯、退缩等不良性格。更重要的是一些家庭不和谐、有缺陷、缺少温暖,这样的家庭更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3.学校方面的影响 现如今很多学校在教学上只是偏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

力因素的培养,平时重视抓思想教育工作,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忽略差生、偏爱优生,各项竞赛活动只是让优生参与。课堂上老师的眼睛只是盯在优生身上,部分差生根本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及锻炼的机会,使他们产生了自卑心理。 不良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的关系,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和反应对教学效果也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中情感比例较重。他们往往对喜欢的老师报以积极和合作的态度,容易接受教育。反之,对不喜欢的老师则报以消极和不合作的态度,对于老师批评产生不满反感和对抗心理,抗拒该老师所教的学科。学生容易形成一种反叛的心理。 片面追求升学率及考试成绩,造成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学习压力大,造成身心疲倦,体质下降,害怕考试不合格,造成恐惧、厌学等情绪。长期的压力与负担,使学生产生了一些心理上的不适应,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不健康。 二、促进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几点做法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培育 健康的心理来自健康的心理环境。作为教师,要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尊重、团结和谐的班级氛围。 (1)全面关心、尊重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自尊 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坚持正面教育,切勿在学生面前大声责骂,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否则

中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轰动全国的“徐力弑母”事件发生以后,一时间举国上下的新闻媒体纷纷将矛头对准了“罪恶”的“应试教育”,似乎徐力的冲动是应试教育害了他。然而当这一事件渐渐平息以后,带给人们的思索是多方面的。事件发生之后,除了让人不得不正视当前教育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之外,让人更多的想到了当今中学生的家庭教育知识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漏洞,也使更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普及家庭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众所周之,家庭是哺育孩子成长的摇篮,但看似充满温情的摇篮,有时却成为扼杀孩子天份与自由发展的桎梏,有时也会成为滋生各种“病态儿童”、“问题少年”的温床。“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面对一个个不听话的学生,老师忧心忡忡的说,“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面对和自己不断发生争执的孩子,家长们感到一脸困惑。 关于家庭教育可以说每一个做父母的都不陌生,像“子不教,父之过”、“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典故,每一个中国家长都是烂熟之胸,至于说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每个做父母的更是深有同感,与此同时书店中的育子教子图书更是比比皆是,让人眼花瞭乱。然

而,每个家长心里都是有苦难言,他们一致感到现在的孩子“难管难教,难相处难沟通……”,家长们是操尽了心血,累白了头发,到头来,孩子们仍是我行我素。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上述问题笔者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对此一筹莫展,为更清晰的把握当今中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翻阅了时下涉及这方面问题的报纸杂志,细读了大力提倡家教早教的王东华学者的《发现母亲》以及作家陈丹燕的《独生子女宣言》、卢梭的《爱弥儿》等书籍。同时利用家长学校进行一系列调查,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总结出当前中学生家庭教育存在如下几大问题。 一、畸形的智力投资 做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从孩子一降生就为他们设计了一条看似辉煌的光明大道。为了孩子,做家长的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请家教学外语、练钢琴、学画画、学作文等等。孩子们在这种走马灯似的学习中磨钝了心灵中的闪亮的童心,一个个童稚的孩子就这样年复一年的在这种没有童趣的童年中慢慢长大,然而原本天真活泼的他们却变得老成持重。 二、变相的爱的囚笼 初中的学生,特别是住校生,双休日特别想自由一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人类进入了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一切无不加重了现代人的心理负担。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也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现代化的建设不仅要有健全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还不十分健全,一些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许多教师当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以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的应试教育策略,使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在许多小学生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损害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小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当今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交往障碍、性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等。如何帮助今天的儿童、青少年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迫切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老师们依靠传统的说教手段难以奏效。为此,我们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探索其心理教育的规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乃至整体素质,来开拓班级工作新局面。 二.研究对象:所教班级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研究本课题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因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什么是少年儿童心理健康

关于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话题自从进入小学学习阶段以来,我经常在爸爸妈妈的交谈中听到关于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话题,我曾经不解地问妈妈,什么叫“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 那么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的核心是什么呢? 一、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发展水平要符合实际年龄的智力水平。 二、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儿童青少年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稳定、协调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功能有助于发挥自身的内在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成绩。如果经常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潜能的发挥,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标志着心理健康水平,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较快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及人际环境等。既使突然发生意外变化或身处恶劣环境中,也能较快地顺应环境并保持心理平衡。有些独生子女由于早期社会化的娇生惯养,形成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处理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往往导致适应性障碍。 四、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与同龄人建立平等、互助、和睦相处的伙伴关系。如果早期社会交往被剥夺,家庭不和睦、接受较多消极影响,易形成孤僻、敌意、敏感、过度警觉、自我为中心、妒忌、自私等不合群的不良个性,而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五、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健康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和谐统一。对外部刺激反应适度,表现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并具有一定应变、应对能力。 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具有与其实际年龄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并形成与年龄阶段相适应的心理、行为模式。如果心理、行为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段特征,可能存在心理发育问题。表现为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七、心理自控能力 心理活动自控能力强的儿童、青少年,其注意集中水平高,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也高。而自控能力较差者,其注意集中水平低,注意力难集中,缺乏专注性,其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低,往往导致学习困难。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辩论赛资料

第一阶段:立论 正方一辩:各位评委、对方辩友、观众朋友们晚上好!我方的观点是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教育。首先明确一下什么是素质。素质是指拥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一定思想感悟性的结合。再将这种结合实践于生活,达到一种和谐共处文明健康的氛围。而这种结合当中思想感悟性占了绝大部分的比重。明确了这一点再让我们明确为什么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应主要靠家庭教育。 一、素质教育家庭能更快捷的落实。199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而时至今时,“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却捉得扎扎实实”、学校教育重智轻德,不注重孩子个性培养”等现象仍愈演愈烈。学校教育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需要从整体调整,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同物理学中一个质量大的物体,其惯性就大,很难改变它的状态。而家庭教育一般只须抓一至二个子女的教育问题,父母一经商量就可执行。如同一个质量小的物体其惯性就小,很容易就能改变它的状态。所以家庭教育对素质培养具有快捷落实的优点。这更符合当今社会高速的变化与发展。 二、 家庭教育更能挖掘素质潜能。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孩子想学而不是逼他学。所以投其所好挖掘青少年的个性潜能是关键。学校是以班级为单位,但青少年个体差异是很大的。学校教育只能从整体出发,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但时间与精力有限,无法照顾到每个孩子。但家庭教育中只须面对一两个子女,这更能应才施教,发掘个体兴趣,加以引导创造成才条件。正所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所以个体素质的提高家庭教育举足轻重啊! 三、解铃还须系铃人。由脱轨的家庭教育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思考。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愈演愈烈,呈上升趋势。追根究底,其根本原因在于家庭教育的疏忽大意。或放纵或溺爱或棍棒教育,导致了青少年叛逆思想的加剧。对方辩友不禁要说了,那就由学校来教育啊!俗不知解铃还须系铃人!就如医生看病,咱缺什么就补什么,不能盲目乱补。所以对于如今家庭教育的缺失应及时补救,应提起我们的主要重视。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综上所诉——从素质教育的落实效率出发,从青少年个性素质培养潜能的优势思考,再由青少年犯罪引起的悔恨告诫我们——青少年素质的应主要靠家庭教育!谢谢! 反方一辩:谢谢主持!我方观点是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教育。面对二十一世纪,中国跻身世界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增强综合国力,综合国立的增强要有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和相应文化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带动全民族的素质的提高。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素质教育,人的素质离不开教育,有什么样的素质,就有相应的素质教育。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思想行为正在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且思想活跃,可塑性强,热爱学习,易于接受新事物,但辨别能力差,往往良莠并取。这时候,校园给了青少年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够得到最好的发展,学校是一个容易塑造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地方。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不会正确与人交往,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常常以虚张的声势来掩盖一颗脆弱的心。而学校有完整的教学设施环境和制度,有经过培训的教师,有成熟的校规校纪,有严谨勤勉积极向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