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诗歌鉴赏涉江

屈原诗歌鉴赏涉江
屈原诗歌鉴赏涉江

屈原诗歌鉴赏涉江

篇一:屈原《涉江》赏析教案

涉江

一、重点难点

1.重点:作品中流露出的悲愤苦闷情怀与强烈的爱国之情;比喻和象征手法。

2.难点:屈原的爱国与忠君。

二、背景材料

1.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

曾任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他博闻强记,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明于治乱,敏于应对。在兼并战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使楚立于不败之地。尔后通过改良政治,逐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初时甚得怀王信任,由于同阶上官大夫的谗毁,竟被疏远流放。怀王昏庸,屡受张仪欺骗,外交失利,兵败地削,最后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屈原又受令尹子兰为首的亲秦派排挤,再度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拔郢都。屈原目睹国土沦丧,民众流徙,遂于次年五月五日以身殉国,自投汨罗江而死。

鲁迅充分肯定了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他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屈原“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2.楚辞。

“楚辞”又名“骚体诗”,按其名称本义来说,是指楚地歌辞的意思,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在语言风格以及声调节拍上都有着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是屈原在吸收民间语言和南方歌谣的形式与韵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在汉代一般又被称作“赋”,在文学史上有“屈赋”、“骚赋”以至“楚赋”等名称。实际上,汉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为“赋”,把楚辞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地区的一种新诗体,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带韵散文之类的作品。 3.“楚辞”也受到《诗经》的影响,但与《诗经》相比,“楚辞”所表现出来的进步也是很明显的。

第一、《诗经》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作品,主要属群众性集体创作,有浓厚民歌色彩。楚辞由屈原创造,是诗人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第二、《诗经》多以四字句为定格,篇章比较短,风格比较朴素。楚辞的篇幅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更富于变化。

第三、《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文学,是我国当时南方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4.《涉江》大约是屈原于逝世前一年(公元前277年)所作。在此前一年,楚国郢都为秦兵攻陷,顷襄王只好迁都避难。就在楚王室去陈途中,令尹子兰向顷襄王进谗言中伤了屈原,以致他又被贬到湘西山区。屈原到湘西以后,就写了这首纪行兼抒愤的《涉江》。

三、作品串讲

涉江

篇二:《涉江》赏析

《涉江》赏析

【作者介绍】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伟大的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人。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在同反动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的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著作有长诗《离骚》和《天问》,组诗《九歌》《九章》等。《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

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汉代学者刘向辑集的《楚辞》。

【解题】

《涉江》选自《楚辞·九章》。《九章》包括《惜诵》《涉江》《衷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jú)颂》《悲回风》,共计九篇。除《橘颂》或为早年作品外,余皆反映其遭谗及放逐后的.生活,抨击腐朽贵族集团,表现出要求改革政治的进步思想。

《涉江》是屈原晚年的作品。这是一首纪行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叙写了作者于顷襄王三年(前296)第二次被放逐后,渡江而南的经历和思想情况,故题名“涉江”,当时屈原在流放途中,渡过长江,登上鄂渚,穿过洞庭,走到沅水上游。在行径辰阳,进入淑浦之后,写下了这首诗。

【注评】

余幼好(hào)此奇服兮,【余:我。好:爱好。奇服:奇特的服饰,指下文的长铗、切云冠、明月(珠)、宝璐等。兮:语气词,相当于“啊”,表句读的停顿,并起舒缓语气、抒发感情的作用。】年既老而不衰。【既:已经,副词。不衰:指对奇服的爱好没有减弱。】带长铗(jiá)之陆离兮,【铗:剑柄,这里指剑。陆离:长的样子,是“长铗”的后置定语。】冠(guàn)切云之崔(cuī)嵬(wěi)。【冠:用作动词,戴。切云:一种很高的帽子的名称。崔嵬:高耸的样子,是“切云”的后置定语。】

被(pī)明月兮珮宝璐(lù)。【被:通“披”。明月:珍珠名称,即夜光珠。珮:同“佩”。璐:美玉。○写诗人奇伟瑰丽的服饰和始终如一的爱好,表现他高洁的品质和坚贞不渝的精神。】世溷(hūn)浊而莫余知兮,【溷浊:即“混浊”,肮脏。莫余知:莫知余,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没有谁,无指代词。知,了解。】吾方高驰而不顾。【方:正在,副词。高驰:大步地驰骋。顾:回头。○写诗人身处黑暗的世道,虽遭迫害排斥,但决不妥协,见其坚持真理的精神。】驾青虬(qiú)兮骖(cān)白螭(chī),【驾青虬:用青龙驾车。虬,传说中有角的龙。骖白螭:用白龙做骖马。骖,驾在车子两侧的马。这里用作动词。螭,传说中无角的龙。】吾与重(chóng)华游兮瑶之圃。【重华:虞舜的名。相传舜重瞳,故名重华。瑶之圃:生长着玉树的花园,指仙宫。瑶,美玉。圃,园。】登昆仑兮食玉英,【昆仑:山名。玉英:玉的精华。一说,玉树的花。这里指非人间所有的精美食品。】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齐光:一样光明。○写诗人在现实世界中陷入孤独苦闷,不得不凭借幻想去寻求精神上的安慰。这些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神奇幻想,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恶浊世界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哀南夷之莫吾知兮,【哀:为动用法,为??而悲伤。南夷:指楚国的统治集团,楚国僻处南方,“夷”是当时中原各国对周围落后民族的轻蔑的称呼。这里称楚国统治集团为“南夷”,意在斥责他们的愚昧无知。是一种愤激之词。】旦余济乎

江湘。【旦:明早。济:渡。江湘:指长江和洞庭湖。湘,本指湘水,屈原过江,经洞庭湖入沅水,并未渡湘,但湘水为洞庭正流,所以用“湘”来称洞庭湖。○写诗人怀着痛苦的心情,被迫远离故国,走向僻远的南方。这既交代了远行的原因,又自然引出下文。】

这一段,写诗人服饰奇伟,德行高洁,理想远大却不见容于时,被逼涉江远去的原因与悲愤心情。

乘鄂(è)渚(zhǔ)而反顾兮,【乘:登,指登岸。鄂渚;地名,在今湖北省鄂城。反顾:回头看。】欸(āi)秋冬之绪风。【欸:叹息。秋冬之绪风:秋冬时节残留下来的寒风。绪,残余。本诗作于初春,所以说“秋冬之绪风”。○写诗人被流放的季节和途中悲伤滴怀的心境。“反顾”二字,可以想见他对故国的深切眷恋,步步不忍离去的心情。】步余马兮山皋(gāo),【步:行走。用于使动。“步余马”,让我的马走到??。山皋:山冈。】邸(dǐ)余车兮方林。【邸:同“抵”,到。用于使动,使??来到。方林:地名。○此写诗人陆路行程的情况。一个“步”字,表达了诗人被迫离去的沉痛心情。】

乘舲(líng)船余上沅兮,【舲船:有窗的小船。上:指逆流而上。沅:沅水,在湖南省。】齐吴榜以击汰(tài)。【齐吴榜:(船夫们)一齐摇桨。齐,用为动词,指一齐摇。吴榜,指仿照吴地的桨制作的船桨。吴是水乡,所以船桨出名。以:连词,表顺接。汰:水波。】船容与而不进兮,【容与:徘徊不前的样

子。】淹回水而凝滞。【淹:停留。回水:回旋的水流。凝滞:受阻而停留不进。○写诗人水路行程的情况。“容与”“不进”“淹”“凝滞”等语,亦表现出诗人无限眷恋故国的心情。】朝发枉陼(zhǔ)兮,【发:出发。枉陼:地名,作补语,表处所。陼,同“渚”。】夕宿辰阳。【辰阳:地名,作补语,表处所。○写诗人去国日远,在流放途中早发晚宿,行程之艰辛。】苟余心之端直兮,【苟:如果,连词;端直:正直。端,正。】虽僻远其何伤? 【僻远:用作动词,意思是放逐到僻远的地方。其:副词,加强反问语气。何伤:妨害什么,意即有什么妨害。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写诗人坦然自慰的心情,见其身处逆境而志行不变的决心。】

这一段,写诗人流放途中的情况与感触,发抒了他眷恋故国而不忍离去的深情。

入溆浦余儃(chán)佪(huái)兮,【儃徊:徘徊,指心情的无所着落。】迷不知吾所如。【所如:“所”字短语作“知”的宾语。如,往,动词。○紧承上段末句“僻远”而来,以“值佪”写出诗人无所适从而徘徊不前的样子。“迷”字,见出其惶惑的心理。“不知”“所如”,更见其心境的抑郁苦闷。】深林杳(yǎo)以冥冥(míng)兮,【杳:幽暗。冥冥:昏暗。以:连词,用法同“而”。】乃猨(yuán)狖(yòu)之所居;【乃:副词,加强判断语气。猨:同“猿”。狖:长尾猴。所居:居住的地方。】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幽晦:阴暗。以:

连词。】霰(xiàn)雪纷其无垠(yín)兮,【霰:雪珠,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纷其:纷纷扬扬地。其,助词,用作形容词的后缀。下句的“其”同。垠:边际。】云霏霏其承宇。【霏霏:云气浓重的样子。承:连接。宇:屋檐,一说,天宇。○人迹罕至,阴雨连绵,天气恶劣,景象阴森,处境凄凉冷落,诗人孤独傍徨的苦闷心境可见。】

这一段,写诗人到达溆浦后所见到的景象,抒发了孤独彷徨苦闷的心情。

哀我生之无乐兮,【哀:哀叹,为动用法。】幽独处(chǔ)乎山中。【幽处:寂寥孤独地,作“处”的状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从俗:随从世俗,指与世俗同流合污。以:连词。】固将愁苦而终穷。【固:当然,一定,副词。终穷:终身不得志。穷,境遇不好,不得志。○写诗人虽然孤独苦闷,但终不改其志,见其对邪恶势力毫不妥协。】接舆髡(kūn)首兮,【接舆:jiē yú____,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髡:将发剃去,是古时的一种刑罚。据说接舆最初披发佯狂,后来索兴将头发剃掉,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桑扈(hù) 臝行。【桑扈:古代隐士。赢行:赤身露体走路。这种异常行为也是不与统治者合作的表示。臝,同“裸”。】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忠:指忠臣。贤:指贤人。用、以:都是任用的意思,又都是意念上的被动。○借古人不满现实的反常行为,抒发了诗人不容于世的愤懑】伍子逢殃兮,

【伍子:伍子胥。春秋时吴国的大臣,吴王夫差拘囚越王勾践,他劝夫差杀勾践,以免后患,夫差不听,最后令子胥自杀。后来吴终于为勾践所灭。殃:灾祸。】比干菹(zǔ)醢(hǎi)。

【比干:商纣王的叔父。纣王无遭,比干直谏,被纣王剖心而死。菹醢:把人剁成肉酱。】与前世而皆然兮,【与前世:整个前代。与,通“举”,全部。皆:都.副词。然:这样,代词,作谓语。】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何:何必,疑问副词,作状语。乎:同“于”,对于,介词。○借古代贤人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诗人对黑暗腐朽势力的切齿痛恨。】余将董道而不豫兮,【董道:正道。在句中作谓语,意思是“遵守正道”。董,正。豫:犹豫。】固将重(chóng)昏而终身。【固:本来,当然,副词。重昏:一再陷入黑暗的境地。重,一再,副词。昏,黑暗,用作谓语,指陷于黑暗的境地。终身:结束自己的一生。“身是“终”的宾语。○宁愿穷愁至死也不改初衷,再一次表现了诗人坚贞不屈,始终不渝的品质和坚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战斗精神。】

这一段,探索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引用历史故事来抒发内心的悲愤,并重申坚持正道,至死不变的决心。与第一段遥相呼应。乱曰:【乱:乐章的尾声叫乱。辞赋的结语也叫乱。】鸾鸟凤皇,【比喻忠臣贤士。皇,通“凰”。】日以远兮。【日:用作状语,一天天地。以:连词。远:远离。指忠臣和贤人远离朝廷。】燕雀乌鹊,【比喻小人。】巢堂坛兮。【巢:名词用作动

词,筑巢。堂:殿堂。坛:当时楚地的方言称中庭为坛。巢堂坛,指小人窃位。○喻忠贤遭受迫害,日益远离;小人窃位,把持朝政。】露申辛夷,【比喻忠臣贤士。露申,或

篇三: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五)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五)

——评价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一、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

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二、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三、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四、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五、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典型例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20年高考全国卷Ⅱ)

春日即事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②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

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7全国卷1)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

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

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

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07江苏卷)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①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

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辽宁卷)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夜深宋?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答:答题套路归纳:

所抒感情:通过()意象+用()手法+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一)分析某句(联)诗表达的情感及上(下)片的情感

1、分析某句(联)诗表达的情感

一、典型例题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20年高考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例2】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20xx年高考湖南卷)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0屈原列传(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课时分层作业(十) 屈原列传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C.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D.厚币委质事楚 C[A项,“濯”同“浊”;B项,“指”同“旨”;D项,“质”同“贽”。]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 B.又因厚币用事 ..者臣靳尚 C.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D.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 ..击秦 D[A项“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B项“用事”,古义:执政、掌权/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C项“明年”,古义:第二年,文中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屈平之.作《离骚》 ②邪曲之.害公也 B.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②以.浮游尘埃之外 C.①顷襄王怒而.迁之 ②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D.①战于.蓝田 ②使于.齐,顾反 A[A项,之: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①“以”连词,表目的;②“以”连词,表结果,因而。C项,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转折。D项,①“于”介词,在;②“于”介词,到。] 4.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屈平属草稿未定 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C.蝉蜕于浊秽 D.其后楚日以削 A[B项,“祖”名词用作动词,效法;C项,“蝉”名词用作状语,像蝉……那样;D项,

“日”,名词用作状语,一天一天地。]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A.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B.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举贤以自佐 C[C项与例句均是被动句。A项,是判断句;B项,是状语后置句;D项,是宾语前置句。]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 B.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民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本文中屈原的“屈”是“姓”而不是“氏”。 C.文中的“三闾大夫”是楚国官名,掌管王族事务。 D.“齐与楚从亲”中“从”指“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用于阻止强国对弱国的兼并,即诸侯联合抗秦的同盟。 B[屈原的“屈”应该是“氏”。] 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信而见疑,________________,能无怨乎? (2)________________,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夫圣人者,________________。 (4)吾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忠而被谤(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3)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4)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受物之汶汶者乎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

屈原 涉江

《涉江》屈原 【作品简介】 《涉江》选自《楚辞·九章》。《九章》包括《惜诵》《涉江》《衷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jú)颂》《悲回风》,共计九篇。除《橘颂》或为早年作品外,余皆反映其遭谗及放逐后的.生活,抨击腐朽贵族集团,表现出要求改革政治的进步思想。 《涉江》是屈原晚年的作品。这是一首纪行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叙写了作者于顷襄王三年(前296)第二次被放逐后,渡江而南的经历和思想情况,故题名“涉江”,当时屈原在流放途中,渡过长江,登上鄂渚,穿过洞庭,走到沅水上游。在行径辰阳,进入淑浦之后,写下了这首诗。 【原文】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

淹回水而疑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原文】 (第一段) 余幼好(hào)此奇服兮,(1) 年既老而不衰。(2) 带长铗(jiá)之陆离兮,(3) 冠(guàn)切云之崔(cuī)嵬(wěi)。(4) 被(pī)明月兮珮宝璐(lù)。(5)

2015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10小题,共3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10题。 【材料一】 中药命名的文化意蕴 "厚朴"是一味中药。中医药书称其因"本质朴而皮厚"得名。但这看似简单的药名却实在不简单。厚,是淳厚的厚;朴,是质朴的朴。淳厚与质朴是中国人一向赞美的品德,巧妙地落在了一味药草上。在数千种中草药中,有很多这样粗看自然质朴,细品却韵味十足的药名。"百合"的意趣 医圣张仲景的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中记录了这样一种病:患病者精神、饮食、行动皆异于常人,沉默少言,欲睡难眠,不思饮食,此为"百合病"。中医认为这个病多由心神失养,或情致不调等引起。治疗这个病常用"百合"为主药,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病情及时调整。那么,"百合"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说来没什么稀奇,罗大佑歌中的"野百合"和近年被阿宝唱响的"山丹丹"就是这味百合良药。娇艳的百合花在山野蓬蒿中亭亭玉立,其生于地下的鳞茎由近百块鳞瓣抱合而成,古人将其视为"百年好合"的吉兆,花也因此得名。不过,治疗百合病的不是美丽的花朵,而是那抱合的鳞茎。百合具有滋阴润肺、镇静安神之功效,在中医看来,精神、情绪上的问题,就要用"百合"去治。因此,就有了百合病是"因以百合为主药才得名"的说法,百合也有了"因治百合病才叫百合"的另一种得名原因。 中草药中,像百合一样拥有美妙、独特的名字的还有很多。比如《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将一种主治时疾寒热、内补不足的"玉竹"列为上品,但此草并非竹类,它还有个名字叫"葳蕤",有华美之意。不过,"玉竹"之名更雅。李时珍说"其叶光莹像竹,其根长而多节",故名玉竹。 药名的诗情 比起西药以化学分析为起点命名的科学和理性,中药本草的命名则大都感性。有的药名本身就极富诗意,成为可以寄喻情思的对象。我国古代以中药名连缀拟就的对联、诗歌多不胜数,历史上很多文学大师都精通医药知识。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中,就从数千味中药的药名中选出九味创作了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诗曰: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九味中药。虽然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却巧妙地紧扣小说的情节,与全诗内容浑然一体,令人拍案叫绝。 本草的哲学 从药的得名看,本草从天地间带来的自然之美,也是中国人天地自然的结果,本草的名称因此拥有了韵味悠长的人文之美,甚至某种意义上的情意和。但是本草的价值不只在于"美",更在于"理",这在药名中亦有体现。

《屈原列传(节选)》最终版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积累文言知识。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史记》的人物传记时,能将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与人物事迹的介绍结合起来理解。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教师点拨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赞叹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志行高洁、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目的,引导学生努力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研读文中的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对《离骚》的评介,屈原与渔父的对话等三段文字,理解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二)难点:联系作者司马迁的生平,理解作者为屈原立传的目的,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中的相关段落,导入新课。“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太史公自序》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 二、朗读课文,生字注音。 属(zhǔ)草稿相随属(zhǔ) 惨怛(dá)帝喾(Kù) 举类迩(ěr)而见(xiàn)义远濯(zhu?)淖(nào) 皭(jiào)然绌(黜chù)详(佯yáng)离(罹lí)忧 丹淅(xī) 滋垢(g?u)屈匄(gài)靳(jìn)尚 被(披pī)发枯槁(gǎo)《哀郢(yíng)》赵不内(纳nà) 三闾(lǚ)大夫温蠖(hu?) 汨(mì)罗汶汶(mén) 何不餔(bū)其糟而啜(chu?)其醨(lí)皓皓(hào)鱼父(fǔ) 【课文较长,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三、师生共同梳理归纳文言知识。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研习课文 认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太史公曰……”),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1、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结合文章第3段,思考: (1).司马迁是怎样认识《离骚》的? (2).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悲其志”又是为什么?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完整版

屈原列传 两汉: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

屈原塔阅读训练及答案

屈原塔阅读训练及答案 屈原塔 苏轼 自注:在忠州①,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故为作之。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②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注】①忠州:古属楚地,但屈原并未去过那里,生平事迹也与忠州无关。②南宾:隶属于忠州。 11.本诗分三段:前八句写,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4分) 12.本诗内容涉及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下列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是(3分) A.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B.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C.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D.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13.诗中代指屈原的一项是(2分) A.楚人 B.奉佛人 C.古人 D.大夫

14.下列使用对比手法强化议论力度的一组是(3分) A.屈原赴死之决绝 B.富贵之短暂 世人眷怀之不绝声名之无穷 C.沧江之投饭 D.屈原持志之高洁 龙舟之竞渡作者景仰之无限 15.学校修建中华文化名人画廊,请你从屈原和苏轼中任选一人,拟写100字左右的介绍。有关这位文化名人的介绍要求涉及下列内容:①时代,②地位,③著名作品,④诗文名句,⑤对后世 * 。(6分) 参考答案 11.(4分)【参考答案】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 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12.(3分)C 13.(2分)D 14.(3分)B 15.(6分)符合要求,表达准确,语言顺畅。 赏析 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 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本年冬苏轼 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诗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作品介绍】 《屈原列传》是《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生平的部分,选编时删去原文中收录的《怀沙》赋,加上了司马迁为该传写的赞语,作为本文的最末一段。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以委婉典雅的辞藻,讴歌了屈原高尚的品德和爱国的精神,感叹了世道的不公,表达了对屈原深切的同情。 【原文】 屈原列传 出处:《史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④,争宠而心害其能⑤。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⑥。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

伐其功⑦,(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⑧。 【注释】 ①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②娴:熟习。③任:信任。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⑤害:妒忌。⑥属:写作。⑦伐:自我夸耀。?⑧疏:疏远。? 【原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①,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离骚者,犹离忧也③。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④,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⑤,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⑥,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诽而不乱⑧,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⑨。其文约⑩,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3)。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濯淖污泥之中(15),蝉蜕于浊秽(16),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注释】 ①聪:听觉灵敏,此处指明辨是非。②幽思:苦闷深思。

涉江 屈原涉江原文

涉江屈原涉江原文 教学目的:一、学习屈原为理想而至死不渝的崇高品格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朗读古诗的方法,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运用想象、比喻、衬托等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感情。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抒情诗,让学生反复朗读去体会作者悲愤交加、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楚 辞》的句式特点; 二、通过指导古诗朗读方法,使学生学会诗中男读难懂的字词句。会翻译全诗。

三、让学生朗读中体会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课堂类型:讲读课 教授方法:讲授、总结。 课时:共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从远古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不知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宝贵的财富。其中,文学的殿堂尤为丰富:从诗经、楚辞,到诸子百家、先秦散文,再到

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明清小说,古文言简意赅,文词优美而意境深远。每一样都可以使我们留连驻足许久。 和《诗经》相比,屈原的作品抒情性很强,个性也很强。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 典诗歌有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时代开始。《涉江》这首诗,我们主要想用朗读的形式来学习。 二、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在同反动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即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随投汨罗江而死。 所作《离骚》、《九章》等篇,反复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反动贵族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天问》对有关自然现象、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许多传统观念,提出了怀疑和质问,体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另有《九歌》等篇。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刘向辑集的《楚辞》。 三、生字词: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译文: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懂得治理乱局,熟悉外交辞令。对内同怀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译文: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屈平不给。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平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平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 来?。”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平。

译文: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写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平作《离骚》是由怨愤引起的吧。他远古称颂帝喾,近古称道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周武王,用这些来讽刺楚国当时的政事。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端正。他的文辞表达平常的事物,但含义却很重大;列举的事例虽近在眼前,但表达的意思却极为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所述

屈原塔阅读答案

篇一:屈原塔阅读答案 自注:在忠州①,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故为作之。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南宾②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注】①忠州:古属楚地,但屈原并未去过那里,生平事迹也与忠州无关。②南宾:隶属于忠州。11.本诗分三段:前八句写,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4分)12.本诗内容涉及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下列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是(3分)a.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b.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c.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d.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13.诗中代指屈原的一项是(2分)a.楚人 b.奉佛人 c.古人 d.大夫14.下列使用对比手法强化议论力度的一组是(3分)a.屈原赴死之决绝 b.富贵之短暂世人眷怀之不绝声名之无穷c.沧江之投饭 d.屈原持志之高洁龙舟之竞渡作者景仰之无限15.学校修建中华文化名人画廊,请你从屈原和苏轼中任选一人,拟写100字左右的介绍。有关这位文化名人的介绍要求涉及下列内容:①时代,②地位,③著名作品,④诗文名句,⑤对后世的影响。(6分)篇二:屈原塔阅读答案 篇三:屈原塔阅读答案 屈原塔苏轼 自注:在忠州①,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故为作之。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②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注】①忠州:古属楚地,但屈原并未去过那里,生平事迹也与忠州无关。②南宾:隶属于忠州。 11.本诗分三段:前八句写,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4分) 12.本诗内容涉及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下列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是(3分) a.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b.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c.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d.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13.诗中代指屈原的一项是(2分) a.楚人 b.奉佛人 c.古人 d.大夫 14.下列使用对比手法强化议论力度的一组是(3分) a.屈原赴死之决绝 b.富贵之短暂 世人眷怀之不绝声名之无穷 c.沧江之投饭 d.屈原持志之高洁 龙舟之竞渡作者景仰之无限 15.学校修建“中华文化名人画廊”,请你从屈原和苏轼中任选一人,拟写100字左右的介绍。有关这位文化名人的介绍要求涉及下列内容:①时代,②地位,③著名作品,④诗文名句,⑤对后世的影响。(6分)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同步练习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屈原列传》(节选) 习题 《屈原列传》(节选) 习题 1.下列加黑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

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B.④⑤⑦C.③④⑤D.④⑤⑥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5.选出对加黑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 6.选出对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 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⑦D.②③④⑥⑦

九章涉江 翻译

1、余幼好此奇服兮,年即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 我自幼就喜欢这奇伟的服饰啊,年纪老了爱好仍然没有减退。 【这两句写到了两个有关年龄方面的术语。一个是“幼”,一个是“老”。古代人写年龄的顺序分四段:幼、少、壮、老。古代没有青年的说法。屈原讲自己从小就喜欢穿奇异的服饰,直到年老也没有改变。“服”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服饰、穿戴;其次是佩饰,装扮、打扮,也喻指风格和气质;第三是用“佩戴”、“服饰”来表达自己的人生选择和人生追求。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两句通过服饰、穿着、装扮来表达自己的人生选择和追求的与众不同,说明自己从很小的时候就与一般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有自己的人生选择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一直到年纪大的时候还没有任何改变。这个“老”具体指多大呢?古人云:“五十始衰,六十将老,七十曰老。”但这里的“老”并不是说自己真的到了七十多岁,而是说即使到了年纪很大的时候也不会改变。“衰”有衰竭、后悔、改变、消退的意思。】 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帽。身上披挂着珍珠佩戴着美玉。 【这三句是对“奇服”的具体描写。当时佩长剑不是武士的装扮,而是代表自己侠义的身份,是一种正义的象征。象李白本不会舞剑但是还仗剑远游。“切云”冠名;“冠切云之崔嵬”,定语“崔嵬”后置,意即戴着高高的切云帽。“被”通“披”;“明月”即“明月珠”,珠宝之一种;“璐”玉之一种。】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世道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却高视阔步,置之不理。坐上驾着青龙两边配有白龙的车子,我要同重华一道去游仙宫。 【整个社会一片混乱、正邪颠倒、是非不分,没有一个人理解屈原。屈原不仅在楚国都城没有一个知音,就是在少数民族居住的蛮夷之地也难以找到知己。 屈原把生活中极大的挫折和不幸在精神上作了提炼,化作精神追求的勇气:“吾方高驰而不顾。”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即使经受种种打击也不后悔,还要有很高的追求;二是表达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眷念情绪,说是“不顾”,其实精神上难以摆脱。】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登上昆仑山啊吃那玉的精英,我要与天地啊同寿,我要和日月啊同样光明。可悲啊,楚国没人了解我,明早我就要渡过长江和湘水了。 【这几句诗对后来人影响太大,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见,屈原的精神光辉普照大地。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运用的是神话。神话中的昆仑山是一座神山,山分三层,最上面一层连接天庭。“登昆仑”就是到了天上。 这里的“江湘”是虚拟的。其实,屈原的流放的整个行程没有到长江,仅仅在湘江和沅江一带,而其流放主要地则是在湘江的一条支流汨罗江附近,最后自沉汨罗江而死。】 2、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在鄂渚登岸,回头遥望国都,对着秋冬的寒风叹息。让我的马慢慢地走上山岗,让我的车来到方林。【先走陆路:“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完整word版)屈原列传原文及译文

屈原列传(节选) 司马迁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第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涉江》赏析

《涉江》赏析 【作者介绍】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伟大的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人。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在同反动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yǐng]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的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著作有长诗《离骚》和《天问》,组诗《九歌》《九章》等。《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汉代学者刘向辑集的《楚辞》。 【解题】 《涉江》选自《楚辞·九章》。《九章》包括《惜诵》《涉江》《衷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jú)颂》《悲回风》,共计九篇。除《橘颂》或为早年作品外,余皆反映其遭谗及

放逐后的.生活,抨击腐朽贵族集团,表现出要求改革政治的进步思想。 《涉江》是屈原晚年的作品。这是一首纪行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叙写了作者于顷襄王三年(前296)第二次被放逐后,渡江而南的经历和思想情况,故题名“涉江”,当时屈原在流放途中,渡过长江,登上鄂渚,穿过洞庭,走到沅水上游。在行径辰阳,进入淑浦之后,写下了这首诗。 【注评】 余幼好(hào)此奇服兮,【余:我。好:爱好。奇服:奇特的服饰,指下文的长铗、切云冠、明月(珠)、宝璐等。兮:语气词,相当于“啊”,表句读的停顿,并起舒缓语气、抒发感情的作用。】年既老而不衰。【既:已经,副词。不衰:指对奇服的爱好没有减弱。】带长铗(jiá)之陆离兮,【铗:剑柄,这里指剑。陆离:长的样子,是“长铗”的后置定语。】冠(guàn)切云之崔(cuī)嵬(wěi)。【冠:用作动词,戴。切云:一种很高的帽子的名称。崔嵬:高耸的样子,是“切云”的后置定语。】被(pī)明月兮珮宝璐(lù)。【被:通“披”。明月:珍珠名称,即夜光珠。珮:同“佩”。璐:美玉。○写诗人奇伟瑰丽的服饰和始终如一的爱好,表现他高洁的品质和坚贞不渝的精神。】世溷(hūn)浊而莫余知兮,【溷浊:即“混浊”,肮脏。莫余知:莫知余,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没有谁,无指代词。知,了解。】吾方高驰而不顾。【方:正在,副词。高驰:大步地驰骋。顾:回头。○写诗人身处黑暗的世道,虽遭迫害排斥,但决不妥协,见其坚持真理的精神。】驾青虬(qiú)兮骖(cān)白螭(chī),【驾青虬:用青龙驾车。虬,传说中有角的龙。骖白螭:用白龙做骖马。骖,驾在车子两侧的马。这里用作动词。螭,传说中无角的龙。】吾与重(chóng)华游兮瑶之圃。【重华:虞舜的名。相传舜重瞳,

2015北京东城高三二模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10小题,共3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10题。 【材料一】 中药命名的文化意蕴 “厚朴”是一味中药。中医药书称其因“本质朴而皮厚”得名。但这看似简单的药名却实在不简单。厚,是淳厚的厚;朴,是质朴的朴。淳厚与质朴是中国人一向赞美的品德,巧妙地落在了一味药草上。在数千种中草药中,有很多这样粗看自然质朴,细品却韵味十足的药名。“百合”的意趣 医圣张仲景的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中记录了这样一种病:患病者精神、饮食、行动皆异于常人,沉默少言,欲睡难眠,不思饮食,此为“百合病”。中医认为这个病多由心神失养,或情致不调等引起。治疗这个病常用“百合”为主药,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病情及时调整。那么,“百合”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说来没什么稀奇,罗大佑歌中的“野百合”和近年被阿宝唱响的“山丹丹”就是这味百合良药。娇艳的百合花在山野蓬蒿中亭亭玉立,其生于地下的鳞茎由近百块鳞瓣抱合而成,古人将其视为“百年好合”的吉兆,花也因此得名。不过,治疗百合病的不是美丽的花朵,而是那抱合的鳞茎。百合具有滋阴润肺、镇静安神之功效,在中医看来,精神、情绪上的问题,就要用“百合”去治。因此,就有了百合病是“因以百合为主药才得名”的说法,百合也有了“因治百合病才叫百合”的另一种得名原因。 中草药中,像百合一样拥有美妙、独特的名字的还有很多。比如《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将一种主治时疾寒热、内补不足的“玉竹”列为上品,但此草并非竹类,它还有个名字叫“葳蕤”,有华美之意。不过,“玉竹”之名更雅。李时珍说“其叶光莹像竹,其根长而多节”,故名玉竹。 药名的诗情 比起西药以化学分析为起点命名的科学和理性,中药本草的命名则大都感性。有的药名本身就极富诗意,成为可以寄喻情思的对象。我国古代以中药名连缀拟就的对联、诗歌多不胜数,历史上很多文学大师都精通医药知识。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中,就从数千味中药的药名中选出九味创作了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诗曰: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九味中药。虽然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却巧妙地紧扣小说的情节,与全诗内容浑然一体,令人拍案叫绝。 本草的哲学 从药的得名看,本草从天地间带来的自然之美,也是中国人天地自然的结果,本草的名称因此拥有了韵味悠长的人文之美,甚至某种意义上的情意和。但是本草的价值不只在于“美”,更在于“理”,这在药名中亦有体现。 中医常以“本草”来统称中药。通常的理解是因为草本药物占了中药的绝大多数,而明朝的

屈原《涉江》漫谈

《涉江》漫谈 这个学期,我也读了一些关于楚辞、关于《涉江》的研究著作,但对于屈原《涉江》里的一些问题,终归形成不了有体系的思想,因此,在这里只好取名“漫谈”来解读《涉江》。 《涉江》作为《九章》里的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对《九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九章》共包括九篇文章,按照王逸《楚辞章句》的顺序依次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为什么叫做《九章》呢?王逸说“章者,著也,明也。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但是,朱熹在《楚辞集注》里说:“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那么,二人究竟谁说得对呢? 从《九章》各篇的内容来看,朱熹的说法是符合事实的,王逸则是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并且对于《九章》各篇,王逸也不是按写作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排列的。郭沫若《屈原赋今译》认为“《九章》中,《橘颂》一篇,题材与情趣不同,这可能是屈原早期的作品……《橘颂》以外的八章,便是失意以后的自述,大抵《惜诵》较早,可能是初受疏远时所作。《抽思》、《思美人》次之,《悲回风》、《涉江》又次之。《哀郢》毫无疑问是顷襄王王廿一年,郢都破灭于白起时所作。《怀沙》、《惜往日》大抵就是蝉联而下的作品了。”游国恩先生则做了大量的考证,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加细致的阐释,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因为个人能力的缘故,在这里只单列出游先生所排《九章》的次序:《惜诵》、《抽思》、《悲回风》、《思美人》、《哀郢》、《涉江》、《橘

颂》、《怀沙》、《惜往日》。并且,游先生对每篇所作年代做了详细考证(其实,对于《九章》的研究,其作年问题是重中之重,但这个问题非本人能力所及。汤炳正先生就说过探索《九章》的写作时地问题是极其复杂的,在他的著作中也列有林云铭、蒋骥、郭沫若、游国恩等楚辞大家当然也包括汤先生自己对于《九章》创作时间的见解。他们的说法到底谁对谁错,我不敢妄加评论,然正如《四库全书》对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所评价的那样:“据事迹之年月,道里之远近,以定所作之时地,虽穿凿附会,所不能无;而徵实之谈,终胜悬断”,他们的说法都有一定的根据,但毕竟因为掌握的资料有限等原因,一些问题难免主观臆测,但总之是“瑕不掩瑜”,做到了“汰其冗芜,简其精要”,给后人以启示激发。在这里,本文多采用游国恩先生的说法)。 对于《涉江》之所以排在《哀郢》之后,游先生认为蒋骥所说“《涉江》、《哀郢》皆顷襄王时放于江南所作。然《哀郢》发郢而至陵阳,皆自西往东;《涉江》从鄂渚入溆浦”,乃自东北往西南,当在既放阳陵之后”是确信无疑的。游国恩先生还认为,《涉江》最早作于顷襄王十一年以后,此时屈原见放九年,不得召回,因此在再无归乡的希望。由此我们可想而知,屈原作此篇时年迈衰老(游先生假定这时屈子57岁),又恰值春寒料峭,长期见放,无召回之希望,将行未行却是去国愈远,了解这些是有助于这是有助于我们理解《涉江》中,屈子所饱含的那种悲情的。 下面我们来具体谈一谈怎样理解《涉江》。

屈原列传》全文翻译

《屈原列传》全文翻译第一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翻译: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翻译: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夺走(一说更改)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第二段: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翻译: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本源(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翻译:《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翻译:(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规律),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他举用(写)的文字,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是含义却十分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