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专业课终极整理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专业课终极整理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专业课终极整理

重庆大学829/928历年真题大综合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8个x 4分=32分)

注:带※和△为必须掌握的

※※空间点阵:由这些阵点有规则地周期性重复排列所形成的三维空间阵列称为空间点阵。※※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中作有规则的周期性排列的物质。

※※同素异构转变(多晶型转变):当外部条件(如温度和压强)改变时,金属内部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外一种晶体结构的转变。

※※位错:在晶体中某处有一列或若干列原子发生了有规律的错排现象。

※※过冷度:金属的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称为过冷度。

※※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熔炼或烧结,或用其他方法组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金属化合物:合金组元间发生相互作用而形成一种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固溶体:合金的组元之间以不同比例相互混合后形成的固相,其晶体结构与组成合金的某一组元的相同,这种相就称为固溶体。

※※铁素体:碳原子溶于α-Fe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体心立方结构。

※※奥氏体:碳原子溶于γ-Fe形成的间隙固溶体,面心立方结构。

※※强度: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永久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滑移:晶体的塑性变形是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某些晶面和晶向发生滑动的结果,这种变形方式叫滑移。

※※加工硬化: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增加,而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即为加工硬化或形变强化。

※※形变织构:当变形量很大时,多晶体中原为任意取向的各个晶粒会逐渐调整其取向而彼此趋于一致,这一现象称为晶粒的择尤取向。这种由于金属塑性变形使晶粒具有择尤取向的组织称为形变织构。

※※偏析:合金中各组成元素在结晶时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再结晶:冷变形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或保温足够时间后,在原来的变形组织中产生了无畸变的新晶粒,使位错密度降低,性能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恢复到变形前水平,这一过程称为再结晶。

※※调质处理:将淬火和随后的高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工艺称为调质处理。

※※马氏体:碳在α-Fe中过饱和的间隙固溶体。

※※珠光体:共析转变形成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过冷奥氏体:在临界温度以下存在且不稳定、将要发生转变的奥氏体。

※※淬透性:指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其大小用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获得的淬透层的深度表示,主要取决于临界冷却速度。

※残余奥氏体:钢淬火冷却时未能转变成马氏体而保存到室温的亚稳的奥氏体。

※晶带:晶体中所有平行或相交于某一直线的晶面构成一个晶带。

※结晶:金属由液态转变为固态后,其固态金属为晶体的凝固过程。

※相:合金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组成部分。

※树枝晶:在负的温度梯度下,固液界面的突出伸到更大的过冷液体中,更有利于长大,很快长成细长的一次晶轴。在一次晶轴上的突出又会长成二次晶轴,二次晶轴上又会长出三次晶轴,如此不断生长形成树枝状的骨架,称为树枝晶。

※枝晶偏析:由于固溶体通常是树枝状,枝干和枝间的化学成分不同,称为枝晶偏析。

※成分过冷:过冷度是由于液相中的成分变化引起的,称为成分过冷。

※孪生:当晶体在切应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时,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和晶向相对另一部分作均匀的切变,这种变形方式称为孪生。

※Ac1:实际加热时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的最低温度。

※Ac3:实际加热时亚共析钢完全转变为奥氏体最低温度。

Accm:实际加热时过共析钢完全转变为奥氏体的最低温度。

※本质晶粒度:在(930±10℃)保温3-8h测定的晶粒的大小称为本质晶粒度。

△金属键:正离子和公有化自由电子靠静电的结合方式叫做金属键。

△晶格:人为地将阵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形成的空间格子。

△各向异性:在不同的方向测量其性能时,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

△晶胞:晶格中能够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

△晶面(向)指数:为了研究和表述不同晶面(晶向)的原子排列情况及其在空间的位向,形成的一种方法。

△晶体缺陷:在实际应用的金属材料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原子偏离规则排列的不完整性区域,这就是晶体缺陷。

△刃型位错:简单立方晶体中,某一原子面在晶体内部中断,这个原子平面中断处的边缘就是一个刃型位错。

螺型位错:由于位错线附近的原子是按螺旋形排列的,所以这种位错叫做螺型位错。

△晶界:晶体结构相同但位向不同的晶粒之间的界面称为晶界。

亚晶界:实际晶体中,晶粒内的原子排列并不是十分整齐的,彼此间存在极小的位向差,这些晶块之间的内界面称为亚晶界。

△共格界面:指界面上的原子同时位于两相晶格的结点上,为两种晶格所共有。

非共格界面:界面两边原子排列相差越大,则弹性畸变远大,这时相界的能量提高,当畸变能高至不能维持共格关系时,则成为非共格相界。

半共格界面:介于共格与非共格之间,界面上的两相原子部分地保持着对应关系。

凝固:金属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结晶潜热:结晶时从液相转变为固相放出的热量。

晶核:等于或大于临界尺寸的晶胚就是晶核。

△临界晶核:当晶胚的半径r长大到一定临界尺寸rk时,晶胚既可能消失,也可能长大为稳定的晶核,把半径为rk的晶胚称为临界晶核,rk称为临界晶核半径。

△相起伏(结构起伏):液态金属中,时聚时散,起伏不定,不断变化着的近程规则排列的原子团。

△形核率: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液相中形成的晶核数目。

△能量起伏:微区域内暂时偏离平衡能量的现象。

△均匀形核:在一定的过冷度下,液相中各个区域出现新相晶核的几率相同的形核方式,称为均匀形核。

△非均匀形核:新相优先出现于液相中的某些区域的形核方式。

△变质处理:在浇铸前往液态中加入形核剂,促进大量非均匀形核来细化晶粒的一种处理工艺。

正(负)温度梯度:液相中的温度随至界面距离的增加而提高(降低)的温度分布状况。细晶强化:由于晶粒细化导致晶体强度、硬度上升,塑性和韧性不下降的现象。

△缩松:铸件最后凝固的区域没有得到液态金属或合金的补缩形成分散和细小的缩孔。

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位于溶剂晶格的某些结点位置所形成的固溶体,称之为置换固溶体。△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不是占据溶剂晶格的正常结点位置,而是填入溶剂原子间的一些间

隙中的固溶体。

区域偏析:对于铸锭或铸件来说,造成大范围内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叫区域偏析。

△晶内偏析:一个晶粒内部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称为晶内偏析。

包晶偏析:由于包晶转变不能充分进行而产生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称为包晶偏析。

△比重偏析:由组成相与熔液之间密度的差别所引起的一种区域偏析。

不平衡结晶:先凝固与后凝固的晶体之间存在浓度梯度,造成各相内成分的不均匀,这种偏离平衡结晶条件的结晶,称为不平衡结晶。

△伪共晶:在不平衡结晶条件下,成分在共晶点附近的亚共晶或过共晶合金,也可得到全部共晶组织,称为伪共晶。

△固溶强化:在固溶体中,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

塑性变形:试样的变形只能部分恢复,而保留一部分残余变形,即塑性变形。

滑移带:当试样经适当塑性变形后,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则可在表面见到许多相互平行的线条,称之为滑移带。

滑移线:当滑移的晶面逸出晶体表面时,在滑移晶面与晶体表面的相交处,形成的滑移台阶即为滑移线。

滑移方向:晶体在滑移面上的滑移方向。

△滑移系:一个滑移面和此面上的一个滑移方向结合起来,就组成一个滑移系。

多滑移:两个或更多的滑移系上进行的滑移。

△回复:冷塑性变形的金属在加热时,在光学显微组织发生改变前所产生的某些亚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过程。

△热(冷)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上(下)的加工过程。

△再结晶温度:经过严重冷变形的金属,在约1h的保温时间内能够完成再结晶的温度。

△真实应力:拉伸试验时,变形力与当时实际截面积之比。

△弥散强化:当位错运动遇到第二相质点时,由于质点坚硬不变形且较大,位错只能绕过第二相而继续运动,从而增加了变形阻力,使基体得到强化作用。

△扩散:是物质中原子或分子的迁移现象,是物质传输的一种方式。

△马氏体转变:钢从高于临界温度的奥氏体状态,快速冷却,在较低温度下发生的无扩散型转变。

珠光体转变: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C-曲线鼻温至A1线之间较高温度范围内等温停留时发生的扩散型转变。

贝氏体转变:钢在珠光体转变温度下,马氏体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度范围内发生的奥氏体转变,又称中温转变。

△回火脆性:有些淬火钢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其冲击韧性显著下降的脆化现象叫做钢的回火脆性。

△扩散性相变:相变是依靠相变是依靠相界面的扩散移动而进行的。

起始晶粒度:奥氏体转变刚刚完成时,其晶粒边界刚刚相互接触是的奥氏体晶粒的大小称为起始晶粒度。

实际晶粒度:钢在某一具体的热处理和热加工条件下获得的晶粒度的大小称为实际晶粒度。回火:将淬火钢加热到低于临界点A1的某一温度,保温以后以适当的方式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正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适当温度,保温以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淬火是将钢加热至临界点Ac3或Ac1以上,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冷却得

到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退火是将钢加热至临界点Ac1以上或以下温度,保温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球化退火:使钢中的碳化物球化,获得粒状珠光体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到Ac3温度以上,保温足够的时间,使组织完成奥氏体化后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等温退火:将奥氏体化后的钢很快降至Ar1的温度等温,使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称为等温退火。

不完成退火:是将钢加热到Ac1-Ac3(亚共析钢)或Ac1-Acm(过共析钢)之间,保温后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扩散退火:它是将钢锭,铸件或锻胚加热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长时间保温,然后随炉缓慢冷却。

再结晶退火:是将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温适当时间,是变形晶粒重新转变为新的等轴晶粒,同时消除加工硬化和残余应力的热处理工艺。

贝氏体:过饱和的铁素体和渗碳体形成的机械混合物。

△化学热处理:将金属工件放入含有某种活性原子的化学介质中,通过加热使介质中的原子扩散、渗入工件一定深度的表层,改变其化学成分和组织并获得与心部不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组织应力:工件在冷却过程中,由于内外温差造成组织转变不同时,引起内外比体积的不同变化而产生的内应力。

△球化处理:将球化剂加入铁液的操作过程叫做球化处理。

沉淀强化:过饱和固溶体在室温放置或加热到某一温度保温,随着时间延长,其强度和硬度升高,塑性和韧性下降的现象叫做沉淀强化或时效硬化。

△沉淀硬化:金属在过饱和固溶体中溶质原子偏聚区和由之脱溶出微粒弥散分布于基体中而导致硬化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去应力处理:消除钢在冷加工或焊接后的残留应力的热处理工艺。

△临界淬火速度:过冷奥氏体在连续冷却的过程中不发生分解,而全部过冷至Ms以下发生马氏体转变的最小冷却速度。

△铝合金的变质处理:在浇铸前往铝合金液态中加入形核剂,促进大量非均匀形核来细化晶粒的一种处理工艺。

△晶间腐蚀:不锈钢在腐蚀介质作用下,在晶粒之间产生的一种腐蚀现象称为晶间腐蚀。△热硬性(红硬性):是指钢在较高温度下,仍能保持较高硬度的性能。

△材料的缺口敏感性:在某些材料上开键槽,打孔、洞时,其力学性能明显随之下降的现象叫材料的缺口敏感性。

△铸铁的断口敏感性:(尤其是铸铁)同一种铸铁液在同一次浇铸同一个不同厚度的铸件时,不同厚度的断面上的力学性能的差异叫做铸铁的断面敏感性。

△黄铜及特殊黄铜:Zn占第二位的铜合金叫黄铜。在Zn占第二位的黄铜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其力学性能,在加入第三种或三种以上的合金元素叫做特殊黄铜。

△C当量:把合金中其它合金元素的影响折合成C的作用叫做C当量。

固溶处理:(钢相当于淬火)把合金元素(在主要合金材料中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而下降)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保温一定的时间,然后快速冷却叫固溶处理。

△时效处理:(分自然时效和人工时效)经过固溶处理以后的合金,再将其加热到较低的温度,保温一定的时间,(室温)冷却,发现其性能,组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时效处理。

△时效:金属或合金在大气温度下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过饱和固溶体脱溶和晶格沉淀而使强度逐渐升高的现象。

△淬硬性:指钢淬火时硬化的能力。

△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对回火时发生软化的抵抗能力。

△贝氏体:过饱和的铁素体和渗碳体形成的机械混合物。

△热处理:通过加热、保温、冷却的方法改变钢的组织结构以获得工件所要求性能的一种热加工工艺。

△魏氏组织:先共析相沿过饱和母相的特定晶面析出,在母相中呈片状或针状特征分布的组织。

第二部分:简答题(4个x 10分=40分)

注:括号后为出现的年份,大写数字为金属学与热处理出现的大题、小写为材料科学基础。实际金属晶体中存在哪些晶体缺陷?它们对性能有什么影响?( 11’ / 06 )

答:(1)根据晶体缺陷的几何形态特征,可将它们分为以下三类:

①点缺陷:其特征是在三个方向上的尺寸都很小,相当于原子的尺寸,例如空位、间隙原子等。

②线缺陷:其特征是在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小,另一个方向上的尺寸相对很大。属于这一类的主要是位错。

③面缺陷:其特征是在一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小,另外两个方向上的尺寸相对很大,例如晶界、亚晶界等。

(2)对性能的影响:

①点缺陷:使屈服强度升高,电阻增大,体积膨胀。加速金属中的扩散过程。

②线缺陷:位错的存在,对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扩散及相变等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③面缺陷:由于晶界上存在晶格畸变,因而在室温下对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起着阻碍作用,在宏观上表现为使金属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和硬度。

说明纯金属的凝固过程及特征,如何才能获得具有细小晶粒的铸态组织?( 14 )

答:(1)纯金属的凝固过程:是在冷却曲线上的水平线段内发生的。它是异构不断形成晶核和晶核不断长大的过程。当温度降至结晶温度时,液态金属中某些部位的原子首先有规则的排列成细小的晶体,成为晶核,也称自发晶核。另外,某些外来的难溶质点也可充当晶核,形成非自发晶核,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形成的晶核不断长大,与此同时,又有新的晶核形成、长大,直至金属液相全部凝固。凝固结束后,各个晶核长成的晶粒彼此接触,液态金属完全消失,结晶成金属晶体。

(2)特征:过冷现象,结晶潜热。

(3)细化晶粒的方法:

①控制过冷度②变质处理③振动、搅动。

简述金属结晶形核过程的主要特点。( 02 )

答:(1)液态金属的结晶必须在过冷的液体中进行,液态金属的过冷度必须大于临界过冷度,晶胚尺寸必须大于临界晶核半径rk。

(2)rk值大小与晶核的表面能成正比,与过冷度成反比。

(3)均匀形核既需要结构起伏,也需要能量起伏。

(4)结晶必须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

(5)在工业生产中,液体金属的凝固总是以非均匀形核方式进行。

晶体大小对常温下金属的力学性能有何影响?为了获得细小的晶粒,在凝固过程中采用哪些工艺方法?并简述其原理。( 11’ / 11 / 08 / 06 / 04 / 03 )

答:⑴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常温下,金属的强度和硬度往往随着金属晶粒的变细小而增强,且塑性和韧性也比较好。⑵三种细化晶粒的方法及原理:

①控制过冷度:由于晶粒的大小取决于形核率和长大速度,而这两者都随过冷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形核率的增加大于长大速度的增加。因此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过冷度越大,晶粒越细小;

②变质处理:在浇注前往液态金属中加形核剂,促进大量的非均匀形核来细化晶粒;

③振动、搅动:一方面依靠从外面输入能量使晶核提前形成,另一方面使成长中的枝晶破碎,从而使晶核数目增加,细化晶粒。

纯金属铸锭的宏观组织通常由哪三个晶区组成?并简述每个晶区形成的原因及每个晶区的性能特点。( 15 / 13 / 04 )

答:(1)组成:表层细晶区、柱状晶区、中心等轴晶区

(2)形成原因及性能特点:

①表面细晶区:组织是很细小的等轴晶粒,形成原因是型壁形成很大的过冷。

性能特点:该区晶粒十分细小,组织致密,机械性能好,但是很薄,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②柱状晶区:组织是垂直于模壁的柱状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晶粒的择尤生长,外因:传热的方向性。内因:晶体生长的各向异性。

性能特点:组织致密,有方向性,但易形成杂质、气泡等脆弱界面。

③中心等轴晶区:组织是等轴晶,形成原因一方面是心部液态金属温度低,另一方面杂质原子在结晶时被排斥到结晶前沿分布中心形成晶核。

性能特点:性能好,各向同性,无明显脆弱界面,但易产生缩孔、缩松等缺陷。

简述影响置换固溶体中溶质固溶体的主要因素。(02)

答:(1)原子尺寸因素:尺寸差越小溶解度越大;

(2)电负性因素:在形成固溶体的情况下,溶解度随负电性差的减小而增大;

(3)电子浓度因素:电子浓度越小,越易形成无限固溶体;

(4)晶体结构因素:晶格类型相同溶解度较大;

(5)温度因素:温度越高,固溶度越大。

分析枝晶偏析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止措施。( 08 )

答:(1)产生的原因:固溶体不平衡结晶时,先结晶的部分高熔点组元较多,后结晶的部分低熔点组元含量较多,在晶粒内部存在着浓度差别,这种在一个晶粒内部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称为晶内偏析。由于固溶体晶体通常呈树枝状,枝干和枝晶的化学成分不同,所以又称为枝晶偏析。

(2)防止措施:工业上广泛应用均匀化退火的方法,即将铸件加热至低于固相线100~200℃的温度,进行较长时间保温,使偏析元素充分进行扩散,以达到成分均匀化的目的。

什么叫塑性?如何定量表示塑性的好坏?常用的试验方法有哪些?(11)

答:材料的塑性是指材料在断裂前的塑性变形量,通常用伸长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表示。常用的试验方法有拉伸试验、敦粗试验、扭转试验和杯突试验。

在铁碳合金中,渗碳体有哪些不同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形成温度范围和析出方式是有何不同?( 10 / 07 / 05 / 14 / 12)

答:(1)一次渗碳体:1148~1227℃从液相中析出呈规则的长条状

(2)共晶渗碳体:1148℃经共晶反应生成比较粗大,有时呈鱼骨状

(3)二次渗碳体:727~1148℃从γ相中析出沿奥氏体晶界呈网状分布

(4)共析渗碳体:727℃经共析反应生成与铁素体呈交替层片状

(5)三次渗碳体:727℃以下从α相中析出沿晶界呈小片状分布

简述滑移和孪生这两种塑性变形方式的主要区别。( 07 )

答:(1)滑移是晶体两部分发生相对滑动,不改变晶体位向,孪生是晶体一部分相对另一部分发生均匀切变,发生位向的改变,孪生面两侧原子呈镜面对称;

(2)滑移面上的原子移动的距离是原子间距的整数倍,而孪生方向移动的原子不是原子间距的整数倍;

(3)滑移是个缓慢的过程,孪生产生速度极快;

(4)滑移是在晶体内各晶粒内部产生不均匀,而孪生在整个孪生区内部都是均匀的切变。

金属材料强化方式有哪几种?试简述其强化机理。( 13 / 11’ / 03 / 04 )

答:(1)金属材料的强化方式主要有细晶强化、固溶强化、形变强化和第二相强化。

(2)强化机理:

①细晶强化:晶界对位错滑移的阻碍作用。

②固溶强化:融入固溶体中的原子造成晶格畸变,晶格畸变增大了位错运动的阻力,使塑性变形更加困难,从而使合金固溶体的强度与硬度增加。

③形变强化:由于位错密度增加导致位错运动困难,从而提高了材料的强度。

④第二相强化:第二相粒子对位错的阻碍作用。

什么叫固溶强化、加工硬化、弥散强化?简述其强化机理,并举例说明它们的应用。(14 / 06)答:(1) 固溶强化:随溶质原子含量的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机理:融入固溶体中的原子造成晶格畸变,晶格畸变增大了位错运动的阻力,使塑性变形更加困难,从而使合金固溶体的强度与硬度增加。

应用:固溶强化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低合金高强钢中加入Mn,利用的就是Mn对铁素体固溶强化作用;钛合金中加入Al 元素也是典型的固溶强化。

(2)加工硬化:随变形程度的增加,材料的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叫形变强化或加工硬化。

机理:由于位错密度增加导致位错运动困难,从而提高了材料的强度。

应用:工业上常用的冷拉、滚压和喷丸等工艺。

(3)弥散强化:当位错运动遇到第二相质点时,由于质点坚硬不变形且较大,位错只能绕过第二相而继续运动,从而增加了变形阻力,使基体得到强化作用。

机理:第二相粒子对位错的阻碍作用。

应用:烧结铝。

简述金属材料固溶强化的形成机理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06 )

答:固溶强化:随溶质原子含量的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1)形成机理:融入固溶体中的原子造成晶格畸变,晶格畸变增大了位错运动的阻力,使塑性变形更加困难,从而使合金固溶体的强度与硬度增加。

(2)对性能的影响:材料的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下降;比电阻增加,导电系数和电阻温度系数下降,抗腐蚀能力降低等。

简述位错与塑性、强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利用位错提高强度?(11)

答:位错:晶体中原子的排列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有规律错动的一种特殊结构组态。

晶体塑性变形的方式有滑移和孪晶,多数都以滑移方式进行。滑移的本质就是位错在滑移面上的运动,大量位错滑移的结果造成了晶体的宏观塑性变形。

位错滑移的结果造成了晶体的宏观塑性变形,使材料发生屈服,位错越容易滑移,强度越低,因此增加位错移动的阻力,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溶质原子造成晶格畸变还可以与位错相互作用形成柯氏气团,都增加位错移动的摩擦阻力,使强度提高。晶界、相界可以阻止位错的滑移,提高材料的强度。所以细化晶粒、第二相弥散分布可以提高强度。

冷变形会使金属材料内部形成哪些内应力?这些内应力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作用范围有多大?对金属材料的性能有何影响?( 11 / 08 / 06 / 03 / 13 )

答:三种内应力:

(1)宏观内应力(第一类内应力):是由于金属工件或材料各部分的不均匀变形引起的,它是整个范围处于平衡的力,当一部分力去除后会产生整体变形;

(2)微观内应力(第二类内应力):是金属冷塑性变形后,由于晶粒或亚晶粒变形不均匀而引起的,它是在晶粒或亚晶粒范围内处于平衡的力,此应力在局部可产生很大的值,在不大的外力下就会产生显微裂纹,进而导致断裂;

(3)点阵畸变内应力(第三类内应力):塑性变形使金属内部产生大量的位错和空位,使点阵中的一部分原子偏离平衡位置,造成点阵畸变。这种点阵畸变所产生的内应力的作用范围最小,只在晶界、滑移面等附近不多的原子群范围内维持平衡。它使金属的硬度、强度升高,而塑性、耐腐蚀性下降。

当把粗钢丝冷拉成细钢丝时,常常需要经过多次拉拔才能完成,并且还需要进行多次中间退火,试说明其原因。是否可以用这些钢丝组成的钢丝绳吊装高温工件,为什么?( 14 / 13 / 05 )

答:(1)当把粗钢丝拉成细钢丝时,随着变形量的增大,晶粒位错越多,其变形抗力和自身塑性越差。当退火以后,达到再结晶温度以上,金属内部织构重新排列,再次回到低抗力状态,以便继续下一次加工。

(2)不可以。冷拉钢丝绳是利用加工硬化效应提高其强度的,在这种状态下的钢丝中晶体缺陷密度增大,强度增加,处于加工硬化状态。在经过多次退火后,冷拉钢丝的加工硬化效果将消失,强度下降,吊装高温工件时,钢丝将被拉长,发生塑性变形,横截面积减小,强度将比保温前低,会发生断裂。

用一根冷拉钢丝绳吊装一大型工件进入热处理炉,并随工件一起加热到1000℃保温,当出炉后再次吊装工件时,钢丝绳发生断裂,试分析其原因。( 10 )

答:冷拉钢丝绳是利用加工硬化效应提高其强度的,在这种状态下的钢丝中晶体缺陷密度增大,强度增加,处于加工硬化状态。在1000℃时保温,钢丝将发生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过程,组织和结构恢复到软化状态。在这一系列变化中,冷拉钢丝的加工硬化效果将消失,强度下降,在再次起吊时,钢丝将被拉长,发生塑性变形,横截面积减小,强度将比保温前低,所以发生断裂。

冷加工和热加工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当把纯镁(熔点649℃)铸锭和纯铅(熔点327.5℃)铸锭分别经多次轧制成薄板时,需不需要进行中间退火?为什么?( 11’ / 09 / 05 / 12 )

答:冷加工和热加工的主要区别是加工温度。冷加工是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加工,产生加工硬化。热加工是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加工,使金属材料发生动态的回复和再结晶,不产生加工硬化。由T再=(0.35~0.4)Tm可知,镁加工属于冷加工,需要进行中间退火,消除工件加工硬化,改善塑性,便于实施后继工序;而铅属于热加工,不需要进行中间退火。

简述热加工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02 )

答:(1)改善铸锭组织:使不能进行压力加工的金属在高温下进行加工,改善组织缺陷,增加致密度,细化粗大柱状晶,并得到成分较均匀的组织,使材料力学性能有明显提高。(2)形成纤维组织,使钢的力学性能呈各向异性,沿着流线的方向比沿垂直于流线方向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以塑性,韧性指标最为显著。

塑性变形对金属材料的组织和性能有何影响?加工硬化产生的机理是什么?( 10 / 05 / 07 / 15 / 10 / 09 / 07 )

答:(1)对组织:

①在晶粒内出现滑移带、孪晶;

②晶粒伸长,出现纤维组织;

③亚结构细化,出现胞状亚结构或形变亚结构;

④晶粒出现择尤取向,形成形变织构。

(2)对性能:

①加工硬化: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增加,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即为加工硬化。

②对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提高比电阻,导电系数和电阻温度系数下降,抗腐蚀能力降低等。

③残余应力的影响:金属在塑性变形时,外力所做的功大部分转化为热能,但有一部分保留在金属内部,形成残余应力和点阵畸变。

(3)加工硬化的机理:由于位错密度增加导致位错运动困难,从而提高了材料的强度。

如果随后逐渐进行加热,其组织和性能又有什么变化?(15)

答:组织上,随温度的升高,晶粒内部开始出现新的小晶粒,随时间延长,新晶粒不断出现并长大,随时间继续增加,新晶粒逐步相互吞并并长大。回复与再结晶过程及晶粒长大过程中,位错密度会下降。回复阶段,强度,硬度略有下降,再结晶阶段,强度,硬度大大降低,塑性提高。

加工硬化现象在金属材料生产过程中有什么实际意义?(09)

答:①广泛用来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

②加工硬化也是某些工件或半成品能够加工成形的重要因素。

③加工硬化还可提高零件或构件在使用过程的安全性。

分析多晶体塑性变形的过程,并以此解释为什么在室温下金属的晶粒越细小,强度越高、塑性和韧性越好。(14 / 02)(教材)

答:多晶体塑性变形的过程:①多晶体中由于各晶粒的位向不同、滑移系取向不同,只有那些位向有利的晶粒,取向因子最大的滑移系,最先开始进行塑性变形。②由于位向最有利的晶粒已经开始塑性变形,这就意味着它的滑移面上的位错源已经开动,于是位错会在其晶界处受阻,形成位错的平面塞积群。③位错平面塞积群在其前沿附近区域造成很大的应力集中,随着外加载荷的增加,应力集中也随之增加。这一应力集中值与外力相叠加,使相邻晶粒某些滑移系上的分切应力达到临界切应力值,于是位错源开动,开始塑性变形。但相邻晶粒必须与先变形的晶粒保持变形协调性。

由Hall-Petch公式σS =σ0 + kd-1/2可知,晶粒的平均直径d越小,材料的屈服强度σS越高。晶粒越细小,晶粒内部和晶界附近的应变度差越小变形越均匀,因应力集中引起的开裂的机会也越小,塑性越好。晶粒越细小,应力集中越小,不易产生裂纹,晶界越多,易使裂纹扩展方向发生变化,裂纹不易传播,所以韧性越好。

试比较贝氏体转变与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的异同。(10)(教材)

答:(1)珠光体转变在高温区域,贝氏体转变在中温区域,而马氏体转变在低温区域。

(2)珠光体转变时无共格无切变性,贝氏体和贝氏体转变时有共格切变性。

(3)珠光体转变时铁、碳原子均可扩散,贝氏体转变时碳原子可扩散,铁原子不可扩散,马氏体转变时铁、碳原子均不可扩散。

(4)珠光体可以完全转变,贝氏体有的可以完全转变,有的不可以完全转变,马氏体不可能完全转变。

(5)珠光体的转变产物是珠光体,贝氏体的转变产物有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马氏体的转变产物最典型的两种是板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

(6)马氏体的转变产物的硬度比较低,贝氏体的转变产物的硬度一般,但是马氏体的转变产物的硬度比较高。

(7)珠光体转变中的合金元素通过扩散重新分布,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中的合金元素均不扩散。

比较上、下贝氏体的形成条件、组织特征及性能。(09)(教材)

答:(1)形成条件:在贝氏体较高温度范围内(600~350℃)形成上贝氏体;

较低温度范围内(350℃~Ms)形成下贝氏体。

(2)组织特征:上贝氏体由许多板条铁素体和在相邻铁素体条间的渗碳体组成,呈羽毛状;

下贝氏体组织也是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呈针叶状。

(3)性能特点:上贝氏体不但硬度低,而冲击韧度也显著降低。

下贝氏体不但强度高,而且韧性也很好,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比较下贝氏体与高碳马氏体的主要不同点。( 11 ) (教材)

答:(1)显微组织特征不同,下贝氏体为黑针状或竹叶状,高碳马氏体为片状;

(2)亚结构不同,下贝氏体亚结构为位错,高碳马氏体的亚结构为孪晶;

(3)性能特点不同,下贝氏体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高碳马氏体强度硬度高,塑性和韧性差;

(4)相变特点不同,下贝氏体为半扩散型相变,高碳马氏体非扩散型相变;

(5)下贝氏体为复相组织,高碳马氏体为单相组织。

回火马氏体和下贝氏体的组织结构有何主要区别?共析钢要得到这两组织需要采用什么热处理工艺?( 07 / 13 / 11 )

答:(1)区别:回火马氏体与下贝氏体的显微组织是不同的。高碳马氏体为片状,先形成的马氏体贯穿整个奥氏体,较粗的针状,后形成的马氏体越来越细,细针状分布在周围,高碳马氏体是单相组织。下贝氏体为竹叶状,颗粒状碳化物分布在铁素体内,是复相组织。(2)热处理工艺:回火马氏体:淬火+低温回火;下贝氏体:加热到Ac1线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后,在350℃等温淬火。

简述马氏体转变的热力学及晶体学特点。(07/03)

答:(1)热力学条件:

①过冷奥氏体的冷却速度必须大于临界冷却速度,以避免发生奥氏体向珠光体和贝氏体转变。②过冷奥氏体必须深度过冷到一定温度Ms点以下才能开始发生马氏体转变。

(2)晶体学特点:

①无扩散性②切变性③共格性④具有一定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⑤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⑥可逆性

淬火钢回火时,主要发生哪些转变?(08/03)

答:(1)马氏体中碳的偏聚

(2)马氏体分解

(3)残余奥氏体的转变

(4)碳化物的转变

(5)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α相回复、再结晶。

简述钢中马氏体的性能特点和主要的强化机制。(02)

答:马氏体具有高强度、高硬度。原因主要是碳原子的固溶强化、相变强化、时效强化。

(1)固溶强化:间隙原子碳处于ɑ相晶格的扁八面体间隙中,造成晶格的正方畸变并形成一个应力场。该应力场与位错发生强烈的交互作用,从而提高马氏体强度。

(2)相变强化:马氏体转变时在晶体内造成密度很高的晶格缺陷,无论是板条马氏体的高密度位错还是片状马氏体的孪晶都阻碍位错,从而使马氏体强化。

(3)时效强化:马氏体形成以后,碳及合金元素的原子向位错或其他晶体缺陷处扩散偏聚或析出,钉扎位错,使位错难以运动,从而造成马氏体强化。

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主要取决于它的亚结构,位错马氏体比孪晶马氏体韧性好得多。

如何区分20钢、60钢和T12钢和白口铸铁四种钢材。( 14 / 13 )

答:方法一:硬度测试。

由于铁碳合金的硬度随含碳量的增加而升高。故硬度值大小顺序是:白口铸铁(>2.11%C)>T12(1.2%C)>60钢(0.6%C)>20钢(0.2%C)。

方法二:分别制备四种材料的金相试样,在金相显微镜下进行显微组织观察。

亚共析钢组织为(F+P),且亚共析钢中随含碳量增加铁素体减少,珠光体增多;过共析钢组织为(P+Fe3C II),且当Wc>0.9%时,Fe3C II沿晶界呈网状分布;白口铸铁的组织中有莱氏体。所以,组织为(F+P)而铁素体少的为20钢,珠光体多的为60钢;组织中有Fe3C II组织沿晶界呈网状分布的为T12钢,有莱氏体组织存在的是白口铸铁。

45钢采用正火和调质处理工艺均能达到220~250HB的硬度,试比较两种热处理工艺的组织和性能差别。( 15 / 09 / 13 )

答: 45钢采用正火,其组织为铁素体+细片状珠光体。采用调质,其组织为回火索氏体。铁素体是柔软相,会降低钢的强度。45钢正火后的组织中的铁素体沿珠光体的晶界呈片状分布,珠光体是铁素体与渗碳体呈交替层片状。而回火索氏体是细小的粒状渗碳体弥散地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由于粒状渗碳体比片状渗碳体阻碍裂纹的发展有利。即两者硬度相近,采用调质处理45钢的强度、塑性、韧性要优于采用正火处理的45钢。

生产中为了提高亚共析钢的强度,常用的方法是提高亚共析钢中珠光体的含量,问应该采用什么热处理工艺?(15 ) (教材)

答:应该采用正火工艺。

原因:亚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会析出先共析铁素体,冷却速度越慢,先共析铁素体的含量越多,从而导致珠光体的含量变少,降低亚共析钢的硬度和强度。而正火工艺的实质就是完全奥氏体化加上伪共析转变,可以通过增大冷却速度降低先共析铁素体的含量,使亚共析成分的钢转变成共析组织,即增加了珠光体的含量,从而可以提高亚共析钢的强度和硬度。

滚齿机上的螺栓,本应用45钢制造,但错用了T10钢,其退火、淬火都沿用了45钢的工艺,问45钢的预备热处理和最终热处理?T10钢经这两步将得到什么组织和性能?(本科)答:用45钢制造螺栓,其预备热处理为退火或正火,最终热处理是调质处理(淬火+高温回火),T10钢沿用这两步热处理后将得到粗大马氏体+大量残余奥氏体,因此强度韧性均较差。

滚齿机上的螺栓,本应用45钢制造,但错用了T12钢,其退火、淬火都沿用了45钢的工艺,问此时将得到什么组织和性能?( 14 ) (教材)

答:45钢:完全退火+淬火(Ac3以上20~30℃)+高温回火;

T12钢:球化退火+淬火(Ac1以上30~50℃)+低温回火;

(1)若T12钢用了完全退火工艺:消除不了网状二次渗碳体,会导致强度降低;

(2)若T12钢加热到Ac3以上,马氏体粗大,残留奥氏体增加,降低钢的硬度,耐磨性和韧性,增大变形和开裂的倾向;

(3)若T12钢用了高温回火,得到回火索氏体。

所以最终的组织:回火索氏体+残留奥氏体+网状二次渗碳体。

有一T14钢制造的锉刀,采用的热处理工艺为:920℃退火+780℃淬火+200℃回火,但在淬火时发现锉刀产生了裂纹,试分析其原因。( 11 / 08 / 06 )

答:T14钢的C%=1.4%,是过共析钢,若加热到920℃会在晶界析出网状二次渗碳体且晶粒变得粗大,机加工易沿网状二次渗碳体形成裂纹。在随后的淬火加热时,网状二次渗碳体并未完全消除,淬火后极大的淬火应力使其在硬脆的二次渗碳体处开裂,其中晶粒粗大也是产生淬火应力的原因之一。故在淬火时锉刀产生裂纹。

45钢和40Cr钢,哪个钢种的淬透性更好?为什么?( 11 / 10 / 06 )

答:40Cr钢的淬透性更好。钢的淬透性是表征材料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的特性。只有淬火时冷却速度大于临界冷却速度时,工件才能获得马氏体,所以临界冷却速度越低,越容易获得马氏体,淬透性越好。Cr的加入使C曲线右移,过冷奥氏体更加稳定,临界淬火速度变小,在一定条件下更容易获得马氏体,淬透层深度变深,淬透性更好。

T8钢经淬火后得到什么组织?经退火后得到什么组织?T8钢淬火后分别在200℃、400℃、600℃回火又得到什么组织?( 03 )

(1)T8钢经淬火后组织是: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碳化物。

(2)经退火后组织是:珠光体+残余奥氏体+碳化物。

(3)淬火后经200°温度回火后的组织是:回火马氏体+碳化物。

淬火后经400°温度回火后的组织是:回火托氏体+碳化物。

淬火后经600°温度回火后的组织是:回火索氏体+碳化物。

对共析钢要得到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回火马氏体、回火托氏体、回火索氏体分别需采用什么热处理工艺?(04)

答:(1)珠光体:正火。加热至A1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冷却至A1~550℃之间等温停留一段时间,直到珠光体转化完成,空冷。

(2)索氏体:正火。加热至A1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冷却至650~600℃之间等温停留一段时间,直到索氏体转化完成,空冷。

(3)托氏体:正火。加热至A1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冷却至600~550℃之间等温停留一段时间,直到索氏体转化完成,空冷。

(4)回火马氏体:淬火+低温回火。

(5)回火托氏体:淬火+中温回火。

(6)回火索氏体:淬火+高温回火。

T8钢要得到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和回火索氏体,请分别制定热处理工艺。(09)

答:珠光体:正火。加热至A3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空冷;

贝氏体:加热至A3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冷却至贝氏体区等温停留一段时间,直到贝氏体转化完成,空冷;

马氏体:淬火。加热至A3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冷却。

回火索氏体:淬火+高温回火。

为了提高过共析钢的强韧性,希望淬火时控制马氏体使其具有较低的碳的质量分数,并希望有部分板条马氏体,试问如何进行热处理才能达到上述目的?(10)

答:在200℃以上的较低温度下快速、短时间加热淬火,这时过共析钢中保留了较多的未溶碳化物,降低了马氏体中的含碳量,也可以获得较多的板条马氏体。

影响Ms点的因素较多,试说出三个影响并加以论述。(08)

答:⑴化学成分的影响:奥氏体的化学成分对马氏体转变点的影响十分显著。

①含碳量的影响:由于含碳量的升高,奥氏体中的碳的溶解度升高,则Ms点越低。

②合金元素的影响:溶入奥氏体中的合金元素对马氏体形态也产生重要影响。如Cr、Mo、Mn、Ni能降低Ms点,Al和Co能升高Ms点。

⑵形变与应力的影响:过冷奥氏体冷却到Ms以上,Md以下,塑性变形中诱发马氏体转变。原因是形变过程的机械驱动力加上化学驱动力刚好等于驱动力,因此使马氏体转变点升高。

⑶奥氏体化条件的影响: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对马氏体转变点Ms的影响较为复杂。

⑷淬火速度的影响:高速淬火,冷却速度越快,马氏体转变点Ms升高。

⑸磁场的影响:外加磁场时,奥氏体与马氏体两相平衡温度To升高,从而使得马氏体转变点Ms升高。

如何选择钢的淬火加热温度?简述淬火加热温度对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02)

答:(1)淬火加热温度的选择应以得到均匀细小的奥氏体晶粒为原则,以便淬火后获得细小的马氏体组织。淬火温度主要是根据钢的临界点确定,亚共析钢通常加热至Ac3以上30~50℃,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加热至Ac1以上30~50℃

(2)对于亚共析钢如果淬火温度高了,奥氏体晶粒就会粗大,淬火后严重影响和降低塑性和韧性,如果淬火温度低了,奥氏体化就会不完全,淬火后会有铁素体,导致淬火硬度不够,强度降低。

对于共析钢和过共析钢,淬火温度高了,同样奥氏体晶粒就会粗大,同时碳化物溶入奥氏体过多,淬火后容易变形开裂,同时严重降低硬度和强度,如果温度低了,碳化物溶入奥氏体过少,大部分碳化物保留下来,淬火后也容易变形开裂,奥氏体化后奥氏体含碳量过低,导致淬不上火,导致淬火后马氏体硬度不够,强度降低。

试述影响碳钢强度的因素及提高强度的途径。(03)

答: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其化学成分,内部组织结构、夹杂物和表层组织结构以及应力状态等有关。

提高碳钢强度主要从三方面考虑:

⑴合金化:①固溶强化②晶界强化③第二相强化

⑵热处理:可通过淬火加回火,或正火的热处理方式提高珠光体的含量,从而提高碳钢的强度。

⑶细晶强化:通过提高含碳量,加入含有抑制剂等方法来细化晶粒使碳钢中晶粒的数目增加,可以提高碳钢的强度。

用9SiCr钢制成圆板牙,其工艺路线为:铸造——球化退火——机械加工——淬火——低温回火——磨平面——开槽开口。试分析:①球化退火、淬火及回火的目的;②球化退火、淬火及回火的大致工艺。(08)

答:①球化退火是为了消除锻造应力,获得球状珠光体和碳化物,降低硬度以利于切削加工并为淬火做好组织准备,减少淬火时的变形与开裂。

淬火及回火是为了获得回火马氏体,保证热处理后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

②球化退火工艺:加热温度790℃—810℃,等温温度700℃—720℃。

淬火工艺:加热温度850—870℃(油淬)

回火工艺:160—180℃

下列工艺路线是否合理?如不合理请写出正确的工艺路线。

⑴渗碳零件:锻——调质——精加工——半精加工——渗碳——淬火

⑵高频表面感应加热淬火零件,使用退火原料:下料——粗加工——高频淬火、回火——半精加工——精加工(07)

答:锻——球化退火——半精加工——精加工——渗碳——调质

下料——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高频淬火、回火

试叙述铸铁不同阶段石墨化程度对其最终组织的影响。( 04 )

以碳钢为对象,简单说明金属的碳、磷、硫三种化学成分对塑性的影响?(12)

答:(1)碳:碳的含量直接影响钢的性能,当碳含量高时,钢的硬度和强度增加,但是其熔点、塑性和延展性降低,使钢难于加工。

(2)硫:为有害元素,有强烈的偏析作用,使机械性能、焊接性能下降,硫主要以硫化亚铁存在于钢中,它使钢在压力加工时容易开裂,降低了塑性。

(3)磷:为有害元素,含量的增加可提高强度,塑性及韧性显著下降。有强烈的偏析作用,引起冷脆性,焊接性下降,但可提高耐磨性及耐腐蚀性。

说明石墨的形状、大小、数量和分布以及基体组织对铸铁性能的影响。(03)(教材)

答:基体组织有铁素体,珠光体,铁素体+珠光体。

①含碳量越多,石墨越粗大,其力学性能越低。

②石墨分布越均匀,力学性能越好。

③石墨数量越少,力学性能越好。

④石墨从片状向蠕虫状到球状的转变的过程,力学性能逐渐提高。

⑤当基体组织中铁素体的数量越多,分布越均匀,其综合力学性能就越好。反之,其力学性能就越差。

为什么铸铁焊接时一定要预热?为保证焊接点塑性为什么焊后必须完全退火?(10)(教材)答:(1)一般情况焊接时合金和碳含量越高,可焊性越差,焊接时预热可以减少应力和白口的产生导致焊缝开裂。

(2)完全退火可以细化晶粒,均匀组织,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

从相图的角度分析,变形铝合金与铸造铝合金有何差别?( 08 )

答:凡位于相图上D`成分以左的合金,在加热至高温时能形成单相α固溶体,塑性好,适用于压力加工,称为变形铝合金;凡位于D`成分以右的合金,因含有共晶组织,合金塑性

较差,不宜压力加工,但熔点低,流动性好,适用于铸造,称为铸造铝合金。

分析和比较低碳钢和中碳钢产生焊接冷裂纹的倾向。在实际焊接中可以采用哪些措施来避免冷裂纹产生?(12)

答:中碳钢更易产生焊接冷裂纹。

在防止焊接冷裂方面,马氏体转变点 Ms 和Mf 对焊接过程形成冷裂纹的敏感性影响很大, Ms 点高的钢,在较高的温度下可以形成板条状马氏体,产生“自回火”现象,转变过程产生的内应力可以局部消除。此外焊接过程所吸收的氢可以扩散逸出一部分,从而可以减少形成氢裂的可能性。而中碳钢与低碳钢相比,由于其碳含量较高,使得马氏体开始转变的温度 Ms 点较低,因而更易产生冷裂。同时,低碳钢含碳量较低,使 C 曲线左移,过冷奥氏体不稳定,临界淬火速度高,因而焊接冷却时不易形成马氏体;另一方面,即使形成低碳马氏体,因其强韧性好,焊接冷裂纹的敏感性也不大。在实际的焊接中,对于中碳钢,焊接冷却时容易得到强硬的马氏体组织,必须采取充分预热、缓冷等措施,以防止片状马氏体的形成。焊后应缓冷,尽量采用多层焊,必要时焊后立即进行热处理以降低形成焊接冷裂纹的倾向。

ZL102合金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对其进行变质处理有什么作用?(10)

答:(1)ZL102合金中的主要成分是铝和硅。

(2)变质处理是在浇注前往液态金属中加入形核剂,促进形成大量的非均匀晶核来细化晶粒。在ZL102铸造铝合金中加入B 、Zr 、Ti 等变质剂后晶粒细化。

提高奥氏体不锈钢耐蚀性的途径及工艺措施有哪些?(07)

答:(1)途径:①降低钢中含碳量

②加入Ti 、Nb 等能形成稳定碳化物(TiC 或NbC )元素,避免在晶界上沉淀出Cr 碳化物亦可有效防止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

③改变钢的化学成分,使组织中铁素体的体积分数达5%~20%,从而形成铁素体和奥氏体双相组织,亦能防止晶间腐蚀。

(2)工艺:①固溶处理;②稳定化处理;③去应力处理。

分析钢的渗碳通常在奥氏体区(930~950℃)进行,而且时间较长的原因。(11)

答:虽然碳原子在α-Fe 比γ-Fe 中扩散系数大,但钢的渗碳通常在奥氏体区进行,因为可以获得较大的渗层深度。因为:①根据,??

? ??-=RT Q D D ex p 0,温度(T )越高,扩散系数(D )越大,扩散速度越快,温度越高原子热振动越激烈,原子被激活而进行迁移的几率越大,扩散速度越快;②温度高,奥氏体的溶碳能力大,1148℃时最大值可达 2.11%,远比铁素体(727℃,0.0218%)大,③钢表面碳浓度高,浓度梯度大,扩散速度越快;④时间要足够长,只有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造成碳原子的宏观迁移。

第三部分:补充

此外,根据教材课后重要习题、重大本科期中、期末考试题频率较高的大题也作了摘抄与参考答案。

何谓调质处理?回火索氏体比正火索氏体的力学性能为何较优越?(教材)

答:调质处理:将淬火和随后的高温回火称为调质处理。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既有较高的强度、硬度,又有良好的塑性及冲击塑性的综合力学性能。

性能比较:在相同硬度条件下,回火索氏体和正火索氏体抗拉强度相近,但回火索氏体的屈服强度、塑性、韧性等性能都优于正火索氏体。

获得粒状珠光体的方法有哪些?(教材)

答:(1)由过冷奥氏体直接分解得到;

(2)由片状珠光体直接球化而成;

(3)由淬火组织回火形成。

试述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的选择原则,为什么过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不超过ACcm线?(教材)

答:淬火加热温度的选择应以得到均匀细小的奥氏体晶粒为原则,以便淬火后获得细小的马氏体组织。

亚共析钢通常加热到Ac3以上30-50℃,因为若在Ac1-Ac3之间,淬火组织中除马氏体外,还有少量铁素体,使钢的强度和硬度降低;若温度过高,会造成奥氏体晶粒粗大,淬火后得到粗大的马氏体。

共析钢与过共析钢通常加热到Ac1以上30-50℃,以得到细小的奥氏体晶粒和保留少量渗碳体质点,使钢具有更高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塑性和韧性。若温度超过ACcm,碳化物将全部溶于奥氏体中,使奥氏体中的含碳量增加,降低钢的Ms和Mf点,淬火后残留奥氏体增多,会降低钢的硬度和耐磨性;淬火温度过高,奥氏体晶粒粗化,含碳量又高,淬火后易得到含有显微裂纹的粗片马氏体,使钢的脆性增大,此外,温度过高易发生氧化脱碳,也增大钢件变形和开裂倾向。

为什么金属结晶的必须过冷?(教材)

答:只有当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的时候,才能获得结晶过程所需要的驱动力,即△T→△G。

什么是钢的回火脆性,分哪两类,如何防止?(教材)

答:有些钢在一定的温度区间内回火时,冲击韧性明显下降的脆化现象叫回火脆性。

第一类回火脆性(低温回火脆性):钢在250~400℃温度范围内出现的回火脆性;

防止:避免在脆化温度内回火。

第二类回火脆性(高温回火脆性):钢在450~650℃温度范围内出现的回火脆性;

防止:回火后快冷、加入Mo、W等合金元素阻碍杂质元素在晶界上偏聚、选择含杂质元素极

少的优质钢材以及采用形变热处理等方法。

晶体与非晶体在结构和性能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结构上:主要在于内部的原子排列情况。晶体中,原子按一定的规律周期性地重复排列着;而非晶体,其内部原子则是散乱分布着,至多有些局部的短程规律排列。

性能上:晶体具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或凝固点。

另外,单晶体各向异性,多晶体与非晶体各向同性。

淬火马氏体分为哪两类,组织性能各有何特点?

答:板条状马氏体,显微组织成板条状,位错多,也叫位错马氏体;

片状马氏体,亚结构主要为孪晶,也叫孪晶马氏体。

什么是钢的TTT曲线及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有何用途?

答:TTT曲线也叫C曲线,即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

钢的临界冷却速度:过冷奥氏体在连续冷却过程中转变为某种组织的最大或最小冷却速度。作用:根据他制定冷却方法,估算淬火后钢件的组织与性能。

钢中加入合金元素的主要目的与作用是什么?

答:改善钢的各种性能。在热力学上,扩大或缩小奥氏体区域;力学上,使C曲线向左或向右移动。除钴和铝(2.5%以上)外,合金元素使c曲线右移;还可以增加淬透性,细化晶粒,改善钢的力学性能,物理化学性能,机械性能等。

加热到AC1温度以上的钢在冷却过程中随冷却速度的不同将会得到哪些组织,这些组织的力学性能有何差异?

答:钢在奥氏体状态冷却时,由于冷却速度的不同,将分别转变为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等组织。上贝氏体硬度低,冲击韧性低;下贝氏体强度高,韧性好,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马氏体具有高强度,高硬度;粒状珠光体强度高,韧性好,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片状珠光体随片间距的减小,塑性,强度,硬度提高。

淬火钢在回火时,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将会得到哪些组织,性能有何变化?

答:低温回火(150-250℃),得到回火马氏体,与淬火马氏体相比,回火马氏体具有更高的强度,硬度,耐磨性,适当提高了韧性;

中温回火(350-500℃)回火托氏体,此时,工件的淬火应力基本消失,刚具有高的弹性极限,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高温回火(500-650℃)回火索氏体,也叫调质,此时,刚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

热处理的主要缺陷有哪些,如何防止?

答:淬火加热缺陷:

1.过热:轻微过热用延长回火时间不久,重度过热细晶粒退火后重新淬火。

2.过烧:无法补救。它们俩可以控制加热温度防止。

3.氧化:采用脱氧良好的盐浴加热或可控气氛加热可有效防止。

4. 脱碳:往炉内加无水分的木炭,用铸铁覆盖表面,涂硼酸。根本办法:真空或可控气氛加热。

回火缺陷:

回火脆性:

1.第一类回火脆性(低温回火脆性):避免在脆化温度范围内回火。

2.第二类回火脆性(高温回火脆性、可逆回火脆性):a:再次高温回火并快冷;b:在钢中加入Mo、W等合金元素阻碍杂质元素在晶界上偏聚;c:选择含杂质元素极少的优质钢材以及采用形变热处理等方法。

渗碳钢、调制钢、弹簧钢、工具钢、轴承钢、高速钢的热处理工艺及特点。

答:渗碳钢:渗碳后进行淬火和低温回火;高硬度的表层及强而韧的心部

调质钢:经过预备热处理后淬火加高温回火;有很高的强度和良好的韧性和塑性

弹簧钢:热成形弹簧:淬火加中温回火、冷成形弹簧:去应力退火;有高的抗拉强度、弹性极限、高的疲劳强度、有一定的淬透性、不易脱碳、表面质量好

工具钢:淬火加低温回火或高温回火;足够高的硬度、良好的耐磨性、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轴承钢:首先球化退火,然后淬火和低温回火;很高的强度与硬度、很高的接触疲劳强度、很高的耐磨性

高速钢:锻造,等温退火,成形后淬火、回火;具有很高的热硬性

热处理的4种基本工艺是什么,各自的目的是什么?

答: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1) 退火:将钢加热到临界点 Ac1 以上或以下温度,保温以后随炉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目的: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及组织;细化晶粒;调整硬度,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改善钢的成形及切削加工性能,为淬火做好组织准备。

2) 正火:将钢加热到 Ac3(或 Acm)以上适当温度,保温以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目的: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消除热加工缺陷;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碳化物,便于球化退火;提高普通结构零件的力学性能。

3) 淬火:将钢加热到临界点 Ac3 或 Ac1 以上一定温度,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冷却得到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目的:提高工具、渗碳零件和其它高强度耐磨机器零件等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

4) 回火:将淬火钢在 A1 以下温度加热,使其转变为稳定的回火组织,并以适当方式冷却到室温的工艺过程。

目的:减少或消除淬火应力,保持相变的组织转变,提高钢的塑形和韧性,获得硬度强度塑形和韧性的适当结合。

比较回火索氏体与索氏体的主要异同点。

答:(1)相同点:都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的机械混合物。

(2)不同点:①渗碳体的形态不同,回火索氏体的渗碳体的形态为颗粒状,索氏体的渗碳体的形态为片状;②来源不同,回火索氏体是淬火马氏体分解得到的,索氏体是奥氏体直接分解得到的;③性能特点不同,回火索氏体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索氏体的抗拉强度高;韧性比回火索氏体低。

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的特征、性能特点是什么?

答:片状P体,片层间距越小,强度越高,塑性、韧性也越好;粒状P体,Fe3C颗粒越细小,分布越均匀,合金的强度越高。第二相的数量越多,对塑性的危害越大;片状与粒状相比,片状强度高,塑性、韧性差;上贝氏体为羽毛状,亚结构为位错,韧性差;下贝氏体为黑针状或竹叶状,亚结构为位错,位错密度高于上贝氏体,综合机械性能好;低碳马氏体为板条状,亚结构为位错,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高碳马氏体为片状,亚结构为孪晶,强度硬度高,塑性和韧性差。

试比较索氏体和回火索氏体、托氏体和回火托氏体、马氏体和回火马氏体之间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性能上的主要区别。

答:(1)索氏体S是冷奥氏体大约在600℃~650℃等温保温,转变形成。索氏体是片状铁素体与片状Fe3C以层片相间混合形成。索氏体是固溶体,具有较好的ζb、HB、δ、αk。

回火索氏体是淬火马氏体在550~650℃高温回火后形成。回火索氏体是颗粒状铁素体与球状Fe3C的机械混合物。回火索氏体比索氏体冲击韧性高一倍,ζb、HB、δ基本一致。

(2)托氏体与回火托氏体的比较与上同。

(3)马氏体M是过冷奥氏体在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条件下形成。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形成的过饱和固溶体。碳含量提高,马氏体硬度提高,塑性下降。高碳马氏体呈片状,低碳马氏体呈板条状。回火马氏体是淬火马氏体在100~250℃回火后获得;回火马氏体是ε-Fe2.4C 与马氏体的共格体,其形态和性能与马氏体基本一致。

何谓钢的热脆性?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防止?

答:由Fe+FeS为低熔点共晶体,熔点989℃,熔化开裂称热脆。含氧更高时(Fe+FeS+FeO)熔点更低的共晶体。脱硫防止,使钢中<0.04%。

何谓钢的热脆性?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防止?

答:由Fe+FeS为低熔点共晶体,熔点989℃,熔化开裂称热脆。含氧更高时(Fe+FeS+FeO)熔点更低的共晶体。脱硫防止,使钢中<0.04%。

与珠光体转变和贝氏体转变比较,马氏体转变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非扩散型、共格切变、须连续冷却(降温)转变、快速、不完全性

碳素工具钢T12正火后的硬度在250HB以上,不利于机械加工,为什么有时还要进行正火处理?为了便于进行机械加工并为淬火做好组织准备在正火后还需要进行何种热处理?获得何种组织?

答:消除二次渗碳体。球化退火。粒状珠光体。

热加工的主要作用(或目的)是:

答:①把钢材加工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如棒材、板材、线材等;②能明显的改善铸锭中的

重庆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考研经验

考研,我的观点是:量力而行,考一个自己考的上的学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面非常广,就业也不错,值得你们为之努力。重大热动初试复试成绩比是一半一半,初试是保证你能去复试,290的分数线确实不高,但是一个高的初试成绩可以让你受到好导师的青睐,所以,初试好好努力,很重要。初试时,目标必须明确,珍惜时间,不要彷徨!你做的事是在改变你的命运,永远要记住这一点! 初试不想多说什么,英语每天都要看,别上来就老是背单词背单词别的都不顾了,英语真题重要!政治最好早看最好暑假就看,买本风中劲草,开始的时候先不要背,只看!辅导班的不要了吧,真心感觉没用,网上下载视频看就行(我报了政治和数学)。数学,今年的数学对我来说很难,玩不了啊,我数学又不是特别好,你们要重视,今年难可能明年就简单了,复习的时候要中基础,我最后2个月才开始做真题,感觉时间不够用,数学这种棘手的科目还是早下手的好!**的辅导老师张宇的课确实不错,网上有视频!专业课,考传热或者工热,不管你是选传热还是工热都差不多,去年传热比工热难,今年工热比传热难,但是总体而言,差不多!专业课其实很简单,真题最重要。必须保证真题的每一道你都得会,因为有重题。金胜才系列考研辅导书有全国大约20所学校的初试真题,建议做做。胡小平在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的一本传热学辅导也不错,题不在多,关键是你必须把握真题的出题规律。(我正在准备整理传热学真题答案,另外还有几年的传热学辅导,你们可以联系我)复试是最让人彷徨的了。初试成绩一出,同学们都在忙着联系导师。老师的回复基本上都是“欢迎你报考我们的研究生,录取情况看复试情况及学院安排”。一个外校的,初试成绩不高就不要指望老师直接说要你,重大的老师一般都不会说要谁的,保证了公平,这一点很不错!所以,即使是没有老师给你回复也不要紧,最终成绩出来了,当天找老师也行!我们是25号晚上笔试,18号的时候改了复试通知,加了听力和能源动力装置基础(大杂烩,咱专业的所有方向都有,建议提前看)。22号又变了。改成传热工热流体必考,能源动力装置(锅炉原理(含燃烧学),制冷原理,自动控制),报核专业的考核原理与技术。重大考的全,建议涉猎一定要广,重视锅炉原理,燃烧,制冷,传热,工热,流体!今年有约28个985.211的调剂过来的,录取了不少!他们基础好,复试表现比较好! 今年的录取是出来成绩后考上的同学填导师,专硕以后是没有导师的,专硕也上3年。很公平,老师不参与招生!重大今年是第二年招专硕,好多事上都没经验,正在摸索,专硕报的是动力工程,不是照顾专业!150左右人复试,21个报专硕的全部录取,学费全免。116个学术录取54人,前40名免学费,55到66名调剂到专硕,55,56,57免学费!刷了很多人,应该一年比一年多,所以,各位加油哈。。。 推荐阅读: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备考手册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重庆大学自动控制原理2第9章 习题参考答案_作业

9-2 已知非线性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1) 320x x x ++= (2) 0x xx x ++= (3) 0x x x ++= (4) 2(1)0x x x x --+= 试确定系统的奇点及其类型,并概略绘制系统的相轨迹图。 解 (1) 奇点(0, 0)。特征方程为 2320λλ++= 两个特征根为 1,21, 2λ=-- 平衡点(0, 0)为稳定节点。 在奇点附近的概略相轨迹图: x (2) 奇点(0, 0)。在平衡点(0, 0)的邻域内线性化,得到的线性化模型为 0x x += 其特征方程为 210λ+= 两个特征根为 1,2j λ=±

1 平衡点(0, 0)为中心点。 在奇点附近的概略相轨迹图: x (3) 奇点(0, 0)。原方程可改写为 00 00 x x x x x x x x ++=≥?? +-=

2 为 0x x x -+= 其特征方程为 210λλ-+= 两个特征根为 1,20.50.866j λ=± 平衡点(0, 0)为不稳定焦点。 在奇点附近的概略相轨迹图: x 9-6 非线性系统的结构图如图9-51所示,其中0.2a =,0.2b =,4K =, 1T s =。试分别画出输入信号取下列函数时在e -e 平面上系统的相平面 图(设系统原处于静止状态)。 (1) () 2 1()r t t = (2) () 2 1()0.4r t t t =-+ (3) () 2 1()0.8r t t t =-+ (4) () 2 1() 1.2r t t t =-+ 图9-51 题9-6图 解:由系统结构图可得4c c u +=。由于e r c =-,那么4e e u r r ++=+。

冷热源工程热源总结

锅炉的工作过程 1燃料的燃烧过程:定义:燃料在炉内(燃烧室内)燃烧生成高温烟气,并排出灰渣的过程 烟气向水(汽等工质)的传热过程: 辐射辐射+对流对流高温烟气水冷壁过热器(凝渣管)2对流管束对流尾部受热面(省、空) 除尘引风机烟囱 3工质(水)的加热和汽化过程:蒸汽的生产过程 蒸发量(产热量):锅炉每小时所产生的蒸汽(热水)流量 额定蒸发量(产热量):锅炉在额定参数(压力、温度)和保证一定热效率下,每小时最大连续蒸发量(产热量),符号D(Q),单位t/h(kJ/h,MW)。 受热面蒸发率:受热面:汽锅和附加受热面等与烟气接触的金属表面积。 每m2蒸发受热面每小时所产生的蒸汽量,符号D/H;单位kg/m2·h 受热面发热率:每m2受热面每小时所产生的(热水)热量,符号Q/H;单位kJ/m2·h SHL10-1.25/350-A :表示为双锅筒横置式锅炉,采用链条炉 排,蒸发量为10t/h,额定工作压力为1.25MPa,出口过热蒸汽温度为350度,燃用二类烟煤。 DZW1.4-0.7/95/70-A :表示为单锅筒纵置式,往复推动炉排炉,额定热功率为1.4MW,允许工作压力为0.7MPa,出水温度为95度,进水温度为70度,燃用二类烟煤的热水锅炉。锅炉附加受热面:蒸汽过热器、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 锅炉尾部受热面: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 锅炉房辅助设备:运煤、除灰系统;送引风系统;水、汽系统(包括排污系统;仪表控制系统 热平衡:为了确定锅炉的热效率,就需要在锅炉正常运行情况下建立热量的收支平衡关系,通常称为热平衡;热平衡测试分正平衡法与反平衡法两种;热平衡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提高锅炉的热效率寻找最佳的途径。 Qr= Q1+Q2+Q3+Q4+Q5+Q6 Qr—每公斤燃料带入的热量, Q1—锅炉有效利用热量, Q2—排烟热损失, Q3—气体不完全燃烧热损失, Q4—固体不完全燃烧热损失, Q5—锅炉散热损失, Q6—灰渣物理热损失及其它热损失 固体不完全热损失原因:是因为进入炉膛的燃料有一部分没有参与燃烧或没有燃烬而被排出炉外造成的,是燃用固体燃料的锅炉热损失中的一个主要项目,与燃料种类、燃烧方式、炉膛结构、运行情况等有关。分为三部分:、灰渣损失落煤损失飞灰损失 影响固体不完全燃烧热损失的因素:燃料特性的影响;燃烧方式的影响;锅炉结构的影响;运行工况的影响 气体不完全燃烧热损失原因:是由于一部分可燃性气体(氢、甲烷、一氧化碳等)尚未燃烧就随烟气排出所造成的损失。 影响气体不完全燃烧热损失的因素:炉膛结构的影响燃料特性的影响:燃烧过程组织的影响操作水平的影响: 排烟热损失原因:由于技术经济条件限制,烟气在排入大气的温度要远远高于进入锅炉的空

重庆大学自动控制原理本科试卷A

重庆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试卷 2006 ~2007 学年 第 1 学期 开课学院: 自动化学院 考试日期: 2007-01 考试方式: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20%)带有保护套管的热电偶的传热过程可用如下的方程组来描述, 12222q q dt dT C m -= 1 111q dt dT C m = 22 2R T T q -= 11 2 1R T T q -= 选定0T 作为,1T 输入作为输出,完成以下要求。 1、 根据所给方程组,画出该过程的动态结构图; 2、 整理出0T 和1T 之间的传递函数。 二、(20%)系统的动态结构图如图1所示,要求输入r(t)单位阶跃时,超调量%20≤P σ,峰值时间s t P 1=。 图 1 三、(15%)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2 +=s s K s G 1、 试绘制系统根轨迹的大致图形(需给出相应的计算),并讨论参数K 对系 统稳定性的影响。 式中, 0T :介质温度;1T :热电偶温度;2T :套管温度; 11C m :热电偶热容; 22C m :套管热容; 1R :套管与热电偶间的热阻; 2R :介质与套管间的热阻 1q :套管向热电偶传递的热量;2q :介质向套管传递的热量 1、 试确定K 和Kt 的值。 2、在所确定的K 和Kt 的值下,当输入r(t)单位阶跃时,系统的稳态误差是多少?

2、 若增加一个零点1-=z ,此时根轨迹的形状如何?,该零点对系统稳定性有何影响。 3、 上问中,若增加的零点是3-=z ,此时根轨迹的形状又如何?你能作出什 么初步结论? 四、(20%)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204 2 +=s s s H s G 1、 绘制系统的开环幅频渐近特性(需标注各段折线的斜率及转折频率),并 求出系统的相位裕量; 2、 在系统中串联一个比例-微分环节)(1+s ,绘制校正后系统的开环幅频渐近特性,并求出校正后系统的开环截止频率和相位裕量; 3、 比较前后的计算结果,说明相对稳定性较好的系统,对数幅频特性在中 频段应具有的形状。 五、(15%)用描述函数法分析图2所示系统的稳定性,判断系统是否自振,若 有自振,求自振频率和振幅。其中: A M A N π4= )( 六、(10%Φ(z)。 (r (r )(t

冷热源工程(第1章冷源及冷源设备)

第一篇冷源及冷源设备 §1 制冷的基本知识 §1.1 概述 一、制冷的概念: 制冷—使某物体或空间达到并维持低于周围环境温度的过程。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 斯说法):“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 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 变化。” 制冷过程必然要消耗能量。 二、制冷的方法及分类:

另外,还有很多利用物理现象的制冷方法,这里就不讲了。 工程中,按制冷达到的温度把制冷的技术分为四类: (1)普通制冷:环境温度~-100℃; (2)深冷:-100℃~-200℃; (3)低温:-200℃~-268.95℃; (4)极低温:<-268.95℃(4.2K)。 制冷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本专业主要用于空调工程、冷库的冷源,最常用的是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 三、蒸气压缩式制冷装置的基本形式 液体气化制冷产生的蒸 气,经压缩、冷凝后,再次 成为液体,经节流降压,回 到蒸发器中再次气化制冷, 形成一种制冷的循环,这就 是工程中最常用的蒸气压缩 式制冷循环。 右图是完成上述循环所 用的蒸气压缩式制冷装置的 基本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蒸气压缩式装置能够制冷的基本条件:1、必须由四个基本部件组成,依次完成四个热力过程; 即:蒸发器—蒸发过程—作用:让低压液体气化吸热制冷; 压缩机—压缩过程—作用:给蒸气加压升温,并使其流动; 冷凝器—冷凝过程—作用:让高温高压的蒸气放热冷凝液化; 膨胀阀—节流过程—作用:使高压液体节流降压。 2、在装置中必须有能发生相变的制冷剂; 3、必须给制冷装置的压缩机输入能量。 所以,满足上述条件,不断向制冷装置输入能量,推动其中的制冷剂依次进行蒸发、压缩、冷凝、节流制冷循环过程,就能够把某物体或空间的热量源源不断地送到高温环境中去,使某物体或空间的温度低于周围环境。 为了进一步研究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规律和性能,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一下理想制冷循环—逆卡诺循环。

2011年热工学标准试卷A

重庆大学 热工学 课程试卷 juan 2011 ~2012 学年 第 一 学期 开课学院: 机械工程 课程号: 11001525 考试日期:2011-12-15 考试方式: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判断题(10分) 1.理想气体组成的闭口系统吸热后温度必定增加。这一论述正确吗?为什么?(5分) 2.封闭系统经历某过程,已知其终态的熵大于初态的熵,则该过程必为不可逆过程。这一论述正确吗?为什么?(5分) 二、证明题(10分) 试证明:对于活塞式内燃机理想循环,在具有相同的进气状态、最高压力和最高温度条件下,定压加热理想循环的热效率最高。(10分) 三、工程热力学计算题(30分) 1.初态为0.1MPa ,15℃的空气在压缩机中被绝热压缩到0.5MPa ,终温为217℃,问过程是否可行?是否可逆?空气的R g =287J/(kg ·K ),比热容为定值,c p =1.005kJ/(kg ·k)。(10分) 2.如下图所示的混合加热活塞式内燃机理想循环,工质为空气,比热容为定值并取c p =1004J/(kg ·K ),c v =718J/(kg ·K ),比热容比κ=1.4, R g =287J/(kg ·k)。已知压缩比ε=14.5,循环加热量q 1=900 kJ/kg ,初态p 1=0.17MPa ,t 1=60 ℃,气缸中气体最大压力p 3=10.3MPa ,试求循环各点的温度、压力、比体积,循环热效率。(20分) 四、传热学计算题(50分) 1.蒸汽管道的内径为160mm ,外径为170mm ,管外覆有两层保温材料,第一层的厚度δ1 = 30 mm ,第二层厚度 δ2 = 50 mm 。设钢管和两层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分别为λ 1 = 50 W/(m ·K)、λ2 = 0.15 W/(m ·K)和λ 3 = 0.08 W/(m ·K)。已知蒸汽管内表面温度t w1 = 300℃,第二层保温材料的外表面温度t w4 = 50℃。试求每米蒸汽管的散热损失和各层接触面上的温度。(10分) 2. 一直径为5cm 的钢球,初始温度为450℃,突然被置于温度为30℃的空气中。设钢球表面与周围环境间的表面传热系数为24W/(m 2·K),试计算钢球冷却到300℃所需的时间。已知钢球的c = 0.48 kJ/(kg ·K),ρ= 7753 kg/m 3,λ= 33 W/(m ·K)(10分) 3.热电厂中有一水平放置的蒸汽管道,内径d 1=100mm ,壁厚δ1=4mm ,钢管材料的导热系数λ1=40W/(m .K ),外包厚度δ2=70mm 厚的保温层,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λ2=0.05W/(m .K )。管内蒸汽温度t f1=300℃,管内表 面传热系数h 1=200W/(m 2 .K ),保温层外壁面复合换热表面传热系数h 2=8 W/ (m 2 .K ),周围空气的温度t ∞=20℃。试计算单位长度蒸汽管道的散热损失 命 题人:陈曦 组题 人:陈曦 审题人: 命 题时间: 2011-12-10 教务处制 学院 专业、班 年级 学号 姓名 公平竞争、诚实守信、严肃考纪、拒绝作弊 封 线 密

重庆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后答案,考研的必备

第一章绪论 重点: 1.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2.如何抽象实际控制系统的各个组成环节; 3.反馈控制的基本概念; 4.线性系统(线性定常系统、线性时变系统)非线性系统的定义和区别; 5.自动控制理论的三个基本要求: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重点: 1.时域数学模型--微分方程; 2.拉氏变换; 3.复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4.建立环节传递函数的基本方法; 5.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与传递函数; 6.动态结构图的运算规则及其等效变换; 7.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 难点与成因分析: 1.建立物理对象的微分方程 由于自动化专业的本科学生普遍缺乏对机械、热力、化工、冶金等过程的深入了解,面对这类对象建立微分方程是个难题,讲述时 2.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由于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与简化普遍只总结了一般原则,而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步骤,面对变化多端的结构图,初学者难于下手。应引导学生明确等效简化的目的是解除反馈回路的交叉,理清结构图的层次。如图1中右图所示系统存在复杂的交叉回路,若将a点移至b点,同时将c点移至d点,同理,另一条交叉支路也作类似的移动,得到右图的简化结构图。

图1 解除回路的交叉是简化结构图的目的 3. 梅逊公式的理解 梅逊公式中前向通道的增益K P 、系统特征式?及第K 条前向通路的余子式K ?之间的关系仅靠文字讲述,难于理解清楚。需要辅以变化的图形帮助理解。如下图所示。 图中红线表示第一条前向通道,它与所有的回路皆接触,不存在不接触回路,故11=?。 第二条前向通道与一个回路不接触,回路增益44H G L -=,故 4421H G +=?。 第三条前向通道与所有回路皆接触,故13=?。 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 重点: 1. 一、二阶系统的模型典型化及其阶跃响应的特点; 2. 二阶典型化系统的特征参数、极点位置和动态性能三者间的相互关

冷热源课程设计

冷热源课程设计

目录 一.冷水机组与热泵的选择 (2) 二.机房水系设计计算 (3) 1、冷冻水系统的选型与计算 (3) 2、冷却水系统的选型与计算 (5) 3、热水系统的选型与计算 (7) 三.膨胀水箱的配置与计算 (9) 1、膨胀水箱的容积计算 (9) 2、膨胀水箱的选型 (9) 四、分水器和集水器的选择 (10) 五、参考资料 (11) 六、个人小结 (11)

一、冷水机组与热泵的选择 1、 空调冷热负荷: 分别为:冷负荷196.32KW 热负荷114.52KW (空调总面积1636m 2) 2、当地可用的能源情况: 电:价格:0.5元/度 3、 冷冻机房外冷冻水管网总阻力为0.1MPa 4、制冷机组总装机容量 196.32 x 1.1 = 216.0 KW 5、设计拟采用2台开利30HK036 半封闭式活塞式制冷机组 6、最大热负荷计算 114.52x 1.1 = 126KW 7、拟采用型号 EWHII-2-135 功率(kw ) 135 外形尺寸(m) 0.8 x 0.6 x 1.34 流量(m3/h ) 52 进出口管径 DN80 型号 开利30HK036 名义制冷量(KW) 116 台数 2 外形尺寸(m ) 2.58*0.91*1.2 电机功率(KW) 30 冷冻水 (DN60) 水量(M3/h) 20 压降(Kpa) 44 冷却水 (DN60) 水量(M3/h) 25 压降(Kpa) 26

8、冷热源机房布置平面图 二、机房水系统设计计算 1、冷冻水系统的选型和计算 从机房平面图上可以看出,冷冻水供回水管路都由两段不同管径的管路组成。 L1=1270mm,L2=4400mm,L3=2840mm,L4=2580mm. L1管段直径D1=60mm, 管段流量V=20 m 3/h,v1= 2 4D V ??π=1.96m/s. 取L2管段流速v2=1.5m/s,管段流量V=40 m 3/h,则D2=v V ??π4=0.097m,取D2公称直径为DN100. L3管段直径D3=100mm, 管段流量V=40 m 3/h,v3= 2 4D V ??π=1.5m/s. 取L4管段流速v4=1.96m/s, 管段流量V=20m 3/h,则D4=v V ??π4=0.06m,取D4公称直径为DN60

重庆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目录 1 实验背景 (2) 2 实验介绍 (3) 3 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 (6)

1 实验背景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中,自动控制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动控制原理是相对于人工控制概念而言的,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称控制装置或控制器),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统称被控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即被控制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在自动控制原理【1】中提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空间技术发展的需要,对自动控制的精密性和经济指标,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同时,由于数字计算机,特别是微型机的迅速发展,为控制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他们的推动下,控制理论有了重大发展,如庞特里亚金的极大值原理,贝尔曼的动态规划理论。卡尔曼的能控性能观测性和最优滤波理论等,这些都标志着控制理论已从经典控制理论发展到现代控制理论的阶段。现代控制理论的特点。是采用状态空间法(时域方法),研究“多输入-多输出”控制系统、时变和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现在,随着技术革命和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发展,已促使控制理论开始向第三个发展阶段即第三代控制理论——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发展。 在其他文献中也有所述及(如下): 至今自动控制已经经历了五代的发展: 第一代过程控制体系是150年前基于5-13psi的气动信号标准(气动控制系统PCS,Pneumatic Control System)。简单的就地操作模式,控制理论初步形成,尚未有控制室的概念。 第二代过程控制体系(模拟式或ACS,Analog Control System)是基于0-10mA或4-20mA 的电流模拟信号,这一明显的进步,在整整25年内牢牢地统治了整个自动控制领域。它标志了电气自动控制时代的到来。控制理论有了重大发展,三大控制论的确立奠定了现代控制的基础;控制室的设立,控制功能分离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第三代过程控制体系(CCS,Computer Control System).70年代开始了数字计算机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技术优势,人们在测量,模拟和逻辑控制领域率先使用,从而产生了第三代过程控制体系(CCS,Computer Control System)。这个被称为第三代过程控制体系是自动控制领域的一次革命,它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的特长,于是人们普遍认为计算机能做好一切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被称为“集中控制”的中央控制计算机系统,需要指出的是系统的信号传输系统依然是大部分沿用4-20mA的模拟信号,但是时隔不久人们发现,随着控制的集中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失控的危险也集中了,稍有不慎就会使整个系统瘫痪。所以它很快被发展成分布式控制系统(DCS)。 第四代过程控制体系(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分布式控制系统):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处理器的普遍使用,计算机技术可靠性的大幅度增加,目前普遍使用的是第四代过程控制体系(DCS,或分布式数字控制系统),它主要特点是整个控制系统不再是仅仅具有一台计算机,而是由几台计算机和一些智能仪表和智能部件构成一个了控制

重大项目管理系统需求及原型设计说明书

重大项目管理系统需求及原型设计说明书 XX市东城区重大项目管理系统三期需求及原型设计说明书 一、背景 经过XX市东城区重大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两期项目的建设,目前东城区重大项目协调办公室已经拥有一套较为基础的信息化平台,完成了数据的采、管、用全流程,但是随着信息化应用程度的不断发展深入,新型的业务手段不断拓展如;移动端APP、微信等方式。项目前两期建设主要是以数据信息的采集、汇集、为主,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成熟和发展,便于使用者摆脱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追身办公,亟需将数据的应用分析内容、成果以移动端服务的形式推送给各级数据使用者。 二、主要需求 项目以web+app形式开发,项目分为前端用户app和后端管理系统(web)两部分,前端app主要负责项目巡查人员通过手机照相等手段随时、随地、方便地进行项目进度申报、主要领导随时、按期进行项目进展情况查看,项目申报提醒等功能。后端采用web方式,主要功能包括用户管理、系统管理、项目初始化(项目名称、位置、负责人、基础信息录入)等工作。项目部属于XX市东城区电子

政务外网DMZ区,以便工作人员在互联网可以使用本app进行项目进展申报。具体功能如下: 1、项目展示和管理: App首页为项目展示和管理,项目基础信息由后台进行初始化录入工作,并进行权限分配,以确保人与项目的对应关系。领导和主管人员可在首页看到所有项目,点击任何一个项目,即可进入该项目的项目页面,包括项目基础信息,项目位置地图截图,卫星图截图,以及项目历史进展情况及当前项目进展情况。现场项目负责人则只能看到本人所负责的项目,点击项目进入项目具体情况后,可看到项目基础信息,便于查阅,同时可看到自立项起该项目的历史进展记录,还可通过点击项目信息维护(+号)按钮,新增最新项目信息。 此页面显示项目的数量,取决于登陆用户的权限,领导及主管部门可以全部可见,项目巡查人员则只能看到与自己相关的项目。每个项目均链接到项目详情页。 上述两个页面的内容,由管理后端进行数据的初始化工作,并在app前端进行展示。 项目详情页的第三页,是项目进展页,项目进展页则由具体使用app的工作人员定期或不定期上传现场照片和说明文字。项目进展页如下图所示:

冷热源工程

冷热源工程复习提纲 第一章 "冷热源工程"课程介绍的是以高效合理用能为核心的冷热源系统与设备。 第二章制冷的基本原理 制冷的方法:1、相变制冷 2、气体绝热膨胀制冷: 3、温差电制冷"帕尔帖效应。 制冷分类:普通制冷:稍低于环境温度至-100度 深度制冷:-100度至-200度 低温制冷:-200度至-268.95度 逆卡诺循环P7 看书 制冷系数:单位制冷量与单位功之比称为制冷系数。 热力完善度:理论循环的不可逆程度。 第三章制冷剂和载冷剂 制冷剂:又称制冷工质,是制冷装置中能够循环变化和发挥其冷却作用的工作媒介。 单位质量制冷量q0较大可减少制冷工质的循环量; 单位容积制冷量qv较大可减少压缩机的输气量,缩小压缩机的尺寸。 导热系数、放热系数要高,可以提高热交换效率,减少蒸发器、冷凝器等换热设备的传热面积。 制冷剂的安全性分类包括毒性和可燃性。 无机化合物的简写规定为R7() 载冷剂:在间接冷却的制冷装置中,被冷却物体或空间中的热量是通过一种中间介质传给制冷工质。 第四章冷源设备 压缩机:容积型、速度型 活塞式压缩机:利用气缸中活塞的往复运动来压缩气体。 活塞的上、下止点:最上端的位置为上止点,最下端的位置称为下止点。 活塞行程S:上止点与下止点之间的距离称为活塞行程。 气缸工作容积Vg:上止点与下止点之间气缸工作室的容积称为气缸工作容积。 理论容积:也称理论输气量,仅与压缩机的结构参数和转速有关。 压缩机的输气系数:实际输气量与理论输气量之比。表示了压缩机气缸工作容积和有效程度,综合了余隙容积、吸排气阻力、吸气过热和泄漏对压缩机输气量的影响。P33 1)余隙容积的影响:由于余隙容积的存在,少量高压气体首先膨胀占据一部分气缸的工作容积。 2)吸排气的影响。吸排气过程中,蒸气流经各处都会有流动阻力,导致气体产生压力降,

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前沿课报告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 (适用于课程论文、提交报告) 科 目: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前沿 教 师: 赵良举等10位老师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类 别: (学术) 上课时间: 2014 年9月至2014年 11月 考 生 成 绩: 卷面 成绩 平时成绩 课程综合成绩 阅卷评语: 阅卷教师 (签名)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前沿 1.《宇宙乾坤能量密码天人合一》——赵良举 宇宙无限大吗 在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是件非常惬意的事。但是,有多少人去仔细想过,为什么夜晚的天空是黑暗的呢“这还用问,晚上没有太阳”。“可晚上有星星,星星也发光”。“星星的光太弱了”。“如果星星布满整个夜空呢”。对呀,如果星星布满夜空,晚上的天空就一定是明亮的了。为什么星星没有布满整个夜空这是德国天文学家奥伯斯于1823年在思考的问题,最后发展成为著名的奥伯斯佯谬。 奥伯斯佯谬是个宇宙学的问题,是关于宇宙是有限或无限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在当今世界仍然是个未解之迷,或许如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所说:宇宙的层次是无穷的,人类可能永远都无法完全认识她。这正是宇宙的无穷神秘之处。 能量密码 物质是浓缩了的能量,能量就是释放了的物质,简单来说,能量就是宇宙中的一切。能量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灭亡,它只能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递,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始终贯穿在能量密码之中,但是精彩的一笔是赵良举老师提到关于宇宙循环和热二定律矛盾的地方,最终引出了热二定律的适用范围,对多分子系统成立,却不适用于整个宇宙。这次课也告诉我们,科学是不断探索的,当下的很多理论存在很多的限制性条件,搞科研要寻根究底,不能固执迷信。 能量体现在科学现象的各个方面。从流体力学的角度看,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传热学的角度看,物体要辐射更多的能量必须提高它的温度,为了给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人则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从热力学的角度看,人生是一个不可逆的循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无情的熵增指引着前进的目的地;从泵与风机的角度看,人生只有经过加速才能提高力量;从反应堆物理分析的角度看,中子存在散射与吸收,唯有淡定得与失才能临界。

自动控制原理 重庆大学 练习题库及答案

1、微分环节的对数幅频曲线为过点(1,j0)的直线,其斜率为()。 ?A、 -20dB/dec ?B、 20dB/dec ?C、 -40dB/dec ? (ω)在( )线上正负穿越次数之差等于开环右极点数的1/2。 ?A、-180o ?B、180o ?C、-90o ?o 3、反馈回路包含振荡环节,结果由原来的振荡环节转变成()。 ?A、积分环节 ?B、微分环节 ?C、振荡环节 ? 4、在下列系统或过程中,属于闭环系统的有()。 ?A、全自动洗衣机 ?B、电风扇 ?C、电冰箱 ? ?A、 ?B、

?C、 ?D、 6、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是根据系统在零初始状态时,对()的瞬态响应得出的。?A、单位脉冲信号 ?B、单位阶跃信号 ?C、单位斜坡信号 ? 7、二阶系统的闭环增益加大()。 ?A、快速性能好 ?B、超调量愈大 ?C、t p提前 ? 8、下图中系统为开环稳定(p=0),其对应的单位阶跃响应是()。

?A、 ?B、 ?C、 ?D、 9、关于开环传递函数G k(s)、闭环传递函数G B(s)和辅助函数F(s)=1+G k(s),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 ?B、 ?C、 ?D、

10、()指在调整过程结束后输出量与给定的输入量之间的偏差,也称为静态精度。 ?A、稳定性 ?B、快速性 ?C、准确性 ? 11、哪种信号是使用得最为广泛的常用输入信号。() ?A、单位脉冲函数 ?B、单位阶跃函数 ?C、单位斜坡函数 ? 12、关于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G B(s) 和辅助函数F(s)=1+G K(s)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 ?A、三者的零点相同 ?B、G B (s) 的极点与F(s)=1+G K(s) 的零点相同 ?C、G B(s) 的极点与F(s)=1+G K(s) 的极点相同 ? 13、关于系统稳定的说法错误的是()。 ?A、线性系统稳定性与输入无关 ?B、线性系统稳定性与系统初始状态无关 ?C、非线性系统稳定性与系统初始状态无关 ? 14、控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是,则其根轨迹起始于()。?A、G(s)H(s) 的极点 ?B、G(s)H(s) 的零点

冷热源工程课程设计

《冷热源工程》 课程设计计算书 题目:嘉兴市光明大酒店制冷机房设计姓名:杨超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班级:建环142 学号: 5236 指导教师:杨超 2017年6月23 日

目录 (1)设计原始资料 (1) (2)冷水机组选型 确定冷源方案 (2) 方案一采用R22满液式螺杆冷水机组 (2) 方案二采用16DNH_开利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 (3) 方案三采用美的离心式冷水机组 (4) 技术性分析 (5) 方案选择 (7) (3)分水器和集水器的选择 分水器和集水器的构造和用途 (7) 分水器和集水器的尺寸 (8) 分水器的选型计算 (8) 集水器的选型计算 (8) (4)膨胀水箱配置和计算 膨胀水箱的容积计算 (8) 膨胀水箱的选型 (9) (5)冷冻水系统的设备选型和计算 冷冻水系统的选型和计算 (9) 冷冻水泵流量和扬程的确定 (17) 冷冻水水泵型号的确定 (12)

冷却水系统的选型和计算 (13) 冷却塔的选型 (13) 冷却水泵的选型计算 (13) (6)个人小结 (17) (7)参考文献 (17)

1.设计原始资料 1、空调冷负荷: (空调总面积6500m2) 2、当地可用的能源情况: 电:价格:元/度 天然气:价格:元/m3;热值:m3; 蒸汽:价格:180元/吨;蒸汽压力为: 燃油:价格:元/升;低位发热量均为:42840kJ/kg 3、冷冻机房外冷冻水管网总阻力 分别为 Mpa;;; MPa 4、土建资料 制冷机房建筑平面图(见附图),其中水冷式冷水机组冷却塔高度分别为:25 m;20 m;15 m;10 m

重庆大学网教作业答案-工程项目管理 ( 第1次 )

第1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0分,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 1. 承包商索赔事件发生之后的( )天内,要将他的索赔报告提交监理工程师 A. 14 B. 42 C. 56 D. 28 2. 建设单位领取施工许可证后因故不能按期开工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发证机关 说明理由,申请延期.延期以( )为限 A. 一次 B. 两次 C. 三次 D. 四次 3. 在质量管理所包括的四组环节之中,( )是构成质量管理的最重要的核心环节. A. 质量策划 B. 质量控制 C. 质量改进 D. 质量保证 4. 为了最大限度和高效率地使用各参与方所拥有的资源和技术,为了共同的商 业目的,两家或多家公司在共同的承诺的基础上进行的发包,这是指( ) A. 管理承包方式 B. 设计施工一体化方式 C. 管理咨询方式 D. 伙伴方式 5. 有88%的安全事故是由( )所造成的. A. 人的错误行为 B. 人的不安全行为 C. 物的不安全状态 D. 违章 6. 合同法规定的“不安抗辩权”是指按照合同规定( )享有的中止履行义务的 权利. A. 合同当事人双方 B. 后履行义务方 C. 先履行义务方 D. 合同担保人 7. 信息流就是信息在( )之间的流通 A. 项目参加者 B. 项目指挥者 C. 项目策划者 D. 项目提供者 8. 业主通过招投标以合同的方式任命承包商,该承包商根据业主的要求全面负 责设计和施工,这是指( ) A. 传统发包方式

B. 管理承包方式 C. 设计施工一体化方式 D. 管理咨询方式 9. 项目前期的控制影响效果比项目实施阶段控制效果要( ) A. 一样 B. 差 C. 好 D. 可能好,也可能差 10. 下列不属于承包商对工程建设项目基本职能的是()。 A. 成本控制 B. 工期控制 C. 质量控制 D. 决策职能 11. 会审图纸有三方代表,不包括()。 A. 建设单位 B. 设计单位 C. 施工单位 D. 材料供应商 12. 建设工程的主体只能是()。 A. 承包人 B. 项目经理 C. 个人 D. 法人 13. 施工项目的成本预测与计划是施工项目成本的( ). A. 事前控制 B. 事中控制 C. 事后控制 D. 计划控制 14. 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是项目的()。 A. 目标控制 B. 成本控制 C. 投资控制 D. 进度控制 15. 劳动力不均衡系数指的是( ) A. 施工期高峰人数/施工期最少人数 B. 施工期高峰人数/施工期平均人数 C. 施工期平均人数/施工期最少人数 D. 施工期平均人数/施工期高峰人数 16. “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能很好地适应动态管理和优化组合”,这种组织形式是( ) A. 直线型组织结构 B. 职能型组织结构 C. 直线职能参谋型组织结构 D. 矩阵型组织结构

重庆大学(已有10试题)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的在不断更新,目前更新这些2010原版试卷,代理价格5元一份,还价勿扰) 经济学原理(含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2010 微观经济学(含宏观经济学)2010 行政管理学2010 综合考试(1)(含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社会学)2010 微观经济学(含宏观经济学)2010 工程项目管理2010 建筑技术经济学2010 二外法语2010 < 二外日语2010 基础英语2010 英语翻译与写作2010 高等代数2010 数学分析2010 机械原理2010 系统工程导论(含运筹学及系统工程导论)2010 金属学及热处理(含金属材料)2010 电子技术(1)(含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2010 微机原理及应用2010 … 自动控制原理2010 电路原理(上册)2010 材料力学2010 结构力学2010 岩土力学2010 流体力学2010 水分析化学2010 物理化学(含物理化学实验)2010 化学综合2010 化工原理(含化工原理实验)2010 ] 药学专业基础综合(含药物化学、药物分析)2010 安全系统工程2010 新闻传播理论2010 新闻传播学2010 贸易及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08——2009

科学技术哲学概论2002——2007 科学技术史2002,2004——2009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2000 : 经济学原理(含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2003——2009(2003有答案)微观经济学(含宏观经济学)1998——2003,2005——2009 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1999——2002 政治经济学1999——2002 教育心理学2002 教育心理学(含教育学)2003 教育学基础(含教育心理学)2004 行政管理学2002——2006 行政管理学专业综合考试2002 综合考试(1)(含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社会学)2004——2006 !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微观经济学(含宏观经济学)1998——2003,2005——2009 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1999——2002 政治经济学1999——2002 会计学原理(含财务管理)1999——2000 运筹学1998,2000 管理学(含会计学原理)1999——2000 技术经济学(含会计学原理)1998——2000(注:1998年有两种) 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2006 @ 信息管理2007——2009 情报检索与情报研究2006——2009 教育心理学2002 教育心理学(含教育学)2003 教育学基础(含教育心理学)2004 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工程项目管理2001——2002,2006——2009 经济与管理基础知识2001——2002 区域经济学2004——2005 < 区域经济学(1)2002 区域经济学专业综合考试(1)2003 建筑施工2001——2002,2004——2009 建筑技术经济学2006——2009 专业综合考试(3)[含工程项目管理、经济与管理基础知识] 2003 土地管理学2004,2006——2009(2005的不清晰)

(项目管理)重大科技项目

附件2 重大科技项目 执行情况总结报告 项目名称: 承担单位(公章):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编制 二〇一〇年五月

重大科技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 编写题纲 一、项目主要开展内容 简要介绍项目开展的主要内容、实施进度(在项目整体介绍基础上,需按课题分别说明)。 二、项目执行总体情况 1、根据合同计划安排及设定的阶段目标,对比说明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研发任务的实施进度,示范工程(系统、基地)建设进度。 2、任务与目标、计划安排是否需要调整及调整原因;所涉及的调整情况(承担单位、负责人、经费预算等已调整和申请调整情况)。 3、对任务与目标实现的预期(根据目前的进展,说明能否完成预定的目标任务及其依据)。 三、项目投入和支出情况 1、投入情况:须对照项目目标任务和年度实施计划,详细说明项目人、财、物各项投入的计划及实际投入情况;配套经费和其他配套措施落实情况。 2、支出情况:按照预算科目详细说明项目经费支出情况(按项目经费及其中专项经费支出进行说明),并列出5万元以上购置/试制设备的明细、单价和该设备在项目实施中的用途)。 四、成果及其应用情况 1、阶段成果 重点介绍已取得的或正在取得的阶段性重要成果,并按成果的重要程度递减顺序填写(在内容编制上,按以下3方面进行阐述)。

(1)成果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成果的创新点;并从技术经济角度与同类技术进行比较(与原有国内外工艺的比较,降低现有产品或工艺的成本情况;在能源和原材料利用方面开辟的新渠道;对环保的明显贡献,节能减排、节水节材等方面的数据指标等)。 (2)成果的意义与作用:说明该成果解决了急需的哪些重大关键问题;成果的应用范围(包括应用的行业或领域、目标用户的类型、成果可能的应用途径及推广方式)。 (3)所取得专利、软件著作权、技术标准以及新产品、新品种等科技成果的名称、特点、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应用效果、申请或批准时间等情况(与附表二、三、四结合)。 2、成果应用及已取得或预期的效益 以典型事例和数据,说明通过成果转化或技术转让直接获得的经济收益;通过新产品、改进原有工艺而产生的产量或销售增长;在重大工程建设或重大技术装备开发中发挥的作用;对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区域发展,或社会发展发挥的作用;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作用等。 五、组织管理经验 重点对组织管理的主要措施、保障机制、产学研联合方式、管理的效果等进行经验总结。 六、项目实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对项目实施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 七、存在问题与建议 在组织实施、落实相关条件(资金、配套工程等)、完成目标任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冷热源工程

冷热源工程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复习思考题一: 1.热源有哪几种提供方式 一种是利用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即采用锅炉设备;第二种是用电能加热水或生产蒸汽;第三种是通过热泵从低温热源中提取热量,加热热媒(水、空气等)。 2.锅炉的定义,锅炉的分类: 定义:利用燃料燃烧释放的热能或其他热能,将工质加热到一定参数的设备。 分类:动力锅炉和工业锅炉两种。 3.锅炉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过程: 基本结构:汽锅和炉子。 汽锅——高温燃烧产物烟气通过受热面将热量传递给汽锅内温度较低的水,水被加热,沸腾汽化,生成蒸汽。包括锅筒(汽包)、对流管束、水冷壁、集箱(联箱)、蒸汽过热器、省煤器和管道组成的一个封闭的汽水系统。 炉子——燃烧设备,燃烧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是由煤斗、炉排、炉膛、除渣板、送风装置等组成的燃烧设备。 4.锅炉蒸发量,额定蒸发量,锅炉热效率: 蒸发量(产热量):锅炉每小时所产生的蒸汽(热水)流量。 额定蒸发量(产热量):锅炉在额定参数(压力、温度)和保证一定热效率下,每小时最大连续蒸发量(产热量),符号D(Q),单位t/h(kJ/h,MW)。 锅炉热效率:每小时送进锅炉的燃料(全部完全燃烧时)所能发出的热量中有百分之几被用来产生蒸汽或加热水。 5.锅炉型号表示方法: 双锅筒横置式链条炉排锅炉→ 350-WII锅炉→额定蒸发量10t/h,额定工作压力,出口过热蒸汽温度350℃→燃用II类无烟煤的蒸汽锅炉; 强制循环往复推饲炉排锅炉→锅炉→额定供热量,允许共组压力,吹水温度90℃,回水温度70℃→燃用II类无烟煤的热水锅炉; 卧式内燃室燃炉→锅炉→额定蒸发量h,额定工作压力→燃料为柴油的饱和蒸汽锅炉; 卧式内燃室燃炉→锅炉→额定供热量,允许工作压力,供水温度115℃,回水温度70℃→燃料为天然气的热水锅炉。 6.锅炉房设备,锅炉本体,锅炉附加受热面,锅炉尾部受热面,锅炉房辅助设备: 锅炉房设备:包括锅炉本体及其辅助设备; 锅炉本体设备包括:汽锅、炉子、蒸汽过热器、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