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详细)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详细)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详细)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详细)第一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 3 级血流。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

(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不伴有Q波的CK-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

(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1 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

近年随着器械的改进和术者经验的积累,尤其冠状动脉支架的广泛应用,PCI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下降,按上述分型预测PCI成功率和并发症的价值有所下降。目前,将病变分为低、中、高危险性(见表2)。

表2 病变的危险度分级

三、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

即TIMI分级,原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像学分级,现常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血流状况的评价。

TIMI 0级:血管完全闭塞,闭塞处远端血管无前向血流充盈。

TIMI 1级:仅有少量造影剂通过闭塞部位,使远端血管隐约显影,但血管床充盈不完全。

TIMI 2级:部分再灌注或造影剂能完全充盈冠状动脉远端,但造影剂前向充盈和排空的速度均较正常冠状动脉慢。

TIMI 3级:完全再灌注,造影剂在冠状动脉内能迅速充盈和排空。

四、完全血运重建和不完全血运重建

完全血运重建的概念源自外科早期的经验,即对于>50%狭窄的所有

≥2.0mm血管均进行旁路血管移植,可以减少心绞痛、改善活动能力、提高5-7年的无事件生存率。在临床实际中,许多患者不可能进行完全血运重建。通常认为不完全血运重建是指1.5mm以上的冠状动脉存在>50%的残余狭窄。以下两种情况均属于不完全血运重建:(1)术者仅扩张引起患者症状的罪犯病变或罪犯血管,不扩张其它病变或血管;(2)患者的一处或几处病变根本不能扩张,或试行扩张失败。与完全血运重建者相比,不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中年龄较大、左心功能差和合并其它疾病者多见。

血运重建可以分为"解剖"血运重建和"功能"血运重建。通过PTCA和CABG

达到相同的"功能"血运重建,长期预后相似。对于左心功能差的患者,更强调完全解剖上的血运重建,而对于大多数左心功能好的患者则最好进行完全功能性血运重建。原则上,对于所有的可以扩张的严重病变,只要安全,应做完全血运重建,首先扩张罪犯病变或罪犯血管,再按病变的重要性依次扩张其它病变。有时可以分期施治,会提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若患者属手术高危或存在不能扩张的病变或功能上不重要的病变,可以不治疗相对不重要的血管病变。如果患者为多支病变,手术危险性较低,做介入治疗的费用高,应选择搭桥手术。

进行不完全血运重建时,首先应判定罪犯病变或罪犯血管,可以通过心电图和病变的解剖特点帮助确定。病变不规则提示斑块破裂,病变处造影剂充盈缺损提示血栓存在,这些改变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或近期心肌梗死常见。对于有些患者的病变难于判断罪犯病变。术前行运动试验或同位素心肌显像、术中行血管内超声和多普勒血流测定以及压力导丝的应用均有助于判定罪犯病变。对于多支病变的患者是否进行不完全血运重建一定要综合考虑,如心绞痛的严重

程度、有无心力衰竭、是否合并糖尿病和经济条件等。若患者系糖尿病合并三支病变,尤其为弥漫病变时,最好选择搭桥手术。

此外,还可以通过微创外科联合介入治疗达到完全血运重建的目的,适合于前降支合并另外一支血管的局限病变,即小切口搭左内乳动脉-前降支桥,其它血管行介入治疗。

五、"支架样"结果

是指单纯球囊扩张后残余狭窄<20%,无内膜的撕裂或夹层,冠状动脉血流正常。应用冠状动脉多普勒血流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或使用压力导丝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有助于结果的判定。正常的CFR应>2.5。FFR应>0.85~0.90。有一些研究表明:球囊扩张后取得"支架样"结果,患者的不利事件少,如再狭窄率低和再次进行介入治疗者少。常规的PTCA患者中,仅仅接近40%的患者达到满意的结果。

第二节冠状动脉支架

冠状动脉支架自应用于临床以来,发展很快,应用越来越多,目前已成为心肌血运重建的主要手段。在许多医院的心导管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80%的病例植入冠状动脉支架。原因为:(1)植入支架后造影的影像非常好,急性期结果好;(2)由于支架能够治疗由球囊扩张引起的急性或濒临闭塞,使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明显提高;(3)支架可以降低再狭窄率,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4)植入支架容易操作;(5)支架的应用可以减少操作时间;(6)对于复杂病变,球囊扩张结果往往不理想,植入支架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这些广泛的应用归功于支架技术的完善、对植入支架血管壁损伤的深入理解以及辅助药物治疗的进步。

一、支架的分类

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支架。支架有很多种分类方法。由于支架的设计不同,可以分为网状支架(wallstent)、管状支架、缠绕型支架、环状支架。根据支架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316L不锈钢支架、镍支架、钽支架。根据输送方式的不同,分为球囊膨胀性支架和自膨胀性支架。根据特殊用途而设计不同的支架,如适合分叉病变的支架和适合分支的支架以及针对冠状动脉瘤或穿孔的带膜支架。现在认为理想的支架应具备以下特征:(1)灵活;(2)示踪性好;(3)头端(profile)小;(4)不透X光;(5)抗血栓;(6)生物相容性好;(7)扩张性能可靠;(8)支撑力好;(9)覆盖好;(10)表面积小;(11)符合流体力学。目前应用的支架中,没有一种支架能够完全满足上述所有特点,每种支架都有各自的特性,熟悉各种支架的特性是保证介入治疗成功的保证。

二、植入支架的适应证

(一)用于PTCA中发生急性或濒临闭塞

尽管器械有了明显的改进,不断有新的方法问世,术者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但是,介入治疗中急性闭塞的发生率并未减少。急性闭塞的发生率为2~14%。急性闭塞是指PTCA后靶血管血流呈TIMI 0级或I级。濒临闭塞的定义意见不一,通常包括以下一种或几种:(1)残余狭窄3≥50%,(2)夹层≥15mm;(3)管腔外造影剂潴留;(4)心绞痛或ECG呈缺血性改变。急性闭塞的原因为多因素所致,包括动脉夹层、弹性回缩、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和管壁内出血。PTCA 中急性闭塞又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搭桥手术及死亡的重要原因。支架用于治疗急性闭塞,理由:(1)完全覆盖内膜撕裂片;(2)消除弹性回缩;(3)保证血管的几何形状。应用支架治疗急性或濒临闭塞的成功率高,但支架内血栓形成和临床并发症较多,以后容易发生再狭窄。强调治疗急性闭塞支架植入的时间,一旦已发生了急性闭塞再植入支架,较仅为濒临闭塞就植入支架,发

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大约高三倍。OPUS研究表明直接植入支架与球囊扩张后出现问题再植入支架相比,后者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和靶病变血运重建明显增加。对于急性或濒临闭塞的病例,植入支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尽量选择管状支架。对于由严重夹层引起者,支架的长度应足够覆盖夹层;支架的大小要适宜;应采取积极的抗血栓治疗。有条件者可选择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

(二)33.0mm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再狭窄率低

支架的植入防止了弹性回缩,PTCA后发生的弹性回缩可以使最大获得管腔直径或横截面积减少32~47%,而植入P-S支架(第一代支架)仅回缩4~18%。此外,支架的植入对于血管壁的重构有益。

已有多项研究对比了支架与球囊扩张对再狭窄的影响,证明了支架能够降低再狭窄。但是,需强调应注意这些研究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STRESS和BENESTENT两项研究均选择局限性(≤15 mm)大血管病变(≥3.0mm),可以明显降低再狭窄率,减少临床事件发生(死亡、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这些结论不适合于长病变、多处病变、左主干病变及不同类型支架、植入多个支架等。还需指出即使这些研究中包括的患者进行治疗时也应慎重,如荟萃分析BENESTENT 和STRESS I、Ⅱ中,<2.6mm和>3.4mm的血管植入支架,无论再狭窄还是临床事件发生,与单纯球囊扩张相比,无差异。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患者均因植入支架而受益,植入支架应有选择。

(三)局限的静脉桥血管病变

搭桥术后的患者复发胸痛越来越常见。搭桥术后第一年15%~20%的静脉桥闭塞,术后1~6年通畅率每年减少4%,至10年时,约50%的桥闭塞。由于静脉桥的通畅率下降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搭桥术后10年内,有10~

15%的搭桥病人需要再次外科搭桥。再次手术技术更困难,死亡率较高(3%~7%)以及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较高(3%~12%)。基于上述原因,人们试图采用经皮治疗的方法治疗这些搭桥术后患者。PTCA成功率较高(75%~94%),尽管球囊扩张桥血管的结果很难预测,但并发症相对较低,与操作有关的死亡率<1%,心肌梗死约为4%,需要急诊搭桥者<2%,但再狭窄率较高、长期预后差。桥血管远端病变再狭窄率为28%,近段病变则高达58%,桥体部则为52%,据报道5年的生存率为74%,无事件生存率为26%。

早期的多中心研究应用P-S支架治疗589例患者,成功率为98.8%,院内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9%,支架内血栓形成率为1.4%,6个月随访的再狭窄率为30%;最初的198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总再狭窄率为34%,其中新病变为22%,曾做过PTCA的再狭窄率为51%;非开口部病变支架的再狭窄率(28%)明显低于开口部病变(60%~62%)。SAVED研究证实静脉桥血管植入支架的成功率高(92%),获得的管径较大,主要心脏事件减少,但对再狭窄无显著差别。支架植入后的长期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临床事件的发生率较高,尤其非支架段存在病变时。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为:(1)再狭窄病变,(2)血管较小,(3)糖尿病,(4)植入支架后残余狭窄重。对于弥漫性桥血管病变植入长支架以及临界性桥血管病变是否应积极治疗有待定论。

(四)完全闭塞性病变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单纯PTCA与管腔再度变窄、再闭塞和再狭窄有关,这种长期效果欠佳促使人们寻找更好的方法治疗植入支架治疗完全闭塞性病变。现有的材料证明:与PTCA相比,完全闭塞性病变植入支架可行,并且可以降低再闭塞和再狭窄。1999年国外一项研究表明,与PTCA相比,支架组管腔明显扩大,6个月的再狭窄率为29%(PTCA组为72%),长期临床预后较好。1998年Moussa

等报道完全闭塞性病变植入支架成功率高,与次全闭塞性病变相比,支架内血栓形成、造影的再狭窄率及靶血管需再次血运重建两组相似。SICCO研究证明了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植入支架的长期效果,与PTCA相比,植入支架可以减少临床事件的发生,包括主要不良心脏事件、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和6个月再狭窄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为闭塞的长度和病变位于前降支。完全闭塞性病变植入支架发生再狭窄和再闭塞的影响因素为:(1)球囊扩张后出现夹层;(2)支架后最小管腔直径≤2.54mm;(3)支架的血管段长度>16mm;(4)最终扩开支架的球囊与血管直径比值≤1.00。需强调一定要对支架进行充分的扩张,但是过度扩张可能引起严重的夹层。这种情况下,球囊的长度不宜超过支架太多;存在钙化时,应先做旋磨再植入支架。

(五)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有一定局限性,PTCA可以做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一种替代方法。荟萃分析表明:与溶栓疗法相比,原发 PTCA 更容易达到TIMI 3级血流,减少死亡率、再次梗死和脑卒中。

STENTIM I试验为前瞻性研究,有29个中心参加,共有648例患者,269

例(41.5%)为早期扩张组(症状发作后24小时之内),379例(58.5%)是在梗塞后24小时和14天内进行。术后联合应用抵克立得和阿司匹林,支架植入成功率分别为96%和97%,住院内随访,早期扩张组14例死亡(5.2%),晚期扩张组11例(3.9%)。支架内血栓形成:早期组8例(3%),晚期组6例(1.6%)。多因素分析表明紧急植入支架(Bailout-stenting)是支架血栓形成的唯一预测因子。PAMI-支架预试验目的为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一种再灌注手段直接植入支架的结果。国际上9个中心312例患者参加了该项研究,在PTCA后,所有的患者均植入支架(血管≥3mm和≤4mm,病变的长度<2个支架的长度,

PTCA后无过多的血栓负荷、主要分支受压或近段弯曲或钙化)。联合应用阿司匹林、抵克立得,肝素60小时逐渐减量。77%的患者植入支架,操作成功率为98%。支架患者住院死亡率低(0.8%),再梗塞(1.7%)和复发缺血低(3.8%),出院前因缺血需靶血管重建率低(1.3%)。30天随访中,支架组未发生死亡或再梗塞,仅有1例患者需要靶血管重建。6个月随访,83.3%的患者无事件发生(存活,无再梗塞或靶血管重建)。PAMI带肝素支架的结果也相似,30天无事件发生者97.0%,7个月占81.2%, 6个月的再狭窄率为15.3%。临床实际中,真正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受到一定的限制,原因为临床上不适合或冠状动脉解剖结构不适于植入支架(如小血管或弥漫性病变)。尽管随机试验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植入支架使患者受益,但究竟哪些患者和什么样的病变特征效果最好仍不清楚。

三、植入支架也使下列患者受益

(一)再狭窄病变

进行PTCA的所有患者中,25%发生再狭窄需要治疗。再狭窄病变植入支架较原发病变植入支架再狭窄率高( 39% vs 14%)。Moscucci 等报道再狭窄病变植入支架后再狭窄率增加(37% vs 24%)。 Mittal 等连续研究了114 例患者,37%的支架为原发病变(de-novo), 63%为再狭窄病变,结果再狭窄组的再狭窄率明显增加 (15% vs 37%, p=0.05)。支架植入前PTCA治疗的次数并不影响支架植入后发生再狭窄的危险。一项前瞻性研究共106例PTCA再狭窄患者植入113个支架,86例为自身血管,20例为桥血管。6个月随访再狭窄率为18%,临床事件发生率为20%,长期随访65个月,又另外有9%的患者发生临床事件,6~65个月间又有14%发生影象学狭窄。REST研究显示对于降低再狭窄植入支架优

于球囊扩张。目前认为,对于再狭窄病变,认为血管直径≥3.0mm植入支架效果好,而血管直径≥2.5和〈3.0mm mm者植入支架效果欠佳。

(二)开口和左主干病变

开口部病变由于弹力纤维多,容易发生弹性回缩;往往伴有钙化,球囊不容易扩开;定位困难。因此,是介入治疗的难点。对主动脉开口桥血管病变和右冠开口病变植入支架则易行、安全、影象好。在这些情况下,植入支架优于定向旋切和球囊扩张,主动脉开口部技术上定位困难,植入支架前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有助于确定钙化的程度、帮助选择合适的支架、保证支架充分扩张和与管壁贴紧。一项报道前降支开口部病变23例,植入支架无急性事件发生,仅有一例出现亚急性血栓形成,随访再狭窄率为22%。主动脉开口部静脉桥病变、主动脉开口部右冠状动脉病变,与回旋支开口部病变和前降支开口部病变有解剖上差异,因此植入支架后也不尽相同,静脉桥开口部病变的再狭窄率可高达62%。尽管目前的结果令人鼓舞,但尚缺乏随机对照试验的资料支持对于开口部病变应用支架的结论。

左主干病变是冠心病中最严重的问题,应用药物治疗的预后很差,3年死亡率约为50%,很久以来都认为左主干病变是外科搭桥手术(CABG)的绝对适应征。尽管外科搭桥会明显的改善预后,但左主干的病人仍属高危。CASS研究中总的手术死亡率为3.5%,且狭窄越重和较大面积心肌受累时危险性越大。左主干病人可以分为两组:(1)有保护左主干(指至少有一根至前降支或回旋支的桥血管通畅),(2)无保护左主干。早期进行左主干病变PTCA的成功率有一定差异,但长期预后均较差。1988年ACC/AHA将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定为PTCA的绝对禁忌证。对于手术危险性高的重危患者,无保护的左主干病变通常认为择期植

入支架为禁忌,主要是因为有可能出现的急性闭塞会引起灾难性后果和再狭窄临床耐受性差。

随着植入支架技术的改进、支架术后抗凝治疗和术后经验的提高,对这种禁忌证重新进行评价。Park 等报告42例左心功能正常的左主干病变植入支架治疗,成功率为100%,6个月再狭窄率为22%。Kornowski等报告尽管支架能够降低院内并发症,但是并不能减少1年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或主要心脏事件。因此,对于左主干病变的患者,只能有选择地进行支架治疗。目前,对于心功能不好的左主干病变、左主干病变合并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合并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仍首选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左主干分叉部病变,尤其回旋支较大,也应首选外科手术治疗。目前支架治疗适合于心功能正常的左主干开口部和体部病变。选择左主干病变植入支架一定要慎重。

(三)分叉部病变

分叉部病变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6%,真正的分叉部病变指主要血管和分支血管均有≥50%的狭窄。由于斑块的移动和弹性回缩,单纯PTCA管腔扩张常常不满意,出现并发症和长期预后欠佳。尽管有专门为分叉部病变设计的特殊支架,以及因分叉部病变而发展的"Culottes"支架技术、"T" 支架技术、"V" 支架技术、"Y" 支架技术等等,但效果均不肯定。目前,在阜外医院我们通常首先将主要血管和分支血管用球囊扩张或采用切割球囊扩张主要血管和分支血管,然后仅在主要血管植入支架。分支血管较大时,可以采用双球囊同时加压;只有在分支血管较大,球囊扩张出现明显夹层影响血流,患者出现胸痛等缺血症状,才在分支血管内植入支架。

四、冠状动脉造影的禁忌症

可以说冠状动脉造影术没有禁忌证,而且AHA/ACC(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也没有特殊规定。某些学者,如Sones和Boltaxe则认为还存在禁忌证,某些疾病(如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晚期癌症等)行血管成形术或外科血管重建术对延长生命没有作用,而且无端地增加操作风险,属不可取之列。

相对禁忌证:

1、不能控制的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

2、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3、发热及感染性疾病;

4、碘制剂过敏者;

5、急性心肌炎;

6、凝血功能障碍者;

7、低钾血症:低钾血症时心脏兴奋阈值低,在心脏导管操作时易诱发出室速、室颤,导致病员严重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8、预后不好的心理或躯体疾病。严重的痴呆或病情呈进行性加重的精神障碍,晚期播散性癌肿,冠状动脉造影显然没有任何治疗价值。

五、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中的作用

冠状动脉造影对于支架植入后的结果评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血管内超声可以精确地观察支架是否完全展开和是否与血管壁紧密贴和。Colombo等报告支架植入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满意,但IVUS 观察80%扩张不理想,应用支架后球囊高压扩张会取得满意结果;联合使用抵克立得可明显降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的形成。理想的支架植入应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支架完全紧贴血管内壁,支架丝与血管壁之间不存在任何空隙。(2)对称性良好,即支架对称指数(支架内腔最小径/最大径)≥0.7。(3)展开好,即支架最小横截面积/平均参照

血管管腔横截面积≥0.8。IVUS 通过对冠状动脉血管腔腔内的变化判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效果,完全不同于冠状动脉造影,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是没有必要作为常规使用。

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并发症

主要包括:(1)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2)出血及血管并发症;(3)支架的近段或远段夹层;(4)分支受压或闭塞;(5)支架脱落或栓塞;(6)支架释放后无血流或血流缓慢;(7)球囊破裂;(8)感染;(9)冠状动脉破裂穿孔;(10)支架内再狭窄;(11)晚期冠状动脉瘤形成。

七、药物涂层支架

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支架均为金属支架,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为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引起的支架内再狭窄。支架上携带抗凝物质(如肝素)以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目前的热点是支架携带抗炎和干扰细胞代谢的药物或基因以达到预防再狭窄的目的。

PTCA后再狭窄的主要机制包括:(1)早期的弹性回缩;(2)晚期收缩性重构;

(3)新生内膜增生。支架只能弹性回缩和重构,但不能消除内膜的增生。内膜增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植入支架引起血管损伤,损伤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平滑肌细胞增生。平滑肌细胞增生一般发生在植入支架的3~6个月。过度的平滑肌细胞增生引起晚发性的管腔丢失,即再狭窄。针对支架内再狭窄,已试用各种治疗技术,如球囊扩张、DCA和Rota,切割球囊及放射治疗,但效果均不理想。预防应为上策。人们开始寻找能够防止内膜过度增生的药物,并试图将其带在支架上,以真正达到预防再狭窄的目的。目前,actinomycin D 涂层支架的再狭窄率高而试验终止。Guidant 公司生产的紫杉醇涂层支架和Rapamycin 的衍生物-everolimus涂层支架正在积极的研究中,已在美国完成包括1000例

患者的临床试验,尚计划在整个欧洲非随机研究1500例。Cordis公司生产的雷帕霉素(Rapamycin)涂层支架是目前最有希望的产品。1975年雷帕霉素最早从土壤微生物中分离获得,以后从发酵介质中提纯出晶体的雷帕霉素,对几种酵母菌和丝状真菌具有抗菌作用,尚有很强的抗增殖和免疫抑制作用。体内和体外试验表明雷帕霉素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不同于另一种常用的免疫抑制剂-

环孢菌素A,在临床上可应用于器官移植病人。雷帕霉素具有抑制平滑肌细胞生长的作用,而不具有细胞毒性,这种特点意味着雷帕霉素不存在细胞毒性药物对动脉壁的潜在危害,即引起晚发血栓形成和/或动脉壁的坏死。用一种聚合物携带雷帕霉素包被在支架丝上,这样雷帕霉素几周内在病变局部向动脉壁缓慢释放发挥作用。在欧洲和拉丁美洲完成了随机双盲的RAVEL研究,120例患者植入了雷帕霉素涂层支架,118例为无涂层的支架组,结果发现:植入涂层支架安全、可行;无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管腔无晚期丢失,再狭窄率为0%(对照组为26%);涂层支架无边缘效应;6个月的无事件生存率约为97%(对照组为73%)。另一项随机多中心研究-SIRUS400,由美国53个中心参加,入选1100

例患者,糖尿病、多支血管病变、C型病变的比例较RAVEL研究高,而且病变较长(14.3mm),中期试验结果表明:支持RAVEL研究的结果。8个月的支架内再狭窄率为2%,较对照组降低94%;支架内管腔晚期丢失0.14mm,对照组为0.92mm;无支架移位现象。9个月靶病变的血运重建(TLR)率为4.7%,较对照组降低72%;无事件生存率为91%,对照组为81%。

第二节其它介入治疗技术

近几年来,不断有新产品问世,对一些介入器械的经验也不断增加,对这些器械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见表3)。应根据病变不同选择介入器械,有些病变可能需要多种器械或方法,目的为达到理想结果和减少并发症。已有

研究证明PTCA与旋切或旋磨总的结果不存在差异。但对于僵硬或扩张不开的病变,可以选择激光或旋磨。若PTCA后出现弹性回缩,可以进行旋切和植入支架。激光、腔内抽吸旋切导管、或旋磨适合于开口部病变,较单纯PTCA更能使管腔扩大。临床上,以支架应用的病变类型最多和最广泛,我国的有些导管室应用支架的比例已占全部冠状动脉介入病例的80%以上。

表3.介入治疗器械的效果及安全性

说明:1.DCA=定向性冠状动脉斑块旋切术,TEC=冠状动脉腔内斑块旋切吸引术,ROTA=冠状动脉旋磨术,ELCA=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STENT=支架植入术。

2.“—”率相同/危险相当;“↑”危险性增加;“↓”危险性减少。

选择介入治疗方法的原则:应根据病变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或器械(见表4)。

表4.根据病变特点选择介入治疗的适应症

说明:1. STENT=支架植入术,DCA=定向性冠状动脉斑块旋切术,ROTA=冠状动脉旋磨术,TEC=冠状动脉腔内斑块旋切吸引术,ELCA=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

2.“+”适合选择;“-”不适合选择。

目前,其它影像辅助技术如血管内超声、血管内窥镜、多普勒血流导丝、压力导丝发展很快,促进了介入治疗的发展,扩大了介入医生的视野。血管内

超声可用于测定介入治疗前后冠状动脉管腔的变化、观察钙化的程度和分布,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支架、旋磨头和旋切导管。冠状动脉血管内窥镜评价管腔内血栓和夹层优于造影。多普勒血流测定对于判定介入治疗的生理反应和预测并发症有一定的价值。压力导丝评价"临界性病变"有很重要的价值。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介入治疗前和过程中的决策。

一、冠状动脉旋磨术

冠状动脉旋磨术是采用超高速的旋磨头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磨成很多细小的碎屑而起到清除冠状动脉管腔阻塞,扩大管腔的目的。其机制是根据鉴别性切割原理去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即有选择性清除质硬、甚至钙化的动脉粥样斑块,而不切割弹性组织和正常冠脉组织。血管内超声已证实:旋磨不但可以祛除钙化的冠状动脉病变,而且可以祛除无钙化的软斑块、纤维性斑块,但也会清除狭窄临近的内膜,因此旋磨时会出现痉挛。旋磨的钙化或纤维化细碎屑一般<5um,旋磨后的管壁表面光滑,不伤及血管介质。旋磨的速度在160,000~200,000rpm时,主要为肉眼看不到的大颗粒,仅有1.5~~2.0%的颗粒>10um。这些小碎屑通过毛细血管不会产生临床后果,然后在肝、脾和肺部清除掉,对左心室的整体和节段性运动不会产生影响。当速度<75000rpm时,产生的颗粒较大和旋磨头前推时产生的热量会导致管壁损伤。

一项前瞻性的研究比较了准分子激光、旋磨和球囊成形术(ERBAC研究),为单中心随机试验,共收集了685例复杂病变( B或C型),232例为准分子激光+PTCA,231例为旋磨(最大旋磨头与动脉比为0.66),如残余狭窄>50%,则辅以球囊治疗;222例随机为PTCA组。结果:无主要并发症的手术操作成功率,旋磨组89.2%,激光组为77.2%, PTCA组为79.7%,旋磨与后两者比较p=0.002。但随机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VR),旋磨组为42.4%,激光组为46.0%,

明显高于PTCA组(31.9%)。另一项研究(COBRA)也证实了旋磨的再狭窄率(39%)远远高于PTCA(29%),综合多项研究旋磨术后的再狭窄为38~57%。因此,现在认为除支架内再狭窄外,旋磨术后的再狭窄高于球囊扩张术。

(一)旋磨术的适应证

1.球囊不能扩张的病变:由于病变僵硬、或球囊不能通过病变或出现显著弹性回缩导致PTCA失败,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旋磨术,系最佳适应症。

2.钙化病变:旋磨可以有效地清除钙化病变,减少病变内的钙质成分。对于中度钙化的病变,PTCA 和DCA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增加。旋磨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减少。

3.开口部病变:开口部病变PTCA的成功率较低,且再狭窄率高,而旋磨治疗开口部病变非常有效,尤其开口部病变有明显钙化,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Popma等报告操作的成功率为97%,17%出现夹层,2.8%发生痉挛,1.9%急症搭桥。造影证实再狭窄率为32%。

4.复杂病变/分叉病变:已证实旋磨治疗复杂病变的成功率高。分叉病变是PTCA的难题,球囊扩张后常常出现斑块移位致结果欠佳,且再狭窄率增加。与PTCA相比,植入支架可以减少很多病变类型的再狭窄率,但分叉部病变植入支架的再狭窄率仍有很高。有学者提出现分叉病变可以选择debulking技术。国外有的导管室对分叉病变的两支先后行旋磨,然后用"对吻球囊"同时加压扩张以取得满意结果。需指出同时加压的球囊压力一般为2~4个大气压,并同时抽瘪球囊。

5.支架内弥漫性再狭窄:支架应用日益普遍,支架内再狭窄是一大难题。弥漫性支架内再狭窄单纯行PTCA的再狭窄率很高,debulking这样的病变后影

象结果满意,有些报道支架内弥漫性再狭窄旋磨的再狭窄率为30%,因此目前对于支架内再狭窄可以选择旋磨。

6.植入支架前debulking复杂病变:植入支架前,对于钙化或复杂病变进行旋磨,容易将支架送到位,且扩张后支架很好地展开。有研究证明较单纯植入支架可以降低再狭窄,但也有研究不支持。

(二)旋磨术的禁忌症

1.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时冠脉病变或斑块有溃疡形成或斑块内血栓存在。在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时,斑块常常伴有溃疡形成和存在血栓。由于这种溃疡斑块的的特有性质,旋磨头会发生偏离,而且磨碎的血栓可以释放血管活性物质。理论上旋磨会加重血栓倾向和加重慢血流状况。因此,在旋磨的大多数随机研究和多中心登记中一般不包括含有血栓的溃疡性病变。如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罪犯病变难于扩张或球囊不能通过,也可以考虑选择使用旋磨,辅以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为宜。一般而言,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如果斑块有溃疡和血栓形成,最好避免使用旋磨。

2.螺旋性夹层病变:理论上,旋磨头可缠绕夹层撕裂片扩大夹层而出现并发症,故出现螺旋夹层时,应避免使用旋磨。

3.存在退行性变的大隐静脉旁路血管病变:静脉桥血管PTCA时,病变处碎屑的脱落常常形成栓塞。存在退行性变时旋磨会增加栓塞的发生。因此对弥漫性桥血管病变,旋磨应属禁忌。

4.极度呈角病变:对于角度极大的病变,旋磨会伤及深层管壁,甚至引起穿孔,故应避免使用。

5 .弥漫性病变:早期的研究证明对于弥漫性病变施行旋磨术并发症高,常常出现血流缓慢。但旋磨装置的改进使长病变的治疗成为可能。以下措施可以

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一冠脉造影﹙CAG﹚简介 1 1929年,Werner Forssmann完成首例心导管术 2 1959年美国儿科医师Sones为一个有主动脉病变的患者做心脏造影的时候,利用特制的头端呈弧形的造影导管,误经肱动脉逆行送入主动脉根部,并将导管远端分别置于左、右冠状动脉口,将约30ml的造影剂直接注入左、右冠状动脉内而使其清晰显影,令人惊讶的是,患者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发生室颤,因为在这之前医疗界普遍认为向冠状动脉里注射造影剂是非常危险的(会引起室颤),从而开创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3 1964年,Sones完成了第一例经肱动脉切开的冠状动脉造影术。 4 1967年,Judkins采用穿刺股动脉的方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使这一技术进一步完善并得以广泛推广应用。 二什么是冠脉造影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就是利用血管造影机,通过特制定型的心导管经皮穿刺入下肢股动脉或上肢挠动脉,沿降主动脉或上肢动脉逆行至升主动脉根部,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这样就可清楚地将整个左或右冠状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的血管腔显示出来,可以了解血管有无狭窄病灶存在,对病变部位、范围、严重程度、血管壁的情况等作出明确诊断,决定治疗方案(介入、手术或内科治疗),还可用来判断疗效。这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有创诊断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IVUS、OCT、FFR等逐步在临床应用,发现部分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显示正常的血管段存在内膜增厚或斑块,但由于IVUS等检查费用较为昂贵,操作较为复杂,现在并不是常规检查手段。 三曹妃甸区医院如何开展起的CAG

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诊疗规范

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诊疗规范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 适应证: 1有不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临床疑诊冠心病。 2?有不典型的胸痛症状需排除冠心病。 3.Ho It e r、运动试验提示有客观缺血证据而无临床症状。 4?不明原因的心脏增大、心功能不全或室性心律失常。 5.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起病6-1 2h )或并发心源性休克拟行急诊PC I;或心肌梗塞患者梗塞部位有存活心肌宜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 I 治疗。 6 ?不稳定性心绞痛,经常规药物系统治疗仍不能控制症状,宜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病变严重程度,以选择性P C I或冠状动脉搭桥术。禁忌症: 1?重症心功能不全,如不能平卧1 h以上,则不宜行选择性冠状动脉 造影,内科药物治疗症状改善后再行冠状动脉造影。 2.严重全身感染。 3.精神病等不能配合手术。 4.有碘过敏所致的休克者不宜行冠状动脉造影。 5.严重肾功能不全。 6 .出血性素质。 术前准备: 1.术前用药:术前规范化应用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2?—般化验包括血、尿常规和肝肾功检查,以及血电解质、凝血四项、

病毒系列。 3.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必要时ECT心脏检查。 4.碘过敏试验。 5 .局部清洁和备皮,选好准备穿刺的血管,选择桡动脉作为入径时行 术前Allen试验。 6?做好病人及家属的思想工作,消除病人的顾虑,手术单签字。 7?术前4小时禁食。 8?必要时术前注射地西泮10mg,或给予口服苯巴比妥0.0 6 -0. 1g。 9?准备好必要的器械。 操作步骤: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步骤: 1?多选择右侧桡动脉为穿刺插管部位,患者仰卧导管床上,手臂平伸外 展3 0O,手腕过伸位,常规消毒铺巾,消毒区域为手掌至肘关节以上。 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桡骨茎突上1.5-2.0C m处桡动脉搏动最 强处采用穿透法穿刺,当带鞘穿刺针见回血,继续向前推送2-3cm,撤出针芯,,缓慢回撤塑料套管见针芯喷血后放入导丝,将导丝送入一 定长度后推出针芯,,用刀尖切开穿刺点处皮肤,沿导引钢丝插入 5 F桡动脉鞘管。成功后经桡动脉鞘内注入硝酸甘油2 00ug,以防血 管痉挛;注入肝素3 00 0 u。 2.用肝素盐水冲洗泥鳅导丝和造影导管,将泥鳅导丝插入TI G造影导 管,尖端与导管尖端平行,进入血管鞘后将泥鳅导丝探入,尖端在导管前方4-5cm,然后将导管与导丝一起送入,直到将造影管送至主动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interven tion, PCI) 是指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相关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 术、定向性斑块旋切术(DCA)、斑块旋切吸引术(TEC)、斑块旋磨术及激光血管成 形等。本章重点介绍PCI的基本技术--PTCA 和支架置入术。 【适应证】 确定PCI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 应证,反之则为相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 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

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 功把握性大,手术风险低。 (3)PCI后再狭窄病变。 (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CABG术后:CABG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 血管新发生的病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2.无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波心肌梗死) 对高危以及经充分药物治疗后不能稳定的患者提倡早期介入治疗。 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44卷第5期第382页-第400页 自"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1]更新以来,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其相关领域又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 指南[1,2]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参考最新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等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3,4,5,6,7,8,9]、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共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指南。 为便于读者了解PCI对某一适应证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Ⅰ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 概述 一、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对于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资质要求:每年完成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2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100例,主要操作者具备介入治疗资质且每年独立完成PCI>50例,血管造影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5%,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病死率低于0.5%。 二、危险评分系统 风险-获益评估是对患者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决策的基础。运用危险评分可以预测心肌血运重建手术病死率或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MACCE)发生率,指导医师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从而为选择适宜的血运重建措施提供参考。常用的危险评分系统特点如下。 1.欧洲心脏危险评估系统Ⅱ(EuroSCORE Ⅱ)[7,10,1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1.目的 1.1定制我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操作规范,以作为医护人员的实际临床操作依据,使该操作更科学合理,便于医务人员充分了解遵守,助于提高治疗质量。 2.范围 2.1我科医护人员均适用。 3.定义 3.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指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相关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 4.职责 无 5.标准 5.1简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人术、定向性斑块 旋切术(DCA)、斑块旋切吸引术(TEC)、斑块旋磨术及激光血管成形等。本章重点介绍PCI 的基本技术--PTCA 和支架置入术。 5.2适应证:确定PCI 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应证,反之则为相 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5.2.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5.2.1.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5.2.1.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功把握性大, 手术风险低。 5.2.1.3 PCI 后再狭窄病变。 5.2.1.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2.1.5 CABG 术后:CABG 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血管新发生的病 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5.2.1.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5.2.2无ST 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 波心肌梗死)对高危以及经充分药物 治疗后不能稳定的患者提倡早期介入治疗。 5.2.3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AMI) 5.2.3.1直接PCI: 5.2.3.1.1 ST 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 ,发病在12h 内,能在就诊后90min 内由有经验的术者开始球囊扩张者。 5.2.3.1.2 ST 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 ,发病36h 内发生心源性休克,可 在休克发生18h 内由有经验的术者行PCI 者。 5.2.3.1.3 AMI 发病12h 内有严重心力衰竭和(或)肺水肿(Killip3级)患者。 5.2.3.1.4 AMI 发病12~24h 伴有严重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或心电不稳定或有持续心肌 缺血症状者。 5.2.3.1.5适合再灌注治疗,但有溶栓禁忌证的AMI 患者。 5.2.3.2溶栓后补救性PCI : 5.2.3.2.1溶栓后仍有明显胸痛,或合并严重心力衰竭、肺水肿或心电不稳定者. 5.2.3.2.2溶栓后仍有或新发生心源性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5.2.3.3急性期后的PCI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是什么 导语:很多人对于一些医学上的专用术语不是很明白,甚至是没有听话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就让很多患者产生疑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一般是用在冠 很多人对于一些医学上的专用术语不是很明白,甚至是没有听话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就让很多患者产生疑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一般是用在冠状动脉血管有疾病的患者身上。但是该类手术存在风险,在手术之前要先看看患者的体质是否适应这样的手术,先做一些术前测试。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指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 1、对于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有较大范围心肌缺血证据的患者,介入治疗是缓解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 2、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高危患者,提倡尽早介入治疗。高危患者主要包括:反复发作心绞痛或心肌缺血或充分药物治疗时活动耐量低下;血心肌酶指标升高;心电图新出现的ST段压低;出现心力衰竭或出现二尖瓣反流或原有反流恶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持续室速;6个月内接受过介入治疗;曾行冠脉旁路移植术等。 3、对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治疗的关键在于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尽可能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患者急性期的死亡风险并改善长期预后。根据患者就诊的时机以及初始治疗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策略: 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之后,患者也许会出现不适,而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就比如:冠状动脉痉挛、冠脉夹层、冠状动脉急性闭塞、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正式发布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正式发布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在沈阳东北心血管病论坛期间正式重磅发布! 该指南由韩雅玲院士牵头,113位国内心血管领域顶尖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共同完成,刊登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年第五期,是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指南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研究结果(共收录了31篇中国专家的文章),参考ACC/AHA以及ESC等国际权威组织发布的最新相关指南,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观点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相较于2012版PCI指南,该版指南有几点重要更新: 一、首次提出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从2009年开始,PCI的质量控制体系在全国范围内运行。此后,国家质量控制中心逐步建立了省级和军队级质量控制中心的合作关系。为进一步改善质量控制技术和团队协作,新版指南首次对开展PCI的中心提出了明确的资质要求,并要求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以期对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具体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

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二、提出最新的EuroSCORE Ⅱ和SYNTAXⅡ危险评分系统 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以及结合中国人群的临床研究,指南首次提出了欧洲心脏危险评估系统Ⅱ(EuroSCOREⅡ)和SYNTAXⅡ评分,新的评分系统更加符合临床需求,为患者后续血运重建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更为统一、科学的标准。 EuroSCOREⅡ通过年龄、性别、肾功能损伤、外周动脉疾病、严重活动障碍、既往心脏手术史、慢性肺脏疾病、活动性心内膜炎、术前状态差、正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CCS 心绞痛分型、左心室功能、近期心肌梗死、肺动脉高压、紧急外科手术、是否为单纯CABG、胸主动脉手术等18项临床特点,评估院内病死率。而上一版推荐的EuroSCORE评分因过高地估计了血运重建的死亡风率,已不再推荐使用。 SYNTAXⅡ评分在SYNTAX评分11项因素基础上,新增是否存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而变成了12个影像因素,并联合应用了6项临床因素(包括年龄、肌酐清除率、左心室功能、性别、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周围血管病)。在预测左主干和复杂三支病变血运重建的远期(4年或以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是否具备手术适应症,完善术前常规检查,了解患者术区循环情况。 2、评估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了解程度,有无紧张、恐惧情绪。 3、评估急救用物是否备好,如心电监护仪、除颤器、抗心律失常及升压药物等。 二、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指导患者完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2、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心导管检查的方法和意义、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 3、皮肤准备:会阴部及两侧腹股沟备皮。 4、行桡动脉穿刺者需做 Allen 试验,判断能否行桡动脉穿刺及插管。 5、碘过敏试验。备好急救器械和药品。 6、术前检查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标记。 7、遵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二)术后护理 1、持续心电监护 24 小时,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急性期并发症。 2、十二导心电图检查,并与术前比较。 3、鼓励患者多饮水加速造影剂的排泄。 4、术侧肢体的护理

(1)经股动脉穿刺部位的护理:术后 4 小时拔出鞘管。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用 1 千克左右的沙袋压迫 6 小时,术侧肢体制动至少 12 小时。卧床期间做好生活护理。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观察肢体皮肤颜色与温度、感觉与运动功能有无变化等。防止动静脉血栓的形成。 (2)经桡动脉穿刺部位的护理:经桡动脉 PCI 术后即可拔除鞘管,使用弹力绷带或专用止血工具装置局部加压止血。包扎 2 小时后可放松弹力带,术后 6 小时可拆除绷带或止血装置。加压包扎期间需观察术肢局部皮肤的颜色,温度及肿胀情况。 5、术后并发症的观察:观察有无尿潴留、低血压、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血管栓塞及感染等并发症,协助医生给予导尿、扩容、压迫止血、溶栓等处理。 三、健康指导要点 1、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受凉,情绪激动等。 2、应定期进行心电图、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的检查。 3、指导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肥胖者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大便通畅。 4、继续服用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其他药物,定期门诊随诊。 四、注意事项 1、术后严密观察并发症,及时处理。 2、注意用药反应。

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介入术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冠状动脉介入术 概述 冠状动脉介入术,又简称为PCI,它只需在皮肤作一小切口,将带有球囊扩张器的导管插入腿或手部的动脉送至狭窄的冠状动脉进行扩张,使心肌的供血得到改善。手术中病人是清醒的,一般没有不舒服的感觉。术后12小时或2天后可以回家。新的仪器和药物增加了长期预后效果,并减少并发症。为了预防治疗过的血管再次梗阻,医生会建议植入冠脉支架,冠脉支架是微小的不锈钢网状合金管,被带有球囊的导管送入血管内起到保持血管通畅的作用。 治疗过程 通常在术前将手术的动脉区域剃毛和清洁,需要时会给病人服用安定类镇静剂,减轻病人的焦虑和紧张。送入导管室后,病人会被安排躺在导管床上。医生将选用股动脉,或肱动脉、桡动脉作为穿刺部位,消毒铺手术巾,局部注射麻醉剂,穿刺后将鞘管插入所选的动脉,指引导管通过此鞘管到达要治疗的冠状动脉。通过指引导管,医生将导丝送过冠脉梗阻部位,再通过此导丝,将带有球囊扩张器的导管送到梗阻部位,然后气囊充气,通过挤压斑块和扩张动脉使梗阻解除,就像用手撑开弹性袜一样。逐渐用大球囊减轻梗阻程度。成功的球囊成形术使狭窄减少到20—30%以下。

支架植入术是先用球囊进行扩张,然后一个支架紧贴在球囊扩张器上,当球囊充气时,使支架沿冠脉壁打开,然后支架固定在撑开部位,使动脉扩张。 梗阻的冠脉单独用球囊扩张治疗时,再梗阻的机会和再次出现症状的机会是1/3,如果植入支架,再梗塞的机会降到1/5,现在运用的药物涂层支架使再狭窄率降得更低,但是并不是每个血管成形术的血管都适合植入支架,血管成形术中还有包括其他的方法如旋切、直接冠脉粥样斑块切除术等。 手术中医生在特殊的屏幕上用X线观察冠脉。此手术可以短至30分钟,长到数小时。 治疗准备 冠脉介入术可以解除冠状动脉梗阻,使病人活动时无胸痛,同时也可以预防。手术之前医生会告诉病人为什么要做此手术,手术怎样进行,以及它的危险性如何。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已很安全。但它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手术,有一定危险性。这些危险包括可能出现出血、感染、对造影剂过敏、血管损伤、中风和肾功能损害。被治疗的冠脉也许会损伤。还可能会导致心肌梗塞,有时需紧急做搭桥手术。发生严重的危险依赖于很多因素。对多数病人来说,需要进行紧急外科手术或出现死亡的危险性是很低的。 手术前的早上你不能吃东西或饮水。医生术前会给你吃药(如或其他防止血液凝固的药物如)。不要服降糖药或血液稀释剂。护士会提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详细)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详细)第一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 3 级血流。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 (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不伴有Q波的CK-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 (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1 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 近年随着器械的改进和术者经验的积累,尤其冠状动脉支架的广泛应用,PCI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下降,按上述分型预测PCI成功率和并发症的价值有所下降。目前,将病变分为低、中、高危险性(见表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intervention,PCI) 是指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相关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术、定向性斑块旋切术(DCA)、斑块旋切吸引术(TEC)、斑块旋磨术及激光血管成 形等。本章重点介绍PCI的基本技术--PTCA和支架置入术。 【适应证】 确定PCI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 应证,反之则为相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 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功把握性大,手术风险低。 (3)PCI后再狭窄病变。 (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CABG术后:CABG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 血管新发生的病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2.无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波心肌梗死)对高危以及经充分药物治疗后不能稳定的患者提倡早期介入治疗。 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 (1)直接PCI ①ST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发病在12h内,能在就诊后 90min内由有经验的术者开始球囊扩张者。 ②ST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发病36h内发生心源性休 克,可在休克发生18h内由有经验的术者行PCI者。 ③AMI发病12h内有严重心力衰竭和(或)肺水肿(Killip3级)患者。 ④AMI发病12---24h伴有严重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或心电不稳定或有持 续心肌缺血症状者。 ⑤适合再灌注治疗,但有溶栓禁忌证的AMI患者。 (2)溶栓后补救性PCI ①溶栓后仍有明显胸痛,或合并严重心力衰竭、肺水肿或心电不稳定者。 ②溶栓后仍有或新发生心源性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3)急性期后的PCI ①有自发或诱发心肌缺血或再梗死征象者。 ②心源性休克或持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③左室射血分数<40%、左心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④急性期曾有过心力衰竭者。 ⑤对溶栓治疗后的患者,均可考虑冠状动脉造影对闭塞的梗死相关动脉或严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前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阻塞所致的心肌缺血坏死。心肌血运重建治疗是指以冠状动脉介入或外科手术方法解除冠状动脉狭窄、重建血管,恢复心肌灌注,目前最主要的方法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二者结合的杂交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技术和器械的不断进步,PCI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人心脏病学组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在近年临床医学证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临床实践,对这一领域的治疗决策、治疗方案、特殊患者处理、围术期药物治疗、二级预防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在2009年中国PCI指南基础上,参考2010年和201 1年新近发布的国际相关指南。择其更新的重要学术内容,达成共识,编写了中国PCI指南2012简本。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PCI对某一适应证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I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有效,可以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介入术 概述 冠状动脉介入术,又简称为PCI,它只需在皮肤作一小切口,将带有球囊扩张器的导管插入腿或手部的动脉送至狭窄的冠状动脉进行扩张,使心肌的供血得到改善。手术中病人是清醒的,一般没有不舒服的感觉。术后12小时或2天后可以回家。新的仪器和药物增加了长期预后效果,并减少并发症。为了预防治疗过的血管再次梗阻,医生会建议植入冠脉支架,冠脉支架是微小的不锈钢网状合金管,被带有球囊的导管送入血管内起到保持血管通畅的作用。 治疗过程 通常在术前将手术的动脉区域剃毛和清洁,需要时会给病人服用安定类镇静剂,减轻病人的焦虑和紧张。送入导管室后,病人会被安排躺在导管床上。医生将选用股动脉,或肱动脉、桡动脉作为穿刺部位,消毒铺手术巾,局部注射麻醉剂,穿刺后将鞘管插入所选的动脉,指引导管通过此鞘管到达要治疗的冠状动脉。通过指引导管,医生将导丝送过冠脉梗阻部位,再通过此导丝,将带有球囊扩张器的导管送到梗阻部位,然后气囊充气,通过挤压斑块和扩张动脉使梗阻解除,就像用手撑开弹性袜一样。逐渐用大球囊减轻梗阻程度。成功的球囊成形术使狭窄减少到20—30%以下。 支架植入术是先用球囊进行扩张,然后一个支架紧贴在球囊扩张器上,当球囊充气时,使支架沿冠脉壁打开,然后支架固定在撑开部位,使动脉扩张。 梗阻的冠脉单独用球囊扩张治疗时,再梗阻的机会和再次出现症状的机会是1/3,如果植入支架,再梗塞的机会降到1/5,现在运用的药物涂层支架使再狭窄率降得更低,但是并不是每个血管成形术的血管都适合植入支架,血管成形术中还有包括其他的方法如旋切、直接冠脉粥样斑块切除术等。 手术中医生在特殊的屏幕上用X线观察冠脉。此手术可以短至30分钟,长到数小时。 治疗准备 冠脉介入术可以解除冠状动脉梗阻,使病人活动时无胸痛,同时也可以预防心肌梗塞。手术之前医生会告诉病人为什么要做此手术,手术怎样进行,以及它的危险性如何。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已很安全。但它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手术,有一定危险性。这些危险包括可能出现出血、感染、对造影剂过敏、血管损伤、中风和肾功能损害。被治疗的冠脉也许会损伤。还可能会导致心肌梗塞,有时需紧急做搭桥手术。发生严

2017ESC-STEMI诊疗指南

ESC2017 | ESC最新STEMI指南(中文版) 2017 ESC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指南 ——欧洲心脏协会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管理特别工作组 编者语 2017年8月26日,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发布了最新版本的《急性心梗/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指南》,这一指南梳理了急性STEMI救治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对部分理念和概念进行了修订,从诊断、再灌注策略选择、药物治疗以及并发症处理等诸多方面原指南做出了进一步更新。该指南的发布对于我国进一步做好急性STEMI救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简介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管理指南更新的标准:基于由临床试验得出的证据或专家共识。即使最出色的临床试验,其结果也要公开进行解读,具体治疗措施应根据所在的临床环境或资源进行调整。 表1 推荐等级

表2 证据等级 1.1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定义为:有心肌损伤的证据(定义为心肌肌钙蛋白水平升高,至少一次超过99%参考上限值),临床症状与心肌缺血性相符。考虑到要立即实施一些治疗措施,如再灌注治疗,有持续胸部不适或提示缺血症状,并且ECG至少两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考虑诊断STEMI。 1.2STEMI的流行病学 缺血性心脏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导致猝死的最常见原因,且其发病率仍在上升。然而在过去30年内,欧洲地区由缺血性心脏病导致死亡的发生率却在下降。欧洲地区每年因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人数为18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20%,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 虽然STEMI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逐渐下降,而NSTEMI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却在逐渐升高。STEMI在年轻人中发病率较老年人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近期几项研究指出STEMI后期死亡率下降可能与再灌注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抗栓治疗以及二级预防有关。尽管如此,其死亡率仍居高:ESC注册研究显示不同国家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4%-12%,血管造影注册研究显示STEMI患者第1年死亡率约为10%。 尽管女性发生缺血性心脏病的平均年龄较男性晚7-10年,心肌梗死仍是女性致死原因中的首要原因。急性60岁以下男性发生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机率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全文版)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全文版) 自"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1]更新以来,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其相关领域又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指南[1,2]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参考最新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等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3,4,5,6,7,8,9]、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共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指南。 为便于读者了解PCI对某一适应证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Ⅰ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 概述 一、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对于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资质要求:每年完成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2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100例,主要操作者具备介入治疗资质且每年独立完成PCI>50例,血管造影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5%,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病死率低于0.5%。 二、危险评分系统 风险-获益评估是对患者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决策的基础。运用危险评分可以预测心肌血运重建手术病死率或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MACCE)发生率,指导医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 3 级血流。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不伴有Q波的CK-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1 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 病变特征 A型病变 B型病变 C型病变 病变范围局限性,<10mm 管状,10-20mm 弥漫,>20mm 病变形态同心性偏心性———— 是否容易接近容易近段血管中度弯曲近段血管极度弯曲 是否成角不成角(<45。)中度成角(>45。但<90。)严重成角(>90。) 病变外形管壁光滑管壁不规则———— 钙化程度无或轻度中重度———— 闭塞程度非完全闭塞完全闭塞<3个月完全闭塞>3个月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全文)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全文) 随着技术和器械的不断进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我国上一次更新PCI指南是在2012年[1],距今已4年。在这期间,PCI及其相关领域积累了大量新的循证证据。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邀请113位著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PCI指南进行了更新和修订[2]。本次修订充分查阅了最新临床研究,特别是来自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共引用了31篇中国医生主持完成的研究及指南的文献);参考了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及欧洲心脏病协会(ESC)等权威学术组织发布的最新相关指南[3~9],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近年PCI 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本文就该指南所推荐的一些新的、重要的观点总结如下: 1、首次提出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强调对所有中心及术者的手术结局和质量进行回顾分析,引入风险调控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并对介入中心的资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举措将有利于解决个别地区和医院存在的PCI质量低下和/或过度医疗问题,推进全国性PCI大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并最终提高全国PCI质量。 2、风险评分的应用推荐发生重要改变:由于EuroSCORE评分过高估计血运重建死亡风险,在新指南中已不建议继续使用,推荐改用EuroSCORE II评分来评估院内病死率。EuroSCORE II评分包括了如下

18项临床因素:年龄、性别、肾功能损伤、外周动脉疾病、严重活动障碍、既往心脏手术史、慢性肺脏疾病、活动性心内膜炎、术前状态差、正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加拿大心血管病学学会心绞痛分型、左心室功能、近期心肌梗死、肺动脉高压、紧急外科手术、是否为单纯CABG、胸主动脉手术。对于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双适应证且预计外科手术死亡率低时,仍可沿用旧版指南中推荐的SYNTAX评分评估1年以上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风险,且推荐类别升高至I类推荐。根据近年国内外证据,新指南推荐使用SYNTAX II评分来评估4年病死率,推荐类别为IIaB。与SYNTAX评分相比,SYNTAX II评分更加注意临床危险因素的作用,其病变因素由11项增至12项(增加的一项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同时增加了年龄、肌酐清除率、左心室功能、性别、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周围血管病6项临床因素。来自中国的单中心大样本研究证实,对于无保护左主干病变,SYNTAX II评分预测PCI远期死亡率的价值优于SYNTAX 评分[10]。 3、血运重建策略的重大更新:①在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策略选择方面,由于药物洗脱支架的广泛应用显著降低了PCI后长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新指南提高了中低危病变行PCI 治疗的推荐等级,并建议以冠状动脉病变直径狭窄程度作为治疗决策的依据:对于存在前降支近端病变的单、双支病变,PCI 治疗的推荐等级由原来的(Ⅱa,B)分别提升至(Ⅰ,A)和(Ⅰ,C),与CABG 相当;对SYNTAX 评分≤22分的低危左主干和三支病变,PCI 治疗的推荐等级由原来的(Ⅱa,B)提升至(Ⅰ,B),

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定义: 造影导管选择性插入冠状动脉开口 , 注射造影剂显示冠状动脉解剖走行及病变, 属于介入性心脏病学的诊断技术。 CAG: 心梗急性期准备行冠脉内溶栓者;心梗急性期: 准备行急症 PTCA 及支架置入术者; AMI 继发机械性并发症准备急诊手术者;指导治疗性CAG 重大手术前行 CAG: (1) 年龄45 岁行瓣膜置换术者 (2) 不明原因,年龄45 岁乳头肌功能失调,准备手术治疗者 (3)先心病疑有冠脉异常准备手术者 (4) 中老年人 ECG 异常准备行较大手术者。 适应症: 明确诊断须根据结果选择治疗方式,急性心肌梗塞, 须急诊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血管重建术后疗效随访,心脏外科手术前, 了解冠状动脉情况,特殊职业 PTCA 是经皮穿刺股动脉或桡动脉递入球囊导管: 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的一种血管重建术。 作用机制: 用球囊扩张导致斑块撕裂破碎、压缩,使内腔扩大,拔除球囊导管后,血压对扩张部的血管壁起到支撑作用,维持内腔通畅,以达到显著缓解心绞痛的症状和改善左心室功能,从而有效地增加

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病人的远期生存率。 冠脉支架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与 PTCA 的操作相似,是通过植入一个特别的特定型号的金属支架于冠状动脉狭窄处,使冠状动脉持续扩张,从而使冠状动脉内血流通畅,保证病变部位心肌的血液供应,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心血管治疗技术,是 PTCA 的后盾。 适应症: PTCA 并发冠状动脉夹层、严重冠状动脉内膜撕裂、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或濒临闭塞。 冠状动脉血管直径3mm 的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 冠状动脉再狭窄病变。 慢性闭塞性病变。 心脏介入治疗及护理: 心脏介入治疗是集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学的交叉学科,对疾病诊疗具有微创化,闭合化和教学化,逐渐成为与内科学,外科学并驾齐驱的三大医学技术之一,是经皮穿刺途径进入血管或心腔内进行的诊疗技术。 正确的选择是: 早检查、早诊断,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案!病人准备: 术前知识宣教: 根据病人不同的文化程度,采用不同的宣教形式,简要讲解支

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主要分为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一冠脉造影﹙CAG﹚简介 1 1929年,Werner Forssmann完成首例心导管术 2 1959年美国儿科医师Sones为一个有主动脉病变的患者做心脏造影的时候,利用特制的头端呈弧形的造影导管,误经肱动脉逆行送入主动脉根部,并将导管远端分别置于左、右冠状动脉口,将约30ml的造影剂直接注入左、右冠状动脉内而使其清晰显影,令人惊讶的是,患者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发生室颤,因为在这之前医疗界普遍认为向冠状动脉里注射造影剂是非常危险的(会引起室颤),从而开创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3 1964年,Sones完成了第一例经肱动脉切开的冠状动脉造影术。 4 1967年,Judkins采用穿刺股动脉的方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使这一技术进一步完善并得以广泛推广应用。二什么是冠脉造影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就是利用血管造影机,通过特制定型的心导管经皮穿刺入下肢股动脉或上肢挠动脉,沿降主动脉或上肢动脉逆行至升主动脉根部,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这样就可清楚地将整个左或右冠状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的血管腔显示出来,可以了解血管有无狭窄病灶存在,对病变部位、范围、严重程度、血管壁的情况等作出明确诊断,决定治疗方案(介入、手术或内科治疗),还可用来判断疗效。这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有创诊断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IVUS、OCT、FFR等逐步在临床应用,发现部分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显示正常的血管段存在内膜增厚或斑块,但由于IVUS

等检查费用较为昂贵,操作较为复杂,现在并不是常规检查手段。 三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 以诊断为主要目的: 1不明原因的胸痛,无创性检查不能确诊,临床怀疑冠心病。 2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如顽固的室性心律失常或新发传导阻滞;有时需冠状动脉造影除外冠心病。 3不明原因的左心功能不全,主要见于扩张型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两者鉴别往往需要行冠状动脉造影。 4 PCI或CABG后复发心绞痛。 5心脏手术前,年龄>50岁,易合并有冠状动脉畸形或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在手术的同时进行干预。 6无症状但疑有冠心病,在高危职业如:飞行员、汽车司机、警察、运动员及消防队员等或医疗保险需要。 以治疗为主要目的: 1稳定型心绞痛或OMI,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影响学习、工作及生活。 2不稳定型心绞痛,首先采取内科积极强化治疗,一旦病情稳定,积极行冠状动脉造影;内科药物治疗无效,一般需紧急造影。对于高危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自发性为主,伴有明显心电图的ST段改变及梗死后心绞痛,也可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 3发作12小时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发病在12小时以上仍有持续性胸痛,拟行急诊PCI手术;如无条件开展PCI术,对于AMI后溶栓有禁忌的患者,应尽量转入有条件的医院。AMI后静脉溶栓未再通的患者,应适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