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诗词五首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诗词五首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诗词五首同步练习

诗词五首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结庐(lú)折戟(jǐ)二乔(qiáo)

B. 殷勤(yīn)谩有(màn)不胜簪(zhān)

C. 燕脂(yān)千帆(fán)花溅泪(jiàn)

D. 提携(xié)霜重(chòng)蓬舟(péng)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结庐在人境(简陋的房屋)问君何能尔(如此,这样)

B. 烽火连三月(借指战争)浑欲不胜簪(简直)

C. 角声满天秋色里(军中号角)提携玉龙为君死(宝剑)

D. 自将磨洗认前朝(将来)

3.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 结庐/在/人境

B. 烽火/连三/月

C. 黑云/压城/城欲摧

D. 东风/不与/周郎便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B.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D.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作者是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B. 《水浒》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例如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三调芭蕉扇等。

C. 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兴盛于宋代。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可以说是婉约派的代表。

D.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对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典型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二、默写

6. 名句默写。

(1)山气日夕佳,________。

(2)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

(3)《赤壁》中表达作者辩证地看问题,抒发兴亡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春望》中的“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望”中之所见,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5)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6)李清照的《渔家傲》中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的图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7.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8.“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中的“压”和“开”字用得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__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__到________。(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中的“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2)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传诵的末尾两句,这两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多,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2)下阕哪两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题乌江亭①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①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的乌江镇,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________诗。

(2)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________,也有可能________。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从内容上可分为劳动的地点及结果、________、________三层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手,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3)“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赏析。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虞美人梳楼

【宋】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①处。楼儿忒②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选自《宋词鉴赏辞典》)

【注释】①溟濛(míng méng):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②忒(tuī):太。

(1)这首词选取了绵绵的细雨、________和________等自然景物,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致。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思归念远之情,请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进行分析。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幽居不遇

庄翱

满庭花落迷行路,绕院泉声写半山。

向暮此中回首去,洞门深处鸟关关。

(1)这首诗写出了朋友幽居之处的哪些特点?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

16.古诗词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班级开展了以“漫步古诗苑”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活动。

(1)欣赏画面,根据画意写出古诗。

(2)你是否感受到天下儿女体念母爱的心声?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以后打算怎么做?

五、作文小练笔

17.《饮酒(其五)》表现了隐居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你是否到过农村?写一写你所喜爱的农村美景。

答案解析部分

一、选择题

1.【解析】【分析】考查对字音的掌握。B.不胜簪(zhān)正确读音是(zān);C.千帆(fán)正确读音是(fān);D.霜重(chòng)正确读音是(zhòng)。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常用字的正确读音。

2.【解析】【分析】考查词语的意义。“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将”是“拿起”的意思,不是将来。

故答案为D

【点评】重点古诗词,不仅要读懂诗句的含义,而且对重点词语的释义,也要重点把握。

3.【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句读划分。可以先翻译句子,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句读划分。注意不要出现“破句”。本题中的“三月”不应该划断。

故答案为:B

【点评】朗读节奏的划分,要掌握相关的划分技巧,如:四字,两字一顿;五字,二三划分,除此之外,还要培养自己的语感,多读,才能应对这样的题目。

4.【解析】【分析】考查修辞手法的辨识。A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B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C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D句没有使用修辞。

故答案为D。

【点评】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中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做题时要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其次要理解其要点。

5.【解析】【分析】“三调芭蕉扇”是《西游记》里的故事情节。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做这类题目时,学生必须对所考查的作品内容及作家十分了解。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解答文学常识类试题,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二、默写

6.【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古代诗文的背记与默写。试题(1)—(2)题为直接默写,难度不大;(3)—(6)题为理解性默写,难度较大;注意背记要准确,理解要到位,书写要正确。“鳞、郎、河、摧、晓雾、欲、舞”等字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1)飞鸟相与还;(2)甲光向日金鳞开;(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6)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点评】该题要求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别、漏、添字的情况。

三、诗歌鉴赏

7.【解析】【分析】考查句子的赏析。本题要求从炼字角度来赏析,就可以抓住语句中的“悠然”和“见”字来分析。解答时要结合作者当时的心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来分析,两个词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闲适和惬意。

故答案为: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字的分析理解能力。这是一道炼字题,古诗中“炼字”,是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8.【解析】【分析】考查句子的赏析。本题可以从炼字和修辞的使用角度来赏析,就可以从语句中的“压”和“开”字来分析。解答时要结合诗句所描写的情景——作战前的紧张气氛各战士的风貌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压”是“逼迫”的意思,表现了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的状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了。“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字的分析理解能力。这是一道炼字题,古诗中“炼字”,是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9.【解析】【分析】(1)前四句所写的内容是作者所看到的情景,所以“望”字统领了前四句。写景的顺序要根据诗句内容来筛选后填写即可。(2)做此题要在了解诗歌背景及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可见其忧国思亲之情。(3)本题要求从炼字角度来赏析,解答时要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熟悉古诗内容,结合作者当时的心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来分析后再进行赏析。“破”字用的好,“国破山河在”,一个“破”字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用的好,这个字体现了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以此表现国家残破、人烟稀少,给人以满目凄然的感觉。(4)解答时明确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连三月”见出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故答案为:(1)望;山河;草木花鸟(2)忧国伤时、念家悲己。(3)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4)说明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点评】(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考查对作者情感把握。(3)考查句子的赏析。(4)此题考查句意理解与赏析。

10.【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语句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本题时,一定要认真读指定句子并联系全诗,即可作答。本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前两句是后两句抒情的来源。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期人物和事件的慨叹;前两句写兴感之由,为后文抒怀而铺垫。(2)这种题型一般回

答不能换,要结合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上下文来分析。答题格式:解释本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分析表达效果(结合中心思想或人物性格);并分析换词后的表达效果;就可以得出结论。(3)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借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历史上英雄成名往往靠的机遇,而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

故答案为:(1)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2)不好。以二乔的命运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3)曲折地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点评】第二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形象、情感和内容的理解能力。诗歌的形象,指的是寄托着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包括人物形象(可以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已,也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客观人物形象)和物象(或意象);这里指的是对诗歌中的形象进行感受、理解、鉴定和欣赏,并作出自己的评判。诗句“铜雀春深锁二乔”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耐人寻味。所以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不好。

11.【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句意理解与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解答本题要知道一二句的意思: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需要抓住“云”“雾”“星河”这几处景物展开想象来写。(2)此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内容加以理解。“殷勤问我归何处”的意思是: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回答的语句是:“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意思是: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

故答案为:(1)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2)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点评】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重点语句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2.【解析】【分析】(1)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①写景抒情诗;②咏物言志诗;③即事感怀诗,如怀亲、思乡、念友等。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⑤边塞征战诗。由此可知,本诗属于“怀古咏史诗”。(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根据其假设,项羽如果不自杀,卷土重来,是能取得胜利的。

故答案为:(1)咏史(2)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

【点评】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重点语句和手法技巧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理解诗歌所写内容,再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最后结合写作背景,诗人生平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13.【解析】【分析】(1)本诗是所学诗歌,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诗歌内容。抓住题中的提示信息“劳动的地点及结果”,梳理诗歌内容,根据填答。(2)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仔细分析各项赏析内容的要点,与诗歌内容比较,判断正误。D分析错误,“但使愿无违”并不是无欲无愿的意思,“愿无违”是“不

违背自己心愿”的意思。(3)结合全诗的意境,“带月荷锄归”中的“带月”是写环境,“荷锄”是作者的行为活动,“归”是一种心情,抓住这些内容,从诗人生活状态来分析其思想境界和情感。

故答案为:(1)劳作的艰辛;作者的志趣(2)D(3)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怡然自得。

【点评】这是《归园田居》的第三首,本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后四句是此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14.【解析】【分析】(1)本题要抓住“江南春天的景致”这一信息点,梳理诗歌内容,再根据题中已有的信息“绵绵的细雨”即可找出诗中描写的另外两个景物,概括填答。(2)本题要抓住“思归念远”这一主题,梳理诗歌内容,选择与主题有关的诗句从写景与抒情的关系上分析诗句是如何体现这一思想情感的,并加以评价。

故答案为:(1)柔美的杨柳;红艳的海棠(2)示例一:“丝丝杨柳丝丝雨”一句写春雨的连绵不绝与杨柳的婀娜柔美。春雨易伤旅人怀,而杨柳更能引发别离之愁。示例二:“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是说词人心头的乡愁,小楼都装不下了,以至于几次三番飞将出去寻找归乡之舟。这几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乡愁之浓重、思归之执着与痴迷。示例三:“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与词人远离家乡、乡愁情切,连天帝都生怜悯之心,可见相思之苦;而借“花”消愁,结果自然也只能是“愁更愁”。示例四:“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寒森森的晚风。以环境的清冷映衬思乡之忧伤。

【点评】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悟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反复诵读诗词,整体感知词意,根据词中意象,体会诗词意境,品味诗词语言,把握写作技巧,揣摩作者情感,在此基础上,从词中选取感受最深的诗句,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即可。比如“楼儿忒小不藏愁”,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东西,且用“楼”小作衬托,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运用反衬手法,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的艳丽之景衬托凄凉乡愁,突出乡愁的浓重。

15.【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诗歌理解题,这种题型要求理解时应联系具体的诗句,从诗中景物、景物特点、环境氛围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朋友幽居特点。(2)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故答案为:(1)落花满径、倚山而居、清泉淙淙、鸟语声声。(2)对寻访不遇的遗憾、怅惘之情;对幽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能力。熟读原诗,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根据“花落迷行路”“写半山”“泉声”“鸟关关”可知,这首诗写出了朋友幽居之处落花满径、倚山而居、清泉淙淙、鸟语花香的特点。(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情感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结合写作背景,揣摩作者情感。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寻访不遇的遗憾惆怅之情,对幽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综合性学习

16.【解析】【分析】(1)首先要认真观察画面,看画面所画的内容,要尽可能地把画面的信息全部理解。从画面上看,一位母亲在缝衣,一个男儿背着行囊将要出门,通过画面可知:这幅画与孟郊的《游子吟》的诗句内容吻合。(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阐述,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不唯一。故答案为:(1)《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经常帮妈妈做家务;以后要更加努力学习,尽力让母亲少操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和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仔细观察图片,然后联系画面,调用自己的古诗词积累,写出画面中对应的古诗词。由图可用看出,这是孟郊的《游子吟》中的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五、作文小练笔

17.【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写的练笔,可以根据自己所熟悉的内容来写,在描写时要注意: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人,包括人的生活情景,人的思想感情。世界上,除了人,就是物(人其实也是一种物)。物,包括景物、器物、建筑物等等,这些统称为景物。所以文学描写的对象,其实就是两个方面:人物与景物。至于细节描写、细部描写、场面描写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展开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在描写景物时要注意突出景物的“美”,在描写景物时,要注意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所写内容加以描绘。语言要尽可能优美。

故答案为:

春天是乡下最美丽的季节。各种花儿含苞待放,像一个个羞涩的小姑娘;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好奇地望着这个多彩的世界;树木抽出了嫩绿的枝条。农民伯伯赶着黄牛在耕田。黄牛身后跟着许多八哥和白鹭,它们有的低飞,有的跳跃着捉小虫。小鸭子也来凑热闹,在水中游来游去,嬉戏着。

【点评】这是一篇写景的小作文练笔。在我们作文中,不管是写人,记事,也常常会有景物描写。那么写景应注意什么呢?

(1)写景要按方位顺序,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或由中间到四周等等有次序地描写,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2)可以按景物的类别来写,如山、水、花、鸟;瀑、石、峰、洞;亭、台、楼阁等。要写出景物的光、色、味;既要写它的静态,也要写它的动态,还可以写出它的环境气氛。

(3)要仔细观察,抓住在不同季节里景物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不要硬编乱造,凭自己的想象来写。(4)写景中也可以具体地写些人和事,若让人、景、事三者交融一体来写,可以使作文更为感人。

(5)写景物时不要忘掉自己与景物之间的关系,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情、感受写进去,这样使人读了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叶圣陶老爷爷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不是具有这样的特点吗?

(6)适当地、正确地引用前人描写景物的诗词歌赋,也可以为作文增色。这就需要你平时多加阅读和积累,别等用时再去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