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教师阅读版完整版

深度学习教师阅读版完整版
深度学习教师阅读版完整版

深度学习教师阅读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课题推进方案

深圳市福田区外国语侨香学校

一.什么是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主要是指向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行为、过程 ?

以及学习结果。当然,学生不是孤立的,学生与教师是一对概念,因此,学生的深度学习一定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要有学生的深度学习,必先有教师对教学的深度设计。教是为学服务的,“学”是“教”的目的。

二、深度学习的性质

主动的、有意义的、学生自主操作内容、参与教学过程 ?

的。

三、深度学习的特征

如何判断发生了深度学习?

1、联想与结构

能够根据当前的学习活动去调动、激活以往的知识经验,以融会贯通的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组织,建构出自己的知识结构.全身心(思维、情感、态度、感知觉)投入到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挑战成功的成就感。“探索”、“发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学科的思想方法与他人(教师、同学)展开积极的合作与沟通,体会合作在学习中的价值与意义。体会学科的价值、学习活动的意义以及个人在学习活动中的成长本质与变式。能够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特征,全面把握学科知识的本质联系。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列出正反例(如标准正例、非标准

正例、反例)来说明学科知识的本质迁移与应用。能够将所学内容迁移到新情境中,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四、深度学习发生的条件

1、内容: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

聚焦课标整体把握学科体系与关键教学内容,梳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重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经过设计的、具有教学意图的结构化的教学材料。

2、过程:整体设计、实施学生的学习活动 ?

依据学科主题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适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并帮助学生简约地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揭示活动的意义与目标,使学习知识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觉、主动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领会学科蕴含的思想方法。?

3、氛围:创建民主、平等、合作的互动氛围 ?

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不以任何理由压制、嘲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善于倾听、给予回应,与学生平等地展开讨论设计相互依赖与合作的学习任务。知晓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能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4、评价 ?

通过多种方式持续地获得关于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依据反馈信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与改进要学什么“深度”的内容?围绕学科核心内容组织起来的、对现实生活有意义的、促进学生持续探究的单元学习活动主题达成什么“深度”的目标?期望学生从单元主题学习中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结果?深度学习目标应该是指向学生,从学生的基础、兴趣、需求

和问题出发,提出和阐释学习目标;以“学生将会理解……”的陈述形式或以学生感兴趣的开放性问题的形式加以表达,如“文学中不同体裁的异同是什么?”等;最理想的方式是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指向学科本质。期望学生掌握反映学科本质的、最有价值

的理论、思想、概念、技能,策略、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关注学科专家的工作机理,如,生物学科中单元学习主题是“生命的意义”,那么单元深度学习目标就是“学生能理解生物学家如何区分生命体与非生命体”。指向“高级”思维能力。“学生将理解民主社会权利与责任的关系”,要比“了解美国权利法案及其影响”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能够创建一个简单、功能齐全的用户界面,用来收集数据并将其传输进数据库”,比“定义和描述数据结构”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表达具体明确。如,“学生应能利用资源和提供的材料来正确分析电子表格中的数据”。国家课标学年总目标,单元学习主题,单元学习目标,活动目标1,体现系统、公开活动目标2 活动目标…为什么需要这样的目标?方向应具体、明确: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习的核心概念、过程、技能等。应关注高级思维能力提升应重“学”的目标应系统。目标系统有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将认知、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机整合;与单元学习主题、学习活动和评价密切相连,形成完整的学习系统。“深度”学习目标明确表达了单元主题学习完成之后,期望学生获得的学习结果,包括能反映学科本质及思想方法、能够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的知识、技能、策略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学科课程标准,指向学生思维习惯养成和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如,

“通过研究机械设备,学生将理解力学原理,并能据此解释指甲钳这类日常用品的工作机理”。

五、如何实现“深度”的目标?

(一)什么样的学习活动是有“深度”的? ?

与深度学习目标相契合让学生参与挑战性任务,考虑学生多种学习倾向。

(二)为什么这样的活动是有深度的? ?

有助了解学生原有经验和真实水平,了解学生前提性知识和经验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学生学习任务,让学生尝试,看看他们如何做的。有助于探究性的意义建构,形成高级思维教学中过于丰富的活动设计,热闹有余而深度不足,重学生参与但忽略了为什么参与,忽略了参与过程中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深度”学习活动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探究型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解释、举例、分析、总结、表达、解决不同情境中问题等。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性的活动,创造对新知的理解。

六、如何评价我们已实现了目标?

(一)如何评价我们已实现了目标?

什么样的评价才是有“深度”的? ?

依据深度学习目标,学生能分析、综合、比较、联系、批判、假

设、解释证明其观点关注过程、重在反思改进。评价活动深度公开评价标准,深度学习活动开始前,应清晰明确地让每位学生都知道、理解评价的标准,并始终牢记以便随时对照标准进行自我评

价。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例如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检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等。

(二)为什么这样的评价有“深度”?

持续的过程性评价,使教师和学生有机会及时对学习进行修正。

跟进性的指导,能够使学生的? 学习活动得到有效支持。学生参与评价标准制定,能够把握自己的学习效果和问题所在,并积极地去满足评价标准的要求。多元的评价方式,能够评估深度学习所要 ?

求的思维理解过程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研修课程结构。其目标是帮助学员获得实施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七、本次深度学习的主题与方式:

第1天需求调查:现实起点,项目解读:改革愿景,理论框架

第2天课例研修:实践范例

第3天教学设计:方法与应用(学科)

第4天行动计划:

校本行动(学校)深度学习,就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智慧之旅。旅程的终点不是让学生获得一堆零散、呆板、无用的知识,而是让他们能够充分、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1、要学什么“深度”的内容?

2、达成什么“深度”的目标?

3、如何实现“深度”的目标?

4、怎样确定学生实现了这些目标?

针对这四个问题,深度学习也相应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分别为单元学习主题、深度学习目标、深度学习活动和持续性评价。这四个要素不是各

自独立的,每一个要素都会激活其它要素。也并非程式化,您可以从任何一点入手进行教学的研究与设计。

八、深度学习的组成要素

一、单元学习主题

(一)是什么

“单元学习主题”回答学生要学什么才能获得深度学习能力的问题,是指围绕学科核心内容组织起来的、对现实生活有意义的、促进学生持续探究的单元学习活动主题。

(二)为什么

1、信息海量喷发造成学生认知负荷,需加以系统组织:我们期望把什么都教给学生,

期望内容全覆盖。然而,脑工作容量有限,一次只能加工7+2 个组块的信息。因此,教学必须给予学生有组织的知识。

2、有组织、模式化的知识利于学生记忆、理解和迁移:学科分科愈来愈细化,同时,本学科教学内容严重割裂,当零散的知识堆积在学生头脑中时,学生很难持久记忆,更无法理解知识的意义,并在需要应用时顺利提取。心理学“专家——新手”研究表明,专家围绕着学科的“大概念”,即核心观点和基本原理组织其深层的知识体系。围绕“主题”把课程内容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将有助于学习者形成模式化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吸纳新知识。同时,又能够促进对知识全面深入地理解,有助于解决问题。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目标太少。

3、应重“学”的目标:把“教”的目标等同于“学”的目标,忽视学生在自己原有经验和基础上想学什么、能学什么。

4、目标应系统:系统性表现在一是活动目标、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和课程目标确立整体、系统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目标结构,进而形成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二是应将认知、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机整合;三是目标应与单元学习主题、学习活动和评价密切相连,形成完整的学习系统。

(三)主要特征

1、指向学生:深度学习目标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前提知识、思维水平、情感态度等,从学生的基础、兴趣、需求和问题出发,提出和阐释学习目标。最好以“学生将会理解……”的陈述形式或以学生感兴趣的开放性问题的形式加以表达,如“文学中不同体裁的异同是什么?”等。最理想的方式是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

2、指向学科本质:深度学习目标期望学生掌握反映学科本质的、最有价值的理论、思想、概念、技能,策略、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关注单元学习主题的内容是什么(知识)、如何做(方法)、为什么(目的)、如何交流(形式),从而掌握学科专家的工作机理。如,生物学科中单元学习主题是“生命的意义”,那么单元深度学习目标就是“学生能理解生物学家如何区分生命体与非生命体”。

3、指向“高级”思维能力:深度学习目标追求理解、评价、迁移、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培养。如,“学生将理解民主社会权利与责任的关系”,要比“了解美国权利法案及其影响”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能够创建一个简单、功能齐全的用户界面,用来收集数据并

将其传输进数据库”,比“定义和描述数据结构”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表达具体明确:清晰说明希望学生实际学到什么以及多少,达到何种程度。如,“学生应能利用资源和提供的材料来正确分析电子表格中的数据”。

5、体现系统公开:应依据国家课标要求、学年课程总体目标,围绕单元学习主题,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和每一学习活动的结果,形成目标结构。目标将决定着学习活动的选择和评价的内容及方式,与学习主题、学习活动和评价相伴始终。此外,需公开目标并在教学中经常提及。

九、深度学习活动

(一)是什么

“深度学习活动”,回答“如何学”才能达成深度学习目标的问题,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探究型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解释、举例、分析、总结、表达、解决不同情境中问题等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性的活动,创造对新知的理解。(二)为什么

1、有助了解学生原有经验和真实水平:了解学生前提性知识和经验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学生学习任务,让学生尝试,看看他们如何做的。

2、有助于促进转变:无论是概念、技能、思维策略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只有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和交往中主动探查出与新知识之间的差距和冲突,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将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3、有助于探究性的意义建构,形成高级思维:教学中过于丰富的活动设计,热闹有余而深度不足,重学生参与但忽略了为什么参与,忽略了参与过程中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此外,恰当的活动设计、与学习目标的匹配,也将确保评价的有效设计与实施。

(三)主要特征

1、与深度学习目标相契合:例如,当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时,就需要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尝试解决的完整过程。

2、让学生参与挑战性任务:深度学习活动的过程就是关键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过程。它不是“判断对错”这样的测试性学习,而是要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颖的问题。活动情境设计要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成功体验。

3、考虑学生多种学习倾向:学习活动设计呈现低结构特点,能够满足共性与个性的需求。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倾向,考虑学生的多元智能来设臵不同的学习活动进入点,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表达对知识的理解。给学生提供思考与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便于其深度加工。

4、有指导的探究:只有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时,才能在自己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构建起关于新知的意义,也才能有效应用。在这一对意义探索的艰难旅程中,教师需为学生搭建必要的“脚手架”,如,问学生“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或“是什么让你得出这样的结论?”,甚至在必要时直接示范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方法、

工具、策略和理念,让学生利用这些去交流探讨、行动实践,最终实现对概念、问题的深入理解、创新应用。此外,学生小组的协作将互相提供探究的支持,合作来共同解决问题。

5、表现思考的结果:讨论、解释、评价、解决问题等活动,以及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可视化思维工具的运用,展示出理解、思维活动的成果,使学生的思维可见,为评价提供依据,有利于学生修正和改进。单元学习结束时,要求学生综合他们在整个单元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相应的任务,展示学习的最终产品,有助迁移和创新。

6、系统设计:学习活动各个环节之间的设计,符合课堂教学内在逻辑(导入、探究、总结、迁移),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由低到高、由已知到未知)。

十、持续性评价

(一)是什么

“持续性评价”回答“是否达成了既定目标”问题,是指依据深度学习目标,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活动持续地提供清晰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过程,包括建立标准并提供反馈。

(二)为什么

1、持续的过程性评价,使教师和学生有机会对学习及时进行修正。

2、跟进性的指导,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得到有效支持。

3、多元的评价方式,能够评价深度学习所要求的思维理解过程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4、学生参与评价标准制定,能够把握自己的学习效果和问题所在,并积极地去满足评价标准的要求。

(三)主要特征

1、依据目标:依据深度学习目标,确定清晰的评价标准。

2、关注过程、重在反思改进:评价和反馈意见需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反馈意见要详细、具体,应能根据每个操作给予持续性的辅导。

3、共同制定和执行: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关于深度学习活动的评价标准,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评价活动中。

4、评价深度:评价内容和方式指向学生的理解和思维,因此应制定并运用学习活动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评价学生学习的态度、过程表现与方法,使不同的学习个体都能够获得成功感。

5、公开评价标准:深度学习活动开始前,应清晰、明确地让每位学生都知道、理解评价的标准,并始终牢记,以便随时对照标准进行自我评价。

6、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根据评价的目的,评价方案可以是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检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在形式上可以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等。

十一、“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实践策略

“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实践策略,是基于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围绕单元教学设计,聚焦深度学习的四个要素,构建单元设计基本程序,并体现动态设计特点的单元教学设计策略。这种实践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整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深度参与学习活动,改进教学实践,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有意义的深度学习体验。适用于学校教师及教师团队从深度学习的视角,开展学习、研究、实践和反思。

一、“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实践图示

1.实践图示中,由深度学习四个要素构成的单元设计与教学实践的四个主要环节,是与基本教学问题相对应的,表明实践图示的构建,遵循了教学设计的基本规律。

A.教学实践

B.单元设计

C.单元学习主题(中心任务)

D.深度学习目标(活动预期)

E.深度学习活动(学习过程)

F.持续性评价(达成反馈)

G.实践

(1)基本教学问题

(2)单元学习主题

(3)中心任务: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内容?

(4)深度学习目标

(5)活动预期:学生在学习中应得到什么?

(6)深度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学生应该怎样参与学习?

(7)持续性评价达成反馈:学生是否达成学习目标?

2.实践图示中的“单元”是指课程实施的单元,即以主题为中心,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组彼此关联的系列教学活动,通常需要若干课时完成。图示中的“单元”不完全等于学科教科书编写“单元”或“章节”,“主题”也不完全等于教科书上的单元或章节“标题”。3.实践图示中,四个要素存在着关联性与一致性:单元学习主题(中心任务)、深度学习目标(活动预期)、深度学习活动(学习过程)、持

续性评价(达成反馈),这四个要素之间既有从单元学习主题到持续性评价的通常逻辑顺序关系,更有四个要素在设计和实践中具有内在彼此相关、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联结关系,四个要素是缺一不可的整体,相互间也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在设计与教学实践过程中,四个要素存在着一致性,如果一个要素出现变化,需要相机调整相关要素。

4. 实践图示中,依次抓住确定单元学习主题、确定深度学习目标、设计深度学习活动、设计持续性评价四个主要环节,构成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在学校教学工作中,教学设计的思考路径起点通常是从确定单元主题进入的,同时也可以从其它环节灵活进入设计全程。经过各要素的研究、分析、设计、选择、修改、审核等加工后,形成教学整体方案和具体课时计划。在教学实践中,还要依据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在设计、实践、反馈中,使设计方案更合理,使教学实践更有效。

5.实践图示中的教学设计,是以单元教学为实施单位的整体设计,统筹规划单元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教学活动的安排,每课各有侧重,单元完整有序。单元教学设计要建立在对学段、学年、学期的整体课程规划上,在学段、学年、学期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

6.实践图示中的单元教学设计者,是一个团队,包括从事教学研究的专职人员、学校教师团队和教师个体。完成单元教学设计,需要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也要研究学生与教师。因此,在深度学习中,教师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的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需要参与有些内容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的操作

环节一:确定单元学习主题

【设计思路】

本环节的设计是在聚焦课标、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确定明示学生、贯穿单元教学全程的学习主题,以激发学生探求未知的渴望,引导学生建立有组织的知识网络、经历有明确意义的学习过程。具体的设计思路是依据三个维度来确定单元教学主题。

维度1:课标主题和教材内容。维度2:学生实际情况。维度3:学科基本思想与方法。对于维度3如果现在还不能科学地界定其内涵,保留继续研究的意识,主要遵循维度1和维度2 的思路进行设计。

单元学习主题通常有三类:与学科教材编写的单元或章节一致的单元学习主题;由跨教材单元、章节的相关内容整合而生成的单元学习主题;由跨学科而有相关的内容整合而生成的单元学习主题。

【操作要点】

1.研究课标及教材,梳理单元教学内容结构。

研究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找出单元内容蕴含的关键性的学科知识能力、学科思想方法、核心价值观念等,参照结构化的学科体系,明确体现学科本质的核心内容。

2.调研学情,依据学生需求,筛选单元学习主题。

了解、分析学生需求、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与社会实际,并结合其他相关信息,依据单元核心内容生成若干学习主题,辨析、比较主题的价值,筛选出单元学习主题。

维度1:课标和教材内容

主题1,主题2,主题3

学习基础,生活经验,学习障碍点

维度2:学生分析

维度3:学科基本思想与方法

发展空间

3.论证检验,确定单元学习主题。

教师团队与课程专家参考“单元学习主题设计提示“,再次对照课标要求,分析、检验主题,最终确定能够贯穿单元教学全程,可以多角度切入、引发深层次学习、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主题。

【设计提示】

单元学习主题设计提示设计流程检验提示

1.主题是否与课标要求相一致?

2.主题是否是一个或多个学科领域中的核心或起着核心作用?能否反映学科本质?(可以利用知识网、概念图、思维导图)

3. 主题能否反映富有挑战性的、能吸引师生兴趣的学习问题或任务?

4.主题是否与生活、生产中的真问题相关?能否让学生理解主题的意义和价值。

5.与主题相关的资源是否丰富?

【实践思考】

1.可以从哪些内容中生成单元学习主题?

2.你所在学习小组确定的单元学习主题是什么?

3.你们基于哪些思考而确定这个单元学习主题?

环节二:确定深度学习目标

【设计思路】

本环节设计是依据课标要求和课程的学年总体目标,围绕单元学习主题,确定指向课程三维目标,体现学科本质或学科思想方法,通过循序渐进地深度学习活动,期望学生达成的深度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有助于确立学生学习的重点,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学习目标按照大小可以分为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单元目标描述了学生从单元特定的主题中学到的东西;而课时目标与课时的评价相呼应,明确了每节课学生通过深度学习活动而理解的学习内容。研读课程标准,分析教材教参,教师的思考,学生的需求,生成单元主题

论证单元主题,确定单元主题。

【操作要点】

1.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从学科思想方法和学习价值的角度,集思广益,初步列出深度学习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围绕单元主题,结合单元学习内容,放开思路,集思广益,深入分析讨论教师期望学生获得的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2. 结合学情分析,根据学生需要,确定深度学习目标。

分析学生已有水平和现阶段思维特点,依据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经过深入讨论,围绕单元主题,在多个学习目标中,筛选、确定针对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需要,指向学习中关键性问题的解决,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单元学习目标。

3.多方论证调整单元学习目标,从而最终确定深度学习目标。

听取同事建议和学生想法,参考“深度学习目标设计提示”进行目标调整,使得单元学习目标确定科学合理,具有指向学生、指向学科本质、指向“高级”思维能力、表达具体明确,体现系统公开的特征。

【设计提示】

深度学习目标设计提示设计流程检验提示

1.目标是否与课标相符合?是否切合单元学习主题?是否指向每一个学习活动的结果?国家课程标准、学年课程目标、单元学习目标和活动目标是否形成目标结构?

2.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和思维发展阶段?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和问题?是否能适当地让学生参与制定?

3.目标是否能反映学科本质?是否能反映学科专家在该单元主题时所运用的知识、方法、过程、形式和价值观?

4. 目标是否指向学生思维习惯养成和实际应用能力提升?

5. 目标是否能具体清晰说明期望学生实际学到什么及学到何种程度?是否能告知学生?

【实践思考】

1.你们学习小组确定的深度学习目标是什么?

2.请说说你们确定深度学习目标的依据有哪些。

参照单元主题,确定深度目标,结合学情、课标、教材生成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3.对照“深度学习目标设计提示”论证小组确定的深度学习目标。

环节三:设计深度学习活动

【设计思路】

中学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中学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7-06-15T17:24:38.72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4月上作者:张晓娟 [导读]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学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 摘要: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中最基础的内容,它能深刻地反映化学过程中最本质的特征,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知识的“骨架”。化学概念还是学生进行化学思维的依据和出发点。综合化学概念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化学概念的教学应遵循其特定的心理机制和教学规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策略;化学概念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学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掌握概念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形成能力和发展技能的基础。长期以来,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是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主要方式,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从概念的字面意义去掌握,在实际应用中不能有效迁移,这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已经滞后。 二、对化学概念与化学教学关系的理解 1. 化学概念的定义 化学概念是对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从化学科学角度的概括,是化学科学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系统的有关物质化学运动规律及本质属性的描述。它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 2. 对化学概念在化学教学中作用的正确理解 化学概念是中学化学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中学化学课程的知识中化学概念约占80%。现行的化学教学理论根据概念的学科属性对化学基本概念进行了分类,即:分为知识方面的概念和化学技能方面的概念。概念的学习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师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在历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中,对基本概念和基于化学概念的意义建构是在化学学习中进行思维的基础。概念都是用来思维的语言,概念不清,思维就难以进行或是根本无法进行。化学概念掌握不牢或是理解不清,不能实现化学概念正确的意义建构,化学学习就会遇到困难。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通过思维而形成或掌握概念,是认识事物的重要环节。 3. 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的正确理解 (1)当前化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高中化学教学中,笔者经常遇到这样一类情形:一方面教师为了能把一个复杂的、陌生的概念讲得浅显易懂而绞尽脑汁,另一方面学生依旧是一听就懂、一用就错。其实这是由于学生常常不明白概念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也很难把握概念的真实意义。并且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也很少注意这方面的教学,他们简单地把它转化为“学概念、用概念”。他们认为中学化学的学习关键在于学生会不会解题。在目前化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直接给出概念的定义,然后是所谓的理解概念,即从概念的定义语言中讲清概念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凭教学经验告知学生在解答习题时应注意的事项,最后举例、讲解相关习题。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对概念的语言信息进行讲解,是从语言的角度构建概念的意义,概念的构建过程实质是语言学习,而非真正的概念意义的构建。这样的学习会造成学生对概念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读起书来觉得都懂,做起题目来却是无从下手。这种只是让学生被动接受概念的概念教学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概念,不能让学生自主形成概念,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2)对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的理解 ①教师需要了解化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的理论依据。根据同化理论的教学原则,概念的形成主要依据同化机制,根据同化的两个前提(新学习的概念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具备同化新概念的适当前位概念)组织教学。如果我们把化学概念看成一个图式的话,构成化学概念的几个部分便是这一图式的变量或通道。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从对化学概念的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抽象、概括而达到对化学现象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首先是建立在以往经验的旧概念和新知识联系的基础上,然后通过新知识与原有化学概念的相互作用,构建新的化学概念。这一过程正是图式理论所描述的原有的图式可通过“同化”和“顺应”形成新的图式的过程。如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就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但那仅仅只是从物质得氧或失氧的角度学习,进入高中以后学生仍然需要进一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在初中化学原有图式的基础上从“物质得氧或失氧、元素化合价的升高或降低、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的角度来进一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②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概念教学的直观性。化学基本概念的抽象性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难点。概念教学时运用各种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鲜明的感性材料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利用典型实验引入化学概念,如学习“化学平衡”和“等效平衡”概念时,教师选择比较具有典型性的事例然后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并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向学生分析“化学平衡”和“等效平衡”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概念。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印象。此外,对一些难以用具体实物或实验来表达的概念,可借助于模型、挂图、投影、幻灯等教具使学生获得形象的感性认识;或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运用形象生动、比喻贴切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如学习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之后,用下图来揭示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外延间的关

“深度学习”四要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理解-2019年精选文档

“深度学习”四要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理解 在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讨论背景下,深度学习逐步成为课程专家关注的对象。深度学习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当时提出的是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两个对立概念),后由我国黎加厚教授等人以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给出不同的界定,综合各方不同的观点,可以发现深度学习的定义或是有所不同,但核心要素却是相同的。胡久华等[1]人基于他人的研究成果,提出深度学习的四要素,笔者结合自身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进行了理解与思考。 一、挑战性学习主题 学习主题是指围绕某一核心知识组织起来的,既具有一定难度同时又具有系统性的,能够体现化学学科思想与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迈向深入的学习单元。实际教学中,挑战性学习主题的确定,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情两个方面来进行。 如执教“硫和氮的氧化物”这一节,笔者联系生活实际(环保主题),抛出一个颇有挑战性的问题: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与二氧化氮是从哪里来的?当这个问题抛出之后,课堂教学便易于形成一个学习主题。学生往往会从硫元素与氮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及发生氧化反应等角度分析、思考,了解二氧化硫与二氧化氮的来源。当然,这些信息尽量不要直接告知学生,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获取,因为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深度学习才有保证。 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占有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思考自然界中游

离态或化合态的硫与氮是如何变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氮的,而这恰恰为深度学习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深度?W习目标 深度学习目标是指学生深度学习之后所能实现的期待,这与传统的教学目标有着本质的区别,但跟现行的三维目标一样,可以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角度来予以描述。 化学教学中,主题学习的目标是需要认真规划的,这就意味着不能照搬参考书上的阐述。笔者的理解是,目标的确定首先要关注学生,尤其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只有各层次的学生均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之前设定的深度学习目标,深度学习及其目标才是有意义的。 比如说在上面所举的“硫和氮的氧化物”的教学中,笔者在确定深度学习的目标时,就特别反思了此前班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学情设定了这样的三点学习目标:(1)知道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并了解其化学性质(面向全体);(2)通过自主学习(面向中上等生)和合作学习(面向全体),体验实验设计与操作过程,并能根据实验现象描述物质的化学性质;(3)通过实验设计与探究,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面向中上等生)。 这三点目标的确定,既是建立在“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内容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对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的基础上的。尤其是笔者预估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发生的情形,因此对目标的确定进行了层次对应,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证明了这种对应是恰当的。

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一、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 化学实验对全面提 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 学习化学的兴趣, 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 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然而目前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 高考仍然是左右高中教学的指挥棒. 而在化学实验方面, 部分老师认为做与不做实验在高考中难以区分. 更有甚者认为, 只要学生做大量的实验题, 考试照样得高分. 这种情况导致教学工作者对于实验教学重视度不高, 化学实验教学被弱化. 新课程改革下实验教学内容编写的前瞻性与教师对教材实验理 解的滞后性之间存在矛盾现在高中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 精神, 特别是对于化学实验的改革更是大刀阔斧, 主要体现为: (1) 强化了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 例如, 对于必修教材中实验安排顺序 的调整、化学实验在教学内容中比例的增加以及专门设置“化学实验”课程模块. (2) 新课标下的教材不再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这 一变化的根本目的在于: 一是根据实验内容和各学校的不同条件, 尽量为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创设有利条件; 二是减少演示实验, 尽可能多做学生分组实验或学生探究实验. (3)实验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得到了 强化. 相对于旧教材实验的验证性特点, 新课改中化学实验内容及内容的呈现形式都发生了突破性变化. 新教材实验突出针对性、开放

性、探究性等特点. 形式灵活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 在“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等栏目中都有所体现. (4) 实验更富于生活化和趣味化. 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 有助于大大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然而这些变化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 绝大多数教师对必修模块中的实验 内容, 仍沿袭以往模式———先演示再动手, 使学生没有机会自发思考去体验自主实验探究的过程. 单一的实验验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 弱化, 无法达成“三维课程目标”, 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成为一纸空谈, 有违教材编写的初衷.此外, 新教材将实验内容分散编排于 各单元内, 意在突出学科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科学探究”. 但是, 由于新教材中没有明确哪些实验是分组实验, 有些教师为了省事, 减少学生分组实验的次数或不进行学生分组实验, 这实际上削弱了实验 教学. 新教材提倡“边讲边实验”的方式, 寓教于学, 旨在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从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二、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 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 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强化科学探究意识,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上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充分体现 出化学学科的特点. 目前, 个别学校存在让学生先看书上的实验过程, 然后教师用讲实验来代替做实验的现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硬 件建设的不断完善, 多媒体教学逐渐进入课堂, 部分教师将实验录像制成多媒体课件, 于是上实验课变成了机器演示, 学生看实验省时、

核心素养语境下高中化学学科创新教学策略探究

核心素养语境下高中化学学科创新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18-06-05T15:16:12.903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5月作者:肖春会 [导读] 本文以下重点阐述和探讨核心素养语境下高中化学学科创新教学的具体策略选择和实现路径。 黑龙江省龙江县第一中学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当下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发展能力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学科教学的基本价值追求,这是落实新形势下学校育人理念的客观需要。高中化学学科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具体语境下承担着新的教学使命和任务,是学校整体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发展能力的主要阵地,作为高中化学学科教学而言,要立足学科属性积极发挥学科优势,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发展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探索和落实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具体途径实现学科创新教学,最终通过高中化学学科课程的学习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与发展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境高中化学创新教学 我国基础教育教学阶段的教学改革是持续而卓有成效的,自新世纪初开展新课程教育改革始,到目前为止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在这期间通过不断强化教育教学探索、持续完善教育教学方式,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整体面貌的改观与优化,在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中迈出了重要而坚实的一步,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这是我们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和依托。持续的优化改革是教育教学事业永葆生机的重要保障,特别是我国当下仍然处于教学改革的关键时期,教学改革优化之路任重道远。我们可以看到,当下我国兴起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发展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这应该是我国多年改革与探索的汇总与升华,新课改具有独特的视野高度和价值理念,是我国教育史上一次重要的教学育人观念的调整。 从化学学科的基本属性出发,基于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阶段化学学科教学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发展能力的重要阵地与舞台。因此高中化学学科教学要具有教改的紧迫感,具体以新一轮教学改革基本精神与理念为依据,通过调整、创新具体课堂教学形式,积极使化学学科教学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发展能力服务。本文以下重点阐述和探讨核心素养语境下高中化学学科创新教学的具体策略选择和实现路径。 1、核心素养语境下的高中化学学科教学要具有教改的紧迫性和使命感,紧密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发展能力这一主题展开高效科学的创新教学。 如前所述,由于化学学科独特的学科属性,在核心素养培养语境下学科教学应该有更大的担当与责任,这意味着化学学科在新形势下大有可为,同时也意味着持续优化学科教学任务的艰巨性。化学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包含的内容较广,其中有学科观念、学科思维甚至学科精神,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从知识层面到能力、品质层面全方位的高标准要求,这实际上给当下的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提出了不小的挑战,需要我们提高与变革的环节与领域是多方面的,学校从优化化学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到变革教学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及时地有所作为,我们要有核心素养背景下优化教学的紧迫感与责任感,自觉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发展能力为中心展开创新教学,勇于充当教学改革的急先锋,促使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2、核心素养语境下高中化学学科教学要积极创新教学组织形式,通过诸如小组自主探究式学习、运用导学案教学模式以及强化多媒体的使用等多种措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培养有基本保障与落实。 核心素养语境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较之于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在重视知识层面的同时突出和强化了对于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而我们认为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发展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多样化的同时要强调精细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形式,使其最终发挥出自身的功效。具体而言,我们认为有几个主要的方式值得学习和借鉴,一是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这一途径可以具体落实到课前、课中以及实验课等各个教学环节中,二是积极落实导学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导学案引导下的自学,三是充分而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自身课堂教学,通过以上三个方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保障,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的多种能力与素养无形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当然更多更有效的途径还需要在持续探究中被发现、被完善。 3、核心素养语境下高中化学学科教学要充分挖掘实验课这一领域,通过优化实验课教学组织形式等途径使实验课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舞台。 一定意义上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依托实验而成立的学科,较之于其他学科,实验课在化学学科教学中的地位是独特的,同时由于化学实验课的特殊属性,实验课应该说是最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发展能力的舞台,通过科学合理的实验课教学组织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感性认识、建构化学概念体系、认知化学原理规律、激发合作探究欲望和提高化学学习质量,同时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交流协作可以有效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整体而言,实验课教学是核心素养语境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充分挖掘的领域。 核心素养是当下基础教育教学阶段应该追求的基本价值,作为高中化学学科教学而言,要在自身具体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和持续完善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学科教育教学模式,这是在新时期具体落实与践行国家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参考资料: 1、张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01期。 2、于宝忠,王亚敏,基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以“二氧化硅和硅酸”教学为例,《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年05期。 3、吴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视角,《化学教学》,2017年02期。 4、胡先锦,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深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年13期。 作者简介:肖春会,男,出生年月:1973年10月,工作单位:黑龙江省龙江县第一中学,职称:高级教师。

浅谈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

浅谈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 【摘要】:化学实验既是教学手段,更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倡导以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来实现课改新理念的今天,由于农村学校优质生源的流失以及实验经费的不足等原因,造成很多教师在意识上和行动上对化学实验的不重视。在教学中“重讲授,轻实验”,针对这种情况,宜采用多种策略来改进实验,增强学生探究实验的乐趣,促使学生更热衷于实验探究。 【关键词】:农村初中实验教学现状分析改进策略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指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素质中以发挥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可见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更是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化学教学的灵魂。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化学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创造能力,在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更加突出,尤为重要。那么,在广大的农村乡镇中,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如何?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农村化学教师如何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有效的改变中学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笔者作为一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改变策略浅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1.实验教学的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 少部分农村初中虽然器材和药品配备较齐全。但由于教师短缺,化学教师兼几门学科的教学,除担任化学教学外,还担任数学、生物等课的教学,即使不兼这些课,也代几个平行班的化学教学,同时兼任实验管理员,基本上农村的乡镇中学并没有专职的实验员,都是由化学教师担任。而一节分组化学实验课从准备实验仪器到使用完毕清洗收拾实验仪器至少需要两三节课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即使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由于力不从心将分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甚至放弃实验干脆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 2.不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按课程设置,初中三年级才开化学课,化学课开设既是起始年级,又是毕业年级,本来上课时数较少,教学上赶进度现象比较严重,因而无时间圆满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不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注重的主要是化学知识及解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化学实验的研究不够,平时的听课也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思维能力的研究,至于实验的成功与否、实验经验的积累、实验的后记则往往不被重视。从工作量上讲,化学实验是一项费时费力、颇为麻烦的工作,而有的学校在计算教师的工作量时,对化学教师准备化学实验和预做化学实验都不计工作量,因而也影响了化学教师和实验员开展实验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怕麻烦、怕失败的倾向,使得本来有条件做的实验也省略不做,能够补充的实验也不补充。更有甚者,干脆就不开学生实验,造成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 3.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必需教具不足、实验教学严重缺乏。 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且这不足的经费配置又严重不公平,“重城轻乡”。由于经费的限制,办学条件受到制约,虽然我县部分农村初中都通过了教育强镇的评估,实验器材和药品配备只是看起来较齐全。可实际上化学教具很少,尤其农村中学化学教具很少, 象我们学校连一些基本教学挂图和模型都没有,教师也难以将某些有规律可循的知识迁移到挂图或模型上。缺仪少药较严重,致使学校无能力开足开全演示实验或探究实验。另外,因化学实验是一种消耗实验,一些仪器需时常添补,化学药品用完不能再生,更需及时添补,而有的学校只注重一次性投资而不能够时常补充,从而造成仪器药品不全而难以开足开全实验,尤

深度辅导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

深度辅导让学生在关爱中 成长 “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是今年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提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督查的重点内容,是北京市加强辅导员工作能力与水平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 从差异性入手 促使学生多样化发展 深度辅导的内容涉及学生思想、心理、学业、就业、生活及人际交往等问题,关注学生个性,适应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 管理学院学生季俊霞出生在延庆县一农民家庭,刚上大学时,她不敢看别人的眼睛,害怕笑话她上大学还穿着高中的校服。辅导员郭老师多次找她聊天,并建议她做兼职,锻炼人际沟通能力。季俊霞找到手机促销员的工作,开始几天由于不敢说话,没有销量,她想辞职,郭老师鼓励她坚持下去。几天下来,真的开始有销量了!季俊霞性格渐渐变得开朗,后来还当选了班里的团支部

书记,并报名参加了延庆县教委的教师职业考试,获得全县第四的好成绩。大四时,她患病,手术后醒来,她看到病床周围全是学校老师。 季俊霞在《老师我爱你》一文中写道:“老师谢谢您,是您鼓励我走出自卑的阴影,教会我勇敢面对生活,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 来自商务学院电子商务系信息专业的大三学生王姝楠说:大一时,我很内向胆小。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我加入了学习部、体育部、广播站、英语协会等社团。为了锻炼胆量,每次学生会有活动,我都主动要求到各个班去宣传。班委改选时,从未担任过班干部的我成为学习委员。我是06级第一批学生党员,多次获得了校级、院级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团员称号,还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大学生活,改变了我以前性格中的缺陷。 主动和学生交朋友 每名学生每年至少一次深度辅导 北京联合大学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北京,没有留京的压力,在经历了高中三年苦

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策略探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 在我国中学教育中化学教育多数情况下仅有四年的教学时间,其具体分配为初中一年,高中三年,在这样的情况下高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就是缺乏基础化学知识教学的学生,这就使得教 [摘要]在我国中学教育中化学教育多数情况下仅有四年的教学时间,其具体分配为初中一年,高中三年,在这样的情况下高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就是缺乏基础化学知识教学的学生,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对学生进行合适的高中化学知识教育、化学学科素养教育。本文从高中化学教学角度出发,对高中化学分层教学策略进行系统化探究。 [关键词]高中化学,分层教学策略研究 对于任何学科教学而言,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都不可能是面对相同学习基础的学生群体,学生之间必然有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及基础知识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为所有学生进行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教学,这样才能促进所有学生共同进步。但教师要对所有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对学生层次进行划分,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推荐期刊:《化学研究与应用》创刊于1989年,属化学类中文核心期刊,是化学类综合性学术月刊。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中国期刊网;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源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UlrichDirectory》收录期刊、《中国化工文摘》收录期刊、《中国药学文摘》收录期刊。本刊理论与应用并重,信息量丰富,可读性强,覆盖面宽。 一、教学中注重教学灵活性,重视学生学习差异性 对于任意一所高中而言,其在招生时显然都不可能只招收某一地区或某一层次的学生,这就使得高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各有特色的,既可能存在极具有挑战思维的学生也可能是具有极强应试学习能力的学生,这就使得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要注重教学灵活性,在重视学生学习差异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首先教师所要面对学生的第一个差异:化学基础知识水平差异。对于化学这一学科而言,其属于高综合性的知识学科,学生想要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取得较好成绩不仅仅需要牢固掌握化学知识,还需要学科实验能力与科学探究思维等综合性能力,但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其在初中学习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可能仅仅只满

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且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下面我以《原电池原理》教学中,谈谈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的。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研究与学习欲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使乐学落到实处。教学中导入新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把生活中各种电池展示出来,例如干电池、手机锂电池、电动车电池、纽扣电池等,提出问题这些电池的原理是什么?如何转化成电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真正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引起学生兴趣。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重点体现在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上。在学习原电池的原理时,锌铜原电池的原理是难点,在实验中铜片上有气泡,如何转化为电能?学生不易理解,而传统教学手段往往不得力,这时可以通过在装置连接电流传感器,屏幕上显示装置中的电流曲线图,使学生感受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真实性和直观性,追问实验中铜片上有气泡,产生气泡的原因,继续通过课件用动画展示微观过程:锌片失电子,电子经导线流向铜片,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氢氧根离子向负极锌片移动,阳离子氢离子向铜片移动,获得电子生成氢气,从而使学生对原电池相关的离子移动,电子得失,反应过程有清晰的理解,计算机进行动态的演示,恰恰可以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从而能以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同学,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有学生提出锌片上有气泡,又是什么原因呢?引起学生的注意,参与到分析原因中来,如何避免锌片上产生气泡?继续多媒体演示用盐桥成双液电池,去掉盐桥电流计指针不偏转,并指出盐桥的作用:形成闭合回路,平衡电荷。对调动师生双方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推动作用,诱导学生深入浅出,并主动地参与其中。 另外,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学习兴趣,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并配以不同铃声响应,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既需要计算机方面的技术,更需要本教师的专业素质,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课下积极向其他老师学习,同时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意识,不断创新,使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把它作

高校辅导员深度辅导个案

“耐心聆听,认真分析,重点切入,逐步疏导” ——针对患有抑郁症的研究生深度辅导案例 一、案例概述 我所带的研究生班级中,有一名学生在大四考研之后,确诊患上了抑郁症。通过暑假的治疗,病情稳定后便顺利入学,与其他研究生一同修读研究生课程,由于他的情况特殊,他母亲从河北赶赴学校,在学校附近的出租屋中与他一起生活。自他入学起我便一直对其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关注,他一直没有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直至研一第二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发现他对于研究生课程内容的理解力很弱,上课很认真但是对于老师讲授内容,据他的形容是:“根本听不进去,只能看到老师在说话,但是不知道他在说什么。”通过与他的谈话,我发现他有一定的焦虑情绪,并且在对自己很没有信心,对身边的人和事没有兴趣,容易疲劳。由于本科时期学校成绩很不错,所以他对自己目前的定位以及期望值较高。他的母亲对他的照顾无微不至使得他对于自己目前的状况有着很大的心理压力,觉得学不进去便辜负了母亲的付出,进而产生了极大的挫败感。针对他的这些心理问题,我对他进行了三次深度辅导,帮助他进行心理调适,增强其自信心,让他学会以平常心对待要做的事情,有的放矢,减轻个人负担。并且及时将他的情况与他的母亲进行沟通,请他的母亲带他去精神科复查,并与他的导师沟通,请他的导师能够帮助我一起关注他,并对他的一些课程重新制定计划帮助其完成所修学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到这学期为止,这名同学的所有研究生课程已经顺利修完,并且顺利开题,正在积极进行导师布臵的科研任务。 二、案例简介 该生本科时期学习成绩优秀,为人谦和,与班级同学相处融洽。大四时由于没有成功保研,继而进行考研复习,在复习期间心理压力较大,外加家里人的不断督促,多重刺激下,该同学患上了抑郁症。通过及时与积极的治疗,该生情况稳定后入学。但由于本科时期学习成绩很好,他在研究生期间对自己的定位也较高,但是他忽略了自己

初中化学教学策略浅谈

初中化学教学策略浅谈 发表时间:2014-05-21T10:33:43.000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4年5月供稿作者:毛志刚[导读]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双基,重视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 ——◎毛志刚 /河北省沙河市栾卸学校—— 〔摘要〕化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理想的科学教育应该是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协调的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做好化学教学情境设计、推行多感官表征学习、根据首因—近因效应调节学生的学习和复习时间、做好化学知识的深加工和实验教学的科学思维引导。只有不断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学校的化学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好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由于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发展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偶然性。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或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课堂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初中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具备初步的独立思考和钻研能力,但自学能力较差,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学化学来说,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的又一新起点,趣味的化学实验、悠久的化学史、日常生活中生动的化学事实所展现的新世界,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凭着一时的兴趣来接受化学这门学科。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课程难度的增大,有的学生越学越觉困难,到学完初中化学了,仍会有学生说出“我怎样才能学好化学”、“我似乎没有摸到一点学化学的门路”等类似的话。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除了要“传道授业”、“供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教给学法”、“授之以渔”,使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受益终身。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按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学生领入化学学习之门,在教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好学生怎样学的问题。 二、注重化学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计算能力 涉及初中化学计算的一些重要化学概念,首先在形成它们时尽可能通过实验或其它具体事物分析、概括导出,其次注重概念同化,进行新旧概念对比,弄清相近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存联系,然后加强运用概念的训练,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基本概念的能力,最后还要加强与基本概念相关的化学用语的训练,掌握化学学科独特的学习语言。实践证明,当学生理解了化学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基本概念,化学式含义及化学式前系数的含义等内容后,有关化学式的基本计算就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了;当学生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示反应物及生成物各物质间质量比的含义等内容后,学生基本都能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了;当学生理解了溶液、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也就不再难倒学生了。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双基,重视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精讲多练的教学思想,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云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认真学习教学大纲中考考纲,抓好初三化学的起始教学:要通过加强实验,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按教学目的要求,处理好教材,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学生学习中最易出差错的是化学用语,最难理解的是氧化物、酸、碱、盐及其互相转化,最灵活综合的计算是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密度等的计算,也是容易引起两极分化的知识点。二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向45分钟教学要质量。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充分考虑教与学的各种因素,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等,设计好符合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教案。一节化学课一般包含有新课引入,讲授新课,课堂例题,巩固训练和课堂小结等几个部分。三是重视抓好双基教学,重视培养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各章结束后要及时检查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与能力的程度。 四、优化对教学内容的掌控 对于确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在明确教学目标、掌握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其深度、广度和梯度,应当做到以教学大纲为纲,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学要求。首先应统揽全章内容,划分单元之后,再回到每节课的内容上,运用整体——部份——整体的分析方法,做到每节课相互串联,在教法及知识结构上不脱节。在挖掘教材优点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翻阅资料,从中寻找最新的有关背景资料,选择较好的表述方式,好的典型例题,好的演示方法及适宜的辅助练习等,以弥补教材某些方面的不足。例如初中化学“奇妙的二氧化碳”的教学中,结合课文的特点,通过查阅资料、文献,得知“海啸”和“飓风”等的形成也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有关,因此在上课引言时,采用幻灯把“海啸”和“飓风”引起的灾难性的场景呈现在同学面前,让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找出他们引起的原因,从而激发同学的求知的欲望,再根据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已知的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化学实验相结合,打破书中原有的格局,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该堂课的的知识,教学效果良好。因此在优化教学内容时,应本着主次详略得当,精讲多练的原则,分清哪些内容教师讲,哪些内容学生讲,哪些内容安排学生自学或讨论,哪些由师生共同解决等。课堂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使各个教学环节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合理安排,让教师和学生各处其位,协调一致,配合有序,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总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其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并且注重学法指导,促进其有效学习,直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概念教学记忆策略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记忆策略的探索 徐玉英吴江市平望二中 问题的提出 我们都知道,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映,是人类获得知识,积累经验的重要手段。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比较多,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记忆和掌握程度关系到后期化学课学习的难易度,所以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记忆的规律,研究化学概念的记忆策略,帮助学生记住化学的基本概念是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策略探索 一、提高兴趣促进记忆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欢悦的心境学得的东西终身难忘,莘莘学子深有体会。 1、故事激趣 化学的研究过程,是人类不断探索的过程。介绍科学家的一些探索故事,将科学知识的教学同产生该知识的研究过程联系起来,既能够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提高上课注意力,还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在元素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古代的元素观到玻义尔的元素概念,从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到阿伏加德罗的分子理论,从单质的概念到同素异形现象直至原子结构理论,适时地把这些历史过程有选择地配合有效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会了解元素概念的演变过程,理解其丰富而完整的内容,知晓其实质,开阔学生眼界,增强记忆。 学习“燃烧”概念时,我们结合人类对燃烧实质探索的历史,从舍勒和普利斯特里的“燃烧”学说,拉瓦锡的“物质与氧气燃烧”到现在的广义燃烧定义的发展,使学生体会到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化学的知识是有阶段性的,同一的概念在不同的认识阶段其内涵是不同的,它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得到补充或修正。我们要教育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去追踪化学的概念的演化过程,把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知识。 2、实验引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能以直观的感性材料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富有情趣。再通过教师的演示,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建立起准确的第一印象,并有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变化规律。通过实验要让学生掌握充分、可靠的感性材料,透过实验现象深入里层、去粗取

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a15437584.html, 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作者:赵丽为 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3 年第 07 期 摘要:本文讲述了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从教师启发讲授、示范演示,指 导实验,学 生独立实验,讲述了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 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为具体,把无形变为有形,使 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b5E2RGbCAP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得化学经验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阵地 和手段,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积极性,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及 思维能力,能为学生形成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础理论提供感性认识的材料,有 助于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教育,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进行科 学方法的训练。p1EanqFDPw 要达到以上的目的,实施好化学实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实施化学实 验教学中应有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来精心 设计每一个实验,合理组织教材内容,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 时,智能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以加强。在实验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策略:DXDiTa9E3d 一、教师的启发讲授 在化学实验教学策略中,教师的启发讲授是起主导及核心作用的。通过教师 的启发讲授,能够使课堂上诸多的知识内容及讨论话题,在学生的思维中巧妙和 地联结起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该实验的教学目的或目标,启迪和引导学生进行 能效观察和有序的操作。适时而随机地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解答学生在实验中 遇到的疑难,引导学生结合实验事实和理解进行总结和概括。如在学生初次进入 实验室进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前,启发讲授尤其重要,教师不仅要讲授实验 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还要指出在实验中可能产生的错误,如有的学生在制取氧气 时试管炸裂,可以帮助其进行分析,总结出可能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RTCrpUDGiT 在启发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验的本身特点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特别 是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为他们从思路、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上排除认识和操作 上的障碍,教师的讲解、阐述、指导、点拨、启发性设问、答疑等活动在课堂教 学中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启发讲授时,应把握以下原则:5PCzVD7HxA 1.要点明主题,语言清晰,不能含混不清,模凌两可。

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案例

2012年9月,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成为了文化产业管理学院2010级毕业生的辅导员,文化产业管理学院2010级共有摄影摄像技术、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共计7个专业,400余人。这些学生在经过2年的学习,对大学生活和学院规章制度等等各方面都很熟悉,从某个程度来说,他们,比我更熟悉学校以及学院的规则。 自工作以来,深感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存在的一些差别。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相较于本科院校,其就业方向更明确,但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相比本科院校而言,有一定的差距。而作为一名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学生最多的辅导员对学生健全品格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愿意与你分享其在生活和学习遇到的问题,这对辅导员而言,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需要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以下,即为笔者自工作以来,在学生辅导工作的工作案例。 【问题出现】 我所带班级读到大三上学期开学后不久,班里的一名主要学生干部来找我,提出想辞去系里和班里担任的学生干部工作。作为学生干部,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达不到学院要求而不能继续担任学生干部的情况是很正常的,但这名学生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茅,系里和班里工作都做得很不错,老师们都觉得是一名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得力学生干部,她突然提出辞职,让我感到有些意外。通过与她的谈话,我发现她有一定程度的焦虑,由于不能完全信任其他学生干部,很多工作都是亲力亲为,虽然办事效果很好,却花费了自己较多精力,又担心因为工作影响了学习成绩,感觉压力很大。这名学生干部对自己要求较高,容易对自己不满,产生挫败感;对待工作事必躬亲,且不懂得表达拒绝,常感到疲惫不堪,是典型的过敏性担忧人格。针对她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我通过三次深度辅导,帮助她进行心理调适,增强其自信心,让她学会信任他人,放权给其他班干部,做到有的放矢,减轻个人负担。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她已学会较好地兼顾学习和工作,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 【问题分析】 该生是班级的主要负责人,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能力突出,协调能力较强,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工作中从未出现较大失误。面对这样一名得力助手提出辞职,我认为背后一定有原因,我需要先了解清楚后再作处理。通过耐心细致地询问,我了解到她辞职的原因主要是认为学习和工作不能兼顾,虽然她很喜欢学生工作,愿意成为老师的小助手,为同学服务,但总感觉工作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不能保证充足的时间学习,经过反复考虑后做出了这个决定。谈话过程中,我发现她很焦虑,总认为其他班委对待班级事务不够积极上心,别的班已经在进行的工作咱班还没有行动,使得很多本应交给其他班委开展的工作,都变成

浅谈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a15437584.html, 浅谈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雷春艳 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5期 摘要: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似乎都在呈现出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看一遍颇有深意的文章,然后由老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划分文章层次分析文章内容和表达思想,这几乎成了一种固定的套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被老师牵引,没有自己思考和感悟,阅读只能看到最浅层的东西。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本文提出一些方法,可重点分析文章中的一些精词雅句、结构设置,由教师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去深刻体悟文章思想,旨在探究能够提高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以期能够打破传统固有的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快节奏、浅阅读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诸多手机软件上,每天可以铺天盖地地接收到各路信息,这些信息文章简短,版面精美,内容五花八门,对学习任务繁重、紧张的中学生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长此以往,学生便只会阅读这样寥寥数语的短文,且这些文字大多没有什么营养价值,学生难免会产生浮躁的心态,对一些较长的文章和经典的文学反而失去了兴趣,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去读、去思考。如此下去,不仅会让学生形成不好的阅读习惯,难以培养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而且会逐渐忽视文学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这种现状,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行深度阅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初中语文教材选取的文章、诗词大都是经典之作,其包含的意蕴丰富深远,以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和人生阅历来说,都较难以理解体会,因此便容易出现学生只能读到表層内容的现象。那么教师如何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帮助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呢? 一、尝试换位思考,体验情境代入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实用性很强,但是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学生看着大段的黑白文字觉得很乏味,即便耐下心去读,可阅读之后的感悟很少,只读到了表层的东西。究其原因,就是初中生受年龄的局限,阅历少,不能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表达。这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难点。学生对于文章内容不理解,对于作者情感内容的表达不理解,势必影响到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的了解。对此,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手法,帮助学生尝试换位思考,体验情景带入,让学生设身处地的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从作者创作的角度进行解析文章内容,从而体会文中的深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表达了对父亲浓厚深沉的怀念之情,但大部分学生年级并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生离死别,家庭成长环境与作者也大不相同,因此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设置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文章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对于人物的描写,大家所见过的,一般是描述人物的哪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