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是因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虽然有关环境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环境心理学

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

环境心理学是从工程心理学或工效学发展而来的。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工作、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即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是因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虽然有关环境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

噪音是许多学科所研究的课题,也是环境心理学的主要课题,主要研究噪音与心理和行为的关系问题。从心理学观点看,噪音是使人感到不愉快的声音。对噪音的体验往往因人而异,有些声音被某些人体验为音乐,却被另外一些人体验为噪音。研究表明,与强噪音有关的生理唤起会干扰工作,但是人们也能很快适应不致引起身体损害的噪音,一旦适应了,噪音就不再干扰工作。

噪音是否可控,是噪音影响的一个因素,如果人们认为噪音是他们所能控制的,那么噪音对其工作的破坏性影响就较小;反之,就较大。

人们习惯于噪音工作条件,并不意味着噪音对他们不起作用了。适应于噪音的儿童可能会丧失某些辨别声音的能力,从而导致阅读能力受损。适应于噪音环境也可能使人的注意力狭窄,对他人需要不敏感。噪音被消除后的较长时间内仍对认识功能发生不良影响,尤其是不可控制的噪音,影响更明显。

从心理学角度看,拥挤与密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拥挤是主观体验,密度则是指一定空间内的客观人数。密度大并非总是不愉快的,而拥挤却总是令人不快的。

社会心理学家对拥挤提出各种解释。感觉超负荷理论认为,人们处于过多刺激下会体验到感觉超负荷,人的感觉负荷量有个别差异;密度-强化理论认为,高密度可强化社会行为,不管行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观众观看幽默电影,在高密度下比在低密度下鼓掌的人数多;失控理论认为,高密度使人感到对其行为失去控制,从而引起拥挤感。

处于同样密度条件下的人,如果使他感到他能对环境加以控制,则他的拥挤感会下降。一般说来,拥挤不一定造成消极结果,这与一系列其他条件有关。社会心理学家还研究诸如城市人口密度以及家庭、学校、监狱等种种拥挤带来的影响和社会问题。环境心理学

建筑结构和布局不仅影响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也影响外来访问的人。不同的住房设计引起不同的交往和友谊模式。高层公寓式建筑和四合院布局产生了不同的人际关系,这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外关于居住距离对于友谊模式的影响已有过不少的研究。通常居住近的人交往频率高,容易建立友谊。

房间内部的安排和布置也影响人们的知觉和行为。颜色可使人产生冷暖的感觉,家具安排可使人产生开阔或挤压的感觉。家具的安排也影响人际交往。社会心理学家把家具安排区分为两类:一类称为亲社会空间,一类称为远社会空间。在前者的情况下,家具成行排列,如车站,因为在那里人们不希望进行亲密交往;在后者的情况下,家具成组安排,如家庭,因为在那里人们都希望进行亲密交往。

个人空间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自己身体与他人身体保持的距离。1959年霍尔把人际交往的距离划分为4种:亲呢距离,0~0.5米,如爱人之间的距离;个人距离,0.5~1.2米,如朋友之间的距离;社会距离,1.2~2米,如开会时人们之间的距离;公众距离,4.5~7.5米英尺,如讲演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人们虽然通常并不明确意识到这一点,但在行为上却往往遵循这些不成文的规则。破坏这些规则,往往引起反感。

空气污染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其心理后果却刚刚引起重视。1979年罗顿等人的研究表明,在某些条件下,空气污染可引起消极心情和侵犯行为。

一些研究表明,温度与暴力行为有关,夏日的高温可引起暴力行为增加。但是当温度达到一定点时再升高则不导致暴力行为而导致嗜睡。温度也与人际吸引有关,在高温室内的被试者比在常温室内的被试者易于对他人作出不友好的评价。

编辑本段诞生在中西心理学田野研究站的最后几年,即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环境心理学这一确定的研究领域开始出现了,许多心理学家逐渐习惯把自己认同为环境心理学家。普罗夏斯基(1987)观察到,在这一时期有许多因素促使心理学分化出环境心理学。例如,对于越来越迫切的社会问题如人权问题、环境问题及妇女运动,研究者转向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解决这些困扰社会的问题,遗憾的是这些尝试的效果并不明显。一贯依赖于人为创设的实验室研究的社会心理学家,对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的一系列复环境心理学

杂、令人迷惑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社会变化带来的强大压力,要求放宽严格的传统实验方法。环境心理学这一新领域则更折衷,与理论的联系不很严格,而且更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这些都为环境心理学的出现作好了准备,结果,第一批环境心理学家结合社会心理学和灵活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当今,环境心理学中社会心理学的痕迹仍很明显,因为许多环境心理学家都受过社会心理学的训练。然而,这种“联姻”也造成了一些麻烦。传统上,社会心理学依赖于由理论构建的实验和接近科学的假设检验方法。普罗夏斯基(1976)曾多次声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最终会被证明是环境心理学家的巨大财富。社会心理学对环境心理学的影响无疑很大,但我们相信,当一批在某些领域(发展心理学、艺术、建筑、社会学)受过训练的环境-行为研究者成长起来时,这种影响将会减弱。毋庸置疑,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应归功于20世纪40年代末巴克等人对自然定居点中居民行为的生态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霍尔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个体使用空间的研究,以及20世纪60年代城市规划师林奇(K.Lynch)对城市表象和环境认知的研究。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加上当时环境恶化、自然资源减少等现实困境,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的对人类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特别的兴趣,心理学家也更加重视环境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纷纷研究与环境心理学有关的课题。1961年和1966年在美国犹他大学举行了最初的两次环境。心理学会议,1968年建立了代表美国研究潮流的环境——行为学术组织:环境设计研究学会(EDRA,这个学会每年都举行年会。同年,纽约市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环境心理学博士点,两年后,伊特尔森(W.Ittelson)和普罗夏斯基等人合编的《环境心理学》正式出版,同年,代表欧洲研究潮流的“国际建筑心理学会”在英国金斯顿(Kingston)成立。1971年,美国建筑学会费城分会等团体组织了“为人的行为而设计”讨论会。1975年有了第一个环境心理学的博士。第一批环境心理学的杂志也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创刊的,最著名的《环境和行为》杂志创办于1969年。因此,一般认为作为心理学一个分支的环境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距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编辑本段发展环境心理学的前历史时期

(1960 年以前 )

在19 世纪末,虽然实验心理学仍处在一个未成熟的阶段,但是一些学术带头人像费希纳和冯特就已经开始强调物理刺激在认知研究中的重要性。与此向时,在社会学研究方面也有相似的情况,出现了很多涉及居住在伦敦的穷人的恶劣生活环境的研究。之后,芝加哥大学人类工效学研究院做的有关城市生活的一些研究表明,社会一自然变量在解释与居住质量方面相关的问题时有着重要的意义。自然因素 ( 如气候、温度、海拔高度或者上地面积等 ) 的影响是经典的研究对象,德国的海尔帕赫 (w . Hellpach) 在其 20 世纪前十年间所做的开拓性研究中就涉及到了这些内容。环境心理学

完形学派的发展通过用整体概念来解释行为的思考方式使得情况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完形学派的两个追随者——布雷斯威克 (Egon Brunswik) 和勒温——在这—领域的发展中扮演了起决定性作用的角色。扣雷斯威克在 1943 年提出了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并且在其“布雷斯威克透镜”模型中强调了在构建对环境的知觉中个体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勒温强调了人们为能在“生命空间”自由走动,而拥有的对外部环境的内部描述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他对巴克 (Barker) 的影响,使其在寻找建立环境心理学的起源时,

有一个值得仔细思考的原型。

20 世纪30 年代,在芝加哥西部电子的霍桑工作组开展了一项在心理学界非常著名的经典研究。这项研究考察厂灯光及其他环境布置方面对人们行为产生的影响。尽管当时研究结果主要是研究劳动与组织心理学的专家们感兴趣的焦点,但在后来的研究中又引起了与环境布置有关的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兴趣。比如,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的重建时期就开展了许多以问卷为研究手段的研究。这些研究成功地影响了应如何构建房屋以便更好地利用自然光源的法定标准。

20 世纪 40 年代末及 20 世纪 50 年代,许多为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建立框架工作的学者们纷纷涌现出来。1947 年,巴克和莱特 (Wright) 成立了中西部心理领域研究站,由此产生下环境心理学的另一个别称叫生态心理学。与此同时,托尔曼有关认知地图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点在城镇规划者欧斯蒙(H . Osmond) 做的有关如何通过摆放家具,来增进或减少同住在一间屋子里的两名被试之间的交互影响作用的研究上作中便可体现出来。在这一时期,霍尔 (E. T. Hall) 出版了他的书——《沉默的语言》 (The Salient Language) ,书中描述了在不同文化中,空间是如何被利用的。索默尔 (R . Sommer) 将其研究构思定位在“人际空间”上。在欧洲,李 (Terence Lee) 在剑桥大学的《城郊研究》上发表了他的博士沦文。这些研究都处在是或不是环境心理学的十字路口上,因为他们都是在下面将介绍的时期中,引导环境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走向更强的奠基之作。

环境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1960--1980)

在这一时期,环境心理学得到巩固并在心理学领域中被看作是有其自身地位的一门先进的学科。在现实社会及社会科学中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特别是在美国,这些事件作为整体共同推动了环境心理学的发展。由此,意识到在众多的社会群体中盛行着各种社会问题,导致人们讨厌都市生活而向往乡村生活。在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关联性危机”促进了实验室外的研究,并且导致了现场研究的发展,这就让更接近现实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走到了前沿。

很容易看到,美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有以下几个主要的里程碑事件: (a)1961 年在犹他州第—次召开了关于“建筑心理学及精神病学国际研讨会”; (b) 出版了一期由凯兹 (Kates) 和伍尔威尔 (Wohlwill) 主编的《社会问题杂志》的专题论文专刊; (c)1968 年在北卡罗菜纳州举行了第—次环境设计研究协会 (EDRA) 会议; (d)1969 年,题为《环境与行为》的第一本以环境心理学为主题的科学杂志创刊; (e 环境心理学

)1970 年,由普洛桑斯盖 (Proshansky) 、爱特森 (Ittelson) 和瑞文林 (Rivlin) 编写的第一部著作《环境心理学:人与他的自然环境》出版。 1963 年,英国心理学会主办了各种各样有关这一主题的座谈会。在这一阶段,正如当时被人们称呼的那样,环境心理学更多的是关于建造环境或建筑方面的心理学而不是像现在所说的环境心理学。

这个时期的一个里程碑研究,是紧随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的P — I(Pruitt —Igoe) 工程发展的失败而产生的。当 1971 年杨赛 (Yancey) 的一篇有争议的文章发表在美国心理学会论坛上时,瑞维特(Rainwater) 出版厂 1966 年的一些主要发现。 P — I工程是在 1955 年到 1956 年间开展的—项大型公共房屋建造工程,此工程计划共建造43 幢 11 层高的大楼。这—发展计划是专门为改善居住在市区三层小楼中的大约2500 户贫困家庭的住房条件而设计的。这一开发工程的建筑获得了一个公共住宅群设计奖,但是

,荒谬的是,不久这一开发工程宣告不适宜居住,并必须完全放弃这一计划。问题不是出在其结构方面的缺陷上,而是出在居民开始表现出来的行为上。居住者们故意损坏建筑的程度之巨人是这次计划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调查这次计划失败原因的研究最后显示,引起如此多的破坏行为的原因是在提出这些建筑设计的当初,就缺乏对空间的社会控制。然而,对社会控制所需要达到的层次早在他们先前的住处就已经显现出来了。随便提一句,有关破坏行动背后的行为与动机方面的研究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深的层次(Levy~Leboyer , 1984) 。

在这一工作的基础之上,许多研究显示出公共住宅居民们存有的大量害怕犯罪行为的经历可直接归咎于建

筑上的设计。相反地,犹太人区和贫民窟这些看起来以随便方式发展起来的,没有任何卫生标准或最小程度舒适感的地方,却以他们自己的空间布局功效提供了一个紧凑编织的社会网络发展体系,并给其中的住户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感。这种表现出城市和建筑发展特色的社会凝聚力促进了对社会控制的理解。许多研究表明,公共建筑群的居民产生的害怕情绪和危险体验是与他们邻区的一个宽阔社会网络的存在成反比的。

根据索默尔 (1997) 的观点,直到 1973 年,环境心理学这个术语才得以固定 F 来并且包含了其他一些术语如建筑心理学、人―环境关系和生态心理学。 20 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创建了以“人口与环境心理学”为名称的第 34 个分会。 1973 年,英国的,萨里大学开始把环境心理学作为其研究生的课程。进展与发展的时期

(1980—2000)

20 世纪 80 年代及 90 年代,环境心理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定期的综述性文章大约每四年编入记载了这一领域内的最要发现的《心理学年鉴》。

20 世纪 80 年代发生了三个关键事件。 1981 年,《环境心理学杂志》在英国出版,它与环境心理学《环境与行为杂志》一起,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两种权威学术研究期刊。另一个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事件是《人类行为与环境:理论和研究进展》这套系列丛书出版,在 1987 年的后期,又有另一套题为《环境、行为与设计心理学》的丛书出版。第三个重大事件是由斯陶克 (Stokols) 和奥曼 (Altman) 主编的《环境心理学手册》在 1987 年面世。

从那—时刻起,环境心理学可能已被看作为一个固定的研究领域,一个被世界上许多所大学共同研究的学术主题,一门有着自己或多或少在实践中运用它的人所一起认同的表达方式的科学。

在 20 世纪末,“绿色”问题和生态学已经成为最引入注意的主题 (Pol , 1993) 。当环境心理学出现并在这一新的研究方向上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时,西方社会的中产阶级开始非常关注这些出现的社会运动。心理—环境研究将其焦点集中在了调查人们对环境的价值观和态度以及分析这些价值观和态度与保护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所谓的“新环境范式”就反映出一种与保持和环境相联系的新信念和价值观。一个经常可以得到的调查结果就是,人群中对环境关注程度得分高的人并末表现出相应的重复利用或节能行为。对这一矛盾结果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对环境价值观的理解存在多个不同的维度:一方面,是自我本位的或以人类为中心的倾向;另一方面,是以生态为中心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都肯定了环境的重大价值,但两者的动机不同:前一种肯定环境的价值是因为环境对人类的贡献及它满足了人类的需要;后者肯定环境的价值则是站在一个超越的角度上,而不是很功利主义地看它的价值。[1]

编辑本段认知人类只有在与环境适当地互动时才能生存。必须学习认清在环境中,所遭遇之不同物体的价值及其方位。这些物体(例如:掠食者、同伴、食物、遮蔽处和危险)分布在不同的地点,所以必须具有认知和身体的技能才可以穿梭在这些地方,以避免或接近这些物体。根据研究指出,由过去的经验中建构出环境的影像,然后又唤起和检验这些影像以计划眼前。这些计划不只协助我们在环境中移动,而且深深地影响我们在环境中的情感经验,以及离开之后所能回想起的讯息。简言之,成功地预期下一步的能力,在演化史上来说是生存的重要关键。而这种能力完全依赖正确地贮存有关于物理环境之讯息的能力,空间记忆使我们得以生活在超乎目前感官所及的世界中。也有学者指出,在环境中找路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活动。它涉及了计划、决策和讯息处理,这些都倚赖了解和操弄环境的心智能力。这种能力通常被称为空间认知能力。

伊特森(lttelson)指出,个人是知觉系统的一部份,在知觉历程中有时很难将个人与环境分离,而且知觉是由个人在环境中所做的事所决定。知觉也是速度和正确性两者之间彼消我长的交易。知觉历程是环境行为的核心,因为它是所有环境讯息的来源。环境可刺激感官,提供个人多于其所能有效处理的讯息。知觉与感觉不同,它可说是个人之过滤历程的结果。然而,它们都是知觉历程中所欲达到的目标。心理的知觉表征系统有助于软化这种必要的交易,也就是在透视点或概略的感觉讯息改变时仍能辨认可能的物体。例如,假设你正开车经过一座农场,则任何在远处移动的大型深色物体都可能很快被辨认为牛、马或猪,因为这些刺激是在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因而在这种情形下,辨认速度通常不会干扰其正确性。这种历程被

研究模式辨认的认知心理学家称为由上而下处理,有时也称为概念所启动的处理。在由上而下处理时,辨认历程是由对特定环境中可能发现之物体的预期所驱使。如果只需考虑某一小群体的刺激,则可有效地缩小搜寻符合输入模式之项目的范围。由上而下处理使我们在接收到感觉讯息之便可寻找属于农场中的特定知觉,如:马、牛、羊。虽然由上而下处理通常可加速知觉历程,但如果遇到不可能的刺激时,也会使之延缓。例如:在谷仓旁的章鱼就比牛更容易被误认或是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才能辨认,因为我们原本具备环境认知,所以会对某种环境中不可能存在的生态产生怀疑的态度与想法。

环境认知对于个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它是有机生命体得以在各地通行的基础,许多动物都已演进至在环境中探路的机制。例如:绿海龟能从巴西横越一千多哩的海洋,游到南大西洋的一个小岛上产卵;候鸟在旅行中常用到各种线索,例如太阳、环境的位置,而正确飞行至目的地;鲑鱼也可以利用气味和水温等线索作为穿越海洋的指引。这些例子都是有机生命体具有环境认知与探路的本能,才能做到的。

多数研究者同意人们具备有认知图的能力,环境讯息被保留在大脑的记忆中,记忆会随着时间不断的修正。关于认知图(cognitivemaps)研究指出,当我们首次体会出一新环境时,便会形成大略的记忆,成为我们的地理环境之经验。人们对大环境的认知图来源有:由地图而来的空间知识、个人经验和其它不同来源的讯息。我们的认知图包括空间和语文/命题式两种讯息例如,我住的房子,以及高度等其它特性,还有我们赋予地图上各位置的名称。地理位置通常以距离和方向加以描述,但有学者指出:美国东北部和加州市区的人常用行进时间来表示距离。也有学者发现,人们在为别人指引方向常将距离、方向和估计的行进时间混在一起,这一点支持了行进时间在某些人的认知图中相当重要。人们在绘制其认知图的时候,常会特别描述最熟悉的地方之大小和细节,并且将它们置于图中央。

环境心理学家凯文林指出,都市的认知图有五个特点:道路、边缘、交点、地标及区域。道路是地点间的路径,如乡镇街道、高速公路等。边缘是边界或是界线,如海岸线。交点是几条道路聚集之处,如捷运站。地标是具有核心功能或共同利益的特定标物,如新光三越大楼。区域为具有某种的特殊意涵的地区,如商业区、工业区等。认知图有多种不同的研究方式,有些研究者要求受测者画出其居住城市或邻近地区的简图;另外有些人则要求受试者辨认环境中的地标或其它地点的图片,这些技术各有其弱点,因为它们会受到个人的绘图能力、接触地图的经验以及对其他试验程序之熟悉度所影响。尽管如此,这些方法却可找出我们在建立认知图时所犯的错误。

假设,建筑物的认知图可能会随着经验而自动地发展出来,但研究指出并不一定如此。莫瑟学者的研究集中于一幢令人混淆、不易识别的五层楼的医院。他比较出曾记诵建筑物楼板规划图的受试者和在医院中工作两年的护校学生之认知图能力之差异。虽然护士可以在医院中找到路,但却未能形成有效的认知图。另一组受试者在认知图的几个客观指标上都优于护士,此研究指出:在复杂环境中,俯图的心理表征并不会自动地发展出来,而且它对于在环境中正确地找路并不是必要的。

认知图是环境的心理表征,探路则是人们实际上在环境中通行的过程,由帕西尼学者将探路描述为需要利用贮藏的环境讯息以进行的一系列问题解决作业。在探路时,人必须决定路径、运输方法和其它为完成旅程所必需的事项。有关探路的研究仍属初期,的研究方法由计算机模型到要求人们在实物大小的迷阵中找路。即使如此,我们也很清楚人们在学习路径时所使用的策略很有弹性。大多数人偏好利用地标,当地标位于十字路口或其它选择点时则特别有效。有关探路的研究有希望应用在现实环境中,使得人们所使用的环境更令人感到舒适。它能使布景旅行或经由幻灯片所呈现的仿真旅游更为有效,在人们接触新环境之前提初步的认知图,使得他们更熟悉新环境而不致感到威胁。环境的预先勘查已被用来协助幼儿园小朋友适应学校、老兵适应新的护理之家,以及帮助老人找出到购物中心的路。用在娱乐方面的三度空间图可以使脚踏车骑士和猎人以预习在野外活动时须穿过的地带。

认知图不仅帮助人们熟悉周围环境,也可帮助我们寻找快捷方式和环境资源。因为这是大脑的认知架构,所以也会受到个人喜恶的作用,而对于环境认知能力有所不同。例如:你我只记得自己喜欢去的地点路线图,却不记得不喜欢或是很少去的地方。这是因为认知图的能力,不但会因为好恶而具有弹性与经验而变化,当我们希望探索环境中的路径时,此环境讯息就能轻易的输入我们的大脑中,成为该区域的认知图能力,经由大脑组织的整合,使我们能更了解到环境的状况及认知。[2]

编辑本段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前,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还是个空白。70年代以后,针对环境问题的心理学研究大量出现,同时相关学术杂志、组织和人员也陆续发展起来,环境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应该承认,以往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较集中在个体和人际间的分析,考察关于环境的认知和态度,对环境的客观物理特性进行测量和操作。总体上关于环境问题的心理学研究仍然滞后。

以往环境心理学研究隐含了一个理论预设,即个体与环境相分离,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这与西方认识论长期坚持主客二分,价值取向上又崇尚人的理性,认为人凌驾于自然之上有一定关系。当今环境心理学研究急切需要贯彻人和自然是和谐统一体的理论思维与价值取向。在这方面,东方思想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有着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另外,环境心理学需要克服技术至上的思想倾向,改变在环境问题解决中自然科学“万能论”的片面观点。环境问题不单单是一个技术问题,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工程学、物理学和化学等领域中寻求解决途径。社会科学对解决环境问题同样肩负重大责任。心理学家应该勇于挑战这一现状,充分挖掘心理学在环境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上的潜在作用,在环境、经济和社会意义上提高心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理论建构上,环境心理学需要改变基本理论薄弱的现状,从学科形象的模糊转向学科形象的清晰。环境心理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式,并应用到环境问题的分析上,但是与其他心理学分支,如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比较起来,环境心理学却“相形见绌”,相关理论的系统化和整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往环境心理学缺少对构成环境退化基本原因的社会和组织行为进行系统地理论概括,没有树立有力的学科形象,妨碍了自身进一步发展。有心理学家认为,目前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还称不上库恩意义上的“范式”,拉卡托斯意义上的“研究纲领”。当今社会的深刻变化,如全球环境的急剧退化、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广泛渗透、社会阶层流动和分化、人口老龄化及性别比例失衡等给环境心理学提出了时代要求,既给环境心理学提供了研究的问题和空间,又刺激环境心理学进行理论建构。理论建构的重点在于对人与环境的互动进行理论化。但需要避免以往那样只是简单地从其他心理学分支借用甚至套用现成的理论模式。

在环境心理学进行理论建构的时候,无法回避来自两方面的挑战。一是目前整个心理学的发展都存在理论建构上的不足。二是环境心理学自身多学科或者说跨学科的特性,使得其建立宏观的理论较为困难,需要心理学家作出长期的努力。

方法论原则上,环境心理学需要改变基本概念和方法滞后的现状,探索进行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创新,重视组织、社区和文化意义上的跨学科开放性研究,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以往环境心理学研究没有充分体现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没有充分发挥多学科研究的优势。环境心理学不应该单纯看作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更需要看作是关于环境和行为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许多环境问题本质上是行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问题,它们分布层次包括个人、家庭、商业公司、工业和政府部门等。不同国家、文化、社区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在方法论原则上必然受制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和民俗等影响,需要吸纳与整合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伦理学、建筑学、信息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观点。当代环境心理学研究不仅在个体水平,更应该在区域性社会组织和文化水平上考虑人与环境的互动,在更开阔的视野上辨别和澄清研究环境问题的心理学问题、概念、模式和研究方法,创造多学科的“思想合作”和“研究梯队”。应该意识到,解决区域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单单心理学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环境心理学家应该广泛开展国际间、多学科间的研究,为环境政策的制订提供理论支持。

编辑本段目的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劳动者以积极的情绪、熟练的技术掌握和改进操作方法,防止生产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在人—机信息传递中,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避免单调、紧张、焦虑等环境不适反应。开展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十分明显,社会的需要正是它在近年内蓬勃发展的主要动力。

编辑本段对策环境污染和地球资源枯竭是未来十年中最迫切的问题。环境心理家正在研究可以改变破坏环境行为的方法。到目前为止发现,似乎只靠教育是没有用的,提示只在有限的情况下能够发挥效果,以加强他的基础的行为塑造比较成功,但在实施时可能很昂贵又难以执行。

仅在于对环境美观问题的了解而已,例如:乱丢垃圾和恶意破坏。污染和资源管理的问题更加复杂,因为

它牵涉到其它的经济和社会因素。虽然如此,空气和水污染以及资源枯竭的问题正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和地球的健康,必须尽快地处理。抑制空气污染的努力集中于汽车排气和工业废料所造成的都市空气污染。有关能源问题的研究集中于个人的行为,例如回收和节约能源。

许多的环境已经非常明显,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如垃圾和恶意破坏所造成的美观问题。在都市中蔓延发展的人口构成一幅毁灭的景象,自然环境也加紧脚步的被破坏。老旧市区的败坏毁掉所有的美感。垃圾和恶意破坏所造成的景观污染是可避免的问题,但政府相关单位虽关心这方面的问题,但却没有规划完善的政策与制度去解决问题。在美国建国之后的最初几百年,土地管理的目的只是为了要促进公有土地的开发。国家公园到公元一九一六年才成立,而且在廿世纪末期才通过以保护和节约为目的之法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紧张是当代棘手的问题,土地利用和资源开发的问题超过审美性。例如,大量的砍伐树木不只会破坏景观,而且会毁损土壤、污染水资源,导致全世界的温室效应气候。

一氧化碳是汽车排气的主要成份,它与注意力及学习能力的降低有关。其它因为一氧化碳而受损的能力包括时间判断、反应时间、手的灵巧度和警觉性。噪音是现代许多国家的问题,也是都市居民经常抱怨的问题。根据估计,每年约有三十万以上的美国人因为噪音而遭受听力损失,企业和小区调查也显示,长期暴露于噪音之下,生理及心理都会有不良量的影响。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氟氯碳化物所造成臭氧层的破坏。CFCs是冷气和冰箱的冷媒和喷雾器的推进剂,它们也用于工业上聚苯乙烯和聚氯乙烯的制造。当CFCs扩散到大气中,并且接触紫外线辐射后,会加速臭氧分解为氧。美国航空暨太空总署在公元一九八八年的报告显示,全世界臭氧层的消减率大约是5%。臭氧层被破坏的情形,最终会导致皮肤和眼睛的癌症、白内障、免疫系统障碍、烟雾以及农作物和水生植物的损害,扩及的范围相当的大。臭氧层破裂也造成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因为大量使用石油,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而更加恶化,二氧化碳不只会捕捉热能,也造成全世界温度上升。目前所知南北两极冰帽区的融化速度已经到达令人警觉的地步,如果温室效应持续,则地球的气候将会大幅度地改变,海岸会被洪水淹没,而且出现广大的沙漠。

行为技术意指影响人类社会行为重要之科学、艺术、技能或工艺等。行为技术之目的与环境的关联在于增加环境保护的行为,例如回收、清理垃圾和节约能源,并且减少环境破坏的行为。依据学者研究指出这种技术又可分为三类:环境教育、提醒和强化技术。环境教育和提醒的使用通常是所谓的事前预防策略,因为它们用于相关行为发生之前,其目的是促进或防止行为的发生。事后策略为强化为结果,使目标行为导致愉快或不愉快事件而言。一般而言,研究结果显示事后策略更有效,而环境教育是效果最差的,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环境心理学论文郑州人民公园调研总结报告

是解放后兴建的第一个综合性公园,也是郑州市最大的综合性 ,他们的存在使公园多了一份

为了避免交通拥堵,公园设三个出入口,且都向内退让很大空间,也使公园与周围建筑、道路有所分割,因此周边交通还算便利。 公园周围建筑大多是商业建筑,一般都比较的高大、宏伟,因此建筑的高度也会对游客的心理造成影响。据调查和统计得知,大多数游客对周围建筑的高度对自己休息时的心情都会造成影响。周围建筑如若太高,会使得周围空间显得逼仄,对在此游玩和休息的人们造成一种压抑感,使人们不能得到想要的舒适度。另外一方面,由于来自高层建筑的高楼风有时会对行人造成不适和伤害,那么被高层建筑包围的公园也会在一些时候受到高层建筑的影响。而且建筑密度比较大,与公园相挨紧密,分割不太明显,从视觉与感官上不能达到人们理想的舒适效果。 二、公园景观环境和道路分析 人民公园作为郑州市一个标志性的城市外部公共空间,其园内的景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为周围人们的生活带去了绿色,带去了清新的空气,为园内的行人带去了视觉上的享受和感觉上的放松,而且,在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公园,景观也起着分隔空间,引导和暗示游客的作用。比如,参天大树的种植,就告诉游客,这里是供大家遮阳、休闲的公共空间,大面积的绿地和铺地也传递着同样的信息;然而,小乔木,整形树,假山,石壁,土山等景观则可作为障景处理,不仅可以造成先抑后扬的效果,而且有助于保持区域的私密和安静;同样,在较小尺度的外部空间,较小的灌木,绿篱,树丛等自然元素以及矮墙,小品等人工元素也会造成视觉遮挡,进一步满足空间的私

密性要求。 草坪,铺地,小品,花坛,喷泉水景和景观灯,常常被视为现代广场不可缺少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存在往往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理行为上的引导,会使得行人,游客感觉理所当然的去走近欣赏,去探索,去休憩。郑州人民公园绿化主要是以苍松翠柏做基调,各种花色的花、灌木点缀其间;乔、灌、花、草搭配栽植,构造出大面积的树林、草地园林景观。其在景观上就为游客的游玩或者休息起到了一种暗示,指引的象征性作用,一些景观小品也给游客带去了精神上和视觉上的享受。 郑州市人民公园总的来说比 较重视自然资源,显山露水,公园 内的树木虽年久却不失其魅力。集 树成林,不仅使环境充满活力,同 样为百鸟提供了栖息的家园,也为 郑州市绿地引来了天然卫士。这些 树木不仅是宝贵的生态资源,也是宝贵的风景资源。 该公园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在人多时,这些景观有利于不同人

建筑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

建筑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 摘要:在环境科学中,建筑环境心理学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建筑环境心理学就是运用心理学的相关方法及知识点,对建筑环境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建筑与环境还有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一个能够满足人们身心发展需要的建筑环境,实现人与建筑环境更加和谐的相处。在对建筑环境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同时还能进一步为人们带来更好的服务。在建筑环境心理学的应用中,其中涉及到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学术领域,比如环境工程学、建筑学,还有城市规划学等,所以对建筑环境心理学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将其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建筑环境心理学;建筑设计;应用 建筑环境心理学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得到应用,是在近几年才兴起的。但是,在这段时间内,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且在建筑行业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建筑环境心理学进行研究,因为研究建筑设计以及环境设计时,都需要通过建筑环境心理学为基础对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由此可见,建筑环境心理学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通过对相应的规律以及知识进行更加灵活的应用,才能设计出一个符合人们需要的建筑环境,让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本文主要对建筑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希望对今后的建筑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依。 1、在建筑空间设计方面的应用

通过对空间环境心理进行充分的研究以及认识,有助于帮助人们对生活空间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样可以更加充分的了解人们的日常生活情况,从而找到心理距离以及实际距离之间的差异,将个人空间以及他人空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于空间的开敞感以及封闭感进行有效地控制。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或者是对环境进行设计时,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对空间进行组织,对建筑物以及建筑群落加以科学的布置,将人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并且在必要时,可以对建筑的面积以及高度的问题加以调整,这些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建立在环境心理的基础之上,只有设计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了,才能够满足人们在心理方面的最本质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空间环境。 2、在建筑形式设计方面 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形式的设计过程中也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因为在对环境心理学进行研究的环节中,其在建筑环境心理学中占据着很大一部分。人们更加容易对一些形状新奇或者是特殊的建筑物产生极大的好奇心,进而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反映。由此就形成了视觉心理这一概念。在建筑形式中,包含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图形、背景或者是建筑物的线条以及工艺质量等,这些因素都会让人们的视觉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同时还具有不一样的作用,这些都可以成为主要的客观环境影响因素,进而对视觉环境带来不同的效果。对视觉环境心理进行充分的了解以后,就可以对建筑物形式进行更加完善的设计,使之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将建筑形式变得更加美观。同时,建筑物的功能性要求也能得到满足,与周围的环境保持协调一致的效果,

中生代地史Mz

中生代地史(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Mz 一.特点生物史: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沉积史:陆相沉积、成煤时期;构造史:联合大陆走向解体,特提斯洋(Tethys)逐渐萎缩, 环太平洋火山活动 二.生物界1.陆生植物(T1 :古生代高大石松矮小类型T2-K1:裸子植物苏铁,松柏,银杏繁盛,真蕨类仍繁盛K2:被子植物繁盛分区:北方区(温带潮湿内陆环境)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为界南方区(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2a陆生植物的代表分子及分区 北方区:D.-B.(延长)植物群( Danaeopsis拟丹尼蕨—Bernoullia贝尔瑙蕨)。 环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T3-----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 南方区: D-C(东京)植物群( Dictyophyllum 网脉蕨-Clathropteris 格脉蕨)。 环境: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南半球:T1温凉气候代表:Glossopteris植物群 2b北方区:C.-Ph.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蕨-Phoenicopsis拟刺葵). 环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J1-2-------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 南方区: C.-Pt.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蕨-Ptilophyllum毛羽叶). D-C植物群仍存在. 环境:热带、亚热带环境 J3-K1:地理分界线有所北移, 即阴山山脉 2.陆生脊椎动物(T1+2:二齿兽类繁盛;T3-K1:恐龙、鸟类;K2:哺乳动物出现胎盘) 3.海生无脊椎动物:海生双壳类繁盛;菊石类:Mz末期,菊石和箭石绝灭; 牙形石三叠纪繁盛,T末绝灭 4.淡水湖生生物组合(1).E-E-L:三尾类蜉蝣,东方叶肢介,狼鳍鱼J32).T.-P.-N:类三角蚌,褶珠蚌,富饰蚌K1 三.地史 1.三叠纪的地史表现为:在时间上的二分性,空间上的三分性 1.)南方三叠纪:黔西南贞丰剖面(1 总厚约5000m;2 总体为一个海侵—海退旋回,下中三叠统为海相,上三叠统为海陆交互相—陆相含煤沉积;3 拉丁期大海退对应印支运动4 气候特点:早中三叠世为干旱气候,晚三叠世为温暖潮湿)T3:二桥组:陆相砂页岩含煤沉积,D-C植物群,湖沼环境火把冲组海陆交互砂页岩夹煤层,滨海沼泽环境把南组(拉丁期大海退-印支运动)T2:法郎组浅海灰岩—滨浅海砂泥质沉积关岭组白云岩、膏溶角砾岩,绿豆岩T1:永宁镇组泥灰岩、白云岩,上部膏溶角砾岩飞仙关组紫红色砂泥岩,含铜,干旱气候-潮坪相 华南T1-T2横向变化及古地理 T11:沉积物西粗东细,康滇古陆东侧:滨浅海碎屑岩(飞仙关组)—浅海碎屑岩与碳酸盐互层(夜郎组-川南)—浅海、深浅海碳酸盐及钙泥质沉积相带(大冶组-上扬子东部);雪峰山以东(赣粤闽地区),为滨岸相碎屑岩沉积 T12-T21:上扬子海盆—半封闭咸化海盆(嘉陵江组、雷口坡组)。扬子中东部—江南古陆、华夏古陆上升明显,为巴东组紫红色含铜砂岩;赣北、闽中:为滨浅海碎屑沉积 T22:华南地区大规模海退。浅海碳酸盐沉积限于黔桂地区和龙门山前地带;中下扬子地区及闽中:海陆交互碎屑沉积。 2.)北方三叠纪:(1 剖面总厚度约2000m;2 整体河湖相,二分性清楚,气候由干旱变为潮湿;3 延长群上下不整合代表印支运动的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T22- T3延长群(T3:延长组; T22:铜川组)—灰绿色砂、页岩,上部含煤、下

地史学概念1

1.阐述××地质时代生物界的主要特征(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 前寒武纪生物界 我国元古宙地层中发育种类繁多的微古生物化石群,多产于1900Ma以后的地层中。中元古宙早期的藻类个体小(直径小于10 ),其膜壳较薄,纹饰简单。距今1600-1050Ma阶段,开始出现膜壳较厚,个体较大,纹饰复杂或形状多样的类型,主要为原核生物,距今1050Ma开始出现了多种丝状藻、球藻,纹饰更加复杂,个体一般较大。同时大量出现褐藻、红藻等高级藻类,以真核生物为主,除微体藻类之外,新元古代出现有大量的宏观藻类,肉眼可见。此外太古宙和元古宙发育大量与蓝细菌类生命活动有关的生物沉积体——叠层石。无壳的后生动物群出现于新元古代后期南华纪全球冰期之后,典型代表为:伊迪卡拉动物群,标志着后生动物的真正出现,生物界完成了从植物到动物的演化过程,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飞跃。 早古生代生物界 早古生代生物界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繁盛时期,早古生代又称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无脊椎动物以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类、珊瑚及牙形石最为重要。在震旦纪末、寒武纪初出现了小壳动物群——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它是继伊迪卡拉动物群之后生物界又一次质的飞跃,完成了从无壳到有壳的演化历程。寒武系底部的澄江动物群包括多孔动物门、水母动物群、腕足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等,证明了后生动物在寒武纪初期爆发式出现。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它在寒武纪属种繁多,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显,化石丰富,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腕足类自早寒武世起广泛分布,在奥陶纪达到发展高峰。头足类从晚寒武世开始出现,奥陶纪迅速发展,志留纪开始衰落。珊瑚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志留纪达到繁盛。 晚古生代古生物特征: 晚古生代生物界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脊椎动物相继发生重要进化并逐渐征服大陆、陆生植物逐渐繁盛,改变了陆生的古地理景观、海生无脊椎动物丰富多姿,生物类别发生了重大改观。1、脊椎动物的发展与演化:泥盆纪鱼类全类繁盛,故称为“鱼类时代”,尤其是淡水鱼的大量出现,它们生活于内陆河流、湖泊或河口体现了动物界征服大陆的进化过程。晚泥盆世鱼类开始向两栖类的演化,两栖类在石炭纪得到蓬勃发展,并占据统治地位。石炭纪晚期原始爬行类出现,代表动物界进一步摆脱了对水体的依赖,二叠纪爬行类有了进一步发展,类型更加多样。2、陆生植物:以裸蕨为代表的陆生植物在志留纪晚期已开始出现,至早泥盆世有进一步发展。石炭纪陆生植物进一步繁荣,地球上首次出现大规模森林。3、海生无脊椎动物:早古生代繁盛的笔石几乎完全灭绝,三叶虫大量减少,晚古生代末发生了重要的生物灭绝事件。层孔虫、腕足类在晚古生代繁盛,石炭-二叠纪是有孔虫的繁盛期。 中生代古生物特征:(1)中生代裸子植物苏铁、松柏、银杏的繁盛,代表植物界的发展进入更高级阶段。晚三叠世和侏罗纪、白垩纪真蕨类繁盛,以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一线为界。白垩纪晚期被子植物繁盛,占统治地位,具新生代植物面貌,高等植物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陆生脊椎动物的发展演化:早中三叠世脊椎动物是晚二叠世类型的延续和发展,迷齿两栖类和爬行类繁盛三叠纪晚期起,恐龙类的大发展和爬行类动物返回海洋生活,标志着爬行动物进入新的演化阶段。侏罗纪陆生恐龙类中的蜥臀类和鸟臀类繁盛。爬行类中的一部分自三叠纪后期返回海洋生活的鱼龙类,在侏罗纪占据海洋领域。空中则有飞龙类。白垩纪爬行动物中的恐龙类突出演变。侏罗纪、白垩纪,真骨鱼和全骨鱼繁盛。(3)无脊椎动画无的发展:a.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类在三叠纪迅速发展,成为中生代海相地层中的重要标准化石。海相双壳类在三叠纪更显繁盛,常与菊石一起组成重要分阶组合。b.淡水湖生生物组合:中国侏罗纪、白垩纪以陆相沉积为主,淡水生物对地层划分具重要意义。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

环 境 心 理 学 调 研 报 告 园林111 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在丽阳门公园的应用一.调研内容 1.调查对象:丽阳门公园及游人 2.调查方法:目测法,现场拍照、文字记录

3.调查内容:公园特定空间场所的的利用情况和游人的行为表现 4.调查目的:从空间场所的利用情况和行为表现来看游人的行为心理,对丽阳门公园空间设 计给出评价并提出对外部空间设计的一些思考 5.调查时间:2013年6月8号-6月10号 二.丽阳门公园现状及公园环境分析 (一)公园简介及周围环境 丽阳门公园地处浙江省丽水市商业区,西临丽水市最繁华的中山街,北临丽水市主干道丽阳街,南边是步行街,东边是城东路,是一块大约有15000平方米不规则四边形街头绿地。 该公园平常游人流量很大,每逢节庆日活动、赠花赏花活动这里热闹非凡,是市民们集会、游憩、散步、运动、安静凝思、陪伴家人、人际交往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场所。 丽阳门公园平面地图 (二)公园景观环境分析 1)硬质景观空间场所分析 由丽阳门公园卫星地图可以看出,中山街旁边就是处州古城墙,经历沧海桑田,见证了丽水的发展,是逝去的保家卫国的祖先们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但站在城墙上,视线多被植物和园外高大建筑所遮挡,观景效果不佳。城墙北面是公园西入口,没有大门,很开阔,外围是排列有序的石墩,阻止外来车辆的进入;南面是步行街入口,由这个小入口进入就可以看到公园内唯一的凉亭,凉亭所在周围地形平坦,植物低矮,视线较为开敞,抬头就可以看到中央公馆,而扭头钟楼就进入眼帘,这两个建筑被巧妙地借用,极大丰富了园内空间。凉亭东面是20多米长的时光隧道,这个隧道是由多个石砌菱形框架结合表面凹凸不平的石块构成。中山街入口和步行街入口,极大地承载了来自中山街行人的分流。 步行街中间还有一个半圆环形小广场结合休息长廊。对应的在丽阳街上也有一个半圆形入口,但面积较小,游人由此进入,紧接着就进入下沉式广场。中间面积最大的就是中心广场,是市民主要的活动场所,它中心的雕塑是丽水市市标:银灰色的市标是由丽水拼音首字母“L”和“S”抽象组合而成。L像是两把利剑,直刺云霄,S就成了那温柔而美丽的彩带,环绕着利剑,代表着朝气,象征着腾飞。雕塑下面是莲花基座配有水池喷泉,外围装饰着繁花色块。中心广场和下沉式广场地势上形成对比,其地面铺装一个精细光滑,一个粗糙不平。城东路入口是比较正式的大门,入口有体量较大的置石,还有石砌的弧形门廊,也是接着小广场。主要道路设置分明,但小道路在林间多而乱。 园内灯光主要有路灯、近地灯。不同场所路灯的高低和数量不同,也影响着空间的利用和游人的行为。比如,竹林间地上照明较多,主要园路边球形路灯较多,中心广场路灯较多,而下沉广场几乎没有路灯。儿童活动区照明较多,而城东路入口广场没有路灯,照明依靠城东路街边的黄色钠灯。 以上就是主要空间场所的情况。(见下图) 丽阳门公园卫星地图 2)植物空间分析 由卫星图(结合下图)可以看出,古城墙下面植物密集主要是高大乔木结合小灌木,由中山街入口进来往公园中心走就是成片的竹林参杂着高大乔木,一直延续到城东路入口广场。中心广场的北面以及儿童活动区栽植的都是高大乔木和灌木,而中心广场南面紧接竹林,其内较大面积内没有植物隐蔽,白天光照强烈。而凉亭和时光隧道一带链接的是宽敞平坦的草坪条状绿篱带,其颜色丰富。每一个绿地块都有边界围合:西面灌木区主要是竹篱、北面主要是1米高的花池围台,而草坪地带是绿色的丝带围合。 主要硬质空间标示图 三、空间利用情况和游人的活动行为记录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_进展与新认识

收稿日期:2008-04-28;修订日期:2008-08-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572120)资助。作者简介:张岳桥(1963-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构造地质、 新构造和盆地研究、教学工作。E-mail:yueqiao-zhang@sohu.com地质通报 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 第27卷第9期2008年9月Vol.27,No.9Sep.,2008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进展与新认识 张岳桥1,董树文2 ZHANGYue-qiao1,DONGShu-wen2 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1.DepartmentofEarthSciences,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Jiangsu,China; 2.InstituteofGeologicalMechanics,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 摘要:总结出郯庐断裂带中生代运动学演化的过程与历史,概括为“两大运动时期、五个发展阶段”。第一运动时期对应于三叠纪—早侏罗世早期的“印支运动”,以扬子陆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拼合和碰撞造山为主导,郯庐断裂带经历了:①转换走滑阶段(240 ̄220Ma),其走滑活动局限在大别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之间。这个阶段的陆-陆深俯冲作用使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向西韧性挤出,导致徐淮弧形构造带的形成和发育。②左旋平移走滑阶段(220 ̄190Ma),徐淮弧形构造带向南错移了约145km,并被大别山以北地区的东西向逆冲系统所吸收。左旋走滑扩展使郯庐断裂带贯穿整个华北和东北地区。第二运动时期对应于中、晚侏罗世至古新世时期的“燕山运动”,郯庐断裂带的演化与东亚活动陆缘的演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经历了③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挤压走滑活动,伴随着华北东部地区岩石圈、地壳增厚和郯庐左旋走滑断裂系的发育。④早白垩世以地壳伸展和陆内裂谷断陷作用为主,使早期增厚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发生垮塌和减薄。⑤晚白垩世—古新世以右旋走滑为主,沿断裂带及其两侧发育一系列拉分盆地。系统地阐述了郯庐断裂带中生代发育过程与地质特征,及其在东亚大陆演化历史中独特的作用。关键词:郯庐断裂;郯庐断裂系;中生代;基底走滑韧性剪切带;徐淮弧形构造;走滑构造;伸展构造中图分类号:P5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552(2008)09-1371-20 ZhangYQ,DongSW.MesozoictectonicevolutionhistoryoftheTan-Lufaultzone,China:Advancesandnewunder-standing.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2008,27(9):1371-1390 Abstract:TheauthorsputforwardanewchronologicalevolutionmodeloftheMesozoickinematichistoryoftheTan-Lufaultzone,whichisboileddownto“twomovementperiodsandfivedevelopmentstages”.ThefirstmovementperiodcorrespondstotheTriassictoearliestEarlyJurassic“IndosinianMovement”,characterizedbyamalgamationbetweentheNorthChinaCratonandtheYangtzeblockandcollisionalorogeny.Duringthismovementperiod,theTan-Lufaultzoneexperiencedtwostages,i.e.thefirstandsecondstages.Thefirststage(240-220Ma)wasatransitionstrike-slipstage,whenthestrike-slipmovementofthefaultzonewasrestrictedtoatransformzonebetweentwoultra-highpressure(UHP)metamorphicbelts.TheXu-HuaioroclineonthewesternsideoftheTan-LufaultzonewasformedbywestwardductileextrusionoftheSuluUHPmetamorphicbeltasaconsequenceofthedeepsub-ductionoftheYangtzeblockbeneaththeNorthChinaCraton.Thesecondstage(220-190Ma)wasaleft-lateralstrike-slipstage.Duringthisstage,theXu-Huaioroclinewasdisplacedsouthwardabout145kmandthenwasabsorbedanE-W-strikingthrustsys-teminthehinterlandareaoftheDabieorogenicbelt.Northwardpropagationoftheleft-slipmotionmadetheTan-LufaultzonegothroughthewholeofNorthChinaandNortheastChina.ThesecondmovementperiodcorrespondedtotheMiddle-LateJurassictoPaleocene“ YanshanMovement”,andthetectonichistoryoftheTan-LufaultzonewascloselyassociatedwiththeevolutionoftheactivecontinentalmarginofEastAsia.Thefaultzoneduringthismovementperiodunderwentthreestages,i.e.thethird,fourthandfifthstages.Thethirdstage(Middle-LateJurassictoearliestEarlyCretaceous)witnessedcompressivestrike-slipmotion,accompanied

建筑环境心理学作业

建筑环境心理学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 政府办公建筑设计 班级建筑xxxx 学号xx 姓名xxx

研究标题:不同建筑功能布局对人群的流线及心理的影响摘要:通过对一幢政府办公建筑的调查分析,指出在改造设计中应用环境心理分析法,以适应老百姓的环境行为要求,并在今后的设计中有意识地应用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设计思想。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环境设计,以人为本 引言 办公楼作为21世纪城市中“信息的集散、加工与再创造的场所”,是城市 社会、科技、财政、经济活力的显著索引,城市的核心“象征”。纽约曼哈顿 作为世界经济中心,办公楼的大量集聚以及形成的景观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办公 楼越来越成为城市“经济权力”中心场所。世界贸易中心办公大楼的被攻击,是对这一经济权力场所的反抗,从另一侧面也反应了办公楼在当代城市中的地位。 随着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出现了聚集起来办公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在 逐步的深化,办公建筑的设计也将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办公建筑的建设规模和 数量都在日益扩大,现今在办公空间设计上要求多元化和个性化,注重塑造出 公司的精神,有文化气息的融入,富于企业文化内涵与精神层次,以及强调高 科技等不同特点的个性化风格设计,使企业特点更鲜明,更有品味,也更具凝 聚力及亲和力。 如今我国的中小企业几乎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办公空间设计缺乏创新,几乎是千篇一律的,而每一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却不相同的,这就要求在办 公空间的设计上要有创新意识,使办公空间成为企业竞争和成长的不可或缺的 优势。 一、环境心理学的概念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主要是 研究环境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尤其是物理环境)各方面的互相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 件下的心里发生发展的规律。环境心理学是对行为与构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 互关系进行研究的科学。环境心理学从研究噪声入手,分别个人空间、拥挤和 人类的关系、城市和城市设计等问题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了解各体是如何和环 境相互作用,进而利用和改造环境,以解决各种因环境而产生的人类行为问题。 环境心理学将环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有较其他心理学分支 更侧重于应用研究,这两个特征使环境心理学在方法论上体现了多样性、灵活 性和首创性。环境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法、观察法、测验法、相 关法、实验法、现场研究等。作为一门边缘性和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具有 多学科性的特点,它要从许多其他学科中汲取某些知识。 二、研究对象及目的 专业课程设计中的政府办公楼设计,将我设计的办公楼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 它的解剖分析,功能布局与人群之间的关系,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及如何处理建筑空间设计与人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对办公建筑有一个大的了解,对办公建筑设计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

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辽宁沈阳 文章摘要:环境心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生态学、建筑心理学、城市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对认知空间的研究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知空间的概念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多学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林奇的研究被视为结构 关键字:建筑研究节点标志 一、城市意象概念 1、城市意象 二战以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所占的空间迅速扩大,城市问题日趋严重,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密切关注。环境心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生态学、建筑心理学、城市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对认知空间的研究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知空间的概念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多学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有了长足进展,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明显地对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 城市意象概念的提出始于凯文·林奇,他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局部印象,叠加后则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共识。林奇的研究被视为结构性意象,顾朝林、宋国臣提出了城市的结构性意象主要是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象产生、发展、改变的影响;而另一类研究——评估性意象则重在研究人如何去感知、认识和评价环境。如人们对居住区的选择、城市“污点”研究等。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应该在城市设计中得以应用,作为城市规划获取相关社会信息的方法。 2、城市意象空间 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林奇的城市意象,创造性地将人的主观感受纳入城市形象的研究,以别过去只是由客观的判定;评估性意象是对人这一认知主体对城市意象的影响的更深入的研究;而城市意象空间则是对林奇结构性意象的延续,并融入了评估性意象的某些因素。因而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设计应在注重意象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为形成有特色的意象空间创造条件。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个具体的地理环境之中,对其周围环境有一个感应、观察和认知的过程。地理学在研究人们的这一认识过程、形成机制、相互关系的分支学科称为感应地理学[1]。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罗文索就提出了感知研究的方法[2]。此后,地理学家、规划学家以及心理学家对感知环境的研究迅速展开。城市意象空间(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

《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

《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3 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基地班关俊雷 学号:01003108 时间:2005年5月 一、近期(从各论至今)的学习总结: 从各论开始至今的学习一直都处于波澜不惊的状态,很多同学都抱怨说各论部分枯燥无味,但以我看来,却是不可多得的聆听地质演变历史的机会,尤其是中国东部生物及古地理演变,让我们了解中国东部在地质时期的形成过程及古地理概况,对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建立全局性指导方向有重要作用. 对于各论的学习,我一直都坚持预习加听课的程序(不过复习好象坚持的不好),虽然自己预习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因混乱、没有方向性而头晕脑涨,但是听课后却是感觉思路很清晰.而且我一直是把听课作为一种享受,一种聆听前辈讲述地质历史故事的心态,心态平静了对地史各论学习也就不觉得怎么气闷. 二、地史学各论部分简介: (一).前寒武纪:1.基本特征:时限长;地层普遍变质(麻粒岩相、角闪岩相、绿片岩相,一般越老变质越深),岩浆活动发育;构造变形复杂(因原始地壳薄、刚性差、热流值大,易塑性变形),而且经历多期构造变动;生物化石稀少;酸性和还原大气圈和水圈;矿产丰富; 2.生物界面貌:生命起源问题;太古宙主要为分子化石,而元古宙则出现微古植物(单细胞或多细胞藻类有机体);震旦纪后期出现Ediacara Fauna的不具外壳的多细胞后生动物. 3.无机界:A.华北板块形成史:太古宙—陆核的形成期—冀北迁西太古宇剖面;早元古代—原地台形成期—五台-吕梁山剖面;中新元古代—似盖层和盖层的形成期—蓟县剖面;B.扬子板块形成史:无肯定的Ar基底—鄂西元古宇剖面—晋宁运动形成扬子板块的基底;Pt1零星残留;Pt2以后为原地台(似盖层)发育阶段; 4.震旦纪:A.震旦系特征:1)大型稳定板块已形成,发育稳定成熟的盖层沉积,与寒武系之间无大的构造运动,因而与古生界接近(无机界);2)发育丰富、高级的裸露动物群;3)冰川沉积发育(低纬度大陆冰盖).B.扬子板块震旦纪古地理:下震旦统分布局限;上震旦统以碳酸盐沉积为主,广泛超覆,岩相稳定.华夏板块---古陆;C.华北板块:主体缺失震旦系(处于大陆剥蚀状),仅在东缘胶东、辽南和南缘的豫西、淮南有震旦纪沉积; (二).早古生代:1.基本特征:早古生代距今570-400Ma年,共划分为三个纪:即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他们的时限分别为:570-500Ma、500-440Ma、440-400Ma, 三个纪内部均为三分,不过奥陶纪现为四分. 2.生物界面貌: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环境分析、地层对比、生态分异、生物分区);植物于晚志留世登陆;奥陶纪末期生物集群绝灭事件; 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繁盛 的时期,几乎所有的海生无脊椎动物门类都已经出现,因此早古生代有被称为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以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类、珊瑚及牙形石最为重要.其中包含了划分前寒武纪与寒武纪界限最好标志的小壳动物群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最典型代表澄江动物群.而三叶虫、笔石分别做为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划分对比最为重要的依据. 在寒武系底部(如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筇竹寺组)发现澄江动物群;在动物界方面,从奥陶纪开始,主要是志留纪,出现了淡水原始的鱼类无颌类,属于脊椎动物,新的时代即将来临。在植物界方面,寒武、奥陶纪都是以海生藻类为主,到了志留纪晚期,已出现半陆生的裸蕨植物,也意味着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环境心理学 总结

绪论 第一章感知 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 第三章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 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 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第七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 第八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第九章环境设计(居住、学习、工作、公共环境) 第十章环境问题及其解决 1.1环境意味着什么 1.2环境心理学的界定 1.3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4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5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1.1环境意味着什么 环境:是指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环境:是围绕着某种物体(主体)并对这一物体的“行为”产生某种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 1.2环境心理学的界定 一、环境心理学的术语 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人-环境关系研究、环境设计研究、人文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 总之,范围大,边界不清且发展中。核心是在各个不同学科中追求人与物质环境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环境心理学的重点在于人类的行为、感受和身为人类的知觉如何受到物理环境的互动影响,以及人们对人为与自然环境危害的反应。 二、环境心理学的界定 近代环境心理学家普罗尚司基(Proshansky,1990)定义“环境心理学” (徐磊青,杨公侠,2002)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 《环境心理学》第5版(美)保罗·贝尔等著 (John Zeisel,1984):环境行为研究(Environment Behavior Research,简称E-B Research) “环境是指一个地方实质的、管理的及社会的特性,在其中人们生活、工作及玩耍。行为是指人们做的事情,包括思想、感觉、看、彼此说话和来来去去。” E-B Research就是将人类的行为及相应的环境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 三、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1.3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60年代(二十世纪)后期环境心理学出现 70年代开始发展形成(如有关拥挤、认知发展) 80年代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 三、国际著名研究团体 四、我国研究情况 1.4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地史学复习思考题

地史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地史学的概念和任务。 2、了解地质学发展简史。集群绝灭、背景绝灭的概念,新灾变论、进化论、均变论对地层学基本理论的影响,地层学的五大定律(地层层序律,原始侧向连续律,原始水平定律,生物层序律,瓦尔特相对比定律) 第二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及沉积作用 3、岩层及地层的概念;沉积环境、沉积相及相分析的概念。简述相对比定律(瓦尔特定律)的主要内容。 4、简述“将今论古”的现实主意原则在古生物地史学中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 5、相标志的概念及其主要的相标志(物理标志:颜色、沉积构造、准同生变形构造、化学及生物成因的构造;岩矿标志:沉积物组分和结构、自生矿物;生物标志:指相化石、形态功能分析、群落古生态分析) 6、主要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类型;图示完整的鲍玛序列。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纵、横向堆积作用和生物筑积作用;旋回沉积作用和非旋回沉积作用。纵向堆积作用引申出地层层序律,横向堆积作用引申出普遍穿时性原理)。海进与超覆、海退与退覆。 第三章地层系统及地年代质, 7、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的概念;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依据及原则。等时面和穿时的概念。 8、岩石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年代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生物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地磁极性等其他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简述各类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之间的关系。 9、层型的概念、单位层型和界限层型;正层型、副层型、选层型、新层型、次层型的概念。 10、前积式、退积式、加积式准层序组 1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的研究内容。低水位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Ⅰ型层序、Ⅱ型层序的概念。什么是最大海泛面和饥饿段(浓缩段),如何识别? 12、古地磁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目前的古地磁极性年代表[布容正向极性时0-0.73Ma(带)、松山反向极性时0.73-2.48Ma(带)、高斯正向极性时2.48-3.40Ma(带)、吉尔伯特反向极性时3.40-5.00Ma(带) 第四章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13、历史构造分析的概念,历史大地构造分析的内容(沉积组合和沉积物组合(沉积建造),沉积厚度分析(补偿盆地、非补偿盆地、超补偿盆地),沉积相和沉积古地理分析,沉积盆地分析,构造运动面分析)。 14、岩石圈、软流圈、海沟、洋中脊、大洋盆地、转换断层、海底扩张、活动褶皱带、沟—弧—盆体系、沟—弧体系、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发散(背离)板块边界、聚合(收敛)板块边界、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学说、槽台构造学说、地台(地盾、地轴、台向斜、台背斜、裂陷槽)、地槽(优地槽、冒地槽、地背斜、地向斜)、中间地块、地槽旋回、威尔逊旋回、变质双带、B式俯冲、A式俯冲、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的概念,劳伦斯古陆,冈瓦纳古陆,劳俄古陆,劳亚古陆,罗迪尼亚古大陆,联合古大陆,古特提斯洋等概念 15、简述板块学说对地台和地槽的解释。简述地史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了解我国几条主要的板块缝合线。 16、海退序列的出现是否必定与地壳上升有关?为什么?补偿非补偿沉积对岩相变化和地层厚度或沉积厚度有何影响?地台的基底与盖层必定是角度不整合关系,是否具角度不整合关系的上覆和下伏地层就是盖层与基底。 17、大地构造分区和板块划分的依据。了解世界各大陆主要大地构造分区以及现代六大板块,掌握我国大地构造分区及古板块划分情况。

行为环境心理学空间实例分析

姓名: 学号:

一、引言 日本俳句的简洁性常会将人们对于材料和细部的体验和感知的那种“自在状态”给分离出来。 建筑的触感领域是靠着触感限定的。当构成一处建筑空间的细部材料性凸现出来时,我们就打开了触感领域,我们也就强化了感受体验,投入到了心理的维度。 今天,左右着建筑“产品”的工业和商业力量倾向于使用合成材料;木窗框上要套上防水的乙烯塑料套子,金属要电镀,或者是涂上一层人工合成涂料,瓦也要用人工合成的色彩层覆盖一遍,石头上面则被弄得就像有木头肌理一般。由于使用了这些工业或是商业方法,触感就被消除或是降低了,因为材料和细部的肌理和本质被掩盖了。 我们对于建筑空间的整体性感知有赖于触感领域里的材料和细部,就像一道大餐里的味道有赖于真实食料的口感一样。想象一下,人们只能吃人造味道食物的感觉。所以,建筑中,如果失去触感,人造合成环境的幽灵就会占据上风。 在建筑环境心理学中处理的一些问题.例如高密度居住区里出现日照、通风不足,嗓声增多.生活互相干扰.室外活动用地过少等现象.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又如工厂地区附近的建筑物由于空气、水、土壤会受到污染,轻者影响居民健康,重者导致居住疾病流行.同样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类似这样的问题已不局限于建筑环境心理学的范畴,而是进而衍成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内涵.但是进行城市环境设计时,建筑环境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适用.因此可以说建筑环境心理学大大促进了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城市环境设计。 当熟悉空间的环境心理以后,就可分析人们的生活空间,推断人们的日常生活,了解心理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个人空间与他人空间的交叉.空间的开敞感和封闭感等。这样。在进行建筑设计或环境设计之际,就可以恰当地组织空间,慎重地布置建筑物或建筑群,合理地调整它们的面积、高度和距离,充分考虑和处理人和物的静态和动态的关系.经过这样处理的设计,不仅具有环境心理的学术依据,而且开阔了设计视野,能从环境心理的龙度设计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心理方而的要求。庭院空间环境心理学设计住宅庭院是居民室外活动最频繁的场所,住宅群庭院的空间设计与人的心理感受密切相关,在设计时应结合环境心理学,综合考虑人对其生理、安全、交往、休闲与自我实现的多方面的需求。所谓环境心理学,就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环境与处于其中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状况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最适化,强调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目标取向和循环本质。生活在环境中的人对“实体环境”刺激能进行储存、了解、组织与重构,形成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甚至形成“环境压力”.住宅庭院空间作为一种外部空间环境,应具有归属感、领域感、私密性和实用性,进而创造出人性化、功能化的美的空间。 在个人化的空间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心理学家认为,领域不仅提供相对的安全感与便于沟通的信息,还表明了占有者的身份与对所占领域的权利象征。所以领域性作为环境空间的属性之一,古已有之,无处不在。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应该尊重人的这种个人空间,使人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如古人在家中围墙的内侧常常种植芭蕉,芭蕉无明显主干,树形舒展柔软,人不易攀爬上去,种在围墙边上,既增加了围墙的厚实感,又可防止小偷爬墙而入;又如私人庭院里常见的绿色屏障既起到与其他庭院的分割作用,对于家庭成员来说又起到暗示安全感的作用,通过绿色屏障实现了家庭各自区域的空间限制,从而使人获得了相关的领域性。在园林绿地中,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定也是一

环境心理学论文

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空间设计 班级:XXX 姓名:XXX 学号:XXX 摘要:应用环境心理学学科理论对居住小区进行调研、分析,解析户外环境与人群 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年龄层次之间人们行为模式的差异与联系,探寻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户外空间的需求,寻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心理需求的途径。也就是说 对于一个建筑师或规划师,对规划和建筑必须要考虑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必须将环境心理学应用到我们的建筑规划当中。 关键词:环境心理;居住小区;环境设计;年龄层次;行为模式;公共空间;行为心理;空间形态;健康住宅 引言 随着房地产的高速发展,居住区空间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重要的卖点之一。因此建筑设计项目中越来越重视对人的行为习惯与心理感受的考虑,“以人为本”成为首要设计思想。如何将环境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有效地应用在居住小区实践设计中的研究正迅速发展。设计师充分考虑人的各方面需求,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达到设计的目的,从而做出成功的环境设计。本文通过对南京蓝山国际公寓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探寻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的方法。 一、环境心理学的内涵及其有关理论 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它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尤其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场所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一方面。应用最多的五条理论依次为:环境感知理论、私密性需求、领域性特征、个人空间尺度理论和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1. 环境感知理论 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器官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感知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感知。人通过环境感知来感受和评价公共景观。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环境的感知又有所不同。 2. 私密性需求

环境心理学与建筑设计

环境心理学与建筑设计 摘要: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建筑,我们活在建筑之中,建筑活在我们的手中。建筑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关乎建筑的生与死,当一个建筑空间不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需求时,这样的空间将不被人们所认可和使用,将难逃被毁灭或改造的命运。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体,让建筑尽可能满足人的心理和空间需求。本文将通过对已建成使用的两处建筑体进行分析,通过建筑空间行为调查来阐明建筑空间中蕴藏环境心理学知识,最终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帮助人们设计出实用建筑。建筑环境心理学作为现代建筑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起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还体现着建筑的永恒价值,环境心理学已经成为建筑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如何将环境心理学合理的运用于建筑设计中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人环境 1.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人类一直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正是在代代相传的探索和思考过程中,人类不断解释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也不断利用和改造环境,借以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人际交往、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直接影响着人所处的环境,也影响着人类自身。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物质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是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 境心理学是从工程心理学或工效学发展而来的。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工作、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即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实质环境与人类行为及经验之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涉及的学术领域很广,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建筑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核心,是探讨人与环境的最适化,最适化是一种理想的形式,它强调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目标取向与循环本质,具有很大的启发价值。它主要是研究环境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尤其是物理环境)各方面的互相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心里发生发展的规律。环境心理学是对行为与构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科学。 环境心理学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产物,对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人与其周围物质的、精神的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它作为一种新观念下的建筑理论,自世纪年代确立以来,迄今已逐渐发展完善。它是以建筑学、心理学、生态学和其他许多相关学科为研究基础的,在继承和吸收历史上合理的环境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它研究的主要过程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认知分析,寻求最佳刺激,再根据心理需求,去调整改善周围的环境。 环境心理学使广场设计不断地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通过对环境的调查分析,寻找最合理的设想,一切结合人的心理需求,去调整改善广场周围的环境。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广场设计更加的合理,使人感到舒适,达到人性化。因此,在城市广场空间环境设计中引人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将有助于创造真正舒适、健康、人性化的空间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