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情境中的民族节庆遗产保护_省略_省西双版纳橄榄坝傣族园泼水节为例_吴兴帜

文化旅游情境中的民族节庆遗产保护_省略_省西双版纳橄榄坝傣族园泼水节为例_吴兴帜
文化旅游情境中的民族节庆遗产保护_省略_省西双版纳橄榄坝傣族园泼水节为例_吴兴帜

第35卷第1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35No.12015年1月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an.2015

收稿日期:2014-02-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文化旅游情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12CMZ033)。作者简介:吴兴帜,男,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文化遗产。E -mail :wxz122602@163.com

①现象环境扩展了普通的环境概念,使之包括自然现象、文化环境以及人类活动改变或创造的建筑环境(Built Environments )。行为环境是指由存在于现象环境之中并通过人类价值准则筛选传承的社会和文化事实所构成的环境。参见Krik ,W.1963,Problems of geography .Geography ,48:357-371.

文化旅游情境中的民族节庆遗产保护研究

———以云南省西双版纳橄榄坝傣族园泼水节为例

吴兴帜

(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要:节庆遗产的参与性和娱乐性等特点,使其成为消费社会中文化旅游的主要对象,但旅游者的消费诉求

和东道主原生性文化过程因时空错位,节庆遗产在旅游消费中出现“度日如年”式的天天节日。从遗产的属性出发,以“分类”作为认识论,以“东道主”为本体论,探讨在文化旅游的情境中,如何对节庆遗产进行活态性的保护传承。

关键词:文化旅游;节庆遗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傣族;泼水节中图分类号:F59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15)01-

0024-05民族节庆是指特定的人群共同体根据岁时节令、

宗教祭祀、英雄人物或重大事件的纪念、郊游娱乐等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群共同体的文化要素,并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点,从而成为那些在旅游实践中寻找

“差异性”的游客趋之若鹜的消费对象。当节庆文化在消费社会中转化为“人文资源”时,节庆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努

力在使其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性进行文化的延续;节庆文化资源的利用者则按照商品和市场的规律性进行文化的贩卖。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如何在消费社会中进行利益的协调,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民族节庆作为人群共同体的集体性实践活动,根植于地方社会的集体认知系统,具有很强的周期性、群众性、地域性、娱乐性、社会性、参与性、神圣性等文化

特点。在现代的遗产运动中,民族节庆从“现象环境”(phenomenal environment )进入“行为环境”(Behavioral

Environment )①,成为具有某种头衔的“遗产”,并借助于现代传媒工具,在主流文化的受众中成为独具特色的“异文化”,从而成为文化旅游消费的“吸引物”,在“我者”与“他者”身份的差异性建构中,甚至成为了地方社会的“标识”。但是,此类符号在旅游情境中,只能

是原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物标志”,而非“景物”本身。在旅游情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是Dean

MacCannell 所说的“舞台真实”。之所以说是舞台真实,其根本性的问题是违背了民族节庆文化的属性,突

出的民族节庆遗产消费案例是傣族的泼水节。

一、傣族泼水节的原生性文化过程傣族传统民族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众多节目,最有傣族民族特色的节日是“泼水节”,即傣历

新年,傣语称为“桑干比迈”、“楞火桑干”,即六月新年。泼水节于2006年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2012年4月、2013年4月,笔者两次深入西双版纳傣族园进行调查。傣族园位于勐罕镇(橄榄坝),由曼将(篾套寨)、曼春满(花园寨)、曼乍(厨师寨)、曼嘎(赶集寨)、曼听(宫廷花园寨)5个傣族自然村寨组成,村民340户,

1638人。傣族园区的泼水节分为“原生性”的泼水节和“表演性”的泼水节。原生性泼水节是

指存在于傣族人群共同体日常生活中,按照节日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而开展的节庆活动。表演性泼水节是指傣族园旅游公司为了满足旅游者需要而进行的舞台化表演的泼水节。根据傣族的历法推算,泼水节的时间一般为公历4月中旬,各地的具体时间没有统一。2013年,橄榄坝泼水节在4月15-17日举行,主要包括挑沙、堆沙、浴佛、赕佛、游街、赛龙舟、放高升、祈福、赶摆、选美、泼水等活动。

2013年4月15日下午5点左右,傣族园傣民各家家庭成员尤其是女性均到澜沧江江边去挑沙,并在沙上放12颗白色的小砾石。挑回来的沙子堆放到寺庙里专门堆放沙子的白铁皮做成的原型围栏中,白色砾石放置围栏外部。傣民对挑沙行为解释为:“可以进行许愿,保佑家人的平安幸福”。另外,在挑沙的同时,每户人家都从澜沧江里带回一瓶水以备第二天的赕佛之用。挑沙、堆沙之行为,人们赋之意义是许愿,处理的是世俗之事。而世俗之愿的实现具有延迟性,是在未来生活中逐渐显现的事项,在这个过程中的祭祀牺牲就是沙和水。澜沧江的水与沙对于生活在澜沧江边的人们来说,是其生活、生产中的必备物质,他们以世俗社会中的重要物质来交换佛在未来某一时刻给予的恩赐,以消除灾祸,获取平安幸福。

2013年4月16日,是一个神圣与世俗同存的日子。这一天既不属于过去的一年,也不属于新的一年,傣族人需要处理天、地、人的三重关系。赕佛(即供佛)是这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傣族园赕佛的当日,每户人家准备两份贡品:一份包括牛肉、水果、功德钱、生活用品、蜡条等供佛祖享用。一份包括很少的水果、糕点等,这份是丢放在寺庙外面的沙堆旁,供鬼魂享用。赕佛仪式由寨老与僧人共同操持,寨老在仪式过程中起引导与操控作用;僧人念经祈福,起到人神沟通的媒介作用。人们通过对佛祖的“施予牺牲”,期盼佛祖在生活中能够佑其平安,同时期盼佛祖能够赶走鬼怪,拴住灵魂,在来年中祛病消灾。在人们处理好人与神、鬼的关系之后,节庆中人与人之间娱乐活动就成为主要环节。由勐罕镇统一组织的游街、选美等活动于赕佛后在镇上的主干街道进行,赛龙舟、放高升在澜沧江举行。

2013年4月17日,勐罕镇主要活动有祈福、赶摆、泼水活动等。祈福是指在傣族新年中,由寺庙的僧人为世俗的百姓诵经、洒水,以祈求一年的平安,傣族园的祈福活动在勐罕镇的广场举行。“摆”是傣族的盛大节日或集会活动,泼水节期间的赶摆为傣族村寨的商贸、游街、歌舞、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娱乐活动。泼水是指在节日中,人们相互泼洒纯洁之水,相互祝福。即使是疯狂的泼水,当地人们也遵守着三条原则:孩子不泼、老人不泼、僧人不泼。“泼水”在勐罕镇和傣族园都是从17日中午开始。在此之前是没有人泼水的,即使在傣族园,人们也只能在傣族园旅游公司的泼水广场才能泼水,而村寨里没有人随便泼水。从村寨居民的泼水行为来看,泼水在娱乐的同时,缓解了社会的张力,其打破了男与女、熟悉与陌生、神圣与世俗、尊贵与卑微之间的二元结构。

二、傣族泼水节的文化遗产属性及其保护与传承

傣族泼水节是傣族人群共同体在处理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集体性节庆活动。其原生性主体自然是傣族人群共同体,而在现代遗产运动中,遗产的主体都有一个从“私”到“公”的让渡[1],由地方性向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过渡,遗产主体的“公共化”,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遗产原生性主体的“边缘化”,导致对遗产的解释权、接近权、收益权的剥离和对遗产存在的时间、空间的改造。

傣族泼水节核心要素为两个部分,即娱神、娱人。娱神主要是对释迦摩尼佛祖的供奉,处理人们心灵的问题。娱人主要是村民之间的身体实践,处理村寨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问题。围绕这两个核心要素,泼水节展示了傣族的文化体系,其包括南传上座部佛教礼仪、经文、寺庙文化,以及傣族的村落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龙舟文化、高升文化等,集中体现了节庆遗产的整体性属性,其要求遗产在保护传承实践中,按照遗产整体性要求,对遗产的每个构成要素进行保护传承。当遗产的原生性主体发生让渡时,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传承在文化旅游背景中会发生某种程度上的阉割。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群共同体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即使是同一人群共同体的同一节庆文化,也会存在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的不一致。傣族的泼水节也不例外,2013年的傣族泼水节,西双版纳景洪市的时间为4月14-16日,西双版纳傣族园的时间为4月15-17日。从活动内容安排上来说,西双版纳勐腊县4月14日进行赛龙舟,15日进行浴佛、游街和泼水活动,16-28日县属各乡镇赶摆。傣族园则是15日挑沙、堆沙和浴佛,16日赕佛、放高升、赛龙舟、游街、选美,17日祈福、赶摆和泼水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泼水节的内容逐渐增加,如景洪市2013年开始,就举行大规模的澜沧江取水仪式。同时,由于受傣族文化的影响,与傣族杂居的布朗、阿昌、德昂等民族也过泼水节,丰富了泼水节的多样性。

节庆遗产从其发生、发展、延续的内在规律性来看,活态性与原真性的保护与传承主要关乎以下几个要素的:(1)遗产所属人群共同体;(2)遗产存在的时间与空间;(3)遗产自我展现的完整性;(4)遗产表现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2]。泼水节的主体应该是地方的傣族人群共同体。泼水节活动的时间应该是根据傣族的历法推算的日子,空间应该是傣族人群共同体生活的村寨。泼水节的文化构成应该是上述各种要素的综合

第35卷吴兴帜:文化旅游情境中的民族节庆遗产保护研究

体。不同地方的泼水节的表现形式与内容的差异性共存。泼水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则需要按照泼水节的自身发生、发展、延续的规律性来进行。

在时下的文化旅游社会实践活动中,民族节庆文化一方面因其具有成为旅游吸引物的潜质,成为游客的消费对象;另一方面,与旅游相关的利益相关者为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对节庆文化进行商业化改造。由于游客与东道主的时空错位、动机相左以及商业利益的驱使等,使得节庆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情境中出现原生性主体的失语、整体性的阉割、多元化的简化,从而出现遗产“舞台化”。

三、文化旅游与傣族园泼水节

傣族园作为云南省旅游精品工程于1998年11月动工兴建,1999年3月,橄榄坝农场投资1000万元控股60%参与开发,1999年8月1日建成营业。为游客提供的旅游服务主要包括:5个傣族村寨的村落文化,傣族织锦、制陶、贝叶经等民族工艺品制作加工参观,傣族葫芦丝演奏、赞哈表演等民间音乐,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参观;品尝傣家饮食,勐巴拉纳西艺术团集中展示傣族多彩的民族歌舞形式,天天泼水节。此外,根据季节特点,举行赛龙舟、放高升、斗鸡、丢包、赛鼓、燃放贡菲、赶摆、赕佛等活动。公司的经营状况如下表所示。

项目/年份2011年1—12月2012年1—12月同比增加游客总人数345360人次407415人次17.97%公司毛收入23678392.50元30326913.39元28.08%公司净收入17568219.64元23383545.32元33.10%资料来源:2012年傣族园工作总结,资料由傣族园公司提供。

从傣族园提供的旅游吸引物来看,主要是以5个村寨建筑文化、傣族文化为主体,辅以自然景观。游客只是在村寨寺庙作短暂停留,基本上不去深究佛教文化的内涵;歌舞表演者是属于半专业的从业人员,演唱和表演傣族歌舞;赶摆是以傣族服饰、傣族饮食以及其他当地物产为主的销售与消费。上述旅游资源在其他地区的傣族村寨都具有,不具有吸引物的唯一性和特色性。傣族园文化旅游唯一的特色是“泼水”活动,即“天天泼水节”。在傣族园中心泼水广场,每天举行两场泼水活动:下午1:30和4:30。主要环节包括:首先,穿着傣族服饰的“傣家少女”绕泼水广场中心水池跳傣族舞蹈,同时有“傣族男人”骑大象、赶孔雀绕场一周,并伴随着傣族舞蹈和傣族武术表演。其次,请傣族“头人”念经,做取水仪式,同时所有参与泼水的“傣家少女”跟随头人一起取水。再次,取水仪式结束,七公主把吉祥圣洁的水倒入水池中,人们慢慢进入水池,打上吉祥水,用指尖轻轻点上,深情地洒水祝福。又次,三次有组织的泼水:第一盆许愿水———打满一盆吉祥水在心中许愿,水往天空泼,泼得越高愿望越能实现;第二次:男性(猫哆哩)在水池中央雕塑下面,女性(哨哆哩)在外围,原地泼水,水花经过高空泼到对方;第三次孔雀开屏,在距离水池边1.5米,不超出水池边的范围内,男女混合搭配站,面向观众,向后泼水,不泼出水池,水花经过头顶泼到后面去,形成孔雀开屏的画面。最后,主持人宣布自由狂欢泼水。

在傣族园“天天泼水节”的活动中,参加泼水活动的公司员工是来自橄榄坝的傣族、汉族居民;举行取水仪式的那“头人”,据笔者所居住的傣家女主人说是从外地请来的傣族人;曼将村寺庙的僧人说那“头人”念的不是“平安经”,他们自己过节泼水也没有那三个步骤,是为旅游而设计的,“我们自己过泼水节就是用树叶沾点圣水洒出去”。由此可见,傣族园泼水节活动,是一个程序化的“舞台泼水节”。此类舞台化的泼水节活动,从主体性来说,参与泼水的人群主要是游客、公司员工,而非遗产的原生性主体;从活动内容上来说,只是把泼水节整体构成要素中的“泼水”活动凸显出来,供旅游者参与;从活动的时间、空间来看,改变了泼水节的社会时间周期和村寨空间范畴;从活动的程序来看,均是按照现代工业社会的线性时间,每个步骤均程序化。所有的设计均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参与性娱乐实践活动,而非为了保护遗产,这是由文化旅游消费的内在逻辑决定的。

四、文化旅游与遗产保护的内在逻辑

现代交通、通讯工具使得人们的身体在短时间内实现空间的远距离位移,为旅游行为的发生提供可能性。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张力(社会秩序的失常、健康的恶化、环境的污染、道德的滑坡、心灵的失落以及自我的迷茫等)促使人们对现代性的反思,探寻人与社会的本源,并寻找“自我”和重塑“自我”。在有钱、有闲、有动机的条件下,进行一次短暂的旅游成为当下盛行的社会现象。现代性所引发的趋同性和统一性以及后现代性所引发的“弥散性”,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趋向,满足内心的精神需求、实现自我的超越、达到精神的彼岸成为消费的主流。那些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地域文化就成为旅游者的首选对象,文化旅游成为主要旅游形式。文化旅游本质上是对考古遗址、博物馆、城堡、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宫殿、历史建筑、著名建筑物、废墟、艺术品、雕塑、工艺品、画廊、节日、盛事、音乐舞蹈、民间艺术、剧院、“原始文化”、亚文化、民族社区、大小教堂以及能够代表民族及其文化的其他东西的使用[3]。作为文化旅游资本的对象,包括了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方面。

文化旅游行为结构包括旅游者、东道主、旅游媒介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旅游者来说,旅游行为发生在旅游者的日常生活、工作之余,旅游的目的基本上是休闲娱乐、积累经验、自我实现与自我叠加等,要求旅游行为的“参与性”,即参与到地方社会的文化活动中,通过身体实践,感知“异文化”,获得满足感。从东道主来说,旅游者消费的是其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文化事项,这些文化事项存在于东道主的生产、生活空间中,按照东道主的知识体系与认知模式自行的运行。从旅游媒介来说,东道主的文化是产品或商品,其利用东道主的文化吸引旅游者消费,从中获利。由于东道主与旅游者之间的时空错位,旅游媒介根据旅游者需要,改变东道主文化事项展演的时间、空间,以满足旅游者的消费。对于东道主来说,遗产是没有被商品化的财产,是因其内在价值而被鉴别出来的;对于旅游者和旅游媒介来说,遗产则是商品化的资产。

从文化旅游的结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遗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其价值主要是对于其创造者或者“人类社会”而言的;而被选择出来、作为消费品的文化遗产,其价值主要是对于消费社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而言的。旅游行业是按照商业的模式对文化遗产进行消费、运营,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集中的、异地的重塑,即“文化遗产公园”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时空的位移、整体性的分割、多样性的简化等,即“舞台制造”等。当旅游者开始向东道主真实的文化遗产消费转向时,即使旅游相关者意识到要对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也会出现文化遗产利用过度的行为。而文化遗产管理是以保护遗产的社会价值为导向,以个人、家庭、社区为主体,也可能会出现“为保护遗产而保护”的行为。

五、文化旅游与民族节庆遗产保护

政治化与商业化是当下主导社会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民族节庆遗产因其娱乐性和可参与性,不可避免地成为发展地方社会的文化资本和人文资源,进而转化为旅游者的消费对象。在文化旅游的初期阶段,游客只是为了满足简单的休闲、娱乐与体验需求,旅游利益相关者可以对民族节庆文化遗产进行时空的错位安排,来解决旅游者与东道主之间的逻辑矛盾。当人们从最简单的旅游消费向深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转变时,追求消费的是“真实”的文化遗产,“遗产制造”/“伪民俗”开始影响了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何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实现民族节庆文化遗产在旅游情境中原真性的保护传承,既是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又是遗产活态性存续的关键所在。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在民族节庆遗产无法避免地沦为旅游资源时,在节庆遗产文化系统中,确定哪些要素可以供“他者”消费,哪些要素仅供“我者”消费显得极其重要。仅供“我者”消费的要素属于“不可让与的财产”,也正是这些“不可让与的财产”吸引了旅游者。因为其是能够证明和代表某个个体或群体社会身份的财产,确认某个人或群体与其他人或群体之间的差异[4]。古德利尔把事物分为三类:“赠与之物、出售之物和不可赠与或出售、只能保存之物”[5]。与之相对的为一般物品、珍贵物品和神圣物品。一般物品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可以互相交换和买卖。珍贵物品处理的是人与人/祖先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不能买卖,但有的可以通过馈赠或继承而获得而神圣物品处理的是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不可交换和买卖,属于一个社区或族群集体所有[6]。在傣族园泼水节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中,南传上座部佛教属于神圣文化,不可赠与或出售,只能保存,与佛教文化相关联的“挑沙、堆沙、浴佛、赕佛”等神圣领域的活动,在傣族园文化旅游项目中处于一种自发的旅游态势。“游街、赛龙舟、选美、放高升”等活动处理的是人与人/祖先的关系,只能在地方人群共同体内部之间馈赠或继承,一般也不能买卖,旅游者最多的是一种“有限体验”,即近距离地观看,混杂于地方人群之中,甚至抚摸器具。“泼水、赶摆”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世俗的领域,既具有娱乐性又具有参与性,可以交换或买卖。所以,傣族园旅游公司在5个村寨中心建立了“泼水广场”和赶摆一条街,以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也就是说,泼水节文化遗产要素中,属于世俗领域的文化要素在消费社会中成为旅游者直接消费的商品;而神圣领域、地方社会内部领域的文化要素,属于“不可让与的财产”或“不可赠与或出售、只能保存之物”,虽然旅游者在地方文化空间中进行消费,但无法真正地“深度参与”。因为其代表社会身份、确认个人或群体的差异,是“我之所以是我”的符号表征。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民族节庆遗产本质上是生产、生活方式及其认知模式,要求按照文化发生、发展的原则来传承,满足地方人群共同体的社会需求,维系人、社会、自然之间的有序状态,其根本属性在于遗产主体的原生性、遗产体系的整体性、遗产形式的多样

第35卷吴兴帜:文化旅游情境中的民族节庆遗产保护研究

性。从泼水节的案例来看,其原生性的主体是傣族人群共同体,节庆的行为过程应由地方性人群共同体来控制,节庆遗产的解释权、接近权和收益权应该归属于地方人群共同体。节庆遗产是民族文化展示的综合体,包括“挑沙、堆沙、浴佛、赕佛、游街、赛龙舟、放高

升、祈福、赶摆、选美、泼水以及村寨空间等文化体系”,每一个节庆遗产构成要素都是遗产保护与传承不可或

缺的成分。民族节庆遗产在同一个人群共同体中,因地域、支系甚至是政治的因素,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存在时间、表现形式与内容上的差异性,或不同人群共同体对同一个民族节庆遗产从内容到形式上的不同实践。

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分析的基础上,文化旅游情境中民族节庆遗产的保护实践,可以通过下图加以表示

东道主的节庆遗产在文化旅游情境中,需要在认

识论层面上对其进行分类,由“文化持有者”对其文化进行界定,确定节庆遗产的哪些要素可以转化为“商

品”,并将“使用权”让渡给旅游媒介,供旅游者消费。哪些要素是“不可转让或出售”,只能在本人群共同体成员内部共享。之所以要转让或出售节庆遗产的部分要素,是因为文化遗产不可避免成为消费社会的人文

资源,有需求就有供给,但是这种“让渡”必须遵循“既给予又保留”的原则,因为“不可转让或出售”的文化要

素是保证文化差异性的根基,其积累了人类自身的历

史、传说、神话,是权力、地位、等级的象征和保证[4]

。东道主社会转让出来的节庆遗产要素,在旅游情境中

则表现为“舞台化、程式化”文化展演,以便旅游者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体验东道主的“异文化”

。而舞台化的“遗产制造”则必须根植于“原真性”的“活态”遗产形态。活态性的泼水节存在于傣族人的日常生活、生产

之中,按照傣族的“社会时间”周期性的开展,集中体现了傣族人对天、地、人、神之间关系的处理。从遗产主

体性角度来说,泼水节遗产应该成为傣族人群共同体自觉的文化行为。从遗产整体性角度来说,构成泼水节的文化要素,即歌舞、服饰、饮食、信仰、认知、行为、村寨空间以及与泼水节有关器具与物品制作的手工艺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从遗产多样性角度看,由于傣族人群的地域性差异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泼水节在表现形式与内容上存在差异性,是其活态性存续特征之一。文化旅游情境中节庆遗产的“失真”和地方人群共

同体日常生活中节庆遗产的“原真”,是旅游消费内在结构的表征之一,根源在于人们对节庆遗产的价值取

向的差异性:旅游者及旅游媒介侧重对遗产外在价值的消费,遗产保有者侧重对遗产内在价值的保护。文化旅游实践中,旅游从业者提供给旅游者消费的“失真”性遗产根植于“原真”性遗产,对遗产的过度消费,不仅对遗产本身造成了伤害,而且对旅游者也造成伤

害,因为他们期望尽可能地消费“真实”遗产。所以,

一方面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对遗产及其构成要素进行归类,选择出供旅游者消费的文化遗产,包括失真的

遗产。另一方面从“文化持有者”角度出发,按照遗产自身发展、存续的规律性进行节庆遗产的保护。这样

既实现节庆遗产的活态性发展,又为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提供了真实性的吸引物。只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节庆文化遗产的活态延续。

参考文献:

[1]彭兆荣,葛荣玲.遗产的现形与现行的遗产

[J ].湖南社会科学,2009(6).

[2]吴兴帜.文化生态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 ].广西民族研

究,

2011(4).[3]Bob Mckercher ,Hilary du Cros.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 ].朱路

平,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5-6.[4]Annette Weiner.Inalienable Possessions [M ]//Inalienable Possessions :

The Paradox of Keeping -While -Giving.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1-22.

[5]莫里斯·古德利尔.礼物之谜[M ].王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

2007:1.[6]彭兆荣,葛荣玲.遗事物语:民族志对物的研究范式

[J ].厦门大学学报,

2009(2).(责任编辑程苹)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知识-泼水节介绍最新

知识:泼水节介绍最新 导读: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知识:泼水节介绍最新,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傣族是个爱水、恋水、惜水、敬水的民族,以水表示洁净,每年傣历六月中旬是傣历的新年(傣语称“桑勘比迈”,今年为1364年),也叫“泼水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祝福,主要活动有浴佛、龙舟比赛、燃放孔明灯、放焰火、高升、丢包、跳孔雀舞等等。泼水节的水代表着吉祥、幸福和健康,因此被泼得越多越预示着新年的好运。 泼水节的具体日期每年都要按傣历计算,大致在公历4月14日、15日、16日这3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是新旧年交替中的过渡日子;第三天才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现在的“泼水节”已演化成群众性的狂欢活动,街市里、广场上到处见人们在相互追逐泼浇。主要的活动地点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市及其它各地,昆明的云南民族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傣族民间有一个动人的神话。

相传,创世初期,天地不分季节,世间不分冷暖,人类难以生存。创世神见此情景,委派天神捧麻点腊(又名混桑或帕雅桑)把一年划分为旱、雨、冷三季,为人间规定了农时,让他按时降雨、放热、降温,使冷热、雨水与人间的农时相符,为人间造福。捧麻点腊自恃法术高明,神通广大,既不关心人类,又不遵守天规,乱显神通,为所欲为,想降雨就降雨,想升温就升温,弄得人间雨旱失调,冷热不分,秧苗枯死,人畜遭殃,各种灾难接踵而来。 有个智勇双全的傣族青年名叫帕雅晚,他亲身经历了人间的种种灾难,决定把人间从灾难中拯救出来。他用木板做成翅膀,飞到天庭,找到创世神诉说了人间的灾难。于是创世神免掉捧麻点腊的职务,另派英达提拉神掌管天地的风雨冷暖。可是捧麻点腊不肯交出权力,仍在乱兴风雨。英达提拉决心制裁捧麻点腊。他变成一位英俊的小伙子,去引逗捧麻点腊的七个女儿。七位美丽的姑娘都深深爱上了这位聪慧、勇敢的小伙子。小伙子眼看时机成熟,便把她们的父亲如何作恶之事说了出来。七位美丽、善良的姑娘早就对父亲的所作所为深感不满,听了小伙子的话更是义愤填膺。为了清除人间的灾难,她们决定大义灭亲。 从此之后,七姐妹对父亲百依百顺,深得父亲的欢心。捧麻点腊见女儿们如此听话,感到非常高兴,在谈笑中不知不觉泄露了自己的生死秘诀。他告诉七个女儿,火烧、水淹、刀砍、箭射他一概不怕,怕的是用自己的头发做成“弓赛宰”(“弓”为弓、“赛”为弦,“宰”为心,意为“心弦弓”)。一天,姑娘们把父亲灌得酩酊大醉,趁父

(完整版)概述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1.概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答:思想文化是指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的文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包含先秦儒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等思想文化方面,它们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A:先秦儒学:先秦儒学是先秦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 (1)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2)先秦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这是儒家学说中“救时弊”的内容,也基本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 (3)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 (4)儒家思想中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汉代经学:(1)经学是训解、阐发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家学派授受的教本。 (2)及至汉代,正式出现“经学”一词,《汉书》中有邹阳说“邹鲁守经学”,《五经》成为治国的法典,孔学遂成为官学,儒学便一步步从包含革命性的原始儒学摇身一变,成为僵化的制度化儒学,匮乏创新却饱浸陈腐。 (3)汉代的儒学本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的宇宙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五德终始”之说。政治的腐败,再加上自然灾害,汉代“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渐传,最终导致王莽的以新代汉。 C 、魏晋玄学:(1)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2)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3)核心思想:贵无论、本静末动、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以性统情以及名教本于自然等思想。 D、隋唐佛学:(1)佛教的思辫力胜于中国固有传统的道德说教,其幽远的议论成了思想界的权威,其人生多苦的厌世观和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深人人心。 (2)唐中叶后,统治者对佛教势力进行了几次打击,此后天台宗、华严宗等渐归沉寂,而密宗的加持祈祷之类迷信的方面也在流行一时之后遭到冷落。相反,倒是禅宗因与老庄思想的融合,赢得知识阶层的普遍认同。 E、宋明理学:(1)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 (2)宋元明时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由于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是理学,人们习惯上多以“宋明理学”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时期的哲学。 2.试论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的礼仪规范。 答:A:衣:(1)性别和年龄上的服饰不同。这是由人类主体生理因素产生的服饰类型。例如男女性别在头饰上有各自的特点,年龄也是服饰类型多样化的原因。 (2)职业和地位上的服饰区别。这是由社会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造成的服饰类型。不同的职业往往有自已的服饰标准。社会地位对服饰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传承书信文化书写赤子之情

传承书信文化书写赤子情怀 《语文》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傅雷家书两则》的教学设计 甘肃省甘谷县土桥初级中学裴永林 学习目标 一、学会规范书写书信。 二、体会傅雷对儿子深沉的期待。 三、感受传统书信的艺术魅力。 学习重点 学会规范书写书信。 学习难点 体会傅雷对儿子深沉的期待。 教法 引导法、练习法 学法 合作讨论法、归纳总结法、课堂作文法 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 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用ppt的第二张) 二、走进家书 师:展示李春波的《一封家书》的歌词,请学生歌唱。(使用ppt的第三张) 生:学生唱《一封家书》。 李春波的《一封家书》的歌词示例: 一封家书 (节选)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 我现在广州挺好的,爸爸妈妈不要牵挂。虽然我很少写信,其实我很想家。爸爸每天都上班吗?管的不严就不要去了。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歇歇了。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妈妈,别舍不得穿上吧。以前儿子不太听话,现在懂事他长大了…… 此致 敬礼 李春波 一九九三年十月十八号师:引导感悟《一封家书》,走进《傅雷家书》:(使用ppt的第四张) 师:谈自己对《一封家书》和《傅雷家书》的认识:《一封家书》令人感动,《一封家书》令人热泪盈眶,《一封家书》令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一封家书》令人体味到儿女对父母深沉的叮咛和真挚的祝愿。同学们,大家知道《傅雷家书》吗?在《傅雷家书》中,父子成了朋友,父子成了知己,父子成了失败时的分担者和安慰者,父子成了成功时的分享者和警诫者。 三、分析家书 (一)了解傅雷和《傅雷家书》。

师:展示傅雷和《傅雷家书》简介。(使用ppt的第五张) 生:齐读傅雷和《傅雷家书》简介。 傅雷和《傅雷家书》简介示例: 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于1927年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回国,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并翻译了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大部分作品。傅雷先生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留学海外后,傅雷先生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悉心指导。《傅雷家书》是对傅雷及其夫人给儿子傅聪、傅敏在1950年至1966年书信的摘录,共计180余封。这些书信,既是一个温暖和谐而又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生活的见证,又是洋溢着厚重历史韵律的书信文化的里程碑。 (二)分析《一封家书》,明确书信格式。 师:提出“分析《一封家书》,明确书信格式”的学习活动的要求。(使用ppt的第六张)生:小组合作探究,明确书信的格式。 生: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 师:展示书信格式的要求。(使用ppt的第七张) 生:朗读书信格式的要求。 书信格式要求示例: 1. 标题:居中,交代给谁写的,如《给爸爸的一封信》。 2. 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敬爱的等;称呼后面使用冒号。 3. 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首字空两格。不可直接接在称呼之后。 4. 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5. 祝颂语:可以用“此致”、“敬礼”。“此致”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也可以用“祝您身体安康,万事如意”等祝颂语。该祝颂语要独立成段,首字空两格。另外,两种祝颂语不能同时使用。 6.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写在祝颂语下方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再下一行写日期。(三)关注书信格式,重构文本格式。 师:提出“关注书信格式,重构文本格式”学习活动的要求。(使用ppt的第八张)生:小组合作探究,重构文本格式。 生: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 师:展示教师重构文本格式的成果。(使用ppt的第九张) .第一则书信格式教师重构成果示例: 给儿子的一封信 聪,亲爱的孩子: 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 此致 敬礼 父亲:傅雷 1954年10月2日第二则书信格式教师重构成果示例: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

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进行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xx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

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力量的决定性因素。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 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1) 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当脚力被各种交通工具代劳,当传统文化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科技为上,传统靠边?还是传统为要,科技为辅? 在如今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下,科技与传统文化不可偏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让人享受舒适生活: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便对西方现代科技有一种盲目的恐惧或崇拜,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也在国人心中种下了恐惧而又歆羡的种子。科技强国也被无数国家奉为圭臬。科技霸权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现代科技的优势展露无遗。 但我们就该为此放弃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讲究仁义礼智信,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伟大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也是我们走向复兴,开创未来的根本保障。虽然,传统文化不乏糟粕,虚荣、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经久不衰,绵延不绝。文化的包容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也为民族大家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五千年的积淀造就的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 同时,传统文化的道德原则、和谐理念也指引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走向。先进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代建筑的发展并随着邻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进步伴随着健康的,电子文档的的发明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书写能力的退化。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也只能依靠传统文化。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在巴黎宣布,解决21世纪人类的生存问题,必须去2000多年前的孔子学说中汲取智慧。弘扬传统文化,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指引着科技的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2)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

泼水节的资料傣族泼水节的资料

泼水节的资料-傣族泼水节的资料 傣族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的庆祝活动,它发源于印度,最初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被佛教吸收,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经缅甸进入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聚居地区,随后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泼水节也成拉开当地居民每年都要庆祝的节日,关于傣族泼水节的资料,你了解多少? 泼水节的英文名是Songkran Festival,是我国傣族和德昂族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在阳历的4月13日到15日之间举行,有地方在6月下旬或7月份举行,其盛况甚于汉族的农历新年。

泼水节的资料泼水节开始的时候,人们先到佛寺拜佛,沐浴净身,然后互相泼水,用飞溅的水花表示最真挚的祝福,一个人被破的水越多,表示他得到的祝福越多。 泼水节一般持续3到4天,每一天都有专属的名称。第一天是“麦日”,类似农历的除夕,各家各户都要打扫卫生,准备过年的物品,晚上吃年夜饭;第二天是“恼日”,也叫“空日”,这是个多余的日子,既不算在旧年内,也不算在新年内,传说这一天是魔王的头颅腐烂的日子,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到佛寺沐佛,然后就可以开始泼水了;第三天是“麦帕雅晚玛”,据说这一天是为民除害的天女回归人间的日子,所以人们也将这一天叫做日子之王来临,这一天有“赶摆”的习俗,大家放高升,划龙舟,庆祝新年的到来。 除了上面介绍的活动外,人们还会跳象鼓舞和孔雀舞,举行斗鸡比赛,节日的气氛在第三天达到高潮。最值得一看的就是划龙舟比赛,一般在澜沧江、

瑞丽江边举行,一队队龙舟披红挂绿,在响亮的哨声中激涌前进,气氛热烈,处处都是欢声笑语,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看。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在林间空地的丢包游戏了。心灵手巧的傣族姑娘用花布做成花包,里面塞一些棉布、棉籽,外面绣上五彩穗子,这是傣族青年男女爱情的信物。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游戏开始的时候,姑娘有意识地输给意中人,小伙子就把提前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两人悄悄离开,到空旷无人的林间深处谈情说爱去了。 放高升和孔明灯是傣族泼水节特有的活动,人们提前搭好高射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让它飞上天空,是谓放高升,火箭飞得越高的村寨,人们认为越吉利,优胜者还能得奖呢。放孔明灯是在晚上进行了,主要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人们将类似于热气球的孔明灯点亮,利用热空气的浮

文言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言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和春节一同作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因为中国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还有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加人到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更应该走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队伍的最前列。从这个方面讲,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将语文课堂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文言文教学,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文言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本文就文言文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一、文言文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文言文的教材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 现行语文教材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儒家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选自《论语》中的篇目为例:有反映个人修养的,如《论语·学而》,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语文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与学关系的,如《礼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

傣族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泼水节源于印度,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而妇女们则各挑一担清水为佛像洗尘,求佛灵保佑。"浴佛"完毕,人们就开始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这样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入夜,村寨鼓乐相闻,人们纵情歌舞,热闹非凡。整个节日期间,除有赛龙船、放高升、放孔明灯、泼水、丢包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有斗鸡、放气球、游园联欢、物资交流等新的活动。云南民族村的傣族、佤族男女也身穿盛装与游客一起欢度泼水节。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为新年),在一般傣历的六月中旬,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泼水节的意义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傣语·且H"京比迈",亦称"浴佛节"。傣历,把一年分为12个月,拟6月为首。规定太阳进入金牛宫的那一天为泼水节。厨傣历6月申旬相当于公历4月,所以泼水节即在公历4月清明节后第七天开始举行;历时3~5天。 民间关于泼水节的来源,出自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傣家居住的地方,有一个妖法无边的魔王,它呼气就能变成大风,风到之处就能燃起邪火,张口便能吐水;淹没大地;横行霸道,无恶不做,而且刀箭不入,水火不服,大家十分忧愁。有一次,妖王抢了7个美丽的姑娘作妻子。他们十分痛恨魔王,合计杀死魔王,为乡亲报仇。最小的也是最美丽的姑娘叫依丹罕,在傣历6月的一天夜里,佯装与妖王十分亲热,用酒把妖王灌醉,奉承道:"大王,你本领高强,什么都伤不了你严妖王听了,高兴得忘乎所以,对依丹罕说:"其实只要用我的头发勒我的脖予,我就完蛋了!博魔王入睡后,依丹罕拔下魔王的一根头发,将妖王脑袋勒落在地。但是妖王的头滚到哪里,哪里大火成灾。为了使人民免除灾难,这七位妻子只好将妖王的头抱在怀里,每人轮流一天。天上的一天就是人间的一年,每逢轮流更换这天,人们便用清水替姑娘冲洗被妖王头颅沾染的污秽,年复一年,便形成了今天的泼水节。 现实生活申,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节日。节日的第一天为送帽,傣语叫"桑刊日"。清晨,虞诚的佛教徒沫浴更衣,首先进行"堆沙"浴佛活动,表示祈求丰收,然后到江边,到处是提着小桶手拿花枝的人流。开始人们用花枝沾水,洒进异性的脖颈,然后用手在对方肩上拍三下,祝福他(她,新罕幸福,身体健康,对方也斯文洒水还礼。第二天是泼水日,也是最隆重、最热闹的一天,男女老少齐出动,泼水又分文泼与武泼。文泼是对长者,泼时舀一勺净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衣领,让水沿脊梁淌下,被泼者高兴地接受祝福。武泼则无固定形式,用瓢、盆,桶都可,互相追逐、泼洒,被人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祝福越多,因而也越高兴。第三天进行放"高升》和"丢包"活动。所谓"丢包",就是青年男女求爱的一种表示。丢包时,小伙子和姑娘们各站一排,把菱形布包抛向自己的意申人,这时女方可以伺机抢走自己意申人身上的佩刀或头巾等物;然后跑回家去做好酒菜,等小伙子来索取,订下终身。入夜,人们茬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缚上竹筒,筒内塞满火药,一经点燃,便发出鸽哨似的尖啸声飞向蓝天,燃放起五颜六色的烟花,把夜空装点得格外美丽。这便是放"高升"的活动。人们一边放着"高升",一边圃着熊熊的簧火,兴高采烈地跳着象征吉祥的孔雀舞,直至午夜方止。节日期间,各地还举行赛龙舟、跳孔雀舞、赶摆等活动。届时澜沧江两岸各族人民和国内外宾客前往傣族村与傣族人民相互泼水祝福,共度佳节。 泼水节最初起源于印度,后传入到缅甸,再传到泰国、老挝和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地区。这一习俗在布朗、德昂等族中也广为流行。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高二(1)班张慧 提要:所谓传统文化,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 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过去;发展;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统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庞大的有机体,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读,加上解读者视角和认识的差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乃是正常现象。愚见以为,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陈寅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很值得注意。他的见解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要点: 1.中国文化可分为制度层面和非制度层面。“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

携手中国邮政 弘扬书信文化

携手中国邮政弘扬书信文化 ——致各中小学校长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字记载的文明古国,书信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移动电话、互联网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用书写信函作为通信联络的方式逐渐被电话等现代通讯手段替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写信成为了一种被大众所遗忘的情感联系工具,许多人一年甚至几年都难得上邮局寄一封信。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更使公众对信函传递时间相对较慢变得不够耐心。的确,现代电信业高度发达,遇事一个电话,双方马上沟通,既快捷又方便。但对于情感表达的需求,在很多情况下,电话是难以表达的,还是书信能表达得更细腻、更准确,更有人情味。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邮政部门将联合各中小学开展一次书信文化活动,号召在校学生积极参与书信文化活动,了解中国邮政这一肩负着信件传递使命的百年国企在信件寄递运营中的流程。 一、活动主题 引导青少年使用信函,培养中小学生熟悉信函使用的程序,挖掘潜在的信函消费群体,展示邮政书信文化的特有魅力,重新营造信函推广的用户消费环境,弘扬、倡导中华民

族传统的书信文化,并以此拉动校园邮资封和民用信函市场的发展,同时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活动形式 开展不同主题的寄信活动和参观南宁邮件处理中心等 主题鲜明、贴近民生的主题活动,通过书信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以亲笔写信这种原创形式,感受书信文化特殊魅力,形成热爱家庭、关爱他人、感恩社会的道德观念。 三、活动方案 1、各中小学负责此次活动在各自学校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下发活动通知,张贴宣传海报,营造书信文化节的浓厚氛围,积极号召在校学生参与此项活动,配合邮政部门做好主题寄信活动的开展。 2、邮政部门负责提供主题邮资封,价格:1.60元/枚;负责此次活动宣传海报的制作;及时将参与人员的信件进行处理寄出;提供南宁邮件处理中心供参与此次活动的中小学生参观信件处理的全部流程。

[傣族泼水节是几月几号]傣族的泼水节范文

傣族的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我最喜爱的要数泼水节了!以下是分享的傣族的泼水节,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傣族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 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红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一用力,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后来,魔王的头掉进了小河里,七个姑娘为了不让魔王再危害人间,于是拿着魔王的头,但是魔王头上的脏水流了下来,于是村民们用水来泼掉七位姑娘们身上的脏东西,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每年就有了泼水的习俗。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征。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当泼水刚开始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们用铜钵、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只觉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尽情地泼来,一个个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在脚鼓的伴奏下,傣族人民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各自翩翩起舞。激动时,人们还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 傣族的泼水节就是这样喜庆,欢乐,美好的。 傣族的泼水节 照傣族的习俗,泼水节一般在四月十三日就开始了,这是傣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在泼水节的前一天,我早早就来到了西双版纳,准备与傣族人民共度这一届的泼水节,傣族人民很欢迎我,刚刚到”站”,便左手拿食,右手拿物出来迎接我,披着长发的傣族姑娘相继走了出来,这也让我想起了泼水节的起源传说…… 远古的时候,有个魔王作恶多端,人们都恨透了他,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把他杀死。后来,魔王抢来七个姑娘做他的妻子。聪明的七姑娘从魔王口里打听到他的致命弱点,即用魔王的头发勒魔王的脖子,才能将他置于死地。七姑娘趁魔王熟睡时,拔下他的头发一勒脖子,魔王的头就滚了下来。可是头一掉在地上,地上就燃起大火,姑娘一抱起头,大火也就熄灭。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论文提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干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4.1 中华文化 传承创新 3

1.华夏文明:华夏文明亦称中华文明,以易诗书礼乐春秋为文明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华夏文明的思想核心是神道设教、礼乐教化,严华夷之辨,推崇仁义礼智信。易学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根本。 2.国粹:国粹指的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三大国粹】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3.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是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 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国家有关政策方针和课题组的研究宗旨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根据这一概念,文化产业的范围为: (1)为公众提供的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 (2)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 (3)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 (4)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 (5)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活动。

发扬传统文化书信作文

发扬传统文化书信作文 导读:发扬传统文化书信作文一: 近年来,我们中间涌现了无数的哈韩,哈日族,也出现了无数的欧美控。唯独冷落了她——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我们记住了西方的愚人节,万圣节,圣诞节。就是没有记住元宵节和重阳节。我们指导复活节的彩蛋,却不知道端午节的艾叶。我们的传统文化好像被我们忘记了。然而,这绝对不能发生。既然身为炎黄子孙,就应该牢记自己的使命,弘扬传统文化。 端午节刚刚过去,神州大地每一个角落都弥漫这亘古不变的艾香,这个从尼罗将走出来的节日,你还记得吗?《诗经》《楚辞》《史记》《资治通鉴》等等,这些传之万代的经典名作,我们有了解多少呢? 我们喜欢上网打游戏,把键盘敲得稀里哗啦的写博客,写日志。却在写作业,写作文是提笔忘字。汉字是世界上最有韵味的文字,也是凝聚着古人智慧结晶的字体,我们却不会写了,甚至经热衷于错字百出的火星文和古怪的网络语言,却忘记了自己应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神圣使命。当我们品味咖啡的香醇时,也应回味一下茶的清香吧;当我们在熟练的使用刀叉时,也想一下筷子的便捷吧;当我们学习西 方绅士风度时,也要铭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当我们朗诵泰戈尔,普希金时,更要体会来自李杜的韵味。 所以,同学们,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的瑰宝,不要让它湮没在时代的潮流中才追悔莫及,从这一刻开始,我呼吁大家潜心学习,将

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先祖们知晓我们不愧为炎黄子孙。 发扬传统文化书信作文二: 每一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传统,他们是夺目的,绚烂的,然而又在岁月中逐渐流失,碾灭,最后却埋在了几千年积淀的黄土下…… 我想对此说些什么。 比如怎样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传承千年的精髓,以及怎样让新潮的现代人接受并且完全融入已有些生涩的传统文化。这,是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然,其中不乏有佼佼者,他们巧妙地将流行和传统结合得天衣无缝。我就简单地谈谈音乐和饮食等几方面。 1音乐。 首先,小天王周杰伦的《东风破》《中国风》就向我们展现了当代人的古典情节。并且让很多原本不习惯古典的人们开始关注起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了,这不能不算是一大突破。其实《东风破》的歌词浅显易懂,不过是向我们讲诉了一段现代都市人的爱与恨,但在乐曲的表现上,凄恻婉转,带有古韵,琵琶的演奏也烘托出舍与不舍间的幽冤。于是,很多追逐快餐文化的人被打动了以后,开始思索对于经典和悠远的观点,开始爱上了原本被他们遗忘的华夏文明。 除慈之外,王力宏的《花田错》《龙的传人》、陶哲《苏三说》也是很好的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