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制度创新及其世界意义——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学术综述

英国制度创新及其世界意义——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学术综述
英国制度创新及其世界意义——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学术综述

史 学 月 刊 2004年 第10期

?学术综述?

英国制度创新及其世界意义

———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学术综述

刘 成

(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

[关键词]英国;现代化;制度创新

[摘 要]在“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上,众多国内研究英国史的专家学者围绕“英国制度创新及其世界意义”主题展开了研讨,分别从英帝国与外交政策、英国政党与政治文化、社会与经济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观点,展示了中国英国史研究的最新水平。

[中图分类号]K107(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20214(2004)1020113206

Creation of British Institution and Its U niversal Signif icance

———A Summary on the Eighth Congress of China’s British

History Association

L IU Cheng

(Depart ment of History,N anji ng U niversity,N anji ng210093,Jiangsu,Chi na)

K ey Words:Britain;modernization;institution innovation

Abstract:Many Chinese scholars specializing in British history talk about the topic of“Creation of British Institution and Its Uni2 versal Significance”in the Eighth Congress of China’s British History Association.They analyze the reasons how Britain became the first modern country from diffenent aspects including British imperial policy and foreign policy,political party and political culture,society and economy,etc.Many ideas are new and show the level on British history research in China.

2004年5月17~19日,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在江苏省淮安市举行了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围绕大会主题“英国制度的创新及其世界意义”展开了热烈讨论,产生了一批富有新意的观点,展示了中国英国史研究界的最新成果和水平,并将有力促进中国英国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一 英国殖民制度与外交

英国的强盛与英帝国的扩张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英国的殖民扩张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扩张有很大的不同,正是因为英国殖民思想和政策的独特性,赋予了英帝国长久的生命力。因此,研究英国制度的创新及其世界意义,不可能绕开英帝国与殖民制度。

由于受到传统史学的影响和历史资料的限制,中外史学界对早期英帝国史的研究并不多。姜守明教授认为,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最早提出帝国构想的重要人物。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产儿,培根从新贵族的立场出发,把前人关于富国强兵的思想发展成为一种带有强烈殖民扩张倾向的政治主张。他的帝国思想具有贵族理想主义色彩,核心就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向外扩张,建立一个英吉利民族的‘海上帝国”。培根把殖民地看成古代诸王国再生过程的组成部分,极力为殖民活动寻找历史根据。培根将处女地作为殖民地的首选地,认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原定居者的消亡。他主张殖民开发要做好长期打算和短期亏空的准备,注意发挥贵族和绅士的作用,不要过多依靠重利益的商人和母国的官员,切不可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做法。

黄光耀副教授分析了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英国主流的社会思潮,认为17世纪的英国人在殖民主义、清教主义和重商主义影响下,开始了谋求帝国的艰苦努力,并最终建立了以美洲殖民地和加勒比种植园为主体的重商主义的帝国体系。黄光耀考察了早期殖民主义思想与北美殖民地开发的关系,不仅认同了姜守明关于培根殖民思想的结论,认为培根的《论殖民事业》简直就是一份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行动指南,而且实事求是地分

析了吉尔伯特和哈克伊特殖民活动和理论探索,肯定了他们在英格兰全面实施殖民扩张前夜的地位和作用。黄光耀指出,清教主义对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不容忽视。清教主义及其实践不仅使英国的殖民扩张合法化和神圣化,使英国殖民者获得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从而克服和战胜了殖民过程中意想不到的艰难困境,而且成为英国对外扩张和帝国构建的手段和工具。重商主义是推动殖民扩张的重要思想资源,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共识。但是,晚期的重商主义才与商业资本思想体系最相适应,才是真正的重商主义。正是晚期重商主义推动了英国对外商业贸易的发展和资本的扩张,使英国避免了其他因重商而致富的国家在短期辉煌后迅速走向衰微的命运,成为惟一的从重商主义国家发展成工业化国家和海外殖民帝国。

印度是英帝国的重中之重,在19世纪自由帝国成长壮大并走向鼎盛的过程中,人道主义思想和“文明开化”的使命,不断地以冲突和悖论的方式展现出来,其中最令人迷惑也最容易引起争论的,莫过于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张本英副教授认为,在“文明使命”价值观的指引下,英国人确信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受到上帝庇护的最优秀的种族,而所有的非欧洲人都生活在黑暗之中,是天意授予了英国人神圣的使命,要将英国的制度、文化、语言和宗教等西方文明与进步带给他们。因此,英国人在印度扮演了既是征服者又是开化者的双重角色,他们在统治印度的同时,推进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并将印度强行拉进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有关英国人在印度殖民过程中的角色问题,是与如何看待英国殖民性质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与会代表完全赞同马克思提出的“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的论断。不同之处在于,一些学者从现代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发展的角度,认为不可低估英国殖民过程对殖民地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一些学者认为,认清殖民制度和政策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是历史的事实,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还有些学者认为,对于英国殖民政策的研究,不仅要重视政府和精英层面的分析,也要注重双方中、下层群众对殖民地的态度和反映,既要继续开拓宏观政策层面的研究,也要注重微观层面的历史考察,认为中国史学界对后者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张亚东副教授通过详细考察18世纪英帝国的奴隶贸易,认为英国人一直是跨越大西洋贩卖奴隶活动的最主要的从事者,奴隶主种植园经济和英属加勒比殖民地的不断扩张是促使英国奴隶贸易在这一时期上涨的最重要原因,而在英国奴隶贸易不断增长的同时,其组织经营也随之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商船如何获得经济资助和投资经营模式的建设等方面。英国殖民政策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的灾难确实是毋庸质疑的,而且由此引起的非洲海岸和内陆各地为争夺奴隶供应商的角色而互相残杀,从而对非洲社会政治结构产生了恶劣影响。与此同时,张亚东指出,史学界长期认为英国人从奴隶贸易中积累大量财富,从而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观点,很可能有夸大之嫌。张亚东认为英国工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于多种渠道,奴隶贸易并不是早期英国工业扩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潘兴明教授特别关注于人们相对比较忽视的二元型殖民地的研究。在此类殖民地中,白人移民数量比较多,并且掌握着政治和经济大权,但土著首领的权力和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因而在文化和社会上呈二元性特征。潘兴明认为,英帝国的非殖民化对这些二元型的殖民地影响,既不同于移民型殖民地,后者并没有受到非殖民化的强烈冲击;也不同于受到非殖民化冲击的非移民型殖民地,其原因在于,非殖民化浪潮对二元型殖民地的冲击并没有立即产生正面的效果,从殖民地到多数人统治的实现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时间差,而且,在多数人统治制度确立后,依然较多保留了原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因此,英国的非殖民化对二元型殖民地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一方面推动了白人种族主义政权的瓦解和多种族统治的形成,另一方面将继续推动或制约此类国家的未来发展。

张顺洪研究员考察了1930年英国费希尔委员会报告中关于成立统一的殖民地公职机构的问题。在英国各殖民地中,虽然公职机构都从属于英国殖民部,由殖民大臣主管,但长期以来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殖民地公职机构,各殖民地招聘公职人员的方式也不完全一致,工资待遇和供职条件等差别较大。而且,除总督高层公职人员外,其他公职人员很少在殖民地之间流动。因此,这种状况极不利于殖民地公职队伍的发展和英国对殖民地的统治。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英国政府成立了费希尔委员会,负责调查殖民部与殖民地的公职任命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该委员会于1930年

4月提交了一份报告,虽然报告中提出的有关解决公职机构中存在问题的建议,引起了英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当年7月的第二届殖民部会议上讨论了费希尔报告,决定实施殖民地公职机构统一方案,而且殖民地公职机构在30年代逐渐得到统一,但由于世界正经历的大危机以及不久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殖民地体系即将分崩离析,因此,殖民地公职机构实际上在多大程度上得到统一是难以准确估计的;甚至可以说,费希尔报告中的统一殖民地公职机构的设想“从来没有变成现实”,历史的发展也确实没有让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演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机构”。

爱尔兰曾经是英国第一块殖民地,爱尔兰以及北爱尔兰问题一直是困扰英国政府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其中既有巨大的宗教和文化差异方面的原因,也与英国在爱尔兰实施高压政策有关。郭家宏副教授并没有将研究放在一般的民族问题上,而是从冲突与化解的新视角,探讨了18世纪英国对爱尔兰冲突的化解策略。针对爱尔兰18世纪末期出现的冲突,英国政府一是试图通过授予爱尔兰独立立法权,在法律上保证爱尔兰类似于“自治领地位”;二是通过1881年的英爱合并法案,希望以丧失爱尔兰的政治独立地位的激进手段来获得安定;三是向爱尔兰议会施加压力,迫使爱尔兰议会通过《解放天主教法案》,以此缓解宗教矛盾;四是在经济上放松对爱尔兰的控制。然而,由于英国在思想上并没有平等对待爱尔兰人,试图化解冲突的努力并不彻底,有的措施开始实行时就不得人心,甚至充斥着欺骗和高压,因此,英国在爱尔兰的冲突化解实验以失败而告终,爱尔兰政治反而变得更加不稳定。刘金源副教授通过对北爱尔兰的民族冲突与和平进程的历史考察,揭示了北爱尔兰问题的现实挑战,指出北爱尔兰最终地位问题是问题症结所在,而解决北爱尔兰最终归属的三种可行性方案,即维持现状、北爱尔兰与爱尔兰合并、北爱尔兰独立,都存在着诸多羁绊。为此,刘金源对北爱尔兰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如下一种可能的前景: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推进,西欧各成员国的国家疆界的观念逐渐淡化,在一个联合起来的欧洲大家庭中,北爱尔兰归属问题将变得不那么重要。

欧共体问题也是英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人们比较熟悉的是撒切尔夫人在欧共体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忽视了其积极一面的研究。朱正梅副教授通过对英国对欧共体预算出

资问题的考察,指出撒切尔政府在预算问题上的解决方案缓和了英国与其他成员国的紧张关系,促进了欧共体的发展。“英美特殊关系”是当今英国政府对外政策的核心。杨春龙副教授通过对19世纪英美关系的分析,指出这一时期的英美关系并不是一般所认为的始终处于相对紧张状态,而是在紧张中蕴涵着一定的特殊性,彼此间共同的国家利益和文化价值观始终存在,并由此发展形成了后来的英美“传统友谊”。

19世纪末是英国外交政策的转型时期。从表面上看,这一时期的英国与三国同盟中的德国、奥匈的外交争斗十分激烈,以至部分学者认为, 1892年自由党的上台标志着英国在1887年与意大利和奥匈两次签订的《地中海协定》“已经终结”。赵军秀副教授通过考察罗斯伯里的“欧洲均势”政策,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她认为,罗斯伯里一方面坚持“欧洲均势”政策,极力促使欧洲大陆各国互相牵制,以使英国专心致志地发展海上实力和保持大英帝国的世界地位;另一方面继续奉行传统的海峡政策,阻止俄国舰队控制君士坦丁堡和穿越土耳其海峡,通过维持近东和地中海均势来确保欧洲均势。《地中海协定》的终结表明,19世纪末,英国已不可能继续固守“既享受欧洲同盟的优惠、又不承担同盟责任”的外交策略。

刘成博士在考察工党外交传统的基础上,分析了布莱尔政府的注重道德标准的外交新思想的内容和形成的原因,剖析了该思想在军事外交实践中的不同表现及其原因,指出在“道德标准”和“国家利益”问题上,布莱尔实际上已经将两者联系在了一起。陈志瑞副研究员指出,国家利益和均衡政策始终是英国外交思想的基础,只是这种思想认识在全球化和英国力量式微的背景下,发生了地域性的变化。任李明教授认为,国家利益是英国外交的基石已经是一种共识问题,在现阶段,如何在此基础上探讨英国外交政策中的道德因素问题是很有价值的,也是不回避问题的一种态度。

二 政党政治与政策

与会者对英国国内问题的研究也抱有同样的兴趣。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英国私有化进程是一个曾经引起学术界关注和热烈讨论的话题。毛锐副教授对撒切尔政府私有化政策的目标进行了评析,指出在撒切尔夫人执政的12年里,在私有化

政策推动下,政府减少干预,实现经济体制创新并对政治和社会各方面政策进行全方位改革,使英国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然而,私有化后期阶段的动作过大,提出了“私有化无禁区”的口号,许多企业被匆忙廉价地卖掉,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在私有化过程中,政府对所有权的转移的考虑超过了对提高效率和促进竞争的关注。最后,激进的私有化政策反而成为保守党大选失败的原因之一。

私有化与市场经济是联系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法制经济。吴必康研究员指出,近代英国法律在法学思想和法律制定方面都是一种历史进步,它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意义就是确定了法治的基础。此后,英国的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都以法治为基础,法制及其完善灵活的法律体系是英国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英国一个最大特色就是它的宪政传统。程汉大教授认为,英国的立宪道路是一种“育生型”的立宪模式,首先在中世纪君主制的母体中通过日积月累逐步孕育生成宪政传统,然后通过17世纪的宪政革命建立起成熟稳固的宪政制度。无论从法律的创制还是从法律的解释,中世纪的英国法律特点就是法律的社会属性浓厚,国家属性相对薄弱,这就是中世纪英国法治与宪政传统形成的法律文化根源。

经济政策的变革往往与政党本身的改革同步发展。双惊华和吕桂霞博士分析了英国工党自我定位的变迁,指出工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同时具有了工人阶级政党和宪政党的双重身份。两者之间虽存在着一定的相容性,但是极为有限,其矛盾和冲突构成工党“前进中的难题”,布莱尔出任工党领袖后,工党完成了阶级党到宪政党的转变。工党的阶级性是国内学术界争论的一个主题,其难点在于对评判标准的认识上的差异,因而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和热烈讨论。陈祖洲教授认为,布莱尔的新工党发生了从排外意识到包容意识的转变,修正了过时的党纲公有制条款,形成了新的社会观、国家观和市场观。这种包容意识为工党提供了重要的统治准则和选择策略,促使工党试图跨越社会各个层次,不再被描绘为阶级党,完成工党本身的现代化改造。有的学者认为,工党遵行的是资产阶级议会政治的游戏规则,其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是毋庸质疑的。有的学者认为,从工党最初的党员构成上看,其工人阶级的特性极为明显,工党后来的一系列变化,正是由于传统工人阶级队伍的衰落而引起的,其政党的阶级属性趋向模糊化,越来越成为一个选民党。刘伟副教授认为,布莱尔的新工党顺应民意,将权利下放作为大选的口号,赢得了大选胜利。上台之后,布莱尔政府立即着手实施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和伦敦的地方改革,并在地方议会中融入了比例代表制的内容,现在的英国看起来是一个国家、五种制度,其发展趋势和模式值得关注。

政党的现代化改造是对社会现代化的一种回应。作为第一个走向现代化国家,英国的现代化历程和模式的重要性和启示性不言而喻。钱乘旦教授认为,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在英国发生,合适的社会环境是关键因素。在当时的世界上,只有英国存在一个宽松、平和、自由、可以由较多阶层参与政治过程的社会环境,从而有利于发挥个人的创造力。由于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最强国,领导了现代化的潮流。英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以和平变革为特色,它能长期维护社会的平稳,同时保证社会的进步。龙宏甫副教授对英国渐进改革模式与法国人民革命激进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英法两国历史传统和文化差异是导致两国现代化不同的根本原因,其中,王室的是否妥协成为现代化进程中采取温和还是激进方式的重要原因。中世纪英国王室拥有采买权与现代化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施诚副教授认为,由于王室的采买价格低于市场价格,而且经常拖欠甚至根本不付款,特别是国王经常利用采买权为军队提供后勤物资,致使王室采买权变成了强买权,加大了臣民负担,造成了严重的宪政危机,并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最终废除了王室采买权。

周婕认为,英国自古就是一个因循守旧、尊重传统和崇尚自由的国度,经过几百年冲突与磨合,英国人的自由精神以其民族所特有的方式延续下来,从而引导这个岛国第一个走向了现代化之路。胡传胜研究员认为,自由主义作为西方文化的主导意识形态,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在个体方面,“我”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他文化都有一种去我论,只有西方文化突出自我的经验方面,并导致隐私权概念的形成;虽然想过自由生活的观念存在于几乎所有文明之中,但只有在近代西方,自由才发展为权利概念;对财产的保护也是所有文明的特点,但西方文明将财产保护作为国家存在的基础,甚至国家的合法性也应建立在其上;任何一种文明都倡导或鼓励对国家政策进行建设性的批评,但惟有西方文明认为,这种批评不仅合法,而

且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甚至政府的运行本身,应该建立在这种自由的政治言论或对话之上。提到英国的自由,我们不会忘记自由党领袖格拉斯顿,他在19世纪三度组阁执政,坚决主张自由贸易,拥护改革,但同时具有强烈的保守主义倾向。李义中副教授研究了坎宁和伯克对早年格拉斯顿的政治影响,认为两者相互补足且彼此加强的双重影响,使格拉斯顿的政治思想打上了保守主义的烙印。

陈晓律教授考察了英美两国保守主义的异同,认为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已经放弃了原来传统,而将自己的观念看做“普世性”的原则,单边主义下的霸气就特别明显;但英国的保守主义与英国的经历有关,主要是一种防卫性的观念,真正在延续着传统,并不要求将它无条件地推广到世界的其他地区。正因如此,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的执政理念相似,但是,他们下台后受到的评价却存在着很大差别。

王铭教授介绍了美国学术界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趋向,认为进入全球化时代后,一个国家可以以人权无国界为由侵略另一个国家,这是对理性时代的注重法制以及普遍史法则的一种超越。

阎照祥教授在会议主题报告中提出,英国近现代政治思想主要包括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三大部分,其中重点是自由主义。这些思想的特点在于,它们是一批人的思想而不是一个人的思想,主要思想家不完全是政治精英。因此,英国的政治思想就可以有一个谨慎而理性的选择空间,并容易与时俱进。此外,阎教授还介绍了他本人研究英国政治思想史的体会,认为西方学者研究政治思想史往往以人物为线索,但对英国的政治思想史做出贡献的不仅是思想家,也包括哲学家、宪政史家、法制史家、经济学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等,因此按照思想分类去写更为合适。

三 社会与经济

杨豫教授将英国历史上具有世界意义的制度创新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政治制度创新。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建立了一个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政治制度,确立了用民主方式来组织社会的原则,使英国在18时期初期登上世界霸权的地位。二是经济领域创新,表现在采取工业革命的方式来建造一种新的平衡,较好地解决了中世纪只能通过瘟疫、战争、流行病才能解决的土地与人口压力问题。三是殖民体制创新。16世纪后,世界体系开始形成,因此出现了核心和边缘地区。英国通过建立一个可发展的殖民体系,即用殖民地这种独特的“恶”的方式,试图解决先进与落后问题,对这些落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启发和促进作用。20世纪60年代英帝国解体的方式和英联邦体制也是一种贡献。四是思想体系创新。英国务实的思想体系能够提供一个中庸的解决方法,可以避免行动的反弹或钟摆现象,使英国现代化走一条渐进发展的道路。

李世安教授认为,英国之所以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除了本身条件优越外,在经济制度上有以下几方面创新:一是在荷兰前期基础上,通过保险业促进对外贸易,扩张了银行和外汇业务的发展,充分发挥了英格兰银行作用;二是鼓励技术发明;三是改变分配形式,用货币代替实物,促进了物资的储备;四是发明了股票,将个人零星资金融汇成大宗资本。

税收问题是英国近代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问题,英国内战爆发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因为查理一世与议会在税收问题上的争执,但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并没有受到学术界的充分重视。陈正岚考察了英国近代个人所得税的情况,研究了个人所得税和人们纳税心理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评析了英国个人所得税的优点和缺点,指出英国未来所得税制改革势在必行,但在社会福利等公共开支不缩减的情况下,英国未来的税制改革具有不确定性。王庆奖副教授认为,英国有着很好的法律制度来规范税收的各项行为,包括对违法行为的处罚;电脑等现代技术的应用也对税收的监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于上述两方面得到很好的结合,所以英国税收的监管制度比较健全。

舒小昀副教授将18世纪英国个人消费分为生存消费、奢侈消费、炫耀消费和合作消费四种类型。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诸环节中,消费对社会发展至少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国民整体受惠的生存消费水平提高,奢侈消费的普遍化,部分阶层的炫耀消费的存在,人与人之间分享财富的合作消费思想也愈加深入人心,这些为社会转型准备了条件。

于文杰副教授在发言中指出,英国作为世界第一个现代化国家,它也付出了为人先者的沉重代价,英国19世纪手工业运动中的反工业化思潮,就是对工业化进程诸多弊端和问题的一种反思,包括工业化之后的现代文明和因竞争引发战争的反思,以及对回归传统的期盼。

许洁明教授从社会史的角度对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动因和结果进行了重新探讨,认为不能仅仅采取被人为分割为二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视角,如果在没有弄清17世纪英国的社会分层与结构、家庭与邻里关系、社会管理与控制、教育与宗教信仰等问题的情况下,一味地在理论框架中兜圈子意义不大。傅新球博士则从16~19世纪的英国家庭史研究的角度,探讨了这一英国转型时期的变化;同时指出,学术界迄今为止尚没有人对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家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此类研究对深刻理解我国当今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是有所裨益的。

工厂制度与中世纪的家庭作坊制根本不同,它确立了近代生产原则和模式,是现代化起步的标志之一。宋严萍副教授研究了英国近代工厂制度的形成,通过具体数据的考证,指出工厂制度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

陆伟芳副教授认为,加强对英国城市现代化历史的研究,探索城市化发展规律,明确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十分有意义的。她指出,英国城市化进程是城市化行将实现和基本实现之后发生的,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必然趋势,是政府依据法律规定推动的结果,而且,城市的物质环境、城市管理、城市居民生活的现代化必须齐头并进、协调发展。梅雪芹副教授重视对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住房等问题的研究,通过对19世纪后期希尔制度在改善穷人住房方面所做贡献的专门考察,指出这种制度培养了房客的卫生习惯、自助精神和社区意识,促进了房主与房客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并将住房改革与公共空间的开辟和环保联系起来。这种人性化的管理弥补了国家政策的不足。

闵凡祥博士考察了18、19世纪英国“友谊会”运动,指出:在从中世纪向近代工业化社会转型期间,传统的以家庭、教会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受到了挑战。对于广泛存在的贫穷现象,最好的方法

就是让国家承担起社会责任。但是,国家此时并未做好承担责任的准备,在压力之下所提供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服务不仅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且带有惩戒性质。“友谊会”的出现正好弥补了国家职能的缺陷,因此,在1911年《国民保险法》出台前,“友谊会”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女权运动也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独特现象。张红副教授研究了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中的英国妇女情况,指出:她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改善妇女本身的利益方面,希望通过政府立法,获得同工同酬、机会均等、孩子教育社会化、堕胎合法化等权利。她认为,第二次女权运动为英国妇女的平等带来了丰硕成果。

侯建新教授对彭慕兰在《大分流》中提出的分流说进行了质疑,认为世界历史上并不存在合流,没有合流也就无所谓分流,中英两国属于不同的文化圈,到了18世纪才有彼此的交流,但却是按照不同的方向发展的。在判断生产力水平问题上,绝对强调人口因素是有失偏颇的,即使从经济层面也很难得到18世纪中国和英国处于同一水平线的结论。

本届年会是近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国英国史会议,从提交的论文数量和质量上看也是最多和最好的一次。具体表现在:研究领域大大拓宽,研究课题走向深化和细化,实证化、跨学科等趋向有所加强。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相当一批年轻学者的研究水平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他们大多有着系统的英国史专业素养,反映出中国英国史研究队伍的专业化和年轻化。当然,由于受到会议时间的限制,一些问题的讨论还没有充分、深入地展开;一些论文在史料把握和运用上还存在着不足,对材料的分析判断的自觉意识还不够;史实阐释与理论提炼的会通意识也有待加强。

【收稿日期】 2004206214

【作者简介】 刘成(1964—),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历史学博士,从事英国史、和平学研究。

【责任编辑 池 豫】

中国园艺学会分子育种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

“中国园艺学会分子育种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2018)” 第二轮通知 各位理事、会员及相关单位: 随着园艺作物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迅猛发展,分子育种在园艺育种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促进我国园艺作物分子育种研究发展与分子育种学术交流,中国园艺学会已于2017年成立了分子育种分会。现定于2018年7月27-29日在哈尔滨召开“中国园艺学会分子育种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2018)”。欢迎从事该领域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现就相关会议安排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 分子育种前沿技术与进展 二、会议时间及日程安排 1、2018年7月27日报到 2、2018年7月28日全天和29日上午会议 3、2018年7月29日下午参观考察 4、2018年7月30日上午开始离会 三、会议地点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长江路600号,东北农业大学校内新图书馆 四、会议注册 1、会议回执发送日期截止至2018年6月30日,请将回执(附件一)发送至联系人邮箱,前期已发送回执人员无需再次发送,只需返回预订的房型及住宿信息。 联系人:刘识,电子邮箱:shiliu@,联系电话: 2、会议报到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化工路100号,东北农业大学东门,黑龙江东大福成商务酒店。 3、注册费缴纳方式,本次会议注册方式分为早期注册及现场注册两种,早期注册请参会代表于2018年6月30日之前将会议费以汇款方式缴纳,现场注册,为参会代表现场报道时以现金或刷卡方式缴纳。

收款单位:黑龙江省东大福成商务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纳税人识别号:MA19FR9W1E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革新支行,账号:5242 4、汇款时请注明该会议名称、姓名及单位全称。多人同一笔汇款要注明每个人姓名、 单位及金额,并同时将缴费人员的信息及开具发票的具体要求(如发票抬头、税号等信息)发送至联系人邮箱中:刘识,shiliu@,联系电话 五、Poster海报尺寸 本次会议Poster尺寸为90cm宽×120cm长,请申报Poster的参会人员,将Poster按尺寸打印后,于报到时携带,Poster内容中英文不限,工作人员会统一安排进行张贴。 六、会议酒店及房间预定 由于参会人员较多,本次会议下榻酒店为黑龙江东大福成商务酒店和哈尔滨悠融酒店两家酒店,请参会人员于2018年6月30日之前,将酒店预定情况(包括酒店名称、预定的房间类型、数量及其他具体要求)发送至联系人邮箱中:刘识,shiliu@,联系电话,会务组将根据收到注册费用的时间先后顺序及参会人员的酒店预定情况,安排下榻酒店。下榻悠融酒店的参会代表,会议期间乘坐会务组统一安排的大巴车抵达东北农业大学,行车时间约为10分钟。 东大福成商务酒店,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化工路100号,东北农业大学东门 哈尔滨悠融酒店,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南直路216号 七、大会报告 本次大会主要分为主旨报告及学术报告两部分,已确定的报告专家如下(持续更新中):

中国森林资源背景概况

中国森林资源背景概况 沙漠化侵袭城市λ 水土流失、水灾、旱灾、生态问题十分严重λ 解决人类生存环境,迫在眉睫λ 一、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中国资源匮乏,其中以森林资源最为紧缺,在建国初期拥有112亿立方米,几十年来因为人口膨胀、毁林造田而砍伐了100亿立方米,剩余的12亿仅够维持6年。 (中国煤炭剩余储量900亿吨,可供开采不足百年;中国石油剩余储量23亿吨,可供开采14年。)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折合143.9928亿亩),约占世界总量的7%,人口13亿,约占世界总量的22%,而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的4.6%。 我国森林总面积15894.1万公顷(折合23.94亿亩)λ 林木总蓄积量不足世界总量的3%λ 森林蓄积量为112.7亿立方米λ 森林覆盖率为16.55%,排世界第142位λ 人均森林面积0.128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排世界120位λ 人均森林蓄积量9.048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排世界第121位λ 年人均消费木材0.22立方米,而世界平均水平是0.65立方米,比我国高近3倍多,差距十分明显。λ 由于多种原因,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水灾、旱灾等生态问题十分严重,生态建设任重道远。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367万平方公司,占国土面积38.2%,而且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的速度在不断扩展,总体上仍呈恶化趋势。我国水土流失面积267万平方公司,占国土面积的27.8%,每年还在以100万公顷的面积增加。 二、市场需求 据调查,我国现有人工林中,杨树林只有1200万亩,其中30%是防护林,8年树龄的只占30%,即240万亩,年可采伐量不足300万立方米,远远不能代替其他木材,满足市场需求。 三、我国森林资源消耗情况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木材消耗国λ 人造板、纸浆、纸张及纸板消费居世界第二位。

历史学研究生必读书目

书目: 经学: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春秋公羊传注疏孟子正义经学历史(皮锡瑞)经子解题(吕思勉)春秋繁露谷梁传新学伪经考白虎通五经异义礼记 史学: 正史(按顺序):后汉书(今文,好懂)史记汉书明史(要分辨秽史)三国志 断代: 先秦:先秦史(吕思勉)先秦史(翦伯赞)先秦上古史研究(顾颉刚)战国史(杨宽)以及刘起于关于尚书的研究还有先秦思想史十讲(忘了谁写的) 秦汉:秦汉史(吕思勉)秦汉史(翦伯赞)秦汉史(钱穆)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军功受益阶层研究(李开元)秦帝国的崩溃(李开元)以及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秦始皇传汉高帝传光武帝传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单传诸葛亮大传 二十等爵制(西岛定生)察举制度史稿(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阎步克)士大夫政治衍生史稿(阎步克)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严耕望) 两晋南北朝: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若)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北魏政治史(张金龙)魏晋南北哦朝史讲演录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严耕望) 隋唐五代:隋唐五代史(吕思勉) 宋辽西夏:宋代经济史(漆侠)王安石传(梁启超)邓广明的一些书祖宗之法(邓小南) 元明清:明史讲义清史讲义(孟森)南明史(司徒林)(顾城)南明痛史 民国:民国史(李新)民国十年(唐德刚)袁世凯传(唐德刚)我只读了这些,或许还有一些忘记了,可以问我。我只注重秦汉和魏晋时期的史事。中华民国史(张宪文)子部:荀子集释论语集释 集部:杜工部集 理学: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朱子大传 1、徐中舒编注:《左传选》,中华书局1963年。 2、米新夏主编:《史记选》,中华书局1990年。 3、冉德昭、陈直主编:《汉书选》,中华书局1962年。 4、王仲荦编注:《资治通鉴选》,中华书局1965年。 5、余嘉锡:《士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6、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

中国生态学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征文及会议第一轮通知

中国生态学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征文及会议第一轮通知 2014年03月06日 由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生态学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拟于2014年9月18-19日(17日报到)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年会主题为“创新生态科学,建设美丽中国”。 会议包括:大会特邀报告、专题报告与讨论、论文墙报。会议同时举办与生态学研究领域相关的仪器、设备、软件、文献出版和生态产品展示活动。会议报名及学术论文征集工作已经启动,欢迎国内外生态学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踊跃投稿参加这次会议。 一、征文范围及拟设置的专题分会场(详情见附件) 1、我国风沙区生态重建与恢复的生态水文学机理 2、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安全 3、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态安全 4、森林土壤碳-氮-水过程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5、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与生态系统响应 6、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补偿 7、城镇化及其对景观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8、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与管理方法 9、旅游生态学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0、动物行为、生理与进化 11、生态遥感与应用 12、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调控 13、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湿地保护与管理 14、创新海洋生态科学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15、植物入侵与入侵地的生态恢复 16、污染生态与老工业场地修复 17、种群生态学与生态保护 18、淡水生物多样性与保护 19、生态工程理论技术与典型实践案例 20、生态水文与环境水文 21、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 22、民族生态学理论创新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 23、农村生态健康—问题与展望 24、长期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25、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联网观测研究 其他生态学相关的理论方法、系统性研究成果和原创性工作等。 二、论文征集 1、论文全文:会前征集论文全文,择优在《应用生态学报》以专栏或专刊刊出,文章格式请按照期刊要求撰写并请登陆(https://www.360docs.net/doc/9a18800862.html,)点击“作者投稿”进行网上投稿,论文标题请采用“生态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具体文章标题”字样。全文截稿日期:2014年5月31日。年会专栏或专刊将在2015年3月或4月出版。 2、会议论文摘要:审核通过的摘要将收录入年会论文摘要集,并在会议报到时发给与会者。

园林风景偏好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分册)

园林风景偏好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 作者:俞孔坚发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分册)[评论] 摘要:文章讨论了9个被试群体对50种不同景观的审美态度。相关分析及具体景观的审美评判得分的分析都表明,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在景观审美偏好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特别是对文化景观的审美态度上差异最为明显。研究发现,文化教育及现实的功利兴趣对景观审美偏好有很大的影响。本研究的一些发现与以往基于西方群体的结论,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1 引言已经得到的数据表明,文化和亚文化背景对景观审美偏好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从整体上讲,许多研究都发现不同文化和亚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在统计学意义上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1-11]。但在另一方面,文化和亚文化对景观偏好的影响似乎确实存在。有研究表明,景观审美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后天习得特征[12],发现专家(风景园林专业)与公众之间具有非常不同的审美偏好[13]。在更多的情况下,文化背景的影响是具体的、局部性的,往往不便于通过相关分析这样只反映总体一致性或差异性的统计手段来考察。所以,对具体景观的偏好程度的研究往往能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如Kaplan和Herbert的研究发现,尽管三个不同被试群体(美国大学生、澳州大学生和野生花卉协会成员)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但对许多具体的景观,它们的偏好程度则有较大的差异[14]. Zube也有类似的报道[15],根据对北美和西欧人的研究表明,文化背景相似程度较高的不同群体之间,具有相对较高的一致性[16,17];笔者以往的研究也表明尽管风景园林专家、专业大学生、林业大学生和普通公众之间具有显著一致性,但在对具体某些景观的审美态度上却有较大的差异[9,10,18]。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对这些差异进行有说服力的统计学检验,显然是十分必要的,这正是本工作的一个重点。至于导致上述种种差异的景观特征,以往的研究表明景观构成组分和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都有着重要的作用[8,14,18,19],其中景观的人文特征对景观审美偏好的影响较为明显,大多数的研究都表明,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偏好程度要高于对人文景观的偏好[15,19-24],但是这些发现基本上是以西方人为对象的。有报道已表明,第三世界民众有可能对诸如景观的"城市化"等特征持有与西方人很不相同的审美态度[25]。那么,具有不同亚文化背景的中国人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审美偏好有什么不同呢?这也将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之一。 2 方法2.1 被试本研究共邀请9个群体参加景观审美测量实验(表1)。以往的研究表明,对组内背景较为均匀的群体来说,被试样本在20-30人就已足够了[3]。本工作中被试群体样本大都大于或等于20。表1 9个被试群体的主要背景特征群体(G)人数年龄文化程度及专业特征G1绿化专业高级工程师32 45-55 大学毕业,北京市绿化专业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苗圃、植物园、公园的科研和管理工作,主要具有观赏园艺专业背景G2园林设计院工程师25 25-35 大学以上文化,北京园林设计院青年设计师,有5年左右的工作经验,从事公园、道路、广场等的绿化美化设计,大多具风景园林及建筑学背景G3园林大学生甲组22 20-21 在读3年级园林专业大学生,有

中国林业发展现状

中国林业 地科三班沙玉龙 随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中国的林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生态建设规模在连续几年大幅度扩张之后,开始转入稳定推进阶段。林业产业快速发展,营造林业、木材生产及林产工业、森林旅游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林业种苗、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林业科技、林业教育成果不断增加。林业基层建设不断推进,林业国际交流成绩显著。 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颁发。在这之后,各级林业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伴随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和野生动植物、湿地、大熊猫等专项调查结果的公布,以及全国依法治林工作会议和全国林业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我国林业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具体来说: 1.全国造林绿化整体水平明显提高,重点工程造林贡献突出,民营林业发展迅速。 2004年全国完成营造林679.46万公顷,比2003年下降37.87%,人工造林501.89万公顷,飞播造林57.92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119.65万公顷。2005年,全国共完成营造林面积628.4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23.2万公顷、飞播造林41.6万公顷、新封山育林263.6万公顷。2006年,全国完成造林271.7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44.61万公顷,飞播造林27.18万公顷。新封山(沙)育林147.17万公顷。在树种结构上,各地加大了阔叶树、乡土树种造林比重,西部干旱地区加大了灌木林造林比重。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贡献突出,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核实面积占全国营造林总面积比重的89.8%,核实率达94.3%,合格面积占全国营造林合格总面积的90.0%,合格率达90.2%,高于全国营造林平均水平。民营林业迅速发展,全国非公有经济造林285.30万公顷,占全年造林面积的50.96%。截至2007年底,我国非公有森林面积已占森林总面积的20.3%;在未成林造林地中,非公有比例增至41.1%。2007年全国有5.5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24.9亿株。 2.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工程效益继续显现。 截止2007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已完成营造林面积576.68万公顷,占全国营造林总面积的84.87%,其中造林面积480.29万公顷(人工造林424.24万公顷、飞播造林56.05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96.39万公顷。在造林面积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不含京津风沙源退耕)、三北及长江流域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分别占13.36%、66.99%、9.85% 、9.33%和0.47%。具体来讲:

英国史中文参考书目

英国史中文参考书目(2009) 推荐书目: (推荐书目非必读书目,同学可根据自己的背景和兴趣选择。推荐目的,是试图通过这些书籍,使阅读者循着基本史事-宏观叙事-学术介绍-学术研究-专题研究的路线,逐步深入到英国史的世界中去。) 《周末读完英国史》,丹尼尔著,侯艳、劳佳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牛津英国通史》, (英)摩根(Morgan, K.O.)主编;英文版,外研社,2007。 《斑斓阅读》(very short introduction,中英对照)相关书目:盎格鲁-撒克逊简史;中世纪英国;18世纪英国;19世纪英国;20世纪英国)外研社,2007-2009. 《牛津英国通史》, (英)摩根(Morgan, K.O.)主编;王觉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英国通史》,钱乘旦, 许洁明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英国封建社会研究》,马克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钱乘旦, 陈晓律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英国政治制度史》,程汉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英国早期历史中的三次危机》,亚历山大著,林达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诺曼征服时期的国王与领主》,弗莱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英国封建王权论稿:从诺曼征服到大宪章》,孟广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以下书目供同学选择阅读及做学术史参考,且并不意味着本人已经阅读甚至见过所有的它们。各专题按出版时间降序排列) 一、史料: 《贝奥武甫》,译林出版社,1999. 《英吉利教会史》,(英)比德,商务印书馆,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寿纪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亨莱的田庄管理》,Cunningham,商务印书馆,1995. 《帕斯顿信札:一个望族的兴衰》,奈特编;田亮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辜燮高,商务印书馆,1997. 《一八一五~一八七○年的英国》,张芝联,商务印书馆,1987. 《一八七○~一九一四年的英国》,刘克华,商务印书馆,1987. 二、通史: 1、综合: 《英国历史地图》(第3版),马丁吉尔伯特著,王玉菡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英國史》(上下),屈勒味林著;钱端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英语民族史》(全四册),(英)丘吉尔,南方出版社,2007。 《吴于廑文选》,吴于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强国兴衰史丛书》,刘成,三秦出版社,2005. 《英国史》,阎照祥著,人民出版社,2003. 《英国通史》,钱乘旦, 许洁明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国内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及主要成就

国内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及主要成就 一、简介 具有以工程手段控制局部气候环境为特点的农业生产体系统称为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包括农作物设施种植和畜、禽、水产设施养殖两大行业。前者称为设施种植,后者称为设施养殖,设施种植由于主要品种为高附加值的蔬菜、花卉、果树等产品,所以,通常又称为设施园艺。 设施园艺生产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工程技术,包括工程设施、环境控制和机械装备,形成与外界环境的隔离和对形成的隔离环境进行人工环境调控,以实现动植物适宜生长发育要求的光、温、湿、气等局部环境条件并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二是生产工艺,就是与设施农业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工艺技术,包括生产工艺流程、生产作业技术和特定要求的生产品种和生产资料;三是生产管理,包括生产技术管理、工程技术管理和生产组织管理。 设施园艺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生产密集和劳动密集等特点,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高,而且在人工环境控制下不受地域、季节等自然条件的约束进行农业的周年生产,设施农业的发展彻底解决了我国蔬菜和肉、蛋、奶长期供应不足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不足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矛盾。设施农业是我国“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的具体体现,是农业高科技密集的重要场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选择,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二、产业发展情况 (1)宏观政策驱动,整体快速发展 2008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给全国设施园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7月,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深入实施现代农业设施装备加强行动,进一步推进设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农业部出台了《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随之,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这些政策措施的指导下,2008年全国新增设施面积35万公顷,使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334.7万公顷,比2000年增长78%;设施蔬菜产量达到1.68亿吨,占

2019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日程安排

2019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日程安排 (5月21-25日) 5月21日代表全天报到 一、开幕式(22日) 主持人:仲继寿 1.苏州市人民政府领导致欢迎词 2.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致开幕词 3.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致词——推动建筑文化和建筑品质提升的江苏行动 二、主旨报告会(22日) 主持人:崔愷孟建民王建国 1.宋春华——对标高质量服务新发展 2.程泰宁——文化自觉引领建筑创新 3.常青——反思当下的乡村建成遗产问题 4.庄惟敏——建筑师的责任与挑战 5.刘加平——建筑方针与绿色建筑 6.丁烈云——数据驱动的智能服务建造 7.李国强——建筑钢结构的防火与抗火 8.章明——向史而新-城市更新的理念与实践 9.张俊杰——引领需求共生共赢 三、专题论坛(22-24日) □大美·结构暨建筑设计奖·结构专业奖获奖项目交流(22日下午)主持人:肖从真 1.吴国勤——平安金融中心结构设计 2.王立长——大连国际贸易中心大厦结构设计 3.卫文——昆明西山万达广场双塔结构设计 4.张峥——绍兴金沙山水馆超大跨度穹顶设计研究 5.任庆英——天津大学体育馆结构设计研究 6.许曙东——大柱距冷链库房预应力楼盖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 7.李洪求——哈尔滨万达茂滑雪场结构设计关键技 8.韩纪升——结构实现建筑梦想-新疆大剧院结构设计实践 9.陈才华——采用消能减震设计的超高层塔楼动力弹塑性分析与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建筑作为文化—中华建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论坛(23日全天)

主持人:陈薇李晓峰 1.刘克成——织补策略 2.梅洪元——寒地建筑文化的现代解读 3.汪孝安——融入环境的建筑理想 4.魏春雨——形而上之谜 5.倪阳——关联设计 6.赵元超——地域化建筑的N种模式 7.胡越——地域性的再认识 8.任力之——建筑“义”与“意”-浅谈建筑创作中的文化性构建 9.齐欣——破茧成蝶 10.钱方——转化与创新-建构设计的文化性思考 11.王幼芬——贴近日常 12.张祺——建筑之景、之情、之境 □大国大匠与现代传承论坛(23日全天) 主持人:张凤梧张春彦 1.崔愷——文化传承-让建筑回归自然 2.王其亨——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探赜-世界记忆遗产样式雷建筑图档评介 3.王贵祥——重提唐宋建筑比例话题与传统建筑创新尝试 4.朱光亚——且说文化传承 5.曹晓昕——工艺先行 6.孔宇航——借用、转译、生成-关于建筑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话1: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方法、理念及其当代转译 崔愷、王其亨、王贵祥、朱光亚、马炳坚、李兴钢、孔宇航、张宝贵、王迪、丁垚、张一 对话2: 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转译——创作与教学 李兴钢、董豫赣、童明、孔宇航、王迪、丁垚、关午军 对话3: 中国传统园林的价值传承——技艺与文化 王其亨、薛林根、马炳坚、顾凯、毛华松、崔山、赵晓峰、张亮、金石声、荣华 □城市更新与发展赋能论坛(23日全天) 主持人:庄葵叶松青 1.时匡——城市更新中的建筑师 2.邱维炀——城市与人 3.陆轶辰——无平面、无场域、无边界 4.朱翌友——城市“灰度”-公共空间的增值 5.盛开——“都市建筑设计的文脉、传承”-为新兴城市设计:新的海天中心 6.邱文杰——竹风再起-都市核心之再定位与再连接

中国林业概况共16页word资料

1.2中国林业概况 1.2.1、中国林业的资源现状 (1)森林资源概况 在当今世界森林资源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我国依据自己的国情和林业发展情况,积极推行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基本政策,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林业建设,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在生态环境改善和林业产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全国森林资源状况 根据第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9-2019年),全国林业用地面积30378.19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活立木总蓄积量145.54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133.63亿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92%。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114.02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全国人均森林面积0.128hm2,人均森林蓄积量为9.048 m3。 现将我国除台湾、香港和西藏控制线外的森林资源状况介绍如下: 1.林业用地资源 林业用地面积:25 704.7万hm2,其中: 有林地面积15 363.2万hm2,占林业用地的60%;疏林地719.5万hm2,占3%;无林地5 703.7万hm2,占22%。 在有林地面积中:林分面积12 919.9万hm2,经济林面积2 022.2万hm2,竹林面积421.1万hm2。 2.各类林木蓄积 活立木总蓄积量113.1亿m3。其中森林蓄积量100.9亿m3,占89%;疏林蓄积量1.4m3,占1%;7.0 亿m3,占6%;四旁树蓄积量3.8亿m3,占4%。 3.天然林、人工林资源 天然林面积10 696.5万hm2,占有林地的70%,其中林分面积10 005.5万hm2,占天然林面积的94%;天然林蓄积量90.7亿m3,占森林蓄积量的90%。

步履蹒跚 1949——1982 年中国大陆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步履蹒跚:1949——1982年中国大陆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李新冲 (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2) 摘要:1949——1982年中国大陆的西方史学史研究成果可以大致分总体性研究、史学家及其作品研究、国别及地区史学史研究和史学流派研究。在资料建设、学术积淀及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存在着受时代因素的不利影响、研究成果层次较低和缺乏与港台及海外学术界的交流互动等问题。 关键词:中国大陆西方史学史成就与问题 中图分类号:K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3(2011)01-090-03 1949年至1982年,西方史学史的学科建设开始起步。这一时期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报刊文章上,但无专著问世。本文试图对中国大陆学界这一时期对西方史学史的研究成果作一梳理,力求展现西方史学史研究的发展历程,概括研究成果的特色,肯定研究的业绩,并分析研究中还存在的某些不足。 一、史家及其史学实践概况 从研究历程来看,1949——1982年中国大陆学者的西方史学史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段:一是1949年至“文革”前。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西方史学史研究虽然一方面深受政治的影响,但也有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年,通过意识形态宣传,学术界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潮。一些研究世界史的学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评判西方史家及其作品,1949年后中国大陆的西方史学史研究由此发端。二是“文革”时期。“文革”时期中国大陆学术界遭遇空前浩劫,西方史学史的学科建设步履被迫中断。三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文革”结束以后,随着政治上“拨乱反正”,学术界逐步恢复常态,西方史学史研究也重新起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陆的西方史学史的研究成果倍出,呈现蓬勃朝气。随着1983年中国大陆第一部西方史学史研究著作的出现,西方史学史研究迈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从研究对象的范畴来看,1949——1982年中国大陆学者的西方史学史研究成果可以大致分为四类:一是总体性研究;二是西方史学家及其作品研究;三是国别、地区史学史研究;四是史学流派研究。也有部分作品兼及史家及学派的研究。以下对这四类成果分别介绍。 首先,总体性研究的成果主要有:耿淡如《什么是史学史》(《学术月刊》1961年10期),王庭科《试论研究外国史学史的意义》(《文史哲》1962年3期)等。耿淡如在文章中一方面着力界定史学史的定义及外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热切呼吁学术界建设西方史学史学科,他在文章中指出“这门科学急不容缓地需要建设起来!我们应不畏艰险,不辞劳苦,在这个领域内做些垦荒者的工作,我之所以提出本问题,不是妄图解答而是希望大家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垦荒,斩除芦荡,干涸沼泽,而后播种谷物,于是一片金色的草原将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1]急切之情溢于言表。这话多次被引用,也不断鼓舞着后辈学者投身西方史学史的研究。 其次,对西方史学家及其作品研究的主要成果。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主要有:齐思和《批判鲁滨逊的反动多元史观》(光明日报1958年10月13日),克凡《塔乌班什拉格教授和波兰的纸草学研究》(《历史研究》1959年2期),吴于廑《巴拉克劳的史学观点与对欧洲的末世感》(《武汉大学人 收稿日期:2010-11-4 作者简介:李新冲(1985—)男,江苏灌南人,扬州大学,硕士。 研究方向: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项目工作总结报告

工作总结报告 一、项目来源及概况 “特殊工业用竹新品种选育及快繁育苗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是宜宾市2016年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项目编号2010YG03。该项目由四川农业大学陈其兵教授为主要承担者,长宁县曙光观赏竹园艺场为项目合作单位。2015年3月开始,2016年11月完成,已通过宜宾市科技局、市人才办、市财政局组织的验收专家组的验收。 二、项目组织实施工作情况 1、成立项目工作组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院长陈其兵教授为项目第一责任人,项目组主要参与人员有四川农业大学、宜宾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长宁县林业局、长宁县曙光观赏竹园艺场等单位相关技术人员等13人。 2、项目目标任务 开展特殊工业用竹竹资源的调查取样,建立竹类种质资源圃100亩;对资源圃20余竹种进行材质比较研究;开发出纤维用、竹炭用的竹种新品种1-2个;开发出新品种竹种快速育苗关键技术体系;在宜宾地区产业化示范推广10万亩。

3、项目计划目标任务 开展特殊工业用竹竹资源的调查取样,建立工业用竹类种质资源圃;竹种纤维特性、碳性能开发研究;进行适合纤维用、竹炭用的竹种新品种开发;工业用竹种新品种快速育苗关键技术研究;工业用竹竹林高效造林技术、集约经营研究及产业化推广示范。 4、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技术指标:在工业用竹品种群中,开发出适合纤维用、竹炭用、浆用的竹类新品种2—3个;实现竹苗栽培成活率90%以上,年产竹苗3.75-4.5万株/ hm2,成林年生产力到45吨/hm2。发表论文2—3篇,建立种质资源圃100亩,实现新品种竹种定向培育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推广面积达10万亩,品种自主创新成果应用达优良以上。 主要经济指标:通过建立工业用竹竹苗种质资源库,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运用快繁、造林、集约经营及产业化推广技术,提高竹林生产力,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建设,促进竹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竹林经济收入。 三、项目有关指标完成情况 1、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解决的关键技术、取得的重大技术成果、专利情况。 (1)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项目组分别在宜宾市长宁县古河镇及长宁镇曙光观赏竹园艺场

浅谈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

浅谈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农科论文林学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浅谈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战略步骤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需要和森林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护不同功能的森林资源。在生产组织和技术措施上,应调整生产技术规程,使森林植被建设由注重取材的经营行为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转变,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同时根据生物多样性森林的多种功能利用实际,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经营者能够便利快捷地得到他们的技术指导,新技术开发研究能够引领林业发展各领域新的技术潮流;在生产关系上,应调整管理体制、投资经营政策等,明确新时期政府和市场在林业建设上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和市场调控体系,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人问题和合法权益,增加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2.树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过度使用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使后代人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代人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既要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又要不断发展新的森林资源,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系统。 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和谐,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索取,对环境的破坏,如果任其扩大和加剧,将必然导致人类文明本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考研常见问题汇总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考研常见问题汇总 1.北林园林学院介绍: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是有着百年血脉的学院,前身可溯源至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的造园研究室,创始人陈植教授是我国杰出的造园学家和现代造园学的奠基人。1956年就创建了城市居民区绿化专业。此后,园林相关专业或兴或废,与国运共历沧桑。 改革开放以来,园林专业快速发展。1980年园林专业恢复招生。1999年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成立,2006年正式独立设置。自此,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成为了我国南方地区的第一所风景园林学院。2016年学院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如今,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更因其深厚的底蕴、雄厚的实力、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广泛的国际国内影响而知名。 这些年来,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现代思维”的规划设计精英人才,致力于引领和促进世界风景园林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目前,学院现已建设成为全国园林专业的排头兵:多年在全国207所开设园林本科专业的大学中名列前茅,在2013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风景园林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排名全国第一。 学院现设有园林规划设计系、园林植物系、城乡规划系和景观建筑系等四系。设有风景园林规划研究所、园林植物研究所、新农村规划建设研究所、生态景观建筑研究所、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以及中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保护研究中心。 学院拥有风景园林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以及城乡规划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园林、风景园林、城乡规划三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本科生1060名,全日制研究生331名,非全日制研究生791名,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访学经历的专家教授云集。

中国林业品牌建设的发展与未来(外部版)(精)

中国林业品牌建设的发展与未来 作者:熊志芬(chris_xzf@https://www.360docs.net/doc/9a18800862.html,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林业形势,指出人工林将成为中国木材市场的主要供应者;接着,阐述了中国林业品牌的现状,着重对林业品牌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以人造林企业的代表嘉汉林业作为案例,探讨了林业品牌的建设之路;最后,预测了中国林业品牌未来的发展趋势。 1、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资源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林木等基础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的增长推动着林木产业的发展,而林木产业的充分发展又呼唤着林业品牌的出现。市场需要品牌!只有树立起了强大的林业品牌,进而成长为名牌,才能走在产业的前端,引领林业的发展。 当前,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林业产业正面临着蓬勃发展的良好机遇。但长期以来,我国林业企业的品牌意识淡薄,企业自我展示、自我宣传严重不足,而提高品牌意识,培育品牌产品,发展品牌市场已经成为提高林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强企业实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林业企业,要将品牌建设提到一个重要日程上来,以品牌抢市场,实现企业的永续经营,基业长青。 2、中国林业形势分析 21世纪,谁掌握资源,谁就主宰世界。林业作为基础资源,市场规模巨大,前景广阔。 中国的森林面积约为175,000,00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其森林覆盖面积居世界第五位,木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木材产品加工中心及消费国,国内木材资源可供使用的人均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不足北美、西欧等地区人均资源占有量的5%。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致使木材的需求每年上升10%。过去的十年间,建筑业及家具制造业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室内装修业以8%的速度增长,特别是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家具生产加工及出口中心,拥有50,000余家家具制造企业,这三个行业所消耗的木材总量相当惊人。据Poyry Forest Industry的一份行业预测,2010年中国国内的木材总消耗量预计可接近5亿立方米。 不断攀升的市场巨大需求使中国的森林资源显得尤其紧缺。据调查表明,20世纪50年代,我国森林资源总计112亿立方米,建国50年来,已经采伐了100亿立方米木材,相当 于总储量的90%,致使天然林被大量过度开发,现在基本处于无林可采的状况。为解决所需木材问题,国家不得不大量进口,2002年,进口额达134亿美元,2003年猛增到3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400亿元。 继1998年中国发生惨重的洪灾之后,政府制定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计划,禁止在砍伐天然林,该项工程于1999年正式实施后,令中国的木材采伐量每年以20%的幅度减少。到2010年,商业木材产量预期将减少1,240万立方米。加之近年来国际木材出口亦出现持续下降趋势,这无疑令中国的木材短缺问题雪上加霜。 天然林木的供应日益减少,而需求却与日俱增。为解决日益扩大的供求不平衡,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林木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天然林木材,这就召唤着人工林培育企业的诞生。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林将成为中国木材市场的主要供应者。 3、林业企业品牌现状 林业产业不同于其它行业,林业企业要适应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和林地开发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改变单纯以卖原木或者半成品的局面,而是要通过精深加工、多层次开发,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充分利用资源,为企业创造最大效益。

中国林业分析报告

中国林业分析报告 一,中国林业发展现状 1,总体概况: 根据中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年)结果,中国现有森林面积1.75亿公顷,居世界第五位。活立木蓄积量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8.21%。 按林种划分,中国现有林木面积16417.67万公顷,其中防护林(非商用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分别占到33.36%、47.89%、13.03%、1.84%、3.88%。全国现有天然林面积、人工林面积分别为11576.20、5325.73万公顷,分别占68.49%和31.51%,人工林面积列世界第一位;全国规模以上林业企业超过1.5万家,其中,国有重点森工企业135个,重点营林局20个,国有林场4466个,乡村林场近8万个,国有苗圃2300多个。 2009年,中国新造林面积588.49万公顷,人工造林、飞播造林、新封山育林分别占66.14%、4.38%、29.30%,比2008年增长9.92%。而国家投资林业重点工程造林447.21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75.99%。2009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58万亿元,主要产品有:纸浆、木材、人造板、家具等。福建、广东、浙江的林业年产值均超过1000亿元。 2008年中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7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占同类产品世界贸易总额的18%。进口方面:主要是纸浆和原木等生产原料,分别占51.3%和17.2%。出口方面:主要是木家具和纸制品等产品。分别占46.8%和22.4%。出口前5位贸易伙伴依次为美国31.75%、日本23.48%、香港15.69%、韩国4.05%、英国3.68%。 2,中国林业的管理制度: 林权制度:林地所有权是国家或集体所有,出租或承包给林业企业或个人,然后林业企业或个人拥有林地的经营权和林木的所有权、以及配套的处置权和收益权。林地的承包期为70年,承包期届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2008年开始、计划5年内完成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是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

2020北京新高考全国模拟卷历史

2020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适应性测试 本试卷共8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 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 的一项。 1. 右图为春秋早?期的一件青铜鼎。鼎内铭文为:“伯克父甘娄通(乃) 执干 戈,用伐我仇敌,迺受吉金,用自作宝鼎,用享于其皇考,用赐 眉寿黄罚(长寿),其万年了了孙孙永宝用享。”此文物有助于研究当 时的 ① 宗法分封 ②天文历法 ③青钢铸造 ④文字书写 A. 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一万户气公元前211年,巾于 “戚阳人多, 先王之宫廷小”,又疏散了部分咸阳居民,“徙二力-家丽邑(今陕西骊山附近),五万家云 阳(今陕西淳化西北)”。这两次移民得以实 施的冇利条件包括 A. ①② B.①③ C. (D? D. ?@ 3, “本是扬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每年盐利入 官时,少入 宫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饮尚书(指盐铁使,掌管盐铁专卖)远不 知。”白居易的这首《盐商妇》反映的现象包括 历史第1页(共8页) ①建立中央集权 ②春并六国 ③北击匈奴 ④焚书坑儒 B, ④ ①盐铁收益主要归州县 ②盐铁使对地方盐务管控不力 ③有部分盐商非法获利 ④政府己经放弃重农抑尚政策 A. ①② B. ②③ c. (D?

瑞典“中国宫”(1753年建成) 4,北宋画师刘宗道“作《照盆孩儿》,以水指影,影亦相指,形影自分。每作?扇,必画数 百木,然后出货,即口流布,实恐他人传模之先也。”这可以佐证,北宋时期 5.以下两幅图片用于硏究性学习,与之最契含的主题是 6.“中国有中国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例,是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皇天震怒,命 我天工肃将天威,创建义旗……特诏四方英俊,速拜上帝……兴笈久沦之境上,顶起上 A,借鉴西方制度实现民主共和 学习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C,借用西方宗教宣传反清思想 满足农民愿望实现土地均分 D. 历史第2页(共8页) A.雕版印刷术尚未普及 B.画家的商业意识浓厚 C.文人画开始一统天下 D.绘画普遍受理学影响 A.清代建筑风格的全盘西化 B.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 C.西欧历史上的“中国热” D.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帝之纲常……予兴义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 卜为中国解下悬之苦。”以上材料意在 ①都确立了共和政体 ②宪法的上述条文都旨在防止总统专权 ③总统须对议会负责 ④各部部氏均山总统任命并对总统负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瞧④ D. 圆明园海晏堂(1786年雕版图) 1875年法国宪法 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经众议院同意,总统 有权任 命内阁;总统签署法案须经政府部长会签;部长对立法部 门负责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舉;任命国务员(内阁总理和部长) 及外交大 使、公使须得参议院同意;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 布命令须国务员副 署 阅读上表中两部宪法的内容节编,可,以看出,两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