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哲学原理整理

古诗词中的哲学原理整理
古诗词中的哲学原理整理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古诗词及文言警句所含哲学原理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如果仔细的加以分析,其中蕴含的寓意深远悠长.现就中小学课本中出现的古诗词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使同学们在欣赏优美诗词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哲学原理.

1、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C )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2、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主要说明(D )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3、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C )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4、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原上草"的"枯荣"表明(B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生命运动是最高级的运动开始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C )

A、事物的联系是条件的

B、物质是不长久的

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D、规律是客观的

6、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B )

A语不惊人死不休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C出奇制胜D写出好文章7、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从哲学上看是(C)

A客观实际B诗人大脑的产物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D诗人的主观想象

8、白居易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D)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李商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C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10、王维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C )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⑷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⑵⑷

D、⑵⑶⑷

11、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C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

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12、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书是知识的源泉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13、"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A )哲理

A、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

B、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C、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D、事物联系可以主观臆造

14、上句诗体现了认识论的(C )哲理

A、客观事物变化导致认识的变化

B、人与万物相区别的特点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直接相通的

15、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C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6、苏轼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B)

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⑵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⑶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⑷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优点和缺点

A、⑴⑵

B、⑴⑶

C、⑵⑶

D、⑵⑷

17、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D )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事物之间都

是相互联系的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8、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B )

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⑵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⑶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⑷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A、⑴⑵

B、⑶⑷

C、⑴⑵⑶⑷

D、⑴⑶⑷

19、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D )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A、⑴⑵⑶

B、⑴⑵

C、⑴

D、⑴⑶

20、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欲风骚数百年。"该诗启发我们(A )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李杜诗篇有脍炙人口之感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

D、李杜的诗已经过时

一、唯物论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

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2、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

【哲理】对待知识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弄虚作假,体现了唯物主义精神。

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哲理】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必须从实际出发,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5、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哲理】说明人们既要承认事物的客观规律,又要发挥热闹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鼓励人们应当有所作为。

6、“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早螟蝗,率皆有法。”

【哲理】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7、昨夜江边春水生,猛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动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哲理】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8、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哲理】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二、辩证法

1、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2、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

3、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4、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5、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6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

哲学名言名句古诗词练习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1 、 " 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 这段话是一个()命题。 A 、唯心主义 B 、唯物主义 C 、悲观主义 D 、教条主义 2 、 "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 、自然界是客观的 B 、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3 、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 、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 、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 、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 " 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 反映的哲理是()。 A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B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C 、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等重要 D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5 、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这一诗句告诉我们()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 、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D 、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6 、下列诗句与“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C.一时之强弱在于力,千古之胜负在于理 D.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如瓦砾顽 7、 "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 ) A 、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相互联结的 D 、严寒冬天的过去就是春天的到来 8 、朱憙《观书有感》: "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A ) (1)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2) 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3) 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4)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A 、 (1)(4) B 、 (2)(3) C 、 (1)(3) D 、 (2)(4) 9 、南北朝诗人王籍有 "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 " 一鸟不鸣山更幽。 " 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 " 点金成铁 "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A 、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 、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 、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 、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10 、杨万里诗云: "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的莲花。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 A 、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 、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古诗中的哲学道理

古诗中的哲学道理 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4、苏轼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主要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说明(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7、"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变化发展)的观点 8、"朱憙《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10、"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1、""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12、"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13、""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 14、""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的这句诗从哲学上启示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15、""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这首诗从哲学上告诉我们(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16、""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 17、""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表明(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18、"毛泽东诗曰: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19、""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政治 哲学原理运用关键词

辩证唯物论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识别的关键词:根据…情况(形势、实际出发、基础)制定…方针、政策或计划、发展战略╱立足或着眼于国情、省情、县情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 识别的关键词:强调意识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如强调在…科学理论(重要思想、方针、政策、精神等)指导下,推动(阻碍)…的发展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1.规律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识别的关键词:,特别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某些行为违背规律、破坏了规律,受到规律的惩罚╱,或办事情遵循科学…取得成功╱ 2.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拼搏、艰苦奋斗、反复试验、百折不挠╱发扬……的精神╱取得成功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识别的关键词: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是不是金子,一炼就知╱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走访调杳改革等实践中形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在在走访调杳改革等实践中由最初的…认识,再发展到…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实践证明…的认识,促进…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应用于实践中,促进了…的发展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寻真理 识别的关键词: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同时每一次认识都在向前发展、推进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三、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识别的关键词:影响╱制约╱关系到╱引起╱协作╱有利于…有利于…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应用的关键词:把握…和…的固有联系(或者…和…的联系是客观的,),人创造了…客观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诗句蕴含的哲学道理

诗句蕴含的哲学道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13.抱薪救火;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23.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2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25.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26.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27.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28.盲人摸象——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经验来判断事物,以偏概全。 29.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30.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3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2.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3.除旧布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弃旧图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支持和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古诗词中的哲学原理(整理)

古诗词及文言警句所含哲学原理 古诗词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得一枝奇葩,如果仔细得加以分析,其中蕴含得寓意深远悠长、现就中小学课本中出现得古诗词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使同学们在欣赏优美诗词得同时,进一步理解哲学原理、 1、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就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C )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人们得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得多样性决定了人们得思维复杂性D人们得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2、苏轼诗曰:"横瞧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主要说明(D )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就是运动、变化、发展得 D、人们对客观事物得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制约 3、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得选项就是(C )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4、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原上草"得"枯荣"表明(B )A、物质就是运动得主体B、事物就是运动变化得 、生命运动就是最高级得运动开始D、静止就是运动得特殊状态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含得哲理就是(C ) A、事物得联系就是条件得 B、物质就是不长久得 C、新事物就是不可战胜得 D、规律就是客观得 6、贾岛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得经典。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瞧,就就是要(B )

A语不惊人死不休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C出奇制胜D写出好文章 7、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从哲学上瞧就是(C) A客观实际B诗人大脑得产物C诗人对客观实际得认识D诗人得主观想象 8、白居易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得哲理就是(D) A、山外得花一般比山中得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得观点瞧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李商隐诗"夕阳无限好,只就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C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得过程 D、事物得前途就是光明 10、王维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得哲理就是(C ) ⑴矛盾与事物不可分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⑶事物就就是矛盾,矛盾就就是事物⑷任何两事物都就是矛盾关系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⑵⑷ D、⑵⑶⑷ 11、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包含得哲理就是(C A、事物随人们得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得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就是有意识,有目得能动性得活动 12、苏轼得《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就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就是(A )A、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B、书就是知识得源泉C、科学得发展需要想象D、要爱护环境 13、"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瞧体现了(A )哲理 A、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她事物联系瞧 B、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C、联系

关键词解哲学原理

抓关键词找哲理 一、 1、关键词: 根据……情况,针对……特点,根据……形势,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基础,提出……计划、方案、战略; 从……中总结教训,取得经验、修订法律、调整政策、调查研究 2、对应哲理: 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辩证法: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认识论:实践决定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 1、关键词: 在……理论、思想、方针、政策、精神的指导下,实施……战略、计划、方案; 强调各种精神意识的重要性(如民族精神、创新意识、诚信意识、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态价值观)等等 2、对应哲理: 唯物论:意识的能动作用 认识论: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三、 1、关键词: 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材料时,因为人的活动而造成某种消极后果(如生态失衡)、拨苗助长、生态问题;乱砍滥伐;过度开发资源;沙尘暴;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 2、对应哲理: 唯物论: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辩证法: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四、 1、关键词: 我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我党对如何执政的认识、人们对宇宙、自然的认识 2、对应哲理: 认识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五、 1、关键词: 有利于、关系到、导致、造成、引起、影响 2、对应哲理:

与哲学有关的古诗词(1)

与哲学有关的古诗词(1)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李约) 【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题目】琴诗(宋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

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唐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题目】八阵图(唐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题目】观书有感(宋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

常见诗句蕴含的哲学道理

词语体现的哲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10.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1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13.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4.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思想保守,用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不求进取。 15.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16.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因祸得福;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持两分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18.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矛盾的特殊性。 19.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20.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指鹿为马——抹杀不同矛盾的不同特点,混淆事物的不同性质。 21.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牛要牵牛鼻子;射人先射马——看问题、做事情要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关键词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关键词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辩证唯物论(唯物论) 1、【世界物质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主观主义(主要包括教条主义或者本本主义、经验主义)。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原理】: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能够阻碍事物的发展 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使人向上,催人奋进。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①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反对】:①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②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整个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又要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7、【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改造客观世界)。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对】:①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②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8、【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与哲学有关的古诗词

与哲学有关的古诗词 哲学诗歌篇一:与哲学有关的古诗词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李约) 【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

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题目】琴诗(宋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唐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

哲学原理关键词归纳

哲学原理应用识别情景词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认识论) 第四课探索世界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①针对╱按照╱立足╱基于╱根据…(国情、问题、现状、特点、影响、形势、情况) 根据…情况(针对…特点、根据…形势、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基础)制定或实行…方针、路线、政策或发展战略;制定…计划、路线、方针、政策或发展战略由…客观情况决定;立足或着眼于国情、省情、县情。——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提出、制定、形成、调整、颁布…(理论、思想、政策、精神、规划、方针、措施、方案)——意识或认识 ③在…(主题、理论、观点、政策、精神、规划、方针、措施、经验、制度)的(指导、引领下…) 促进…(事业、活动、实践)获得(发展、前进、成功等) ——意识的能动作用或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④……取得成功╱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审时度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按规律办事。⑤超载╱过度╱急功近利╱揠苗助长╱滥……致使……╱破坏生态环境,雾霾天气等。 ——违背规律遭规律惩罚 把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发扬科学精神;某事取得成功;办事情,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做事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⑥事物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稳定、稳健;不变;同步;平衡; ⑦经多年实践得出结论,经过…艰苦探索,下基层,改革开放中形成、实验研究、临床应用后总结,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绝知此事要躬行╱调研╱不打不相识/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吃一堑,长一智。总结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 ⑧认识工具的发展推动进一步认识,与时俱进,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调查研究社会一旦有技术 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是认识的动力⑨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⑩是不是金子,一炼就知╱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事实胜于雄辩,实践证明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特点:不是终极真理,认识变化发展,进一步认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原先认为…后来认为…,不断探索研究…,认识突破转变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同时每一次认识都在向前发展。例如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 多次认识,认识失败,认识成功,最初…,接下来、随着…深入;解放思想;…年后认识…(时间变化),不断改进,逐渐完善,与时俱进,经过分析,提出不同认识,冲破,打破旧理论(如相对论的提出);过去…现在…,很久以来,人们认为…;但目前人们认识到…;曲折,上升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联系、发展、矛盾、创新识别的关键词: 1联系观 (1) 普客①影响╱制约╱关系到╱引起╱导致╱造成╱促进╱带来╱综合考虑╱有利于…; 遍观②离不开╱相结合╱合作╱协作╱协调╱正确处理…之间的关系╱一体化╱一致性性性③连续性(过去、现在、未来----前后相继历史联系)╱空间相邻------左邻右舍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衍生品,合作伙伴,效应,造成、带动…,关系到,影响,

古诗词中的哲学原理(整理)

古诗词及文言警句所含哲学原理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如果仔细的加以分析,其中蕴含的寓意深远悠长.现就中小学课本中出现的古诗词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使同学们在欣赏优美诗词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哲学原理. 1、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C )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2、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主要说明(D )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3、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C )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4、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原上草"的"枯荣"表明(B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生命运动是最高级的运动开始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C ) A、事物的联系是条件的 B、物质是不长久的 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D、规律是客观的 6、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B )

A语不惊人死不休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C出奇制胜D写出好文章7、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从哲学上看是(C) A客观实际B诗人大脑的产物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D诗人的主观想象 8、白居易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D)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李商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C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10、王维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C )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⑷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⑵⑷ D、⑵⑶⑷ 11、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C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12、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书是知识的源泉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13、"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A )哲理

高中哲学生活古诗词哲理

1.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矛盾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矛盾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矛盾 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 5.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矛盾 6.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收其黑;知其荣,守其辱。——矛盾 7.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矛盾双方转化 8.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矛盾 9.乱生于治,怯生于勇。——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0.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否定相对静止 11.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矛盾双方转化。 1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见解。 13.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矛盾普遍性 14.蔷薇总带刺——矛盾的主次方面 15.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矛盾的主次方面 16.最好苹果酒带着木桶味道,太阳里也有黑点——矛盾主次方面 17.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事物变化发展 18.物格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成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身修而后 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联系 19.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20.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否认相对静止 21.静者静动,非不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22.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规律普遍性 23.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否认相对静止 24.飞矢不动——否认相对静止 25.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周。— —绝对静止,否认运动

26.物是观念的集合。——唯心主义 27.万物都在概念中动。——形而上学 28.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客观唯心主义 29.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 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事物运动 30.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主观唯心主义 31.世界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客观唯心主义 32.世界的本源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朴素唯物主义 33.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运动观 34.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5.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朴素唯物 主义 36.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者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朴素唯物主义 37.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主观唯心主义 38.存在即被感知。——主观唯心主义 39.理生万事,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 理却在这里。——客观唯心主义 40.上帝创世说。——客观唯心主义 41.自然神不是别的,就是自然本身,人神不是别的,就是人本身。——唯物 主义 4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决 定意识) 43.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4.量体裁衣,看菜吃饭,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5.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是系铃人——矛盾具有特殊性 46.水深鱼集,林茂鸟集。——联系 47.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48.不让下田,怎会耕田;不会耕田,怎能下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49.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蕴含哲理的古诗文名句50句

蕴含哲理的古诗文名句50句 1、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5、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6、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7、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 8、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9、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李绅《答章孝标》 1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1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2、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元·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13、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1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15、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6、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 17、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18、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19、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2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1、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阳春曲》题情》 22、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2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24、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25、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2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7、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28、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生活与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

《生活与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 二、成语谚语 生活与哲学 1、守株待兔 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想问题、办事物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 2、田忌赛马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3、刻舟求剑 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4、揠苗助长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5、按图索骥 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6、智子疑邻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7、审时度势 解析:说明了看问题、做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8、对症下药 解析: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9、对牛弹琴 解析:这个成语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白”等同属此类。

10、画龙点睛 解析:这个成语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11、本末倒置 解析: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12、唇亡齿寒 解析: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13、竭泽而渔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的是一种违背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它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14、看相知命 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 15、故步自封 解析:这个成语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又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都属此义。 16、水滴石穿 解析: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同属一理。17、适可而止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适度的原则。由于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是这个道理。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识别的关键词

生活与哲学的原理识别的关键词和其他技巧 综述:在解答哲学试题时,审题时要注意设问对知识的限制,组织答案时一般要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个板块知识作答。 特别提示:在回答哲学问题时,要注意“原理+方法论+分析”的模式。“依据类”应着力于原理,“如何做”“启示”应重点阐述方法论。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识别的关键词:根据…情况(针对…特点、根据…形势、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基础)制定或实行…方针、路线、政策或发展战略╱制定…计划、路线、方针、政策或发展战略由…客观情况决定╱立足或着眼于国情、省情、县情╱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 识别的关键词:强调意识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如在…路线、政策的指引下,取得成功或失败╱强调贯彻…科学理论或…重要思想,如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个代表、生态价值观)╱抵制、批判…错误思想或理论╱弘扬…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在…理论、思想、政策、精神的指导下╱实施…战略、计划、方案╱坚持…方针╱ 3.规律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识别的关键词:在处理人与规律关系时,特别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某些行为违背规律、破坏了规律(或自然规律),受到规律的惩罚╱做事遭遇╱办事情要讲究科学态度╱讲科学╱办事情要实事求是╱超载,过度,急功近利,滥……致使……╱符合、遵循……取得成功╱面对……决定、预测╱拼搏、艰苦奋斗、反复试验、百折不挠╱发扬……的精神╱ 4.把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识别的关键词:办事情,把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发扬科学精神╱某事取得成功╱办事情,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做事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5.事物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识别的关键词:稳定、稳健╱不变╱同步╱平衡╱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识别的关键词: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是不是金子,一炼就知╱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寻真理 识别的关键词:第一次提出某种正确的观点或认识╱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同时每一次认识都在向前发展、推进╱山外有山,学无止境╱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三、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识别的关键词:影响╱制约╱关系到╱引起╱相结合╱合作╱协作╱协调╱正确处理…之间的关系╱…一体化、系统化╱有利于╱会促进╱会带来╱统一╱意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关╱处理……关系╱同时╱导致、后果╱离不开╱一致性、连续性(过去、现在、未来----前后相继历史联系)╱空间相邻------左邻右舍╱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要⑴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⑵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第 1 页共 3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