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24个节气顺序

一年24个节气顺序

一、24个节气的顺序

二十四节气的排序先后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24个节气是怎么排序的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

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三、依次介绍每种节气

1、立春

立春,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旦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在传统观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义。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天维建元,从寅开始,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进入全新的循环,万象更新,新岁开启。建寅的正月,又叫做“元”月,立春为元月元日,立春是干支(岁、摄提)的历元。《史记.天官书》将立春称为“王者岁首”:“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春季为四时之首,立春又是春季之始,立春既是“四时之始”,又是一岁之首。

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时至立春,在我国的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春”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进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对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距北回归线(黄赤交角)越远,进入春天越迟。 [1] [17] [32-33]

2、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个节气。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330°;

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节。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至20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时至雨水节气,太阳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雨,但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

3、惊蛰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一岁十二个月建,每个月建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开始了。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3]

4、春分

春分,是春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壬,太阳黄经达0°,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交节。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春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这时节天气暖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

春分节气在时间段上是指太阳位于黄经0°和15°之间的位置,即从春分日起至清明日前的时段,公历则大约是3月20日至4月5

日之间。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升分”等。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传统四季划分是以“四立”作为起始。在历史发展中文化交流传播,中国“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二分二至”四个节气在先秦时期便在各地流传。西方四季划分是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始,即春分为春季的起始。“二分二至”中的春分成了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阿富汗、伊朗等国的新年,延续了三千多年。二十四节气在一千多年前传入日本,有的节气被列入日本的法定祝日(节日),春分是当代日本的公共假日。

5、清明

清明,是春季的第5个节气。斗指乙;太阳黄经为15°;于公

历4月04-06日交节。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

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至清明,在我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清明”的含义是气候暖和,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6、谷雨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谷雨时节,在我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多雨,而特别是华南,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在北方地区,谷雨是“终霜”的象征。

谷雨,是反映降水现象的一个节气,谷雨时节往往开始明显多雨。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和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的,因此我国的降水在地理空间上呈现“由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递减”的特征。

“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气候分界线。秦岭是关系中国南北气候的山,它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发挥着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冬天,秦岭够阻挡寒潮南下

进入南方地区;夏天,阻挡湿润海风进入北方地区。秦岭、淮河流域是南方春雨和北方春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剧减少。

7、立夏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5月05-07日。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春意藏,夏初长,万物正式进入了旺盛的生长期。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至立夏,万物繁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夏时节,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进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真正意义上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有春天的气息。若按中国现代气候学(候平均气温)的划分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

立夏后北半球随着太阳高度角的抬升,气温明显回升,昼长夜短更加明显。自此,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移,我国南方地区正式进入雨季。

8、小满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斗指甲,太阳达黄经60°,于每年公历5月20—22日交节。小满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小满之名,有两层含义。第一,与气候降水相关。小满节气期间南方的暴雨开始

增多,降水频繁。小满中的“满”,指雨水之盈。小满节气雨量大,江河至此小得盈满,故有谚语:“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第二,与农业小麦相关。在北方地区小满节气期间降雨较少或无雨,这个“满”不是指降水,而是指小麦饱满程度。

南方地区:小满节气期间,我国南方地区一般会降雨多、雨量大。由于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黄赤交角处的华南一带交汇,这时华南地区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正如民谚云“小满小满,江河渐满”。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满,如果这个阶段雨水偏少,可能是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位置偏南了,意味着到了黄梅时节。对于长江以南地区来说,小满节气期间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满。“满”,是指雨水之盈,小满时节雨量大,江河至此小得盈满。

北方地区:小满节气,我国北方地区尚未进入雨季,每年的7月

下旬至8月上旬(“七下八上”)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雨季。对于北方地区而言,小满的降雨量很小或无雨,并不如温度的上升更令人印象深刻。小满节气,往往是北方地区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日照时间最长的时期。加热北方的干空气比加热南方的湿空气要容易得多,所以小满时,北方一些地方的气温很容易异军突起,上升得很快,与南方的温差进一步缩小。北方地区是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在北方流传这样的说法,小满名称是因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做“小满”。

9、芒种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斗指巳,太阳黄经达75°,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

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芒种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指导着农事耕种。农历书说:“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意思是讲,芒种节气适合种植有芒的谷类作物;其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过此即失效。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芒种节气的气候特点是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的,东南季风为我国带来海洋的水汽,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会最先得到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形成丰富的降水,也就成为了我国年降水量最为丰富的地区。西南季风也为我国带来降水,可影响到我国华南一带;当西南季风发展强盛时,也可深入到长江流域。南方雨季为4-9月,多雨的月份与热的月份同步。我国的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典型的“雨热同期”气候特征。芒种节气,我国北方地区尚未进入雨季。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称“七下八上”)是我国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雨季;而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成为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区。

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耕种。芒种节气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由于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播种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芒种是谷类作物耕种的节令,晚稻在这个时节该种了。在稻作地区的南方,“芒种”是插秧的忙碌时节。北方地区是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这个时节正是北方夏熟作物麦子收获之时。

10、夏至

夏至,是廿四节气之第10个节气。斗指午;太阳黄经90°;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是太阳北行的极致,这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夏至这天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夏至过后太阳高度逐日降低。但对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南各地来说,夏至过后,太阳光照仍在增强。

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需水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夏至节气期间正值我国南方雨季,南方地区降水充足。北方的雨季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夏秋之交,北方地区夏至期间降水较少。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渐渐也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此外,民间还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补”等习俗。

11、小暑

小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我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小暑开始进入伏天,天气变化无常。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这个

时节虽然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但对于农作物来讲,雨热同期有利于成长。

农耕生产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光照充足、高温湿润、降水丰沛的雨热同期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从降水的季节分布状况来看,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也就是东南季风盛行的时候。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正是我国降水最多、最集中的季节,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由于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海洋的水汽而形成,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我国的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典型的雨热同期;我国北方的华北、东北等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之交,虽雨季短、降雨量少,但也是表现为“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所以我国北方的华北、东北等地区气候也是属于“雨热同期”。

12、大暑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公历7月22—24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

大暑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南方多地高温潮湿多雨。每年7月下旬(约大暑节气后),副热带季风雨带移至我国北方的华北—东北,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称“七下八上”)

是我国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雨季;而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洋遥远,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区。

13、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廿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略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秋季是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进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秋季最明显的变化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14、处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达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即为“出暑”,

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

处暑节气处在短期回热天气(秋老虎)期内,“秋老虎”一般发生在公历8月~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

15、白露

白露,是秋季第三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于公历9月7—9日交节。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拉大。

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白露时节,秋风在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这种干燥的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白露的气候特点就是干燥。

16、秋分

秋分,是秋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己;太阳达黄经180°;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

思,秋分这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时至秋分,暑热已消,天气转凉,暑凉相分。

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称降分。而在南北两极,秋分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南移,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

17、寒露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95°;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干支历戌月的起始。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的东北、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千里霜铺、万里雪飘,与南方秋色迥然不同。

18、霜降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渐寒始于霜降。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

下越来越频繁。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

霜降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两者不是同一概念。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在气象学上没有“霜降”的概念,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霜”通常出现在秋、冬、春这三个季节。

19、立冬

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转变。

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冬季普通盛行东北风和北风,气温逐渐下降,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时期还不是很冷;随着时间推移,强冷空气南下频繁,并越过南岭,天气越来越冷。在北方地区,立冬前早就寒冷。

20、小雪

小雪,是冬季第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

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

“雪”是水汽遇冷的产物,代表寒冷与降水,这时节的气候寒未

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时节的气候特征。“小雪”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寒流活跃、降水渐增,不是表示这个节气下很小量的雪。小雪节气,东亚地区已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经向环流,西伯利亚地区常有低压或低槽,东移时会有大规模的冷空气南下,我国东南部会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

21、大雪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大雪,斗指癸,太阳到达黄经255度,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12月6—8日。大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大雪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是反映气温与降雪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大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大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大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即气温与降水量。节气大雪与天气大雪意义不同。实际上,大雪节气的雪却往往不如小雪节气来得大,全年下雪量最大的节气也不是在小雪、大雪节气。譬如,在廿四节气圭表测影地黄河中下游地区,全年下雪最大的节气,既不是“小雪、大雪”,更不是“小寒、大寒”,而是在春季“雨水”节气。大雪节气下雪量并不是最大。

21、冬至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

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对于北半球各地来说,太阳高度自此回升,太阳光逐渐增强。从节气规律来说,立春是“阴阳”之气中阳气升发的始点,自立春起阴阳转化,阳气上升,立春标示着万物更生、新轮回开启。而冬至则是太阳回返的始点,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所以古人也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时年八节当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岁节。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

23、小寒

小寒,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于每年公历1月5—7日交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但是却还没有冷到极致。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

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在北方有“小寒胜大寒”一说;但对于南方沿海大部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

24、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丑;太阳黄经达300°;于每年公历1月20—21日交节。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最冷是在大寒节气。众所周知,二十四个节气起源于我国北方黄河流域。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既然小寒更冷,那为啥古人要在小寒后加一个大寒,而不是倒过来排列呢?据说是这样的,古人特别讲“物极必反”,认为寒暑交替的“天道”是寒冷之后迅速回暖,如果先大寒后小寒,从字面上就找不到最冷后“回暖”的感觉了,所以把大寒放后面,让大寒后回归立春,这才符合“物极必反”之道。还有一种说法,是因冬季最后的这个节气与夏季最后的节气“大暑”相对应,所以才称为“大寒”。

大寒一过,又开始新的一个轮回,正所谓冬去春来。在我国一些地方,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如除旧布新、制作腊味以及祭灶、尾牙祭等。尾牙祭,亦称“做牙”、“做牙祭”等,民间有做完牙祭后全家坐一起“食尾牙”的习俗。现代企业流行的年底“年会”即是由尾牙祭发展而来。

二十四节气表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现在世界通行的历法是阳历,而华人计历更多采用“农历”,“农历”又称“夏历”,对应于“阳历”又称“阴历”,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观念了,进入战国,魏国人石申编制了一张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关系的星图表,这是全世界第一张星图表,标志着中国的天文学走入一个新时代。 阳历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计算,这一周一共是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为方便以 365 天做为一年,每隔四年设一个闰月,使原本 28 天的二月增加为 29 天。 阴历则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计算单位,这个周期大致是 29 天 12 小时 44 分 4 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 354 天,比阳历少 11 天,为了使它能够符合天气冷热

十四节气

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 次序,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隔半个月,分别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节气”,在月中的叫“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这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用业划分一年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季节转折点;“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明一年中最热、最冷的出时期。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与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时期的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季节的家作物的生长现象。 节气是我国历家的一个杰出的创作,并且在历法中占着重要的位置,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作用。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这个“气”字实在是指气象、气候的意思,古人是观察了(主要是华中、华北地区)每一个阶段内所特有的气象或物象、然后定出各段名称的,节气只固定在太阳的一定日期上,不跟阴历日期而变动,所以它属于阳历的范畴。 立春——立春:立是见,春是蠢动,是植物开始有生气的意思。这一天是春天的开始。 太阳黄经315°,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象征春天的开始,此时万物苏醒,大地春回。为便记忆,有二十四节气歌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阳历里,每月两节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上半年来六月廿一,下半年来八月廿三。 雨水——雨水:雨水较多。 太阳黄经为330°。“雨水”意味着从这以后,我国广大地区将停止降雪,开始下雨。黄河流域平均每年三月初终雪,初雨期一般在二月中旬(个别年份,也有推迟雪期和初雨期的)。到了雨水节,用于暖温的东南季风开始登陆,雨水逐渐增多。 惊蛰——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这一天起冬眠生物将醒。 太阳黄经为345°,开始打雷,气温地温渐渐升高,土地已解冻,春耕开始,蛰伏地下的昆虫和小动物开始出土活动。谚曰:“过了惊蛰节,耕田不停歇。” 春分——春分:分就是半,春季三个月九十天的一半,叫春分。这一天昼夜平分。太阳黄经为0°。春分,秋分古时统称日夜分,即昼夜相等的节气是春秋两季的中间。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各地,太阳都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从今天以后,北半球日长夜短,太阳照耀12小时以上,升起和落下的地方,也从正东和正西,逐渐向东北和西北偏移。

二十四节气表(简表)

(链接)

12月21-23日1月5-7日1月20-21日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表(详表) 春季 Spring 季节月份节气太阳到达黄经 七十二候 第一候第二候第三候 春孟春 立春 2月3—5日 315°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雨水 2月18—20日 330° 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仲春 惊蛰 3月5—7日 345° 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 3月20—21日 0° 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季春 清明 4月4—6日 15° 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戴 谷雨 4月19—21日 30° 苹始生鸣鸠拂其羽胜降于桑 夏季 Summer 季节月份节气太阳到达黄经 七十二候 第一候第二候第三候 夏孟夏 立夏 5月5—7日 45°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小满 5月20—22日 60° 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仲夏 芒种 6月5—7日 75° 螳螂生鶰始鸣反舌无声 夏至 6月21日—22日 90° 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季夏 小暑 7月6—8日 105° 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 120° 腐草为蠲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7月22—24日 秋季 Autumn 季节月份节气太阳到达黄经 七十二候 第一候第二候第三候 秋孟秋 立秋 8月7—9日 135°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处暑 8月22—24日 150° 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仲秋 白露 9月7—9日 165° 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180° 雷始收声蛰虫培户水始涸

9月22—24日 季秋 寒露 10月8—9日 195° 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 霜降 10月23—24日 210° 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冬季 Winter 季节月份节气太阳到达黄经 七十二候 第一候第二候第三候 冬孟冬 立冬 11月7—8日 225°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240° 虹藏不见 天气上腾 地气下降 闭塞而成冬

二十四节气详细时间表 二十四节气表

二十四节气详细时间表二十四 节气表 24节气 2022年二十四节气详细时间表 小寒01月05日 17:04 大寒01月20日 10:30 立春02月04日 04:42 雨水02月19日 00:37 惊蛰03月05日 22:37 春分03月20日 23:29 清明04月05日 03:15 谷雨04月20日 10:22 立夏05月05日 20:23 小满05月21日 09:20 芒种06月06日 00:23 夏至06月21日 17:10 小暑07月07日 10:33 大暑07月23日 04:01 立秋08月07日 20:21

处暑08月23日 11:08 白露09月07日 23:23 秋分09月23日 08:55 寒露10月08日 15:12 霜降10月23日 18:26 立冬11月07日 18:34 小雪11月22日 16:10 大雪12月07日 11:35 冬至12月22日 05:37 2022年二十四节气表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4.春分点:春分点意味着相等的份额。春分意味着昼夜平分。 5、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6.谷雨:雨造百谷。有了充足及时的降雨,谷类作物可以茁壮成长。 7、立夏:夏季的开始。

8、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9、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10.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了。 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12、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秋季的开始。 14、在夏天:在终止、躲藏的意义上。夏天是炎热夏日的结束。 15.白露:天气转凉,露水凝结成白色。 16、秋分:昼夜平分。 17、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1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19、立冬:冬季的开始。 20、小雪:开始下雪。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23、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大寒

二十四节气顺序(精选)

二十四节气顺序(精选)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 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计算方法,准确地描绘了一年的 轨迹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每个节气代表着特定的季节阶段和气候特征,是人们衡量时间和进行农事活动的基准。以下是对二十四节气的逐一 解读: 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 2月3日或4日。在立春之后,寒气开始减弱,阳光逐渐增加,大地开 始苏醒,万物复苏,农民们开始忙于农耕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雨水: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出现在公历的2月18 日或19日。这个时候,气温回升,冰雪开始融化,降雨增多。雨水节 气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开始,也是农民们开展农田灌溉的重要时期。 惊蛰: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出现在公历的3月5日 或6日。在惊蛰之后,阳气进一步增长,天气变暖,春雷开始响起, 蛰伏的昆虫和动物开始苏醒。这个时期有利于农民开始耕作和播种作物。 春分: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3月20日或21日。春分时,太阳直射地球赤道,白昼与黑夜的长度相等。

这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盛开和万物的生长,也是农民们大规模种植作 物的最佳时机。 清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出现在公历的4月4日 或5日。这个节气通常是寒潮过去,气温回升,春光明媚。清明时节,天气适宜,农田更加适合进行一些农耕活动,人们也会到外出踏青、 祭祖、扫墓。 谷雨: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通常在公历的4月19 日或20日。谷雨时节,雨水充沛,大地湿润,降雨对农作物的生长发 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个时期丰富的雨水为田间水稻和小麦的 丰收奠定了基础。 立夏: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通常在公历的5月5日 或6日。立夏时,北半球的夏季正式开始,气温逐渐升高,日照时间 增加。农民们开始忙于田间的播种、帮助作物生长。 小满: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通常在公历的5月20 日或21日。小满时,天气持续升温,农作物进入生长的关键时期,小 麦和油菜开始结实,果树盛开,田间气氛繁忙而喜悦。 芒种: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通常在公历的6月5日 或6日。芒种时节,天气炎热,阳光强烈,各种作物开始结果,人们 也开始忙于田间的防治害虫、杂草和松土等农事活动。

一年24个节气顺序

一年24个节气顺序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生活被划分成了一个个节气。每个节气都 有着特定的含义和象征,对于人们来说,它们不仅是标志着气候的变迁,更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参照。 1. 立春 立春标志着新的一年开始了,这一天是中国农历的春天的开始。春 节刚过,正是万物复苏的时刻。在立春之后的日子里,阳光逐渐增长,温度也开始回升。人们开始计划新的一年的工作和生活,希望在新的 一年里获得更多的收获。 2. 雨水 随着立春过去,气候逐渐转暖,雨水伴随而来。这时候,大地开始 回春,植物开始发芽。雨水也是农民们翘首以盼的时节,因为它标志 着春耕的开始。人们在这个节气里逐渐恢复精力,准备着开展新一年 的工作。 3. 惊蛰 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其意义是“惊醒冬眠的小动物”。这个节 气也意味着春雷开始响起,天气逐渐变暖。人们开始感受到春天的真 正气息,增加了户外活动的频率。此时正是春游的好时机,也是人们 细心打理自己的时候。 4. 春分

春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开始。此时,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天空万物生气勃勃。人们开始感受到 春天的阳光,心情也随之愉悦起来。这个节气也是人们追求身心健康 的时刻,很多人会开始进行户外运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5. 清明 清明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这个节气标志着阳气渐升,天气变暖,同时也是扫墓祭祖的好时机。 人们会带着美食、烧纸祭奠逝去的亲人,同时也会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参与一些户外活动来锻炼身体。 6. 谷雨 谷雨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它意味着雨水在大地上的 充沛,也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时值春季,作物开始进入一段快速 生长期。人们要在这个时候多加注意保护作物,同时自己也要有所收获。谷雨也被认为是气候转暖的标志,人们开始享受春天的美丽景色。 7. 立夏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夏季的开始,也是温度开始升高的时候。 此时,人们要开始注意防暑降温,保持身体健康。夏天是一个多彩的 季节,人们可以参与到各种户外活动中,也可以享受到美食的享受。 立夏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着农作物的收获,这也是他们辛勤努力的 结果。 8. 小满

一年二十四节气先后顺序

一年二十四节气先后顺序 一年24个节气顺序是:1、立春;2、雨水;3、惊蛰;4、春分; 5、清明; 6、谷雨; 7、立夏; 8、小满; 9、芒种;10、夏至;11、小暑;12、大暑;13、立秋;14、处暑;15、白露;16、秋分;17、寒露;18、霜降;19、立冬;20、小雪;21、大雪;22、冬至;23、小寒;24、大寒。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公历2月3-5日交节。 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公历2月18-20日交节。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指春雷乍动,惊醒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公历3月05-07日交节。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公历3月20-22日交节。 5、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公历4月04-06日交节。 6、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公历4月19-21日交节。 7、立夏:夏季的开始。公历5月05-07日交节。 8、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公历5月20-27日交节。 9、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公历6月05-07日交节。 10、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公历6月21-22日交节。 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公历7月

06-08日交节。 12、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公历7月22-24日交节。 13、立秋:秋季的开始。公历8月07-09日交节。 14、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公历8月22-24日交节。 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公历9月07-09日交节。 16、秋分:昼夜平分。公历9月22-24日交节。 17、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公历10月08-09日交节。 1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19、立冬:冬季的开始。公历11月7-8日交节。 20、小雪:意味开始下雪。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公历12月6-8日交节。 22、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23、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公历1月5-7日交节。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20-21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 篇一:农历二十四节气名按顺序写出 农历二十四节气名按顺序写出 农历二十四节气名按顺序写出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大寒、小寒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暑是

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气渐冷,开始有霜。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篇二: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月份 二十七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月份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掌握二十四节气歌,理解其意义;搜集有关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月份,理解其含义; 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网上搜集、民间采访、阅览室搜集;养成自觉搜集信息资料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生活有用二十四节气,关注家乡气候变化,培养学生辨别二十四节气能力。 活动过程: 一、搜集并理解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月份表; 二、搜集有关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月份资料; 三、集体汇报与整理,形成较完整的资料。 相关资料:

24节气顺口溜大全_24节气顺口溜加解释

24节气顺口溜大全_24节气顺口溜加解释 二十四节气依次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大寒、 小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24节气的顺序注解

24节气的顺序注解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白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1、立春 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春回大地,它是春季的第一天。 2、雨水 我国多数地区停止降雪,开始下雨且雨量逐渐增加。 3、惊蛰 开始打雷,蛰伏在地下的冬眠动物被惊醒开始出土活动。 4、春分 太阳由南回归线移动到赤道上方,赤道附近昼夜相等,它是春季的中间一天。 5、清明 气候温暖,春光明媚,草木萌发,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6、谷雨 雨量渐增,适应谷物生长。 7、立夏 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增高,它是夏季的第一天。 8、小满

麦类等作物子粒逐渐饱满,开始成熟。 9、芒种 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成熟,收割后开始播种谷、黍、稷等作物。 10、夏至 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上,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它是夏季中间的一天。 11、小暑 暑气上升,但还不是最热的季节。 12、大暑 暑气最大,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13、立秋 秋季的开始,天气开始凉爽,它是秋季的第一天。 14、处暑 处即止息,表示暑天到此为止。 15、白露 气温逐日降低,天气转凉,昼暖夜寒,形成白色的露水。 16、秋分 太阳由北回归线移动到赤道上方,赤道附近昼夜同长,它是秋季的中间一天。 17、寒露 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18、霜降

地面的水气遇寒冷天气凝结成霜,降落地面,故称霜降。 19、立冬 冬季的开始,天气开始寒冷,它是冬季的第一天。 20、小雪 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雪量小而不多。 21、大雪 气温逐渐下降,降雪量开始增大,地面出现积雪。 22、冬至 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它是冬季中间的一天。 23、小寒 寒冷的冬天来临,但还未达到最冷的时候。 24、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在九九寒天的第三九,所以有冷在三九的说法。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日期 2月3-5日 2月18-20日 3月5-7日 3月20-22日 4月4-6日 4月19-21日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日期 5 月5-7日 5月20-22日 6月5-7日 6月21-22日 7月6-8日 7月22日-24日秋季立 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日期 8月7-9日 8月22-24日 9月7-9日 9月22-24 日 10月8-9日 10月23-24日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日期 11月7-8 日 11月22-23日 12月6-8日 12月21-23日 1月5-7日 1月20-21日 二十四节气的说明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 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 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谷雨:每年的4月20 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 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 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 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 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 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秋分:每年的

二十四节气大全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 1、介绍: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春”表示季节,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思春天从此开始。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