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及解析

新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及解析
新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及解析

新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品读古典诗词,感受节日文化,将下列诗歌按传统节日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清明时节时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④樱桃桑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⑤大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A. ③⑤①②④

B. ③⑤①④②

C. ⑤③①②④

D.

⑤③①④②

【答案】 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在平时考生要注意对相关的常识进行积累,注意综合性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了解常识,掌握常识。①句对应的是:清明节;②句对应的是:重阳节;③对应的是:春节;④对应的是端午节⑤对应的是:元宵节

故答案为:B

【点评】考生对传统的节日要知晓,对诗句中所涉及的节日要了解,掌握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完成此题不难。

2.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如《范进中举》“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一句中的“文曲星”,按旧时迷信说法,指主管文运的星宿。

B. 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很多地方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岳阳的巴陵戏。

C. 律诗共有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D.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臣对君的爱称。

【答案】 D

【解析】【分析】“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他的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重点塑造了夏洛克这个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B. 杜甫被誉为“诗圣”,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春望》都是他的作品。

C.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其笔下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是他心中的理想社

会。

D. 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她的作品《老王》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答案】 B

【解析】【分析】B.表述错误,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4.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B. “持节”“揖”“拜”“改容式车”都是与古代礼仪有关的词语。其中“改容式车”是表示敬意的行为。

C. 雨果,法国作家,主要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装在套子里的人》。

D.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答案】 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C《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当仁不让”等。

B.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一般认为,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喝菊花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茱萸等。

C. “君与家君期日中”中的“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常用的谦辞还有:家父、舍弟、鄙人、劳驾、赏脸、寒舍等。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答案】 A

【解析】【分析】A.表述正确。

B.喝菊花酒不是端午节习俗,而是重阳节习俗。

C.劳驾:请别人帮忙做事时用以表示谦恭的套语,赏脸:给面子,用于请对方接受请求或

馈赠。这两个词都不是谦语。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而不是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其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B. 《水浒传》是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是施耐庵。

C. 《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地方特色浓郁,作者是贺敬之。

D. 《皇帝的新装》《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都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

【答案】 D

【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皇帝的新装》是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选自《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作家伊索的代表作。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清明前一天称为“寒食”,九月初九称为“重阳”。

B.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要求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颈联,额联、尾联。

C. 杨绛在《老王》中回忆了老王与我们一家交往的几件事,表达了对他的感恩和深深的愧怍。

D.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一生创作丰富,他的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

【答案】 B

【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B.错在“依次称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正确的表述应为“ 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故答案为:B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 中国地名中有“山阴”“江阴”,因为“山南水北”为阴,所以“山阴”在山的南面,“江阴”在水的北面。

B.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C.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即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其中上元节指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D.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答案】 A

【解析】【分析】A.“山阴”应是山的北面,“江阴”应是水的南面。BCD说法正确。故选A。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9.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有人连中三元,“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状元。

B.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人在称呼上很是讲究,“君”“足下”都是对别人的尊称。

C. 古人会以籍贯称呼对方,如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D. 古代的年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豆蔻、始龀、弱冠、不惑、知命、耳顺等。【答案】 D

【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D.“始龀”指六七岁,“豆蔻”指十二三岁的女孩子,“弱冠”指男子二十岁,“不惑、知命、耳顺”分别指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故这句话的表述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辨析。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0.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春秋两祭,同时也借以开展敲社鼓、饮社酒等诸多活动,陆游《游山西村》中“箫鼓追随春社近”描写的就是这一场景。

B. 帝王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纪年方法。“晋太元中”“庆历四年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崇祯五年十二月”都以年号纪年。

C. 鲁迅的作品有小说、杂文,课文《社戏》《故乡》《孔乙己》,选自小说集《呐喊》;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D.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变色龙》作者契诃夫、《列夫·托尔斯泰》作者茨威格、《谈教养》作者利哈乔夫,他们都是俄罗斯诗人、作家。

【答案】 D

【解析】【分析】D 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列夫·托尔斯泰》作者茨威格是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谈教养》作者利哈乔夫是苏联学者、作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级古文化常识的把握,注意作者、作品及作品内容的理解。

11.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涉及中唐时期的两位大诗人,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两人志同道合,写诗互赠。

(2)《水调歌头》的作者是________,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三苏”。他们父子三人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被后人誉为“________”。

【答案】(1)白居易;刘禹锡

(2)苏轼;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

【解析】【分析】(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涉及的人物一是作者刘禹锡,二是标题中的乐天:白居易。

(2)《水调歌头》是苏轼的名作,他父子三人:苏洵、苏轼和苏辙合称“三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五人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

故答案为:⑴白居易;刘禹锡

⑵苏轼;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考查题型为填空题,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及相关知识的延伸,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赠序,即临别赠言。《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B.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赵策三》,《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C.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邹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D.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答案】 B

【解析】【分析】《战国策》是按国别编次。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认真的判断。

1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古人常常用帝王的年号来纪年,如“庆历四年春”“崇祯五年十二月”等。

B.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湖心亭看雪》中“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C. “乡试”即乡一级考试,考中者均称“秀才”,其中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

D.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答案】 C

【解析】【分析】ABD三项正确。C项错误。乡试是古代省级的考试,考中者被称为举人。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第七名以后无固定称呼。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识记。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

14.下面这段邀请词中的画线部分,不是谦辞的一项是()

值此新春佳节,愚兄特在寒舍略备薄酒,诚邀贤弟把酒畅聊,共叙情谊。明晚六时,恭候光临。

A. 愚兄

B. 寒舍

C. 薄酒

D. 贤弟

【答案】 D

【解析】【分析】ABC都是谦称,D.属于敬辞,贤弟:敬称自己或别人的弟弟。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词义的能力,题目要求从谦敬方面进行辨析,谦语: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辞;敬语: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在人们日常交际,特别是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平时学习时要对这两种词语进行积累。

15.班级正在展“勇于担当,兼济天下”的主题活动,根据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述】活动中,同学们观看了央视播放的纪录片《天国工匠》第八集“大任担当”。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风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字、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但也都为此在时间、精力等方面做出了牺牲。观影结束后,“如何看待责任担当”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请围绕话题,发表议论,写观点、理由及结论。(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上图专我国古代一位在国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历史人物有关。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60字以内)

(3)【对联续写】下面有两副未完成的对联,请选择其中的一副,围绕活动丰题,续写下联。

①上联:能文能武迎挑战

下联:________

②上联: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

下联:________

【答案】(1)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作为炎黄子孙,都应该勇于担当,忠诚奉献,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为民谋福,为国出利。

(2)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攻打鲁国,以强凌弱,关键时刻,曹刿挺身而出,献计于庄公,在战场上指挥得当,最终大败齐军。

(3)多艺多才有担当;曹刿请命无愧匹夫之责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

⑴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观点态度。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围绕“如何看待责任担当”这一话题摆明自己的看法并阐述理由即可。

⑵考查学生对名人故事的了解和概括。从图画可以知道,两个人物是鲁庄公和曹刿,是“曹刿论战”的故事。根据了解的内容概括作答即可。

⑶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能力,要结合对联常识来分析。首先,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其次,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第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即词类相当,结构相应;第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第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围绕“勇于担当,兼济天下”的主题和上联的提示拟写下联即可。

故答案为:⑴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作为炎黄子孙,都应该勇于担当,忠诚奉献,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为民谋福,为国出利。

⑵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攻打鲁国,以强凌弱,关键时刻,曹刿挺身而出,献计于庄公,在战场上指挥得当,最终大败齐军。

⑶多艺多才有担当;曹刿请命无愧匹夫之责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

本围绕观点阐述理由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学习重积累,多运用,并不断总结活动的经验,作出简洁准确的表述。

(3)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注意:上下句字数相等;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

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酒是激发创作灵感的源泉,酒是(cuī)生诗文书法的(jiào)母。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yuán),留下了许多(guī lì)诗篇与书法珍品。

②酒中有少年意气,王维诗句“①_______________,系马高楼垂柳边”,描写了少年游侠慷慨激昂,畅饮豪谈的情态;酒中有中年旷达,欧阳修谪居滁州,饮少辄辞,“②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表现了他寄情山水,忘怀宠辱的洒脱。

③酒中有生活美景,孟浩然与老友闲话农事,“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满轻松惬意;酒中有浪漫想象,李白呼月伴影,“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排遣内心寂寞;酒中有报国雄心,辛弃疾拔剑细看,“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渴望重回沙场。

④酒中还有书法佳话。晋代王義之兰亭聚会,乘酒兴作《兰亭集序》,笔法道劲稳健,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张旭豪饮之后,挥毫落纸,字如龙蛇飞走,人称“草圣”。

(1)根据拼音写出第①段中相应的汉字或词语。

cuījiào yuán guī lì

________生________母不解之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提示,默写②—③段中的名句。

(3)根据第④段内容,下面书法作品中属王義之行书的是________,属张旭草书的是________

A.

B.

C.

D.

【答案】(1)催;酵;缘;瑰丽

(2)①相逢意气为君饮;②醉翁之意不在酒;③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⑤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3)D;B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字形辨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根据拼音写汉字,要准确把握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注意辨析同音字字形、音形相近字字形、形声字字形、多义字字形等,书写注意规范。注意易错字:酵,瑰丽。

(2)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出现错字、别字、形似字。易错句③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⑤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3)本题考查书法鉴赏。要了解相关的书法知识,书体的演变、不同字体特点、书法家生平事迹、擅长的字体。四张书法作品,第二个草书是张旭的作品,第四个属王義之行书《兰亭序》。

故答案为:(1)催;酵;缘;瑰丽。

(2)①相逢意气为君饮;②醉翁之意不在酒;③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⑤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3)D;B。

【点评】(1)根据拼音写汉字,考查的是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正确把握,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做题要求是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准确地写出词语,不能出现错字、别字。平时就要重视积累,多读多写,出现错误及时纠错,加深记忆。注意字形催、酵、缘三个字的偏旁部首和笔画笔顺。

(2)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根据上下句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要能准确无误默写。理解性默写则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易错字词:意气、开轩、场圃、暂伴、将、须及春、连营。

(3)这道题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书法基础,几种书体或字体是甲骨文、金文、篆书、草书、行书、楷书,要有清楚明白的辨析能力。四副书法作品分别属于篆书、草书、楷书、行书。2、4两个分别是张旭和王羲之的作品,容易判断。

17.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让我们一起走进“酒香千古一一中国酒文化探究”专题实活动中去吧!

(1)【书法中的“酒”】书法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下面是“酒”字的几个书法字体,分别代表的是甲骨文、篆书、隶书。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看到以下书法字体的感受。

(2)【文学中的“酒”】如果你读读诗词歌赋、小说传记等文学作品,一定会为其中所散发的醇厚酒香而陶醉。请你写出与“酒”有关的一句诗文名句和一个故事(名称或梗概),与大家分享。)

(3)【生活中的“酒”】醇香的酒令人陶醉,但现实生活中,酒也可能坏事。奶奶生日那天,亲朋欢聚,举杯畅饮。宴会结束后,喝了酒的叔叔准备开车回家。请你说几句话劝阻他。

【答案】(1)我从“酒”字和谐流畅的线条中感受到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或我从“酒”字典雅的字体造型里仿佛倾听到了远古的呼唤,闻到了阵阵沁人心脾的酒香。

(2)诗文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故事:杯酒释兵权;醉打蒋门神

(3)叔叔,酒驾不安全,也是违法行为,我帮你叫辆的士,好吗?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的理解。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可以从“酒”汉字书法的线条表现力的角度,从字体的形态寓意角度,从书法字体的演变等角度来谈感受。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的日常积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从积累的诗文名句中选择与“酒”有关的名句和故事作答。写故事时要概述故事内容或列举故事名称。答案不唯一。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其次交代“酒后不能开车”的原因或理由;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做到文明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1)我从“酒”字和谐流畅的线条中感受到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或我从“酒”字典雅的字体造型里仿佛倾听到了远古的呼唤,闻到了阵阵沁人心脾的酒香。

(2)诗文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故事:杯酒释兵权;醉打蒋门神

(3)叔叔,酒驾不安全,也是违法行为,我帮你叫辆的士,好吗?

【点评】(1)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甲骨文、篆书、隶书的“酒”字,都表示是一个象形字,左边是水,右边的“酉”字代表盛酒的容器。从书法中的“酒”字和谐流畅的线条中感受到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2)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相关诗句很多,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借问酒家何处有——唐·杜牧《清明》;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自古文人墨客、迁客骚人,多半好酒,演绎千古传奇。王羲之醉酒《兰亭序》名世,张旭酒后狂草惊人;李白斗酒诗百篇,陶渊明的菊花和酒。

(3)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理由充分,语言要通顺明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说清楚饮酒开车的危害,从安全和守法的角度劝说,不能偏离“酒后不能开车”这一劝说主题。

18.综合性学习。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首,亦是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

年祭祀演变而来。

(1)请根据下面这则材料,简要概括什么是“年俗”。

“春节”原指正月初一这一天,但可以开始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早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历时一个多月。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们,在过年前后的这段时间里,阖家团圆、探亲访友、扫墓祭祖、拜神祈福,以各种方式(如进行腊八、祭灶、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等)来期盼来年的好运。

________

(2)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今年是农历己亥猪年,请你根据所积累的知识,补全下面的春联。(要求:必须含有“猪”字)

①上联:名题雁塔登金榜下联:________

②上联:________ 下联:新春纳福鹊登梅

(3)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许多传统的春节习俗都在淡化,继而逐渐消失。甚至有人认为,现在没有必要再过春节了。请你针对这一现象,谈谈你的意见。

【答案】(1)“年俗”是指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期间,人们通过各种活动方式来期盼来年好运的一种习俗。

(2)下联:猪拱华门报吉祥;上联:吉日生财猪拱户

(3)示例:我认为“没有必要再过春节”这一看法是错误的。因为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洋溢着热闹喜庆的气氛;这些活动以除旧迎新、迎新接福、拜神祭祖、析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文化精华。(赞同,理由充分也可)

【解析】【分析】(1)要通过阅读材料,找到“年俗”的本质属性等信息,把它们提取出来,整合在一起。如可提取分析“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在过年前后的这段时间里,阖家团圆、探亲访友、扫墓祭祖、拜神祈福,以各种方式……来期盼来年的好运”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2)①的上联“名题雁塔登金榜”是写人,“名题雁塔”是可以看成主谓宾结构,所以可对“猪拱华门”。“登金榜”为动宾结构,可对“报吉祥”。“门”又是平声字。这样所拟之句既符合上联的形式要求,句子本身的内容也很连贯,更重要的是符合题干下联中必须含有“猪”字的要求。按同样道理,即可拟出②句的上联。

(3)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可举现实生活的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中华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春节的意义:往浅里说: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同时也是最富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圆的节日,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

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往深里说:春节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所以,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故答案为:⑴“年俗”是指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期间,人们通过各种活动方式来期盼来年好运的一种习俗。

⑵下联:猪拱华门报吉祥;上联:吉日生财猪拱户

⑶示例:我认为“没有必要再过春节”这一看法是错误的。因为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洋溢着热闹喜庆的气氛;这些活动以除旧迎新、迎新接福、拜神祭祖、析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文化精华。(赞同,理由充分也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考生要读懂材料,找准关键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概括,注意句式应该运用陈述句。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联的创作能力。考生要结合题干提示,以及上联或下联的结构特征进行创作,注意对联的相关要求和题干的要求。

⑶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结合材料来发表意见,立场鲜明,条理清楚,有根有据。

19.学校文学社开展“文学与文化”专题活动邀请市文化馆张老师做专题讲座。

(1)下面是邀请函草稿的正文部分。画线词语表达都不得体的一项是()张老师您好。我校文学社拟邀请您于6月20日9点在学校报告厅为我们做“文学与文化”的专题报告。您学富五车,①久闻大名,如果能来我校对我们②不吝赐教,将是我们的莫大③荣幸。本应④光临寒舍向您表达我们的愿望,无奈学习时间太紧,不能成行,敬希⑤见谅。届时我们一定洗耳恭听,⑥不耻下问。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2)在互动环节,张老师出了一个趣味题:在不考虑平仄的情况下,以“白浪河”为上联,最适合用作下联的一项是()

A.仰天山

B.蓝宝石

C.杨家埠

D.青云山

(3)张老师还提问了很多文学文化常识,同学们作了回答。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如“三十而立”出自《孟子》“一鼓作气”出自《左传》。

B.“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的“节”是符节,符节是皇帝派遣使者或

调动军队的凭证。

C.“世先生同在桑梓”中的“桑梓”意为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种桑树、梓树,后用桑梓代指家乡。

D.“表”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臣下向帝王陈情言事,言辞往往恭敬、恳切。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答案】(1)B

(2)D

(3)A

【解析】【分析】(1)①久闻大名:早就听到对方的盛名。多用作初见面时的客套话。这里还只是邀请赵老师,还没有与张老师见面,故“久闻大名”使用不得体;② 不吝赐教: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这里使用得体。③荣幸:指荣耀而幸运。一般是表现自己谦虚的意思。这里使用恰当。④ 光临寒舍:别人到自己家来了,主人欢迎时的谦称,这里使用不恰当;⑤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这里使用不恰当。故①④⑥的表达都不得体。

(2)“白”是表示颜色的词语,可以与“青”“蓝”相对,故排除AC。“白浪”是一个名词,“青云”也是一个名词,而“蓝宝”却不是一个词语。故排除B。故选D。

(3)A“三十而立”出自《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不是出自《孟子》。

故答案为:⑴B;⑵D;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语言表达是否得体的能力。要想使语言表达得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看准对象,把握分寸;②适应场合,恰当用语;③注意遣词,谦敬恰当;④把握语体,用语准确;⑤认清文体,注意差别。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上述几个方面逐一对比,从而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⑵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⑶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20.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迁”在古代常常用来表示官职的变动,如“左迁”表示升官,“右迁”表示降职。

B.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在李公朴追悼会上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

C. 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

D. 《变色龙》作者契诃夫,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其代表作有《装在套子里的人》等。【答案】 A

【解析】【分析】A.这句话理解正好相反,如“左迁”表示降职,“右迁”表示升官。BCD说

法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