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器换热系数的理论数值

蒸发器换热系数的理论数值
蒸发器换热系数的理论数值

蒸发中的传热系数K是影响蒸发设计计算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传热学知识知

(6-6)

上式忽略了管壁厚度的影响。式中蒸汽冷凝传热系数αo可按膜式冷凝的公式计算;管壁热阻R W往往可以忽略;污垢热阻Rs 可按经验值估计,确定蒸发总传热系数K的关键是确定溶液在管沸腾的传热膜系数a i。研究表明影响a i的因素较多,如溶液的性质、浓度、沸腾方式、蒸发器结构型式及操作条件等,具体计算可参阅有关文献 [1,6]。

一、总传热系数的经验值

目前,虽然已有较多的管沸腾传热研究,但因各种蒸发器的流动情况难以准确预料,使用一般的经验公式有时并不可靠;加之管污垢热阻会有较大变化,蒸发的总传热系数往往主要靠现场实测。表6-1给出了常用蒸发器的传热系数围,可供参考。

表6-1 常用蒸发器传热系数K的经验值

二、提高总传热系数的方法

管外蒸汽冷凝的传热膜系数αo通常较大,但加热室不凝性气体的不断积累将使管外传热膜系数αo减小,故须注意及时排除其中的不凝性气体以降低热阻。管沸腾传热膜系数αi涉及到管液体自下而上经过管子的两相流动。在管子底部,液体接受热量但尚未沸腾,液体与管壁之间传热属单相对流传热,传热系数较小;沿管子向上,液体逐渐沸腾汽泡渐多,起初的传热方式与大容积沸腾相近。由于密度差引起的自然对流会造成虹吸作用,管中心的汽泡快速带动液体在管壁四周形成液膜向上流动,流动液膜与管壁之间的传热膜系数逐渐增加并达最大值。但如果管子长度足够,沿管子再向上液膜会被蒸干,汽流夹带着雾滴一起流动,传热系数又趋下降。因此,为提高全管长的平均传热系数,应尽可能扩大膜状流动的区域。

管壁液体一侧的污垢热阻Rs与溶液的性质、管液体的运动状况有关。由于溶液中常含有少量的杂质盐类如CaSO4、CaCO3、Mg(OH)2等,溶液在加热表面汽化会使这些盐的局部浓度达到过饱和状态,从而在加热面上析出,形成污垢层。尤其是CaSO4等,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更易在传热面上结垢,且质地较硬,难以清除;以CaCO3为主的垢层质地虽软利于清除,但导热系数较小;此外,垢层的多孔性也使其导热系数较低。所以即使厚度为1~2mm的垢层也具有较大的热阻。为降低Rs,工程上可采取定期清理、提高循环速度、加阻垢剂,或添加少量晶种使易结晶的物料在溶液中而不是在加热面上析出等方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下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