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宏观经济分析及文化概述(优选.)

武汉市宏观经济分析及文化概述(优选.)
武汉市宏观经济分析及文化概述(优选.)

武汉市宏观经济分析

一、武汉1+8城市经济圈战略

1.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汉水交汇处,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

大陆的七大中心城市之一。

2.武汉周边与湖北省黄州、鄂州、大冶、咸宁等12个市、县接壤,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

彩蝶。

3.武汉经济地理位置优越,与邻省的长沙、郑州、洛阳、南昌、九江等大中城市相距600

公里左右,与京、津、沪、穗、渝、西安等特大城市均相距约1200公里。

4.武汉位于江汉汇流处,水运便利,拥有“九省通衢”的美称,使武汉成为全国最重要的

水陆交通枢纽之一。

5.316国道、318国道、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汉十高速公路交汇于

武汉,它更位于京广铁路、汉丹铁路、长荆铁路、武九铁路、武麻铁路交汇处,是全国最为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

6.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便利对外交通,给予了以武汉为中心建立“8+1”武汉城市圈的

必要条件。

7.市场对接,区域经济走向一体化。与以往的“地方割据”不同,城市圈在打破地方封锁、

建立彼此开放市场方面,使商品在城市圈内货畅其流。

8.城市圈对产权、科技、人才市场也实行对接。圈内部分城市已按监管机构、信息发布、

交易规则、审核鉴证、收费标准“五统一”的原则,整合了产权交易市场。另外,圈内各市已建立武汉人才市场分市场,正着手建立一体化的区域人才和劳动力市场。

9.以武汉为核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及黄石、鄂州等八个周边城市。

总面积约2.45万公里,人口3050.87万人。

10.建成武汉城市圈交通设施高速化、网络化、一体化的框架,利用高速公路、轨道交通、

快速铁路等缩短以武汉为中心的各地的时间距离,加强各地联系紧密度。不断提高武汉的首位度,以武汉为龙头的,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

武汉城市圈主要经济指标(2011年)

指标金额全省占比

规模工业增加值4643.01 亿元54.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54.01 亿元63.5%

武汉城市圈规划

1.近期规划:

◆做大做强武汉,是实现城市圈经济起飞的关键;

◆全面推动非公经济发展,充分的发挥市场主导作用;

◆“内生型”和“外向型”齐头并进,探索各自最优发展路径;

2.远期规划:

◆提前实现全面小康,武汉市率先在长江中游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武汉城市

圈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二、行政区划分及人口概况

武汉行政区划分:

◆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鼎立;

◆现辖江岸、江口、硚口、汉阳、武昌、汉南等13个区;

◆是我国特大城市和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九省通衢,区位优势显著;

◆总面积:8494.41平方公里(上海6340.5平方公里);

◆市区建成面积:275平方公里(上海670平方公里);

武汉人口总概况:

1.人口年龄结构:

◆0-14岁的人口为976947人,占总人口的9.98%;

◆15-64岁的人口为8013317人,占总人口的81.89%;

◆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95128人,占总人口的8.13%;

2.人口受教育程度:

◆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465061人;

◆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2131417人;

◆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3226890人;

◆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296972人;

三、武汉经济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

201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75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

增加值198.7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3254.02亿元,增长16.4%;第

三产业增加值3303.48亿元,增长9.6%。一、二、三产业比重2.9:48.2:48.9,

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

下降2.5个百分点。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011年全年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6801.72元人民币,折合美元10480.45美元。

正是跨入人均GDP万元时代。未来几年武汉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

快速增长,无疑将不断提升武汉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进而带动居

民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和消费品质将不断提高。

3.全国与地区地位:

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国排名第五,一直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4个

城市。武汉商业流通规模在中部地区持续处于领先水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排列第一,占六城市零售总额的31.1%。

4.发展态势:

◆目前武汉GDP的主要构成中,固定资产投资与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大约为

5∶3,也就是主要由投资拉动,而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居民的消费能力

将加强,社会经济的增长动力将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

◆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城市发展格局会发生变化:主要路径是居民大量涌

入城市,然后中心城市人口再向郊区发展,形成郊区化,最后带动城市周边的

发展,形成都市圈格局。城市的发展将更加繁荣,武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也有

了更加雄厚的资本。

◆步入人均GDP1万美元时代,城市财政能力会更强,城市建设和社会保障将有

更多的财力支撑,城市的发展也不再主要强调经济增长,而是开始转向社会发

展或两者并重。而社会发展的基础内容,就是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居民福

利保障和生活水平将由此提高。此外,居民收入水平会更高,将更加关注自身

的发展,更注重学习和休闲娱乐,从而使生活变得更加幸福。

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2011年,武汉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738.09元,相比2010年的20806.32元,

高出14.1%;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将有力地支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快速稳定增长;

◆2011年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59亿元,同比增长18%;利用内资720.9

亿元,同比增长42.5%;外贸进出口227.9亿美元,同比增长25.9% ;

◆武汉人均社会消费品额达到30240.2元,人均消费额排全国第六位;居民消费

增长加快已初露端倪,消费品市场形势的向好也开始显现消费增长回升势头。

四、武汉城市文化

(一)永恒的主题——水文化:

武汉江汉交汇,百湖连珠,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水文化和壮丽的水景观。水的人的影响不止在交通、生产和生活上,而且对人的思想观念和生存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水的流动性和容变性使得水文化成文武汉城市文化永恒的主题和多元化的根基。长河巨泽孕育了“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江水龟蛇”的黄鹤文化、码头文化、桥文化、渡江文化、抗洪文化和江滩休闲文化等多元文化。水使得武汉人有着灵活的头脑和海纳百川的胸怀。

(二)源于武昌的学院文化:

武昌,武汉三镇之一,是公认的政治文化中心。秀美的珞珈山、桂子山、喻家山下,一缕书香氤氲着整个大武汉的人文气质。武昌的学院文化不论是清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以来,还是在建国之后,武汉的教育优势一直令其他城市艳羡不已。武汉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52所高等院校,重点学科65个,在校学生有76万,具全国第一。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独特的学院文化,又给了武汉人不可比拟的知性之美。

(三)源于汉口的码头文化:

武汉自开埠以来,即成为全国各地商贾和货物的集散转运的重要中转站。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汉口的商贸运作更加繁荣,不仅成了“廿里长街八码头,陆多车轿水多舟”的闹市,还是“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不夜之港。传统的武汉码头文化建立在小商品经济、自然经济和不发达的市场经济之上;而现代的大码头文化则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具备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让武汉成为一座具备现代化大流通、大通关、大交通、大服务、大产业功能的国家中心城市。

(四)源于汉阳的工业文化:

百余年前,张之洞建立的湖北枪炮厂和汉阳铁厂,被视为中国工业文明发祥的标志。“汉阳造”让汉阳迅速成为中国最早的重要工业要地,还带动了武汉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湖北工业的基础。发展至今,汉阳依旧作为武汉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沌口经济开发区,东风汽车城等,继续发挥着武汉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全国闻名。

(五)最舌尖上的文化——武汉“吃”文化:

武汉的灵动的水和火炉般炎热的夏天,给了武汉人独特的性格:有时热情、火爆,有时细腻、婉约。对人热情,有事必帮,是武汉人做人的准则;而火爆着体现在武汉人做事的风格上。虽然,言语上的粗陋,但掩盖不了武汉人的侠骨热肠。最能体现“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个性的,就是武汉人的细。做事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事必躬亲。然而最能体现武汉人特点的,就是武汉了“雅”“俗”共赏的市井文化。

想要看到武汉人的“俗”,就得了解武汉的“吃”。最能代表武汉“吃”文化的就是“过早”和“宵夜”。“过早”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清代道光年间的《汉口竹枝词》中。

它是武汉人用早餐的俗称。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关系,武汉地区人们很早就养成了户外“过早”的饮食习俗。武汉的小吃店极为发达,而且花样丰富,兼具南北风味。

既有油条、面窝、烧梅、汤包、豆皮、热干面,也有牛肉线粉、炸酱面、豆丝、水饺、汤圆等,大街小巷无处不有,生意兴隆,食客盈门。据统计武汉做早点的达10万人之多,“过早”成为这座城市最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过早”后,人们忙碌一天,到了晚上,这座火炉城市的人们常常结伴而聚,在街头找个清凉地纳凉,谈天说地,肚子谈空了就想吃点什么,于是“宵夜”的习俗慢慢形成。最具特色的为汉口吉庆街,武昌的首义园,这里既不是安静的茶庄,也不是高档的餐厅,人们尽可以围在桌前,喝着啤酒,神侃武吹,高兴起来还可以扯着嗓门大喊大叫,服务员像蝴蝶般在台位间来回穿梭,卖花的、

卖唱的、拉琴的艺人在人群中游走,不停地招揽生意。武汉的“过早”与“宵夜”不光是本地人,外地人也不少,它已成为外地人感受汉味民情的重要旅游窗口,有的人不光为吃来到这里,更多是想看看这里的民俗文化。

然而这“俗”中又无时无刻不带着点“雅”。不同于成都满城书香的“雅”,也不同于苏州吴侬软语的“雅”,武汉的“雅”也体现在武汉人对吃的追求上。武汉地处中原,便利的交通,使得它集中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口味。武汉人对味觉的敏感,对味道的挑剔,在全国来说也是少有。哪家味道好,哪家味道差,立马会在在食客间口耳相传,街知巷闻。吃得执着、吃得精细、吃得有追求,这是武汉人特有的“吃的态度”。“真正的武昌鱼只有13根半刺、菜薹要是霜打过的最好吃……”这些都是挂在武汉人嘴边上的话。话说在茶楼里品着新茶吃着小点,拥有的是一种雅趣;在黄鹤楼上饮着水酒,体现的慷慨激昂,是诗人李白的洒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以,武汉人特有的包容个性,无疑被“吃”这种雅俗共存的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五、武汉城市规划

◆城市发展总目标、

武汉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功能,发挥中心城市作

用,把武汉市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教育发达、服务体系完备、城市布局合

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

代城市,为把武汉建成为城乡一体化、开放型、多功能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奠定坚

实的基础。

◆市域城镇体系结构

以长江、汉水及318国道、武黄公路、汉十高速公路等为主要城镇发展轴,点轴式

布局各级城镇,构筑武汉市四级城镇体系。第一级为主城;第二级为吴家山、蔡甸、常福、纱帽、纸坊、豹澥、北湖、阳逻、盘龙、邾城、前川等11个新城;第三级

为新沟、侏儒、永安、大集、湘口、乌龙泉、安山、长轩岭、姚集、祁家湾、六指、汪集、仓埠、双柳、旧街等15个中心镇;第四级为花山、柏泉、索河、邓南、山

坡、木兰、辛冲等29个一般镇。完善市域各级城镇的功能结构,提高整体功能水

平。

◆主城区规划结构

优化空间结构,延续上轮城市总体规划圈层发展、组团布局的思想,引导城市功能

的聚集发展,将主城区规划结构调整为中央活动区、东湖风景区和15个城市综合

团。中央活动区北到黄浦大街、徐东大街,南到雄楚大街、墨水湖北路,西至十升

路、京广铁路,其用地划分为永清、江汉关、汉正街、月湖、归元寺、月亮湾、积

玉桥、首义、王家墩、站前、花桥、新华、惠济、宝丰、赫山、梨园、沙湖、洪山、

晒湖等19个区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95平方公里,人口165万人。中央活动区按

照“大集中、小分散”的模式,集中建设滨江活动区、王家墩商务区、汉口中心商

业区、环沙湖公共服务区、中北路商务办公区等五大职能区域。综合组团以居住、

生活服务和都市工业为主导,是职居相对平衡的城市单元,划黄浦、二七、后湖、

塔子湖、古田、十升、四新、沌口、白沙、南湖、珞喻、关山、杨园、青山、武钢

等15个综合组团,建设用地面积355平方公里,人口336.5万人。综合组团以轨

道交通线、快速路及主次干道,加强与中央活动区的联系。

◆综合交通规划

充分发挥武汉的区位与交通优势,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引导城市空间结构

调整和功能布局优化,实现各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构建安全便捷、公平有序、低耗高效、舒适环保的综合交通系统,促进区域交通、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将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1)加强交通枢纽建设,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紧密衔接。建设城际快速交通走

廊,统筹区域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促进重大区域交通设施的资源共享,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

(2)推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TOD),重点建设以城市快速路、骨架性

主干路、轨道交通构成的“双快一轨”复合交通走廊,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调整主城区交通与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复合利用效率,实现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

(3)加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地面快速公共交通系统,优化调整常规公共交通线网

结构,保障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继续推进公共交通运营和管理机制改革,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中的主导地位。

(4)充分利用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和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实施

区域差别化交通管理政策,强化交通需求管理。创造良好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条件,大力发展城市绿色交通系统。

◆居住用地布局

“城中村”是主城区内重点改善区域,加大改造力度,促进“城中村”向城市社区转变。对符合用地要求、质量较好的住房,宜采取保留、改建的方式进行改造建设,重点解决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城市景观等问题;对质量稍差的住宅进行翻新修缮,改善环境,提高居住舒适度;对房屋质量和生活环境质量差、服务设施严重短缺、存在安全隐患、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生活要求的住区进行拆迁改造。

◆商业服务设施

按照中心商业区一市级商业中心一市级商业副中心一社区商业中心四级体系,规划布局全市商业服务设施,提升设施档次,健全服务网络,培育大型专业化商品交易市场,强化武汉的区域商业中心地位。加强江汉路、六渡桥、汉正街、友谊路等传统商业区建设,以中山大道、解放大道为主轴,以商业零售、餐饮、娱乐、旅游等服务业为主,建设形成辐射中部地区的中心商业区。建设完善中南路、钟家村两大市级商业中心,新建四新、鲁巷、杨春湖等3个市级商业副中心,在青山、后湖、南湖等大型居住区、交通枢纽地段,规划建设30个左右的社区商业中心。按照服务人口3-5万人、服务半径500米左右的标准,规划建设便民超市和商业服务网点。以江汉路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形成环境宜人的步行商业街区。改造提升汉正街、解放路、显正街等传统商业街,建设完善沿江大道、吉庆街、万松园路、京汉大道、香港路、台北路、鹰台路、广八路、关山路等现代商业街,发展一批专业商业街、旅游商业街、城镇特色商业街等。建设以全国性、区域型大型市场为骨干的武汉商品流通市场体系。以大运量交通为支撑,建设阳逻、北湖、常福、郑店、武汉空港、走马岭等6处大型物流市场群(带),丹水池、后湖、汉西、舵落口、十升路、沌口、杨泗港、青菱、关山、和平等10处中型专业市场区,以及各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交易市场。取缔占道、扰民的市场,鼓励小型市场向专业店和仓储式商场转变,一环路以内的商品交易市场逐步外移。按照专业化、特色化、室内化的要求,进一步改造提升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增强辐射功能,改善对外交通条件,积极引导配套的生产、仓储功能向汉水上游交通便利的地区聚集。

◆文化设施

规划建设东湖、月湖、首义、南岸咀、沙湖、汉口等6处大型文化艺术区和四新、

杨春湖、关山等9处中型文化中心。其中,依托省博物馆、省艺术中心等,建设以

文博展览、现代传媒为主的东湖文化艺术中心。依托琴台、月湖,建设月湖文化艺

术区。依托红楼、起义门、紫阳湖公园等,建设以辛亥首义为主题的首义文化区。

建设凸现武汉两江交汇、滨江特色的南岸咀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集影视、传媒

制作为一体的沙湖现代艺术区。依托沿江大道、中山大道、京汉大道,结合优秀历

史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形成具有展示、教育、艺术、博览、演艺等功能的汉口综合

文化区。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