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创新性成果

小学语文创新性成果
小学语文创新性成果

小学语文创新性成果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这句话深刻揭示出了读与写之间的辩证关系。“读写结合”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进而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落实素质教育。孩子的写作总是先从读书开始的,读与写两者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转化 ,这就构成了读与写的结合。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显然,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起来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几点做法。

一、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人们用以交际的工具,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因此,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语言的学习与实践,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也就是说,现在的语文教学在重视人文性的同时,更应重视其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根据《课标》精神,就对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口语交际、日常写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实际语文运用能力的发展,语文能力的发展不能脱离语文的实践活动,换句话说,学生对字词句篇知识的掌握与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写结合”。

二、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

1、分解性原则。

在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应根据一单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重点,确定读写结合的阶段目标,渗透某个要点和某种写作技能。当学生掌握了这一阶段的目标之后,再确定下一阶段的训练目标,再进行下一阶段的训练。

2、练习性原则

读写结合单凭讲解是不能使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的,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要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常随文小练笔,将“读中学写”落到实处。

此外,还有形式多样化的原则、迁移性原则等等。

三、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

经过理论联系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出实施读写结合的基本教学模式:整体读文,了解大意→找准重点,读写联系→读写迁移,提高能力→课外拓展,扩大视野。

具体说来,第一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初读,透过文字去整体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对文本所描述的事物获得初步的感受,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了“这一对父子了不起”这一鲜明的形象。

第二环节,就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语言魅力,学习写作知识。再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为例,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神情的词句去体会父亲的内心活动;抓住作者描写时间的句子,去体会父亲挖废墟的艰辛和父亲心中坚定的信念及浓浓的父爱;通过对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的感悟,去体会父亲的坚强和伟大的爱。进而让学生领悟到描写人物的特点可以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来体现这一写作方法。抓住父亲对儿子说的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复了多次,达到了强调和前后呼应作用,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

第三环节,要以写作为手段,在作文实践中,运用阅读时学到的知识训练作文能力,同时使读的效果得到巩固。如《落花生》一课,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许地山从落花生与苹果、石榴的特点进行对比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谈谈,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然后选择一种熟悉的

事物写写。这样练习,可以让学生把在阅读中学到的相关知识用到实际的写作之中去。

第四环节,可以让学生紧扣读写结合点,拓展到课外的阅读和表达中,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在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又加深理解,使学生两种能力相辅相承地得到发展。这一个环节的训练,使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将语文课程向生活拓展,向实践拓展,长期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和习惯,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这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可谓任重而道远。

四、实施“读写结合”的基本方法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读写结合的指导方法也很多,现列举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仿写练习。这种方法适合于中、低年级,中、低年级学生学习写作需要老师扶一把,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否则,学生将出现怕写作文的现象。

(1)仿句式。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应从最基本的句子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

(2)仿顺序。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先后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

(3)仿结构。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落结构仿写,也可以是文章结构仿写。学生接触较多的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以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如《桂林山水》一课,全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写自己熟悉的景点。

2、拓展练习。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较多的写作方法后,就适合拓展练习。比如:有些课文重记叙,轻描写,语言简洁,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行练笔。四年级上册《中彩那天》,写到了库伯先生派人把汽车开走了,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我们”全家人的表现,把

想到的写下来。这样的练习,既训练学生以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巧,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样的拓展练习文本中安排得较多,如:《走遍天下书为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都可以安排学生尝试练习。

3、变式练习。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教师可采用变式练习来达到此项目标。变式练习主要是指续写、改写、缩写、扩写等练习。如学习完《秋思》一诗后,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故事。

总之,阅读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的目的就是要落实新课标提出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高度的统一。综上所述,只要教师能正确引导学生多读多写,把读与写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地利用教材,发挥好每篇文章在读写结合中的载体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提高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a5843510.html, 提高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作者:李祖文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15期 摘要:随着数学教育的与时俱进,培养小学生创新性思维是目前数学教学中的主题。为 了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突出一代新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教师要接受新思想,用新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把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本文首先介绍了创新性思维的含义,然后分析了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性,最后着重阐述了如何结合实际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创新思维开放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15-01 培养创新性的人才是教育的目标,培养创新性人才也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应当引起数学老师的重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性思维是重中之重,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如果忽略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会降低,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思维方式,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前途命运。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找到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重要。 1 创新性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 1.1 创新性思维的含义 创新性思维是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又有创新的思维过程。创新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独特的想法、见解、观念。它是一种主动地独创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新知识的思维,体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一般认为创新性思维是能够产生创新的思维。 1.2 创新性思维的特征 小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可以分为一般再现性思维和具有独创性的创新性的思维。根据小学生本身的特点,创新性思维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能够独立思考。通过独立思考能够理解所学到的科学知识。 (2)有自己的见解。能够探索出新的解题方法,对于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设计 篇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学习心得 巴中市南江县东榆小学何英 在不断反思,困惑,再实践的同时,有幸学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理解。它如一盏明灯,再次为我们明确方向,把握新课程理念,重构新课堂教学奠定了信心。 这次学习我深刻领会到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来说,创新的教学设计很重要。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的,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 1 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要改变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观念,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 2 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4、讲授新课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5、要改变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弊端,就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

小学数学创新性成果

小学数学创新性成果 国培学习中,聆听了专家的细致讲解,观摩了名师的课堂教学,让我对数学教学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生成过程: 我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数学不是为了打高分,而是为了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意识是浅薄的,需要老师的引领和点拨。新课标要求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可能运用多种感官学习新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反复思研究,不断思考,我的课堂教学始终有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但落实到行、动做得还不够。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堂数学课,做了进一步调整。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我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熟悉的校园环境照片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学生既学到了角的有关知识,又亲身体验了知识的来源。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让学生把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主动探究,使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我通过看“角”、找“角”、摸“角”、制作角、比“角”、画“角”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也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创新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培养人才的基础。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能使其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手段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深,非常难以改变这种现状,而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上看,必须改变人才培养与教育方式,才可确保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因此,新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进行创新,以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1 更新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授知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即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2 课堂教学的创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课型的创新。课型创新的目的,是探索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型的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质疑问难式、启发讨论式、自读自悟式、自教式等都是在传统讲授式课型基础上的创新。这些课型的共同优势在于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落实学生的创新行为 2.2 找准切入点,创新设计。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点、训练点、教育点、激发点和切入点。所

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创新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创新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一、问题提出 (一)自主创新自主学习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础和保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综合国力的竞争。实施自主创新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敢于竞争又善于合作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动手、精于实验的习惯和能力。这些良好品质的形成是创新性人才所应具备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就一定意义上说,自主创新学习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基础途径、基础方式和基础保证。 (二)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实施自主创新性学习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内外环境和实施保障。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显而易见,不仅自主创新性学习实验与研究的目标与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与具体目标十分一致,而且自主创新性学习实验与研究的实施,其实质就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等新一轮改革的最终目的与具体目标的实证性研究,同时,也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新一轮改革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思和实践价值。 二、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从哲学基础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基础是人其有主观能动性,从事自觉的活动,奴驾着人的自身发展。学习活动应该是人发展自己的实现活动,必须让学生以其自身发展的自主意识参与全过程。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是环境、教育与青少年儿童的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发展的外部因素,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育只有通过学生身心发展的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因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必须注重激励、唤醒与鼓舞,让学生在接受外部影响的同时,主动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自主学习,勇于创新,促进多方面素质的养成与提高。 2、认知心理学。当代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目标是揭示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如何学习

高中化学创新性成果

高中化学创新性成果 《数形结合思想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Al3+、Al(OH)3、AlO2- 的关系及计算 连江一中:王赞华 拟解决的问题:化学图形题是一种利用数学中的二维图象解决化学问题的题型。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以数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题目不断增多。如何析图、弄清“起点” “交点” “转折点(拐点)”“终点” 及各条线段的化学含义是关键。通过对图形的分析与比较,希望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分析】 化学图形题是一种利用数学中的二维图象解决化学问题的题型。它考查范围 广,如元素化合物、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均可以此方式 进行考查。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这种以 数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题目不断增多。 近几年来在全国高考题以及上海、广东高考题中,数型结合的试题频频出现, 成了高考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方式。 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图象是题目的主要组成部分,把所要考查的知识寓于坐 标曲线上,简明、直观、形象。解答图象题必须抓住有关概念和有关物质的性质、 反应规律及图象特点。析图的关键在于对“数” “形” “义” “性”的综合思考,其重 点是弄清“起点” “交点” “转折点(拐点)”“终点” 及各条线段的化学含义。 【知识技能】用数形结合思想理解Al3+、Al(OH)3、AlO2- 三者之间关系及相 关计算,掌握铝化合物的性质与变化。 【能力培养】通过对图形的分析与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思维能 力和应变能力,优化思维品质。 【科学品质】通过提问创设情景以及分析多种图形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感受科学的内在美。 【科学方法】由浅入深、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重点难点】 析图的关键在于对“数” “形” “义” “性”的综合思考,其重点是弄清“起点” “交 点” “转折点(拐点)”“终点” 及各条线段的化学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学生交流讨论、指导解题方法:

【精选】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成果报告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 成果报告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唤醒,在于激励,从而让每一个生命都闪现希望的曙光。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生,现实中的学生因为教育环境、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差异而呈现不同的学习结果。在亚迪校园大部分学生是比亚迪公司子弟,随父母进入公司而从内地插班到亚迪,学习基础良莠不齐的现象尤为突出。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怎么办?答案:不能放弃;面对学生发展不均衡的整个班级怎么办?答案:实施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中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差异,在个性化的教学过程中满足全体同学的求知需求与心理需求,使得每一个学生能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近年适逢比亚迪公司提出创办优质化精品化学校,借创精品提质量契机,小学数学组在四、五、六年级开展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两年来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家长的认可、学校的激励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赞誉。 一、课题研究背景 1、分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主题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根本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实施素质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途径,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采用“一刀切”或“齐步走”的教学方式只会涣散学生的意志,泯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是无法实现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发展的。分层教学正是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等方面出发,解决素质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的。 2、分层教学是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标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句话落实了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反映了教学中要面向全体,体现了基础性、广泛性和发展性合一的总体目标。新的数学课程应该是顺应“每一个孩子健康发展”的课程,而不是凸显优秀学生的筛子,更不应该成为淘汰沙粒的大浪。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才能唤醒学

小学数学创新性成果

小学数学创新性成果 一、生成过程: 经过这次的国培学习,并在国培课程学习与同行交流研讨后,我对所拟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把对拟解决问题的新认识具体化为教学设计问题解决方案,经过校本研修集思与岗位实践检验后的再提升成果,最终形成终稿(方案)。在百分数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探索与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地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更好的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 二、创新体现: 通过国培的学习和与其他学员的进一步研讨交流,发现了预案中许多不足之处,也对我的教学设计预案进行了修改,很多地方有了创新的体现; 1.教学材料组织实现了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和谐统一。在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百分数时,已经跳出了教材,发动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现实中丰富鲜活的素材,使“单纯从书本中学数学”变为“密切联系生活做数学”。与“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有关的信息材料是生活化的最好写照。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在组织学生学习百分数时,设计了:课前收集身边的百分数,为本节课学习的展开提供现实的有价值的素材;课中采取一人一表,一人一例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独立思考,探索解决各自的问题,既有助于深刻的理解概念,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的理念。 3以“情感评价”为载体,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上我们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感受,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会去审视自己的学习情绪,反思自己的学习情绪,更学会了用数学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情绪,从而让教与学达到更加和谐统一 三、创新价值: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案例

扬生活之风帆创课堂之精彩 ——《五彩池》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五彩池》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五彩池》这篇课文选自语文A版三年级上册。课文介绍了作者到四川松潘旅游时,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课文生动地描绘了各种不同形状的五彩池以及五彩六色的池水,同时揭示了其中的奥妙。 二、案例描述 课前指名学生回答在课文中奶奶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作者去旅游见到什么导入,使用多谋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五彩池风光图片供学生欣赏,指引学生细看池水的斑斓色彩和水池奇特的形状。这样做好目的是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像到五彩池游览了一番似的,很快便进入了课文情境。 (一)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师:听老师配乐范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打比方的句子,讨论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生1:我找到了“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展幅地毯的宝石”这一句,我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五彩池的颜色美,它把光辉比作宝石,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五彩池的神奇景色。 生2:我找到了“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的像盘子的,

有的像莲花的…..”这一句,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五彩池的形状奇特,它把水池的形状比作葫芦、镰刀、盘子和莲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五彩池的神奇特等色。 师:除了课文讲到的形状外,你还能想象出五彩池有哪些形状吗?并用筒笔画画出来。 生:展示学生作品。 师:课文还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五彩池的神奇样子? 生1:我从这一句“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中体会到了五彩池的数量多。 生2:我从这一句“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母指能触到池底。”中体会到五彩池的大小和深浅。 师:你们很会读书,找得很准确。五彩池的确很神奇。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这一自然段? 生1:神奇的语气 生2:兴奋的语气 师:是的,我们应读出作者初见五彩池时惊讶之情,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读一次。 师:刚见到五彩池,作者就被它无比的神奇深深吸引住了。然而,更让作者感到惊奇的是什么呢?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生:更让作者感到惊奇的是池水的颜色。 师:对,就是池水的颜色使作者感到惊奇。那么五彩池池水的神奇又表现在哪里? 生:池水的神奇表现在两方面;a、水池的颜色各不相同,b、同一水池的颜色也不相同。 师: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请四人小

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重要性 摘要:语文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点学科,也是我国教育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是目前我国教育事业 的重大任务之一。邓小平曾经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伟人毛主席也曾经说过“小学生就像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小学生作为祖国明天的希望,需要不断提 升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适应时代进步需求。语文也是我国的母语,语文教育有 着最根本的作用。本文对语文教学方法的创设进行了有效讨论,进而分析在新课 程背景下运用合作学习制教学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合作学习;小学 当前我国教育部门对语文教学工作高度重视,但是,对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 学来说,在教学方法仍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无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其 原因可总结为,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陈旧、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教 师的专业意识相对薄弱,教学策略不够新颖,难以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 极性。近年来,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索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 显著成效,但是需要改进的空间还很大,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方法策略,更好提升 教师语文教学工作有效性。本文结合教学的过程两个阶段,即教学准备阶段和教 学实施阶段,阐述语文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教学的反思,提出小学语 文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准备阶段合作学习策略 语文教学质量反应我国国民素质,然而合作制学习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关键。在教学准备阶段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上。首先,在教师备课方面,要主动认清备课思路,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提高的方面 进行全面的总结;其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具体方式是按照班级学生 的学习成绩进行分组,并安排好每组对于课程的预习任务。如一位老师在准备 《小马过河》(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2 课)这篇课文时,她根据可以利用手工 课件的制作的方式,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去制作课文中提到的小马、牛伯伯、松鼠的图片或者是美工作品。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还能将美工知识应用到语文学习中,加深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印象,提升 学习效率。合作制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不产生陌生的感觉, 新的课改的思路就是以课本为准转变成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要求老师要不断改 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式接受知识的习惯,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实现有 意义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策略 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改变传统的上课时教学沉闷的气氛,使得每个学生都 善于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创 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的去探求能够激发学生课堂教学策略有效性。那么合作教 学是改变课堂教学沉闷气氛的重要举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教师要起 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首先,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课上合 作学习时间,以便留有充足的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的时间。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局 限性较大,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足,所以需要留给各学习小组充足的学习时间。其次,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形式的提问方式。教师要用创新的方式去探究 每个课堂问题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提问,让学生能够很自然的深入到课堂学 习中。

创新性成果文字阐述

一、创新性成果文字阐述 1、创新性成果生成过程 (1)在全面完成继续教育学习后,我对《新课改》有了一个比较清楚地认识。领会了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新课改明确定位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基于这种教学思想的引导,我在教学中更加坚信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我不断地对此进行尝试,进行l校本研修研。创造了“阅读→实践→写作”纵向发展的创新性教学成果。在教学中取得很好地效果。 (2)《新课改》在小学中、高学段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这进一步证明我在教学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与新课标精神一致的道路。 (3)新课改在高年级习作教学中提出“要求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些要求提出后,我们教师怎样帮助学生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是值得探究和挖掘的工作。我想,写作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因为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因此,我要把写作指导回归于自然和生活中去。这样就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了素材,体验了生活,学生写习作的时候就不会因素材不足而执笔不前。事实上这样做也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解决了学生作文难的问题。 (4)在教学活动实践中重视开发自然资源。抓住了作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即取材和立意。 (5)在不断学习《新课改》的过程中,我对前面的《爬山虎的脚》教学预案做了修改和完善。前后两稿的不同点是:初稿在活动前预设了精讲课文的内容。而终稿只确定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与写作”。修改的原因是,初稿过于片面,只抓住《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统领写作。而忽视了单元整体目标要求。所以,不利于学生更广泛学习思维的形成。因此,我对教学内容做了大幅度修改。终稿突出体现了本次活动的“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并且增加了在大自然中品读课文的教学设计,使阅读和实践活动遥相呼应,共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是最新颖之处。两稿相同之处是:我仍然坚持“阅读、实践、写作”三者结合的教学思路,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大自然资源进行教学活动。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2.创新体现 语文教学回归于生活之中,重视语文学习的体验过程,有效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真实的写作素材,在阅读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下,形成开放式的写作文风,使学生的写作建立在观察、感悟的基础上,避免了浮夸、虚假、空洞、脱离现实的写作倾向。为学生指明一条正确的写作导向。此外,把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融为一体,互相支撑。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创新价值 (1)“阅读→实践→写作”这种教学成果易于操作、学习与推广。解决了教师指导写作难和学生不会写的问题。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观察点是开放的,写作的思维是开放的,那么,写作的角度就是广泛的。极为有利地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课题成果公报

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公报 一、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儿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取的绝大多数的数学知识是在形象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表象从而形成概念的。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是每个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很好考虑的问题。许多成功的案例说明,让小学生动手操作发展思维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因为这样做既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又能使他们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和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1.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有关动手操作的教学实践案例、课堂教学观摩和公开发表论文的分析,去发现在教学中的运用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如认识上的迷失和操作上的盲目主要有哪些表现? 2.动手操作的基本模式 动手操作模式作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子模式,从属于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在研究中探索“动手操作”课的教学流程基本操作模式,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操作能力的强弱等因素,研究如何选择不同的操作方式(如:启发性操作、示范性操作、应用性操作、探究性操作等)?如何做到操作有效,避免低效和无效?教师如何根据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来设计问题情景与操作内容,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中,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从而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有效运用动手操作的基本策略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开展操作活动中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会浪费掉好多时间,直接影响操作的进程和结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放手让学生操作?对动手操作运用的次数、时机、时间长短如何进行合理灵活的处理?使操作不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 4.动手操作发展思维的基本策略

最新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训练测试题

创新思维训练测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1、1+3+5+7+9+ (119) 2、求100以内所有除以4余2的数的和。 3、少先队种柳树和杨树共134棵,杨树的棵数比柳树的3倍多14棵,两种树各几棵? 4、甲、乙两桶油共重62千克,如果乙桶倒出12千克,则甲桶比乙桶多10千克。甲、乙两桶油原各重多少千克? 5、甲、乙、丙、丁四个小朋友共有彩色玻璃弹珠100棵。甲给乙13颗,乙给丙18颗,丙给丁16颗,丁给甲2颗后,四人的弹珠数相等,他们原来各有弹珠多少颗? 6、小浩今年16岁,妈妈今年46岁。小浩多少岁时,妈妈的年龄是小浩年龄的4倍? 7、儿子和爸爸今年的年龄和为42岁,9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今年儿子和爸爸各是多少岁?

8、有五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9, 如果把其中的一个数改为1,那么这五个数的平均数为8。这个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 9、同学们去划船,如果每只船坐4人,则少3只船;若每只船坐6人,还有2人留在岸边。有多少同学去划船?共租多少只船? 10、我国农历用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2种动物按顺序轮流代表年号。如果公元3年属猪年,那么公元2000年属什么年? 11、操场上停放39辆车,有三轮车和自行车,两种车轮子的总和为96个。问三轮车和自行车各多少辆?12、某年的4月份有5个星期三,4个星期四,这个月的5号是星期几? 13、2条床单和3条毛巾共210元,同样的3条床单和5条毛巾共320元,每条床单与每条毛巾各多少元? 15、将边长为4厘米和5厘米的 上,已知重叠的部分为 米,两块正方形纸片盖住桌面的面积是多少? 16、 1 2、3 4、5、6 7、8、9、10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创新性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创新性 发表时间:2013-06-05T16:06:51.233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周清 [导读]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既要依据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既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又要灵活运用。 周清(雷波县五官乡中心校四川雷波 616550)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既要依据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既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又要灵活运用。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提高现代人健全素质的语文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的未来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创新性 新世纪迫切需要创新性的教育,创新性的教育迫切需要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和高超的教育艺术的课堂教学。21世纪的人才,不但需要有比较全面的素质体系,更需要有不断创新的活力,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快节奏经济社会的需要。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阐明了我们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素质这一核心问题。其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激发创新动力,形成创新性格。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创新性,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供参考。 1.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源泉 新世纪国家都在建设和谐社会,我们的教育从课堂到课外,个人到集体,学习与生活更应该建造和谐的氛围。但是现在学校里的陈规旧纪多,课堂上的规矩更多。从偏远山区到繁华的城市,各种各样的规矩,把天真无邪的孩子训练成“墨守成规的儿童”。行为上的循规蹈矩必然抑制思维的发展,更不用说有所创新了。学生成了复读机,只有复制的功能,无主动性和自由思考的个性。如此的思维定势,把潜在的创新意识压抑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没来得及萌芽就被抹杀了。我们提倡的让孩子畅想、畅言,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飞翔,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状态。在这种氛围中,多种想法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需要和情感,并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达到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如:教学《黄山奇石》时,挖掘教材创造性教育因素,拓展认识,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契机,丰富课文内容,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段落结构,提供4种开关方式,自主选择,借助图片,描述作家爷爷未描述的黄山石,仿照如:天狗望月、狮子抱球、仙女弹琴,自己取名的石头名字,充分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为高年级作文打下坚实基础。 2.构建创新性教学结构,萌发创新意识 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教学结构,萌发创新意识。①营造质疑的环境,激发质疑的动机。虽然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能力,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倡质疑问难,老师应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质疑—探疑—揭疑的循环往复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创造性因素,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每学一篇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对不懂的地方提问,有疑问的或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来,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也应不断启发提出有创新性问题。教师通过营造良好质疑环境,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创造能力。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先从题目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引语: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或有什么疑问?刚说完,学生就纷纷迫不及待地举手提出疑问:什么是精彩极了?什么又是糟糕透了?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这样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自己阅读,很快找到答案,并开始追本溯源,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到,学生一连串奇怪问题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时刻都在等着萌芽。但这颗奇特而又宝贵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生根,发芽,逐渐长成参天大树,教师任何一个不在意或漠视都可能会使它在泥土中腐烂。在这样宽松教学环境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学生才能萌发创新意识,渴望创新,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②创设交流情境,在 “合作”中创新。新课程倡导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基础上,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以“同桌二人小组合作、多人小组合作”等形式在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让学生之间信息和情感在相互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采用小组学习方式体会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四人小组勾勾划划,读读写写,翻翻资料,你言我语,再结合课件,提高认知兴趣,学生有机会在无戒备、轻松的气氛中听取和采纳见解,自主表达观点,在有限的时间内辨析,取舍评价,知识重组乃至创新。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家乡的美景,长大后如何发展家乡,让家乡变得越来越美丽,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利用求异和求同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样性,激发创新思维。如:教学《草船借箭》时,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事情结果会怎样呢?草船靠近操军水寨时,如果操军出来返攻,又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周瑜又会怎样呢?这样精心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便有效地培养创新思维,则求异和求同便是创新。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指导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从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什么?你还读过哪些像这样开头、结尾的文章?教师如此精心铺设求同路径,引导学生有方向、有范围地去思考,有效地落实创新思维培养。 4.利用教育技术,拓展创新情境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情境,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引课堂教学。多年教学实践感受到,传统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备课了解知识信息后,把自己所知的知识单向灌输给学生,无论自己在课堂上怎样努力,纵使你讲得唾沫翻天,口干舌燥,滔滔不绝,也收效甚微,更不用谈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了。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实现师生之间、学

小学数学创新性成果

小学数学创新性成果 通过参加这次国培研修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对教学有所帮助的知识,虽然有点忙,但是我认为非常值得。我每天一有空就迫不及待的上网学习,认真观看专家们的视频讲堂,提高了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同时还能看到很多同行自己的教学心得,听取他们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感悟到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这次国培学习的感悟与收获,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我针对前期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经过再次反思、反复推敲和深入论证之后,我对拟解决的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想法与认识,同时结合校本研修的集思与教学实践,并对前期教学设计(初稿)进行了具体化改进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分数的再认识及分数与整数除法的关系基础上安排教学内容的,是小学阶段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定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抽象程度要深一些,因此,要想真正弄懂它,学以致用,对学生而言,难度很大。 一、生成过程: 我发现教学设计原稿中存在着如下问题: 1、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以教师讲解,学生听为主,不给学生留有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更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使数学课显得枯燥无味。 2、盲目的跟“课改风”,教师有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走向自己设计好的“陷阱”,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在要求同学们去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不能适时、巧妙的去做引导,导致同学们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概念比较模糊。 4、语言罗嗦、把握不住重点,在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没有着重强调“零”除外这一特性。 5、课后作业布置随意性大,没有代表性,更没有科学性。 6、老师对同学们的“鼓励”随意性大,没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鼓励给自己带来的自信和喜悦。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上千斟万酌,尽量把新课标的一些新理念体现出来。注重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知识,在知识中体验生活。鉴于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车站中心小学陆中杰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思路。因此,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所谓的创新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有其独特的特点,如求异性和逆向性,具备创新思维,要求能够从不同角度、突破性的打破常规思考问题的方式。创新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锻炼而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所应当具备的创新思维,并不是科学史上惊天动地的创造和发明,而是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点滴表现所积累起来的思维方式。针对同一个知识点,不去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就可以视为创新;针对同一个问题,能够从以往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找到另一种解题的方法也可以视为创新。作为教师,需要发现小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一、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

在新课改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使学生在读中有思、行中有思。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而教师扮演的应当是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大方向,与学生一同探寻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使学生的手脑得到充分利用。第三,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方式进行转变。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另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教师的心理支持。小学生刚刚离开家长,来到学校,教师就成为了他们最信任的人,他们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态度。教师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点头的动作,认真倾听学生的态度,都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鼓励和刺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迸发,教师的支持就是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动力。因此,作为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信任,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认真的倾听,对学生的成功由衷的鼓励和分享,并且分担学生的困难,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他们形成完善人格的基础,也是培养他们创新潜质的思想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式方法不能创新,有如“复制、粘贴”,永不能有所超越。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国民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成了21世纪国民最重要的能力。下面,我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我的感悟和体会。 标签: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兴趣 引言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而2016年,“十三五”时期,要培养更多创新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创新的教育。它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要导之以“创”。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引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局限教会学生基础知识,而是把语文课堂作为一个丰富的舞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主动去学习。 一、教育创新的意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的作用越来越大,人的素质技能特别是知识创新成为知识经济的先决条件,不断创新的知识就是财富,就是生产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推动力量。在这个时代里,教育的职能主要就是对知识的创新和探索。 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民族兴衰的命运,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二、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取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实践创新教学的: 1.语文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创新教育的语文课堂中,把语文知识紧紧的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因为有生活才有感受,有实践才有体验。 例如:讲解生字“节”,我会用向往、寻问的语气道:“回族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把你了解的向其他同学说说,半数之多的回族学生自豪地、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是开斋节,吃油香儿和san mian?za,去清真寺做礼拜、冲头、戴漂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