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辐射照射量水平最新的国际研究结论最近,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

全球辐射照射量水平最新的国际研究结论最近,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
全球辐射照射量水平最新的国际研究结论最近,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

太阳能辐射量分类

太阳能资源分四类(最新):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按辐射强度划分,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类地区,其中: 一类地区大于6700MJ/m2,>159.5千卡/cm2 二类地区是5400-6700MJ/m2, 128.6-159.5千卡/cm2 三类地区4200-5400MJ/m2, 100-128.6千卡/cm2 四类地区小于4200MJ/ m2。 <100千卡/cm2 我国主要城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也可以划分成四类地区。 一类地区平均日照时数在2500小时以上,一类地区有乌鲁木齐、拉萨、西宁、银川、呼和浩特、沈阳等, 二类地区平均日照时数在2000-2500小时之间,二类地区有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南昌、太原、长春、哈尔滨、兰州等, 三类地区平均日照时数在1000-2000小时,三类地区有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福州、郑州、长沙、南宁、广州、昆明、海口, 四类地区平均日照时数1000小时以下,四类地区有重庆、成都、贵阳。 【我国太阳能资源】旧版本 在我国,西藏西部太阳能资源最丰富,最高达2333 KWh/㎡(日辐射量6.4KWh/㎡),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撒哈拉大沙漠。 根据各地接受太阳总辐射量的多少,可将全国划分为五类地区。 一类地区 为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6680~8400 MJ/㎡,相当于日辐射量5.1~6.4KWh/㎡。这些地区包括宁夏北部、甘肃北部、新疆东部、青海西部和西藏西部等地。尤以西藏西部最为丰富,最高达2333 KWh/㎡(日辐射量6.4KWh/㎡),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撒哈拉大沙漠。 二类地区 为我国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850-6680 MJ/m2,相当于日辐射量4.5~5.1KWh/㎡。这些地区包括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西藏东南部和新疆南部等地。

全国太阳辐射量资料

具体分部情况见下图 资源带号名称指标 Ⅰ资源丰富带≥6700MJ/(m2·a) Ⅱ资源较富带5400~6700MJ/(m2·a)Ⅲ资源一般带4200~5400MJ/(m2·a)Ⅳ资源贫乏带<4200MJ/(m2·a)

附表1我国主要城市的辐射参数表 城市纬度Φ日辐射量 Ht 最佳倾角 Φop 斜面日 辐射量 修正系数 Kop 哈尔滨45.68 12703 Φ+3 15838 1.1400 长春43.90 13572 Φ+1 17127 1.1548 沈阳41.77 13793 Φ+1 16563 1.0671 北京39.80 15261 Φ+4 18035 1.0976 天津39.10 14356 Φ+5 16722 1.0692 呼和浩特40.78 16574 Φ+3 20075 1.1468 太原37.78 15061 Φ+5 17394 1.1005 乌鲁木齐43.78 14464 Φ+12 16594 1.0092 西宁36.75 16777 Φ+1 19617 1.1360 兰州36.05 14966 Φ+8 15842 0.9489 银川38.48 16553 Φ+2 19615 1.1559 西安34.30 12781 Φ+14 12952 0.9275 上海31.17 12760 Φ+3 13691 0.9900 南京32.00 13099 Φ+5 14207 1.0249 合肥31.85 12525 Φ+9 13299 0.9988 杭州30.23 11668 Φ+3 12372 0.9362 南昌28.67 13094 Φ+2 13714 0.8640 福州26.08 12001 Φ+4 12451 0.8978 济南36.68 14043 Φ+6 15994 1.0630 郑州34.72 13332 Φ+7 14558 1.0476 武汉30.63 13201 Φ+7 13707 0.9036 长沙28.20 11377 Φ+6 11589 0.8028 广州23.13 12110 Φ-7 12702 0.8850 海口20.03 13835 Φ+12 13510 0.8761 南宁22.82 12515 Φ+5 12734 0.8231 成都30.67 10392 Φ+2 10304 0.7553 贵阳26.58 10327 Φ+8 10235 0.8135 昆明25.02 14194 Φ-8 15333 0.9216 拉萨29.70 21301 Φ-8 24151 1.0964

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和影响因素

第四节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和影响因素 、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 机体受辐射作用时,根据照射剂量、照射方式以及效应表现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常将生物效应分类表述 (一)按照射方式分 1.外照射与内照射(external and internal irradiation):辐射源由体外照射人体称外照射。γ线、中子、X线等穿透力强的射线,外照射的生物学效应强。放射性物质通过各 途径进入机体,以其辐射能产生生物学效应者称内照射。内照射的作用主要发生在放射性物质通过途径和沉积部位的组织器官,但其效应可波及全身。内照射的效应以射程短、电离强的α、β射线作用主。 2.局部照射和全身照射(local and total body irradiation) 当外照射的射线照射身体某一部位,引起局部细胞的反应者称局部照射。局部照射时身体各部位的辐射敏感性依次为腹部>胸部>头部>四肢。 当全身均匀地或非均匀地受到照射而产生全身效应时称全身照射。如照射剂量较小者为小剂量效应,如照射剂量较者(>1Gy)则发展为急性放射病。大面积的胸腹部局部照射也可发生全身效应,甚至急性放射病。根据照射剂量大小和不同敏感组织的反应程度,辐射所致全身损伤分为骨髓型(bone marrow type)、肠型(gastro- intestinal type)和脑型(central nervous system type)三种类型。 (二)按照射剂量率分 1.急性效应(acute radiation effect):高剂量率照射,短时间内达到较大剂量,效应迅速表现。 2.慢性效应(chronic radiation effect):低剂量率长期照射,随着照射剂量增加,效应逐渐积累,经历较长时间表现出来。 (三)按效应出现时间分 1.早期效应(early effect):照射后立即或小时后出现的变化。

(完整版)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分析分析

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分析 JGSLJZ 【知识归纳】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强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大大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但尚有诸多因素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弱,使到达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1.纬度位置 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则少。这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主要原因。 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如赤道地区被赤道低压带控制,多对流雨,而副热带地区被副高控制,多晴朗天气,所以赤道地区的太阳辐射要弱于副热带地区。 3.海拔高低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如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主要就是这个原因。如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4.日照长短 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如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温差不大,是因为纬度越高的地区,白昼时间长,弥补了因太阳高度角低损失的能量。 【典例精析】 1.读“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下列因素中与A区(大气上界太阳辐射与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差值)多少无关的是() A.云层的厚薄B.大气污染程度C.大气密度D.气温 【解析】云层的厚薄、大气污染程度以及大气密度都会影响大气透明度进而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答案】D 2.辐射差额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物体能量收支的差值。读“不同纬度辐射差额的变化示意图”,若只考虑纬度因素,则a、b、c三地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

辐射剂量与防护重点

00 从稳定性考虑,原子核(原子)可以分为稳定和不稳定的2大类 不稳定的原子核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会自发的或在外界影响下从某种核素(元素)变化到另一种核素(元素),与此同时会释放出各种类型的粒子,同时释放出不同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上述粒子携带大量能量高速运动,形成射线; 常见的例外的情况是X 射线,医用、工业用X射线是由核外电子能态变化引起 本课的目的:采取各种方法、手段,有效地避免放射性对人体的损害 凡是存在放射性应用的地方,则必然伴随着辐射防护工作 第一阶段:早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1895-1930) 第二阶段:中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又称放射线诊断、治疗损伤时期)(1930~1960) 第三阶段:近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又称流行病学调查所见的辐射损伤时期)(1960~现在) 01 电离辐射:由能通过初级过程或次级过程引起电离的带电粒子或不带电粒子组成的,或者由它们混合组成的辐射; 电离辐射场:电离辐射无论在空间,还是在介质内部通过、传播以至经由相互作用发生能量传递的整个空间范围,由此形成的场; 辐射量:为了表征辐射源特征,描述辐射场性质,量度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程度及受照物质内部发生的辐射效应的量; 粒子辐射:是指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或由这些粒子组成的原子核。既有能量又有静止质量。 电磁辐射:实质是电磁波,仅有能量,没有静止质量。 辐射计量学量:根据辐射场自身的固有性质来定义的物理量; 辐射剂量学量:描述辐射能量在物质中的转移、沉积的物理量; 辐射防护学量:用各类品质因数加权后的吸收剂量D引申出的用于防护计算的物理量; 粒子通量(N.):粒子数在时间间隔dt的变化量dN,s-1 能量通量(R.):辐射能在时间间隔dt内的变化量dR,J·s-1; 粒子注量(Φ):可以认为是进入单位截面积小球的粒子数;m-2 能量注量(Ψ):进入向心截面积为da的小球的辐射能dR与da的比值,J·m -2 粒子注量率(φ):表征单位时间内进入单位截面积小球的粒子数的多少,又称为粒子通量密度,m-2·s-1 能量注量率(ψ):表征单位时间内进入单位截面积小球的辐射能的多少,又称为能量通量密度,J·m -2·s-1 电离:从一个原子、分子或其它束缚状态释放一个或多个电子的过程; 电离密度:带电粒子在单位路径长度上形成的离子对数,单位为离子对/cm。 激发: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原子由基态转入高能态。 退激:激发态的原子不稳定,以发射光子的形式放出相应的能量回到低能态轨道。 散射: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与带正电的原子核发生排斥作用而改变其本身的运动方向。 电离和激发两过程构成了重带电粒子在碰撞过程中的主要能量损失。 传能线密度LET:表示带电粒子在单位长度径迹上传递的能量。单位是MeV·cm-1 射程:带电粒子从进入物质到完全被吸收沿原入射的方向穿过的最大距离,称为该粒子在物质中的射程。 如果不指明在哪种物质中,就是指粒子在标准状况下的空气中的射程。

全国各地太阳能总辐射量与年平均日照当量

全国各地太阳能总辐射量与年平均日照当量 地区类别地区 太阳能年辐射量 年日照时数 标准光照下 年平均日照 时间(时)MJ/m2·年kWh/m2·年 一宁夏北部、甘肃北部、 新疆南部、青海西部、 西藏西部 6680-8400 1855-2333 3200-3300 5.08-6.3 二河北西北部、山西北 部、内蒙古南部、宁 夏南部、甘肃中部、 青海东部、西藏东南 部、新疆南部 5852-6680 1625-1855 3000-3200 4.45-5.08 三山东、河南、河北 东南部、山西南部、 新疆北部、吉林、辽 宁、云南、陕西北部、 甘肃东南部、广东南 部、福建南部、江苏 北部、安徽北部、台 湾西南部 5016-5852 1393-1625 2200-3000 3.8-4.45 四湖南、湖北、广西、 江西、浙江、福建北 部、广东北部、陕西 南部、江苏南部、安 徽南部、黑龙江、台 湾东北部 4190-5016 1163-1393 1400-2200 3.1-3.8 五四川、贵州3344-4190 928-1163 1000-1400 2.5-3.1

附录B 江苏省部分地区的?、δ、ω、αs、γs值 城市名地理纬度 ?(o) 太阳赤纬 δ(o) 太阳时角 ω(o) 太阳高度 角 αs(o) 太阳方位 角 γs(o) 南京市南京32.04 -23.43 0 34.53 0 江宁31.95 -23.43 0 34.62 0 六合32.36 -23.43 0 34.21 0 江浦32.07 -23.43 0 34.5 0 溧水31.65 -23.43 0 34.92 0 高淳31.32 -23.43 0 35.25 0 苏州市 苏州31.32 -23.43 0 35.25 0 张家港31.86 -23.43 0 34.71 0 常熟31.64 -23.43 0 34.93 0 太仓31.45 -23.43 0 35.12 0 昆山31.39 -23.43 0 35.18 0 吴县31.32 -23.43 0 35.25 0 吴江31.16 -23.43 0 35.41 0 无锡市无锡31.59 -23.43 0 34.98 0 江阴31.91 -23.43 0 34.66 0 宜兴31.36 -23.43 0 35.21 0 常州市常州31.79 -23.43 0 34.78 0 武进31.78 -23.43 0 34.79 0 金坛31.74 -23.43 0 34.83 0 溧阳31.43 -23.43 0 35.14 0 镇江市镇江32.2 -23.43 0 34.37 0 丹徒32.2 -23.43 0 34.37 0 扬中32.24 -23.43 0 34.33 0 丹阳32 -23.43 0 34.57 0 句容31.95 -23.43 0 34.62 0 扬州市扬州32.39 -23.43 0 34.18 0 江都32.43 -23.43 0 34.14 0 刑江32.39 -23.43 0 34.18 0 仪征32.27 -23.43 0 34.3 0 高邮32.78 -23.43 0 33.79 0 宝应33.23 -23.43 0 33.34 0 泰州市泰州32.49 -23.43 0 34.08 0 晋江32.03 -23.43 0 34.54 0 泰兴32.16 -23.43 0 34.41 0 姜堰32.51 -23.43 0 34.06 0 兴32.93 -23.43 0 33.64 0

电离总剂量辐射效应及加固方法解析

目录 一、辐射环境 (2) 1.1 范艾伦辐射带 (2) 1.1.1 内辐射带(Inner Belt) (3) 1.1.2 外辐射带(Outer Belt) (3) 1.2 宇宙线辐射环境 (3) 1.2.1 银河宇宙线 (3) 1.2.2 太阳宇宙线 (3) 1.3 核爆辐射环境 (4) 1.4 存在电离总剂量辐射的环境 (4) 二、总剂量辐射损伤的产生机理 (4) 三、电离总剂量辐射对器件的影响 (6) 3.1 总剂量辐射对NMOS晶体管关态漏电流的影响 (6) 3.2 总剂量辐射对VDMOS晶体管1/f噪声的影响 (7) 3.3 总剂量辐射对SRAM静态功耗电流的影响 (8) 3.4 总剂量辐射对SRAM功能的影响 (9) 四、针对辐射损伤所采取的辐射加固方法 (9) 4.1 环形栅结构 (10) 4.2 H形栅结构 (13) 4.3 P+保护环 (15) 4.4 厚场氧旁附加薄场氧层 (16)

电离总剂量辐射效应及加固方法解析 起草人:丛忠超 一、辐射环境 辐射环境主要包括空间自然辐射环境和人造辐射环境两种。其中,空间辐射环境又可以分为范.艾伦辐射带和宇宙射线两种,而人造辐射环境主要是指核武器爆炸和地面辐射模拟源两种。下面针对上述辐射环境进行详细介绍。 1.1 范艾伦辐射带 所谓地球辐射带就是指那些存在于地球周围的高能粒子集中的区域,一般存在于近层宇宙空间中,即距离地球100公里到几百公里的空间。它是由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范艾伦于1958年根据美国第一颗卫星的空间粒子探测得出结果推测发现的,因此被称为范·艾伦辐射带。范.艾伦辐射带是由地磁场俘获高达几兆电子伏的电子以及高达几百兆电子伏的质子组成,其中只有很少百分比像O+这样的重粒子,其分布结构图如2.1所示。由图可知,高能质子与高能电子主要分布在两个对称的集中区域,在赤道附近呈环状绕着地球,并向极地弯曲,这两个区域分别被称为内辐射带和外辐射带,简称内带与外带,其中距离地球较近的称为内带,距离地球较远的称为外带,它们共同组成了范艾伦辐射带,下面将分别介绍内带与外带。 图1 地球辐射带结构示意图

空间辐射环境中的辐射效应

空间辐射环境中的辐射效应摘要天然空间辐射环境与辐射效应基本机制是空间飞行器抗辐射加固研究中的两个关键问题,本文总结了天然空间辐射环境的总体性质, 并对辐射效应基本机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指出了目前空间飞行器抗辐射加固研究的重点。关键词辐射环境,抗辐射加固,辐射效应R a d i a t i o n E f f e c t s i n t h e S p a c e R a d i a t i o n E n v i r o n m e n t Abstract T he nat ur al space ra dia tio n enviro nment and the basic mechanisms of r adiatio n effect s a re tw o most im po rt ant issues r ela ting t o the resear ch of r adiatio n har dening t echo no lo gy of spacecr afts . In t his paper, so me o f the g en eral pro per ties of natur al space r adiation env ir onment ar e summer ized, the basic mechanisms of r adiatio n effect s ar eanylized br iefly , and the emphasis o f present r esearch r ela t i n g t o t h e r a d i a t i o n h a r d e n i n g t e c h o n o l o g y o f s p a c e c r a f t s i s p o i n t e d o u t. K e y w o r d s r a d i a t i o n e n v i r o n m e n t,r a d i a t i o n h a r d e n e d,r a d i a t i o n e f f e c t s 应用于卫星或空间飞行器的电子学系统, 在天然空间辐射环境中往往因经受空间辐射而导致性能减低或失灵, 甚至最终导致卫星或空间飞行器的灾难性的后果[ 1] 。美国1971 至1986 年发射的卫星中共发生了1589 次异常现象, 其中与空间粒子辐射有关的占70% , 由空间辐射对电子学系统的辐射破坏造成的占38. 1% 。空间辐射对电子学系统的辐射破坏主要有三种方式: 1) 总剂量电离损伤; 2) 单粒子效应; 3) 位移损伤。质子产生总剂量电离损伤, 单粒子效应和位移损伤, 电子主要产生总剂量电离损伤, 而高能重离子主要产生单粒子效应。 1天然空间辐射环境 地球轨道天然空间辐射粒子包括地磁场俘获辐射带( Van Allen 带) 粒子和宇宙射线( 包括太阳宇宙射线和银河宇宙射线)。 1.1地磁场俘获辐射带粒子地磁场俘获辐射带粒子主要是电子、质子以及少量的重离子。地磁场俘获辐射带通常又分为内辐射带( 1. 5R e 至 2. 8Re , Re= 6380km 为地球半径) 和外辐射带( 2. 8R e 至12R e) , 内辐射带以质子为主, 而外辐射带以电子为主。地磁场俘获辐射带中质子能量可达500M eV。能量大于10M eV 的质子主要分布在 3. 8R e 以下, 能量大于30M eV 的质子主要分布在1. 5Re 以下[ 2] , 而典型的卫星壳体能屏蔽能量小于10M eV 的质子。因此对于低轨道卫星来说, 质子对内部电子学元器件的辐射破坏尤为严重。在外辐射带中电子具有较高的能量和较大的通量( 约为内辐射带的10 倍) , 在外辐射带中电子的最高能量达7M eV, 而在内辐射带中电子的最高能量为5M eV , 能量大于 1 MeV 的电子的通量峰值在3Re 至4R e 之间。 1.2宇宙射线宇宙射线有两种来源, 即来自于太阳耀斑爆发的太阳宇宙射线和来自于太阳系以外的银河宇宙射线。太阳系以外的银河宇宙射线通常认为是稳定的, 而地球轨道上的银河宇宙射线的通量受太阳活动的调制, 在太阳活动频繁期, 地球轨道上的银河宇宙射线通量相对减少, 而在太阳活动不频繁期, 银河宇宙射线通量相对稳定。宙射线通量相对稳定。银河宇宙射线主要有质子( 85% ) 、氦离子( 14% ) 和高能重离子( 1% ) 组成。离子通量随原子质量[ 3]数分布见图1。可以看出, 高能重离子( 如Fe) 的通量与质子通量相比差几个数量级, 但是这并不是说高能重离子的辐射效应可以忽视。由于高能重离子在穿入材料时在单位距离上产生很高的电离密度, 尤其在考虑半导体器件的单粒子效应时, 高能重离子产生的效应不容忽视。图2 为银河宇宙射线中各种离子[ 4]对应的粒子能量为 2. 4GeV , 质子和氦离子的最高能量可达10GeV / Nu。对于如此高能的粒子,卫星壳体已经无法阻止它们进入舱体内。

太阳总辐射表原理和使用方法

太阳总辐射表原理和使用方法 太阳能总辐射表是测量太阳能水平辐射量的方法。太阳总辐射表为热电效应原理,感应元件采用绕线电镀式多接点热电堆,其表面涂有高吸收率的黑色涂层。热接点在感应面上,而冷结点则位于机体内,冷热接点产生温差电势。在线性范围内,输出信号与太阳辐照度成正比。为减小温度的影响则配有温度补偿线路,为了防止环境对其性能的影响,则用两层石英玻璃罩,罩是经过精密的光学冷加工磨制而成的。 该表用来测量光谱范围为0.3-3μm 的太阳总辐射,也可用来测量入射到斜面上的太阳辐射,如感应面向下可测量反射辐射,如加遮光环可测量散射辐射。因此,它可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利用、气象、农业、建筑材料老化及大气污染等部门做太阳辐射能量的测量。 该表应安装在四周空旷,感应面以上没有任何障碍物的地方。然后将辐射表电缆插头正对北方,调整好水平位置,将其牢牢固定,再将总辐射表输出电缆与记录器相连接,即可观测。最好将电缆牢固地固定在安装架上,以减少断裂或在有风天发生间歇中断现象。下图为RHD-29太阳总辐射表的技术参数。 图2-8 太阳能总辐射表 表2-7 RHD-29太阳总辐射表的技术参数 注意事项: 1.玻璃罩应保持清洁,要经常用软布或毛皮擦试。

2.玻璃罩不可拆卸或松动,以免影响测量精度。 3.应定期更换干燥剂,以防罩内结水。 二、利用太阳能光测系统获取水平面太阳辐射量测量 太阳辐射观测: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总表+装置);净全辐射;反射辐射;分光谱辐射(5块);辐射表专用电缆;辐射观测台架;太阳辐射电流表;辐射数据采集系统(含软件)组成。实现对太阳辐射的能量动态检测以及太阳光谱的分布,各光谱的能量的动态检测,认识和了解太阳能各要素相互关系。 图2-9 太阳能观测系统

太阳辐射测量的回顾与展望

太阳辐射测量的回顾与展望 王炳忠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1、太阳辐射标准 太阳辐射测量技术发展的历史告诉人们,为了在世界范围内获取整齐一致的数据有多么困难。国家计量部门建立的辐射标准,仅限于低辐照水准,无法作为太阳辐射测量的依据。这就是气象学界借助直接日射表(Pyrheliometer)独立开发太阳辐射标准的理由。 第一台测量太阳辐射的仪器是1837年由法国人Pouillet设计制造的,它的工作原理以水的卡计为基础。由于其设计简单,只能进行一些粗略的测量。随后出现的一些仪器,大多是对Pouillet仪器的改进,其中较有名的如Violle、Crova等人。1884年Frolich首先采用热电堆做探测器,这种方法虽然简便,却需要另一台绝对仪器来校准。另外,为了使测量进一步精确,Michelson以Bunsen冰卡计为基础设计了一台直接日射表,但不实用。?ngstr?m 是使用双探测器制作直接日射表的第一人,测量时两个探测器交替地遮荫和曝光。后来他进一步发展这一想法:用电校准探测器代替卡计,这就是著名?ngstr?m补偿式直接日射表。在上一世纪内,虽然在历次国际气象局长会议上多次议论过太阳辐射测量事项,但均因限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而未获解决。在1896年的会议上还建立了专门的太阳辐射委员会(CSR),其任务就是要为测量太阳辐射标准仪器提出建议。直至1905年在Inrisbruck的会议上,才决定以?ngstr?m补偿式直接日射表做为测量仪器,并以其原型A70做为标准I(保存在瑞典Uppsala大学物理研究所)。这就是?ngstr?m标尺(AS-1905)的由来。AS-1905在欧洲被广泛采用。 美国Smithson研究所使用的银盘直接日射表(Silverdisk,简称SD)是Pouillet和Violle 直接日射表的混合型。使用中的该类辐射表大多数都是由Smithson研究所制造的。上世纪末,它们由Abbot所研制的水流式直接日射表校准。后来,Abbot又研制出搅水式直接日射表,并以此校准水流式仪器。这一系列校准和研制标准仪器工作导致了1913年Smithson标尺的建立(SS-1913),它主要在美洲等地使用。 自出现两个并列日射标尺之日起,其间存在的差异问题,倍受有关学者的关注。1912年在Rapperswill召开的CSR会议上,Kimball首次报告了他所作的比对结果:二标尺间相差5%,SS高于AS。当时,这一结果被认定为处于测量不确定度的范围内,除了继续进行类似的比对外,未做出其他结论。

由于电离辐射的两大生物学效应

由于电离辐射的两大生物学效应:确定性效应(具有较大剂量阈值才会发生,且其严重程度取决于受照剂量大小:如辐射导致的白内障)和随机性效应(不存在发生效应的剂量阈值,但发生几率与受照剂量大小有关:如诱发肿瘤与遗传效应)的存在,辐射剂量增加对人体的危害会相应地增加。一般而言,CT 扫描比普通X 射线检查剂量大,照射剂量的增加导致辐射诱发癌症等随机效应的发生几率增加。 2009 年,位于美国洛杉矶的Cedars-Sinai 医疗中心的一名患者在接受CT 神经灌注扫描后出现头发脱落现象。该医院经过调查发现,自2008 年 2 月开始在18 个月内,共206 名患者在CT 过程中被错误施加高达正常剂量值8 倍的辐射剂量。为了规范CT 检查的行为,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推荐在CT 检查中评估患者的接受的辐射剂量。 中国卫生部于2012 年公布新版《GBZ165-2012 X 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防护要求》,首次公布了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部位CT 检查的诊断参考水平。新版标准2013 年 2 月 1 日起实施,旧版标准同时废止。根据《防护要求》,典型成年患者X 射线CT 检查头部、腰椎和腹部的诊断参考水平分别为50mGy、35mGy 和25 mGy,0 - 1 岁儿童患者胸部和头部诊断参考水平为23 mGy 和25mGy,10 岁儿童患者胸部和头部诊断参考水平为26mGy 和28mGy。《防护要求》提出,CT 工作人员应在满足诊断需要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受检者所受照射剂量。在开展CT 检查时,做好非检查部位的防护,严格控制对诊断要求之外部位的扫描。要禁止用成人的辐射剂量评估标准来评估儿童的辐射剂量。 为了保证临床医生获得剂量相关的信息,我们在每次检查结束之后都会得到图2 这样一张辐射剂量的报告表,在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获得大部分和扫描相关的信息。与辐射剂量相关的参数主要有两个,CTDI vol 和DLP。那么那个是有效辐射剂量,如果不是,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如何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辐射剂量的那些事儿。 图2:CT 检查的剂量报告表 2CT 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CTDI): CTDI 是指在CT 检查中,受检者接收的射线平面内的辐射剂量,一般是用16cm(代表头部和四肢)和32cm(代表体部)的圆柱状的充水体模进行测量(单位:mGy),1981 年首次由Shope 提出后,先后被FDA、IEC、CEC、IAEA 等多个权威组织所定义并采用,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CT 剂量指标,我国国家标准亦采用此概念。 目前国际上对CT 剂量的表征量和测量方法(包括模体种类)未有一致意见,ICRP 亦指出为避免混淆,应明确各种CTDI 定义的区别。 目前公认的CTDI 有以下三个,三个指数并不直接表征各种CT 扫描所致受检者的剂量,但与受检者剂量密切相关。与吸收剂量有相同的量纲,以毫戈瑞(mGy)为单位。 CT 剂量指数100(CTDI 100 ) CTDI 100 是迄今广泛应用的最基本的反映CT 扫描剂量特征的表征量,可用于统一比较CT 机性能。其定义为:CT 旋转一周,将平行与旋转轴(z 轴,即垂直于断层平面)的剂量分布 D (z) 沿Z 轴从-50mm 到+50mm 积分,除以层厚T 与扫描断层数N 的乘积之商。即:

全国各地太阳能总辐射量与年均日照时间

一、全国各地太阳能总辐射量与年均日照峰值时间 地区类别 年辐射量 (MJ/m2Y) 年辐射量 (kWh/m2Y) 年日照时间 (h/Y) 年平均日照峰 值时间(h) 日平均日照峰 值时间(h) 一类地区宁夏北部、甘肃北部、新疆南部、青海西部、西藏西部;6680~84001855~23333200~33001854~2300 5.08~6.3二类地区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 部、青海东部、西藏东南部; 5852~66801625~18553000~32001624~1854 4.45~5.08 三类地区山东、河南、河北东南部、山西南部、新疆北部、吉林、 辽宁、云南、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广东南部、福建南 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台湾西南部; 5016~58521393~16252200~30001387~1624 3.8~4.45 四类地区湖南、湖北、广西、江西、浙江、福建北部、广东北部、 陕西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黑龙江、台湾东北部; 4190~50161163~13931400~22001132~1387 3.1~3.8五类地区四川、贵州3344~4190928~11631000~1400913~1132 2.5~3.1

二、主要城市日照峰值时间及最佳安装倾角 序号城市纬度最佳倾角平均日照峰 值小时 序号城市纬度最佳倾角 平均日照峰 值小时 1北京39.80 纬度+4 5 16杭州30.23 纬度+3 3.43 2天津39.10 纬度+5 4.65 17南昌28.67 纬度+2 3.80 3哈尔滨45.68 纬度+3 4.39 18福州26.08 纬度+4 3.45 4沈阳41.77 纬度+1 4.60 19济南36.68 纬度+6 4.44 5长春43.90 纬度+1 4.75 20郑州34.72 纬度+7 4.04 6呼和浩特40.78 纬度+3 5.57 21武汉30.63 纬度+7 3.80 7太原37.78 纬度+5 4.83 22广州23.13 纬度-7 3.52 8乌鲁木齐43.78 纬度+12 4.60 23长沙28.20 纬度+6 3.21 9西宁36.75 纬度+1 5.45 24香港22.00 纬度-7 5.32 10兰州36.05 纬度+8 4.40 25海口20.03 纬度+12 3.84 11西安34.30 纬度+14 3.59 26南宁22.82 纬度+5 3.53 12上海31.17 纬度+3 3.80 27成都30.67 纬度+2 2.88 13南京32.00 纬度+5 3.94 28贵阳26.58 纬度+8 2.86 14合肥31.85 纬度+9 3.69 29昆明25.02 纬度-8 4.25 15拉萨29.70 纬度-8 6.70 30银川38.48 纬度+2 5.45

辐射剂量与防护(精简版)+重点

辐 射 剂 量 与 防 护 (精简版) 1. 内照射与外照射的不同之处? 答:内照射:体内放射性核素产生的照射。开放源,持续照射,直至核素衰变完或排出体外。 外照射:体外放射性核素产生的照射。封闭源,间断照射。 内、外照射的特点 2. 内照射防护基本原则? 答:制定各种规章制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阻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在最优化原则的范围内,使摄入量减少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3. 待积有效剂量评价方法? 答:利用ICRP78号出版物及其他资料提供的图表,可以方便地由生物分析数据和全身测量结果求得摄入量,进而计算出待积有效剂量。 4. 写出下列库室模型的动力学方程。 解:分析题意,得如下: 1121()r dq dt i q λλ=-+ 21212425232()r dq dt q q λλλλλ=-+++ 3232353()r dq dt q q λλλ=-+ 4242454()r dq dt q q λλλ=-+ 52524543535r dq dt q q q q λλλλ=++- 5. 解:分析题意,得如下: ()11311q i dt dq λλγ+-= ()2 25242322q i dt dq λλλλγ+++-= ()3342231133q q q dt dq λλλλγ+-+=

()4 462243344q q q dt dq λλλλγ+-+= ()5562255q q dt dq λλλγ+-= 6 4465566q q q dt dq γλλλ-+= 6. 简述吸收剂量,比释动能和照射量的区别联系? 答:适用范围:D 任何不带点与带电粒子和任何物质;K 不带电粒子如X 和γ光子等和任何物质;X 仅X 和γ射线,且仅限于空气介质。 计量学含义:D 表征辐射在所关心的体积内沉积的能量,可以来自体积内或外,K ,表征不带电粒子在所关心的体积内交给带电粒子的能量,不必注意这些能量在何处,以何种方式损失,X 表征X 或γ射线在所关心的体积内交给次级电子用于电离,激发的那部分能量。 联系: ;且电子平衡时,则有: ;且 。 7. B-G 腔需满足哪些条件? 答:B-G 腔需满足的条件:1.腔室的线度比撞击腔室的带电粒子的射程小得多,以致腔室的存在不会干扰带电粒子辐射场。2.腔室内的吸收剂量完全是由穿过腔室的带电粒子产生的。3.穿过腔室--隐含腔室内产生的带电粒子可以忽略不计,进入腔室的带电粒子全部穿过腔室而不会停留在其中。 8. 简述热释光剂量计测量剂量的基本原理? 答:具有晶格结构的固体,因含有杂质或其中的原子、离子缺位、错位造成晶格缺陷从而成为带电中心。带电中心具有吸引甚至束缚异性电荷的本领,称为陷井。当固体受到辐射照射时,禁带中心中的电子受激并进入导带,将被被陷井捕获。如果陷井深度很大,那常温下电子将长久留在陷井中。只有当固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落在陷井的电子因得到能量才能从陷井中逸出。当逸出电子从导带返回禁带时,会发出蓝绿色的可见光,发光强度与陷井中的电子数目有关,而电子数目又取决于固体所受的剂量。 发光曲线、升温曲线; 常用热释光:LiF (Mg ) 有效原子序数与空气、组织相近——组织等效、响应随能量变化小。含6Li 的LiF 可作中子探测器。

太阳直接辐射计算

太阳直接辐射计算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太阳直接辐射计算的基本原则,不同条件下的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以及对计算结果的检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水平面直接辐射和法向直接辐射的计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3698—2017 太阳能资源测量直接辐射 GB/T 34325—2017 太阳能资源数据准确性评判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直接辐射direct radiation 从日面及其周围一小立体角内发出的辐射。 [GB/T 31163—2014,定义5.11] 注:一般来说,直接辐射是由视场角约为5°的仪器测定的,而日面本身的视场角仅约为0.5°,因此,它包括日面周围的部分散射辐射,即环日辐射。

3.2 法向直接辐射direct normal radiation 与太阳光线垂直的平面上接收到的直接辐射。 注:从数值上而言,直接辐射与法向直接辐射是相同的;两者的区别在于,直接辐射是从太阳出射的角度而定义,法向直接辐射则是从地表入射的角度而定义。 [GB/T 31163—2014,定义5.12] 3.3 水平面直接辐射direct horizontal radiation 水平面上接收到的直接辐射。 [GB/T 31163—2014,定义5.13] 3.4 散射辐射diffuse radiation;scattering radiation 太阳辐射被空气分子、云和空气中的各种微粒分散成无方向性的、但不改变其单色组成的辐射。 [GB/T 31163—2014,定义5.14] 3.5 [水平面]总辐射global [horizontal] radiation 水平面从上方2π立体角(半球)范围内接收到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注:改写GB/T 31163—2014,定义5.15。 3.6 地外太阳辐射extraterrestrial solar radiation 地球大气层外的太阳辐射。

中国太阳能辐射量

中国的太阳能资源及分布特点 发布时间:2008-12-25 来源:应用领域:自动化控制 中国的疆界,南从北纬4°附近西沙群岛的曾母暗沙以南起,北到北纬53°31 '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心,西自东经73°40'附近的帕米尔高原起,东到东经135°05 '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汇流处,土地辽阔,幅员广大。中国的国土面积,从南到北,自西至东,距离都在5000km以上,总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陆地总面积的7%,居世界第3位。在中国广阔富饶的土地上,有着十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全国各地太阳年辐射总量为3340~8400MJ/m2,中值为5 852MJ/m2。 从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来看,西藏、青海、新疆、宁夏南部、甘肃、内蒙古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辽宁、河北东南部、山东东南部、河南东南部、吉林西部、云南中部和西南部、广东东南部、福建东南部、海南岛东部和西部以及台湾省的西南部等广大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很大。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最大,这里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m以上,大气层薄而清洁,透明度好,纬度低,日照时间长。例如人们称为"日光城"的拉萨市,1961~1970年的平均值,年平均日照时间为3005.7h,相对日照为68%,年平均晴天为108. 5d、阴天为98.8d,年平均云量为4.8,年太阳总辐射量为8160MJ/m2,比全国其他省区和同纬度的地区都高。全国以四川和贵州两省及重庆市的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小,尤其是四川盆地,那里雨多、雾多、晴天较少。例如素有"雾都"之称的重庆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仅为1152.2h,相对日照为26% ,年平均晴天为24.7d、阴天达244.6d,年平均云量高达8.4。其他地区的太阳年辐射总量居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