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刚习作教学体系》理解与分析

《管建刚习作教学体系》理解与分析
《管建刚习作教学体系》理解与分析

《管建刚习作教学》

读书交流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

我们盛元小学在教学中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对,是随笔化习作教学!今天,我交流的书讲得也是习作教学!粗浅的交流如果对你的教学或孩子有益处,本人将不甚荣幸。这套书就是《管建刚习作教学》。

它简约而富有浓浓语文味的封面,意味深长。开头醒目的“我”字,彰显着作者桀骜不驯的个性,是的,语文教师就要有个性。中间硕大的“逗号”又表现了作者的虚怀,是的语文教师就是要谦虚,习作研究的确没有穷尽!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当代著名文学家,专注中文教学的钱理群这样评价:“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有效的作文教学实验!”

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写作学研究会副会长潘新和读完这套书对作者说:“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鼓励作者坚持研究,让他的习作革命“舞于松柏之下”,“翱翔于激水之上”成为大王雄风。

欲评其文,先品其人。他是个怎样的教师呢?看看他的自述: 一年大病,二年养病,三年经商,八年村小。1998年安心做老师,家里七代务农,八面无书,九九寒冬,十年板凳。我很高兴,和我一样都是农民的儿子,我在山里也待了八年。扯远了!语文特级教师,情智语文创始人孙双金评价他是一个有梦想, 有智慧,有毅力的人!正因如此,他现在已是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成为《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8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

成就他的,是一个朴实的村小语文教师,一步一个脚印的习作实验。在他看来,这是一场革命。这套书共五本,详细阐述了他实验的过程,理论,策略以及期间的故事和课例。

今天的交流从《习作革命》说起.它是这套书的起点和根基。这本书关注更多的是习作兴趣以及以“发表意识”为核心的习作策略的研究。

爱默生说:“世上最辛苦的事是思考。”写作是思考中的思考,是一件最辛苦的事,它需要意志的支撑。学生习作的动力是什么——习作的发表!管建刚把习作发表做绝了,用最低

的成本完成了最大的效益。他的习作动力很完善:(1)等级品奖(2)积分活动(3)稿费活动。因为太完善,所以只能讲重点:关于等级品奖,我们只看他设计的几个卡片:“作文新苗”卡、“作文小能手”卡“班级小作家”卡。这些卡片中渗透的激励,是基于发表的激励,简单而最有效。“积分活动”类似于QQ小游戏,大家都玩过,一段时间还上过隐,这里不多说。“稿费活动”很神秘,发表是“精神”刺激,稿费是“物质”刺激,当然,管建刚不会笨到真发钱去。他的稿费是一张模拟稿费单,文章发表的愈多,愈长,“稿费”也不少,这些“稿费”能干什么呢?换书!起于习作发表,归于课外阅读,高招!当然这些书是怎么来的,你们的方法一定很多。

“等级评奖”,“积分活动”,“稿费活动”是管建刚习作教学革命的三大动力系统。它们不断地点燃、维持、激励学生的习作热情,持续地影响学生的情绪,影响学生的生活质量,影响着学生的生命尊严。学生在持续的,想得到它的追求中,获得持久而又新鲜的“我要写”的动力。

绝大多数小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与热情,往往不是来自写作本身,而是来自教学的呈现方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文有趣、作文活动的丰富诱人,以及卷入其中的作文生活的精彩。写作的幸福出自写作的艰辛,比起其他任何学科的教学,写作教学更需要成功的激励。“三大动力系统”是个大构架,中间还要填上一些小巧、灵活、多样、有趣的点子,使动力系统处于一种活跃的、推波助澜的动态之中,这就是管建刚习作教学的助力系统。它包括:佳句精选、故事争呜、心语港湾、话题辩论、我的名言、想象接力、版块空缺等等,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真难!

有动力,有助力,还要有保障。一句话,习作的发表首先要解决学生写的问题,即有米下锅的问题。随笔化就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管建刚的习作保障与随笔化大致相同,我说得是大致,那不一致的地方,也是他个人的小点子,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习作素材的积累。如:每日简评、每周一稿、非课堂交往等,当然,只要你想,也能设计一大堆。

管建刚的习作教学革命倡导自由写作,倡导心灵的碰撞、生命的交流。作为一种教学,不能不遭遇“训练”,在管建刚看来,“自由习作”是习作教学的主阵地,我们平时认为的“大作文”应该是辅助。他的《习作教学主张》就值得让我们去看一看了。

主张一:“兴趣”重于“技能”

管建刚对于兴趣的认识很深刻:“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作文能力之一,并且是第一重要的

能力;“作文意志”本身,就是作文能力之一,并且是第二重要的能力。

管建刚也认为,学生是有“写”的欲望的。道理很简单,讲个故事:十岁那年,一远房亲戚常将他的破自行车,寄停我家。车很破,也没有锁。他人刚拐过弯,我便急迫地推出车子,学骑车。学会了,恨啊,恨没车骑。恨啊,恨那人为啥不天天把车停我家。恨啊,恨不得天上掉下一辆自行车,哪怕是辆除了铃不响,其他都响的老爷车。

一个人掌握了一个技能,就有展现的欲望,同样,一个人会写字,自然也就有了写的欲望。但,教材里有限定的“大作文”,教师心中的“好作文”让这些欲望被“遏制”了。于是就有了套话,假话。试想,一个习惯在作文里说正确的假话的学生,今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谁都不难想象吧。一个习惯于在作文里说正确的假话的民族,今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民族,谁都难以想象吧!说多了。所以,让学生说真话,哪怕是说不好听的真话,要让学生说真话,说大实施,大白话,就得允许学生说不正确的话,允许学生说不健康的话,哪怕,不是这个年龄该想的事,不是这个年龄该问的事,只要是他认为重要的话,就让他写出来,表露出来,这本身就是健康的标志,是走向“真健康”和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这里管建刚的一句很有魄力:儿童写的一篇批判班级、同学或老师的作文,其伟大性和成就感,和鲁迅的杂文完全相等。而另一句话很有意味:从大人标准出发的50分作文,从儿童的“习作”的要求出发,或许是100分。不用讲,大家都懂。

保护孩子的“错误”的真实,你可以否定他们的观点,却不能剥夺他们真实言说的权利,也不能以否定错误的观点,来抑制他们说真实的错误的勇气。这是一道教育智慧之题。

主张二:“生活”重于“生成”

一个人只要活着,无论他处于什么境地,就有源源不断的生活。他的身体或许受到限制,他的心灵,谁都限制不了。只有限制学生心灵的教育,限制学生心灵的作文教学,才会使学生没有写作的内容,枯竭学生写作的源泉。学生的生活就是写作的“金矿”。这座“金矿”往往在一个人的敏感点、兴奋点、痛点上。而“日记”是“写作金矿”的最好载体。因为写作的种种要素,种种自由和自在,以及身体到心灵的彻底放松,全在日记里。而老师能做的,组织而已,引导而已,激励而已,影响而已。

主张三:“发现”重于“观察””

习作教学不解决“写什么”,永远无法解决“怎么写”。而现状呢?学生身边明明到处是可“写”的东西,却被老师“娇惯”成一个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子哥。解决学生

作文上的“温饱”,老师最不需要做的,是给学生做“饭”,饭已经有了,老师要做的,是教会学生去拿自己喜欢的“饭”。

课标要求学生“留心观察”,重要的不是“观察”,而是“留心”。不光用眼,更要用心,写作,说到底,是心灵的活。教师要做的是把感观变为感觉。

主张四:“讲评”重于“指导”

学生习作前,老师的讲评应该: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

讲评课,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写而导。讲评课,要建立在教师研读学生的习作基础上。然后才是欣赏、挑刺、训练,三者不联系,有重点,有目的,讲评课就好上了。

主张五:“多改”重于“多写”

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的飞跃。这里的“量”不仅仅指写作的“数量”,“改”的“数量”更为重要。如果你的学生对着自己的作文,如痴如醉、忘乎所以地修改,作文教学还需要你费神指导吗?你还用担心你的学生写不好作文吗?我们所要做的,是教学生会修改,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就表现在,他能够把作家那种写作上的模糊的感觉,揪出来,化为一个个小学生能够接受的具体的例子。我们的随笔读悟课就有这样的环节。

主张六:“真实”重于“虚构”

这一点大可不讲。

主张七:“文心”重于“文字”

我读了好几遍,还是不太明白。只记住了这样几句话。第一句是个问题:“写作有没有技巧?”第二句是:作文教学过早、过分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其恶果是训练掉了文字的激情与梦想。第三句是:文心技巧的“核”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最后一句更绝:最大的文字技巧就是没有技巧。有点无招胜有招的意思。

基于上述的理念,如何进行习作训练呢?如果期待你可以去读一读《我的作文系统》。

五本书读完了,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教习作,要做的事可真多!

我之所以读这套书,是因为它与我们的随笔化习作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都以潘新和的《语文的表现与存在》“言语生命动力学”为理论基石。强调习作来源与生活,为生命的真实而作,放胆让学生自由写作。都认同“先写后导”的评讲机制,提倡顺写而导,以写定教。而比之随笔化写作,管建刚在习作发表这个层面做的更扎实,更丰实,也更真实。这源于他习作改革的大刀阔斧和敢为人先的魄力。还有就是他的习作有序列,针对性强。

有感悟,就要有行动,今后我在课题研究中要继续支持以“半日记”为主的札记,帮助学生积累习作教材;情境随笔要关注学生“内心体验”“留心观察”训练;在评议中增加“问诊”环节,切合学生习作实际;完善随笔习作的“发表”环节,提高学生的“读者意识”。

读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有不足,尽请谅解!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