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理性认知与情感对立起来

有人把理性认知与情感对立起来
有人把理性认知与情感对立起来

有人把理性认知与情感对立起来,其实不是这样,二者应是统一的。理性认知是情感产生的条件。解读情感性的文本时,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文本中所体现的情感,都与情感的产生者对相关事物的认知有关。其中也包括我们读者对文本有关事情的认知判断有关。

《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段情景描述: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羽“大怒”,是因为他得到了确定的情报“沛公欲王关中”,这对项羽有很大的威胁,会伤害项羽的利益,所以他立即产生了不满的情绪——“大怒”。这就是项羽对刘邦政治企图的“认知”而产生的情感。随后,刘邦亲赴鸿门赔罪,刘邦在项羽帐中,项羽都没有杀他。这仍是因为项羽对刘邦的“认知”又发生了变化,情绪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不过,从项羽的政治利益去判断,项羽此时的“认知”是不明智的。待到后来,项羽对刘邦的认知又发生了变化,情绪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楚汉相争,项羽抓不到刘邦,就把刘邦的父亲抓来撒气,伺之以汤镬,刘邦嘲笑项羽并要分一杯羹。

事实上,我们很难设想这样的情景:处于某一些感情,然而却没有对相关情况的认知鉴定,这是滑稽可笑的,也是不合常理的。所以,情感拥有某种理性。

这很容易进行论证。第一,人的情感很容易随着他的信念或理性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情感是由认知状态决定的。这也是人们相互进行

沟通做转化工作的前提,所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也。倘若理之不晓,情难动之。

第二,毛泽东曾经讲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或恨,这些情感的产生都是有“缘”有“故”的。而这些“缘”“故”是需要理性认知来确定的。

如《背影》开头说“我与父亲不想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们的记忆不受我们的控制,我们只能记住记忆本身认为值得保存的信息,其实就是认知对信息的选择。重写“背影”,就是对“背影”的认知。其实,“背影”这件事已过去七八年了,这从文章中看得出来。“我”当时20岁,此文作于1925年,作者已然27岁。岁月的流逝没有销蚀那个“背影”,可见“背影”在“我”心上的刻痕是多么的深。“背影”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核心事由,它表现的是“我”现在——“一九二五年十月”某日的心情,它构成全文的写作动因,以笔摹写那难忘的别离景象,使之凝固在文本中成为永不消逝的瞬间。这就是认知后产生的情感。

为什么要明白“认知是情感产生的条件”,它与我们解读文本有什么意义?——那就是把理解文本的情感与文本对有关事情的认知,以及读者的情感与读者对文本有关事情的认知统一起来。

例:《背影》着重解读点:认知父亲买橘子一事的意味;认知认知父亲买橘子“背影”构成的难度,认知儿子的关注。

送站伤别,诸事安排妥当,父亲临走又想起了事情——给儿子买橘子。“送橘”与“送吉”南方方言中读音颇为相近,于是民间有送

“福橘”之俗。不知父亲是出于一种传统的习俗,还是给孩子买点儿水果路上解渴,抑或两者兼有,祝福也好,解渴也好,总之,是爱。另外,父亲执意不让儿子买橘子(“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而坚持亲自去买,也是有深意的。父亲自己买来的才是送,寄托着父亲的心愿。儿子自己去买,表达不了父亲这种内心的祝福。可以用“文本互证”的解读方法,即《阿长与〈山海经〉》中送福橘的情节成为解读《背影》的论据。我讲《苏州园林》,讲苏州园林的地位和影响时——“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我让学生参读写御花园的那一段文字:“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20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认知“背影”情感产生的内在缘由——空间条件与人物行为及其自身条件的矛盾性中蕴蓄着的浓浓的父子情。卖橘子的货摊与列车之间由铁道相隔,这样的空间位置构成了“背影”产生的客观条件。父亲买橘,行文都是关于行动的直接描写,每一个细腻的动作都折射着儿子的眼光。而“黑衣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衣着,不但与冬天相应,而且这些衣服也同样增加了父亲上或下月台的困难。再加上“父亲是一个胖子”,这更明确地解释了父亲行动吃力的原因,他必须努力。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给儿子买橘子,儿子对此有明确地认知。七

八年过去了,重构“背影”,记忆如初。我们要把父与子的情感这样联系在一起,一定不要孤立地分析背影描写如何生动、形象。忘掉父亲是买橘子,忘掉儿子目光的专注性,这个“背影”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这是在场的第一个背影。

继续理解“认知儿子的关注”。接下来,父亲真的要走了。“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才回到车里。——这是在场的第二个背影。从画面上看,这是写父亲的行动。但这又是在写“我”的状态。这些“背影”都表现出“我”的眼睛一直在关注着父亲的一举一动。看父亲的背影就是爱父亲的表现。比如在写第二个“背影”时“再也找不着了”那个“再”字意味就很深厚,那在人群里盯看的神态,那望断不舍的心情,都在这个“再”字之中。而为了衬托父亲完成买橘子后的愉快心情,文章这样写父亲的动作和心理——他“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天下父母心”,那么费力但心里毫不在乎,在这样细小的情境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这都是儿子眼里所见、内心体察出来的。

这里想强调:

《背影》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对有关元素的选择。选择什么就意味着怎样解释事件的性质,体现选择者的眼光和见识。比如第一级作为“父子之爱”载体的题材选择就颇具匠心。本来是父亲一次极为常见的分别,但作者选择以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为核心事件,把“背影”作为一个可视的焦点场景,既映照出父亲请,又折射着儿子心。第二

级是关于“背影”构成元素的选择。叙述的本质是解释,而完成这种解释关键在于挑选能够解释叙述对象的有关解释元素。这种选择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叙述解释的基础。比如攀越站台时,在父亲的肖像描写中突出父亲“胖”的体态,突出他穿“大马褂”和“布棉袍”。本来,任何回顾性叙述的情景都是基于曾经发生的事,而选择什么写入文本则与作者的情感、智慧直接有关。显然,父亲的体态和衣着作为“背影”的构成元素,是因为作者认知到这些元素与父亲行动的艰难有关。这些元素都是父亲吃力攀爬站台的“背影”条件。试想,假如我们选择几个为一般学生经验过或可以理解的情境,一是站台常见的流动购物车,一是身体灵便的壮年人,再或是上穿夹克、下穿牛仔的父亲,设身处地,拟境想象,学生会对父亲买橘子之“难”有个深刻的认知。

总之,阅读《背影》这篇散文,这是读者自我深化伦理亲情的道德理解过程。所以,这种解读不要停留在对父亲的认知,也不要停止在对儿子的认知,(“背影”是一块情感的通灵宝玉:两面都写着爱),而是要在对两者的情感的理解过程中澄清和提高读者自身的道德信

念和情感。所以,对中学生讲这篇课文,本质意义是一种亲情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使学生知道如何把抽象的概念——父子之爱——细致入微地体现在日常的平凡的生

活之中。

认识情感行为_模板

认识情感行为_模板 一、引言 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小学儿童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责任感是现代人的标志,”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抓住了德育的”核心”,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因为:从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上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学生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我国教育目标来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我国教育目标、爱国主义纲要,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从我校教育工作实际看,责任感教育与我校素质教育具体目标相一致,与创造教育相互补。 在品德教育工作实践中,我在小学高段试行了”认识--情感--行为”的实践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情认识行为感 二、思路。 1、提高认识--培养责任感的目标意识。 道德认识指个人对社会行为规范及行动效果,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观点、观念和相应的判断能力,它既是人们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要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小学生责任感的意识,强化其对责任感的认识。 2、诱发情感--解决责任感的内化问题。 道德情感是作为品德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儿童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会立即接受它,且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还存在着一个他们愿不愿意认同并付诸行动的问题。只有认识与积极的情感相结合,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使道德认识得以内化。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其内化在问题,以诱发情感作为媒介,如认识和行为架设一座桥梁。 3、指导行为--形成责任感的关键问题。 道德行为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与外在监督而能自动实现的行为方式,它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俗话说:”习与性成”、”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之中”。许多教育家也强调,教育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关键,还是要在提高认识、诱发情感的基础上指导行为,使学生将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要求之后,再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4、以上三者是循环往复的一个整体。 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在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智力的发展和道德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在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特别是高段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从这样的整体性角度去考虑。(如前图) 三、做法。 遵循知情意行统一性原则,按认识--情感--行为的教育实践模式,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把教育学生”凡事考虑后果”作为实验的突破口,侧重研究”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方法,力求把责任感教育真正落脚到”导行”之上。本学期是实验的第一阶段,侧重从”提高对责任感的认识和激发情感共鸣”抓起。 1、血的事实,让孩子们猛醒。 当今的小学生生在新社会,长在改革中,朝气逢勃,开拓进取,他们经历的是一帆风顺,幸福的生活不易让他们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实验之初,通过摸底,我们深感学生对责任

情感、理性、认知

情感、理性、认知 在情感与认知之间架起一杆理性的天平! ——题记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丰富的主观情感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构筑起纷繁复杂的社会体系。情感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融架设自由的桥梁,它以亲情、友情、爱情……维系着整个社会;认知则为人与客观的事或物之间的理解与探知铺就了通途!情感与认知之间,本就是相对独立的,对等的。然而实际上,冲动的感情和不明智的主观认识往往驾驭着人类的言行,替代了客观的认知,使得理性的天平倾斜了! 寓言中的富人在面对失窃的事实时,对同样作出劝诫的儿子与邻家的老人,抱持着完全不同的两种态度。原因何在感情上亲疏之别左右了他对客观事实的评价! 诚然,正是由于有了人类之间曼妙的情感,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才不至于陷入一种盲目的、机械性的单调之中就如同电影《摩登时代》和《城市之光》中描绘的那样,人的言行似乎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变得毫无生气,如同机器人一般。缺乏感情的社会是僵硬的,是脆弱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凭借情感就可以主导全世界,就可以来评判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这还需要客观的评价标准,诸如法律、法规等等而这些则又需要认知与进一步的探索。否则,理性的天平就难以使得整个世界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下继续发展。

历史上的教训,足以使我们对此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太平天国的洪秀全,领导农民起义,开创了反帝反封建的创举,却由于统治者洪秀全的独断专行,任人唯亲,大肆提拔同宗族的亲信,封王封侯,排挤同属统治阶层中非其宗族的开国元勋、元老,诸如石达开、杨秀清、韦昌辉……导致苦心经营的大好山河断送人手,石达开愤然率天国精锐出走天京,韦昌辉滥杀无辜酿成震惊中外的"天京事变"?…¨是当时农民阶级中深厚的封建宗族思想,占据了洪秀全的心智,以所谓的"亲情"葬送了太平天国以及千百年来农民斗争的血泪结晶! 历史的硝烟,并不曾掩去人们心申的理性。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毅然拒绝调用湘潭老家的亲友赴京任职的请求,甚至将自己的亲生儿子送上抗美援朝的前线,提拔任用党内外有识之士,为共和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石。毛泽东同志不愧为任人唯贤的典范! 用理性的思维来衡量感情与认知,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寻求一个和谐的统一,不失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人事关系的绝佳手段! 俗语说得好:帮理不帮亲!先人为我们积淀了深厚的历史,今人又将以理性的天平衡量情感与认知,打造更为美好的明天。

认知与情感教学设计

认知与情感教学设计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teaching design

认知与情感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 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 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本教案根据生物教学反思 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 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中对教学目标作了详细的分类,有认 知目标和情感目标,但同时也指出,情感目标常常被“消蚀”掉。情感目标被消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师无法根 据情感目标评定学生的成绩;第二,教师难以区分真诚的反应与 只是为了取悦于教师的反应;第三,情感目标实现起来较为缓慢。所以不少教师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时,常常像强调认知目标一个 去强调情感目标,但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很快就把情感目标忽 略掉了。 这种做法肯定是不合理的,我觉得这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 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的的关系,没有认识到情感目标对认知目标 的促进作用。应该这样看待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间的关系,认 知目标中始终具有情感目标的成分,情感目标总是带有认知成分。有时,认知目标是达到情感目标的手段;有时,情感目标是达到 认知目标的手段;有时,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是同时实现的。既 然目标可以作为实现认知目标的手段,我们何不通过情感目标的

实验来让学生掌握知识从而实现认知目标呢?因为各人的情感需 求不同,我们在课堂上在谈特谈如何要对学习感兴趣,可能收效 甚微,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课后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 展开“情感攻势”,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经常找些同 学谈话,给予鼓励,有不少效果非常好,如去年高三(8)班的李觅,高二时数学考过7分的,但我教他如何学好生物来弥补数学 上的不足,他对生物表现出了极浓的兴趣,生物成绩当然差,总 是班上前几名,这又找他,让他如何把学习生物的成功方法迁移 到别的学科上去,后来化学也逐渐赶了上去成为优势学科,语数 外也有一定的提高,后来考上了本科。今年我刚接手的新同学中,也有这样的学生,高二时经常逃课,生物期末没有成绩,我了解 了情况以后,找他谈话,现在也对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考试 成绩一次比一次提高,现在经常主动问问题,发下去的练习,他 做完以后迫不及待地就到我那儿去对答案,我看到他生物成绩提 高了,又已经找他谈过话了,要他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其它各门功课。我相信他会逐步提高的。 拿什么奉献给学生,拿情感、爱心,你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你就会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你的奉献才会有回报。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大学生情感认知

《大学生情感认知》学习体会 姓名马姣姣 看过一些心灵鸡汤类的书籍,也听过一些或励志或煽情的讲座,但却没有听人讲过情感,于是,在课程上看到有这门课,便毅然选了,如愿。不敢说“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更不敢说“九言劝醒迷途仕,一语惊醒梦中人”之类太空的话。但确实是让我有所想,有所思,有所得。于是我打开以前做的作业,对比现在的认识,写了这个学习体会。 一、九次思维碰撞,有感醍醐灌顶 课程主要讲了亲情,爱情,友情三个大的方面,中间也穿插有为人处世的一些技巧。 1.亲情 通过观看日本记录片《狐狸的故事》,思考亲情的实质,父母家庭教育的实质,以及独立的生存能力,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的情感能力的重要性。通过观看电影《女大学生宿舍》,对匡与妈妈关系的思考与解析。 在第一部影片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有一种爱叫做放手”,这种严格的爱,是为了子女能够独立,更能适应这个社会。 那么,我的收获是什么呢?有什么变化呢?首先,我抱怨的次数少了,对于选择来到外地上学这个决定,我的内心没有那么排斥了,人总要学着长大,不能总依靠父母,现在看来,我应该感谢家庭共同做的这个选择。对于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示范与引导这句话我很赞同,我庆幸有一个乐天派的爸爸,虽然妈妈的有些做法与老师讲的面对有些事情家长的正确做法不同,但至少我有在反思以后如何做一个好的家长,教育子女。现在在每次与父母的交流中,他们真的会感觉我不在他们身边,他们做事情也很舒服,家里一如既往的好,他们会很鼓励我多出去走走,不管是看演出还是去旅游。还有一个小变化是,在外地,我自己买了电脑买了相机,像这种大设备,以前的我绝对不会自己去买的。这也算是我正在逐步独立的体现吧。 2.爱情 通过观看电影《咱们的牛百岁》,思考什么是打情骂俏并想出一种情感表达或吸引异性的方法?通过看电影《天云山传奇》,思考人性与情感,社会环境变化对情感的影响?什么是情伤?如何疗伤?什么是乐观?以及对情感的影响等问题。通过阅读小说《拉斯维加斯,钱来了》思考小个子为什么总是吸引大美女?什么是情感、情怀、情调,以及调情?如何吸引异性?通过看电影《女大学生宿舍》思考辛甘表白被拒后恢复那么快,有什么启发?关于爱情,讲的应该是最多的。 我的收获是:打情骂俏是异性增进关系的方式,男生的相貌不一定重要,但有责任心,体贴,会关心人的一定是会受欢迎的。女生要靠关心去打动别热,要有热情,要认真,够意思,会害羞,比较贼(选自老师微信文章《女生好找对象

高考满分作文:情感·理性·认知

情感·理性·认知 在情感与认知之间架起一杆理性的天平! ——题记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丰富的主观情感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构筑起纷繁复杂的社会体系。情感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融架设自由的桥梁,它以亲情、友情、爱情……维系着整个社会;认知则为人与客观的事或物之间的理解与探知铺就了通途!情感与认知之间,本就是相对独立的,对等的。然而实际上,冲动的感情和不明智的主观认识往往驾驭着人类的言行,替代了客观的认知,使得理性的天平倾斜了! 寓言中的富人在面对失窃的事实时,对同样作出劝诫的儿子与邻家的老人,抱持着完全不同的两种态度。原因何在?——感情上亲疏之别左右了他对客观事实的评价! 诚然,正是由于有了人类之间曼妙的情感,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才不至于陷入一种盲目的,机械性的单调之中——就如同电影《摩登时代》和《城市之光》中描绘的那样,人的言行似乎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变得毫无生气,如同机器人一般。缺乏感情的社会是僵硬的,是脆弱的。然而这并不意

味着仅仅凭借情感就司—以主导全世界,就可以来评判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一一这还需要客观的评价标准,诸如法律、法规等等——而这些则又需要认知与进一步的探索。否则,理性的天平就难以使得整个世界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下继续发展。 历史上的教训,足以使我们对此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太平天国的洪秀全,领导农民起义,开创了反帝反封建的创举,却由于统治者洪秀全的独断专行,任人惟亲,大肆提拔同宗族的亲信,封王封侯,排挤同属统治阶层中非其宗族的天国元勋、元老,诸如石达开、杨秀清、韦昌辉、……导致苦心经营的大好山河断送人手,石达开愤然率天国精锐出走天京,酿成震惊中外的“天京事变”……是当时农民阶级中深厚的封建宗族思想,占据了洪秀全的心智,以所谓的“亲情”葬送了太平天国以及千百年来农民斗争的血泪结晶! 历史的硝烟,并不曾掩去人们心中的理性。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毅然拒绝调用湘潭老家的亲友赴京任职的请求,甚至将自己的亲生儿子送上抗美援朝的前线,提拔任用党内外有识之士,为共和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石。毛泽东同志不愧为任人唯贤的典范! 用理性的思维与衡量感情与认知,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寻求一个和谐的统一,不失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人事关系的绝佳手段!

高考满分作文:情感理性认知

情感、理性、认知在情感与认知之间架起一杆理性的天平!——题记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丰富的主观情感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构筑起纷繁复杂的社会体系。情感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融架设自由的桥梁,它以亲情、友情、爱情……维系着整个社会;认知则为人与客观的事或物之间的理解与探知铺就了通途!情感与认知之间,本就是相对独立的,对等的。然而实际上,冲动的感情和不明智的主观认识往往驾驭着人类的言行,替代了客观的认知,使得理性的天平倾斜了! 寓言中的富人在面对失窃的事实时,对同样作出劝诫的儿子与邻家的老人,抱持着完全不同的两种态度。原因何在感情上亲疏之别左右了他对客观事实的评价! 诚然,正是由于有了人类之间曼妙的情感,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才不至于陷入一种盲目的、机械性的单调之中就如同电影《摩登时代》和《城市之光》中描绘的那样,人的言行似乎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变得毫无生气,如同机器人一般。缺乏感情的社会是僵硬的,是脆弱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凭借情感就可以主导全世界,就可以来评判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这还需要客观的评价标准,诸如法律、法规等等而这些则又需要认知与进一步的探索。否则,理性的天平就难以使得整个世界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下继续发展。 历的教训,足以使我们对此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太平天国的洪秀全,领导 农民起义,开创了反帝反封建的创举,却由于统治者洪秀全的独断专行,任人唯亲,大肆提拔同宗族的亲信,封王封侯,排挤同属统治阶层中非其宗族的开国元勋、元老,诸如石达开、杨秀清、韦昌辉……导致苦心经营的大好山河断

送人手,石达开愤然率天国精锐出走天京,韦昌辉滥杀无辜酿成震惊中外的“天京事变”…是当时农民阶级中深厚的封建宗族思想,占据了洪秀全的心智,以所谓的"亲情"葬送了太平天国以及千百年来农民斗争的血泪结晶! 历史的硝烟,并不曾掩去人们心申的理性。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毅然拒绝调用湘潭老家的亲友赴京任职的请求,甚至将自己的亲生儿子送上抗美援朝的前线,提拔任用党内外有识之士,为共和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石。毛泽东同志不愧为任人唯贤的典范! 用理性的思维来衡量感情与认知,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寻求一个和谐的统一,不失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人事关系的手段! 俗语说得好:帮理不帮亲!先人为我们积淀了深厚的历史,今人又将以理 性的天平衡量情感与认知,打造更为美好的明天。

63335:认识情感行为工作总结

认识情感行为工作总结 一、引言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 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小学儿童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 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 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责任感是现代人的标志,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抓住了德育的核心,是较高层面的 道德教育。因为:从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上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学生当前的实际 状况来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我国教育目标来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我国教育目标、爱国主义纲要,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从我校教育工作实际看,责任感教育与我 校素质教育具体目标相一致,与创造教育相互补。 在品德教育工作实践中,我在小学高段试行了认识——情感——行为的实践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思路。 1、提高认识——培养责任感的目标意识。 道德认识指个人对社会行为规范及行动效果,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 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观点、观念和相应的判断能力,它既是人们道德情感、道 德意识、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要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 非常重要的就是小学生责任感的意识,强化其对责任感的认识。 2、诱发情感——解决责任感的内化问题。 道德情感是作为品德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儿童有了正 确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会立即接受它,且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还存在着一个他们 愿不愿意认同并付诸行动的问题。只有认识与积极的情感相结合,才会形成正确的行 为态度,使道德认识得以内化。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 决其内化在问题,以诱发情感作为媒介,如认识和行为架设一座桥梁。 3、指导行为——形成责任感的关键问题。 道德行为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与外在监督而能自动实现的行 为方式,它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俗话说:习与性成、美德大多存在于 良好的习惯之中。许多教育家也强调,教育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

班主任工作总结_认识情感行为

班主任工作总结_认识--情感--行为 --"培养小学生责任感"小学高段教育的实践模式探索 一、引言 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小学儿童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责任感是现代人的标志,"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抓住了德育的"核心",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因为:从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上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学生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我国教育目标来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我国教育目标、爱国主义纲要,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从我校教育工作实际看,责任感教育与我校素质教育具体目标相一致,与创造教育相互补。 在品德教育工作实践中,我在小学高段试行了"认识--情感--行为"的实践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情认识行为感 二、思路。

1、提高认识--培养责任感的目标意识。 道德认识指个人对社会行为规范及行动效果,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观点、观念和相应的判断能力,它既是人们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要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小学生责任感的意识,强化其对责任感的认识。 2、诱发情感--解决责任感的内化问题。 道德情感是作为品德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儿童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会立即接受它,且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还存在着一个他们愿不愿意认同并付诸行动的问题。只有认识与积极的情感相结合,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使道德认识得以内化。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其内化在问题,以诱发情感作为媒介,如认识和行为架设一座桥梁。 3、指导行为--形成责任感的关键问题。 道德行为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与外在监督而能自动实现的行为方式,它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俗话说:"习与性成"、"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之中"。许多教育家也强调,教育就是要养成学生

(完整版)认知、情感、意志的关系

意志、情感、认识的关系 一意志和认识的关系 1、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的。意志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自觉的目的性。人的任何目的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人在确定目的时要分析客观条件回顾过去的经验设想将来的结果要拟定方案、编制计划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过程才能实现。因此离开了认识过程就不可能有意志活动。 2、意志也对认识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要认识要探究就要不畏劳苦不怕困难这就需要人的意志努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了意志行动才能使人的认识过程不断深入和持久如观察活动的组织、有意注意的维持、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的开展等都离不开认得意志努力。 二意志和情感的关系 1、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活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活动的阻力。积极的情感对人的意志活动起推动作用会增强人的意志消极的情感对人的意志活动起阻碍作用会削弱和瓦解人的意志。如人们在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时积极的情感就成为以资鼓励行动的强大推动力。如果从事自己不乐意去干的活动时“不乐意”的情感对于这项活动而言是一种消极的体验它妨碍着意志行动的进行。 2、意志可以控制情感使情感服从于理智。人们常说“理智战胜情感”就是指人们根据理智的认识凭借意志的力量对妨碍行动的消极情感的抑制或控制。生活经验和科学实验都告诉我们意志坚强的人能够控制消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的干扰把意志行动贯彻到底意志薄弱的人往往容易被困难吓倒使行动半途而废。 三情感和认识的关系 1、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和前提。人只有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才能了解主客体之间需求关系从而产生情感。没有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判断它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就不能产生情感。“有所知才有所感”。例如聋者没有听觉对噪音就不会产生厌恶盲者没有视觉对美丽的颜色就不会产生喜悦。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越全面、越深入产生的情感也就越丰富、越深厚这就是“知之深 爱之切”的道理。 2、情感即可以成为认识的动力也可以成为认识的阻力。一般说来积极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它能够促进人们以顽强的毅力去认识事物提高活动效率。消极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阻力它会阻碍人们认知活动的积极性的发挥降低认识活动的效率和水平。例如只有对科学寄予极大热情的人才会不辞劳苦不畏艰难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学生学习落后原因固然很多但由于消极情感的减力作用却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品质是人在后天生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是各科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把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变成锻炼学生意志的实践场所。 1、加强对学生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用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武装青少年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基本条件。伟大的毅力是为崇高的目的产生的只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使学生具有高

商业广告中的情感与认知

当前,企业所策划的商业广告的终目的就是要把产品和服务顺利推销出去。而广告最需要的就是要从心理的角度对消费者产生影响,使其产生知晓、理解、喜欢、偏好、信服等一系列的变化,进而促使其购买行为。这种心理的影响分为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所以,无论是情感广告还是认知广告,它都必须是与消费者从个人情感,到社会价值观的一系列价值取向产生共鸣。企业策划一个广告的核心就是要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情况和趋势,并针对产品本身、企业发展战略和前景、市场变化与趋势等方面综合决策出应该才采用那种形式的广告。 一.就产品而言。 1)产品本身。产品本身是在策划广告时需要率先考虑的。不同性质的商品拥有不同性质的价值属性,许多商品在消费者心中已经处于稳定的地位,消费者对该商品所能承受的广告已有基本的认知与了解。像一些新开发的、掌握核心技术与功能的、消费者尚未了解的商品,就适合认知广告,比如高端电子产品、全新口味的食物等;而像酒类、化妆品等商品就更适用于情感广告,因为与其他同类竞争产品相比,他们的功能、性质都差不了多少,而更多的是需要用情感成分区别产品,进行宣传。 2)价格。价格是把商品和消费者进行区分的重要手段。对于价格较高较昂贵的商品而言,若其身份地位属性等衍生价值属性远远大于其自身固有属性,那消费者在购买该类商品时则更加感性,比如奢侈品等等就适用于情感广告;而那些价格与价值基本一致的商品,消费者的购买则趋于理性消费,所以适合认知广告。

3)产品渠道。产品若没有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而是通过经销商、代理商、批发商、大型零售终端等中间商进行渠道营销。那么商品广告的选择就更多的依赖于渠道商的地理位置、当地文化、人口情况等因素的特点,对其进行区分,针对其特点来选择。 4)促销。认知和情感广告本身就是一种促销手段。这其中人员促销就更适用于情感广告,因为销售人员的口才与沟通技巧更有利于情感宣传。当然,这些人员促销、网络营销还要针对不同的消费者采用不同的手段,采用情感与认知广告的方式就更加灵活,像购买日常消费品的中老年消费者就更多的使用认知广告。 二.就企业发展战略和前景而言。 企业的性质、发展战略与前景对广告的选择都非常重要。因为企业对自身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已有深刻的认识,企业需要以广告的形式感染消费者,扩大知名度,促进未来的发展。所以一般具有较强的实力、具有相当的知名度,想进一步打开市场并迅速占领更多市场份额的跨国性企业,都比较倾向于情感广告,这样可以用文化来影响消费者,比如奔驰公司。 三.就市场变化与趋势而言 市场永远都是企业最为关注的部分。市场变化和趋势能第一时间把信息传递给企业,为企业做出决策和把握市场提供重要依据,这其中,消费者的喜好、地域特点、市场需求趋向等等都是选择认知或是情感广告考虑的因素。因此,针对市场的变化才能更加正确的选择情感或是认知广告。

认知和情感

认知 定义: 认知—cognition ,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 来源: 外延: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Encoding & Coding)、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信息的获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感觉的作用就在于获得信息。信息的编码是将一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使用。个体在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中都有相应的信息编码方式。信息的贮存就是信息在大脑中的保持,在记忆活动中,信息的贮存有多种形式。信息的提取就是依据一定的线索从记忆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它取出来。信息的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信息的编码,外部客体的特性可以转换为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等形式的信息,再通过贮存,保持在大脑中。这些具体形象、语义和命题实际就是外部客体的特性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形式,是客观现实在大脑中的反映。认知心理学将在大脑中反映客观事物特性的这些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称为外部客体的心理表征,简称表征(Representation)。通常,“表征”还指将外部客体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大脑中的信息加工过程。 2、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个体习惯化的信息加工的方式,又称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是个体在长期的认知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偏爱。个体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存在这种偏爱。 3、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瞬间进行多种操作,为了顺利地加工大量的信息,人只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在每一时刻选择特定的信息进行操作,并将整个认知过程的大量操作组织起来。因此,认知策略对认知活动的有效进行是十分重要的。 4、元认知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认知由三种心理成份组成:一是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结果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指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指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以自己的认知活动为对象,进行自觉的监督、控制和调节。元认知监控主要包括确定认知目标、选择认知策略、控制认知操作、评价认知活动并据此调整认知目标、认知策略和认知操作等环节。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最重要的心理成份。 情感 定义:

认识--情感--行为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认识--情感--行为 认识--情感--行为 一、引言 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小学儿童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责任感是现代人的标志,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抓住了德育的核心,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因为:从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上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学生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我国教育目标来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我国教育目标、爱国主义纲要,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从我校教育工作实际看,责任感教育与我校素质教育具体目标相一致,与创造教育相互补。 在品德教育工作实践中,我在小学高段试行了认识--情感--行为的实践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情认识行为感 二、思路。 1、提高认识--培养责任感的目标意识。

道德认识指个人对社会行为规范及行动效果,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观点、观念和相应的判断能力,它既是人们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要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小学生责任感的意识,强化其对责任感的认识。 2、诱发情感--解决责任感的内化问题。 道德情感是作为品德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儿童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会立即接受它,且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还存在着一个他们愿不愿意认同并付诸行动的问题。只有认识与积极的情感相结合,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使道德认识得以内化。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其内化在问题,以诱发情感作为媒介,如认识和行为架设一座桥梁。 3、指导行为--形成责任感的关键问题。 道德行为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与外在监督而能自动实现的行为方式,它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俗话说:习与性成、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之中。许多教育家也强调,教育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关键,还是要在提高认识、诱发情感的基础上指导行为,使学生将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要求之后,再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4、以上三者是循环往复的一个整体。 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在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智力的

《普通心理学》 意志与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的关系

一、意志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是意志产生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意志的重要特征是具有自觉目的性,而人们只有在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并运用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时,才能确定行动目的,并选定实现目的的计划和方法。列宁说:“人的目的是客观世界所产生的,是以它为前提的。”若没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意志行动也无从产生。其次,意志行动还要随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这也需要通过认识活动把握事态发展,分析主客观条件,以决定是加速意志行动过程,还是调整意志行动的进程和方向。再次,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而对困难性质和大小的估计,是离不开认识过程的。如果对困难的性质认识不清,严重性估计不足,就可能使人盲目地采取行动,付出了很多的意志努力却事与愿违,半途而废。 意志对认识过程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离不开精细的观察、持久的注意和专注的思考,没有意志的参与,这些都是无法做到的。另外,在认识过程中常常还会遇到各种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也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认识过程中,一些意志薄弱、不能做到坚持不懈的人,学习和工作也缺乏成效,不能承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二、意志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首先,情感过程推动或阻碍着意志行动的实现。积极的情感可以使人斗志旺盛,对人的行动起促进作用;消极的情感则会削弱人的斗志,阻碍人的意志行动的实现。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会含辛茹苦,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则会不思进取,对教育教学敷衍了事,最后可能不得不离开教育岗位。当前很多家长强迫自己的孩子去学音乐或练体操,孩子以一种“不乐意”的情绪被迫去学,缺乏主动积极的意志活动的参与,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意志对情感也具有调节作用。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控制不良情绪的影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我们说“理智战胜情感”,也是指在理智认识的基础上靠意志的力量去克服和抑制不合理智的情感。《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不念师友之情,挥泪斩马谡;一个得悉亲人遭遇不幸的演员强忍悲痛,按时登台表演,都是意志对情感直接控制的例子。反之,意志薄弱的人常常受情感左右,或者是一次失败就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或者是难以控制不良情绪,导致背离理智的冲动行为。

认知与认识的关系及特征

认知与认识的关系及特征 【作者】杨俊亮说到认知,过去人们一般认为,它是记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即当认识过的事物再现时的“再认”和“认出”。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说的便是认知现象。可从80年代后,国内一些心理学者把60年代在国外出现的以信息加工理论的方法研究认识现象的心理学称作认知心理学之后,有些同志又把认知视作认识的同义语。近年来,有些同志提出,不能用“认知”取代“认识”,但又同时认为,“认知”只是“再认”。[1]于是,如何看待认知与认识的关系便成了认识论研究中有待讨论、澄清的一个问题。笔者不赞同把认知等同于认识,认为认知只是认识之一种,同时亦不赞同把认知仅视为再认。下面便对此作些说明。一、认知是实践活动中的认识方式说到认识,我以为不管是传统观念还是当前国内,都有一些误解,这就是把认识只当作科学认识,即科学中的认识。其表现有二。其一,有的同志把认识只视作科学中的理论认识。如有的同志在谈到文学艺术与认识论的关系时说:“认识论也不能完全说明文学的特殊性。不错,文学体现着作家对生活的认识,但是,艺术的认识不同于科学的认识。……认识,指的是科学思维、理性思维”。[2]这里指出了艺术认识不同于科学认识,但又把认识只看作科学中的理论认识。其二,有的同志把认识只看作科学中对认识对象客观属性本身的反映。如有的同志谈到艺术的情感特性时指出,认识是“就对象本身来反映对象”,情感才“就主体的某种需要出发来反映对象。”[3]国内几本有影响的美学著作在谈到美感中的情感体验时也认为,“跟认识过程不同,情感和情绪不是对客观对象本身的反映,而是对对象与主体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4]“情感反映的对象与认识不同,它不仅反映对象本身,而且反映对象对人的一种关系。”[5]言外之意,认识只是反映客观对象本身,只对客观对象本身的属性作出反映。而这种对认识的偏见,又源出于心理学界对认识的解释。如80年代初出版的《心理学》教科书认为,“情感和认识过程不同,认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感则是对事物的一种好恶的倾向,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抱着不同的好恶态度……”[6]其他几本有代表性的心理学著作,如《普通心理学》、[7]全国九所综合性大学编写的《心理学》[8]以及80年代后期出版的《心理学原理》[9]等同样坚持此论。倘若追溯得更远,西方的认识论研究则从古希腊开始,便侧重于对科学认识的探讨,致使人们误以为认识便只是科学认识,是对对象客观属性本身的认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便坚持这种认识观,以致他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审美判断力对于它的对象的认识……无所贡献”[10],“因为它是一审美的而不是认识的判断。所以,这判断不涉及对象的关于性质的概念。”[11]这说明,康德便把认识只看作“对象的认识”,即对认识对象本身属性的认识。然而笔者以为,对客观对象本身属性的认识和作为认识理性阶段的理论认识,它只是科学认识的特点,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高级阶段的认识的特征,而我认为,认识并非只是科学认识和理论认识,在自然科学实践活动中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同样存在着认识。我们知道,人类的原始意识只是一种现实意识、具体意识、直接意识。只有当人类把在劳动实践中意识到的事物之间的恒常关系——俗常所说的认知图式或逻辑格用于意识操作时,才产生了理论认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也证明,个体认识的发展也是由具体运演向形式运演转变的,这同样说明,人类的理论认识

认知、情感、行为

认知、情感、行为相互影响(论述三者关系)认知产生情感 情感就是内心的体验。我们都有情感——我们都知道什么就是高兴、悲伤、兴奋、愤怒、尴尬、感激、厌恶或欣喜,但我们很难对情感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我们知道:大部分情感要么就是愉快的,要么就是不愉快的;并且,避开不愉快的情感,去体验更愉快的情感,这种欲望激发了我们大部分行为。我们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认知。我们在某一时刻感到欣喜、失望还就是忧郁,取决于相关的思想与信条。

认知影响行为 认知不但决定我们感受事情的方式,而且对我们的行为方式产生重要作用。认知可以激励我们去做那些与目标一致的事情,例如跟朋友保持联系,坚持锻炼,培养业余爱好或者去解决某个问题。另一方面,认知也可以产生自我挫败的行为,例如办事拖拉,伤害我们所爱的人,把自己孤立起来,或者忽视自己的健康。也就就是说,认知既可以产生有益的行为,也可以产生有害的行为。 我们已经明白,抛弃消极的、无益的认知可以帮助自己感觉好起来。而且,改变某些认知可以激励我们行动起来,为人生增光添彩,或者实现目标。有趣的就是,这种关系反过来也成立——正如认知影响情感与行为,行为也可以影响思维与情感。

行为影响认识与情感 行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影响情感。首先,某些行为对改善情绪有直接的效果。其次,某些行为就是通过它们对认知的作用来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方式。 在有些情况下,改变行为可以影响情绪,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也许,有时候您感到沮丧,然后您决定给朋友打电话,打完电话您就是不就是感觉好一些呢?或者,您可以通过参加体育运动、聆听音乐、投身到有趣的事情当中去,从而改善自己的情绪。类似的活动可以活跃我们的心情,因为这些活动本来就就是令人愉悦的,还可以使我们从消极的想法上转移注意。给我们带来成就感的事情,或者让我们觉得生活有目标的事情,都可以让我们情绪高涨。

媒介的认知、情感、行为效果的分析——以我的媒介接触为例

媒介来袭 ——以我的媒介接触为例对媒介的认知、情感、行为效果的分析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以大众媒介为代表的媒介对我们生活产生越来越大影响。作为在信息社会成长的90后一员,媒介对我的影响更多,我们喝的饮料、吃的零食、穿的衣服等无一不是受着媒介的影响。下面我将以我的媒介接触为例来分析媒介对我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媒介效果认知情感行为 我们天生就被媒介包围着 从出生时我们就被各种媒介产品包围着:父母订阅的报纸杂志、广播节目、电视节目、电影……当然,那个阶段我们对此是“毫不知情的①”,虽然我们一点都不知道,但是由于我们出生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从一开始就享受着媒介给我们提供的各种产品父母给我们喝电视广告出现的奶粉、童装。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媒介构成的世界,乔治·奥威尔的预言没有成为现实,赫胥黎的版本更让我们毛骨悚然,“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② 媒介的影响无处不在 手机、书籍、电脑等构成了我每天空余时间的大致内容。 手机——想说爱你不容易 根据对自己一周手机使用情况进行观察,一周使用手机的时间至少为10小时,想爱它却不容易。由于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手机制造新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毫无疑问智能手机增加了我使用手机的时间,在高中阶段,我拥有了第一部自己的手机,那个时候的拥有的手机是按键,功能较为单一,主要功能是通话短信以及查看时间,在进入大学之后恰逢智能手机的普及,低价位、功能丰富的手机推向了市场。因为以前手机功能比较有限以及学业的压力,所以我之前使用手机的频率不高。但是在进入了大学之后,智能手机可以说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早上7点钟设定的闹钟自动响起、打开手机浏览器翻阅今天的新闻以及看看微博的最新动态,如果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情会使用手机拍照甚至摄像,由于智能手机特别是安卓手机的使用,使得手机可以像电脑一样通过下载app进行各种软件安装,这极大地拓展手机的功能。在购物或者去书店买书的时候有时会使用比价软件“我查查”对所购物品的二维码进行扫描,扫描完成后软件会自动把该物品在各地(或你所在的城市)主流超市、网购网站的价格进行比较以及验证该物品是否是正品。手机游戏由于个人原因不怎么去玩,但是我比较喜欢用手机阅读,因为在我看来手机阅读相对于纸质书来讲,手机阅读有它的优越性:第一由于网

普通心理学:意志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的关系

普通心理学:意志与认识 过程情感过程的关系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一、意志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是意志产生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意志的重要特征是具有自觉目的性,而人们只有在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并运用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时,才能确定行动目的,并选定实现目的的计划和方法。列宁说:“人的目的是客观世界所产生的,是以它为前提的。”若没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意志行动也无从产生。其次,意志行动还要随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这也需要通过认识活动把握事态发展,分析主客观条件,以决定是加速意志行动过程,还是调整意志行动的进程和方向。再次,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而对困难性质和大小的估计,是离不开认识过程的。如果对困难的性质认识不清,严重性估计不足,就可能使人盲目地采取行动,付出了很多的意志努力却事与愿违,半途而废。 意志对认识过程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离不开精细的观察、持久的注意和专注的思考,没有意志的参与,这些都是无法做到的。另外,在认识过程中常常还会遇到各种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也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认识过程中,一些意志薄弱、不能做到坚持不懈的人,学习和工作也缺乏成效,不能承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二、意志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首先,情感过程推动或阻碍着意志行动的实现。积极的情感可以使人斗志旺盛,对人的行动起促进作用;消极的情感则会削弱人的斗志,阻碍人的意志行动的实现。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会含辛茹苦,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则会不思进取,对教育教学敷衍了事,最后可能不得不离开教育岗位。当前很多家长强迫自己的孩子去学音乐或练体操,孩子以一种“不乐意”的情绪被迫去学,缺乏主动积极的意志活动的参与,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意志对情感也具有调节作用。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控制不良情绪的影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我们说“理智战胜情感”,也是指在理智认识的基础上靠意志的力量去克服和抑制不合理智的情感。《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不念师友之情,挥泪斩马谡;一个得悉亲人遭遇不幸的演员强忍悲痛,按时登台表演,都是意志对情感直接控制的例子。反之,意志薄弱的人常常受情感左右,或者是一次失败就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或者是难以控制不良情绪,导致背离理智的冲动行为。

高考满分作文情感理性认知

高考满分作文情感理性 认知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情感、理性、认知在情感与认知之间架起一杆理性的天平!——题记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丰富的主观情感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构筑起纷繁复杂的社会体系。情感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融架设自由的桥梁,它以亲情、友情、爱情……维系着整个社会;认知则为人与客观的事或物之间的理解与探知铺就了通途!情感与认知之间,本就是相对独立的,对等的。然而实际上,冲动的感情和不明智的主观认识往往驾驭着人类的言行,替代了客观的认知,使得理性的天平倾斜了! 寓言中的富人在面对失窃的事实时,对同样作出劝诫的儿子与邻家的老人,抱持着完全不同的两种态度。原因何在感情上亲疏之别左右了他对客观事实的评价! 诚然,正是由于有了人类之间曼妙的情感,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才不至于陷入一种盲目的、机械性的单调之中就如同电影《摩登时代》和《城市之光》中描绘的那样,人的言行似乎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变得毫无生气,如同机器人一般。缺乏感情的社会是僵硬的,是脆弱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凭借情感就可以主导全世界,就可以来评判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这还需要客观的评价标准,诸如法律、法规等等而这些则又需要认知与进一步的探索。否则,理性的天平就难以使得整个世界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下继续发展。 历的教训,足以使我们对此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太平天国的洪秀全,领导农民起义,开创了反帝反封建的创举,却由于统治者洪秀

全的独断专行,任人唯亲,大肆提拔同宗族的亲信,封王封侯,排挤同属统治阶层中非其宗族的开国元勋、元老,诸如石达开、杨秀清、韦昌辉……导致苦心经营的大好山河断送人手,石达开愤然率天国精锐出走天京,韦昌辉滥杀无辜酿成震惊中外的“天京事变”…是当时农民阶级中深厚的封建宗族思想,占据了洪秀全的心智,以所谓的"亲情"葬送了太平天国以及千百年来农民斗争的血泪结晶! 历史的硝烟,并不曾掩去人们心申的理性。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毅然拒绝调用湘潭老家的亲友赴京任职的请求,甚至将自己的亲生儿子送上抗美援朝的前线,提拔任用党内外有识之士,为共和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石。毛泽东同志不愧为任人唯贤的典范! 用理性的思维来衡量感情与认知,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寻求一个和谐的统一,不失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人事关系的手段! 俗语说得好:帮理不帮亲!先人为我们积淀了深厚的历史,今人又将以理性的天平衡量情感与认知,打造更为美好的明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