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_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_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_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课主要想通过提供适量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等学习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一个概念:联系的含义。

2.理解三个观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3.把握一对关系:事物的客观联系与人的主观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 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观看图片资料,通过思考、探究、合作学习,能够从相关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学会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自身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逐步树立唯物辨证的世界观,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2. 会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联系,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 难点: 如何理解“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

通过事例探究、讲授分析、合作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五、教学课时:

1 个课时

六、教学准备:

查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通过唯物论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世界本原是什么,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物质世界处

于怎样的状态,学习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本课通过同学们的共同探究明确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视频展示,学生讨论: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大自然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让同学们讨论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回答:(略)

教师: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即联系是普遍的。

屏幕放映:探究1 为什么早餐没了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联系的普遍性:

1.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任何孤立的事物存在

屏幕放映:探究2:思考: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生态平衡,但人又不能破坏生态平衡,这是为什么?

学生交流、师生交流解决(略)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屏幕放映:探究资料3:有人把“ 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 4”视为不祥的数字,应然后对待这一现象?生活中类似现象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并得出探究结果: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

我们要把握事物的真实(固有)联系,切忌主观臆造联系

二、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探究资料4: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

教师举例: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各国出台相应政策,加强合作,应对危机。

三、联系的多样性

1、联系的多样性表现:

(1)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2)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3)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4)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教师提出问题: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同时又是有条件的,人们应如何把握事物联系的各种条件呢?

学生举正反方面事例说明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事物联系的各种条件?

2、联系多样性的基本要求:1)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不可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长远的联系、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2)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课堂练习(见课件)

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1.联系的普遍性

2.联系的客观性(自在联系、人为联系)

(切忌主观随意; 发挥主观能动)

3.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八、教学反思:

1. 利用多媒体教学,便于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有效信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增加了同学们对政治课的兴趣,加深了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理解。

2. 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各种素材的感悟,已理解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3. 由于穿插许多现实材料,使学生进一步感爱到学习哲学的有用性,提高了他们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学生对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理解还不是很透彻。下堂课准备再寻找相关的一些素材来帮学

生理解。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看问题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哲学是一种思维科学,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结合身边具体事例和当今时政,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思想、生活、经验的例子,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

效果分析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的舞台,(这个舞台还可以拓展、延伸), 培养了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积极状态,并全面掌握了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不断地提高学习

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而且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多次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让他们共同建立起一个学习的群体,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协作学习的环境,并在这个构建的群体中获取所需的知识,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课堂实践非常成功。

教材分析

本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部分“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内容。第七课包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两个框题。第一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教学难点: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评测练习

◇课堂练习: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的发生,给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许多国家带来了严重灾难,也牵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2005 年1 月6 日,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东盟10 国、中国、韩、日、美、世界卫生组织等2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为期一天的会议。这说明(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部分影响整体

C.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D.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答案:A

◇课堂练习: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其哲学依据是( ) ①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

②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④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发现和利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课堂练习: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段材料说明( ) A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

答案:B

◇课堂练习:近年来,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世界各地不断爆发的恶性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是因动物携带的病菌通过多种渠道传人人体造成的。这给我们的警示是( ) A.联系是普遍的

B.人最终能战胜自然C.要尊重联系的多样性,做到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j D.人在联系的客观性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答案:C

课后反思:

大多数人听到哲学课时也许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概:哲学课怎么上?学生应如何学?应当怎

样讲解才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才能够极大程度的进行调动?这是一个不

仅考验教师,同时也是考验学生的课题。哲学是一门可以使人聪明、产生智慧的学科,新

课程的《生活与哲学》极大地把哲学原理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所以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针

对高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的进行课程编排与整合,做到事理交融,这样才能真正

让哲学课变成受学生们欢迎和热爱的生活课。通过讲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节课,使我感触颇深,既有收获之喜,也有不足之憾。

一、注重研究学情,联系实际通过授课,我愈加重视对学情的分析,因为只有

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要求。高二的学生已具备较高的自主探

究的热情,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与哲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

过现象形成一定规律性的知识。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学生已学会关注社会,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但毕竟高二学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还不够成熟和理智。因此,希望在学习中通过参与讨论、辩论、体验等方式来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高二学生哲学知识的有限性,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各有不同,在进行教学时,我会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和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讲授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联系常识去分析生活中实际的问题,学会用哲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这对于青年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认真研究教法,因材施教在课前,我大量搜集联系的事例,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安排学生分组合作去查找、收集、研究现实生活中的联系现象,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何种联系?通过这种查找的方式引起学生们对这堂课的关注和思考。在讲授过程中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作用,充分调动他们学习哲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哲学世界的神奇和奥秘产生兴趣,能够主动地投入到探讨当中。譬如:

1、在讲解“联系的客观性”时,我会贴合生活实际,使用生活中的主观联系事例和自然界的客观性,让同学们感受到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而正确把握联系具有客观性,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但毕竟不能脱离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且还要建立在承认、尊重客观联系的基础之上。

2、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也在不断出现,给人类自身的发展发出了严重的警示。我们应当如何才能构建好和谐的家园,也已成为当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所以,在分析“联系的条件性”时,我采用了学生易感兴趣的事例,分组进行研究和讨论,讨论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让学生们充分发挥集体合作精神,通过实践让他们意识联系的条件性,树立正确的联系意识。认识到联系具有条件性的,还认识到人类在自然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人类还是可以在遵循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条件,改造世界,创造有利于我们人类生存的和谐环境。

3、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针对实际情况改进教法,注重学生接收信息过程中的反应,新课程的教育就是为了开发潜能、发扬个性,让学生们把最擅长的表现出来,充分展现自我。所以我会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展开教学和讨论,由于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会存有差异,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我会时常注意学生对课堂的反应情况,通过提问和活动的方式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接受情况,调动他们的参与。

三、及时研究问题,加以改进通过课后进行及时的反思,我认为这堂课还有以下需要完善的地方:1 、每个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会有所不同,重点难点的处理方式也不可千篇一律,要求我们要能够因时因地而变。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我还应不断地根据实际教学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和措施,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从容地驾驭课堂。

2 、因考虑到一些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在实际授课过程当中,使得一些难以理解和消化的知识点没能进行太深层次的探讨研究。

3 、授课时间把握不够精准,导致在时间分配上不够科学合理,有些需要细讲的内容因时间不足而没能够很好进行深入。

哲学课程不仅可以使人明智,还应让人明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的教

育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对待每位孩子都具有教育好他们的责任和义务。随着社会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现在的学生就像是背着沉重外壳的蜗牛,各方面的压力压得他们连喘气和休息的机会都没有,小小的身躯要承载着过重的负荷。我们的教育不能只为了教而教,教是为了让孩子们更懂得如何去学,这个学不仅包括学习上的方法和技巧,还应囊括生活上的态度和技能,这样才能让他们更有自信和勇气去迎接挑战和困难,帮助他们卸下负担,勇敢地走下去,希望我以后的课程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在教育教学的征程上我还需要不断的摸索和探寻,不断地在教中学、在教中思、在教中悟,希望我的努力能够真正为每位需要教育的孩子服务。

课标分析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点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析: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

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