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专题复习3 - 遗传规律 - 解析

2020届生物提高班专题3------遗传规律

一、基因分离定律

1.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复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一组等位

基因的数目在两个以上,作用类似,影响同一性状,

但在每一个个体中只可能有其中的两个基因。

如:人类的ABO血型

【练习1】等位基因A与a的最本质的区别是()

A.A控制显性性状,a控制隐性性状B.在减数分裂时,A与a分离

C.两者的碱基对序列不同D.A对a起显性的作用

解析: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故A和a的最本质区别是碱基序列不同,C正确。

【练习2】等位基因一般位于()

A.DNA两条链上B.联会时形成的四分体上

C.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D.复制时产生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

解析: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I前期联会,故四分体上有等位基因。

2. 适用范围

①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内的基因的遗传。

②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3. 杂交、自交、测交、正反交、回交的应用

(1)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一代表现性状为显性---判断显隐性

(2)自交①杂合子自交-育种②出现性状分离:判断显隐性

(3)测交确定待测个体的基因型或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4)正反交:确认或排除①细胞质遗传(子代与母本保持一致)

②常染色体(子代雌雄表现无差异)/性染色体遗传

(5)回交:育种中改进品种个别性状

小结:判断显隐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亲本自交产生性状分离;判断纯合子/杂合子:自交、测交【练习3】稻的有芒和无芒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性状显隐关系的是_______

①有芒×有芒→有芒②有芒×有芒→有芒215 + 无芒70

③有芒×无芒→有芒④有芒×无芒→有芒101 + 无芒97

解析:2 亲本为有芒,子代出现性状分离,且有芒:无芒=3:1,有芒为显性,无芒为隐性

3 亲本具有相对性状,子代只表现出有芒,为显性

1和4无法判断

【练习4】豌豆花的顶生和腋生是一对相对性状,根据下表中的三组杂交实验结果,判断显性性状和纯合子分别为()

杂交组合子代表现型及数量

甲(顶生)×乙(腋生)101腋生,99顶生

甲(顶生)×丙(腋生)198腋生,201顶生

甲(顶生)×丁(腋生)全为腋生

A.顶生;甲、B

4.性状分离比3:1的成立条件:

(1)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雌雄配子的种类、数目如何?)

(2)子二代不同基因型个体存活率相同。(特殊情况:纯合致死)

(3)遗传因子间的显隐性关系为完全显性。(特殊情况:不完全显性、共显性)

(4)观察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大。

【例5】某种雌雄异株的植物有宽叶和狭叶两种类型,宽叶由显性基因B控制,狭叶由隐性基因b控制,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若后代宽叶个体:狭叶个体为1:1,则其亲本基因型可能是什么?

解析:B使雄配子致死,故雄性个体只提供b配子,且雄性个体不可能为BB。根据子代出现宽:狭=1:1,说明亲本中有杂合子,且为雌性。故Bb(雌性)和bb(雄性),或者Bb(雄性)和Bb(雌性)

【例6】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猫的无尾、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按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为了选育纯种的无尾猫,让无尾猫自交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 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请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解析:无尾猫自交出现有尾猫,说明无尾猫为杂合子,显性性状。而有尾猫占1/3,说明无尾猫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的现象。

【综合练习1】在一个常规饲养的实验小鼠封闭种群中,偶然发现现儿只小鼠在出生第二周后开始掉毛,以后终生保持无毛状态。为了解该性状的遗传方式,研究者设置了6组小鼠交配组合,统计相同时间段内繁殖结果如下。

Q1如何确定脱毛性状是否为可遗传变异?

脱毛鼠进行杂交,观察子代是否还出现脱毛性状

Q2如何确定有毛、无毛的显隐性关系?

有毛和无毛杂交,观察子代表现。或者亲本均为脱毛鼠,观察子代是否出现性状分离。

Q3是否为单基因突变?

统计子代出现性状分离的比例

Q4若是单基因突变,相关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

统计子代性状与性别是否有关

【综合练习2】现有如下品系特征的几种果蝇,已知表中所列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因。研究人员通过

品系名称品系的部分性状特征

裂翅灰体、裂翅

黑檀体黑檀体、直翅

野生型灰体、直翅

(1)若要确定裂翅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可将裂翅品系与野生型进行,

若,则可确定裂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科学家通过实验确定了裂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完成了下列实验:F1裂翅品系自交后代中,裂翅品系占1/3的原因最可能是。

(1)直翅与裂翅个体杂交可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选择裂翅个体作为母本,直翅个体作为父本;还有一种是一种是选择裂翅个体作为父本,直翅个体作为母本.如果将第一种情况称之为正交,那么第二种情况则为反交.如果这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那么正交与反交的结果应该相同,都表现显性性状.如果这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结果就不同.

(2)根据题意裂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从F1裂翅品系自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由此可以判断裂翅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假设相关基因为A、a,那么F1裂翅品系的基因型为Aa,理论上其自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2Aa、aa,表现型应该是裂翅品系与野生型为3:1.实际情况是裂翅品系与野生型比例接近2:1,那么从理论上产生的后代可以推知,最可能的原因是裂翅品系纯合体致死.

答案:

(1)正交和反交正交和反交结果一致

(2)裂翅纯合子为致死个体(存在致死性基因型)

【综合练习3】野生型果蝇的腹部和胸部都有短刚毛,而一只突变果蝇S的腹部却生出长刚毛,研究者对果蝇S的突变进行了系列研究。用这两种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的结果见图。

(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果蝇腹部的短刚毛和长刚毛是一对________性状,其中长刚毛是________性性状。图中①、②基因型(相关基因用A和a表示)依次为________。

(2)实验2结果显示:与野生型不同的表现型有________种。③基因型为________,在实验2后代中该基因型的比例是________。

(3)根据果蝇③和果蝇S基因型的差异,解释导致前者胸部无刚毛、后者胸部有刚毛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检测发现突变基因转录的mRNA相对分子质量比野生型的小,推测相关基因发生的变化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由实验2得到的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3:1,可知该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且控制长刚毛的基因为显性基因.实验属于测交类型,则①的基因型为Aa,②的基因型为aa.

(2)野生型果蝇的表现型是腹部和胸部都有短刚毛,实验2后代中表现出的腹部有长刚毛和胸部无刚毛的2种性状都是与野生型不同的表现型.由以上分析可知,实验2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则A_(AA、Aa)后代腹部有长刚毛,其中胸部无刚毛,则图中③基因型为AA,占实验2后代的比例是.

(3)根据题干信息“果蝇③和果蝇S的基因型差异”可推知:③的基因型为AA,而果蝇S的基因型为Aa,即两个A基因抑制胸部长出刚毛,只有一个A基因时无此效应.

(4)mRNA相对分子质量变小,说明基因的模板链变短,那么相关基因发生的改变很可能是DNA中核苷酸数量减少(或缺失).

故答案为:

(1)相对显Aa、aa

(2)2 AA

(3)两个A基因抑制胸部长出刚毛,只有一个A基因时无此效应

(4)核苷酸数量减少(或缺失)

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实质: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

位基因自由组合。

1.自由组合定律发生的实质

【练习7】基因的自由组合过程发生在下列哪个环节中_____________

AaBb AB:Ab:aB:ab 配子间16种结合方式子代有9种基因型

4种表现型(9:3:3:1)

解析:发生在AaBb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I后期。

2.亲子代基因型、表现型推断(拆分法)

?判断显隐性根据表型,初步判断基因型根据性状比例(雌、雄)进一步确定基因型(1)常规比值

【练习8】南瓜的果实中白色(A)对黄色(a)显性,盘状(B)球状(b)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两南瓜杂交后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图所示。两亲本的基因型为()

A.AaBb、AaBb B.AaBb、Aabb

C.Aabb、aaBb D.AaBb、aabb

解析:由图可知,子代白色:黄色=3:1,可推出亲本基因型为Aa×Aa;子

代盘状:球状=1:1,可推出亲本基因型为Bb×bb,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

AaBb×Aabb。A、C、D均错误,B正确。

(2)特殊比值

?基因互作

【练习9】某自花传粉植物的花色有黄色和白色两种,由两对基因(H/h、E/e)控制。现有均为纯合子的甲(黄色)、乙(白色)和丙(黄色)三种基因型不同的植株,其杂交实验及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H/h,E/e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甲、乙、丙的基因型可能分别为hhee、hhEE、HHee

C.乙×丙杂交组合的F2中,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有4种

D.乙×丙杂交组合的F2的黄色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应是3/13

A、由“乙(白色)和丙(黄色)杂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黄色∶白色=13∶3(9∶3∶3∶1的变式)”可推知:基因H/h,E/e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乙和丙杂交所得F2的性状分离比为黄色∶白色=13∶3,说明F1的基因型为HhEe,进而推知:乙的基因型为HHee或hhEE,丙的基因型为hhEE或HHee,甲与乙杂交所得F1均为白色、F2的性状分离比为黄色∶白色=1∶3,说明F1的基因型中有一对基因杂合、另一对基因为隐性纯合,进而推知:甲的基因型为hhee,综上分析,甲、乙、丙的基因型可能分别为hhee、hhEE、HHee,B正确;

C、乙×丙杂交组合的F2中,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有2种,即hhEE、hhEe或HHee、Hhee,C错误;

D、乙×丙杂交组合的F2的黄色个体中,纯合子的基因型为HHE

E、hhee、hhEE或HHee,所占比例应是

3/13,D正确。

【练习10】鸡羽毛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芦花羽基因B对全色羽基因b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且W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常染色体上基因T的存在是B或b表现的前提,tt为白色羽。一只芦花羽雄鸡与一只全色羽雌鸡交配,子代中出现了芦花羽、全色羽和白色羽鸡,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A.TtZ B Z b×TtZ b W B.TTZ B Z b×TtZ b W C.TtZ B Z B×TtZ b W D.TtZ B Z b×TTZ b W

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雄鸡的性染色体是ZZ,雌鸡的性染色体是ZW,依题意可知杂交的芦花雄鸡的基

因型为T_Z B Z-,全色雌鸡的基因型为T_Z b W,子代中出现了白色羽鸡,则白色羽鸡的基因型为tt_ _。因此可确定杂交的两只鸡的常染色体基因型都是Tt、Tt,又因为子代中出现了全色鸡,那么全色鸡的性染色体

组成为Z b Z b或Z b W,其中Z b W中的Z b来自亲本中的雄鸡,因此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雄鸡TtZ B Z b,雌鸡TtZ b W,所以A正确。

致死问题

【练习12】鸡的肤色分为白色和黄色,爬行鸡的小腿骨骼比正常鸡短,控制爬行鸡性状的基因纯合胚胎致死并位于常染色体上。让雌雄白色爬行鸡交配,子代的表现型为:白色爬行鸡、黄色爬行鸡、白色正常鸡、黄色正常鸡。则子代中白色爬行鸡∶黄色正常鸡为( )A.9:1 B.6:1 C.3:1 D.2:1解析:根据题意分析,雌雄白色爬行鸡交配,子代的表现型为:白色爬行鸡、黄色爬行鸡、白色正常鸡、黄

色正常鸡之比是6∶2∶3∶1,则子代中白色爬行鸡∶黄色正常鸡为6∶1。

3.遗传方式判断(基因定位)

(1)同源/非同源染色体(2)常染色体/性染色体

【练习13】中国农业大学某实验室在某果蝇品系中发现了一只卷翅突变

体,经不断选育获得了紫眼卷翅果蝇品系(甲品系)。

(1)甲品系果蝇与纯种野生型果蝇进行杂交,结果如图1。

①紫眼和红眼为一对相对性状,其中红眼是________性性状。

卷翅和正常翅中,________为显性性状。

②实验正反交结果相同,由此可知果蝇的翅型属于_____染色体遗传。

③根据F2的表现型及比例推测,决定__________性状的基因纯合致死。

答案:显卷翅常正常翅

①分析果蝇的眼色遗传,紫眼和红眼为一对相对性状。根据图1实验可知,红眼果蝇与紫眼果蝇杂交,F1均为红眼,可推知红眼是显性性状。

②实验正反交结果相同,由此可知果蝇的翅型属于常染色体遗传。

③根据F2的表现型及比例可知,红眼∶紫眼=3∶1,卷翅∶正常翅=2∶1,由此可推测,决定卷翅性状的基因纯合致死;

【练习14】科研人员得到4种浅红眼的果蝇突变体A、B、C和D,将它们分别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表示红眼,“m”表示浅红眼)。

组别

亲本果蝇F1果蝇的表现型F2果蝇的表现型及数量

雌性雄性雌性雄性

雌性雄性

+m+m

ⅠA野生型++762242757239

ⅡB野生型++312101301105

ⅢC野生型+m114104111102

ⅣD野生型+m160151155149(1)据表分析,4种突变体均是单基因的________性突变果蝇。

(2)突变位点在常染色体上的突变体有________,判断理由是对应的杂交实验中F1和F2果蝇的眼色表现________。

(3)突变位点一定在相同染色体上的突变体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表明它们的突变位点都在_______染色体上。

(4)为探究不同浅红眼突变基因位点之间的关系,科研人员以不同突变体为材料进行了系列杂交实验。

①先进行“♀A×♂B”杂交,发现在F1果蝇中,所有个体均表现为浅红眼,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又进行“♀B×♂C”杂交,发现F1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再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发现在F2果蝇中红眼个体与浅红眼个体数量的比值约为9:7。由此判断,在F2雌性果蝇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在F2雄性果蝇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

答案:隐A和B 均与性别无关C和D Ⅲ、Ⅳ组杂交结果,F1雌果蝇的眼色总是与父本相同,F1雄果蝇的眼色则总是与母本相同X A、B两种突变体的浅红眼突变基因位点相同3/4 3/8 4 解析:(1)据表分析,4种突变体均是单基因的隐性突变果蝇。

(2)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突变位点在常染色体上的突变体有A和B ,判断理由是对应的杂交实验中F1和F2果蝇的眼色表现均与性别无关。

(3)突变位点一定在相同染色体上的突变体是C和D ,判断理由是Ⅲ、Ⅳ组杂交结果,F1雌果蝇的眼色总是与父本相同,F1雄果蝇的眼色则总是与母本相同,表明它们的突变位点都在X 染色体上。

(4)为探究不同浅红眼突变基因位点之间的关系,科研人员以不同突变体为材料进行了系列杂交实验。

①先进行“♀A×♂B”杂交,也即♀A浅红眼与♂B浅红眼,两个隐性个体杂交,如果杂交后代都表现为浅红眼,那么说明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置相同,如果杂交后代都表现野生型,说明控制这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置不同。

②又进行“♀B×♂C”杂交,控制B的浅红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用A、a)表示,控制C的浅红眼基因位

于X染色体上(用Xb、Xb表示),则♀B的基因型为aaXBXB, ♂C的基因开进为AAXbY,杂交所得的F1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Xb和AaXBY,都表现为红眼,再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发现在F2果蝇中红眼个体与浅红眼个体数量的比值约为9:7(也即9:3:3:1的变式)。说明aaXbXb、aaXbY的个体也表现为浅红眼。

由此判断,在F2雌性果蝇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第一对等位基因出现A_的概率为3/4,第二对等位基因出

现XbX-的概率为1,因此在该数值为3/4,同理可知在F2雄性果蝇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3/4×1/2=3/8。

③再进行“♀C×♂D”杂交,发现F1中雌性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说明控制C和D两个体的浅红眼基因是两个而不是一个,再设控制D眼色的基因XD、Xd,则♀C和♂D的基因型分别为XbDXbD、XBdY,再让F1雌

雄果蝇相互交配,发现在F2果蝇中,雌性个体有1/2表现为红眼,而雄性个体只有1%表现为红眼(XBDY)。这可能是雌性个体在产生卵细胞时发生了交叉互换引起的,由于1个初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只

能形成一个卵细胞,而卵细胞与由此判断,F1雌性果蝇在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时,含X的精子与含Y的精子结合机会均等,各占1/2。1个初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一个XBD卵细胞的机会是1/2,这样的话,也就是说每4个交叉互换的初级卵母细胞分裂形成的卵细胞才有一个和含Y的精子结合的机会,因此要形成1%的XBDY,需要有4%初级卵母细胞在这两个眼色基因位点之间发生了1次交换。

4. 遗传病分析

【练习15】下图为某家族患原发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的遗传系谱:

(1)该病的致病基因最可能是性遗传,位于染色体上。

(2)若Ⅲ1与正常女性(X B X b,b为眼球震颤基因)婚配,所生的子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

(3)研究人员检测了该家族中正常人和患者相应基因的编码链(非模板链)碱基序列,如图所示:

图中四种不同形状曲线代表四种碱基,峰的顺序表示碱基序列,且一个峰对应一个碱基。该家族正常人的基因编码链的碱基序列为CGCTCCTTCCGTCT ,患者的基因在“↓”所指位置处碱基发生了→ 改变,导致由其合成的肽链上原来对应的变为。(丙氨酸GCA,精氨酸CGU,丝氨酸AGU,组氨酸CAU)

(4)要了解Ⅲ1与Ⅲ2的后代是否携带致病基因,需到医院进行遗传咨询,并对Ⅲ1做。

1)显常(每空2分,4分)

(2)1/2 (2分)

(3)GGTACA C → A 精氨酸丝氨酸(5分,第一空2分,后三空各1分)

(4)产前诊断(绒毛细胞检查)(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后代发病率较高及遗传特点,可知该病的致病基因最可能是显性遗传,位于常染色体上。

(2)AaX B Y与aaX B X b婚配,所生的子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1/2×1/2+1/2×1/2=1/2。

(3)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家族正常人的基因编码链的碱基序列为CGCTCCTTCCGTCTGGTACA,患者的基因在“↓”所指位置处碱基发生了C → A改变,导致由其合成的肽链上原来对应的精氨酸变成丝氨酸。(4)要了解Ⅳ1与Ⅳ2的后代是否携带致病基因,需到医院进行遗传咨询,并对Ⅴ1做产前诊断。

【练习16】研究者在一个果蝇纯系(全为纯合子)中发现了几只紫眼果蝇β(雌蝇、雄蝇都有),而它的兄弟姐妹都是红眼。

(1)让β与____________眼果蝇杂交,发现____________,F1果蝇均表现为红眼,并且由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产生的F2果蝇眼色出现3:1的分离比,由此判断紫眼为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____________性突变。

(2)果蝇共有3对常染色体,编号为Ⅱ、Ⅲ、Ⅳ。红眼果蝇γ的4种突变性状分别由一种显性突变基因控制,并且突变基因纯合的胚胎不活,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突变基因位点之间不发生交换。

①果蝇γ的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子代成体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表明果蝇γ以____________形式连续遗传。

②进行杂交“♀β×♂γ”,子代果蝇中紫眼个体和红眼个体的比例为1:1,表明γ携带红眼基因,同时携带紫眼基因或携带____________基因。同时发现,子代果蝇中所有正常刚毛、钝圆平衡棒的个体都是紫眼,

所有短刚毛、正常平衡棒的个体都是红眼,并且正常翅脉、卷曲翅、紫眼:正常翅脉、卷曲翅、红眼:多翅脉、正常翅型、紫眼:多翅脉、正常翅型、红眼为____________,所以判断紫眼基因定位于____________号染色体上。

(3)研究者推测紫眼基因是红眼基因的突变基因,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红眼基因转给β,发现其眼色由紫色恢复为红色,通过与____________两种果蝇的眼色对比,可以进一步确定上述推测。

解析:

(1)判断基因是否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往往用正交和反交的实验方法,因此让β与红眼果蝇杂交,发现无论正交和反交,F1果蝇均表现为红眼,并且由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产生的F2果蝇眼色出现3:1的分离比,由此判断紫眼为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隐性突变.

(2)①分析图解可知,果蝇γ的基因型为AaCcSsTt,由于分别有两对基因连锁,因此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AcSt、AcsT、aCSt、aCsT,果蝇γ的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又由于“突变基因纯合的胚胎不活”,因此子代成体果蝇的基因型为AaCcSsTt,表明果蝇γ以杂合子形式连续遗传.

②进行杂交“♀β×♂γ”,子代果蝇中紫眼个体和红眼个体的比例为1:1,表明γ携带红眼基因,同时携带紫眼基因或携带对紫眼基因隐性的红眼基因的突变(或“发生失活突变的红眼”)基因.同时发现,子代果蝇中所有正常刚毛、钝圆平衡棒的个体都是紫眼,所有短刚毛、正常平衡棒的个体都是红眼,并且正常翅脉、卷曲翅、紫眼:正常翅脉、卷曲翅、红眼:多翅脉、正常翅型、紫眼:多翅脉、正常翅型、红眼为1:1:1:1,所以判断紫眼基因定位于Ⅲ号染色体上.

(3)研究者推测紫眼基因是红眼基因的突变基因,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红眼基因转给β,发现其眼色由紫色恢复为红色,通过与红眼(或“野生型”)、紫眼(或“未转基因的β”)两种果蝇的眼色对比,可以进一步确定上述推测.

(4)分别提取β和红眼果蝇的总RNA,通过PCR技术,依次完成逆转录和DNA复制过程后,比较获得的cDNA长度,发现β的cDNA比红眼果蝇的多了45对脱氧核苷酸,推测紫眼基因的单个表达产物会比红眼基因的多15个氨基酸.

故答案为:

(1)红正交和反交(或“β为母本和β为父本”)隐

(2)①AaCcSsTt杂合子

②对紫眼基因隐性的红眼基因的突变(或“发生失活突变的红眼”)1:1:1:1Ⅲ

(3)红眼(或“野生型”)、紫眼(或“未转基因的β”)

(4)DNA复制15

【练习17】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亮红眼突变型果蝇,为探究亮红眼基因突变体的形成机制,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1)亮红眼突变型果蝇与野生型果蝇进行__________实验后,F1均为野生型,F2野生型与亮红眼表现型比为3:1,亮红眼果蝇雌雄个体数相当,说明亮红眼是一种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突变。

(2)红眼突变型果蝇还有朱红眼、朱砂眼和猩红眼等类型,朱红眼(a)、朱砂眼(b)和猩红眼(d)三个基因分别位于2号、X和3号染色体上,为探究亮红眼突变基因(用字母E或e表示)与上述三种基因的关系,以四种突变型果蝇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①亮红眼与朱红眼果蝇杂交,F2性状分离比接近于9:7,可知控制亮红眼与朱红眼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__________定律。

②亮红眼与朱砂眼果蝇杂交,F1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③亮红眼与猩红眼果蝇杂交,F1、F2果蝇中没有出现野生型,则可以推测亮红眼基因与猩红眼基因的关

系是__________。

(3)果蝇的黑檀体基因是3号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减数分裂时,雄果蝇染色体不发生交叉互换,雌果蝇发生。为确定亮红眼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用纯合的亮红眼果蝇与纯合的黑檀体果蝇杂交产生F1,再将__________,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1:1,说明亮红眼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

答案:正交和反交常隐性两基因的自由组合EeX b Y e基因是d的等位基因(e基因是d基因的新的突变)F1作为父本进行测交亮红眼:黑檀体

(1)在基因显隐性未知的情况下判断基因位置,应采用正反交实验。根据F1均为野生型,F2野生型与亮红眼表现型比为3:1,亮红眼果蝇雌雄个体数相当,可判断亮红眼是一种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突变。

(2)①亮红眼与朱红眼果蝇杂交,F2性状分离比接近于9:7,由此可判断控制亮红眼与朱红眼的基因位于两对对同源染色体上,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②亮红眼eeXBY与朱砂眼EEXbXb果蝇杂交,F1雄果蝇的基因型为EeXbY 。

③亮红眼与猩红眼果蝇杂交,F1、F2果蝇中没有出现野生型,说明亮红眼与猩红眼果蝇均不含有野生型基因,e基因是d的等位基因(e基因是d基因的新的突变)。

(3)设黑檀体基因为f,确定亮红眼基因e位于3号染色体上,用纯合的亮红眼果蝇eeFF与纯合的黑檀体果蝇EEff杂交产生F1EeFf,为避免交叉互换的发生,应将F1作为父本进行测交。若亮红眼基因位于3

号染色体上,则F1产生eF和Ef两种配子,实验结果为亮红眼∶黑檀体=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