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核心素养的初浅认识

我对核心素养的初浅认识
我对核心素养的初浅认识

我对核心素养的初浅认识

“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学生道德品质上的要求。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下面谈谈我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一、文化基础是核心素养的基石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没有文化基础就很难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所谓的文化基础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人文底蕴和学生在学习、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等方面的科学精神。所以要求教师无论在哪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都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以便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

二、自主发展是核心素养的关键

在发展上,核心素养具有终生发展性,也具有阶段性。核心素养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素养,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发展,但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终生的连续性。最初在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发展完善。另一方面,核心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并不否认其表现出

一定的阶段性特点。核心素养在个体不同人生阶段中的着重点有所不同,不同教育阶段对某些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存在不同的敏感性,即一些核心素养在特定的教育阶段可能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这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小学阶段,不同学科的教师落实不同学科的素养,那么综合起来就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学科素养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自己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充分认识自我价值,成就自己的人生目标;还要让学生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能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目标,在这些长远目标的基础上教学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才是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三、社会参与是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谈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谈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 养的认识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谈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摘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关注和切实落实的重要任务。应用意识作为小学数学学科最核心的素养之一,却在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被老师忽略。小学是培养公民数学素养的关键阶段,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平常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应用意识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包括知识的掌握、思维方法和经验积累.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解决问题等,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加上有些教育行政部门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依据,导致很多教师还一味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学生打造成一台台“考试机器”,认为学生取得了好成绩,自然而然会把知识应用到生活、学习当中。殊不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不是一时半刻的事,而应该贯穿到我们的每一节课,把关注学生的应用意识作为我们课堂的常态。面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发展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小学是培养公民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切记不要忽略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一、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

每一次课改,都会引起轩然大波。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很多教师故步自封,不想改变现状。我们想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过来,能够更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首先我们必须先转变我们自己的教学观念。虽然近几年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的课堂变化较大,纯数学问题基本消失了。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仍在,我们难免还只会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是否掌握。很多教师只在教学公开课或示范课上做做样子,在平时的课堂上基本上都弱化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甚至直接忽略了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务必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都应该考虑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把该理念作为课堂常态。习惯成自然,若教师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像呼吸一样自然,把课堂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当中。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有用、要用数学”。我们在转变我们自己教学观念的同时,也可以适当改变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走出教室,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基本上是在教室里完成的模式,让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比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我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上课,先集体辨认方向,再分小组体验校园实景中的东西南北。回到教室后我再鼓励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描述校园内各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学校与周围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之后,不仅更容易理解知识点,也掌握了该知识点的实际应用,一举两得。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我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新形势下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育人要求,将化学知识转化为一种具体的能力用以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我认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研与创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大方面。这无法方面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从而对物质进行有效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旨在引导学生站在宏观和微观的高度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明白物质产生化学变化是基于一定的基础、并遵循相关的规律;旨在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伴随一定的能量转化,从而生成新的物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的去分析化学反应,充分利用化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引导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利用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变化提出相关的假设,通过层层分析、逐步推理来证实自己的假设,处理好观点、证据、结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分析推理法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来解释化学现象、解释化学本质与规律。 第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有价值的发现;组织学生去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并执行探究方案,在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对于“异常”现象,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树立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观念,对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谈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谈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摘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关注和切实落实的重要任务。应用意识作为小学数学学科最核心的素养之一,却在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被老师忽略。小学是培养公民数学素养的关键阶段,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平常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应用意识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包括知识的掌握、思维方法和经验积累.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解决问题等,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加上有些教育行政部门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依据,导致很多教师还一味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学生打造成一台台“考试机器”,认为学生取得了好成绩,自然而然会把知识应用到生活、学习当中。殊不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不是一时半刻的事,而应该贯穿到我们的每一节课,把关注学生的应用意识作为我们课堂的常态。面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发展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小学是培养公民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切记不要忽略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一、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 每一次课改,都会引起轩然大波。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很多教师

故步自封,不想改变现状。我们想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过来,能够更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首先我们必须先转变我们自己的教学观念。虽然近几年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的课堂变化较大,纯数学问题基本消失了。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仍在,我们难免还只会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是否掌握。很多教师只在教学公开课或示范课上做做样子,在平时的课堂上基本上都弱化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甚至直接忽略了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务必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都应该考虑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把该理念作为课堂常态。习惯成自然,若教师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像呼吸一样自然,把课堂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当中。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有用、要用数学”。我们在转变我们自己教学观念的同时,也可以适当改变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走出教室,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基本上是在教室里完成的模式,让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比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我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上课,先集体辨认方向,再分小组体验校园实景中的东西南北。回到教室后我再鼓励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描述校园内各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学校与周围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之后,不仅更容易理解知识点,也掌握了该知识点的实际应用,一举两得。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良好的情境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但很多教师迫于成绩压力,都会以枯燥的复习导入。认为复习导入有助于学生巩固已

浅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让小学数学走向核心素养 老河口市袁冲小学吴小静 摘要: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企业家的“经济头脑”、科学家的“数字地球”,现代人生活工作的“现代化”,种种迹象表明,一个数学化的时代已经展现在眼前,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有责任唤醒国人对数学的关注,在数学教育和提高数学素养上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小学数学关于“数”的学习贯穿问题解决,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感受有关“数”的概念以及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经历问题的提出、算理的探究等活动,形成较为丰富的抽象和推理活动经验,发展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进而形成基于抽象与推理的问题解决能力。本文将以小学阶段“数”的学习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的学习核心素养 为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数学素养是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

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们提高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学习具体知识的过程中,务必注重以问题为载体,注重学生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发展。 一、在“数”的学习中全程贯穿问题解决 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新知学习的意义;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可以顺利习得新知,更可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水平,提升学习能力。因此,应在“数”的学习中全程贯穿问题解决。 “数”及其运算都是基于现实需要的。自然数是基于现实生活中计数的需要产生的;小数是各种测量活动中不同单位之间换算的产物,也是自然数除法运算结果的自然推广;分数是基于表示非整数的个数的需要产生的,同时又可以用来刻画整数除法的结果、比值等。数的运算更是现实需要的产物,现实情境中产生了数量的比较、归并、分配等问题,自然需要研究数的加减乘除等运算。因此,在“数”及其运算的学习中,务必基于现实问题,让学生从情境中自发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自然地习得新知。例如:对于“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苏教版教科书中呈现了如图2所示的情境,课堂教学大致可以用下面几个问题贯穿:

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水平。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合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摘抄自《培养核心素养,塑造美好人生》)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的特长发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动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基础上。“素养”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水平,每个学生,都能够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水平等。这与我们学校的《新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水平和创造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表现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从文化基础能够看出,它更加注重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准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水平,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核心素养的认识

浅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理解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企业家的“经济头脑”、科学家的“数字地球”,现代人生活工作的“现代化”,种种迹象表明,一个数学化的时代已经体现在眼前,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但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要唤醒国人对数学的注重,在数学教育和培养和提升数学素养上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一、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数学素养呢?数学素养——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实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实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持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所以,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使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持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

们提升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一个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数学思维特质的外显和内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数学使人精细”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外在表现。高数学素养的人往往受过系统的数学教育,数学知识丰富,在生活和上作上常表现出对数的敏感和适合,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事例中分离出数学因素,建立模型,通过数学实行观察分析,善于用数学的观点说明问题。其个性品质往往给人以精明、精细、富有逻辑的感觉。 其二,数学锻炼人的思维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内在特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本身就具有客观性、直观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等特征。 数学思维的客观性。我们理解世界、了解世界,追求的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数学思维相对于其它思维,其精度更高、信度更强、效度更可靠,原因就在于数学思维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用数学思维的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更能体现真实再现的特点。 数学思维的直观性。思维本是抽象的东西,如果凭借数学模型,以数据、图形作为载体实行量化分析,能够大大增强其直观性。 数学思维的深刻性。用数学方法实行思维,不但能够了解事物的表面,而且能够通过对问题实行根本地了解和透彻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素素养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摘抄自《培养核心素养,塑造美好人生》) 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的特长发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基础上。“素养”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这与我们学校的《新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表现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从文化基础可以看出,它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能力,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如何认识核心素养的价值和意义

如何认识核心素养的价值和意义 核心素养是当下课改的一个核心概念。专家、学者们已对这一核心概念作出了界定,并且进行了阐释。我认为对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简明扼要的界定与阐释是很重要的,不过,比对概念进行界定与阐释更重要的是如何深入认识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以及我们对核心素养的态度。改革的实践早就证明了一个判断:只有让认识、理念走在前面,让对价值、意义的认识走在前面,改革者才能既怀着激情又带着理性行走,走得更好更远,改革才有可能深化并达成目标。 课程改革要走进核心素养,首先是我们要真正走进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域。 其一,要认识到核心素养提出的必然性。听到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不少人有种新鲜感,认为课改又出了一个新词,同时还有点陌生感与神秘感,不知道这个词的意义。其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早就孕伏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可以作一简要回顾。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就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挣脱出来,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本身就蕴含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义。进入新世纪,国家颁发了

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纲要中明确规定,素质教育是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是重点,显然,改革的目标已聚焦在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上了。开启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宗旨就鲜明地定位于每一个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基。2013年,进一步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并要求“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把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这一改革的历程清楚地告诉我们,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以及所形成的主题是在改革实践中孕育而成的,它是课程改革深化的必然。我们曾亲身经历过这些改革实践,对核心素养不应陌生,相反,更多的是亲切感、亲近感。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核心素养的提出、研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 其二,要准确把握核心素养对课程改革深化的统领性以及对学生发展的支撑性,提升改革的自觉性。如前文所述,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我国首先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 4号)中。“意见”明确提出

谈谈你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谈谈你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1).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1、乐学善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2、勤于反思: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3、信息意识: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2)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1、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健全人格: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3、自我管理: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

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化,教学体制、教育理念发生转变,也影响着教育目标在发生变化。虽说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初中数学学科的学习在学生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想象力的培养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除了有利于数学学习之外,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上都具有帮助作用。因此,在分析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价值的基础上,为教师和学生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可以实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我国教育部在对初中数学的教育培养上提出:“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基本环节,深入认识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以此建构全面具体的素养体系, 对初中生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1.促进国家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阶段,教育部在教材编写、教学质量的评价等方面也还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由此带来的教学上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学习上的作用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依据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将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等按照这一要求制订,可以为全面深化教

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2.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时代在进步,教育也在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教育目标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大多数的初中学校都已经认识到了教师继续学习的重要性,也经常会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或是继续深造学习。然而在数学教学中,可能因为国家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等体现得比较宏观,教师很难将其完全真正落实到实际,阻碍教育的改革发展。但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将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更加具体化,使得教师的工作学习也更加具有目标性,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中的主体是学生,教育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能有更好的发展,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内容囊括了初中数学所应掌握的知识点,以及满足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技能与必备品质,为学生进入高中、大学乃至以后踏入社会奠定基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初中生的培养上也会更加注重应用和解决问题方面,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案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学校或教师可能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或是重视程度都存在不足,以至于在实际教学中缺少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合理的培养方案来落实。 1.教学设计

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素养”一词的内涵很广,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因而,教育聚焦在“核心素养”上。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可以做些什么,最需要做些什么。这决定了,就教育规划而言,需要落实在人的培养上,即体现人本的需要与时代发展中社会之于人才的需要。换句话说,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意志需要什么样的人,教育就应该为此付出努力。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核心素养,与素养不同。在内涵上都是谈素养,可是加上“核心”,就保留了最重要的东西。对于语文核心素养来说,过去做过很多总结,在知识教学时代,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知识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现在看,有一点狭隘了。之后,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听说读写思。听说读写是四种能力,后来觉得思考也是语文科不可或缺的,就补上“思”这个重要行为。这些是能力要点的核心。核心素养需要具有稳定、基础性特点,要求落实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要与学科“双基”的要求具有关联性,可是也不要漠视学生学习的发展性。 通过本次研修活动,让我对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认识,指导了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有效的提高自身教学能务。 1 / 1

对于物理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对于物理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 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也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物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物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由“精英教育”改变为“大众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学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该阶段基础物理课程应该满足所有学生发展的需要,提升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同时,课程的设置应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而非学科体系自身的完备。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而不能只盯着几位尖子生。无论上课提问、辅导,还是课外活动等教师都要关心弱势学生。耐心地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发展能力。同时,要优选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而不要顾及学科的自身体系是否完备。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课程设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学生学到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更要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可用什么物理知识来解释;同时会用物理知识指导生活、为社会生活服务。 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对核心素养落地道法课堂教学的认识

对核心素养落地道法课堂教学的理解 这次学习,拜读了张华教授的《论核心素养的内涵》、林崇德教授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钟启泉教授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和一些视频课程,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我对核心素养有了新理解。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是人适合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合不可预知情境的高级水平和人性水平。核心素养具有时代性、综合性、跨领域性与复杂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合終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水平,六大素养既涵盖了学生适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水平。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需要恰当处理素养与知识、素养与情境、素养与表现.核心素养与基本技能之关系。而《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小学生德育发展的最佳载体,自然成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有效手段。 那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呢? 个人认为: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奠定基础。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不同学科、不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形成合力,形成一个教育系统工程。那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能够通过课程标准,从内容方面进一步理解.

比如:人文情怀、理性思维、勇于探究、信息意识、珍爱生命、社会责任,如果将这些内容使用好的实施方法,在课堂教育教学中落实了.就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打好基础。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能够从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和挖掘有利社会资源,使用实施途径、教与学的方式、师生互动,展开探究活动,从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水平和科学精神。例如:问题解决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相关的社会现象,组织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活动.这个活动过程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理性思维和解决生活问题 核心素养要落实到每节课的积累过程当中,作为教师一定要捕捉学科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凸显出学科的本质特征,更好的落实核心素养。

浅谈我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浅谈我对“核心素养” 的认识 我认为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首先要提升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二要突出养成 教育的主导作用;三要在各学科中侧重 传统文化教育。 一、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 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始 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 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思想品德教材 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和针对性,而且符合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对小学生进行政 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上好思想品德课,即要立足于课文,又 不能局限于课文。因为课文里讲的人物、事例、历史事件大都比较简单,有的故 事内容离学生的认识范围比较远,学生 是看不见,摸不着。这就需要拓展一些 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学生能经常见到或 经常听说过的本地、本校、本班的实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 主动思考问题。 二、突出养成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校园环境是 校园文化最为直接的体现,校园中的一 草一木、一字一画,都是为一种思想的 传递,一种文化的表达,优美的校园环

境总能以“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熏 陶感染着师生,丰富净化着师生的灵魂,建设一个和谐优雅的校园环境,有利于 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校园文化是一所学 校厚重文化底蕴的一部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全体师 生努力地去探索、挖掘,让校园文化建 设与时俱进、优化提升。 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 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 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小学生养成 了不良习惯后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以贯 彻“守则”、“规范”为依托,严格要求,

正确引导,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 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抓早、抓细、抓实。有的放矢的开展各 种教育活动。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 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各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我们可以借助古诗词向学生渗透传统文 化知识。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因为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我们 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含有深刻的哲理,如能深入学习,可使学生加强对中国传 统文化多方面、多层次的了解,从而激 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浅谈我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浅谈我对“核心素 养”的认识 ?我认为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首先要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二要突出养成教育的主导作用;三要在各学科中侧重传统文化教育。 ?一、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 ?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思想品德教材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和针对性,而且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上好思想品德课,即要立足于课文,又不能局限于课文。因为课文里讲的人物、事例、历史事件大都比较简单,有的故事内容离学生的认识范围比较远,学生

是看不见,摸不着。这就需要拓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学生能经常见到或经常听说过的本地、本校、本班的实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二、突出养成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最为直接的体现,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字一画,都是为一种思想的传递,一种文化的表达,优美的校园环境总能以“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熏陶感染着师生,丰富净化着师生的灵魂,建设一个和谐优雅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厚重文化底蕴的一部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全体师生努力地去探索、挖掘,让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优化提升。 ?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

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后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以贯彻“守则”、“规范”为依托,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抓早、抓细、抓实。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各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我们可以借助古诗词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因为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含有深刻的哲理,如能深入学习,可使学生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多层次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时,我向学生渗透博爱思想,教育学生要尊老爱幼,并讲讲发生在我们身

浅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浅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2016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这是适应时代需要提出的,教育要为个体人生的成功和社会健全发展培养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目前“核心素养体系”已经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引领各学科课程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地?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连接顶层设计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桥梁。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生物学过程中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修订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首先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宗旨”,课标指出:“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需要,从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方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发挥生物学课程的学科特点和育人价值,是本课程的设计宗旨和实施中的基本要求”。可见,从课程设计到具体实施,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已然成为生物教学的核心,并且明确提出生物学核心素养由四个要素组成: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要素既具有学科特性,又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是一个人个体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观念、知识、技能和方法,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成分之一。 生命观念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支柱。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和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生命观念是生物学科特有的核心素养要素,是我们认识生命世界、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行社会生活的基本素养。其中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结构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是初中生物学习阶段要重点建立的生命观念。这些生命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潜移默化逐步建立起来的;是需要在大量事实性知识基础上,通过观察、描述、比较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学生只有较好的理解了生物学概念才能形成生命观念。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形成重要概念是建立生命观念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树立生命观念,才能够运用这些观念认识生命现象,探索生命规律。 理性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理性思维的类型主要有: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理性思维要素具有跨学科的特性,同时生物学科的理性思维又具有本学科的独特性。生物学科的理性思维更加强调在尊重生命现象、生命规律、生物学原理的基础上,区分事实和观点,把握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要用生命的视角、发展的眼光进行分析和判断。在学习过程中联系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创设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是培养理性思维核心素养的一个途径。形成理性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证据和逻辑对生物学议题进行思考或展开论证是生物学课程的目标之一。 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如实验设计与实施能力、实验结果预测与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用文字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等。科学探究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我们认识世界、探索未知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从设计实验到方案实施,从结果分析到得出结论,针对各个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合理安排时间、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进行科学探究的平台和机会,使学生最终能够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

谈谈自己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浅谈如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开展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众所周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现代化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重大举措之一。目前,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仍然处于打基础阶段,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培养仍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处于走向成熟时期,技能获取和生成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对英语学科教学而言,在进一步拓展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学习策略、应用能力和与之相应水平的英语思维能力,是这个学段的基本任务。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英语学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不言而喻,高中英语学习的首要关键,即是夯实学生的英语知识基础。作为英语学科素养重要构成部分的语言能力,应采取何种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其一,教学氛围营造。语言学习,与周围的语言环境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课堂参与欲望。追本溯源,营造语言教学氛围的关键核心,是要全面、深入、及时、细致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热情洋溢。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聪明有余,而柔韧性不足。英语学习循序渐进,想要显著提升英语水平,并不能快速性、跳跃式的达到,需要学生意志坚定、肯下苦功。在教授新课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前,由于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问题,我得在多次播放单词录音后还亲自带读单词2遍,以便他们掌握单词(读)。然后播放与课文对应的电影《百万英镑》

情景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文章章节,欣赏电影的同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听、读) 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现行高中英语教学,除了加强学生英语素养之外,还应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意识渗透。从教育理念角度分析:教育应“德才并举”。技能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育人”的功能不可或缺。社会的进步,依赖于高素质的人才精英。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文化意识的渗透,正是完善学生“素质组建”的重要环节。从学生角度分析:青春期的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再加之青春期的叛逆因素,学生容易受到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从而阻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此,作为高中教师,尤其是英语教师,应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指引导航。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文化意识?任何语言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理解和使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英语阅读题目的解答能力。比如:学习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了解欧美国家的历史文化、行为礼节,了解英美当时资本主义下拜金主义者的丑恶嘴脸,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 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品质得以提升的重要途径。英语学习并非单一的死记硬背。相反,英语学习对学生语言思维的塑造,对逻辑思维的发散作用十分明显。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浅谈核心素养

浅谈核心素养 时下,核心素养跃升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成为大家眼中借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有何特定内涵?笔者对国内外观点进行梳理后发现,既有研究多停留在表面功效的描述上,对其本质的把握远不够深入,这与相关研究与实践的需求极不相称,与核心素养被寄予的厚望极不相称。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这一重要概念深入讨论。 一、检视:有关核心素养的主流观点 (一)OECD的观点 “核心素养”( Key Competencies)其实是一个舶来品,代表性的如经合组织( OECD)1997年12月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 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即DeSeCo)项目。在持续多年的讨论和研究之后,OECD于2003年出版了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 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将有关学生能力素养的讨论直接指向“核心素养”,并构建了一个分别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具体包括“使用工具互动”、“在异质群体中工作”和“自主行动”共三类九种核心素养指标条目。为推动这一框架的实践与应用,2005年OECD专门发布《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Executive Summary)。 那么,DeSeCo项目组给出“核心素养”的内涵的依据是什么?或者说,其理论经脉是如何把握的?DeSeCo项目组从功能论(或需求导向)的角度诠释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