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缘政治看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

从地缘政治看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
从地缘政治看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

中国—东盟合作1991-2011(全文)整理

中国—东盟合作:1991-2011(全文) 20年前,时任中国外长钱其琛应邀出席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24届东盟外长会,开启了中国-东盟对话。20年来,在双方领导人的精心培育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中国同东盟走过了一条睦邻友好和互利共赢的合作之路。 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从对话伙伴提升到战略伙伴。双方经贸合作成果显著,建成了自由贸易区,贸易和相互投资快速增长。双方建立了完善的对话合作机制,确定了11大重点合作领域,在20多个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各领域友好交流与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双方携手应对亚洲和国际金融危机、重大自然灾害和跨境传染病,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巩固了友谊,深化了合作。 中国-东盟全方位合作不仅有力促进了各自经济社会发展,给双方人民带来了巨大福祉,也为促进本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值此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之际,谨以此手册,追溯双方友好交往历史,展现务实合作成果,期待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政治、安全与地区事务 政治: 1991年7月,时任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钱其琛出席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的第24届东盟外长会,标志着双方对话进程的开始。1996年,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 1997年,双方合作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赢得东盟国家广泛赞誉。同年12月,首次中国-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举行。会议确定双方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03年10月,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确定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同年,中国政府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中国高度重视并致力于发展深化同东盟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在东盟对话伙伴中,中国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第一个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第一个明确支持《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第一个确定同东盟建立自贸区。

世界当代史第六章 当代日本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

第六章当代日本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 日本民族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民族。 “日本人生性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顽固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日本是一个后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明治维新(1868年) 日本的地缘战略位置高度有利。 日本的“精神优势”:天皇崇拜、国家崇拜、黩武主义、武士道精神、对纪律和刚毅的强调中日甲午战争 日俄战争 日本偷袭珍珠港 美军攻岛 美国原子弹轰炸日本 第一节当代日本经济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 战后日本经济崛起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1955年战后经济恢复时期。 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美国大量军事订货(约24亿美元),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幻灯片20 经过十年恢复,到1955年,日本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二战前的水平。 第二阶段:1956—1973年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日本注重技术革新,促使经济迅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最高时达到13%。 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日本获得美国约40亿美元的“特需”订货。 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原因: 外因(美国的扶持) ●大量吃进日货 ●大量经援日本 ●战争特需 内因 ●日本选择了贸易国战略 ●日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经济)模式 ●日本民族的特质

二、日本经济的结构性调整 20世纪70年代,日元升值和石油危机对于日本经济打击很大,日本经济进入了中低速增长时期 日本政府大力加强干预机制,经济发展速度虽不及原先水平,但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仍然保持最快。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超过前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日本经济处于巅峰状态的同时,开始出现泡沫。 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遭受“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而陷入长期萧条。 “泡沫经济”与日本经济萧条 泡沫经济:一种经济虚假繁荣现象。它是指由于过量发行股票和通过炒卖房地产进行投机而造成股市狂升和地产价格暴涨,从而引起资产过度膨胀。 2001年小泉纯一郎执政,为了使经济摆脱持续低迷的状态,小泉政府开始对传统的产业结构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整。 小泉对日本经济的调整: 1.放宽对于经济活动的限制 2.大力削减财政开支,健全和完善财政体制 3.实施金融改革 ●日本国内金融制度的改革 ●日本国内银行的改革 4.努力寻求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创立日本的信息经济 目前,日本经济仍然处于低迷状态,尚未走出萧条期。2009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为1.3%。第二节当代日本政治 一、战后日本的资产阶级民主化改革 第一,制定新宪法。 《日本国宪法》主要内容有: 1、确立天皇象征制和主权在民原则; 2、实行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的三权分立制度; 3、规定永远放弃国家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 第二,整肃军国主义势力,解散军队,惩处战犯。 东条英机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 战犯嫌疑人在盟军宪兵面前列队 第三,进行社会改革,废除压制国民的法律制度,恢复民主自由权利。 第四,解散财阀。 解散了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四大财阀的总公司 美军占领日本后冻结财阀的财产 第五,进行农地改革。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英语专业窦一鸣 11331049) [摘要]进入21世纪,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面对新的形势,中国政府及时地调整外交战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在政治上致力于相互信赖、平等协商;经济上谋求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正在建设之中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是中国周边政策的又一成果。中国—东盟经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开启了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新篇章,为双方经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本文介绍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基础,对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必然性进行了充分论证,概述了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如何加快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的对策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东盟;现状;对策;自由贸易区?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理论背景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国家彼此间就国家整体经济或某些经济领域、经济地区的经济联合而达成经济联盟的状态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要素在区域这个地缘范围内的不断趋向自由化流动,从而带来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相应提高,亦即世界福利水平的帕累托改进。 (一)关税同盟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关税同盟理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奠基石。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Jacob?Viner出版了《关税同盟问题》一书,标志着关税同盟理论的形成。书中重点论述局部均衡分析: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认为关税同盟可以在成员国之间实现自由贸易,但同时又对非成员国实行差别待遇的保护贸易,因此它的建立并不意味着世界福利的净增加。维纳得出结论,关税同盟效应就是贸易创造收益减去贸易转移损失所取得的实际利益。?

大国崛起之日本

大国崛起之日本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大国崛起》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该片是中国电视人以电视传媒这一特别的载体来展现近现代世界发展的一次实践。它试图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试图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本片期许以开放的心态为国人打开视野;对于正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世界,本片期许能为人类共同的进步提供思考。聆听历史是一种深远的智慧。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 通过观看《大国崛起》,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发达国家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意识到了一个民族为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应该具有的历史使命,同时我也清醒地发现了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缺点和历史经验的不足。为了更加清楚地做出比较,我选取深深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日本来举例,浅谈其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明治维新是日本走向近代化的起点,明治政府大力推行资本主义的新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此同时,中国也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却遭遇失败。历史为什么会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呢? 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

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

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 (2016-2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东盟成员国环境主管部门

目录 Ⅰ.背景 (12) Ⅱ. 行动计划 (13) 1. 政策对话与交流 (13) 2. 环境数据与信息管理 (14) 3. 环境影响评价 (14) 4.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 (14) 5. 促进环境产业和技术实现绿色发展 (15) 6. 环境可持续城市 (15) 7. 环境教育和公众意识 (16) 8. 联合研究 (17) III. 行动计划的实施 (17) 1. 机构安排 (17) 2. 伙伴关系 (17) 3. 资源和资金支持 (18) 4. 审议实施情况 (18) 附件1

I. 背景和目标 环境合作是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的优先合作领域之一,受到中国和东盟的高度重视。在领导人的支持和环境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东盟环境合作在过去十年里得到了稳定、快速的发展。 中国-东盟环境合作采取“南南合作”的形式,是通过区域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也是实现2030发展议程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 2003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提出将“进一步促进科技、环境、教育和文化的交流以及人员交流,改善这些领域的合作机制”。 2007年,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1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和东盟同意制订环境保护合作战略。2009年,中国和东盟通过了《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战略2009-2015》(以下简称合作战略2009-2015)。2010年,中国环境保护部成立了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2011年,中国和东盟制定并通过了《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2011-2013)》,2013年,双方又制定并通过了《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2014-2015)》。 在合作战略2009-2015和两份行动计划框架下,中国和东盟开展了以下合作活动: ●举办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论坛自2011年至2015年每年举办一次,主题分别为“创 新与绿色发展”“生物多样性与区域绿色发展”“区域绿色发展转型和建立伙伴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和区域合作”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政策对话与研修”。 ●启动和实施中国-东盟绿色使者计划。该计划于2011年启动。在该项目框架下,召开了 绿色发展、环境管理等主题的研讨会和研修班等活动。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合作。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和东盟生物多样性中心共同 开发了“中国-东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合作计划”。该计划一期和二期项目已经成功实施。另外,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与东盟生物多样性中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实施了“加强东南亚国家制定和实施2011-2020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实现爱知目标能力项目”,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国信托基金支持。 ●环境产业和技术合作。中国和东盟编制和启动了《中国-东盟环境技术与产业合作框架》。 中国-东盟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宜兴)于2014年揭牌。 ●联合研究活动。中国和东盟正在联合编写《中国-东盟环境展望报告》,主题为“共同迈向 绿色发展”。 2016年,中国环境保护部与东盟成员国环境主管部门通过了《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战略(2016-2020)》(以下简称战略2016-2020)。战略2016-2020的总体目标为:通过协调和综合方法,加强中国-东盟在环境保护优先领域的合作,实现本区域的环境可持续性。在战略2016-2020

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下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下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战略 摘要:当今的区域经济发展迅猛,许多新兴的合作组织呼之欲出,这将会使世界的区域经济集团化产生一个重大的变化。而各个原有的区域组织则是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主要讲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新的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下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中国-东盟TPP RCEP 区域经济机遇挑战 一、引言 区域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区域经济组织在此就是经济推动的主要推手。在瞬息万变的区域经济集团化下,各个经济组织将如何应对?本文主要描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下,未来将采取的措施。 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 区域经济集团化又称区域经济一体化,专门指那些地理位置相近,经济水平、经济政策相似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各样的协定,制定共同行为准则,相互消除经济贸易壁垒,甚至部分让渡国家的经济主权,建立超国家机构,实现经济上的联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域经济集团化迅速发展起来,其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要求各国同时消除相互间经济障碍是困难的,也是不实际的。而在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间率先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运动则成为现实的选择。 现在,国家间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迅速。纵观近几年,世界区域经济集团的数量增加;世界区域集团化的范围和规模不断的扩大;世界区域经济集团之间跨越区域界线的合作越来越多。随着大多数国家参与了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区域经济集团化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它大大增强了世界经济的活力,成为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入21世纪以后,区域经济集团化出现了另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主要区域集团的范围和规模有了较大的扩张,出现了大洲之间建立的集团。这种建立在大洲之间的区域集团说明了区域集团的范围和规模在不断扩大,他们的经济实力不容忽视,也许对世界经济产生较为强大的影响力。 目前各种区域集团的形式中,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十分突出。自由贸易协定,尤其是发达国家间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特别引人注目。在全世界,自由贸易区的数量已经达到几十个,他们遍布各个大洲。其中,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最具有典型意义,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其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之路 09国际政治 童超李峰胡海洋王磊杨礼

摘要:近年来,日本一改其“韬光养晦”的外交姿态,在各类国际舞台上频频发出强烈的声音,这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提出的政治大国战略是一脉相承的。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失去了其在之前在世界上确立下来的政治大国地位。但是随着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成为名列世界前茅的经济大国之后,它在全球的经济利益日益扩展,随之而来的是对政治大国的追求。 关键词:日本;政治大国;道路;艰难 在美国的庇护和帮助下,日本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崛起是二战后亚洲所有国家中最成功的。日本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人均GDP是中国或印度的10倍以上。不仅如此,十年来日本的军费开支始终在全球名列前茅,居亚洲之首,是世界可数的军事大国,也是世界上兵种最多、装备最现代化的国家之一。 然而在国际社会中,日本有着与其经济地位不相匹配的政治地位。日本对国际事务所尽义务颇多,但在国际事务中,日本常常被晾在一边,很少能够听到它作为“大国”应有的声音。冷战后,在新的国际条件下,日本努力摒弃“政治小国”形象,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建立政治大国的目标日趋明朗。 一、日本提出政治大国目标的过程 大平正芳担任首相的时期,开始着手设计日本新的发展道路,用他自己话说就是“坚决大胆地修改迄今为止的政策轨道”。概括而言,要做的是在文化上修正明治以来,尤其是战败以来日本轻视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倾向;在政治上改变日本“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形象。 大平正芳之后的中曾根康弘继承了大平正芳的发展战略,早在80年代初期,中曾根康弘呼唤“国际国家”,就曾提出建立一个在国际上拥有打过地位的日本的口号,后来在他担任首相时期,这一国际国家的口号又转化为“政治大国”,直接表达了充

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

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 摘要: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开始酝酿调整国家新的发展战略,“政治大国”被正式提出并作为日本新的国家战略并逐步实践。但要真正成为政治大国,仍必须对自己的侵略历史进行深刻的反省,彻底肃清军国主义思想,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走和平发展之路,以实际行动取得周边国家的谅解。否则,就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关键词:政治大国战略措施有利条件制约因素 正文:政治大国战略广义上是指以日本的国际化为主线,强调日本不仅要在国际社会里做出经济贡献,还必须承担起在政治、安全、文化等方面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的责任;不仅包括对外战略的制定,也包括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改造。狭义的政治大国主要是指能够像“普通国家”一样自主地、平等地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成为真正有影响力的国际政治大国。 近代日本提出了“脱亚入欧”,成为其跻身世界列强行列的第一次战略选择;二战后,日本“脱欧入美”,完成了其第二次战略选择;而日本首次把走向政治大国作为一项国策提出来,是在80年代中期中曾根康弘执政时。中曾根首相上台后在其“战后政治总决算”中明确表述:日本不能只满足做经济大国,还要求成为政治大国;今后要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这是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宣言,也成为后来日本历届内阁的共识和国家目标。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战略格局的深刻变化,日本利用冷战后的形势,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其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明显加快。 1、立足亚太,争当亚太地区的政治大国。首先,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大力开展经济外交,日本对亚太地区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其次,大力开展政治外交,积极参与亚太事务,积极改善与各个国家的关系,如中国、俄罗斯、韩国、朝鲜等。再次,加强亚太军事外交,扩大日本军事影响。日本在展开全方位政治外交的同时,十分重视亚太地区的军事外交。 2、大搞联合国外交,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多方拉票,积极竞选非常任理事国;利用各种场合和各种宣传媒介,为日本出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大造舆论;增加对联合国的财政贡献,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加强同联合国的人员合作,争取把持联合国的重要机构。 此外,日本还以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为后盾,争取在世界经济交流和经济规则的制定中起主导作用;以加强日美同盟为重点,同时全面加强与欧洲国家的协调;全面增强军事实力,为政治大国目标奠定军事基础。 日本争当政治大国仍当面临许多阻力和困难,但还是有许多有利条件的,其政治大国战略的提出有其必然性: 首先,战后日本经济实力壮大的必然结果。在冷战的特殊环境中,依靠美国的军事和政治庇护,日本得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随着经济实力增强、经济地位和经济影响力的提升,日本现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谋求与“经济巨人”想匹配的国际政治影响力成为日本在外交战略方面的必然追求。这是日本寻求政治大国地位的主要原因。

东盟国家的安全合作及几点看法

1. 冷战时期的军事安全合作东盟的安全合作,如果就传统“安全”概念——军事安全角度来看,在东盟成立的初期及整个冷战时期就已存在。冷战时期东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是促使东盟成员进行军事合作的因素。如英美军队从该地区撤离,越南入侵柬埔寨,苏联与越南在金兰湾的军事结盟,中国与印度军事力量的壮大,日本海军规模的扩大,等等。东盟成员间的合作,最早主要是双边军事合作。例如印尼与马来西亚、印尼与新加坡、菲律宾与新加坡、泰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与新加坡、文莱与马来西亚、文莱与新加坡等都有军事合作项目。主要内容包括部队的共同训练、联合军事演习、边界地区的巡逻、海上联合监察、共同使用军事训练设施、交换与分享有关情报、军事指挥员联席会议,等等 [1] 。东盟国家军事力量一般都较薄弱,装备落后。冷战时期东盟进行军事合作的目的主要是借助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以镇压内乱和加强边境联防,共同抵御辖界和海上的各种威胁。具体说,一是优势互补,提高各自军队的战斗力。如新加坡与印尼的合作。新加坡属城市型国家,国土极为狭小,缺乏各军种开展训练所需要的空间和地形 ( 如丛林、山川、平原、沙漠等 ) ,而国土广大的印尼能满足其需要。另一方面,新加坡的军事训练设施和方法是东盟中较先进的 ( 如空战靶场、电子训练设备等 ) ,可供装备落后的印尼军队使用。此外,新加坡还在泰国、文莱设立了训练基地,也属于这种性质。二是维护边界安全,对付共同的威胁。例如,马来西亚与印尼为了镇压活跃在双方边界上的共产党游击队,于 1966 年签订曼谷协议,开展边境地区的安全合作; 1972 年又签订边界安全协定,以镇压北加里曼丹的叛乱。直到 1986 年末,两国边界上的反政府叛乱被彻底镇压,双方的军事合作才转向其他领域。三是共同对付各种“低烈度威胁”,维护海上安全。 80 年代中后期,东南亚共产党游击队纷纷放下武器,东盟国家的“内乱”基本平息,但海盗、贩毒、走私、偷盗海洋资源、贩卖妇女非法移民及跨国犯罪等“低烈度威胁”增加,尤其在马六甲海峡海盗猖獗,东盟的军事合作重点也相应转向这些问题,如印尼与马来西亚开展了警察部队之间的联合训练。四是改善双边关系,建立相互信任。新加坡夹在马来西亚与印尼两个“巨人”之间,它主动与这两国开展军事与安全合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改善双边关系,通过发展安全合作减少来自这两国的军事威胁。需要指出的是,东盟自成立以来,从未有过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的多边军事合作。东盟成立时,为避免给人以“军事联盟”的印象特意淡化军事合作,突出政治、经济合作。 1968 年第二届东盟外长会议正式作出不在东盟内部发展多边军事合作的决定。以后,尽管有的成员呼吁开展多边军事合作,但为了维护东盟作为独立的区域政治、经济合作组织的国际形象,东盟仍坚持不搞军事集团。当然,从客观条件来看,东盟的军队人数不多,装备落后,即使成立了军事集团,从抵御外部威胁来看也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东盟的外部安全,主要依赖于美、英等传统盟国的保护。如泰、菲与美国的双边军事同盟协定,马来西亚、新加坡与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缔结的“五国防御协定”,等等。[!--empirenews.page--] 总之,冷战时期东盟各国间的安全合作,仅局限在军事上,其合作机制亦限于双边协定,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互助互利、维护边界治安和镇压内乱。 2. 冷战后东盟安全合作的目的与机制第一,安全合作的目的从加强国内治安转向维护地区的集体安全,共同抵御外部威胁。冷战结束后,东盟各国内部的各种“低烈度威胁”已大大减少,而外部各种不稳定因素反有所增加。东盟认为,大国的威胁,地区潜在的各种冲突,尤其是逐渐升温的南中国海争端等等都可能破坏地区稳定,威胁地区安全。因此,有必要通过加强成员间的安全合作来提高“地区恢复力”。 1992 年,第 25 届东盟外长会议首次将地区安全问题正式列入议程,并通过了《南中国海宣言》。这是冷战后东盟首次对地区安全问题阐述共同立场,实际上可视为东盟成员一次集体的安全合作行动。以后,有关开展东盟成员之间的多边安全合作以及建立东盟成员多边防务协定等建议先后被提了出来,但因其过于敏感,至今未见实施。然而,东盟成员的“集体安全”意识却由此大大增强了。第二,通过安全合作,消除成员间的相互猜疑,加强信任。东盟认识到,冷战结束后,它们除

日本国家战略及中国对日战略_楚树龙

得不接受在钓鱼岛海域与中国公务船“并驾齐驱”、各自宣示主权的现状,这是朝钓鱼岛主权问题确有争议的客观事实迈进了一步。但这还远远不够,日本目前仅接受海上存在争议,对空中的争议依然不接受,还不能接受我国公务飞机巡航钓鱼岛的状况。这不正常,不符合钓鱼岛有争议的原状,钓鱼岛主权有争议应是全方位的、立体的,不仅包括领海,也应包括领空。因此,此次我国划设的ADIZ覆盖钓鱼岛区域,正是我国宣示钓鱼岛主权的好机会,同时也为未来我国公务飞机巡航钓鱼岛埋下伏笔。因此可以说,中国划设ADIZ是恢复钓鱼岛主权有争议原状的又一项战略举措。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虽身处东方,却常以“西方人”自居,看不起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然而,从历史的长河来看,“500年西方、1000年东方”,西方的崛起和强大无非是近四五百年的事情,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却曾经引领世界至少1000多年。今天的中国正在强劲复兴,正在恢复历史上应有的国家地位与国际影响,未来的日本也许将再次面临历史的选择,是跟东方走,还是跟西方跑?现在中日关系正逐步向这个历史临界点靠近,日本也许不甘心这种历史宿命,试图有所改变,故不断挑起事端,制造中日关系紧张,试图借域外大国力量,拖拽中国和平崛起的步伐。面对日本这种小国的张狂,我们首先要在战略上看透它、藐视它,但在战术上却不可不防。中国划设ADIZ就是一种战术防范与战略警告,其完全是出于应对当前令人忧虑的东亚安全形势,出于自身安全防御需要,不带有任何进攻和挑衅性质;同时我们也应注意战略协调,力避战略冲突,真正把ADIZ变成和平之区,而不是危机之域。○ 日本国家战略及中国对日战略 楚树龙(清华大学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说过,“日本是个没有战略的国家”,这话不全对。日本在历史上很多时期具有明确、固执的国家战略,如上个世纪发动对外侵略、占领中国及攻击美国等。现在安倍领导下的日本也有明确的“重振日本”的国家战略。 安倍的日本国家战略集中体现于所谓“正常国家”战略。不止安倍本人,就是日本政治和社会精英及民众中很多人都希望、渴望日本成为一个“正常国家”。这个口号和方针提了几十年,至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正式提出。“正常国家”成为日本国家和社会二战结束后六十多年来的心愿和国家目标。 所谓“正常国家”就是要改变、摆脱二战后国际社会给日本确定的身份、地位、作用、束缚和限制,使日本成为与世界其他国家、其他大国一样的国家。具体而言,就是要摆脱、改变二战后给日本确立的“战败国”身份,摆脱、改变二战后日本在宪法、军事、安全等方面所受的束缚和限制,使日本重新成为一个在外交、军事和安全等方面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成为一个不受限制的亚洲和世界大国,成为安倍所说的“令人自豪和骄傲”的日本,恢复“明治维新”后日本在近代历史上的“骄傲”和“光荣”。换言之,日本也一直有“日本梦”,也要实现其“民族复兴”的理想和目标,这在以安倍为代表的日本右翼中表现尤其明显。 然而,日本所谓“正常国家”的目标并非要成为真正的“正常国家”或“普通国家”。日本很多时候把“正常国家”的目标装扮得“很正常”,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这完全是谎言,是掩饰。安倍等人一年来、几十年来的言行充分证明,日本的“正常国家”战略目标不是要使日本成为与其他亚洲和世界各国一样的“正常国家”,而是要恢复二战中、二战前日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制约,甚至按自己的意志、利益行事的“正常国家”;重新 11 《现代国际关系》2014年第1期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合作现状与前景展望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合作现状与前景展望 内容摘要:自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双方积极推进自贸区建设,稳步扩大开放领域,不断加大合作力度,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双边投资、经济技术合作、次区域经济合作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展望未来,随着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加深和2010年自贸区的全面建成,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将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关键字:区域经济发展合作展望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合作现状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国领导人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之后,双方不断推进自贸区建设,于2004年11月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2007年1月签署《服务贸易协议》,2009年8月签署《投资协议》。在自贸区的框架下,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取得了巨大成绩。 (一)关税水平不断降低,货物贸易发展迅速 自2002年双方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货物贸易额已经连续六年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2007年双方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比计划中的2010年提前三年实现目标。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从2008年开始双边贸易增长速度放慢,但当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仍达到23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其中,中国出口1141.4亿美元,进口1169.7亿美元。2009年,双边贸易虽然下降,但也达到2130.1亿美元,减少7.9%,比同期中国外贸整体降幅低6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1063亿美元,减少7%;中国自东盟进口1067.1亿美元,减少8.8%。目前,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中国也成为东盟第三大贸易伙伴。 (二)服务贸易稳步开放 2007年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服务贸易协议》,宣布相互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并于2007年7月1日生效。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基础上,向东盟国家做出开放市场的承诺。东盟各国也做出了开放承诺。近年来,中国、东盟的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额呈上升趋势。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8年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不含政府服务)进出口总额为23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4%,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7.7%。其中,中国对东盟服务贸易出口104亿美元,增长31.5%,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7.1%。中国自东盟服务贸易进口129.6亿美元,增长29.6%,占中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8.2%。中国对东盟逆差25.6亿美元。目前,东盟是中国服务贸易五大贸易伙伴之一,是中国第五大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仅次于中国香港地区、美国、欧盟和日本。东盟在海运、航运、金融服务、建筑工程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对华合作已成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业投资、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等领域,东盟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服务贸易出口市场。 (三)经济技术合作进展顺利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目前东盟国家已经成为中国海外重

中国——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对策

[论文关键词]中国——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对策发展前景探讨[论文摘要]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10+1模式)这一经济课题研究已经过了十多年的历程,有必要对次区域合作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对次区域合作的十年的历程进行回顾,对次区域合作的成就和阻力进行总结,对次区域合作的发展对策进行探讨。其中主要是次区域合作的对策探讨,分别为政府对策、企业对策、“桥头堡”对策和次区域局部自由贸易区对策等。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主要包括合作范围、合作方式、应采取的合作对策等。一、理论基础(一)规模经济理论所谓规模经济,实际上就是机会成本递减的情形。简单地说,就是单位要素投入量所耗费的成本比由这种投入所带来的产出量或收益少。规模经济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外部规模经济,另一种是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来源于产业或行业的规模大小。即当一国的某个产业或行业规模比较大时,相互在技术方面的影响和节约成本方法上的影响比较容易传播和推广,因而可以起到规模经济的作用,其结果是在同样单位要素投入的情况,得到更多的产出。内部规模经济则产生于某个企业内部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在中国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主要指的是外部规模经济。加强区域合作尤其是是自由贸易区后,可以使产业或行业规模大大扩大,产生外部规模经济。同时由于国际分工的细化和比较优势的作用,也可使某国的某一强势工业或某一企业大大扩大内部生产规模,产生内部规模经济。(二)区域相互依赖理论这一原理的基本点是:(1)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2)这种相互依赖、日益扩展到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扩展到各个方面,而不只是哪两个国家、哪两个民族的相互依赖,也不是在某一领域内的相互依赖,既包括物质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3)这种依赖是相互的、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单方面的;(4)经济上这种相互依赖的纽带,把各个极不相同的民族联结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体系,促进了某些民族隔阂和民族利益对立的消灭,有利于物质生产变成在科学的帮助下对自然力的统治,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相反,孤立的状态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处于落后状态的主要原因。相互依赖的本质原因是:(1)生产力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张力;(2)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冲破分散、狭隘、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格局,在广阔的空间内代之以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3)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各自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形成各自的经济社会特色;(4)在加速率的作用下,技术的空间推移规模大大扩大,推移的速度大大加快,技术的更新期大大缩短;(5)资本的国际化。(三)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经历了斯密的绝对成本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等一系列的演变阶段。 [!--empirenews.page--] 马克思主义地域分工理论要如下几个要点:(1)社会生产专业化以至商品生产各个阶段的专业化,在空间上就表现为地区专门化,导致地域分工。地域分工是在广阔的区域内,按商品分工实行生产的专门化。这种分工,把一定的生产部门固定在一定地区;(2)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3)地域分工的性质及其进步意义;(4)地域分工的作用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变革。二、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必然性与阻力(一)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必然性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外部环境开放性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1.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和多边贸易谈判的艰难推动了开放性区域合作的快速发展;2.经济发展多样性和互补性,推动了开放性区域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3.APEC的阶段性成功,推动了开放性区域合作的快速发展;4.社会文化上的亲和或联系以及地缘关系促使不同国家或地区结成区域市场。(二)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阻力1.目标定位的模糊。东盟合作首先是从政治层面上起步的,至今为止,仍主要停留在政治层面上,但“10+1”却要求从经济层面上展开合作。2.社会制度等的差异。在东盟内部和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存在着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巨大差异甚至对立。3.主导力量的错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必须有经济上占优势的强势国家或联盟来主导,但“10+1”模式框架下,因为主要停留在政治层面上,却在相当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择题绝密考试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绝密考试题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经济格局的核心内容是指( C ) A.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B.各国的经济实力 C.世界经济体系 D.世界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 3,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内部,各国投票权力大小均实行( ) A.按各国国民生产总值一定比例的原则 B.按各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多少决定的原则 C.按资金份额多少决定的原则 D.按各国自愿认购资金份额的原则 4,战后新殖民主义政策的突出表现是( ) A.马歇尔计划 B.印巴分治 C.“第四点计划” D.洛美协定 5,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出现于( C ) A.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 B.肯尼迪政府时期 C.尼克松政府时期 D. 克林顿政府时期 7,以建立没有贸易壁垒的世界市场为宗旨的是( C ) A.欧洲自由贸易区 B.世界银行 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9,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最终崩溃于( C ) A.1960 年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 B.1968 年美国实行“黄金双价制” C.1971 年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D.1973 年美国第二次宣布美元贬值 10,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A ) A. 有一定联系,但从长远看是相互对立的 B.有一定矛盾,但从长远看是相互促进、并行不悖的 C.无矛盾,完全一致 D.无联系,平行发展 11,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在 ( D )

A.战后初期 B.60 年代 C.70 年代 D.80 年代 12,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 ( C ) A.民族分裂主义 B.极端主义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新干涉主义 13,20世纪90 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最鲜明特点是( D ) A.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后发生的 B.美国战胜苏联的结果 C.在和平条件下苏联一极的崩溃 D.多极格局已在旧格局中发育成熟 16,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C ) A.新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巨大影响 B.作为两极格局基础的雅尔塔体制不得人心 C.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发展成为国际主要潮流 D.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消长和力量对比的改变 17,导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的主要原因是( B ) A.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B.1955年5月5日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 C.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1954年越南人民开展抗法战争 18,“和平演变”战略的提出者是( ) A.杜勒斯 B.肯尼迪 c.尼克松 D.杜鲁门 20, 1969年联邦德国政府提出的“新东方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A ) A.改善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 B.加强同日本的经济合作关系C.调解同中东国家的关系 D.发展同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关系21,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的态势是( ) A,苏联采取攻势,美国处于守势 B.美苏互有攻守 C. 美国采取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D. 美苏关系全面缓和 22,以下重要事件中直接导致雅尔塔体系瓦解的有( C ) A.苏联全面改革 B.两德统一 C.欧洲联盟建立 D.美国提出“超越遏制”战略 23,国家间建立和发展正常关系的主要基础是( ) A. 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相近 B.政治经济制度基本相同 C.相互尊重领土完整、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

日本推进_政治大国_战略中_软权力_运用论析

2009年12月第22卷 第6期 阴山学刊 Y I NS HAN ACADEM I C J OURNAL D ec .2009 Vo1.22 No .6 日本推进 政治大国 战略中 软权力 运用论析 徐大超 (南阳理工学院政教部,河南南阳473026) 摘 要:成为 政治大国 是日本所确定的国家战略目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灵活运用 软权力 ,以推进 政治大国 战略。通过增进共同价值观,扩大文化吸引力,打造 地球贡献国家 等外交手段,日本拓展了国际政治空间,提升了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事务发言权,改善了国际形象,为走向政治大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关键词:日本;政治大国;软权力 中图分类号:D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69(2009)06-0112-05 一 成为 政治大国 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不懈追求的国家战略目标。早在1980年,大平首相 提出了日本不能继续做 经济大国!!!政治小国 式的 跛足国家 的要求。1981年,铃木首相宣布日本正在开始第三个新的起点,即要从被动的受益者变为积极的创造者,这意味着日本 第三次远航 的开始。1983年,中曾根内阁公开举起要做 政治大国 的旗帜,提出日本应发挥与经济大国地位相对应的国际作用,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增加其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其后,各届内阁在政治大国问题上虽然提法不同,但对政治大国的内涵理解以及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努力方向是一致的。概括起来,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构筑以美、日、欧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 国际秩序正经历着快速而深刻的变革,尽管旧秩序似乎正在消失,但一个结构合理、能为世界政治提供范式框架和取向的新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 [1](P48) 而历史证明,主导国际秩序的国家会比其它国家从国际秩序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因此冷战结束后谋求构筑有利于自身的未来国际新秩序问题摆在了日本 面前。1990年初,日本首相海部俊树在致美国总统 布什的信中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即 必须以美、日、欧三极为主导形成世界新秩序 [2](P183) 。 海部在其?首相施政方针演说#中进一步阐明: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变化之中,日本必须参与构筑国际新秩序,开展 有理想的外交 ,积极参加旨在建立新秩序的国际努力。其后,日本政界和学界对构筑国际新秩序的具体主张各抒己见,但 以美国、日本、欧洲三极为主导,以西方的价值观念为准则,以西方的民主政治理念、民主政治模式以及市场原则为基础 的核心却没有改变。这一主张凸显美、日、欧三极主导的国际新秩序符合日本的利益要求。 2.力争成为未来亚洲秩序的主导者。这是日本政治大国目标的出发点和基础。从国际秩序的角度来看, 国际秩序是由各种亚秩序组成,亚秩序受国际秩序支配。国际秩序管理、协调、控制着各种亚秩 序及其相互关系。 [1](P59) 亚秩序就是地区秩序,其主导者在国际秩序的构筑过程中将起重要作用。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反复强调: 欲登世界舞台, 需以亚洲为选区。 [3](P246) 因此,日本在1991年发表的?外交蓝皮书#中提出:今后日本必须对作为国际秩序重要一环的亚太地区的安全与发展发挥真正中心作用。其目的是逐步提高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地位,进而主导地区事务,为走向世界政治舞台奠定基 112 *收稿日期: 2009-09-09 作者简介:徐大超(1969-),男,河南南阳人,硕士,南阳理工学院政教部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与国际政治研究。

广西面向东盟重点领域合作建设总体方案

广西面向东盟重点领域合作建设总体方案 2013年中国提出愿同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作为中国—东盟合作的大通道、“桥头堡”和我国西南、中南出海大通道的广西将充分发挥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全面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全面提升广西开放开发水平,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新门户和新枢纽。当前,广西如何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科学谋划广西面向东盟重点领域合作总体思路,科学选择重点领域合作,从而拓展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空间,带动我国中南、西南腹地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为了加快推进广西面向东盟重点领域合作建设,为中国和东盟国家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动力。现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紧抓中央“海上丝绸之路”重大战略机遇,务实推进广西参与国际多区域合作,围绕构筑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培育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的战略任务,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崛起为对外开放合作先导,重点推进沿海开放、沿边开放和沿江开放,实施地缘开放和空间开放的并行战略,实现全方位、错位化的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 (二)建设目标:经五年努力,广西作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建设初见成效,区域性国际城市地位较大提升,多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广西成为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和具有吸引力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 (三)战略框架:海陆互动,以港口为依托,以国际次区域合作

为主(泛北、GMS、两廊一圈等)推进对外开放合作;形成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夯实广西在多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 二、建设主要内容 (一)智力合作。实施中国-东盟区域高质量的知名智库建设规划,重点建设若干个“信息港”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化高端智库,推进中国—东盟智力合作,以中国-东盟自贸区重大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为中国—东盟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合作战略实施作出重要贡献。 (二)产业合作。鼓励周边国家、地区和省市到北部湾经济区合作开发产业园区,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和发展能力。重点推进铝加工业生产与出口、绿色能源出口。加强能源与资源合作。加强与东盟国家开展能源与资源合作,推行能源与资源合作战略,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合作,拓宽与东盟国家在能源与资源领域的合作空间。 推进农业优良品种和技术研发、实用技术推广、农产品深加工和共建海上渔业走廊等重点领域的农业合作;创新能源合作思路,共同开发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和木薯酒精、棕榈柴油等生物质能源及利用技术;构建泛北部湾旅游大通道和旅游网络,合作开发精品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建立区域旅游多边和双边联合营销机制,促进旅游出入境便利化。 (三)商贸流通业合作。大力筹划和投资发展货物运输、货代、船代、仓储、货运场、会展等相关行业,在南北钦防和崇左建设一批物流中心、商贸流通中心,使之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