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预算简答和名词解释修正版

政府预算简答和名词解释修正版
政府预算简答和名词解释修正版

名词解释

政府预算是经过法定程序审批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配置公共资源的有效机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集中性分配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是政府调节、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经济杠杆。

预算年度也称为财政年度,是指编制和执行预算所应依据的法定时限,也就是预算收支起止的有效期限。主要可分为历年制和跨年制两种。

标准预算周期是将预算管理中相互关联的各环节从时间序列上划分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调整、决算与绩效评价三个标准阶段,每一阶段都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从预算编制开始到决算完成形成一个标准周期。

部门预算是全面反映政府部门收支活动的预算。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计划。政府决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对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总结。

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是规定中央与地方、地方上下级之间收支范围划分和预算管理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事权划分、收入划分和转移支付。其核心问题是各级政府预算收支范围及管理职权的划分和相互间的制衡关系。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一般也称为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指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设置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的财政性资金均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收缴、支付和管理的制度。

财政间转移支付是指各级政府之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来调节各预算主体收支水平的一项制度,据以完成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之间在既定的职责、支出责任和税收划分框架下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

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国库即国家金库,是保存和管理一国财政的资产和负债以及反映该国预算执行情况的组织机构,负责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和预算支出的拨付业务。

简答题

一、简述现代政府预算的原则。

?(一)政府预算管理的范围应是全面的(全面性);

?(二)政府预算的政策和程序应是统一的(统一性);

?(三)政府预算应在年度基础上准备(年度性);

?(四)政府预算管理应是未来导向的(未来导向性);

?(五)政府预算管理应遵循法定程序(法律性);

?(六)政府预算管理应是透明的,公开的(公开性);

?(七)政府预算管理应是绩效导向的(绩效性);

?(八)政府预算管理应平衡稳健的原则。

二、简述我国目前政府预算收支体系的构成。

改革后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由“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构成。

收入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收入的来源和性质。根据目前我国政府收入构成情况,结合国际通行的分类方法,将政府收入分为类、款、项、目四级。包含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六类。

支出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活动的不同功能和政策目标。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活动情况及国际通行做法,将政府支出分为类、款、项三级。可分为一般政府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其他支出四个部分。包含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其他支出、转移性支出十七类。

支出经济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支出经济分类设类、款两级,具体可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转移性支出、赠与、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其他支出十二类。

三、什么是标准预算周期?

标准预算周期是将预算管理中相互关联的各环节从时间序列上划分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调整、决算与绩效评价三个标准阶段,每一阶段都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从预算编制开始到决算完成形成一个标准周期。

标准预算周期是在我国预算管理改革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引入的新的预算管理程序,它涵盖了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将预算管理的编制、执行、决算三个标准阶段有机衔接起来,并加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各个阶段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约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预算管理链条。

四、简述政府间预算收支划分的基本原则。

(一)事权和财权相一致的原则;

(二)保证各级政府都有稳定收入来源;

(三)确保中央宏观调控的需要;

(四)要适当调动地方组织财政收入的积极性。

五、简述我国分税制的基本内容。

(一)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的划分;

(二)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

(三)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四)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六、简述部门预算的程序。

“两上两下”

“一上”:部门编报预算建议数;

“一下”:财政部门下达预算控制数;

“二上”:部门编报正式预算;

“二下”:财政部门批复预算。

七、支出预算的内容如何构成?如何进行管理?

基本支出: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按照定员定额制度进行管理。

初审阶段:各级人大召开前,由各级人大的相关部门对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进行初步审查。财政部在每年全国人大会议召开前一个月,要将中央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全国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终审阶段:人大会期间,预算草案经过讨论审查并通过报告后,大会做出批准预算的决议,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九、简述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构成。

(一)国库单一账户 (财政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

(二)零余额账户(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商业银行);

(三)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财政部门—商业银行);

(四)小额现金账户(财政为预算单位开—商业银行);

(五)特设专户(经国务院和省级政府批准或授权)。

十、我国预算审批存在什么问题?

(一)审批时间短;

(二)审批人员不专业;

(三)综合审批流于形式,不利于落实代表们的审批权。

分析题

政府预算公开难不难?

一、难

1.预算编制的内容缺乏普及认知度,普通百姓未必看的懂;

2.审批预算的大部分代表缺乏专业知识,就算看懂了也未必会举手发言,指出不足;

3.公开成本高;

4.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管体制不完整,在如何实现预算编制的完整性、预算科目的规范

性、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预算监督的有效性等问题上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预算公开缺乏坚实的基础;

5.“三公”问题的客观存在导致账本公开后的真实性遭质疑;

6.公开只是形式,监督才是目的,而现实问题是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但更不易实现。

7.............

二、不难

1.国家有积极性;

2.人民呼吁高;

3.有法律基础;

4.信息化是解决预算公开的终极手段。

5.........................

《建筑工程概预算》(自考复习题)

《建筑工程概预算》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建设项目:建设项目是有一个设计任务书,按优化设计图纸施工,建设和营运中有按公司法构建的独立法人组织机构,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并且是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单项工程组成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统称。 2、设计总概算:是在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阶段,由设计单位以投资估算为目标,预先计算建设项目由筹建至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全部建设费用的经济文件。 3、修正概算:当采用三阶段设计时,对技术设计阶段对初步设计内容深化,对建设项目规模、结构性质、设备类型等方面可能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变动,对初步总设计也应作相应调整和变动,即形成修正概算。 4、单项工程:单项工程是指具有单独设计文件的,建成后可以独立发挥生产能力或效益的一组配套齐全的工程项目。 5、单位工程:单位工程是指具有独立设计图纸和相应的概预算文件,可独立组织施工,但竣工后不能独立形成生产能力和发挥使用效力的工程。 6、分部工程:是按照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结构部位或主要的工种工程划分的工程分项,是单位工程的组成部分。 7、分项工程:是按照选用的施工方法、所使用的材料、结构构件规格等不同因素划分的施工分项。是分部工程的组成部分。 8、建筑工程定额:是指在正常的生产建设条件下,完成合格单位建筑工程产品所需资源消耗的数量标准。 9、施工定额:是指在正常的生产技术和合理组织条件下,完成单位合格的施工过程或工序所必需消耗的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的数量标准。 10、劳动定额:是指在正常的施工技术组织条件下,为完成一定数量的合格产品,或完成一 定量的工作所预先拟定的必要的活劳动消耗量。 11、时间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劳动者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 一定的工作任务的劳动时间消耗的数量标准。 12、产量定额: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合格产品 的数量或完成工作任务量的数量标准。 13、材料消耗定额: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完成单位合格作业过程(工作过程)的施工任务所需消耗一定品种、一定规格的建筑材料的数量标准。 14、周转性材料:是指在施工过程中能多次使用、反复周转的工具性材料。 15、非周转性材料:是指实体性材料,即构成工程实体。 16、机械台班定额:是指在正常的施工生产条件及合理的劳动组合和合理使用施工机械的条件下,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所必须消耗的一定品种、规格施工机械的作业时间标准。 17、预算定额:是指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规定完成一定计量单位的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所必需的人工、材料和施工机械台班消耗数量标准。 18、单位估价表:也称地区统一基价表。是根据统一基础定额和地区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而制定出的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价格表。 19、概算定额:是指生产一定计量单位的经扩大的建筑工程结构构件或扩大分项工程所需要的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的消耗数量及费用的标准。 20、概算指标:建筑安装工程概算指标通常是以整个建筑物和构筑物为对象,以建筑面积、体积或成套设备装置的台或组为计量单位而规定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消耗量标准和造 价指标。

政府会计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

习题一 1、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以及事业行政单位收支预算执行的的会计,是我国两大会计体系之一。 2、真实性原则:又称客观性或可靠性原则,是指预算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情况和结果,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3、专款专用原则:凡有制定用途的资本必须按规定使用,不能擅自改变用途,挪作他用。 4、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或现收现付制,是指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为为标志来确定本期的收入和支出的会计核算基础。凡在当期实际收到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均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支出,凡是不属于当期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均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支出。 5、简述预算会计基本前提的概念及内容: [1]会计主体: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限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畴。会计主体是持续 经营和会计分期的基础。 预算会计的主体包括各级政府,各级各类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 [2]持续经营:在正常情况下,预算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活动无限期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 的未来,不会终止。 政府会计核算应当以政府会计主体各项业务可持续正常地经营为前提 [3]会计分期:又称会计期间,是指将预算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经济业务活动根据信息使用 者的需要,人为地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一遍分期结算账目,编制会计报表,及时向各方面提供有用的信息。 会计期间通常为一年,称为会计年度,我国预算会计年度采用日历年度,在年度内还可划分若干较短的期间,如季度和月份 [4]货币计量:是对预算会计计量尺度的规定,指预算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以货币作

新编预算会计名词解释

1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是指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的事业单位根据财政部门付款复的用款计划收到和支用的用款额度。 2 财政应返还额度:是指年度终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中的预算指标数与事业单位从零余额账户中实际支用的数之间的差额,即事业单位当年尚未使用的预算额度 3 其他应收款:是指除应收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以外的其他应收暂付款项。 4 非流动资产基金:是指事业单位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事业单位非流动资产资金包括:长期投资基金固定资产基金在建工程基金无形资产基金等。 5 财政补助结转:是需要结转到下一年度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财政补助资金。财政补助结转分为基本支出结转和项目支出结转。 6 非财政补助结转: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意外的各项专项资金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的相抵后剩余的滚存的须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结转资金。 7 上级补助收入:是事业单位从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它由事业单位的上级单位用自身组织收入或集中下级单位的收入拨付给事业单位的资金,是上级单位用于调剂附属单位资金收支余缺的款项。 8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是指事业单位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照规定标准或比列上缴的收入,包括附属的事业单位上缴的收入和附属的企业上缴的利润等。 9 上缴上级支出:是指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规定标准或比列上缴事业单位的支出。 10 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是指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 1 暂付款:是行政单位在公务活动中与其他单位所属附属单位或本单位职工发生的临时性待结算款项。 2 应缴预算款:是指行政单位在公务活动中按照规定取得的应上缴财政的收入,主要包括: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其他应预缴预算的资金。 3 暂存款:是指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待结算款项,如临时性暂存资金应付未付的款项不明性质的资金等。 4固定基金:是指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所占用的基金。 5结余:是行政单位年度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包括:基本支出结余和项目支出结余分别为基本支出收支相抵后的余额和项目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6 拨入经费:是指行政单位按照经费领报关系,由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投入的预算经费。拨入经费的方式有三种:财政直接支付方式财政授权支付方式实拨资金方式 7 预算外资金收入:是指财政部门按规定从财政专户拨给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以及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而直接由行政单位按计划使用的预算外资金。 8 经费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完成业务活动所发生的各项支出。 9拨出经费:是指行政单位按核定预算将财政或上级单位投入的经费,按预算级次转拨给下属核算单位的资金.包括:拨出基本支出经费和拨出项目支出经费。 11结转自筹基建:是指行政单位经准用拨入经费以外的资金安基本建设,其所筹集并转存建设银行的资金。

会计基础名词解释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科学的方法体系,对企业事业机关和团体等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并进行有效监督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主体:也称为经济实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只要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都需要进行会计核算,都是会计主体。 3、持续经营:企业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应以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以它现时的形式并按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的经营下去为前提。 4、会计分期: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5、货币计量:会计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描述时,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即只有能用货币反映的经济活动,才能纳入到会计系统中。 6、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剂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7、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8、权责发生制: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或者说是以应收应付为标准来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因此又称为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9、收付实现制:是以实收实付为标准来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因此又称为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 10、客观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应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11、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12、明晰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 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 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13、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 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14、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 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 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仅以 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15、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 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 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重要交 易和事项。 16、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事 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 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 收益、低估负债和费用。 17、及时性:要求企业对已经发生 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 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 后。 18、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 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 制的、预期会给企业提供的带来经 济利益的资源。 19、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 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 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20、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 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 益。 21、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 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 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 的总流入。 22、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 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 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 益的总流出。 23、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 间的经营成果。 24、会计科目:是按照信息使用者 的需要,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 行分类,并赋予标准的名称,也就 是按照经济内容对各个会计要素所 作的进一步分类。 25、账户:具备一定的名称和结构, 用于对与该名称相对应的特定的经 济内容的增减变化进行单独记录的 工具,就是账户。 26、复式记账法:是对发生的每一 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 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 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 27、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 作为记账符号,记录经济业务的发 生和完成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方 法。 28、会计分录:是指在登记账簿前, 根据记账规则,通过对经济业务的 分析而确定的应记入账户的名称、 方向及其金额的一个简明的记账公 式。 29、试算平衡:所谓试算平衡,是 指期末对所有的账户的发生额和 (或)余额进行加总,以确定借贷 是否相等,从而检查记账和过账过 程中是否存在差错的方法。 30、明细分类账户:根据明细科目 设置,用以反映详尽和明细的信息。 31、平行登记:所谓平行登记,是 指对发生的每项经纪业务,都要以 相关的会计凭证为依据,一方面记 入有关的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记 入有关总分类账户所属明细分类账 户的方法。 32、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 两个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 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 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年度的。 33、期间费用:是指不能直接归属 于某个特定的产品成本,而应直接 计入当期损益的各种费用。 34、营业外收入:是指与企业正常 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 种收入,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 利得,政府补助,盘盈利得,捐赠 利得等。 35、营业外支出:是指与企业正常 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 项支出,包括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 失,非货币性交换资产损失,债务 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损失,非常 损失,盘亏损失等。 36、会计凭证:是用来记录经纪业 务,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 的书面证明。 37、原始凭证:又称原始单据,是 指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 制的用来作为办理经纪业务手续, 载明经纪业务的执行或完成情况, 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 38、累记原始凭证:简称累记凭证, 是用来连续的反映企业在一定时间 内不断重复发生的若干项同类经纪 业务,其填制手续随着经济业务的 发生而分次进行的原始凭证。如限 额领料单 39、汇总原始凭证:又叫原始凭证 汇总表,是指根据许多同类性质的 原始凭证汇总编制的原始凭证。 40、单式记账凭证:是在一张记账 凭证上面,只反映同一经济业务会 计分录中的一个账户名称,同一经 济业务的会计分录中涉及到几个账 户名称,就要填在几张记账凭证中。 41、复式记账凭证:是一张记账凭 证反映同一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 这一会计分录无论涉及到几个账户 名称,都填在一张记账凭证中。 42、会计凭证的传递:是指会计凭 证按照一定的程序,从其填制起, 到归档保管止,在本单位内部有关 部门和人员之间的传递和办理有关 凭证手续的全部过程。 43、会计账簿:简称账簿,他是由 具有一定格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许多账页所组成,以会计凭证为依 据,用以全面、系统、序时、分类 地记录和反映企业事业等单位各项 经济业务的薄籍。 44、日记账:也叫序时账簿,是按 照经济业务发生时间和先后顺序, 逐日主笔连续登记经济业务的账 簿。 45、分类帐簿:是按照账户对经济 业务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账簿。 46、备查账簿:又称为辅助帐,是 对某些不能在日记账和分类账中记 录的经济事项或记录不全的经纪业 务进行补充登记的账簿。 47、订本式账簿:订本式账簿简称 订本帐,是在账簿使用之前,就把 所有账页按顺序编号装订成册的账 簿。

建筑工程概预算:名词解释100题

概预算名词解释 1建设项目:一般是指有一个设计任务书,能按经过优化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建设和运营中有按《公司法》构建的独立法人即项目法人负责制组织机构,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并且是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单项工程组成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统称。 2单项工程:指能够独立设计、独立施工,建成后能够独立发挥生产力或工程效益的工程项目,即由多个类似或性质相近的单位工程组成的工程项目。3单位工程:可以独立设计,也可以独立施工,但不能独立形成生产力与发挥效益的工程项目。 4分部工程:是单位工程的组成部分。是按照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结构部位或主要的工种工程划分的工程分项。 5分项工程:是分部工程的细分,是建设项目最基本的组成单元。 6工程概预算:是以建设项目为前提,是围绕建设项目分层次的工程价格构成体系,是由建设项目总概算、单项工程综合概算即单项工程造价、单位工程施工图预算,或单位工程造价、工程量清单分项综合单价等构成的计划价格体系。 7设计总概算:在初步设计或扩大的初步设计阶段,由设计单位以投资估算为目标,预先计算建设项目由筹建至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全部建设费用的技术经济文件。 8施工图预算:也称为设计预算,单位工程施工图预算是根据施工图设计图纸,现行预算定额费用定额,以及地区设备、材料、人工、施工、机械台班预算价格。施工组织设计等编制和确定的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文件。 9竣工结算:是指一个建设项目或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全部竣工,发,承包双方根据现场施工记录,设计变更通知,现场变更签证,定额预算单价和有关取费标准等资料,经过建设单位与有关部门验收,有监理工程师签字等经过一系列的程序,进行分项核算的依据。10施工企业单位竣工决算:是 以工程结算为依据编制的从施 工准备到竣工验收后的全部施 工费用的技术经济文件,用于 分析工程施工的最终的实际效 益。 1.建设单位的竣工决算:由 建设单位以竣工结算的依 据编制的从决算项目筹建 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全 过程中实际支付的全部建 设费用的技术经济文件。 2.经验估计法:是对生产某 产品或完成某项作业所需 消耗的工人,原材料,机 械台班等的数量,根据额 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 工人等以往的经验,结合 技术资料分析估计,并最 终确定出定额标准的方 法。 3.统计分析法:根据记录统 计资料,利用统计学原理, 进行科学研究后确定定额 的一种方法。 4.比较类推法:它是以精确 测定好的同类型型工序或 产品的定额,经过对比分 析,类推出同类相邻的工 序或产品定额的方法。 5.技术测定:是根据测试所获 的有关数据资料制定定额 的方法。 6.工程建设定额:指在正常 的生产建设条件下,完成 合格单位工程建设产品所 需资源消耗量的数量标 准。 7.施工消耗定额:是施工企 业直接用于建筑工程投标 取价、施工管理与经济核 算的一种定额。是以同一 性质的施工过程或工序为 测定对象,以工序定额为 基础综合而成的确定建筑 工人在正常的施工条件 下,为完成一定计量单位 的某一施工过程或工序所 需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 消耗的数量标准。 8.平均先进水平:指在正常 施工条件下,多数施工班 组或生产者经过努力可以 达到,少数班组或生产者 可以接近,个别班组或生 产者可以超过的水平。 9.劳动定额:也称人工定额, 是建筑安装工程统一劳动 定额的简称,是反映建筑 产品生产中活劳动消耗数 量的标准,或是衡量工人 劳动效率的标准,是指在 正常的施工经济组织条件 下,为完成一定数量的合 格产品,或完成一定量的 工作所预先拟订的必要的 活劳动消耗量。 10.产量定额:是在一定得生 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 下,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 生产合格产品的数量或完 成工作任务量的数量标 准。 11.时间定额:指在一定得生 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 下,劳动者生产单位合格 产品或完成一定的工作任 务的劳动时间消耗的数量 标准。 12.材料消耗定额:是编制材 料需要量计划、运输计划、 供应计划、计算仓库面积、 签发限额领料单和经济核 算的根据。 13.必须消耗的材料:是指在 合理用料的条件下,完成 单位合格施工作业过程的 施工任务所必须消耗的材 料。 14.周转性材料:是指在施工 过程中能多次使用、反复 周转的工具性材料。 15.一次使用量:是指为完成 定额计量单位产品的生 产,一次使用的基本量。 16.周转次数:指周转性材料 从第一次使用起可以重复 使用的次数。 17.摊销量:指为完成一定计 量单位建筑产品,一次所 需要摊销的周转性材料的 数量。 18.机械台班使用定额:又称 机械使用定额,是指在正 常的施工生产条件及合理 的劳动组合和合理使用施 工机械的条件下,生产单 位合格产品所必须消耗的 一定品种、规格施工机械 的作业时间标准。 19.机械时间定额:指在正常 的施工生产条件下,某种 机械生产合格单位产品所 必须消耗的台班数量。 20.机械台班产量定额:指某 种机械在合理的施工组织 和正常施工条件下,单位 时间内完成合格产品的数 量。 21.建筑工程预算定额:是工 程建设进入施工图设计阶 段时,用于编制工程预算 的定额,因而称为施工预 算定额,简称“预算定额”。 预算定额:是指在正常的 施工条件下,规定完成一 定计量单位的分项工程或 一定计量单位结构构件所 必须得人工、材料和施工 机械台班消耗数量标准。 22.基本用工:指完成某一合 格分项工程所必须消耗的 技术工种用工。 23.辅助用工:指技术工种劳 动定额内不包括但在预算 定额内又必须考虑的工时 24.超运距用工:指预算定额 中规定的材料、半成品的 平均水平运距超过劳动定 额规定运输距离的用工。 25.人工幅度差:指预算定额 与劳动定额由于定额水平 不同而引起的水平差。 26.建筑工程基础定额:是完成 规定计量单位分项工程计 价的人工、材料、施工机 械台班消耗标准。是编制 建筑工程地区单位估价 表、确定工程造价的依据。 27.单位估价表:是各个分项 工程单位预算价格的一种 金额货币形式价值指标。 是现行建筑工程预算定额 在某个城市或地区的另一 种表现形式,是该城市或 地区编制施工图预算的直 接基础资料。 28.材料预算价格:是指材料 由来源地或交货地点到达 工地仓库或施工现场存放 地点后的出库价格。 29.折旧费:指机械设备在规 定的寿命期内,陆续收回 其原值及支付贷款利息而 分摊到每一台班的费用。 30.残值率:指施工机械报废 时的残余价值占机械原值 的比率。 31.概算定额:是指生产一定 计量单位的经扩大的建筑 工程结构构件或扩大分项

《预算会计》练习卷

《预算会计》练习卷 一、名词解释 1、预算会计 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位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监督中央 和地方预算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 3、应缴国库款 应缴国库款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取得的应上缴国家预算的各种款项 4、事业收入 事业收入是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 5、行政单位 行政单位是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单位。 6、拨出经费 是指行政单位按核定预算拨付所属单位的预算资金 二、简述题 1、简述事业单位经营支出的核算。 为核算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 出,设置为”经营支出”。事业单位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的,应当正确归集开展经营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无法归集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或比例合理分摊。事业单位和经营支出与经营收入应当配比。 2、简述事业单位捐赠收入的核算。 1.接受现金捐赠。接受现金捐赠的,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2.接受存货捐赠。接受捐赠的存货验收入库,按照确定的成本,借记“存货”科目,按照 发生的相关税费、运输费等,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照其差额,贷记本科目。 3、简述行政单位应缴财政款的核算。 为核算行政单位取得的按规定应当上缴财政的款项,包括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 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处置和出租收入,设置‘应缴财政款’科目。本科目贷方记录应缴财政 款的增加额,借方记录减少额。本科目贷方余额反映行政单位应当上缴财政但尚未缴纳的款项。年终清缴后,本科目一般应无余额。应缴财政款应当在收到应缴财政的款项时确认。本 科目应当按照应缴财政款项的类别进行明细核算。 4、简述行政单位拨出经费的核算。

工程概预算试题及答案-整理

工程概预算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建设项目投资是指在工程项目建设阶段所需要的全部费用的总和,其生产性建设项目总投资包括( B )等部分。 A.建设投资和建设期利息 B.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 C.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固定资产投资 D.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 2、工程造价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建设投资,根据《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的规定,建设投资包括( A )。 A.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 B.工程费用、建设期利息和基本预备费 C.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建设期利息 D.工程费用、基本建设成本和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3、某建设项目建筑工程费2000万元,安装工程费700万元,设备购置费110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450万元,预备费180万元,建设期袋款利息12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500万元,则该项目的工程造价为( C )万元。 A.4250 B.4430 C.4550

D.5050 4、下列费用中,不属于工程造价构成的是( D )。 A.用于支付项目所需建筑安装工程的费用 B.用于建设单位支出项目建设期间融资的利息 C.用于支付项目工程监理的费用 D.用于支付流动资金的费用 5、根据世界银行工程造价构成的规定,其中项目直接建设费成本中不包括( C )。 A.工程所在地的临时公用设备维护费 B.土地征购费 C.设备供应商的监理费 D.开工试车费 6、下列有关未明确项目准备金描述正确的是( D )。 A.用于补偿直至工程结束时的未知价格增长 B.用于补偿物质、社会和经济变化引起的估算增加的情况 C.用于支付工作围以外可能增加的项目 D.用于在估算时不可能明确的潜在项目 7、世行关于应急费的规定中,有一项费用是作为费用储备,可能动用,也可能

会计基础-名词解释

1. 会计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功能。 2.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目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功能。 3. 会计:(理解)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4.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核算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5.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6.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7. 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8. 一贯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9. 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收入和与其相关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10.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收入权利和支出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11.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经济资源。 12. 负债:是企业所承担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债务。 13. 所有者权益:(一般了解)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所有权。 14. 收入: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提供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而发生或即将发生现金(或其等价物)流入,或债务清偿。 15. 费用:指通过配比方式确认为取得收入而发生各种耗费。这个定义是指狭义费用,仅限于同提供商品和劳务有关资产耗费,即营业费用。广义费用,还包括投资损失、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 16.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项目。 17. 账户: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工具,它应以会计科目作为它名称,并具有一定格式。 18. 复式记账:指对发生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金额,在相互关联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记账方法。 19. 简单会计分录:指一个账户借方只同另一个账户贷方发生对应关系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会计分录。 20. 复合会计分录:指一个账户借方同几个账户贷方发生对应关系,或相反,一个账户贷方同几个账户借方发生对应关系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或多借一贷会计分录。 21. 实收资本:是指企业实际收到投资者投入资本,它是企业所有者权益中主要部分。 22. 固定资产:一般是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能在若干个生产周期中发挥作用,并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劳动资料,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 23. “应付账款”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因采购材料而与供应单位发生结算债务增减

四川自考定额与预算名词解释和简答总结

名词解释 1、预算定额:是确定一定计量单位的分项工程项目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量(货币量) 的数量标准。 2、建设项目:一般是指在一个总体设计范围内,由一个或几个工程项目组成,经济上实行 独立核算,行政上实行独立管理,并且具有法人资格的建设单位。 3、规费:指政府和有关权利部门规定必须缴纳的费用,主要包括工程排污费、定额测定费、 社会保障费、住房公积金、危险作业意外伤害保险。 4、建筑面积:也称建筑展开面积,是建筑物各层面积的总和 5、单位估价法:是编制建筑工程预算常采用的方法,该方法根据施工图和预算定额,通过 计算,将分项工程直接工程费汇总成单位工程直接工程费后,在根据措施费费率、间接费费率、利润率、税率分部计算出各项费用和税金,最后汇总成单位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直接费+间接费+利润+税金 6、单项脚手架: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按不同的搭设方式搭设的脚手架。 7、辅助面积:是指建筑物各层平面中为辅助生产或辅助生活所占的净面积之和 8、材料费:是指施工过程中耗用的构成工程实体,形成工程装饰效果的原材料、辅助材料、 构配件、零件、半成品、成品的费用和周转材料的摊销(或租赁)费用 9、利润:是指施工企业完成所承包工程获得的盈利。 10、使用面积:是指建筑物各层平面中直接为生产或生活使用的净面积之和 11、结构面积:是指建筑物各层平面中的墙、柱等结构所占的面积之和。 10、周转材料消耗量指标:一般用周转使用量和摊销量两个指标表明。周转使用量是指周转性材料每完成一次产品生产后所需补充新材料的平均数量。摊销量则是指周转性材料使用一次,应分摊在单位产品上的消耗量。 11、钢筋价差:钢筋的预算价格具有时间性,随时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而预算定额却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在几年内不变。在这种情况下,定额中的钢筋预算价格与实际的钢筋价格就有一个差额。。 在编制施工图预算时,要进行钢筋的实际价格与预算价格的调整。调整公式如下:钢筋价差=按施工图计算出的钢筋用量×(现行钢筋单价一预算定额钢筋单价) 有些地方材料也采用综合系数调整或直接定时公布材料预算单价。 12、预算定额:预算定额是确定完成一定计量单位合格的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所需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的数量标准。其主要作用是编制施工图预算、进行工程结算和制定工程招标标底及招标标价的依据,也是编制概算定额和工程投资估算指标的基础。 13、三线一面:三线是指外墙外边线、外墙中心线、内墙净长线,一面是指建筑面积。 14、大放脚:砖基础受刚性角的限制,需在基础底部做成逐步放阶的形式,俗称大放脚 15、定额水平:定额水平是指定额中规定的消耗在单位产品上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数 量标准。 16、人工幅度差:指预算定额和劳动定额由于定额水平不同而引起的水平差,是在劳动定额 作业时间之外,预算定额内应考虑的在正常施工条件下所发生的各种工时损失。 17、施工预算:施工预算是施工企业内部为了对工程进行施工管理和成本控制的需要,按照 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定额,计算工程的资源需要量,供企业内部控制各项成本支出并指导施工活动的计划成本文件。 18、机械残值率:机械设备在规定使用期限达到后,所残余的那部分价值占机械设备购置总价值的百分率。 19、钢筋保护层:为保护构件内钢筋免遭外界侵蚀,保护结构的安全,耐久,稳定性,由钢筋外缘至构件外缘的一层包裹钢筋的混凝土。

第章财政总预算会计作业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下作业题 第4章财政总预算会计概述作业 作业要求:(只做其中的主观题于本子上) 1.从左到右以摘要、借贷方向、会计科目名称和金额排列(后三项应错位书写); 2.“摘要”是一个会计科目一个,每个科目书写应不同且简明扼要; 3.出现书写错误,采用规范的改错方法,不能随意采用涂攺、擦刮和用化学溶剂。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总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财政总预算执行情况和的一门专业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是各级政府,而不是各级政府的部门。 2.一级政府一级预算:指各级政府都编制相对独立完整的财政收支预算,并设立财政总预算会计进行相对独立完整的财政预算收支会计核算。共分五级政府五级预算,即中央政府财政预算;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财政预算;设立区的市、自治州政府财政预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政府财政预算;乡、民族乡、镇政府财政预算。 3.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一般原则:是财政总预算会计在组织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或指导思想。包括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等。 4.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收付实现制原则:指财政总预算会计在确认收入和支出时,一般应当以实际收到或者付出货币资金为标准,而不是以应收或者应付财政预算资金为标准。财政总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有利于将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与政府财政预算的编制基础保持一致,进而有利于财政总预算会计如实反映政府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和结果。 5.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专款专用原则:指财政总预算会计对于有指定用途的资金应当按照规定的用途安排使用,并分别进行单独的核算和反映。在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的预算资金中,一般预算资金、基金预算资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都应当分别进行核算和反映。 二、判断题 1.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是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 ( ) 1.×。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是各级政府,而不是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本身是一个行政单位,适用行政单位会计。 2.我国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共分设五级政府五级预算。各级政府都编制相对独立完整的财政收支预算,并设立相应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对本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收支进行相对独立完整的会计核算。( ) 2.√。 3.我国各级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都进行相对独立完整的财政预算收支会计核算.因此,各级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之间不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财政预算信息网络。 ( ) 3.×。尽管我国各级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都进行相对独立完整的财政预算收支会计核算,各级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之问仍然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财政预算信息网络。例如,本级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需要将本级政府财政预算收支信息与所属下级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下级政府财政预算收支信息进行汇总,编制包括本级政府和所属下级政府在内的汇总的财政预算收支信息,并报上级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经过逐级上报后,直至汇总到中央财政部,形成国家财政预算收支信息。 4.财政总预算会计实际上是一种资金会计,它的核算对象是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资金,它不核算政府的实物资产。() 4.√。 5.财政总预算会计反映的信息具有宏观性和公共性的特征,即它所反映的信息广泛涉及社会公共利益。 ( )

内供预算会计

内供预算会计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各项作为“暂存款”核算的为( ) A.罚没收入 B.无主财产变价收入 C.代管资金 D.行政性收费收入 2、事业单位从事专业业务活动借款所支付的利息应列入( )账户 A.事业支出 B.经营支出 C.其他支出 D.专款支出 3、一般预算收入的确认的标准为( ) A.征收机关的收纳数额 B.缴入国库经收处的数额 C.缴入基层国库的数额 D.缴款单位“缴款收”上的数额 4、下列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属于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非盈利组织会计共同适用的原则是() A、一贯性原则 B、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C、实际成本原则 D、权责发生制原则 5、不属于预算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 A、货币计量 B、会计分期 C、持续经营 D、会计主体 6、在下列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核算不同的是()。 A 历史成本计价原则B及时性原则 C 权责发生制原则 D 专款专用原则 7、我国会计按其适用范围和和核算对象,可分为()。 A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B预算会计和行业会计 C行业会计 D 旅游、房地产会计 8、在现金收付过程中,对现金长款先做()入帐,增加库存现金。 A 暂付款 B 暂存款C银行存款 D 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 二、多选题 1、会计帐簿的作用( ) A反映监督预算执行情况B保护国家财产安全 C为办理结算提供信息D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数据 2、下列事业支出属于公用经费的是( ) A.业务费 B.设备购置费 C.修缮费 D.职工福利费 3、事业收入包括( ) A财政补助收入 B事业收入 C经营收入 D上缴收入 E其他收入 4、事业单位报表编制按时间分类可分为( ) A月报B季报C半年报D年报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超全)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超全)

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调高经济效益。 2、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利用。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金性支出。 4、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 5、会计的反映职能: 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见和时间反胃、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8、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

指会计反映说的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9、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其是否将破产清算。它明确了会计主体工作的时间范围。 10、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11、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加以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这是对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13、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同决策相关联。 14、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15、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16、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即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

新编预算会计习题与答案

新编预算会计习题与答 案

财务会计与审计专业 预算会计 自学考试同步练习 (修订版) 二○一五年四月 绪论

第一篇事业单位会计 第二篇行政单位会计 第三篇财政总预算会计 绪论 一、判断改错题 1.预算会计以预算管理为中心,为预算管理服务,是国家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预算会计的主体是各级政府、行政单位和各类企事业单位。 ×解答:预算会计的主体是各级政府、行政单位和各类事业单位。 3.预算会计的对象是财政资金、单位预算资金的运动过程及其结果。 4.我国国家预算组成体系,与国家政权和行政区划相一致,一级政府设置一级预算。 5.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企业会计和参与国家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及收入征解会计,共同构成预算会计的有机整体,形成国家预算执行的会计核算体系。 ×解答: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和参与国家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及收入征解会计,共同构成预算会计的有机整体,形成国家预算执行的会计核算体系。 6.财政总预算会计居主导地位,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以及参与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收入征解会计在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业务指导下展开核算工作,并向财政总预算会计报送会计报表。 7.预算会计的要素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和结余。 ×解答:预算会计的要素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二、单项选择题 1.预算会计要素包括( B ) A.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 B.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 C.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D.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 2.预算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是以( C ) A.经营管理为中心 B.决策为中心 C.预算资金管理为中心 D.算账报账为中心 三、多项选择题

会计学基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2.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3. 会计:(理解)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5.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6.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7. 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8. 一贯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9. 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以便计算本期损益。10.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11.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12. 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13. 所有者权益:(一般了解)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14. 收入: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提供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而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流入,或债务的清偿。 15. 费用:指通过配比方式确认的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耗费。这个定义是指狭义的费用,仅限于同提供商品和劳务有关的资产耗费,即营

工程预算名词解释

一、工程造价 是建设工程造价的简称。两种不同的含义: 1、指建设项目(单项工程)的建设成本,即是完成一个建设项目(单项工程)所需费用的总和,包括建筑工程、安装工程、设备及其他相关费用。 2、指建设工程的承发包价格(或称承包价格)。 二、定额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根据一定的技术条件和组织条件,规定为完成一定的合格产品(或工作)所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或财力的数量标准。它是经济管理的一种工具,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定额是具有科学性、法令性和群众性。 三、工日 一种表示工作时间的计量单位,通常以八小时为一个标准工日,一个职工的一个劳动日,习惯上称为一个工日,不论职工在一个劳动日内实际工作时间的长短,都按一个工日计算。 四、定额水平 系指在一定时期(比如一个修编间隔期)内,定额的劳动力、材料、机械台班消耗量的变化程度。 五、劳动定额 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为生产一定数量的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量的工作所必需的劳动消耗标准。按表达方式不同,劳动定额分为时间定额和产量定额,其关系是:时间定额*产量=1 六、施工定额 是确定建筑安装工人或小组在正常施工条件下,完成每一计量单

位合格的建筑安装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机械和材料的数量标准。 施工定额是企业内部使用的一种定额,由劳动定额、机械定额和材料定额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 施工定额的主要作用有: 1、施工定额是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作业计划的依据; 2、施工定额是向工人和班组推行承包制、计算工人劳动报酬和签发施工任务单、限额领料单的基本依据; 3、施工定额是编制施工预算,编制预算定额和补充单位估价表的依据。 七、工期定额 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自然条件下,完成某个单位(或群体)工程平均需用的标准天数。包括建设工期定额和施工工期定额两个层次。 建设工期是指建设项目或独立的单项工程从开工建设起到全部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时止所经历的时间。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重大设计变更造成的停工,经签证后,可顺延工期。 施工工期是指正式开工至完成设计要求的全部施工内容并达到国家验收标准的天数,施工工期是建设工期中的一部分。 工期定额是评价工程建设速度、编制施工计划、签订承包合同、评价全优工程的依据。 八、预算定额 是确定单位合格产品的分部分项工程或构件所需要的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合理消耗数量的标准。是编制施工图预算,确定工程造价的依据。 九、概算定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