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政治制度习题

夏商西周政治制度习题
夏商西周政治制度习题

反馈作业班级:姓名:

一、单选题(请将答案写在下列答题卡内)

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这反映了

A.宗教祭祀仪式简化 B.宗法嫡庶关系确立

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天人合一理论成型

2.汉语中“父子”“婆媳”“君臣”“将士”“男女”“父母”“夫妻”等,这些称谓的组成尽管都是并列关系,但是不能把其顺序颠倒,比如“君臣”不能说成“臣君”,“父母”也不能说成“母父”。该现象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汉语语法单一,缺乏变化 B.严格的尊卑贵贱宗法观念

C.男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3.影视剧常见的台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与自己血缘愈近的人愈靠得住,血缘关系愈远,“失信”则会频繁。这种认识有可能是下列哪些历史现象长期存在的思想基础

A.君主专制 B.中央高度集权

C.宗法宗族意识 D.文字、度、量、衡的全国统一

4.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

A.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B.淡化了“国”与“家”的结合

C.大宗、小宗政治待遇相同 D.废除了“世卿世禄”的特点

5.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6.“良夜骊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姒笑一场。”诗中体现当时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7.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是

A.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8.《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

A.消除诸子之间的尖锐矛盾 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

C.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D.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9.古人对于祭祀非常重视,祭祀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祭祀先祖。这种对先祖的膜拜出自于我国古代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皇帝制度 D.王位世袭制

10.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到战国时期,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种变化说明

A.等级制度逐渐消失 B.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儒学思想产生影响 D.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宗族文化,由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宗接代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华民族就产生了姓氏文化,全世界任何国家的姓氏文化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延续数千年来都没有间断。近年一些地方宗族活动又兴,新建祠堂不少(如图2)。

材料三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

——《礼记·丧服四制》

(1)图1反映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有何特点?

(2)结合材料二(图2),分析宗祠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你认为是否具有历史价值?为什么?

(3)材料三所反映的含义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评价宗法制的影响?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建立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重要概念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等;了解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分析并理解三者之间的渊源继承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会结合相关材料分析并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理解中国当今改革的必要性和挑战性。 【课程标准】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解读】 1.知道夏朝与周朝的建立; 2.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3.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4.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重点难点】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教学方法】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政治制度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所形成的“世袭制”“分封制”以及“宗法制”,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都有着深远影响。本课重点讲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而且重中之重讲述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这一时期年代较为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上的理解也显得深奥困难些。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资料如小字注释、人物图像、实物图像、示意图等,使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使学生的理解失之于空洞,滞之于表面。 【导入新课】 “大禹治水”的传说开始 【知识梳理】 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1.禅让制:古代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方法。相传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是通过民主推选产生的。 2.夏朝的政治制度(时间、地位、特点) (1)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 夏初建都阳城,其统治区域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沿黄河向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2)制度: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公共权力:公共权力表现为一定社会政治组织及其代表者所具有的影响和支配他人的一种强制力量。公共权力一般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国家的统一完整、维持并促进社会正常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世袭制的建立:开创者是启。禹传位与益,但启杀益夺位并传之子孙。方式表现为父死子继或者兄终弟及。于是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局面逐渐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单元时段】 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夏、商、周时期的历史。 【单元特点】 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内容标准】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3、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5、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6、以都江堰为例,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7、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8、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夏商周时期的更迭过程和基本历史史实;掌握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的意思和内容;掌握夏商周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兴亡,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春秋战国形势图”等,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对青铜器司母戊鼎、都江堰等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收集资料和独立思考,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通过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通过创设一些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逐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了解科技文化成就,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 1、夏、商、西周兴亡过程,分封制。 2、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水利工程都江堰、甲骨文。 3、齐、晋争霸、商鞅变法。 4、孔子,百家争鸣。 【难点】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2019·清华大学附中测试)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 ) 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C.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 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 解析:选B 题干的中心词是“血缘关系”,没有提及“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当政权产生之后,又把血缘关系进行剥离及减低其作用,这说明血缘关系与政治建构的对立和统一,故B项正确;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等级制度的基础,故C项错误;题干叙述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但没有提及其是否合理,故D项错误。 2.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这种“分封”的变化( ) 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 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 C.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 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 解析:选D 根据所学,君主专制形成于秦朝,故A项错误;西周分封制是血缘关系与政治等级相结合的统治方式,故B项错误;郡县制下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说明打破了原有方国之下的血缘组织关系,故D项正确。 3.(2019·南宁摸底)按照周代庙制,祖先的宗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超出定制之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此举称为“迁庙”。这说明周代( ) A.天子具有绝对权威B.祭祀仪式非常严格 C.宗法观念根深蒂固D.注重维护亲疏贵贱 解析:选D 周朝的贵族都可以确立宗庙,不能说明天子的绝对权威,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庙制而不是祭祀仪式,故B项错误;据材料“庶人无庙”和“宗庙则被毁弃”可知宗法观念不是根深蒂固,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庙制的等级划分可知其体现了维护亲疏贵贱,故D项正确。

夏商西周的更替教案

夏商西周的更替教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安排课时:1课时授课教师:林芝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知道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过程;简述西周的分封制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掌握夏、商、西周朝代的建立情况以及“国家”的产生和形成的基本知识;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理解西周分封制度的实质。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课前阅读、课堂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其全面、客观的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发展唯一没有中断的国家,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伟大进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生产力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夏商周朝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西周的分封制是西周的重要制度,在当时起到了扩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难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学习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国家机 器等抽象概念,理解上有难度。 三( 教学过程 vertical side of the horizontal line. (3) establishing the datum plane (vertical): after the base perpendicular to a baseline level determined, in the formation of vertical lateral plane (vertical plane). That's why we established baseline, all the mullions on 导入新课 : 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内容。 教授新课: 一、“家天下”的形成 教师:在氏族公社后期随着阶级的出现,原始社会走到了尽头,阶级社会出现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也被“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所替代。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 夏朝的建立,意义深远,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进入文 明时代。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知识要点归纳 1、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②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 ③是阶级对立的产物 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的进步(例1) (2)行政管理制度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2)内容: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国要 服从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 赋和朝觐述职;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 大夫实行再分封。 (3)评价: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拱卫周王室的政治格局,有利 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受封诸侯具有独立 性,后来一些诸侯国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出 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权威逐渐衰 落,分封制破坏。(例2、3)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2)评价: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思维能力拓展 4、西周时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和关系 名师解题 例1 下列对的“家天下”制度评论,正确的是A.是原始社会部落首领转变为奴隶的标志 B.是生产力发展推动下的社会进步 C.是由文明社会进入血腥的阶级社会 D.是公有制被私有制取代的历史倒退 解析此题为评论选择题,是历史和政治综合能力题,主要考查评论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 力、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 会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原理的综合运用。 C、D两项明显违背社会发展规律,首先排除。 A项在氏族公社末期,氏族贵族即已转化为奴 隶主,A项排除。B项符合上述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是正确的评论。 例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 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 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2:(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 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 臣下)射(周)王中肩。《左传》 回答:(1)材料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2)根据材料1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 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3)材料2中, 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 么.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加以概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与教 材的结合。答案要点:(1)周初的分封制。(2) 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 见天子,向天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3) 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分封制崩溃。 例3 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题: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单选题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由此,下列观点或事实符合题意的是 A. 周公之继武王而摄政称王也 B. 纣母生纣兄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故立纣 C. 文王之舍伯邑考(武王同母长兄)而立武王也 D. 周公制礼,立嫡之制始也 【答案】D { 【解析】要注意准确理解嫡长子继承制的概念:一是“嫡”,二是“长子”;是否是“嫡”是由母亲决定的,正房所生为“嫡”,“嫡”子中的“长子”为大宗。 2.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 ) 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 B.分封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 C.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间争霸战争频繁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可知,诸侯有随从周天子作战的义务,C项符合题意。 |

3.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A. 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 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C. 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D. 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答案】C 【解析】据材料“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父子、兄弟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宗法等级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深远,这种制度根深蒂固,不利于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的更新,故C选项正确;儒家三纲五常思想形成于汉代董仲舒新儒学,而宗法等级制度在周代已经存在,故A选项错误;先秦血缘政治已经被秦朝后的官僚政治所取代,故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差序格局”是社会等级的基础,故D选项错误。故选C。4.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中国早期的昭穆之制( ) A.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 B.是在分封诸侯之后逐渐形成的 ' C.有利于形成礼制化的封建新秩序 D.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朝代歌) (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 标志:启夺取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 影响:a、传子b、家天下c、生产力d、后世 特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神秘的色彩。 结果: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制度。 中央:相、卿士 地方;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A、分封制 1、目的:拱卫王室 2、前提:西周实行井田制(周王控制全国土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3、内容:土地和人民 4、方法: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 5、对象:三个 6书本 7、影响 ①积极的: 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使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使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成为了强国; ②消极的: 诸侯独立性大,不利于中央权力巩固和国家统一; ; 8、破坏: (第二课开头) 破坏时间:西周后期——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 Q:是不是以后就没有分封制了呢?(七国之乱的国,朱棣是燕王,平西王吴三桂)只是没有这个制度,但是还是有这个形式。 9、原因:铁器牛耕出现推广(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瓦解; 王室衰微、王权衰弱; 诸侯势力增强,地方权力大; Eg:楚王问鼎楚强盛后,庄王曾率军至周都洛邑郊外示威,向周王的代表询问鼎之大小轻重,史称“楚王问鼎”。鼎是王位的象征,说明楚庄王有替代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 10、破坏的表现: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B、宗法制(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巩固父系家长在宗族中的地位和子孙传承和财产政权继承制度。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导语:分封制说统治者对权力的分配,但是没能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

第1课__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轮复习)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1、王位世袭制 1)背景:BC2070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2、确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 3)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局面形成 4) 方式:王位采用世袭制,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5)强化:依靠神权来强化王权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1)建立: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内容:商朝中央设有相和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 (义务:A定期向王纳贡B奉命征伐) 二、分封制 1、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特征) 2、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3、对象:亲族、功臣、先代贵族 4、周初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 5、内容:(土地和人民)即周王封土地,诸侯尽义务 一方面,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依次分封; 另一方面,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6、推广: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7、诸侯的义务: 政治上:听命天子,朝觐述职; 军事上: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经济上:交纳贡赋; 8、诸侯的权利 在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可a设置官员、b建立武装、c征派赋役等,d 可实行再分封。 9、特点:制度一贯,对象广泛,部族色彩,宗法相连,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10、实质:西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1、评价: 1)从积极方面看: A.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B.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C.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一、学情分析 本课是高中历史的第一节课,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有着极大的不同,因而第一节课必须使学生意识到高中历史学习的特殊性,并逐渐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本课在初一上学期中曾简单介绍过分封制,因而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着一些基础性的了解,所以教学时对基本史实不需讲解过多,重点还是在制度的内容上。本课的课表要求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 ⒈知道西周政权的建立。 ⒉了解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⒊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㈡能力目标 ⒈鼓励学生自己根据教材内容,用图形表示宗法制的特点,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⒉通过分析史料,是学生学会分析材料,自己归纳总结。 ㈢情感价值目标 1.明白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增强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2.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知识重难点 重点: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史料分析法、图示法、提问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 五、教学资源 教材、网络媒体 六、课型 复合课 七、课时 1-2课时 八、教学设计 ㈠导入新课 《三字经》:禹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首三字经表现了夏、商、西周的历史。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政治制度,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节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㈡讲授新课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禹建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 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 2、启确立王位世袭制。 ⑴启确立王位世袭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夏商西周的历史》教案完美版

《夏商西周的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 一、教材分析 世界历史上,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不断,这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约公元前2070年,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之时,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在世界古代史上,中国仅销迟于古老埃及进入文明时代,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跨三个朝代,知识点多且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学生容易了解和接受,能力目标较低。重点应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或课堂讨论的方式归纳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和学习目标 1.让学生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以及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2.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鼓励学生课堂参与讨论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3.学习奴隶制国家的更替过程,感悟“得道我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体会中国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 本课内容比较浅显,整个课堂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通过自主阅读课文,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王位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教师应给予点拨指导。对于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师可适当补充资料,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商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条不紊。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这一课,教师必须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计划,放在多媒体课件中,供学生参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并且,关于商朝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教师要补充一些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资料,使学生对商文明的了解更全面。另外,在课件中,应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朝代更迭的深层原因。学生应在课前提前做一些预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疑难问题到课堂上交流。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①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古代卓越的部落联盟首领禹,谁能说一说,禹有哪些值得我们后人吸取和借鉴的优点? ②禹不但有同学们所说的优点,禹还做了一件对中国历史有影响的大事,那就是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那么禹是如何建立夏朝的?中国的奴隶社会还有哪几个朝代,它们的发展状总如何呢? 让我们共同学习本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夏商西周的更替教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安排课时:1课时授课教师:林芝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知道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过程;简述西周的分封制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掌握夏、商、西周朝代的建立情况以及“国家”的产生和形成的基本知识;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理解西周分封制度的实质。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课前阅读、课堂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其全面、客观的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发展唯一没有中断的国家,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伟大进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生产力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夏商周朝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西周的分封制是西周的重要制度,在当时起到了扩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难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学习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国家机器等抽象概念,理解上有难度。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 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内容。 教授新课: 一、“家天下”的形成 教师:在氏族公社后期随着阶级的出现,原始社会走到了尽头,阶级社会出现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也被“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所替代。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 夏朝的建立,意义深远,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2、启继禹位 区别世袭制与禅让制(禅让制,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会导致朝代更替。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世袭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实行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才被废止。世袭制的特点是一个家庭代代世袭王位和帝位,或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它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标志着“公天下”的原始社会为“家天下”的奴隶社会所代替。) 3、国家机构的建立:设置军队、制定刑法、修建监狱 国家机构建立的实质:保护统治者的利益。 4、夏桀的暴政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夏桀残暴统治的文字,使学生理解为什么人民要反抗夏桀。给学生讲述关于夏桀的残暴(把人当坐骑,被人们比作太阳等) 二、商灭夏与周灭商 1.汤灭夏,建商公元前1600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据《资治通鉴》载,春秋时期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遂请求襄王允许自己死后按隧礼(天子葬礼)下葬,襄王不许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链,又何请焉!”文公于是惧而不能违。据此可知( ) A.天子的权威仍然至髙无上 B.分封制仍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 C.晋国称覇诸侯的野心受挫 D.襄王时僭越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2、《诗经》中有:“大宗维翰(栋梁)……宗子维城(城墙)”,这里所说的“大宗”和“宗子”均指周代贵族中根据血缘关系对族人拥有管辖和处置权的人。对材料正确解读的是( ) A.体现了家国一体的血缘政治 B.体现了周代诸侯拥有世袭统治权 C.从材料可推知那两句诗应出自于《国风》 D.文学作品的描述不能实证宗法制的存在 3、许倬云先生在《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许倬云对“封建”的评价主要是基于( ) A. 周初继承了商朝时的地方政治制度 B. 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 C. 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 D. 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权力 4、《宋史·陈兢传》记载:“(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A. 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 “陈氏义门”在社会上有着巨大的影响 C. 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 D. 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 5、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B. 史料相互印证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1.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卷1.do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1.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卷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1、商代的国家政体是方国联盟制,商王不过是“盟主”,而周王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见,与商代相比,西周() A. 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 B. 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统治 C. 依靠分封以开疆拓土 D. 王权政治得到一定加强 2、某学者指出,限定宗法制内涵的前提是肯定宗法制源于原始时代后期的父系家长制,这自然就会将氏族与宗族混同一致来看待。其实,宗法就是宗族之法。该学者意在说明() A. 宗法制的产生时间相对较晚 B . 宗族和氏族内涵具有一致性 C. 宗族的形成是宗法制产生的前提 D. 氏族是宗法制产生的基础 3、在中国古代,每当王朝鼎革之时,皇帝对皇族成员的信

任或依赖常常会超过其他任何人。因此,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并掌握实权。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 官僚政治易形成对皇权的威胁 B. 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权的重要手段 C. 贵族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宗法制成为王朝延续的政策保障 4、“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愧树下老鸦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京津冀鲁豫以及江淮地区广为传唱,妇孺皆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寻根文化。影响“寻根文化”的主要因素是()A. 神话传说B. 世袭现念 C. 地理位置 D. 宗法制度 5、《礼记·乐记》中载:“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这最能说明礼乐制度( ) A. 成为维系西周统治的重要制度 B. 以礼乐来区分尊卑,亲疏,贵贱 C. 强化等级观念、和谐等级关系

夏商西周的更迭教案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内容标准 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和夏、商、西周三朝建立的史实及更替的顺序;(2)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2)通过课堂讨论等活动方式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夏朝知识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的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跨三个朝代,知识点多且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约公元前21世纪,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之时,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本课内容分成三目,依次介绍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教学中要注意介绍更迭的顺序,建国时间,建立者,国都等。教学重点: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过程。 教学难点: 区分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 三、学情分析 1.初一的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可以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本课的知识点多又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可用表格进行归纳,帮助学生进行梳理。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嫦娥奔月的故事导入新课)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是哪个朝代呢? 下面我们就学这些内容。 (新课学习) 一、“家天下”的夏朝 阅读思考: (1)夏朝的建立者是谁?建立的时间是什么 时候? (2)启是怎样继承王位的?王位世袭制和禅 让制有什么区别? 学生看书后回答问题。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相传夏朝建都阳城,今天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是它的活动中心。夏朝历经13代、16个王,历经400余年的历史,它的最后一个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主要通过三部分来完成) 本目的学习首先可通过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商汤灭夏、商为何一再迁都等

人教历史必修一练习:第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即学即练随堂巩固 含解析

1.商代统治者凡政治事务都要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神权与王权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权力的高度集中 D.以宗族关系为基础 解析:选A。“政治事务”的决策属于王权,“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说明商代统治者通过垄断神权以加强王权。 2.(2018·北京学考)“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与材料描述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B.世袭制 C.分封制D.郡县制 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知,该制度是西周建国初实行的分封制。 3.(2017·江苏学考)史书记载:周公辅佐成王,“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行省制 解析:选B。题干材料反映了西周建立后,分封七十一国,其中王族有五十三人,故选B 项。 4.(2017·广东学考)《礼记·大传》云:“庶子不祭,明其宗也。”这反映了()

A.皇帝制B.井田制 C.禅让制D.宗法制 解析:选D。由“庶子”“明其宗”可知,材料反映了宗法制在奴隶社会中的作用。 5.(2017·浙江学考)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反映了()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C.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D.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解析:选D。“周之子孙……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体现了政治权力分配中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原则。 6.(2018·四川学考补考)下图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礼乐制 解析:选A。由题干材料中的“嫡长子继承”“天子”“诸侯”等信息判断是宗法制。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学思之窗(教材P5) 从这段记载,你能看出商朝的相权有多大吗? 提示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有时甚至可废立商王。 二、本课测评(教材P7)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最全版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准备】 (1)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准备(黑体五号)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3)教学准备 1.收集资料,分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及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向学生提供“古代中国朝代沿革表”。 【教学内容】 (1)学生自主学习: 朝代时间朝代时间 夏约前2070~约前1600年南朝420~589年 商约前1600~前1046年北朝439~581年 西周前1046~前771年隋581~618年 春秋前770~前476年唐618~907年 战国前475~前221年五代十国907~960年 秦前221一前207年宋北宋960~1127年 汉西汉前202~9年南宋1127~1276年 东汉25~220年辽907~1125年 三国魏220~266年西夏1038~1227年 蜀221~263年金1115~1234年 吴222~280年元1271~1368年 晋西晋266~316年明1368~1644年 东晋317~420年清1636~1840年(鸦片战争前) 1.你能根据上面的古代中国朝代沿革表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吗?

图一图二 2.你能分别说出上面两幅图反映的是西周哪两种政治制度吗 (2)第一次检测(默写) 1.准确说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过程。 2.维护西周成为数百年强国的两种政治制度是和。 {第一次检测问题记录} 【小组合作探究】 1.阅读子目“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尝试说出相关问题: (1)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古国。我国古代的政治文明主要是受大河文明还是海洋文明影响?(文明史观,识图能力培养、情感培养) (2)结合教材,客观叙述分封制的目的、对象、内容和影响。(阅读理解、归纳概括能力培养) (3)如何正确评价西周的分封制?(唯物史观·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培养) 2.阅读子目“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尝试说出相关问题: (1)结合教材,客观叙述宗法制的目的、内容、特点和作用。(阅读理解、归纳概括能力培养) (2)你能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宗法制的深远影响吗?尝试举例说明。(感悟历史与现实【师生合作互动】 1.{小组学习学生生成问题记录及解决} 2.{递进探究} 问: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3.{例题讲解} (1)(09广东卷) “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 章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2)(09宁夏卷)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夏商西周的更迭优秀教案

夏商西周的更迭 【教学目标】 1.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和夏、商、西周三朝建立的史实及更替的顺序。 2.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相似之处。 3.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4.通过对奴隶制国建夏朝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豪感。 5.通过对大量精美文物、历史遗迹的学习,形成自觉地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找出商代夏、周代商的相同原因,并讨论有何历史启示。 【教学难点】区分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学生对这些政治理论问题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先前学习的传说时代我们祖先的艰辛劳动,反映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历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汶口文化贫富分化),奴隶制在我国产生。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奴隶社会。在公元前2070 年夏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我国最早的国家,中国仅次于古代埃及进入奴隶社会,从此我国历史迎来了文明时代,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板书课题:夏商西周的更迭。 2.“家天下”

教师提问:夏朝的建立者是谁?建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大约在公元前2070 年(BC概念引入),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国名就是禹所在的部落名称“夏”,这就是夏朝。 学生识图(课件出示图片),夏朝的地理范围及阳城的具体位置,了解阳城是今天的哪个城市。 教师提问:启是怎样继承王位的? (师)禹年老的时候,也按照禅让制的传统,推举他治水时的助手伯益作继承人,但是他 却不给伯益实权,把实权交给了他的儿子启。 (师)同学们想一想,禹为什么要把实权交给启呢?后果又会是什么样呢?(讨论并发表见解。) (师)禹死后,伯益按照过去的传统,躲到另一个地方表示谦让,同学们想象一下,伯益谦让的后果还会和舜、禹时的谦让后果一样吗?(学生联系上一个问题回答。) 这样,启轻而易举地继承了禹的位置,接着又通过武力降服了不服的伯益等其他部落,以武力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启继承王位表面上看是自己争取的,实际上,启之所以能取得实权树立自己的威望与谁分不开呢(是禹)?对,这是禹精心安排的结果,所以历史上称“禹传子”。由于启不是按照禅让制由各部落选出来的首领,所以,我们说禅让制被破坏了,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从此禹的家族世世代代统治着夏,天下成为一家一姓的私产,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教师提问:王位世袭制和禅让制有什么区别?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在禹执政的后期,由于私有制的出现,禅让制已经走向终结,启在禹的扶助下已经树立起威望、形成了特权。 (师)虽然夏朝才仅仅是个国家的雏型,但毕竟是建立国家的开始,此后,历代国家越建越完备,历史在不断前进。 活动:时光隧道穿越——“夏朝人”和“商朝人”畅谈自己的国家包括建国时 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几方面内容(教师语言要生动风趣,在其中起到鼓动情绪和兴趣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练习(含真题,解析版)

考点0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新题速递】 1.(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 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答案】D 【解析】礼乐制度是强化分封制、宗法制中的等级部分,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等级、身份,题干信息与礼乐制度没有直接关系;另外,题干信息只有楚国国君熊通自立为王的一个事例,不能得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的普遍结论,排除A。题干信息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度;另外,王位世袭制度当时也没有消亡,不合史实,排除B。宗法制度主要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小宗服从大宗等,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宗法制度,C不正确。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 2.(2020年天津卷,3,3分)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 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 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B正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故A错误;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故C 错误;“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故D错误。 【往年真题】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