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农业思想

浅谈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农业思想
浅谈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农业思想

浅谈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农业思想

摘要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农业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其他一切生产部门都要在维护农业生产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安排自己的生产。面对晚晴后期中国的农业危机与日渐加深的民族危机,学习西方技术,采用西方技术以改造中国的传统农业,使其走出自给自足的状态,走向市场,成了近代思想家的共识。

关键词:农业思想;近代农业;科技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社会生产的支柱产业,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崇高而神圣。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农业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部门,其他的一切部门都维护这农业的主导地位。农业的作用首先是养民,满足人们的衣食需求;其次是积累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再次是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为保证农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统治者,思想家们普遍重农。鸦片战争后,国门大开,中国经济开始与国际市场挂钩,工商立国说法兴起,传统的农本地位大为动摇,此时言农事,是近代自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来,有识之士一直X求的以学习,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变革中国的传统农业,推进中国农业近代化,尤其是在19世纪90年代,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振兴农业的呼声越来越高,也就形成了一股引进西方科技,发展近代农业的重农思潮。近代的有识之士,提出系统的农业近代化思想,而且进行近代化农业实践,对中国农业的近代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正确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

其一,商品农业的发展和大农业思想的发展,不及发展种植农业,还发展渔业、畜牧业等。鸦片战争,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成为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一部分,受到国际农产品市场形势的影响,这种形势要求洋务派必须要从对外贸易的角度去考虑农业问题。

冯桂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民以食为天”思想,提出“庶而求富,莫若推广稻田”,认为“局今日而言裕国宜何从?曰:‘仍无逾于农桑之X说,而佐以树茶开矿而已’”,这些观点,都突出了农本位的思想。而另一方面,也意识到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考虑到农业要为对外贸易提供出口商品,意识到今时今日的农业已不是满足人们衣食需要的一种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农业,它具有通过对外贸易增加国家财富的重要作用。因此说:“然由今日观之,则茶桑

又并为富国之大原也。上海一口贸易,岁四五千万,而丝茶某为大家,徒以鸦片洋货相X犹不足,必以银补之。设使役有鸦片,我无丝茶,中国早不支矣”。

1888年,钟天伟写作《挽回中国工商生计利权论》,提出了全面进口代替纲领,其中涉及农业的项目很多。他说:“勤种植则葡萄、酿酒、萝卜,制糖、雪茄、卷烟、加非代茶均可蕃植也;善畜牧则牛羊,乳酥、龙虾、黄X,莫非洋人之食料也。”因此可见,中国今日的农业发展,不仅要多种植经济作物,而且要大力的发展渔业,畜牧业等。

郑观应在1880年出版的《易言·论商务》一文中说:“宜令地方官员,广劝农民于山合闲地遍种桑茶,勤加经理。其X丝,制茶之法,尤须刻意推求,如有胜于寻常者,优加奖赏。务使野无旷土,农不失时,则出数愈多,其价可减,酌为销售,用广招X,将不待国课课曾,而民财亦可阜矣!”此后,他在《盛世危言》中,详细列举了一系列适合与外商进行商战的产品,如丝、茶、烟土、布匹、呢绒、卷烟、蔗糖、酿酒、棉纱、香花等。这些产品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农业有关。从以上可以看出,农业的发展是服务于“商战”的,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中国就无法在商战中取胜。

其二,正确认识农业的地位与工商业之间的联系。张之洞深刻的分析了农业在富民足国中的作用,指出:“窃椎富国之道,不外农工商三事,而农务尤为中国之根本。”又说:“富民足国之道,以多出土货为要议,无农以为之本,则工无所施,商无可运”,强调农业“本”的位置,中国要自强,离不开农业的发展与振兴。同时,也认识到了“农、工、商”一体化的新理念,认识到发展近代工商业要重视近代农业的发展。农业能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并使工业能为商业提供商品,而农民富足,购买力提高,工商业产品的市场也会随之扩大。工业是枢纽,没有工业生产,商品流通就没有物质内容;没有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工具,肥料、农药等就无法提供。因而,把农业看作是保利源,通土货的重要手段,认为农业可以通过商业渠道来发挥自己抵制外来经济侵略的作用。总之,农、工、商的关系十分的密切,只有正他们各有的作用,才能推动国名经济的健康,持续的发展。真如张之洞所说的:“大抵农工商三事,互相表里,互相钩贯,农瘠则病工,工钝则病商,商聋X则病农。三者交病,不可为国矣。”

农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大业,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在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封建社会里,历代思想家都不同程度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强调以农为本。冯桂芬继承了这一传统,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但同时,他对商品经济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主张利用市场手段来变革一些不合理的旧的规章制度,解决传统体制下的弊病,无疑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体现他对商品经济的重视。冯桂芬还开始着眼于丝茶这些经济作物的商品化,以稳固农业生产在经济建设中的首要地位。丝茶是我过传统的出口商品,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后,更是成为出口大家。冯桂芬看到了国际市场上对丝茶的需求,非常重视丝茶的生产。他认为,古代养蚕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们的衣着问题,但现在,丝绸之类的产品可更多的用于对外贸易,他指出,假若“X有鸦片,我无丝茶,中国早不支农。”所以茶桑“并为富国之大原也。”由此可见,在他的农业思想中,有将丝茶这些经济作物商品化得倾向,表明他发展生产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自给自足,而是指这些经济作物纳入市场流通的领域,发展对外贸易,达到富国的目的。

郑观应的经济思想,以“商战”而著称,但他也重视农业的发展,从实现中国经济模式变革的角度出发,提出和阐明一系列农业经济振兴的理论和政策建议。他肯定商业的基础在于生产,指出:“富出于工商,商出于士、农、工三者之力”。这就肯定了农业生产的地位,同时也点明农工商的关系,主政经济的发展“以农为X,以商为X。本末具备,巨细毕赅,是即强兵富国之光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也。”

二、利用西学发展中国农业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重视农产品的使用价值,对农产品的品,成本、价格则考虑得很少。而在各国互通的时代,农产品要进入国际商品流通市场,就必须考虑农产品的品质,价格和成本问题,这些都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关。随着对西学了解的增多,洋务派渐形成了以西法改造传统农业的思想。

1、以西方的科学技术兴中国农业

面对中国农业千疮百孔的惨状,洋务派放弃中国传统的经验型农业,而以理性的眼光,开放的态度来对待农业,企图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技来培植新的农业生产要素,以推进中国的近代化。

张之洞通过对中西方农业收益的的比较:“西人谓一亩之地,种植最优之利,可养三人。若中国一亩所产,能养一人,亦可谓致富办”,看到了中国农业生产

的落后于不足,并指出,正是由于生产上的这种情况,最终导致了“地广民众”的中国“无解于土满人满大饥”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农家“所种之物,种植之法,止系本乡所见,故父老所传,断不能考究产物,别悟新理、新法,惰落自甘,积成贫困。”而现今要促进中国农业的实质性进步,首先必须引进,应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他强调说:“欲兴地利,必自讲化学始……养土X,辨谷种,储肥料,留水泽,引阳光,无一不化学。”可见,他重视化学在农业中的作用,主张吸收外国先进的农业理念,科学的划分农业范畴,提倡发展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商品性农业,提倡科学种田。由于中国农民自古以来讲求的,只是经验种田,缺乏应有的科学知识,致使中国农业的落后及农业实践中出现种种弊端,如在育种,选种上“所见小麦、油菜、蚕豆各种子,并不选坚好肥硕之品”。

郑观应赞赏西方国家重视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有一事必设一会,集天下之深知,此事本原功用之人,不厌繁琐,一一考究详察,以尽其利”,其研究成果“随时荟萃出书,布散各国,使人增长学问,有所效仿,俾无遗憾。”他认为中国虽然也有讲求蚕桑之法,但“只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仍旧使用旧法养蚕,年产不能递增,至各种野蚕无人过问,任其自生自灭。针对这一情况,他主张采取吸收,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办法,“今欲华人能知取益防患之法,必得会中新出之书考究仿效,所裨减非鲜,欲振兴商务者宜知之。”为了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郑观应建议:委员赴泰西各国,讲求树艺农桑、养蚕、畜牧,机器耕种,化瘠为腴,一切善法,泐为专书,必简必赅。使人易晓。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出国考察农业经济的主张。

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发展中国近代农业,还体现在选良种,购买新式农具,设立农事实验场等。张之洞认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又须精造农具,凡取水、杀虫、耕耘、磨砻或用风力,或用水力,各有新法利器,可以省里而倍收,则又兼机器之学。”在农田耕作方面,张之洞介绍了西人的耕作良法,“西法植物学,谓土地每年宜换种一物,则其所吸之地质不同,而其根叶坏烂入土者,其性各别,又可以补益地力。七年一周,不必休息,而地力自肥较古人一易再易三易之法,更为精X。”且此法又浅且易行,当极力施行。张之洞在湖北期间,先后多次致电驻外使节,清代购美棉种子,连同译印的《美棉种法》等册子散发给当地棉农,让其试种,与中国的传统农业相对比考证。他还整顿某务,劝民讲

求种植,采制的方法;到外省采购桑苗,辑轩《蚕桑简编》免费散发给民众,以指导农户种植;他还创办蚕桑的养殖实验场,专门从事蚕桑良种的实验与推广。同时,“为了学习西法的先进科学技术,张之洞还主张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以归国推广服务,官府予以奖励,学生有愿赴日本农务学堂学习,学成颇有凭照者,又加优焉。令其充各省农务局办事人员。”

郑观应认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除了注意选优良种子,还要贯彻固地制宜的原则,指出:“良法不可不行,佳种尤不可不拣,地属高亢,则宜多种赤米……若卑湿之地则宜种耐水稻……其X花、果、草、木皆当审察土宜,于X 地广行载种。如牛、羊、犬、豖之属,皆当固地制宜,X以牧畜,庶使地无遗利,人有盖藏”。选好了种子,因地而种,粮食的产量才会有提高。比如他在分析海南岛的农业经济时,主张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咖啡种植,指出:“外国洋人饮食咖啡与糖,面为日用所必需,虽外洋种植繁滋,仍不足用。而种咖啡之法,其初年则绕树离离。X年则积实累累,年愈久则实愈多,其利愈大,无所用其培植,亦无所用其人工,得南方之热度而发生最良,于纠结之时妇稚皆可采摘。琼地素不产菜,植此一物可抵菜之一端,而其工较植茶尤易,其利较菜为数倍。”

2、兴农学提倡农学教育

陈炽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主张发展农业要从教育农民入手。他要求政府“宜荟萃中外农书,博X旁稽,洋加论说。宜古亦宜今,宜西亦宜中,宜南亦宜北,不求难传之物,不为难晓之文,括以歌辞,征以事实,颁之乡塾,以教童蒙。”他认为只要如此坚持下去,必能出现:“斯农政,农功、民生日厚,而民气日强也”的状况。

19世纪末,张之洞从中西的落差中意识到农学的重要性,认为西方各国近百年来日新月异的原因在于“讲求农学”,中国衰足不前都因不讲农学。基于此,1889年,他在广州创办广东水师学堂时,即在所X事学堂中开设了植物学,化学等科目,以教人“析其物质类性质,辨其水土宜忌”,改进农业生产。1896年,张之洞调至南京任两江总督时,曾谋划筹建“储才学堂”,计划开设含农政在内的四门课程,其中农政一科包括种植、水利、畜牧、农器四项内容。不久,他又返回湖广,继续在湖水创办农业学堂。1898年4月,他奏请兴办农务学堂,传授杀虫、施肥等化学新知识;同年,他在武汉创建湖北农务学堂,学堂最初仅设

农科,招农学生20余人,传授植物、土壤、农机、化学等新知识。次年,学堂又将蚕桑局的设备和业务并入添招蚕科学30余名,增开电学、算学、方言、化学、种植、畜牧、菜务、蚕务等课程。1902年,张之洞一面邀请江南农学会负责人罗振玉来湖北总理农学堂事务,聘请4位日籍农学家担任教员;另一方面又迁学堂,调拨官地2000亩作为试验田,扩大办学规模,学堂内分设农桑、畜牧、森林3科,定学生额120人,由普通中学和高等小学升入;除此之外,学堂还提倡“招集伸商士人有志讲求农学者入学堂学习,研习种植,畜牧之学。”为了更快的普及农学的新知识,新理论。1906年,张之洞在农务学堂内又附设了农业小学堂及中等蚕业学堂,同时还授意各地官府兴办农务学堂。

农务学堂的建立,传播里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知识,促使农业与近代教育结合,培养了一批近代农业人才,发展了近代农业教育。除了兴建农业学堂,同时也加强对农务学堂的管理,以更好的培养近代农业人才。首先,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堂的办学宗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如初等农业学堂的学生毕业后应能从事简易农业生产,高等农业学堂的学生学习高等农艺。毕业后能经理公私农务产业,还可担任各级农业学堂的教师等。其次,对农业学堂学生的品行和身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指出:凡入农业学堂的学生,均须品行端谨,体质强健。这是张之洞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在农学教育中的反映。他把儒家提倡的正直,气节人品,德行作为读书人身体力行的奋斗目标,将健康的体魄看作是成就事业的前提。第三,规定各级各类农务学堂的教学内容。除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史等传统的“中学”外,特别重视地质、化学、格致、农艺、农具制造、养蚕、造丝、制茶等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讲求相土辨种之方,炭值相资之理及各项畜牧事宜。”提倡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除传统的循循善诱,举一反三,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把“实习”课列为必修课,还强调各学堂都应具备实习场所和器具,他说:“高等农业学堂当具备肥料制造场,农事实验场,各种实验室,农具等。农科大学当置农场,苗圃,果园及附属演习林,使得练习实业,并置家畜病院,使实究兽医学术。”最后,严格教师管理,重视教师的品行,提倡为人师表,提议聘请外籍教师,但也限制外籍教师,防止他们干涉学堂事物,“揽我教育之权”,禁止外籍教师供教学之机传授宗教内容。

3、设立专门的农业管理机构

政府充分重视农业,建设专门的管理机构,张之洞建议“专设一农政大臣,掌考求督课农务之事宜,立衙门,颁印信,作额缺,不宜令他官兼之。”就是说在京城专门设立一个农业大臣,给该大臣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场所并颁给他印信,专人专职,不让其他人兼任。在地方,各省设立农务局,州县则设置劝农局,以推广农学和负责各果桑麻棉菜林木的种植及畜牧等事宜,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农业管理机构,发挥“官倡”在农业中的作用,对关心农业的地方官加以奖励,对漠视农政者则按溺职例参革,“以昭示国家X本重农之意”。郑观应主张设“农部”,以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在《盛世危言·农功篇》一文说:“泰西农政,皆设农部,总揽大纲。各省设农艺博览会一所,集各省物产,用考农时,与外学诸家详察地利,各随土性,分种所宜。每岁收成,自白合而外,花草树以至牛羊畜牧,胥入会考察优劣,择优异者奖以银币,用旌其能……其尤妙者,农部有专官,农功有专学,朝得一法,暮已遍行于民间。何国有良规,则互相仿效,必底于成而后已。民心不明,以官X之,民为不足,以官辅之,民情之不便,以官除之,此所以千耦其耘,此户可封也。”为什么要发扬国家机器的作用?郑观应解释说:“小民可与乐成,难与图始,非得贤牧令民心民事以教道而倡率之,未易遽有成效也。”

1906年,清政府设立农工商部,内置农务一司,管理农业行政,并设置农事实验场,初建树艺、蚕桑、畜牧等科。作中外作物品种比较,农器比较,肥料、知无病虫害农药,畜牧兽医等试验,引进,推广新技术。1910年,清政府成立,全国农务联合会,规划劝导全国农业改良,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引进新的生产方式与技术,传播西方农业科技改良中国传统农业,促进中国农业近代化的风气。三、重视水利思想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中国自古多水患,因此发展水利显得更为重要。陈炽指出:“泰西各国,百年以前,亦犹今日之中国X。法国有各福禄特尔者,创兴种树之议,广开水利之源,未及三年,开河七百馀道,各国相X仿效,开浚河渠,英国区区三岛,亦开河一千八百馀道。”他主张“宜X下北省督抚,查明各属沟渠,昔存而今废者若干;山泽若干,昔禁而今迟者若干;泉流若干,昔通而今塞若干,昔有今无若干。应修者修,应禁止禁,应浚者浚,应种者种。民力之不足,以官助之;民志之不一,以法齐之。虑经费之难筹,则移诸赈款;虑胥役之难X

则以诸善绅。以文告X其先,以奖劝持其后,以勘验考其成。官吏之X民者有诛,虚应故事者有罪,重赏严罚,督过劝功。”陈炽如此重视种树是认识到了树木有调济水旱和肥地益人的作用。

冯桂芬提出的兴修水利,是建立在西方测绘基础上的,水利修好许多贫瘠之地便可成为膏腴之用,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张之洞认为,应根据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的不同将水利建设分为南北两个不同的区域,明确各自建设的目的及工程设施,主张在北方多开凿辘轳井,水车井之类的工程,在南方以修沟渠,筑堤坝及疏通河道为主。

郑观应认为,兴修水利,通过两方面,其一是开通沟渠,建议“每省减一员为水利农田使,轻车简从,分行各州、县,测量绘画,旧渠之宜复者复,新渠之宜开者开,必须人心,比随地势,著有成效,优奖超升。并董劝民间:“自于田畔多开沟X民力不足,官助其成,岁岁修治,毋许湮塞。”其二是广种植树木,重在强调保持生态平衡,通过生态平衡的维持来防止水土流失,从而达到根本之水旱灾荒的目的,这是对近代科技发达的认识产物。

洋务派的农业思想是西方农学传入中国与中国农业的现实较之下的对农业认识深化得结果,是新形势下发展新型农业的期盼,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促进了中国传统农业向近代的转变,对中国起到开创性的功效。

参考文献:

《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周建波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舒新城主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朱有献主编;1986年版;

《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张文襄公全集》;

《陈炽集》;

《晚会中国工商生计利权论》;

《校邠庐抗》;

洋务运动教案

《洋务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以及洋务运动兴起的目的、时间、代表人物洋务运动中兴办的军用、民用工业;通过讲述洋务运动的一些史实,评价洋务运动。 2.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目的;记住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和代表人物;了解洋务运动主要内容;掌握洋务运动中兴办的军用、民用工业;说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和目的,培养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关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通过组织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论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敏捷答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洋务运动,使学生了解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融入世界的近代化进程,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意识;通过评价洋务运动历史地位的辩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科学价值观念,人文价值观念和人类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吸取洋务运动留下的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 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 洋务运动的作用、失败原因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启式教学法、问题探究发法多法结合。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记录片《鸦片战争》和《黄海战役》片段,教师引导过渡)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两场战役中清军使用的武器和舰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继续引导)为什么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清军的装备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一向夜郎自大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会一反常态,运用西方的军事装备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新课题的学习. (出示课题《洋务运动》) 二、新课学习 教师先解释什么是洋务运动? (出示课件: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清朝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僚掀起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一场自救运动)这些开明的官僚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 (教师过渡提问)洋务派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兴起的?他们为什么主张学习西方呢?请同学们思考. (一)洋务派的产生(课件出示标题) (出示表格指导学生看书填表) (生作答后,教师强调)清廷当时的情况四个字形容内忧外患.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动摇清王朝的统治不得不调整;外患——西方列强威胁清廷的统治内外政策.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导致清朝统治政策的重大变革,于是出现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目的一是解除内忧外患,二是想实现强兵富国,最终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所以说洋务运动的性质是晚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也正是因为这样,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但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没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治标不治本,为其最后的命运埋下伏笔。 (教师过渡)接下来我们共同来看看洋务派具体怎样学习西方的? (二)洋务派兴办的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课件出示标题) 1.洋务派兴办的军用工业(课件出示标题) 教师提问:为什么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课件出示李鸿章的一段话)“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于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课件展示洋务派军用工业分布图,教师强调)洋务派兴办的军用工业的代表: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是洋务派第一个军事工业;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以后,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是当时设备最齐全的船舶制造厂。 过渡:创办军事工业,需要巨额经费,但当时清政府对外支付赔款,对内镇压人民起义

浅析洋务运动时期国人对外观念的转变及意义

浅析洋务运动时期国人对外观念的转变及意义 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深深震撼了中国人,在西方列强面前,过去“天朝上国”“泱泱大国”的尊严丧失殆尽,“天朝礼制”土崩瓦解。洋务运动虽然不可避免地以失败告终,但是在举办洋务的过程中,中国人的对外思维方式和对外观念逐渐发生了重大转变,这种转变对中国迈向现代社会、融入现代世界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标签:“天朝上国”;“夷夏”观念;现代性 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深深震撼了中国人,在西方列强面前,过去“天朝上国”“泱泱大国”的尊严丧失殆尽,“天朝礼制”土崩瓦解。为了与西方列强交涉,也为了振兴国力,统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中的一部分人决心举办“洋务”,创办涉外机构。洋务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但在洋务运动过程中也使国人的对外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重要转变,这种转变对中国摆脱封建思想束缚而逐渐迈向民主与科学道路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近代以前国人对外思维方式浅析 1.“夷夏”观念的形成。以夏为中心的观念形成于龙山时代(距今约5000—4000年)的晚期,由于当时居住于黄河中游一带的夏人所处地理位置正好在中间,四周是周、商等部落,由于居中而得“中国”之名,所以最早的“中国”就是指夏人所居之地,最早的中国人是夏人。此后以“夏”为中心,慢慢形成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称语,有时干脆就把“夏”之外的族群统称“夷”,“夷夏”观念就这样慢慢地萌芽发展。这种观念在后来又有所扩大,甚至认为中国还是世界的中心,在发展水平上居于绝对优势地位,而居住在周边的“夷”处于未开化状态。可见,夏与夷之间不仅存在着地域上的差别,而且主要是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区别。又加上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学派历来强调“夷夏”之别,因此,“内诸夏、外夷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认知结构,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面对异质文化时的一种习惯性的无意识心态,中国历史上的“夷夏”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2.“中央帝国”“天朝上国”的对外关系思维方式。由于古老的中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明中心区的概念,所以“中央帝国”“天朝上国”和“泱泱大国”的心态在传统中国人的心里油然而生,每当中华民族在面对异质文化的时候就难免表现出妄自尊大、盲目蔑视的对外思维方式。如,在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除对屡屡构成主要威胁的西北部游牧部落实行以军事控制为主的手段之外,对周边其他少数民族主要实行安抚政策,把与他们打交道的事务看成是藩务、夷务,后来设立的这种机构也叫理藩院。而对印度支那、朝鲜半岛及其他东南部地区则建立了相对稳定而更具礼仪性质的宗藩朝贡体系,这种体系实质上就是国人“宗藩”“夷夏”秩序的国际化表现。中国从汉朝就开始就建立了东亚宗藩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各藩属国在礼仪上尊奉中国为“上国”,他们向中国“求册封定名分”,以取得中国的承认与保护,同时各藩属国按期向中国献上贡品以维持这种

第七课洋务运动

教学课题 第7课 洋务运动 授课班级 1--4班 教学用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9月20日 教学目标 1.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及争论;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目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 2.⑴通过学习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派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引进了近代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中国是无法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列强不愿见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中国的自救运动只会起消极作用。 3.⑴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分析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发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 ⑵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突破措施 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归纳法 学习方法 示图法、讲授法、联系法、谈话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堂类型 新授课 教 学 流 程 二次备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 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课 本,提高自学能力 一、导入 让学生回忆“19世纪60年代的清政府面临什样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局面,清朝政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 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讨论他们主张的异同,并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比较两者哪一个较进步。并思考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即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前提条件。 三、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洋务运动的兴 让学生阅读“洋务派与顽固派”一 目,回答: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 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怎样的 变化?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 的主张是什么?最高统治者慈禧在 这件事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为 什么会采取这种态度? 由学生概括“洋务”和“洋务运动” 的概念,教师进行总结。 各组展示本组所做的洋务运动 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 图,集各组所长,总结出最佳的洋

《洋务运动》的教学教案

第6课洋务运动 教学目标 1、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目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2、理解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正确理解并掌握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学重点 :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过渡:通过观看《黄海战役》的片段,并让学生简单的回忆清军在鸦片战争中和在甲午战争中使用的武器,有没有同学发现在这两场战役中清军使用的武器和舰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清军的武器装备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为什么一向以“天朝上国”自称的清政府会一反常态,运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武器来装备军队?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6课《洋务运动》。 二、探究新课 1、什么是洋务? 2、洋务派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3、他们为什么主张向西方学习?有哪些代表? 4、提出什么样的口号呢?请同学们思考。 (一)、“自强”与“求富”的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 2、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3、目的: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最终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4、领导阶级:开明的地主阶级(洋务派) 5、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 、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兴办军用工业 洋务派兴办的军用工业的代表有: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第一个军事工业;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 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是当时远东第一大的造船厂; 由于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需要巨额经费,但当时清政府对外支付巨额赔款,对内镇压人民起义都需要大量经费,政府财政面临枯竭。洋务派看到外国资本主义以工商致富,认为“求富”是“自强”的先决条件,于是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2、后期洋务派打出“求富”口号兴办民用工业 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工业是为军事工业服务的,并不投入市场创造利润,其中代表性的企业有: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派的第一个民用工业;1888年,张之洞创办了湖北织布局;1890 年,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钢铁厂。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强兵。 3、筹划海防 1874年,洋务派提出建立北洋、福建,南洋三支海军的建议,到80年代中期,三支海军初具规模。其中北洋海军在李鸿章一手把持下,发展最快。北洋海军是洋务运动中花银子最多的项目,是清政府"自强新政"的标本和支柱。 洋务派在办洋务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要办洋务还要培养自己的人才。接下来再来看看洋务派是如何培养人才的。 4、培养新式人才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提要 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 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 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 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为此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它本身不能算是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革命,都是典型的革命。 " (一)在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也曾试图走改良的道路,但由于腐败的清政府 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特权,不愿意进行真正的改良,因此,这条路走不通。(二)辛亥革命不是靠革命党的煽动才发生的,而是封建统治阶级逼出来的,是清政府 腐败统治的必然结果。导致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的原因不是因为推翻了清朝皇帝,而是因为革命不彻底。(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为新中国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没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没有无

2016年考研政治:洋务运动知识点

2016年考研政治:洋务运动知识点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我们说过这一章主要内容就是三个不同阶级对于国家出路的一些探索,从阶级角度来讲并不是我们史纲的重点,但是从考点扫盲来讲,大家要以选择题的形式来把握具体细节。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对于国家出路的探索,虽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并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但是这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并且在当时使统治者也产生了危机,这个时候代表封建统治的阶级也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之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洋务运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因此无论是主张引进西方武器装备还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最终还是为了封建统治服务,这里我们并没有去学习西方的政治统治。 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这个指导思想和它的直接目的是相吻合的。 对于考试来讲,关于洋务派兴办的洋务事业是需要我们把握一些细节点的,因为在这几年的考试中有所涉及,而且细节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因此需要我们识记一些知识点。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 第一,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其中规模较大的有5个: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次年,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然后洋务派又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对军用企业提供一些支持,也解决一些民生问题。这里需要我们掌握的是这些企业经营的方式,除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方式外,多数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官督商办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都是李鸿章筹办或控制的。也就是民用企业具有很明显的官僚色彩。 第二,建立新式海陆军。19世纪60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的军队纷纷改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也是用洋枪装备的军队。 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筹办下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舰船八九十艘。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拥有舰艇20多艘,这支舰队一直归李鸿章管辖。 第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多年间,创办新式学堂30多所。主要有三种:一为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一为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一为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培养新式海军人才。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

洋务运动导学案

《洋务运动》导学案 一、目标导学: 【知识与能力】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口号代表人物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 【过程与方法】分析洋务运动使学生认识到这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是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辩证发展的看待历史事物,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二、本课重点: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 本课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一、背景 1、内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统治阶级内部分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本目的是什么? 4、各方面的支持:慈禧太后,地方实力派(前提条件) 5、提问:什么是洋务运动? 6、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中央------- 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1851年(咸丰元年)任恭亲王。 地方------(),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洋务派的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7、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大学士倭仁 二、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 2、创办民用工业 3、筹划海防 4、培养人才 三、洋务运动的破产

标志;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 -- ①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②未能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 原因:(1)西方列强的破坏 (2)顽固派的阻挠根本原因;不变革封建制度 (3)缺乏领导核心 四、【合作探究】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材料一: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可以镇压农民起义,抵抗外侮) 材料二:倭仁:“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所以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务 参考该材料每组分为两派进行5分钟辩论。 正方:是成功的自救运动反方:失败的自救 积极-----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工具 ②培养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③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④一定程度抵制外国经济扩张 ⑤在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消极------①官办,维护反动统治 ②军事工业主要为镇压革命 ③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 难④经营管理腐败 课堂小结 一、一个中央代表; 二、两个旗号;两个阶段; 三、三支海军 四、四个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四字旗号——自强求富; 四大内容——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文化; 四点失败原因: 1)西方列强______________。 2)顽固派_______________。 3)缺乏___________核心。 5)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制度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洋务企业的性质:洋务运动的折射

洋务企业的性质:洋务运动的折射 摘要:在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历来都是褒贬不一。最近,随着新的社会思潮的兴起,许多学者都对洋务运动持一种基本肯定的态度。基于《中国近代史》的观点和一些学者的评说,笔者认为要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就不得不看洋务企业的性质,包括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而这里笔者认为洋务运动只是一场自救运动,因为它的客观的历史作用不能掩饰它的目的和封建性质,洋务运动还是以消极作用为主。 关键词:军事企业;民用企业;洋务派;封建性;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推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先进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的自救运动,虽然从客观上来说它是近代化的一次探索,但是那并不是洋务派的本意。 一、从洋务企业的性质的角度看洋务运动 洋务企业前期主要是军事企业,后期由于资金、燃料、运输等问题,兴办的主要是民用企业。军事企业很明显就能够看到它们与封建势力的关系,而民用企业虽然表面上带有资本主义性质,实质上依然无法脱离与封建势力的关系,特别是它兴办的目的。 (一)洋务派军事企业的性质 一是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封建官营企业。 原因: (1)这些企业所产生的船舰、枪炮、弹药,概由政府直接调拨军队使用,不计产品价格,更不作为商品参加市场交换。 (2)生产经费全由国库按规定支付,企业本身没有从利润转化来的资金内部积累。 (3)其兴衰决定于政府拨款的多少,不取决于市场需求或企业的内部管理。 (4)从企业管理来讲,每个工厂像一个衙门,大小官吏成群,他们分别掌握经营管理权。有的工厂的工人由士兵充任,沿用着军队中的管理制度。 二是这类企业还有浓厚的买办性。 原因: (1)这些工厂在技术和机器设备等方面处处仰仗外国,设备大多陈旧落后,产品多半质量低劣。 (2)企业主要聘用洋员主持,洋务派时时依托洋员,处处求助外国。 三是这类企业已带有了资本主义性质,已不纯粹是昔日封建工业的简单翻版。 原因: (1)它已不是手工业生产,已引进了西方的机器和技艺,已是现代化的机器大生产。 (2)企业还雇佣一些以出卖劳动力谋生的劳动者,即中国早期的工业无产阶级,企业均较为普遍地采用雇佣劳动。 (3)19世纪80年代以后,一小部分产品由各省以协饷等名目调换或计价购买。但是这也不能改变洋务派军事企业的封建性,只能说洋务军事企业是带有一定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买办企业。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属于清政府的官办企业。所有局厂都不是独立经营的企业,而是地方政府的分支部门。……它们的盛衰,主要决定于政府拨款的多寡,不取决于市场需求或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这种官办性质使得这些企业衙门化现象严重,经营管理混乱,腐败现象丛生。各局厂普遍不讲究经济效益,生产效率很低。”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军事企业的封建买办性质,但是这不也是洋务运动的性质吗?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而且由于它本身对封

浅谈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影响

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发展 摘要:从1840年到1860到,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 府签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论文提到了鸦片战争的背景,仔细说明了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讨论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危害及客观进步性。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打击和抑制中国民族资本经济的发展,但同时鸦片战争开阔中国人的视野,使中国人“睁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机器设备,这些机器设备对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对中国企业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推动我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此外,鸦片战争客观上促进我国近代技术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鸦片战争背景影响客观进步性 引言:中国近代史上一共有两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 年8月;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两次鸦片战争使旧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19世纪上半期欧美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法、美工业革命也正在迅猛发展。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此时的清王朝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清王朝统治集团虚骄自大,闭目塞听,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清政府仍旧推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中国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当时的英国政府已感到在中国这个封闭了几千年的古老大国,单靠贸易手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严重危害到清政府的统治,道光帝任命林则徐禁烟,但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却成为英国政府使用“炮舰政策”的借口。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二、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年和1837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将侵略的坐标插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上。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

洋务运动 教案

洋务运动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掌握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比较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掌握分析比较事物的能力;学生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掌握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兴趣;史料分析,提高能力;讨论交流,加深理解;思辨探究,激励创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历史发展的趋势观察,洋务运动包含一些成功的因素,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但它作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却明显的失败了。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模式:发现探究式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注意大屏幕上的图片,屏幕上这幅图片是中国第一套邮票,共有三枚,面额分别是壹分银、参分银和五分银。由于它的设计者使用中国传说中的龙作为图案,它们被称为“大龙邮票”。 该邮票是清政府下令印制的,当时正处于洋务运动时期,这场运动是缘何兴起的,它的发展状况如何,它对中国近代社会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第二节洋务运动。第二章第二节洋务运动(板书) 【目标导读】首先,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出示幻灯片)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洋务派和顽固派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有何异同?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列举洋务运动的时间、口号及主要措施,分析洋务运动所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分布特点及企业性质。 三、洋务运动的结局及评价 洋务运动的结局如何,分析出现这种结局的原因并评价洋务运动【讲授新课】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1、 原因(板书) 好,同学们自学到这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这分,洋务派和顽固派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正如同学们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威胁清朝的统治,外有列强侵略加深统治危机,为维护清朝统治,清政府内部急需一场自救运动,因此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代表有哪些?(学生回答: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是奕忻,在地方的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顽固派的代表是大学士倭仁)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以下材料,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分析说明洋务派和顽固派有何异同?(出示幻灯片) 材料一: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二: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 材料三:张之洞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四:倭仁说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足以应付,外人自会避而远之。” (学生回答) 不同点: 维护清朝统治的手段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而顽固派仇视一切外洋事物,盲目排外,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相同点:

洋务运动 优秀教案

洋务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或掌握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与他们之间的主要分歧;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口号、主要内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性质。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洋务派和顽固派观点的异同,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比较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客观评价洋务运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应主要抓住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划海防;四是培养人才。 教学难点:军事工业,以江南制造总局为例,生产的目的是为清政府服务,其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内无资金积累,外无市场联系,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延续。民用企业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企业的管理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因此这些民用企业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和价值规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意味的企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西方列强的一次次侵略战争,让同学们的心脏备受摧残和煎熬,看到了西方侵略者贪婪的心理和丑陋的嘴脸,也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求荣。但是我们在痛恨之余,也应看到先进的中国人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第二单元的学习就将带领我们亲眼目睹一批又一批图强救亡的先进代表,首先步入我们视野的是在守旧势力和落后习俗束缚下务实进取的洋务派。鲁迅回顾历史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是不肯动弹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这样的一鞭!使中国开始认识到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于是开始了他们掀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1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不改变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单纯引进技术而不变革封建制度;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 洋务运动具有买办性:洋务运动进行时,清政府已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当然不希望中国富强,所以通过不平等条约来侵略和控制中国。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 洋务运动具有腐朽性。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教训:变革要从根本上进行,要变革到制度层面上,废除落后的封建制度,学习别人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不能只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2 P123 31935年1月,在红军攻下了黔北重镇遵义后,1月15日到17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内容 这次会议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批判了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军事方针,重新肯定了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作战原则,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指挥权,后来又组成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参加的军事指挥小组。 遵义会议地位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使党的路线开始转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轨道上来,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从向成熟的标志。 4 P147+国共两党在民族大义面前,开始第二次合作,一共有两个抗日战场,中国国民党面对日军海陆空军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主要是游击战为主,力量较为单薄,但是由于机动性强,隐蔽性高,配合正面战场作战,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日军。中国抗战胜利,是正面战场牵制,敌后战场消耗敌人,两条战线虽然有矛盾,但是还是有着相互配合的关系,缺一不可。 5 国民党政权在抗战后迅速崩溃应该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发动内战,使民心背离,国家在抗日战争中所受的创伤尚需时日来恢复。人民要求和平的呼声高涨,在此情况下,国民党首先挑起内战,伤害了国民的感情。又与国民党的宗旨和纲领不符,大大失去了民心。 ②经济崩溃,军费支出过大,财政赤字靠增发纸币来弥补,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和财政金融的崩溃,这是促发国统区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 ③国民党从建党开始,力量就比较涣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中就混进了不少地主和旧官僚。二次革命的失败,其中组织涣散是其失败的一项重要原因。 ④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上出现了一系列大溃败,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而国民党的官僚资本主义,却乘机大发国难财,国民党统治腐败不堪。 ⑤中国共产党已经壮大在理论上、组织上、军事上都相当成熟全党上下团结一心,目标一致,迅速打败了蒋介石,解放了全中国。 6 原因:中国内外交困的背景下有识之士为救亡图存、富国强兵而师法西方的产物,晚清时

我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我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摘要: 洋务运动30年开中国改革开放之先河,它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运动。这场改革没有也无法改变当时的政治制度,西学中体的实验不可说失败但终不成功。伴随甲午烽烟的散去,同光中兴如昙花,短暂盛开后终于凋零。但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造成了资产阶级的成长,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阶级条件,这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洋务改良思想 那么我们该怎样认识洋务运动呢?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刺激,中国的一部分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封建官僚,利用政权的力量,自上而下地倡导了一次以仿效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中心,以“图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一洋务运动产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是必然的。 1840年,鸦片战争的惨败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炮舰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遭到了更为沉重的打击和失败,京师被侵略者洗劫,皇帝仓皇出逃,死于外地,而且中国的陆军在与西方军队的对抗中,明显地无法抵挡。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朝统治阶级感到创巨痛深,陡感西方在军事上的优势。这也是洋务运动先从官办军事工业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随着军事工业发展的需求和资本主义各国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朝野上下才逐渐看到了封建经济的其它部门,亦不能适应近代资本主义的挑战,必须急起直追,中国才能获得出路。 一大批中国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他们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权贵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新兴的汉族地主阶级官僚,还拥有一大批开明的知识分子和渴望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的民间工商人士。 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做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后,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从单纯的设想或者说是思想到实践,可以说,这是中国在早期现代化的道路上一个非常重大的进步。洋务派以及洋务运动的进步性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二洋务运动为近代中国的改良主义开了先河 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革命往往是社会革命的先导。洋务运动和后来的改良主义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造成了资产阶级的成长,为资产

浅谈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浅谈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改革 生命科学学院 1000012106 【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进一步扩张,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发展,清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分化。以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首的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进行了洋务运动。兴办新式教育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其举措包括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科举制度改革等。洋务运动为近代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洋务运动教育改革影响 1.教育形式的改变——兴办新式教育 1.1学堂教育 洋务运动时期的学堂教育主要有如下几种。 (1) 创办外国语学校 (2) 创办技术学校 (3) 创设军事学校 洋务派认识到战舰枪炮的制造依赖于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于是在引入制造技术的同时,也把近代自然科学引入了课堂。通过传授,不仅使学生学到了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使他们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所需的实用人才,而且也大大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从1862年洋务派开办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开始,到1895年创办江南陆师学堂为止,近40年间共创办新式学堂30所,包括7所外国语学堂和13个科学技术学堂以及10所军事学堂。这些学堂与旧式的私塾及书院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教育方针看,培养的不再是为求取功名而走读书做官之路的封建士子,而是适应时代要求,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从教育体制讲,旧式学堂的教学内容是经学诗赋,即学习写八股文章和诵解儒学经典;而在新式学堂中,单一的儒家经学内容已被多样化的近代知识所取代。外语和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进入课堂。大量西学课程的设置无疑破坏了科举仕途的唯一性,也就必然动摇传统文化的正宗地位。另外,教学方法也由过去死读书、读死书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2留学生教育 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留学生的派遣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时代特点,那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逼迫的危机感深入其内涵。为了更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洋务派向美国、欧洲、日本派遣了200多名幼童。 此时期的留学教育带有明显的目的性。洋务派对出国留学的学生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回国时要掌握手工造船技术。而且,对学生严加考核,实时监督留学生的发展状况。 实践证明,洋务运动期间,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留学教育培养了一批实业人才、海军人才、外交人才和科技人才,也使中国融入了近代国际社会,推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然而,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局限性,留学教育在实施上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买办性,在向西方学习上也有很大的片面性,学习内容仅限于科学技术而缺乏思想理念。留学教育又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外国的教育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情,这些也是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的局限性之一。 1.3对根深蒂固的科举制度的改革 中国传统的科举考试取仕制度自隋朝开始,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培养选拔人才的主要手

高考历史知识点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 持续时间:1861开始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 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第二、创办民用工业 第三、筹划海防 第四、创办新式学堂 三、洋务运动的意义 1.主观目的具有发动性;想西方学习具有根本的局限性;最终以失败告终. 2.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A.军事上:促进了中国国防近代化,一定程度上增添了抵御外来的力量. B.经济上:开始了中国工业近代化;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山

声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C.思想上:开始了中国教育近代化;客观上有利于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四、洋务运动的评价 1.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这其中的原因固有许多,但最根本的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这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 2.洋务运动有其积极作用,它表现在:第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五、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洋务派聘请的一些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谋取暴利,使企业难以发展。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 主观原因: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且有限。洋务派官员自身的近代化修养不足,没有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关键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而革命则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 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因为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并且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又不能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它依然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 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为此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它本身不能算是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作为反清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