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复习大纲.doc

《管理学原理》复习大纲.doc
《管理学原理》复习大纲.doc

《管理学原理》复习大纲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一)熟记:

1、管理(P4-5)

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五个基本职能(P4)

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

(二)领会:

1、管理的基本特征(P5-6)

四大特征:(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3)管理有任务、职能和层次;(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管理的任务(P6)

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3、管理的普遍性(P5)

有组织活动的地方就有管理活动,有管理活动就有管理。

4、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P7-8)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具有系统化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观察事物,判定事物的本质,并通过继续不断的观察,验证事物本质的确切性。管理的艺术性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是实现目标的有效方法或者“诀窍”。

第二节管理的性质

(一)熟记:

管理两重性(P8)

管理的两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管理的两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反映出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有效组织共同劳动。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共同劳动结果。

(二)领会:

掌握管理两重性的意义(P9-11)

(1)有利于总结我国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有利于引进国外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3)有利于结合实际,发展管理理论。

第三节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管理学(P11)

一门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领会:

1、管理学的特点(P11-12)

(1)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

2、管理学研究的内容(P13-14)

(1)从社会生产方式的角度研究管理活动的内外在关系;(2)从管理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3)从管理职能的角度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三)应用:

结合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P14-17)

(1)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是由管理的重要性来决定的;(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第四节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一)熟记:

系统(P18)

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管理系统是一个实体,包含了若干方法或手段。

1、系统的特性(P19)

(1)整体性;(2)目的性;(3)开放性;(4)交换性;(5)相互依存性;(6)控制性。

2、系统观点(P19)

(1)整体观点;(2)“开放性”与“封闭性”观点;(3)封闭则消亡观点;(4)模糊分界观点;(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观点;(6)信息反馈观点;(7)分级观点;(8)不断分化和完善观点;(9)等效观点。

3、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一般方法(P17-21)

(1)唯物辩证法{其是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指导思想。着重反映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结合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学说而创造出“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两个基本特征:普遍联系【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永恒发展};(2)系统方法(用此法学习管理学是运用逻辑关联的思维分析、研究问题的过程);(3)理论联系实际法(遵循客观规律,立足现实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应用:

如何在管理活动中运用学习研究管理学的一般方法(P17-21)

联系的、运动的、逻辑的、现实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管理学形成前的管理思想与实践

(一)领会:

1、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划分(P23)

六个阶段:(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3)管理理论丛林;(4)战略管理;(5)全面质量管理;(6)学习型组织理论。

2、管理学形成前的管理思想与实践(P24-31)

(1)埃及金字塔、巴比伦古城、中国万里长城等建设工程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管理实践;(2)古罗马帝国的兴盛体现了政制上的管理实践;(3)罗马天主教会在组织体系上的管理实践;(4)欧洲工业革命是工厂及公司管理实践上的伟大革命;(5)萨伊关于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关系问题的思想;(6)马歇尔等关于管理职能的思想;(7)亚当·斯密关于管理人员所应具备品质的思想、关于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思想;(8)斯密、詹姆斯·穆勒等关于动作和工时的思想;(9)亚里士多德、塞缪尔·纽曼等关于生产自动化和人类摆脱繁重体力劳动的思想;(10)德·拉维勒耶等关于工资和激励的思想。

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

(一)领会:

1、科学管理理论要点(P32-34)

(1)效率为中心要点;(2)一流员工要点;(3)标准化操作方法有点;(4)差别计件工资制要点;(5)心里革命(劳资双赢)要点;(6)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要点;(7)职能工长制要点(单一领导);(8)例外原则(非日常事务管理)要点。

2、企业职能和管理职能(P35-37)

企业职能包括:技术、商业、管理、财务、核算、安全等六种职能;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种职能。

3、管理十四条原则(P38-39)

(1)分工;(2)职权与职责(有权有责);(3)纪律;(4)统一指挥(下级服从上级);(5)统一领导(一个领导,一个计划);(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个人报酬(劳资共同点);(8)集中化(集权与分权弹性);(9)等级链(法约尔桥:职权等级下的例外原则);(10)秩序(岗位设定);(11)公正(忠诚和热情的基础);(12)任用期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

懂得原则下的灵活运用。

4、三种权力类型(P40-41)

理性-合法的权力(理想组织体系的基础)、传统的权力(世袭权

力)、超凡的权力(非理性权力)。

5、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P41)

(1)明确的分工;(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4)职业管理人员(晋级制度);(5)遵守规则和纪律;(6)理性准则下的人际关系。

第三节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一)领会:

1、霍桑试验的结论(P47-48)

(1)职工是“社会人”(工作积极性取决于职工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工作中人际关系);(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调整感情倾向和行为);(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经济技能与人际关系技能、逻辑行为与非逻辑行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统一);(4)存在着霍桑效应(好奇与兴趣导致较佳成绩)。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P48)

组织行为学不是广义的行为科学,专指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包括早期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在内的狭义行为科学。其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包括(分为三个层次):个体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后边有介绍)

第四节管理理论丛林

(一)领会:

各管理理论学派的主要特点(P49-54)

1、管理过程学派(创始人:法约尔)。(1)管理是一个过程;(2)管理过程的职能有五个;(3)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不因层级不同而消失);(4)管理具有灵活性。

2、社会合作学派(巴纳德)。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围绕着物质的(材料和机器)、生物的(抽象存在的人)和社会的(群体的相互作用、态度和信息)因素去适应总的合作系统。

怀特·贝克的组织法合力:(1)职能规范系统;(2)职位系统(职权层级);(3)沟通系统;(4)奖惩系统;(5)组织规程(个性手段)。

3、经验(案例)学派。传授管理学知识的一种方法,即案例教学。

4、人际关系行为学派。(1)以人际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2)以个人心理学为基础;(3)注重个人、人的动因研究;(4)人的动因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5)行为与动机有必然的内在关系;(6)激励在管理中的作用。

5、群体行为学派。(1)研究一定群体中人的行为(群体行为);(2)以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心理学为基础。

6、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创始人:特里斯特)。(1)技术系统对社会系统的影响;(2)技术系统对个人心理影响;(3)技术系统与社会合作系统的相互协调。

7、决策理论学派(创始人:赫伯格·西蒙)。(1)决策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2)决策是管理的特征;(3)决策是管理理论的核心;

(4)决策要考虑经济问题,要有数学模型的定量描述。

8、沟通(信息)中心学派。(1)每一个管理者是一个信息中心;(2)管理者的作用是接收信息、储存信息、传播信息;(3)强调计算机科学同管理思想和行为的结合。

9、数学(管理科学)学派。管理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程序、概念、符号以及模型等的演算和推导。

10、权变理论学派。(1)不局限于研究个别案例和提出个别解决方案;(2)寻求适应特定情况的管理组织方案和管理系统方案;(3)管理因内外条件随机而变。

第五节战略管理

(一)熟记:

战略管理(P57)

战略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二)领会:

1、3C环境(P55-56)

一种通过变化(Chang)、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来描述经济和社会环境的管理术语。变化是企业外部环境的第一个主要特征;顾客方与生产经营方力量对比的逆转是企业外部环境的第二个主要特征;竞争是企业外部环境的第三个主要特征。

2、战略管理的特点(P57-58)

(1)系统性(总体目标、总体行动、总体效果);(2)

长远预见性(生存环境、自身状况);(3)对外抗争性(常规管理注重内部管理,战略管理注重外部竞争和压力);(4)灵活应变性(环境、对手、自身都在变,战略需要适时修正)。

第六节全面质量管理

(一)熟记:

全面质量管理(P59)

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二)领会:

1、大质量和小质量的比较(P58-59)

参阅对照表。

2、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P60-64)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换位思考,顾客意见是产品、服务或劳务改进的杠杆);(2)领导作用(上行下效,组织目标分解);(3)全员参与;(4)过程方法(每一过程都在为顾客提供价值。否则就是产出浪费);(5)管理的系统方法(思想、行为、目标、职权、资源、关系是构成系统的要素,这些要素的有机结合赋予组织生命,并形成体系(系统)。建立、实施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方式来实现质量的改进、成本的降低和生产率的提高);(6)持续改进(当今企业界的一种生活方式,创新);(7)基于事实的决策(数据测量、加工、分析的有效系统);(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外协管理,提升协作商对顾客的共同价值观)。

第七节学习型组织与卓越绩效模式

(一)熟记:

卓越绩效标准的7个类目(P66-67)

(1)领导;(2)战略计划;(3)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4)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5)对人员配备的注重;(6)过程管理;(7)经营结果。

(二)领会:

1、传统管理模式与学习型组织模式的比较(P65)

参阅对照表

2、学习型组织的特点(P64-65)

(1)领导远见;(2)讲求战略;(3)扁平化组织结构;(4)高度活性化的职工队伍;(5)组织内信息共享;(6)强组织文化。

3、卓越绩效模式的核心价值观(P68-72)

(1)领导作用(创建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观、制定战略并指导组织活动、激励员工积极性、典范作用);(2)以顾客为导向;(3)有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4)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5)灵敏性(随市场而动);(6)关注未来;(7)管理创新;(8)基于事实的管理(数据说话);(9)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10)重在结果和创造价值(非不关心过程的重在结果);(11)系统观点(全局观念)。

第三章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第一节管理与环境

领会:

1、一般环境因素(P73-77)

(1)经济环境;(2)政治和法律环境;(3)社会文化环境;(4)科技环境;(5)全球化环境。

2、具体环境因素(P77-79)

(1)顾客;(2)供应商;(3)竞争者;(4)其他因素(政府、协会、社区、媒体等)。

3、外部环境的类型(P79-80)

(1)简单和稳定的环境;(2)复杂和稳定的环境;(3)简单和动态的环境;(4)复杂和动态的环境。

第二节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一)熟记:

1、社会责任(P81)

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管理道德(P82-83)

是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

(二)领会:

1、社会责任的内容(P81-82)

是指组织利益服从社会利益,并为整体利益做出贡献。

2、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P83)

(1)管理者所处的道德阶段;(2)管理者的个人特征;(3)管理者所处的组织结构;(4)管理者所在的组织文化。

第二篇计划工作

第四章计划工作概述

第一节计划工作的含义

(一)熟记:

计划工作的概念(P87-88)

是指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二)领会:

1、计划工作的特征(P88-89)

(1)目的性(因目标而生存);(2)主导性(管理第一职能);(3)普遍性(不分层级的基本职能);(4)经济性(效率)。

2、计划工作的意义(P90-91)

(1)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性带来的问题(要求计划工作做得周密、细致、科学);(2)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3)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4)有利于控制。

3、5W1H(P87)

是指(1)做什么(What);(2)为什么做(Why);(3)何时做(When);(4)何地做(Where);(5)何人做(Who);(6)如何做(How)。

第二节计划的种类与程序

领会:

1、按表现形式分类的各种计划(P93)

(1)使命;(2)目标;(3)战略;(4)政策;(5)程序;(6)规则;(7)规划;(8)预算。

2、计划工作的程序(P93-96)

(1)估量机会;(2)制订目标;(3)考虑计划工作前提;(4)确定可选方案;(5)比较方案;(6)制定辅助计划;(7)通过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第三节计划工作的原理

(一)熟记:

1、限定因素原理(P96)

是指妨碍目标得以实现的因素,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抓住这些因素就能实现预期目标。

2、许诺原理(P97)

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时间越长,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小。

3、灵活性原理(P98)

是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未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的危险性越小。

4、改变航道原理(P99)

是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得越多,管理者定期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为保证实现目标而重新制订计划越重要。

(二)应用:

举例说明计划工作原理的应用(P96-99)

第五章目标与战略

第一节目标的含义

(一)熟记:

目标的概念(P100)

是指根据组织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二)领会:

1、目标的SMART特性(P100)

(1)具体明确(Specific);(2)可以度量或测量(Measurable);(3)可以实现(Achivable);(4)目标之间相互关联(Relevant);(5)时间限定(Timebond)。

2、目标的性质(P100-104)

(1)目标可分为突破性目标(达到前所未有水平)和控制

性目标(维持现有水平);(2)目标的纵向性(总目标、子目标之分);(3)目标的网络化(各自独立,相互联系);(4)目标的多样性(平行目标);(5)目标的时间性;(6)目标的可考核性。

3、目标的作用(P105-106)

(1)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2)激励作用;(3)凝聚作用;(4)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考核标准。

第二节目标管理

(一)熟记:

目标管理的概念(P106-107)

是指全员参加目标制定,在工作中实行“作为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二)领会:

1、目标管理的特点(P108)

(1)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2)强调“自我控制”;(3)促使下放权力;(4)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

2、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P109-110)

(1)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目标体系(上级手段是下级目标);(2)组织实施(不必事必亲躬,也不是撒手不管);(3)检查和评价(下轮管理的前提)。

3、目标管理的局限性(P110-111)

(1)对目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宣传不够(掌握运用目标管理的

能力有区别);(2)把指导方针相拟定目标的各级管理人员讲清楚(理解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企业战略和政策的能力有区别);(3)目标难以确定(确定目标关键点有区别);(4)目标一般是短期的(导致短期行为);(5)不灵活的危险(条件在变,计划需要修订,较费精力,易至目标管理半途而废)。

第三节战略分析

(一)熟记:

核心能力(P115)

是指竞争对手无法迅速模仿的能力,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二)领会:

1、战略的重要性(P111-113)

(1)战略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对所要采取的行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总体项目,以提高相对竞争对手的地位优势;(2)制定战略是组织战略管理的一个主要环节;(3)制定战略过程是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2、五种竞争力量分析(P114)

由波特提出的,也叫五力模型。通过对供应商议价力量、购买商议价力量、潜在替代品开发、潜在新竞争者进入和企业间竞争进行分析,以决定企业竞争强度和获利能力的模型。

3、核心竞争力的表现(P115)

(1)具有建立电子商务网络和系统的技能;(2)迅速把新产品投入市场的能力;(3)更好的售后服务能力;(4)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能力;(5)开发产品特性方面的创新能力;(6)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7)准确迅速满足顾客订单的系统;(8)整合各种技术创造新产品的技能。

4、价值链模型(P115)

由波特提出的,一种通过分析企业经营活动中提高价值增值的分析模型。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大于成本,便有盈利,大于竞争对手,便拥有更多竞争优势。

第四节战略设计与选择

(一)熟记:

1、使命(P116)

2、战略(P117)

3、政策(P117-118)

(二)领会:

1、三个战略层次(P117)

2、一体化战略(P120)

分为前向一体化战略、后向一体化战略和横向一体化战略。是指企业获得分销商或零售商、供方公司、竞争者的所有权或对其加强控制。

3、多元化战略(P120)

分为集中多元经营战略、混多元经营战略和横向多元经营战略。是指增加新的但与原业务相关的(开发公司增设监理业务)、增加新的与原业务不相关的(开发公司投资汽车制造业)、为现有用户增加新的不相关的(燃气公司增设水电费代收业务)产品或服务的战略。

4、其他总体战略(P)

市场渗透战略、市场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合资经营战略、收缩战略、剥离战略、清算战略。

5、总成本领先战略(P121)

是指把单位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思想贯穿整个战略之中的战略。或以低成本取得行业领先地位的战略。

6、专一化战略(P122)

也叫集中化战略。是指主攻某个特殊的细分市场或某一特殊的产品战略。

7、差别化战略(P122)

是指使企业在行业中别具一格,利用有意识形成的差别化,建立起差别优势,并利用较高的边际利润补偿差别化成本。

分析组织战略分析和设计的过程(P111-123)

第六章预测与决策

第一节前提条件和预测

(一)熟记:

1、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P124)

2、预测(P125)

(二)领会:

1、计划工作的内外部前提条件(P125)

(1)外部前提条件:一般前提(经济、技术、政治、社会和伦理条件);产品市场(对产品和服务需求有影响作用的条件);要素市场(人力、财力、物力条件);(2)内部前提条件:生产能力;组织的政策、规定。

2、预测的作用(P126)

3、预测的步骤(P126-127)

第二节决策的含义

管理学原理(1)

全国2006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管理学原理试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直线职权 27.许诺原理 28.扁平结构 29.组织适宜性原理 30.管理审核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1.简述管理学的特点。 32.简要说明部门划分应遵循的具体原则。 33.简要说明影响管理宽度的主要因素。 34.简要说明沟通及其基本含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5.试述管理信息系统对组织和管理的影响与作用。 36.市化工集团年终对其下属各公司的主要领导进行综合考评。在化工机械公司征求职工意见时,职工们纷纷称赞该公司总经理有较好领导艺术,尤其是用人艺术。请你结合实际论述管理中如何体现管理者的用人艺术。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37. 上月底的公司办公会议上,总经理宣布:由于销售部经理遇车祸受伤,由原公司办公室主任王新华接任销售部经理。 公司销售部有24位员工,其中有10位销售员,公司在全国的销售工作主要由他们负责,所以,抓好销售员是关键,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抓? 以前,销售员的奖金与完成的销售量是挂钩的,但差距不大,而且浮动工资也是平均分配的。据此,王经理推出了奖金、浮动工资与完成的销售量挂钩的试行方案,实施奖金向销售员倾斜的政策,销售员的奖金是一般员工的200%。方案的要点有三:第一,销售定额为38台/月;第二,完成指标得全奖,少卖一台扣奖金的20%,达不到34台/月扣全奖;第三,连续半年完成指标,向上浮动一级工资,连续半年完不成指标,下浮一级工资。 方案一经宣布引起一片哗然,但王经理坚持实施这一方案。他向销售员们解释说是试行,

管理学原理复习大纲

管理学原理复习大纲 第一章管理概述 掌握管理的概念及其要素、管理的职能、管理的内容、管理的原则、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的技能。重点掌握管理的概念、管理的职能和管理者的十种角色。第二章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 掌握古典管理理论中的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观点,如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核心是提高工作效率;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提出了管理的五大职能;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提出了理性-合法式权威。掌握梅奥及其所领导的霍桑试验的基本发现,如社会人、非正式组织;麦格雷戈的X-Y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组织文化的结构和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的内容。重点掌握法约尔提出的管理的五大职能、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的内容。 第三章决策 掌握决策的概念、决策的类型、决策的影响因素、决策程序;掌握头脑风暴法的概念、德尔菲法的基本含义和特点;掌握盈亏平衡分析法、决策树法和非确定型决策方法的原理和求解思路。重点掌握决策程序、决策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计划 掌握计划的概念、计划的形式分类;掌握计划的特征;掌握计划的编制程序;掌握计划工作的原理;掌握滚动计划法的特点、目标管理的概念和特点。重点掌握计划的特征、计划的编制程序。 第五章组织与人事 掌握组织的概念;掌握组织设计的程序;掌握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的概念;掌握各种部门化的特点,能够区分是那种类型的部门化,如许多企业按照早、中、晚三班制安排生产活动,属于时间部门化;掌握组织职权的类型、集权与分权的含义;掌握各种组织结构的含义、特点和优缺点;掌握人员配备的原则、主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掌握组织变革的内容。重点掌握组织设计的程序、各种组织结构的含义与特点和优缺点。 第六章领导 掌握领导的概念;掌握领导活动的要素;掌握领导的功能;掌握领导职权的

管理学原理笔记汇总

管理学原理笔记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 一、什么是管理 1、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2、国内专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3、教材P5: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概念:要点:1、预期目标; 2、必须存在于社会组织之中; 3、本质为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 5、协调的方法有多样:关键是由机智和经验合成的掌握尺度的能力。 二、管理者做什么 管理职能和过程:法约尔5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H·孔茨著作《管理学》中——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 一般的教科书已将管理的职能精简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角色:正式权力和地位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代表人监督者企业家 领导者传播者干扰对付者 联络者发言人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管理技能:卡茨(L.Katz)的看法: L.Katz教授在研究高层管理人员成功所必须的特征时,把成功的管理人员在 完成工作时所显示的技巧(skill)概括为: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管理者的三种类型:平均的管理者:一般的管理人员。 成功的管理者:用在组织中晋升的速度作为标志。 有效的管理者:用工作成绩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下级对其 的满意和承诺的程度作为标准。 管理系统:两种基本系统: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不与与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作 用,不受环境的影响; 开放系统(open system):动态地与它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 作用。 在不同和变化的情境中进行管理 三、什么是组织 1、组织的特征:组织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组织日益成为 更加开放,灵活和响应变化的实体) 2、变化中的组织 传统组织:稳定的、缺乏灵活性、关注职位、根据职位定义工作、个人导向、永久

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管理学复习资料 ①管理科学是一门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和知识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一门现代运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人类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方面的动态复杂和创新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 ㈠管理科学的基本特征 1.是在管理理论丛林基础上形成的管理理论知识的系统化 2.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交叉科学 3.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知识体系 4.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5.是一门边际科学又是一门基础理论科学 ㈡管理科学研究方面 1.合理协调和组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协调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产生:【管理是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①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②管理是人类智慧的产物。 ③管理是客观需要的产物。 小知识:ⅰ有据可考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管理活动:公元前5000年,幼发拉底河流域的闪米尔人。 ⅱ中国古代最早的管理活动:商代——指挥作战。 周朝——设立三公六卿五官2、人类活动的特点:①目的性 ②依存性 ③知识性 3管理的必要性(在我国): ①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 ②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③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企业建立的基础。 ④实现预期目标都需要全体成员的长期共同努力。

⑤近几年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的应用和普及。 4、管理的概念 管理主体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管理客体实施整合,协调以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内涵:①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②管理应当是有效的③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④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5、管理的基本职能:P13 计划 组织 领导 控制 创新 过程性职能(主干型职能):决策-计划-组织-控制 功能性职能:领导 协调 控制 沟通 创新 【 在过程中同时起作用】 6、管理的特征:①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见16-18)②普遍性 ③组织性(前提两个人以上的共同劳动,共同目标) 7、管理的要素:人员(核心) 资金 物资 时间 信息(纽带) 环境(空间) 8、管理的作用和任务 作用:①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③对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任务:①实现本机构的特殊目的与使命。②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员工有成就感。③关心对社会的影响,承担社会责任 9、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角色:人际角色—管理者必须扮演组织联络者的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 决策角色—决策者 技能: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吧观念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10、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管理学原理》考研大纲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管理学原理》考 试大纲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管理学考试”是为了管理类专业硕士招生而设置的选拔性考试,其指导思想是为了选拔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的高素质人才。要求考生应全面系统地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项管理职能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并能熟练运用上述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具体管理对象中的实际问题。二、考试形式与试卷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题型: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案例分析;论述题等;每年试卷的题型比例不尽相同。 第二部分考察要点 一、管理及管理者 管理概念、管理者角色与技能、管理职能。 管理的基本原理:权变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效益原理等二、管理思想的演进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儒家、道家、兵家管理思想 西方管理思想的演进及发展: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泰罗、法约尔和韦伯的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行为科学理论阶段。霍桑实验及梅奥的结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X-理论—Y-理论等; 管理科学理论、管理理论的丛林阶段、最近20年来管理学的趋势、

以及管理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三、管理的道德与社会责任 管理理念、管理道德与经济效益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四、计划 计划的概念与分类、计划编制的步骤; 五、决策 决策的含义和特征;决策的类型与基本特点; 决策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的理论假设; 决策的主要方法。 六、组织 名词及动词意义的组织含义; 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集权与分权等; 组织结构类型:直线制、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 组织文化的含义、类型和功能。 七、领导 领导者与领导集体;领导艺术等; 激励的含义及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理论的要点及其应用; 沟通的概念、沟通的过程及方式与有效沟通、沟通的障碍及克服、倾听的作用。 八、控制 控制内涵及原理、控制的类型及方法; 控制的过程:制订标准、衡量绩效和采取行动 控制的方法:财务控制、预算控制、审计控制等。 九、综合分析能力 运用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结合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管理学原理复习大纲

管理学原理复习大纲 第一章管理概述掌握管理的概念及其要素、管理的职能、管理的内容、管理的原则、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的技能。重点掌握管理的概念、管理的职能和管理者的十种角色。第二章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掌握古典管理理论中的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观点,如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核心是提高工作效率;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提出了管理的五大职能;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提出了理性-合法式权威。掌握梅奥及其所领导的霍桑试验的基本发现,如社会人、非正式组织;麦格雷戈的X-Y 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组织文化的结构和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的内容。重点掌握法约尔提出的管理的五大职能、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的内容。 第三章决策掌握决策的概念、决策的类型、决策的影响因素、决策程序;掌握头脑风暴法的概念、德尔菲法的基本含义和特点;掌握盈亏平衡分析法、决策树法和非确定型决策方法的原理和求解思路。重点掌握决策程序、决策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计划掌握计划的概念、计划的形式分类;掌握计划的特征;掌握计划的编制程序;掌握计划工作的原理;掌握滚动计划法的特点、目标管理的概念和特点。重点掌握计划的特征、计划的编制程序。 第五章组织与人事掌握组织的概念;掌握组织设计的程序;掌握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的概念;掌握各种部门化的特点,能够区分是那种类型的部门化,如许多企业按照早、中、晚三班制安排生产活动,属于时间部门化;掌握组织职权的类型、集权与分权的含义;掌握各种组织结构的含义、特点和优缺点;掌握人员配备的原则、主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掌握组织变革的内容。重点掌握组织设计的程序、各种组织结构的含义与特点和优缺点。 第六章领导掌握领导的概念;掌握领导活动的要素;掌握领导的功能;掌握领导职权的组成;掌握领导方式的类型及各自的特点,掌握不同指挥模式下的领导方式的特点; 掌握四分图理论、管理方格图理论、领导权变理论的基本思想。重点掌握不同指挥模式下的领导方式的特点、管理方格图理论中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的特征、领导活动的要素。 第七章激励掌握激励的概念、需要和动机的概念;掌握激励的过程、激励的方法;掌握需要层次理论的五种需要、双因素理论中的两种因素;掌握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归因理论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重点掌握期望理论的内容和应用、需要层次理论的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其研究对象是一般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社会上的管理活动虽然十分复杂,性质多样,但是这些表面复杂多样的管理活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性,即本质规律。《管理学原理》就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的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寻找客观规律,总结管理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用于指导管理实践。 本课程适用对象为管理类所有专业和经济类专业学生,总学时为64学时 二、课程内容概述: 《管理学原理》课程主要是由低向高从二个层次来阐述:第一层次是管理的内涵,包括管理入门、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管理环境与道德;第二层次是管理过程,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创新等管理的职能活动。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习管理的兴趣,了解管理学的学科特征,熟悉基本的管理工作程序,掌握基本的管理工具、方法,运用基本的管理知识解释现实中的管理现象,运用基本的管理知识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 四、教学方法 1、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积极采用互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式教学、团队学习、专家现场授课、学生课堂演讲等教学方式。 2、注重实践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模拟实践教学的形式。即在课堂内或校园内,引入管理要素,建立仿真环境,营造管理情景,使学生向实际管理者那样进行模拟决策。具体形式主要有:模拟公司系列实训、调查与访问、岗位见习、校园体验、管理游戏等。 3、教师及时向学生推荐扩充性学习材料(包括相关学术论文、理论前沿跟踪、企业经营管理实例、各类的相关参考书籍等)并指导学生阅读学习,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 五、课程考核方式

管理学原理

一、单选(54分) 1、下列原理中,属于人员配备工作原理的是()A、许诺原理 B、目标统一原理 C、责权利一致原理 D、命令一致原理 正确答案:C学生答案:× 2、管理的主体是()A、企业家 B、全体员工 C、高层管理者 D、管理者 正确答案:D学生答案:× 3、下列哪种组织结构又称为“斯隆模型”()A、多维立体结构 B、矩阵结构 C、职能型 D、事业部制正确答案:D学生答案:x 4、管理的核心是()A、决策B、领导C、激励 D、处理好人际关系 正确答案:D学生答案:× 5、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在()A、19世纪末20世纪初B、20世纪30年代C、20世纪40年代D、20世纪60年代 正确答案:A学生答案:× 6、头脑风暴法属于()A、外推法B、直观法C、因果法 D、德尔菲法正确答案:B学生答案:× 7、控制活动应该()A、与计划工作同时进行 B、先于计划工作进行 C、在计划工作之后进行 D、与计划工作结合进行 正确答案:D学生答案:× 8、从某种意义上讲,组织就是一个信息沟通网络,处在这个信息网络中心并对网络的畅通负有责任的人是()A、信息系统管理员 B、高层管理者 C、一线员工 D、主管人员正确答案:D学生答案:× 9、一般说来,组织越稳定,管理宽度应该()A、越小B、越大

C、无法判断 D、无影响 正确答案:B学生答案:× 10、使科学、技巧、艺术和人的属性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有机结合起来的是()A、指导与领导工作 B、组织工作 C、控制工作 D、计划工作正确答案:A学生答案:× 11、成功地履行管理职能最基本的要求是()A、德才兼备 B、具有管理能力 C、强烈的管理愿望 D、符合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要求 正确答案:C学生答案:× 12、从某种意上说,既是计划工作的基础,又是控制的基本标准的是()A、实物标准B、费用标准C、收入标准D、成本标准正确答案:A学生答案:× 13、在实际工作中,实际上不存在纯粹的()A、职能型组织结构 B、直线-职能参谋型组织结构 C、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 D、直线型组织结构 正确答案:A学生答案:× 14、新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发展主要是()A、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 B、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 C、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 D、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 正确答案:C学生答案:× 15、根据格拉丘纳斯的上下级关系理论,管理宽度以算术级数增加时,主管人员与其下属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将以()A、算术级数增加B、算术级数减少C、几何级数增加D、几何级数减少 正确答案:C学生答案:× 16、在市场上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当某种商品大幅度降价时,人们对其反应冷淡,市场需求量少有增长;而一旦该商品再度开始涨价时,人们却又开始抢购,市场需求量大幅增长。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消费者在作出商品购买决策时受到以下哪一因素的影响?()A、盲从心理B、习惯心理C、逆反心理D、预期心理正确答案:D学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计划学时:20 实践学时:4 课程类型:院级选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全院各专业 制订时间:2008年5月1日 审定时间: 2008 年月日 修订时间及次数:2008年月日第次修订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学科专业基础课,本教学大纲是按照《管理学原理》课程设置的要求,结合实际应用于全院各专业专科教育的特点编写而成,因此作为一门院选课。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是系统研究管理知识的一门科学与艺术,它由一系列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和方法构成,管理学原理是管理实践及经验在理论上系统反映和总结,同时又对管理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着重了解和掌握现代管理学的框架结构;了解管理学思想发展史中的主要学派、重要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理解管理学各领域中的基本概念;系统地把握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重要性及其内在联系;熟悉履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本程序和原则;掌握主要理论及其在管理实际中的具体应用;并熟练地运用管理学中的各种分类方法和计划、决策、控制中的常用方法。 二、课程特色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通过多媒体教学、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思考讨论、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强化了他们的管理体验,激活他们的管理思维。 本课程还积极关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注重切合我国国情和我国企业管理实际的教材与案例库建设,及时跟踪国内企业经营管理的前沿问题,大量选用了有本土特色的教学案例和素材进行教学。 三、知识能力培养目标 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管理基础知识与先进理念),培养学生四大关键能力。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代码: 106032101 2.课程中文名称:管理学原理 3.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Science 4.课程总学时数: 51 5.课程学分数: 3 6.授课对象:财务管理、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 7.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管理学原理》是我院经济类和管理类各专业的共同专业基础课,也是考研的重要专业课之一,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是教育部制定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又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因此,也称一般管理学或管理原理学。 本课程的主要作用在于使学生对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以及管理职能有一个比较全面地、概括地了解和掌握。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增强管理能力。为达到上述目的,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理论性、系统性与实践应用性的结合,针对我国的管理实践,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管理经验。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明确企业或一般社会、经济组织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产生与演变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贡献;熟悉管理过程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其组织方法;在熟练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应能利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各类工商企业和一般社会、经济组织管理中的具体问题。

三、学时分配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原理 一、判断题: 1、管理是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 2、相对而言,基层管理者需要较高的技术技能,而高层管理者则只需对技术有些了解即可。() 3、人际技能是指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人共事的能力。() 4、管理者层次越低,其面临的问题越简单,因此就越需要管理的概念技能。() 5、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 6、儒家管理的本质是“治人”。() 7、泰罗的科学管理不仅重视技术性因素,也重视人群社会因素。() 8、由于泰罗的经历所限,科学管理只解决了个别的、具体的作业效率问题,并未涉及企业全局的解决管理问题。() 9、法约尔认为管理的过程是一个不间断地履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职能的连续循环过程。() 10、法约尔认为,凡进行集体经济活动的企业组织都执行着六种基本活动(经营活动)。() 11、管理理论与方式的发展总是同当时当地生产力的水平联系在一起,即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方式。() 12、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应把纳入标准的例行公事授权下级处理,高级管理人员则仅仅控制重大决策、例外事件的决策权和监督权。() 13、泰罗的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14、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15、霍桑实验表明工人是“经纪人”。() 16、非正式组织是通过不成文的规范左右着成员的感情倾向和行为。() 17团体之间的冲突都是破坏性冲突,要坚决阻止这类冲突的发生。() 18、组织环境是指组织的一般环境。() 19、每一项新技术都是一种创造性破坏因素。() 20、文化水平对人们的需求层次没有影响。() 21、地理位置是对组织的活动不产生制约的一个因素。() 22、当供应商所处的行业集中度较高、购买者数量多且力量分散,则供应商价格谈判能力较强。() 23、用户后向一体化的可能性很大,则购买时其价格谈判能力较弱。() 24、组织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 25、管理组织的媒介是企业信息。() 26、组织文化是由企业家提出并倡导,被组织成员所接受认可,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 27、只要企业家已提出一套崇高的企业文化观念,就表明企业已经完成了企业文化的建设。() 28、中国各企业面临相同的经营环境,因此企业文化应该是相同的,可以把各企业的优秀文化组合形成本企业的先进文化,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9、估量机会实质上就是分析环境和企业的优劣势。() 30、目标是管理的始点,是各项管理活动的依据;目标又是管理活动的终点,它是衡量各项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和尺度。() 31、组织职能就是为建立起一种结构。() 32、管理就是领导。() 33、控制的媒介是信息。() 34、管理工作不同于作业工作,因此这两类工作应由截然不同的两批人分别去作。() 35、管理从本质上讲,是通过他人并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组织的目标。() 36、儒家管理的关键是“择人”。() 37、泰罗提出8大工长制的做法,成为管理学界推崇的做法。() 38、泰罗认为工人是“社会人”。() 39、权利和责任好比一对孪生兄弟,凡行驶权利的地方,就有责任,二者必须相等。() 40、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下属只应该接受一个领导者的命令。()

管理学原理答案完整版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某面包厂过去一直购买面粉生产面包,现在决定自办面粉厂,以确保面粉的数量和质量。 企业采用的此种战略形式属于( B ) A.横向一体化B.后向一体化C.前向一体化D.市场开发 2.最早使用、也是最简单的组织结构类型是( B ) A.职能型组织结构B.直线型组织结构 C.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 D.直线—职能参谋型组织结构 3.下列几种组织外部环境的类型中,不确定性最高的是( D ) A.简单和稳定的环境 B.复杂和稳定的环境 C.简单和动态的环境 D.复杂和动态的环境 4.小王在某保险公司已经做了七年,业绩不仅逐年上升而且在客户中口碑非常好,去年保险公司将其由一般业务员提升为业务部经理,请问这符合人员配备中的哪一原理? (D ) A.责权利一致原理B.公开竞争原理C.不断培养原理D.用人之长原理5.下列因素中属于支持变革力量的是(D ) A.对能力的恐惧B.对失业的恐惧 C.对现行行为或结果的奖励D.顾客的要求 6.某企业产品合格率目前在92%左右,计划提高产品质量,将合格率提高到96%,这个96%称为( B ) A.控制性目标B.突破性目标C.专业目标D.组织目标 7.管理是由许多人协作劳动而产生的,它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管理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属性是( A)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技术属性D.人文属性 8.下列不属于 ...计量模型预测法的是( D ) A.回归分析法B.单一方程模型法C.联立方程模型法D.周期变动分析法9.采用防守型战略的企业,其组织结构的特点是(B ) A.职权相对比较集中,管理宽度比较宽 B.职权相对比较集中,管理宽度比较窄 C.职权相对比较分散,管理宽度比较宽 D.职权相对比较分散,管理宽度比较窄 10.在下列有关个体行为的理论中,属于“激励内容”理论的是( C ) A.期望理论B.波特—劳勒模型理论C.双因素理论D.X理论—Y理论11.组织中,实现最基本的信息沟通的途径是( D ) A.计划B.组织C.管理D.职权 12.计划工作原理中,目的是使计划执行过程具有应变能力的原理是( D )

管理类专业管理学原理专升本考试大纲

管理类专业管理学原理专升本考试大纲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管理学原理》“专升本”考试大纲 一、考试形式及适用对象 本考试采用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概念理解与综合应用相结合的形式。 考试对象为参加经济管理类专业选拔考试的所有考生。 二、题型及比例 本考试由四个部分组成: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案例选择题、案例分析题。能力考核分为“理解”、“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三个层次。其中单项选择题占15%,简答题占25%,计算题占10%,案例选择题占10%,案例分析题占15%。 三、考试时间和分数 本课程考试满分为75分,考试时限为60分钟。 四、考试大纲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考核知识点:管理的定义、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考核要求:理解管理的必然性与重要性、理解管理定义的多种解释、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理解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考核内容: 第一节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意义和必要性 二、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 一、管理的职能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二、管理者的技能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考核知识点: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 考核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的主要内容,掌握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行为科学学派的理论要点,不同学派主要观点的区别与运用 考核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 一、行为科学学派 二、管理科学学派 三、决策现代学派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考核知识点:系统原理、人本原理、效益原理、责任原理 考核要求:要求考生掌握管理的系统原理、人本原理、效益原理、责任原理,并能灵活应用于管理实践。 考核内容: 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征 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管理学原理考试大纲

管理学原理考试大纲 第一篇管理总论 第一章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学 本章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准确理解管理的定义和管理基本职能;掌握管理者的定义和管理者的分类;了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性质和特点。 本章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管理和管理职能 一.管理 1.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依据事物的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综合运用人才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 2.管理的特点 (1)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 (2)管理是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 (3)管理具有明确的目标 (4)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手段,实现组织内部各要素的合理配置。 二.管理职能 目前一般认为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种基本职能。四大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依据; 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是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是计划及其目标得以实现的保 障。只有统一协调这四方面,使之形成前后关联、连续一致的管理活动整体过程,才能保 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组织目标的完满实现。 第二节管理者 一.管理者的定义 组织成员可以简单划分为操作者和管理者两类。 操作者是指在组织中直接从事具体的业务,且不承担对他人工作监督职责的人。 管理者是那些在组织中指挥他人完成具体任务的人。 二.管理者的分类 1.高层管理者 2.中层管理者 3.基层管理者 三.管理者的职责 1.保证组织活动的顺利进行 2.保证信息的集散和畅通 3.保证决策的及时正确 第三节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一般管理的原理和理论的科学。 二.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 1.管理学的应用性 2.管理学的综合性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概述 管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协调各类资源,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载体是组织;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本质是协调;对象是人,财,物,信息等各类资源;目的是实现共同目标。 管理的核心:决策管理的基本职能(四个):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性技能(构想技能) 管理的性质:①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②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3普遍性 管理者分类:按层次分:高层中层基层(中层管理者比基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按内容分:战略战术执行 按综合程度分:综合专业 管理者素质:①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②知识能力素质③身体素质 亨利.明茨伯格[加]—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谈判者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 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 泰罗(勒)[美],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内容:1工作定额原理2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标准化原理4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6职能工长制7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8例外原则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组织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切斯特.巴纳德 亨利.法约尔[法],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之父【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一、区别经营和管理:六大活动:商业,安全,技术,财务,会计,管理 二、管理的职能: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三、管理的十四项原则:14条基本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等级制度与跳板,适当的集权与分权,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四、管理教育的重要性。管理是一种独立的适用于所有类型事业的活动;随着管理层级的不断上升,管理能力越重要;管理是能够传授的。 五、管理的普遍性。 马克思.韦伯[德],《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理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 权威来源:①合理合法式权威②传统式权威③个人崇拜式权威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 梅奥[美]—霍桑实验 1车间照明实验 2继电器装配试验(福利试验)-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大规模访谈计划-社会归属和人际关系 4接线板绕线组的工作室试验-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霍桑实验结论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主要标准 行为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个体行为研究#动机与激励理论#群体行为研究#组织行为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学时数:32 学分数:2 适用专业:非经管学生 执笔者:王清娥 审核人:张建国 编制日期:2011年4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在第二学期开出,是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启蒙课程。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系统了解与掌握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理论与思维方法,并受到分析管理问题的方法训练,从而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运营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论与规律; (二)了解现代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前沿与动态; (三)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理论,发现、思考、分析组织与管理问题; (四)通过接受案例分析方法训练,学会运用管理案例分析方法。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管理者与管理 一、管理者与组织 1.管理者与操作者 2.组织的特征 二、管理和管理者 1.管理及其职能 2.管理的效率与效果 3.亨利·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 4.不同层次管理者的管理技巧 三、管理者与企业家的区别 四、为什么要学习管理

一、早期的管理 二、古典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 2.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3.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三、管理的定量学派 1.运筹学 2.管理科学 四、近代管理理论的丛林和趋向一体化 1、过程方法:基于管理职能的连续循环 2、系统方法:系统的类型 3、权变方法:权变因素 五、管理学发展的当前趋势与问题 1.管理的全球化 2.管理道德问题 3.激励、创新和变革 4.全面质量管理 5.授权 6.工作人员多样化与两极化 第三章组织文化与组织环境 一、管理万能论与象征论 1、管理万能论 2、管理象征论 二、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及其来源;强文化与弱文化 2、构成组织文化的10个特征 3、文化如何约束管理者的行为 三、组织环境 1.什么是组织环境?

809管理学原理大纲内容总结

管理学原理考研大纲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1.管理者与非管理人员的区别。 (1)管理者: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2)操作者:非管理人员,他们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别人工作的责任。(3)团队:是由来自不同部门的人甚至包括来自组织外部的人组成。 (4)管理者分类: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职责不同 2.三种不同管理层次的管理者。 管理层次也称组织层次,是指从最高一级领导职务到最低一级管理组织的各个职位等级,管理人员按层次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1)基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给非管理雇员分派具体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 动。 (2)中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基层管理者,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所制定的决策,特 别关注日常的管理工作; (3)高层管理者是对整个组织的管理负有全部责任的人,主要职责是制定广泛的组织决策,为整个组织制定计划和目标等。 3.管理:定义为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

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要点: ②过程代表了一系列进行中的有管理者参与的职能或活动,这些职能一般划分为计划、 组织、领导和控制。 ②协调其他人的工作——区分了管理岗位与非管理岗位。 ③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完成组织的工作活动。 效率和效果: ①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通常指的是“正确地做事”,即 不浪费资源。 ②效果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③可见,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效果是指实现组织目标的程度,涉及事情的结果。 4.管理者履行的四项职能。 1)计划是设立和明确组织目标,制定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和方案。计划是管理的起点, 确定目标和途径是计划职能的两大任务。它包括定义目标,制定战略以获取目标,以及制定计划和协调活动的过程。 2)组织是为了实现计划活动所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活动所制定的行动方案,管理者必 须进行的工作安排。它包括决定应该从事哪些任务,应该由谁来从事这些任务,这些任务怎么分类和归集,谁向谁报告,以及在哪一级作出决策的过程。 3)领导是指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完成目标,这是因为每个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它包 括激励下属,影响工作中的个体或团队,选择有效的沟通方式,或者沟通==处理雇员的行为问题等。 4)控制是指监控,比较,纠正的过程。监控是指关注事情是否在按计划进行;比较包括 衡量和评估工作绩效,并与预定的目标相比较;纠正是指如果比较中发现显著的偏差,管理者要使工作绩效回到正常轨道。 5.明茨伯格的管理角色。 管理角色是指特定的管理行为类型。明茨伯格发展出了10种管理行为,并将其进一步组合为三个方面: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 1)人际关系角色包含了人与人以及其他具有礼仪性和象征性的职责,包括挂名首脑、领 导者和联络者。 挂名首脑:是象征性首脑,必须履行许多法律性或社会性的例行义务。 领导者:负责激励下属,人员配备、培训以及有关的职责。 联络者:维护自行发展起来的外部信息和消息来源,从中得到帮助和信息。

管理学原理

概念:管理者通过履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整合组织资源和 人们的工作活动,有效率的和有效果的追求并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前提:组织的产生 对象:组织资源(要素) 概念 职能(过程、内容):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属性:整合工作 目的:组织目标的实现 标准:效率和效果的统一 管理是整合组织内外的工作 资源的整合:人、财、物 目标的整合:目标的分解、调整 环境的整合:适应环境,处理利益相关 者关系 过程的整合:管理手段、领导方式、工 作路径 管理追求的是效率和效果的统一 效率: 正确地做事。方法、途径正确。 明智而高效地使用资源。资源的节约。 效果: 做正确的事。作出正确决定并成 功地实施,以实现组织目标。目标的实现程度。 解读

管理的两重性自然属性:通过资源和要素配置,形成现实生产力,创 造财富。又称生产力属性。 社会属性: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管理。又称生 产关系属性。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理论与思想的一般性 艺术性: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应用 组织的出现:分工 共同的劳动 产生共同的目标 倍增的效果: 借助工作活动的整合所产生的影响是倍增的,远远大过作用每个人独立工作取得的成绩 竞争优势市场反应----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竞争的成本与风险 创新----差异化,物以稀为贵 竞争优势质量----信赖、安全 效率----成本与收益

组织中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 定义 指挥别人活动的人 拥有下属、权力和地位。 解读 高层管理者:为组织的发展方向作出长时段的决策 为这一发展制定目标、政策和战略 企业家素质 中层管理者:执行高层管理者的政策,监管一线管理者,并为他们提供帮助。 承上启下。职业化的专业素养 中层梗阻、局内人 一线管理者:作出现场的、即时的、短期的实施决策 类型 指导普通员工的日常工作。 经验、专业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编码:04000107 制定单位:管理学教研室 执笔者:黄永涛 审定时间:2010年6月6日 审定人:政治与管理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 一、课程说明 1.本课程的性质 《管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因此,也称一般管理学或管理学原理。该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2.本课程教学目的及任务 通过《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管理的理论框架基础上,能够认识管理活动的各项职能和管理活动的各种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管理学发展的新趋势及其面临的挑战,同时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不仅讲授三个层次的管理内容,同时力求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习到基本的管理思维,也熟悉一些基本的管理方式方法,学会对管理问题的分析和处理。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扬求实和创新精神,从而发挥学生在《管理学》中所学习的创新思想,以期达到在学习中实践创新,在创新中学习的目的。 3.本课程同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多学科的交叉性,同时又是管理类学科的基础性课程,所以,在学习本课程以前,可以适当对社会学等其他学科做简单学习。另外,本课程是学习其他管理课程的先修课程。 4.教学时数分配

5 本课程大纲选用的依据教材为周三多主编的《管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课程主要参考书有: [1]徐国华,张德,赵平编·《管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徐波主编·《管理学案例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周三多主编·《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4]王德清主编·《中外管理思想史》·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5]郑文哲主编·《管理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 6.考核方式 课堂参与和平时作业: 20%; 期末考试: 80% 7.教学方式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适宜采用的方式有知识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讨论、文献阅读、个人与小组书面报告等。 二、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管理与管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