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桃花源记

人教版语文桃花源记
人教版语文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课前预习单

一、文学常识:

选自《》。作者:(约365-427),又名,字,东晋诗人,散文家,别号,谥(shì)号。

二、常见实词:

㈠重点词语解释:

?[落英] ?[缤纷]

?[林尽水源] ?[仿佛]

?[才通人] ?[豁然开朗]

?[俨然?[属]

?[纤陌交通] 阡陌:

?[相闻] ⑴[外人] 。

⑵[黄发垂髫] 黄发垂髫

⑶[具言⑷[叹惋] 。

⑸[便扶向路] 扶向从

⑹[及郡下] 及

⑺[诣] ⑻[寻向所志] 向

⑼[规] ⑽[未果

(21[问津] 津

㈡通假字

1、便要还家

2、具答之

㈢古今异义

1、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今义,

2、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今义,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4、芳草鲜美鲜美:古义,今义,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今义,

三、理解性默写:

?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

?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

?写出本文出现的三个成语:

?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

?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

?“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四、课文内容理解:

?线索:为线索。()——()——离开——(),贯穿起来。

?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____ ;(2) ;(3)____

(4)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5)虚构目的

(6)作品意义:

(7)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过关卷一

文段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一、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词

1、为业:

2、缘:

3、之远近:

4、逢:

5、杂树:

6、鲜美:

7、落英:8、缤纷:9、甚:

10、异:11、甚异之:12、穷:

二、翻译句子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三、根据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

3、第一段为什么要花不少笔墨写桃花林?

文段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一、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词

1、林尽水源:

2、仿佛:

3、舍船:

4、才通人:

5、豁然:

6、平旷:

7、俨然:

8、良田:

9、属:10、阡陌:11、相闻:

12、悉:13、外人:14、黄发:

15、垂髫:16、怡然:17、交通:

二、翻译句子

1、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三、根据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1、“山有小口”、“才通人”说明了什么?

2、文中描写桃源人自然环境优美的句子是:

3、这一段从哪两个方面介绍桃花源?

4、文中描写桃源人生活幸福、安居乐业的情景是:

5、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描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

文段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词

1、乃大惊:

2、具答之:

3、便要还家:

4、设酒:

5、咸:

6、问讯:

7、妻子:8、绝境:9、间隔:

10、乃不知:11、无论:12、具言:

13、叹惋:14、延:15、停数日:

16、辞去:17、人语云:18、不足:

二、翻译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根据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1、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说明了什么?

2、桃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3、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桃源人“皆叹惋”,他们叹惋些什么?

5、文中哪些地方体现桃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文段四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词

1、既出:

2、便扶:

3、向路:

4、志之:

5、及郡下:

6、诣太守:

7、如此:8、遣人:9、所志:

10、遂迷:11、闻之:12、规往:

13、寻病终:14、后遂:15、问津:

二、翻译句子

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3、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1、文中有两处点明桃花源是虚构的,这两处是什么?

2、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在本文中虚构了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对这种理想社会,你是怎样评价的?

3、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找出四出自本文的成语。

自学评估`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俨然(2)黄发垂髫(3)诣太守(4)刘子骥(5)武陵人捕鱼为业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落英缤纷(2)才通人(3)屋舍俨然(4)阡陌交通

(5)皆叹惋(6)便扶向路(7)寻向所志(8)欣然规往

3.根据文学常识填空。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

____________。

(2)根据原文填空。

a.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安定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下列的提示,写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造句。

a.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成语:___________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语:___________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1-7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给画线处填上合适的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在文中找出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粗的词语。

(1)见渔人,乃大惊___________ (2)无论魏晋__________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晏子之晋,至中牟①,睹弊冠、反裘、负刍②、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③父也。”晏子曰:“何为而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三年矣。”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④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夫子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耶?子何绝我之暴⑤也!”越石父曰:“吾闻士诎⑥乎不知己,而信⑦乎知己者。吾三年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仆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仆,请鬻⑧于世。”晏子出,请见,曰:“向者见客之容,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⑨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⑩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

晏子遂以为上客。

(《晏子春秋·内篇第五》)【注】①中牟:地名,在今河南。②刍:柴草。③越石:地名。④骖:指驾在车两旁的马。⑤暴:猛、急。⑥诎:通“屈”,屈服。⑦信:通“伸”,伸展。⑧鬻(yù):卖。⑨行:德行。⑩辞:谢罪、道歉。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越石父怒而请绝(绝交)

B.今免子于患(祸害)

C.省行者不引其过(过去)

D.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背)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A.晏子使人应之曰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B.息于途侧者不求闻达于诸侯

C.吾以子为忘以我酌油知之

D.今又不辞而入而吾以捕蛇独存

3.下列句子,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越石父)以为君子也

B.至舍,(晏子)不辞而入

C.载而与(越石父)归

D.晏子遂以(越石父)为上客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子礼之,敢不敬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颇为传神。请分别概括晏子和越石父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创新练习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这两段文字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

2.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黄发垂髫()

3.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

(2)落英缤纷缤纷:

(3)复前行,欲穷其林复:穷:

(4)初极狭,才通人初:才: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俨然:

(6)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外人: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课外阅读题

[N10六] 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2.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三、作文

假如在21世纪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来到外面的世界,面对今天的人类富足而幸福人生,他将会怎样?请发挥想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课前预习单答案

过关卷答案一以上两者答案见参考书

自学评估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①yǎn②tiáo③yì④jì⑤wéi

2.①繁多的样子②仅③整齐的样子④交错相通⑤感叹惊讶⑥沿,顺着⑦从前的,旧的⑧计划

3.(1)东晋陶渊明世外桃源(2)a.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a.无人问津b.怡然自得造句略

【能力提高】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2.豁然开朗,鸡犬相闻

3.①竟然②不要说,(更)不必说。③妻子和儿女与外界隔绝的地方4.悉、并、咸、皆

5.借代借指老人小孩6.不愿与外界交往(怕外人来打扰这么平静的生活)。

【开放探究】

1.B、C 2.B 3.A

4.①今天你买了我,我认为你是了解我的。②你以礼仪相待我,我怎么敢不尊敬和听从你呢?

5.晏子尊贤礼士,闻过则改;越石父自尊自重,刚正不阿。

综合测试答案及点拨

一、所考知识点:1.文学常识,生字注音2.实词的翻译3.译句。

点拨:要熟记文学常识,牢固掌握文下注释。

答案:1.陶渊明《桃花源记》2.hu^y3n qi1n m^ti2o

3.(1)沿着(2)繁多交杂的样子(3)又走到……的尽头(4)刚,仅(5)整齐的样子(6)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4.(1)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其中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缤纷。

(2)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3)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二、考查比较阅读能力。

答案:1.与课文“土地平旷……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一致。2.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点拨:答对意思即可。

三、作文(略)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2、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3、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4、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朗读桃花源,感受序文韵味。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句读、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比赛(男生VS女生)或(小组对决) 二、诵读桃花源,体味古汉语魅力。 1、依据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 2、归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 三、诵读桃花源,重温桃花源故事。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感悟的句子背诵,并说说理由。 2、背诵全篇。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品读桃花源美好 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并说一说这些词句写了怎样的桃花源,描绘了桃花源人怎样的生活。大家可以采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形式:从 “____________”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______”。 例: 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美”。肥沃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美丽的池塘,还有桑竹等绿色的植物,充满了田园气息。 二、分析语言特点 1、文章的第三段,我发现陶渊明先生把所有表示人称的词都省略了,我们试试给他填进去,能填吗?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为什么省略了,再加上好吗?由此,可以看出本篇文章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三、寻找世外桃源梦想 1、这么美的桃花源,人们为什么却找不到了? 2、作者为什么虚构这么个社会?他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分析

——《桃花源记》教学 案例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让课堂洋溢着民主性评价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分析 一、引导讲述文本故事(明大意,激趣,练“表达”) 师:著名的东晋文学家、诗人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一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一个渔人的奇遇记。 师:能讲给我们听听吗(主体情节不变,细节允许发挥) 生 甲……生 乙 ……生 丙 …… 师:自我评价一下,感觉自己讲得如何? (生各自评) 【教学中应改变单一被动的接受型评价模式,充分重视并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素质,同时也发展了学生大胆而直率的个性】 师:其它同学也谈谈看法。 (生自由发表“评价”) 师:我也说说我对三位同学演讲的印象。 (师展开评价,评价时故意加入一些“错误评价”) 生:老师,我感觉您对生 乙的评价不够准确,人认为生 乙 的人物对话设计很 符合人物身份,入情入理。而您却说生 乙 的对话设计不合情理。 生:老师,您说生 丙 多处用词生硬,我却感觉那几处用词很合语境,且很新鲜。 (师大加表扬生这种敢于点评乃至否定老师观点的行为,并鼓励全班学生发扬这种精神) 【师故意设置“评价陷阱”,诱导学生来点评老师的评价,这是师生、生生间互动评价的一种较为高级的形态。提高了学生敏锐的判断力,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让学生真实地感到自己是真正的评价主体,发展主体。多元的评价主体(师、生,家长、学校、专家、其它相关人士)之间互相沟通,易于形成积极、友好、民主、人性的评价关系,最终,教学主体获得发展】 二、质疑“陶渊明著名”,明“主旨”。 师:人们都说“陶渊明名气大,写文章厉害”。此文不过写了“一个渔人的奇遇记”,哪有什么深意? (生疑惑,进而议论开了,师适时点拨要结合课前所查资料——写作背景去考虑)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一、积累与运用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1)豁然()(2)俨然()(3)阡陌()()(4)问津()(5)邑人()(6)诣太守()(7)垂髫()(8)发髻()(9)两鬓() 2.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A.xián()来问讯 B.便yāo()还家 C.yuán()溪行 D.xún()病终 E.欣然ɡuī()往 F.后suì()无问津者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A.舍:()() B.着:()() C.间:()() D.率:()() E.语:()() 4.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 A.阡陌交通古义今义 B.率妻子邑人古义今义 C.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D.诣太守,说如此古义今义 E.无论魏晋古义今义 F.芳草鲜美古义今义 5.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名,字,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朝。文章虚构了一个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2)《桃花源记》以为线索,按照桃源,桃源,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3)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6.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A.问所从来 B.后遂无问津者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7.下面各句加点词都有不同解释,选出正确的一项。 (1)复前行,欲穷其林。 A.穷苦,贫困 B.极端 C.穷尽,走到头

(2)得其船,便扶向路。 A.扶助、帮助 B.用手支持 C.沿着,顺着 (3)此中人语云 A.语言 B.告诉 C.说 (4)处处志之 A.同“讠志”,作标记 B.标记 C.意志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A.断绝 B.独一无二的C.穷尽D.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6)芳草鲜美 A.色彩鲜艳美丽 B.新鲜美丽C.味道好 D.新鲜肥美 (7)屋舍俨 A.好像B.整齐的样子C.严肃的样子 D.严厉的样子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A.延长 B.推迟 C.聘请、请 D.伸展 二、阅读 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文后的有关问题。 (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俨然:属:阡陌:垂髫: 要:绝境:遂:惋: 9.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 10.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至少三个) 11.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4)“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5)“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12.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填入方框中。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练习及 答案 内容预览: 九年级语文作业纸NO.7 课题:桃花源记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 一、注音。 1.垂髫( ) 2.豁然( )3.俨然( ) 4.诣( )5.骥( )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便扶向路()2.悉如外人() 3.欣然规往()4.诣太守() 5.缘溪行( ) 6.无问津者( )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含义。 1.妻子古义:今义:2.无论古义:今义: 3.交通古义:今义:4.绝境古义:今义: 四、翻译下列句子。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五、阅读语段,做文后的练习。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写桃花源自然美景的句子是。写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2.这段文字写了桃花源中的景色,用“ ”一句总写渔人的感受。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好图景与当时?形成鲜明的对照。 3.这段文字表现了人们对的厌恶和对社会的追求。 4、.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俗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的语句是: 5、第二段文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6、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和平共处的理想社会。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在他的书里也描写了他所想象的实行公有制的幸福社会,并把这种社会叫做“ ”,意即。真是与陶渊明不谋而合。 7、“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请用简短的文字回答。 8、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

初中人教版语文《桃花源记》教学案例三篇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以下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人教版英语八上单词表]初中人教版语文《桃花源记》教学案例,以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英语八上单词表]初中人教版语文《桃花源记》教学案例1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学习目标】 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学习过程】 一. 字词 请同学们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 jì) 诣太守(yì)

请同学们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 课文分析 (一)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打出文章题目桃花源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先世彬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江南,为苏州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至雎阳应天府书院(在今河南商丘)读书,仲淹读书“昼夜不息。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宋仁宗亲政后,担任右司谏一职。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庆历三年(1043年)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历时仅一年。后因为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邓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间,设立义庄,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谥文正。 早年生活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范墉病逝,只靠母亲为人家缝补来勉强维持,常常一天只能吃两顿粥,但是他很有志气。有一次他跟母亲到庙里烧香,他在神前祷告,问菩萨:“我将来能做宰相否?能做宰相就要做好宰相,不能做宰相就做个好医生。”良相和良医都能造福于人类。 父亲去世后,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河南村(今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划粥断齑”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在意,而把全部精力放在书中,以读书为乐趣。 这样过了快三年,范仲淹几乎把长山乡的书籍读了个遍,此处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望。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秘密。他发现自己原是

桃花源记 教案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复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吧。 二、作者简介 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习过陶渊明的《饮酒》和《归园田居》,对这位诗人有所了解,大家一起回顾、温习一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

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可为学生介绍一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同时也可补充一些陶渊明的诗。) 三、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诣(yì)太守垂髫(tiáo) 刘子骥(jì)阡(qiān)陌交通便要(yāo)还家 (二)熟悉课文: 1.疏通字词。 为业:靠……谋生。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 穷:穷尽。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咸:都。所从来:从哪儿来。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延:请。 语云: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志:做记号。 如此:像这样。遣:派。 欣然:高兴地。 2.自我尝试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地方在翻译的时候有困难的可与其他同学交流解决,如不能解决,可向老师提出来。 3.课件出示练习,检查掌握情况:

初中人教版语文《桃花源记》教学案例

初中人教版语文《桃花源记》教学案例 篇一:人教版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 :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1 / 14

有位英国文学 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 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 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 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 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 著名诗人陶渊明 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 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 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 》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 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 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 博学能文, 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 恶,41 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 兮辞》、《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 选自 《陶渊明集》 , 是陶渊明所作的 《桃花源诗并记》 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 “记”是“诗”的序言, 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 “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 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 421 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 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 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 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
2 / 14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教材简析及教学设想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口附近乃溪水源头,桃花林恰好至此而尽。弄清这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很清楚。这个故事颇有传奇色彩。首先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甚奇,渔人因一片桃花林而“忘路之远近”;洞极狭且深不可测仍然只身进入。其次桃花源中人更奇,若为仙,却有寻常人饮食起居;若为隐,一洞隔离人世几百年。最后桃花源消失尤奇,渔人出洞后尽管“处处志之”,但是“寻向所志”时最终是迷了路。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不妨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并翻译全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倍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她因东晋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闻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吗?那位诗人是谁?去过没有?请去过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情况,好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 1展示同学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爱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的生活。 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桃源胜境的目的。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梦入桃花源》,营造气氛。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朗读桃花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句读、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依据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 3、归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感悟的句子背诵,并说说理由。 5、朗读比赛(男生VS女生) 四、桃花源访谈节目——“新闻会客厅” 朗读比赛后大家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对桃花源十分向往,今天我穿越时空的隧道把1600多年前桃花源的村民请到了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的演播室,听他们讲述一下桃花源的故事。(学生自愿客串桃花源村民代表走进新闻会客厅) 现场采访: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新闻会客厅,一说起世外桃源,大家总会放飞思想的野马,浮想联翩勾画你心中的世外桃源,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桃花源中的村民代表,通过当事人之口,揭开桃花源的神秘面纱。

1、各位村民,欢迎你们来到AAAAAA,我们想知道当初你们为什么要远离尘世,建造你们的桃花源村?什么原因促使你们做出这样的决定? 自先世避秦时乱。 2、提及桃花源我们都想入非非,那到底什么样?你们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这个村子四周的地理环境如何?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画外音:环境美不美?美!怎么美?一个词语形容:神美(神秘,美丽) 观众活动:想象“一片桃树林,花开争妍,微风拂过,片片桃花瓣簌簌飞落,一个静谧的山村依稀出现在树树掩映环抱中,仙境般美丽。齐读感受。 3、村里人日常生活怎样?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教案

9桃花源记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4.欣赏文本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 5.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前半段。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段视频叫《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位打鱼人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桃林,桃林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 1.了解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陶渊明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时年57岁。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完整版)桃花源记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桃花源记 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许秋洁 审核人:赵黎明 预习提示 1、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及作品。了解陶渊明生活的时代 陶渊明,名-----,字-------,别号-------,---------朝的大文学家。 作品有-------、-------------、其生活志趣----------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百姓------------- 2、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音扫清文字障碍,注意节奏。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俨.然 阡陌 ..垂髫. 便要.还家 间.隔语.云 诣.太守刘子骥. 3、疏通文意,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注意重点词句的理解。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缘.溪行芳草鲜美 ..缤纷欲穷.其林便舍.船 ..落英 悉.如外人乃.大惊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闻讯 妻子 ..邑人绝境 ..延.至其家便扶.向路无问津.者 (2)译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划出不懂的词句。 4、再读课文,寻找文章叙事线索。把握文章叙事脉络。 答案: 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朝的大文学家。 《饮酒》《归园田集》 其生活志趣:淡泊名利,归隐田园。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现状: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赋税徭役繁重。 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2、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qiān)陌垂髫(tiáo) 便要(yāo )还家 间(jiàn )隔语(yù )云诣(yì)太守刘子骥(jì) 3、略 4、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内容可依次概括为:一部分第1段渔人发现桃林。第二部分2、3段渔人进入、访问桃源并辞去。第三部分4、5段再寻桃源未果

桃花源记 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 一、想一想,提取词句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 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师:“其中往来种作”中的“种”,应该读作“zhòng”。 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屏显。生齐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设计意图:筛选提取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明确研读对象。) 二、找一找,理解词句 师: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 (屏显。) (生认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 师:同学们都在跃跃欲试。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谁来说说? 生:土地画错了。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 师:观察得很仔细。 (屏显。)平旷,平坦宽阔。

生:房屋也画错了。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生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 师:谁来帮帮他? 生:“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然”应解释为“……的样子”,“俨然”可以翻译成“整齐的样子”。 师:你对“俨然”一词的理解很到位。 (屏显。)俨然,整齐的样子。 师:还有哪儿画错了呢? 生: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文中是“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 师:“交通”这个词我们很熟悉。不是指交通运输吗?比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 生:不是。现在,“交通”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古代,“交通”是两个词,翻译为“交错相通”。 (屏显。)交通,古时由两个词“交”“通”组成,意为“交错想通”;现在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 师: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叫作——— 生(齐):古今异义。 师:文中还有哪些词是“古今异义”词? 生(杂):“妻子”“鲜美”“无论”“绝境”…… (屏显。) 古今异义词语古义今义交通妻子鲜美无论绝境 师:现在,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这些古今异义词。谁来说第一个?“妻子”——— 生:“妻子”的今义是“男子的配偶”,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师:第二个———“鲜美”。 生:“鲜美”出自“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鲜美”,现在是一个词,指“味道好”;古时是两个词,应翻译为“鲜艳美丽”。 师:你能把词语还原到语境中去解释,非常好!下一个。 生:“无论”出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现在是一个关联词,相当于“不管”“不论”;古时也是一个词,常翻译为“不要说,更不用说”。 师:非常好。最后一个,谁来?

2018部编 八年级下语文 桃花源记 讲义及答案

桃花源记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二)疏通文意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年-396年)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行:前行,走。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见。 夹岸:溪流两岸。 杂:别的,其他的。 芳草鲜美: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复:继续。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 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桃林)夹着溪流两岸几百步长,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可爱,落花散乱繁多。捕鱼人很为这里的美景惊奇。又继续前行,想要走到桃林的尽头。 【点评】此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时间、经过和沿途所见的奇丽景色。语言准确精炼,优美动听,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八个字,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桃花溪水行舟图’,富有诗的意境。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备课讲稿

《桃花源记》优秀教 案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4、复述法 教学程序: 一、课前导入 明确:以战争为题材。掩卷沉思,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类渴望和平,拒绝战争,这种朴素的愿望由来已久。我国古代人民就曾希望有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都能生活幸福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反映这种朴素的愿望的一篇文言文——《桃花源记》。 板书课题:桃花源记——陶渊明 思考: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明确:世外桃源 什么意思呢?明确: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大家了解作者吗?课件展示陶渊明及写作背景。 二、初步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一遍(一读),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注意朗读要求。(课件展示)。 2、指导朗读: 要求: a、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 b、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 3、学生按以上要求齐读全文。(二读)积累本文的“一词多义”及“古今词义差异”的现象。(课件展示) 4、同学们,请找出还有哪些文中难解的、注释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5、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难以翻译的句子,其他学生解答,教师点拔。(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全体同学齐读课文(三读)。 三、品读赏析 1、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叙述?展示课件。 即: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的行踪的不同地点分五部分: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其中重点是写哪些部分?主要描写了桃花源的什么? 明确:Secord、三两部分。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3、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 明确: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四读)。 四、合作探究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

桃花源记 黄石市河口中学李忆 【教学内容选择】 ◎确定核心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 2、品析课文美点 3、解读课文主题 ◎确定支撑核心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 1、“理读”——桃源故事——感知课文内容 2、“赏读”——桃源之美——品析课文美点 3、“评读”——桃源情结——解读课文主题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并简介陶渊明其人其事。 一、理读:桃源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交流生字及难句读法。 2.指名朗读,教师听读。 3.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音: 豁然开朗(huò)俨然(yǎn)阡陌(qiānmò) 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邑人(yì) 4.教学生读好下列句子: 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5.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自己试译课文。 6.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用句子接力方式译读课文,勾画出易出错的词句。 7.教师检查下列词语的翻译。 古今异义词:阡陌交通妻子邑人绝境叹惋无论不足 重点词:俨然黄发垂髫便要还家延至其家便扶向路诣太守 8.以“桃源”为线索,小组成员分工讲述桃源故事,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 线索提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作客桃源——辞别桃源——再寻桃源 8.以“桃源”为线索,小组成员分工讲述桃源故事,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 线索提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作客桃源——辞别桃源——再寻桃源 二、赏读:“桃源”之美 1.远观桃源 (1)教师出示话题:“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一个理想社会,请结合课文说说桃花源的美。 (2)教师示范:桃花源的环境是美的。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一句可以看出,人们的房子修建得整整齐齐的,房前屋后像花园一般,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桃花源人们的生活是美的。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老人孩子都生活得愉快高兴,可见人们的生活一定富足、安定。 桃花源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是美的。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人们聚居在一起,彼此之间融洽和谐。 桃花源中的人情是美的。从“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以看出,一家的客人便是全村的客人,他们是那样热情、慷慨。 2.亲历桃源 假如你亲身到了桃花源,请你展开想像描述一个特定情境,展现桃源之美。 (1)教师示范:桃源漫步 烟花三月,阳光暖暖和和的,我漫步在桃源仙境。这儿真美呀,高大的树木郁郁郁葱葱,各种花儿也都竞相开放,柔和的风儿带来了泥土的清香。我放眼望去,哦,勤劳的人们正在田里挥鞭犁地呢!旁边的秧田里,一群人正在那儿插着秧苗,笑语喧天,时不时还有高亢的插秧歌响起,好一派热闹的景象!看到这儿,我也禁不住想要上前去一展歌喉了。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练习题

《桃花源记》综合练习 一、关于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57岁,因为此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他拒绝同统治者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能为力的思想矛盾。 二、谋篇立意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三、文章脉络 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2-2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四、写作方法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2.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本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而且写得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此为第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悬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一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这是第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举动。“初极狭,才通人”又产生了悬念: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这是第三折。接着便具体描绘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悬念:渔人出去后给“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是第四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悬念又起:找到了吗?“不复得路”,留下更大的悬念。为之迷惑不解。这是第五折。 3.虚实结合的写法。 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从和现实相反的方向去想象,虚构了一个“理想境界”,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最近在做一项研究,从二桃杀三士,到桃园三结义,再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我惊奇的发现,桃字出现,总会演绎一场传奇,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记》,看看本文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二)资料准备 1、作者作品: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田园诗人,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世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田园诗人,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是田园诗的继承者。 2、写作背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动荡时期,其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 (三)温故知新: 1、通假字 便要还家 2、古今异义 (1)鲜美(2)交通(3)妻子(4)绝境(5)无论(6)如此 3、按图诵文 (四)鉴赏分析: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写桃花源的? 渔人的行踪,发现——进入——拜访——离开——再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