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重点整理

传染病学重点整理
传染病学重点整理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1、传染病:就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得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得疾病。

2、感染:就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得结果。

3、共生状态: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得状态,称为共生状态。

4、机会性感染: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得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

5、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6、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得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7、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得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8、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得基础上再被另外得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9、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得其她病原体感染称为继发性感染。

10、医院获得性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得感染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

11、社区获得性感染:指在医院为罹患得感染,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得感染。

12、隐性感染:就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得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13、显性感染:就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得作用或机体得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

14、病原携带状态:就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得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得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得传染源。

1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

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16、侵袭力:就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得能力。

17、急性期改变: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得一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

18、传染源:就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得人与动物。

19、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得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20、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得人称为易感性。

21、再感染:指同一传染病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间隙再度感染,称为再感染。

22、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得时期,称为潜伏期。

23、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得时期称为前驱期。

24、恢复期:当机体得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得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称为恢复期。

25、再燃:就是指当传染病患者得临床症状与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得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得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得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得情形。

26、复发:就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得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得情形。

27、病毒性肝炎:就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得,以肝脏损害为主得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28、准种:即HCV感染后,在感染者体内形成以一个优势株为主得相关突变株病毒群。

29、免疫重建:通过抗病毒治疗及其她医疗手段使HIV感染者受损得免疫功能恢复或接近正常称为免疫重建。

30、免疫重建炎症反应综合征(IRSI):在免疫重建得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发热、潜伏感染得出现或原有感染得加重或恶化,称为免疫重建炎症反应综合征。

31、败血症:就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素与代谢产物引起严重毒血症症状得全身感染综合征。

32、菌血症:若病原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后迅速被人体免疫功能所清除,未引起明显毒血症得即称为菌血症。

33、脓毒血症:细菌栓子随血流栓塞可出现迁徙性炎症,全身多处脓肿形成称为脓毒血症。

34、严重败血症:当败血症导致组织灌流不足或器官功能障碍,引起感染性休克或一个以上器官衰竭者称为严重败血症。

35、医院感染:就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得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得感染与在医院内获得但在出院后发生得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得感染。

36、外源性感染:就是指携带病原微生物得医院内患者、工作人员或探视者,以及医院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所引起得医院感染。

37、内源性感染:就是指患者自身皮肤或腔道等处定植得条件致病菌,或从外界获得得定植菌由于数量或定植部位得改变而引起得感染。

38、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在一定时间内对同种病原体不再易感称为感染后免疫。

39、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通过一定方式,到达一个易感者得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如空气、水、食物、苍蝇、手、吸血节肢动物、血液、土壤等。

40、自然疫源地: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科感染,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等,这种病所在得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

41、稽留热: 体温39℃以上,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

42、传染: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得过程称为感染,亦称为传染。

4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就是指在免疫缺陷病毒得直接与间接作用下,CD4+T 淋巴细胞功能受损与大量细胞破坏,造成细胞免疫缺陷,易致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与恶性肿瘤,这一慢性致命性传染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44、窗口期:急性乙型肝炎在HBsAg消失后,但尚未出现抗-HBs之前这一段时间称为窗口期。

传染病学重点

第一章总论

1、构成传染与感染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因素,即病原体、人体与它们所处得环境。

2、感染过程得表现:

(一)清除病原体

(二)隐性感染:就是最常见得表现。

(三)显性感染

(四)病原携带状态

(五)潜伏性感染

3、致病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侵袭力

(二)毒力

(三)数量

(四)变异性

4、C反应蛋白就是急性感染得重要标志。

5、流行过程得基本条件:

(一)传染源: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与感染动物。

(二)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与血液、体液传播。

(三)人群易感

6、传染病得基本特征:

(一)病原体

(二)传染性

(三)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外来性

(四)感染后免疫:感染后免疫如果持续时间短,可出现下列现象:再感染与重复感染。

7、传染病得临床特点:

(一)病程发展得阶段性:

通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潜伏期:潜伏期得长短通常与病原体得感染量成反比。

②前驱期;③症状明显期;④恢复期

(二)常见得症状与体征

①发热:

A.发热程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发热得程度可分为:a、低热:体温

为37、5~38度;b、中度发热:体温为>38~39度;c、高热:体温为>39~41度;

超高热:体温41度以上。

B.传染病得发热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I:体温上升期

II:极期

III:体温下降期

C、热型及其意义:

I、稽留热:体温升高超过39度且24小时内体温高低相差不超过

1度,可见于伤害、斑疹伤寒等。

II、弛张热:24小时内体温高低相差超过1度,但最低点未达正

常水平,可见于败血症、伤寒、肾综合征出血热

III、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下,可见

于疟疾、败血症

IV、回归热:可见于回归热

V、不规则热:可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

②出疹:

水痘、风疹第一天出疹;猩红热第二天出疹;麻疹多于第三天;斑疹伤寒第五天;伤寒第六天。

水痘得出疹主要分布于;麻疹得皮疹先出现于耳后、面部,然后向躯干、四肢蔓延,同时有黏膜疹(科氏斑)。

皮疹得形态可分为四大类: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

③毒血症状

④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8、传染病得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甲类:①鼠疫;②霍乱。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级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与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发、猩红热、布氏杆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棘球蚴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与副伤寒以外得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

第一节病毒性肝炎

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临床表现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病原学】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后早期产生IgM型抗体,就是近期感染得标志;IgG型抗体则就是既往感染或免疫接种后得标志,可长期存在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式得颗粒:①大球形颗粒;②小球形颗粒;③丝状或核状颗粒。

(三)丙型肝炎病毒(HCV):

抗原抗体系统:

①HCV Ag与抗-HCV:抗-HCV不就是保护性抗体,就是HCV感染得标志。如果抗-HCV IgM持续阳性,提示病毒持续复制,易转为慢性。

②HCV RNA:HCV RNA阳性就是病毒感染与复制得标志。

(四)丁型肝炎病毒(HDV):HDV就是一种缺陷病毒。

(五)戊型肝炎病毒(HEV)

【流行病学】

(一)甲型肝炎

①传染源: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与隐性感染者。粪便排毒期在起病前

2周至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高峰期后1周。

②传播途径: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

③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均为易感人群。

(二)乙型肝炎

①传染源:主要就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病毒携带者。慢性患者

与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得意义最大。

②传播途径:a、母婴传播;b、血液、体液传播;c、其她途径传播

③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均为易感人群。高危人群包括HBsAg阳性

母亲得新生儿、HBsAg阳性者得家属、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如血友病患者)、血液透析患者、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瘾者、接触血液得医务工作者等。

④流行特征:a、有地区性差异;b、有性别差异;c、无明显季节性;d、

以散发为主;e、有家庭聚集现象;f、婴幼儿感染多见。

(三)丙型肝炎

①传染源:急、慢性患者与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②传播途径:a、输血及血制品;b、注射、针刺、器官移植、骨髓移植、

血液透析;c、生活密切接触传播;d、性传播;e、母婴传播。

③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四)丁型肝炎: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

(五)戊型肝炎:与甲型肝炎相似。

【病理解剖】

(一)基本病变:各型肝炎得基本病理改变表现为干细胞变性、坏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得炎症细胞浸润、间质增生与干细胞再生。

(二)各临床型肝炎得病理特点:

(1)急性肝炎:肝细胞气球样变与嗜酸性变,形成点、灶状坏死。

(2)慢性肝炎

(3)重型肝炎:①急性重型肝炎:坏死肝细胞占2/3以上

②亚急性重型肝炎:坏死面积小于1/2

③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变基础上出现

亚大块或大块坏死,大部分病例尚可见桥接及碎屑状坏死。

(4)肝炎肝硬化:①活动性肝硬化;②静止性肝硬化。

(5)淤胆型肝炎

(6)慢性无症状携带者

【病理生理】

(一)黄疸: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

(二)肝性脑病:

(1)血氨及其她毒性物质得潴积

(2)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调

(3)假性神经递质假说

***肝性脑病得诱因:大量利尿引起低钾与低钠血症、消化道大出血、高蛋白饮食、合并感染、使用镇静剂、大量放腹水等。

(三)出血:①凝血因子减少;②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致血小板减少;③骨髓造血系统受到抑制;④DIC及继发性纤溶;⑤胃粘膜广泛得糜烂与溃疡;⑥门脉高压引起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

(四)急性肾功能不全

(五)肝肺综合征

(六)腹水

【临床表现】

(一)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

可分为三期:①黄疸前期;②黄疸期;③恢复期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二)慢性肝炎:

(1)轻度: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

适。肝功能指标仅1项或2项轻度异常。

(2)中度

(3)重度: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

(三)重型肝炎:

可分为以下四类:

①急性重型肝炎(急性肝衰竭,ALF):发病2周内出现以II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得肝衰竭症候群。

②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15天~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候群。

③慢加急性重型肝炎

④慢性重型肝炎

(四)淤胆型肝炎

(五)肝炎肝硬化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者可有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减少得“三少”现象。

(二)尿常规

尿胆红素与尿胆原得检测有助于黄疸得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时两者均阳性,溶血性黄疸以尿胆原为主,梗阻性黄疸以尿胆红素为主。

(三)肝功能检查

(1)血清酶测定

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就是目前临床上反映肝细胞功能得最常用指

标。

②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ST 80%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肝病时血清AST升高,提示线粒体损伤。

③乳酸脱氢酶

④r-氨酰转肽酶

⑤胆碱酯酶:其活性降低提示肝细胞已有较明显损伤。

⑥碱性磷酸酶

(2)血清蛋白

(3)胆红素: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时血清胆红素升高;重型肝炎常超过171umol/L;胆红素含量就是反映肝细胞损伤严重程度得重要指标。

(4)PTA(凝血酶原活动度)≤40%就是诊断重型肝炎或肝衰竭得重要依据。

(5)血氨:血氨升高常见于重型肝炎,提示肝性脑病存在。

(6)血糖

(7)血浆胆固醇 (8)补体 (9)胆汁酸

(四)甲胎蛋白(AFP)

(五)肝纤维化指标

(六)病原学检查:

(1)甲型肝炎:

A、抗-HAV IgM:就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最简便而可靠得血清学标志。

B、抗-HAV IgG

(2)乙型肝炎

A、HBsAg 与抗HBs:HBsAg 阳性反映现症HBV感染,阴性不能排除HBV感染。抗HBs为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

B、HBeAg与抗HBe:HBeAg得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得传染性。长期抗HBe阳性者并不代表病毒复制停止或无传染性。

C、HBcAg与抗HBc:抗HBc IgM就是HBV感染后较早出现得抗体。

D、HBV DNA:就是病毒复制与传染性得直接标志。

E、组织中HBV标志物得监测

(3)丙型肝炎:

A、抗-HCV IgM与抗-HCV IgG:HCV抗体不就是保护性抗体,就是HCV 感染得标志。抗-HCV IgM阳性提示现症HCV感染。抗-HCV IgG阳性提示现症感染

既往感染。

B、HCV RNA

(4)丁型肝炎

(5)戊型肝炎

A、抗-HEV IgM 与抗-HEV IgG:抗-HEV IgM在发病初期产生,就是近期HEV感染得标志。抗-HEV IgG 在急性期滴度较高,恢复期则明显下降。

【并发症】

①肝性脑病

②上消化道出血

③肝肾综合征

④感染

【临床诊断】

①急性肝炎:起病较急,ALT显著升高。黄疸性肝炎血清胆红素正常或>17、1umol/L,尿胆红素阳性,病程不超过6个月。

②慢性肝炎

③重型肝炎(肝衰竭):主要有肝衰竭症候群表现。

④淤胆型肝炎:黄疸持续3周以上,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

⑤肝炎肝硬化

第二节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

一、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就是由流感病毒引起得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潜伏

期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乏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轻微。

【病原学】病毒包囊中有两种重要得糖蛋白,即血凝素(HA)与神经氨酸酶(NA)。抗原漂移与抗原转变就是主要得抗原变异形式。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患者与隐性感染者从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就是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临床表现】

(一)典型流感:前驱期即出现乏力,高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查体可见结膜充血。肺部听诊可闻及干啰音。

(二)轻型流感:全身及呼吸道症状轻

(三)肺炎型流感:多发生于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者。

起病1天后病情迅速加重、出现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及发绀,可伴有心、肝、肾衰竭。体检双肺遍及干、湿啰音,但无肺实变体征。

【并发症】

(一)呼吸系统并发症:主要为继发性细菌感染。

(二)肺外并发症: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与瑞式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显著,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大单核细胞也可增加。合并细菌感染时,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增多。

(二)病毒分离

(三)血清学检查

【治疗】

(一)一般治疗:高热者予解热镇痛药;儿童忌服含阿司匹林成分得药物。

(二)抗流感病毒治疗:

①离子通道阻滞剂:金刚烷胺

②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她韦

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得鸡、鸭、鹅等家禽。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感染H9N2亚型得患者通常仅有轻微得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感染H7N7亚型得患者常表现为结膜炎。重症患者一般均为H5N1亚型病毒感染。

【治疗】

(一)隔离

(二)一般治疗

(三)抗病毒治疗:应在发病48小时内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四)重症患者得治疗:①营养支持;②加强血氧监测与呼吸支持;③防治继发性细菌感染;④防治其她并发症

三、甲型H1N1流感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甲型H1N1流感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典型患者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表现为急速发热、数小时内达38度以上,可呈稽留热、弛张热或不规则热,可伴有畏寒或寒战,有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咳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

第三节麻疹

麻疹就是由麻疹病毒引起得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等卡她症状及眼结合膜炎;特征性表现为口腔麻疹黏膜斑及皮肤斑丘疹。

【病原学】

麻疹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科,只有一个血清型。对寒冷及干燥环境有较强得抵抗力。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人就是麻疹病毒得唯一宿主,因此麻疹患者就是唯一得传染源。传染期患者口、鼻、咽、眼结合膜分泌物均含有病毒。

(二)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就是主要得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该病主要在6个月至5岁小儿间流行。

(四)流行特征

发病以冬、春季为多见

【病理】麻疹得病理特征就是感染部位数个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临床表现】

(一)典型麻疹

典型麻疹临床过程可分为以下三期:

①前驱期:一般持续3~4天。此期主要为上呼吸道及眼结合膜炎症所

致得卡她症状,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畏光,咽痛、全身乏力等。90%以上患者口腔可出现麻疹黏膜斑(科氏斑),它就是麻疹前驱期得特征性体征,具有诊断价值。科氏斑位于双侧第二磨牙对面得颊粘膜上。

②出疹期:皮疹首先见于耳后、发际,渐进前额、面、颈部,自上而下

至胸、腹、背及四肢,2~3天遍及全身,最后达手掌与足底。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疹间皮肤正常。

③恢复期:皮疹消退,可留有浅褐色色素沉着斑。疹退时有细小脱屑。

(二)非典型麻疹

①轻型麻疹

②重型麻疹:多见于全身情况差、免疫力低下或继发严重感染者。

A.中毒性麻疹

B.休克性麻疹

C.出血性麻疹

D.疱疹性麻疹

(三)异型麻疹:主要发生在接种麻疹灭活疫苗后4~6年,再接触麻疹患者时出现。表现为突起高热,头痛、肌痛、腹痛,无麻疹黏膜斑。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

(二)血清学检查:IgG抗体恢复期较早期增高4倍以上即为阳性,可以诊断麻疹。

(三)病原学麻疹:

①病毒分离;②病毒抗原监测;③核酸监测

【并发症】

(一)喉炎

喉炎以2~3岁以下小儿多见,继发于细菌感染导致喉部组织水肿,极易引起喉梗阻。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呼吸困难、发绀等,

严重时须及早做气管切开。

(二)肺炎

肺炎为麻疹最常见得并发症,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病情突然加重,咳嗽、咳脓痰,患儿出现鼻翼扇动、口唇发绀,肺部有明显得

啰音

(三)心肌炎:表现为气促、烦躁、面色苍白、发绀,听诊心音低钝、心

率快。

(四)脑炎

(五)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鉴别诊断】

①风疹:发热1~2天出疹、皮疹分布以面、颈、躯干为主。1~2天皮疹消退,无色素沉着与脱屑,常伴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②幼儿急疹:突起高热,热退后出疹。

③猩红热:口周呈苍白圈

④药物疹:皮疹多有瘙痒,停药后皮疹渐消退。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呼吸道并发症者应延长到出疹后10天。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初次接种时间为8个月。

第四节水痘与带状疱疹

用阿昔洛韦治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每天600~800mg。

第五节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就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得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临床特征。主要发生在儿童与青少年。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患者腮腺肿大前7

天至肿大后9天可从唾液中分离出病毒。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四)流行情况:感染后一般可获得较持久得免疫力。

【病理】腮腺炎得病理特征就是腮腺非化脓性炎症。

【临床表现】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部分病例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缺乏等前驱症状。腮腺肿大就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使下颌骨边缘不清。腮腺管口早期有红肿。

腮腺肿胀具有特征性:①淀粉酶:增高;②肿大时间:1-3-7;③肿大顺序:一侧-双侧-颌-舌下腺;④色泽:亮而不红;⑤质地:坚韧、触痛,局部皮肤温度高;⑥边界不清;⑦腮腺导管堵塞、红肿,无脓。

【实验室检查】

(一)常规检查:尿常规与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

(二)血清与尿液中淀粉酶测定:90%患者血清与尿淀粉酶增高;血脂肪酶增高,有利于胰腺炎得诊断。

(三)脑脊液检查

(四)血清学检查: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M抗体可作出近期感染得诊断。

(五)病毒分离

【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包括神经系统并发症、生殖系统并发症以及胰腺炎、肾炎。

【鉴别诊断】流行性腮腺炎与化脓性腮腺炎鉴别

【治疗】可试用利巴韦林。

第六节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为流行性出血热,就是由汉坦病毒属得各型病毒引起得,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得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得主要病理变化就是全身小血管与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与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主要宿主动物就是啮齿类,其她动物包括猫、猪、犬与兔。主要传染源为鼠

(二)传播途径:①呼吸道传播:最主要得传播途径

②消化道传播

③接触传播

④虫媒传播

(三)易感性:普遍易感

(四)流行特征:姬鼠传播者以11~1月份为高峰,5~7月为小高峰。

【病理生理】①休克;②出血;③急性肾衰

【病理解剖】本病病理变化以小血管与肾脏病变最明显。基本病变就是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与坏死。

【临床表现】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与恢复期得五期经过。

(一)发热期:发热就是本病最早出现得必备症状。热型以弛张热为多。头痛、腰痛、眼眶痛一般称为“三痛”。

(二)低血压休克期:脸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或不能触及,尿量减少等

(三)少尿期:一般认为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

主要表现为尿毒症、酸中毒与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患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与肺水肿。临床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腹胀与腹泻等,常有顽固性呃逆,可出现头晕、头痛、烦躁、嗜睡、谵妄,甚至昏迷与抽搐等症状。

(四)多尿期:

根据尿量与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为以下三期:①移行期:每日尿量由400ml增至2000ml;

②多尿早期:每天尿量超过2000ml;

③多尿后期:每天尿量超过3000ml、

(五)恢复期:尿量恢复为2000ml以下。

临床必备三大主症:发热、出血、省损害。

充血(三红):①皮肤三红:颜面、颈、胸潮红(醉酒貌);②黏膜三红:眼结膜、软腭与咽部;

三水肿征:球结膜、面部与眼睑。

【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第三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15~30)×10^9/L,第4~5病日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较多得异型淋巴细胞。从发热后期开始至低血压休克期,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数均升高,血小板从第2病日开始减少。

②尿常规;③血液生化检查;④凝血功能检查;⑤免疫学检查;⑥分子生物学方法;⑦病毒分离;⑧其她检查

【并发症】

(一)腔道出血

(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三)肺水肿: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②心源性肺水肿

(四)其她:包括继发感染,自发性肾破裂、心肌损害与肝损害。

【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二)临床特症

(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浓缩、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尿蛋白大量出现与尿中带膜状物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急性胃肠炎与菌痢鉴别;

休克期应与其她感染性休克鉴别。

少尿期应与急性肾炎及其她原因引起得急性肾功能衰竭相鉴别

出血明显者需与消化性溃疡、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

腹痛为主要表现着与外科急腹症相鉴别

【治疗】“三早一就”就是本病治疗原则,即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与就近治疗。

(一)发热期:治疗原则就是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与预防DIC。

(二)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就是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与改善微循环。

(三)少尿期:治疗原则为“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与透析治疗。(透析疗法得适应症:少尿持续4天以上或无尿24小时以上,或出现下列情况者:①明显氮质血症,血BUN>28、56mmol/L,有严重尿毒症表现者;②高分解状态,每天BUN升高>7、14mmol/L;③血钾>6mmol/L,EKG 有高耸T波得高钾表现;④高血容量综合征)

(四)多尿期:治疗原则就是移行期与多尿早期得治疗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就是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五)恢复期:补充营养

第七节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就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得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得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传播,流行与夏、秋季,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乙脑就是人畜共患得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都可以成为本病得传染源。猪就是本病得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乙脑主要通过蚊叮咬而传播,三带喙库蚊就是主要得传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一. 感染过程的表现: 1.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注意:1)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2)上述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二.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1)呼吸道传播(2) 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le person),他们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susceptibility)。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的周期性(periodicity):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 三.传染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二). 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2.病原治疗3.对症治疗4.康复治疗5.中医中药治疗 四. 我国法定传染病包括几类几种?按甲类传染病预防,管理的包括哪几种? 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8种(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1种)。 甲类 (1.鼠疫、2.霍乱)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2h内,农村不超过6h上报。 乙类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4.艾滋病、5.病毒性肝炎、6.脊髓灰质炎、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8.麻疹、9.流行性出血热、10.狂犬病、11.流行性乙型脑炎、12.登革热、13.炭疽、14.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5.肺结核、16.伤寒和副伤寒、1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8.百日咳、19.白喉、20.新生儿破伤风、21.猩红热、22.布鲁氏菌病、23.淋病、24.梅毒、25.钩端螺旋体病、26.血吸虫病、27.疟疾 ) 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h内,农村不超过12h上报,其中,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28.流行性感冒、29.流行性腮腺炎、30.风疹、3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2.麻风病、33.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34.黑热病、35.包虫病、36.丝虫病,37.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8.手足口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传染病学重点总结.doc

感染过程:指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感染过程的表现:①清除病原体②隐性感染(产生特异性抗体,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多见③显性感染(大多数传染病显性感染只占小部分,但麻疹和水痘大多数表现为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可排出病原体),乙肝流行性脑脊髓膜炎⑤潜伏性感染(一般不排出病原体体)多见于单纯疱疹带状疱疹 疟疾肺结核 感染过程中的病原体的作用:①侵袭力,②毒力,包括毒素(外毒素→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霍乱弧菌。内毒素→伤寒杆菌、菌痢杆菌),③数量,④变异性 IgM 最早出现,近期感染标志 IgG 持续时间长,既往感染标志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①传染源,②传播途径,③人群易感性(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如麻疹、水痘、乙型脑炎等)。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①自然因素,②社会因素 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①病原体,②传染性,(传染期是确定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③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④有免疫性:再感染:系指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的间隙再度感染. 重复感染:细胞乃至个体受某种感染体感染后,又感染了同种或异种的感染体。复发:有些

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再燃: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 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①潜伏期,根据潜伏期长短可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②前驱期:有传染性③症状明显期:传染性最强④恢复期 常见症状与体征:①发热,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h相差不超过1℃,可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弛张热:24h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②发疹:斑丘疹:斑丘疹是指斑疹和丘疹同时存在,不高起,不下凹的界限性皮肤颜色的改变,多为充血疹,压之褪色,相互融合。 甲类(2)、乙类(26)和丙类(11),共三类39种。甲类2种,包括:鼠疫、霍乱。报告时间:城镇于2小时内,农村于6小时内。乙类传染病26种,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碳疽按甲类管理。报告时间: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丙类传染病11种,报告时间:24小时内。 确定传染病最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是病原体检查。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甲型肝炎: 粪口传播, HAV IgM型抗体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乙型肝炎: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 Dane颗粒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一、总论 1、感染过程出现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重要传染源)、潜伏性感染。(即五种表现) 隐性感染---又称为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的感染,其表现约超过显性感染的10倍以上。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毒力---包括毒素和毒力因子。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内毒素 代表菌群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霍乱弧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 作用机制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而起作用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起作用 3、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染途径、人群易感性(即三个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经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易感者---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他们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而又有传染源和传染途径时,则容易发生该传染病的流行。 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即四个特点) 5、再燃与复发 再燃---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 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6、传染病的预防: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包括:鼠疫和霍乱。要求城镇发现后2小时内上报,农村不少过6小时。 小结:传染病过程包括三个条件、四个特点、五种表现 二、病毒性肝炎 1、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 A.HbsAg(表面抗原)和抗HBs:表面抗原是HBV感染后首先出现的抗原,该抗原只有免疫性,无传染性。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其抗原转阴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疫苗接种后。 B、HBcAg(核心抗原)和抗HBc:核心抗原因存在于Dane颗粒中,在肝脏,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出现较晚于HBcAg,其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传染性。抗HBcIgM较早出现,其阳性提示急性期或者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抗HBcIgG出现较迟,可保

流行病学复习要点

(绪论) 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按研究设计类型分类,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3、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病因与疾病的分布) 1、病因: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一般认为,那些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 2、疾病发生的三要素(病因三要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3、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例如: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4、流行病学探索病因的一般程序是:从统计学关联(相关)到因果关联。(相关不等于因果,因果也不一定相关)。 5、衡量疾病危险度的指标是:发病率。 发病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 同期暴露人口× K 一般为1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6、较短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是:罹患率。 罹患率=观察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 同期暴露人口× K 7、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是: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患病率=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现(新+旧)患病例数/ 同期平均人口× K 8、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 续发率=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 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者人数× K 9、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10、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人群、地区、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家庭)、地区分布(国家间、国内、城乡、局部地区)、时间分布(流行、爆发、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 11、横断面分析(属描述性研究)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年龄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 12、易感人口增加,导致麻疹流行:宿主因素发生变化,宿主比重增加。 13、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引起流感流行:环境因素不变,病因比重增加。 14、夏季气温高、雨量多、蚊媒密度增加,引起乙脑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病因比重加重。 15、战争年代因饥荒、贫穷、流离失所、生活条件恶劣,引起传染病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宿主比重加重。 16、自然疫源性疾病: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是依靠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绵延繁殖,人只在偶然的情况下才感染该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鼠疫、莱姆病等。 (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对病因不明疾病,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寻找病因线索。主要用途是:提出病因假说。 2、进行爆发调查时的首要工作是:核实诊断。 3、某病的流行曲线只有一个高峰,所有病例都集中在该病的常见潜伏期内,据

传染病学重点总结

感染过程:指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得过程 ②隐性感染(产生特异性抗体 ,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多见③显 性感染(大多数传染病显性感染只占小部分,但麻疹与水痘大多数表现为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可排出病原体),乙肝流行性脑脊髓膜炎⑤潜伏性感染(一般不排出病原体体)多见于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肺结核 ,②毒力,包括毒素(外毒素→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与霍乱弧菌。内 毒素→伤寒杆菌、菌痢杆菌),③数量,④变异性 IgM 最早出现,近期感染标志 IgG 持续时间长,既往感染标志 ,②传播途径,③人群易感性(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得传染病如麻疹、水痘、乙型脑炎等)。 ,②社会因素 :①病原体,②传染性,(传染期就是确定隔离期限得重要依据)这就是传染病与 其她感染性疾病得主要区别。③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④有免疫性:再感染:系指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得间隙再度感染、重复感染:细胞乃至个体受某种感染体感染后,又感染了同种或异种得感染体。复发: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得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得症状再度出现。再燃: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得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得症状再度出现。 临床特点:病程发展得阶段性:①潜伏期,根据潜伏期长短可确定接触者得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②前驱期:有传染性③症状明显期:传染性最强④恢复期 常见症状与体征:①发热,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h相差不超过1℃,可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得极期;弛张热:24h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②发疹:斑丘疹:斑丘疹就是指斑疹与丘疹同时存在,不高起,不下凹得界限性皮肤颜色得改变,多为充血疹,压之褪色,相互融合。 甲类(2)、乙类(26)与丙类(11),共三类39种。甲类2种,包括:鼠疫、霍乱。报告时间:城镇于2小时内,农村于6小时内。乙类传染病26种,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碳疽按甲类管理。报告时间: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丙类传染病11种,报告时间:24小时内。 确定传染病最重要得实验室检查就是病原体检查。 病毒性肝炎:就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得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甲型肝炎: 粪口传播, HAV IgM型抗体就是近期感染得标志。 乙型肝炎: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 Dane颗粒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HBVDNA,DNAP,HBcAg ①HBsAg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只有抗原性没有传染性②抗-HBs 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得抗体就是一种保护性抗体③HBeAg 乙型肝炎e抗原,HBV活动性复制与传染性极强得标志④⑤抗-HBcIgM就是HBV 感染后较早出现得抗体、 阳性 表示现症感染,病毒复制活跃。病人处于无症状携带或者肝炎活动状态。 阳性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概述: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 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 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infection )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 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 )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 )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 on daryi nfection )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 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1. 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

传染病学题库大全

阿米巴病章节练习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 分) 1、关于阿米巴肠穿孔下列不正确的是: A.急性肠穿孔多见于严重肠阿米巴患者。 B.是最易死亡并发症。 C.肠内容物进入腹腔形成腹膜炎。 D.穿孔部位多见于空肠和回肠。 E.可出现肠粘连、局部脓肿或内漏。 2、关于阿米巴肠出血下列不正确的是: A.肠粘膜溃疡侵袭肠壁血管引起出血。 B.小量出血由于浅表溃疡渗血引起。 C.大量出血因粘膜下大血管受损引起。 D. 大量出血因肉芽肿破坏引起。 E. 大量出血临床常见少见出血休克死亡。 3、阿米巴肠外并发症没有: A.阿米巴肝脓肿。 B. 阿米巴肺脓肿。 C. 阿米巴腹腔脓肿。 D. 阿米巴胸膜炎。 E. 阿米巴尿道炎。 4、起传播作用的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形态是() A.大滋养体 B.小滋养体 C.包囊 D.配子体 E.子孢子 5、确诊肠阿米巴痢疾依赖于: ( ) A.腹泻腹痛全身症状轻,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B.大便镜检有红白细胞及夏-雷结晶 C.暗红色果酱样大便 D.大便中发现阿米巴滋养体 E.灭滴灵治疗后腹泻好转 6、金某某,男,38岁,因发热2个月而入院。病人2个月来不规则发热,伴体重减轻,右上腹部疼痛,呼吸时加重,有时伴咳嗽、胸痛,体检时肝区有明显压痛和叩击痛。X线检查:右侧膈肌抬高,活动受限,伴有少量胸腔积液。既往有慢性腹泻病史。该病人应首先考虑() A.阿米巴肝脓肿 B.阿米巴瘤 C.阿米巴肺脓肿 D.阿米巴肾脓肿 E.结核性胸膜炎 7、阿米巴痢疾的腹部压痛常见于() A.左下腹 B.左上腹 C.剑突下 D.右下腹 E.右上腹 8、肝阿米巴病各种穿破性并发症,最危险的是发生于:( ) A.胸腔和肺 B.心包 C.腹腔 D.胃和十二指肠 E.肾脏 9、适合于肠内外各型阿米巴病治疗的首选药物是:( ) A.依米丁 B.灭滴灵 C.氯喹 D.喹碘仿 E.卡巴胂 10、阿米巴肠道并发症没有: A.肠出血。 B. 肠穿孔。 C. 结肠病变。 D. 十二指肠炎。 E.直肠肛周瘘。 11、关于阿米巴下列不正确的是: A.粪便暗红色果酱样。 B.腥臭,含血和粘液。 C.粪便中可查到包囊和滋养体。 D.发现小滋养体可确诊。 E.发现滋养体可确诊。 12、关于阿米巴肝脓肿和细菌性肝脓肿的鉴别诊断,最重要的指标是:( ) A.起病缓急 B.毒血症状轻重 C.脓肿的个数和大小 D.脓液的颜色 E.局部症状的轻重 13、丁某某,女,40岁,因阿米巴痢疾而入院,住院第三天病人右下腹疼痛加剧,体温升高伴恶心、呕吐,肠鸣音消失。腹部有压痛,反跳痛,腹部紧张,为明确诊断下列哪项检查最有意义() A.血常规检查 B,胸片检查 C.B超检查 D.粪便镜检找阿米巴滋养体 E.腹部X线检查

流行病学总结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阐明流行和分布规律,探索病因、制定防制对策和措施并评价其效果,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目的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人群;研究范围: 疾病与健康状况;研究任务: 探索病因;研究目的: 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 第二讲 病因与病因推断 一、.病因模型(多因论) (1)三角模式(triangle mode ) 流行病学三角(epidemiological triangle ) (2)轮状模型(wheel mode ) (3)病因因素模型 (4)病因网络(web of causation )模型 二.病因的定义 使人群发病概率即风险升高的因素,包括发病机理和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risk factor ):流行病学层次的病因。 三.病因的分类 必需病因(necessary factor of cause ):是指某疾病发生的必要因素,即缺乏该因素时疾病就不会发生。 促成病因(contributory factor of cause ):是指某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某病产生的概率增加,但该病发生并非一定具有该因素。 四、.病因研究的基本方法 Mill 原则(如何提出假设) 1、求同法:相同事件之间找共同点 2、求异法:不同事件之间找不同点 3、共变法:因素出现频率波动时疾病频率或 强度也发生变化 4、类推法:疾病分布与病因已明的疾病的分布特征相似,推测两者有共同的病因 5、排除法:产生几个假设,逐一排除 五、病因推导原则 因素与疾病关联的形式: 统计学关联 虚假 描述性研究(查明分布) 形成假设(Mill 法则)分析性研究(检验假设)实验性研究(验证假设)病因推断(九条标准) 临床、病理实验等资料

传染病知识心得体会总结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传染病知识心得体会总结,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传染病知识心得体会总结 通过对传染病知识的学习,认识到了以一个确保为重点,以提高全体职工的法律知识为主题,努力实现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保持平稳下降,加强职工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制定年初计划并进行了逐项落实。下面是我们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篇1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精神,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法的宣教与培训,按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我院精心筹划传染病的报告、监测及防治相关的培训内容,于20__年_月_日开展了对全院医务人员的培训。 全院医务人员共226人,参加培训的226人,培训覆盖率100%。传染病防治知识考试分数统计情况:80分以下16人、80-89分53人、90-99分152人、100分5人,合格率为100%。 通过学习传染病的相关法律、法规、报告制度、流行病学知识及重大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提高医疗护理人

员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自身防护的能力、诊断水平及报告处置等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院医务人员的传染病防治知识有了很大提高,但尚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部分人员存在麻痹思想,对传染病形势过于乐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不断学习,提高医院医务人员对传染病防治能力的整体水平,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广大群众健康服务。 中医院 20__年_月_日篇2 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20__年院感科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了院感知识了培训,现总结如下。 1、为认真贯彻卫生部行业标准,为提升我院消毒供应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规范我院内镜清洗流程,更为提升自身院感知识,分别于20__年_月29—30日供应室人员参加遂宁市消毒供应专业技术培训班会,院感专职人员分别参加遂宁预防医学年会、四川省等级医院评审新标准培训会。 2、全年进行全院医务人员院感相关知识培训共4次,其中邀请川北医学院附院院感科主任刘永芳来院讲课1次,内容为多耐药菌的管理,通过培训加强了医务人员对多耐菌感染病例的了

传染病学复习重点(人卫版)

总论 概述: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传染病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有流行病学特征 (1)散发性发病:某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的一般水平。 (2)流行: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 (3)大流行: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 (4)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 4.有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传染病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1)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2)前驱期: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的。 (3)症状明显期: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都通常获得充分表现。 (4)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在此期间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的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 ①再燃: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②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③后遗症:指某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多见于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1)发热:(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五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减息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2)发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称为发疹性传染病。 皮疹分为外疹和内疹即粘膜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和先后次序:水痘风疹第1天,猩红麻疹次第连(2、3日),斑疹伤寒第5日,伤寒再接第6天)。形态包括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 (3)毒血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充血、增生,肝脾淋巴结肿大 3.临床类型:急性、亚急性、慢性型、轻型、典型(中型、普通型)、重型、暴发型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总论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4.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这种情况称为机会性感染。 5.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6.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7.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者。 8.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9.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10.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

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11.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12.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 1.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2.病毒性肝炎按病原学分类: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 3.急性黄疸型肝炎分期: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体力、消化道、黄染) 4.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定量方法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重要意义。前C区变异可能与重型肝炎发生有关。我国主要基因型为B和C型,基因分型对预后判断及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一定意义,而基因耐药变异位点检测对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有重要意义。 5.重症肝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黄疸进行性加深,胆红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期末考试总复习 第一章绪论 1、流行病学: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在人群中得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与评价预防、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得策略与措施得科学。 2、流行病定义得内涵: ①、研究对象:人群 ②、研究内容:疾病(包括伤害)与健康状态 ③、重点: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得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④、目得:为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得决策依据。 3、根据就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得条件,或者说就是否有人为得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与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4、流行病学研究得重要观点:

①群体得观点;②比较得观点;③概率论得观点;④社会医学得观点;⑤多病因论得观点。 第二章 疾病得分布 率与比得概念:率表示发生得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得一个参数。 比就是一个值。 构成比就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得结论。 k ?= 数 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率 %100?= 量(个体数之和) 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数量(个体数) 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构成比 发病指标 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得频率。 k ?= 同期暴露人口数 生某病的新病例数 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发病率 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得发病率。观察时间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k ?= 同期暴露人口数 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 罹患率 患病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得比例。 k ?= 同期观察人口数 病新旧病例数 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患病率 影响患病率升高与降低得因素: ?? ?期间患病率 时点患病率按观察时间

传染病学重点总结

传染病学重点总结 感染过程:指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②隐性感染(产生特异性抗体,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多见③显性感染(大多数传染病显性感染只占小部分,但麻疹和水痘大多数表现为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可排出病原体),乙肝流行性脑脊髓膜炎⑤潜伏性感染(一般不排出病原体体)多见于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肺结核 ,②毒力,包括毒素(外毒素→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霍乱弧菌。内毒素→伤寒杆菌、菌痢杆菌),③数量,④变异性 IgM 最早出现,近期感染标志 IgG 持续时间长,既往感染标志 ,②传播途径,③人群易感性(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如麻疹、水痘、乙型脑炎等)。 ,②社会因素 ①病原体,②传染性,(传染期是确定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③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④有免疫性:再感染:系指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的间隙再度感染. 重复感染:细胞乃至个体受某种感染体感染后,又感染了同种或异种的感染体。复发: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再燃: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 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①潜伏期,根据潜伏期长短可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 ②前驱期:有传染性③症状明显期:传染性最强④恢复期 常见症状与体征:①发热,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h相差不超过1℃,可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弛张热:24h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②发疹:斑丘疹:斑丘疹是指斑疹和丘疹同时存在,不高起,不下凹的界限性皮肤颜色的改变,多为充血疹,压之褪色,相互融合。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1、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染途径、人群易感性(即三个条件) 2、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即四个特点) 一、病毒性肝炎 1、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 A.HbsAg(表面抗原)和抗HBs:表面抗原是HBV感染后首先出现的抗原,该抗原只有免疫性,无传染性。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其抗原转阴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疫苗接种后。 B、HBcAg(核心抗原)和抗HBc:核心抗原因存在于Dane颗粒中,在肝脏,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出现较晚于HBcAg,其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传染性。抗HBcIgM较早出现,其阳性提示急性期或者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抗HBcIgG出现较迟,可保持多年甚至终身。 C、HBeAg和抗Hbe:HbeAg出现较晚,在病变极期后消失,一般仅见于HbeAg阳性血清,若持续存在预示趋向慢性。抗Hbe出现而HbeAg消失,称为血清转换。抗Hbe阳转后,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期,传染性降低。 2、HBV DNA:存在于Dane颗粒中,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最直接、最灵敏标志。 3、肝炎流行病学特点 甲戊型:传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传播 乙丙丁型:体液或血液传播,如母婴传播、输血、密切接触及性传播等。 4、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各型病毒均可引起。 急性黄疸型肝炎分期 黄疸前期:本期持续5-7天,甲戊型起病急,多伴发热,其他型多起病缓慢。主要症状为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肝功能主要为ALT升高。 黄疸期:本期为2-6周,自觉症状好转,尿黄加深,皮肤和巩膜出现黄疸,1-3周达峰,肝脏大而质偏软,脾脏轻微肿大,部分患者有一过性粪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徐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功检查为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 恢复期:本期持续1-2月,症状渐消,黄疸消退、肝脏脾脏回缩,肝功能正常。 总病程2-4月,一般不超过6个月 5、慢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有慢性肝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改变者。可分为轻重中三度。 重度慢性肝炎:有岷县或持续的感言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6、重型肝炎(肝衰竭)临床表现及诊断 1)肝衰竭表现:极度乏力、严重的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 2)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总胆红素≥17.1μ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 3) 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出现胆酶分离,血氨升高 4)腹水 5)出现肝肾综合征,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 6)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 ADD:胆酶分离即在重型肝炎患者出现的ALT快速下降,胆红素不断升高的现象。 7、窗口期:即病毒感染肝炎病毒后,机体尚未产生免疫抗体的时期,此期抗病毒抗体检查

流行病学考研必背重点

1、流行病学:就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得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得策略与措施得科学。 2、流行病学研究内容得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健康。 3、流行病学任务得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揭示现象,即揭示流行(主要就是传染病)或分布(其她疾病、伤害与健康)得现象,可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来实现。第二阶段:找出原因,即从分析现象入手找出流行与分布得规律与原因,可以借助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来检验或验证所提出得病因假说。第三阶段:提供措施,即合理利用前两阶段结果,找出预防或控制得策略与措施,可用实验流行病学方法实现。 4、流行病学研究得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5、现代流行病学中得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得分布,其中包括疾病得流行现象;②疾病得发病过程,其中涵盖了机体得感染过程与传染病得流行过程;③人与环境得关系,即疾病得生态学;④病因论,特别就是多因论;④病因推断得原则;⑤疾病防治得原则与策略,其中包括疾病得三级预防;⑥疾病发展得数学模型等。 6、流行病学得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流行病学得根本任务之一就是预防疾病;②疾病得监测,疾病得监测就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得一项很好得措施;③疾病病因与危险因素得研究,这就是为了达到预防疾病得目得而必须进行得工作;④疾病得自然史,该应用时通过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人类疾病与健康得发展规律,以进一步应用于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⑤疾病防治效果评价,这涉及防治疾病效果得最终判断。 7、流行病学研究按设计类型分为: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

实验流行病学与理论流行病学。 8、流行病学特征:①群体得特征,流行病学就是研究人群中得疾病现象与健康状态,即从人群得各种分布现象入手,而不仅就是考虑个人得患病与治疗问题,目光始终着眼于人群中得问题。 ②对比得特征,在流行病学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得思想,对比就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得核心。 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得特征,流行病学极少用绝对数表示各种分布情况,多使用频率指标,因为绝对数不能显示人群中发病得强度或死亡得危险度。 ④社会心理得特征,疾病得发生不仅仅同人体得内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得影响与制约。在研究疾病病因与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研究对象得生物、心理与社会生活状况。 ⑤预防为主得特征,作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得一门分支学科,流行病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得方针并以此作为学科得研究内容之一。 ⑥发展得特征,针对不同时期得主要卫生问题,流行病学得定义、任务就是不断发展得。 9、疾病分布:就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得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主要描述疾病发病、患病与死亡得群体现象。 10、发病频率测量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11、发病率:就是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得频率。 12、计算发病率需考虑得因素:(1)新发病例数;(2)暴露人口

传染病学重点总结

一、总论 感染过程的表现:①清除病原体,②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 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③显性感染(大多数传染病显性感染只占小部分,但麻疹和水痘大多数表现为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可排出病原体),⑤潜伏性感染(一般不 排出病原体体) 感染过程中的病原体的作用:①侵袭力,②毒力,包括毒素(外毒素→白喉杆菌、破伤风杆 菌和霍乱弧菌。内毒素→伤寒杆菌、菌痢杆菌),③数量,④变异性 传染性病的发生机制中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①直接损伤,②毒素作用,③免疫机制 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①发热,②代谢改变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①传染源,②传播途径,③人群易感性(某些病 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如麻疹、水痘、乙型脑炎等)。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①自然因素,②社会因素 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①病原体,②传染性,③流行病学特征,④感染后免疫 二、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①潜伏期、②前驱期、③症状明显期、④恢复期 常见症状与体征:①发热,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h相差不超过1℃,可见于 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弛张热:24h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②发疹:皮疹分为外疹和内疹(黏膜疹),水猩天麻斑疹伤寒 二、病毒性肝炎重要! 乙肝二对半:①HBsAg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现症感染,感染时即出现) ②HBsAb 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抗体(现无感染,保护性。HBsAg清除后 出现) ③HBeAg 乙型肝炎e抗原(病毒高复制,感染时即出现) ④HBeAb 抗乙型肝炎e抗原的抗体(病毒低或无复制,HBeAg清除后出现) ⑤HBcAb 抗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的抗原(病毒复制,感染时即出现) “大三阳”:HBsAg/HBeAg/HBcAb阳性 表示现症感染,病毒复制活跃。病人处于无症状携带或者肝炎活动状态。 “小三阳”:HBsAg/HBeAb/HBcAb阳性 表示现症感染,病毒低复制。抗病毒免疫相对强,肝炎多静止。

流行病学--人卫第8版总结

流行病学人卫第8版 第一章绪论 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上述定义的基本内涵有四点:①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而不是某一个体;②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疾病,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其他相关的卫生事件;③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研究的重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④流行病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以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流行病学与临床的区别 根据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的条件,或者说是否有人为的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和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是否有人为的干预因素 是否 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 随机分配?设立比较组? 是否是否 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分析性研究描述性研究 研究方向? 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 暴露→结局暴露←结局暴露与结局同时调查 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现况调查 生态学研究 研究方法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 现场试验

社区干预试验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①群体的观点;②比较的观点;③概率论的观点;④社会医学的观点;⑤多病因论的观点。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率和比的概念:率表示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的一个参数。 比是一个值。 构成比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率=k 数 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构成比= %100量(个体数之和)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数量(个体数)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 发病指标: 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k 同期暴露人口数 生某病的新病例数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 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观察时间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罹患率=k 同期暴露人口数 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 患病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k 同期观察人口数 病新旧病例数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 时点患病率 按观察时间 期间患病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