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脑血管病临床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逐渐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VCI是指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显性(如脑梗死和脑出血等)或非显性脑血管病(如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引起的从轻度认知损害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我们根据国内外临床研究结果和相关文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VCI的诊治指南,供临床参考。

VCI的分类

VCI分类方式有多种,根据病因、病理、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等可进行不同分类,目前主要根据病程和病因病理分类。

1.根据病程分类:VCI涵盖了血管源性认知损害从轻到重的整个发病过程,病程分类强调对血管因素导致的认知障碍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

Hachinski和Bowler认为VCI应分为3个阶段:脑危险期(brain-at-risk stage)、围症状期(perisympotomatic stage)、症状期(symptomatic stage)。但由于缺乏进一步的研究,这一分期没有得到广泛使用。此后加拿大健康和老龄化研究及加拿大VCI研究联盟在人群调查基础上提出VCI分为3期: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t dementia,VCIND)、血管性痴呆(VaD)和混合性痴呆(mixed dementia,MD)。通过随访,根据临床症状和神经影像特征进一步确定了这一分类。虽然这一分期得到了认可和使用,但三者并非病程发展关系,MD实际为病因病理诊断。

2.根据病因分类:大量研究证实VCI可由血管性危险因素、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其他脑血管病如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脑动静脉畸形和脑血管病合并AD¨等引起。据此,我们讨论并提出新的病因分类方法,供临床参考。

推荐采用病因分类方法,对VCI进行诊断。

VCI的诊断

从临床评估、神经心理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综合支持VCI分类诊断的证据,并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做出诊断。

一、临床评估

临床评估包括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并注意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等基本信息。

1.病史采集:应详细采集认知障碍的起病时间、起病形式、具体表现(需全面了解各认知域的损害情况)、进展方式、诊治经过及转归;认知障碍是否对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产生影响。同时要了解是否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干预情况;是否有卒中病史,卒中次数、卒中与认知障碍的关系。还要详细了解是否有其他导致认知障碍的疾病或病史,以除外血管性疾病以外的因素。

2.体格检查:应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体检,寻找支持脑血管病的局灶体征,如构音障碍、中枢性面舌瘫、偏瘫、感觉障碍、病理征等;小血管病导致的皮质下白质脑病和腔隙状态常有步态异常、假性延髓麻痹等,但早期局灶体征也可不明显。另外,某些部位卒中可只引起认知损害,没有局灶体征,如丘脑背内侧核、额叶背外侧、颞叶内侧等,应予以重视。还需进行详细的一般体检,如血压、心脏、外周血管等检查,以明确是否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同时要注意可能导致认知障碍的其他疾病相关体征。推荐应详细了解认知障碍的起病、发展过程,及其与脑血管病或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应对患者进行一般体检和神经系统检查,寻找脑血管病的证据,同时排除其他可导致认知障碍的疾病。

二、神经心理学评估

神经心理学评估是识别和诊断VCI的重要手段,也是监测疗效和病情转归的重要工具。VCI在病因、病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不同类型(如多发梗死性和皮质下小血管病性)、不同病灶部位其神经心理学特征可能不同。很多研究提示VCI神经心理学常见特征为额叶一皮质下功能损害,患者的抽象思维、概念形成和转换、信息处理速度等执行功能损害突出,而记忆力相对保留。但另有研究表明VCI患者存在包括记忆障碍在内的多认知域损害,记忆力损害可以非常严重m圳,因此,执行功能障碍不能作为VCI的特征性诊断指标,应对VCI进行全面的神经心理学评估。美国神经病学和卒中协会/加拿大卒中网络(national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Canadian stroke network,NINDS/CSN)提出了3套VCI神经心理评估草案:60 min草案、30 min草案和5 min草案。3套草案都包括执行能力和记忆力的评估,选用了耗时短、容易操作的测验,力求评估简短易

行。另外,蒙特利尔认知量表(the Montreal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已在中国广泛使用,显示出比MMSE更能识别轻微的认知损害,但尚未建立常模和检测信效度。

由于文化和地域的差异,NINDS/CSN草案中有些分测验对我国老年人群并不适用,如交替连线测验、语音流畅性测验等;有些不够敏感。如Rey-Osterrieth 复杂图形临摹。我们研究发现,语义分类流畅性测验(动物)、数字符号测验作为注意/执行功能相关测验较为适用;检测视空间功能的积木测验较Rey-Osterrieth 复杂图形临摹则更敏感。联合听觉词语学习测验、语义分类流畅性测验(动物)、数字符号测验和积木测验对识别VCI患者有很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且对认知损害极轻的患者(MMSE≥28)仍有很好的判别能力,可用于我国VCI患者的认知测查。

推荐应当采用适合国人的测验对VCI患者进行多个认知域的评估,包括记忆力(如词语学习测验)、注意执行功能(如语义分类流畅性测验和数字符号测验)、视空间结构功能(如积木测验)等。

三、神经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在VCI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①提供支持VCI的病变证据,如卒中病灶的部位、体积,白质病变的程度等。MRI对白质病变、腔隙性梗死等小血管病较CT更敏感。②帮助对VCI进行分型诊断,如缺血性VCI时,大血管病变可见相应的责任病灶;小血管病变可见脑白质变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等。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VCI一般脑内无明显的病灶。③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认知障碍,如炎症、肿瘤、正常颅压脑积水等。

推荐应该对所有首次就诊的患者进行脑结构影像检查,首选头MRI检查,包括T1WI、T2WI、FLAIR,在没有条件的医院,亦可行CT检查。

四、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有助于VCI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VCI患者血液检测的目的包括:①查找VCI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等。②排除其他导致认知障碍的原因,如甲状腺功能低下、HIV 感染、VitB12缺乏、结缔组织病、梅毒性血管炎、肝肾功能不全等。

研究发现,脑脊液中总tau蛋白和异常磷酸化tau蛋白增高、Aβ

降低有助于

42

鉴别AD和VaD。

推荐对所有首次就诊的患者应进行血液学检测以协助VCI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包括血糖、血脂、血电解质、肝肾功能,在有些患者常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测如:VitB小甲状腺素水平、梅毒血清学检测、HIV、伯氏疏螺旋体等。怀疑变性疾病或需要鉴别诊断时可行脑脊液检查,总tau蛋白、异常磷酸化tau蛋白和A13蛇检查对于AD诊断有较高价值。

五、诊断标准

目前对VCI中的VCIND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对VaD已有4个国际广泛应用的诊断标准。现有VaD的诊断标准不能用于VCIND的诊断。诊断VCI需要3个要素:认知障碍、血管因素、血管因素与认知障碍之间的关系(表1)。认知障碍包括从轻度到痴呆的任何阶段,并且可涉及各个认知域。某些类型VCI可以慢性起病,没有明确的卒中病史和局灶体征,进展模式也可多种多样m驯。基于此,几

个VCIND和VaD大型研究采用的入组标准不再强调记忆损害,对卒中病史、起病及进展模式也不再具体界定。但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诊断标准。

VCI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神经心理学表现、影像学有很大的异质性,如果不加以区分,难以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因此,有必要对VCI进行分类诊断。我们在VCI病因分类的基础上,提出VCI及其分类诊断标准(表1)。

VCl的预防

一、一级预防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和脑血管病本身都是VCl的主要病因。因此,通过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是VCI一级预防的根本途径。

1.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了高血压与痴呆发生的相关性。欧洲收缩期高血压研究(systolic hypertension in Europe,Syst-Eur)发现高血压治疗组2年后痴呆发病率减少了55%。但32例新发痴呆患者中只有2例VaD,因此,不能证实降压治疗能减少VCI的发生H21。鹿特丹研究(Rotterdam study)发现抗高血压治疗组发生VaD的相对危险性(艘)较对照组下降了1/3。高龄老年人认知功能评估研究(hypertension in the very elderly trim cognitive function assessment,HYVET.COG)是一项有中国参加的多中心研究,将该研究结果和其他三项类似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后,发现降压治疗能够降低痴呆患病率。汇总数据分析(pooled data analysis)显示,轻度降血压[降低幅度<5/3 mm Hg(1 mm Hg=0.133 kPa)]即可提高MMSE得分并改善即刻和延迟逻辑回忆的成绩。上述研究结果提示,降压治疗能改善认知功能或防止认知功能下降,从而预防VCI发生。

2. 高脂血症:关于降脂治疗能否防止认知功能下降或痴呆,已经引起学者广泛关注。2009年,vall Vliet等的降脂治疗和认知功能研究结果显示,中年高胆固醇血症与认知功能下降有关,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通过减少血管病的发生而防止认知功能下降。但是,不能肯定降脂治疗是否也可以防止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下降。2010年发表的高风险老人服用普伐他汀的前瞻研究(prospective study of pravastatin in the elderly at risk,PROSPER)发现,服用普伐他汀不能阻止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下降。

3.糖尿病:对观察性研究的系统性评价显示,糖尿病与认知功能下降及痴

呆相关。檀香山-亚洲衰老研究(the Honolulu-Asia aging study,HAAS)证明糖尿病可通过引起脑血管病和神经退行性变导致认知障碍。2009年瑞典的一项孪生子研究明确提出,糖尿病能增加VaD的风险(OR=2.17),中年期患糖尿病较老年期出现的糖尿病更容易发生VaD。

尽管目前尚无血糖管理对VCI预防作用的双盲随机对照研究,但是,有研究证实,控制血糖口可减少大血管病变(包括非致死性卒中)的发生。由于卒中本身就是VCI的危险因素,由此可推测,控制血糖可能对于VCI预防有益。

推荐降压治疗和对中年高胆固醇血症进行降脂治疗能改善认知功能或防止认知功能下降,应尽早干预以预防VCI发生。血糖管理对于VCI预防可能有益,但需要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

二、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是对于已经出现卒中或VCI的患者,进行血管危险因素的干预以防止再次出现卒中,从而预防VCI的发生或减缓VCI的进展。

中国参加了一项关于二级预防的国际多中心研究,即培哚普利预防复发性卒中研究(perindopril protection against recurrent stroke study,PROGRESS)。PROGRESS研究的主要终点指标是卒中事件,痴呆和认知功能是该研究的次要终点指标。PROGRESS研究证明,降压治疗能减少复发性卒中相关的痴呆和认知功能下降,该研究认为降压治疗对于认知功能下降和痴呆的预防作用主要在于其对卒中的预防。

推荐脑血管病或VCI患者伴有高血压时应积极进行血压调控,同时存在其他血管危险因素时应进行干预,防治卒中的二次复发有助于减少或延缓VCI。

VCI治疗

一、VCI治疗

1.胆碱酯酶抑制剂和非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研究表明,VaD患者存在乙酰胆碱通路的破坏,致使脑内乙酰胆碱含量减少,提供了VaD治疗的理论基础。2007年,一项关于鹏碱酯酶抑制剂和美金刚治疗VaD的荟萃分析纳入了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卡巴拉汀和美金刚等药物的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些药物对VaD患者的认知功能均有改善作用,卡巴拉汀能使阿尔茨海默病评估认知量表(Alzheimer’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nitive

subscale,ADAS-Cog)得分改善1.10分,多奈哌齐(10 mg/d)可使ADAS-Cog改善2.17分,其他药物作用居于两者中间;但仅多奈哌齐(10 ms/d)可使阿尔茨海默病功能评定和改善量表(Alzheimer’S disease functional assessment and change scale)

评分提高,其他药物均不能改善VaD患者的行为症状和日常功能。

到目前为止,尚无胆碱酯酶抑制剂和美金刚治疗VCIND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2008年,多奈哌齐治疗皮质下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多奈哌齐对血管性痴呆评估量表(V-ADAS-cog)得分没有改善作用,但对于评价执行功能的连线试验A和B、执行功能检查25项(executive

interview-25,EXIT25)得分有改善。石杉碱甲是从石杉科植物干层塔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尽管临床上石杉碱甲被用于VaD治疗,但是,只有小规模临床试验证明了其有效性,石杉碱甲治疗VCi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行证实归“。

推荐胆碱酯酶抑制剂和美金刚对于轻中度VaD患者的认知功能有轻度改善作用,可用于VaD的治疗。胆碱酯酶抑制剂和美金刚对VCIND的治疗作用有待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

2.其他药物:斯堪的纳维亚多发性梗死痴呆研究(Scandinavian multi.infarct dementia trial)没有发现尼莫地平对VaD患者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或全面评估有显著改善作用。但意大利的尼莫地平治疗皮质下VaD的研究显示,经过1年治疗,尼莫地平提高了皮质下VaD患者的词语流畅成绩,减缓了MMSE得分下降,提示尼莫地平对皮质下VaD有效。但是,由于尼莫地平治疗VaD的临床研究较少,目前还缺少充分的证据证明其治疗VaD的有效性。

此外,其他一些药物如尼麦角林、己酮可可碱、奥拉西坦等对VaD疗效尚存争议。

3.中成药物:银杏制剂预防和治疗VCI的有效性存在争议。一项随访6.1年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银杏制剂不能减少认知正常老人或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各种类型痴呆(主要是AD)的发病率。但是,该临床试验旨在研究银杏制剂对AD的预防作用而非VCI。2010年,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银杏制剂可以改善AD、VaD和混合型痴呆的认知功能,但不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中国医生试图从中医药角度找到治疗VCI的方法,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观察了健脑益智颗粒对242例轻到中度VaD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健脑益智颗粒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但该研究疗效评价指标尚不完善。

推荐某些中药提取物如银杏制剂对改善VaD患者认知功能可能有效,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治疗VCI值得探索。

二、VCI精神行为症状治疗

VCIND一般较少出现明显的精神行为症状,即使出现,症状也多轻微,应首选非药物治疗。系统性评价证明音乐治疗、行为治疗和周围环境调整对精神行为症状有效。

VaD较VCIND容易出现精神行为症状如抑郁、焦虑、幻觉、妄想、激越、睡眠倒错、冲动攻击行为等,且程度通常较重。如果症状使患者痛苦或伴随的激越、冲动、攻击行为使患者或他人处于危险之中,则是药物治疗的适应证。

抑郁是VaD患者的常见症状,有效的抗抑郁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为常用的抗抑郁剂。因为VaD患者常伴有多种躯体疾病,需要同时使用其他药物,因此,使用SSRIs时还应考虑其对肝脏P450酶的影响和药物相互作用。相对而言,西酞普兰和舍曲林对P450酶影响较小,药物相互作用小,安全性较好。抗精神病药物常用于幻觉、妄想、激越、冲动攻击行为等症状的治疗。由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较多,目前常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2005年,一项关于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药物治疗的系统性评价表明,奥氮平和利培酮对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有轻度的改善作用。此后,一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于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荟萃分析共纳入了3项阿立哌唑、5项奥氮平、3项喹硫平和5项利培酮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利培酮和阿立哌唑对于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有一定效果,但所有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均增加患者脑血管病和死亡的风险。目前指南建议首先使用抗痴呆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作为二线药物只能短时间使用。

推荐治疗精神行为症状应首选非药物治疗,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临床获益和潜在风险。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2014.7.11)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北京协和医学院神经科李舜伟 一认知功能障碍的发展简史 上世纪50年代之前,一部分中、老年患有严重的记忆减退、视空间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往往被诊断为痴呆,更鉴于病理学的所见,考虑为阿茨海默尔痴呆(AD),即神经细胞变性所导致的老年性痴呆。由此制定了老年性痴呆的诊断方法和步骤,供医师参考和执行。但是,临床上还有一部分中老年虽然记忆减退,可是日常生活完全可以自理,没有视空间等障碍,与老年性痴呆的诊断标准并不符合。 从9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看法,并制定了诊断标准。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阿茨海默尔痴呆(AD)的前驱表现,每年会有12%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病人转化为阿茨海默尔痴呆(AD)。因此,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实际上是源于阿茨海默尔痴呆的。 随着医学的进展,尤其是脑CT与MRI的临床应用,发现相当多的痴呆病人有脑血管的异常,在脑CT和(或)MRI上显示为多发性梗塞灶或白质缺血灶,这些病人多半在一次或多次脑血管病后出现痴呆的表现,但可能会有好转,其症状呈波动性。这部分病人虽然也有痴呆,但与阿茨海默尔痴呆表现不同,因此,学者命名为血管性痴呆(VaD),也制定了诊断标准。 问题在于有些脑血管病的病人尽管多次发作,但无痴呆表现,至多只有记忆减退,或其他的认知损害,在临床上并不能诊断为血管性痴呆(VaD)。于是,参照阿茨海默尔痴呆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做法,也提出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一说,并制定了诊断标准。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三点: 第一,先有痴呆和痴呆的诊断标准,后才有认知功能障碍及其诊断标准; 第二,先有阿茨海默尔痴呆(AD)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后才有血管性痴呆(VaD) 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 第三,尽管痴呆的诊断大多数学者都基本上认可,但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却各家不同,尚难提出大家都认可的标准,尤其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标准迄今并不一致。 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这里所谓的脑血管病变既包括脑内血管本身的疾病,如脑出血、脑梗塞、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也包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分析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分析 发表时间:2015-07-24T09:53:38.68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金世娟秦静静[导读] 中医虽无血管性认知障碍这一病名,但是有关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记载并不少见。 金世娟秦静静 青州市人民医院山东潍坊 262500 【摘要】血管性痴呆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病所导致的痴呆综合征,是老年性痴呆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指出血管性痴呆是全世界老年性痴呆的第三大病因,仅次于阿尔兹海默征和路易体痴呆,而在亚洲国家则居首位。文章基于此,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从中医与西医两个角度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 【中图分类号】R857.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6-437-01 1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概念 随着研究深入,发现除明显的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脑梗死等)外,不明显的脑血管病,以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也会引发认知功能损害,而且当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达到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时,常已经错过最佳干预治疗时机,成为不可逆性认知损害。因此为满足临床需要,在患者出现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时及时干预、延缓痴呆的出现时间和减少痴呆的发生率,在深入研究该病的基础上最早在1993 年由Hachinshi 和Bowler 提出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概念:由脑血管性危险因素、明显或不明显脑血管病引起的从轻度认知损害到痴呆的一大类认知损害综合征,即由血管因素引起的的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从Hachinsh 等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定义来看,它是一个包含血管性痴呆在内的范围更广泛的认知功能受损的综合征,并且成为当今医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和热门课题,这一概念的提出重在对血管性痴呆的早期预防和治疗。 2 中医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虽无血管性认知障碍这一病名,但是有关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记载并不少见,大多散见于中医“呆病”、“痴呆”、“文痴”、“健忘”、“善忘”等病证的论述中。根据其认知损害程度的轻重,现代中医也普遍认同血管性认知障碍属于中医“痴呆”、“健忘”等疾病范畴。现代研究发现中风病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病因,而出现中风病的人群多属于中老年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人至老年,肾衰精少,脑海失充;脾胃虚弱,气血乏源;加之年老体病,所欲不能,行动受限,情志失调,气郁血瘀;脾虚失运,痰浊内生,蒙蔽清窍而致病。 综上所述,中医普遍认为健忘、痴呆病位在脑,与肝脾心肾等脏腑功能有关,尤其是脾肾;多以年老体衰、情志内伤、久病损耗等原因导致气血不足,肾虚精亏,髓海空虚,脑髓失养,或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邪气扰于脑窍,元神蒙塞而成,属于本虚标实,虚中夹实。 中医认为精、气、血三者为人体的物质基础,精生气,气生血,精血同源;肾为五脏之根,先天之本,肾藏精,主骨,生髓,髓能充脑;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脑为“诸阳之会”、“清窍之府”、“精神之府”、“元神之府”等。曹晓岚教授根据中医传统理论,以及治疗中风和认知障碍的多年临床经验,认为中风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因病机虽复杂,但归纳起来其病机不外虚、瘀、痰三端,以肾虚、血瘀、痰浊为主,肾精亏虚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基础,痰浊、瘀血是致病的重要病理因素。肾精亏虚为本,痰浊瘀血气滞为标,病位在脑,其发病、演变与肝脾肾关系密切。中医治疗当以补肾填精、健脑益髓为基本方法。不仅虚证以补肾为主,即使是以痰浊、瘀血等实邪偏重的虚实夹杂证候中,也常在以川芎、红花、桃仁、泽兰、清半夏、胆南星、陈皮、天麻、郁金、石菖蒲等活血通络、化痰理气的主方中配伍制何首乌、枸杞子、山茱萸、熟地兼以益肾填精。 借鉴田金洲教授等制定的血管性痴呆中医辩证量表,发现6 种证型,主要以瘀血阻络证、痰浊阻窍证、肾精亏虚证为主,其余证型较少或未出现。并进一步发现患者以两证或三证相兼出现为主,单一证型较少,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并且轻度痴呆组以虚证多见、轻度认知障碍组实证多见。本研究能说明中风恢复期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病机虚实夹杂,以肾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痰瘀内阻为标,以血瘀、痰阻、肾虚为主要病因,为临床辨证治疗中风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主要以活血通络、祛痰开窍、补肾填精等方法寓通于补,通补结合,以补为主等治则治法提供依据。 3 现代医学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的认识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逐步被重视,虽然至今对其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的研究尚不甚明确,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扩展,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各项认知均在逐步完善中。目前一般认为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主要病因,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烟酒嗜好、性格、遗传因素、营养状态等对其认知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年龄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大多数发现随年龄增加,患病率增高。本文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62.22±10.32 岁,无认知障碍者、轻度认知障碍者、轻度血管性痴呆者的平均年龄(岁)依次为58.77±9.16、63.56±10.16、70.37±8.67,在年龄组段研究中同样发现随年龄增长,患者的认知状况下滑。年龄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也可能与老年人的血管性疾病患病率较高有关。 关于性别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的研究较少,且结论不一致。本文在男女比例基本均等的条件下经统计学分析发现,轻度血管性痴呆的患者女性比占优势,性别对认知功能有影响,但是这也可能与本次调查对象女性患者受教育程度较男性低有关。 关于文化程度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的研究,许多研究者认为文化程度高低对认知功能有影响,文化程度低是该病的危险因素,学习有利于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故目前普遍认为提高人类的受教育程度有利于降低认知功能损伤。笔者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中文化程度普遍较认知功能正常者低,并且轻度痴呆患者主要以文盲和小学学历为主,低文化率更明显。关于婚况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既往研究较少,笔者发现单身(主要为老年丧偶)较已婚且配偶健在者患病率高,这可能与单身(主要为老年丧偶)者易出现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关,不过这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另外笔者对患者的日常运动情况和职业做了统计分析,发现经常锻炼比好静懒动者的认知功能保存较完整,可见经常锻炼不仅有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可能是因为经常锻炼者有比较好的心理素质,生活比较有规律,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活跃了大脑,促进了周身的血液循环。同时未发现职业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内容清晰)

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 1. 存在记忆障碍(自诉,他人提供); 2. 记忆检测成绩低于年龄和文化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1.5SD; 3. 总体衰退量表(GDS)2~3级, 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0.5分; 4. 一般认知功能正常; 5. 日常生活能力正常; 6. 除外其他导致痴呆和脑功能障碍的躯体和精神疾患; aMCI(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 (1)主诉主要为记忆障碍 (2)有记忆减退的客观证据(记忆下降程度低于年龄和文化匹配对照的1.5个标准差以上)(3)一般认知功能正常 (4)日常生活能力保留 (5)没有足够的认知障碍诊断为痴呆 3.1.1 MCI的诊断标准 MCI: (1)认知功能下降: 主诉或知情者报告的认知损害,而且客观检查有认知损害的证据;或/和客观检查证实认知功能较以往减退。 (2)日常基本能力正常,复杂的工具性能力可以有轻微损害。 (3)无痴呆。 VCI的分型诊断标准 一、VCI的诊断 (一)VCI的诊断需具备以下3个核心要素 1、认知损害:主诉或知情者报告的认知损害,而且客观检查有认知损害的证据,或/和客观检查证实认知功能较以往减退。 2、血管因素:包括血管危险因素、卒中病史、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影像学显示的脑血管证据,以上血管因素不一定同时具备。 3、认知障碍与血管因素有因果关系: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导致认知障碍的原因。 VCI的程度诊断 1、VCI-ND(非痴呆血管性认知损害):日常能力基本正常,复杂的工具性日常能力可以有轻微损害,不符合痴呆诊断标准 2、VaD:认知功能损害明显影响日常生活能力,达到痴呆程度。 VCI诊断成立后需进行以下分型诊断: 1、危险因素相关性VCI 1)有长期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2)无明确卒中病史

中国血管性轻度认知损害诊断指南(2016)

前言 血管性认知损害(VCI)概念最早于1995年提出[1],泛指所有与脑血管损伤(不仅是卒中)有关的认知障碍[2]。VaMCI是指由血管性原因引起的,或与血管性原因有关的轻度认知损害综合征[3],是正常认知与痴呆之间的过渡阶段[3,4,5,6,7]。虽然与血管性认知损害非痴呆(VCIND)[5]、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mild VCD)[4]和轻度神经认知障碍(mild NCD)[7]概念不同,但定义基本一致,类似于阿尔茨海默病(AD)所致轻度认知损害(AD-MCI)[8,9,10,11]。 研究发现,急性卒中3个月内有24%~55%患者出现至少1个认知领域的损害[12,13,14],6个月内72.7%患者有认知损害,1年内仍有69.8%患者有认知损害[15,16]。我国卒中后认知损害发生率高达80.9%,其中认知损害非痴呆为48.91%,痴呆为32.05%[17]。卒中使发生痴呆的相对危险度升高3.7倍,在61~74岁老年人中其危险度升高至6.6倍,并使痴呆的发生提前近10年[18]。平均每年有10%VaMCI患者进展为血管性痴呆(VaD),2年后约19%进展为VaD,23%进展为AD或痴呆[19,20],5年后46%进展为痴呆,52%死亡[21]。可见,VaMCI是VaD或痴呆的前驱期,是痴呆防治的关键靶点[19,20,21,22],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然而,VaMCI诊断标准至今尚不统一,筛查方案缺少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加上我国语言文化环境与西方不同,给临床诊断和筛查带来了不便。因此,研发一个适合于我国的VaMCI临床诊断指南很有必要。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痴呆及相关疾病专业委员会(ADC)于2014年成立指南工作组,目的是修订之前《中国痴呆诊疗指南》[23]推荐的AD和其他痴呆的诊断和管理,并通过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补充制定VaMCI诊断指南。 一、指南制定方法 本指南的证据收集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PubMed数据库和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公司的生命科学文献数据库(EMBASE),证据类型包括临床研究报告(clinical trial)、Meta分

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简介

《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 焦虑障碍具有慢性发作性病程,需要全病程防治。适当的药物治疗有肯定疗效,但心理治疗的作用和地位同样不容忽视。应在病程不同阶段,采用以人为本的不同措施,并考虑我国国情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应卫生经济学原则。 指南分总论、惊恐障碍(PD)、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和社交焦虑障碍(SAD)4 章节。总论包含焦虑障碍的概念、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危险因素、临床评估及诊断分类、治疗(药物和心理)、人群防治、指南推广和实施等内容。各论包含了上述3个焦虑障碍亚型的概述、临床评估、诊断分类、各亚型临床表现及规范化治疗程序等。该指南还附有3个诊断系统的诊断标准、10余种常用焦虑障碍的评估量表 及3份焦虑亚型治疗的循证资料。 《焦虑障碍防治指南》: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丛书 目录 1 焦虑障碍概论 1.1 焦虑障碍的概念 1.2 焦虑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 1.2.1 焦虑障碍的流行病学 1.2.2 我国焦虑障碍防治现状 1.3 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 1.4 焦虑障碍的临床评估和诊断分类 1.4.1 临床评估

1.4.2 焦虑障碍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5 焦虑障碍的治疗 1.5.1 焦虑障碍的治疗目标 1.5.2 焦虑障碍的药物治疗 1.5.3 焦虑障碍的心理治疗 1.5.4 电痉挛疗法 1.6 特殊人群的焦虑障碍 1.6.1 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 1.6.2 老年焦虑障碍 1.6.3 妊娠期、围生期和哺乳期妇女焦虑障碍1.6.4 焦虑与躯体疾病的共病 1.6.5 惊恐障碍的共病问题 1.6.6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共病问题 1.6.7 社交焦虑障碍的共病问题 1.7 焦虑障碍的人群防治 1.8 《焦虑障碍防治指南》的推广和实施 2 惊恐障碍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脑血管病临床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逐渐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VCI是指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显性(如脑梗死和脑出血等)或非显性脑血管病(如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引起的从轻度认知损害和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 一、VCI的分类 根据病程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1. 危险因素相关性VCI; 2. 缺血性VCI; 3.出血性VCI; 4. 其他脑血管病性VCI; 5. 脑血管病合并阿尔茨海默病(AD)。 推荐:采用病因分类方法,对VCI进行诊断。 二、VCI的诊断 从临床评估、神经心理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检查等方面进行,综合支持VCI分类诊断的证据,并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做出诊断。 ㈠临床评估 推荐:应详细了解认知障碍的起病、发展过程,及其与脑血管病或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应对患者进行一般体检和神经系统检查,寻找脑血管病的证据,同时排除其他可导致认知障碍的疾病。 ㈡神经心理学评估 推荐:应当采用适合国人的测验对VCI患者进行多个认知域的评估,包括记忆力(如词语学习测验)、注意执行功能(如语义分类流畅性测验和数字符号测验)、视空间结构功能(如积木测试)等。 ㈢神经影像学检查 推荐:应当对所有首次就诊的患者进行脑结构影像检查,首选头MRI 检查,包括T1WI、T2WI、FLAIR,在没有条件的医院,亦可行CT检查。 ㈣实验室检查 推荐:对所有首次就诊的患者应进行血液学检测以协助VCI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包括血糖、血脂、血电解质、肝肾功能,在有些患者常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测如:VitB12、甲状腺素水平、梅毒血清学检测、HIV、伯氏疏螺旋体等。 怀疑变性疾病或需要鉴别诊断时可行脑脊液检查,总tau蛋白、异常磷 1

《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

《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 2016年脑卒中大会发布了《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一文,现整理如下,供广大医生朋友参考学习。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日益加速,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导致的血管性认知障碍(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 ) 的发病率、患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日益升高。VCI 严重损害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照护和经济负担,已经成为全世界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因此,对VCI 患者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 第一部分VCI 的诊断 一. VCI 的概念 VCI 是指由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显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和脑出血等)及非显性脑血管病(白质疏松和漫性脑缺血等)引起的一组从轻度认知损害到痴呆的综合征。VCI 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了血管源性因素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由轻至重的发展过程,包括非痴呆性VCl ( VCI not dementia, VCIND ) 和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VaD )。 二. VCI 的临床评价 1. 人口学信息 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包括年龄、发病年龄、性别、职业及文化程度等基本信息。 2. 病史 (1)现病史:包括认知障碍的起病时间、起病形式(急性或突然起病、慢性或隐匿起病)、临床表现(包括各认知领域损害的症状)、进展方式诊断及治疗的经过及转归、是否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产生影响及其程度。 (2)既往史:询问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史等及其干预情况;卒中病史、卒中次数、卒中与认知障碍的关系及其治疗情况;询问其他与认知障碍相关的疾病或病史以便与血管性疾病以外的因素导致的认知障碍进行鉴别。 (3)个人史:询问患者生活起居的规律、是否有吸烟和酗酒等不良嗜好及其具体情况、饮食习惯及运动清况等。女性患者除记录月经史和生育史外,还需询问避孕药的使用清况。 (4)家族史:询问患者的家族成员是否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卒中史、认知障碍(包括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史及其具体诊断及治疗清况。 3. 体格检查 (1)一般体检:进行血压、心脏及外周血管等检查,寻找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此外,还应注意检查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其他相关疾病的体征。 (2)神经系统体检:寻找支持脑血管病的局灶性体征,包括失语、构音障碍、中枢性面瘫及舌瘫、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及病理征等。脑小血管病导致的皮质下白质病变和腔隙性脑梗死等可使患者出现假性球麻痹,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强哭及强笑等症状,查体可发现双侧软聘上抬力弱、咽反射活跃及病理征阳性等。 患者还可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查体可见双侧对称的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及步态异常,以双下肢突出。然而,部分患者早期局灶性体征可不明显。此外,应注意颐叶内侧、额叶背外侧及丘脑背内侧核的卒中可仅引起认知功能障碍而不表现出神经系统的局灶性体征。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进展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进展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进展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 VCI )是认知障碍和痴呆 领域以及脑血管病领域研究方面的交叉点,目前已经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的认识,经历了从脑动脉硬化和慢性局部缺血发展阶段、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MID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 )到VCI的漫长过程。在众多认知障碍和痴呆的致病原因中,VCI 被公认为一种高度流行和可防可治的类型,故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VCI 最新的概念、分类、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诊断、检测工具及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1VCI概念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是指由各类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痴呆,即 一种获得性高级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除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外,尚有一系列的神经心理症状和精神行为异常,已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 s disease, AD)导致痴呆的第二大原因[1]。由于历史的原因,VD被不恰当的用来描述有卒中和卒中危险因素的类似AD的病例,强调把记忆障碍作为基本特征,而脑血管病可影响到认知功能的其他方面,如执行功能、语言中枢,且脑血管病患者的人格改变、行为和情绪紊乱也可能比记忆损害更为突出,虽然记忆损害对于识别AD患者很有效,但经常会遗漏伴有血管病变以执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患者,因此脑血管病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还未发展到完全痴呆时不能按现行的VD的诊断标准界定。目前越来越多

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实用简本

惊恐障碍治疗的规范化程序 (季建林司天梅) *如果需要减药,逐渐减药,防停药过快,出现停药反应;减药时间至少需要2—3个月 吴文源主编.焦虑障碍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社交焦虑障碍治疗的规范化程序 *如果需要减药,逐渐减药,防停药过快,出现停药反应;减药时间至少需要2—3个月 吴文源主编.焦虑障碍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抑郁症药物治疗流程 严重或自杀强烈者可首选*1.伴有严重消极自杀言行或木僵的患者可以立即做MECT 2.难治性抑郁症的患者在抗抑郁腰基础上合并MECT 江达开主编.抑郁障碍防治指南。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广泛性焦虑障碍治疗的规范性程序

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 实用简本 一、惊恐障碍 1.惊恐障碍的诊断 1.1概述 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又称急性焦虑障碍,其主要症状特点是反复出现的、突然发作的、不可预测的、强烈的惊恐体验,一般发作历时5~20分钟,伴濒死感或失控感,患者常有大难临头的害怕和恐惧。发作时临床表现多以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因此容易误诊。患者常在内科相关科室就诊。如果患者可以回避某些易引起惊恐发作的场合,则称为场所恐惧症。因此,在诊断分类中,惊恐障碍又被分为伴有场所恐惧症或不伴有场所恐惧症。CCMD-3把惊恐障碍列为焦虑症的一个亚型。 惊恐障碍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最近欧美的流行病学治疗显示惊恐发作的终生患病率为4.7%~15%,年患病率为2.7%~7.3%.女性多于男性;起病呈双峰模式,第一个高峰出现于青少年晚期或成年早期,第二个高峰出现于45~54岁,在65岁以后起病者非常少见(0.1%)。国内浙江省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005)显示,惊恐障碍时点患病率为1.76‰,河北省治疗为3.96‰,平均年龄为49.22岁(2007)。 惊恐障碍常伴随显著的功能损害,患者的精神健康和日常功能明显低于患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如糖尿病、关节炎)的患者;并且与精神活性物质或酒精使用、共患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障碍(如与抑郁障碍的共患率近30%)的比列较高;惊恐障碍的患者中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风险是其他精神障碍患者的2

2019年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2019年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脑血管病变及其危险因素导致的临床卒中或亚临床血管性脑损伤,涉及至少一个认知域受损的临床综合征,涵盖了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也包括合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等混合性病理所致的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1-2]。 我国脑血管病和痴呆的疾病负担沉重,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65岁以上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总体患病率为20.8%,其中脑血管病和血管危险因素所致的轻度认知障碍占所有轻度认知障碍的42.0%[3]。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的患病率为1.50%,是仅次于AD的常见痴呆类型[4]。许多老年期痴呆患者常有血管性脑损伤病理和AD病理并存,血管危险因素会增加AD的风险,脑血管病变和神经退行性病理过程可能相互作用,对认知损害具有累加效应[5]。VCI包括VaD,其发病率也相应增加。迄今为止,尚无针对VaD 病理的干预药物应用于临床。因此,重视和推广VCI的临床诊治规范,对于包括VaD和AD在内的老年期痴呆的有效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自从2011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发表《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6]以来,VCI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随着对VCI认识的不断深入与概念的更新,一些新的指南与诊断标准相继发布,包括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与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2011年发布的科学声明(Vascular contributions to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mentia)[1],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3年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The fifth edition of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和国际血管性行为与认知障碍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Vascular 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Disorders,V ASCOG)2014年发布的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for vascular cognitive disorders:a V ASCOG statement)[7]等。2018年由全球27个国家的专家共同参与制定的血管损伤认知障碍分类研究共识(Guidelines from the vascular impairment of cognition classification consensus study,VICCCS),采用新型大规模的国际专家共识调查方法——Delphi法,对VCI的分类与诊断做了更清晰一致的阐述。我们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新的VCI诊治指南,旨在进一步统一VCI的概念、分类、诊断和防治的共识,为VCI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简明和实用的方案。 一、VCI的分类 VCI的分类方式有多种,通常主要根据病因、病理、影像特征和临床病程等方式分类。根据VICCCS、V ASCOG和DSM-5就VCI概念和分类的基本共识,在临床拟诊VCI时,按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VCI(mild VCI)和重度VCI(major VCI或VaD),由于VaD—词已广泛使用,仍将其视为重度VCI的同义词保留。 轻度VCI目前还不具备足够可进一步分类的临床证据,暂不做亚型分类。依据卒中病史及临床病理/影像学特征,重度VCI常见有四种类型:卒中后痴呆(post-stroke dementia,PSD),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SIVaD),多发梗死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MID)和混合型痴呆(mixed dementias,MixD)。 2011年《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根据病因和血管性脑损伤病理机制提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任中秀 辽宁本澳市铁路医院神经内科本溪117000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最初由Flicker等人提出,包括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关的所有各种方式和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目前尚无有关VCI的病理学诊断标准,病理学资料仅可在临床诊断之后用以支持或证明疾病的存在。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员的增加,VCI不断上升,对VCI研究成为现今的重大课题。 VCI是一个广泛的临床病理范围,各种血管病因和血管病理改变所致的各种类型VCI 的临床表现有很大区别。VCI的病理改变以白质损害为主,在组织病理学上,白质损害表现为病灶性病变与弥漫性病变。两者呈现不同比例或不同程度组合。其临床特征与病理改变关系还有待研究[m。轻微的病理学改变包括脑血管病变,嗜银颗粒(AGs)及lewy小体出现,新皮层的老年斑(SP),以及颖叶腹内侧出现神经元纤维缠结(NFTs)。一般认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缺血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病理基础,且大多是微小的,包括急性微出血或小出血灶,微梗死,腔梗或小灶状的缺血或出血性梗死[m。有意义的是皮层下弓状纤维和麟服体常常是相对保留的区域。 1关于分类标准 对VCI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目前,多将VCI分三个临床亚型:(1)血管性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CIND);(2)血管性痴呆(V AD) ; ( 3)混合性痴呆(MD) e2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像学表现 与病变部位、体积和数量相关。小的体积((1^}30m1)也可致痴呆,如在丘脑部位;但在皮层下各部位,梗死灶的数量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比体积更为密切。在MRI上可见脑室扩大,白质内有多发的长T,、长T:信号。皮层萎缩,海马萎缩。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发现额叶、颖叶、杏仁核和丘脑的氧代谢降低[3〕。 大多数认知障碍的患者,从病史中可发现有感情淡漠、定向障碍、人格改变,以及自我注意的减退等方面的变化。在临床研究中,对脑组织进行CT扫描或MR影像学观察,通常可见进展缓慢的大脑皮质弥漫性萎缩,其特点是脑沟变宽和侧脑室扩大。用PET研究脑组织的代谢发现脑组织的氧化代谢普遍降低,并且联合皮质的顶、颖区域降低最为明显川。 临床医生应规范认知障碍的常规医学检查及程序,用特殊 测试程序来评价认知功能。 血管性痴呆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钱采霞 V aD分类 多梗塞性痴呆:指大血管闭塞累及皮层及皮层 卜区的多个梗塞灶所致痴呆。 功能部位梗塞所致痴呆:如角回、大脑后动脉 梗塞,可出现遗忘症状群、视幻觉、混乱状态;大 脑前动脉梗塞,可出现意志缺失、经皮层运动性失 语、记忆障碍;大脑中动脉梗塞,可出现意识混乱、 精神症状、失语;顶叶梗塞;丘脑穿通动脉闭塞,表现为丘脑两侧性蝶形损害伴痴呆。 小血管疾病引起的皮层卜痴呆症状群:如精神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的新变化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断标准得新变化2017-11-21 卫材中国医联服务 血管性痴呆得诊断标准包括4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尔茨海默病(AD)诊断与治疗中心(ADDTC)得诊断标准;美国精神医学会得《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得诊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诊断标准》第十版修订版(ICD-10-R)得诊断标准;美国国立精神病与卒中研究所/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NINDS—AIREN)得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 尽管很长时间以来VaD诊断标准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就是对于V aD得诊断标准都以AD为范本,主要依据AD得特征性症状。这些标准往往偏重于记忆障碍,但就是VaD与AD不同,其主要表现为执行功能障碍,且VaD皮层下功能障碍较突出,记忆与语言功能障碍相对较轻,人格保持完整。因此,将原有诊断VaD痴呆得标准用于诊断目前得VCI诊断标准就是不恰当得。 因此,2006年NINDS-CSN提出得VCI共识与标准中,VCI被定义为由血管因素导致或与之相关得所有认知功能损害,包含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这一广谱病程、共识提出得目得就是为了达成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得VCI诊断标准而迈出第一步,进一步制定了可以检测VCI 特定得认知损害(如执行功能障碍)并且适用于多中心研究得神经心理学测试流程、提出了3种神经心理学测试流程,可以提供最基本得客观评价,可以满足不同目得得研究需求,但就是需要经过多中心及国际得确证。 2011年AHA/ASA声明中,VCI这一概念包含了所有与脑血管病

相关得认知障碍类型,其中VaD就是最严重得VCI,并且提出了轻度V CI(VaMCI)这一概念。VaMCI要点如下:①VaMCI包括4种MCI亚型,分别就是遗忘型、遗忘型加其她认知域损害、非遗忘型单认知域受损与非遗忘型多认知域受损;②对于VaMCI得分类必须基于神经心理学认知测试,且至少包括4项认知域得评价:执行/注意、记忆、语言与视空间,且至少在1个认知域出现减退;③不受运动与感觉局部症状受损影响得日常生活能力未受损或仅极轻微受损。在此次科学声明中,通过对VCI得具体分型,使得临床医师在对认知障碍患者病理机制得思考、诊断与治疗得最终选择等方面提供了帮助。 随后,2014年VASCOG声明中提出了VCDs这一概念。因为既往在应用VCI这一概念时,损害(impairment)一词一方面被用来表示任何功能域中一种功能得减退或丧失,另一方面有时也被用来表示由血管因素引起得严重度不足以诊断为痴呆得轻度认知障碍。而障碍(disorders)包含很多综合征与疾病,可以体现包括轻度损害、痴呆前与痴呆综合征等所有程度得认知障碍。在诊断VCDs时,需要明确:①确定存在认知障碍;②确定血管疾病就是引起认知缺陷得突出但非绝对唯一得病因。对于认知障碍得诊断,既要有患者及知情者得主观诉求,又要有客观得认知损害证据,主要评估得认知域包括:注意力与处理速度、额叶执行功能、学习与记忆、语言、视空间、实践-直觉—身体图式与社会认知等方面。虽然由于血管病变位置不同使得VCDs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就是VCDs得突出得障碍就是在处理速度与额叶执行功能上,表现为信息处理减慢、工作记忆变差,定势转移能力下降。同时VCDs体现了认知损害得连续病程,分为轻度VCDs前期、轻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脑血管病临床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逐渐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VCI是指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显性(如脑梗死和脑出血等)或非显性脑血管病(如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引起的从轻度认知损害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我们根据国内外临床研究结果和相关文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VCI的诊治指南,供临床参考。 VCI的分类 VCI分类方式有多种,根据病因、病理、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等可进行不同分类,目前主要根据病程和病因病理分类。 1.根据病程分类:VCI涵盖了血管源性认知损害从轻到重的整个发病过程,病程分类强调对血管因素导致的认知障碍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 Hachinski和Bowler认为VCI应分为3个阶段:脑危险期(brain-at-risk stage)、围症状期(perisympotomatic stage)、症状期(symptomatic stage)。但由于缺乏进一步的研究,这一分期没有得到广泛使用。此后加拿大健康和老龄化研究及加拿大VCI研究联盟在人群调查基础上提出VCI分为3期: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t dementia,VCIND)、血管性痴呆(VaD)和混合性痴呆(mixed dementia,MD)。通过随访,根据临床症状和神经影像特征进一步确定了这一分类。虽然这一分期得到了认可和使用,但三者并非病程发展关系,MD实际为病因病理诊断。 2.根据病因分类:大量研究证实VCI可由血管性危险因素、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其他脑血管病如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脑动静脉畸形和脑血管病合并AD¨等引起。据此,我们讨论并提出新的病因分类方法,供临床参考。 推荐采用病因分类方法,对VCI进行诊断。 VCI的诊断 从临床评估、神经心理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综合支持VCI分类诊断的证据,并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做出诊断。

中国认知功能障碍防治指南

原文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第45卷第2期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简介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专家组 2005年10月26日 前言 认知功能障碍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的表现不仅包括记忆障碍、失语、失认、失用及视空间障碍等,还可伴随焦虑、抑郁、激越、冲动等情感行为障碍,这些情感和行为障碍同样也是患者致残的原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医生提高对早期认知能力障碍的认识,并及时进行早期诊断是至关重要的。早期干预可延缓认知功能的衰退和行为问题的发展,使患者在更长的时期内维持基本的认知功能,有助于维持和改善患者及其照料者的生活质量。如果在疾病后期才进行干预,虽可能延缓认知能力衰退的进程,但是已经发生的损害则不可逆转。 本共识主要关注认知功能障碍的概念、诊断和防治原则。 第一章认知功能障碍与痴呆的基本概念 1.1 认知功能与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是指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从简单的对自己与环境的确定、感知、注意、学习和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执行功能指的是有效地启动并完成自己决定的、有目的的活动的能力。执行功能是种复杂的过程,含有计划、启动、有效地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以及自我调整等内容,涉及到计划、启动、顺序、运行、反馈、决策和判断等。 认知功能由多个认知域组成,包括记忆、计算、时空间定向、结构能力、执行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及应用等方面。临床实践中,可以通过问讯了解个体以上各方面的情况,有时还需要通过对其照料者的问讯补充和核实有关情况。通过各种神经心理学检查和测查可以量化地评估个体的总体认知功能和特异的认知域状况,还可以发现某些日常生活中难以觉察的认知功能损害。 ------------------------------------------------------------- 通讯作者:李焰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科,200127,上海 认知功能障碍泛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各种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cognitive impairments),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到痴呆。认知功能障碍又称为认知功能衰退、认知功能缺损或认知残疾。 1.2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及其分型 指有记忆障碍和(或)轻度的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但个体的社会职业或日常生活功能未受影响,亦不能由已知的医学或神经精神疾病解释,是介于正常老化与轻度痴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

焦虑症诊断治疗指南

焦虑症诊断治疗指南 疾病简介: 焦虑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状态,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也称为生理性焦虑。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变成了病理性焦虑,称为焦虑症状,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的话,就会诊断为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s)(也称为焦虑障碍)。 发病原因 研究表明,焦虑症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不良事件、应激因素、躯体疾病等均有关系,这些因素会导致机体 神经-内分泌系统出现紊乱,神经递质失衡,从而造成焦虑等症状的出现。焦虑症患者往往会有5-ht(5-羟色胺),ne(去甲肾上腺素)等多种神经递质的失衡,而抗焦虑药可使失衡的神经递质趋向正常,从而使焦虑症状消失,情绪恢复正常。 大脑的功能是通过各种不同神经递质的传递来实现。与情绪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有5-ht(5-羟色胺),ne(去甲肾上腺素),da(多巴胺)等等。 疾病分类 焦虑症有很多种类型,按照患者的临床表现,焦虑常分为: 1) 广泛性焦虑(Generalized anxiety):在没有明显诱

因的情况下,患者经常出现过分担心、紧张害怕,但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此外,患者还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这种焦虑一般会持续数月。 2) 急性焦虑发作(Acute anxiety attack)(又称为惊恐发作):在正常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并没有恐惧性情境时,患者突然出现极端恐惧的紧张心理,伴有濒死感或失控感,同时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如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出汗、全身发抖等,一般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楚。注意!这种类型焦虑的出现是发作性的,无法预知的。由于急性焦虑发作的临床表现和冠心病发作非常相似,患者往往拨打“120”急救电话,去看心内科的急诊。尽管患者看上去症状很重,但是相关检查结果大多正常,因此往往诊断不明确,使得急性焦虑发作的误诊率较高,既耽误了治疗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3) 恐怖症(Phobia)(包括社交恐怖、场所恐怖、特定的恐怖):恐怖症的核心表现和急性焦虑发作一样,都是惊恐发作。不同点在于恐怖症的焦虑发作是由某些特定的场所或者情境引起的,患者不处于这些特定场所或情境时是不会引起焦虑的。例如害怕社交场合或者人际交往,或者害怕某些特定的环境:如飞机、广场、拥挤的场所。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策略 一、治疗策略 (一)对首发患者、复发患者、急性发作患者的治疗策略 对于首发患者要①早发现、早治疗;②积极进行全病程治疗;③根据经济情况,尽可能选用疗效确切、症状作用谱较为广泛、不良反应轻、便于长期治疗的抗精神病药物;④积极进行家庭教育,争取家属重视、配合对患者的全程治疗;⑤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康复和职业训练。 1、急性期治疗 1.1、目标 ①缓解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状:阳性症状、阴性症状、激越兴奋、抑郁焦虑和认知功能减退,争取最佳预后。②为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作准备。③预防自杀及防止危害社会的冲动行为的发生。④将药物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的程度。防止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如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综合征、抗胆碱能意识障碍等。 1.2、策略 治疗开始前需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神经系统及精神检查,同时进行各项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EKG等,测量体重。作治疗前评估,与治疗中进行复查比较,以便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①急性期患者临床症状鲜明,以阳性症状、激越冲动、认知功能受损为主要表现,宜采取积极的强化性药物治疗,争取缓解症状,预防病情的不稳定性;②争取扩大基本痊愈患者的比例;③药物治疗建议可按治疗程序(见后)进行,疗程至少4~6周;④根据病情、家庭照料情况和医疗条件选择治疗场所,包括住院、门诊、社区和家庭病床治疗;当患者具有明显的危害社会安全和严重自杀、自伤行为时,通过监护人同意需紧急收住院积极治疗。⑤进行家庭教育和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 急性期为家属或患者提供的帮助包括:向家属(或患者)介绍精神分裂症的疾病性质、症状表现及危害性、药物治疗的重要性(缓解症状和预防复发)及疗程、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