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附属中学初三化学化学上册期中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河南大学附属中学初三化学化学上册期中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河南大学附属中学初三化学化学上册期中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河南大学附属中学初三化学化学上册期中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与生成物共有3种物质B.反应后原子个数增多

C.该图可示意CO与O2的反应D.反应物中元素的化合价都为0

2.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A.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证明CO2

密度比空气的大

3.“天宫二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作催化剂将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已知Fe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则Ni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B.+2 C.+3 D.+4

4.丙烷(C3H8)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燃烧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8 B.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C.44g甲完全燃烧至少需160g乙D.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5.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它们的叙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A.②表示的是阴离子B.①②③④表示的是四种不同元素

C.③属于金属元素D.①③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6.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属于不同种元素B.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Mg2-

C.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D.①④均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7.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氧分子的是

A.2O B.O2C.O2―D.2O2

8.下列关于过滤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B.液面不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C.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D.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9.锌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必须微量元素。下图为锌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锌属于非金属元素B.锌原子的中子数为30

C.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g D.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Zn2+ 1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塞紧胶塞B.贮存氧气

C.过滤D.

吹灭酒精灯

11.下列对几种有机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烷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

B.乙醇(C2H6O)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6:1

C.尿素[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g

D.葡萄糖(C6H12O6)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12.用如图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浓盐酸与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

C.氯化氢分子比氨分子运动得快

D.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13.硝酸铜受热分解会产生一种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A.N2B.NO2

C.NH3D.SO2

14.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4

C.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D.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单质

15.硒元素具有抗衰老、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能。在硒的一种化合物硒酸钠(Na2SeO4)中,硒元素的化合价是

A.-3 B.+6 C.+4 D.+7

16.下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说明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A.①变红,③不变红

B.④变红,③不变红

C.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

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17.下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

B.该反应使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

C.反应物都属于氧化物

D.反应中原子、分子个数都不变

18.下列物质分别放入一密闭的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充分燃烧后,冷却至室温,由于瓶内压强的明显减小,使瓶塞难以启开的是()

A.木炭B.红磷C.蜡烛D.硫

19.下列客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客观事实微观解释

A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快水分子间存在间隙

B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C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搅拌使扩散到水中的蔗糖分子更多

D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二者分子构成不同

A.A B.B C.C D.D

20.下图是金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A.金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一个金原子的中子数为197

C.一个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8

D.一个金原子中粒子总数为276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请你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一中标号的仪器名称:②_______。

(2)图一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选择的药品是_________(填化学式)

(3)氧气的制取与性质验证的组合装置见图二。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放出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后,关上活塞,A中出现大量气泡,则装置B、C中的现象分别是___________、

________

(4)如图二中A装置除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还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氢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用此装置制取该气体的优点是___________。

22.化学科学十分重视实证和理性思维。在课堂学习中,通过选用典型物质进行典型实验,采用实证法进行有关物质化学性质的研究。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得出一些科学结论。

◆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图中所示的是探究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据图回答问题

(1)图③中的现象:铁丝在纯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木炭在图⑤中燃烧与木炭在图④中燃烧剧烈程度_____(选填“不同”或“相同”)。图⑥的实验目的是_____。

(2)根据上述木炭和铁丝燃烧的实验,你能归纳出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_____有关。与燃烧一样,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因此,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使之满足人们的需要。请举一个生活中控制化学反应速率的具体实例:_____。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在通常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够与水、碱溶液等物质发生反应。

(1)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之前,小聪曾用紫色干燥的石蕊小花做了下图所示的探究实验,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的结论,各实验的目的或结论如下表所示:

小明同学对小聪同学的实验方案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酸”,其理由是_____。两位同学讨论后补充做了一个实验,从而证明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酸”。补充实验的操作方法和现象分别是_____和_____。

(2)化学课上,老师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有明显现象,后者无明显现象。为了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是否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所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试图通过观察现象来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①如图所示,甲的实验现象:“在水下取出试管口的橡胶塞,试管内液面上升”;乙的实验

现象:“气球慢慢胀大”;丙的实验现象:“软塑料瓶变瘪”。小智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

的,其共同原理是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使容器内压_____大气压(选填“大

于”或“小于”)小慧同学提出了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

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小慧思考后,对比甲实验装置又

补充了一个对比实验,使实验方案更完善。小慧的补充实验中改变的因素是:将甲实验中

的_____换成_____。

②小慧同学认为还可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我们来帮她完成:

实验步骤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小慧第一方案_____

二氧化碳和氢氧

(探究收获)通过上述对比实验的探究,同学们总结出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要判

断反应的发生,可以通过改变实验装置,创设新的情境来观察到明显的反应现象判断反应

的发生;也可以_____的存在来判断反应的发生。

23.根据如图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实验室制取少量二氧化碳时,发生装置最好选用______,收集装置选用______;如需随时控制生产气体的量并节约药品,发生装置最好选用______(填编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应选用______(填编号);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E、F装置都可以用来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

24.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

(2)小芸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O2,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下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小洁改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则发生装置应做的改动是_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_______,检验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

(4)实验室在加热条件下,分解草酸晶体可以制得CO,但是加热时草酸晶体在分解之前先熔化成了液体,如果用这种方法制取CO,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

(5)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图甲装置,用鸡蛋壳代替牙齿来探究含氟牙膏能否预防龋齿。已知:含氟牙膏(含氟成分为NaF)与鸡蛋壳发生反应,在蛋壳表而能生成氟化钙保护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F+CaCO3 ===CaF2+Na2CO3

实验药品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组

1.用牙膏处理过的鸡蛋壳0.50g

2.20mL

3.5%稀盐酸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将牙膏处理过的蛋壳盛放在锥形瓶,用

注射器抽取20mL3.5%稀盐酸,连接好装

置;

3.打开开关,将盐酸快速压入锥形瓶中;

4.关闭开关,测量100s内装置内压强的变

化。

记录曲线

图如乙所

示。

对照组

1.未用牙膏处理过的鸡蛋壳0.50g

2.20mL

3.5%稀盐酸

将“未用牙膏处理过的蛋壳”重复上述实验

说明

1.鸡蛋壳预先用牙膏液浸泡、洗涤、晾干;

2.稀盐酸的目的是模拟形成龋齿的酸性环境。

①实验开始前,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是________。

②图乙中x~y段压强增大的主要原因_________。

③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含氟牙膏能预防龋齿的理由是___________。

25.燃烧是我们熟悉的现象。某实验小组用如图实验方法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1)如图一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2)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 ____________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

(4)有一种神奇的蜡烛,点燃后任你怎么吹也吹不灭,这种蜡烛在制作时要在蜡烛芯上包裹一层打火石的粉末。打火石是由某种金属掺入少量稀土元素制成的合金,它的着火点只有150℃。当蜡烛燃烧时,金属并不燃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但当蜡烛吹灭后,未冷却的金属接触到了_______从而使蜡烛复燃。但这种蜡烛也可以熄灭,你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26.小雨阅读课外资料得知:双氧水分解除了用二氧化锰还可用氧化铜等物质作催化剂,于是他对氧化铜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也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设计实验)小雨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1)上述实验应测量的“待测数据”是。

(2)若实验②比实验①的“待测数据”更 (填“大”或“小”),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3)将实验②反应后的固体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若衡量得到0.5g黑色粉末,再将黑色粉末放入试管中,。(简述操作和现象)

(预期结论)氧化铜还能作氯酸钾的催化剂。

评价设计)你认为小雨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

27.某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实验(图中夹持已略去),在完成气密性检查后加入药品,并已在装置中充满二氧化碳。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分析

①缓缓通入CO2,点燃A

木炭粉减少。D中有气泡产

酒精喷灯,加热一段时间澄

清石灰水变浑浊且_________

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点燃B处酒精喷灯,加热

一段时间

B处玻璃管内______

实验①②说明______有还原

③停止通入二氧化碳,熄灭

A、B两处的火焰

D中液体沿导管进入C中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2)有同学认为该装置需要添加尾气处理装置,你认为是否需要并说明理由______。28.水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下面是对水的组成与净化的探究,请回答问题:(1)为证明水不是由“水元素”组成的,在1785年拉瓦锡用水蒸气与红热的铁在高温下反应(酒精喷灯提供高温),得到“可燃空气”,同时生成四氧化三铁。模拟实验装置如图,并用“可燃空气”如图吹肥皂泡。

①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②实验开始时,应该先点燃_____(填“酒精灯”或“酒精喷灯”)。

(2)下图为电解水实验的简易装置,b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填化学式);从能量变化角度看,该过程是将电能转化为_____能。

(3)我国科学家己研制出一种新型高效的光催化剂,在该催化剂的作用下利用太阳能就可以分解水制得氢气。水分子在通过并接触催化剂表面时分解并重组,其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催化剂)。

此微观过程的正确顺序是_____(填序号),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变化一定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_____。

(4)下图是模拟水厂将嘉陵江的水进行净化并最终得到蒸馏水的流程:

图中A物质的名称是_____。操作②的主要目的是除去液体中的异味和色素,操作②的净水方法是_____。取液体D于烧杯中,加少量肥皂水并搅拌,发现有较多的浮渣产生,经过操作③,再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A、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与生成物共有3种物质,故A正确;

B、由微粒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故B错误;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不能示意CO与O2的反应,故C错误;

D、反应物属于化合物,元素的化合价都不为0,故D错误。

故选A。

2.C

解析:C

【解析】

A、要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需要将集气瓶中的氧气消耗完,利用压强的变化,根据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多少来验证氧气的含量,红磷与氧气反应,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瓶内压强变小,水进入集气瓶中的量等于消耗氧气的量,可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正确;

B、先将导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正确;C 、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产生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因此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错误;D 、蜡烛由下向上依次熄灭,证明CO 2密度比空气大,正确。故选C 。

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由题干可知,Fe 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而氧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2价,若设Ni 元素的化合价为x ,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得:x+(+3)ⅹ2+(-2)ⅹ4=0,x=+2,故B 选项符合题意

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该化学反应的一般表达式为:382

22C H +O CO +H O 点燃,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为:382

22C H +5O 3CO +4H O 点燃,依据化学方程式和题干中的信息,进行解答。

【详解】

A 、由图可得,甲的化学式为C 3H 8,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3:1ⅹ8=9:2,故不符合题意;

B 、由化学方程式可得,乙和丙的元素组成不相同,故不符合题意;

C 、解:设44g 甲完全燃烧至少需要乙的质量为x 38222C H +5O 3CO +4H O

44160

44g x

44160=44g x

x=160g

点燃

故符合题意; D 、由化学方程式可得,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3:4,故不符合题意。

5.D

解析:D

【解析】

A 、②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错

误;B 、①②③④的核内质子数分别为:8、11、16、11,②④属于同种元素,①②③④表示的是三种不同元素,错误;C 、由③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核内的质子数是16,属于硫元素,元素的名称带有“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D 、①③的

最外层电子数均为6,化学性质相似,正确。故选D。

点睛: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①③属于不同种元素,是错误的叙述,因为二者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B.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Mg2-,是错误的表示,应该为Mg2+ ;

C.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是错误的叙述,因为二者的最外层的电子数不同;

D.①④均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D

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详解】

A、2O表示2个氧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B、O2可以表示氧气这种物质,也可以表示一个氧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C、O2―表示的是氧离子,故不符合题意;

D、2O2表示2个氧分子,故符合题意。

8.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体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烧杯嘴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紧靠接受的烧杯。故选B。

9.D

解析:D

【解析】

A、锌的汉字名称偏旁是“钅”字,锌属于金属元素,错误;

B、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锌的原子序数30,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锌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为30,不是中子数是30,错误;

C、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符号是“1”,不是“g”,常省略不写,错误;

D、根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Zn2+,正确。故选D。

点睛: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10.B

解析:B

【解析】

A、向试管中塞紧胶塞,试管不应接触桌面,故A错误;

B、集气瓶口是磨砂的,毛玻璃片粗糙面向下,封闭较好,故B正确;

C、过滤漏斗下端应紧贴烧杯内壁,应用玻璃棒引流,故C错误;

D、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应用嘴吹灭,以免失火,故D错误。

点睛∶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规范实验操作是顺利完成实验的重要保证。

1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详解】

A、甲烷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每个甲烷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错误;

B、乙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6×1)=12:3:8,错误;

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错误;

D、葡萄糖(C6H12O6)中碳

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26

100%40.0%

126121166

?

?=

?+?+?

,正确。故选D。

1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

【详解】

A、ab段变红,bc段变蓝可以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

C、b处产生白烟,说明氨分子运动的快,氯化氢分子运动的慢;

D、在该过程有新的物质氯化铵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1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硝酸铜分解不会生成二氧化硫、氨气,氮气是无毒气体,二氧化氮是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选B

1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由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详解】

A、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正确;

B、由上图可知,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3,错误;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正确;

D、由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的分子都是由同种的原子构成的,都是单质,正确。故选B。

15.B

解析:B

【解析】

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硒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x+(﹣2)×4=0,则x=+6价。故选B。

点睛:掌握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是解题关键。

1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二氧化碳能使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变红,不能使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变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选D。

17.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该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CO和NO,生成物是CO2和N2,故该反应可表示为2CO+2NO=N2+2CO2。

A、由微粒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只有生成物的N2分子是由2个同种原子构成的,故属于单质,正确;

B、由该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将有毒气体CO和NO转化为无毒气体CO2和N2,正确;

C、由微粒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CO和NO,它们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属于氧化物,正确;

D、根据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发生改变,错误。故选D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点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18.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放入一密闭的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充分燃烧后,冷却至室温,由于瓶内压强的明显减小,使瓶塞难以启开,是因为瓶内氧气被消耗而且没有产生气体物质,木炭燃烧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产生;硫燃烧有二氧化硫产生,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选B。

考点:木炭、硫、蜡烛、磷在氧气中燃烧。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注意瓶内氧气被消耗而且没有产生气体物质,否则瓶内气压变化不大,瓶塞不会出现难以启开的现象。

19.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大,与水分子间的间隙无关,选项A不正确;

B、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只能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解时,水分子首先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氧原子各自两两重新组合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许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因此水中不含氢分子和氧分子,选项B不正确;

C、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是因为搅拌使得蔗糖和水充分接触,加快了蔗糖分子在水中的扩散速度,选项C不正确;

D、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其原因就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选项D正确。故选D。

20.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A、金元素属于金属元素,错误;B、由信息示意图可知,197为金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错误;C、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9,错误;D、金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则一个金原子中粒子总数=197+79=276,正确。故选D

考点:元素周期表。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铁架台 KMnO4 B中白磷燃烧 C中液面下降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解析】

【分析】

【详解】

(1)仪器②是铁架台,故填:铁架台;

(2)实验室用A 装置制

解析:铁架台 KMnO 4 B 中白磷燃烧 C 中液面下降 2442Zn+H SO ZnSO +H = 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仪器②是铁架台,故填:铁架台;

(2)实验室用A 装置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试管口有一团棉花,所以选择的药品应为高锰酸钾,故填:KMnO 4;

(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氧气,白磷着火点低,可以自燃,装置内压强增大,盐酸会进入石灰石的集气瓶中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所以装置B 、C 中的现象分别是:B 中白磷燃烧,C 中液面下降,故填:B 中白磷燃烧;C 中液面下降;

(4)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药品是锌和稀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Zn+H 2SO 4═ZnSO 4+H 2↑;由于分液漏斗能控制加入液体的量,所以用此装置制取气体的优点是可控制反应的速率;故填:Zn+H 2SO 4═ZnSO 4+H 2↑;可控制反应的速率。

22.不同 验证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是否是二氧化碳 氧气的浓度 通过控制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来控制反应的速率 没有检验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否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将紫色石蕊试液

解析:不同 验证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是否是二氧化碳 氧气的浓度 通过控制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来控制反应的速率 没有检验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否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将紫色石蕊试液和滤纸做成的紫色小花,干燥后放入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 小紫花不变色 小于 氢氧化钠 水 产生白色沉淀 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检验生成物的存在

【解析】

【分析】

【详解】

(1)氧气具有助燃性,木炭在空气中加热持续红热,而在氧气中能够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现象不同;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反应后的集气瓶内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故填:不同;验证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是否是二氧化碳;

(2)氧气浓度影响反应的现象和剧烈程度,所以木炭、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在空气中只是发红并未燃烧,说明可燃物能否燃烧或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反应物的接触面积等,如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故填:氧气的浓度;通过控制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来控制反应的速率;

(1)通过上面的对比试验不难看出没有检验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否使紫色石蕊变红色,然后设计增加一个验证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否使紫色石蕊变红色的实验:将紫色石蕊试

液和滤纸做成的紫色小花,干燥后放入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小紫花不变色.故答案为没有检验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否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将紫色石蕊试液和滤纸做成的紫色小花,干燥后放入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小紫花不变色;

(2)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造成了装置内的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根据小慧提出的疑问,可以将甲实验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更换成水,观察试管内的液面上升高度;故填:小于;氢氧化钠;水;

②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的产物可以知道,若反应则生成了碳酸钠,所以可以检验是否存在碳酸钠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可以选择稀盐酸、氯化钙溶液或是氢氧化钙溶液等来进行验证;故填:产生白色沉淀;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探究收获]根据实验中几个同学的设计可以知道,只有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同时注意控制变量、运用对比实验、检验生成物的存在等科学的探究方法来探究问题;故填:检验生成物的存在.

23.长颈漏斗 试管 C E B CaCO3 +2HCl=CaCl2+H2O+CO2 ↑ D 通常情况下,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解析】

解析:长颈漏斗 试管 C E B CaCO 3 +2HCl=CaCl 2+H 2O+CO 2 ↑ D

4

24222KMnO 2K MnO +MnO +O Δ↑ 通常情况下,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图知①是长颈漏斗;②是试管;

(2)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常温下反应所以选用固液混合不加热装置,制取少量的选用试管不用锥形瓶,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分液漏斗能控制液体的滴加,所以能随时控制生产气体的量并节约药品,故发生装置最好选用C ;收集装置应选用E ;如需随时控制生成气体的量并节约药品,发生装置最好选用B ;

(3)用加热高锰酸钾法制氧气的发生装置的特点属于固体加热型的D 装置;反应的方程式为:424222KMnO 2K MnO +MnO +O Δ↑;用E 来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用F 来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氧气不易溶于水。

24.酒精灯 A 2KClO32KCl+3O2↑ 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CaCO3+2HCl=CaCl2+H2O+CO2↑ DE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

解析:酒精灯 A 2KClO 32KCl+3O 2↑ 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DE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证明已收集满 C 反应物为固体,反应需要加热,且可以防止草酸熔化后流到试管口处 打开开

关,将注射器活塞向上拉(或向下压),松手后活塞回到原位置,则表示气密性良好盐酸快速压入锥形瓶时,使得瓶内压强迅速增大实验组用牙膏处理过的蛋壳与盐酸反应时,反应慢且产生气体较少,说明蛋壳表面形成了保护膜

【解析】

【详解】

(1)仪器a是酒精灯。

(2)小芸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O2,加热固体制取气体选择发生装置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钾、氧气;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以防高锰酸钾堵塞导管。

(3) 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CO2↑+H2O,固液常温反应制取气体,选用发生装置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选择收集装置E,二氧化碳一般不支持燃烧,气体的验满在瓶口处。

(4)实验室在加热条件下,分解草酸晶体可以制得CO,选择发生装置C,选择的理由是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可以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试管底部向下弯曲,可以防止草酸熔化后流到试管口处。

(5) ①常见的检查气密性的方法都是造成封闭体现,然后利用气压差使内外液面不平,或者产生气泡,有注射器的可以恢复等方法。打开开关,将注射器活塞向上拉(或向下压),松手后活塞回到原位置,则表示气密性良好。②盐酸快速压入锥形瓶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使得瓶内压强迅速增大,所以图乙中x~y段压强增大。③含氟牙膏能预防龋齿的理由是实验组用牙膏处理过的蛋壳与盐酸反应时,反应慢且产生气体较少,说明蛋壳表面形成了保护膜。

【点睛】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水溶性及密度选择收集装置,气体的验满在瓶口处。

25.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会污染空气擦干外壁氧气(或

O2) 蜡烛烛芯被石蜡蒸汽包围着,缺少氧气(只需答出“隔绝了氧气”或“氧气不足”)氧气隔绝氧气或剪除

解析: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会污染空气擦干外壁氧气(或O2) 蜡烛烛芯被石蜡蒸汽包围着,缺少氧气(只需答出“隔绝了氧气”或“氧气不足”)氧气隔绝氧气或剪除灯芯或用湿抹布盖灭等

【解析】

【详解】

(1)如图1进行实验,由于热水的温度只有80℃,而红磷的着火点为240摄氏度。故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2)图二中磷放入密闭的试管中,可以防止燃烧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污染环境,而图一的燃烧产生直接排入空气;取出的试管壁上有水,应擦干后再进行加热,以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

(3)试管内应为氧气,以满足磷燃烧所需要的氧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