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真探究性学习兴趣的培养

单县李田楼镇中心小学杨公亮

教育是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教育的发展和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路就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启人心智,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提高的小学生语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理念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是学习的革命。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探索性为基础,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探究专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造能力。

探究性的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体验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规范、科学的思想,体验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感觉等。它不同于学法指导,是学法指导的扩展与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由此可见,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究性的方式去研读课文中的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应用有关的知识去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以课题探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是课文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习,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

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探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从传授者变为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北京教育学院博士季苹说:“探究性学习使教育的基本观念在转变,过去我们认为知识是由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的,而现在我们看到,知识只有在热爱中、在探索中才能有活力,有生命”。《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学科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就要培养语文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探究性学习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它能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一场激烈的辩论会,一次调查活动的反馈……无一不是在进行语文实践。语文学科是探究性学习最便于开展的学科,语文探究性学习能够真正促成语文课程目标的具体落实。

探究性学习与以往的教学学习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更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教育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考虑而作出的富有时代意义的选择。进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尝试是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举措,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的获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尽情地朗读,默默地思考,大胆的探索,自主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不断地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重情趣”,“有情有趣是教学”,罗丹说:“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重感悟”,不把现存的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都来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大量的时间安排学生读、写、说。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

培养他们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积累”,学文如积沙,收集信息,积累语文知识,学生的积累过程同样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构建开放型的语文知识体系,厚积才能薄发。探究性学习科学的体现了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教育回归儿童本性的价值追求。

三、小学语文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结构等特点,尤其是生理、心理,学习活动变化的梯度,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应该是灵活的,方法也是多样的,确保学生也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1.从生活与课本中设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显过程。探究性阅读能否很好开展,关键是确定探究课题。至于如何才能选准选好探究课题,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坚持把课题的选择确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对课题的探究始终保持巨大的内在动力,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并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1)从生活中设定探究课题。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生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

(2)从课文中设定探究课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作为语文教师还应努力在学科领域的教学中使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阅读教学强调实效性,而探究性学习正是组织指导学生高效地学习,达成“认知”、“发展”双重目标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这一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探究课题的设定上。如果随便拿课文中的一个句子、一个词语来讨论,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学生知识的意

义建构将会事倍功半,花费很多时间,却得不到要领,甚至可能钻进牛角尖。对此,我认为:

①教师引导下提出探究课题。

鉴于对探究课题的功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而不能随便拿一个问题或质疑便可以充当。

②通过学生质疑提练出探究课题。

探究课题应当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才能最具有针对性,可以发挥最佳效益,所以,由学生提出探究课题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教师若能从学生的质疑中加以提炼、升华,而最终形成探究课题,实为最佳策略。

③通过解读课文题目得出探究课题。

“题”的本意是“额头”,而“目”的本意是“眼睛”。把文章的题目比之为一个人的额头和眼睛,道出了题目对课文的重要意义。在研读一篇课文时,我们往往可以从题目中知其内蕴,窥其文意,得其意趣。因此,从解读课题入手得出探究课题,可收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的作用。

④从课后习题里带出探究课题。

教材编者设计的课后习题,既是教材的要旨所在,又集中体现了训练重点和编辑意图,由此带出的探究课题,常有较高的效能。

⑤在趣味活动中引出探究课题。

探究性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变被动的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教师若能更多地让学生觉得有趣,则活动自然会收到好的效果。

2.在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努力开发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学科的学习活动,它包括探究者──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以及探究报告的编制能力等内容,而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最为薄弱。活动伊始,我们就发现学生在时间的分配、学习的顺序、成员的分工等许多方面均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状态,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要站好位置。因为,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师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极其密切的认知关系,教师要丢弃“解惑”职能,保持“引

而不发,跃如也”的态势,保持一种认可与耐心的氛围,等待学生去自主地探究发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研究能力。

首先,应当在课题探究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收集的方法。其次,在对有关材料进行筛选的同时,组织学生先就选择的材料进行广泛的阅读与深入的讨论,再结合课题实际确定子题目进行分析研究。当然对问题的分析研究更应该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因为我们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会经常遇到探究内容远远超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能力的情况,这时指导教师可边教边导。一方面,通过有针对性的知识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得以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到引路人的作用,注意从宏观上把握课题,对课题的探究深度和进度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定向引导,通过“导”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究学习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当然,教师更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研究能力,使小学生在科研启蒙阶段养成严格要求的习惯,从而形成小学生良好的研究素质。

3.在探究过程中注意体现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种学习既需要学生发挥各自不同的学习特长,又依赖组内每一成员的协作学习能力。在课题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协调起来。具体表现在让细致认真的学生偏重于检索文献,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偏重于对较困难的问题进行分析,让文笔流畅的学生偏重于文章的写作,让擅长电脑的学生偏重于电脑的操作;让能力强的学生承担工作量大的任务,让能力弱的学生进行简易操作的工作等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发挥各自的长处,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和发展的机会,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能力。

当然教师除了考虑到学生的个人特长的优化组合外,还应注意到组内学生的整体效应的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学会与伙伴及时沟通,良好配合,形成一个能创造横向交流、团体合作的氛围;教育学生在学会责任感的同时又要学会谦让甚至牺牲个人利益,使学生体会到进退之间自有天地,体会到协作学习带来的乐趣,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课题探究的任务。

四、小学语文语文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强调问题意识。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的,“问题”是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选准探究要点。要从整体入手,在课文的特色、主题处切入,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探究,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3.注重探究过程。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一定像专家那样,必须解决具体的问题,我们应该避免“成人化”的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什么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方法,掌握探究的途径,学习的过程才是我们追求的结果。

4.把握评价尺度。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评价,重视的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探究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总而言之,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新提出的学习方式,它并非是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2018/11/15

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开展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开展策略 发表时间:2019-07-19T10:55:16.38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3期作者:代福民[导读] 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开设一些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主体性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安排恰当的任务,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给予必要的科学指导,让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代福民济南市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 251400 【摘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开设一些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主体性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安排恰当的任务,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给予必要的科学指导,让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7-014-01 小学语文这门学科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探究式学习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究式学习之后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行为。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教师可以从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开始入手,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去解决这些疑问,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就伴随着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围绕学生为中心这一中心理念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教学主导者的重要角色,在课堂教学和课后的辅导中,要多提出疑问,多问自己一些为什么,也要耐心的引导学生去思考更多的为什么。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探究式学习,让探究式学习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焕发学生内在主体性的重要途径。所以,要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开展探究式教学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进行。 一、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创设探究学习的直观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探究式学习,可以创设更加丰富立体的探究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受到更多的思想激发和情感的渲染,从而在头脑中产生问题意识,带着这种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学生就更容易在教师的引导下向探究的目标前进。探究学习情境的创设,需要最终化为具体的问题,让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方向。所以,教师要如何创造情境并提出问题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教师可以借助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引起认知方面的冲突,从而提出问题。在小学生的已有认知体系中,他们对于某些事物有既定的认识,此时如果教师提出另外的观点,就可以让他们兴趣大增。如指导课外读物中的《雨后》、老师可以出示这样的情景同学们,平常在下雨天兄妹俩他们摔了跤,反而很高兴,甚至想多摔一跤,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学生听到以后发现这一说法,跟自己的原有认识,产生了矛盾,所以他们很想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因此,迫不及待的拿起课本,一看究竟。第二,教师可以举出相关的实例,顺势提出问题。伴随着授课的内容,要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讲到具体内容时,可以结合相关的实例,进一步的提出问题。如《鲸》一课,讨论鲸吃东西的方式,教师可出示:鲸吃东西与众不同,我们把这种方式叫“鲸吞”,学生一听,对“鲸吞”一词,反映较大,便迫不及待地去读书解决,进而进入探究情景。第三,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或游戏的方式提出问题。如指导课外读物中的《三袋麦子》可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课文开始土地爷爷给三个伙伴一袋麦子的故事,他们不同的表现,可爱的样子深得同学们的喜爱,但一年以后这三个伙伴是如何处理这袋麦子的呢?讲到这里,就可以引导学生先进猜想:然后启发他们通过读书解决。 二、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学习习惯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活动,首先就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阅读观察和推理能力,要让学生在思维方面做到逻辑严密,严谨求实。学习一篇课文,带着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学生首先要把课文的内容读懂,读透。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首先可以对整篇内容进行大概的浏览,了解的基本的结构和文章的含义之后,再仔细的从头到尾细读几遍。在让学生精读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问题的解决进行探索式的阅读活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师应把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及学生个人自学感到困难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学生讨论。在生疑、释疑的矛盾中,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断加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强了,必然会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发现,就是在这样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得他们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综合的能力获得了提高。所以,围绕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要清楚,小学语文课堂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综合目标,而不仅仅是对语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三、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让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行为 小学语文教师是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效的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教师平时要勤于思考养成多想一些为什么的习惯,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而且在过程中,教师得善于发问的习惯也会给学生带去一定的影响,让学生也逐渐在头脑中多想到了一些为什么。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题目进行解读并针对课文题目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文章内容,在文章中找出答案,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课文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学生的提问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小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设计,都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或者疑问是从他们现实的生活经验出发来提出的,有的时候,这些想法非常的有价值,甚至连教师都没有想到。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质疑行为,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例如,《丰碑》这篇文章,有一段文字是描写老战士在风雪中屹立不倒的形象。在导读这一段内容时,教师应该强调描写老战士神态、外貌以及外部环境的词语并引导学生提问:天气如此寒冷,为什么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人被冻僵了表情应该是非常痛苦的,但是为什么军需处长却是“十分安详”?带着这两个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对课文的内容进行阅读,从课文的细节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军需处长的崇高品格。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主线,积极实践探究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勤.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的优化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5.

浅析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

浅析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 发表时间:2011-04-20T16:10:21.160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苗亚芬[导读]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发现学生的独特兴趣并及时将之唤醒,使之成为探究求知的不竭动力。苗亚芬(邯郸县兼庄乡汉霸庄学校河北邯郸 056100) 兴趣是一把钥匙,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它的存在。探究性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由学生兴趣驱动的教学,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探究性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动力,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唤醒时,必将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渴望和学习热情。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即于此。 然而学生的兴趣是有个性的,并非千人一面的复制品。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发现学生的独特兴趣并及时将之唤醒,使之成为探究求知的不竭动力。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学生课外爱做些什么活动,爱看些什么书,爱与哪些人交往等都是教师应当了解的,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学生的兴趣倾向。因为“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杜威)学生的兴趣倾向对其个性化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及时指导其向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方向发展。例如有位教师发现有的学生爱养小动物,他就引导他们写“我与小动物”的观察日记;有的学生爱种花,他就让他们写“我的种花日记”。学生个性化的兴趣转化成了探究行动中的积极因素,因此学生写出的日记细致而有情趣,个性情感得到了体现,个性体验也得到了展示的机会。 要让学生拥有个性兴趣的成就感。只有学生的兴趣被认同和肯定时,他才会将兴趣内化为更深层次的任务驱动,原始的兴趣才会转化为探究学习的动力。上例中,教师对学生个性兴趣(养小动物、种花)和由其引起的探究结果(观察日记)的认同和肯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展现了求知的热情和欲望。教师对学生个性兴趣的尊重与关注尤为重要,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唤起独创性的表现与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者至高无比的秘方。”(爱因斯坦《随感》)行动就是实践,没有行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因此行动是探究性教学的基础。在整个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计划、找资料、探讨、搜集数据、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写报告、写文章等,都是行动。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处在行动中,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都是从行动中获得的。”可见行动的重要性。 学生的行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同时也是学生行动的观察者和研究者,就一定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行动特点――他们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遇到了什么问题,想到什么办法解决。关注不等于包办和代替,而是适时向学生提供建议和参考,同时要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行动主权,给他们行动的自由。让学生多在探究中学习,多积累他们自己的独特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能力。 学生只有处在行动中才会获得直接经验,这比教师给他的间接经验更为重要。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的经验是间接的,只能供学生参照,无法替代学生从文本中获取的独特的、个性化的直接经验;在同样的文本背景下,甲学生和乙学生获取的直接经验也存在个性差异。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在于要让学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不断融汇、契合,达到互相补充和互相修正的目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学生的阅读与作文都是间接经验与其个性化的直接经验互相修正与契合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语文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早期经验。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习者早期的经验开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早期经验与后期经验累积的过程,当经验通过累积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经验时,它便成为了能力。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学校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早期经验并及时肯定其价值。比如在低段识字教学中,一位教师发现了一些学生在课前对许多生字已经认识,对有些生字却不感兴趣,她及时的肯定了学生经验的价值,赞扬了他们识字的主动性,同时告诉学生光认识这些字是不够的,动员学生去找一找其他的字在什么地方出现过,想想有什么用,比赛一下,看谁的发现多。学生识字的早期经验被调动了起来,进入了行动,他们通过原先识字的不同的经验途径(教材、画报、故事书、宣传标语、广告等)对本来不感兴趣的生字进行了有目的的探究性学习,由于有了具有个性化的早期经验的支撑,从而增加了探究学习成功的砝码。 思维是探究性教学的核心因素,也是个性化的核心因素。学习的个性化其实质就在于思维的个性化。在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每一个行动都应该有独立思维的积极参与。不能只有看似热闹的活动却没有思维的碰撞与闪耀。由于学生个人的知识背景、早期经验、阅读体验等都因生活环境和个人禀赋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个性,所以其思维便有着强烈的个性化色彩,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而善于求异,有的学生思维沉稳而追求周密。以作文教学为例,正是因为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才造就了学生表达方式的不同。写同一个人,不同的学生由于观察角度和体验角度的不同,写作的角度也就不同,表达的感情也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思维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勇敢的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真情实感。语文教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努力创设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环境,学生才会真正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

“五段式”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张韦芳

“五段式”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一、模式的提出 1、社会的需求时代不断地发展,知识不断地更新,学习永无止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的精神、合作的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在目前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严重的教师讲、学生听,也就是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探究的现象。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我们教师自然就面临着亘古未有的巨变,担负着艰巨而神圣的使命。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这种至今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2、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由此获取知识的精髓而不是皮毛,由此形成一种文体意识和科学精神,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只习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模式的理论依据

自主探究学习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把限制教师在课堂单向讲授的时间作为抓手,充分拓展学生自学、质疑、讨论和操作训练的时间与空间,致力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教师点拨、指导的能力水平。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1)当代教学论的一般原理当代教学论对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中,强调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掌握科学的方法,为终身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以读为主,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吸取了目标教学、尝试教学、研究性学习、发现法等优点,基本上应用科学研究的步骤,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发展认识能力;培养研究、探索、创造的态度和方法。因此,它着眼的不仅仅是一篇课文、一项知识、一堂课、一段时间,而是利用课文,活化知识,举一反三,着眼长远;它不但让学生知其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甚至要让学生知其必然(解决将是什么的问题),从而给学生指出探究问题的门径,交给学生探究宝藏的钥匙,因而有可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2)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原理首先,在学生学习语文时,必然会有新旧知识的共同参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新教材之间所存在的差距中,包含着未知的因素;进一步解决由此构成的心理上的矛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前置性学习作业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前置性学习作业设计 常规要求: 一、读课文 3-5 遍,家长签名(书本上) 二、正确读写课文中生字词。用课文中生字组词(预习本上)、生字标注拼音。 三、画出文中词语,并结合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解释在书本上) 四、积累课文中近义词、反义词(*从新词中选择) 多音字并组词,文中四字词语(预习本上) 五、读文思考课后题,课文主要内容,不懂之处作记号。 六、查与课文、作者相关的资料 第一单元 导语:我们伟大的祖国到处都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你游览过哪些风景胜地呢?阅读本单元课文, 我们一起去欣赏祖国千山万水的风采,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预习提纲: 1. 本单元围绕“热爱祖国河山” 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词《 》,两篇精读课文 《 》 《 》和一篇略读课文 《 》。“语文园地一”中 “口 语交际”的内容是 ,“习作”的内容是 。 本单元的课文你最感兴趣的是《 》因为 。 2. 本单元课文将带我们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并体会作者是 怎样 的。 3. 留心观察周围的一、两处景物,为习作做准备。 1 古诗词三首 1. 自主学古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熟读诗文。 2)、再读,借助注释,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的情境,理解词句不懂的作上记号。 2. 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 敬亭山 洞庭 潭面 青螺 孤云 江花 谙熟 3.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4. 把下面的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并组词) 。 相和磨 5. 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1)读诗(词)句,想想加点字的意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2)根据字义解释和插图,说说每首诗的意思。 6. 朗读古诗词完成填空。 累( ) 音( ) 3、恰当解释我会选 (1)《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三首古诗 词, 通过对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 的 之情 __所写,他们都是__朝的著名诗人。 (2)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运用了 三首古诗词分别是诗人 修辞手法。 的描写, 和__ 学习检测 1、选择正确的读音 风景旧曾谙( yīn 众鸟高飞尽( j ìn 2、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ān ) j ì ng ) 潭面无风镜未磨( mó 白银盘里一青螺( l óu mò ) lu ó) 廷(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浅析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浅析 发表时间:2011-02-13T16:06:03.70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1期下供稿作者:卫英霞 [导读] “为什么人不回去,而将心脏带回去?向谁提出了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这个题目本身有着怎样的精神?” 卫英霞河北省隆尧县山口校区水饭中心小学055350 小学语文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通过改善师生关系、开发各种资源、创设情境,使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教师应该如何顺应时代需求,改“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改 “唯分数”为“重能力”,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呢?这就需要从四个维度出发,共同构建起小学语文的探究性教学。 一、境,探究性学习兴趣的激发 “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氛围的创设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既可以促进学生对阅读材料自身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这是探究性学习的表层要素,强调的是导入的自然、情境的切合、氛围的和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课堂导入应该成为“境”创设的首要目标。这里的“境”既包括了师生间关系的融洽,也包括了对教学内容的适当导入。如教学《陶校长的演讲》一课,课堂的导入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大家一定还记得开学典礼上校长那热情洋溢的讲话,他给我们提出了几点要求。今天,我们将听到一位教育大师——陶行知先生,也是晓庄师范学校的校长,给他的学生们作的一次精彩的演讲。我们在听之前不妨做一个小小的设想,两位校长讲的内容会有什么不同呢?”这样既导入了新课,也提出了思考点,拉近了课文与生活的关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与课文相关的“境”的创设有很多的方法,现在使用得比较多的就是借助多媒体,将音、形、义、背景等相关的内容一一呈现,或者通过光电等手段构建出一个动画般的情节。这样做非常适合时代的需要,但有时也可以通过几句话、一幅画、几个问题等传统手段进行创建,以引发学生去进一步探究。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的讲解,题目本身就是一个设“境”的题材:“为什么人不回去,而将心脏带回去?向谁提出了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这个题目本身有着怎样的精神?”这些问题的提出,会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去主动探究。 二、质,探究性学习开展的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这里的“独立见解”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是不是学生一提出见解即为独立的呢?不得而知。因此,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质量问题,应该是我们思考的第二个维度。回顾以往的探究性阅读教学,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文本探究的深度不够。诚然,学生也有了自己的观点,比如某篇课文,学生往往停留于“我喜欢××,我佩服××,因为他(她)……”,“我觉得××做得不对,我们应该……”上、这样的探究其实在低年级阶段是可以的。但我们强调的探究性阅读,应该实现学生由文本阅读向超文本阅读的飞跃,实现思维从文字到思想再到人生的跨越。例如《船长》一课的探究内容,应该包含这些内容:“船长是怎样做的?船长为什么会这样做?我们要向船长学习什么精神?船长和千千万万个船长的背后是一种怎样的人生信念在发光?”没有深度的探究是表层面的探究,说到底,就是形式主义的探究,是花架子。 三、度,探究性学习开展的空间 教师终究是课堂的引导者,是探究性学习的指挥,探究性学习开展的“度”还需要教师来把握,那种对任何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都是“你的想法很有价值”的回答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1、“度”的基点在于围绕课文中心。离开了文章的主题的探究最多只能辅助课文的理解,课堂教学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语文教学的重心即教材本身上,过度的泛化会丧失语文味。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的教学,探究“日军的暴行”是可以的,但探究“抗日战争的重大战役和八路军的战果”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2、“度”的亮点在于突出课文重心。题有题眼,文有文眼,探究教学的突破口并不求多,有时往往围绕文章的一两点即可,不需要“漫天撒网”。语文传统教学法“一点突破法”里提到的课文要点(如主线、中心句等)很值得借鉴。 3、“度”的难点在于学生的回答情况。什么样的回答算是达到了探究教学的要求?这个度应该由教师来把握。一般来说,学生真正投入了,有了符合课文需求的思考,这样的思考就算是基本可行了。 四、法,探究性学习开展的形式 应该说,有效的形式是课堂探究性学习实施的关键环节,也是组织课堂有效探究的前提。 从内容构成上看,探究性学习的形式可分成:①知识点探究,即一节课往往涵盖了很多知识点,教师和学生可针对其中的重点进行不同层面的探究;②情境式探究,即以课文的背景为突破口,围绕课文需要掌握的要点,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进行相关研究;③案例式探究,这是以一节课为单位,抓住课文的某一核心问题为探究要点,进行探究。 从组织形式上看,探究式学习可分为班级集体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和个人探究三种形式。小组合作探究不需要多说;班级集体探究在网络化教学中经常使用,大多采取网络发帖的方式进行共同探究;而个人探究则可通过学生个体确定主题进行专项探讨。而从时间上看,探究式学习可分课前、课时、课后和日常四种探究方式。 当然,探究式学习毕竟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只有将其余几种方式综合使用,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 内容摘要:“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把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引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科学协调合理分组,既能让学生感到强烈的个人责任,又能让他们认识到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具体指导,教会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主动探索、讨论交流的具体方法和策略。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 正文:“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传统教学的那种传道、授业、解惑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学生了。教师要把开放的课堂还给学生,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学习语文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我们教师应深刻认识“自主、合作、探究”在学习语文中的意义和作用,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呢?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需求 1、落实新课标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课标》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中的作品和价值只有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还有,在

语文教学中,同一篇文章,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 各样的,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 们相互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另外,同样 要重视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作为探究的对象,可以采取多种 多样的方法,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采访、体验学习、课堂讨论、 查阅资料等等。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 进行学习。 2、教育新形势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变得日益 重要,学生的头脑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应是知识和信息的处理器。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是我们每位教育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开创一种开 放、民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适应新形势对我们的要求。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将语文研究的主题定为:语文教学中自主、 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 (一)、自主求知 自主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 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自能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获得知识。崔恋教师指出: “阅读是 一种个性化行为,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由此可见,学生所有的技能都不可能靠老师的讲解而学会,它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 践操作中,通过自己的反复练习方可掌握。我们的做法是: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方案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与意义:本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以小组形式进行主题型探究学习活动,着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小组合作及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究意识和动脑、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共同进步。探究性学习方式步入语文教学,突破了传统教材和课堂的约束。它要求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学和探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发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教会”逐渐向“学会”、“会学”转变。但是目前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大多数都只是走过场,急于求成,教师关心的似乎仅仅是课堂活动外在的形式,而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活动。学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发现和探究,缺乏思想的交流,他们的需要和潜力难以充分发挥。因此在小学语文新教学理念中,探究性学习是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之一。 二、实施过程 1、方案设计:(1)课前的体验学习变式有:预习、调查、访问参观、收集信息等。(2)课内的体验学习变式有:自学指导、交流研讨、探索学习等。(3)课后的体验学习变式有:表演、操作、制作、活动等。 2、准备活动:(1)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搜集、获取资料,拓展学习语文渠道。(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要着力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习需要,使学生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3)把课堂作为课题研究主阵地,课题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人的主阵地。课题研究只有落实在课堂,才符合教育和科研的规律,也才能真正贴近教育,贴近学生本身。(4)及时总结,总结是研究型学习活动十分重要的一环。总结得当,将会拨正航向,扫除障碍,为下一轮研究铺平道。 3、步骤及时间安排:(1)初步研究性学习习惯(2)取得语文研究初步成果(3)总结验证实验结果 4、程序操作要点(1)自主体验:主要指互动教学过程的课前主体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必须根据一定的预习要求,能够独立阅读、观察、思考、理解,并且整理出该内容的知识链和疑难问题。(2)指导学习: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供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解答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一些难题。(3)协作学习:主要任务是组织师与生之间的互动探索、研究和讨论问题,实现协作学习,以解决对本课知识的重难点的理解,与掌握运用知识的问题。(4)运用学习:主要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和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5)实践运用:是自主学习教学过程的课后延伸。它不是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题目的操练上,而努力挖掘所学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的运用点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巩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 5、所需条件:行动研究侧重于实践,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进行计划、实施、观察、反思,以随时根据研究情况边实践边修改,以适应不断变化行情况、新问题。对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进行回溯性研究,按照科学研究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前置性作业的布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前置性作业的布置 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起点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在课前设置一些前置性作业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 知起点及知识结构,通过前置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提前自我建构、自我生成新的学科知识,有助于教师讲授新课。 “生本教育”提出了以下教学原则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不教而教,以学定教。在教学前,学生对所学内容一无所知,就做不到以上几点。教师把第二天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变成学生的一个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第二天的教学要求变成一个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因此,如何设计布置“前置性作业”就成了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一、布置前置性作业的目的和时间 教师布置前置性作业的目的是让广大学生在初步理解 新课的基本问题和思考复习的基础上对相关的旧知识、旧概念进一步巩固和温习,使学生通过预习在课前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做一些阅读及预习笔记,让学生把自己不清楚的问题或要点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这样做有四点益处首先,由于教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一般是“孤

身作战”,所以课前预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时可减少学生在学习上的依赖性;其次,学生在做前置性作业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可找出课文中的中心思想、疑难点,学生带着这些疑难点及相关的中心思想去听课,不仅能减少课文知识点的模糊性及盲目性,还能增强课堂的听课效果;第三,学生经过做前置性作业后,对课文的主题有了大致的了解,在课堂上就有充足的时间对教师讲授的新课内容进行思考和消化,同时还可使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中心思想,当堂巩固所学知识;最后,由于重复是加强知识记忆的基本手段,所以让学生做前置性作业就等于?他们先学习了一遍,这样一来,便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深度、广度。教师布置前置性作业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即将学习知识的体系及内容,所以学生要把握自己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便使自己可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进行学习。 前置性作业一般布置在上课前一天或周末、节假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前置性作业的时间一定要掌握好、安排好。在什么时间采用一些什么方法,做一次作业要花费多少时间、多少精力,这两个问题若不能很好地解决,作业效果不会太好。 二、布置前置性作业的方法与步骤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对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思考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活自主探索的思维 创设情境是探究式教学成功的前提。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产生一种积极发现、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1.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 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平时不小心被开水烫着、被火柴梗烧着时的感觉,有的说会大声惊叫,有的说会哭出来。然后,出示文章的重点段:“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慢慢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该有多大的毅力啊!是什么力量使他忍住常人所不能忍的事呢?”从而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2.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 如:学习《白杨》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读题,再说说课文是写什么的?有的学生说是写爸爸的,这时我出示了四个答案:①专门写人;②专门写物;③既写人也写物; ④表面写物实际写人。这样,就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我趁机引导学生探究,到文中找答案,并要求找到根据。 3.创设兴趣激发的情境 探究式教学就是一种激发式教学,精心的情境设置,就是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选择探求问题的解决办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为此,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带着疑问去探究,更要鼓励学生就同一内容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交流。这样,学学之间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课外,要鼓励学生更多地与同伴共同探讨,探究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 二、a巧拨妙引,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式教学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但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1.围绕矛盾处质疑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报告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报告 古塔区敬三小学鹿壮志 一、研究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术界已经对研究性学习作了有益的探索。许多国家和地区展开了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在课程界定、目标内容、设计实施、评价等方面提供了文本资料。我校“九五”省级课题《小学生自主发展教育模式的研究》已圆满结题。学校在教科研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学校省级“十五”课题“培养小学生研究型学习能力的实验研究”已确定。而在占学生在校所有课时25%以上的语文学科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研究意识,使他们敢于并善于独立学习,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研究型思维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过程 在研究过程中,本课遵循实践—总结—再实践的原则,先在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搞研究性学习实践,再归纳实践的策略,再投入实践,收集总结。 1、激发动机,使学生愿学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 2、指导学法,使学生会学 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要以思维训练为中心,引导学生依据教材去探究、发现,获得理智和情感的体验,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 (1)课前指导学生预习 预习有利于获得对新知识的初步感性认识,做好学习的思想准备,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新课的教学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达到进行研究性学习目的。 (2)课中引导学生参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切,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 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讨,独立地获取知识,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设问质疑,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态度,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外实践,提高学生能力 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应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内与课外,局限在小课堂里的语文学习是不完备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充实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深入实际生活,引进最新信息,到宽广天地里去吮吸,探究、发现、创造。 三、案例举隅 以《渔歌子》一课(第二课时)为例,学习这一课,学生采用了分组学习、讨论、汇报等形式。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自从我们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大家都积累了好多的古诗词,你能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背给大家听吗 二,初读,读顺词 1. 出示《渔歌子》, 2.请同学们自己先借助拼音把这首词读准,读通,读顺. 3.然后借助下面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4.检查初读效果:(1)指名读.(是否读通读准字音) (2)看了下面的的注释,你有什么收获. 三,再读,明诗意 1.你读出了这首词描写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方案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方案 研究课题名称:民间谚语 设计者姓名所在学校 所教年级研究学科语文 联系电话电子邮件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小学语文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语文园地》,当中的《读读背背》不乏出现民间谚语,结合现在农村的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外来民工情况,新一代的小学生对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特别是农业方面接触得越来越少,利用这一次的研究性学习,目的让学生知道我们祖辈的伟大智慧。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让学生学会更多的谚语,懂得谚语的内容和意思。让学生不但学会读懂谚语的基本方法,而且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谚语。学生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学会向别人请教,学会自主查找,学会与人合作。 3、课题介绍 本课题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除了在课堂上能学习到谚语外,也可以通过自学,自已在课外找到有关的谚语,并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教会学生自主进行研究,让学生有一个从小学会从细处研究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阐述)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学会更多的谚语,懂得谚语的内容和意思。 2、学生学会读懂谚语的基本方法,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谚语。 3、学生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学会向别人请教,学会自主查找,学会与人合作。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身边的资源,教给学生运用多种方式途径收集资料,并能对各种资源进行初步的选择和整理。 2、初步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能把自己搜集的资料作整理。 3、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如何与人交际、与人协作。 4、在资料搜集中,学生学会读懂谚语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我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2、收集整理的谚语,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3、通过对不少农谚的整理,感受我国农业为主的五千年文化的自豪感。 4、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关心、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研读文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然后在班上交流学习所得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阅读活动是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处理、创造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开展研究性阅读,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探求未知事物的能力,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有助于改变传统阅读教学的某些不足,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阅读呢?笔者认为,其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基本教学过程如下: 一、确立阅读目标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阅读活动,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并广泛地联系相关信息,从中筛选、处理信息,以便实现阅读目的。因此,明确阅读目的,为阅读活动定向是研究性阅读的首要任务。 二、初读感知 这是研究性阅读活动的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熟悉内容,为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作准备,为深人探究教材打下基础。 三、提出问题 在阅读目的的引导下,通过初步感知课文,提出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研究性阅读,是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我们提倡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同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当然,在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开始时可以由教师提问,由学生阅读、研究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研读《称象》一课时,开始先出示大象图,指导学生观察,并简要介绍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为提出称象问题作铺垫。随后引出问题:象到底有多重了这么大的象该怎样称?官员们和曹冲 分别想出了怎样的称象的办法?两种办法哪一种好?为什么?曹冲为什么能想出这个称象的办法?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称象?前面的几个问题是引导学生阅读、研究课文,后面的两个问题则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从而把学生带人了一个新的思考空间。

最新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探究

摘要 本文对国内外自主学习的涵义和本质特征进行了分析,论述了自主学习的基本理论,并结合现阶段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基本现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首先,重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习惯,抓“三个习惯、三个原则;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一个中心、一个关系和三个空间;再次,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掌握两个必备和实现一个转变;第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第五,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联系机制。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策略探究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ning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ussed the basic theory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connecting with the present Chinese pupils autonomous learning basic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asons of the analys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first,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learning habit, catch \"the three habits, three principles; next,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grab a center, a relationship and three space; again, pay attention to study method guidance, to make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two main and achieve a change; fourth,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establish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fifth, build a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contact mechanism. key words:pupils; Chinese Language Arts; autonomic learning; Strategy to explo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