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同步练习(含答案)、看拼音,写词语。

sh o n chu m r izh oo xi o n g y m

() ( ) ( )

g O l du j in l i y ic印g

() ( ) ( ) 、按要求填词语。

天高地远(含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

风风光光(AABB)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出下列字的反义词。

上——( ) 入一( ) 生一( )

前( ) 落一( ) 有- ( )

四、猜写字义。

1、白日依山尽。白日:()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尺:()

五、数笔画填空。

六、我会补写句子。

白日(),日照香炉生紫烟

黄河()。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目,飞流直下三千尺

更上()。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文内容我知道。

1、《登鹳雀楼》描写的是什么画面?

2、《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八、阅读。

小路娃娃,伤心地哭了。为啥为啥?有人随地扔垃圾,她的脸脏了。小路娃娃,开心地笑了。为啥为啥?她的脸干净了, 环卫工人扫掉了杂物。

1、短文中的“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

2、小路娃娃为什么“开心地笑了”?在短文中用“ ______________ ”画出相关的句子。

3、我们要怎样做, 才能让小路娃娃永远开心地笑呢?

参考答案

、看拼音写词语。

山川日照香烟

高楼尽力一层

解析:注意“烟”的书写。

、按要求填词语。

含反义词:七上八下东张西望南辕北辙

AABB J红红火火和和气气干干净净

解析:课文中词语的积累。

三、写出下列字的反义词。

下出死

后升无

解析:考察学生对反义词的掌握情况。

四、猜写字义。

1、白日:白天的太阳。

2、尺:长度单位。(3尺等于1米)

五、数笔画填空。

“烟”共_9_画,第5画是竖,组词烟火。

“照”共卫—画,第5画是横折钩,组词照射 <

“楼”共卫—画,第3画是撇,组词楼房。

“炉”共_8_画,最后1画是撇,组词香炉 < 解析:学生对生字笔顺的认识。

六、我会补写句子。

依山尽入海流欲穷一层楼

遥看瀑布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的背写掌握情况。

七、课文内容我知道。

1、描写的是滚滚黄河之水东流入海的壮观画面。

2、主要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解析: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

八、阅读。

1>小路娃娃

她的睑干净了,环卫工人扫掉了杂物。

3>不随地扔垃圾,保护环境等。

解析:本题考察了学生对人称代词所指代内容的理解。这里告诉学生一个道理:

爱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做的事情。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认识“刘、菊“等10 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 有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整节课以朗读古诗为主线:先读准、读通古诗; 再读懂诗意,利用“画一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 思,领会古诗的意境; 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 出来。 【教学过程安排】 一、“赛诗”导入 1. 激发兴趣:老师听说,咱们班有一大批小诗人,今天可要好好赛一赛,看看究竟谁能称得上是小诗人。 ⑴ 开始“赛诗”,评出小诗人。 ⑵ 导入: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的大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大诗人所写的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 学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 二、初读古诗 1. 活动板块一: ⑴ 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⑵ 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2. 活动板块二: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一读两首古诗,注意 正音。 (重点:擎、犹、景、径。)设计意图:很多小朋友在上课前就已经将古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是仔细一听就会发现很多字都 背错了,所以还是 很有必要让他们借助拼音再读一读,同桌相互查一查,再指名读帮助正音。 二、读画结合,理解古诗 1. 活动板块一: 想一想这两首古诗写的都是什么季节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重点抓住:橙黄橘绿、枫林。) 2. 活动板块二: 找找画画,学习《赠刘景文》。 ⑴ 介绍背景:我国宋朝有位大诗人,名叫苏轼,号东坡居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2017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第8课《古诗二首》2课时教学设计

讲授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演示第4-7幻灯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2)说一说这些生字偏旁是什么? “楼”的偏旁是“木” “依”的偏旁是“亻” “尽”的偏旁是“尸” “层”的偏旁是“尸” (3)指导生字的笔顺。 以“依”、“层”为例指导。 2.学习组词。小组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A.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 楼(楼房)(高楼)依(依然)(依靠) 尽(尽力)(尽头)层(上层)(楼层) 3.认识了生字宝宝,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插入音频素材1)(演示第8幻灯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相关(演示第9幻灯片) 王之涣,字季凌,唐朝著名诗人,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二、精读课文 1.古诗题目解读。(演示第10幻灯片) 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1、学生根据老师 出示的生字卡输 出字的读音。 2、同学之间交流 互相提问识记生 字。 让学生在轻 松的状态下 识记生字词。 熟悉古诗及 朗读节奏。 认识作者。

诗人要登什么地方呢? 鹳雀楼:旧址在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接下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诗的前两句。(演示第11-18幻灯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重点词语解释: 黄河: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也被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2)“白日依山尽”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是说,傍晚太阳依傍山峦落下。 (3)“依山尽”说明了什么? 这是对什么景物的描写? (4)同学们,你们觉得在什么时候,太阳会离山很近? (5)诗人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6)这句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景象呢? (7)“黄河入海流”说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汹涌奔流而去。 这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8)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滚滚的黄河水,翻着波浪,向大海流去,会是怎样的景象? (9)这两句,诗人描写的是什么景物?登。 鹳雀楼。 太阳离山很近。 远景。 太阳落山的时候。 傍晚。 傍晚太阳慢慢落 下山时的景象。 解读题目。 了解鹳雀楼。 品读诗句。 了解重点词 语。 精读诗句。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认识“刘、菊“等10 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 有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整节课以朗读古诗为主线:先读准、读通古诗; 再读懂诗意,利用“画一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领会古诗的意境; 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安排】 一、“赛诗”导入 1. 激发兴趣:老师听说,咱们班有一大批小诗人,今天可要好好赛一赛,看看究竟谁能称得上是小诗人。 ⑴ 开始“赛诗”,评出小诗人。 ⑵ 导入: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的大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大诗人所写的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

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 二、初读古诗 1. 活动板块一: ⑴ 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⑵ 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2. 活动板块二: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一读两首古诗,注意正 音。 (重点:擎、犹、景、径。)设计意图:很多小朋友在上课前就已经将古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是仔细一听就会发现很多字都背错 了,所以还是 很有必要让他们借助拼音再读一读,同桌相互查一查,再指名读帮助正音。 二、读画结合,理解古诗 1. 活动板块一: 想一想这两首古诗写的都是什么季节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重点抓住:橙黄橘绿、枫林。) 2. 活动板块二: 找找画画,学习《赠刘景文》。 ⑴ 介绍背景:我国宋朝有位大诗人,名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的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第8课《古诗二首》2课时教学设计

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演示第 4-7张幻灯 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lou yl jin hudng ceng 搂 依 尽 黄 层 (2 )说一说这些生字偏旁是什么? “楼”的偏旁是“木” “依”的偏旁是“仁’ “尽”的偏旁是“尸” “层”的偏旁是“尸” (3)指导生字的笔顺。 以“依”、“层”为例指导。 2. 学习组词。小组内合作学习 ,扫除生字、词 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A.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 楼(楼房)(高楼) 依(依然)(依靠) 尽(尽力)(尽头) 层(上层)(楼层) 3. 认识了生字宝宝,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 首古诗。(插入音频素材1)(演示第8张幻灯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 相关链接(演示第 9张幻灯片) 王之涣,字季凌,唐朝著名诗人,代表作有《登 鹳雀楼》《凉州词》等。 二、精读课文 1. 古诗题目解读。(演示第 10张幻灯片) 讲授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根据老师 出示的生字卡输 出 字的读音。 2、 同学之间交流 互相提问识记生 字。 让学生在轻 松的状态下 识记生字词。 熟悉古诗及 朗读节奏。 认识作者。

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 诗人要登什么地方呢?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接下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诗的前两句。(演示第11-18张幻灯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 )重点词语解释: 口日:太阳。 依;依條消失 * 黄河: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也被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2)“白日依山尽”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是说,傍晚太阳依傍山峦落下。 (3)“依山尽”说明了什么? 这是对什么景物的描写? (4 )同学们,你们觉得在什么时候,太阳会离山很近? (5)诗人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6)这句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景象呢? (7)“黄河入海流”说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汹涌奔流而去。 这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8)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滚滚的黄河水,翻登。鹳 雀楼。 解读题目。 了解鹳雀楼。 品读诗句。 了解重点词 语。 精读诗句。太阳离山很近。 远景。 太阳落山的时候。 傍晚。 傍晚太阳慢慢落 下山时的景象。

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新的学期到来啦,这一学期,老师和同学们将一起学习更多的课文、收获更丰富的知识。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总是拥有一份出色的课件设计和教案,以下是出guo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教案,谢谢阅读。更多相关教案请点击【】。 教学目标: ★会认个字会写个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识字写字,扫清阅读障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小组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小组汇报,检查读书效果。 4、小组合作学习,记忆汉字。 5、指导学生书写汉字。 三、初读课文。 1、作者简介。 2、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诗的情感。 3、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读、制名读、全班齐读。 四、学生质疑,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 2、互读。 二、学习《赠刘景文》,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看图: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借助图画理解诗意,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不懂?画下来。 3、小组汇报。 4、配乐范读,学生模仿,小组互读 5、想象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6、教师小结。 7、小组朗读比赛。

三、小组合作学习《山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根据学习《赠刘景文》的经验,确定学习方案。 2、小组自学。 3、汇报,师生合作解疑。 4、教师配乐朗诵,学生说说感受。 5、教师小结。 6、背诵古诗。 四、扩展练习。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 【教学内容】 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同学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同学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沛了解同学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原文、注释及译文_一目斋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原文、 注释及译文 【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以下是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原文、注释及译文),希望帮助到您。【回乡偶书】原文: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注释: ⑴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

我。 ⑸笑问:笑着询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赠汪伦】原文:赠汪伦 李白 李百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注释: 词句注释 ⑴汪伦:李白的朋友。 ⑵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⑶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⑷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⑸不及:不如。 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设计意图: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启发想象,感受意境;反复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预设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擎雨盖、傲霜枝、坐”的意思。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看图。[出示两幅插图]你们猜猜看这两幅图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为什么?秋天到,大地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古诗两首。指导书写“首”。 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 出示诗句]。 二、初读古诗 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 苏轼是宋朝着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教学“刘”,指导书写。 2、通古诗。 (1)自由读古诗。 (2)小老师带读生字。[ 出示生字] (3)再读诗句。(个别读——齐读)[ 出示诗句] 3、初步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释疑。出示课件,帮助理解擎雨盖、傲霜枝。 你见过霜吗?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北方秋天气温很低,地面上或草叶上全凝结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就是霜。 4、再次放声朗读全诗。 三、朗读激情 1、边读边想象:你都看到了什么?哪一句诗告诉你的。 2、诗人认为最美的的是什么呢? 出示“橙黄橘绿”的课件。秋天还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呢?拓展说话,欣赏课件。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背景及诗人生平简介。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登鹳雀楼》并背诵。 3.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诗词之美。 教学重点: 1、背诵古诗词。 2、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了解古诗大意,培养热爱文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作者创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经历。(师生) 2.制作生词卡、多媒体课件。(教师) 3.预习课文,尝试朗读。(学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导入活动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国唐代的杰出诗人有哪些,你们知道吗? 学生讨论交流。(出示课件:告诉学生,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有李白、杜甫、

王之涣等)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王之涣。 2.介绍王之涣 3.诵读汇报 (1)(出示《登鹳雀楼》课件)集体齐读《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交流文章写作背景 (1)同桌商量、准备交流。 (2)老师进行提示并请同学回答。 (3)老师进行总结。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2.游戏活动 (1)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富有感情的朗读)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故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一为入声,故仄) (2)组内比赛读,指名读,全班交流汇报。 (3)学习文章中的重点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三、指导书写 1.展示本古诗书写生字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每个生字,看清偏旁和笔画,找一找不容易写好和容易写错的笔画。 3.教师讲解书写要点。 4.教师范写,弄清笔顺。 5.指导学生描红,临写。 6.组织展示。 四、讲解文章大意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