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格物致知,君子慎独

格物致知,君子慎独

习近平同志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化,是当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血脉,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弘扬最美家风,传承优良家训,合理吸收中华传统家训家规的精华,对形成新时代的良好家教和家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在机关工作,妻子是一名教师,平淡而忙碌的生活中我们一直恪守心中的信念,那就是格物慎独,厚德载物,孝义传家,善行天下。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慎独,即我们必须能够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一个人在没有别人在场和监督的时候,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不做

违背道德、纪律和法律的事,《礼记·中庸》中言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也就是说:于最隐密的言行上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于最微小的事最能显示一个人的灵魂。慎独是对人格、品质、意志和修行的考验。

《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一次,昌邑官员王密带十斤黄金,深夜去拜访杨震,并说:“暮夜无人知。”杨震严词拒绝了这份厚礼,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这个历史故事体现了“慎独”的真实含义,为我们树立了“慎独”的典范。可以说,杨震的道德修养已经达到了“慎独”的境界。真正的“慎独”是生命的自觉,一种内在的要求,杨震暮夜却金,宋子罕以不贪为宝,许衡不食无主之梨都达到很高的道德境界。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觉悟和思想品质的试金石,只有经过个人的艰苦努力和修持磨炼才能逐步做到“慎独”。慎独并非要把自己修持成神仙,也不是打造公众形象,而是为了沐浴灵魂,保持心意上的诚然愉快状态,自觉地进入了慎独的境界一定很美。

我在乡镇工作十数载,工作重心是抓工业,为了当地的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给外地的投资商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我吃住在乡镇,披星戴月,一心扑在工作上,

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奔小康。老父亲去世时,乡亲们和投资商感念我的付出,纷纷出礼悼念老人。他们的情谊令我感动,我亲笔写信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感谢,礼金我也如数一一退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我最基本的素养,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严格自律,毫不懈怠,做堂堂正正的君子,使自己仰头无愧于党,俯首无愧于民。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老老实实做官,永远保持党的肌体的健康和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这些绝不是一句空话!

鲁迅先生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我们共产党人要珍视共产党员的身份,即便独身自处,也要在心中捅破“无人知道”这层窗户纸,自觉地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与党的声誉、形象联系在一起。从小事着眼,从细节做起,表里如一,浩然坦荡。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共产党员要对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要求,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经常反思自身言行和思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此外还要自警。慎独并不是没有监督,而是一种自我监督,它是坚定的内心信念和良心前提下的自我道德约束。唯有自警,在隐处下功夫,从微处下功夫,才能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