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结构设计中存在问题

路面结构设计中存在问题
路面结构设计中存在问题

如何解决路面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习惯于注重对硬件的引进,全国公路部门花了大量的外汇进口了很多筑路机械、施工设备、试验仪器设备,以及大量的沥青材料,可是偏偏没有在引进国外的技术上花功夫。我们习惯于立足“自力更生”,强调我国的“国情”与国外的情况不同,特别看重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民族自尊心变成了虚荣心,盲目地排外,也就很容易产生轻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另一种倾向,这种情况已经影响到公路领域。

引进成熟技术的必要性

我国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也有类似情况)的结构和设计就是一个典型,我们的许多做法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不同,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国际上绝大部分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起,就采用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全厚式路面作为重载交通路段的常用的路面结构,而惟有我国千篇一律地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甚至于结构层的厚度都差不多。对沥青路面的力学模式,国际上都采用沥青层的弯拉应变和土基模量作为设计指标,惟有我国钟情于表面弯沉这个指标,其他指标实际上都没有作用。其他还有许许多多与国际上不一致的地方,遗憾的是多半多被自己认为是最先进的。

我国最早修建的京津塘高速公路,当时基本上是参照国际上的路面结构和沥青混合料的级配做的,广深珠高速公路也吸收了国外的结构,这2条高速公路使用10余年来,情况基本良好。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外国监理在我国开了一个严格执行“菲迪克条款”的先例,实行了动态质量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我国质量最好的高速公路之一。然而,自此以后的工程就“本土化”了,监理的素质明显下降,开始了具有我国特点的“评分、评奖、评优”

质量检验评定和验收管理办法。施工质量数据弄虚作假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表面上“像模像样”,实际上“沆瀣一气”一起造假,其结果是工程验收的分数都快接近100分了,优质工程比比皆是,经常是奖状到手,路也坏了。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弹性层状体系进行路面结构计算的国家,这一点始终处于世界的最先进水平。可是,“先进的方法、落后的参数”并没有对设计起多少作用。设计参数都是“想当然”地自由取值,脑子里想什么结构,想多少厚度,都能计算成什么结构,多少厚度,实际上还是拍脑袋。其结果是“天下设计一大抄”,路面设计成为“数学游戏”。全国都千篇一律地使用几乎相同的较薄沥青面层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

沥青路面早期病害成心腹大患

“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永恒主题。交通作为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部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向社会、向人民、向国家交一份什么样的产品呢?是经久耐用、外表美观、使用方便的优秀成果,还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劣质产品?这是关系交通行业形象,关系到交通行业是不是一个负责任行业的大问题。”交通部部长张春贤在2004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说,“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更是一个行业的生命。如果几年后我国建成的几万公里高速公路没到大修年限就大面积翻修,我们今天所为之奋斗的事业就可能被否定。”当我们看到张部长的这一段讲话时不觉汗颜。现在许多地方都在进行高速公路大修,而且多半是“开膛破肚连根拔式”的大修,对社会和交通影响极大,成为各地交通厅和工程部门最头痛的大事。之所以造成这种状态,原因是复杂的。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承担的交通部西部大开发研究项目“高速公路早期病害预防措施的研究”课题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发生的原因、如何预防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通过研究认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一种是在沥青路面建成不久,在当年或者2-3年沥青路面就发生程度不同的车辙、坑槽、网裂等早期损坏,许多属于水损害或伴随着疲劳产生的损坏。这些损坏最直接的原因是施工质量不到位及离析造成。这些工程大部分经过维修养护或者局部铣刨重修能在短时间内逐渐趋于相对的稳定。这种类型的早期损坏经常与管理上抢工、使用的材料不好、有严重的离析、压实不到位、排水设计不合理有关,而且往往有严重的超限超载车辆通过,有些与路基变形也有关系。这些工程施工结束时的弯沉往往并不大,甚至小到个位数,几乎接近于零,但基层开裂比较严重,或者路面离析严重,从路表裂缝和孔隙中进去的水不能很快从基层排走。基层与沥青面层的层面成为不连续的状态,有些路面的沥青层由于施工污染严重也不连续,使沥青层处于不利的受力状态,在重载交通的作用下,出现大的拉应变发生裂缝,产生唧浆、坑槽,这些水损坏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维修和控制,将很快发展成为大面积的损坏;另外有些路段,尤其是大的上坡路段,在高温状态下,很低的劲度模量不能抵抗重载交通很大的剪切变形而出现车辙。

另一种类型的早期损坏是指普遍达不到路面设计要求的设计年限(大部分是15年,少数是20年),更不能与国际上更长的设计年限20年乃至30-40年相比,充其量7-8年,或者10年左右就必须进行大修。这种大修经常是“开膛破肚”式的,不仅仅对沥青面层维修,还必须同时维修基层甚至底基层。这种大修不仅成本很高,而且对工程所在地的社会影响很大。这种使用寿命短、耐久性不足的情况使我们十分忧虑。在日本,自1963年名神高速公路起,到1998年7月己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达6450公里,其中建成10年以下占34%,10-

20年占32%,20年以上占34%;使用年限超过20年的高速公路约占总里程的30%。尽管沥青路面的设计年限为10年,但都已经远远超过了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但发生结构破坏的段落很少,一般都只在表面进行反复维修就一直使用延续至今。维修的里程按路面损坏原因分析,车辙超过60%,因裂缝而进行维修保养的里程约占20%,其中许多是由于路面表层老化所引起裂纹的修补,这种情况与我国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技术原因

各种早期损坏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短期的损坏大都受施工影响更大一些,较长时间的损坏则具有某种共性,这种影响相对来说要更大些。我们决不能对我国沥青路面的耐久性差、使用寿命短的问题熟视无睹。

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和研究之后,普遍认为这种情况与我国千篇一律地使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有一定关系,有时很可能是造成沥青路面耐久性不足的主要原因。正如张春贤部长在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谈到设计问题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那样,目前在沥青路面建设中存在“设计上千篇一律,照搬照抄,死套标准的情况比较普遍”。张部长还指示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成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科研成果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我们要善于借鉴一切先进的科研成果。在公路建设和管理领域、国与国之间技术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具有很多共性。发达国家研究早、实践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多技术、标准和规范属于政府所有,没有知识产权的障碍,我们要把技术引进作为公路交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些话确实是语重心长的,为解决公路早期损坏指出方向,我们必须按照部领导的指示,加快、认真执行。

在沥青路面结构问题上,我们也需要放眼世界。纵观国际上的高速公路和重交通公路,大量使用的是全厚式路面或者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相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普遍使用于交通量不很大的公路,或者往往在半刚性基层下设置一个碎石过渡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贫混凝土基层是性质安全不同的两个类型,而我们则一直混淆不清。名义上铺筑的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基层,却做成类似于贫混凝土的强度,却又没有按贫混凝土的方法去做。即使同样称为半刚性基层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强度要求、具体做法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些问题现在已经开始引起普遍的重视,开始关注对沥青路面结构问题的研究,希望改变目前单一使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状况,使不同的路面结构得到合理的使用。

国际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也曾经用得很普遍,并发生了关于基层的“黑白之争”,后来,柔性基层和全厚式路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逐渐成为主流。其原因是半刚性基层在其优点的背后,也有不少缺点,有些无法克服。

1)半刚性基层的收缩开裂及由此引起沥青路面的反射性裂缝轻重不同地存在。在国外普遍采取对裂缝进行封缝,而在交通量繁重或者高速公路上,这种封缝工作十分困难。而在我国,日前根本没有发现裂缝就进行沥青封缝的习惯,因而开裂得不到有效的处理。裂缝会导致2种后果:一是裂缝进水;二是车轮从裂缝的一侧经过到达裂缝的另一侧时,荷载变化不再连续使路面裂缝两侧发生大的应力突变,还形成很大的上下剪切和表面受拉。

2)半刚性基层非常致密,它基本上是不透水或者渗水性很差的材料。水从各种途径进入路面并到达基层后,不能从基层迅速排走,只能沿沥青层和基层的界面扩散、积聚。水进入路面的途径,除了降雨(尤其是梅雨、雨季集中降雨)、降雪、化雪的表面水外,还有多种来源。可以说,水进入沥青路面是不可避免的,如不能及时排走就将造成危害。所以都称“水”

是造成沥青路面损坏的“元凶”,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内部排水性能差是其致命的弱点。

3)半刚性基层有很好的整体性,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强度、模量会由于干湿和冻融循环、在反复荷载的作用下因疲劳而逐渐衰减。按照南非的理论,半刚性基层的状态是由整块向大块、小块、碎块变化,按照整体结构设计路面是偏于不安全的。

4)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对重载车来说具有更大的轴载敏感性。重载车换算为标准轴载时,对柔性基层通常是按4次方换算,而对半刚性基层来说,随着基层和沥青层的模量比的增大,换算荷载的次方数将不再是4次方,很可能是12~15次方。轴载加大1倍,对柔性基层的换算轴次是增大16倍,而对半刚性基层可能要变为数十万次。也就是说同样的超载车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影响要比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大得多,对路面的损伤也大得多。

5)半刚性基层损坏后没有愈合的能力,且无法进行修补。其层一旦破坏,便无可救药,除了挖掉重建,另无他法,这给沥青路面的维修养护造成很大的困难。通常所说进行“补强”实际上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在半刚性基层上加铺基层也不能结合成为整体。

6)半刚性基层很难跨年度施工,无论是直接暴露还是铺上一层下面层过冬,都避免不了会发生横向收缩裂缝,从而为沥青路面的横向裂缝埋下隐患。甚至在冬天就从缝中进水(融雪)、半刚性基层暴露的还可能冻疏,影响强度的形成。在季节性冰冻地区,半刚性基层的冻融损坏几乎难以避免。

由于半刚性基层的强度、模量、抗疲劳性能等会因为重复荷载的作用及环境(干湿、冻融等)的影响而不断衰减,总是有一定使用寿命的,只要到了设计寿命,基层将会逐渐丧失功能,需要重铺,因此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不可能无限制地延长下去。相比之下,

国外沥青路面的设计寿命越来越长,现在又出现了永久性路面或者长寿命沥青路面的思想,这种理念已在欧美许多国家得到重视,且已经在重交通道路上应用,对延长沥青路面使用寿命起到极大作用。

永久性路面的理念是所设计的沥青路面能够使用40~50年以上、采用较厚的沥青层柔性路面,降低传统的沥青层底开裂和避免结构性车辙。由于沥青层相对较厚,传统的疲劳开裂可能性大大降低,路面的损坏主要位于面层的顶部(25~100毫),一旦道路表面损坏达到临界水平,其经济性处理方法就是将损坏的顶层或面层铣刨、罩面,或者加铺。沥青面层材料可以再生利用,使得沥青路面在使用年限内不需要大的结构性重修或重建,并企图无限期地使用下去。

根据以前的室内疲劳方程和力学设计程序,无论沥青结构层多厚,结构都会必然产生疲劳开裂、车辙。而最新的理论发现当沥青层超过一定厚度时,良好施工的路面结构不会产生源于层底的疲劳开裂和结构性车辙。当标准轴次超过一定次数后,沥青层厚度无须增加。也就是说,沥青层的厚度使层底拉应变小于一定的值以后,沥青路面的下部将可以无限期地使用下去。所以永久性路面的最大特点是确保路面各类损坏控制在路面表面层顶部很薄的范围内,如自上向下温度疲劳开裂、车辙、表面磨耗、沥青老化都努力限制在磨耗层内,防止出现中面层以下的结构性损坏,表面层的损坏只需通过预防性养护得以补救。

这种长寿命路面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也已经引起了我国学者的注意,有的省正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铺筑试验路,这是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路面早期损坏的技术解决之路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在达到设计寿命后发生结构性损坏,需要维修基层,与永久性路面确保只维修表面层的思想是最大的差别,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设计理念。很明显,为了减小对社会和交通的影响,我们都不愿意每次连基层一起“开膛破肚”式地维修,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

现在许多地方痛定思痛,希望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方法,建设一些柔性基层、复合式基层的沥青路面结构。但是首先遇到的拦路虎是《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的制约。规范采用弯沉这个惟一的设计指标,甚至成为施工质量检验的指标,逼得大家只能设计成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即使设计出来了,施工质量检验也过不了关。而新建高速公路采用弯沉作为设计指标和施工质量检验指标的,世界上也就我们一家!它并不能有效地反映不同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可是现在要想改又改不了。有一条高速公路在改建时,由于实测弯沉较大(路面既然开裂进水,弯沉怎么能不大呢?),上面无论如何加铺沥青层也设计不出符合规范要求的路面结构,只能在上面再铺筑一层,甚至两层半刚性基层,再加铺沥青路面。结果桥梁等各种结构物由于标高等原因也跟着遭殃,就这一个工程就需要损失若干亿元!这种设计,国内外专家都百思不得其解。因此,每次讨论《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分歧总是非常大,根本无法统一。按照这个规范,是不可能设计出国际上通行的沥青路面结构的,它是对其他路面结构型式的全面封杀,这是一个大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认真贯彻张部长的讲话精神,努力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引进国外的标准、规范,就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十分同意和赞赏交通部党组的重要决策,通过迅速引进国外的标准规范,实现交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否则,再进行几年的研究,也未必能够统一意见。而每年几千公里的高速公路可等待不起,这种状况不能再延续下去了。

综合国际上沥青路面结构型式的实际情况在高速公路重交通道路上最常用的是全厚式路面、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及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由于全厚式路面的沥青层要求很厚,短期内在我国应用尚不现实。引进发展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和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是重要的。由于我国对半刚性基层有丰富的应用经验,为了有充分的把握,当前应该首先发展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即以沥青混凝土作面层,沥青稳定碎石作基层,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作底基层这种结构型式,也可以在半刚性基层上加铺级配碎石过渡层以防止反射性裂缝和有利于排水。我们并不能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全盘否定,但是需要认真总结和吸取国内外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完善它的设计与应用,明确它的适用范围,重新认识和分析它的优缺点,目的是为了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减少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沥青路面结构计算书

新建路面设计 1. 项目概况与交通荷载参数 该项目位于西南地区,属于二级公路,设计时速为40Km/h,12米双车道公路,设计使用年限为12.0年,根据交通量OD调查分析,断面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1849辆/日, 交通量年增长率为8.2%, 方向系数取55.0%, 车道系数取 70.0%。根据交通历史数据,按表A.2.6-1确定该设计公路为TTC4类,根据表 A.2.6-2得到车辆类型分布系数如表1所示。 表1. 车辆类型分布系数 根据路网相邻公路的车辆满载情况及历史数据的调查分析,得到各类车型非满载与满载比例,如表2所示。 表2. 非满载车与满载车所占比例(%) 根据表6.2.1,该设计路面对应的设计指标为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与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根据附表A.3.1-3,可得到在不同设计指标下,各车型对应的非满载车和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如表3所示。 表3. 非满载车与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

根据公式(A.4.2)计算得到对应于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8,109,551, 对应于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562,339,245。本公路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累计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4,989,710,交通等级属于中等交通。 2. 初拟路面结构方案 初拟路面结构如表4所示。 表4. 初拟路面结构 路基标准状态下回弹模量取50MPa,回弹模量湿度调整系数Ks取1.00,干湿与冻融循环作用折减系数Kη取1.00,则经过湿度调整和干湿与冻融循环作用折减的路基顶面回弹模量为50MPa。 3. 路面结构验算 3.1 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验算 根据表G.1.2,基准等效温度Tξ为20.1℃,由式(G.2.1)计算得到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等效温度为21.5℃。可靠度系数为1.04。 根据B.3.1条规定的分层方法,将沥青混合料层分为6个分层,各分层厚度(hi)如表5所示。利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分别计算设计荷载作用下各分层顶部的竖向压应力(Pi)。根据式(B.3.2-3)和式(B.3.2-4),计算得到d1=-8.23,d2=0.77。把d1和d2的计算结果带入式(B.3.2-2),可得到各分层的永久变形修正系数(kRi),并进而利用式(B.3.2-1)计算各分层永久变形量(Rai)。各计算结果汇总于表5中。 各层永久变形累加得到沥青混合料层总永久变形量Ra=19.2(mm),根据表3.0.6-1,沥青层容许永久变形为20.0(mm),拟定的路面结构满足要求。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第四章 路面结构设计 1、1设计资料 (1)自然地理条件 新建济南绕城高速,道路路基宽度为24、5米,全长5km ,结合近几年济南经济增长及人口增长得情况,根据近期得交通量预测该路段得年平均交通量为5000辆/日,交通量平均年增长率γ=4%。路面结构设计为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年限为15年。 (2)土基回弹模量 济南绕城高速北环所在地区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雪。据区域资料,年平均气温13、8℃,无霜期178天,最高月均温27、2℃(7月),最低月均温-3、2℃(1月),年平均降水量685毫米。道路沿线土质路基稠度 c ω=1、3;因此该 路基处于干燥状态,根据公路自然区划可知济南绕城高速处于5Ⅱ 区,根据【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表5、1、4-1可确定工程所在地土基回弹模量设计值为46MPa 。 (3)交通资料

1、2交通分析 (1)轴载换算 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载为100KN 为标准轴载,以BZZ-100表示。标准轴载得计算参数按表1-2确定。 ○ 1当以设计弯沉为指标时及验算沥青层层底拉应力时,凡大于25kN 得各级轴载Pi 得作用次数Ni 按下式换算成标准轴载P 得当量作用次数N 得计算公式为: 35 .4121∑=? ?? ??=k i i i P P N C C N 式中:N ——标准轴载当量轴次数(次/d ); Ni ——被换算得车型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次/d ); P ——标准轴载(kN ); Pi ——被换算车型得各级轴载(kN ); C1——被换算车型得各级轴载系数,当其间距大于3m 时,按单独得一个 轴计算,轴数系数即为轴数m ,当其间距小于3m 时,按双轴或多轴计算,轴数系数为C1=1+1、2(m-1); C2——被换算车型得各级轴载轮组系数,单轮组为6、4,双轮组为1、0, 四轮组为0、38。 沥青路面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为: 35 .41 21∑=? ?? ??=k i i i P P N C C N = 4709、00(次/d ) ○ 2当以半刚性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标准轴载当量轴次数N ': 8 121 k i i i P N C C N P =?? '''= ? ??∑ 式中: 1C ' ——轴数系数 2C '——轮组系数,单轮组为18、5,双轮组为1、0,四轮组为0、09。 注:轴载小于50KN 得特轻轴重对结构得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不纳入当 量换算。 沥青路面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

典型路面结构研究课题研究大纲

一、研究目地和意义 如何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地公路路面,不断提高路面地使用性能和耐久性一直是路面技术研究地主要课题.尽管我国目前已经有一套较为完善地路面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来指导路面设计,但是由于它只是理论分析和有限经验总结基础上得出地路面设计和施工地一般原则,所以,要设计出适应不同地区气候、土质、水文和材料条件和满足具体路段交通荷载要求地路面,仍有一系列研究工作要做.典型路面结构研究就是系统开展这些研究工作地一个有效工具.它通过系统调查某一地区地气候、土质、水文特征和建筑材料,在认真分析研究现有公路路面铺筑和使用经验基础上,针对不同路段具体地交通流特征,给出更加科学合理地路面设计方案.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开展河北省典型路面结构研究地目地,是在我国公路路面设计、施工技术规范地总体框架内,结合我省近年来在干线公路和高速公路路面修建和使用过程中地经验,吸收国内外路面技术研究地最新成果,通过大量地调查研究和试验分析,提出适应河北省区域气候、土质、水文、建材等条件,满足于具体交通荷载要求地路面结构组合和材料类型,全面提高全省公路路面工程整体质量,延长路面使用寿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河北省公路建设在过去十多年里发展迅速,到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公里,一、二级公路公里.同时,路面等级进一步提高,与年相比,沥青混凝土路面由原来地公里增加到年地公里,水泥路面由原来地公里增加到公里.路面整体质量也显著提高,由于普遍采用了强度高和水稳定性较好地无机稳定粒料半刚性基层,基本上消除了过去石灰土基层路面常见地春融翻浆、变形等病害,路面行驶质量和使用寿命大为改善,基本形成了以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为主,水泥混凝土路面为辅地路面技术现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与其他省份一样,河北省在路面技术实践中面临地一个问题是不少路面地实际使用寿命达不到设计使用年限就出现破坏.路面设计使用年限是指在规定期限内满足预测标准累计轴次所需承载力,并允许在期限内进行一次恢复路表功能地维修(罩面),路面应具有地使用寿命.按照现有路面设计规范,对于沥青混凝土路面,高速、一级公路路面使用年限为年,二级公路为年;对于水泥路面,一般使用年限应超过年.而不少路面地实际使用情况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比如国道半坡街至下八里路段,年月通车,到年路面已严重龟裂,使用仅年.除交通量大、重车多以外,有没有路面结构设计本身地问题?路面结构是否厚度不足?如果不认真分析造成这些路面早期破坏地原因,形成一致性结论,很难保证这些路面改建后不会出现同样地问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高速公路路面出现地早期破损已不容忽视.尽管高速公路采用了比一、二级公路更厚地沥青面层、更强地基层,但仍旧出现了开裂、车辙、平整度和抗滑性能衰减快等问题,甚至较一、二级公路为严重.以石安高速公路为例,年底通车,到年,路面泛油面积达平方米,占行车道总面积地,到年,泛油面积进一步增加到平方米,占行车道总面积地.车辙病害也比较突出,年按照每公里一个测量断面,对石安高速公路行车道车辙检测发现,测点个,东幅平均车辙深度毫米,最大毫米;西幅平均车辙深度毫米,最大毫米.裂缝调查发现,年月份横向裂缝条,纵向裂缝条;到年月,横向裂缝已增加到条,纵向裂缝条.为什么满足规范要求各项技术指标要求地沥青混凝土面层仍会出现较多地早期病害?造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病害地原因有哪些,应当采取什么措施?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对下一步我省高速公路路面建设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另一个值得注意地现象是,无论是高速公路路面还是一般公路路面,不同路段,或同一路段地不同里程段落,总有一些使用性能和耐久性明显优于(或劣于)其他路段路面地情况.如果路面结构完全相同,那么造成这种差异地原因又是什么?通过对路面使用过程中地性能调查分析,认真从结构设计、原材料、混合料组成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总结,并将

路面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路面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在路面结构设计上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设计理论与方法,但由于各种外界条件影响,在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上仍然存在问题,本文以阜康市迎宾路道路工程为例,对迎宾路结构层做简要分析,探讨路面结构设计的有效方法,以期为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路面;结构设计;分析 1.路面结构设计的内容 路面结构设计就是以最低的寿命周期费用提供最合适的路面的结构,在这种结构的设计使用期内,要按照目标达到可靠的使用要求和最大的满意度,具体来讲,沥青路面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路面结构层原材料的选择、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设计参数的测试与确定、路面结构层组合与厚度计算、路面结构方案的比较与选择等以及路面排水系统设计和路肩加固等的设计。 2.影响路面结构的因素 2.1面层厚度 面层厚度直接影响路面的使用品质。路面面层直接承受行车荷载,风雨与温度的变化对层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路面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层面厚度的影响,对结构层的设计分析要结合合适的材料、施工工艺同等,沥青路面的厚度与公路的等级、交通量及组成、沥青品种、质量息息相关。 2.2基层类型 半刚性基层和碎砾石基层是基层的两大类,二者的作用机理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同一类基层不同材料间性能相似。在有季节性冰冻且冰冻较深的情况下,路基土是易冻胀土,这时的路面极易出现冻胀和翻浆现象,这样的状态下,路面结构设计应设置防止冻胀和翻浆的垫层。路面总厚度的确定既要满足公路的强度要求还要处理好路面的防冻,积极避免路基内出现聚冰带,导致路面出现不均匀的冻胀,新疆年温差、日温差大,在路面的设计中,尤其要重视这一因素,并要注意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的基层产生的收缩裂缝。 2.3结构强度 一定的结构强度是路面具有良好行驶质量的必要保证,结构强度足够的路面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示例

7.2路面结构设计 7.2.1路面结构设计步骤 新建沥青路面按以下步骤进行路面结构设计: (1) 根据设计任务书和路面等级及面层类型,计算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的累计当量轴次和设计弯沉值。 (2) 按路基土类型和干湿状态,将路基划分为几个路段,确定路段回弹模量值。 (3) 根据已有经验和规范推荐的路面结构,拟定几中可能的路面结构组合及厚度方案,根据选用的材料进行配合比实验及测定结构层材料的抗压回弹模量、抗拉强度,确定各结构层材料设计参数。 (4) 根据设计弯沉值计算路面厚度。对二级公路沥青混凝土面层和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基层、底基层,应验算拉应力是否满足容许拉应力的要求。如不满足要求,或调整路面结构层厚度,或变更路面结构层组合,或调整材料配合比,提高材料极限抗拉强度,再重新计算。 7.2.2 路面结构层计算 该路位于中原黄河冲积平原区,地质条件一般为a)第一层:冲积土;b)第二层:粘质土;c)第三层:岩石。平原区二级汽车专用沥青混凝土公路,路面使用年限为12年,年预测平均增长率为6%。 (1)轴载分析 本设计的累计当量轴次的计算以双轮组单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以BZZ-100表示。标准轴载的计算参数按表7-1确定。 表7-1标准轴载计算参数 表7-2起始年交通量表

1)以设计弯沉为指标及验算沥青层层底拉应力 ① 轴载换算 各级轴载换算采用如下计算公式: 4.35 1121( )k i i i p N c c n p ==∑ (7-1) 式中:N 1—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次/日; n i —被换算车辆的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次/日; P —标准轴载,kN ; P i —被换算车辆的各级轴载,kN ; k —被换算车辆类型; C 1—轴数系数,C 1=1+1.2(m -1),m 是轴数。当轴间距大于3m 时,按单独的一个轴载计算,当轴间距小于3m 时,应考虑轴系数; C 2—轮组系数,单轮组为6.4,双轮组为1.0,四轮组为0.38。 计算结果如下表7-3所示。 表7-3 轴载换算结果表(弯沉) 注:轴载小于25kN 的轴载作用不计。 ② 累计当量轴次为:

低温地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分析

低温地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分析 发表时间:2019-05-23T11:01:43.723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作者:潘攀 [导读] 因此对沥青路面进行结构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针对低温地区的沥青路面,合理的结构设计有助于提高道路使用寿命与质量。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 230000 摘要:本文就低温地区沥青路面结构破坏类型及低温影响效果进行简单分析,并从沥青混合料、基层结构、联结层结构及表面层结构四个方面展开设计研究,旨在为低温地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低温地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沥青路面具有平坦整洁、环保美观、舒适安全、维修养护简单等特点,因此逐渐成为世界道路桥梁建设工程首要选择,调查发现沥青路面在我国道路建设项目所占比重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因此对沥青路面进行结构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针对低温地区的沥青路面,合理的结构设计有助于提高道路使用寿命与质量。 一、低温地区沥青路面结构破坏研究 1、沥青路面结构破坏类型 通过对部分沥青道路调研发现,虽然道路结构、材料配比及使用年限存在较大差异,但道路路面呈现的结构破坏类型及特点却大致相同,具体表现在于:低温地区大多存在周期性冻土现象,道路基层在冻胀融缩的物理作用下容易出现结构变异,破坏道路结构引起不同程度的路面开裂问题。图1展示的就是低温地区常见的沥青路面结构破坏类型。 (a)路面剪裂(b)温缩开裂(c)反射开裂 图1 沥青论结构破坏类型 2、低温对沥青路面结构影响 道路建设需要应用到多种建筑材料,这些材料若长期处于低温状态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现象,由此产生较大拉应力,若拉应力超过材料拉伸强度将会导致材料结构被破坏进而出现开裂问题。道路路面纵向长度远大于横向长度,因此低温收缩引起的裂缝往往呈现为横向间隔,严重时才会出现纵向裂缝。种类各异的沥青基层对应特定的温度拉应力,因此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沥青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二、低温地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研究 对低温地区沥青路面进行结构设计研究的时候需要针对基层耐受性、面层抗车辙、表面层抗裂性进行综合考量,因此需要对沥青混合料配比、基层温差、联结层荷载、表面层开裂等内容进行重点分析,以便确保结构设计的科学合理。 图2 沥青路面基本结构图 1、基于感温性能的沥青混合料设计 进行沥青混合料配比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混合料所在位置及耐受特点,进而实现最优设计。图2展示的是沥青路面基本结构,分析可知表面层及联结层处于主要压力承载的高压应力区域,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需要选择抗磨损、高模量的沥青混合料,联结层处于表面层与基层的过度位置,最好选择传导效果优异的沥青材料,以便做好路面压力疏导工作。基层结构承受较大的拉应变,就整个路面而言担负着路面压力的重任,因此就沥青道路基层而言结构设计需要围绕荷载疲劳展开,研究发现沥青占比高的混合基层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压力,有效避免了疲劳裂缝的出现。对于处于低温地区的沥青路面设计还需要着重考虑混合料感温性能,不同类型的沥青混合料其感温性能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计算获得代表其粘弹性的劲度抗压指标,进而明确沥青混合料在特定温度时的物理特性。 2、基于大温差作用的沥青基层设计 沥青路面各结构在低温大温差的作用下会沿着路面横向出现不均衡温度场,此时的沥青路面这一受约整体在温度场作用下将产生温度

(全过程精细讲解)路面结构设计及计算

路面结构设计及计算 7.1 轴载分析 路面设计以双轴组单轴载100KN 作为标准轴载 a.以设计弯沉值为指标及验算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轴次。 (1)轴载换算 轴载换算采用如下的计算公式:35 .421? ? ? ??=P P N C C N i i (7.1) 式中: N —标准轴载当量轴次,次/日 i n —被换算车辆的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次/日 P —标准轴载,KN i p —被换算车辆的各级轴载,KN K —被换算车辆的类型数 1c —轴载系数,)1(2.111-+=m c ,m 是轴数。当轴间距离大于3m 时,按单独的一个轴载计算;当轴间距离小于3m 时,应考虑轴数系数。 2c :轮组系数,单轮组为6.4,双轮组为1,四轮组为0.38。

轴载换算结果如表所示: 注:轴载小于25KN 的轴载作用不计。 (2)累计当量轴数计算 根据设计规,一级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年限为15年,四车道的车道系数η取0.40,γ =4.2 %,累计当量轴次: ][γ η γ13651)1(N N t e ??-+= [] 次)(.5484490042 .040 .0327.184********.0115 =???-+= (7.2) 验算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的累计当量轴次 b.轴载换算 验算半刚性基底层底拉应力公式为 8 1 ' 2' 1' ) (∑==k i i i P p n c c N (7.3) 式中:'1c 为轴数系数,)1(21' 1-+=m c '2c 为轮组系数,单轮组为1.85,双轮组为1,四轮组为0.09。 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7.3

注:轴载小于50KN 的轴载作用不计。 [] γ η γ'13651)1(N N t e ??-+= ? [] 次3397845% 042.040 .0313.13473651%) 042.01(15 =???-+= 7.2 结构组合与材料选取 由上面的计算得到设计年限一个行车道上的累计标准轴次约为700万次左右,根据规推荐结构,路面结构层采用沥青混凝土(15cm )、基层采用石灰粉煤灰碎石(厚度待定)、底基层采用石灰土(30cm )。 规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面层由二至三层组成,查规,采用三层沥青面层,表面层采用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厚4cm ),中间层采用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厚5cm ),下面层采用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厚6cm )。 7.3 各层材料的抗压模量与劈裂强度 查有关资料的表格得各层材料抗压模量(20℃)与劈裂强度

典型路面结构研究课题研究大纲

典型路面结构研究课题研究大纲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如何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公路路面,不断提高路面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一直是路面技术研究的主要课题。尽管我国目前已经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路面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来指导路面设计,但是由于它只是理论分析和有限经验总结基础上得出的路面设计和施工的一般原则,所以,要设计出适应不同地区气候、土质、水文和材料条件和满足具体路段交通荷载要求的路面,仍有一系列研究工作要做。典型路面结构研究就是系统开展这些研究工作的一个有效工具。它通过系统调查某一地区的气候、土质、水文特征和建筑材料,在认真分析研究现有公路路面铺筑和使用经验基础上,针对不同路段具体的交通流特征,给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路面设计方案。 开展河北省典型路面结构研究的目的,是在我国公路路面设计、施工技术规范的总体框架内,结合我省近年来在干线公路和高速公路路面修建和使用过程中的经验,吸收国内外路面技术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试验分析,提出适应河北省区域气候、土质、水文、建材等条件,满足于具体交通荷载要求的路面结构组合和材料类型,全面提高全省公路路面工程整体质量,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河北省公路建设在过去十多年里发展迅速,到2002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261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93公里,一、二级公路11231公里。同时,路面等级进一步提高,与1990年相比,沥青混凝土路面由原来的1599公里增加到2001年的12921公里,水泥路面由原来的610公里增加到1848公里。路面整体质量也显著提高,由于普遍采用了强度高和水稳定性较好的无机稳定粒料半刚性基层,基本上消除了过去石灰土基层路面常见的春融翻浆、变形等病害,路面行驶质量和使用寿命大为改善,基本形成了以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为主,水泥混凝土路面为辅的路面技术现状。

路面结构设计计算示例

课程名称: 学生: 学生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年月日

路面结构设计计算 1 试验数据处理 1.1 路基干湿状态和回弹模量 1.1.1 路基干湿状态 路基土为粘性土,地下水位距路床顶面高度0.98m~1.85m。查路基临界高度参考值表可知IV5区H1=1.7~1.9m,H2=1.3~1.4m,H3=0.9~1.0m,本路段路基处于过湿~中湿状态。 1.1.2 土基回弹模量 1) 承载板试验 表1.1 承载板试验数据 承载板压力(MPa) 回弹变形 (0.01mm) 拟合后的回弹变形 (0.01mm) 0.02 20 10 0.04 35 25 0.06 50 41 0.08 65 57 0.10 80 72 0.15 119 剔除 0.20 169 剔除 0.25 220 剔除 计算路基回弹模量时,只采用回弹变形小于1mm的数据,明显偏离拟合直线的点可剔除。拟合过程如图所示:

路基回弹模量: 210101 1000 (1)4 n i i n i i p D E l πμ===-=∑∑ 2)贝克曼梁弯沉试验 表1.2 弯沉试验数据 测点 回弹弯沉(0.01mm ) 1 155 2 182 3 170 4 174 5 157 6 200 7 147 8 173 9 172 10 207 11 209 12 210 13 172 14 170 根据试验数据: l = ∑ll l = 155+?+170 14 =178.43

15.85(0.01mm)S = =s = √∑(ll ?l )2l ?1 =20.56(0.01mm) 式中:l ——回弹弯沉的平均值(0.01mm ); S ——回弹弯沉测定值的标准差(0.01mm ); l i ——各测点的回弹弯沉值(0.01mm ); n ——测点总数。 根据规要求,剔除超出(2~3)l S ±的测试数据,重新计算弯沉有效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计算代表弯沉值: 1174.79 1.64515.85200.86(0.01mm)a l l Z S - =+=+?=l 1=l +l l l =178.43+ 1.645×20.56=21 2.25 Z a 为保证率系数,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取2.0,二、三级公路取1.645,四级公路取1.5。 土基的回弹模量: 220201220.70106.5 (1)(10.35)0.71246.3(MPa)200.860.01 p E l δμα??= -=?-?=? 1.2 二灰土回弹模量和强度 1. 2.1 抗压回弹模量 二灰土抗压回弹模量为:735MPa 。 1.2.2 f50mm×50mm试件劈裂试验 表1.3 二灰土试件劈裂试验数据 f50mm×50mm试件劈裂试验 最大荷载(N ) 2t P Dh σπ= (kPa ) 处理结果 有效数据平均值t σ(kPa ) 250.57 有效数据样本标准差S (kPa ) 12.07 变异系数C v (%) 4.82 变异系数应小于6%,否则可在剔除偏差较大的数据后,重新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设计

路基路面设计说明

路基路面设计说明 第一部分:路基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路基设计按JTJ 011-94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30-200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J 015-91 公路加筋土工程设计规范 JTJ 016-93 公路粉煤灰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JTJ 017-96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JTJ 018-96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JTJ/T 019-98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JTG D40-2003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JTJ 014-97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道路类别:四级公路 路幅全宽: 6.5m; 设计车速:20km/h; 荷载:公路-II级。 二、路基横断面布置、加宽及超高方式 本项目为四级公路,采用双向2车道设计。路幅全宽为6.5m。其中,行车道6m,土路肩 0.5m。 行车道横坡为2%(双侧排水),土路肩横坡为3.0%。 本道路所有曲线地段,路基面均设置加宽加宽详见加宽表。 三、路基压实标准 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路槽底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值宜大于或等于20MPa。特殊情况不得小于15MPa。 四、路基排水及加固防护工程 本路段路基排水采用道路外侧边沟排水。 在挖填方路段设置截水沟等措施 五、路基施工 路基施工时,应清除地表松土,路堤边坡高小于8m时按1:1.5填筑,大于8m时应留2.0m 宽平台后按1:1.75坡率填筑。路堑开挖坡率应参照既有边坡施工,但弱膨胀土土质边坡不得陡于1:1.5,软质岩层边坡不应陡于1:0.75。 对稻田、水塘地段,应视具体情况采用排水疏干、挖淤、回填素土,再进行路基压实施工。 路基施工应按《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办理。未尽事宜按相关规范规定办理。 六、用地 本路段路基用地按边沟或截水沟外缘以外1.0m征地。 第二部分:路面设计说明 一、设计原则及依据 1、设计原则 本路段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设计根据使用要求以及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并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节约投资的原则,进行路面结构的设计。 2、设计规范、规程JTJ 015-91 公路加筋土工程设计规范 JTJ 016-93 公路粉煤灰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JTJ 017-96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JTJ 018-96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JTJ/T 019-98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JTG D40-2003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3、设计标准 1)道路等级:四级公路; 2)设计车速: 20km/h; 3)设计标准轴载: 4)路面结构类型:混凝土路面 5)设计使用年限:20年 6)自然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区划V 2 区,即四川盆地中湿区。

路面结构设计分析

路面结构设计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授课老师:

0 前言 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垫脚石,道路工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运输工具的现代化和人们交往的日益扩大,道路交通的作用更大重要和突出。道路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旅游等出行的通道,是旅客、货物中转和集散的最主要途径,是城乡结构的骨架、城市建设的基础,是抵御自然灾害的通道,是自然灾害或战争时人员集散的场地,等等。总之,道路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设施,在工农业生产、国土开发、国防建设、旅游事业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个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家高速公路常用的路面结构形式主要有刚性和柔性两种,即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刚度大承载能力强,耐久性、耐候性、耐高温性能强,抗弯拉强度高、疲劳寿命长,平整度衰减慢、高平整度持续时间长,扩散荷载能力强,稳定性好、施工取材方便,路面环保,运行油耗低经济性好,路面色度低、色差小、隔热性好等优点,但水泥混凝土路面同等平整度舒适性差,板体性强、对基层的抗冲刷性能要求高,反射易使眼睛疲劳,超载、板底脱空等很敏感,且受施工质量的影响大,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破坏就会迅速发展,难以维修、维护,并且破坏后修复困难,维修费用很高。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可以分期修建、通车快,平整度易于得到保证、整体性好、行车舒适、易于修复、噪音小等优点,但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对水和温度比较敏感,在水文、气候条件较差及缺乏碱性集料的地区,易造成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路面平整度保持性差,路面材料耐久性差,使用寿命较短,运行及养护维修成本较高、环保性能差等缺点。 综上所述,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各有其的优缺点。路面结/构设计就是合理设置路面各结构层的位置和层厚,充分发挥各层材料的特性,以抵抗车轮荷载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实现路面的设计使用寿命,同时,提供良好的服务质量。在设计路面结构时,采用何种结构类型不是简单的问题。很有必要从筑路地区气候环境、地质状况、交通量大小、材料种类及供给情况、施工技术水平等因素,两种路面的施工方法、使用性能、破坏状况、维护方式、养护费用等方面进行全面比较权衡,从道路等级、路用性能要求、经济、技术、社会、环境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优选出较合理的路面结构类型。

路面结构设计计算书

公路路面结构设计计算示例 、刚性路面设计 交通组成表 1 )轴载分析 路面设计双轮组单轴载 100KN ⑴ 以设计弯沉值为指标及验算面层层底拉力中的累计当量轴次。 ①轴载换算: 双轴一双轮组时,按式 i 1.07 10 5 p °型;三轴一双轮组时,按式 N s i N i P i 16 100 式中:N s ——100KN 的单轴一双轮组标准轴载的作用次数; R —单轴一单轮、单轴一双轮组、双轴一双轮组或三轴一双轮组轴型 i 级轴载的总重KN ; N i —各类轴型i 级轴载的作用次数; n —轴型和轴载级位数; i —轴一轮型系数,单轴一双轮组时, i =1 ;单轴一单轮时,按式 3 2.22 10 P 0.43 计算; 8 0.22 2.24 10 R 计算

N i1 NA 注:轴载小于40KN 的轴载作用不计。 ②计算累计当量轴次 根据表设计规范,一级公路的设计基准期为 30年,安全等级为二级,轮迹横向分布系数 g r 0.08,则 , :t 30 N N s (1 g r ) 1 365 834.389 (1 0.08) g r 4 4 量在100 10 ~ 2000 10中,故属重型交通。 2) 初拟路面结构横断面 由表3.0.1,相应于安全等级二级的变异水平为低 ~中。根据一级公路、重交通等级和低级变异水平等 级,查表 初拟普通混凝土面层厚度为 24cm ,基层采用水泥碎石,厚 20cm ;底基层采用石灰土,厚 20cm 。 普通混凝土板的平面尺寸为宽 3.75m ,长5.0m 。横缝为设传力杆的假缝。 式中:E t ――基层顶面的当量回弹模量,; E 0——路床顶面的回弹模量, E x ――基层和底基层或垫层的当量回弹模量, E 1,E 2 ――基层和底基层或垫层的回弹模量, h x ――基层和底基层或垫层的当量厚度, 1 365 0.2 6900125362 其交通 0.08 查表的土基回弹模量 设计弯拉强度:f cm 结构层如下: E 。 35.0MP a ,水泥碎石 E 1 1500MP a ,石灰土 E ? 550 MP a 5.0MP a E c 3.1 104 MP a 水泥混凝土 24cm E = . x .g'-iF 水泥碎石20cm E :=150OMP Q 石灰土 20cm E =53C MPa E x h 2 D x h ; E z h ; h x 12 3 1500 0.2 12 4.700(MN ( 12D ( W E t 12 6.22 0.202 1500 0.202 550 2 2 1025MP a 0.202 0.202 m 0)2 ( 1 4 3 550 0.2 (0.2 12 m) ( 1025 0.380m 1 )1 E 2h 2 0.2) 4 2 ( 1500 0.2 550 0.2 1 )1 1.51(牙) E 。 0.45 6.22 1 1.51 (^) 0.45 35 4.165 E x 、0.55 1 1.44( ) 1 E E 1 ah E ( -) 4.165 0.38635 1.44 (些)0.55 35 0.786 1025 丄 ( )3 212276MP a 35 按式() s tc 计算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如下: h 12 E 1 h ;E 2 2 3) 确定基层 E , E

沥青路面设计范例

路基路面课程设计(沥青路面设计)范例 1.1 道路等级确定 根据调查资料,基年交通量组成如下: 表3.1 基年交通量组成 由于路线为县级公路,因此道路等级为一级公路以下,则由预测年限规定:具有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及二、三级公路的规划交通量应按15年预测,则由公式: N d =N (1+8%)n-1 (式1-1) 其中:N d —规划年交通量(辆/日) N —基年平均日交通量(辆/日) —年平均增长率(%) n—预测年限(年) 即:规划年交通量为: Nd=[(150+80+100+120)×1.5+150×2.0+(120+110)×3.0]×(1+8%)15-1 =[345+150+300+180+360+330] ×(1+8%)15-1 =4890辆/日 由《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以下简称《标准》),双车道三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为2000~6000辆,综合考虑选定道路等级为三级。

1.2 结构设计 6.2.1轴载分析 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 6.2.1.2.1轴载换算(基本参数见表6.1) 轴载换算公式如下: N= 35 .4 i i k 1 i 2 1p p N C C?? ? ? ? ? ∑ = (式6-1) 式中:N—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次/日); N i —被换算车辆的各级轴载,(KN); P—标准轴载,(KN); P i —被换算车辆的各级轴载,(KN); K—被换算车型的轴载级别; C 1—轴载系数,C 1 =1+1.2×(m-1),m是轴数。当轴间距大于3m时,按单独 的一个轴载计算,当轴轴间距小于3m时,应考虑轴数系数;C 2 —轮组系数,单轮组为6.4,双轮组为1,四轮组为0.38。 表6-1 标准轴载计算参数 表6-2 预测交通量组成

路面结构设计

5.路面结构设计 5.1沥青路面 5.1.1交通量及轴载计算分析 路面设计以单轴载双轮组100KN 为标准轴载。 1) 以设计弯沉值为指标及验算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轴次: ①轴载换算: 轴载换算采用如下的计算公式:=N ∑=k i i i P P n C C 135.421)/( 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5.1轴载换算表 =i i i 1 21

②累计当量轴次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年限取15年,四车道的车道系数是取0.5。 累计当量轴次: ()111365 t e N N γηγ ??+-???= ()[]18918830 5.060.430336506449 .0365106449.0115 =????-+= (次) 2) 验算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轴次 ①轴载换算 验算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轴载换算公式:812'1')/('P P n C C N i k i i ∑== 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5.2 轴载换算结果(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 =i i i 1 21

②累计当量轴次 参数取值同上,设计年限是15年,车道系数取0.5。 累计当量轴次: ()111365 t e N N γηγ ??+-???= ()[]321652575.087.731636506449 .0106449.0115 =???-+= (次) 5.1.2结构组合设计及材料选取 1) 拟订路面结构组合方案 根据规定推荐结构,并考虑到公路沿途有大量碎石且有石灰供应,路面结构面层采用沥青混凝土(取18cm ),基层采用水泥碎石(取20cm ),下基层采用石灰土(厚度待定)。 另设20cm 厚的中粗砂垫层。 2) 拟订路面结构层的厚度 由于计算所得的累计当量轴载达到了500万次,按一级路的路面来设计,由设计规范《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面层由二层至三层组成。采用三层式沥青面层,表面层采用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厚度为4cm ),中面层采用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厚度为6cm ),下面层采用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厚度为8cm )。 5.1.3设计指标及设计参数确定 1) 确定路面等级和面层类型 由上面的计算得到设计年限内一个行车道上的累计标准轴次约为大于500万次。根据规范《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和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可确定路面等级为高级路面,面层类型采用沥青混凝土,设计年限为15年。 2) 确定土基的回弹模量 ① 此路为新建路面,根据设计资料可知路基干湿状态为干燥状态。 ② 根据设计资料,由设计规范《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该路段处于II 2a 区,为粉质土,确定土基的稠度为1.05。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实例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实例 一、设计资料: 本公路等级为高速公路,经调查得,近期交通量如下表所示。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为9.5%,设计年限为15年,该路段处于Ⅳ2区。 二、交通分析: 轴载分析路面设计以BZZ-100为标准轴载。 1、以设计弯沉值为指标及验算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轴次 (1)累计当量轴次 注:轴载小于25KN的轴载作用不计。 (2)累计当量轴次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年限取15年,六车道的车道系数η取0.3~0.4,取0.3。交通量平均增长率为9.5%。 2、验算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轴次 (1)轴载换算 车型i P(KN) C1C2i N(次/日) 小客车 前轴16.5 1 18.5 6750 0.0686 后轴23.0 1 1 6750 0.05286 中客车 SH130 前轴25.55 1 18.5 2000 0.67194 后轴45.10 1 1 2000 3.42328 大客车 CA50 前轴28.70 1 18.5 1250 1.06448 后轴68.20 1 1 1250 58.5039 小货车 BJ130 前轴13.40 1 18.5 4250 0.00817 后轴27.40 1 1 4250 0.13502 中货车 CA50 前轴28.70 1 18.5 1500 1.27737 后轴68.20 1 1 1500 70.2047 中货车 EQ140 前轴23.70 1 18.5 2125 0.39131 后轴69.20 1 1 2125 111.74 大货车 JN150 前轴49.00 1 18.5 2125 130.647 后轴101.60 1 1 2125 2412.73 特大车日野 KB222 前轴50.20 1 18.5 1500 111.916 后轴104.30 1 1 1500 2100.71 拖挂车 五十铃 前轴60.00 1 18.5 187.5 58.2617 后轴100(3轴) 3 1 187.5 562.5 5624.304 注:轴载小于50KN的轴载作用不计 (2)累计当量轴次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年限取15年,六车道的车道系数η取0.3~0.4,取0.3。交通量平均增长率为9.5%。 8 2 1 ? ? ? ? ? ' ' P P n C C i i 8 2 1 1 ? ? ? ? ? ' ' ='∑ = P P n C C N i i i i

路面结构设计说明

路面结构设计说明 一、采用的技术标准和计算依据 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 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 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15年; 路面抗滑标准:交工检测指标值: 横向力系数SFC60≥54:构造深度TD≥0.55mm; 石料磨光值PSV≥42。 二、路面结构形式 (一)路面设计参数 道路建成后将成为沿线厂区货运车辆进出的主要道路,同时该道路也是园区开发建设的施工通道,结合实际情况,对路面结构按照重交通偏下水平进行设计,根据道路勘察资料及相关规范,路基顶部回弹模量取值E0=30MPa。 一个车道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12*106 次 设计路面弯沉值:Ls= 21.5(0.01mm) (二)路面结构形式 上面层:5cm 厚 AC-16C型SBS改性沥青混凝土; 下面层:9cm厚AC-25C型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下封层: 0.8cm厚 ES-3型稀浆封层; 上基层: 18cm厚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抗压强度≥3.5 MPa); 下基层: 18cm厚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抗压强度≥3.0 MPa); 底基层:18cm厚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抗压强度≥2.5MPa); 垫层:15cm厚天然砂砾(抗压强度≥2.0MPa); 路基顶面回弹模量E0=30MPa 三、沥青混凝土的材料及技术要求说明 (一)材料要求 1.上面层用沥青: 上面层沥青混凝土采用SBS I-D型成品改性沥青,制造改性沥青的基质沥青应与改性剂有良好的配伍性,其质量须符合A 级道路石油沥青的技术要求。供应商在提供改性沥青的质量报告时应提供基质沥青的质量检验报告和沥青样品。且其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表4.6.2的要求时,方可使用,其性能指标要求见下表:

路面结构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基层模量和厚度对路面性能的影响分析 摘要:在路面结构设计中,考虑沥青路面基层两个参数——模量和厚度对路面性能的影响,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将基层模量和厚度与其它因素进行正交试验与方差分析,直观上得出基层参数的影响程度大小,再根据直观分析的结果,应用方差分析讨论两个参数之间的交互作用。最后选择两个重要的路面性能指标进行详细对比讨论,提出合理的参数组合依据。 关键词:路面性能数理统计基层模量基层厚度 0引言 路面性能泛指路面的各种技术行为,影响路面使用性能的直接路面特征有路面平整度、车辙、摩擦系数、翻浆等等,不过路面使用性能只是路面性能的外在反映,造成路面使用性能变化的因素包括路面材料特征,组合特征和力学特征。在诸多因素中,路面结构的合理设计才是保障路面性能的关键。我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强基薄面”,如何合理的设计基层是保障路面性能良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本文从这点出发讨论基层两个参数对路面性能的影响,提出合理的组合依据,保障路面使用性能和经济性的平衡。 1计算工具选择 现行的路面结构计算软件主要有BISAR、ELSYM、CIRCIT等,由于各国的规范不一,这里我们选用HPDS2003公路路面设计程序系统,该系统是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王凯教授与毛世怀副教授根据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的有关内容编制的。 2正交试验 2.1因子选取 考虑现行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确定考查因子为基层厚度、基层模量、面层厚度和土基模量。 2.2因子水平的确定 根据已有的经验确定一个范围,选择该范围的上下界和一个中间值或者选择某些特殊意义值作为因子水平,使其具有代表性、客观性。对于基层模量值选取1000MPa、2000 MPa、3000 MPa;基层厚度选择10cm、20cm、30cm;面层厚度选取9cm(上层4cm,下层5cm)、15cm(上层4cm,中层5cm,下层6cm)、18cm(上层5cm,中层6cm,下层7cm);土基取25 MPa、50 MPa、100 MPa三个水平。 2.3考核指标 路面的使用性能从力学角度可以通过路面弯沉、面层底部拉应力、基层底部拉应力和垫层底部拉应力来评价。它们也是公路路面设计中重要的验算指标。 2.4路面结构参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