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辩证之表里辨证

八纲辩证之表里辨证
八纲辩证之表里辨证

八纲辩证之表里辨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八钢辨证,是指医生将诊法所获得的各种临床资料,根据病位的深浅、正邪盛衰、疾病性质和病症类别八个纲领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总结八种类型症候的辨证方法。

八钢基本证候,即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是四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证候。今天为大家介绍八纲辨证之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表里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表里是相对的,从病位来说,躯壳与脏腑相对而言,躯壳为表,脏腑为里;脏与腑相对而言,腑属表,脏属里;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属表,脏腑属里;经络中三阳经与三阴经相对而言,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皮肤与筋骨相对而言,皮肤属表,筋骨属里等。从病势深浅来看,病邪入里一层为深为里,病邪出表一层为浅为表。狭义的表里,认为身体的皮毛、肌腠相对为外为表;脏腑、骨髓、气血相对为内为里。所以从广义的表里来说,病位的内外和病势深浅,都不可作绝对地理解;但狭义的表里则有所特指。从表里两纲的具体内容而论,更侧重狭义的表里概念。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从病势上看,外感病中病邪由表入里,是病渐增重,为病进;病势由

里出表,是病势减轻,为病退。任何疾病的辨证都应分辨病位的表里。内伤杂病的证候一般属于里证范畴,因此对于内伤杂病的证候应以分辨具体脏腑等病位为主。而对于外感病来说,分辨表里其意义则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外感病往往具有由表入里、由轻而重、由浅而深的传变发展过程。所以,表里辨证是对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最基本的认识,它可说明病情的轻重浅深及病机变化的趋势,从而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诊疗的主动权。从某种意义上说,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都可理解为是表里、浅深、轻重层次划分的辨证分类方法。表证表证是外感邪气经皮毛、口鼻而入,侵入机体的皮毛、肌腠,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证候。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有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或兼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证候分析

外感邪气客于皮毛、肌腠,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郁而发热。卫气受遏,失其“温分肉,肥腠理”的功能,肌表得不到正常的温煦,则出现恶风寒的症状。外邪郁滞经络,气血流行不畅,以致头身疼痛。邪未入里,舌象尚无明显变化,故见舌淡红,苔薄白。外邪袭表,正气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肺外合皮毛,鼻为肺窍,邪气从皮毛、口鼻而入,内应于肺,肺失宣降,则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咽喉不适或

痒痛、咳嗽等症状。辨证要点

以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为辨证要点。表证一般具有起病急、病情轻、病程短、有感受外邪的病史等特点。

表证又有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之分。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由于表证病位浅,正气未伤,病情轻,一般1-2周就可能痊愈。但若外邪太重或治疗不当等,外邪则可进一步内传,形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里证里证是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临床表现

里证涉及范围极为广泛,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繁多。很难说哪几个症状就是里证的代表症状,在排除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特有症状后,余下的症状基本可归为里证的症状,如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厚苔、脉沉等。里证的具体证候辨别,必须结合脏腑辨证、病性辨证等,才能进一步明确。里证按八纲辨证分类有里寒证、里热证、里实证、里虚证。证候分析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外感邪气客于皮毛、肌腠,先形成表证,但因所感的外邪太盛或误治、失治等因素,使在表的邪气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气血等,邪正交争于里形成里证;而是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直中”为病;三是因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痰饮、瘀血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使脏腑气机失调或致气血津精等受

病而出现的各种证候。

因形成里证的途径不同,涉及的病种、证候繁多,所以各里证之间的发病情况、轻重情况、预后情况等差异很大,在排除表证及半表半里证后,均可归为里证的症状。辨证要点

里证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阶段或内伤疾病之中。里证其起病可急可缓,与表证相比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排除表证及半表半里证后,基本可诊断为里证。附:半表半里证半表半里证是指病位既不在表也不再里的证候,多因外感邪气由表内传而未达里,或在里的邪气向外透发而未达表,邪气相搏于半表半里之间而形成的证候。临床常见于伤寒病的少阳病症。少阳病症是指外感病邪由表入里的过程中,邪正分争,少阳枢机不利,病位出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所表现的证候,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脉弦等为特征性表现。表里证鉴别要点表证和里证的鉴别,主要从症状和病史特点进行。症状鉴别重点是审查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具体鉴别内容如下:1、表证多发热恶寒同时并见;但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的属里证;寒热往来的属半表半里证。2、表证以头身疼痛、鼻塞或喷嚏等体表官窍症状为常见症状;里证以脏腑相关症状如心悸、咳喘、胸腹痛、呕、泻等表现为主症;半表半里证则有胸胁苦满等特有表现。3、表证及半表半里证舌苔变化不明显,里证舌苔多有变化;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多见沉脉或其他多种脉象。

4、病史特点上,表证起病急、病情轻、病程短等;里证虽起病可缓、可急,但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续待完未关注泓仁医馆就是关注自己的健康,关心中医药的未来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主编 概述 《中医药学概论》一书,旨在介绍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从“高等中医函授教材”中的顺序看,它是普通基础课向专业基础课过渡的一门桥梁课,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深入学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内容包括除绪论、附录外,主要有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与病机、诊法、辨证、治则与治法、中药学概述、方剂学概述、中医药学在医疗上的优势等十章。 本书的编写工作,是在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编辑室的主持下进行的,由白永波、刘景源、姜典华、樊正伦编,史常永审阅。 于1986年由光明日报社出版。

绪论 第一节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中医学的唯物辩证观 第三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 第二节五行学说 第三节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关系 第二章藏象 第一节脏腑 第二节精、气、血、津液 第三章经络 第一节经络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十二经脉 第三节奇经八脉 第四节十二经别 第五节十五别络 第六节十二经筋 第七节皮部 第八节经络系统的作用

第九节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第四章病因与病机第一节病因 第二节病机 第五章诊法 第一节望诊 第二节闻诊 第三节问诊 第四节切诊 第六章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 第二节气血津液辨证 第三节脏腑辨证 第四节六经辨证 第五节卫气营血辨证 第六节三焦辨证 第七章治则与治法第一节防治原则 第二节治疗方法 第八章中药学概述

第一节中药的性能 第二节中药的归经 第三节中药的炮制 第四节中药的配伍 第五节中药的有毒、无毒与用药禁忌 第六节中药的服用法 第九章方剂学概述 第一节方剂的组成 第二节方剂的分类 第三节方剂的剂型及应用特点 第十章中医药学在医疗上的优势附:形体骨骼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地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作者/渡舟 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他的说法和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基本相似。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围。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两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一、阴阳

《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太阳病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阳明病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少阳病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六经为病,皆有阴阳两方面的问题。于此用对立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则叫做二分法的思想。夫能分则能辨,由此也才能统摄六经,进而辨清表里、寒热、虚实等证。 由上述可见,阳经之病,多发于六腑,因腑为阳,气血充盈,抗邪有力,故以各种热象为特点;阴经之病,多发于五脏,因脏为阴,气血虚寒,

第5章管理

第五章八纲辨证习题 一、选择题 【A1型题】 1.表证之恶寒,是由于 A.风性开泄,腠理疏松 B.阳气不足 C.外邪束表,卫阳闭郁 D.肺气不足 E.邪伏暮原,正邪相争 2.表证的发热是 A.潮热 B.寒热往来 C.但热不寒 D.恶寒发热 E.壮热 3.病人发热而恶寒明显,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证属 A.表证 B.表寒 C.表虚证 D.寒证 E.表热证 4.患者出现恶寒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证属 A.上热下寒 B.真寒假热 C.表热里寒 D.表寒里热 E.真热假寒 5.下列哪项可否定里证 A.恶寒发热 B.头痛头晕 C.恶心呕吐 D.心悸失眠 E.舌淡苔白 6.真寒假热的病机是 A.阳盛格阴 B.阴盛格阳 C.阳气暴脱 D.阴阳俱衰 E.由阴转阳7.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按,大便稀薄属 A.表寒里热 B.表热里寒 C.表里俱热 D.上热下寒 E.真热假寒 8.发热、头痛、恶风,咽喉肿痛,肢冷便溏,证属 A.表寒里热 B.上热下寒 C.表热里寒 D.真寒假热 E.寒证转热证 9.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口渴,烦躁不安,苔白糙而干,此属 A.表邪人里 B.表寒里热 C.表实里虚 D.表虚里实 E.表里俱热 10.亡阳的汗出特点是 A.汗出而肢冷 B.汗多而壮热 C.汗出而肤热 D.汗出而恶风 E.动则汗出 11.亡阴时的汗出特点是 A.汗出而肢冷 B.汗多而壮热 C.汗出而肤温 D.汗出而恶风 E.动则汗出 12.阴虚的典型舌脉是 A.舌红脉细 B.舌红脉虚细 C.舌红脉数 D.舌紫,脉细无力 E.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13.八纲辨寒热是指 A.辨病位的浅深 B.辨正气的强弱 C.辨疾病的病性 D.辨恶寒发热的有无 E.辨邪正斗争的胜负

论六经与八纲 胡希恕

论六经与八纲 《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后世注家因有六经之辨只限于伤寒的说法。其实六经即来自于八纲,乃万病的总纲,为便于说明,以下先从八纲谈起。 一、八纲 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表、里之中还应有半表半里,按数来论本应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涵有半表半里在内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之为八纲,今依次说明于下。 表、里和半表半里:是病情反应的病危。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表证;里,是人体的极里,即由食管、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里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里、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人体诸脏器所在之地,则谓为半表半里。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需要说明的是,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的病位反应,即是说,不论什么病,就其病位反应来说,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亦有时其中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不出三者之外。这里必须强调:这里所说的病位,是指病邪反应的病位,不要误认为是病变所在的部位。就是说,即使是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体表,即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同理,虽病变、病灶在表,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人体里位,即称之为里证,抑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里。余则同此,不再赘述。 阴和阳:指病变的性质。阴即阴性,阳即阳性的意思。人若患了病,正邪相争,未有不影响人体功能的改变,尤其首先是代谢功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较正常为不及。如其不及,则患病人体亦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一系列不及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阴证。如其太过,则患病人体亦必有相应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一系列太过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阳症。故疾病虽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为阳,便为阴。 寒和热:疾病从症状的性状来分类则有寒热两种,寒即寒性,热即热性的意思。若患病人体反应为寒性的证候者,即称之为寒证;反之,若患病人体反应为热性的证候者,即称之为热证。 基于以上阴阳的说明,则寒为不及,当亦阴之属,故寒者必阴;热为太过,亦当阳之属,故热者必阳。不过这里要特别指出,寒热是一具特性的阴阳,故若泛言阴则不一定必寒;若泛言阴则不一定必热。过病有不寒不热者,但绝无不阴不阳者。 虚和实:虚指人虚、正气虚。实指病实,邪气实。病还未解而人的精力、正气已有所不支,人体的反应显示出一派虚衰的形象者,即称之为虚证。病势在进而人的精力、正气并亦不虚,人体的反应显示出一派充实的病症者,即称之为实证。 基于以上的说明,则虚实当和寒热一样,同是一种具有特性的阴阳。不过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寒热有常者,即如上述,寒者必阴,热者必阳,在任何情况下永无变异之谓。但虚

八纲辨证歌诀全篇

八纲辨证歌诀全篇 八纲辨证总纲领百病有因各不同脏腑辨证是核心气血津液辨分明外感热病层次辨判断疾病证侯型八纲辨证-表证表证邪犯肌表证鼻塞流涕头身痛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发热恶寒有无汗咳嗽苔白脉浮升里证里证表传或内生病位深在于内中脏腑气血病属里凡非表证皆包容寒证寒证感受寒邪证阳虚阴盛寒内生恶寒喜暖四肢冷面色苍白便溏清口淡不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迟紧绷热证热证感受热邪证或为阳盛阴虚成躁烦口渴喜冷饮发热喜凉面目红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苔黄脉数洪虚证虚证正气虚不足机体抗病能力低形瘦神靡泛力气气短懒言眩晕悸汗出欲卧便溏利舌质淡嫩脉虚细实证实证邪气有余盛正气未衰能抗争呼吸气粗语长重胸腹胀满拒按痛热烦便秘尿赤涩舌老苔厚脉实雄阴证阴证闭目羞见明神静懒言气微轻喜热恶寒四肢冷大便自利小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虚寒盛虚寒征阳证阳证开目欲见明神烦多言气粗宏壮热恶寒渴饮冷便秘尿赤面目红舌红苔黄脉洪数阳气亢盛实热征阴虚证阴虚形瘦眩失眠口燥咽干五心烦颧红唇赤潮热汗脉搏细数舌绛干阳虚证阳虚神疲乏力气口淡不渴便溏利畏寒肢冷蜷卧睡面白舌淡脉迟虚亡阴亡阴阴液衰竭征汗多粘湿手足温渴喜冷饮气粗急舌红绛干脉细频亡阳亡阳

阳气已衰竭汗多冷清肢冷厥口淡不渴气微弱舌质淡润脉微绝病因辨证-六浮病辨证伤风发热汗恶风喉痒咳嗽头晕痛伤风病证舌苦薄白脉浮缓风疹时发时隐踪或皮瘙痒无定处或为游走关节痛寒邪病证表寒发热恶寒风无汗头身骨节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直中吐泻腹冷痛暑邪病证(1)暑温暑温高热烦渴汗头痛气粗短赤便舌红苔黄脉洪数或为短气神疲倦或为抽搐牙关紧或反张弓神昏谵(2)中暑中暑感受暑邪病突然发生头晕痛胸闷恶心时呕吐口干渴饮体倦松甚则昏仆不省人发热烦渴大汗生或身无汗肢厥冷或兼抽搐反张弓湿邪病证湿侵头重肢体倦二便不爽口中淡胸闷纳少腹胀满关节疼痛重着酸舌苔白腻脉濡缓或为浮肿女带缠燥邪病证(1)凉燥凉燥恶寒热无汗头痛不渴口鼻干舌淡苔白脉浮弦鼻塞咳嗽少有痰(2)温燥温燥发热微恶寒鼻咽干燥口渴烦舌红苔黄脉浮数干咳稠粘带血痰火证壮热恶热烦口渴尿赤大便干舌红苔黄脉实数吐衄便血昏发斑七情病的辨证-喜伤证喜则气渙伤心气神不守舍人自迷精神恍惚举止乱语无伦次脉虚细怒伤证盛怒伤肝气上逆头晕目眩面目赤甚则昏厥或呕血怒后情志多抑郁胸胁胀满脉弦硬急燥易怒善太息忧伤证忧愁过度伤肺脾情志沉郁乏力气纳少便溏脉虚缓少气咳嗽痰清稀思伤证思则气结伤心脾食少便溏乏力气失眠健忘心惊悸形体消瘦脉沉细悲伤证悲则气消心肺虚意志消沉常哭泣面色惨淡脉

八纲辨证见习内容

八纲辨证病案分析题 1、某。时值夏季,患生热病。医初投以银翘不效,见其有烦躁, 治之以栀、豉,又不效,约余往诊。余见其高热自汗,口干舌绛,大渴欲饮,周身肤红,扪之肌肤热甚。自汗湿手,烦躁不安,小便 黄赤,六脉洪大而数。写出八纲辨证的结论。 2、郑某,男,70岁。 素嗜酒,并有慢性气管炎,咳嗽痰多。时在初春某日大吃酒肉饭后,即入床睡眠,翌日不起,至晚出现神志迷糊,询之瞠目不知答。三天后邀余诊,见其满口痰涎粘连,两目呆瞪直视,四肢厥冷,舌淡白,苔厚腻垢浊,脉沉迟有力。写出八纲辨证的结论。 3、李某,女,24岁。患者发热、咳嗽三天,伴头痛,微恶寒,汗出,鼻流浊涕,咳吐黄痰,口渴咽痛,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4、某男,38岁,农民 两天前因食糖萝卜过多,食后受寒,胃痛剧烈,不思饮食,胃脘胀痛拒按,怀抱热砖,侧卧于被中,语声低微,偶有呻咛,舌苔白满,根部略显微黄,脉弦滑 5、患者,男,65岁。患者半年来每日清晨必腹泻一次,便意急迫,下利清谷,而且便后头晕乏力,肛门重坠。伴有食欲不振,腰酸腿软,头晕目眩,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弱

6、伤寒九日以来,口不能言,目不能视,体不能动,四肢俱冷,皆 曰阴证。适材诊之,六脉俱无,以手按腹,眉皱作楚,两手护之,按 其趺阳大而有力,乃知腹中燥屎也,与大承气汤,得燥屎六七枚,口 能言,体能动矣。故按手不及足者,何以救此垂危之证耶 7、 病因辨证病案分析题 1.王某,男,28岁。天气突然变凉,初起恶寒,头痛。现咳嗽发热,不恶寒,气喘胸痛,口渴舌红,脉滑数。其原始病因与辨证之病因各是什么? 2.谢某,男,23岁。于抗洪抢险中突然昏倒,发热,汗出不止,经抢救神识已清,但觉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脉虚数。现为何证?并请分析之。 3.钱某,男,51岁。最近到干燥之地出差,感身热,恶风,咳嗽,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并见血丝少许,口鼻干燥,舌尖红,脉浮数,请写出证名,并分析之。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 何谓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通过对四诊收集的资料(病史、症状、体征),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病位、病性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八纲是辨证的总纲 脏腑辨证是辨证的基础 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脏病辨证 ●腑病辨证 ●脏腑兼病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心居胸中,心包络围护其外。 ●其经脉下络小肠,与小肠互为表里。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神志。 ●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心病以心主血脉的功能紊乱与心主神志的功能异 常为主要病理变化。

●故心病的常见症状有:心悸、怔忡、心烦、心痛、 失眠多梦、健忘、神昏谵语、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一)心气虚证 含义:心气不足,心脏功能衰弱的病理变化。 病因:久病体虚,年高体弱,禀赋不足,汗下,失血过度。 证候: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面白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 辨证要点: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加剧,加上一般气虚证的表现。 证候分析 ●心气不足,鼓动乏力,心动失常——心悸、怔忡 ●心居胸中,心气亏虚,胸中宗气运转无力——胸闷 气短 ●心神失养——神疲乏力 ●动则气耗——活动劳累之后诸症加剧 ●汗为心液,心气虚,卫表不固——自汗 气虚运血无力,气血不充——面色淡白、舌淡苔白(二)心阳虚证 含义:指心阳衰,温煦不足的病理变化 病因:由心气虚弱,气损及阳进一步发展而来

证候:心气虚的症状, 兼见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质淡苔白 辨证要点:心悸,胸闷,心痛,加上一般阳虚证表现。(心气虚证+阳虚寒象+心脉瘀阻表现) (三)心血虚证 含义: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病因:思虑劳神耗血太过,久病伤血,慢性出血,或脾虚生血不足 证候: 心悸,失眠,健忘多梦——心血不足,心失濡养,心神不宁;头晕眼花,面淡白无华或萎黄,唇爪色淡,舌淡嫩——血虚证 辨证要点:心悸,失眠,健忘多梦,加一般血虚证的表现 (四)心阴虚证 含义:是指心阴亏损,虚热内扰的病理变化。 病因:热病、久病耗伤阴液;劳心太过,心阴暗耗。证候:心悸怔忡,心烦失眠——心阴不足,心失所养,心神被扰;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颧红,咽干,盗汗,舌红少苔少津,——阴虚证。 辨证要点: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加一般阴虚证的表现。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者,称为“八纲”。在临床上,运用这八个纲进行辨证,叫“八纲辨证”。各种疾病出现的症状虽然错综复杂,都可用八纲进行分析、归纳,以探求疾病的属性,病变的部位、病势的轻重,个体反应的强弱,从而作出判断,为临床诊断和施治提供依据。阴阳是指疾病的类别,表里是指病变部位的深浅,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虚实是指邪正的消长盛衰。其中阴阳两纲是八纲中的总纲,具有统领其它六纲(又称“六变”)的意义。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四对矛盾,是相对的,又是互相密切联系的。例如表证,就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分,还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其它寒证、热证、虚证、实证也是如此。在一定的条件下,这四对矛盾的变方,可以向对方互相转化,如由表及里,由里出表,寒证化热,热证化寒,由阳及阴,由阴转阳等等。参阅有关各条。 内容 中医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表里辨病证部位和病势深浅;寒热辨病证性质;虚实辨邪正盛衰;阴阳则统摄六纲,为八纲之总纲。由于八纲辨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包含了其他多种辨证方法的共同特点,起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故为辨证论治的核心理论和基本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简史 八纲渊源于战国时期《内经》,《内经》提出了寒热、虚实的概念。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括并区分病证。明代王执中将虚实阴阳表里寒热称为“治病八字”;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之说。清代,程锺龄进一步阐发了八纲的涵义,提出审证治病不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近代《医学摘粹》(1897)提出“八纲”一词。1949年以后随辨证论治学术地位的确立,八纲在辨证论治中的核心地位及重要作用得到充分肯定。 辨证内容 八纲辨证具体可分为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和阴阳辨证。 表里辨证 即通过判断病证的在表在里来分析病变部位和病势深浅的辨证方法。 表证:病变部位表浅的一类病证。一般指因六淫(即异常气候因素)等邪气侵犯人体皮毛、肌肤等浅表部位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症,可兼见头痛、四肢关节酸痛、鼻塞流涕、咳嗽等,具有发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主要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由于病邪及体质强弱的不同,表证又可分为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和表实证。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刘渡舟 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二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一、阴阳 《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 太阳病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 阳明病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 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 少阳病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 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 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六经为病,皆有阴阳两方面的问题。于此用对立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则叫做二分法的思想。夫能分则能辨,由此也才能统摄六经,进而辨清表里、寒热、虚实等证。 由上述可见, 阳经之病,多发于六腑,因腑为阳,气血充盈,抗邪有力,故以各种热象为特点;

第七章 八纲辨证--中医诊断学

中篇辨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是中医学应有的、独特的内容,它是治疗时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无论疾病病种是否明确,辨证论治都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活处理,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医学对疾病的处理能力。 临床辨证的一般思维规律,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要素(简称“证素”),然后概括为完整的证名。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属于纲领证;病性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性质,属于基础证;脏腑辨证是以病位为主,结合病性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也是中医学辨证分类的方法。 第七章八纲辨证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它能把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分别概括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再进一步归纳为阴证、阳证两大类。就是说,对于任何一种证候,从大体病位来说,总离不开表或里;从基本性质来说,一般可区分为寒与热;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主要反映为实与虚;从病证类别来说,都可归属于阴或阳。因此.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纲领,是用于分析各种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在诊断过程中能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纲辨证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辨证思维的特点。虽然八纲辨证主要将各种证候概括为四对纲领性证候,每对证候的双方都有与另一方区分的临床表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把临床上各种证候只是划分为八个孤立而毫不相关的、界限分明的区域,而是八纲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相互错杂。因此,对于八纲辨证,既要掌握八纲的基本证候,又要熟悉八纲之间相互组合形成的各种复合证候类型。 《内经》虽无“八纲”这一名词,但却有八纲具体内容的散在性论述,并且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辩证关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已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如方隅曾在《医林绳墨》中说:“仲景治伤寒.着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要。无出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者而已。”到了明代,八纲辨证的概念与内容,已为许多医家所重视和接受,如陶节庵《伤寒六书·伤寒家秘的本》中说:“审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真切,复审汗下叶温和解之法.治之庶无差误。”王执中《伤寒正脉》亦说:“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八字不分,杀人反掌。”张三锡《医学六要》也说:“占人治病大法有八,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曰寒、曰热、曰虚、日实。”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录》专设《阴阳篇》、《六变篇》,对八纲作了进一步论述,并以二纲统六变,日:“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明显地将二纲六变作为辨证的纲领。因此.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者作为辨证的纲领,实际上形成于明代。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说:“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电,古昔医工观察各种疾病之证候,就其性能之不同,归纳于八种纲要,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这是“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中医学院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于是八纲辨证的内容得以在全国普及。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七单元八纲辨证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细目一八纲基本证候 要点一表里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 (1)表证的临床表现: 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多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2)里证的临床表现 凡非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属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 里证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为内伤疾病。其基本特征是一般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2.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要点二寒热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 (1)寒证的临床表现: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踡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辨证要点:寒冷、清稀、白、脉紧或迟 (2)热证的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辨证要点:热、红、黄、数 2.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要点三虚实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 (1)虚证的临床表现 一般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

一般新起、暴病者多实证,病情急剧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 2.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要点四阴阳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阴证的临床表现:里证、寒证、虚证。 面色苍白或暗淡,精神萎靡,畏冷肢凉,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溏泻气腥,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细等。 2.阳证的临床表现:表证、热证、实证 面色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渴饮,小便短赤涩痛,大便秘结奇臭,舌红绛,苔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洪大、滑实等。 八纲辨证总结 细目二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要点一证候相兼的内容 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等。 要点二证候错杂的内容 证候错杂指疾病的某一阶段,不仅表现为病位的表里同时受病,而且呈现寒、热、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 要点三证候转化的内容 1.表里出入:由表入里、由里出表 2.寒热转化:寒证化热、热证转寒 3.虚实转化:实证转虚、虚证转实 要点四证候真假的内容及鉴别 1.寒热真假 (1)真热假寒:热极肢厥证、阳盛格阴证。

中医八纲辨证歌诀

中医八纲辨证歌诀 八纲辨证总纲领百病有因各不同 脏腑辨证是核心气血津液辨分明 外感热病层次辨判断疾病证侯型 八纲辨证-表证 表证邪犯肌表证鼻塞流涕头身痛 发热恶寒有无汗咳嗽苔白脉浮升 里证 里证表传或内生病位深在于内中 脏腑气血病属里凡非表证皆包容 寒证 寒证感受寒邪证阳虚阴盛寒内生 恶寒喜暖四肢冷面色苍白便溏清 口淡不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迟紧绷 热证 热证感受热邪证或为阳盛阴虚成 躁烦口渴喜冷饮发热喜凉面目红 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苔黄脉数洪 虚证 虚证正气虚不足机体抗病能力低“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

形瘦神靡泛力气气短懒言眩晕悸 汗出欲卧便溏利舌质淡嫩脉虚细 实证 实证邪气有余盛正气未衰能抗争 呼吸气粗语长重胸腹胀满拒按痛 热烦便秘尿赤涩舌老苔厚脉实雄 阴证 阴证闭目羞见明神静懒言气微轻 喜热恶寒四肢冷大便自利小便清 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虚寒盛虚寒征 阳证 阳证开目欲见明神烦多言气粗宏 壮热恶寒渴饮冷便秘尿赤面目红 舌红苔黄脉洪数阳气亢盛实热征 阴虚证 阴虚形瘦眩失眠口燥咽干五心烦 颧红唇赤潮热汗脉搏细数舌绛干 阳虚证 阳虚神疲乏力气口淡不渴便溏利 畏寒肢冷蜷卧睡面白舌淡脉迟虚 亡阴“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亡阴阴液衰竭征汗多粘湿手足温

渴喜冷饮气粗急舌红绛干脉细频亡阳 亡阳阳气已衰竭汗多冷清肢冷厥口淡不渴气微弱舌质淡润脉微绝病因辨证-六浮病辨证 伤风发热汗恶风喉痒咳嗽头晕痛伤风病证 舌苦薄白脉浮缓风疹时发时隐踪或皮瘙痒无定处或为游走关节痛寒邪病证 表寒发热恶寒风无汗头身骨节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直中吐泻腹冷痛暑邪病证(1)暑温 暑温高热烦渴汗头痛气粗短赤便舌红苔黄脉洪数或为短气神疲倦或为抽搐牙关紧或反张弓神昏谵(2)中暑 中暑感受暑邪病突然发生头晕痛胸闷恶心时呕吐口干渴饮体倦松“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 甚则昏仆不省人发热烦渴大汗生

中医基础知识之八纲辨证

中医基础知识之八纲辨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它们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经过综合分析,以概括病变的类别、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等方面情况,从而归纳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八类基本证候。 辨证:辨即辨别;证,即“证候”、“证据”之意。 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它是根据病人的整体证候表现之总和概括出来的规律。因为任何一种疾病,从类别上,可分为阴证和阳证;从病位上,可分为表证和里证;从病性上可分为寒证和热证;从邪正盛衰上可分为实证和虚证。尽管疾病的表现错综复杂,但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纲来加以归纳,找出疾病之关键,掌握要领,从而确定调理原则。 我们悬灸保健养生虽不属于医疗行为,但我们面对的顾客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游移状态,也就是亚健康。养生保健重在调理人体的整体平衡,平衡就健康,失衡则百病丛生。因此作为悬灸保健师必须掌握八纲辨证,才能使用正确的悬灸保健技术为顾客服务。 一、阴阳 阴阳是八纲的总纲。是概括病症类别的一对纲领,大致可以概括整个病情,小之可以用于对所出现症状的分析。因此,尽管病证千变万化,但归纳起来又不外乎阴证和阳证两大类。 1、阴证:是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气滞的证候,属寒、属虚。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 2、阳证:是体内热邪壅盛,或阳气亢盛的证候,属热、属实。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 3、阴证和阳证的鉴别 阴证和阳证的鉴别,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出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综合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表3—1) 二、表里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人的皮毛、肌腠、经络在外,属表;五脏六脏在内,属里。 1、表证:是外感六淫之邪,入侵机体口鼻,皮毛等表浅部位之证侯,多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多在疾病初期。 2、里证:是病变部位在脏腑所致的证侯,五脏六腑在内,属里,脏腑受病,多为病邪入里,病程较长。 3、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表3-2) 三、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辨寒热就是辩阴阳之盛衰。辨别疾病性质的寒热,是调理时选择穴位和手法的依据之一。 1、寒证: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机体的机能活动表现为抑制或衰退的证候。多由外感寒邪或因内伤久病,耗伤阳气所致。 2、热证: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伤,机体的机能活动表现为亢进的证候。多由外感热

第五章 八纲辨证

第五章八纲辨证

【A1型题】 1.表证之恶寒,是由于 A.风性开泄,腠理疏松 B.阳气不足 C.外邪束表,卫阳闭郁 D.肺气不足 E.邪伏暮原,正邪相争 2.表证的发热是 A.潮热 B.寒热往来 C.但热不寒 D.恶寒发热 E.壮热 3.病人发热而恶寒明显,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证属 A.表证 B.表寒 C.表虚证 D.寒证 E.表热证 4.患者出现恶寒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证属 A.上热下寒 B.真寒假热 C.表热里寒 D.表寒里热 E.真热假寒 5.下列哪项可否定里证 A.恶寒发热 B.头痛头晕 C.恶心呕吐 D.心悸失眠 E.舌淡苔白 6.真寒假热的病机是 A.阳盛格阴 B.阴盛格阳 C.阳气暴脱 D.阴阳俱衰 E.由阴转阳 7.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按,大便稀薄属 A.表寒里热 B.表热里寒 C.表里俱热 D.上热下寒 E.真热假寒 8.发热、头痛、恶风,咽喉肿痛,肢冷便溏,证属 A.表寒里热 B.上热下寒 C.表热里寒 D.真寒假热 E.寒证转热 9.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口渴,烦躁不安,苔白糙而干,此属 A.表邪人里 B.表寒里热 C.表实里虚 D.表虚里实 E.表里俱热 10.亡阳的汗出特点是 A.汗出而肢冷 B.汗多而壮热 C.汗出而肤热 D.汗出而恶风 E.动则汗出 11.亡阴时的汗出特点是 A.汗出而肢冷 B.汗多而壮热 C.汗出而肤温 D.汗出而恶风 E.动则汗出 12.阴虚的典型舌脉是 A.舌红脉细 B.舌红脉虚细 C.舌红脉数 D.舌紫,脉细无力 E.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13.八纲辨寒热是指 A.辨病位的浅深 B.辨正气的强弱 C.辨疾病的病性 D.辨恶寒发热的有无 E.辨邪正斗争的胜负 14.“虚证”最确切的含义是 A.精髓失充 B.邪气不盛 C.正气亏虚 D.阳气不足 E.阴血亏损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护。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以脏腑,外络于肢节” 人体于自然界的统一,与四时,昼夜等 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病、何证。 施护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扶正祛邪 ?护病求本 ?标本缓急 ?三因制宜 预防为主 ?中医护理程序 ?1、中医护理评估 ?2、中医护理诊断 ?3、中医护理计划 ?4、中医护理实施与评价 中医护理计划。包括: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药物应用护理及特殊护理等。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辨证,即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辨,即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所以,明确了某一证候,即是对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斗争的强弱、阴阳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况的概括。 辨证的过程,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等理论为依据,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判断、辨明其内在联系,以及各种病变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症”是指单个的症状,中西医认识是一致的,如头痛,发热,咳嗽,心慌,恶心…等。 “证”,即证据、证候的简称,它不单纯是症状或主观感觉,而是一组征候群,也是中医对疾病的诊断。“证”是一组特定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并包含着病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等方面的综合概念。“证”是从分析症状和体征着手,归纳成为比症状更能说明疾病本质的概念。 中医辨证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精津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其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纳,也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纳挈领作用。 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都可以归纳于八纲之中,疾病总的类别,有阴证,阳证两大类;病位的深浅,可分在表在里;阴阳的偏颇,阳盛或阴虚则为热证,阳虚或阴盛则为寒证;邪正的盛衰,邪气盛的叫实证,正气衰的叫虚证。因此,八纲辨证就是把千变万化的疾病,按照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这种朴素的两点论来加以分析,使病变中各个矛盾充分揭露出来,从而抓住其在表在里、为寒为热、是虚是实、属阴属阳的矛盾,这就是八纲的基本精神。 [编辑本段] 一、表里 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一般地说,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一)表证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刘渡舟 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二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一、阴阳 《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 太阳病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 阳明病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 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 少阳病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 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 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六经为病,皆有阴阳两方面的问题。于此用对立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则叫做二分法的思想。夫能分则能辨,由此也才能统摄六经,进而辨清表里、寒热、虚实等证。 由上述可见, 阳经之病,多发于六腑,因腑为阳,气血充盈,抗邪有力,故以各种热象为特点;

脏腑辨证歌诀

脏腑辨证歌诀 这是前人写的五脏辩证歌诀,又经过三个月的时间编写完成,以肝-心-脾-肺-肾为顺序。今再次修改,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希望朋友们不吝指正。脏腑辩证在临床中举足轻重,此歌诀有主症,舌脉,主方等等,临床非常实用。特贡献出来供同道们研习,为中医事业付出一点微薄之力。 1《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 2《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物,行则肢摇立不稳,视物昏花足难步,甲枯舌淡脉弦细,草枣木瓜加四物。 3《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一贯煎,视物模糊两眼干,胁痛潮热或低热,盗汗唇燥口苦烦,舌红少津尿黄赤,便结咽干细数弦。 4《肝胆湿热》 湿热之邪在肝胆,身目俱黄腹胀满,口苦胁痛带下黄,尿道灼痛尿黄短,纳呆舌腻脉数弦,龙胆茵陈用之痊。 5《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面目红,口苦咽干耳鸣聋,头痛眩晕烦易怒,胁肋灼痛耳流脓,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龙荟用之雄。 6《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头晕眩,耳聋耳鸣口咽干,失眠健忘肢麻震,目涩舌红脉急弦,麻震天麻钩藤饮,晕眩杞菊地黄丸。 7《肝风内动总歌》 肝风内动分四种,肝阳热血阴虚风,眩晕欲仆兼抽搐,手足震颤为特征。 (1)肝阳化风: 眩晕欲仆头胀痛,语謇肢颤头摇动,手足麻木履不正,卒然倒地人不醒,舌红白腻弦有力,镇肝熄风便有功。 (2)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手足抽,颈项强直目上勾,角弓反张牙关紧,高热神昏躁狂求,弦数有力舌红绛,羚羊安宫可解忧。 (3)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肢体麻,手足震颤面无华,眩晕耳鸣肉瞬动,肝血亏虚不荣甲,舌淡苔白脉弦细,阿胶鸡子最容恰。 (4)阴虚生风: 阴虚生风两病源,外感热病阴液干,内伤久病肝阴虚,筋脉失养病势缓,外感卫气营血辨,内伤肝阴虚内观。

第五章 八纲辨证 - 四川大学华西青羊校区

第五章八纲辨证 1

【A1型题】 1.表证之恶寒,是由于 A.风性开泄,腠理疏松 B.阳气不足 C.外邪束表,卫阳闭郁 D.肺气不足 E.邪伏暮原,正邪相争 2.表证的发热是 A.潮热 B.寒热往来 C.但热不寒 D.恶寒发热 E.壮热 3.病人发热而恶寒明显,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证属 A.表证 B.表寒 C.表虚证 D.寒证 E.表热证 4.患者出现恶寒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证属 A.上热下寒 B.真寒假热 C.表热里寒 D.表寒里热 E.真热假寒 5.下列哪项可否定里证 A.恶寒发热 B.头痛头晕 C.恶心呕吐 D.心悸失眠 E.舌淡苔白 6.真寒假热的病机是 A.阳盛格阴 B.阴盛格阳 C.阳气暴脱 D.阴阳俱衰 E.由阴转阳 7.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按,大便稀薄属 A.表寒里热 B.表热里寒 C.表里俱热 D.上热下寒 E.真热假寒 8.发热、头痛、恶风,咽喉肿痛,肢冷便溏,证属 A.表寒里热 B.上热下寒 C.表热里寒 D.真寒假热 E.寒证转热 9.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口渴,烦躁不安,苔白糙而干,此属 A.表邪人里 B.表寒里热 C.表实里虚 D.表虚里实 E.表里俱热 10.亡阳的汗出特点是 A.汗出而肢冷 B.汗多而壮热 C.汗出而肤热 D.汗出而恶风 E.动则汗出 11.亡阴时的汗出特点是 A.汗出而肢冷 B.汗多而壮热 C.汗出而肤温 D.汗出而恶风 E.动则汗出 12.阴虚的典型舌脉是 A.舌红脉细 B.舌红脉虚细 C.舌红脉数 D.舌紫,脉细无力 E.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13.八纲辨寒热是指 A.辨病位的浅深 B.辨正气的强弱 C.辨疾病的病性 D.辨恶寒发热的有无 E.辨邪正斗争的胜负 14.“虚证”最确切的含义是 A.精髓失充 B.邪气不盛 C.正气亏虚 D.阳气不足 E.阴血亏损 15.阳虚证的主要特征是 A.舌质淡苔薄白 B.口不渴或饮少 C.面色淡白少华 D.脉沉细而无力 E.经常畏寒肢凉 16.以下除哪项外均是里寒证的表现 A.恶寒喜暖 B.腹痛拒按 C.痰鸣喘嗽 D.面色苍白 E.脉细舌红 17.下列各项,除……外,均是实寒证的临床表现 A.恶寒喜暖 B.面色苍白 C.腹痛喜按 D.肠鸣泄泻 E.脉迟或紧 18.表证最主要的表现是 A.舌淡红苔薄白 B.头痛身体疼痛 C.新起恶寒发热 D.脉浮缓口不渴 E.鼻塞不闻香臭 19.下列哪项不是表里辨证的内容 A.明确疾病病位 B.说明邪正盛衰 C.病属外感内伤 D.提示病位浅深 E.提示疾病趋势 20.下列哪项不属于里证的特点 A.脏腑的证候明显 B.病情一般较重 C.由表证发展而成 D.恶寒发热不并见 E.病因可有多方面 21.真寒假热的面色是 A.两颧潮红 B.满面通红 C.白里透红 D.颧颊嫩红,时隐时现 E.面色萎黄 【A2型题】 22.病人先有高热大汗、面赤、口渴饮、脉洪大,后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此属于 A.阳盛格阴 B.阴盛格阳 C.寒热错杂 D.阳证转阴 E.表热里寒 23.病人身热烦躁,面白而时泛嫩红,口干咽燥,大便不实,小便清长,舌淡紫,苔黑不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