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本规律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教育基本规律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教育基本规律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教育基本规律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

一、问题的提出

在大学教书也好,搞研究工作也好,总提出要理论联系实践。理论和实践是一致的,在传授理论的时候,要与实践结合。这既是教育工作的要求,也是研究工作的要求。

这一要求在研究工作中,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联系实践,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检验理论的有用性,理论才有说服力;二是实践也要联系理论,要以理论来指导研究;如果没有将具体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上,就变成就事论事。搞教育研究,要掌握充分的实证资料,总结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注意将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层面上来认识。

从我多年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实践要联系理论这一方面很重要。面对具体的实践经验、资料,如何将其提高到理论层面上,需要认真考虑。就一所学校进行的研究,它缺乏普适性。比如美国做的“校园研究”、我国开展的“校本研究”,它就缺乏普适性;因为从理论研究来说,它要考虑更宽的层面。从这一点来说,科学研究与经验总结、项目工作是不同的,因为它重视提炼理论。

我们做教育研究,要掌握充分的实证资料,总结丰富的实践经验,也要提高到理论层面上来认识。从教育经验到教育理论是一个“飞跃”的过程。掌握教育规律、运用教育规律研究教育问题,有助于完成这个过程,获得有理有据的研究结论。

二、教育基本规律

教育规律很多,教科书上说教育规律有各个层面的规律,比如德育规律、教学规律、美学规律等。还有各个方面的规律。但其中有两条最基本的规律。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在它的活动过程,要遵循最基本的规律,

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称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是教育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规律,称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一)教育外部关系规律

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与发展的,是一个社会活动,它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同时又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社会是一个大系统,教育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社会还有其它子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等等。社会还有各种要素:人口、资源、地理、生态、民族、宗教等等。教育与其它系统以及要素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与本质之间的关系。比如为什么说沿海教育比内部教育发达?这是与地理有关。为什么以前开展计划教育,大学生分配都由国家承包,而现在是学生自己选择教育和择业?这是跟社会经济发展有关。教育要受社会其它子系统和诸多因素的制约,也对其它子系统和诸多要素起作用。一般来说教育起促进作用,但少数情况下也可能起反作用。

列宁说过:“规律即关系……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因此对外部关系规律的表述,即:教育要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民族等等所制约,并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等的发展起作用。

(二)教育内部关系基本规律

教育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诸多因素。在它们之间,具有必然联系与关系,而这些联系与关系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对教育效果起作用,比如教学的规律对教学起作用,德育规律对德育起作用。遵从它就起好效果,反之则起负面效果。教育内部最基本的关系与作用有:

1.教育要求与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以及个性特征的关系。社会对培养人的要求,与人的身心发展和个性特征有一定的关系。为什么不能对小孩讲艰深道理,因为他还没有到那个发展阶段。如果不能按照人的个性去教学,也就难以发展他的能力。比如内向的青年,要培养他的公关能力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育教学过程要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个性

特征的制约,与此同时,它又要引导和促使教育对象的成长朝向预期的培养目标健康发展。

2.我们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需要德育、美育、体育各方面的结合,不能偏重一方,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促使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3.在教育过程中,有三个最主要的因素:教育者(教师)、教育对象(学生)、教育影响(教育载体及其运用的方式、课程、教材、教育手段、方法等)。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发挥他的主体性作用,让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并且要充分运用教育影响,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让几个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协调。

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是指这些关系与作用的总和。这些关系与作用,制约着教育的全过程。因此要正确协调这些关系,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教育基本规律的关系

教育基本规律的作用无处不在。因此我们在研究中,要考虑研究是不是符合这些规律。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制约着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的作用,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只能通过教育内部规律来实现。

在研究教育问题时,要同时考虑两条规律。不考虑客观需要和可能,只按照教育的需要来发展规律的话,是发展不好的。比如在1960年,我国搞高等教育大跃进,办了很多大学,招了很多学生,但是当时没有考虑有没有那么多教育经费、需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的问题。所以1960年办的很多大学,在1962年不得不取消。因此说教育活动,不能只遵循内部规律,“就教育谈教育”,也要遵循外部关系的制约。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以经济规律、法规政策、文化来代替或违反教育自身的规律。比如1999年扩招,当时情况是教育发展慢了,需要发展快一点。但,是不是连续几年都要那样快速发展呢?到2006年,大学生人数已经是1998年的4倍,我们就要问:我们有这么多的需要吗?我们的教育已经达到那样高的水准了吗?这都是要考虑的。用经济规律来代替教育规律也是不行的,这一问题在下文还将详细论述。

三、教育基本规律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在教育研究中,如果对基本规律掌握得好,运用得当,可以得到较好的研究成果:为什么呢?第一,以规律来解释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可以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如果没有用理论高度来解释,那么只能说明这个现象,但不能说为什么构成这个现象的所以然;我们可以提出解决这个现象的方案,但不能说为什么提这样的方案。因此要用教育规律来说明问题,加深认识,提高理论力度。其次,以规律进行决策,可以起理论指导的作用。决策不能只靠经验,经验有局限性,理论才有普适性。要避免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做决定,造成政策左右摇摆的情况。第三,以规律制订发展战略,不论是国家规划还是学校规划,还是现在做的“2020规划”,都可以看得较准较远,使战略具有预见性、前瞻性,避免“急功近利”。但要注意的是,如果规律掌握不好,运用不当,就会出现生搬硬套、教条主义现象。

(一)运用教育外部关系研究宏观高等教育问题举例

1.民办高等教育的复办与发展

民办高等院校已经发展起来了,但不很顺利。中国开始出现民办教育最早是在80年代初,当时是自发出现的。到了80年代中期,北京、湖南有几所民办高校。1987年,联合国教育在日本广岛召开国际讨论会,讨论亚太地区高等学校办学形式,即公立高等学校和私立高等学校办学形式。会议邀请了我。当时我国只有公立高等学校,尽管有几所私立高等学校,但它们不被国家承认。我为此请教了教育部的几个领导,问:“中国有没有可能出现私立学校?”有的领导说“不可能”,有的说“现在情况不好说,国家没有正式讨论过”。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回复会议主办方说:“中国只有公办高等教育学校体制,没有私立高等教育学校体制,所以不能参加会议。”但会议回复说对中国情况进行介绍就可以。于是我就介绍了中国公办高等教育学校体制,但最后在结论的时候,我提到:“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私立高等教育的出现不是不可能的。”从现在来看,这句话无所谓。但当时是有风险的。后来我对民办高等学校进行专门研究,结论是:私

立高等院校必然要发展。

这一结论是我根据教育外部规律提出的。教育要适应经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明确提出,在集体所有制和公有制之外,还可以发展多种所有制。民办学校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如果私有制会发展,那么就说明私有制学校也能恢复。但当时有人说我们是公有制国家,教育只能姓“公”。于是我就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能不能办私有制学校。我查到解放后,我们很多大学是以私立大学形式存在。这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可以有私立学校。后来取消私立大学,是因为把私有制改造了,所以没有经济基础了,所以私立高等教育也就消失了。1952年前后是政府维持大学运营。但这已经说明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只能有办姓“公”的学校。后来我就写了关于民办高等教育体制研究的文章,提出民办高校可以发展,有人怀疑说社会主义不能有私立大学,那是一种误区;决定学校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应该看其是否是根据社会主义的教育宗旨来办学,而不是根据谁是办学主体来判断的。但一直到1992年的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讲话”,解放了思想,这个认识才得到普遍认同:只要高等教育院校教育教学有利于国家,就不存在姓社姓资的问题。此时,才开始把民办高等学校的研究提上议程。这就是应用外部关系规律举的例子。

2.高等教育通向农村

高等教育要发展不能局限在城市中。现在人口的比例,是农村占百分之五十多,城市占百分之四十多。1998年我的一篇论文就提到:高等教育必然要通向农村,不通向农村,就不是全国的大众化教育。更重要的问题是:城市要搞现代化建设,农村是不是也要搞现代化建设?如果要搞,农村就要接受高等教育。但是这个认识在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重视。我的研究生在1993年去农村调查,结果是农村反映说:“我们连小学都没有普及,谈什么高等教育普及?”我们总结研究经验,是当时我们调查的地区是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但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需要不需要高等教育?乡长要不要研究生毕业?于是我们第二次调查就到浙江开展,结果发现很多人反映有这个需要,因为经济发展不仅要求有农业人才,还要有工业、管理人才,

要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乡长。我们研究得出的结论就是:高等教育必然要通向农村。但是这个认识,是相当迟的。前几年有一本书《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提到农村的青年要受高等教育,这样他可以到城镇去就业。我认为这个提法不正确:难道是要到外面打工才让他受教育?应该是农村要发展自己,所以农村的人才要求接受高等教育。

3.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挑战

基于现在信息技术,如网络开展的教学过程,与过去的教学过程大大不同。过去的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在一个地方同时出现的,是当下的关系。而网络课程,它的组成不是那么简单的,可能它没有教师,学生可以通过课件学习。那么这种情况下,是否还是教师起主导作用?对于此问题,我们研究生在做研究,但还没有结论。中国的网络教学还没有很好展开,现在我们网络课程,只是把原来的优秀课堂过程搬到课堂上,是“课堂搬家”。我们把网络学校的学生叫到教室里来上网,进行教师辅导,还要求住到学校。可以说,我们还没有真正的虚拟大学。

4.应用型高校的发展

高等学校有三种类型:一种是“985”大学,或称为“211”大学,一般叫研究性大学;一种是高职院校;还有一种是一般本科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应该站在什么地位,办成什么样的学校,至今不清楚。700多所一般本科院校,主要是地方性的普通院校,应该怎样发展?这个研究很少。研究少,造成这些学校就只能跟“211”学校走。所有本科院校只有一个评估体系,全向清华北大的发展道路走。如果全国800多所本科院校(其中包括100多所“211”大学)都要办研究性大学,那就要考虑:中国社会需要不需要那么多研究人员?中国发展经济,需要科学家,也需要技术工人,需要大量应用性专门人才,需要大量律师、教师、工程师等。所以中国提出要办应用性高等学校。但是应用性高等学校怎么办?它既不能走研究性道路也不能走职业高校发展的道路,那它的教育目标、教学计划、课程教材该怎么设置?现在很多学校已经有了举办应用性大学的经验,但如何总结这些经验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比如北京的文理学院是从北大、清华、人大分

出来,刚开始完全采用这些大学的内容,但后来觉得这样培养的人才没有出路,于是他们就自己摸索,现在已经总结出有用的经验。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经验提升到普适性理论层面。

(二)运用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研究微观高等教育问题举例

1.大学生的情感生活问题

30年前,一般大学都有一条禁令,不许大学生谈恋爱。结果造成谈恋爱的事情转入“地下”,情况更糟糕。80年代初,我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是必然的,这是符合教育内部规律,即教育要适应教育对象身心发展。大学生已经是青年了,青年自然要谈恋爱,那么这个禁令就违反了教育规律。所以我的报告提出:不提倡,不禁止,要指导。当时我提出的根据就是教育要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禁止学生谈恋爱,就不能指导他们正确谈恋爱,而因为大学生当时年龄小,还要指导。

2.高等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高职学生不需要过多掌握理论知识,够用就可以,它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这个说法对不对?对。因此为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就要求学生一半时间在生产实践中学习,一半时间在课堂上学习。刚开始我也认为这是可以的。后来发现这样的指导思想,不符合教育规律。小学生要进行素质教育,大学生也要进行素质教育,那么高等职业学校大学生是不是也要进行素质教育?问题是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只有两、三年的学习时间,其中至少百分之四十的时间在实践基地实习,那么按照普通大学的方式进行素质教育行吗?首先是没有时间开专门的课。因此要在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必须采取另外的方式方法,要通过专业课来进行素质教育,通过实践基地进行素质教育。如果只选择技术比较好、风气不好的实践基地,就会把我们的学生变坏。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来进行素质教育,比如华侨学院,就采用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就是根据教育内部规律来研究我们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怎么发展。

(三)结合两条基本规律研究高等教育问题举例

1.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主动适应与被动适应

80年代开始提出商品经济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大学要不要适应商品经济?到90年代就成为大学要不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问题。当时教育界有很多争辩,还为此开了大会。有的人认为说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要适应商品经济,这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基础决定的,还可以把竞争引入教育中。但是也很多人反对,认为高等教育很崇高的,把它跟商品经济混在一起,降低了品位,也对教师和学生造成影响。针对这个情况,我根据教育的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发表自己看法:高等教育要适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客观规律决定,不是“好不好,要不要”决定的,而是必然的。但是,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即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我们应该主动适应,不能被动适应。被动适应是不管好的还是坏的影响都接受,主动适应则是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尽量减少消极作用。那么怎样判断,什么是积极作用什么是消极作用?符合教育规律的,就是积极作用,而违反教育规律的,就是消极作用。把两条规律结合起来研究,就可以从理论上来解决这个问题。

2.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规模、速度问题

90年代我们不太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所以发展很慢。到1998年国家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但问题是要考虑规模多大,速度多快,这就要求从外部规律来考察。首先要考虑教育发展受经济的制约。中国的财政经费能不能支持高等教育发展,中国生产力需要不需要大众化?其次还要考虑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过程。大学生要多收十万八万很容易,但教师要增长十万八万很不容易。另外还要考虑教师的成长。一个博士,如果没有五年经验,能成长为一个很好的教授吗?

因此,我们要考虑一是招生问题,即进口问题;二是出口问题,考虑社会需要多少的大学生;另外还有一个中间问题,即教育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资源能否承载这样的发展?考虑这些问题之后,我得出的结论是“要适度提前发展,但不能快速发展”。1999年高等院校规

模发展的增加比例是48%,2000-2004年在30%、20%以上。这显然是脱离了外部关系的制约。现在发展速度是降下来了,维持小幅度增长。

四、教育规律同教育实践的矛盾关系

(一)规律的抽象性与一般性:实践的具体性与特殊性

研究理论的同志常常听到其他人批评他们“理论脱离实践”,但是搞理论的同志也经常埋怨实践工作者不按照理论办事。实践上两边都没有错,错在于中间环节处理不够。从理论到实践不是一下跳过去,理论首先要转化为原则,用原则指导政策,再把政策转化为具体措施,具体措施才能应用到实践。

(二)规律的客观性与认识的主观性:要求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规律的客观性与认识的主观性有距离。正确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错误的认识是主观不能很好地反映客观,就造成我们所说的决策错误或教育误区。怎样避免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发生偏差?这就要求多听听教育理论者和实践工作者的意见。不要只凭借经验,也不要空谈理论。

(三)规律的存在是无条件的,规律的运用是有条件的

规律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规律的运用是有条件的,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视时间、条件为转移”。运用规律要结合“国情”、“校情”,要避免教条主义。规律很简单,但是发现规律很难。规律被发现之后,懂得规律不难,但是运用规律不易。因此我们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和水平,要在规律的运用上下功夫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试题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试卷编号:12 号 一、填空(1' x20) 1、科学研究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科学理论、方法技术。 2、确定性原则是指研究者选择和确定的()应合理适度。 3、遵循确定性原则选题,应注意具体明确、()、难以兼顾的三点要求。 4、阅读研究文献的方法一般有浏览、粗读和()三种。这三种阅读方法各有所长和不足,对于研究工作者阅读分析文献来说,均为非常有用的方法。 5、文献是记录、()、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信息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 6、确定问题的原则有:实践性、可行性、()。 7、根据访谈结构可将访谈分为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访谈。 8、为保证研究的质量,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具备:定向性、价值性、()、新颖性。 9、内容分析法常用的三种抽样方式是:来源取样、()、分析单位取样。 10、观察计划和方案的内容包括:观察研究的目的、观察对象、()、观察类型、 观察的取样和时间安排、观察提纲和观察记录表、观察手段和工具等。 11、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称作控制组,

最后测定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然后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这称为( 12、研究计划一般包括:课题表述,课题意义,定义、限制和界定,文献查阅,假设,方法,( )7 部分。 13、()是具有不同比重的数据(或平均数)的算术平均数。比重也称为权重,数据的权重反映了该变量在总体中的相对重要性,每种变量的权重的确定与一定的理论经验或变量在总体中的比重有关。 14、选定课题即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它包括两方面含义:()、选择进行时间研究的教育问题。 15、文献研究具有间接性、无反应性、()、保险系数相对较大和便于做纵向分析等 特点。 16.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中的抽样比率是样本容量与()的比率。 17、常用的教育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18、一份完整的问卷由指导语、()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 19、行动研究的四个基本途径是问题研究、合作研究、叙事研究、()。 20、个案追踪法主要适用于三种研究情境:一是探索发展的连续性;二是探索发展的稳定性、三是探索()对以后其他教育现象的响。 二、单选(1' x25)1、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经历的第三个时期是(

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及评价

载支持. 第十四章研究成果的评价、转化与推广 本章提要:质量评价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最后一个环节。本章从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功能、内容、一般标准、指标体系、程序以及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介绍了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有关问题。本章内容的学习,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水准的提高不无裨益。 本章核心概念有:教育科学研究质量评价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推广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个系统的探索活动过程,评价处于整个系统的逻辑终点上,是教育研究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评价促进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使研究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并被采用。我国在80年代开始重视和研究教育评价问题,范围广泛涉及学校教育体制、教育教学质量、课程与教材、学生学习水平、教育管理等领域。但对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评价,这方面的研究至今仍很薄弱。应该看到,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教育科研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 质量评价的内容与形式评价,指的是检查、分析和评定。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评价,就是设计一套客观的指标体系,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程序,对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学术价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 载支持.

载支持. 值、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等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判定。 为什么要对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进行评价? 一言以蔽之,目的在于“诊断”(prove )和“改进”(improve)。教育科学研究并非一做就会有成效。如果对若干教育研究项目进行认真分析,就会发现,实际上存在负效、无效、低效、高效几种不同情况。但长期以来,我们很少去计较教育研究取得的成效大小,也很少去计算教育研究投入和产出的效益高低问题。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教育研究发展很快,但由于有关的评价未能及时跟上,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教育研究目的、过程的结构认识不全面,在评价目标、内容及方法上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指标体系交叉、重复或遗漏。目前仅停留于列出评价特质细目,尚未达到可操作程度,因此评价标准缺乏全面性和稳定性,从而影响了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不少好的教育研究成果不能得到及时总结推广从而发挥应有的价值效益,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在于我们还没有掌握评价这个重要工具。 评价是手段,不是目的。它对教育研究起着导向、鉴定、激励、调节和促进的作用。其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评价做出价值判断,将教育科学研究蕴含的丰富的内容价值外化,通过社会化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教育研究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制定教育决策方面的价值 效益。 2.通过评价得到反馈信息,使研究者按照一个好的教育科学研究应有的基本标准,对研究目标、过程和 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 载支持.

《教育研究方法(专科必修)》2015期末试题及答案

《教育研究方法(专科必修)》2015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合计20分) 1.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C.过程编码指对事物过程的编码,其编码名称是阶段和步骤。 D.活动编码指按照一定的种类进行的内容编码。 2.对于调查访问,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在访问时,与被访者谈得越投机越好。 B.在访问时,调查者用眼睛、神态与被调查者交流是不礼貌的。 C.在访问时,座位的安排无关紧要。 D.-般情况下,只要受访者允许,访谈者应该尽可能使用录音机。 3.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研究计划的形式分为七个部分,对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不可能提出其它一 些研究计划的形式。 B.研究计划的准备是研究过程的重要一步,许多研究在开始进行之后都要求提交研究计划。 C.具体到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尽管存在着性质和层次上的差异,研究工作的程序是一成不变的。 D.研究计划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研究目标和理论框架,以往研究的考察,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4.关于实验设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然后测定他们对某种刺激的反应。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不能被认为是实验处理的结果。 B.组间设计的优点是:可以进行比较;缺点是:两组被试相等的假设难以得到保证,各种无关变量的控制,两组也难以做到完全相等。因此,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上,可靠性就要降低。 C.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是按照测定被试的方式来分类的设计类型。

东师《小学教育研究方法16秋在线作业2

东北师范大学东师小学教育研究方法16秋在线作业2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下列著作中,属于教育家福禄培尔教育著作的是 A. 《普通教育学》 B. 《大教学论》 C. 《人的教育》 D. 《教育论》 正确答案: 2. 进行几种不同教材的比较实验,教材之外的教师水平、学生原有基础、家庭辅导等一切可能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都是该实验的()。 A. 变量 B. 因变量 C. 自变量 D. 无关变量 正确答案: 3. 依据调查的(),可以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验调查等 A. 目的 B. 范围 C. 内容 D. 手段 正确答案: 4. 根据()标准来分,观察法可分为叙述观察,取样观察和评价观察。 A. 观察内容是否连续完整以及观察记录的方式的不同 B. 观察时是否借助有关仪器 C. 观察内容是否有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观察项目和要求 D. 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到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之中 正确答案: 5. ()指的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抽样。此种抽样方法通常发生在研究者到达研究实地之后,特别是当他们对于本地状况不太了解、而且有较长的时间在实地进行调查时。 A. 机遇式抽样 B. 滚雪球抽样 C. 方便抽样 D. 目的抽样 正确答案: 6. ()方法是先把包含N个单位整个总体分成互不重复的若干个子总体。每一个子总体具有较总体更为集中的特性。把一个子总体作为一层,从每一层中再按一定的方法抽取样本。

如果这种方法是简单随机抽样,就叫做分层随机抽样。在分层抽样中要确定分层的标准可由研究者根据课题的性质和研究的需要自行确定。可以是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学校的类型等。 A. 等距抽样 B. 整群抽样 C. 分层抽样 D. 随机抽样 正确答案: 7. 按()分,可以分为探索性实验、鉴别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三种。 A. 实验内容 B. 实验目的 C. 实验条件控制 D. 实验的具体组织形式 正确答案: 8. ()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法也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A. 毛泽东 B. 刘少奇 C. 朱德 D. 张志公 正确答案: 9.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所著的教育代表著作是 A. 《普通教育学》 B. 《大教学论》 C. 《人的教育》 D. 《教育论》 正确答案: 10. 为了研究中叙述的方便,O 在实验设计中表示() A. 表示实验被试 B. 表示被试是经过随机选择和分配的 C. 表示一种实验处理,即实验的自变量 D. 表示一次测试或观察,即实验的因变量的测量 正确答案: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16秋在线作业2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依据调查的目的,可分为

教育研究方法 试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C.过程编码指对事物过程的编码,其编码名称是阶段和步骤 D.活动编码指按照一定的种类进行的内容编码 2.对于调查访问,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在访问时,与被访者谈得越投机越好 B.在访问时,调查者用眼睛、神态与被调查者交流是不礼貌的 C.在访问时,座位的安排无关紧要 D.-般情况下,只要受访者允许,访谈者应该尽可能使用录音机 3.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研究计划的形式分为七个部分,对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不可能提出其它一些研究计划的形式 B.研究计划的准备是研究过程的重要一步,许多研究在开始进行之后都要求提交研究计划 C.具体到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尽管存在着性质和层次上的差异,研究工作的程序是一成不变的 D.研究计划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研究目标和理论框架,以往研究的考察,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4.关于实验设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然后测定他们对某种刺激的反应。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不能被认为是实验处理的结果 B.组间设计的优点是:可以进行比较;缺点是:两组被试相等的假设难以得到保证,各种无关变量的控制,两组也难以做到完全相等。因此,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上,可靠性就要降低 C.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是按照测定被试的方式来分类的设计类型 D.事前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前对被试时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事后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后对被试进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前后两次测定的差

教育科研成果推广

教育科研成果推广 《体育活动中幼儿主体性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总结报告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郑艺 2004年5月

教育科研成果推广 《体育活动中幼儿主体性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总结报告 郑艺陈佩枫陈玲玲周红陆卫青印晓蓉黄艳朱安银 一、成果推广说明: ⒈推广成果来源: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郑艺老师的获奖成果《体育活动中幼儿主体性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⒉原成果获奖与发表情况: 《体育活动中幼儿主体性培养的实践与研究》,2003年4月获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评比三等奖;2002年12月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首届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2002年5月发表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学前教育论文集》。 二、成果推广的意义 ⒈成果推广是将二期课改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的一次实践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中指出:“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要求:“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要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要求我们“关注幼儿主体意识的孕育”。目前,二期课改已进入实证研究阶段,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和接受,特别是幼

儿主体性的培养受到了充分重视,关键是在操作中如何将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这是课改的难点。原成果以幼儿体育为切入口,对幼儿主体性培养的活动内容、指导方法及评价指标做了深入的研究,为基层幼儿园实施幼儿主体性培养,提供了可以直接运用的经验和方法,为推进我区幼教二期课改的实践与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⒉成果是幼儿园教育研究所需要的 这些幼儿园各自在幼儿运动方面已有了一些实践经验和研究基础,但在幼儿主体性培养方面缺乏经验,期望通过本次的成果推广活动,既可提升幼儿运动教学与研究的水平,又可弥补在幼儿主体性培养方面的不足,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实际意义。 ⒊成果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参加成果推广的幼儿园中有市级课改基地园(上中)、区级课改基地园(园南)和面上的幼儿园(永二、天平、向阳),其中一级幼儿园1所,二级幼儿园4所,原成果在这些幼儿园的成功推广,说明它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三、推广过程 ㈠推广对象及研究基础 在选择推广对象时,既考虑幼儿园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考虑幼儿园的原有基础,还考虑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及广泛性。它们是:上中路幼儿园:是上海市体育特色幼儿园,多年来对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研究,教师们在幼儿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能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需要开展体

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试题一

三人行预测模拟题系列-----教育研究方法部分 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科研选题存在可行性的条件中,除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外,还有一个条件是() A、必要性问题 B、可能性问题 C、能力问题 D、时机问题 2、在历史研究法的运用中,主要确定文献资料本身的意义、价值和准确可靠程度的评论被称为是() A、外部评论 B、内部评论 C、辨伪评论 D、证真评论 3、在教育观察研究中,帮助研究者获取观察资料的重要工具是() A、观察计划 B、观察提纲 C、摘要笔记 D、观察记录表 4、题录、索引、文摘等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A、零次文献 B、一次文献 C、二次文献 D、三次文献 5、在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中,考察教育现象的起源、形成、变化发展过程及其本质,常用方法是() A、教育观察法 B、发生学方法 C、教育调查法 D、教育实验法 6、以教育事实为主的科学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A、教育观察报告、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等 B、学术论文、教育观察报告、教育调查报告等 C、学术论文、教育实验报告、教育调查报告等 D、学术论文、教育观察报告、学术专著等 7、选择研究问题的首要原则是() A、需要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创造性原则 D、可能性原则 8、教育研究方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 A、教育观察法 B、教育实验法 C、教育调查法 D、教育测量法 9、提高问卷效度的关键是 A、正确选题 B、写好指导语 C、问卷题目的行文技巧 D、设计目标体系 10、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也称为() A、霍桑效应 B、马太效应 C、皮格马里翁效应 D、消散效应 二、辨析题: 1、教育研究的新手适合运用结构性调查方法 三、论述题: 1、某中学进行“运动处方”式教学实验,取初二两个班为样本。首先对这两个班学生进行体质、体能测查,并对测查数据进行了常模参照分析。由同一教师任教,对比班,按常规体育课进行教学。实验班学生按测查结构,分为耐力、速度、灵敏、力量等不同小组,有针对性地制定“锻炼处方”,每周进行三次以上“处方”式锻炼。三个月后,对两个班再次测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运动处方”式教学对学生体质、体能是否有影响。 请回答: (1)这个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 (2)这个实验是如何控制无关因素的? (3)这个实验属于哪类实验设计?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_0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 V 1. 斯宾塞的教育代表著作是A. 《普通教育学》 B. 《大教学论》 C. 《人的教育》 D. 《教育论》满分: 3 分2. 根据(),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A. 在自然条件下取得还是在人为干预和控制条件下取得 B. 观察时是否借助有关仪器 C. 观察内容是否有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观察项目和要求 D. 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到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之中满分: 3 分3. 依据()标准,可以分为事实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 A. 调查的目的 B. 调查的范围 C. 调查的内容 D. 调查的手段满分: 3 分4. ()方法是先把包含N个单位的总体分成互不重复的若干个子总体。 每一个子总体具有较总体更为集中的特性。 把一个子总体作为一层,从每一层中再按一定的方法抽取样本。 如果这种方法是简单随机抽样,就叫做分层随机抽样。 在分层抽样中要确定分层的标准可由研究者根据课题的性质和研究的需要自行确定。 1 / 14

可以是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学校的类型等。 A. 等距抽样 B. 整群抽样 C. 分层抽样 D. 随机抽样满分: 3 分5. ()是随着条件、情景的变化而在数量或类型上起变化的人或事物的特征或方面,又称因子或因素。 A. 变量 B. 自变量 C. 因变量 D. 随机变量满分: 3 分6. ()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调查法也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最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A. 毛泽东 B. 刘少奇 C. 朱德 D. 张志公满分: 3 分7. 根据调查的( )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A. 目的 B. 范围 C. 内容 D. 手段满分: 3 分8. 以()进行划分,研究可以分为个人研究和集体研究。 A. 研究者 B. 研究过程的阶段 C. 研究方法的性质 D. 课题研究的延续性满分: 3 分9. 小学教育研究与一般的教育研究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不同。 A. 研究主体 B. 研究方法 C. 研究对象 D. 研究目的满分: 3 分10. 根据()标准,观察法总体可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 A. 在自然条件下取得还是在人为干预和控制条件下取得 B. 观

201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马全力整理的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盗传必究!) 说明:试卷代号:2044; 适用专业及层次:教育管理和小学教育、专科; 资料整理于2020年9月29日。 一、判断题 1.搜集教育科学研究文献的主要渠道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社会、科学、教育事业单位或机构,学术会议和个人资料交流,计算机互联网。 [答案]对 2.编制测验题目是编制测验的中心环节,测验题目是具体体现测验目的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测验好坏的重要方面。 [答案]对 3.研究的效度是指研究在揭示所研究内容的本质或其规律方面的准确、客观、科学程度,或者说研究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 [答案]对 4.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都能用于文献的研究,同属于非接触性方法。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相比更侧重于定量分析。 [答案]对 5.测验(或,测验量表)法是教育与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的定量化研究。 [答案]对 6.在实验设计中可以采用两种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他们分别是无关变量的消除和无关变量保持恒定。[答案]对 7.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小概率事件。 [答案]错 8.两种变量值变化方向无一定规律,即一种变量值变化时,另一种变量值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并且不变或变大、变小的情况为随机的,这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零相关。 [答案]对 9.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自己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答案]对 10.测验法又称测验量表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和人的行为个别差异方面的的定量化研究,具有诊断与预测二种功能。 [答案]无错,但不完备 11.随机取样法在理论上最符合概率论原理。当研究者对所研究总体中各类个体的比例不了解,或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差异程度较小,或样本数目较大等情况下,它是一种很好的取样方法。但是,它有自己的限制要求和局限性:事先把研究对象编号,比较费时费力;如果总体中的个体分散,抽取到的样本的分布也比较分散,给研究带来困难;当样本容量较小时,可能发生偏差,影响样本的代表性。 [答案]完全正确 12.等距变量有相等单位,能用数量准确说明某一量比另一量大(或小)多少,但无绝对零点,像身高、摄氏温度、体重、百分制计分等都是等距变量的例子。 [答案]部分错误 13.操作定义的作用主要有4条:第一,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第二,它有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第三,它有利于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统一性;第四,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答案]无错误,但不完备 14.次数分布也称为频数分布,指的是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的次数情况,或者是指一批数据

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考试题(五套)

第一套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合计30分) 1.一个具有信度的研究程序,不论其过程是由谁操作, 或进行多少次同样的操作,其结果总是非常( ) 的。 2. 量化处理是对经过编码分类的资料,运用()方法进行加总、求平均、求百分比、进行差异检验等。 3. 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事件。 4. 参与性观察指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生活和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地观察。 5. 量表是一组符号或一组数量,经过某种建构过程,使之依一定规则描述该量表所测量的()特性,可分为四种量化水平:名称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等比量表。 6.两种变量值变化方向无一定规律,即一种变量值变化时,另一种变量值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并且不变或变大、变小的情况为()的,这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零相关。 7. 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8. ( )文献即曾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述或使用其他方式的实况纪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 9. 广义的教育科学研究设计是为解决()问题所拟定的比较详细的规划及付诸实施的全部过程。 10. 测验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程序和一种测量的()。 11. 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12. 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点或实验处理。 13. 测验法又称测验量表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和人的行为个别差异方面的的定量化研究,具有评估、()与预测三种功能。

14.对于自己了解较多的问题,可以选择封闭型访谈;而对于自己了解较少的问题,可以选择()型访谈。 15. 测验的()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包括以下诸方面: 测验刺激的客观性、量化的客观性、推论的客观性。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合计15分) 1. 下列不属于观察的设计和准备内容的是()。 A. 问题、目的与对象的确定 B. 理论准备、内容、项目与表格设计 C. 试探性观察与观察取样 D. 组成评价专家组 2. 下列关于区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区分度又称鉴别度,指每一题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或学习成绩) 的有效程度。 B. 区分度分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题目内部一致性分析,另一个是外在效度的分析。 C. 外在效度的分析与区分度分析无关。 D. 题目内部区分度分析指检查个别试题与整个测验之内间的一致性。 3. 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 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C. 过程编码指对事物过程的编码,其编码名称是阶段和步骤。 D. 活动编码指按照一定的种类进行的内容编码。

(完整版)西南大学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作业一:教育研究的基本知识

一、名词解释(30) 1.教育研究(6) 属于科学研究的范围,是在教育领域中的或关于教育的科学研究,通常指应用科学的方法,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研究特定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变化规律,以解释教育本质,解决教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的创造性活动。 2.定量研究(6) 也成量化研究,是运用数学,物理等手段和工具精确地描述教育事实,解释教育事实,以求发现普适性的教育规律的一种方法。 3.定性研究(6) 也称质性研究,是指在尽可能自然的状态下,通过深入,细致,长期的观察,体验,调查和分析,以一种开放的研究态度,对教育现象获得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4.文献研究(6) 文献研究主要是通过查阅文献获得资料,并通过研究者的思维加工而取得研究成果。在这种研究中,研究者不直接接触教育实践活动,通常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旁观者和反思者。许多研究对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教育变革的历史分析、教育实践活动的综合反思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5.现场研究(6) 现场研究是在教育实践活动发生的现场进行的。虽然这种研究也需要作文献的考察,以节省时间和精力,但它强调研究者必须亲临教育活动的现场,通过直接观察获取第一手资料,对现实存在的与教育实践活动有关的人、事、物及活动过程进行如实的记录、分析和推论。研究者直接接触教育实践活动,可以看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真实状况,体现出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一致性。这种研究最适合于了解和解决实践问题方面的课题研究。 二、简答题(50) 1.教育研究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10) 一般认为,研究是一种系统的探究活动,因而它必须包括目的、过程和方法等基本要素。研究需要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接受特定的训练。 教育研究是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因而与研究具有同质性。但是由于人们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因而教育研究也存在着不同的界定。但是不论侧重于哪一方面,教育研究都至少包含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它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即发展教育理论或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二是它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即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的现象或问题;三是它需要科学、合理地运用研究方法,促使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研究成果的形式教案资料

研究成果的形式

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一般来说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形式有两大类:一类是教育科研报告。一类是教育科研论文。 (一)研究报告: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研究活动中为了检验某个教育理论或假设进行相关的实践探索,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和判断推理如实地描述和记录研究成果所形成的书面报告就是研究报 告。根据教育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不同,研究报告也有不同,可以有教育观察报告、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研究报告、行动研究报告、经验总结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 二、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教育研究者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对于特定的教育问题现象、文献或理论进行系统的、专门的研究和探讨,得出新结论,提出新观点,做出新解释,进行新论证的一种理论性文章。 三、研究报告与学术论文的比较 (1)研究报告与学术论文为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两种表述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①研究报告与学术论文在内容要求 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②研究报告与学术论文在创新性方面 存在差别③研究报告与学术论文在论证过程中存在着差别

教育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教育研究的过程:教育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认识教育现象 和构建教育理论的过程。 (一)制定研究计划:计划可以避免失误,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是研究实施的蓝图。 1、研究计划的作用:研究计划在教师的教育研究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 用(1)研究内容的细化(2)研究行为的指南(3)课题申报的形式2、研究计划的基本要求:(1)研究什么(2)为什么研究(3)如何研 究(4)有何成效 3、研究计划的形式与内容:研究课题多种多样,研究方法各不相同, 只要清楚的表达必要的信息与资料就是一份合格的研究计划。研究计划的格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课题名称(2)研究目的与意义(3)研究内容(4)待答问题与研究假设(5)研究对象和研究变量(6)文献综述(7)研究方法与设计(8)研究进度(9)成果形式(10)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11)经费预算(12)参考书目与附录 (二)收集研究资料 1、教育文献资料的主要分布 2、教育文献资料查询的基本要求 3、教育 文献资料查询的基本方式 (三)处理研究资料 1、教育研究文字资料的整理 2、教育研究数据资料的整理 3、教育研究 资料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试卷28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试卷28 (总分:5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4,分数:48.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某研究者设计的研究是用思辨的方法研究“对职业教育价值问题的理性审视”,这一研究属于 (分数:2.00)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价值研究√ D.事实研究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研究的类型。对教育研究的类型的划分,主要有三个维度:(1)根据教育研究对象及任务,将教育研究分为教育价值研究、教育事实研究。其中教育价值研究是一种应然研究,揭示的是“为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教育事实研究是一种实然的研究,主要解释“是什么”的问题。(2)根据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同,将教育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其中基础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通过研究,寻找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与建立教育的一般原理有关。应用研究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它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应用研究具有直接的实际应用价值,解决某些特定的实际问题或提供直接的实际应用价值,解决某些特定的实际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3)按照教育研究的范式不同,将教育研究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本题的命题是“对职业教育价值问题的理性审视”,采用思辨的方法。因此,本题的答案是C。 3.某研究者设计的研究是“高考改革的阻力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这一研究属于 (分数:2.00)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价值研究√ D.事实研究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研究的类型。对教育研究的类型的划分,主要有三个维度:(1)根据教育研究对象及任务,将教育研究分为教育价值研究、教育事实研究。其中教育价值研究是一种应然研究,揭示的是“为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教育事实研究是一种实然的研究,主要解释“是什么”的问题。(2)根据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同,将教育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其中基础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通过研究,寻找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与建立教育的一般原理有关。应用研究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它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应用研究具有直接的实际应用价值,旨在解决某些特定的实际问题或提供直接的实际应用价值,解决某些特定的实际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3)按照教育研究的范式不同,将教育研究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本题的命题是“高考改革的阻力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采用思辨的方法。因此,本题的答案是C。 4.某研究者设计的研究是“高考改革的家长阻力分析——一项质的研究”,这一研究属于 (分数:2.00)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定性研究√ D.定量研究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研究的类型。对教育研究类型的划分,主要有三个维度:(1)根据教育研究对象及任务,将教育研究分为教育价值研究和教育事实研究。(2)根据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同,将教育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3)根据教育研究的范式不同,将教育研究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其中定量研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题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的空白处) 1.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中,( B )时期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A.直觉观察时期B.分析为主的时期 C.独立学科时期D.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时期 2.从古希腊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属于教育发展历程的()。 A.直觉观察时期B.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C.形成独立学科时期D.前实证主义时期 3.教育研究的本质特征是()。 A.整理知识B.创新C.经验描述D.继承 4.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A.教育观察研究B.教育调查研究 C.教育测量研究D.教育实验研究 5.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A.收集资料B.选择课题C.提出假设D.制定方案 6.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A.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B.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 C.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D.教育研究成果的概括 7.课题论证的目的是() A.避免选题的盲目性B.鉴定选题的准确性 C.审查课题的实用性D.完善课题的合理性 8.对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被称为() A.课题审查B.课题论证C.课题评估D.课题鉴定 9.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源于() A.问题的应用价值B.问题的范围 C.问题的学术价值D.问题的意义 10.“书目”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A.一次文献B.二次文献C.三次文献D.四次文献

11.在文献检索中,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进行查找的方法是() A.顺查法B.逆查法C.引文查找法D.综合查找法 12.国内外许多学者均通过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跟踪观察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 A.日记描述法B.描述记录法C.轶事记录法D.连续记录法 13.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的观察是() A.结构式观察B.非结构式观察C.直接观察D.参与性观察 14.教育观察研究,根据观察的方式可分为() A.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B.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C.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室观察D.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15.最早使用日记描述法的是() A.洛克B.裴斯泰洛齐C.皮亚杰D.陈鹤琴 16.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是() A.自然情景观察B.实验室观察C.结构式观察D.非结构式观察 17.主要用于反应个体、事件或新异教育现象的调查是() A.普遍调查B.抽样调查 C.现状调查D.个案调查 18.调查不同年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变化,这属于() A.现状调查B.相关调查 C.发展调查D.普遍调查 19.问卷调查中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的答题,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是() A.开放式问题B.事实性问题 C.态度性问题D.封闭式问题 20.问卷调查中问卷的主体部分是() A.标题B.指导语C.问题D.结束语 21.测量的最高层次是() A.定名测量B.定序测量C.定距测量D.定比测量 22.对人们在某一生活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的某一研究问题进行的一次性收集资料的研究是()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小结 思想政治课题组 经过近二年的课题探究,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本课题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已经形成了初步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经过总结归纳,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了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效果。 由于我们在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精心设计,认真实施,不断调整方式方法,两年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大幅度提升了,这些可以从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得到有力证实。不少学生说以前感觉政治课很乏味,一上政治课就昏昏欲睡,现在感到政治课有意思,上政治课有收获,也没有那么难了,学生也变得有自信,更乐观了;我们对实验前后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测试对比,并结合近二年来学生学习成绩情况的统计分析,看出学生通过本课题实验实践能力有了明显增强。表现在: 1、学生对事物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时,能逐步养成思维的发散性、集中性与新颖性,并逐步养成主动地、多渠道地求知的习惯。 3、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特点。 4、喜欢动手,善于把各个知识点重新排列组合,创造性地发现联系,有试图用各种新的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的习惯。 5、想象力丰富,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 6、有探索欲望,不怕困难,有获得成功的自信心。

7、喜爱看新闻,并且能够结合自己所学分析新闻事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8、每月写一篇小论文。 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更加完善了。 (二)使广大教师明确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1、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许多学科教材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验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或增添教学内容,或调整教材顺序,或开展课外活动,尽可能弥补教材之不足,充实、扩展有关教学内容,为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例如初中课题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自己寻找素材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在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列举发生在附近的案例,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件,让学生先思考,再交流、探讨,让学生动手整理出分析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考、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践能的培养在于教学资源的创新。教学的场所主要包括教室和课外活动场所。由于空间的限制,教室很难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和材料。于是,我们以教室内的墙壁、墙角、黑板等为资源,设置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国内热点新闻”、“国际热点新闻”栏目,开辟了综合锻炼学生能力的“时政评论员”等活动,给学生尽可能创设锻炼思维品质、发展个性、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园地。还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社会,鼓励学生自由地,甚至标新立异地进行探索或创造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V 1. 斯宾塞的教育代表著作是 A. 《普通教育学》 B. 《大教学论》 C. 《人的教育》 D. 《教育论》 满分:3 分 2. 根据(),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A. 在自然条件下取得还是在人为干预和控制条件下取得 B. 观察时是否借助有关仪器 C. 观察内容是否有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观察项目和要求 D. 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到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之中 满分:3 分 3. 依据()标准,可以分为事实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 A. 调查的目的 B. 调查的范围 C. 调查的内容 D. 调查的手段 满分:3 分 4. ()方法是先把包含N个单位的总体分成互不重复的若干个子总体。每一个子总体具有较总体更为集中的特性。把一个子总体作为一层,从每一层中再按一定的方法抽取样本。如果这种方法是简单随机抽样,就叫做分层随机抽样。在分层抽样中要确定分层的标准可由研究者根据课题的性质和研究的需要自行确定。可以是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学校的类型等。 A. 等距抽样 B. 整群抽样 C. 分层抽样 D. 随机抽样 满分:3 分 5. ()是随着条件、情景的变化而在数量或类型上起变化的人或事物的特征或方面,又称因子或因素。 A. 变量 B. 自变量 C. 因变量 D. 随机变量 满分:3 分 6. ()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法也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最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A. 毛泽东 B. 刘少奇 C. 朱德 D. 张志公 满分:3 分 7. 根据调查的( )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A. 目的 B. 范围 C. 内容 D. 手段 满分:3 分 8. 以()进行划分,研究可以分为个人研究和集体研究。 A. 研究者 B. 研究过程的阶段 C. 研究方法的性质 D. 课题研究的延续性 满分:3 分 9. 小学教育研究与一般的教育研究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不同。 A. 研究主体 B. 研究方法 C. 研究对象 D. 研究目的 满分:3 分 10. 根据()标准,观察法总体可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 A. 在自然条件下取得还是在人为干预和控制条件下取得 B. 观察时是否借助有关仪器 C. 观察结果是关于观察对象的质的特征还是量的特征 D. 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到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之中 满分:3 分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V 1. 问卷调查法的优点是 A. 节约时间和经费 B. 样本大小不受限制 C. 被试回答比较方便 D. 灵活性大 满分:3 分 2. 资料收集要注意以下问题 A. 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资料即可 B. 根据研究的需要有计划地收集资料 C. 力争收集第一手资料 D. 认真记录资料的来源和收集时间 满分:3 分 3. 依据调查的手段不同,可以分为 A. 问卷调查 B. 访谈调查 C. 确定主要文献——细读 D. 测验调查 满分:3 分 4. 问题研究的可行性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条件 A. 问题必须具有研究意义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集及答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的空白处) 1、在科学史上,首次研究了科学认识的“归纳一演绎”程序及所遵循的方法,并在形式逻辑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家、思想家是( C ) A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D 毕达哥拉斯 2、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中,( B )时期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A直觉观察时期 B 分析为主的时期 C 独立学科时期 D 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时期 3、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B ) A收集资料 B 选择课题 C 提出假设 D 制定方案 4、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C ) A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 B 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 C 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 D 教育研究成果的概括 5、( C )不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 创新性原则 C 综合性原则 D 伦理性原则 6、课题论证的目的是(A) A避免选题的盲目性 B 鉴定选题的准确性 C 审查课题的实用性 D 完善课题的合理性 7、教育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包含的条件除了客观条件、主观条件还有一个( D ) A存在可能性的问题 B 选题问题 C 表述问题 D 时机问题 8、对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被称为( B ) A课题审查B课题论证 C 课题评估 D 课题鉴定 9、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源于( D ) A问题的应用价值 B 问题的范围 C 问题的学术价值 D 问题的意义 10、“书目”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B ) A一次文献 B 二次文献 C 三次文献 D 四次文献 11、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必要的工作是( C ) A选定课题 B 课题论证 C 文献检索 D 历史分析 12、以下属于二次文献的有(C ) A综述B报告 C 文摘 D 手册 13、在文献检索中,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进行查找的方法是( B ) A顺差法 B 逆差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14、查得资料比较杂乱,没有时代特点,属于哪种文献检索的特点( C ) A顺差法 B 逆差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15、国内外许多学者均通过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跟踪观察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A) A日记描述法 B 描述记录法 C 轶事记录法 D 连续记录法 16、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的观察是(A) A结构式观察 B 非结构式观察 C 直接观察 D 参与性观察 17、教育观察研究,根据观察的方式可分为(A) A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B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C 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室观察 D 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18、最早使用日记描述法的是( B ) A洛克 B 裴斯泰洛齐 C 皮亚杰 D 陈鹤琴 19、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是( C ) A自然情景观察 B 实验室观察 C 结构式观察 D 非结构式观察 20、主要用于反应个体、事件或新异教育现象的调查是( D ) A.普遍调查B.抽样调查C.现状调查D.个案调查 21、调查不同年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变化,这属于( C ) A.现状调查B.相关调查C.发展调查D.普遍调查 22、问卷调查中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的答题,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是(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