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

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

1. 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

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

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其

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

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4. 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

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

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

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5.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

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6.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

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

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

经》

,《百家

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

字。

10.

五经:汉代以后以“五经” 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

育。

即经过孔子整理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

文化、

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1.

四书:宋代以后以“四书” 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

育。

是儒家经典的代

性著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长期成为封建政

府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

12.“五经”“四书”: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汉代以后以“五经”为主要课程,宋代

以后以“四书”为主要课程。“四书”“五经”作为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典范,一直

被沿用到清末。他们在思想内容方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但它们对整个

汉语文教育

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后世的政治、文化、教育、哲学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重

大影响。

13. 文选读本: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

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其后影响较大的还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枋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姚鼐编的《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

是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和仿作习文。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是《

古文观止》。

14.语文学科的定名:叶圣陶先生改革“语文”一名,始用于 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

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课本之时。简言之,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这

一改革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起来,最终确定了现代语和现代

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这是一项根本性改革。

15.“红领巾”教学法: 1953年 5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在教育实习中举行一次语文

教学观摩课,当时在该校指导工作的苏联教育家普希金教授也应邀参加。教材是当时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小说《红领巾》,教法是当时盛行的讲述法,也采用了正在学习

运用的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结构。

16.凯洛夫“五个环节”教学法: A 题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等。B讲解生字生词、学生

质疑问难等。C分析课文,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点难点分析等。 D 总结主题思

想 E研究写作特点。

17.赫尔巴特学派的五阶段教学: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

18.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20世纪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创立了五环节教学法)组织教学;

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20世纪 50年代,中国的阅读教学吸收

了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法逐步形成一种模式。

19.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创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基

本原则是:在熟练掌握各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过程和最佳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各科教学都有一般规律,但没有固定的模式。

20.思想教育(语言德育):就是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的思想教育。广义的

“思想教育”包括德育、情育、心育、群育、个性教育等。

21.审美教育(语言美育):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的审美教育。就是从语文教材中挖

掘审美潜在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

情趣,完善心灵美的塑造。

22.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

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

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

告,等等。

简答(5—7 道题;共 30 分)

教师的威信:

1)崇高的思想品德

2)渊源的科学知识

3)高超的教育教学技术

4)灵活的教育教学实践

5)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

惯教师基本功过硬:

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编制试题;使用多媒体;科研能力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

A. “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属于课程论研究的范畴。(“为什么教学”侧重研究教

学的目标,目的是弄清为什么要教的问题,物化形式就是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什么” 侧重研究教学的内容,弄清应使用那些方面

的内容来完成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

以教科书为代表的教学材料上。)

B. “教学是什么”和“怎样教学”属于教学论研究的范畴。(“教学是什么”侧重研究教学

的本质,即学科性质方面的问题;“怎样教学”侧重研究培养人的方法和途径,着重研

究教学方法和创立教学模式。)

心理取向的教学理论: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2)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3)认知教学理论;

4)非指导性教学。

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A. 国外: a 课程与教学之间彼此独立; b 课程与教学之间相互

交叉; c 课程与教学相互包含; d 课程与教学之间既互相独立,

又互相作用

B.国内: a 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b 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c 相互独立论;

d 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A. 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包括 a 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 b 语文课程与

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 c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等)

B.基本任务: a 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 b 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 c 指导语文课

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在研究大体上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1)孕育与教育学时期( 1902 — 1918)

2)国文教授法时期( 1918— 1924)

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 1924— 1939)

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 1939 — 1978)

5)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 1978— 1989)

6)语文教育学时期( 1989— 1997)

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 1997—)

“语文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学——语文教育学。

“语文课程与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

与教学论。

20世纪以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趋势:

1)既要研究教又要研究学

2)既要研究具体操作问题又要研究基本理论问题

3)既要研究教学又要研究课程

4)既要研究现实又要研究历史和预测未来。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经验:

1、识字教学:

a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b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

c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d联系日常生活

e激发儿童的兴趣

2、阅读教学

a熟读,精读,博览

b评点法

3、写作教学

a注重基本功训练

b多读多写多改

c作文从模仿入手

d先放后收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2)教学内容问题

3)教学方法问题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

1)脱离语言实际

2)脱离应用实际

3)忽视文学教育

4)忽视知识教育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件大事:

1)语文单独设科

2)“国文”名称出现

3)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红领巾”教学法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A推动了教学方法改革,红领巾教学法的核心是启发式与谈话法

B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红领巾”教学法的积极消极意义:

积极:A 这对普通教师特别是经验较少的教师掌握教学常规,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

重要意义。 B“红领巾”教学法在语文教学改革、特别是文学作品教学方面取得的成果,激

起了人们向苏联学习、实行语言文学分科教学的热情。

消极: A 苏联当时施行的是语言、文学分科教学,这种文学教学法对文学作品比较适用,但

对其他作品并不一定。这种倾向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产生过一定的纠偏作用,但助长

了“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的”倾向。 B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本方法是靠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感染性,让学生的思想和感情动起来,而不能仅仅看学生的表面活动多少。当时有些教师大量采用提问、谈话、讨论等方法组织学生活动,把“讲课”变成了“问课”。

有些领导听语文教师的课,靠记录教师提问多少次和学生举手发言多少次,来评判教学水平,

产生了形式主义倾向。

“工具说”的理论确立:文教育思想发展的轨迹,张志公集大成。

A 基本结论是,语文是工具,语文课是工具课。

B 纵观20世纪语就是“工具说” 形成和发展的世纪,叶圣陶开其先,吕叔湘继其后,

20世纪末我国特级教师语文观点:

A于漪老师的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教书育人的思想。

B钱梦龙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创立了“三主”理论,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以训练为主线。

C 宁鸿彬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重点探索了语文教学中怎样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

跨世纪的人才服务。

D魏书生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探索了语文教学中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问题。

语文课程的目标重建主要表现:

1)确立新的知识观

2)确立新的学生观

3)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重建后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特点:

1)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

2)明确性和模糊性

3)连续性和阶段性

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推进作用

3)控制作用

4)评价作用

5)管理作用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性质、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特殊属性;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知识的内容: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文言知识;其他知识。

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物质体现形式,它以具体的内容和直观的形式体现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订的。语文教材有

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

语文教材的功能:

1)德智启迪

2)语文历练

3)语文积累

4)知识扩展

语文教材的内容要素:

1)范文系统

2)知识系统

3)实践活动系统

4)助读系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包括哪些?

1)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1~6 年级、 7~9 年级语文教材

2)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1~6 年级、 7~9 年级语文教材

3)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6 年级语文教材

4)语文出版社出版的 7~9 年级语文教材

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

1)确定教学目标

2)安排教学内容

3)组织教学过程

4)选择教学方法

5)创设教学情景

6)板书或演示设计

7)编写教学方案

8)组织教学评价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

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

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

1)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2)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

3)依据教学内容

4)依据教师素质

5)依据学生特点

6)依据教学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

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

1)多样性原则

2)综合性原则

3)灵活性原则

4)创造性原则

5)优化组合原则

板书图示的基本功能:

1)用简明、醒目的板书、图表和形象

2)勾勒出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结构的特点

3)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

4)进行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的训练,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板书图示的主要内容:

1)文章结构提纲;

2)人物形象提纲;

3)情节发展提纲;

4)写作方法提纲;

5)景物描写提纲;

6)知识讲解提纲;

7)训练要求

板书图示的主要形式:书写、表解、图示等。

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

1)硬笔书法能力;

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画能力;

3)版面设计的能力;

4)文明的书写习惯

板书图示的美感要素:简洁美;含蓄美;缜密美;映衬美;流动美;奇异美;形象美。

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测定学习成绩;鉴定教学效果;检验管理水平;获取反馈信息;

预测发展方向

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1)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

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

的发展。

2)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3)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4)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5)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6)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的方式:目标检测;水平考查;选拔考试。

现代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实验: 7 种识字教学法: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字族文识字;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字理识字;韵语识字;电脑识字。

对外汉语教学与我国识字教学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性质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学习基础不同;认知模式有别;出现偏误不同;选择

教学内容的依据不同;教学周期长短不同。

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翻译法;古文字介入法;画图法;体态语教学法;偏旁部首带字法;语音摹拟法;部件分合法;笔顺展示法;韵语教学法;信息化教学法

阅读教学主要内容:

1)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

2)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

3)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良好的阅读习惯:

1)勤于读书的习惯;

2)健康读书的习惯;

3)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

4)质疑问难的习惯;

5)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培养阅读兴趣:

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

阅读能力:阅读感受力;阅读理解力;阅读欣赏力;阅读评价力;阅读迁移力;阅读创造力阅读方法: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默读;精读;略读

目标教学过程的特点:制订目标;实施目标;检测目标。

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

引导过程;

研读过程(分析阶段:结构分析;内容要素分析;写作技巧分析;语言分析;重点分析);运

用过程

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评点法;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读议讲练法;情境

教学法

写作训练的任务:育人训练;积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技能训练;文体训练;

写作速度训练

写作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参与;

交流评讲,互相沟通

作文过程中怎样指导学生修改:

1)首先应引导学生认识修改的重要性;

2)其次要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使他们懂得应该改什么、怎么改;

3)再次要让学生将修改稿和原稿对比,看到自己修改的效果,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行修改

的积极性;

4)最后要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作文批改的几点要求:

1)有针对性,讲求实效。

2)多批少改。

3)内容兼顾形式。

作文讲评的方式:综合讲评;典型讲评;专题讲评;对比讲评

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口语交际的态度;语音辨识力;话语记忆力;话语理解力;

话语评判力;口语表达能力;口语应对能力;

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特点:情境性;互动性;综合性;

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听讲;诵读;复述;答问;讲述故事和见闻;专题演讲;即席发言;讨论或辩论;创设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无拘无束的进行交流。

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整体性;自主性;开放性;

综合性学习目标:

1) 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

然的和谐发展。

2)在综合性活动中获得现在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3)让学生体验成功。

4)强调过程和方法

5)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综合性学习与教师素质:

1)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2)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3)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除了必要的指导外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要相信学生

的能力,相信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加强计划性

5)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培养语言感知能力的内容和方法:质感;敏感;通感;幽默感;美感

语文教师的教态类型:亲切型;严肃型;活泼型;拘谨型;随意型;冲动型

教学语言的特点:规范性;科学性;艺术性;和谐性;交流性

语文课程性质的关系(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它更侧重于形式;

文化性是语文学科的特有属性,它更侧重于内容;语文的文化性集中体现在

人文性如果说工具性侧重于交际功能,人文性侧重于教育功能。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A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B课程目标(纵向,隐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C阶段目标(横向,显性):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

义务教育评价建议:

1)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4)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

高中评价的基本原则: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

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

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

高中课程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

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

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

包括必修课程(语文1234)和选修课程(系列12345)

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

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高中课程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高中选修课程设计: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论述(每题 10 分;共 20 分)

论述:本次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意义何在?

A课程功能从主要关注怎么教转向主要关注教什么

a 传统教学中,教什么和怎么教是两个范畴;新中国建国初期,学习苏联教育模式;社会

主义制度主要关注怎么教;改革开放中西方教育思想碰撞,主要关注教什么。我们主

张教什么和怎么教整合起来,以教什么为主导因素。

b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是教师教学,而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c课程标准认为教师和学生都不是教材被动使用者,而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和教

学方案的设计者。

B课程价值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a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教学大纲要求过高,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b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基本标准,而不是最高要求,

是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

c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教学大纲关注的是优秀学生,而课

程标准关注的是全体学生。

C课程目的从主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a 教学大纲关注的主要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

质的要求。

b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问题就是适应21 世纪

国际竞争

的人才需要。

c 我国课程改革中各学科对学生素质的要求都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都是应试教育向素

质教育转轨的指导性文件。

论述: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A 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包括整套教材及其各个局部的编辑意图;编辑意图体现

在编写体系和整体结构中,对任何一项教学内容,都要把它放到编辑体系和整体结构中来

确定它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B 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 a 根据教学单元制订学期教学

计划

读课文与课外自读课文三者之间的关系c 精心设计篇章处理艺术)

b 处理好讲读课文、自

C 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a目标导向式b比较式c化繁为简,化难为易d突出

特点,加深理解 e 利用插图增强教学效果)

D 灵活运用,适当调整

(a 在历史性的教材中注入新的

观点

b 自组单元,显示新

c 适当抽

换教材)

论述:听话说话与口语交际的具体比较。

A课程功能比较:

a听话说话是“知识能力型”的,强调的是课堂情境下获得听说的知识和能力;

(我国教育的弊端在于过分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强调课本本身知识的系统、严密和权威,

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

反映在语文学习中,就是把听话说话进行知识点量化,注重在课堂情境中培养学生的

听说知识。)

b口语交际是“实践活动型”的,注重的是实践情境中的交流和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口语交际” ,则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强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有一定实践意义的交际活动中学会交往,学会人与人的沟通。

“课程是经验” “课程是活动”的思想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B课型结构比较:

a 由于课程理念不同,课程结构必有有所区别:“听话说话”的课型结构偏重于静态式,

“口语交际”的课型结构则强调动态式。

b表现:第一,“听话说话”训练学生如何听如何说,课堂上的操作或一问一答或只说不答乃至只听不说。由于缺乏交际意识,不需要一定的交际情境,更不需要一

定的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

“口语交际”特别强调真实的交际意识和交际行为,交际的双方要不断的发

出信息,接受信息,听者和说者的地位要随着交际的需要不断转换。他们既

是听者,也是说者。说者要根据听者的情绪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语气、语

调和语言材料,听者又得根据说者的表述及时作出应答。双方表达是相互的,

双方交流是不断的。

第二,“听话说话”在教科书中呈现的内容与方式基本已经框定,体例相应较为封

闭。

“口语交际” 在教科书上呈现的主要是提供一个话题,有的要靠课外的信息

加工才能完成,有的要和其他学科交融才能完成,有的则需要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才能完成。口语交际的体例是开放式的、立体的、多元的。

C教学重点比较:

a传统的“听话说话”教学的重点在于对自然语言形式特征的刻画上,突出语法特点,不包括实际情境下的真正运用。这种听话说话是一种单向的自我式的线型活动。

b “口语交际”在教学中强调语言形式的信息传递功能,通过功能范畴组织语言形式,实现

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有目的、有实效的交流。它优先考虑的是言语而

不是语言,是功能而不是结构,是语境而不是信息本身,是语言的得体性而不是任意性。

与听话说话相比,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活动。

D 教学评价比较:

a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应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口语交际的评价,应考查学生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的态度,能否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际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b共同要求:一是要渗透三个维度的评价,即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评价。

二是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

论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A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

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B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a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

涵 b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

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c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

力)

C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

体。 a 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b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

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

神的重要途径。)

D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a 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

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

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

和方法上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

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文实践能力 b 语文课程应试开放而有活力

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

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

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

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论述:如何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1. 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风景、风俗、风物;

2. 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国家、民族、家乡、的情感、社会伦理道德、人生

追求等。

3. 人的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老师自身、学生自身、潜在能源、性情、喜乐;

4. 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人才、环境、场馆、活动等;

5. 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父母、亲友、藏书、硬件资源

6. 学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文化环境、图书馆、阅览室、全校活动、文学社团

活动、学科课外活动、其他学科兴趣小组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前言】此学习提纲以王文彦主编的教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蓝本整理。 语文学科发展 1.光绪二十九年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3.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4.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 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定义:P84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 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习 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论 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学论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教育史上曾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的是什么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是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 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着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礼记·学记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着; 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着是什么 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着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设置、教学法等; 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哪几种 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四种; 教学即学习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 教学即教授 1912年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授法,教学即有了教授之义; 教学即教学生学 1917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据此,“教学”的含义即“教学生学”;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根据凯洛夫的教育学中,“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的观点,“教学”的含义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教学理论流派主要有哪些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以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的教育理论体系;认知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的教学理论体系;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的教学理论体系; 在人们的思维和研究中,“教学什么”和“怎样教学”的不同侧重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为什么 突出“怎样教学”,孕育出了以教学方法为核心和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发展;但内容决定形式,仅有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无法使教学出现质的变化,会影响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突出“教学什么”,孕育了以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思维”方式,使人们自觉地站在“教什么”的课程立场来认识和解决“怎样教学”的问题,但开发出的课程必须要有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实行,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成功;忽视教学方法,课程改革会最终搁浅; 语文教学法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什么是“三、百、千、千”什么是“五经”、“四书” “三、百、千、千” 我国古代流传的最着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中国古代教育教材;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着作的合称,中国古代教育教材; 什么是文选读本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如昭明文选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古文观止等,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是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 古代识字教学的经验有哪些 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联系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第一章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 答:对象有三种观点: 现象说: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现象,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现象。 规律说: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规律,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规律。 问题说: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问题,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问题。 关系:现象、问题、规律本身是交叉融合的,从现象到问题,从问题到规律,是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的具体表现。 研究任务:1、揭示规律: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之一 2、确立价值:教育事业处处充满着价值纷争,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引。 3、优化技术:提高课程编制的水平,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这是千百年教育界 不懈追求的目标与方向。 2.夸美纽斯《大教育论》标志这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3.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4.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研究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5.泰勒总结“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6、课程与教学论的宗旨与任务,大体来说,有三个方面: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课程计划: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规定学校课程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计划一般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2.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一般概要地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育质量所应达到的具体指标。 3、知识本课程论:倾向于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出发,突出强调知识自身的需要和价值的理论。按此理论组织起来的课程就叫“知识本位课程”。 4.儿童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是以儿童的发展来设置课程,主张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和需要为基础来编制课程。倾向于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出发,突出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课程论。按此理论组织起来的课程就叫“儿童本位课程”。 5、社会本位课程:倾向于从社会的现状出发,突出强调社会的当前需要的课程论。按此理论组织起来的课程就叫“社会本位课程”。 6、学科课程:是指从各门学科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地设置,所以又被称作“分科课程”。 7、活动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8、综合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 9、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P51 填空 1.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 课程。 2.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等。 课程的实践表现形式包括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简答题 课程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一种是实践形式、由抽

(完整版)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3、版面设计的能力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14、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5、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2、偏旁带字3、形音义结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 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 1. 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 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 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其 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 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4. 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 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 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 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5.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 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6.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 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 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 经》 ,《百家 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 字。 10. 五经:汉代以后以“五经” 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 育。 即经过孔子整理 的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 文化、 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1. 四书:宋代以后以“四书” 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 育。 是儒家经典的代 表 性著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长期成为封建政 府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 12.“五经”“四书”: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汉代以后以“五经”为主要课程,宋代 以后以“四书”为主要课程。“四书”“五经”作为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典范,一直 被沿用到清末。他们在思想内容方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但它们对整个 汉语文教育 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后世的政治、文化、教育、哲学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重 大影响。 13. 文选读本: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 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其后影响较大的还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枋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姚鼐编的《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 是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和仿作习文。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是《 古文观止》。

(完整word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论》复习资料 绪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与特征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特征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使命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 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体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文本解读的一般方法 ➢言语层面的感受与品味; ➢形象层面的观照与分析; ➢意蕴层面的悟解与阐释。 一、什么是语文 (三)“语文”的含义 •1。语言说2.语言文字说3。语言文章说4。语言文学说5。语言文化说 •(四)“语文教育”中“语文"的含义一、‘语言’和‘文字’,二‘语言文字’和‘文学'.(二)语文课程的定义 •语文课程是以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其意义为对象,以培养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是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征的学科课程。 三、语文课程的性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四、语文课程的特征: •主体性.言语性。思维性。知识性。 •五语文课程的目的 1.涵养言语能力 2.发展思维结构 3.传承优秀文化 4.塑造美丽人生 一、语文课程目标概念

•课程目标:一般来说,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它受国家为基础教育规定的教育目的制约,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语文课程目标制定依据 •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二、语文课程目标的发展及启示 从情感行为、言语过程和思维方法三个维度立体地建构 •语文素养: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最基本的、较稳定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雷实《谈谈语文素养》) 3.三维目标的关系 •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的关系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这个立体化的课程目标体系,是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经’,以识字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为‘纬’,经纬交错,构成网络。这种经纬交错有一个核心焦点,那就是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语文课程目标内容 •(。 阶段目标的特点 •1。明显地呈现出梯级发展的轨迹。 2.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也各有侧重 四、语文课程目标表述研讨 1.知识维度 2。能力维度 3。过程与方法维度 4.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估及考试命题的依据。 语文学科与语文课程的区别 •语文学科与语文课程是两个概念。语文学科是历史的产物,它强调的是空间性、系统性、稳定性与社会性;语文课程是时代的产物,它强调的是即时性、选择性、生成性与个人性。 •语文学科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求学习者以母语为符号,学习运用国语、民族通用语的一种知识门类;是学习者以言语交流为主要手段,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系统。 语文课程应该是国学教育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 提纲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提纲 【前言】此学习提纲以王文彦主编的教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蓝本整理 语文学科发展 1.光绪二十九年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 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定义:P84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 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第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 “语文独立设科”时间和内容 答:时间:1904年单独设科。内容:①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制度改革而出现,现代语文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物。②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的封闭状态,也带来了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变革。③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章学堂章程》,中国历史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史称“癸卯学制”,我国现代教育由此开始。④学制对语文课程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宗旨,教学任务和时间,教学原则,教材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把语文课程从古代的综合性学科中分离出来,标志着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过度。 2 教学: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助灯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学记》是最早的教学论专著。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依据对科学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几个发展阶段。 答:①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②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③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④语文教学法时期(1939-1978)⑤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语文课程是学生在学校中必修的一门课程,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培养学 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不仅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 还培养了对文化、历史和人类思维方式的理解。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语 文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教学论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和修辞三个方面。语言文字是 语文课程的基础,它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内容。学生需要通过词汇的积累 和语法的学习,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修辞,掌握 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文学是语文课程的核心,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文学的特点和作品的内涵。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培养自 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修辞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修辞手法, 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语文教学论是指教师在语文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师在语文 教学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以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 不同的教学策略,如个别化教学、合作学习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复习语文课程和教学论时,学生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首先,可以通过阅 读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来复习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经典 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做一些

练习题来巩固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修辞知识。其次,学生可以参加一些语文辅导班或培训班,通过听课和参与讨论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教学能力。此外,学生还可以参加一些语文竞赛或活动,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比拼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总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学生在学校中必修的一门课程,它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需要掌握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如语言文字、文学和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语文教学论,掌握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合理的复习方法和适当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教学论,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古代语文 一、古代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 1、原始社会没有严格意义的课程,但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已经存在。 2、奴隶社会有专门的学校和课程:六艺 3、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典为主,基本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再学“五经”“四书”,传道明理;以文选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经验 (一)识字教学 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 3、注重思想伦理道德的教育 4、联系日常生活 5、激发儿童的兴趣 (二)阅读教学 1、熟读、精思、博览 2、注重方法习惯的培养:评点法、出入法 (三)写作教学 1、注重基本功的培养 2、多读、多写、多改 3、从模仿入手 4、先放后收 三、近现代语文教育 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兴起时期——语文单独设科(1901——1910) 1904年癸卯学制,标志语文学科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语文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演进,也标志着现代语文教学的兴起。

二、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体系的形成时期——国语、国文课程标准纲要的制定(1911——1926)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废止小学读经科,将各类学校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程更名为“国文”。并且明确了国文课的教学目标:“国文的要旨在于通解普通的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德志。”为促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将小学、初中的“国文”改为“国语”,废止旧的国文教科书,采用语体文教科书,自此,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现代白话文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开始占领语文教科书的阵地。 四、当代语文教育 一、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 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且标志着教育思想的转变。“语文”学科名称的提出,揭开了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新的一页。 ‘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此前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语”、“文”密不可分,听、说、读、写并重的观点,反映了人们对语文学科认识的深化。 --------叶圣陶 二、推广《红领巾教学法》 1953年5月,北师大教育系的学生在教育实习中举行了一节观摩课。当时在该校指导工作的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也应邀参加。教材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小说《红领巾》,教法是当时流行的讲授法。并且采用正在学习运用的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结构。不满七页的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复习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探讨 一、填空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特点包括、和语文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 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作业系统。 3.建国以来有以下这些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钱梦龙的、魏书生教师的 李吉林教师的等等。 4.编写语文教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展:________、________、教学过程、________和________等等 5.中学语文教学的阶段目的是从四个方面加以设计的,包 括、、、等内容。 6.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导向、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 7.叶圣陶对“语文”的说明是、。 8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三百千”分别是()、()、(),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9.《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是的 重要组成局部。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 10.教师素养构造包括:学问构造、、心理构造和。 二、选择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 不得分) 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根据是() A国家的教化方针和有关的教化法规 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社会须要。 D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好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 A引入 B介入 C绽开 D完毕

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A促进学习 B选择 C排名次 D反应 4.中学语文根底学问的教学内容分为() A语法修辞学问 B文学学问 C文体学问 D读写听说学问 5.《新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的根底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 A 2500个 B 3500个 C 4500 D 5500 6.作文讲评的根本方式是() A典型讲评 B综合讲评 C专题讲评 D重点讲评 7.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是() A 简单及社会生活亲密联络 B 简单组织和管理 C 简单及学校各项活动、及其他课程的学习相互协作 D 学生参及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及群体活动的限制。 8.《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要求局部,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是() A读、写、听、说实力 B根底学问 C 根本概念 D思想教化 9 .以小结为主的完毕,目的是() A整理归纳 B深化理解 C强化记忆 D形成实力 10. 教师的语文专业修养是() A 现代汉语修养 B 古代汉语修养 C 文章和文学修养 D 语文教化史修养 三、推断(10小题,每题1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期末复习资料全

*题型:1.背诵20’(诗、词。填空背诵/全文背诵) 2.简答3*5’(答课标。有一道高中课标,两道初中课标) 3.课例分析20’ 4.教学设计30’ 5.论述15’(注意多举例) 1.简要回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 1.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2.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3.思考领悟。选读经典名著,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4.应用拓展。能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在应用中开阔视野,增强文化意识,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5.发现创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2.简要回答《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包括语文知识、审美情趣、文化教养、语文能力、审美品质、思想品质、生活体验。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即人文性、实践性、文本性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该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应确立适应所需要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3.简要回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能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高中语文课程应精选学习容,变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4.简述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语文素养是以语文知识与能力为核心的,提高语文素养必须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此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培养其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以与提高道德修养。 ④三维目标体系既突出了培养语文素养的主题,又有利于优化语文课程结构,合理配置语文课程资源,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7.简述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1.工具性 工具性的本质是言语能力性,就是指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即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①言语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②言语能力是一种交际能力③言语能力是审美能力的重 要的构成要素。 2.人文性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复习资料全

课程与教学论 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1课程设置应当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应当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教材编排应注意儿童的心理结构。杜威认为儿童有四种本能,并相应地表现为四种活动:语文和社交的本能和活动;制造的本能和活动;艺术的本能和活动;探究的本能和活动。课程设置就应当以这些本能为基础,并尽量满足这些本能的要求。他主张教材应当心理化,应当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通过教学把它变成儿童个人的直接经验。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与隐性课程相对。 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 课程实施的研究价值: 1了解课程变革的实际2,理解课程变革的失败的原因,3.对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的决定因素作出解释4,不至于将课程实施与课程变革过程的其他方面相混淆。 1、简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的基本观点。根据很多美国课程学者的归纳,课程 实施主要有三个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忠 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 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实现程度高,则课程实施 成功;实现程度低,则课程实施失败。取向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其对课程、课程 知识、课程变革、教师角色的性质以及研究方法论的认识方面。相互适应取向认 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 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 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 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2、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 观的过程。就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 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过程。 第一章:概论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重要事件 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 等 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2.课程目标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三个维度设计。 3.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 课 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 高思想 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4.语文课程改革的四个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 特 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5.课程标准分为: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和附录四部分。 6.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的 重要教学内容。 7.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8.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要注意发挥其功能。 9.一个完整的教学目 标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行为动词、和行为条件、表

10.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的范文(课文)系统包括讲读课文和___选读课文 ______________, 其中,讲读课文又分为______精读课文______________和略读课文。 11. 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 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13.课堂提问的类型从回答问题的形式看,可以分为判断类、描述类、 探索类、发散类。 14._____评价性练习 __________。 15.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 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16. 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17.狭义的小学语文教材特指语文教科书 18.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系统包括范文(课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 19. 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20.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 中有“法”、用中求“活“。 22.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为简单精要、同步延伸、形象直观、优美规范。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谈谈你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的理解。【第31页】 是语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全员;二是全面;三是 全过程;具体来说:1、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全员提高:在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的教学中,要

语文教学论复习材料

一、名词解释 1.阅读教学教师指示学生阅念书面文字质料,从中获自得义和技能的教学过程。2.语文教学准绳根据语文教学的客瞧规律而制定的,指示处理好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种种辩 论,进步语文教学质量的准则。 3.目标教学法教师指示学生自学获得语文学问,扶植语文能力的一种教学要领。 4.中学语文学科测试是指凭据一定的目标、请求、范畴和方式,对学生的语文学问和语文能力 的程度进行量化的考察和检测。 5.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合为之称“语文”。 6.文道一致文,指文章方式,道,指文章内容。文章内容经过文章方式体现出来。7.阅读能力指教师惹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阅读文章等文字质料的一切行为方式。8.语文自学能力学生正在课外本人学习语文的种种能力。 9.作文批语教师针对学生作文的具体情况写下的有指示意见的言语。 10.文以载道文,指文章方式,道,指文章内容。文章内容经过文章方式体现出来。11.教学准绳凭据教育、教学手法和教学过程的客瞧规律,针对教学实践中存正在的普 遍标题而制定的指示教学的准则。 12.课堂导进教师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起程,使用有效要领激发学生喜欢,使他们孕育 发生学习动机,进而把注重力集中到所学的新课文内容上来的技能。13.阅读指经过看觉来接受书面文字质料消息,从而获得理解的认知过程。 14.标题教学法以标题为核心贯串课堂整个过程,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要领。 15.思绪教学法指示学生理清文章条理线索,领会作者思想特和思想感情,进而学会独 立阅读和分析的教学要领。 16.启迪式用一定的方式,诱导学生进行积极考虑,从而解决题手法教学要领。17.语文课程的东西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是指语文自己是心情达意、交换思想的东西,是人 脑思想的东西,是学习其他学科的东西。 18.民族母语情结是指语文教育首先是一个情感态度的教育标题,语文课程该卖扶植学生热 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并正确使用祖国的言语文字。 19.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本人有目标的学习,对本人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盲目的熟悉 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 20.语文教材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者课程准则体例的,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会 审定或检查经过的供语文教师正在课堂上指示学生学习和控制母语的文 本质料。 21.语文课程资源是指有益于完针言文课程目标,组成课程的因从来源与需要并且直接的 施行条件。 22.语文课程的人文正在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关心人的成长,培养健全人格,体现对人的 终极关心。 23.合作学习是指正在学习中学生正在学习集体中为了配合的任务,明确本人的责任, 分工合作,开展互助学习。 24.语文教材的功能智德启迪、语文历练、言语积累、学问扩展。 25.语文课程的分析.内容的分析和文体的分析。 26.探求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觉标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27.语文课程的社会人们正在社会中学习语文,正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正在交际中学习语文。 28.对话阅读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正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 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 29、目标教学法教师指示学生自学获得语文学问,扶植语文能力的一种教学要领。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材料,复习绝对有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填空题: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一书,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2、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的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3、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问世,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4、美国学者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 5、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 6、课程的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7、制定课程目标的三种基本依据是社会的需要、学科的需要和学习者的需要。 8、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三大现代教学理论流派 苏联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结构教学论,德国以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 9、教学评价的历史阶段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考试阶段、测量阶段、评价阶段。 10、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1、根据所依据的标准与解释方法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12、有效的学绩测验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这是学绩测验编制的主要技术要求。 13、质性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法、表现性测验评价和成长记录袋评价。 14、、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应用: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名词解释: 1、课程: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课程是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2、学科课程:是指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成为学科课程。 3、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类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学生的生活本身为课程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学习,取得直接经验,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培养兴趣、能力和发展个性。 4、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一般概要地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它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 5、儿童本位课程:是指课程教育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从儿童心理发展逻辑出发,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价值的课程论) 6、知识本位课程: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出发,强调知识自身的价值的课程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