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学奥赛看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何培养信息学奥赛的学生

【从信息学奥赛看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何培养信息学奥赛的学生
【从信息学奥赛看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何培养信息学奥赛的学生

【从信息学奥赛看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何培养信息学奥赛的

学生

吴文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他从1984年开始参加计算机普及活动,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普及委员会主任。作为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中国队总教练和领队,吴文虎教授连续15届带领中国队参加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堪称国内信息学奥赛的领军人物。在带队过程中,吴文虎教授发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十几岁即在计算机领域有潜质和才能的青少年学生,并卓有成效地引导这些孩子走上了计算机专业发展之路。

当我们走近吴文虎教授时,看到的是一位“多面”的学者形象:作为国内最早涉足计算机领域的知名学者之一,吴文虎教授不仅问鼎专业领域,并且擅长体育、音乐,兴趣涉猎广泛,其风范涵养令人高山仰止。作为教师,他鼓励创新,因材施教,从不把学生束缚在课本和课堂上;而在他眼中,能实践、会创新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好学生。作为多年来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践行者,他在不同场合呼吁“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宽松的环境、开放的平台”。

当我们怀着崇仰的心情与这位导师谈学生、谈教育、谈经历时,始终被一种如沐春风、温暖备至的感觉包裹着——这恐怕就是大师的人格魅力所在。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刊专访。您为计算机教育和普及兢兢业业地工作了40多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工作上发挥了重要的

作用,您所带领的信息学奥林匹克国家队更是赢得了辉煌成绩!作为计算机教育界的泰斗,您当年是如何选择进入本领域的?

吴文虎:我出生在国难当头的岁月,童年是在日本侵略者的铁

蹄下度过的,记忆中只有屈辱与艰辛。新中国成立后,我才有了继续求学的机会。从此,感恩报国就成为我做人的基本准则。1955年,

我怀着报国之心,考上了清华大学。1958年,我服从组织调动,从

电机工程系转到自动控制系学习尖端技术。1961年,我毕业后留校

任教,直到如今。

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同年,中国计算机学会就开始组织“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竞赛”,这为当时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以及人才的培养都打下了基础。我从那时起就作为志愿者,参与到竞赛活动中来,承担命题、评测的任务。

1987年,保加利亚的Sendov教授在 __教科文组织(UNESCO)第24届全体会议上倡议举办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与此同时,国

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也在国内酝酿。我被学校推荐去参与这项工作,从此便与这项国际青少年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者:作为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中国队总教练和领队,您在培养这些在信息技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的过程中,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吴文虎:首先,强化实践是学好计算机的突破点,也是信息学

奥林匹克竞赛的突破点。学习计算机一定要动手,不动手是学不会的。我在第一堂课上就对学生讲,你不是听会的,也不是看会的,你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在机器上动手训练才能掌握,如果不这样,你就会是零分。实践是创新理论的土壤,没有良好土壤的话,它就不可能创新。其次,探索研究也是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最突出、最重要的特点。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很主动地学习,富于探索精神,我们的格言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追求,从一道题目、一种方法开始。再次,我们强调注重优化、协同合作和总结提升。做一个好的程序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事情,而是需要和同伴共同协作。我的许多十分优秀的学生,他们对人对事都十分谦和,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无论是什么天才,都要学会踏实地工作。

记者:您对于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塑造有怎样的见解?

吴文虎:创新人才培养决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建立在

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对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的时期内集中精力培养一项专长并不困难。但在这个专长领域能否成为有创造

力的人才,能否使专长不断发展,持久保持下去,离不开广阔的知识背景,否则肯定行之不远。

我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实践着“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庄严承诺。当时,我还是校田径队优秀运动员,多次在1500米和3000米越野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一直坚持到今天。此外,我还连续担任清华大学教师合唱团团长。反观现在,我们全面培养学生的意识还不够,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忽略“创新”,只看重孩子的“智”。一个合格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缺一不可。作为老师,我们对学生的教育理念应该是: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没有能力也不行,升华一步就是要有素养。总体说来就是要具备以下几种素养:一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不强的民族就没有办法谈富国强民。二是道德素养。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求学时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法制意识。我认为青少年们要全面发展,具备综合素质,要在成长过程中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求知、怎样健体。

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宽松的环境,开放的平台,而我们现在很缺少这样的环境和平台。爱因斯坦在26岁时质疑牛顿力学,提出了相对论,而中国人26岁时在干什么呢?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学好课本才算学习好,所以他们根本不敢也不会质疑。而不质疑怎么能创新呢?我们一直强调打牢基础,所以学生的课程从来都是安排得满满的。打基础本没有错,但这个“基础”绝不是建筑学意义上的“基

础”。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形象地道出人才培养的科学:人非砖石,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像建楼房那样先打一个广阔而牢固的地基,再向上发展。人的培养应该像树苗一样让根和枝叶一起生长,一颗种子刚种下地时是没有根的,我们从没有见过一棵小苗下面会带着一个硕大的根。所以,基础要打,但同时需要阳光雨露,教会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发展论,让他们在实践的土壤中不断成长。怀有远大的理想,脚踏实地地工作,一定可以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这就是我们今天最需要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记者: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您认为我们应该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定位为什么角色,它们应该起到什么作用?

吴文虎:首先,我们应该将现代教育技术定位于一种文化。当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时候,它们就是一种文化。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它不仅仅是代替人类体力劳动的工具,而且是人脑的延伸,是辅助人进行脑力劳动的工具,所以我把它叫做“人类通用智力工具”。所谓“通用”的概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人人都可以使用,另一方面是事事都可以使用。计算机可以说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成为了人人必备的文化基础、技术基础、素养基础,这不就是一种文化吗?我国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有待加强。当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 __络、信息技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已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

影响,也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起到根本的决定作用,它将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民素养,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建设速度。

内容仅供参考

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专业:xxxxxxxxxxx 学号:xxxxxx 姓名:xxx

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摘要:大学承担着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两重任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文章从我国目前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出发,分析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指出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积极培养和完善有利于创业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各种环境,更好地为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宽松的发展条件,使创新创业型人才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发挥作用。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教育;缺陷 Abstract:The university undertakes the dual task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paper from China's need for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current view, analyz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University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role, and actively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alents, to provide better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os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th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can play a better role for national construction. Keywwords:innovative talents;training mode;college education;defect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作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要求,必需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在推进企业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公司统一领导,人力资源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公司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晋级、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公司评选出来的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

示范作用,在全公司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技术岗位津贴制度。本着“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原则,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加快培养出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公司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加强“H”型人才发展双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尖端人才、中高级专家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不断拓宽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实现专业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两支队伍“H”型管理,改变独木桥式的事业发展模式,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事业发展上各行其道,人尽其用。 5、推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为激发广大员工开展科研开发、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对申报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自主创新项目等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经营实际中进行应用、推广和再创新的,按照《创新成果奖励办法》进行奖励,有力激发员工自主创新的潜力,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6、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企业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传输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一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最后还提出了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个要点。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大学从组织形式到办学功能不断拓展,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高校生源结构和毕业生流向也显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了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在当时人才紧缺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那些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

浅谈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浅谈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者:[青岛嘉定路小学徐华清] ——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探索 【摘要】对青少年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探索、创新精神,从而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为青少年的今后发展打下基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也不例外,只有遵循规律,采取有力措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没有实践活动,谈不上对某事物、活动感兴趣,鼓励青少年参加各种活动、制作活动、研究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青少年兴趣的最佳方法。引导青少年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动手动脑,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望,使青少年在轻松有趣的氛围里,学到平时被忽略的现象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感受到科学的魅力。通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熏陶,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态度、科学素养,使其逐步养成探索科学、热爱科学的习惯,增强青少年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 通过科技制作活动就可以大大锻炼青少年的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促进青少年的创新能力。要学会善于从大大小小的问题中寻找发明的课题,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应该可以说是一种发明创造的重要前提。让青少年有更多创造发明的空间和机会,教师只是给予一些必要的引导来帮助青少年在动手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保护青少年自发的、积极的探索愿望。只有这样会有更多创新人才涌现,满足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需要。【关键词】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向前迈进的动力。青少年科学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公民科学素质的高低。我们既要重视科技教育,又要重视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意识,对青少年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探索、创新精神,从而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也不例外,只有遵循规律,采取有力措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一、激发科学兴趣,注重环境熏陶 1.激发兴趣,在活动中培养科学素质。 激发科学兴趣是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没有实践活动,谈不上对某事物,活动感兴趣,鼓励青少年参加各种活动,制作活动,研究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青少年兴趣的最佳方法。学校科技工作以青少年天性好玩为切入点,引导青少年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动手动脑,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望,使青少年在轻松有趣的氛围里,学到平时被忽略的现象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我校在抓好青少年文化课学习的基础上,以上级开展的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意义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意义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此由为大家分享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意义,欢迎参阅。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认识高度,营造整体创新创业环境氛围 注重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将创业精神提升到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做贡献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高度。其次要从观念上改变单纯为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只对少数人进行创业教育的做法,真正把创业教育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助推器,从而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贯穿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再次要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师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热情。 具体途径有: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成功企业家和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通过他们的事迹坚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开展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造舞台;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一己之长的事业;形成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或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让大学生的创业动力在具体实践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使其形成自主创新创业的理念。

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重视相关师资建设 从目前环境看,除几个学校试点外,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普遍存在师资环境差、学生有想法却苦于缺乏针对性科学指导、缺乏人际关系和商业网络的社会舞台等现象。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创业品质的前题,优秀的导师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所以在不断加强和改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开发社会教育资源,聘请创业上有建树,品德高尚、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的成功企业家来担任大学生创业实践导师,充分利用他们的创新创业思想与实践平台,创新教育模式,有计划分期分批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培养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才能培养出具有敢于探索、突破常规、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具体途径有:聘请创业上有建树,品德高尚、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的成功企业家来担任大学生创业实践导师,以结对的形式进行导师与学生的定期交流;校方提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并由导师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体验企业创新创业文化内核,感悟成功人士心得,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教学客体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实践主体,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和学有所用。 三、积极搭建平台,重视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际操作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包括让大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具备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工作是培养祖国接班人的一项崇高的职业,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的,所以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能够高瞻远瞩,能够知晓祖国未来的形式,世界的发展趋势,根据未来的需求培养一批与世界接轨的新型人才。而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有以下见解: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首先要有自己的认识,到底怎样的人是创新型人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从广义上看,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的人和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的人。也就是那些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不受传统认知或书本老师的认知观点所限制,不受学科限制,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2、思维具有灵活性。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认识具有新颖性。创新型人才思想活跃,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4、人格特征鲜明。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敢于从想象中探求食物的本质,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醒的认识。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首先需要我们革新教育思想,要清楚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该怎么培养。其次就是评价体系的创新,明确怎样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怎样的正确的衡量一个学生。为此,必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摘自教育规划纲要第三部分体制改革)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首先,要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立足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给学生。其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和深化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积极作用,努力解决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问题。 注重知行统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只有与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人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要善于从实践中吸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通过完善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等制度,增强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教育的悲剧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为此,要探索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多种教学形式,形成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要特别关注学习上的“优异生”和“后进生”两类学生。对优异学生,要改进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对具有特殊禀赋和潜能的学生要实施个性化的培养。对学业困难学生,则要建立相应的帮助机制,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推进素质

关于加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2008年05月09日 11:26:00来源:字体大小[大中小]科发人教字〔2007〕324号 院属各单位、院机关各部门: 为确保我院科技创新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和培养,解决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加入我院的科技创新队伍,激励广大青年人才勇于创新、健康成长,现将《关于加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 二○○七年十月十二日 关于加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科技战略力量,要在国家科技规划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需要拥有一支以中青年科技人才为主、充满创新活力的科技队伍。我院在青年人才的培养方面曾进行过一些成功的实践,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仅使一大批青年人才成长起来,而且较好地弥补了因“文革”造成的科技队伍的“断层”,顺利实现了队伍的代际转移。 一、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不断推进,迫切需要拥有一支结构更加合理、创新活力更强的科技创新队伍。目前,我院的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又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青年人才相对不足,队伍出现新断层的潜在危机依然存在;对35岁以下、有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缺乏有效的支持政策和措施;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造成西部研究所青年人才流失严重。 我院目前科技岗位体系还不完善,用人制度僵化的状况尚未彻底扭转,人员流转不畅,使得部分优秀年轻人才因看不到发展空间而流失。目前在我院科技队伍中,30~39岁(创新活跃期和产出高峰期)之间的人才略显不足,仅占31%,在高级岗位中, 35岁以下的青年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科研课题 申请评审书 课题名称:创新型高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申请者: 所在学校: 起止日期: 200 年月日至200 年月日 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秘书处制

界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唯物辩证法武装头脑,防止形而上学;用唯物史观武装头脑,作为观察各种社会现象的唯一科学方法。在人生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的目标,把劳动和对社会的奉献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尺度,而不是把金钱作为人生的价值尺度。同时,按照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总体原则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为先、个人为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解决好这一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大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思想上才能健康发展。同时,科学思想素质的形成,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基础的理论功底,要能把握其思想体系和精髓;并在实践中锻炼,讲科学理论付诸运用。 三、全面的文化素质的培养 要求大学生具有人文修养,能够从中国传统的文史哲中汲取营养。还要具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素养,了解现代著名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大学生本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意识到加强自己思想理论学习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融实践与科研为一体,提高自己科学文化水平。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要求高校培养和造就一批跨世纪人才,这些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能力,还要有全面的素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这样才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高超的专业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教学和实训实验环节中,设置演示实验、基本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三类不同要求的实验。演示实验旨在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基本型实验侧重于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而综合型实验着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确立专业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专业素质教育不应只是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丰厚、能力全面、素质优良的新型人才。 五、模范的道德素质的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以此为核心,从根本上扭转人生观与价值观上发生的偏差,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增强社会责任感。而良好的道德素质来源于高尚的道德观念。大学生只有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才能使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进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轨道,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要求诚实守信是道德之本。待人诚实,拒绝尔虞我诈、不择手段,是调解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道德风尚,来自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的指导。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时,要想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先进分子则要做到先人后己,把社会主义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否定利己主义、个人至上、损公肥私,倡导集体主义、克己奉公。培育良好的道德素质,既要靠社会主义道德的指导,也要注重自身的道德培养。慎独,这一自古以来的道德修养准则,应该赋予新的时代含义。只有在一切复杂的情况下,把握住自己的道德行为,才能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状态。 六、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人才 清华大学段远源张文雪 发布时间:2009-02-11 当今时代,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创新人才成为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持之以恒地培养和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大批创新人才,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需要研究和更新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教育教学组织形式,都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得到集中反映。一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说到底,就是培养什么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推动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无须讳言,长期形成的专业教育模式、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在大学本科教育中仍然占据主流。旧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一是以继承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以传授前人知识为主,注重演绎,忽视归纳;二是在当今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下专业对口教育根深蒂固;三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教学中基本处于被动和从属的位置;四是单向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学习者的个性和主动性都得不到发挥,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素的缺失。显然,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清华大学不断优化培养过程,完善培养环节,大力推进因材施教,积极探索更好更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造就符合时代需要的各方面的领军人物。

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新世纪已摆在世人面前,回首过去,人类由愚昧到富有智慧,从粗野到文明,这些都是人类不断创新的结果,创新为人类文明奠定了基础,创新为人类进步做了充分的铺垫。我们可以断言:创新和经济息息相关,它成为经济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创新和竞争紧密联系,它是竞争胜利的必要条件。另外,创新它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创新之教育,创新是教育的根本所在。那么,语文教学,将如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出新世纪创新人才呢? 一、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以往的教学理念总是把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放在教学的首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却把教师传播知识作为主体。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前提是要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绝不是机械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客体。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者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提出质疑的能力,让他们主动思考问题,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的想象力不受任何环境、手段的制约。 多年以来,应试教育一直困扰着人们。一直以为,自己家的孩子成绩优秀就是好孩子,而学校和老师的根本目标

和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升入理想的学校。事实上,人才应该是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多种规格的,应该是德才兼备、学有所长的人,绝不单纯是学习优、天赋好,升学有望的尖子生。找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就是事业成功者,就是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和老师明确教育的立足点:不仅使学生学好文化课,更主要的是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为国家建设做贡献,让每个学生都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竞争,学会合作。 二、高素质的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1. 教师应当是思想品德的楷模,学习的表率。“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历来是为人师表的古训,今天仍不失为新世纪教师的行为准则。经济越发达,社会越开放,就越要有理想,有志气。教师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良好的品格、扎实的作风、健康的心理等优秀品质,无不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要真正担负起育人的重任,就必须以优良的作风感染学生,为人师表。 2. 教师要做改革的先锋,成为大胆创新的开拓者。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做创新的榜样,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突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引导学生树立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敢于探索、虚心学习的

中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

中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 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的局面,我国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起国家的重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我国高校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本文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标签: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但是,由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起步较晚,并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文中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并构建完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方式的不断调整,我国已经逐渐进入改革的深水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体现出规模效益,更要追求质量效益。这就需要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科技与创新的竞争力,而科技与创新的竞争始终是人才的竞争。创新创业人才的质量决定着社会经济的质量水平以及国家竞争能力的强弱。因此,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引起高校的重视,同时也要引起国家的重视。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提出,明确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了国家加快實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的新高度。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场所,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大学人才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优化了高等教育目标的教学体系,全面地提高了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促进我国社会经济产业的升级,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还是驱动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推出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建设创新国家的客观要求,又是大学生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与不足之处,将严重地制约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一)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

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作者:————————————————————————————————日期:

浅谈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源,更主要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高级管理人才、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人才资源。特别是需要建设一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归根到底,企业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 关键词:转变观念引进培养创新机制优化配置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首先要定位何谓人才,人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分类和概念,人才按类型可分为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按层次可分为一般人才、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学术界对人才表述的概念是广义的。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文件中具体的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那么,创新型人才就是人才队伍中具备良好创新素质、具有研发和创新能力,能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做出创造性工作和创新成果的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通常是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并做出巨大贡献的创新型人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重要科技成果或重大经济社会效益,他们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发这一宝贵的群体资源,让他们把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企业建设之中,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和科技进步,为企业产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我们人力资源工作者必须加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开滦是有着百年基业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在企业转型发展,在践行“一基五线”的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方针的新形势下,建设一支创新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开滦不断壮大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开滦人才队伍建设的挑战。多年来我公司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企业发展的首位,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引进了各类、各层次的人才,但是,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匮乏。就如何建设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而言,主要是从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引进培养、创造优良环境等方面着手,为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马树杉 近年来,随着企业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促进了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的发展。常州工学院自创办以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按照地方需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使我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连续几年接近100%,受到社会欢迎 一、转变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担负着为地方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地方高校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转变办学观念,改革传统的以学科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坚定不移地走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 首先必须找准学校的定位。对地方高校如何定位?传统的思维方式习惯于从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条件等角度提出。因此,通常有人把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说成是为了避免与国内重点老高校的竞争而走差别化竞争道路的结果。我认为这种认识有很大的偏颇。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许多重点老高校没有经历的或是正想发展的一类教育。与传统的本科高等教育相比,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没有层次上的高低之分。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在做前人未做好的事,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有了这样的认识,底气足,方向明,才能真正地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做较大的改革和创新,走出新路。 其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近年来,尽管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素质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工程,重学术、轻技术,重研究、轻应用,重知识、轻素质,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够明确,突出应用的特色不足,按学科体系来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占的比重过大.与经济、产业的实际需要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工程训练太少,不能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热情,毕业学生的适应性和就业的灵活性较差。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从全面的系统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特别要具体分析大学生进校以后是如何接受教育、受到影响、成长成才的。事实上,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大学生实际接受的培养体系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我们主张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很少认真地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学生从选校到毕业的培养过程。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了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等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事实上,很少有人针对一个学校、一个专业、一个年级的学生来整体设计,协调培养过程.关注培养结果,收集反馈信息,改进培养方案。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有很多子体系,但缺少一个完整的、协调的、整合的、优化的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转变人才培养质量观.建立多样化的质量标准。新的质量观要涉及到如何看待、评价学生的问题,涉及到教师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责问题,涉及到教师与学校、系的关系,涉及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对上述有关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调研的基础上,我校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和外延,把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工作、图书资料和信息提供工作、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服务工作、学生管理工作、招生和就业指导工作、共青团工作、两课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素质教育工作、教师管理和队伍建设工作、校园文化和校风建设工作等等都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成立了学校人才培养委员会。由人才培养委员会组织专家教授、管理人员共同来设计、统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协调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的工作。 学校还打破了专业教研室不管学生的传统习惯,加强了专业教研室建设.明确专业教研室必须对本专业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二级学院(系)要对所属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学校对全体学生负责,建立了学校、二级学院(系)、专业教研室三级负责的人才培养责任制。学校还建立了由专业教研室向本专业学生班级派出导师,对学生的生涯设计、成才规划、选课、生活进行引导和指导的班级导师制。班级导师制改变了过去专业教师不关心学生全面成长的观念,改变了对学生的培养以管为主的做法,注重以引导、启发和以身作则,以榜样和权威的力量去带动和说服、激励和帮助学生的做法o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新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为我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我们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他们应当具备宽厚且结构合理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实践动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主题,知识的生产、创新的根本靠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如何提高作为人才主力军一一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成了教育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在教育过程中,避免陷入误区,真正找到确实可行的办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的主题,其实质是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项教育活动,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在双创的国家战略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实现这一战略,既有其参与的必要性,也有其参与的重要性和优势。国家人事部预测“十三五”期间,每年需要在城镇安排的就业人数大约2500万,其中约1000万是登记失业人数,1500万左右则是以高校的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人员和军队转业人员。仅2015年的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为749万,达到了1500万的半数之多。不难看出,一方面,大学生确实是就业群体中比重最大的部分,显然会对社会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因其素质高、

专业化程度高,具有创新创业的内在潜能,通过大学生群体的双创行为,既可以缓解国家就业的压力,也可以为国家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动力。仅以2015年7月的数据就可以看到,全国大学生创业及参与创业的有42.3万人,比2014年增加6.8%。目前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创业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创业体系,全面提高民族的创新创业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对他们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势在必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基础上,高等学校采取的各种教育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最终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教育活动。但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容易存在以下问题: 一、没有厘清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 调查发现,有些高校,领导讲起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来,往往是头头是道。理论全搬照抄别校的,有的甚至把国外理论翻译过来,作为自己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殊不知,任何理论都需要丰富的实践来检验和支撑;没有生动的实践,再

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言稿: 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江苏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产业的深化融合,既是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产业,又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需以科技创新为灵魂的新兴产业。在?十二五?到来之际,加强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措施,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是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和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总体看来,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产业规模、技术水平,还是市场份额、竞争实力等方面,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还存有差距。我们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加强科技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科技创新紧密联系着,只有创新,产业才有连续发展的活力、产品才有持续推动的市场、产出才有陆续突破的效益。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社会、政府、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努力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型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江苏省科教资源优势,加强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主体地

位。政府要为企业充分提供创新因子,加快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重点在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等产业实现迅速突破,壮大和培养一批省内创新型龙头企业。 二是要积极推进政产学研联盟的建设。加快组建一支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单位组成的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支持与鼓励省内龙头企业与国际、国内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学府合作,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运行高效有序的科技创新体制。 三是加紧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政府组织成立能够尽快形成产业化能力的科技重大专项,重点支持能够促进产业升级,催生新兴战略型产业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使用。在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催生新兴战略性产业,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完善体制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必须建立相应的体制和机制,才能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体制改革与进步的过程,我们要逐步建立起能够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制和体制。 一是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以市场引导需求、以市场规范竞争,建立有序的产业进入和退出的机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发展。同时也要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防范工作机制,形成成熟的市场化发展和盈利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成效初显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成效初显 ××××年1月14日,××××副总经理×××到××发电厂,亲自为该厂教育培训中心被命名为××××点检人员实训基地授牌。以此为标志,××××专业培训体系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也标志着××××在贯彻落实大唐“人才森林”计划、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随着××××大力推行设备管理点检定修机制和××××的快速发展,各企业点检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对点检人员,尤其是新厂新制企业点检人员的数量、综合素质和实操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点检人员数量“稀缺”和点检人员综合能力,特别是现场经验“欠缺”问题日益突出。 为丰富点检人员实际工作经验,提高设备管理水平,××××提出,要充分利用××发电厂人才资源密集和承揽检修项目多样化的专业资源,以点检能力提升培训的方式,建立一条新的点检人员培育模式,努力破解点检人员供给“瓶颈”。 ××××人资部专门制定下发文件,明确培训过程的“六个一”要求:一是每人签订一份安全协议,对学员进行三级安全教育,确保学习期间的人身及设备安全;二是每人一本《培训日志》,要求学员每天填写,把一天工作学习情况包括实习技术笔记、体会、师傅讲的工艺标准、要求和措施等详细记入;三是每月进行一次综合测评,培训单位对学员、

学员对导师、培训中心对学员全面测评,确保培训质量;四是办好一份培训简报,每月一期,向公司和参训单位公布培训信息;五是撰写一篇技术论文;六是掌握一项职业技能。 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发电厂不辱使命,举全厂之力圆满完成了点检培训任务。整体工作呈现六大亮点:一是以技能鉴定取证和点检岗位持证考试为抓手,了解设备构造、检修工艺等点检基础内容,完成设备主人到检修服务人员的角色转换。二是推行导师制,学员与师傅签订培训协议,一师一徒便于学习,在师傅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参加机组检修。同时跟随导师参加外埠检修,较好地了解各个厂点检定修的开展情况、不同容量机组的检修工艺,更加深刻的体验点检与检修之间的关系。三是检修班组每天在检修前给学员讲解将要开始工作的来龙去脉,导师针对所从事的检修工作讲解他工作中遇到过的问题和处理办法的实例。四是通过点检理论与检修工艺知识的集中讲课、分专业集中讲课、专家有针对性的讲课,加强学员们对点检理论和技能知识的理解。五是利用机组检修的空闲时间,有计划的安排学员到设备部跟随点检员、下班组和驻外项目部实践学习,参与消除设备容易发生的缺陷,提高了学员们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六是结合本专业实际的理论笔试和技能口试检验学习效果。 培训结束后,共有89名学员参加集团公司点检人员岗位资格认证考试,85人顺利通过,通过率高达95.5%,创历史最好成绩。两期培训取得良好实效得到公司领导和参训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